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流发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物流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对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许多新的问题,物流业必须积极应对,加快发展,而此动力来自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1).对物流理念的影响。现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再是拥有物质资源的多少,而在于它能调动、协调、整合多少社会资源。企业间的竞争也成了以物流系统为依托的信息或知识联盟的竞争。另外,物流系统也由供给推动变为需求拉动,在各功能环节上极大地降低成本,包括降低采购、库存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销售和营销成本以及增加销售的机会等。
(2).对物流系统结构的影响。由于网上客户可以直接面对制造商并可获得个性化服务,故传统物流渠道中的中介将逐步淡出,组织结构将趋于分散并逐步虚拟化。由于网上时空的“零距离”特点,客户对产品可得性的心理预期加大,因此,物流系统中的港、站、库、配送中心、运输线路等设施的布局、结构和任务将面临较大的调整。另外,那些能够在网上直接传输的产品(如书报、音乐、软件等)物流隐形化,并最终被网络系统所取代。
(3).对物料采购的影响。在互联网上,企业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具有无限的选择性。这种无限的可选择性,会带来供货价格降低的好处,也将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
(4).对存货的影响。一般认为,由于电子商务增加了物流系统各环节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可以减少库存、节约成本。但从物流的观点来看,这实际是借助于信息分配对存货在供应链中进行了重新安排,存货从结构上将沿供应链向下游企业移动。这就引出了由于上游企业减少存货而带来的相对较大的经济利益如何与下游企业一起来分享的问题。
(5).对客户服务的影响。网站的主页不仅能宣传企业和介绍产品,而且能够与客户一起就产品设计、质量、包装、改装、交付条件、售后服务等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协助客户拟定产品的可得性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下订单。其次是对客户追踪服务的个性化,发现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的统计特征将主要依赖对客户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和追踪,这要涉及到文化的、心理的、法律的等诸多方面,因此建立客户档案并追踪服务成为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1.2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形式
在我国电子商务的实践中,目前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建立自己的配送渠道和设施,依靠自己的能力搞配送,这种方式常用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二是委托专业物流配送机构完成商品配送,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三是连锁店、邮政快递等原有配送网络搞联合、协作,共同完成物流配送,这种方式将电子商务配送与传统物流配送一体化,有利于集中使用物流资源,优化物流配送网络。
对大多数电子商务网站,就其物流而言,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纯网络公司;二是以阿里巴巴、亚商在线为代表的经营BtoB业务的;三是以麦网为代表的由传统邮购公司转向BtoC业务的。目前这些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涉及图书、礼品、服饰、电子产品、日用品等,它们的物流不少是委托专业物流配送机构来完成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型的网站,物流问题几乎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货物不能及时送到,或采用自行车递送等落后的送货手段,使电子商务的信誉受到极大的损害。
因此,引出了企业间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使大家达到共赢的状态,形成供应链,建立供应链管理。
2.电子商务供应链
2.1供应链的含义
供应链是指从客户订单开始,经历原材料、供给、生产、产品的配送等阶段的货物移动的整个过程。所有公司都属于供应链网络的一个部分,由于公司规模的大小、产品的类型不同,各个公司在供应链网络中的角色和状态也不同。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并不是某个人一下萌生出来的想法,它是商业在过去的30年中逐渐发展,尤其是在全球自由贸易的推动下形成的。从物流学的角度看,供应链的概念是物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知道,物流科学一形成便给这一科学领域注入了系统的思想,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分散的功能要素集合成一个物流系统,这是物流的根本意义所在。但是有系统思想之后,又如何采取有效的系统的行动呢?。对物流各功能要素的效益背反关系的解决,是系统管理的主要目的。物流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传统方法是沿着形成物流的供应链,在各种效益背反、相互矛盾的主要功能要素环节之间,去权衡利弊,去协调关系,去寻求两条背反趋势曲线的合成曲线的最优范围,或干脆放弃全部链,去管理部分环节,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在物流系统变得更大、更复杂之后,往往不再有效。物流的“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便是针对这一状况出现的新的管理思想。
2.2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
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信息系统能帮助企业优化供应链的执行、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大概有以下几点:
(1).清晰的端到端的执行状态。系统组织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和信息以支持订单履行、生产运作和客户服务运作。即时的库存和订单状态意味着供应商能够迅速的做出正确的决策,较少错误并保证即使交付。可以把握的交付顾客不再满足仅仅只是通过一个Web产品目录获得产品介绍和产品价格信息。结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一起,让顾客能够知道他通过网络下的订单是否有货以及何时可以交付,从而做出明智的购买决定。
(2).自动化的流水作业。系统可提供给供应商和买主一个可见的连线,当买主的库存低与安全库存,系统可以自动的向供应商发出订单并将产品交付给买主。
(3).快速的应变能力。物流和配送操作并不都是类似的,系统设计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技术平台,使企业能够实行新的战略战术来提高货物的周转率,满足和发掘新的产品需求和增值服务。
2.3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商业变革
企业内部存在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流动关系。在日趋分工细化、开放合作的时代,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往往处于被动。必须把同经营过程有关的多方面纳入一个整体的供应链中,这样每个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就通过供应关系联系起来,成为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网络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就是把这个供需的网络组织好。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的集成,通过通讯介质将预先指定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联系起来,这种供应链只注重内部联系,灵活性差,仅限于点到点的集成。这样成本高、效率低,而且供应链的一个环节中断了,则整个供应链系统都不能运行。B2B的电子商务模式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它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生产、分销、存储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居于同一个供应链系统的厂商之间不再是零和,而是双赢。B2B的电子商务模式带来了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它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整合企业的上下游的产业,以中心生产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供应商、产业下游商、物流运输商及服务商、零售商以及往来银行进行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网络上不必要的运作和消耗,促进了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它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技术——客户关系管理(CRM),使需求方自动作业来预计需求,以便更好地了解客户,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使资源在供应链网络上合理流动来缩短交货周期、降低库存,并且通过提供自助交易等自助式服务以降低成本,提高速度和精确性,提高企业竞争力。
3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策略
电子商务要能健康、快速发展,首先是要解决企业的物流配送问题。如何解决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是当前电子商务和物流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物流企业应努力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应于我国市场状况的现代物流。(1).构建企业核心能力。物流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构建核心能力主要应从知识技能的积累,组织管理体系的完善,企业文化的培育,信息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入手。对有条件的企业可进行资产重组,建立区域联盟。实现资产重组可以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建立区域联盟可以将各自独特的企业资源整合为一体,实现互补和共享,同时还能使优势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运作成本。
