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能力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发挥我院的附属医院优势,我院部分高年资医生不但有相当丰富的科研经验,还有丰富的带教经历。我院拥有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并能借用大学的实验平台。科教部在青年博士科研培训过程中承担整合资源和牵线搭桥的作用。见表1。双向选择导师,熟悉医院实验条件科教部罗列出我院有良好科研产出的高级职称医师的主要研究方向,青年博士根据自己兴趣和高年资医生的研究方向自主联系、自由沟通、双向选择指导老师。还可自主联系具有相当科研资历的院外老师获得指导。科教部邀请我院公共实验平台的负责人向青年博士介绍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开展的代表性研究以及实验室的管理流程和应遵守的规定,并带领青年博士实地参观实验室,为他们详细讲解各种仪器设备的作用,使博士们对医院实验条件有了感性认识。提出研究设想,与导师思想碰撞该阶段,青年博士向指导老师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导师在宏观上帮助他们把握研究方向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科教部在此阶段组织多场科研培训讲座。讲座内容涵盖科学的研究方法;SCI论文的撰写、提高中稿率的办法及学术规范;撰写项目申请书的注意要点等专题。此外,医院还为青年博士提供每年一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经费,让他们了解学科最新动向,参与外院的沟通和交流。撰写具体研究计划,提高科研质量科教部将青年博士按照接近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分组。青年博士依据个人的研究设想撰写研究背景、内容、实验方案、研究时间安排等。由各小组组织开展主题读书报告会,汇报文献阅读情况和自己的观点。青年博士相互督促,不断改进,共同进步。并将研究计划交给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给予反馈意见。确定研究计划后,交给实验平台管理人员统筹安排实验场地和设备。培训的考核和监管每位博士须严格按照计划参加培训,实验室管理人员在青年博士实验过程中给予技术指导,每月上报青年博士的考勤。每个阶段结束后,指导老师就青年博士的研究进展与其既定目标作出评价,适度调整下一阶段的研究安排。在科研轮转中期检查时,青年博士需向科教部递交实验小结;在培训结束时递交科研培训总结报告。科教部组织专家对青年博士的科研培训总结报告进行评议,评议成绩作为科研培训考核结果,若考核不合格者计入个人继续教育档案。
青年博士的科研积极性提高,申报项目数不断增加,科研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从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申报来看:全院青年基金项目申报数由2010年65项增加到2011年的95项和2012年的134项,2012年和2011年较前一年增长率分别为4612%和3518%;中标数猛增:2012年中标数为34项,2012年和2011年较前一年中标数增长率分别为36%和108%。根据科教部统计2008~2010年入院共有95人参加培训,在2011~2012获得国家自然基金19人,发表过SCI论文人数为30余人。指导老师对青年博士科研培训工作给予肯定,他们认为用制度规范科研帮带对青年博士在大学附属医院的职业生涯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培养了青年博士科学的研究思维、严谨的研究方法。青年博士对医院这项有力举措积极响应,努力将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争取在未来3年里在科研成果方面有所突破。
健全的规章制度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使得工作的开展有序化、规范化医院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制定了5青年博士科研培训实施办法6,从培养目标、指导老师的资格、培养形式、培养周期和考核标准等做了明确规定。青年博士毕业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的前3年为一个培养周期,是青年博士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指出的是青年博士的科研轮转列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有3~6个月的脱产培训时间,从而保证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此外还出台了细化的5青年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使用和管理办法6,专门拨款为青年博士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用于在科研培训期内开支,并给指导老师一定的指导费用。创新性和自主性是我院青年博士科研培训的两大亮点创新科教管理实践,构建我院青年博士科研培养机制医学人才的梯队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服务于医院发展战略,必须有前瞻性,它涉及的对象是具有发展、培养潜质的且充满智慧和较扎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年轻人[4]。青年博士的培养是我院人才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青年博士承担着临床繁重的医疗、科研甚至教学任务,因此科教部门要切实做好青年博士科研的服务保障工作,规范培养过程,创造一种动力与压力同在,严谨与务实的科研环境,对于青年博士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5]。借助于本院及浙江大学高年资专家的/帮、带、教0,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科研目标、方向更加明确。培养期间及结束时的考核,能够督促青年博士保质保量完成科研任务,确保培训质量。科研培训的自主性使得青年博士能够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青年博士在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后自主地选择指导老师,能与指导老师充分深入交流,能从导师那里得到很多科研启发。按照学科和研究方向分组讨论使得进行同类研究的青年博士聚集在一起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还带来了心理上的归属感。消息互通,缩短了一个人摸索的时间。自主安排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将青年博士科研培训纳入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不但保障了科研时间,也使得青年博士更加有效地利用时间,将科研和临床结合起来。青年博士是医院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医院竞争力的最终源泉。医院应为他们提供科研培训平台和机会,提高其科学研究水平,巩固研究基础,同时在院内营造科研氛围,建立科研培训体系,为培养学科后备带头人提供支撑和保障。
本文作者:毛晨佳徐雯王凯孙力南小璐黄建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篇2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和幼儿优化成长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于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愈发迫切,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视已由关注高考向前延伸至人生起点的教育,开始关注幼儿的教育,诸如幼儿智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关注幼儿身体的健康,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命能够优化地成长,即人们开始以人生发展的前瞻性高度重新审视幼儿教育。在这一视野下,要求刚走出校门的学前毕业生就具备如此深厚的专业技能、理论、实践的经验是不可能的,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具备,却使这一切变得可能,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日渐清晰,甚至为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尽相同的最适宜的教育。因此。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是促使幼儿教师具备无可限量后发优势的保障。
