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测量评价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测量评价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测量评价论文

篇1

【关键词】多元化的评价取向 纸笔测验在学生评价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本页关键词】论文写作 期刊征稿 论文投稿

【正文】

二、现代教育评价视野中我国大学英语学生评价的改革方向

(一) 多元化的评价取向自从20 世纪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编制出第一批标准化的教育测验, 纸笔测验在学生评价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成为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质量的神圣工具。标准化考试的理论基础是联结主义, 它是通过学生对大量结构化情景的反应, 来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 但它无法考察学生在动态的、真实的背景中会如何应用知识。而现实生活是非结构化的, 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选择。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 因此, 非结构化的任务对于学生的评价结果非常重要。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和新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的建立, 使教育者日益意识到, 仅仅使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 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改变过去半个多世纪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评价方式, 寻求多元化的、更真实、更公正的评价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育评价在经历了测验和测量时期、描述时期、判断时期之后, 进入了建构时期。建构时期的评价, 克服了前三个时期依赖测验为主、评价仅局限于目标的客观描述、不进行价值判断、被评价者主体地位被忽视等诸多不足, 提出评价实质上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参与、民主协商并达成一种共识的过程, 认为评价最基本的作用在于促进教学反思, 使被评价者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为其自我发展提供决策信息; 评价的方法应该多元化, 要全面深入收集信息; 评价活动应受多元价值的支配, 评价应利于被评价者个性的发展。④在第四代评价理念的影响下, 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 英国、美国、我国台湾地区相继进行了多元化学生评价改革。多元化学生评价是指不单纯采用标准化测验, 而是采用多种途径, 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化智力理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一方面, 多元化评价的背景是真实的或是对真实生活的良好复写, 它是对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判断、解决问题的直接评价, 并为教学及学习设定了清楚的目标。另一方面, 多元化评价克服了学科学绩测验偏重于知识记忆的缺点, 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及创造能力的评价, 这在评价思想和评价方法上都是一种进步。在多元化的评价背景下, 评价突破了以往单一化、标准化的模式, 人们对其从试题类型、评分过程、标准化程度、被评价者状态、评分的语言重点、被评价者反应速度、分数解释、评价对象、评价目的和评价者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划分。从多元化的学生评价发展来看, 现代学生评价具有以下特征: (1) 由总结性学生评价走向形成性学生评价; (2) 评价内容更全面、综合; (3) 学生主动参与评价; (4) 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成为评价关注的重点; (5) 强调评价方法多样化、文化价值多元化。(二) 真实性与情境性评价的改革方向在国际教育评价新理念的影响以及学科自身发展的变革要求下, 大学英语的评价体系正经历着由单一的考试测量到多元化评价发展的转变。我国大学英语传统的客观语言测试, 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等理论基础之上的。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 凡是事物都是有数量, 凡是数量都是可以测量的。⑤实施客观语言测试的假设是: 语言能力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特质, 是以一定数量的形式存在的, 是可以被测量的; 这一潜在的心理特质通过其外显的行为, 如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表现出来; 语言能力是可分的, 它由一定的成分组成的, 这些成分又都以各自的量存在, 可以通过对成分的测试来确定受考者的语言能力;只要对其他一些与语言能力无关的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就能将语言能力的量准确地反映出来。这些假设使客观语言测试成为可能。客观语言测试在语言测试史上改变了“没有任何科学理论依据”的状况, 克服了对语言能力的主观臆测性,大大地促进了语言测试的发展。这样, 以测量为指导思想的实证主义就进入了语言教育评价领域, 测试成了语言教育评价的主要手段。然而, 正如在客观语言测试被引入前, 人们对缺乏测试技术的传统语言测试产生怀疑一样, 到20 世纪中期以后, 拥有现代技术支持的客观语言测试同样也受到人们的批评。比如, 通过四、六级测试, 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及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掌握, 但是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诸多个体因素, 如语言学习策略、态度和观念等的变化, 以及这些内在因素与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家庭背景、学校条件等外在因素的交互作用是无法通过客观语言测试得以了解的。量化测试的方法具有准确、高效、说服力强、容易操作等优点, 但用完全定量的方法来评价语言学习是不合适的, 要对影响语言学习的其他因素进行确定, 就必须使用一些定性的方法。在处理定性与定量的关系上现代教育评价观认为, 定性是定量的基础, 没有正确的定性就不可能有准确的定量, 而且定量的结果还要靠定性来解释, 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进行全面的辨证的综合分析, 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价。因此, 在现代教育评价视野中, 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应是采用多种方法、参考多元价值、多方参与的协商共建的系统活动。《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提出: 评价要以学生的基本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 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教育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要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要发挥学生的个性, 评价体系也切忌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就外语教学来说, 我们不能局限于简单地对学生掌握的外语知识进行测试, 我们更应该注重评定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采用基于学生真实性任务中表现行为的动态评价方式, 突出评价方式的“质”性, 强调评价情景的真实性, 关注评价条件的支持性,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文章来源】/article/44/213.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篇2

美国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是大学前置课程,课程的主要对象是一些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他们学习AP课程,并通过AP测试,AP测试的学分可以折抵大学课程的学分。AP世界历史课程内容涵盖各大洲,主要关注五个主题: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文化的发展与影响;国家的构建、扩张和冲突;经济系统的创建、发展与影响;社会结构的发展与演变。其试卷结构如表1:

从表格和相关资料看,美国AP历史测试中论文写作占有重要地位,其写作题型之一的材料论文题更是颇具特色。论文题基本由情境和写作设问两大部分构成,试题情境可以是文字、图表在内的各种与历史有关的一手或二手资料,也可以是模拟性的视角描述,而论文设问规定了写作的方向、范围和要求,写作的角度基本由情境与考查目标而定。一般地,历史材料论文题的考查目标覆盖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重心则偏向于考生的历史创造性思维。请看下面一道AP测试的世界历史试题。①

例题:运用材料,分析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和印度在棉纺织业工业化进程中的异同。请补充一条材料,并说明该材料对论述棉纺织业工业化这一论题的价值。

材料一:印度棉纱和棉布的产量

――来自英国殖民当局的数据

材料二:日本棉纱产量(包括手工和机器生产)

――来自日本内阁统计部门的数据

材料三:早上,天还没有亮,我们就在亮着灯的工厂里上班直到晚上。下班后,我们几乎没有力气站起来。晚上,我们工作到很晚,她们偶尔会给我们一个甘薯。然后,我们还得清洗,弄好头发等等。那时候大概都11点了。即使在冬天,也没有暖气,为了取暖,我们不得不挤在一起睡觉。第一年我们是没有工资的,第二年我的父母会拿到35日元,接下来会有50日元。

我上班不久,我的妹妹阿希也到这家工厂上班。我想她大概工作2年,就病倒在床。那时候工厂里大约有30个人生病。那些已经确诊为肺病的人立刻被遣送回家。每个人都害怕肺结核,没有人靠近这样的病人。阿希也被送回家了,很快就死了。她才13岁,她当时决心成为一个能拿100日元一年的工人,让我们的妈妈高兴。当她面色苍白地离开工厂时,我永远不能忘记她的眼睛。

――来自两个女工对她们少女时代

在日本纺织厂工作的回忆,约1900年

材料四:一个工厂女工挣的钱常常比一个农民的全年收入都高。对于这些农村家庭来说,女孩是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时期,贫穷的农民要把60%的收成上交给地主。因此,这些穷苦的农民只能把拌着野草的米饭当做食物。他们仅有的救济就靠那些去工厂上班的女孩。

――来自一个日本僧人的叙述,约1900年

材料五:那些低廉的工人从哪里来?他们全都来自农村,来自于那些耕种自己的或者租种的土地但有剩余劳动力的家庭。他们来到城市,来到工业区成为工厂工人。农田上的收入提供家庭所需,维持父母兄弟姐妹的生计。那些受雇于工厂的人与家庭没有多少联系,他所要做的就是挣足够的钱养活自己。那就是为什么工人的工资很低。这说明农业对我们国家商业和工业的发展是一支多么重要的力量。

――来自日本实业家鹤见俊辅,约1900年

材料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机器生产的竞争,整个国家手工织布工业迅速下降。尽管许多人仍然穿着用手纺机织出的布做成的衣服,但很多手工织布者已经丢弃了他们的手纺机。

当地纺织业把它们的存在、发展、成长归因于那些有进取精神的本国银行家和投资者,作为股东、投资者、金融家,他们向纺织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本。

