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思政课教学论文

篇1

(二)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学理依据

任何教学模式都必然意蕴着一定的教学理念和精神,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蕴育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的核心要义。从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看,该模式被植入了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两者具有相同的理论价值契合点。

第一,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意蕴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主张的教学过程应是引导学生源于问题、围绕问题、探究问题过程的思想。西方启发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古希腊教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是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他认为教学不应该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与学生诘问、交流和争辩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怀疑自己的原有观念,一步步激发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过程。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了“发现学习”。他认为教学“不是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他自己去发现学问”①。卢梭在这里提到的“发现”,包含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无论是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还是卢梭的“发现学习”,都提倡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赋予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它主张实践活动源于问题,以问题(即菜单)引导学生深入火热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观念。

第二,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意蕴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倡导的自由选择的精神。卢梭倡导并建立的“自然教育法”,主张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过多的干预。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在所有一切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②。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即尊重人的自由权利,能够依据努力而实现自己的意志。“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秉持卢梭“自然教育法”的精髓,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唤醒学生与生俱来的欲望和好奇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专长、爱好像在菜单上点菜一样自由选择实践活动的主题、自主决定实践活动的方式、自主策划实践活动的过程、自主选择实践结果的表达方式,并自主评价实践效果,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和自主决定的权利,赋予学生极大的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意蕴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倡导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和过程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一个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他指出:“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主要的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而是要使一个学生有条理地思考,使他考虑问题时像一位历史学家所做的那样,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绝不是一个结论”③。在布鲁纳看来,认识过程既是探究过程又是自主意义建构过程,他还突出强调了意义建构过程的主体性。在“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将探究问题和自主意义建构合二为一,在探究活动中自主完成理论认知的意义建构。

第四,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意蕴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倡导的教育应该在敞开的空间进行的思想。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的鼻祖苏格拉底在“问答法”教学中不预设任何前提,对话结果也常常是没有确切的定论,对话的过程是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思考、自由表达,在自己的怀疑、思考、否认中不断向结论推进。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在这一点上与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不谋而合,它鼓励学生到社会广阔的天地体验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和魅力。实践前不设任何前提假设、实践中不设框架完全随学生活动情况推进、实践后总结评价不设标准和结论。

二、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在工作机制的建构

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包含三个系统——菜单库设计、学生自主实践、教师辅助指导,其模式的主体框架设计如下:

(一)建立菜单库——突出“问题探究”的工作体系

菜单,即项目、主题、问题、任务的统称。菜单库,即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涵盖了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高校五门思政课课程的重要理论问题,它是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相融通、反映思政课五门课程教学规律及逻辑关系的,可供学生备选的实践活动项目库。菜单库的建立指教师将思政课五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转化为学生可以操作的实践活动要点的过程,它实现由理论教学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对接,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菜单设计工作体系中,教师要将“问题探究”置于核心地位,要强化问题意识,对问题要有设计,要使问题成为实践活动的载体,这是在“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实施研究性教育教学理念的关键。为此,需要将菜单设计成类似科研课题那样的项目申请书,赋予“菜单”和科研课题项目申请书同等的功能,为学生实践活动保驾护航。菜单设计应包含以下六个要素:

一是实践活动要探究问题的理论依据,它是与思政课教材相对应的理论要点。具体操作是先将教材内容梳理整合,形成理论专题或模块,然后对应每个模块或专题设计出若干个菜单,由此形成的菜单紧扣教材内容,不偏离教材内容,点面结合又不疏漏,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符合教育部对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要求。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菜单库设计为例,我们先将教材的理论知识点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部分内容进行分解,分为思想活灵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六大模块,依据每个模块的基础理论相应设计出若干个实践项目。

二是实践活动要探究问题的现实依据。菜单设计应该紧密结合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让学生在现实灼热问题中探究和感悟,才能促进他们思考和提升,任何离开社会现实的菜单实践教学项目,是不会激起学生兴趣的。如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中国未来四年发展的基本走势,我们针对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形势,以“菜单式”实践教学的方式设计并申报了广西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课题——“美丽南宁行——南宁市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调查”,让大学生在调查南宁市持续5年“一江四湖”治理中,感受南宁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从而体会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价值和魅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为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学习、不断实践的热情。又如针对雾霾天气持续扩大,人们谈霾色变的现实,我们设计了调查南宁市近一个月来的空气质量指数PM2.5及其走势,剖析指数变化的成因,提出防霾治霾的对策。同学们在“雾霾”这个现实问题的引导下完整经历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是实践活动探究的现实情景环境。党的创新理论必然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必须回归现实世界。在具体操作上,要从现实社会中找寻与理论知识点形成和发展的真实环境,不能再现的真实环境的可以创设虚拟环境。在菜单设计中要坚守的原则是,教师只给问题情境不给问题,问题应该由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找寻。

四是实践探究活动大致思路和实施步骤。在菜单中粗略地描述实践活动的线路图,告知学生科学规范的调研活动应具备的要素,给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大致过程参考。

