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的焦点,俨然转变为信息技术的竞争。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计算机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人们通过计算机可以查询所需信息,一些复杂数据的处理工作也可以由计算机完成。信息社会的人可以分为两类: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工作的人才。无论是哪类人才,都应该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技术,而这些人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大学的培养。因此,可以说,大学教育中注重计算机教育,重视对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工作,是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的。
1.2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结合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相互交织渗透的,从而也推动了前沿科学的产生。因此,新时代的人才除了要掌握丰富的各科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将各科知识有机结合的能力,从而产生新看法和新见解,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种人才即为“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舞台上更需要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只有掌握一些前沿领域的知识,才能顺利完成国际交往。为了培养这两类人才,大学应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使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技术与发展趋势。
2计算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2.1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进一步锻炼大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协作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如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等本质性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如何利用信息手段教学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对教学结构的改革,是对教与学效果的优化。
2.2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延伸。而进行科学创新的一项必要条件就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创新思维能力,还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激发大学生创新的动力,只有兼具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才是创新型人才。而大学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都占据重要地位。计算机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发其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其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学习资料,思考学习内容与具体实际的联系,将计算机的广泛性与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提高,并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中,培养较强的创新能力。
2.3增强师生间交流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仅能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教师很难与大学生分享其全部的教学资料、教案等。而通过适当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通过网络课堂上传教学课件,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获取这些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同时,学生可向教师指出课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对教学资料进行及时的补充,这是传统课堂所不能比拟的。利用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现方式,刺激学生多重感官接受信息,提高了其学习效率。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
3强化计算机教育的方法
3.1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模式是教师讲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去学习什么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为教师。为了强化计算机教育,应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变“教为主、学为辅”的方式,为“学为主、教为辅”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属于双向媒体,除了能够将教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以外,还可由学生向其输入信息,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计算机教学中,有很多专业术语,若以专业方式向学生解释,学生可能仅仅记住了专业名词,实际上并不理解,教师就应注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3.2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促进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计算机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大学生的培养也不仅仅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层次,更应该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机学科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新旧问题进行研究,这一特性正好补充和完善了高数教育知识内容陈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高数教师可将计算机引入教学中。计算机教育的目的除了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外,还应该使大学生能够利用其所学其他学科的知识操作计算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帮助。
3.3加强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软件。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与培训方案,并按部就班开展培训工作,保证教师水平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只有基础设施作保障,才可保障计算机教育的顺利进行,而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硬件设备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设施,对于这些设施,不仅仅要求保证其质量,更应保证其数量够大学生使用。除此之外,还应加大资金做好硬件设施的后续维护工作。在软件方面,网络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供大学教育使用,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为计算机教育创造条件。
4结束语
在信息化社会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大学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为了加强计算机教育,学校应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21世纪世界预测》一书提到“迅猛惊人的变化震撼着今天的社会,它迫使课堂内的教师无法回避这样的一个事实: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化知识,出口之间也许就已过时;那些需要一套解读术(注释)的艰涩的古书和出了学校一辈子也不会去用的冷僻刁钻的数学难题,在徒然耗损着年轻人的生命和热情,面对未来的压力,学生有权利获得在变革中求得生存的手段和观念,还需了解各种未来社会的真实图景”。因此,课程结构改革旨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面向未来,就变化中的因材施教。纵观我国学校教育,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不得不与我们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思路有关。因此,课程结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我国各省区中学计算机教材大多与社会实际脱节,教材中充积着过多的计算机术语,缺乏形象直观的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鉴于目前学生负担已很重的情况下,学校计算机课时安排也不可能太多。因此,计算机课程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近年来,我校先后在初一、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由劳动技术课程逐步发展成为基础文化课程。在教学中加强学科教学德育目标渗透,重视学生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教材编排上注意遵循由浅入深,年级之间课程内容的衔接,做到知识趣味性强和科学性严谨,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同时,我们也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计算机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去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写作文、做实验或进行计算机辅助学习等等,效果较好。例如上学期高二1班学生自发组织利用计算机编辑排版他们自己的一本诗集,题为《荷叶尖尖》,很有创意。这种做法,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又发挥了他们自主创造性的劳动。我校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增设了第二课堂、学科竞赛辅导,对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拔尖人才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此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我们已进行了多年的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做到主动具体落实,基本适应当今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应以实用为主,突出表现为更新、更深的特点。