(2).应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信息是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诸如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EDI)、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已在国外大型物流企业中得到充分应用。先进技术的应用是物流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有力手段,才能承担起网络经济时代赋予物流配送业的历史任务。
(3).双方共同努力,降低配送价格。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谈要解决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企业之间在配送服务价格方面的矛盾,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电子商务公司不能只考虑订单的数量,还应同时考虑配送成本,在消费者下订单时,提示消费者商品的配送范围,使配送范围相对集中。另一方面,物流配送企业应积极协作,加强管理开源节流,降低物流成本和配送服务的价格。
(4).跟踪市场节奏,建立以配送为中心的物流服务体系。配送是商品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大批量、少批次的物流配送活动逐步被小批量、多批次所取代,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配送已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活动的中心环节。因此,这部分工作需要物流配送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明确分工,可更多的依靠物流配送企业。当然,物流配送企业也要改变单一送货的观念,让企业人员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协助电子商务公司完成售后服务,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内容。
(5).引进新理念,培养综合型物流人才。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必须加大对仓储业、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以及集装箱中转站等物流设施的投入,必须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同时,电子商务物流涉及到贸易经济、管理学、运输学、包装学、情报学、社会学、通讯及计算机网络等学科,对物流的从业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员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对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理应重视物流科技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
(6).打破条块分割,使物流、商流和信息流有机结合。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原物资部、商业部、外贸部、交通部以及中央各部(煤炭、林业等)均有各自的物流系统。这种分散的多元化物流格局,导致专业化流通的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由于利益冲突及信息不通畅等原因,造成余缺物资不能及时调配,大量物资滞留在流通领域,造成资金沉淀,发生大量库存费用。因此,我国应尽快着手建立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
结论
电子商务方便快捷的特性,使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供求信息得到更快的传达与满足,产品不断改良以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资金也得以加快流转。这一过程带给物流产业的正是无数个生意机会。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社会和经济的热点,特别是BtoC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市场对物流配送的需求十分旺盛,物流配送正在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这一形势,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加强物流配送的市场宏观调控,建立全国性的物流权威管理机构,负责规划管理物流配送业和相关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企业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上除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外,根本的是有增值流。各种资源在供应链上流动,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因此供应链的本质是增值链。从形式上看,客户是在购买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但实质上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价值。供应链上每一环节增值与否、增值的大小都会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以,要增加企业竞争力,就要求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在供应链上每一环节做到价值增值。
以往的ERP、B2C的电子商务都只实现了本企业的供应链上的增值,而B2B的电子商务利用ERP、SCM和CRM等WEB技术,将上下游企业组成整个产业系统的供应链,并且与其他企业、产业的供应链相连接,组成了一个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供应链网络,真正做到了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在整个供应链网络的每一个过程实现最合理的增值,并且最重要的是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企业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系统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期间需要自身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各部分的有效运行,也需要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与之配套发展运行,而要保证整个企业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系统的稳定、高效、持续运行,是需要对应先进的IT系统的支持和发展。企业电子商务的供应链打造任重而道远。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物流策略供应链
论文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在电子商务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日益密切的互动关系。物流是实施电子商务的根本保证,电子商务也促使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发展。B2B模式的电子商务面向企业整个供应链管理,并带来了供应链的变革,使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缩短订货周期、改善信息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从质量、成本、响应速度和服务四方面改进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竞争力。B2B的电子商务模式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它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生产、分销、存储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居于同一个供应链系统的厂商之间不再是零和,而是双赢。B2B的电子商务模式带来了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它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整合企业的上下游的产业,以中心生产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供应商、产业下游商、物流运输商及服务商、零售商以及往来银行进行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网络上不必要的运作和消耗,促进了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欣兰.物流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32
[2]赵益华.电子商务与供应链.中国物流网,2008.1
篇2
1国外主要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
国外港口物流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物流阶段、配送物流阶段、综合物流阶段,而今进入到港口供应链物流阶段。国外港口吞吐量较大的几个港口,在港口物流建设上,也走在了世界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前列。
1.1鹿特丹港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
鹿特丹港的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属于地主型物流中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港口管理局拥有很大的经营管理自和土地使用权,由其统一港口地区的码头设施和临港工业以及其他设施的用地管理。通常港口管理局拿出一部分仓库和堆场开辟为公共型港口物流中心,但其只负责管理和提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本身不直接参与物流中心的经营。当物流中心建成后再由港口管理局有重点地选择业务基础牢固,信誉好的物流经营方加盟,逐步吸纳工商企业加入物流中心,便其将原材料采购,配送等职能交由物流中心负责,参与供应链管理。一般说来鹿特丹港物流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租赁给企业自主经营;二是港口配套设施齐全,储、运、销形成一条龙服务;三是港口物流中心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四是港口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物流链。
