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概论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航空概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航空概论论文

篇1

2管径

当输送流体量一定时,管径选择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经济合理性。管径小,介质流速高,管路压力降会相应增大,空压机的运行费用就会增加;管径大,空压机运行费用就会减少,但是管路初期投资费用就会增加。因此,为达到合理经济,设计者必须选择合理的管径。管路沿程压降是管径考虑的最重要因素,确定方法就是根据管路流量及允许压降来确定管径,也可以根据管径和管路流量来验算压降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确定管径时应根据工艺设备运行时可能出现的最大流量和允许的最大压降双重因素来计算。工程上管径一般可根据经济流速来确定,低压压缩空气输气干管一般经济流速取8m/s~12m/s。当与空压站距离近时,设计流速可以适当放大。当距离空压站远时相反,可以适当减小流速,增加管径。表2为国际上使用的压缩空气流速,表3为国内推荐的压缩空气流速,可供设计者参考。

3坡度与放水

压缩空气管道初期投入运行过程中,或是空压站气体处理不彻底,或是航空工厂非连续运行时外界含湿量大的空气侵入管网都会造成管道内积水,压缩空气管道中的积水如果不排除,一方面会加快管道的腐蚀,减少管道的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会降低压缩空气的品质,影响工艺设备的使用安全,造成产品的不合格。为了不影响末端设备的安全使用,及时恰当的放水很有必要。《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明确规定“设有坡度的管道其坡度不宜小于0.002”。在航空工业工程设计中,一般设计时管道都有坡度,但在很多情况下,往往留给管道敷设的空间很有限,很多情况下需要和别的专业管道共支架敷设。这时如果设计时只考虑有坡度时的放水,而没考虑现场施工的难度,结果就是现场很多情况都没按图施工,没达到设计需要的坡度,这也为以后气体品质埋下隐患。鉴于此,如果经压缩空气站处理的压缩空气压力露点温度比周围环境温度低,在沿程管道中不会有水分析出,对以上共支架压缩空气管道,宜采用无坡度安装方式。但在具体设计时,为了增加吹扫效果,以及避免平时运行时可能侵入的水分,还需考虑如下两个因素:1)压缩空气沿程适当设置一些放水管,放水管上应设集水器;2)当管道为环状布置时[3],为提升管道吹扫效果应采用三通弯头等。这是因为当管路采用环状布置时,如果用普通弯头,会存在水压试验放水后吹扫不彻底、效果差的问题。

4布置方式

压缩空气管网压力高,泄露点多,泄漏量大,合理的布置方式直接决定着节能减耗,下面介绍布置过程应注意的主要几个地方:1)厂房内压缩空气管道布置形式一般为树形和环状形,考虑到厂房后期可能增加生产线,此时可能会造成某一支路气量不足,建议尽量采用环状形布置,方便以后改扩建。2)压缩空气干管应当避免出现锐角拐弯,压缩空气支管与干管应采用“鹅颈”形连接方式,避免主管路中冷凝物直接进入支管路中。在分支管路末端低处设排污口,方便管路中污物排放。3)为了降低局部阻力,尽量选择局部阻力系数小的管路附件和阀门[4],常开的阀门尽量选择闸阀等局部阻力小的阀门,弯头尽量选择弯曲半径大的机制弯头。4)如果厂房面积很大,管路很长,阀门弯头多,尤其又是三班制企业,在中班和深夜时,用户用气量大大减少,管网压降也相应变小,如果采用树枝状风管,不仅压降大,而且漏泄量也大。此时可以改为辐射状管网,在空压站内设置分气缸,这样就可以根据用户生产工艺的需求,调节供气压力和流量,既避免了非用气车间的漏泄,又可方便调节空压机的运行工况。

篇2

航空服务专业主要学习民航概论、航空市场营销、机场服务概论、航空运输地理、航空服务礼仪概论、民航安全与应急处理、民航服务心理学、民航专业英语、航空服务技能培训等课程。航空服务专业主要培养有灵活的协调和应变能力,能熟练掌握民航服务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应民航企业发展需要,能从事国内外民航服务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级航空人才。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伟大转变过程中。中国航空运输业在全球的排名已跃升至世界第三位。到202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航空运输业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10%左右,每百万平方公里拥有机场数量将大幅度增加,航班密度、旅客客运量等各项指标都将快速增长,中国将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航空市场。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对民航专业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大大增加。

1.1 航空服务专业就业前景

从国际国内现有薪资水平看,国内主流航空公司优秀空乘人员平均年薪在10万人民币以上,同时因其专业性和供应不足,其职业稳定性得到保证。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伟大转变过程中。由此预测到2010年中国至少需要新增加40000多名空乘服务人员岗位,民航空乘服务人员队伍将超过25万,规模将扩大5倍。整个航空业自身也将演变成一个集民航管理,机场物流,机械机务,航空气象,地面服务,流程签派,航空营销,票务销售多元化复式行业。

1.2 航空服务专业就业方向

航空服务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地方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外航服务公司、各大机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在高星级宾馆、饭店和旅行社从事饭店服务、导游服务及管理工作,在各大航空公司、C场从事航空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在电信、移动通讯、金融服务等行业及其它各类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高级文秘、公关营销和管理等工作。

二、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2012年12月与东方领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签约,建立“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分院航空服务专业订单式培养班”,校企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就业。2013年5月与南方航空公司吉林分公司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并成立航空服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王雪雁经理为我分院航空服务专业建设顾问。2016年3月29日与南航吉林分公司的实习基地协议续签三年,并对校企双方推进培训能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习生留用及南航企业文化融入校园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三、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与企业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3+1+2”的教学模式,既“1-3学期”在本校学习专业基础课, “第四学期”在南航长春龙嘉机场顶岗实习,“5-6学期”在校企合作方东方领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学习专业课及实习就业。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实习经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此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力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目的是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3+1+2”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学校很难帮助学生联系到合适的企业能接纳这么多学生,学生自己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单位也很少,使1年在企业的实习流于形式,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合作成效

2013年6月,应用外国语分院送第一批即2011级32名学生赴长春龙嘉机场南航开始为期6个月顶岗实习。在此之前,南航派14名专职教员及实操教师对这批学生进行了一个月包括民航运输基础、行查业务、服务礼仪、企业文化等岗前综合培训。解决了航空类课程讲授和师资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等新建专业所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航空服务专业的实习就业基地,保障了新建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

4.1 航空服务专业招生/实习/就业一览表

4.2 校企合作对教师的培训

篇3

二、我国航空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缺乏特色性。目前,全国共有近600所院校设置了法学专业,其中将近一半以上的工科院校也设置了法学专业。民航院校属于典型的行业特色工科院校,不仅工科专业较多,而且立足于特色民航专业。这样院校中的法学专业,相比较政法类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的法学专业,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和学生生源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劣势,不具备其他综合性院校和法学专业院校培养的法学本科生的就业优势,缺乏较强的竞争能力。我国高校中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仅限于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四川广汉飞行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但专门设置法学院的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wWW.133229.CoM目前我国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中普遍没有区分专业方向、特色课程,没有充分发挥民航行业与法学相结合的优势,没有形成以航空法学为特色的完备学科体系。

