在线客服

学生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生论文

篇1

(二)论文写作能力未能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充分培养

论文体现了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深入和全面的剖析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目前的教学在对实践问题进行剖析时,往往侧重于解决方案的优缺点阐述以及如何选择方案,而缺少对问题本源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得到实用的结论,对于如何得出结论则关注不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对于问题本源的解释和阐述,需引用大量理论知识,因成人教育学生理论基础不够夯实,为减少学生学习难度,很多教师简化教学过程放弃对问题本源的阐述。二是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风气影响教学过程,将成人教育重应用性的理念演变成实用性,将高等教育演变成只教授学生“怎么做”,不阐述“为什么这么做”的短期职业培训。三是教师在对实践问题深入剖析时学生参与度很低。2012届金融专业学生课堂讨论,学习报告、课程论文等形式的作业准时提交率只有35%,远远低于普通题目形式作业的提交率。学生的低参与率阻碍了教学过程对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论文选题趋同化、热点化

为培养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论文写作兴趣,毕业论文选题采用“学生自行选题,指导老师提修改建议”的方式。2012届毕业班学生中有近62%未从事金融业工作,对金融业的实践问题缺乏直观认识和兴趣,因此在选题时主要参考网络上的热点信息,出现论文选题趋同化、热点化的特征,而部分的热点问题带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政策性,深入研究的价值不大,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有失恰当。

(四)论文写作“搜索化”

我校图书馆数据库学科种类齐全资料丰富,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强大的资料支持。但学生论文写作出现“搜索化”,资料堆砌成文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学生选取某些具有时效性和政策性的热点问题作为选题。对于这类选题,学生受专业水平限制很难对其本源性进行探讨,而对政策方向的把握能力又不够。出于写作成绩的保险性考虑,学生往往只能资料剪接堆砌成文。二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已形成对网络信息和资料的依赖,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论文写作过程中极度依赖网络资料,由于资料分析删选重组的能力有限,难免用资料堆砌成文。三是部分学生因学习动力和精力有限,或者指导老师疏于对论文选题、成文的过程控制,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抄袭网络资料现象。据我院2011届金融专业毕业生论文来看,抄袭率达到11%,都被判为不及格,以致影响正常毕业。

二、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循序渐进”式指导

我院金融专业专升本专业学制为三年,毕业论文工作一般被安排最后一学期,论文写作过程为期五个月。而全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来提高论文质量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五个月,而应贯穿于整个三年教学过程,采用循序渐进指导方式。首先,在新生开学教育时,老师应强调毕业论文的意义,它是综合检验学生三年学习状况的重要环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工作任务的阐述解释能力。其次,开设学术修养培养课程,采用讲座方式,每学期循环开设,学生必须在论文开题前选修完成。讲座围绕选题方法、数据库使用与资料搜集、数据统计基本方法、论文写作格式、问题讨论交流方法五个主题展开。第三,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期至少有两门专业课需采用课程论文考试方式,课程论文要求从易至难,依据学习笔记———综述———问题阐述———完整论文,逐步提高要求。第四,配备辅导老师专业回复学生有关课程论文、工作报告写作方面的问题。通过上述改进方法,使学生在开题之前具备基本论文写作素养,减小不同背景和基础学生之间在写作知识掌握度上的差异,从而为最后一学期的论文写作做好准备。

(二)主导师与导师委员会相结合

2012届前,学生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每位导师指导10名学生,全程负责学生论文的指导,此种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以下弊端:首先,指导老师受自身学术专业的限制,无法给学生提供最为专业的指导。其次,指导老师精力有限,同时指导10名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控制受限。基于此,从2013届开始,金融专业开始采用主导师和导师委员会相结合的论文指导模式,该模式有如下特点:选题及开题报告答辩由导师委员会共同负责,导师委员会的三名导师对学生选题的口径、内容及可驾驭性共同做出评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任何写作问题,除了可向主导师寻求帮助之外,还可与导师委员会中任何一位导师进行学术探讨。

篇2

一、学生评教的弊端

1危及教学质量

研究表明,现行的学生评教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贡献不大,反而因为多种主客观原因而危及教学质量。