1.2安特卫普港港口物流发展模式
安特卫普港的物流发展模式属于共同出资型物流中心模式。该模式通常是以港口为依托,联合数家水、陆运输企业或以股份制形式组成现代物流中心,成为装卸、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的统一体,开展一条龙、门到门、架到架的综合。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一方面可以解决港口资金缺乏的困境,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国际上现化物流中心的经营和管理技术及运作方式。一般来说安持卫普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由港务局与私营企业共同投资;二是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三是有着畅通的集疏运网络;四是有着高效的政府管理方式。
1.3新加坡港港口物流发展模式
新加坡港物流发展模式具有供应链型物流中心和联合型物流中心两种模式的特点。供应链型物流中心是由港口物流企业与航运物流企业共同组成物流中心,这种模式是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各方分工合作,共同投资组成紧密型物流集团来经营航运与物流两个供应链环节。联合型物流中心是由港口与保税区,或者与所在城市共同组建的物流中心。一般说来新加坡港物流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实行自由港的政策,为客商提供方便和优惠;二是物流分工明确,集约经营;三是培育港口物流链,港口与加工业联合发展;四是物流服务形式多样,提供多种增值服务。
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港口物流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不断深人与成熟,发展中心城市的港口物流已经越来越引起物流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港口物流取得迅速发展。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港口货物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加上香港、高雄、我国亿吨大港口已占世界亿吨大港半数之多。与此同时,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香港、上海、深圳港均位列世界集装箱港口前列。当前,国内港口拓展物流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在码头建设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港口提供装卸、仓储等服务。如上海港、大连港、汕头港、天津港等都已建设港口物流园区。但从目前港口物流发展整体现状来看,我国的港口物流还基本上处在传统物流状态,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充分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物流规模普遍较小,辐射范围狭窄。港口物流与相关的海运、铁路、公路等大型物流企业联系不紧密,缺乏长期、紧密的伙伴关系。
(3)我国港口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不多,系统利用率不高,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4)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决策层、管理层对现代物流的认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5)大多数港口在物流建设上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战略与远景规划,有的港口发展战略与规划脱离了自身实际,可操作性差。
(6)港口布局网络尚不够合理,枢纽港、喂给港体系还未确立,信息化水平较低,港口现代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
3国外港口物流发展对我国港口物流的启示
3.1要重视港口的管理模式对港口物流的影响
港口管理模式对港口的运作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关系港口的发展。而港口的发展又是港口物流发展之源,没有港口的发展,港口物流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所以,港口的管理模式将通过对港口发展的影响间接影响港口物流的发展。纵观世界港口的发展历程,政府或国有企业共同管理港口的模式普遍存在,目前出现的港口民营化趋势,主要是为了有利于有效克服港口公有公营的种种弊端,提高港口管理效率,有利于有效筹集和利用资金,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该模式把政府参与管理、发挥港口的社会公益性与私人或股份制公司经营发挥其市场化经营的高效性相结合,有利于港口的公益性、经济性同时发挥。
3.2积极培育港口物流链,港口与加工业联合发展
临港工业是当今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首选产业,是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外临港工业发展情况看,沿海国家和地区首先以沿海港口为依托,吸引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向沿海港口集中,形成贸易、加工、金融和运输中心,通过沿海港口中心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从而推动经济中心沿海化,促进港口城市和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3.3加大港口物流整合力度,凝聚合力,营造秩序
一个完整的物流链可能包含海运、港口、铁路、公路甚至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涉及到海关、商检、金融等诸多部门,这些部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要发展好港口物流,必须取得政府支持,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加大力度对港口物流所涉及到的产业进行整,积极引导传统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对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的经营者,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或合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利益共同体,规范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各种运输资源的合力,保证物流链的通畅和高效运行,促进物流规模的不断扩大。
3.4积极促进港口物流系统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建设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覆盖港区生活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担商连接的有机整体。不断完善港口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建立港口完善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在内部的业务流程之间以及与业务伙伴之间做到信息共享,交换和流动的同步化,在物流管理术语、物流安全管理技术系统、集装技术系统、物流成本合算方法、物流单证体系、商品信息编码体系、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标准化程度。
3.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港口物流管理水平
通晓港口物流管理的技术人才是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要立足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专业人才待遇,努力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全面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加快各类急需人才的培养。同时,大力构建引进人才平台,开辟招才引智渠道,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港口物流等专业的海洋经济发展人才,突破人才瓶颈制约。构建多层次的奖励和激励机制,积极鼓励人才创业创新。大力推广全国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注重培养与港口物流实践相结合的人才,造就一批熟悉港口物流运作规律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提高整个港口物流产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超级秘书网
3.6要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制定实施高起点、科学化的物流发展战略与规划
目前的现代物流逐步在向全方位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全方位主要体现在各港口物流中心均围绕主业提供多种形式的增值服务,包括提供各种金融、保险服务和最佳物流解决方案等服务。一体化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流企业内部的一体化。另一方面是物流企业与港口其他产业及至腹地发展的一体化。现代港口物流的发展除了需要对传统装卸业务进行改造和深化外,还要求建立相应的配送园区,货物深加工区等,并有效整合各个环节,使之和谐运作;同时,还要求走港区联动之路,把港口经济与自由贸易区域或保税区的功能加以配套,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言秋.金融危机对港口物流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理论学刊,2009,(7).
[2]庄倩玮,王健.国外港口物流的发展与启示[J].物流技术,2005,(6).
[3]纪少波.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港口装卸,2004,(3).
[4]王凌峰.海内外主要港口物流发展简况[J].中国水运,2008,(11).
[5]邢丽新.简述我国港口物流发展[J].实践与探索,2008,(6).