五是实践探究活动的预期成果,即调研报告和PPT。确定活动预期成果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注意收集哪些材料。六是完成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列出完成此实践活动应必备的条件,如文献资料、需要的人力、物力、时间、场地等。上述六点中,前三点的设计反映了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内容层面思想性、政治性的特点,后三点设计反映了实践教学在技术层面操作的特点。菜单的设计及菜单库的建立是实施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举措。必须坚持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完善菜单库建立的工作体系。

(二)学生自主实践——突出“自主探究”的工作体系

在菜单实践教学模式中,自主实践是基于菜单引导基础上的大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是大学生将自己在理论课堂习得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自主地付诸实践,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未知的求知,对已知的求证,对虚知的求实”,通过实践活动的历练重新建构自己的思想道德的认知体系。这个过程与理论教学不同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是教师从外部“灌输”,而是学生将从教师那里获得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有机整合而生成新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行合一”,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这是由粗浅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完成这样一个实践教学过程,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这一环节工作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求证。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其主体作用贯穿在实践前准备工作、实践过程的体验工作、实践后的总结、反思工作上,具体工作内容如下:实践前的准备工作,学生要完成诸如选题、组队、策划、分工合作、制定方案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一是选题。学生像在菜单上点菜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关注点从菜单库中选取一个主题,或者自选菜单库以外的主题来开展实践活动。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就体现在吸取了菜单选择的精华的这个意义上。二是组队。学生根据同学的友情和亲疏度确定实践的合作伙伴,由此组建志趣相投的实践活动小团队,有利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三是策划。根据选题找出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分解选题的几个分要点,大致确定实践的几个步骤。四是分工合作。团队小组成员根据选题、个人的特长安排每个成员在实践中所要承担的工作,要求各成员各司其职,团结一致搞好实践教学活动。五是制定方案。团队成员查找各种文献资料、咨询任课教师,确定实践的时间地点,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目的和充分理解选题意义的基础上,制定和撰写实践活动方案。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上述实践前准备工作做得越扎实,实践教学的成功率越高。实践中的体验工作,即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专题研究、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进行自我体验、感悟和自主建构意义。在这一实践关键阶段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包含两个方向的过程:一是自我体验和感悟活动,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的真理性、体验所学理论的魅力、感悟所学理论的真谛,使理论教学效果得以延伸、拓展和深化。二是自主建构意义活动,这是思想的历练和升华过程。学生将实践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收集起来,通过知、情、意的心理机制的作用,在思维中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合理的成分进行消化、加工和整合,重新建构出新的思想道德认知体系。

实践后的总结和反馈工作,即总结、评估和反思,反馈、交流和展示。一是总结、评估和反思。学生将实践活动中收集的文字、图片、数据、采访录音、录像文献等资料加以整理、归纳、总结出结论,撰写调研报告和自制PPT作品。学生的调研报告和自制的实践作品凝结着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反思、评估,反映了学生的收获和成长。二是反馈、交流和展示。实施“小组——班级——年级”三级展示交流制度。首先在班级里展示各小组的实践作品,评选出最优作品参与年级作品评选活动。其次将各班评出的最优实践作品汇集评比出年级优秀实践作品。这种由学生自主交流展示作品的制度实际上就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制度,它弥补了实践活动中由于每个小组只能选择一个主题开展实践,其他主题无从学习和体会的缺陷,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间接学习了其他小组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由学生自制实践作品荟萃而成的精品库成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极好教材。在学生自主实践这一环节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主导实践——突出“支撑探究”的工作体系

教师主导实践的工作体系主要通过建立指导教师规范化操作系统和支撑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管理系统来实现,教师的指导是实践教学的技术支持,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实践教学的保障支撑。

1.建立思政课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操作系统。传统教学中,教育者以势相示,受教育者被动相迎,教育者是中心、权威。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重塑教师的角色,重置教师的地位。教师由前台一线的操控者隐退为后台推手,并通过建构一系列保障制度来推动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具体工作内容:

第一,要求思政课教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一个问题中,以菜单引导和激发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问题、求证问题、解决问题。在设计菜单中通过软硬两方面手段激发学生的欲望和主动性。软性激励手段,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贴近学生实际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所要选择的问题情境有好奇心,能提出问题和自主反思,具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自制实践作品。硬性约束手段:要求学生通过独立的或协作的实践活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并将实践成果制作的实践作品作为考核学生实践成绩的依据。

第二,思政课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扮演着“顾问”、“辅导员”、“观察员”的角色。在实践前学生确定主题制定实践方案阶段,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建议、答疑解惑,审核计划,把控方向。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实践计划执行的“咨询员”、行动操作的“辅导员”、矛盾冲突的“协调者”、探索创新的“鼓励者”、安全实践“监督者”的角色。

第三,思政课教师掌握着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方向。教师既关注学生实践结果的考评,即实践作品,也注重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考评,尤其是学生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克服困难、勇于探究问题的意志力和勇气的考评。

2.建立“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菜单式”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是“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专业课实习实训,二者同步实施,统一管理”,该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工作内容有:

第一,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把社会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当中,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包括规定具体的实践教学课时(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16个课时的规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实施细则。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统一安排在每年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期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在专业实习实训的同时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这就明确规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间空间,确保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员参与,以及规范化的有序进行。