首先,学生评教可能会使教师尽量降低教学目标。现实中发现,学生评教的实施,让广大教师产生了一种畸形的压力,不少教师为了获取“学生公认的优良教学效果”,以之换取学生评教高分,不惜牺牲课程标准的底线,在内容与深度上降低了对学生的起码要求,尽量放低教学目标,更有甚者,极不负责地向学生承诺课程结业时给其“满意”分数。其实,教师降低教学目标就是降低了对学生的期望。一方面,随着教师对学生期望的下降,学生的学业成就也会跟着下降;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下降,其实预示着教师放松了对学生学业的监督与评定,学生事实上成了学业的自我监督与评定者。毋庸置疑,“让学生来监督与评定自己的学业,很可能会让他们放松学习上的要求,降低学业标准。”

其次,学生评教可能会令教师忽视课堂管理。现今的课堂,学生逃课与扰乱秩序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出于功利,许多教师对此视而不见。原因何在?很多教师颇有感触地说:“我担心管这类事的话,事中所涉及的学生在评教时就会给我打很低的分,如此一来,我的名与利都会受到影响。倒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课程结业时给他们一个称心分数,如此,他好我好,大家和气一堂,岂不更好?”

再次,学生评教可能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某高校的一位省级教学名师兼省级先进班主任,其学校领导、教学督导、同行教师等一致认为他的课上得非常好。不料,学期末他的学生评教得分仅为60多分,而其他教师的得分普遍都在80分以上。原因在于,该教师平时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稍微严格了些、拔高了些。如果这样的案例多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自然也就降低了,教学质量很难不滑坡。

最后,学生评教可能会挫伤教师的讲课激情。由于学生评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遏制”、“监督”与“威胁”教师的平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度猝然飘升,而教师在课堂上的顾虑度却陡然加重,无疑影响教师上课时的情感投入,讲课激情自然弱化。讲课的激情降低,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2危害诚信教育

根据教育具有教育性的规律,诚信教育虽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内容,但也可伴随其他课程的学习而获得。渗透着功利的教育,不可能是诚信教育。如果师生双方直接存在着某种功利,那么,不仅学生不可能接受诚信式的教育,而且教师也不可能给学生教育上的诚信。

为了博取一个理想的分数,有些学生公然以评教为交易筹码,直接向老师“要”成绩。可荒唐的是,学生的这一招居然屡屡得手!

为了获取学生评教的高分,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学生联手导演了一幕又一幕功利性的“戏剧”,比如故意降低教学目标、有意忽视课堂管理、刻意追求与学生的畸形和谐、蓄意给学生高分……

3干扰日常管理

很多教师惟恐加强课堂管理会“得罪”部分学生,担心这部分学生在评教时给自己打低分,因此,对于学生逃课以及干扰课堂的现象与行为,很多教师表现得麻木不仁,他们不敢管,也不愿管。由于教师与学生“狼狈为奸”,因此,对于学生的许多违纪现象与行为,教务部门与学工部门不得而知。失去了教务部门相关约束与学工部门相应督促的大学生,其结果是“‘逃课’与‘谈恋爱’、‘醉酒’、‘重修’,一起成了他们另外必修的四个重要学分”。显然,学生评教会间接地干扰日常管理。

4影响师生关系

学生评教的实施,彻底打破了传统师道尊严的格局,严重威胁着传统尊师爱生的优良风尚。对教师来说,考虑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评教这一有效平台遏制自己,担心自己的某些言行“冒犯”学生而遭之报复,故与学生交往时显得分外小心翼翼,更有甚者,时刻提防学生,与学生交往时总怀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就学生而言,动辄就欲借评教这一平台要挟教师,其逻辑是:您若“跟我过不去”(或者指教师对自己违纪行为进行干涉,或者指教师对自己逃课行为进行检举,或者指教师没有给一个令其满意的分数),我就在评教时让您难堪。显而易见,学生评教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潜在地给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诡秘的面纱,致使师生关系异化。