2.教育培养模式缺乏实践性。目前的民航院校法学专业由于受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办学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重视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主旨,忽视了将法律运用到民航生产工作一线的要求,导致培养的法科学生只懂法学理论,不懂民航实践,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将严重影响法科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危及就业。

3.教育培养方式单一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产学研的通力合作。而目前民航院校的法学教育培养方式单一,缺乏与民航行政机关、企业的合作,挖掘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不够。一方面不能体现航空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发挥民航企事业单位实践的优势为教学所用,培养出来的法学学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和适应民航企事业单位。

4.教学体系不能切合民航实际的需求。第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国家统一的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缺乏航空法学系统课程体系。虽然目前有些民航院校的航空法学专业安排了部分航空法课程,但缺乏航空法学的法律实务实训等技术性课程。第二,教学方法。只有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教授课程内容。我国目前的航空法学教育缺乏调动学生主动性、思考性和动手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接触到实务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第三,考核与评价机制。当前的航空法学教育对学生的考核一般以书面的试卷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航空法律掌握能力的分析评价,没有形成综合的实践考核与评价机制。

三、我国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

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本文由收集整理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民航强国战略精心设计,从基本框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构建。

1.基本框架。为了构建具有明确目标性、系统性和特色性的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模式,我们提出“四个一”工程。具体是指:“强化一个重点,即建设民航强国为重点;发展一个专业,即建设与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航空法学专业;夯实一个平台,即打造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一批人才,即培养大规模的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人才。

2.培养方式。积极加强与民航实务部门的联系,进行校企等联合培养,以拓展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成果。民航企业和民航院校共同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师与学生培养平台:一方面选派教师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学习,打造具有行业认可、理论实践结合的“双师”素质航空法学专业教学团队;另一方面,选派优秀学生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学习实习,加强产学合作,满足市场需求的航空法实务技能人才,实现“双赢”。目前,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遴选实行“双导师”制,研究生可在“二导”所在单位实训,参加他们的课题或案件。

3.教学体系。法学具有的先天职业背景决定了法学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而民航业更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航空法学天生具有职业化、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体系上必须满足航空法学的职业化性质和民航的实践性本质。具体表现在:

第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上既要强调学术性,更要强调实践性。具体包括两大模块:第一模块是民航与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第二模块是航空法理论与实践课程。第一模块以民航概论和法学十四门必修课为导航课,具体包括民用航空基础、航空器基础知识、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及空港、航空运输及运营、航空运输安全及监管、法理、宪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第二模块的航空法理论课主要分为航空法概论、航空法律文献检索、航空公法、航空私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细分为航空商业与法律、航空运输法律和政策、航空保险法、航空电子信息服务法律、航空航天知识产权法、航空器事故调查与法律,航空刑法、航空犯罪与预防、航空保安法、卫星通讯与法律,民航行政监管、国际航空法、比较航空法、航空航天法、外层空间法、国际航空法等。

第二,教学方法。航空法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航空法学理论,而且还要让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航空运输生产实践中碰到的法律问题,这就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养。听是指听教师传授各部门法的课程;说指通过辩论法、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探讨教学法等锻炼学生的语言功能,将之用于民航法律的实务中;读是指大量阅读在法律文献课程中查找到的文献书籍、法院判例等,深入了解民航与法律知识;写是通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读书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实习报告、模拟法庭法律文书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总之,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航空法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篇4

[1]梁镜清主编,《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2]郑其恭、李冠乾主编,《教师的能力结构》,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张楚廷著,《数学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4]朱仁宝、王荣德主编,《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翁向新主编,《谈教师的素质与修养》,群众出版社,1992年。

[6]崔相录主编,《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7]李瑾瑜等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8]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1]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年。

[13]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教育新论,2009.5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篇5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篇6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篇7

2.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专业,其各门课程相应的教材的发展同样非常迅速,国内有关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编著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结合近年来的实际教学工作,我们认为目前在教材的使用当中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有些课程缺乏高水平的教材。

物流管理专业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有些课程来说,仍然缺乏高水平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

(2)缺乏配套的教辅材料。

国外教材的一大特色是教辅材料十分丰富。从内容来看,有教师用书、学生用书、测验手册、习题集及解答等等;从载体来说,有图书、CD-ROM、e-text、多媒体、幻灯片、电脑软件、网络等等,是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配套组合。但在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中,缺乏配套教辅材料的现象十分明显。少数教材可能配有光盘和课件,而且相对简单;大多数教材都缺乏配套的教辅材料,如配套的课件、案例、多媒体资料、软件等。使得教师上课的手段受到限制,而学生能够获得的信息量也很少。

(3)教材的实践性不强。

因为物流本身属于新兴的专业,最初的物流教材往往只是介绍引入的理论,或是将一些专家的论文拼凑在一起。经过近年的发展,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总的来说,有些课程的教材仍然实践性不强,缺乏实际案例,或是仅有对一些企业情况的简单描述,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帮助。

(4)有些课程的教材内容上有重复。

教材内容的重复,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受到挫伤。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又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情绪,造成了恶性循环。而对于重复性内容,授课老师不好把握,可能会略讲而过,学生没有真正领悟,或者都进行深入讲解,反而造成时间、资源的浪费。

(5)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面向航空物流

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的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教材的不匹配问题尤为突出。目前现有的物流教材中,例如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等都有涉及到航空运输或航空物流方面的内容,但所占比重很小,很难使学生深入了解航空物流,更遑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了。同时在我们设置的课程体系当中,涉及到航空物流的一些专业课程,如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等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教材,这将严重制约着我们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

二、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结合以上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和使用的教材的分析,我们认为教材的建设应当根据专业课程的具体情况而进行。

1.对于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其本身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并且也有相应的教材可供选择,因此教材建设的重点在教材选择和教辅材料的建设上。在教材的选择问题上,应根据教学大纲,尽量选择权威的、优秀的教材。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中应鼓励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相互交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内容。在这类课程的教材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辅材料的建设。因为目前现有的教材主要面向的是一般性的物流管理专业,例如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物流配送等教材,其内容涉及到航空运输或航空物流,但所占比重很小,难以满足课程大纲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在教辅材料的建设中,应着重于开发面向航空物流的案例、软件和多媒体资料,配合教材使用,以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航空物流及其运作。

2.对于航空物流管理概论、空运地理、航材计划与管理等课程,没有现成教材可选。

这些课程在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已有一定的授课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因此这些课程的教材建设中最紧迫的任务是整理相应的讲义、案例等教学资料,有组织有计划地编写航空物流教材。