第二,建立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协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教务处、学工处、各系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管理的,社科部联合系部组织实施的,任课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在实习实训中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

篇2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篇3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有利于

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自主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和职教特色,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一直以来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没有明显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时,如果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话,那么学生要完成实践教学项目就必须参与其中,亲自制定项目目标和计划,且一般项目都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来进行,要完成该项目就必须与学习小组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养成了与其他同学互利合作的习惯,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极大提升,自信心与成就感倍增,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也会极大提升。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有利于

提升教师能力,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等一系列常规教学方法,教师只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即可。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话,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首先应具备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应给学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也应当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经验。同时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教师必然也会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平时会主动加强业务学习,为了应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水平与能力也会有较大提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时始终存在着一个困惑,那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专业课,在其教学内容中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因此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觉得有很大难度。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研究项目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就不难发现,虽然项目教学法强调以项目完成来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取,但是关键并不在项目本身,而在于项目实现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与学习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在这方面是一致的,也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与法律素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完全可以开展项目教学法的,只是其在项目设计时应把握一定的原则。

1.项目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是为了将课堂教学中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通过开展项目活动真正打动、感染和说服学生,进而让他们对自身及社会存在的问题能够正确地认识与反思,因此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应覆盖教材中理论教学的内容并进行整合,体现理论教学的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强调新成果的“三进”,因此在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将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动向、党在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理论新成果融入到项目当中来。

2.项目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和自主性

实践教学项目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因此项目设置应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大一新生的能力水平;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让他们能够合理分配和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项目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可为学生提供选择实践项目的决策机会,让大学生真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过程、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位同学的能力大小有所区别,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会有差异,教师作为实践项目的引导者不应规定统一标准答案,让每位学生自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完成实践教学项目,其间可能会有许多挫折与弯路,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做到充分鼓励和正确引导即可。

3.项目设计的数量要合理且可以量化评分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一般为16节。如果每一章都设计一个实践教学项目明显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的数量应与教学时数相吻合,每门课程四到五个项目即可。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虽然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且在项目实现过程中注重分工与合作,但活动开展的效果最终还是要纳入课程的考核体系计算总评成绩的。因此项目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有比较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量化评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

1.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习兴趣小组

在第一次课程介绍时就给学生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念,让每位学生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由四到五个项目构成的,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来,因此以大班为教学单位肯定是不可行的。在第一次课时就可根据教学班级的规模,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实践教学学习兴趣小组,并通过自荐与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出各兴趣小组的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实践教学活动。

2.设定实践教学项目

高职院校现阶段主要开设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负责人应在开学前设计制作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报告书,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设计四到五个实践教学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共有八章,可根据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这八章的内容整合为五个教学模块。绪论部分单独构成大学生的新生适应这一教学模块,第一章、第二章共同构成大学生的理想教学模块,第三章单独构成大学生的人生观教学模块,第四章单独构成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教学模块,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共同构成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整合为这五大模块后,实践教学可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学项目。如第一模块可以设计重塑自我、放飞梦想演讲比赛,第二模块可设计激情唱响励志歌曲大赛,第三模块可设计人生的价值辩论大赛,第四模块可设计随手拍———寻找身边的道德模范摄影大赛,第五模块可设计以案说法—法律情景剧大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一共十二章,第一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共同构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教学模块,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共同构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教学模块,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教学模块,第九章、第十章共同构成祖国统一与国际战略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四大教学模块后可设计四个实践教学项目。第一模块可设计观看记录片观后感交流会,第二模块可设计诗词鉴赏大赛,第三模块可设计关注两会———我是人大代表模拟提案大赛,第四模块可设计我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献计献策专题研讨会。

3.项目实施与情况说明

项目实施是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教学环节,教师应要求每组制定项目计划书,明确项目实施步骤与小组成员的分工。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密切关注各小组项目进程,监督项目实施严格按计划执行,确保每位同学都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来。各小组成员之间要多交流与沟通,遇到问题时共同解决,碰到困难时向老师寻求建议与帮助。项目完成后应形成书面成果与材料,由每位小组委托一位成员来进行情况说明。本小组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思路是怎样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将该项目开展过程中优异的表现和成功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存在的不足与需要完善的地方也请其他同学和老师赐教。