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适合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自编或选用多种教材,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地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教育。
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的进步不断更新和调整。正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那样,教学内容知识面不但要更宽广,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动手的。我校计算机课程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初一年级我们主要安排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发展史、键盘指法强化训练、磁盘操作系统以及UCDOS汉字系统等。考虑到我校高中学生有来自市区的也有从各县区学校来的,水平层次不同。高一年级我们在初中课程基础上增加了QBASIC程序设计,让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二年级主要选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命令的操作,学会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课题。此外,我们还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和增添了新的课程内容,如WINDOS95、Internet通信等,注重学生实践训练,以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我们也注重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心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学习科技文化基础知识的最活跃、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加强计算机教育,效果最佳。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有鉴于此,我们采用了分层次教学,在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第二课堂、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精心培养这些尖子人才,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特长。这一做法在我校学生计算机竞赛中有了很好例证。这两年来,我校学生参加计算机竞赛,有25人次获得省级奖励。
四、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现代社会由于其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中找到出路。我认为,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发展计算机教学,是明智之举。大量事实表明,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完全被摒弃,学生是真正作为学习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的,教师可组织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并茂的语言教学,并可以利用大量的软件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正是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学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才得以真正实现,从而体现教学互动性。这样,教育再也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都获得与科学家们一起参与课题研究,去挖掘考古,去探索星体奥秘等过程的喜悦。我们的经验也表明,这样得来的结果比耳提面命的讲授深刻得多、鲜明得多,更多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五、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是在塑造人,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劳动者。学校应该拥有一批热心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也要大力宣传在计算机教育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使教师们都认识到,普及计算机教育已刻不容缓,培养拔尖人才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奉献,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而自觉主动完成教学任务。
未来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计算机教师一方面要朝一专多能方面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自觉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自己教育现代化的意识,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水平,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教研活动。
我校十分重视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定期或不定期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学习参观活动。几年来,我校计算机教师参加过由广东省电教馆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研讨班”的专题学习。先后多次组织教师参观深圳、广州、珠海、广西等地的计算机教学情况。今年初,我校又颁发了《关于全校行政领导、教师、职工计算机培训试行方案》,组织了3次计算机知识培训活动,至今全校已有120多人接受培训,学校出现了“学电脑,用电脑”的热潮,学校领导科技意识进一步明确提高,广大教职工对计算机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明显增强。
六、加强学科德育目标渗透,注重学生实践。
应当明确,我们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他们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才的质量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我校重视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思想教育点,实现德育目标渗透,从而体现“德育为首,五育并兴”的教育思想。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分年级按照教学目标详细制订了我校《计算机学科教学德育目标实施细则》,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计算机职业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两年前,我曾要求学生们做一个课题设计实验,题为“学生成绩统计管理系统”。学生们便三四人为一组动手设计。到学期末检查时,大多数课题小组已完成课题实验,而且质量较高。这次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们分工合作、集体研究、协同创造精神的机会。
七、中学机实施素质的培养方向。
中学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今后适应生活、生活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我校提出要培养学生“九种能力”,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自教能力、应变能力、耐挫能力、预见能力。我们更着重于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三年前,我要求初一年级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目:“结合实际,谈谈你想象中的未来计算机会是什么样子的?”。两位学生的回答令我吃惊不已:回答1.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类去太空探索星球,那一定很刺激。回答2.今后计算机只需用光照着就可以工作,能说、能听、能想,能做我们想做的一切事情,那实在美妙极了。
中学计算机教育也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我校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五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更加注意锻炼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使他们认识到宽厚、自信、坚毅、乐观等因素在造就成功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八、制定各类评估制度,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和教师的评估体制。必须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制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估标准,对学生作出科学全面考核,对教师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评定学生学习时,我们坚持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占50%),结合基础性知识(占40%)和平时表现(占10%),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对参加竞赛获奖、第二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嘉奖,以利于尖子生的成长,激励他们进取向上。