篇3
一、日本物流业的特点
在日本,从事物流服务的有150万人,每50人中有一名是做物流服务的。物流在日本的广泛由此可见。日本的物流管理,已经形成了适合其国情的现代化流通体系。其主要特点是:
1.运输系统现代化。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设,仅1958-1968年10年间,交通运输的投资就增长了27.8%,并实现了运输装备的现代化。公路货运量由1960年的14.9%上升到1984年的46.2%,汽车运输的优势在日本物流中十分突出。
2.仓储系统现代化。日本仓储一直作为物流的中心环节,被列为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日本建有大型仓储群,担负着物流中心的任务;另外还建有一批小型仓库。这些仓库的建设为日本物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叉车、托盘更是朝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3.装卸搬运系统现代化。日本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其装卸物多数采用叉车,或用链条输送机传送。托盘小车的采用,加速了物流的速度。
4.包装标准化。日本政府曾颁布了《工业生产包装标准》,大多数包装都有统一编号,才能够条码识别物。包装技术或产品包装手段都实现了高度现代化。
5.信息处理现代化。日本的各个物流中心完全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它是实现信息处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计算机总控室设有总机,与各工厂、商店、批发商社、用户以及物流中心的各个分机系统都连成了网络,形成自动处理与传输的信息系统。
二、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经验
1.重视物流业的学习和研究。美国是最早提出物流管理的国家,是世界上物流业最发达的国家。50年代中期的日本,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十分重视学习美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在考察美国工厂的运输情况,如搬运设备、搬运方法、库存物资的堆垛方式与厂内运输有关的工厂总体布局和搬运技术的状况之后,正式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在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和物流需求的推动下,物流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之他们非常重视物流的研究与组织管理,从而在进入70年代后,日本在物流技术和管理的探索上,开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日本物流业除了积极向他人学习借鉴之外,还非常重视自身的科学研究。他们成立了物流研究所、物流学会等机构,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和物流工作者,对共同关心的物流问题进行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研究。为了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意识,他们召开全国乃至国际会议,即积极提高物流业的战略地位,又提高物流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日本重视物流科学研究还体现在肯花大力气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上。除了在有关的大专院校设有物流课程,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外,还有群众学术团体为社会培养一般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日本物流管理学会和日本物资流通协会,分别举办定期的物流大型讲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物流管理人才。
2.物流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日本物流业发展无论是在规划布局、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开发、规范管理等各方面都是紧紧围绕着社会需求展开的,有的甚至超前一步,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日本政府推进物流发展主要是积极加快建立物流基地:首先,由政府牵头确定市政规划,在城市的市郊结合部、内环线之外(或城市之间的主要干道附近)选择合适的地块作为建设物流基地的选址。其次,将基地内的地块分别以生地的价格出售给各个不同类型的物流行业协会,协会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内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和建造物流设施,同时成立专业公司来负责此项工作。协会成员的出资额可多可少,不足部分政府还可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再次,政府对已确定的物流基地积极加快交通设施的配套发展,在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促使物流基地的地价升值,使投资者能得到回报。最后,各个协会的专业公司则根据当前本行业的实际需求在物流基地内统一规划建设物流设施,建成后由专业公司负责管理。协会中出资的会员都可以按照自己业务的大小相专业公司承租物资设施,并可享受相同的优惠价格。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协会中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协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竞争,使物流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3.重视物流业信息化。为提高物流效率,适应流通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据1988年的日本政府颁布的《运输白皮书》报告,80%的运输业者已经各种程度利用了计算机,特别是路线卡车的使用率达到了91%,航空运输业达到了91%,外航海运业为85%,仓库业77%,路线卡车货运业的联网率达到了63%,以其他公司的联网率带到了50%,仓库业的联网率也超过了50%。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物流业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随着世界性的信息化浪潮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流通业务将准时生产制引入商品流通中,生产者和销售者采用准时制生产、准时流通的运营方式,加快了物流业信息化的步伐。通过信息化,物流企业在出入货统计与验证、库存管理联网、配送信息管理、载货明细表编制、货物追踪情报、运输车辆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和效率化。
三、日本物流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转变观念,学习国际惯例,积极借鉴他国物流发展经验。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应学习国外经验,积极从创造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角度,调整不适应物流发展的行业、地区、部门政策,为物流业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发展创造条件。此外,积极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并赋予规划应有的法律地位,使物流业的发展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同时,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国际规则,从观念上理解并适应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化竞争后对物流业的影响。物流从业人员也应加强学习,熟悉国际惯例和新兴物流技术,跟上国外先进水平,促进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
2.整合传统物流企业,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应逐步推进现有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比如在“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的建设方面,应当在开始时就贯彻整合的原则,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再比如现行的6个物流系统包括海运物流系统、物资储运物流系统、生产企业物流系统、口岸城市物流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和外资物流系统等,实现跨系统、跨行业、跨地区以至跨国的物流服务的整合,也是我国物流企业构建供应链策略联盟,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
3.物流产业要信息化。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快物流标准化的进程。信息化是现代化物流的灵魂,通过推广物流信息技术,使信息高度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特别是在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使用各种先进的物流专用设备和技术,是各物流企业提高作业效率和节约服务成本的一个主要手段。而在我国,这方面差距较大,计算机普及也仅是近几年才开始,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流信息平台,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要高度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际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以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搬运和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并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完善,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提高物流产业中货物和相关信息流转效率。
4.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物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日通”是日本最大的综合物流企业,业绩在同行中排名第一,居世界第五位,其主要原因是“日通”公司的员工队伍业务技术都很精通,敬业精神很强,而我们在这方面远不如人,员工文化层次普遍较低,领导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尤其物流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特别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并促进它们之间的合作,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让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提高素质,为物流领域培养高级的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东贤.日本现代流通产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何明珂.物流管理与配送中心规划[M].北京:北京锐迪流通经济研究所,2000.