篇4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争议主要来源于哲学的主客体理论,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概念和哲学的主客体概念进行比较,从而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哲学上的主客体概念是和人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哲学认为:“在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动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指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因此,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而教育过程中的内容、方法、环境等是客体。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涵与哲学主客体的内涵有联系,但更有区别。其区别为:第一,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不同。哲学讲的实践活动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这也是哲学对实践的基本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改造的对象是有思想、有行为能力的人。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改造”,其含义是:“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即这里讲的改造不是指过去极“左”的政治运动中那种在极“左”思想指导下,用强制性甚至是粗暴的手段改造教育对象,而是指教育主体通过理论教育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用引导、激励等方法改变教育客体的错误思想,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自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改造对象不同,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对象性也就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能直接照搬哲学主客体概念的含义。哲学主客体概念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就具有了该学科的特殊含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含义有重大区别:哲学讲的客体指的是主体改造的事物;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指教育主体改造的对象,这个对象不是物,而是接受教育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受教育者、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三个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指的都是接受教育的人。只不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从哲学角度讲的,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的。三个概念完全可以同时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区别,骆郁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一书讲得很准确:“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是从人和物的关系上划分的,是指人类活动的对象。即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划分的。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划分的。准确地说,是从人与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与被作用、教育与被教育。塑造与被塑造的相互关系上来划分的。”第二,不能将教育资料作为客体。这里的客体,应该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对象,即教育客体。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不同点在于:哲学客体指的是事物,教育客体指的是作为教育主体作用对象的人。如果照搬哲学主客体的含义,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资料作为客体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改造的对象就是教育资料,而不是作为教育对象的人。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主体,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去改造教育资料。显然,这与事实不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人、塑造人,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第三,照搬哲学上主客体的概念,无法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效益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满足教育对象需要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离开了教育对象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无从谈起。第四,只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片面的。有的书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这是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存在是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的。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存在,才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存在。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何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没有教育对象,何来教育者。反之亦然。教育主客体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和哲学主客体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就在于它特殊的改造对象,特殊的方法、环境,特殊的价值追求等。当哲学的主客体概念被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后,主客体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赋予的特殊含义,即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其区别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通过理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影响人,改变人的人。教育客体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被影响、被改变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不能直接照搬哲学主客体概念的内涵。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思考

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积极意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学者提出了“双主体说”。如有的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因此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为他们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双主体”说对深入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论具有积极意义。其意义在于: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人,不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二者还有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教育者希望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还能在教育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受教育者希望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理论,提升思想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只有双向互动,充分调动二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缺少任何一方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二者之间的互动,教育效果都会受影响。

2.如何评价“双主体说”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职责是不同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主导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他的职责是指导受教育者转变旧思想,提高理论水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主导的地位,他的职责是在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下,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理论和自学理论,参加各种教育活动,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职责来看,前者自然是教育主体,后者是教育客体,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他们的地位和职责就会被颠倒和混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不能有序进行。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职责这个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一个主体和客体,他们作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对矛盾而存在。如果不认可这一点,就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谁?是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还是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我们认为:教育主客体尽管能够相互教育,也需要相互教育。另外,当教育主客体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转化时,教育客体会转化为教育主体。但是,在一般情况和教育活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只能是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而不是教育主体。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否存在“双主体”?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双主体”,但这种存在是有条件的。第一,教育主客体的关系会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一对矛盾,教育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被主导的方面。在《矛盾论》中指出:“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对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也会互相转化。互相转化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素质高的教育客体指导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文化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较大的知识落差,前者的知识水平一定高于后者,否则文化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一般情况下,教育主体的理论水平高于教育客体。但在一些单位和部门,情况就不同了,有的教育客体的理论水平却高于教育主体。教育主体要开展好工作,就必须先向教育客体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就互易其位,向教育客体学习的教育主体就转化成了教育客体,而教育客体则成了教育主体。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教育主体不思进取,理论知识日益陈旧,思想观念不断僵化,他们的思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教育客体则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观念都与时俱进。由于后者超越了前者,前者应该向后者学习,这时,教育主客体的位置就发生了转化。第二,教育主客体优势互补,长短相济。教育主客体之间,他们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各有长处和短处。教育客体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去影响教育主体,也会使教育主客体的位置发生转化。“先生”向“学生”学习,“学生”教“先生”这种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第三,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动配合教育主体完成教育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通过自己能动性的发挥,主动将自己掌握的先进理念,新的理论传递给教育主体,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当教育主体接受教育客体传递的先进理念和新的理论时,他就转化为了向对方学习的教育客体。二是教育客体进行自我教育。教育客体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思想水平,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这时,他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自我教育,使他集教育主客体于一身。当上述情况出现时,就出现了两个主体。一个是工作岗位、承担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一个是位置发生转化后的主体。作为工作岗位、承担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尽管他转化成了教育客体,但他的工作岗位、承担的教育职能没有变,他还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实施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还是主体。所谓位置发生转化后的主体,是指他的原有身份是教育客体,当他去教育原有的教育主体时,他的位置就转化成了教育主体。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双主体”是存在的,但其存在是有条件的。如果无条件地讲“双主体”,既会造成教育活动管理的无序,也会使教育主客体地位、职责不明确,最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理论争论的评析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使用主客体概念的人认为,使用了主客体概念会忽视了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教育主客体地位不平等,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使用没有否定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出来,不在于该用还是不该用教育客体概念,关键在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认可。这是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客体在教育主体的引导下,认可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追求它,实现它。因为教育目标包含着教育客体的利益和价值追求,关系到他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前途。教育客体一旦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他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精神动力就随之产生,其主观能动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二是在教育主体的教育和帮助下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教育客体要想在事业上有大的作为,就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有了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他会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在业务活动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由于受环境和自身阅历等因素的限制,教育客体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对他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他在实践活动中确立自己科学的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挥出来。