5阻碍教学改革

毋庸置疑,教学改革涉及学生的利益。出于某种利益的思考,学生也会阻碍改革。比如: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特意将某部分内容的教法从讲授改为讨论。如此一来,教师便会事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与操作相关实验,这样做,无疑会占用学生其他的时间。假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然就会埋怨甚至敌视教师,继而不按教师的要求做准备。结果,教师虽然精心为讨论课做了安排,但由于缺少学生的配合,效果还不如讲授课。然而,面对此境,教师很可能选择默默忍受。因为顾及学生评教的压力,教师不敢或不愿“得罪”学生。而且,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为难”学生的尴尬局面,教师以后当然就会沿袭讲授法。由此可见,学生评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改革是存在阻力的。

二、改善学生评教的对策

1准确把握学生评教的初衷

准确把握学生评教的初衷是实施学生评教的前提。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学生评教的真正指向仍应是学生,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教的根本目的本是为了更准确地反馈课堂教学信息,以便学校领导、教务部门、各院(系)分管教学的负责人以及任课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形,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可现实中的学生评教却演变为学生对教师及其教学状况的评价,而事实上的学生评教竟然异化为学生“制约”教师的平台,更为甚者,一些学校居然还将学生评教的结果同教师的职称评定与奖金发放等简单挂钩。

面对学生评教的畸变与异化,学校领导、教务部门以及各院(系)分管教学的负责人不可熟视无睹。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理应迅速斧正学生评教的方向,准确把握学生评教的初衷,以便学生评教早日走上正轨。

2切实制定学生评教的量表

制定切实的学生评教指标是实施学生评教的基础。目前,各校制定学生评教的量表时相互模仿,甚至有些学校干脆复制或克隆他校的评教量表,致使各校施行的学生评教量表大同小异。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学校类型不同,其定位自然有别,人才培养目标必定存在差异,社会衡量它的人才质量标准当然不会一样。因而,人才质量不应是抽象的、笼统的质量,而应是与不同类型学校相对应的质量。同样,教学质量也应该是相对于不同类型学校而言的质量,也就是说,各校预期的教学质量应该是有区别的。因此,各校的学生评教量表理当有别。教育文化学的相关研究同样指出,“任何成功的、有效的教学,都应是多元化的教学”,不仅教学大纲应是多元的,而且各种评价也应是多元的。为此,各校应从自己的校情出发,制定一套合情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学生评教量表。

3合理引导学生评教的开展

合理引导学生评教的开展是实施学生评教的关键。现阶段,各校学生评教的开展基本上缺乏合理引导。一般是事先在网上或纸上以文字形式罗列评教的各项指标,然后在某一集中时间让每个学生对着各项指标逐个对各任课教师进行标定,最后由计算机自动统计或指定专人进行统计。许多实践表明,“学生如此评教的随意性较大,其可信度理当值得质疑与推敲”。

确保学生评教的合理实施,应该做到:首先,领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生评教的本真目的;其次,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评价指标的本真内涵;再次,教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任课教师及其课堂教学状况;最后,倡导学生评教过程民主化。这样做,能有效避免学生评教的主观性、虚伪性、模糊性与报复性。

4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

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是实施学生评教的保障。当前盛行的学生评教之所以在现实中暴露出如上所述的诸多弊端,主要是因为没有能够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我们认为,对学生评教结果的正确处理,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学生评教的结果出来后,千万不要简单地看统计数据,更不要根据统计数据简单地加以推测与预测;而应该针对每个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比如公共课与专业课及选修课、大班授课与小班授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文科课程与理科课程等讲授的风格与效果肯定有异),并结合其他评价方式(如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等)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对于同样一个教师,也许同行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但学生对他的评价也许不高;又如,同样一个老师,上其专业课的学生可能给了他很高的分数,而上其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学生却给了他很低的分数;再如,同样一位教师,小班的学生可能给了他一个高分,而大班的学生却可能给他一个低分,……那么究竟应该以谁为评教依据呢?取平均分的做法合理吗?这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统整评教结果,不能以偏概全。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时,应该整合各项指标的评价情况,对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切忌以点带面。

第三,凸显主要关节,凹隐次要细节。分别给评教量表中各项分指标以权重,确保与教学质量愈相关的指标权重愈大。比如,对于“是否按时上下课”与“教学手段是否合理”这两项分指标来说,前者在整个项目中所占积分的权重就应该比后者小。