――来自印度经济学家拉达卡玛・慕克吉

《印度经济学基础》,1916年

材料七:女性纺织工人百分比

――来自论文“日本的工业化与妇女状况”

1973年

材料八:日本日贸棉纺织厂图片(图片略)

――来自20世纪20年代的一部官方公司历史

材料九:大部分棉纺织厂工人来自于小农、村庄的农业工人和失业的手纺织工。他们居住在租来的小屋里,一个工人通常会在一个工厂里工作不到两年。工资很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没有明显改变。

――来自印度英国皇家劳工委员会的报告

加尔各答,1935年

材料十:印度纺织厂图片(图片略)

――来自纺织业主协会国际联盟英国官员

阿尔诺・皮尔斯的关于“印度纺织业报告”

1935年

这道试题让我们感受到AP历史材料论文题所给的材料丰富,阅读量非常大。例题中呈现了数据表格、图片、回忆录、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材料,这些材料阅读上并无太大障碍,但要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出来并合理地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并非易事。此外,材料论文题考查的结论大都是开放的,考生很难从教材和提供的材料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导致材料论文题“与普遍流行的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不同,这种将材料解析与撰写小文章结合起来的设计尝试,有助于鼓励学生自选角度来分析历史,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①

AP历史考试的材料论文题,不仅有利于命题者抓住重点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而且有利于评估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弥补其他题型在考查功能上的不足。结合上述例题和相关资料,我们对历史材料论文题的测量功能,可以得出以下五点认识:

1.考查知识学习的深度

从测量和教育理论上看,材料论文题考查历史知识学习的深度,既是指兼顾命题评价的可操作性、史学方法及考生的思维开放与心理水平,提高考查记忆水平的效度;又是指考生建构知识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考查较高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题目的难度、区分度以及考生能力呈现收到良好的测评效果。从美国AP试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材料论文题考查知识学习的深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所选取的材料丰富、来源广泛,为考生对论题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了有效平台。二是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在答题中不仅是被引用、转述、复述的对象,而是用来理解并说明问题的;考生要对一些材料要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关注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作者的观点与立场,揭示材料是否存在“价值偏见”。也就是说,考生只有在客观、深刻地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方能为写作奠定基础。三是围绕所给材料确定一个合适的论题,而不是漫天撒网的泛泛而谈。写作应该紧扣所确定的主题,充分挖掘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分析论证,从而达到对论述主题的深度理解和认识。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当考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结构(如性质、规律)及该事物的外部结构(即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时,考生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材料的内涵,从而把握历史知识的实质。

2.考查历史认知的过程

传统的历史考试题型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固定结论,学生自然也死记教材的结论。历史材料论文题的考查要求则不同,它要求考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提炼材料中所隐含的历史主题,运用基本的阐释、说明、反驳等史学方法作出较为完整的论证。这种考查要求再现了知识的认知过程,凸显了“过程与方法”。为了引导考生展现历史知识的认知过程,论文往往以某一线索或主题为线轴,形成材料背景,提供开放性的论题,要求考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地论证问题,并得出自己的个性理解和思考,其考查目标集中于考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论证与再创造。在这一认知过程中,融入了探究性学习的思维,即:从已知信息中发现问题――拟定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已有知识材料中收集查证――论述结论。该思维过程完整地再现了考生认知历史的心路,展现了“过程与方法”考核特色。

3.测量凸显人本的复杂思考

人本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应是学生获得相应学习方法、促进其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②从美国AP历史题看,考生在作答时,提炼论题、组合材料、理解和运用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展现了考生对试题的思考过程,这种思考过程以论文形式呈现,真实地再现了考生的思维品质,自然渗入了人本精神。美国AP测试历史材料论文题,往往从人类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视角出发,选取有史学意义和教育价值的主题,挖掘人本主义的内涵,对历史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试题蕴含的人本精神主要有:关注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及历史学界争论的话题,以命题反映热点,让考生分析争论性“话题”,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各种情况,倡导多角度、多视角论述问题,审视人本精神的价值,思考当时人们是如何去应对历史难题的;命题还不断引进新鲜的史学观念,倡导考生“同情”地理解问题,关注普通大众的感受和个体体验,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排斥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试题设计者补充并挑战传统的史学观念,修正旧有的历史观念,重新审视“发展”的定义;此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养成以热爱生命为核心的生活精神,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其命题创新追求之一。

4.测量注重学科思维能力的考量

AP历史材料论文题注重历史学科的思维测量,尤其是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材料丰富,考查了考生多层次、多角度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上述试题材料来源看,有来自英国殖民者和日本官方的统计数据,也有来自民间普通女工的真实回忆和日本僧人的所见所闻;有来自学者、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也有实业家自身的见解;不仅如此,试题还要求考生额外补充一条材料,以充分论证主题。这些材料开阔了考生的视野,使考生洞察历史人物在决策时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全面认识历史事件产生的复杂背景和历史事件中不同群体的真切感受。

二是从AP历史材料论文题的写作要求看,其测量目标归纳起来有三点:(1)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材料;(2)有效整合和分析材料;(3)依据材料进行合理的论证、评价和创作。这些考核目标体现了历史学科的高层次思维能力测量。AP历史材料论文题,在理解材料观点的基础上,既着力于求证思维的考查,对历史教材知识和史学观念、基本方法进行整合,然后分析、说明或驳斥一定材料下的某种历史观点;又不断突破求证思维的框架,考查考生发散型思维,在相对开放的条件下,要求考生提出自己对历史文明的个性理解。因此,材料论文题可以真实地展现考生甄别史料、理解和运用、分析和评价等高层次历史思维能力。此外,历史材料论文题要求考生领会与主题有关的文字、图表等史料,以通顺的文字、条理清晰的层次、合乎逻辑的结构,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史学观念和历史研究方法来评价、论证问题。这种呈现方式也是测量高层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反映了考生的学科素养和水平。

5.测量关注评分规则的调控策略

材料论文题能否测量出考生的真实学业水平,除试题本身的影响外,评分标准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可以客观地考量出考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不仅如此,评分标准还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 进而影响评价试题的难度、区分度、效度等各项测量指标。

美国AP历史材料论文题的评分标准是基于历史基本技能的核心要素评分,主要样式参见表2:

从AP测试历史科材料论文题试题结构和测量功能看,历史材料论文题的评分标准,主要由论题、材料讨论、材料理解、材料运用和语言组织等多方面要素构成,这些评分要素是考生需要展现的基本历史技能。评分标准中有两大类:基本分和附加分,以此来区分考生的历史技能水平。透过AP测试,材料论文题的评分标准可以从论题、观点、史实、结构、文字等方面去规划,并分层次评价判分。结合表2信息,可以设计出如表3的评分构想。

从表3看,考生能够利用试题提供材料以外的知识来完成论文写作,算是其特长的发挥,应该判给附加分。上述评分量规的要素,是根据分析材料所必须考虑的历史技能来设计的。这一评分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没有具体的知识点来呈现试题的答案,而是以写作题需要的历史技能作为评价的要素。这显然与在评卷中经常使用的采分点给分不同。论文题的评分基本理念,应该是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因此,评卷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评分量规,弹性地评估考生的答题。

随着学生主体性教育理念的凸显,关于学生怎样学习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围绕怎样运用测量评价尽可能多地抓住学生的学习表现,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国外历史考试测量的经验看,我国历史考试的论文题研制可结合下列三个方面进行理性思考:

1.测量目标切实可行,写作设问注重开放

论文题测量目标的具体明确、易于操作,体现了评价目标的层次性和序列化原则。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试题研制中,究竟应该如何合理地、有层次地进行分解,为测量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引,这是我国考试命题首要回答的问题。从国外经验看,测量目标的层次化可以用图表来示意,具体内容见表4。

从表4信息看,历史测量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而确定的,由课标而来的测量目标具有抽象的概念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必须进行定量性转化表述,并界定具体行为,形成历史笔试考查的可操作目标与要求。所以,清晰化的测量目标是历史考试必备的。有了明确、清晰的测量目标,考生作为被测量对象,其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试题的开发。一旦论文题以单一的、统一的价值标准去要求考生,考生就会“不合时宜”地顺应要求。所以,论文题评价主要体现在测量价值观的开放、试题内容的开放和答题过程的开放。当论文题营造出体现价值尊重的考查氛围中时,考生才会乐于参与评价的过程,受益于考试评价的结果,进而不断促进自己的进步。