(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相对目前幼儿园中的某些教师仍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甚至贻误天才的成长等情况。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则不但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作为其后发优势的动力,可以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借助这一科研能力不断地学习、探索,诸如研究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注重个性的彰显,又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用教育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将在客观上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历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可见,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是教师通过学习与探究不断完善自我,进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科研能力是这种学习与探究必备的一种能力。如果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看,涉及到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方面,其中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亦是需要科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的。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自身发展的层面看,无论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是走上其它工作岗位,只要处于这个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使其永远走在时代前列,融入主流社会所必备的一种技能。
从目前的情况看,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已走在前列,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从事心理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人才。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早已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诚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所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育的科研现状
从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科研情况看,目前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教师科研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对教育科研必要性的调查显示,“在湖南省1O个地(市)30所幼儿园的270位幼儿教师中,有25.7%的幼儿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有31.9%的人觉得比较必要,有48.2%的人选择了考核、评职或完成工作。”至于教育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则更是较为缺乏。另外,从不同区域问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来看,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基础条件好的发达城市的幼儿园,大多资金、设备不足的幼儿园甚至认为搞科研是一种奢求。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科研现状看,多数高校对于这一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多地关注于其它学前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极少数高校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科研型”的幼教实践人才,并且在相应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中有所体现。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更新科研理念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之前,应使其重新审视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新科研理念,即科研能力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幼儿教育专业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是促进幼儿教师具备后发优势的保障,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1.设置相关的科研课程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了解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针对于本专业的科研课程即学前教育专业科研方法课程等。
2.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
在掌握基本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在实践中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日常的教育教学立足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实际问题,能及时收集材料,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注意幼儿教育研究的题目不一定要突出“大”和“深”,应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即在实践中生成的、较小的题目,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理论研究,应着眼于通过实践论证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种科研意识的树立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发现问题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
3.全面、扎实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篇3
由于两年制硕士研宄生的学制相对较短,并且本身的科研实践水平有限,特别是从大学直接升到研宄生的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而两年制的学习周期又不允许其用太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从而提出研宄问题,这就需要导师给予更多的指导。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查阅,让学生掌握如何查阅其研宄题目的资料,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料,提出研宄问题的重点及问题解决的相应方案。在研宄问题的重点及解决方案由学生提出后,其合理性需要导师把关。由于其论文工作时间有限,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必须是可行的,能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论文工作时间大约只有一年。如果提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太难,在论文工作时间内将无法得到问题解决的结论;如果提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太容易,使研宄生的科研工作量太少,不能有效地提高其科研能力。因此,硕士研宄生的论文题目与研宄内容的选取对研宄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在工科院校中,一般来自实际的研宄课题对研宄生的科研能力提高较大。因为问题来自于实际,其应用条件及要达到的性能一定,研宄生可在所学知识范围内,用一切资源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使研宄生体会到如何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以及这些知识是如何应用的。如果遇到研宄生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促使其学习新知识,请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和同学,这样可培养研宄生的交叉学科意识和科研合作意识。两年制研宄生的论文题目选取既可是一独立的研宄课题,又可是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如果选取的是一独立课题,需要导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因为独立做自己的论文题目,没有合作者进行讨论,只有导师可讨论。如果选取的是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由于有合作者讨论问题,就容易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解决问题。不论做的是独立课题还是大课题下的子课题,导师都要注重研宄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鼓励研宄生与别人讨论问题与合作,在选择课题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由于两年制研宄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较高层次的使用人才,也为博士生的培养提供后备队。因此,其研宄题目除了实际研宄课题之外,可有一些理论课题,让研宄生尝试解决一些理论问题。虽然理论课题一般较难,且论文工作时间较短,要对某一理论问题做出完整的结果较困难,但可以尝试解决部分问题,得到部分结果,经过几个研宄生的连续工作,可得到问题的完整结果。理论研宄课题也需要注重研宄生科研能力培养,应从理论问题提出、描述及问题解决思路、验证等方面培养其研宄能力。