2.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使用没有否定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地位的平等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客体的地位既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

(1)教育主客体二者地位的平等性。

关于教育主客体二者地位的平等性可从法律角度和人格角度去分析。从法律角度讲,教育主客体都是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此,教育主客体二者是平等的。他们的差异只是在教育活动中分工的不同。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实施者;教育客体则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分工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政治地位的平等性。从人格角度讲,二者是平等的。人格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都享有法律规定的人格权利和人格尊严。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关怀。从实现社会目标的角度讲,教育主客体都是中国梦的追梦者和圆梦者。二者都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正因为教育主客体具有以上的平等性,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教育主客体二者的不平等性。

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素质和承担任务的角度讲,二者又是不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主客体在理论修养和思想素质方面存在差异。由于教育主体是经过组织按照严格的标准挑选出来并进行了专业培训,有的还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有的还出国留过学;有的经过长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锻炼,具有从事教育活动的丰富经验。一般来讲,教育主体的理论素养和思想素质高于教育客体。从素质差异的角度讲,二者是不平等的。二是教育主客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任务不同。教育主体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引导、激励教育客体掌握科学理论和提高思想素质。教育客体的任务则是在教育主体的指导下,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简单地讲,教育主体的任务是“教”,教育客体的任务是“学”。他们的素质、任务不同,决定了二者的不平等。三是教育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一对矛盾。讲:“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教育主体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主导的地位,要受教育主体的约束。这里所讲的约束是指教育主体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要用教育目标和组织纪律去约束教育客体,而不是讲教育主体要约束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更不是限制教育客体的言论和行动的自由。

篇5

2.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能够提升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

英语教学方法上需要动用多种教学资源,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能力提升,将教学活动赋予乐趣性,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基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的能力,从而有计划有步骤的制定学习的任务,实现对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各种感官上和实践上都能实现英语学习的高效性。

3.思想政治教学理念同英语教学就有统一性

英语学习对于学生能力的拓展具有积极的效果,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批具有语言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成为就业市场上最为迫切的需要,但是市场经济下的青年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压力,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英语教学活动当中去,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确学习英语的价值,从而将英语学习的成果运用到正确的实践当中去,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现学科教学的相互促进和融合,通过英语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融合实现对学生理论学习和情感熏陶的作用,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

1.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德育教学

无论是英语教学活动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活动都是要围绕学生这一教学实践的主体,所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一方面为学生带来丰富的理论知识,注重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怀,正确的看待文化之间的关系,运用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实现自身素质的培养。

2.创设思想教育教学情境,丰富英语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能够实现有效的渗透,在教学情境的设定当中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和思维模式的培养的和总要性,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双重培养,丰富教学活动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学习的感悟和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和英语教学同步进行,实现学生内在和外在能力的综合性培养,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以此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

篇6

2.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学生的争论往往从浅显的感性认识开始,争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学生自觉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

3.课堂争论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争论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思维敏捷,常有妙语出口。学生语文论文既要寻找对方言语中的不当之处,又要找准契机,组织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可见,争论为语言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4.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争论时为了驳倒对方,必然要找出有利的论据,因此,就要努力寻找别人没有想到的、没有提到的方面,引发了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二、课堂争论的主要途径

1.抓住题眼进行争论学生会对课文内容许多地方提出质疑,教师应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推出来引导争论。如学课文《鸬鹚》的时候,同学们看鸬鹚捕鱼的录像,当看到渔夫抓住喉囊鼓鼓的鸬鹚把鱼挤出来时,许多同学都不由自主的发出惊讶声,觉得渔夫太残忍、太不人道了。进一步了解到,鸬鹚的脖子上被装了个圈,渔夫只让他捉鱼,而不让他吞咽,于是更觉得呕心。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进行争论。一部分同学持“渔夫残忍”的观点,另一部分同学不同意,还有不少同学觉得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渔夫残忍”论者的理由不说自明。不同意的同学是这样认为的:鸬鹚本是渔夫捕鱼的工具,渔夫养活他们,训练他们,就是让他们捕鱼的。如果没有鸬鹚,渔夫就捉不到鱼了,他们的妻儿们就活不下去了。这不也很残忍吗?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的同学自然是前思后想,左右为难。这样的争论做到了从文本到人本的提升,立足于创造思维的开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提出异议进行争论教学中,对一个问题,学生常常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课堂上切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面对学生提出的异议怎么办?我认为,鼓励加对话是教师值得采取的好方法。如课文《第一场雪》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下雪的景色,作者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方面写出了雪大的特点。在教学这段课文时,教师问学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学生说,从“鹅毛般的雪花”、“一会儿就白了”、“雪花簌簌地往下落”、“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等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但此时也有学生提出了他们的异议。他们认为,枯枝被积雪压断了不能说与雪下得大有必然的关系,因为是枯枝本身就不太结实,就是不下雪,雪不积在枯枝上,枯枝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有断的可能,怎么能从枯枝的断看出雪下得大呢?面对这种局面,教师没有怕影响教学进度,索性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引导两派学生进行争论,在学生阐述过程中,及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注意句子中的“积”字。经过争论,两派意见统一。用争论的方法,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对话,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思维。