篇4
(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落后
安庆市鲜活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这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冷链仓储建设方面,较大容积的鲜活农产品冷库少,冷库类型单一;二是冷链运输方面,规范化的冷链车辆少,改装的多,缺乏规范化的保鲜冷链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冷链运输效率不高。同时,鲜活农产品交易设施落后、税费负担较重。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承担着城市供应70%以上的流通量。目前安庆市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较小,分布散,交易设施简陋。50%左右交易市场没有专业仓储设施设备。批发市场缴纳税费多达10余种,加上水电、检测、垃圾污水处理费等,从事鲜活农产品交易主体负担很重。这既增加了农产品流通成本,又影响到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了鲜活农产品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三)鲜活农产品物流流程监管有待加强
由于鲜活农产品主要是单个农户经营,在农产品生长过程中使用的农药(使用品牌、使用时间、使用的量)等有害化学物质难以控制。其次,在鲜活农产品采摘到运输至鲜活农产品物流加工企业的过程中,车辆不合理安排,农户的分散,交通的不便等因素,可能会影响鲜活农产品的保鲜程度(特别是夏天)。同时,鲜活农产品在加工、销售过程中可能因为员工技能和素质的不足及企业的监管措施不到位,鲜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难以保证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鲜活农产品物流企业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物流人才的匮乏,现在从事鲜活农产品操作的员工基本上是当地的农民和其他单位的职工转型而来,具有一定物流技术的专业人员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鲜活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鲜活农产品加工层次和水平难以提高,不能适应广大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多样化和安全性需求。
二、加快安庆市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政府菜篮子工程,加大鲜活农产品物流建设力度
结合安徽省农委、财政厅联合的《2013年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设施方案》,以加快安庆市菜篮子工程为契机,加快建设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肉类、蛋、水产品等供应能力,保证鲜活农产品的及时供应。安庆市作为农业大市,鲜活农产品较为丰富。怎样对容易腐烂变质的鲜活农产品进行运输、储藏、销售,这就需要有较为完善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但是,冷链物流实施设备投资大,相关企业购买相关设备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因此,政府应扶持相关企业部分资金积极购买鲜活农产品仓储、配送设备。同时,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实行股份制运作模式,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鲜活农产品冷链设施设备建设。针对鲜活农产品含水量大、保鲜期短、容易腐烂变质等因素,建议政府投资在鲜活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区域就近建设鲜活农产品的保鲜、加工、冷藏和包装基地。
(二)政府强化鲜活农产品市场准入措施,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保证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强化其市场准入措施。从源头上开始,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在鲜活农产品的生产阶段就应抓好质量管理,进入市场流通后,在品种、规格、包装、流通加工、储藏、运输、配送等环节进行严格的规定。[3]在鲜活农产品集中的批发市场、加工场所,应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安排专业人员,利用快速检测仪,对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微量元素含量等进行检测;对肉类、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的肉质成分进行化验检测。检测合格的才可以进入批发市场和加工场所。同时,不定期公布各农产品检测结果,在健全安全体系,提高质量监控的同时,让广大消费者及时了解各农产品安全信息,消费者买得放心,买得舒心。
(三)政府引导企业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开展鲜活农产品
网上直销和电子交易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新兴销售形式,构建鲜活农产品物流交易系统。系统覆盖农户、物流企业、大型超市、大型酒店、学校、企事业单位。在它们之间建立鲜活农产品信息服务网络。鲜活农产品的供求及价格信息及时在平台上,客户也可以在平台上直观了解鲜活农产品相关信息,直接购买自己需要的鲜活农产品,委托专业的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及时送货到客户。加快全市鲜活农产品门店直销建设,按照“全方位合作,县域联动,低成本扩张,实施门店与网络超市相结合,多渠道延伸,产销对接”的思路,在芜湖、合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建立鲜活农产品直销与展示中心,实施销售与宣传一体,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建立收购关系,实行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效益。从而,搭建一条快捷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通道。同时,结合鲜活农产品的特点及市民对农产品时鲜的要求,政府或者大型农产品企业利用现有的运输车辆进行内部改装(保鲜、低温等),形成“流动超市”,每天到大型居民小区进行现场销售,这样既可以降低销售成本,同时又能满足市民需求,达到利用定点销售难以实现的销售目标。
(四)努力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加工技术水平,开发“新、奇、绿色”农产品,创建优质鲜活农产品品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化的鲜活农产品和初级加工的鲜活农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者对营养价值高、具有保健功能、口感好的鲜活农产品比较青眯。所以,鲜活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不能局限在初级加工方面,应该结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鲜活农产品进行适度深加工,发挥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形质效用,在满足消费者更多需求的前提下,又能提高其经济效益。[4]例如,在新鲜蔬菜、水果中加入钙、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生产营养价值高的蔬菜、水果;把部分鲜活农产品加工成罐头、干制品和冷冻品等形式,提高鲜活农产品的时间效用。同时,利用安庆现有的鲜活农产品资源,选择几类有特色的鲜活农产品,加大品质管理,增强产品特色。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和销售,如,借助“黄梅戏艺术节”、“农产品展销会”、等平台,在适当时机和各旅游景点、大型超市(如天柱山景区、巨石山景区、金华联超市等)建立鲜活农产品展示台和直销点,加大安庆市鲜活农产品宣传和销售网点,提高鲜活农产品市场形象,打造优质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带动安庆市其他优质鲜活农产品,尽快走出安庆,走向全国。
篇5
2.什么是汽车物流
汽车物流是指汽车行业整个供应链中包括原材料、零部件、整车以及售后配件在各个环节之间的实体流动过程。广义的汽车物流还包括废旧汽车的回收环节。汽车物流在汽车产业链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汽车物流是实现汽车产业价值流顺畅流动的根本保障。同时,汽车物流也是物流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其显著的特点,是相对复杂程度较高的物流活动。
二、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汽车物流模式选择落后
一个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核心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关键“武器”,但我国汽车制造商还停留在以产供销一体的自营物流模式下,同时随着中国各品牌汽车集团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区域保护政策也阻挡了汽车物流的发展,很多汽车企业并没有采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来采购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在汽车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虽然整车物流已经被国内一些生产商接受,但就总体而言,汽车物流的模式还依旧落后,很多企业没有魄力和信心把相关的物流业务整体外包。从国外的经验数据表明,当第三方物流服务占某产业物流的比重超过一半以上时,相关产业才算实现了物流社会化,而我国汽车物流外包远未达到这个水平。
2.信息化水平较低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相汽车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没有形成完善的信息平台,信息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不高,能够提供的服务功能较少,进而影响了汽车物流的发展。信息化是一个行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信息化也是物流系统的基础,没有基础,想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就是井中捞月。没有完善的物流网络,再先进的技术设备也不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物流领域。而汽车物流企业则需要进一步建设信息网络,通过利用相应的信息网络技术来发展现代物流。