2提供研宄生论文工作的科研环境
科研环境对研宄生科研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两年制研宄生的论文工作时间较短,要使研宄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需要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人们通常注重硬件环境,实际软件环境对研宄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样很重要。
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实验室及其相应设备、信息网络系统以及计算机软件等,这方面的基础条件对研宄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如信息网络系统能使研宄生查阅资料更方便,极大地节省查阅文献时间;计算机软件系统能保证研宄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及时验证所提出的方法,并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对于工科院校的研宄生,会查阅、使用资料,以及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也是研宄生科研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实验设备可保证研宄生的科学实验能顺利进行,节省实验时间。因此,良好的硬件环境是研宄生论文能按时完成的时间保证。能够操作和使用实验室的设备是研宄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软件环境包括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与指导、信息交流及科研氛围等。软件环境对两年制硕士研宄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将使其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这些都是研宄生科研能力的体现。虽然掌握硬件的使用对提高科研能力很有帮助,但对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科研能力。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氛围来培养。需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让研宄生对自己研宄的问题进行讲解,老师与同学作为听众,对研宄生讲解的内容发表意见,这样可帮助研宄生改正对某些问题不恰当的认识和思考,确立正确的思考问题方法,这对培养研宄生的科研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另外研宄生听别人的报告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听报告、如人交流,学习别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研宄生通过参加实际课题,可与合作单位进行接触,了解用户对科研的需求与问题的提出,增加研宄生对科研问题的认识及实际情况的了解,这也是科研能力的一个体现。总之,科研的软件环境对培养两年制硕士研宄生的科研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保证研宄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论文科研工作
篇4
选择怎样的时机和形式才能更好地开展临床实践和科研教学呢?笔者认为,在大三、大四接触临床医学课程的阶段开展比较适宜。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理论、知识与技能结构基本能满足开展实践和科研活动需要。
临床实习医生在医院能真正有机会利用医院的资源开展科研活动。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校时基本是大班上课,学生很少有机会与教师接触。而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基本上是一对一,并进行同样的临床工作,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打下了基础。同时,撰写论文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是医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科学训练,提高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重要过程。
一、教学目标
1.达到临床实践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
(1)使学生在接触患者、询问病史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临床工作的过程。
(2)初步掌握收集和处理临床资料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3)有机会充分与接触患者,进行综合协调沟通能力的训练,使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沟通技巧,获得第一手临床讯息。
(4)通过询问病史患者、判定相关的检查结果,让学生分析病例,开展小组讨论,使之对专业理论有更为系统、深刻的认识。
(5)学会团队合作,利于今后临床会诊、医师、医护之间的良好沟通。
2.通过撰写病例讨论、专题论文,培养医学逻辑思维
(1)熟悉和初步掌握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和撰写过程。
(2)学会查阅文献,开拓视野,建立初步的科研思维模式。
(3)学会利用传统教科书上未详细提及的理论和技能,做一名会思考的临床医师。
二、实施过程
1.小组合作进行
学生自由组合,通常4~6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各组员分工整理临床讯息(包括询问病史、分析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最后的诊断结果、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以及后续的治疗方案。
在论文写作中,由各组从中自由选择一个课程论文题目或自行拟定,通过研读文献,列出工作思路,需要有自成体系的论点、论据、实验方法、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论文写作进行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联系,以便及时沟通,加强指导。
2.实践能力及论文的评定
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学生通过教学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评价采取小组学生自评、不同小组之间互评以及结合教师总评的方式进行,这三者的评分比例为3∶4∶3,从而尽量避免教师个人评分的主观性,又能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评价要体现以下原则:
(1)学生自主性原则。小组的划分、论文题目的选择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合作学习原则。以小组为单位,4~6个学生自愿组合为一组,促使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合作学习,不少学生发现学习资源就在身边,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潜能。
(3)发展性原则。注重学生上交的作品(病例分析的表达以及专题论文的撰写),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如学习的进步、学习态度的转变、学生个性和价值观的发展等。在评价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适合他们的要求,利于其健康发展。
通过小组讨论,各组员分工协作进行临床病例分析、撰写专题论文,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树立科学精神,形成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信息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以及成就意识,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终身影响。
参考文献:
[1]Shen Anding. The enhanced biology education (EBE) program atdrexel univerity[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01,20(05).