3.质疑问难进行争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同时还应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伴的发言和老师结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如《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有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利大于弊”。由此一场激烈的课堂争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3.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的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论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战,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三、课堂争论的有效策略

实际教学中,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嘲笑,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课堂争论的心理阴影。因此保护学生课堂争论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

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一种感觉:语文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教师还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地进行争论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教师要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二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氛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一个不可忽的教育因素。鼓励学生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和帮助他人。

篇7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任何新的教学方式要真正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必须与日常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老师发现用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成绩提高了,日子过得更快乐了。我对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很感兴趣,也乐于尝试,但效果总是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理论脱离实际,即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的时候,往往把学生真正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给忽略了,只搞一些花架子,使得学生在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下来后,感到脑子一片空白,没有收获。由此不难看出,无论进行何种教学方式的尝试,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到学得轻松、收获丰富。

二、合作学习的实现方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进行任何新的教学方式或学生方式的实践,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合作学习也不例外。但应该如何具体操作呢?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各种体现合作学习方式特征的方式,而不应拘泥于传统和权威。

因此,本人通过对龙州中学261班学生情况的分析,了解到他们在学习上主要表现为习惯性地各自为政、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缺乏沟通与借鉴、看问题不够全面、学习效率不高等特点。在这样的班级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呢?经过与学生的多次沟通与交流,共同决定让6-7个同学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围绕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收集相关材料,然后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的道理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并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学生确实有了不少收获:学生更爱学习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更乐于助人了。

三、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文说要通过合作游戏、要在日常的生活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如何针对具体的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漫长的摸索过程。比如合作游戏的设计怎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何在生活与教学中抓住各个细节和机会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用程序公平来保证小组成员机会均等

小组分组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小组各成员是否得到了公平的对待,是否实现了机会均等,如何避免小团体主义的产生。这需要公平的程序设计,以保证小组构成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小组成员流动性。保证公平、机会均等的程序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合作学习的方式与教师素质之间的矛盾

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加以转变。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意识,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给学生提供公平参与的机会。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切实与学生做知心朋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参与,多探索,不怕失败。要真正地把每一位学生当作不同的个体,处处关注他们的人格发展。其次,要有敬业精神。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还要做比“正常”教学更多的工作。如设计方案、准备材料、教学指导、实验观察、数据采集与处理等都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最后,要成为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通才。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会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教学。

六、处理好集体教学、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三者之间的时间分配

合作学习方法在一定课堂上比其它的方法更有弹性、更有价值,但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更不要把合作学习看作是对传统的全班教学的全部取代。集体教学、小组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是三种基本课堂组织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应该依据教学任务、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恰当地选择匹配。课堂教学时,应视合作学习为众多教学方式中的一种,无需一味地强行使用。

七、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

每个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自主选择、自主调控、自主反思。此外,合作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扬每个学生的个性。

八、合作学习任务的难易要适度

合作任务应该是在小组成员合作努力的基础上能够完成的,任务太难,使学生对合作的力量失去信心;任务太简单,无需合作,个体就能容易地解决,也就失去合作的意义。但同时,任务也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此外,合作任务所要求的资源(信息、知识、技能、材料等)最好是个体学习者不可能全部具有的,最好是开放式的、答案不唯一的问题,这样才更能引起学习者深层次的沟通。

九、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仅有合作而无竞争,或引导不当,就会产生责任分散、‘社会阻抑’等现象,让一些学生养成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密切合作。同时又要适时、适度地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让小组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组间的竞争,使小组通过竞争得到共同提高,共同分享成功的决乐,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促进他们共同发展。

尽管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但合作学习对提高教学效率的明显作用毋庸置疑。合作学习作为适应人类社会新的发展趋势和培养现代人的要求而兴起的一种重要教学理论,虽然诞生仅仅30余年,但其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已经为国际教育界所瞩目。我国教育改革正蓬勃进行,素质教育正高歌猛进,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逐步推广,为合作学习的开展、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合作学习必将深人人心。

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而言,随着我国教育界对合作学习研究的深人,合作学习方式和该课程教学融合必将更加深人,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会更加扎实有效,也必将引发新一轮政治课教学教研的,推动合作学习方式与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结合,提高教学效益。

十、需要反思的其他问题

(一)有效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合作学习的课程资源应多从学生生活中找,使学生有话可说。国内外大事、要事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而我在这方面还做的不够,需要继续研究。

(二)将合作学习的话题引向深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合作学习中,有些话题本身是不错的,关键是如何将其引向深人,层层递进,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促进学生有效互动

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必不可少,关键是如何保证互动的有效性,避免不必要的、偏离主题的互动。