第四,允许教师作适当的申辩。从教育的生命论角度看,教育的实践形态本应“从独自到对话”,因而,教学评价不能“独白化”。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教务部门应作初步统计后迅速反馈给教师本人,充分给予教师申辩的权力与时间。如果教师认为有必要,教务部门可安排他与评教的学生展开一次深层次的心灵对话,之后,让学生再次进行评教,直到师生双方心服口服或基本满意为止。

第五,切忌简单地将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所敏感的问题挂钩。比如不要简单地将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与奖惩措施挂钩,以免教师对学生评教神经过敏,从而出现故意迎合学生口味、不敢或不愿“得罪”学生的扭曲现象,导致教学质量出现危机。

篇3

始终是有限的,学生的思想境界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他们的行为活动上,所以学校要多多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为学生提供道德行为的学习和施展空间,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如积极组织开展“爱学校”“爱班级”等主题活动,通过合作装扮校园、班级、寝室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或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的讲话”、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并有效利用各种节日,如重阳节要求学生为爷爷奶奶做一件事、在“雷锋日”开展义务劳动、爱心捐款等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特殊的日子里做平时很少会做的事,将其定格成记忆,将这种美好的品质和精神传承下去。还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为学生开办“关爱长辈,践行孝道”、“诚信做人、见义勇为”等道德讲堂,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净化思想、提升技能。而在法制教育方面,学校可采取开展“法律讲堂”“小小律师”等活动,让学生可在实际的案例讲解和演练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在遇到有关情况时可以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维护自己权益。同时,校方还应在保证各学科课程质量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等开展各种活动和竞赛,如读书交流活动、合唱团、运动会等,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增加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实践所学到的待人接物、处理状况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为今后走入社会打好基础,这才是德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总之学校要大力拓展德育教育活动的种类和类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不断的实践中感知、体会、摸索、改进,提高自己的言行水平。

篇4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是师生沟通的路径。教师应该利用眼神的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从而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形成良好的教学情景。

关注的眼神:没有一个学生不愿被关注。老师关注的眼神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幸福感,加深师生情感沟通,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赞扬的眼神:每个学生身上必然有其闪光点,没有对学生的赞扬,学生的进取心就要受到遏制,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地使用赞扬的眼神期刊网论文的格式。

批评的眼神:赞赏是一种教育,批评同样也是一种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学会批评的艺术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教学论文,利用眼神传达一种批评的情感,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并且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形成更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询问的眼神:通过教师询问的眼神,可以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效果,也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

求助的眼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求助的眼神,传递信任的情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学生感到老师的需求,使师生情分更加浓厚。

篇5

计算机的交互性,指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互。学生在学习时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感悟体验是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用眼、耳、鼻、手、脑等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为学生的感悟体验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融语文知识传承、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于一体的,它的有效运行不仅表现为教师的善于施教、精于指导和适当的监控,同时也表现为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创新和勇于自律。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工具性,所谓“鼠标一点寰宇游,上下纵横几千年。”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可查阅功能,可参考功能,可参照功能,很高的可信度,使它超过了任何版本的大百科全书。它的这个特点,可以很好地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它能使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使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能够校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文,再在网上找出三国有关的资料,可以和这篇课文有关,也可以无关。只要是三国的内容。在磁盘上直接显示出来。作业交上来后,内容丰富多彩:有人物介绍,有背景介绍,有故事的结尾,有性格的分析,也有对战斗的评价……虽然都是网上的资料,但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知识结构,却不是老师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的。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四、利用信息技术的新颖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网络世界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正是网络的这种特点,使它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民。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也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石。因此,语文的基本素养也应该包含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特殊性质,可以帮助老师完成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意犹未尽的。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设计结尾。计算机可以更直接地实现这个目的。在五年级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积累运用》中,有一个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介绍一种电器。一个老师这样布置作业:选择一种电器,在网上找出它最新的版本,说出它最先进的用途。可以用查阅的资料来说明,也可以用图来表示,还可以结合别人的设计,针对生活中有些电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缺陷,自己设计一种让人感到满意的电器,用文字把它描述清楚,允许用图例来补充说明。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习的创新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知识信心。