篇5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经营机制、管理要求、资金运动、人员配置等,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需要制定制度的唯一标准。制定制度要讲究系统和配套,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科研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首先提高内部竞争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单位内部相适应的核算和指标体系,对科研部门、开发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适应单位内部运行机制要求,利于推行和落实的内部经济责任制,以利于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审核把关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审核发票要严格,发票名称要实事求是,数量、单价要填写齐全,要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开支,召开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计划,经批准后予以报销。科研经费计划内预算开支,要严格计划列支,对拨入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二、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管理科研单位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编制单位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
(二)按现行制度编制上报的预算,满足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但对执行单位来说,就显得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编制预算之前,应正确分析上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正确划分收支项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
(三)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核准,即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对实施财务预算要作为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
篇6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篇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长春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生创新课程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52-01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代文论又称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作为一门文学理论课程,中国古代文论在中文学科的课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由课程的自身性质决定的。
在高校研究生课程中,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是中文专业古代文学和文艺学研究生的基础课程。从研究生古代文论课程的学习看,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要繁荣新文艺,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需要总结和继承古文论遗产,因此探索研究生古代文论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二、现有教学模式分析
从我国高校现有的研究生教学来看,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文论史为讲述重点,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即按照历史发展线索介绍古代文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论思想和代表性文论家及文论作品。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二是以对中国古代文论的重点篇章分析为主,从篇章分析带出文论发展历史。基本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辅助分析。
以上两种教学模式都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种教学模式虽然能比较全面地向学生介绍文论的发展历史,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对研究生教学来说不太适合。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这门课程,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达不到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与要求。第二种教学模式侧重作品研究,虽然从形式上与本科生的教学有了区别,但从内容上来看还是以文论作品的阅读介绍文论思想,对学生来说是机械学习,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三、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对于在本科阶段已经掌握中国古代文论基础知识的研究生来说,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和理论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目标。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对研究的领域有自己的观点,能够发现并探索新的研究领域、拓展研究空间,为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因此,研究生教学不能只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还要注重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1.区分教学对象,明确培养目标。对于研究生来说,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数是多年来从事本科课程教学的教师,基础理论知识十分扎实,但也会出现一个误区,即习惯性地把本科课程教学模式运用到研究生教学中来,没有明确区分教学对象,无法正确地贯彻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不能很好地达到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强调的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从上述分析的两种教学模式来看,第一种明显是本科教学模式的延续,第二种虽有所改变,但也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像是中国古代文论作品选课程的演变。两者都是由于没有认真研究授课主体、区分教学对象造成的。在教学中要首先明确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所需要的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和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的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2.转变教学观念,完善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更新教学理念,准确地理解研究生教育的内涵。
首先,要明确传统的以授受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研究生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观念转变。要意识到传统教育中形成的“教师中心”的教学机制在研究生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中心”转化,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主。过去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研究生教育培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法使学生参与到问题的研讨和拓展研究中来。在研究生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建构起“以学带教”的新教学模式。例如,针对古代文论文学化的课程特点,把古代文论的重点篇章布置给学生,先做文学层面上的阅读,在课堂授课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作品来理解并讲解文论思想,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其次,从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目的来看,要明确“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针对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进一步完善培养目的。根据中国古代文论课的理论课的性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对研究生来说,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时时处处要以理论支撑观点,对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来说,不了解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思想,很难深入透彻地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对文艺学方向的研究生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把具体理论的分析讲解与普遍规律的深入研究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具体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拓展研究空间。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使用何种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在研究生古代文论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研究空间的拓展。