2.命题路径科学合理,价值诉求渗透对话

在论文题的研制中,设问的谋划、问题的制定,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命题必须符合科学要求的基本程序和条件,建立在一定条件的材料之上,才有助于考生展现测量目标所要求的各项能力。材料论文题不仅要具备设计的具体条件,还要在考查价值上追求“理解与对话”,试题考查考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还要渗透对科学素养的考查,激发考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由此,命题路径与条件的逻辑关系形成了“命题指导思想”“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知识内容”的一个三维体系。这种逻辑关系中渗入了“理解与对话”。“命题指导思想”是指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对话;“学科能力”是对高校选拔人才的理解;“知识内容”是对历史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应用的反映。理解与对话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考生综合表现的改进与发展。考生作为测量活动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可参与到试题解密后的评估中,对“理解”的表达与分享,是需要通过“答题”来实现的。论文题变革的过程,需要有“理解”的彰显,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测评主体、客体双方的心理要求。

3.测量理论联系实践,技术创新海纳百川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1-0059-05

收稿日期:2014-11-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项目“高校有效学生学业评价研究”(XJK012CGD002);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发展性学习评估的国际经验与借鉴”(13YBA077);全国教科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高校学业评估的国际比较研究”(DIA130302)。本文同时受湖南大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刘声涛(1976-),女,江西萍乡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教学与学习评估研究。

《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实施以来,教育部核准了多所大学的章程,这些章程对学生学业评价工作的表述高度一致,即:学生公正地获得学业上的评价。这个表述中有两个看似平常实则复杂多义的概念:公正、学业评价。博登海墨(Edgar Bodenheimer)说:“公正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且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当我们仔细查看这张脸并试图揭开隐藏其表面之后的秘密时,我们往往会深感迷惑。”[1]在不同的时代与人类活动中,人们对公正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者对于公正也有不完全相同的阐述,迄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公正论。教育领域中的评价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概念,其内涵在不断地扩大与丰富中。国际上,学生学业评价近几十年正在产生教育评价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革[2]。当公正与学业评价两个复杂的概念在一起时,有必要了解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如何理解公正评价学生学业,这种理解是否有偏差,如果有偏差那么更合适的理解又是什么。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正职责的基本准则,探讨上述问题有益于高校章程制定及以章程为依据来办学。

一、对高校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的实际理解

有三方面的证据表明,当前我国高校学业评价相关群体主要将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理解为通过以考试为主的方式来给予学生应得的分数或等级的活动。第一方面的证据来自于学生调查。2014年1月,笔者在某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了学业评价书面调查。调查包括三个问题:(1)大学期间,你的学业有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2)请给出你或同学的学业被不公正评价的例子;(3)你认为被不公正评价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针对这三个问题主要围绕教师如何考及如何评分作答。第二方面的证据来自于高校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有研究者对E大学学生评价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课程学习评价规定、学生实习评定和毕业论文评定的相关规定、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现行高校对学生评价的理解与要求是以专业知识为主要评价内容,以考试为主要手段进行考试成绩鉴定[3]。第三方面的证据来自于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以“高校、公正、评价”或“大学、公正、评价”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查询到论述高校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相关问题的3篇论文,这些论文对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的界定都是给予学生客观公平的学业成绩。可见,人们对于高校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的理解与实践主要是围绕学业考试和评分进行,评价即考试,公正即评分准确。

注重考试和评分的学业评价活动发挥了评价的测量功能:收集并量化信息。从测量功能角度理解学生学业评价并不奇怪。我国考试文化盛行,在不少人看来,学业评价即考试是自然而然的。首先,考试在我国有长期的历史。1930年教育评价专家泰勒(R.W.Tyler)开始在教育领域使用评价一词,此前评价学习的术语就是考试和测验,而西方的考试和测验发展的源头正是我国的科举制。其次,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欠发达,社会诚信体系不成熟,考试依然是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力的人才选拔手段。

测量意义上的公正评价学生学业要求评分准确。简单地说,公正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使每一个成员得其所应得[4]。测量意义上的学生学业评价分配什么?最容易被想到的就是学业评价的直接分配――分数或等级。直接的分配类似于代币,用来获得真正的分配,如保研资格、奖学金、工作机会等社会资源或和社会资源密切相关的东西。分数或等级是学生学业成就客观真实状态的数字表征,公正则意味着数字表征准确或地位表征准确。数字表征准确指数字完全和学生学业成就客观真实状态相符。因为公正主要和分配有关,数字对学生学业成就在其团体中所处位置表征准确也能确保学生在分配时得其所应得,这就是地位表征准确。本文中将数字表征准确或地位表征准确统称为准确。

二、测量视角下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的挑战

研究者若对测量意义上的学业评价的基本技术有更多的了解和思考,会发现准确评价学生学业在测量的各环节上都面临着挑战。

首先是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学业评价需要收集学生在预期学习成果上的表现信息。高校中的学业评价主要是课程学业成就评价。为了保护高校教师的学术自由,同时也因为高校课程多且不断变化,课程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成果由教师自行决定。在制定高校学术标准和质量标准方面世界领先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QAA) 也仅是在学科层次上制定基准,不再细化到专业、课程层次。表层上,教师理解课程、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的能力以及个人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课程目标多样化。深层上,课程到底该取得何种学习成果及价值判断,原本就是一个难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因而,不同教师授课的同一门课程上被评价的很可能是学生不同的学习成果的表现。

其次是用什么评价方法去收集信息。按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要做出的反应,测量学意义上的学业评价可分为选择――反应评价和建构――反应评价。选择――反应评价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等需要学生找出答案的评价形式,建构――反应评价包括论文题、表现性测试、档案袋评价等需要学生自己产生答案的评价形式。每种评价方式都有其适用情形及局限。选择――反应评价能考察学生大范围的知识掌握情况,易于计分,但难以考察高层次能力;建构――反应评价能引发学生在高层次能力上的表现,但难以对学生的真实状况做准确推论,难以计分。迄今为止,从测量技术上没有找到能很好地克服每类评价方式局限性的方法。

再次是收集多少信息。由于用于信息收集的时间有限,实际工作中只能在预期学习成果中选择若干并设计有限的评价任务,因而学业评价只能测量学生特定的、有限的行为样本。测量实质上是对学生的真实状态作出推论,推论基于有限的行为样本,同时推论本身会有或多或少的误差,这些都导致评分有误差。

最后是收集到的信息如何量化。选择――反应评价具有易于计分但难以测量高层次能力的特点。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如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等都需要借助建构――反应评价方法来评价。教育测量学中,建构――反应评价的评分者一致性受到高度关注。因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难以量化,人们希望至少不同评分者对同一行为样本的评分不要相差太远。但这种对评分者间一致性的期望也面临挑战:评分者的标准设定或对已有标准的理解不尽相同,同时教育测量学已经证实学业评价中各种心理效应导致的评价偏差客观存在且难以克服。基于评分的困难,波帕姆(W.James Popham)等著名教育评价专家都认为应对论文题或档案袋评价的使用持谨慎态度[5](P139)。

事实上,对测量技术有更多了解和反思的学者对考试有着冷静而客观的认识。波帕姆认为应该降低教师对分数能反映学生实际成就水平的迷信[5](P28);沃尔弗德(Barbara E.Walvoord)建议放弃拥有完美、简单的等级评分体系的幻想,接受它会有缺陷和限制的现实[6](P10);刘易斯(Harry R.Lewis)认为分数决不可能成为准确比较不同学科成绩的标尺,即使在一门课程内,分数也是不准确的[7];韦墨(Maryellen Weimer)指出分数能够精确地衡量与客观评价学习的认识是错误的[8]。

可以说,准确评价学生学业是一种误解和想象,但当前我国高校却对它有着过度的依赖和关注,并且高校教和学中的很多负面现象都和这种依赖和关注有关。

尽管多数教师不能从测量技术的角度说清楚给学生准确评价学业有多困难,但是他们会感受到这点,尤其是面对建构――反应题时。有的教师会因没有合理评价学生而内心不安,还有教师担心评分不合理导致学生投诉。为避免评分可能带来的麻烦,高校教师经常使用以下策略:(1)抬高分数。给全体同学更高的分数,尽管这对于优秀的学生不公正,但可以避免因评分过低而被学生投诉;(2)对学生按正态分布评分。正态分布是众所周知的能力分布,按正态分布分配不同分数等级的人数比例,这样使得分数看起来很正常;(3)尽量用选择――反应题。选择――反应题好评分,在理工科的测验中普遍使用;(4)秘而不宣的标准与任务。若公开标准与任务,教师担心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做准备,导致分数看起来不符合学生水平。