在教师教学评价方面,我校注重教师教学实绩,鼓励教师积极撰写和发表教学论文,主动热情投入到课题教改实验,对成绩突出者给予重奖。学校对竞赛辅导教师除了平时的物质补贴外,还对辅导学生获奖的指导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学校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改革评优、评职称制度,实行责任合同聘任制,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学科教师,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遇,深化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化人才作出贡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年
2.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6-2000年)》,1996年12月20日
3.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纲要》,1996年7月
4.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素质教育丛书》·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篇3
现在的教育是发散的,多元化的教育。每门学科的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把计算机是一件工具的概念深入到小学生的心里。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各个学科都使用计算机,并且不局限在课件的制作上。这样,小朋友们会对计算机产生强大的好奇心,让他们有种联想“所有学科的老师都使用计算机,那么如果我会使用计算机了,我是不是就掌握了所有学科呢。”小学生的想法是天马行空的,如果真的产生了这样的遐想,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三、要营造一个学习计算机的良好氛围
学习语言要有语言环境,学习计算机也是一样。在另一个层面上讲,我认为学校就是一个营造学习氛围的地方。计算机的学习和学习语言一样,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这就需要家长的全力配合。现在部分家长总是觉得学校才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其实这种想法是极不负责任的。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上,家长更应该言传身教。现在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各个家庭,如果家长一味的把计算机应用在个人娱乐休闲上,那么无论学校怎么教育,小朋友也不会对计算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有的家长可能会提出异议,不是每个家长都具备足够的计算机知识的。这里所说的家长的全力配合不是要求家长也要去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只是提醒家长,在计算机的使用上要合理。当您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要想一想对小朋友的影响。
四、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小学在计算机课程的安排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课时不够,而且理论课比实验课多,比例不合理。计算机这门课程的信息量很大,知识很杂,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小朋友们要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加深印象。这就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管理制度有了很高的要求。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年龄小,但学习往往专心,听课时间短,学习起来也比较马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为了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育上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启发性的提问,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要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老师要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计算机。
篇4
首先,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先进技术知识。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教育与专业知识快速落伍的形势下,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观念,了解新的思想,学习新的信息与教育技术,这样才可以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完善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其次,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在因特网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形势下,教育与学习越来越数字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一些创新资源也会以最快的速度与方式上传到网络,进而展开传播。谁无法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谁就有可能成为文盲。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角色,一定要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教学效益。最后,具有激活创造力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出人类的创造潜力是无穷的。对于21世纪的教育而言,一定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通过具有创造力的头脑与手脚创造新的生活、新的世界、新的时代,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追求。所以,教师一定要具有激活创造力的能力,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力,进而提高教育效益。
三、强化上机操作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学科,在进行上机操作的时候,学生通过手、眼、脑等并用,形成强烈专注,使大脑皮层兴奋,进而将所学知识内化,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计算机语言的时候,学生通过上机操作获取了较大的成就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达到良性循环,实现了预期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时刻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网络世界丰富多彩,非常让学生着迷,一些绚丽多姿的网页十分引人注意。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一个网页制作小组,一个Photoshop兴趣小组,教师先向学生讲解网页制作的系统知识,让学生了解网页制作、图片处理等知识。学生可以利用Photoshop进行图片处理,还可以结合Flash进行动感画面设计,之后进行作品评比,让学生了解自己制作作品的优劣,并且通过评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有关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了很多知识,扩展了知识面,真正实现了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目标。
(二)融入程序设计
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运用不同语言编程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哪种语言,均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程序,在实际操作的时候,经常曲折多多,包括了设想、编程、修改、调试等环节,在学会编程之后,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性,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篇5
2.计算机教育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要求。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交互对话来进行学习。计算机教育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计算机不仅能够将图文声音以一种立体感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亲自参与有效地增加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记忆。教师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可以提供充足的课前备课资料,充足教学有关的信息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初中以及高中学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渡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小学学校必须要认识到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进行改革,全面实施计算机教育。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中小学校方对于计算机教育的重视不够。目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小学校方对于计算机教育的不重视,国家的相关文件中对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以及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校方的忽视,在具体的操作中校方并没有完全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计算机教育。尤其是在初中和高中学校,受中考和高考的影响,极大的缩小了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课程。其次,中小学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师资问题是教育中最为严重的,在很多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并且相对安排的课程也比较少,甚至有时还会被用来上其他的文化课程。并且很多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师不足,学校抽取一些没有专业知识的教师来教计算机。再有,设备上有很大的不足。很多中小学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在硬件设施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不能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计算机设备,那么这就导致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这直接影响了中小学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尤其是对于高中生而言,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有效措施。