首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研究型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能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例如,在中国古代文论课的授课中,可以采取以问题带动研讨、以研讨带动科研的方法,边学习边研究,巧妙地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研究的能力。再如,可以在授课前进行重点内容提要讲解,设定一些问题,组织大家讨论,也可以把问题先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并以报告或小论文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论述。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针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古代文论中,关于“灵感”问题的论述,在陆机的《文赋》中首先以“应感之会”进行了形容,可以联系西方文论史中柏拉图对于“灵感”的论述引导学生分析,从中西的比较中,深入理解文论问题。还可以从古今文论的论述上来理解古代文论思想,例如,关于文学的本体论,当今的文学概论教材的论述已经十分详尽,有“劳动说”“游戏说”“巫术说”等说法。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对这一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学“源于道”。可以把古代文论家的论述和当今的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进行对比学习。通过中西、古今文论的多方面的对比学习,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拓展学生的学术研究空间,培养学生多层次的创新研究思维的展开,增强学生在科研领域的创新研究能力。
总之,在研究生中国古代文论课的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模式的更新,多方面、多角度地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专业人才。
篇8
2.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备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度,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也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引进相应的科学实验教学设备,提升农村科学实验的教学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农村科学实验教师的教学手段很丰富、教学技巧很出众,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有效地发挥出相应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科学实验设备设施的严重缺乏和设施的严重老旧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也因为设备的缺乏而难以真正地发挥出“素质教育”的魅力。
二、小学留守儿童提高科学实验能力对策
1.完善教学方法,引进实验设备
在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受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科学实验设备的匮乏,农村留守学生的科学实验基础知识一般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之中,科学实验教师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并引进帮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科学实验带给他们的快乐,有效的提升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充分地结合多媒体技术、引进实验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并在课堂上开展情景教学的方式,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科学实验能力的提升。
2.社会各界应当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度
为了加强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建设,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科学实验能力不足的问题,就需要社会各界对农村科学实验教学投入更多的关注:首先,农村小学学校领导和教育局的相关主管部门应当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充分意识到进行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大力支持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应当为农村小学教学投入更多的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实验教室的创建,并购入一定数量的科学实验设施,完善农村小学的科学实验设施储备,提升农村小学的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最后,主管部门应当考虑提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室的待遇,让农村教师职位更具与吸引力,让更多的科学实验人才进入农村小学去进行教学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师的在岗培训,提升现有的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保证农村小学教学的教学效果。
篇9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的做法,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感受学习过程,感悟思想、体验情感。同时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情景的意识,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善于激发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学习兴趣,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焦点,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进入一个其乐融融的境界。
(二)重探究,主动学习,做研究者。
数学课堂上,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做到: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自学;2、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3、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4、学生大胆质疑;5、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应和学生对话交流、双向沟通,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重过程,优化环节,做创新者。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间,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自由练习、总结规律,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练习:数学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经。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注意题形搭配,加强趣味性与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能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利用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3、课外作业:教师要精心设计能体现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要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四)重总结,厚积薄发,做实践者。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经常总结的习惯,倡导学生制作“总结簿”,随时记录感受体会,刻画纲目网络,留言点滴灵感,以形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结构,并为今后的系统巩固系统提供资源支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生活,扩大视野,丰富阅历,用所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调节教学,弥补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特点,总结出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四个阶段: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初始阶段
青少年学生天性对周围环境好奇。给他们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用培养兴趣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完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的。在学生的心灵中,总是渴望着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外走一走,学生常会提出好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对各种不同的问题,也许会产生疑问,出现各种幻想、假设。这时我们的教师任务是增进学生的这种兴趣和求知欲,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动机。满足学生的要求,给他们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认识事物的发展。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然会产生一种探究心理,思维状态变得积极,就会自觉地、孜孜不倦地去研究。
(二)实验检验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开发阶段
实验检验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能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没有现成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
在实验检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出示挂图、实物等,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探索事物的发展,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仿照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学习和尝试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使他们亲自体验探索事物的快乐,逐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实地考察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提高阶段