一直以来,大学生学习研究不断地证明着学业评价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9]。学业评价过于依赖与关注考试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包括:(1)肤浅学习。选择――反应评价主要考查记忆、再认等低层次的认知能力,这只需要学生的肤浅学习即能应对。即便是形式上的建构――反应评价,若没有对题目及评分进行精心设计,也可能只是考查学生低层次能力。(2)突击学习。考试发生在学习告一段落后,再加上考察低层次能力,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突击学习通过考试,部分学生甚至还能获得高分。(3)舞弊。既然评价注重的是分数而不是学习,学生就会想方设法获得分数,包括以舞弊的方式。(4)对课程的误解。事实上,学生是根据学业评价而不是教师的课程介绍来定义课程[10]。一门只要求死记硬背的课程在学生眼中就是枯燥无味、干巴巴的。不合适的学业评价会让学生对真实的成人智力世界产生误解。(5)失去通过学业评价调整自己学习的机会。考试在学期末进行,没有反馈,而反馈被认为是改进学习的核心要素。

三、高校公正评价学生学业:以改进 学习为首要目标

面对测量意义上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的挑战,自然要提高测量技术,以不断提高对学业的测量能力及测量准确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并承认考试固有的局限性。承认这种局限性不仅是正确使用考试的关键,更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态度,它告诉我们要改变对考试与分数的过分依赖与关注,正确认识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的内涵。

首先要正确认识学业评价的内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业评价被不断地审视与反思。早在1930年,泰勒开始在教育领域使用评价概念,提出评价比考试和测验有更多的功能和目的,认为教育评价仅用于检测学生的成就是不够的,同时也要关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学生活动、学习的多种结果。20世纪60年代初,克龙巴赫(Cronbach,L.J.)建议评价者们重新确定评价的概念――不是根据竞争的成绩,而是作为一个搜集和报告对课程研制有指导意义的信息过程,强调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11]。可见,在评价的最初发展阶段,学者主要就“什么需要被评价”及“评价起什么作用”扩展了评价的含义,认为评价的功能是信息收集及分析反馈,这一功能不仅学业成就检测上需要,与学习相关的多项工作上都需要。在此阶段,教师被认为是评价的组织实施者及评价信息的分析使用者。1968年,布卢姆(Benjamin Bloom)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用于学生学习,认为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检测诊断学习中的问题。形成性评价主要就“什么时候评价”扩展了评价的含义。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同时认知心理学等学科揭示了学生在学习中发挥积极主动性的作用,大量学者开始进一步挖掘评价在学习中所能起的作用。学者主要就“评价的核心功能及其实现途径”、“学生在评价中的角色”扩展评价的含义。评价依然是信息收集及分析反馈工具,但这一工具被认为应该是以改进学习为首要目标。不同学者或研究组织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这种以改进学习为首要目标的评价,如学习导向评价、为了学习的评价等,并且总结了这类评价的特征。英国的评价改革研究小组(Assessment Reform Group,ARG)认为,为了学习的评价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设计中的一部分;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课堂活动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要掌握的关键专业技能;建设性的,因为任何评价都会带来学生情绪、情感的影响;考虑到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促进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在评价标准上应该达成共识;保证学生得到如何取得进步的建设性指导;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他们进行反思和自我管理;认可学生各个方面的成就[12]。不同学者或研究组织总结的为了学习的评价的特征大同小异,从这些特征中可以明显看出为了学习的学业评价从目的到形式完全不同于考试。

其次要正确认识学业评价中公正的内涵。为了学习的学业评价分配什么?分配的是能改进学生学习的信息以及根据这些信息所确定的合适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谈及教育中的机会平等时指出:“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13]应像理解教育中的机会平等一样理解学业评价中的公正,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使命――让学生学会生存,获得发展。

澄清学业评价工作的首要目标不仅是评价内涵扩展和丰富的结果,还是使评价活动有效的要求。选拔、甄别、诊断、鉴定、认证、发现、发展、管理等等都是评价可能具备的目标。研究者认为,包括学业评价在内的评价活动之所以很困难就在于评价可以同时具备多种目标[14],但难以同等良好地实现所有目标,得到最重视的目标决定评价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学业评价的研究文献中总是可以看到学者指出对某些评价功能和目标“过于重视”、“过于关注”、“过于依赖”、“过分强调”,认为对某些评价功能和目标应该“突显”、“强调”。评价工作需要确定首要目标,并从这个首要目标出发设计评价,以确保首要目标的达成而不是其它。

人们依赖考试一方面是对考试的局限性了解不够,另一方面是强调了学业评价在人才培养中不合适的目标――管理。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学业评价,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方式,不如说是一种管理方式。在高校管理中,考试是高效且便利的以考促学的工具。高校中的学业考试是高利害的,因为它和毕业及各种荣誉有关,这样的考试自然能促使学生学习。但我们必须追问,有没有导致正确的学习?不管考试在管理上多么高效和便利,它终究是以牺牲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正是对于以管理为目标的学业评价的依赖,人们很难看到它和改进学生学习的关系。只有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管理的效率和方便放在第一位,才能正确理解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的内涵。

为了学习的学业评价在国外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明确将以改进学习为首要目标的评价写进政策文件中。美国高等教育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AAHE)制定的良好学生学习评价活动的第一条原则是:评价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育的价值开始[6](P171)。QAA明确要求:评估实践应促进有效学习[15]。其次学者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并和教师一起进行学业评价改革。如,美国学者安吉洛和克罗斯(Anglo,T.&Cross,P.)等在20世纪80年代组织的课堂研究项目;澳大利亚学者南丁格尔(Nightingale,P.)等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组织的大学教学促进项目(Committe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ing,CAUT)。这些项目均是由评价专家组织及指导教师进行学业评价改革行动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丰富的学业评价资源。如,学业评价方法、学业评价范例供更多教师使用,并致力于在高校形成以改进学习为目标的评价文化。相比之下,我国对高校学业评价的认识及实践还停留在考试阶段,高校中盛行的依然是考试文化而不是评价文化。

四、结语

在各项教育改革中,评价均被视为最难点或瓶颈。评价的首要目标选择不当是评价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业评价均承担着测量者的角色,人们认为公正评价即公正评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政策层面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进行正确引导。翻看我国《教育法》,可以发现教育部已核准的章程中,对学生学业评价工作的表述基本上和《教育法》中的表述一致。章程要与教育法保持一致无可厚非,但保持一致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其遣词造句若能有利于纠正对高校学业评价即考试的片面认识,引导高校进行有利于改进学生学习的评价则更有益于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使对学生学业评价工作沿用和教育法一致的表述,也需要高校相关群体正确认识与实践公正评价学生学业,让学生真正从学业评价活动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美]博登海墨.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38.

[2] 崔允t.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0(03):11-15.

[3] 沈晓丽.我国普通高校学生评价实践研究――以E大学为个案[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摘要.

[4] 洋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 [J].文史哲,2004(04):145-151.

[5] [美]W.James Popham.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6] [美]Barbara E.Walvoord & Virginia Johnson Anderson.等级评分――学习和评价的有效工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 [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7.

[8] [美]玛丽埃伦.韦默.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学实践带来的五项关键变化[M].洪岗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2.

[9] Nightingale,P.,Te Wiata,I.,Toohey,S.,Ryan,G.,Hughes,C.,and Magin,D.Assessing Learning in Universities.Sydne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1996.117.

[10] David Carless,Gordon Joughin,Ngar-Fun Liu.How Assessment Supports Learning: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 in Action[M].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6:2.

[11] 王萍,高凌飚.“教育评价”概念变化溯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39-43.

[12] Assessment Reform Group.Assessment for Learning:10 Principles[R].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2.