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摈弃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枯燥和单纯的凭借语言理解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充满生机。在网络教学中,有鲜明的图案,有活动的画面,还有各种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资料。在网络教学中,鸭子是活生生的,人物也是可以动的。一位教师在教《颐和园》一课时,了解了课文内容后,直接打开有关颐和园的网站,马上,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出现了,有各种说明,有颐和园各处景观的图,色彩明艳,十分有感染力。学生对照网上的内容,很快就理解了作者的表达。课后,学生们兴犹未尽,不肯离去,继续留在电教室查阅颐和园的其他资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很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

六、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的特点有两点: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文学、美学等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获得感悟和体验。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映和独特体验。二是语文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不是主要获得知识的课程,而是主要获得运用能力的课程。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战争与和平,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都应成为语文课程关注的对象。要帮助学生看到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并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信息技术这个大环境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这个目的。网络的开放性,使人机互动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计算机还是一个双向媒体,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能够接受学生输入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诱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诱导他们去寻找并发现错误所在,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可以从计算机提供的反馈中知道结果,并能获得鼓励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讲,有时还要动手操作。从这方面来看,网络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广阔空间。

篇6

3.语言吸引。语言是一门艺术,如果只是用不变的语气与语调,即使是再优美精彩的内容也无法表达出来,只会让学生感受到干瘪而空洞。相反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渲染效果,使得文字更感人、更煽情。为此我们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对文章的讲读式分析、填鸭式教学,而是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而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我们要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不容质疑的师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与学生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有着平等权利的共同参与者,是阅读的主人,是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不是教师要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而是我们需要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展开阅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教师、文本进行积极的互动。

三、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轲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都指出了思考在阅读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大脑对知识的存储过程,思考是大脑对知识的筛选过程。如果只“存储”而不“筛选”,就只能成为“书袋”也就是装知识的容器,对文本根本谈不上深刻理解,只是局限于文字表面的肤浅记忆,这又如何实现个性化阅读呢?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必须要让学生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不仅获取文本的基本信息,而且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能够将书本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的真正内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更多阅读的时间,而且还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不要让学生的阅读只是浮于文字表层,而是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充分的余地,让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思维。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通过巧设疑问,以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来拓宽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在设计时要突出问题的开放性、探索性。开放性就是说问题的答案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而是要打破文本的限制,能够将文本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思考,能够将学生的思考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这样才能依托文本、超越文本,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可以真正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文字来表达,用所学来指导行为。

四、体现学生阅读的独特性

篇7

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例如,电磁打点计时器在实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都会使用到。在做第一个实验时,由于学生对仪器比较生疏,操作时会很缓慢,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就要要求学生对仪器的安装及使用操作程序不应再有原则性错误,熟练程度应比第一次好,速度比第一次快,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允许出现些偏差。第三次实验,就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将实验安装并调好。

二、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

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即使按照教师要求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对仪器的操作步骤也比较清楚了,但一旦接触到实验仪器,仍会束手无策。因此,实验前教师应对如何正确操作仪器进行示范,必要时强调说明不按规范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尤其在学生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抓住典型事例向学生反复示范。例如,初三年级学生做电学实验,初学阶段很容易将电表“+”、“-”号接反。可以在学生实验前,先做示范操作,将电源的正极和电表正接线柱先用红纸做上特殊标记,然后用红色导线把电源的正极与电表的正接线柱连接起来,用黑色导线将电表的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接(电路中有小灯泡)。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再巡回视导,发现有接错的,再进行示范。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也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使用天平,拿取砝码时,镊子口的凹边应当朝上,待测物和砝码都应放在砝码盘的中央;拿取盛有水银的烧杯时,应用左手托底,不能用手提住烧杯口以免杯底破裂,如果在细长玻璃管中装有水银,翻转玻璃管时,不可用双手持玻璃管的两端,而应以手挟持管的中部;做静电实验时,需要用手持绝缘柄时,应以两三个手指握持,而不应从掌心握持,并且应持离导体最远的一端,以防漏电;用手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臂、电表旋钮及启动开关时,应以另一只手扶持器件。

篇8

(一)加强中职图书馆的信息职能

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各专业不仅要组织学生了解本专业课程结构和实习实训,也要进行图书馆入馆指导,让新生了解图书馆书刊借阅流程,学会使用校园电子阅览室浏览和阅读书籍,向学生宣传要向图书馆获取知识和技能,充分认识到在图书馆可也获取各种信息资源,进而学会从各种资源中搜索和获取所需信息加以管理和利用,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学能力。