3.基础设施欠缺
虽然近年来国内汽车的销量猛增,但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这个问题并不只存在于汽车物流,而是整个物流业发展都存在的问题,企业间各自的运输网络没有形成很好的链条,缺少有效的合作,汽车物流配送缺乏统一的平台,运力资源浪费严重,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在国内有效的资源整合尤为重要,如果能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将会极大的降低汽车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三、我国汽车物流未来发展的一些对策
1.借力第三方物流,实现专业化
现代化的生产讲究的是专业化分工、协作。目前企业的发展都是越来越趋向于竞争优势资源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而把其他业务外包,而汽车企业物流也可以交给更为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而通过专业化的运作与服务来促进汽车企业物流效率的提高和合理化。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汽车供应链提供物流及信息流服务,在供应链条中企业发生变化时进行协调,避免供应链内部脱节,作为供应链集成的一种手段,第三方物流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起到了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作用。做自己擅长做的事,发挥企业核心优势,建立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这才是企业发展之道。
2.打造完善的信息系统
市场的瞬息万变要求企业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而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成为企业实现其物流管理一个重要条件。企业物流系统增强了物流信息的透明度和共享性,使企业与上下游节点形成紧密的物流联盟。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获取并处理各种信息,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是物流企业得以大展拳脚的基础,没有一个高水平、完善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物流行业发展水平想进一步提高是非常困难的。汽车物流也是如此,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可以提高汽车物流的服务效率,也是构成现代汽车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先进的发展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是适应这个时展的,提高汽车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
3.改变管理思路,加强资源整合
汽车企业应当改变自身的管理思路,打破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强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对整个链条中的各种信息、数据、资金、业务等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一体化管理过程。而这种思想要求汽车企业对整个供应链流程进行整合,通过资源整合、过程整合、功能整合来协调发展。只有通过与上下游的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从采购到成品完成整个过程各种资源计划与控制,才能实质性的降低成本,才能提高综合竞争力。
篇6
近年来,长株潭地区物流业发展迅速,长株潭城市群的综合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其主要的交通骨架由高速公路、铁路、湘江航道和通达国内外的航线组成,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对于长株潭区域物流业发展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长株潭区域内各种物流节点建设取得较大成果,大批先进的规模较大的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已经投入使用,长沙的一力物流园区、金霞物流园区,湘潭的九华物流园区,株洲的石峰物流园区,长沙的空港物流园区等都在不断完善当中。另外,2013年,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就包括建设湖南金霞粮食物流园和长沙大河西商贸物流中心。同时,在可持续发展观理念的指导下,长株潭地区也在积极响应低碳物流。长株潭地区低碳物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长株潭地区资源分散,物流业协调性差
长株潭地区物流业相对来说发展落后,三市各地区各管一块,各搞各的物流建设,实行一种分段式的物流管理模式。使得长株潭地区物流过程分割,物流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地区间物流资源严重分散和浪费,无法实现区域内资源配置最优化。发展低碳物流是一个系统化的活动,需要区域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发展起来。而长株潭地区区域间协调性较差,长沙以其地理、资源、政策环境等优势,物流业发展最好,发展低碳物流也迅速,但是,其缺乏与株洲和湘潭地区的交流和沟通,缺乏协调发展的意识。所以,长株潭地区间物流发展效率不一致,使得整个长株潭地区低碳物流发展效率低下。
2.2长株潭地区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问题突出
目前,长株潭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技术化与标准化程度低;服务方式较为简单;缺乏先进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长株潭三市物流行业基础设施协调性、配套性、兼容性差,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布局不合理、功能互补性差,仓储中心资源分散。而且,公路运输还是长株潭地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这种方式会产生大量的尾气,对长株潭地区空气和地表都会造成很大的污染。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间低碳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
2.3长株潭地区物流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
长株潭地区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还局限在仓储、搬运、运输等方面,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系统对降低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到位。发展现代物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目前长株潭地区在这方面的投入明显不够,金融机构对物流业发展也缺乏支持。区域内还未形成合理的现代物流体系,也没有明确作出发展区域内现代物流体系的总体规划。另外,长株潭地区缺少一个协调机制来统筹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使得各区域各自为政,都从自身出发制定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物流政策。使得同类物流项目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进而各类物流业务难以全面投入运作。长株潭地区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资源分配效率低下,形成了物流市场分割和保护壁垒格局,导致企业物流成本不断增加。
3长株潭地区低碳物流发展的障碍
3.1对低碳物流的思想意识薄弱
长株潭地区低碳物流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第一,长株潭政府以及物流企业并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形成低碳物流指导思想。各市在发展物流过程中,也是从“本位主义”出发做出相应决策。第二,对发展低碳物流所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物流企业以及消费者都不了解低碳物流,对如何来实现低碳物流更是无从知晓。
3.2配套政策不到位
要实现区域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需要物流经营企业以及相关的物流管理部门相互协作,协调一致、统一政策。而目前,在长株潭地区,无论是物流经营企业还是相关管理部门都存在着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问题,物流业整合难度较大。另外,针对物流企业的市场准则以及资格认定,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明确界定,使得较多的物流企业无法顺利注册登记,而且也制约了具体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发展低碳物流,需要政府积极倡导,需要政府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发展生态环保事业,需要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令和政策来引导物流企业的低碳行为,需要政府成立相应的机构来监督物流企业低碳工作开展,需要各地方政府为发展区域内低碳物流而进行合理布局。虽然长株潭各地方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物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针对物流行业的法令条款并不多。相关法规及政策的缺乏,使得长株潭低碳物流发展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3.3长株潭低碳物流技术水平落后