篇4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篇5

(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订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其实质是从结果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给予价值上的确认,并引导教学实践工作沿着预定目标方向前进。

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评价方法更重视事实知识的测量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但却无法测量出学生在校参加的复杂的和有趣的学习经验,无法对那些经过反复地尝试进行学习的过程以及创造性等复杂的思维过程进行测量和评价。

(二)项目教学的评价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为主的项目教学评价重视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及初学者的进步的评价,而不是仅仅限于对结果的评价;具有多标准、多形态评价的特点;主张较少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的工具,而较多地使用自我分析和原认知工具,以个体知识建构和经验建构为标准的评价;强调基于真实任务的背景驱动的评价。

三、研究进展描述

截至2015年11月30日,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使用“项目教学”(或含“项目化教学”)并含“教学评价”进行精确检索,根据主题对结果进行了筛选,得到期刊论文247篇,硕博论文4篇,课题会议论文等10项(篇)。

(一)研究趋势分析

赵志群2003年在《职教论坛》第4期上发表了《职业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文中介绍了西方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界三大理论思潮之一的“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项目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从2007年起,关于“高职项目教学评价”主题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有的研究者专门研究“项目教学评价”,也有的在“项目教学”研究中涉及到评价这个环节。其中关于项目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项目教学评价模式或方法及其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

(二)研究内容分析

经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目前我国高职对项目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研究。

目前研究者J为项目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包括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等。

黄方慧、赵志群的《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一文中认为,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项目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项目教学法是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刘邦祥的《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

朱焰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研究》中以多元化智能理论为基础,倡导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依据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

徐涵在《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中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成为支撑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

2.评价体系研究。

关于评价主体,有研究者将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引入评价主体,即社会与教师、学生同时构成评价的三大主体,相关论文有张薛梅的《论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和李建峰的《“真题实作”式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评价客体,有的研究者从传统的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即智力因素为对象扩展到非智力因素,如完成项目过程中的个人角色认同、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职业行为的改变等。邵丹萍在《高职项目教学中的学生团队作业评价探讨》中提出“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团队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观点。还有的研究者从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扩展到同时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评价。冯冀宁、霍奕在《基于项目教学的评价体系研究》中认为“项目教学的评价应包含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两部分”,并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

关于评价的功能,有研究者从教和学两方面构建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新的评价体系,例如杨晓波的《项目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潘世英、冯籍宁、马海滨、霍奕的《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王灿、许本胜的《项目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探析》等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3.评价方法研究。

(1)电子档案袋:张宝珍、徐海涛的《电子档案袋在项目化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文结合日常工作实践,对电子档案袋在项目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作为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采用信息技术为手段记录和展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信息,有效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篇6

读华山先生的《教育的枢纽》,还产生一些感慨。他说,“文章荟萃了一些实践经验,收藏了一些辛勤付出、聚集了一些关心呼声,大多论述的是中国教育改革,都是以当事者的身份在解释、评述、分析和探索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既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教育改革成果的欣悦,也展开了自己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憧憬。”每读这段话,我都不禁怦然心动。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者的心声呢!

推荐书目:《教育的枢纽》

作者:朱华山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篇7

对高校办学水平、效益和质量的评估,历来是一个难题。要搞好高校评估,一方面需要专业化的人士进行专业化评估,另一方面需要一个专业化的机构来实施。而当前我国在这方面还严重缺乏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而且他们的重要工作还是放在大学排行榜上[3]。

1987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蒋国华教授等在《科技日报》发表了中国第1个大学排行榜。1987年至今的近30年来,大学排名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是高教领域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总体来看,目前国内近20个曾经进行过大学排名研究的高等教育评价机构中,有稳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连续发表大学排名的评价机构只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网大(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校友会网、武汉大学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等7家,其中担负着“裁判员”角色的所谓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只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网大(中国)有限公司3家。作为从理论上所谓能满足“公正”、“公平”、“公信”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以上三大排名虽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也经常受到各方面的质疑,无论是其指标体系的选择、权重的确定,还是其评价的原则和倾向性等,都无法满足人们的各类需要。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把握各项信息,以更客观地对大学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是我们在未来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4]。

二、三大大学排名评估体系的特色分析

(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大学排名倾向于评价大学近期的数值总量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大学排行榜重点强调评价大学数值总量,强调外延发展和数量取胜。因此,这种大学排名对合并成功、持续扩招的大学的名次提升很有益处,变相地支持了政府的合并、扩招政策;鼓励迎合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需要,是与高教政策互相呼应的(蔡言厚,2013)。该排行榜自诞生以来,获得了社会较大的关注,也得到了不少肯定和支持。在评价过程中,该排行榜发现目前国内所有的数据库都不能满足评价的需要,因此,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研制出了专门用于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D),这是很有特色和优势的一个方面[5]。

(二)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排名倾向于评价大学近期的数值质量

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科学研究的三级评价指标中,不采用一般论文指标,而是采用国家级奖励成果,特别是“国家重大奖励成果”指标;二是在人才培养的三级评价指标中采用了“毕业生质量”这一指标;三是为了改变目前重理轻文的现象,平衡自然科学中的两院院士,在社会科学的评价指标中引入了“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该排行榜的三级指标与时俱进,凡是能够反映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新信息都可以随时纳入三级评价指标参数中,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该排行榜的三级指标数据受到政府信息公开程度的限制,很多好的设想由于政府信息不公开而无法实现[5,6]。

(三)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的大学排名倾向于评价榜单前一年大学的数值均量

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的评价思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强调评价大学数值均量,鼓励大学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这种评价思想得到了不少没有进行过大规模合并的高校的支持,也为广大高考学生提供了另一个选择大学的参考角度,使该排行榜具有相当的市场。网大排名坚持精英教育思想,在论文等评价指标上,理工学科选择两个国际数据库的数据,而人文学科选择一个国际数据库和一个国内数据库的数据(蔡言厚,2013)。由于国内外数据的差异,有关指标有利于以人文学科为主体的学校,不利于以理工学科为主体的学校,因此,评价的公正性受到挑战[5]。

三、趋势与展望

(一)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我国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价机构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2010年以前中国校友会网和网大(中国)有限公司都采用各类投入指标,相互交叉的数量较多。在产出指标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网大(中国)有限公司都采用科研论文指标,反映学生变化的产出指标仅在中国校友会网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出现。从2010年起,中??管理科学研究院开始使用投入指标,引入全国百篇博士学位优秀论文、各类国际性全国性竞赛获奖数等。中国校友会网从2008年开始,为了平衡以工学为主的学校与以理学为主学校的评价指标,增加《自然》、《科学》等顶级论文指标,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增加ESI的论文指标。这些都是三个大学排名评价指标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现[5]。

(二)多样性发展,既排综合,也列单项

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评价内容,正在从综合排名向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和核心竞争力单项指标排名发展。比如,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学科、专业排名,中国校友会网的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和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的录取新生质量排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校友会网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内容和评价产品是与时俱进的,而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的评价内容和评价产品基本是不变的。这种变与不变各有利弊。评价内容和评价产品与时俱进的好处是使评价更符合实际和有利于大学的特色发展,但一所大学在排行榜中名次升降的真实原因不容易辨别;而评价内容和评价产品不变,则容易搞清一所大学在排行榜中名次升降的真实原因,但评价很难符合实际,不利于一所大学的特色发展[5]。

(三)各有特色,与时俱进,突出重点方向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综合排名的特点是以数量取胜,其实质是毕业生和论文排名,而国内论文是靠自己研制的数据库。因此,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价的最佳前景是学科、专业的评价。而中国校友会网由于其指导思想的开放性,指标体系弹性很大,这种评价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是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大学发展状况的,特别是中国校友会网的杰出校友榜和科学贡献力榜是有生命力的。这两个排行榜无论是为国家进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为大、中学生选择专业、报考大学,亦或是为各个学校选择发展特色方向,都可以提供依据[5]。对于网大(中国)有限公司来讲,由于其指导思想是“拿来主义”,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式完全是按照《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设计的,忽视中国的国情,而且由于其评价指标体系从2000年起基本不变,在实施过程中,声誉调查样本太少,信誉度不高,因而,网大排名将会遇到不少挑战,其重点会在录取新生质量排名、有关内涵发展指标排名上具有发展前景(蔡言厚,2013)。

篇8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重要阶段,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检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顽强的意志力、责任心和科学精神;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地进行探索,独立地解决问题,很好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磨练自己的能力。同时,毕业设计(论文)也为学校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信息。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质量,也影响着就业的质量。为了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工作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方法。

1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机构及分工

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阶段,除了要有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之外,还要成立专门的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每个小组均设组长、副组长、组员、秘书等职。

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一般由系领导班子和主要基层干部组成,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方向和原则性问题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成员由各教研室进行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基于这样的组织机构的安排,制定出毕业设计(论文)流程如图1所示,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以及指导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同步协调,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有利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2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控制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历时较长,环节也比较多。如果没有一个合理、规范的过程设计,对过程不加控制,是难以保证学生能投入很大精力进行毕业设计工作的,也难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引入PDCA循环使毕业设计(论文)过程逐步完善、逐步优化。

PDCA循环是一种对质量进行持续改进的方法,PDCA的具体描述如下。

P(Plan)策划:对毕业设计(论文)整个工作进行详细的计划。

D(Do)实施计划:按照计划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工作,并可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调整计划。