3.鼓励教师使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授课。

三、建立长期的、有效的教材建设机制

1.教材开发、设计的规范化。

教材作为教学的核心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保证教材开发的质量,规范的教材设计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1949年,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之称的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Principles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一书,标志着科学主义课程开发的最终确立。泰勒在书中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即课程开发的“泰勒原理”。同时泰勒提出了开发学校课程所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1)学校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2)为达到这些教育目的,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3)怎样组织这些学习经验?(4)我们如何决定这些教育目的正在得到实现?如前所述,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面向航空物流,专业教材编写任务相对比较繁重,为了保证教材开发的质量,承担教材编写任务的教师更应该遵循教材设计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材的开发和编写过程中,应深入航空物流企业调研,了解我国航空物流现状,深刻理解我国航空物流未来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这样才能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而确定学习内容,并将这些反映在教材当中。

2.重视教辅材料的开发和使用。

如前所述,我们目前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教科书上有什么教师就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的状态。而一本教科书即使理论讲述得再清楚、内容再丰富,它所能提供的信息终究是有限的。因此。教辅材料在教学中应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教师开发能够通过新技术进行传授的与教科书同步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如案例库、电子教案、Flas、电子杂志等;还可提供网络交流、资源平台,以便于教学的与学生的各种信息交流、相关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料的下载等。在教辅材料的使用方面,除了主教材之外,应鼓励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参考资料。因为一本教材,即使再优秀、再权威,即使是最好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会有其相应的弱点和不足。因而通过大量的辅助教材和阅读材料,使主教材得以充实、扩展、补充和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分析和思考中汲取,在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论述和辩论中提高。同时也极大地扩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和信息传播。

3.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学资料、信息的共享。

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和课程组之间的沟通,教学资料、信息的共享,如案例库、多媒体资料等,对于梳理和协调教学内容,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非常有利。不同课程的教学都需要通过对航空物流企业的调研形成的一些报告、案例等资料。这些资料的交流和共享,可以使得不同课程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案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同时也可以降低调研成本,提高调研的效率。

4.强化与其他部门、企业的合作。

教材建设的主体是教学单位,是教师,但同时和其他部门、企业的合作也必不可少。

(1)在教材建设当中,需要很多的参考书和资料

另外一些外文原版教材或翻译过的教材,因为定价较高,很难在学生中推广。因此应重视图书馆在教材建设中的作用,定期和图书馆方面沟通,推荐专业课程中需要的书籍和资料,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利用图书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水平。

篇8

1.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传统的教学计划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以课程设置为主线。在构建201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信息化测绘的特色,跳出了传统教学计划的框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重塑了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测绘工程专业2013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遵循了以下5个原则:1)强化通识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研究型测绘工程专业教育。2)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测绘工程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共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培养复合型宽口径高素质人才。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大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加强专业和课程创新探索与国际化建设,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培养学生领导能力与国际视野。2.构建创新型、复合型课程体系2013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总体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三大部分。通识课程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国情教育与社会实践”以及“英语、体育”课外,还包括交流与写作类、数学与推理类、人文与社会类、自然与工程类、艺术与欣赏类、中国与全球类、研究与领导类等七大领域,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选修一定的学分。交流与写作类课程有“表达与沟通”“科技写作”“PracticalEnglishWriting”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交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数学与推理类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数学素养、统计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人文与社会类课程有“道德、法律和公民意识“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四书》导读”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人文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对自身和社会深入思考能力等;自然与工程类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大学物理”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的方法分析和探索世界的能力等;艺术与欣赏类课程有“音乐欣赏”,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与欣赏能力等;中国与全球类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西方哲学史”“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开阔世界眼界、国际化思维、战略思维等;研究与领导类课程有“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网络信息检索”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专业课程有分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性课程3大系列。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有:测绘学概论、GNSS原理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地图学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NIX/LINUX操作系统。专业主干课程:摄影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大地形变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工业测量、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设计与实践、空间数据库原理。实验和实践课程: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毕业设计。10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所有专业方向的必修课,其中“测绘学概论”等8门课是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而“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NIX/LINUX操作系统”这两门课主要是针对信息化测绘要求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而增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课程则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专业方向必修的课程,另一部分则按专业方向分模块设计,具体情况见表1。在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性课程中我们加大研究型课程的力度,每个模块的专业主干课程都配有课程设计或实习或者两者兼之,老师在主讲此类课程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留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或者实习得到解决,这种主干课程配课程设计或者实习的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加强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我们加大了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在专业课程系列中,开设部分全英文或者双语课程,这些课程的教材大部分应用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主讲这些课程的主要由学院聘请的外籍教授或有留学背景的教授、副教授。目前开设的课程有“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er-rortheoryandleastsquareadjustment)”“GNSS原理及其应用(GNSS: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大地测量学基础(fundamentalofgeodesy)”“工程测量学(engineeringgeodesy)”“物理大地测量学(physi-calgeodesy)”等。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毕业需要的学分是15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学分是66.5,占总学分(150学分)的44.3%,专业课程学分80.5,占总学分的53.7%。在专业教育中,其中必修课程学分39.5,占专业教育学分的49.1%;选修课程27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的33.5%;集中实践教学8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9.9%;毕业论文或设计6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的7.5%;各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总学分(含毕业设计、课间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情况是:大地测量学与卫星导航方向27.1学分,占总学分的18%;工程与工业测量方向29.8学分,占总学分的19.9%;航空航天测绘方向29.5学分,占总学分的19.7%;地理信息工程方向28.5学分,占总学分的19%,具体见表1。任意选修课程是作为专业补充或个人兴趣爱好而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学院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学院对学生的选课给予必要的指导,培养方案中有3学分的任意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2%。此外,我们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规定本科生在学习期间获得的创新学分可以作为任意选修学分。

三、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特色

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2012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以“面向工程、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培养依据,以测绘行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与测绘企业密切结合,整合已有的专业课程,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不细分专业方向;以卓越测绘工程师和注册测绘师后备人才为培养目标,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全面的测绘技术,熟悉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具备卓越的解决测绘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拥有测绘产品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技能;加强工程实践环节,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实践,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测绘专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13版培养方案,对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修订,其中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与测绘工程专业相同,而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物理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设计与实践和空间数据库原理)则涵盖测绘工程专业的4个专业方向。实验和实践课程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共分3个模块。一是工程基础实习模块,有“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和“地图编制实习”;二是工程专业实习模块,有“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和“地理信息系统实习”;三是工程综合实习模块,有“管理与市场开发实习”“测绘专题”“专业实习”。第三模块的工程综合实习以及本科毕业设计都将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总学分(含课间、集中实践及毕业设计环节)是37.3学分,占总学分的24.9%,明显高于其他4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代表了工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也与世界先进的工科教育理念相接轨,其最大的特色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9

引言

20世纪是人类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辉煌100年,综合诸多前沿学科和技术的机器人的诞生和机器人学(Robotics)的建立是上世纪科学技术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代表之一。从1962年美国万能自动化(Unimation)公司的第一台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到现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机器人已从无到有,现在已拥有“百万大军”,在世界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忠诚地为人类服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国的许多高校甚至中小学都开设了机器人教学的相关课程,而且学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为例,现在每年选修机器人课程的学生都在上百人左右。机器人是一门多学科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包括机械学、生物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论与控制工程学、电子工程学、人工智能、社会学等,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其发展速度都十分惊人。为了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保持与国内外机器人教学同步提高,笔者对国内外十几所著名高校的机器人教学情况,就教学大纲、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笔者从事的机器人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革措施,并在近三年北航的《机器人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 国内外机器人教学的调研