要发展低碳物流,必须要有先进的低碳物流装备和技术水平作为支撑。但是目前长株潭地区物流技术发展较为滞后,除了广泛运用的条形码技术和POS技术外,在低碳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较少,无法满足低碳化物流发展要求。长株潭地区在物流基础设施、包装材料及包装方式的处理、物流设备的标准和规范方面并不统一,例如,长株潭地区物流中心基础设施配套性、环保性、兼容性差,物流企业效率低下;物流企业采取的包装材料大多是一次性的、不可降解的,这与低碳物流倡导的包装材料及包装方式处理差异较大;物流中心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较低,不能形成规模优势;物流园区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落后,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这些使得区域内物流业作业程序多,物流业运转效率低,物流成本上升等都极大地阻碍了物流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长株潭地区低碳物流的发展。
3.4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粗放式经营
长株潭地区现有的运输公司、快递公司普遍规模较小,服务功能少、经营管理不规范,这些公司并不属于现代物流企业。他们是以盈利为基本目标,大部分运输和快递公司的管理者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对生态环保和低碳经济的认识。长株潭地区规划了系列的现代物流园区,例如,长沙的金霞物流园区和大河西商贸物流中心、株洲的石峰物流园区以及湘潭的九华物流园区等,很多物流园区自创立以来门庭若市、企业林立,但是这些物流园区规划用途、功能区分以及辐射半径等方面的设计仍然存在着不足,物流资源建设严重重复、明显交叉,使得长株潭区域内物流园区资源耗费较大,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3.5长株潭地区对第三方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为集中力量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把企业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物流服务企业,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建立联系,进而实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方式。第三方物流会根据物流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针对性强、个性化以及特色化的物流服务和增值服务,提高物流市场的竞争能力。另外,第三方物流不断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进而促进物流效率和物流效益的提高。而目前长株潭地区企业和管理部门对第三方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制约长株潭地区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般企业实行单一的生产管理,经营范围封闭,企业储运方式传统,缺乏对第三方物流的认识;第二,长株潭地区大部分企业物流技术水平较低,无法适应现代化物流发展需求;第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科学,组织经营管理处于无序状态;第四,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知识构成不合理,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缺乏创新能力。
3.6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能源价格上涨,物流企业的成本上涨较快,加上物流企业加大对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的投资,而相应物流价格无法随之迅速调整,使得长株潭地区出现了物流业务扩张,物流成本反而上升的现象。物流企业盈利能力不强,无法顺利获得资金支持。长株潭地区大部分物流企业是由原来的物资公司或者是经由原来国有企业的运输队重组改制而来,资金积累不足,大部分物流企业资产状况较差。另外,长株潭地区传统的物流企业很多,很多物流企业是在传统的物资流通企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长沙商业储运物流公司、长沙联合运输物流公司、湖南中邮物流公司等,而且大多新的物流企业为私营物流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物流服务不强,服务范围较狭窄,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重点扶持。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现代物流,面临的一个较大的瓶颈就是物流企业无法顺利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
3.7缺乏复合型低碳物流人才
目前,长株潭地区从事物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区域内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在长株潭地区从事物流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比较少,即使有一些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设有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信息等相关物流专业,但是这些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一般都选择转向东部沿海地区择业,使得本区域内的专业物流人才匮乏。另外,虽然在长株潭地区有部分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大了对物流的研究和投入,但是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研究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所以,真正能够满足企业要求的实用型的物流人才缺乏,掌握低碳物流以及低碳经济知识和理念的复合型高端物流管理人才和综合性人才更是紧缺,这些都是制约长株潭地区低碳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4促进长株潭地区低碳物流发展的对策
4.1树立低碳物流观念
观念是人类活动的指南,能够反映特定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和思维品质。很多物流企业、消费者以及相关部门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这些往往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一方面物流企业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对社会也会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所以,全社会应该要树立低碳物流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低碳、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准则。为了促进低碳物流的发展,必须要在全社会推广低碳物流理念,让消费者了解实施低碳物流的好处。通过低碳消费引导物流企业实施低碳物流管理,通过倡导低碳物流观念来呼吁政府实施低碳物流管理。
4.2政府加大对低碳物流的支持
为避免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长株潭三市政府间应该加强沟通与合作,科学规划长株潭地区低碳物流的发展。建议成立由湖南省委直接领导的长株潭区域物流发展领导小组,协调整个长株潭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重视低碳物流的发展,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例。要实施低碳物流,必须要政府出面进行支持和引导。长株潭政府部门应该把物流作为扶持产业,增加对低碳物流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应给以减免税优惠,减少企业遗留债务负担;在税收政策上,将交通行业也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对物流企业购进运输设备和设施实行进项税额抵扣等,降低物流成本。具体做法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拓宽企业融资方式和平台,支持低碳物流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积极引导物流企业进行变革创新,开展向低碳物流的转型。二是通过税收政策,对污染行为征税,对低碳环保的行为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进行低碳经营。第三,实施低碳物流企业的补贴,建立补偿机制,为实施低碳物流的企业提供有效补偿。第四,政府采购时要优先考虑购买低碳产品和低碳物流服务,对低碳物流经营的企业进行经济刺激,使其步入良性循环。
4.3提高低碳物流的技术水平
要促进低碳物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加大先进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水平。目前,长株潭甚至我国的物流技术水平整体不高。例如,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物流标准化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环保技术、保鲜技术以及回收利用技术水平较低。长株潭地区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包装减量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采用简化的、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要加快实现包装的模数化即包装的标准化、大型化和集装化、循环化和再生处理化;有效降低包装成本,提高包装效率。其次,有必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物流网络平台,以便更好地实现区域间资源共享,有效地缩短采购周期,降低流通费用,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逆向物流和共同配送。物流企业应该广泛地应用先进物流技术,例如GPS、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通过这些新设备和新技术实现物流企业设备现代化,使得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反应更快速,操作更规范,提高物流企业运营效率。
4.4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物流成本