初中高中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不仅要合理的安排计算机课程,还应该为学生配备具有专业技术的计算机教师,以及充足的计算机,为中小学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计算机教育环境。
(1)加大的计算机教育的重视。
中小学学校应该加大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积极的根据相关文件安排合理的计算机课程,并且明确计算机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在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师以及学校必须要加以重视,积极的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2)加大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培养。
中小学学校应该积极的聘请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并展开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教学素养,并且学校应该定期的安排计算机教师进修,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于高中计算机教师而言,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同时还应该提高教师教导学生的方法,促进高中生素质全面发展。
篇6
(二)应用类型解析计算机技术在专业课堂渗透不单单借助各类教学模式舒展,同时应用类型也需要教师多加关注。
1、智能化教育这是计算机技术在课堂内部拓展的主要特征与功能适应范畴,整个活动中计算机智能化特征与人工智能理念有机结合,同期相互补充。其对于既定师资力量与知识储备有着特殊完善功能,并且借助学生自学与模仿行为进行科学评价,目前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核心支撑点。
2、仿真教育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特征进行三维空间扩展,使得各类实际环境都能在此进行模拟演示,为学生创造多元虚拟交流场所,学生完全可以借由自主探索完成任何学业内容。此类具备仿真特性的教学方式已经开始渗透到中职院校不同专业阶层领域,收获广泛师生的积极认可。3、远程教育主要是在计算机技术教育功能背景下开创的独特教学手法,其可说是全面摆脱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弊端,能够在不同空间与时间条件下进行互联网即时信息传输,并针对关键问题提供满意解答。相对减少规模教育成本,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高效吸纳成果。
二、计算机教学核心改革策略补充
第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现象实施分类教学手段。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界定个体性格特征,结合基础与提高两类引导目标进行基础计算机处理技能传授,力求让学生在自由操作中举一反三,依照最新课本知识解决一切现实生活难题。
第二,开发校本教材,达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效果。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社会需要,开发校本教材,使教材跟上时代步伐。教材应与实践操作相呼应。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应是理论和优秀适用的练习素材相结合。因为,一本好的上机练习册,既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第三,合理改革考核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实践性较强,单纯依照期末试卷难以准确检验阶段学习实效,个体素质能力更加得不到清晰展示。因此,这方面改革工作需要透过模块资源及时记录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同时结合电子校报与创新程序设计等实践项目进行考核,对于综合成绩优秀者提供分数奖励。
第四,完善知识与技能的转化效率。本世纪中职计算机教学活动本就面临着各类挑战,其自身必须时刻做好内部体系完善工作,以防止被社会淘汰。由于计算机专业知识面较广同时更新速率快,有关此领域业务水准提升工作早已迫在眉睫。作为校方领导应竭力开辟企业合作先机,提供各类单位实习条件,使得学校与社会保持直接联系结果,稳定日后教学内容的全新状态,进而为各类实用型人才培养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篇7
参与式教学法的主要燕里论依据是建立在心理学中的内在与外在激励的相互关系的论断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期望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心理学的论述,我们的需求分为外在和内在胜需求。其中内在胜需求的动力是激励和满足我们自身所从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可通过学习或工作,从完成任务时所表现的一些因素而获得i茜足。而外在胜需求则是指诱激物或目标,是我们自身无法控制,从而受到外界环境所支配的。与此相反,内在胜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
参与式教学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强化学生内在激励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胜和自觉性。同时因为内在激励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目的,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提升兴趣。在参与式教学法中,通过教师的褒奖和鼓励,也使相应的外在激励增强。在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均得到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均会得到显著提高。弗洛姆期望理论也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行为方案的决策者,我们通过对各种供选行为方案进行选择,以选择对我们自身最为有利的行为方案。当然,由于我们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智力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只能选择有利性和自己认知能力范围内的行为方案。因此可以说参与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设计,依照自身的兴趣拓展知识结构,从而提升自身解决问题和J患考问题的能力。
参与式教学法同样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学生积极参与是重要学习环节和主要学习过程,教学目的在于大范围提升教学效果。促成和引导教学的参与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案,同时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最终主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通过教学设计了一套科学的学习与实践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形成相应技能。第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职参与式教学结合参与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计鳄朔刁立用基础》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课堂组织形式。也就是刻币在参与式教学z前,首先必须清楚中等职业学校计鳄朔几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始终把启发诱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把学生自醒自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充分侧获甲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计鳄朔几应用基础》教学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鳄朔刁立用基础矢口识,提高学生计鳄朔几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鳄朔几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剥才罕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务夔和团队协作意识。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翰正、知识、智力水平和先前经验等来进行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相关基础知识薄弱,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着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能力的宗旨,制定相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3根据教学条件和环境因地制宜:参与式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选择合适的教学物质条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拥有目前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机房,能实现网络同传和医学机能学、医学信息管理系统教学,确保了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物质条件。