美国是机器人技术的发源地,开展机器人教学的高校比较多,而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调研的美国高校包括MIT[1]、Stanford[2]、CMU[3]、UC-Berkeley[4]、CIT[5]五所高校,国内高校包括清华大学[6]、上海交通大学[7]、哈尔滨工业大学[8,9]、吉林大学[10]、天津大学[11]、北航六所高校。调研的方式主要是收集各高校网站相关教学信息,包括教学大纲、成绩考核等,通过分析比较,总结经验。

就所调研的国内外高校而言,国内外高校机器人教学特点可概括如下(参见表1和表2):

1 美国高校的机器人启蒙课程或机器人导论等开设在本科,使本科学生对机器人有个普遍的了解,以“讲解+实验+讨论”的形式,利于形象化理解;研究生阶段开设《高级机器人学》等更深层次的课程,进行分方向研究。开设的专业较广,涉及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航空航天、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而国内高校本科开设机器人课程的相对较少。

2 国内的机器人课程主要开设在硕士第一学期,部分学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机器人概论》课程,现有将《机器人学》从硕士提到本科的倾向。开设方式多样,如必修、专业选修、全校选修等。国内高校选择教材较集中,选用蔡自兴《机器人学》、熊有伦《机器人学》的居多,部分高校的课外参考书为国外原版教材。

3 美国高校的机器人实验与课堂讲解的学时比例基本上在1:1.5左右,而国内高校的实验学时数相对较少(实验与讲解的比例最高为1: 3.2),半数以上高校的实验课时数为零。例如,MIT的课堂教学学时数与北航的差不多,但实验的学时数已经达到了22学时,而北航的实验学时数为零。

4 就考核方式而言,美国高校的机器人课程都有期中考核,国内高校基本上没有期中考核。此外,美国高校的机器人课程作业考核占的比重比较大,比如CMU的作业考核占到了总成绩的60%。

二 北航机器人教学现状

以北航机器人所为全校研究生开设的《机器人学》这门课程为例,我们的机器人教学还有较多不合理之处:

1 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九十年代制定的,十几年了没有什么变化,远远落后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而教师在授课时基本按照教学大纲来执行,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多。课程设置的大多还是一些传统基础内容,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该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最新成果更加感兴趣,因此需要从兴趣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在该学科上不但具有扎实的基础同时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2 教学环节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过多偏重于教师的讲授,学生独立思考、实践的课程根本没有。而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法, 是锻炼学生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应用等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为了全面提高机器人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学生能真正学到系统深入的机器人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他们在后续的工程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创造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机器人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制定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

三 改革措施与实践效果

针对《机器人学》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基于“能力培养”的主导思想,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

(1)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入门介绍的内容。针对我校的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未上过机器人相关课程的情况,借鉴国外本科机器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把绪论部分的学时从原来的1学时增加到了2学时,并采用视频、图片、动画、参观等直观形象的方式为学生较系统地介绍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分类、用途、研究方向等,让学生在2学时的时间内对机器人这个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避免了过去绪论时间短,学生还未弄明白学习对象的情况下就开始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在绪论里面每年都增加新的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学生们既了解了历史又开阔了眼界。在过去三年的实践中,上述教学改革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2)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了“深度”与“广度”的结合。在以前的机器人教学内容中偏重于知识的深度而忽略了知识的广度,例如偏重于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器人控制和运动规划都不讲,这存在一个弊端,即如果有的学生在后期的研究中要进行机器人控制方面的工作,相关的知识是没有学过的,还要重新自学。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降低了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讲解深度,增加了机器人控制和机器人规划方面的内容,力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既比较深入地掌握了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对于其他相关的理论也有一个基本基础和认识。

2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

(1)在教学方式上增加了课堂讨论的环节。以前的机器人教学,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交互的机会,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比较容易游离于教学环节之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机器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在每章的教学内容中都设置了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表述解题的方法、对问题的看法,并让他们之间进行互相的辩论,老师是作为一个仲裁者的身份进行讨论的组织和总结。在该方式最初试行的时候,由于中国学生天生的内向性格,参入的学生比较少,但在后续的讨论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地参与辩论。在辩论中学生们都感觉收获很大,对于一些深奥或难理解的问题理解地比较清楚明了了。

(2)在教学方式上增加了现场讲解环节。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器人运动学的知识,我们把部分课堂环节改在实验室进行,以真实的机器人为例,讲解机器人的关节、坐标系、D-H建模、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的知识,如图1所示。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以往学生学习运动学的知识只是面对机器人简图、缺乏真实案例的弊端,让学生们的学习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在教学方式上增加了专题作业论文的环节。专题作业论文是为了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把课堂学习的机器人知识与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选题的内容由学生跟自己的导师商量,格式按照标准的期刊论文的格式来写,必须把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专题内容论述清楚。比如,往届学生有写轮式移动机器人机构的、机器人视觉的、机器人优化控制的,如图2所示。这种专题作业论文既让学生练习了专业论文的写作格式,同时又结合某个专题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4)在教学方式上增加了实验环节。受我校机器人实验的条件限制,我们一直未能正式地开展机器人的实验课程,但是机器人实验对于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很重要的。在08年秋季,通过整合部分机器人资源,为学生开设了机器人实验。实验内容是编程控制机器人按自设定的轨迹运动,采用的机器人是ABB的1440。由于学生多机器人少,我们采用了四个学生一个组的方式,大家按组轮流来做实验。尽管学生们在实验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但学生们的兴致很高,一直操作到每组许可的时间结束。学生们反映这个实验对于他们锻炼的价值很大,因为把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这层窗户纸给打通了,让学生们对于这门机器人的课程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四 结语

机器人课程在各高校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如何结合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搞好机器人的教学工作是许多机器人教育者关心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机器人教学进行调研,并结合我校机器人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机器人学》这门研究生课程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在过去三年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本论文得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of a Robotics Lesson

ZHAN Qiang YAN Cai-xia CAI Yao

篇10

(二)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旅游交流也日益密切,广西一些有实力的旅游社也开始实施东盟战略,积极开发涉及东盟国家的旅游产品;广西一些高端酒店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东盟客人。这些旅游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对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看重毕业生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外,对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业务洽谈,熟悉东盟各国货币、旅游法规、风土习俗,并具备与东盟各国驻南宁领事馆打交道、在国外迅速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优秀人才尤其看重。双语教学可以有效避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外语教学的脱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娴熟运用英语处理旅游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满足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关于双语教学理念内涵的界定