学校的教学是相对封闭的,与实际生活有很大距离,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既让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又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技巧,若完全离开实际生活很难完成。因此,让学生适时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际参与、实地考察切时可行。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实施。
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课题研究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的升华阶段
在进行完上述三个阶段的训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全面铺开研究性学习活动。
1、确定研究课题。分析学校特色和传统优势,结合本地自然条件与人文资源,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2、课题的实施。分为准备阶段、选题阶段、课题评审、研究实施阶段、总结与展示、评价阶段。
三.课程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理解、沟通、融合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发扬合作的精神,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平等的方式进行合作。所以,数学教师要尽快走进新课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打一”工作方式,发扬合作的精神:
(一)是教师之间及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
新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合作,依靠教师团体的力量来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商讨、研究,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与途径。常见的合作形式有: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和评价、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等。
(二)是与家长及社区的合作。
教师有责任对家长解释新的课程理念,以便学生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学习时,家长不会感到困惑和陌生。新课程中,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需要通过实验室、图书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挖掘校内教育资源,而且需要通过图书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寻求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与社区展开广泛的合作。
(三)是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新课改中,新旧观念都会存在,教师必须与教育管理者讨论、合作,创造一种协商的气氛,而不是对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武断地下结论。教师要善于、勇于阐述自己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得到教育管理者的支持。
参考文献:
《教师报》2004年5月
篇10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当前形势下,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上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2]:高校扩招给教学工作带来压力,实验室、设计教室等教学资源非常紧张,学生没有固定的毕业设计场所,不能及时获取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信息;扩招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学生很难拒绝用人单位的实习要求,对外出实习的学生难于管理和监控;部分指导教师由于科研任务要求,有时到外地出差,与学生面对面指导机会有限,需要有一个能与学生交流、指导的网络平台。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设计了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
一系统功能概述
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是为了建立一个毕业设计(论文)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指导的平台,同时又有利于教学管理者进行质量监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3]。系统涵盖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实现了课题申报、双向选题、任务书下达、开题报告提交、中期检查、论文提交、论文答辩、评优复审、成绩汇总、文档材料打印、统计分析、数据归档全程网络化管理。学生无论在哪,只要有网络,都可以查询到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信息;指导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系统与学生进行交流,查看学生的研究进度,监控校外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方便的获得各种汇总、统计信息,对全校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监控。
二系统流程分析
系统设计是建立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上的,系统内每一个环节的数据结果都作为下一个环节的数据基础,实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流程网络管理,管理流程图如图1所示:
1 初始设置
由教务处设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起止时间,各学院设置中间环节(申报课题、下达任务书、提交开题报告等)的截止时间,方便各学院灵活管理。教务处进行相关参数设置,如每个指导教师可指导的学生人数,各答辩小组的优良率等,启动本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 申报课题
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后,在系统中进行课题申报工作,填写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对学生的要求等内容,并指定课题适用的专业。
3 双向选题
系统内的选题方式为双向选择。首先由学生在适用其所在专业的课题中选择三个课题,分别对应三个志愿,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志愿,分批次为每个课题选择学生。
4 下达任务书
双选结束后,学生与教师的课题间确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指导老师填写任务书并提交,由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学生即可查看任务书的具体内容。
5 提交开题报告
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初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填写开题报告,上传文献综述或外文翻译,提交给指导教师进行审核。
6 中期检查
指导教师对其指导的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并进行打分;学院召开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座谈会,教学秘书填写《毕业设计(论文)师生座谈会记录表》;教务处可查看每个学生的中期检查情况和各学院的会议记录。
7 提交毕业设计(论文)
中期检查后,学生可提交毕业设计(论文)初稿,由指导老师进行审核,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可多次审核、修改)。 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学生提交毕业设计(论文)定稿。
8 评阅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经指导教师审核、评分通过后,由专业负责人为该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分配一名评阅教师,评阅教师对该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打分。
9 论文答辩
秘书安排论文答辩组并指定各组中答辩的学生、答辩成员、答辩秘书。答辩秘书负责录入答辩成绩、答辩小组评语。
10 评优复审
教务处设置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比例,各学院按比例推荐院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抽检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务处按比例随机抽取产生,也可以按学号的尾数抽取。评审专家在网上进行评审,产生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不及格毕业设计(论文)。
11 数据归档
对当前学期的所有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备份,同时初始化系统,为下一学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做好准备。
三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置
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工作流程及各个环节间的数据关系, 系统设置了学生、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教学秘书、评审专家、答辩录入员、教务处8个角色。各角色按权限访问公共数据库,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4]。通过公共数据库,将各角色功能模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 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的主要功能有:选择课题、查看任务书、提交开题报告、提交论文草稿、提交论文定稿、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价、查询成绩及交流互动等。课题选择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选择三个志愿,教师按志愿分批次选择学生。
2 指导教师模块
指导教师模块的主要功能有:申报课题、课题双选、填写任务书、审核学生开题报告、对学生进行中期检查、审核论文、论文评阅。指导教师在为每一个课题选择学生时,实行按志愿分批次选择的方式,各批次开始选择的时间由学院教学秘书设置。
3 专业负责人模块