4参与式教学过程:要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技能,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操作的途径来实现。在教师指导学生上机操作练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对每个学生的每一步操作都做出统一而明确操作指示,一方面教学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会使学生觉得这样的参与学习很麻烦,也很枯燥,从而降低了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操作练习上的多样性,也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不必详细罗列所有的操作细节。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教学方法。例如:我在讲授。玉ce办公系统中的PPT演示文稿软件时,先用多样化的示例展示给学生。紧接着讲授如何利用演示文稿软件进行演示文稿的输人、排版、动作、特效等处理。在讲授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首先按照示例进行模拟化操作,然后逐步进行个性化处理,从而让学生迅速掌握有关演示文稿应用技巧。这种教学方式比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效果要好很多。接着按照学校教学机房设备条件,我校机房是60台计算机,学生人数在55至60人z间。将学生随机分组进行实践练习,一般8至10人为一组,指定每组负责的同学,以确保课堂秩序和对每组学生学习进度的掌控。学生在实践中可以选取学习、生活中的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各种内容作为素材,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如班级介绍、个人求职、汇报演讲等多媒体演示文稿,这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演示文稿不仅可以在投影仪或计算机上进行演示,也可以将打印出来,制作成胶片,同时还可以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如上传到互联网上进行交流。这些丰富的实际效果展示,必将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激发学习的积极胜。在指导学生完成本节课操作练习后,由每组负责的同学将本组同学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最后分类进行解答和纠正。
四、中职参与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参与式教学班级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50人为宜,便于分组。在进行教学分组时应掌握每个学生的实践情之兄,在分组时应采用随机化的方法,尽量使每组学生水平保持基本一致,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隋之兄。
篇8
自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后,“双语”教学在全疆迅猛发展。至今,自治区已投入约4亿元巨资,重点扶持阿克苏、喀什、克州、和田、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七个地州农牧区的幼儿学前教育。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大批的双语幼儿老师,本校近5年来就这个专业招生了很多学生。为了使他们达到双语种教师标准,胜任双语教学工作,学校给这个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并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参加自治区教师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本人自2007年以来,一直从事双语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工作。双语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没有任何模式可参考,再加之学生大部分来自南疆,汉语水平比较低,根据这种情况的特殊性,教学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在不断得改进中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下面本人就结合以往的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开展双语专业的计算机教学。
一、科学取舍教材内容
学校给学生统一订的教材是《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教程》并配套了练习册。本人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不死套教材,有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增删、更改。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在内容和时间上采取必要的删减,即对于最常见、最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给予介绍,并且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这些理论知识分散在每次课中分别进行讲解。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避免前几次课完全上生硬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恐惧感,对学习计算机失去信心和兴趣。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
首先学生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方面有差异,由于地域、家庭等社会背景不同,有较少一部分同学对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较熟练,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其次,学生在兴趣方面有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计算机课。再次,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本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分组,实施分层次教学。例如:在“文字排版”这节中,教师讲解对文字进行修饰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基础较差的学生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设置出漂亮的版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计算机技能较强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在上机操作练习环节上,对学生任务进行分层次设计。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依照学生程度的不同层次,可布置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必做题即是根据一般学生设计的大纲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和思考题是根据优秀学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根据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可将难度较大的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适当提示,也可在课堂上让优秀的同学讲解,教师总结。
三、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双语班的学生学习最大的障碍是语言问题,所以,在授课当中,首先是要求记笔记。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在演示某种操作时,学生听起来感觉得都会了,可是一旦由自己操作时就会出现不知道从何做起、怎么做的问题。而一个班几十名学生,老师不可能给每个同学示范操作一次,所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详细记录每一步操作步骤,鼓励学生用汉语记笔记。等到练习时,再根据记录的步骤来操作,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练习时不知所措,同时省去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指导,并且对学生日后的计算机操作提供指导材料。实践证明,记笔记对于双语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其次是成立互助组。在班上鼓励汉语水平不同或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同学之间进行自由组合,以5-6人为一小组,同时挑选一个操作技能优秀的学生为组长,并在上机编座位时安排坐在一起,以利于他们之间互教互学。组长先完成操作后可帮助教师辅导组内其他同学,同时小组之间还相互竞争比赛,这样既提高各小组的学习兴趣,又缓解了教师辅导不过来的压力。再次通过“学生示范”来展示作品。学生每做完一个作品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所以本人每次都以小组为单位把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给以点评,以示表扬和激励其他同学。
篇9