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即学习者的母语和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进行授课的教育理念。双语教学是实现双语教育的一种教学手段。当今世界,在许多有二元文化或多元文化国家或地区的学校,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了双语教学。不同国家或地区双语教学的目的很不一样。第一种是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单一官方语言国家,由于其接收大量的外国移民,外国移民与本国居民的相互碰撞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政府非常重视双语教学,积极使外国移民及其后代融入到当地社会中来。第二种是以加拿大、比利时为代表的双(多)官方语言国家,为了使本国不同族群居民能够相互沟通,和睦相处,形成一个具有合力的命运共同体,这些国家政府倡导不同族群居民学习本国其他族群居民语言,并通过在学校开展双(多)语教学实现其目标。第三种是以印度、新加坡为代表的有被殖民历史的国家,这些国家受殖民历史影响巨大,同时也为了通过学习宗主国的语言在经济贸易全球化中占得先机,因此政府通过双语教学培养了大量国际化人才。中国双语教学起步较晚,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和对外交往的日益密切,双语教学的课程越来越多。开展双语教学比较广泛的是在高校,实施双语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在高等院校旅游学科领域内,开展双语教学意味着教师通过使用汉语和英语教授旅游专业相关课程,使学生获得用英语来表达旅游学科专业知识、进行专业方面相互交流的能力。

三、广西高校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施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方面

教师的能力对旅游管理双语教学的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广西高校,既具备完善的旅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战经验,又通晓英文和东盟国家概况的老师少之又少。在承担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中,除了少数出国留学人员和本科专业是英语专业的教师外,大部分双语教师的外语水平还不能完全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在师资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有些区内高校为了达到教育部的教学评价标准,匆忙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而有些教师因为双语教学计算工作量系数比较高或更易获得出国深造机会,在不考虑自身能力的条件下承担双语教学课程,这不仅会使旅游学科双语教学的课程变成旅游专业词汇翻译课,还可能因教师教学效果不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教材方面

中国的旅游学科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教材体系还不尽成熟,引进的旅游管理专业英文原版教材较少,并集中在《旅游学概论》和《旅游市场营销》等少数课程。这就要求旅游管理双语课程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多搜集原版教材和相关报刊文章和网络资源,结合东盟国家旅游业概况,自编讲义供教学使用。但由于自编讲义工作量大,负担重,并且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教师的编写热情普遍不高。

(三)学生方面

旅游学科双语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无法达到双语教学要求的英文基本水平,使得教师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也打击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也违背了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初衷。建议从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始,每学期适当选择一门旅游学科专业课程安排双语教学,此时学生已对旅游学科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而且英语水平普遍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英语词汇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四、广西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学应对策略和措施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更新师资知识结构

既精通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又有很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是成功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广西各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应积极邀请国内旅游管理双语教学专家定期开展学科双语教学学术讲座。选派优秀双语教师到国外,尤其是东南亚旅游业发达、旅游教育成熟的国家进修;培养英语专业出身教师通过攻读旅游学科的更高学位成为复合型专业教师;对现有旅游专业双语教学教师进行语言再培训等,都是有效提升双语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途径。同时,各高校应建立开放、动态的教师用人机制,加强高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互动,如聘请旅游企业高管人员和旅行社资深外语导游、领队给学生开课,也可鼓励高校双语教师到涉外旅行社、涉外酒店,开展观摩、调研或实习,这样的师资开展的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接受书本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第一手的实践知识。

(二)引进难易适中的国外原版教材,编制实用的自用教材,注意消化吸收

旅游学科的双语教学大力提倡使用难易适中的国外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教材,使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学习前沿旅游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应根据学生实际的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认知水平,对原版教材进行再加工,如将核心和抽象概念摘选出来进行中文解释,减轻教材在语言层面对学生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广西各兄弟院校可以进行合作,由区内优秀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师,通过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国外图书电子资源、东盟各国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电子资源、旅游论文数据库、维基百科等),撰写结合东盟旅游介绍的实用教材,使学生了解到东盟旅游市场最新动态和东盟主要国家旅游业发展趋势,培养出符合广西实际的国际化旅游人才。如在讲授《旅游学概论》这门课时,笔者选用英国作者J.ChristopherHolloway的“TheBusinessofTourism”作为基本教材,但在讲解案例时,补充大量涉及东盟国家旅游业的案例。如在讲解廉价航空的兴起时,除了谈到总部在爱尔兰的欧洲最大廉价航空公司瑞安航空(Ryanair)外,也重点提及总部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亚洲第一家廉价航空亚洲航空(AirAsia)的发展历程。

(三)确定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有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第一种是“浸入型双语教学”(“Immersionbilingualteach-ing”),即完全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第二种是“保持型双语教学”(“Maintenancebilingualteaching”),即在使用母语的同时也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第三种是“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itionalbilingualteaching”),即允许教师和学生在双语教学的开始阶段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逐步过渡到仅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通过前期大学英语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并掌握了一定量的旅游英语专业词汇。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借助母语进行学习到借助母语以外的语言学习的过渡,旅游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宜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在课程初期主要使用母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所准备,同时避免英语水平滞后的同学产生学习恐惧症,然后在中间阶段逐步加大英语授课的比例,最终过渡到仅使用英语授课。

(四)合理选择和安排课程

为了使旅游管理双语教学不流于形式,要科学设置双语教学课程,并制定出整体框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学时安排等。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性质,可将双语课程定在以下三类。一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学概论》,可以使学生累积相当数量的专业词汇,也为后续旅游专业双语课程打好语言和理论基础。二是实践性课程,如《导游业务》,实战技能包括英文解说、办理签证、订机票、货币兑换、发团、外联等,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三是文化类课程,如《东盟国家旅游概况》。旅游活动本身具有文化性的特点,旅游管理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可以发挥出双语教学的独特优势。学习《东盟国家旅游概况》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把握东盟各国不同的文化特色,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精髓。

(五)改革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双语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教学形式,在双语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试卷考核加平时考核的方式。试卷考核中名称解释、简答题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作答,而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学生用中文作答更适宜,以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平时课堂发言次数和发言质量应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重要指标。

(六)创新教学方法

开展多样的团队作业,鼓励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注意提升各学生自身特长,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和知识主动获取能力。如在《旅游学概论》“航空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这个单元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取一个东盟国家作为对象国,探讨该国航空业发展历程、主要航空公司、主要机场及与区域国家机场的竞争与合作态势等。通过这样的团队作业,使学生在学会收集英文专业资料的同时,也开拓了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用英语阐述专业论点的能力。

(七)构建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

要善于利用广西和东盟国家毗邻的区位优势及双方交流日益增多的社会大背景,使学生树立对双语教学的信心和热情,同时应加强校园双语环境建设,如通过英语角主题月、东盟旅游知识英语竞猜等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应用英语。区内各高校图书馆应补充更新旅游专业英文教材,购置东盟国家主流英文报刊杂志(如雅加达邮报、曼谷邮报、新加坡海峡时报、马尼拉每日问询报等),使报刊图书资源能为旅游管理双语教学服务。

篇11

德国职业教育素以“双元制”特色闻名于世。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行会、商会采用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学生既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也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这种双元职业培训模式最初只存在于德语国家,在德国属于非学历教育。德国的学历教育仅指高等教育,其学历教育从学士起步,没有专科层次。