(二)加大信息素养教育的投入力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职校园里努力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氛围,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高信息素养能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校园日趋成熟,图书馆、办公室、实训室等将以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手段为亮点,提升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例如实施智能化的图书馆自动信息管理系统,使借阅手续的智能化,提高借还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满足师生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另外还与附近高校图书馆合作建成电子阅览室,购买数字图书、电子期刊等,不断丰富共享数字资源,快速地、极大地增加了我校图书馆图书资料的馆藏量,满足学校多专业发展的需要,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增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选修课

提升信息素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之类的课程。目前中职学校没有专门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那么我们在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的时候可侧重信息检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使学生进校后能够很快地了解图书馆,知道在图书馆可以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兴趣,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在以后增设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选修课中,规定该课程的学分标准,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所学专业工具书和检索信息能力进行较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完成相应学分,培养学生自觉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提高。

(四)增强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

自古以来就称颂教师甘为人梯和蜡烛,作为教师所能做到的就是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台阶。老师们在校园各种适合的场所带头组织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例如学校通过图书馆邀请专家或老师来进行文化交流和读书交流活动,或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讲座,营造信息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素养意识;各专业还可开展与本专业文化相关的专题信息检索比赛、信息搜索PK赛、信息素养知识抢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等素养能力,充实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了学习空间和学习手段。

(五)检验信息素养教育的系统保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信息素养教育成果与否还需通过实践来验证。首先,通过老师指导和教育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相关技能,正确获取和管理所需信息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中职图书馆应充分保证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时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安排计算机检索的相关实践操作,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其次,通过在学校图书馆的网站建立网络信息防火墙,过滤垃圾信息,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文明、绿色上网,帮助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

篇9

(二)谈话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谈话的目的要明确

找学生谈话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毫无准备,要认真做好谈话前的调研工作,要对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理有据,防止漫无目的地东拉西扯,要做到有的放矢。信马由缰只会事倍功半,效果甚微。举个例子吧,比如你要和学生谈学习成绩,你就得看看他最近各门功课的成绩,作业的完成情况,上课的状态表现,在家里的学习情况,这些都要和科任老师及家长还有他周围的同学事先了解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在谈话时才能帮他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意见,那学生才会觉得教师的分析正确,并认为教师很了解他,是真心地帮助他,这样他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那么谈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不应只做谈论者,更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品德,在谈话中必须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而不只是单单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让学生畅快淋漓地倾诉,不中途打断学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艺术,在学生的倾诉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分析出学生真正的诉求,进而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倾听也是一种方法,在倾听的过程中,使犯错误的学生激动的情绪得以宣泄,怨气得以平息,使不自信的学生能鼓起勇气向教师坦白心声,这样使问题更容易解决。

(四)注意谈话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同一个学生也会有不同的问题,而不同的问题在合适的场所处理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学生因矛盾发生了打架事件可选择在政工处这种严肃的场所进行。当学生自信出现了问题时,可选择在操场、活动室等轻松愉快的地点进行,这样沟通顺畅,轻松易于接受。楼道、教室都可以作为我们与学生谈话的地点。但有些谈话需要我们精心安排地点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谈话时要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而言教师应是一个指导者、参谋。所以,在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不要用“你怎么不给我交作业”“你给我站住”等词汇,“给我如何”一是体现了教师的霸道、二是把学生放在了客体上,学生会落得被动;另外要多一些对事理的分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案,少一些指令性的命令;多一些建议,少一些指责,会使谈话变得更有效。

二、精心选择谈话的方法

谈话的方法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对象不同,学知水平不同,需要、爱好不同,谈话的内容、方式、语言等也有所不同。

(一)“背后言”的方式

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因为这样的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丧失了信心,各种鼓励的方式以前可能都用过了,但是对这样的学生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说明直接对话的方式行不通。那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别人的嘴传达教师的意见,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让他听教师的“背后言”,这样会起到暗示作用。

(二)开门见山的谈话方式

对于骄傲自满,自以为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生,这种谈话方式更为直接有效。例如在班上有几个学习尖子,成绩一向很好,但就是纪律性差,平时在课上爱接教师的话茬,课下又活蹦乱跳。所以,我就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当面指出他们的不足和缺点,要求他们遵守课堂纪律,不许在课上说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废话;并要求他们在课下的时候少打闹以免影响其他同学。这样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也能明白老师这样对他们谈话,是对他们的一种督促、一种关怀。所以,直接点到痛处对于校正他的错误更为有利。