专业负责人模块的主要功能有:审核课题、分配课题、审核任务书、分配评阅教师、查看过程信息、特殊情况处理。专业负责人在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指导教师申报的课题,可以设置为适用于相近的若干专业,但各个专业负责人有审核决定权,只有专业负责人审核通过,该课题才能被该专业的学生选择。系统可以进行两轮双选,对于两轮双选后仍然“落选”的学生,由其专业负责人为其在剩余的课题中分配一个课题。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必须由专业负责人审核通过后,学生才能进行查看;审核不通过,将退回给指导教师进行修改。专业负责人还承担了毕业设计(论文)进展监控的作用,他可以查看各个环节的进展情况,如课题双选信息、学生开题情况、任务书下达情况、中期检查情况,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及教师进行督促。
4 教学院长模块
教学院长模块的主要功能有:课题、双选结果、审核任务书、查看过程信息等。指导教师申报的课题经专业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教学院长统一后,学生才能开始选择,保证选题的公证性。学生和教师的课题双选结束后,双选结果经教学院长后生效。教学院长可查看各专业的工作计划、课题进度、指导日志等,对各个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监督。
5 教学秘书模块
教学秘书模块的主要功能有: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时间截点设置、账号管理、院级公告管理、答辩小组管理等。对于原数据库中没有的账号,如外聘教师等,教学秘书可为其新增一个账号。
6 评审专家模块
评审专家对所属专业的抽检论文及评优论文打分并填写意见,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改进。
7 答辩录入员模块
答辩录入员负责录入学生的答辩成绩、答辩评语。系统将按照预设的权系数,将学生的三个成绩(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评分)加权求和,自动生成最终成绩。
8 教务处模块
教务处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统筹管理者,同时也是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超级管理员。教务处模块的主要功能有:时间设置、初始设置、校级公告管理、用户权限分配、过程信息查看、论文抽检及评审、数据归档等。
四系统主要特点
1 功能特点
(1)课题双向选择,教师和学生具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度。
(2)支持团队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成毕业设计(论文)团队。
(3)网络抽检与评优,提高了评审工作效率,保证了评审工作的公正、严密性。
(4)多角色的权限设置,同一个账号可以有多个角色。如某个指导教师的一个账号,可同时具有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双重角色,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5)引入了数字签名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
(6)系统设置了交流互动功能,用户登陆后可与系统内的任一用户相互发送留言。
2 智能特性
(1)全程进度控制。结合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分别设置课题申报截止时间、双选结果截止时间、任务书下达截止时间、中期检查截止时间、答辩截止时间等,学生、指导教师将根据进度安排要求,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2)操作信息提示。根据进度,系统会自动给出操作提示。例如在选题期间,如果学生未进行选题,学生登陆系统后会有小窗口提示其需要进行选题,窗口上同时有选题的超链接。对于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等有未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如课题未审核、任务书未提交等,在登陆系统后将收到相关的提示信息,提示其去进行相关操作。
(3)处理状态提示。在完成某一环节的操作后,系统都会给出下一环节的处理状态提示。如学生选择课题后,会出现两个状态提示:教师选择状态(未选择/已选择)和教学院长状态(未/已),学生对选题的进展情况一目了然。对于课题申报、任务书下达等情况,系统都会给出下一环节的处理状态提示。
(4)自动保存指导记录。专业负责人对课题的审核、修改意见,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论文的审核修改意见,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等,系统都会自动保存,方便日后的查询。
(5)实时监控。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教务处等)可实时查询过程信息,如课题申报、课题双选情况,查询课题进展情况,如任务书下达、开题报告提交情况,方便质量监控与管理。
(6)统计分析。自动生成各种分析图表,柱状图、饼状图,统计表等。如各专业选题性质的分布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优良率统计表,不同选题性质与优良率的比例表,历届师生比与优良率的对比表,教师职称与优良率的对比表等,为日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7)数据对接
系统数据库设计规范,方便与其他数据库对接。系统登陆时使用的是教务系统中的视图,直接使用教务系统中的账号即可登陆。系统可导出各种格式的成绩,方便将成绩直接导入至教务系统,实现与教务系统的无缝对接。
五系统实现
1 系统平台搭建
系统采用B/S结构,Web服务器操作系统为Windows server 2008,信息服务软件为IIS 7.0[5],数据库服务器使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
2 开发工具及关键技术
系统采用了微软提供的Visual 开发工具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工具。使用微软的SQL Server 2005与.NET配合开发,能够提高.NET应用程序的数据存储效率。系统使用技术进行开发,它使用WebForms接口,摆脱了以前ASP难以开发的缺点,赋与像Windows Forms一样的开发环境,能够适应和解决复杂的互联网需求。
六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是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部分,针对当前时期下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前期软硬件资源配置情况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研究设计了基于.NET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它是一套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了毕业设计(论文)整套操作管理流程无纸化、网络化。经过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试运行,目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效率,并且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同时,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去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各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EB/OL].
[2] 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5-86.
篇11
演讲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重要的宣传方式。本文所讲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是指教师上本节课内容前五分钟时间内学生的演讲。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必要性
(一)时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而口语交往的能力不可能一朝一夕练成,更不可能通过几节专门的口语交际训练课就能达到目标。“课前五分钟演讲”能将这种训练常规化,因而十分有必要。
(二)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标》提出,“中学语文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课前五分钟演讲”正是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训练后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转变观念的需要
“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学好知识、培养能力。它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又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完整过程。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说”已经被部分语文教师严重忽视。殊不知,“说”的训练正是为“写”打基础,二者是不可分的。
二、“课前五分钟演讲”的作用
(一)提高了教学效率
每节语文课前的学生演讲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提高了学生能力
首先,它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要把准备好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就必须事先进行练习。通过演讲,学生内在的表达能力在教师和全体同学面前真实地外现了。“演讲”和“评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表达能力,如语言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晰,声音是否宏亮,节奏是否合适,声调是否恰当,表情是否自然,感情是否真实。这些都能在今后的演讲中或“扬”或“弃”。在演讲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
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人每学期写八篇作文,想借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恐怕不会很明显,通过“课前演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学生要想演讲时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在演讲前精心组织材料,经过立意构思成文,最后修改成稿。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写”好,不能敷衍了事。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大有提高。
第三,“课前五分钟演讲”为进行思想教育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学生演讲内容丰富多彩,诸如理想抱负、人生价值、社会生活现象、个人生活感受、班级活动、家庭关系等,这都对学生有思想教育意义。
第四,“课前五分钟演讲”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了准备演讲,学生要选择和组织材料,认真进行思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论述,这些都必须经过慎重考虑。此外,“课前五分钟演讲”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重要途径