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成立了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科技大学(FH)和职业学院(BA),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与综合性大学(UNI)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随后,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始向这些高等教育领域延伸。双元制高职教育首次出现于1977年,其核心特点是以企业为主,把职业培训与大学专业的学历教育相结合[1][2]。

一、双元大学与大学双元培养模式

德国高等教育双元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双元大学(dual hochschule)培养模式与大学双元(hochschule dual)培养模式。

(一)巴登-符腾堡州的双元大学培养模式

上世纪70年代,奔驰、博世在巴登-符腾堡州创办了自己的职业学院,当时的教育体制中除了职业培训(BB)、大学(UNI)之外,没有职业学院的教育机构形式。企业建立职业学院最主要的原因是BB的毕业生理论基础弱,而UNI的毕业生因其不具备职业能力而需要再进行1~2年的培训才能适应职业岗位,于是大企业就建立各自的职业学院,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职业能力的工程师。同样的情况使得中小企业也有此类培养的需求,因此,第一个双元大学在巴登-符腾堡州产生了,之后,其他各州也成立了类似学院,但水平最高的还是前者。由于巴登-符腾堡州最早创立双元大学,水平较好,因此该州部分人士甚至认为双元大学的地位高于FH与UNI。

双元大学入学的学生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具备上UNI的资格,二是必须与企业签订录用合同,具备企业预备员工的身份。在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大学培养学制为3年6个学期,每个学期都是学生集中在校3个月理论学习与分散至各自企业3个月实践学习,两者交替进行,实践课时达到50%,与职业培训相比,理论程度加深。

(二)巴伐利亚州的大学双元培养模式

巴伐利亚州(以下简称巴州)考虑建设成本,没有建立双元大学,而是将双元学生的培养放在FH中。自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双元学生65人,人数较少,由于企业招生需全程支付工资,包括在校学习期间,考虑到成本,企业较为谨慎,有了较为成功的实践后企业积极性提高,因而招生数不断增长。2006年,巴州科技大学招生610人。2013年,招生增至5933人,占FH学生总数约10%。霍夫应用科技大学(Hochschule Hof-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以下简称霍夫大学)是巴州第一个通过认证的公立应用科技大学,该校约有3700名学生,其中约500名双元学生。在巴州的FH中,霍夫大学双元学生比例较高。

博洛尼亚改革后,巴州规定UNI学士3年毕业,FH学士3.5年毕业,双元学士4.5年毕业。双元学生第一年在企业完成职业培训,之后3.5年与普通学生一起完成学习计划。双元培养目标与职业培训的培养目标相比,侧重以下三方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对事物提出批判性意见;积极主动地获取工作需要的复杂知识,同时具有动手能力、系统的思考能力。

二、霍夫应用科技大学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设置

霍夫大学以实践导向、国际化和资源有效性为其教学和科研的核心,该校设有经济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三大系,共有29个学士、硕士专业。目前,拥有双元学生的专业有11个:在信息科学系有信息工程,经济信息工程、媒体信息工程等3个专业;工程科学系有机械制造、经济工程、材料工艺、环境工程、创新纺织品等5个专业;经济科学系有企业经济、国际管理、经济法等3个专业。双元专业将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一个职业可以选多个专业,一个专业也可以跨度多个职业,但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结合学习,一般来说,专业与职业的组合由企业为学生决定。

(二)教学安排与实施

在11个专业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机械制造专业,下面以该专业为例,分析双元学生培养的教学安排与实施。

如图1所示,双元学生入学后,第1学年首先是职业培训,由职业学校(只为职业培训配备的专门学校,不属于学历教育,既不是中学也不是大学)负责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由企业负责岗位实践,一般每周是3~3.5天企业实践,1~1.5天职业学校学习,交替进行。第2学年开始入学,双元学生需参加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一共2次,第一次为第2学年结束后,第二次为第5学期。在第5学期,需完成为期6个月的企业实践,第6学期在学校学习,第7学期回到企业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后,同时拿到职业证书与学历证书,二者是平行进行的。

由此可知,双元培养模式教学计划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进程基本统一,使得不同人才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如第5学期统一为学生校外实习阶段,第7学期统一为就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阶段。普通学生和双元学生均执行相同的教学计划,其差异主要是双元生的实习单位是签约单位,而普通生的实习单位通过双向选择获得。同时,双元学生寒暑假期间需在签约企业实习,一个学年中,普通学生有3个月休假,双元学生只有20天左右的休假。二是分工明确,职业培训由企业负责完成,IHK职业资格考证融入教学计划。为完成职业培训,双元学生提前一年入学,学制4.5年,而普通生学制为3.5年。

(三)双元生的申请与招生

在巴州,双元生的报名申请一般在5~7月,开学在10月1日。为了向中学生介绍该项目,每个专业都有学习咨询人,到中学宣传霍夫大学的专业培养方案,包括双元培养方案。同时组织中学生参加在霍夫大学举办的招生宣传会暨企业展览会,霍夫大学每年都举办这个活动,为期2天,以2015年为例,9月23~24日,共约2000名中学生参加此活动,46家企业开设展台,已经有150~200家企业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学校网页有合作企业、行会名单,企业网页可以申请报名,所有申请事宜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例如,与Rehau公司的合作,该公司是一家跨国大企业,主要配套生产汽车行业部件,如保险杠等。在霍夫大学约有40名双元生招生计划,全德国报名的有3000多名中学生。通过面试被录取的学生会签订2个合同,即职业培训合同(德国统一文本)和大学学习合同。在霍夫大学与Rehau公司联合培养的计划中,第一年的职业培训学校由霍夫大学指定,而一般情况,职业学校由企业指定而非大学,为了与行会、企业交流,以避免学生学习重复的内容,霍夫大学要求在职业学校建立专门的Rehau公司培训班,由巴伐利亚州提供专门经费。这也是霍夫大学的双元培养特点之一[3]。

三、德国高等教育大学双元制的现实意义及其与国内现代学徒制对比

(一)大学双元制的现实意义

一是成功糅合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培养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紧密结合起来,霍夫大学于2005年开始招收双元学生。目前,在近2000名双元毕业生中,完全未毕业的只有1个人,有20个人调整专业,说明该制度是非常成功的。

二是高淘汰率保证毕业生质量,以职业培训给予未来出路。在德国,机械制造专业是一个高淘汰率的专业,普通学生累计3个学期的淘汰率可以达到60%。而双元学生因其较强的学习能力,淘汰率极低。双元学生面临完成企业的职业培训和大学学业的双重压力,只有学习成绩优异的中学生才有能力完成大学的双元学习计划。霍夫大学培养的是符合企业需求的有能力的毕业生,不会降低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标准。对于被淘汰的双元学生,分两种情况,若是职业培训未通过,则由企业决定是否终止合同,但可以继续上大学,对于学校而言,只要通过考试,则可以继续学业。另一种情况是,学业不通过的学生可以找到企业并转为职业培训,这些学生的水平比直接参加职业培训的人整体水平要高,也可以缩短职业培训的时间。