2.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之间的矛盾。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依靠书本和教室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很多学校,大部分教室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课程。因为缺乏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只能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但不能处理实际问题。这种方法也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并且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3.教学力度不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电脑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需要计算机教室不仅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掌握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教师的理论更新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致使他们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4.滞后的评测方法。目前,计算机水平评估方法是以理论考试为重要部分。虽然大学已经做了一些改革,添加了一些实验测试分数,但这些只占了一小部分。事实上,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强,他们会试着做一些创新的尝试,但是在理论测试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得并不让人满意。或许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测试方法更适合其他的学科,但是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理论和实践应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改革。随着国家大力推广计算机教育,学校对计算机教育也是相当重视,目前大部分大学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必修课程来对大一的新生普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该课程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为讲述计算机的发展、软硬件组成、Office软件的基本使用、网络基础知识以及IE操作等方面的内容。然而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高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不大,这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并且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普及。目前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内容大多数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基础,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常用工具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等为主。如上文提到,这些科目大多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有所接触,甚至很多学生已经可以熟练掌握了,这些课程的再次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可以从就业市场直观地观察出来。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计算机方面知识,一般用人单位比较看重两个方面: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两个方面,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只有C语言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在全球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环境下,Java更具备了显著优势和广阔前景。Java更适合团队开发,软件工程可以相对做到规范,这是一个很难比拟的优势。将目前最新的MCC(MobileCloudComputing)、Ubuntu等课程纳入教学,可以供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对满足以后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有很大帮助。
2.教学方法改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了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只要我们提供适当的教材和适当的帮助,并且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教学时间,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者达到明确的学习目标。基于这个理论提出了一种分层教学理论。分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测评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来确保教学质量。它解决了学和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并且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会克服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还将克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不同的矛盾。要以学生为起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很多专业课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应各专业对计算机的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能够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很多学校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学的形式,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与后续的课程和以后的工作有效地结合。这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期望,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课题,供学生凭兴趣自行选择。这些不同课题的设计,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且可以将这些开放性实验设为学生的特别成绩,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3.教学模式改革。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在教室中进行,同时将讲课内容用多媒体投放在屏幕上,在这种课程上,学生只负责听教室讲解和看教室演示。这种教学模式只适合一些理论基础知识,但计算机技术是理论和实践兼备的,这就说明这种听和看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传统的计算机实验课中,通常都是由教师给出实验任务,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交给教师检查。随着教学人数的增多以及课程进度的加快,这种方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教师不能在一个课时中完成对每一位同学的指导检查,而天生的惰性也导致很多学生互相抄袭,马虎完成实验任务。要改善这种情况,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的方式,设立一些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同一个团队的学生合作完成某一个课题的具体设想、设计和开发。在每一个实验课结束的时候只需要对该课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将本团队完成的整体设计成果上交,每一位同学注明自己所负责的部分,教师对此作业成果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检查结果了解各个同学掌握的情况。同时,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高校也可以合理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在网络上共享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下载教学资料等。在课程结束之后将优秀的作业在网上共享,供学生从中学习一些好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4.师资力量及教材改革。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专业计算机技术的教师应当时刻跟紧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时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高校应该增加投资,加强培训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不仅要吸取新的年轻教师来充实自己的师资队伍,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教师创造有利的条件,供他们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来适应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雇佣专业的教授举办学术讲座拓展教师的视野;组织一些教师进行实践工作研究来充实他们的经验。同时高校也要时刻更新教材库,要独立准备实践课教学资料,也要选择优秀的基础理论教学资料。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面,应当派出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审核,并及时匹配合适的教学资料。
篇10
1.计算机文化素养是信息时代的要求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个人计算机文化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信息时代的人们要通过掌握计算机文化知识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准确、高效地进行信息检索,进而才能正确处理信息,合乎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使用和传播信息。同时也只有掌握计算机知识才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对于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而言,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高职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准确、高效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检索;使用计算机处理文档、图像、多媒体等数据;并能够使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整理和传播。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中具有较高计算机文化素养的人才成为时代创业的宠儿。在今天从事与计算机相关、互联网相关、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创业公司不断崛起。互联网的发展为整个国内传统行业的转向和升级提供了技术保证,并在不同行业掀起一次转型和升级的浪潮。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工作岗位,互联网技术产品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当今时代,掌握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已经是基本和必须的技能。较高的计算机文化素养更将会助我们的事业一臂之力,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有用的工具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2.以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为目标