(三)书信的交流方式

篇10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老师通过讲课、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这种类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是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者,教与学的形式单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缺乏,很难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尤其是面对一些相对枯燥的、文字性的内容时,学生的厌学表现尤为明显。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要在围绕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围绕章节内容,根据教学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为基础,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同时可以根据《教师用书》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方法和具体的评价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兴趣,感受快乐。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总体水平,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有“卖点”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例如,在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各章节的学习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引用现实生活中唾手可得的例子,将信息无处不在,我们也在无时无刻地获取、处理信息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将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促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11

(1)“实验目的”就是对一个现象或是一个规律(定理、定律等)进行再验证;(2)“实验原理”就是验证物理现象、规律所依据的理论根据;(3)“实验仪器”就是再现物理现象或规律时所用的设备;(4)“实验步骤”就是验证物理规律时的操作过程,做实验要按着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操作;(5)“记录与计算”就是通过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记载,根据数据进行计算或绘图,由此可得到结论;(6)“实验结论”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与理论、规律应该是一致的,不一致要找原因……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物理实验过程产生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知道,验证物理现象、规律要有一定的理论根据,要用实验设备按照实验步骤去进行……

3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初步设计

首先,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引导学生去研究、讨论,想办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物理现象或结论。例如,我们把“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测定木块动摩擦因数”等简单实验,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去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胡克定律”等规律是不是正确的……开始设计时,为了让学生有个大致的方向,我们把传统的实验报告改了一下,印刷后发给学生预习。例如,我们把原来的实验题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改成了“设计并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把实验目的增加了一项“能设计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方案”。实验仪器除原来的仪器外,增加了一些相近的或无关的仪器供学生选择。例如,(可选)“图板、木块、测力计、橡皮筋、线绳、直尺、天平、弹簧、钩码、秒表、直尺、天平”等。实验步骤改成了“实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填写、并写出他们设计的想法和步骤。其他的实验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实验设计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对该实验的设计。为了设计实验的可行性,我们先分小组进行设计,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设计思路和所用仪器,经过小组全体成员讨论,意见达成一致后写出设计方案,交给教师审阅。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要给予纠正,启发他们设计出更合理、更完善的方案。对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教师就让他们进行实验验证。经过四、五个实验设计,学生就能对实验进行初步设计了。学生通过讨论,经过交流与合作,也学会了“在合作中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的合作精神”。

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

学生对前面的实验设计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实验设计目标,让学生自己独立想办法设计实验,对物理现象进行验证。如在讲授完成安培力之后,两根平行放置的通电导线的相互作用力如何?是相互吸引的还是相互排斥的?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对导线的相互作用力进行验证。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设计。学生们根据所学习的知识,结合前面设计实验时的思路,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写出较合理的设计方案。比如,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所用设备、实验过程、方法等。经过教师指点,选择一些合理的设计让其进行验证……对于这个实验,大多数学生设计的思路是正确的,而真正能验证成功的不多。学生设计实验时,设计方法是正确的,但是很多没有效果,原因是学生没有考虑到安培力的大小,也没有考虑导线之间的距离。他们用的导线往往太粗,导线的距离放置得又太远,以至于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不明显,观察不到实验现象,这一点学生往往想不到……这时教师要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指导。告诉学生:导线间的作用力很小,因此,导线距离不能太远;选用导线时,用细、软导线效果明显一些;使用电源时,避免过载,要用一个滑动变阻器,限制电流过载……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就能看到实验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同样,根据电阻串并联规律,让学生设计“扩大电流表量程”“扩大电压表的量程”的实验设计方案,经过教师指导,学生也能够进行设计。除此,我们本着“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完成了“水火箭设计与发射”“静电屏蔽”“用传感器控制温度”“用电解法测定元电荷”“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与小球质量的关系”等项实验设计。这样,学生们根据已学习到的知识和教师的指导,就可以设计多个物理实验了。