三是双元毕业生同时获得职业资格与学士学位,即刻上岗,有利于就业。双元生从企业底层做起,非常清楚企业的需要,其经历非常有说服力,特别是在生产类的企业,毕业生更容易获得管理层岗位。企业为了挑选培养双元生,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代价,考查他们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甚至把部门经理的培养方法用到了双元生的培养中。培训期间仅是给学生的工资就达到2.5~5.6万欧元/4年,还不考虑其他成本。双元学生毕业后的工资在4~5万欧元之间,堪比大学教授的起步年薪。虽然,企业付出了很多,但企业仍认为是值得的,猎头公司的起步价约是6万欧元,但给企业的是一个需要重新磨合的员工。所以企业愿意花费4年时间,培养一个企业需要的人。

四是双元学生实践企业无选择余地,专业认识上有一定局限性。普通学生在选择实习企业中灵活性较强,在假期可以到多家企业实践。其中也有非常优秀的学生,只是不愿被一个企业限制,也不愿承担多重压力。双元学生专业实践仅限于签约企业,对整个专业的认识会受到一定限制。

(二)与国内现代学徒制对比

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西子航空班为例。2015年1月,由浙江西子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友嘉实业集团三方强强联合建立西子航空工业学院。浙江的航空装备制造人才培养还处于空白阶段,企业技术师傅都是从西安和沈阳特招到杭州,杭职院借鉴德国双元制,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本土化,以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学生掌握高端制造技术,以期填补浙江省航空工业人才培养的空白。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航空装备制造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目前,第一届西子航空班学生于2016年6月毕业,第二届西子航空班正处于校内授课阶段,其专业方向主要是航空钣金装配,具体学期安排进程见图2。

对比双元制教学计划,有以下异同点,其中,相同之处在于:其一,同样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结合,前3个学期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的学习,后3个学期以校内钣金方向核心课程与校外航空钣金装配工企业培训共同完成教学计划。学生获得大专学历,同时获得航空钣金工技能认证。其二,同样是第5学期为校外实习期,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前往西子航空企业实习,普通班学生由专业组统一安排至校企合作企业实习,西子班学生按协议要求实习到毕业,普通班学生可在第5学期结束后双向选择延续至第6学期的顶岗就业实习。

与霍夫大学不同:其一,专业课程进行替代,首先在第3学期增设航空概论课程,隔周校企两地交替授课。在第4学期,进行3门专业课程替代,以飞机钣金成形工艺与铆接装配技术替代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以航空识图与CATIA替代CAM技术应用课程,以航空基础英语替代专业英语。同时,以企业工作项目作为原型进行教学改造,作为另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工装夹具设计课程的教学项目。企业工程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建设课程,目前以企业工程师授课为主。

其二,由于国内招生制度的限制,西子航空班的招生是采取二次招生的方式,即在第3学期从普通班学生中进行选拔签约,同时在协议中明确毕业后留企工作的各项资助政策。

近年来,全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现代学徒制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在此方面,可以借鉴德国高校双元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

参 考 文 献

篇12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大学2009级和2010级电子工程学院、航空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2010级为硕士一年级新生,2009级为硕士二年级学生。

(三)研究内容

(1)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特征,包括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动机、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对培养计划的认识、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和对就业前景的认识等。

(2)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等。(3)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学位论文,如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科研研究方法、科研获奖状况、论文选题和双导师制等。(4)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等。

(四)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其中男生104名,占68.6%,女生48名,占31.4%,调查结果均以百分数进行统计。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状况

1.现状2010级学生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3.9%和4.5%,49.1%的学生对培养目标“不太了解”;2009级学生对此问题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31.1%和4.9%。2010级学生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1.3%和6.0%;2009级学生对此问题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2.4%和8.2%。由此可见,经过一年学习,学生对工程硕士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认识没有明显改进。

2.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从2009年才开始招生,了解工程硕士学位的人不多,因此直接报考的学生很少。以某大学为例,70.4%的2009级和2010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是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中调剂过来的,其考试成绩均低于工学硕士的入学成绩。该大学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中,有40.5%的学生是跨专业就读,且有91.1%的学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在报考时,没有明确的动机,对报考或者调剂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没有具体的认识。

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也使其不满意被录取的专业,如2010级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满意仅占23.1%,通过一年学习,2009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也没有明显增高。低满意度又导致学生对就业前景产生忧虑。在目前中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并没有获得与工学硕士学位教育同等的认可和地位,这种状况与欧美存在很大差别,在欧美国家,高等工程学历比传统的工学硕士学位更难攻读,因而高等工程硕士比传统的工学硕士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媒体、招生宣传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报考时减少盲目性。教育研究部门、管理部门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明确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定位,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制度,以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失衡

1.现状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其培养目标,2009级学生中认为“比较符合”的占16.4%,认为“不太符合”的占63.3%,认为“说不清”的占21.3%。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其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但调查显示只有13.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授课方式“符合”这一要求,59.0%的学生认为“不太符合”,9.8%的学生认为“非常不符合”。2009级学生与2010级学生知识结构对比分析如图1所示。从中可见,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水平变化不明显,在具体的知识结构上,所有学生都认为其对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专业知识深度、专业知识广度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弱,对学科领域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掌握情况也不乐观,有待进一步提升。

2.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失衡主要有三个原因:

(1)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失衡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中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而,他们急需大量的实践机会以使其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工程实践能力。但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案例教学仅占18.5%,学生进行调查实践的机会很少。经过一年的学习,仅有不到1/3的学生认为其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课程设置方面,独立存在的实践性课程很少,“原理”课程和“概论”课程过多,即使部分专业设置了具有实践技能要求的课程,也大多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即教室里的理论课与实验室里的演示性实践课、实训室里的技能性实践课交叉进行,没有设置能够完全在实训室进行的“独立实践环节”课。

(2)专业技术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失衡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内容、方式、计划和目标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态环境中的某一制度体系,其生存与发展都与文化环境,即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通过个体活动,塑造或影响着个体对职业、专业的选择,以及智力和情感的倾向。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必修的政治类课程外,并没有规定学生学习其他的人文类课程。国外工程硕士的课程以人文类课程作为基础,如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与环境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选修2~3门人文、法律及管理方面的课程,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也要求学生具备职业工程师实践所需要的法律、商务及伦理等非技术领域的知识。因此,中国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内容在达到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之间真正融合的同时,还要适度扩展经济和社会政治类的课程,这将有利于工程硕士教育的各方都真正树立“工程”和“市场”观念,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

(3)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和动态性不够

课程体系应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并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都是沿用工学硕士的课程,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这样就造成两者大同小异。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中调剂生和跨专业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可根据学生原有专业的差异,让其自由选择目前就读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这样一方面可弥补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学课程,给学生更大的自。此外,可开设前沿性的课程与研究方法课,注重拼盘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严格规范课程考核制度。培养过程也应日益开放,逐步从单一的封闭式走向校内资源共享、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以及国际交流广泛的局面。