C(Check)检查、监控、评价:一方面是对实施计划的过程进行监控,同时通过检查和评价来获取一些可测量的数据。

A(Action)改进提高:通过对过程监控、检查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对下一轮的毕业设计(论文)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使得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持续的改进。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PDCA循环如图2所示。

3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框架

在PDCA循环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常见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活动,并建立了一个框架,把整个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分为准备、开题、课题研究与实施、撰写论文、评审准备、评审、改进与提高七个过程域,在每个过程域中有着不同的实践,并设有检查点或者里程碑,对各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有哪些活动,产生哪些文档等进行描述,如表1所示。

这个框架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框架中的实践活动作一些剪裁,剪裁的原则就是易于操作、管理有效、执行力度高。

4结论

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引入科学合理的过程控制,在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已经成功地实施多年,实践证明,高效的管理带来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整体提高,也为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 叶,彭毓.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环节规范化管理初探[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篇9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因此,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就要从考试内容、形式、成绩构成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分析,力求探索出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测量》、《GPS测量技术》、《数字测图》、《测量平差》、《摄影测量》等,各专业课程的考试均应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因此要结合现有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弊端,构建新的考试机制,同时促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现有的考试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形式单一、考试目标的模糊等情况,造成学生创造力的抵制,综合能力的下降,具体分析主要包括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考试目标僵化。考试是一个学习过程,这应该是一个考试的主题教育管理论文,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更深入学习的手段,是为了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提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拓宽思路,成为创新人才的起步。而现在考试形式促使学生考试目标僵化,态度不明确,认为考试是学习的终结者。

2、考试方式过于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科考试主要是是采取终结式考核, 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闭卷笔试,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给出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学生平时成绩,做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考试的单一性,使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之前便习惯性产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惯性思维。不光答题纸张耗材,教师阅卷、试卷回收也耗时。

3、考试内容主观性过强。目前考试内容大多由任课教师或专业教师自主出题,自主阅卷。老师出卷自由度小,试卷质量低。多数老师在出卷时都只会侧重大纲中的重难点,而忽略或者说是无法把各科知识进行链接,也无法区别对待,从而测试出个体真实的成绩论文服务。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强调考试内容,便会导致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倾斜。试题内容的泄露,批改阅卷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判错、计算错误等现象都会促使最后结果失去客观真实性、公平性。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同时又有测试内容不全面的因素,因此考试形式的改革和创新是迫在眉捷事宜,只有改革考试模式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4、考试评价方法片面。目前期末总评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是主要的决定因素,而期末考试往往是书面闭卷形式,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大压力和侥幸心理,有的同学在考前搞题海战术,有的同学把“投机取巧”的功夫用在考场上,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平时时间努力学习,就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一个真正全面、客观、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

5、考试反馈机制缺乏。由于考试是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与交流。这样的考试模式有可能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这些弊端的出现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新性以及个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导致高职教育教学目的失去重心。

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管理论文,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计算机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其中,凭借计算机的考试系统以方便快捷等优点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驾驶理论考试就是运用计算机考试的一个实际应用,它实现了理论考试的无纸化,以往出题、印试卷、批改试卷等繁琐的工作也随之被计算机所替代。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担负着因材施教、选拔人才、评价教学等众多功能。随着时代变迁,这种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系统由于安全性高、便于组卷和评阅、资源消耗低、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实现远程考试等特点,在学历考试、各种职称考试、证书考试中已被广泛使用。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应首先通过对专业考试现状的分析,收集资料建设试题库,同时与计算机编程技术人员合作构建考试模拟系统。因此,核心内容便是依托建立的考试模拟系统,其原理应同驾校理论考试一致,可以随机抽取题库试题组卷、计算机智能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等功能于一身,更能体现客观、公平、公正的考试特点,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测试更适合信息时代的考试要求,也切合了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采用此考试模式,不仅使得教学管理部门不再面临人工印刷试卷的艰巨任务,也让教师从此告别了出题、组卷、人工阅卷、评分、试卷分析、登记分数等繁琐的工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考试模拟系统代替传统的考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以下从多方面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1、随机抽题功能,降低了考生作弊的可能性,达到公平、公正性。支持随机组合卷,可以从指定的若干试卷中按要求随机抽取考题进行考试,或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供考生作答,保证每个考生的试卷都不一样。用于考生平时自测也十分方便。由于试题是随机抽取的,所以考生试卷的试题顺序是不同的,这极大降低了考生作弊的可能性,有效防止相互抄袭行为,也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

2、题型可以丰富,自主选择性强。教师可以在选择单选、多选、简答等题型的基础上,如条件充裕,可以设计新增判断题、不定项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识图题、简答题等题型。

3、考试过程自动控制,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交卷、评分。整个考试过程由系统自动计时,时间到系统将自动提交试卷,避免了传统考试中考试结束时,考生还不愿意停笔交卷的拖延现象论文服务。

4、成绩分析功能,有效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情况。考生提交试卷后,系统将立刻对试卷进行自动评分,生成成绩通知单。最终将整个班级学生的成绩汇总教育管理论文,并按分数段排列,形成分析报告。真正实现考生考完即刻知道考试成绩的愿望,也体现出考试高效、快捷的特点。

5、可支持试题库管理,方便录入、导出试题,也可以在网上共享题库资源。该系统可拥有简单快捷的试题录入模式,方便对试题库的管理。试卷可以直接导出到WORD文档或打印出来。可以把所有试题保存到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方便地进行模拟考试,也允许设置为练习模式,让学生考试过程自行判题。

6、考试模拟系统扩展性强。其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增加各种功能。如新增考生身份检查功能:对考生重考、二次登陆和考后查卷时进行身份检查,只有班级、考号、姓名和第一次考试输入的信息一致方允许登录,防止考生身份信息输入出错的情况。

7、界面可设计人性化,操作简便。在实际使用中,从每一位学生到教师,在操作方面都没有障碍,界面人性化,方便可行。

篇10

培养态度好、知识新、技能强的实用型人才,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包括人的品格、平和心态、高尚的情操、沟通协调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大气的处事原则等,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坚持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如何才能评价出学生在态度和技能方面是否有进步和提升、达到人才的标准,以现行的考试内容、方式角度,从信度与效度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只靠一纸试卷显然已是独木难支。

二、考试改革的实践

1、更新考试观念

明确“为什么”考,了解考试的出发点。考试是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对学生诸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教育活动。传统的试卷考试,其目的背离了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与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标和课程特点不适应。考核内容较多强调理论内容,而忽略态度、技能的考核,且多以一次考试定最终成绩,不能真实且全面考核学生能力。并且,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培养,不能有效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改革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就是“考什么”,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考试内容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态度、知识、技能的要求,对课程的态度、知识、技能进行分析细化,考试内容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和核心性的特点。内容主要反映学生态度倾向、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保证考试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综合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态度、知识、技能进行全面评价。

我院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考试内容基于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课程目标。例如:初级会计实务是高等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考试内容增加出纳岗位业务核算、往来结算业务的核算、税务岗位业务核算等实践技能和态度的考核。

3、采取多元化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是“怎么考”,包括考试方式和类型的科学选择以及考试时间、空间的合理设定。基本的考试方法包括: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成果试、操作试、计算机及网上考试及观察考核。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各种考试类型和方法的特点,有利于我们在考试实践中根据考试目的、内容要求正确选择与灵活应用这些类型和方法,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学习成果,有利于促进学生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提高。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根据考试目的、考试内容等选择、设计并确定考试的类型和方法,考核评价可以由多种基本考试类型和方法构成。例如:宠物内科疾病课程采取笔试、口试、技能操作考核等多种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规范,不但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突出考核的效果。

4、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制定课程评价标准,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根据课程特点,探索可行的考试方式改革,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试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形成不同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选择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例如: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药物检测技术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实训考核、形成性考核和学习态度考核。其中,理论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占课程总成绩的50%;实训考核,采用实训报告的形式,要求实训报告内容完整,格式正确,占课程总成绩的30%;形成性考核采用书面作业、课堂(小组)讨论、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或模拟检验的方式,占课程总成绩的10%;学习态度考核,通过观察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提问、上课出勤情况给予学习态度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10%。通过实践逐渐形成符合该门课程特点的考核体系。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根据学习进度,设计针对性练习题目,考察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教师可设计理论或实践性题目,以学生个人或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者,达到探究式教学和成绩考察的目的。教师根据教学重点,精心设计论文(报告)题目,考察学生相关重点知识掌握的程度,锻炼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书面或实践形式,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情况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考核工作公平、公正、合理、有效,考试方式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考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考试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培养。但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能简单的把几种考核方式累加就视为考核体系,应该根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考试内容等方面选择及设计并确定考试方法,依据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测量学和统计学原理,通过科学的分析评价,探索如何让多种考核方式有效组合、发挥各自的特点,由多种基本考试类型和方法构成的考试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培养态度好、知识新、技能强的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1