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转变,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现代化社会人”应具有那些素质呢?笔者认为必须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工作、建设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应变能力”,它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克服自卑能力”“取得成果的坚持力、自信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把培养应变能力作为“锻炼”自己的主要目标。如何“锻炼”呢?课前演讲不能不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它需要敏捷灵活的思维,这对于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流思想、处理事务和生活,无疑是有益的。“课前五分钟演讲”还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它往往设定不同的情境,并给学生以“成功”和“改造”的机遇,因而对培养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都会有积极影响。同时,“自信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坚持力”的增强。
三、认识上的误区
(一)学生存在的误区
对“课前演讲”认识不足。没有充分理解老师开展这项活动的良苦用心,没有真正体会这项活动对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部分学生暂时还没有体会到这种活动的益处,困此不重视这项活动。
(二)教师存在的误区
也许一些语文教师会认为一堂课用五分钟(甚至有时超过五分钟)进行课前演讲“浪费”了时间,课堂上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考分就会下降。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首先,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为人们的日常交际服务,应具有日常交际工具的功能。而人们的日常交际最主要还是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来进行的。其次,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口语交际训练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再次,从课堂效果来看,一堂课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好四十分钟进行课文教学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课前五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而担忧。因为,这和课文教学一样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老师要做的是,由于授课时间的相对缩短,在课前老师要对教材进行更加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去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四十分钟的利用效率。
四、“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做法
(一)演讲的顺序
学生按学号轮流演讲。这样安排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作好准备。男女同学的学号常常是随意排列的,这样就避免了性别方面的乏味单调,同时学号的排列是随机的,好中差也基本分散。
(二)演讲的内容
不同的演讲内容,对学生智能的锻炼、能力的提高程度是不相同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时段安排不同的内容,如第一个月自我介绍、第二个月讲一段新闻、第三个月说说自己喜爱的名人故事等。也可以让学生从规定的内容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演讲,如叙述古代神话、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轶闻趣事,对当今世界热点问题、身边的事情发表看法等等。不管是自由演讲、主题演讲还是即兴演讲,都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有信心去做这件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演讲的要求‘
课前演讲的最基本要求是一定要脱稿,一定要有评价。要求学生演讲时必须脱稿,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写内容进行消化吸收。演讲后的评价,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演讲完后,对演讲的内容、语言、思想、技巧、创新等方面要及时进行适当讲评。可先由学生评,再由教师评,评价的结果可量化为分数。值得注意的是,评讲重在鼓励,切不可只挑毛病,要做到客观、公正,有理有据,多给学生肯定,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强、渴望受到鼓励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师在评价时一定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中的闪光点,如一个别致新颖的题目、一段引人人胜的开头、一段发人深思的结尾等等。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演讲中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提高参与演讲活动的兴趣。
演讲还应达到演讲的基本要求是:情节完整、吐字清晰、基本流利。
课前演讲主要要培养学生发言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的胆量,使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言能做到情节完整、吐字清晰和基本流利。同时初步让学生了解讲述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声音变化和神态手势等。
(四)写演讲后记
篇12
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扎实的基本功主要是指外语的基本功,即语音、语调的正确,词法、句法、章法的规范,词汇表达的得体,听、说、读、写、译技能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熟练。”“听”是一种迅速正确的辨音解意、理解语意并对听到的信息作出评价反应的能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听能训练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听的素质的潜能。“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英语口头表达的特点是现想现说,思考的余地极为有限。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在课内外多同学生用英语交谈,激发学生讲英语的兴趣。“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形式,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读的过程是一种通过视觉感知,来识别和理解语言材料的推理过程。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辨认和解码,即对词及词组的意义、句子的结构和意义的辨认和掌握,达到对文字符号所蕴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泛读技巧,主要是略读(skimming)、跳读(scanning)和整体阅读(globalreading)等。“写”也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基本形式。培养写的能力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灵活表达的能力。即同一个意思让学生尽可能写出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译”包括口译和笔译。??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篇章或段落译成汉语,能清楚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能担任外宾日常生活的口译。
二、要有宽广的知识面
在当今高科技信息的社会,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2008年北京将要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我国各行各业对英语迫切需要也是刻不容缓的啊。因此,复合型综合能力外语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才能适应不同场合的谈判与交流。宽广的知识面是指除了需要熟练掌握的专业知识外,还需了解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可能要涉及外交、外事、金融、经贸、文学、语言学、法律、新闻和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应该具备人文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
三、要有较强的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英语教育就是传授知识,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其缺少创新精神。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光有知识是不行的,各种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要求有较强的能力去应付各种社会需求。因此,较强的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又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英语专业学在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等。四、要有较好的素质
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保障,身体素质是前提,心理素质是后盾。各种素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中华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
总之,要重视大学本科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素质是互有联系又各有内涵的统一体,只有使之辩证统一,才能共同协调发展。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辨证统一的同时,更要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以其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完善学生,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综合能力人才。
篇13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