5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设计实验的积极性

我们有完善的制度来督促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在学生刚一入校时,就给他们介绍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我校要求很高的实验技能。要求所有物理实验的一半以上由学生独立设计;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完成情况要有记录,对能设计出实验的提出表扬,对不能设计的加以督促、并给与鼓励,促使他们进一步去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必须设计四个(大约学生应设计实验的一半)以上的,实验成绩才能合格,六个以上才是良好;八个以上是优秀……我们要求实验设计成绩合格的学生才能参加实验会考;实验设计达到良好和优秀的才能评选优秀班干部和优秀毕业生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设计实验的兴趣。

篇12

校园物理环境指的是学校的建筑、设施、布局、绿化、文化布置、主题雕塑等。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映,它又以有形层次、有形设置,有目的、有意识蕴含教育性的校容校貌,向外界展现着学校的形象。良好的校园环境既是学校物质条件的外显标志,又是良好精神风尚的体现。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正向隐性影响教育效果。《史记·乐书》上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物者外境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学校的物质基喘…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

学校的办学条件虽各不相同,但只要合理使用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要素,都可以创造整洁、清新、优美的校园“外境”,以此给学生有力的积极的隐性影响。因此,学校必须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部署、安排、落实、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课程”思想教育的导向功能、道德情感的陶冶功能和道德行为规范功能。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广栽花草树木,尽量扩充绿地,让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使校园给人一种幽雅、恬静、舒适、明丽、优美、勃发之感。

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同时,社会环境的优劣又直接制约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效果。因此,创造一种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促进育人环境的全面优化,这是环境育人工作的突破口。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搞好文化艺术走廊,悬挂历史人物壁画,张贴中外著名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的画像,布置英雄人物雕像、书写名言警句,让学生的心灵天天与这些杰出人物进行交流,缅怀前贤,领悟人生哲理,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色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二、优化校园的心理环境

校园心理环境是指师生员工在校园内的一切心理现象的总和。校园心理环境是校园环境的潜在层次,无形设置。它的心理气氛和校园风气的形成刻画着学校的形象。心理环境不仅指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序的校园生活和集体舆论。这些都构成了积极的隐性德青因素,是一种潜在而强大的教育力。一方面它直接成为思想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简洁、深刻、长期和持久的影响。

协调人际关系是优化心理环境的重要途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氏的环境因素,也是一种隐性德育。和谐、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具有正向功能,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安全感、友谊感,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性格。不良的人际关系具有负向功能,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会严重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复杂的校园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这既表现在师生之间,也表现在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领导应借助于自身的政治素质、管理水平和民主作风、尊重知识和依靠教师的科学精神,去培养和建设宽松的于群关系环境,形成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教师群体。教师之间各种教育活动的相辅性和互补性,应折射出校园精神的特征,成为团结奋进、献身事业的驱动力,并以此去影响学生、身教学生。

篇13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

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

二、论文封面

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组成员、答辩日期、申请学位等项目组成。

文头:封面顶部居中,占两行。上一行内容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用小三号宋体;下一行内容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3号宋体加粗。文头上下各空一行。

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文头下居中,上下各空两行。

论文副题:小2号黑体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作者、学校(市级电大)、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组成员、答辩日期、申请学位等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内容用3号楷体,在正副标题下适当居中左对齐依次排列。占行格式为:

作者:

学校:年级: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答辩组成员:

(主持人)职称:

职称:

……

答辩日期:年月日

申请学位:学士(不申请可省略此项)

由于论文副题可有可无,学位可申请可不申请,答辩组成员可以是3、5、7人,封面内容占行具有不确定性,为保持封面的整体美观,可对行距做适当调整。

三、论文

论文由论文目录(提纲)和题目、作者姓名、完成日期、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目组成。

需要列目录的论文,目录要独占一页。“目录”二字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以下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及其对应页码。用小4号宋体。

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

作者姓名:题目下方居中,用四号楷体。

完成时间:作者姓名下方居中,字样为“年月”,用四号楷体。

摘要:作者姓名下空一行,左起顶头,写明“摘要”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摘要内容。一般用五号字,字体用楷体。

关键词:摘要下方,左起顶头,写明“关键词”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关键词。词间空一字。字型字体同摘要。

正文:关键词下空一行开始。正文文字一般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如果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