(四)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积极性

篇8

2.加强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培养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关注施教者,即人自身的人格培养,是实施思想政治审美教育方法的前提条件。培养施教者的审美素质,目的是更好地运用美学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审美化。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可以提升课堂的感召力。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与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关系密切。教育者的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行为都在受教育者内心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内化为其行为的楷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受教者健全人格的过程。培养人格需要有精神动力,这个动力往往是施教者自身。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施教者就是心灵的导师。而施教者的人格则是展示其心灵和个人魅力的名片。身教重于言传,施教者具备自身的人格之美,才能做榜样表率,使教学内容具有说服力,令受教育者信服。“美的动人形象易于引起人们的某种感情。”施教者的形象美可以陶冶受教者的思想情感,改造其思想政治道德,培养受教者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就时展所需要的思想坚定、政治可靠、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二、美感教育在互动主体与客观因素之间的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资源是“情”与“境”的有机统一体,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美感教育特别强调利用“境中之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包涵着道德评判和情感因素。从互动教育情感的来源看,教学中的客观因素,例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等对于互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作为教育者,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使其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针对性。发掘其中的美感因素并加以释放,改变单调死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精心设置教育情境,刺激受教育者的感官,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下面以案例教学法为例,展示美感在互动主体和客体中的运用过程。案例教学法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苏格拉底问题式教学法。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开始应用此方法。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时事政治以及历史都密切相关,在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视角,不断根据时事政治的变化更新思政课教授内容,增加最新的生动案例,拓宽课程的深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入社论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学生理论联系社会实际的能力。同时,结合美感精心设计课堂,可以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升华情感,接受教育。例如,在学习“思想”这一节时,可以引用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真理报》上对的高度评价导入课堂,培养学生对个人魅力的审美情感,以这种情感激发学生对思想内容的期盼效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他们急切想知道,思想有何深刻的内涵?为何能令俄罗斯总统如此佩服?这样,就为课堂内容的展开,设置了情感通道。再如,在讲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时,可结合反映海峡两岸骨肉情深的诗句朗诵视频进行互动教学。像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于右任的《望大陆》等诗歌都集丰富韵律美与爱国情感美与一体,通过诗歌互动,使诗歌中蕴含的深深的乡愁和国殇的情感在学生的内心引起共鸣,使学生产生深刻的爱国情感,也增强了学生对实现国家完全的统一的情感认知,从而激发其强烈的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接受美感的同时,自然就接受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观点。这样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的讲解过程变成美感的传递和互动过程。任何真理和先进的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超功利性的美感,它可以越过政治教育的价值障碍,使受教育者深受感染,进入美的境界,进而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美的事例可以使受教育者产生共鸣,它像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在产生美的享受的同时,思想道德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思想道德的教育过程就变成了美的传递和享受的过程。这样,受教育者在没有失去心灵自由,也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前提下,在美的感悟中,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

篇9

    第二步,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认识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的目的。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最重要的阶段和最后的归宿。如:高二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第二课中讲到:物质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了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98年入夏以来,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洪水泛滥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相互联系的,加强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的综合冶理,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按客观规律办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我们在洪水退却后的深刻反思的结论,也是我国在今后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必须落到实处的问题。

    举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举例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举例还是一项教学艺术,为了更好地发挥举例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真实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所谓真实,就是说事例材料本身不论是国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必须是确有其人,确有此事。只有真实的材料,才具有说服力。所以,举例一定要真实无误,决不可胡编乱造、道听途说或者是经不起推敲,否则就有背于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二、接近性

    所谓接近性有二层含义:一是指空间上的接近,要求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离他们的心理近一些,最好是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例,这样学生感到可亲可信。二是指时间上的接近性,就是说所举例一定要新鲜,过于陈旧的材料学生是不感兴趣的,最好是近期发生的,且含有一定的新知识、新信息的,贴近时代的材料,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三、精典性

    在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知识内容可以用多个材料、事例加以例证、说明,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怎么办|我们只能精心选材,力求少而精,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以起以画龙点睛之功效,因为典型的事例能集中地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它既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又便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实质。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到举例少而精,决不能抓住一些相关事例一古脑儿搬到课堂,将政治课变成了故事会,这样做势必会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至。

篇10

(二)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比较老化

在新课程标准下,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普及,以前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现象在有些课堂上仍然会出现。有些教师在享受多媒体带来的便利同时,却不能合理进行利用。如果他们将大量的信息全部倒给学生的话,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彼此之间不存在交流和互动。有的教师甚至在使用课件时,还会采用全部动画的播放形式,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于课堂的秩序和学生的注意力都不利。长期下去,学生的兴趣点就会转移,不能恰当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多媒体起不到有利的作用。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一)通过时事政治的介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以前的思想政治课相对,学生更加喜欢新闻事件的发生。如果在授课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加入一些时政新闻,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就会提高。在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时候,可以把话题再转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上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将教学内容和时事政治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总之,如果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无济于事的,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学生就接受不到学习的知识。当然,如果能给学生组织以新闻会的形式学习,学生通过演讲让其他人对其做出评论,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二)通过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对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通常可以通过让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和分组,来完成学习目标的实现。合作学习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依托,使学生能在彼此的活动和总结中,学到知识,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合作性学习中,只要是参与其中的学生都能受益,因为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求知欲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思想政治教学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让小组内的成员通过搜集相关的材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组内的成员肯定是要交流和讨论的,这样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还使每一个学生发挥了自己的长处。