根据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本文提出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概念。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是学生胜任不同旅游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它在不同旅游专业中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具体包括以诚信服务为核心的职业态度、以微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形象、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职业心理、以现代旅游企业需求为核心的职业能力等要素。

对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对旅游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学生高质量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

二、国外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看,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亚洲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研究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主要的研究观点有:韩国的职业教育界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两个层面,并且强调基础能力教育应始于中小学教育,使这些能力深植于一个人的习惯之中,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基础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合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能力等。美国职教界自20世纪90年代形成新的职业能力观,认为职业能力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新职业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性,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其知识体系的设计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和对职业的综合认知能力。

针对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and)教授创建素质体系冰山模型,形象地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两部分,即显性素质和隐形素质。戴维认为,“冰山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三、国内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本文以“高职旅游、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关键词检索了相关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及期刊论文数据库近5年发表的论文,相关的成果很多。当前,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研究尚无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主要有:周晓梅(2006)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出发,明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结合旅游企业需求,创新高职旅游专业“店校联合,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韩颖(2009)从旅游企业用人需求入手,具体分析了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构成,导出了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从职业素质培养的质量保障入手,分析了进行职业素质评价的必要性和目前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以实例的形式对构建的步骤、方法进行了说明。

近几年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研究成果在期刊论文方面成果颇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一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归纳起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

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界定。庞文渌(2007)指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盖晓芬(2009)运用“冰山理论”分析,将职业素质分为显形素质和隐形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动机、价值观等作为隐形素质,像潜在水面之下的冰山,深层次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谭满益,王磊等(2008)提出职业素质由拓展要素(团队协作与沟通、学习、创新能力),保障要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支撑要素(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三大类要素构成。韩颖(2009)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素质进行了分类,根据职业素质获得渠道的不同,职业素质包括了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从构成要素的不同类别,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从构成要素识别的难易程度,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

李晓梅(2007)明确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质,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此种提法,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对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进行了概括,突出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隐性要素,较好地体现了旅游职业特点,但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还存在缺陷,还不能满足实际从业要求。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索生安(2012)指出了问题存在的方面: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色、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手段单一。文章特别强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除了职业道德、通用的职业能力外,还包括旅游行业职业能力。由于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更强调服务意识、礼仪礼貌、沟通技巧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余平(2011)指出旅游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旅游职业认识不到位,缺少职业意识和职业热情;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薄弱;缺少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还比较欠缺等。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结合旅游市场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素质培养与教育的对策。索生安(2012)提出职业素质的培养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专业教学实践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形象等内容除了依托“两课”、就业指导、旅游礼仪等理论课程接受外,加强实践教学,可划分为团队意识培养实训、旅游礼仪实训、口才与沟通实训等模块实施。庞文渌(2007)具体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朱海岳(2012)针对当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产学合作教育的薄弱和难点问题,探索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工学并行养成模式”,提出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基本构成和实施对策。盖晓芬(2009)提出通过加强各类课程的建设、成立素质训练中心、强化校园文化感染等平台的构建,着重通过品德优化提升职业道德、专业深化提升职业知识、能力强化提升职业技能、仪表美化提升职业形象、文化熏陶提升职业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四)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韩颖(2009)在评价内容的具体设计上:形成了基于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学生职业素质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将旅游行业和岗位从业的具体要求作为素质评价的考核要素和依据,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实现了行业需要与学校教育过程的全方位融合。在评价环节设计上:以旅游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为线设计环环相扣的评价环节,形成贯穿整个学生在校过程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以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从业者的具体要求作为评价环节中的评价指标,突出了评价体系的职业特点和实用特点。

(五)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还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对策、途径的理论探讨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开展切实的职业养成教育,落到实践的落脚点。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制定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实施方案》(试行),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该学校制定了详尽的体系实施细则,主要涵盖了课程体系和集中强化训练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具体到细节,例如,每个年级的养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授课形式都是不同的。一年级侧重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二年级侧重在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三年级侧重在团队建设能力。并且,各学院成立相应培训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本学院职业素质培养的各项工作。

四、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研究的简评及展望

篇12

近十年来,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我国多所高校包括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迅速发展,然而有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认为本专业存在课程设置欠合理、理论联系实践少、实验少、教学手段较单一等不足,特别是“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最近对207名在校学生的专题调研中也发现,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表示了较为强烈的愿望!根据以往的调研和我们的体会,不少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长期主要存在如下不足:一是专业教育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偏少;二是实践教学模式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实践教学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三是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亟需具有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四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这方面突出表现为传统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基地偏重学校心理教育,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亟需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灵活机动的实践教学基地;五是实践环节与实际应用缺乏有机联系;六是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共享程度较低。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内容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心理学教学中,应该始终把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紧密结合。心理学要与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等密切结合才会有生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等都大有裨益。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应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

(一)实践教学目标建构的层次化、多元化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有不同取向的实践教学目标,可以在不同教学阶段进行多样化的单项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养;或毕业、就业前的上岗前培训、技能提高培养等。在实践教学目标层次上,应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出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

1.认识实践

认识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的目的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感性认识;实践方式有教师讲解、课堂演示、实验演示、软件仿真模拟,进行课堂讨论,参观见习与实习、考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参观等。还可在假期安排集中实践,如心理学调查等。

2.模拟实践

模拟实践的目的在于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促进专业学习,为校外实践奠定基础。模拟实践主要利用校内实践场所,如心理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进行模拟心理咨询、普通话实践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

3.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的目的以形成和提升专业能力与素质为主。校内专业实践主要是在中、高年级进行综合性专业训练,如在心理实验、心理咨询、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广告与营销心理学等课程中的综合性项目中,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测量、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专业实践;校外专业实践主要是专业实习,时间至少8周以上,最好实施轮岗实习。

4.研究实践

研究型实践教学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是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课题研究为动力,经历选题、搜集资料、选择方法、研究设计、组织实施、分析结果、提炼观点、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的实践过程。研究实践的目的以展示能力、拓展能力为主。研究实践应提倡选用来自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

研究实践应注意处理好一般要求与提高层次的关系:如对于那些有较强的专业兴趣、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在自愿的基础上试行导师制度,师生结对,具体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等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专业意识、思想行为等多方面进行指导。要使各个不同层次上都有指导教师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本专业这方面近年来每年均有10余位学生的项目获得大学生挑战杯校级立项。

(二)实践课程设计的系列化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多元化

实践课程设计主要是在某一门专业基础或专业课内安排系列实践教学学时或专用周,这些课程主要有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行为矫正、心理学研究方法、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等。课程设计的选题尽量来自于社会的实际需要,使课程具有真实性,从而使结果具有实用性;课程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根据现有学生已学的知识结构情况而定,并使课程设计题目层层深入,形成系列,从而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除了各种多样化的单项实践教学项目外,可以开展各种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根据专业情况和实践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可以采用“复制型”、“模拟型”:在校内复制、模拟某一实际工作现场,重在模拟职业环境、职业氛围和工作流程,建立与工作现场的设备和工作情景完全相同的实训场所,如学校心理咨询的场景训练等;也可以采用“虚拟环境型”:实训中的学生形成虚拟工作环境,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法等手段开展实训活动,让学生以专业人员的身份(学校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学工作者、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师、企业营销人员等)出现,完成某项虚拟专业任务;还有“混合型”:即进行各种混合型实训项目训练。

(三)建构分层立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

1.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

一是实验室实训课程的实践训练。实验教学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自己主观努力完成的教学过程,它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是无可替代的。通过实验教学,主要是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基本规律验证等)、专业综合实验(现代心理实验技能、专题实验等)以及研究性实验(心理学规律的探讨与研发工作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具体如开设SPSS与心理统计、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技巧等实验实训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心理学实验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实验操作台上通过机械和手工完成的实验,二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它们各有功用,二者配合使用,可以相得益彰。然而实验教学应该避免完全以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和代替传统的仪器操作的趋向,以利于培养学生整个实验的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研究实验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开放,要将实验室的所有实验项目对所有学生进行开放,对不同实验课程设立不同的实验教学计划,建立网上选课的机制,设立相关值班制度,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二是开设应用技能课程。这方面课程主要在校内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的课堂教学进行。以该专业学校心理教育方向课程为例,应用技能课程要围绕“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课程与教育”和“心理测评及应用”三大实践技能展开,以便完成对服务对象心理“了解”、“发展”和“补救”的任务。在应用技能课程教学中,可以广泛使用案例教学,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以案例情节为线索,自觉进入案例现场,充当其中角色,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应的实践技能。