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彻底摒弃已达到国家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的目标。学校应该废除以等级考试、过级为考核指标的相关政策。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毕业生毕业走向社会时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并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确保以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为目标。尽管现阶段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未来实践就业当中计算机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缺乏了解。但是学校方面应该把社会实践岗位中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与高职院校中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低年级学生相联系,引导学生建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为了在未来生产工作岗位中的实践应用的理念。逐渐摒弃通过国家等级考试的学习理念,要从根本的目标上摆正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态度。
篇11
(3)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本科教育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严重地失衡,在教学理念上,只重视“授业”,忽视“传道、解惑”的职能。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这一本体的培养和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了专家们所批评的“工具人”。这就造成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初入社会时,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动手的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存在欠缺,缺乏做大事的理想与规划,在小事面前又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业绩平庸,碌碌无为,造成小事不想干,大事干不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使其不能独当一面,毫无建树,不能适应实际工作以及社会环境的需求。
(4)个人发展不均衡。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以后,总是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因此对工作岗位存在着众多的不满,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又会发现学校的教育不能使其很好的适应工作和社会,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好高骛远,缺乏敬业精神,有些学生甚至缺少基本的职业道德,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能和人进行很好的沟通;知识面十分狭窄,欠缺道德、伦理、社会、文史、地理、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知识,没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二、计算机专业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因其自身学科特点,学生在努力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技能训练的同时往往会忽视个人素质的提高和培养,这将导致很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精神,成为一个病态的社会人。学生因为心理上的因素,无法将自己的专业水准发挥出来,又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因此既无法贡献社会,又不能在现有掌握的技术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开拓创新。现实生活中计算机病毒随处可见,的不断出没、黑客的侵袭等现象都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这些人都都掌握专业技术的高智商人,但是由于其低下的道德水平、畸形的个人成就感、淡漠的社会责任感,就会让人们质疑教育是否真的成功,这正是学生普遍人文素质低造成的。计算机专业必须要辅以人文教育,其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精神。主要通过艺术、文化、道德伦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样的气氛和环境的熏染下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执着追求理想人格和世界的同时,追求完善自身,谋求个性的解放,反对盲从和迷信,坚持理性,一切从科学出发。只有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且不断的升华,不管在什么领域,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才能拥有一颗健康的心,抱着积极的态度去选择正确的、合理的、有益的方式去解决和对待。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教育
计算机专业教学枯燥无味,常常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致,如果在其中加入人文因素,则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其中呢,成为对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的重大挑战,因此,只有进行观念、思想的转变,进行教育模式及教学方法的进行改革,在传统的模式上做到更加灵活多变和丰富。以下为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的几点建议:
(1)开设综合素质选修课程,完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本科院校应开设社会价值观、法律与伦理、专业价值与伦理、思想品德教育等综合素质选修课程,既可避免学生产生接受人文教育的被迫感,又有助于学生在无学业考试压力前提下,自主地思考相关技术面对的人文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我校开设了“中国近代史”、“思想品德”、“美术”、“音乐欣赏”等选修课,让学生在接受人文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历史,陶治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2)专业知识中富含文化内涵。根据学科的发展规律,学科的发展是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因此才得到众多科学家的瞩目与执着,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了特定的精神文明,计算机学科同样不缺乏人文精神,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人文精神让学生领会其深奥的科学文化,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和热情,培养其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在文化背景下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从多渠道获取知识。
(3)培养自学及质疑的学习习惯。计算机科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不断的更新,要培养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要善于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找寻解决的办法。因此,在教学中药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4)通过实践提高素质。如何通过有限的能力以及有限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所要面对的重点与难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深化课堂教学。这种来自现实的人文教育比在学校的课堂教学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加有利于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寒暑假,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的发展,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其在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难题,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这时候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地面对困难,引导其正确地对待错误和排除错误,不但锻炼了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出了学生百折不挠的毅力。同时,灵活多变的实践内容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其潜质,将好的创意和成果进行展示和评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实践以组为单位,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树立团队意识。