(三)双导师制

1.现状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2009级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6.6%的学生认为经过一年的学习,在“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没有什么收获”,31.1%的学生认为“有点收获”,40%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20.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收获”,仅有1.3%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2009级学生与2010级学生的能力对比分析如图2所示,从中可见,2009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阅读外文文献能力及工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比2010级学生高些,但工程管理与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差不大。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增加案例教学、调查实践和实现双导师制来完成。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关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只有14.8%的学生认为经常有案例教学,认为“很少”或“偶尔”的比例之和高达64.3%;关于是否有进行调查实践的机会,29.5%的学生认为“没有”,27.9%的学生认为“很少”;关于实践环节是否符合培养目标,65.5%的学生认为“不符合”,仅有14.8%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关于双导师制,51%的学生认为只是“听说过”培养计划中的双导师制,但是关于企业导师的具体政策,如如何指派、何时指派及企业导师研究方向等问题,85%的同学认为“不明确”;对于目前的研究课题与日后工作的关系,37.3%的学生认为“有点联系”,仅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关系密切”;关于学习过程中,培养模式是否让学生体验到了工程硕士教育与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区别,42.6%的学生认为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无区别”,41%的学生认为“区别很小”。

2.分析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实践环节还沿袭着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案例教学的欠缺、学校课程学习与企业实习对接的脱节、双导师制的形同虚设等都造成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笔者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应推行双导师制,这是改善研究生指导效果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跨学科、跨学校、跨组织的学术和相关知识的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大大改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对某大学的分析可得,目前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虽实行双导师制度,但在具体实施上还是执行单导师制度,大多数2009级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具有企业导师。学生对于如何选定实习企业、如何选题以及论文研究如何开展等问题,还没有清晰的概念,而且,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也对学生的学位论文研究和实习没有过多的思考。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不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可以在原企业进行实习和论文研究,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需自己选择实习企业和企业导师。在论文选题上,企业一般侧重于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学校导师则一般侧重于技术深度。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质量评价上,不同企业类型对论文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对论文内容质量的期望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导师选择上,应该根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导师规范,明确规定工程硕士导师在科研、教学上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同时要求导师能够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并逐步建立培养质量的评价监控体系。在具体操作上,可由本专业导师根据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需要,在本专业以外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企业等部门的专家中聘请导师。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本专业的学术指导,企业导师则帮助学生拓展专业以外的知识,并给学生提供较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篇13

国外动画片大约在20 世纪20 年代传入我国上海。据中国著名动画电影导演万籁 传入我国的。”[1](第40 页) 1920 片传入我国。最早来到我国的动画无声片有《大力水手》《从墨水瓶里跳出来》《勃比 小姐》等。另外在上海的一些娱乐场所还设有一种称为‘活动西洋镜’的原始动画片 作为游戏向人们展示。”杨 1918 制的《大力水手》《勃比小姐》和《墨水瓶里跳出来》等动画片在上海12 家电影院上 映。”国外动画片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还有待考证但正是这些动画舶来品在中国的放 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6 映引起了中国动画电影始创者的兴趣从而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历程。万氏兄弟作为中国 动画电影的开拓者在电影和西方动画电影的启发下运用极其简陋的影像设备经过艰 苦的实验探索于 1922 年创作了第一部中国动画广告《舒振打字机》从此拉开了中国 无声动画史的序幕开启了动画电影“无声”的艺术征程。在接下来的 13 年里创作了 多部动画电影实现了一次次技术的跃升。从动画电影技术史的角度看 1926 年第一部 真正意义的与真人合成的动画电影《大闹画室》(长城画片公司万籁鸣、梅雪俦编导 ) 看从具有广告效用的动画(《益利汽水》等)到逗趣娱乐的动画电影(如《纸人捣乱记》 等)从寓教于乐的动画片(如《龟兔赛跑》等)、缉毒查案的动画片(如《狗侦探》等) 到抗日救国的宣传片(如《国人速醒》《精诚团结》《航空救国》《民族痛史》等)这些 动画电影彰显出鲜明的社会功用特别是抗日救国宣传片标示着中国动画电影在诞生 初期就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结合。根据当时电影放映经常用音乐“伴奏”的经验该 时期的动画电影或许在放映时也有伴奏性音乐。

二、有声动画电影的滥觞

电影剧作家和理论家徐葆耕认为“我们的古人早就说过人的耳目是相通的。正因 为人的视听会通所以总是希望耳目并用耳目口鼻并用诸感觉器官密切合作实现一种 ‘综合性的感官享受’”[4](第 217 页-218 页)因此动画电影作为人类创造的综合艺 术品对声音的追求也不例外。

20 世纪 30 年代当国外有声动画电影以及国内外有声电影以视听综合的影片满 足观众审美欲求而迅速广泛地受到青睐时它们对中国无声电影市场迅速形成压力而 对个性鲜明的中国无声动画电影更是形成了巨大压力。对此万籁鸣曾在回忆中说“我 国动画艺术进一步发展就一定要解决声、光、画的合成问题否则无声动画必将迅速被 淘汰连一个唱挽歌的人也是无处可寻的。那时我思想上紧张异常我深深知道在电影各 这一关。”为了尽快走出这一困境在缺乏资料、资金和技术的情况下万氏兄弟进行了 千百次试验终于摸索出了录音方法解决了“无声”问题于 1935 年创作了第一部有声 动画片《骆驼献舞》初步实现了声画的结合。对此万籁鸣在《忆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 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7 片〈骆驼献舞〉》文中写道“这部动画片叫《骆驼献舞》。骆驼跳舞的声音试了很多次 不象(像)后来一位喜欢京戏的同志灵机一动说是京剧中的击鼓声可以录为跳舞声一 试果然很好。大象的吸水声也顺利的解决了用了一根空心管吹水成声听上去非常逼 真。难处理的是骆驼在翻斛斗时的配音因为这里不但要‘象声’而且要照顾到他的神 情我们在各种乐器中动脑筋最后用了轻尖的笛声最能表达。在骆驼赖在台上不走酒瓶 横飞这一段我们用真的玻璃相击来处理录好一段音之后玻璃瓶已碎了一大堆整个动 画片的配音效果真可以说是‘挖空心思’。影片的音乐配音还是从唱片上一段段的(地) 收录下来的。”中国动画电影就这样开启了自身的“有声”史。

最后说说国产动画音乐的现状从某些方面讲一直在进步但是一点都不明显几年 前的《宝莲灯》华丽的启用内地港台当红歌手刘欢、张信哲、李玟献唱论当时的影响 力可谓不小同时也将流行音乐同动画相结合但是之后几年呢现有经典曲目直到 2006 年发现了《象棋王》主题曲演唱信乐团作词方文山相当华丽的阵容可惜的是动画貌似 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9 被禁播了我无言彻底的无言好东西就这么被封杀再到几年初再现曙光一部《秦时明月》燃起了我对国产动画的希望而胡彦斌的一首主题曲《月光》更是极为配合意境的 好曲这次倒是没有让我失望片子重视度不小看看未来的发展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