(三)合理地安排思想政治的复习进度

复习对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来说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复习的进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方法的运用。如果教学在带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能按照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法来进行,学生的在正确的复习方法下就能学到很多知识,并将其记牢。另外,思想政治课的考核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可以说,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要能培养学生的完整课程知识掌握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同时,还应该注意,政治的学习应该比较注重社会的实践,复习不能只关注课本的学习,要能从课堂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在关注热点的同时,将课本的知识和热点相结合,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另外,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使其能在长期的学习中,将知识结合起来,理解透彻。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从而完成知识的体系归纳。

篇11

二、唤醒学生想象权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教学中不仅仅是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要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去重新发现、探索,以突破思维的定势,开拓更广阔的领域,提高创造性。

三、还给学生发言权

交流和碰撞可以迸出思维的火花,学生只有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得到真知。课堂应是学生主动发言的阵地,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同学,变讲师为导师,变讲堂为学堂;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发言中打开思维,巩固认识,提高能力,启迪智慧。

四、善待学生反驳权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任何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学生不满意的地方,甚至会出现一些失误或差错。遇到这种情况,作为老师要允许并积极欢迎学生反驳,欢迎学生纠正老师的错误,这是一种风范和智慧。

篇12

所谓教学过程中的过分自我和失去自我,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只强调以教为中心,教绝对的支配和控制学,学要无条件地服从教,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丧失学的独立性、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失去学习的自我,造成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不爱学。可见,教学过程中过分自我主要来自教师,失去自我主要是指学生。

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自我的倾向,从形成原因看有一定必然性。第一,从教学分工来看,教师生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实上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有产生过分自我的客观条件;第二,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对教学过程的控制,都需要教师有主见,有自信,善于表现自我,这就存在着产生过分自我的主观条件。教学过程的确需要教师有自我,但不能过分自我。

可见,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失去自我,主要责任在教师。但这里所谓学生学习失去自我是相对的,因为,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另一主体,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不是无条件全部接受的。这里所讲的学生学习失去自我,仅仅是指学生被迫被动的接受学习,最终失去了学习积极性而言的。

从政治理论课教学来看,怎样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过分自我和失去自我的倾向?必须改革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教师只注重教材,立足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教学等于教书,学习等同于读书,教师只重视理论的机械式的学习,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厌学。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的不同层次的要求,精讲多练,采用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学生独立探索法,学生互动法,师生互动法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保持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师和学生分享比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做到教学相长,把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充分调动起来,这能能较好避免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过分自我和失去自我的倾向,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管理沟通失灵问题

把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管与教学信息的沟通。教学管理是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系统对教学活动进行部署、安排、检查、协调、督导以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沟通”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所谓沟通,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设置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通过沟通,一个主体把信息(思想、观念)传递给另一个主体,同时又影响他人,最终过达到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并共同领悟其中的意义,这一认知过程就是沟通。⑴沟通是一切组织最基本的行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中,沟通是联结管理者、老师、学生关系的纽带和桥梁,要进行有效沟通,管理者、教师、学生必须要保持正常沟通的渠道,以便进行直接、简捷、快速、准确地信息传输和反馈,避免杂音,减少干扰。同时,在信息沟通的各主体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公正,使沟通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达到沟通的有效性。

篇13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学科就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体现人文精神的学科之一,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当下初中生的人文精神教育缺失严重,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当下初中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1.厚重的家国情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从汉代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近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包含了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切。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文精神在唤起人的自我意识的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将这种自我意识体现出来,社会关注和社会关怀就是这种自我意识的体现。中学生应该具有家国情怀和对这个国家、社会的责任意识。要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有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人文精神强调人格的健全和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培养中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是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周易》里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学生要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3.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理想、信念和追求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原有生活秩序、生活规则被打破,而新秩序、新规范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当下的社会价值观念比较多元。面对当下的复杂局面,中学生要善于分辨,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分清主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向未来。

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充分发掘教材,注重学生的生命意识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教师要看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丰富的人文内容,例如珍爱生命的有《珍爱生命》《生命宝贵》《人生多彩》《青春闪光》;心理健康的有《自强不息》《直面挫折》《磨砺意志》《自立自强》《自尊自信》《明辨是非》《自我负责》;热爱祖国的有《关爱社会》《情系祖国》《放眼世界》《立报效祖国之志》等等。

2.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有很多章节都在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自强不息》《直面挫折》《磨砺意志》《自立自强》《自尊自信》

《明辨是非》《自我负责》《自我保护》《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然而现在初中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多,作为老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教师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勇气

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一样,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但是由于面临中考的压力,使得师生没有喘息的余地。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中考考试成绩,许多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不得不放弃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只根据考试重难点教学。为了讲授课标中的考点,运用各种各样的技巧,让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各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需求当作根本目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兼顾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有以人为本的勇气,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多样性。随著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人们对同一问题也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作为政治思想老师要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学生在课堂上有“奇异”的想法是正常的,不要轻易对学生的想法和言行作出是非判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养成独立的精神、自由的人格。

当下社会对人才人文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思想政治课要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既是学科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