篇12
14岁未满18周岁在校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如何培养信息化社会的合格人才,使他们在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在信息的大海中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法制素养,这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都需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课堂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有效开展法制教育是最好的形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法制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信息法制和计算机软件安全条例等相关内容的教育,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应用、处理、加工和表达时能依法进行,让信息化时代更文明、更自由。
三、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策略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实施法制教育的目的。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信息法制意识,他们是未来信息化社会的人才,社会信息化需要有信息法制意识的人才,未来的社会生活与信息息息相关。没有信息法制意识,便没有信息安全,学生的学习生活也离不开信息法制的权利和义务。
1.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习惯养成中,树立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
教师就得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如让学生形成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良好习惯。不至于出现:那个学生把鼠标弄坏了、键盘的字母键弄丢了、直接拔电源、乱删别人的东西……养成课后关机和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平时要求学生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在硬件方面严加控制,尽量少让学生玩无谓的聊天和游戏,通过机房管理软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要求学生不在网上乱发违法的信息,全面提升法制意识。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法制教育。
很多学生会认为网络是自由的,可以在网上随意自己的想法、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网络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一样最终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一切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在网上仍需要坚持,虚拟并不代表虚假。上课时加强法制教育,提醒学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剽窃他人信息作品的内容;不使用盗版书籍软件光盘;对于作者声明禁止使用的作品,要尊重作者的意见;等等。
篇13
(2)课程内容多,辅导时间少,教学模式单一
开放教育的课程集中辅导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历年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实际的面授辅导课时都没超过40课时。而教材的教学内容却包括了网络概论、数据通信技术、网络体系结构等7大块内容,这就造成了内容多时间少的矛盾局面。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人的教学能力和经验的问题,并没有过多地去考虑这个矛盾问题。在教学中,往往是以教为主,而忽略了学的引导,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缺少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这样就出现了填鸭式现象,一味的压缩灌输内容,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懂,消不消化得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以往对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忽视,缺少网络学习资料,特别是高质量的学习资料,因而自主学习也成了空谈。
(3)实践环境差,实验设施缺,实验教学困难
计算机网络作为专业技能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实践教学至关重要。在以前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实践实验教学非常困难,使得课程教学完全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在过去非常有限的实验教学中,也发现了许多的弊端,使得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比如由于网络实验器材设备的缺乏和落后,在实验中无法组建计算机多、范围广的综合型网络而只能模拟小型局域网等。可以说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目前仍然是大多数基层电大的通病。
2.《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
2.1改革教学内容,服务岗位需求
(1)依据教学大纲,确定重点难点
任何一个专业一门课程的设立以及相应知识体系的构成,都是经过系统的研究和验证的。我们所谓的改革并非彻底颠覆,自成一派,而应该是在其原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使课程的教学符合自己的需要。中央电大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大纲、实施细则、考核说明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之前,应该依据大纲的要求,梳理课程的知识体系,确定课程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让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有据可依。
(2)解析教材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知识体系的更新情况,及时引入比较新的知识技术等,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岗位需求,要理论服务实践,采用理论够用原则,将内容侧重到实践应用环节。根据教学改革思路,将课程教学设计为递进式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理论基础”、“网络组建”和“综合应用”,并针对三个教学阶段的需求,设计了9个教学模块单元。
(3)合理设计实验,理论服务应用
计算机网络应用体系从基础到高级应用,种类繁杂,涉及面广,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撑。因此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的时候,就必须得有所考量,有所取舍。依据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和受众为社会高中专毕业生的特性,课程的实验环节主要为网络的基本组建、互连以及管理上,主要的实验安排为机器直连和IP分配、简单局域网(家庭局域网、无线局域网)的组建、配置交换机路由器实现网络互联,同时也为个别基础好的同学提供比较综合复杂的实验项目供选择,并在理论基础教学内容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实验教学的理论需求。这样使得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实验与应用相适应。
2.2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得课堂枯燥无味,无法提起学生兴趣,直接影响到辅导课的教学质量。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而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采用兴趣和任务驱动法、引导实验实训法、类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动画演示法等来实现教学,同时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工学结合法等来进行学习。
2.3开发网络学习资源,提供自主学习服务
电大在线是电大开放学生进行远程自主学习的最重要的平台,其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全国电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当前远程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登录电大在线可以浏览课程信息,下载课程学习资料,在线学习互动等等,系统会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时,将电大在线的学习参与度作为考核的项目之一。VOD点播系统是东阳电大自主开发的流媒体课件点播的在线学习系统。VOD点播系统作为电大在线的辅助学习系统,为东阳电大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自主学习服务。VOD点播系统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提供了30集视频课件和连续6年的历年试卷和参考答案。
2.4利用和建设实验环境,开展实践教学
远程实验平台是仿真计算机网络的虚拟实验系统。系统提供计算机、路由器、集线器、交换机等器材模型,利用它们,用户可以搭建计算机网络,进行Windows操作系统的网络配置与命令操作以及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远程实验平台的主要特点有实验分成演示型和交互性,演示型实验让学生加深对原理知识点的理解,交互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完成实践过程;支持案例订制和选择,辅导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自己定制和选择子实验让学生操作;支持多类型网络实验设备,主流品牌的网络设备都能进行模拟。虚拟实验虽然为《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验教学难的问题,但其并不是万能的,虚拟实验并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实验环境,有些实验需在真实环境下才能完全体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