三是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撰写与研究。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综合性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自主研究与探索。特别是教学计划中,第八学期最主要的教学工作就是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这不仅是对过去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凝练的过程,更是对学生综合科研实践技能的检阅与提升的过程。

2.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

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了保证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应形成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如以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实践而言,我们适应面向针对不同层次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群体进行相关了的教学实践:一是针对普通心理需求的群体(如普通学校);二是针对一般问题行为群体(如青少年成长特训学校);三是针对严重问题行为群体(如劳教所);四是针对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群体(如康复医院)。

3.注意实践教学课内常规体系与课外非常规体系的协调建构

实践教学课内常规体系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中有系统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一是集中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训环节,如在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中增加实践内容,增加运用专业知识从事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及专题性、有组织的系列社会实践。如将专业实习、见习与理论课穿行,让学生参加一些实际的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学得一些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课外非常规体系主要包括:一是积极指导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每年组织心理社团成员开展大规模的新生心理素质测量与评价活动;经常举办应用心理学学术沙龙或学生论坛;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心理援助服务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二是定期邀请校外名家和校内专业教师举办一些心理学专题的讲座,如“应用心理学发展前景”、“心理援助知识讲座”等;三是举办“心理剧”、“心理学知识大赛”等比赛,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竞争意识。四是在校内通过导师制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研究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创业团队间的合作能力。对于有突出表现者,如各种重大学习竞赛、辩论大赛、演讲大赛、心理剧比赛、知识竞赛中获奖,在正式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者,经本人申请和学院批准后可酌情代替选修课或实践课对应的学分。五是校外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必须参加的实践活动,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种调查与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和学生的兼职工作等。对于参与课外工作实践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置奖励学分。通过课外实践环节,拓展个性化教育的空间,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湘中大学生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该协会荣获“湖南省优秀大学生社团”荣誉称号(2007年)。

4.注意实践教学实体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协调建构

互联网的兴起,为拓展实践教学实体资源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平台。如实验室建设可以采用网络化管理,形成了各实验分室―实验室办公室―校园网的三级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建设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可以营造不同层次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网上递交报告、下载作业,教师可在网上批阅实验和设计报告、布置作业等;另外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和实习内容都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进行下载。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与教师的教学信息交流、与同学的学习资源共享,这样极大地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资源空间与灵活性。

5.注意实践教学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的协调建构

实践教学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是相辅相成的。如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考研方向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并结合毕业实习进行调研、访谈等,通过使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就业意向相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项工作与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均相关联。又如实验教学其实既包括实验室实验,也包括实习基地的实践性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科研实现一体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

(四)在实践教学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采用“启发式”教学,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在实验教学中,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项目的比例,在实验过程中,分层次提出实验要求,并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在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不同层次、不同设计要求的多个设计项目,加强引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必须完成设计文档。在设计指导安排上,学生可自主进入开放实验室,也可通过校园网进行预约,教师在网上进行设计过程的指导。

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多样化。如对于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产学紧密结合型”,如在实践单位、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的毕业前学生,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专业实践,由学校实践教师和所在单位专业人员人员共同指导实践教学;也可采用“试用型”、“定单型”,对于已经联系就业单位的学生,除结合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产学结合实践教学外,可以与就业单位进行订单式实践教学,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采用“提前就业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单独实习”;“创业型”,对于创业型专业人才,可以提供创业条件,进行创业实践训练。

(五)实践能力评价的多元化

对于实践教学的能力考核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等不同方面的评价;考核形式可以采用解决实际问题式考核、试卷式考核、小论文形式、口试、答辩、实践小组评议、自己申报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专家评价等不同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保障

1.相关政策与行政支持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坚实支撑

这方面包括:学校行政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持、在仪器供给和维护中的支持、在课程教学方式、大纲和考试设计、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赋予教师更多的灵活性和支持、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支持等。

2.“双师型”专业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主导力量

建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可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些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兼职来充实师资队伍。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既能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又能亲自参与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们现有6位教师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有多位教师面向校内外开展了讲座、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其中有教师如陈杰副教授也在学院和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于2009年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师荣誉。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教改与科研方面也注重突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取向,有较丰富的相关教学与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紧紧围绕当代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专业方向之一――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为专业办学提供了较为强有力的学科专业保障。教师队伍在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方面面向广泛,社会效益显著。

3.积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社会资本,注重实训场所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校内实训场所建设主要由学校自己投资兴建;也可学校与社会共同投资兴建,引进企业或科研院所在校内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利用企业在学校投资实践教学设备为企业做广告宣传等方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体也可多元化,要积极取得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劳教所等的支持。

总之,要逐步摸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并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实验教学、实习、竞赛、毕业论文等相关环节不再孤立,彼此都能够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积极作用。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需求,形成阶梯的立体化培养方式,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充分的发挥其个性,得到适合其的培养,并使之均能成为具备高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应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素琼,等.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A].李其维.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任其平,黄警钟.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革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9-30.

[3]谢倩,辛勇.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1-82.

[4] [7]阴山燕.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9),819.

[5]谢爱武.关于高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140.

[6]吕建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路[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33-37.

篇13

一、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关系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也是诸多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育评价领域进行科学化、客观化和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闭卷纸笔考试,由于它具有操作简便、呈现直观等优点,一直以来被广大教师大规模地运用,以至于部分老师把它与教育评价等同起来,认为考试就是评价,分数就是素质。[1]尤其是在物理实验教学方面,由于考试不考实际操作,教师偏重于考试记忆的形式测量学生实验掌握情况,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所谓教育测量,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的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2]测量的结果仅仅是我们评价事物的依据,而非评价本身,当我们满足于用数字来对事物直接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其结果往往是片面的或是不准确的。[3]所谓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运用测量和非测量的种种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学生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4]因此,从内容上看,教育评价包括测量评价和非测量评价两个方面。

如果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考核模式仅仅局限于用纸笔考试的分数来判断学生实验能力的高低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还是停留在测量的层次,而不是评价的层次。而对于物理实验教学而言,最重要的便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学生实验的考核,不应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思路,以分数对学生进行考察,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实验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由教育测量向教育评价的转变。

二、新课程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

物理实验教学应当建立包括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综合的三维多角度综合性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两种评价制度,将实践能力作为评价的标准,针对中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

针对新课程的特色设立新型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1.物理实验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还是通过量化的教育测量来评价,如通过考试的检测得到学生在知识技能水平方面的情况。

2.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通过长期性的考查方式,将学生在平时实验时对物理的感情投入、好奇心、探索能力作为一个平时成绩。

3.在实验教学评价中,除了注重教师的评价之外,依据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引入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评模式,同时也会采用自我评价的方式,将多种模式进行联合。将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分组,按照边做实验边进行调查的方式,对一些重要的问题重点分析,如在物理实验是否感兴趣方面,要设置不同的调查问题。通过进行物理实验的练习,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形成一种兴趣化的思考方法。[5]

三、以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例,制作《学生物理实验教学评价量表》

(4)当碰撞情况为:两个小车以一定的初速度相碰并弹开往相反方向运动后,此时需要测量四个速度,准确记录并分析数据。(5)当碰撞情况为:两个小车以一定的初速度相碰并最终吸在一起以相同的末速度运动时,测量并分析数据。(6)通过三组不同的碰撞情况的数据分析,最终得出碰撞过程中的不变量。

实验品质评价指标做事态度,仪器整理情况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守则,遵守科学事实,实验整个过程中,态度认真,仔细。爱护仪器,试验结束后对试验台,仪器进行整理,实验中与他人进行合作。

新的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归根结底是由单纯的仅仅侧重于教育测量向教育评价的转化。但是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的转变过程中,努力从教育测量走向教育评价,并非是对考试测量的简单否定,而是对考试测量的完善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应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一是从评价结果的数量化转变到既关注量性评价,也关注质的评价;二是从评价主体的单一化转变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三是从评价维度的简单化转变到评价维度多样化;四是从评价目的功利化转变到回归到评价的本质功能―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