要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低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将供应商、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销售企业和消费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物流一体化。另外,物流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把降低成本的工作扩展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部门,从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长株潭区域内的物流企业还应该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通过物流信息平台整合资源,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合理安排各区域内物流园区的配车计划,以最佳的运送手段来实现成本最小化。
4.5长株潭区域内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在长株潭区域内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通过专业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简化物流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合理配置物流资源,减轻企业的负担,减轻物流对城市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首先,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物流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创造良好的信贷、金融政策环境,并且给予相应的指导,扶持和指导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其次,随着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物流企业应该探寻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第三,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实现产业联动,促进第三方物流全面发展。
篇7
[文章编号]10043489(2003)01004003
进入21世纪的中国,一个新兴的名词———物流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交易时间已等于或趋近于零,未来物流时间将占到流通时间的90%。物流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可以说,现代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物流水平。迈向21世纪的物流技术,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商务物流”,而且是向整个社会实现物资供给的“社会物流”,进而在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多元化网络所必须的“全球物流”。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业迎来巨大商机,跨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国际物流大发展的时代。这一时代的物流业,将呈现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和社会化的特征。
近来,物流已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笔者认为,随着这个名词的过份炒作,暂时形成了一个误区,那就是物流似乎被认为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什么特殊的政策来支持。2002年4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接受了有关部门委托的一个加入WTO后的产业对策的研究课题。这是我国第一次启动针对物流产业的可操作性政策的研制。经过调研后,协会拿出了一份初稿,要求有关部门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降低税率、统一纳税、降低土地开发费用等,作为对物流业的发展支持。这份初稿确实反映了当前行业的普遍观点,但是最后为有关部门否定。为什么呢?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面对国际化的市场所做的产业政策的调整将直接涉及到管理观念的转变问题,如政府放弃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控制等。政府管理部门不能单从市场开放角度看待加入WTO和产业国际化,而应考虑到如何在管理观念上适应加入WTO所带来的变化。在制定产业政策方面必须更注重于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创造发展经济的环境和条件,而不是直接插手经济。物流业的国际化发展在当前是迫切的,但它也不是什么特殊产业。面对国际化的竞争环境,政府并不需要给予什么特殊支持。政府更应从宏观调控的方面加强物流业的管理,打破地域间的阻隔和部门的垄断,创造良好的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来扶持这个行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便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的建设。
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它是一种观念上的革命。它不仅仅是物资的简单运输,而是涵盖了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包括制造前的原材料运输和商品出售前的储藏,并且增加了一项传统运输业从未有过的、对商品制造者和销售商产生积极影响的功能———配送。产品制造者可以要求运输者按照指定的时间和数量将原材料直接配送至制造车间,从而不必建造仓库进行材料储存;产品制造商可以根据销售商的销售量将商品直接配送至商场,使商场实现了无仓库经营。制造商和销售商省去的不仅仅是仓储的麻烦,而且做到了“以销定产”、“以销定货”,从而避免了大量的资金被占用,减少了商品的积压和滞销,最终使消费者得益。这一行业跨越几乎所有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内贸、外贸等,受到多个部门的牵制,需要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市场将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物流也将面临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化物流与国内物流是不可分割的,而且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但按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来说,国际化物流远远超过单纯的国内物流。全球物流运作的环境远比国内物流复杂,可以用4个D来概括:距离(Distance)、单证(Documentation)、文化差异(DiversityinCulture)和顾客需求(DemandsofCustomer),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物流活动距离更长、单证更复杂、在产品和服务上顾客需求变化莫测,并要满足各种文化差异的需要。国际物流的复杂环境形成了它的自有特点:完成周期长、作业方式复杂多样、物流系统一体化、重视联盟作用。
物流业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得到多方面法规的引导和支持。1990年,日本颁布了《物流法》,对日本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在实践中,取代了国内运输法的地位。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立法条件尚不充分,但需尽快积累,要根据物流业与国际接轨的惯例,以符合WTO有关规则为支撑,尽快研究制订各种法规制度。
从行业内部来看,关于物流市场的准入条件、从业资格,我国目前尚无法律可循。中国加入世贸,国外物流业者也纷纷入驻国内市场。由于这些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国际物流业者法律地位和风险责任的变化,为确保市场有序发展,便于管理,应尽快建立这方面的法规,加强管理。从我国国内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现有的民法和工商注册法仅对运输企业开业作了若干规定和详细要求。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者多为第三方物流者,其原有身份多为运输、货运。而这些企业在转型为国际化物流从业者的过程中,其法律地位已有本质变化。例如,现有的《合同法》中,对运输合同、仓储合同都有确切规定。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合同当事人中,承运或仓储一方需为实际经营运输、仓储的人,运输或仓储只能作为托运人的人代订合同。人需有委托单证明,据授权范围,以委托单名义签订,对委托单位直接产生权利、义务。托运人与方的纠纷适用我国《民法通则》中有关的规定,承运人与委托方的纠纷适用于《合同法》、《海商法》等。在现代物流中,这些原有的方转为合同的当事人,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合同。现代国际物流是生产企业与运输仓储企业利润融合的最佳渠道,是生产企业与运输仓储企业商业活动相互有机衔接所必须的系统综合和对总成本的控制。提供物流的服务方不再象以往的只以佣金为自己的利润,它有了自己的新的利润源,也有了新的权利和义务。与之相对应的,物流方的投资风险、责任风险在增大,责任范围在扩大。它不再是对行为负责,它以当事人的地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责任限制也有可能丧失。国际物流相对国内物流难度大,牵涉资金大,责任风险也大。因此,对物流从业者的资格限制对规范市场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对物流业的审批制度相当严格,物流公司的注册资金有相应规定,公司的财税制度有专用摸式,公司管理者也需有一定年限的从业经验。规范物流业从业资格条件将为今后我国物流业面对激烈国际竞争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关于物流业行业标准,我国尚无适当的法律,也无国家级别的行政管理。国际物流业务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尽快明确物流从业者的法律地位、责任范围和责任限制等。国际作业复杂性的另一点体现在国际作业所要求的单证数量多而复杂,作业形式多而难度高,需尽快建立国家级的物流协会标准交易条件及运营标准,制定统一的各种合法、有效、规范的单证。这方面,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熟法规值得借鉴,但需结合我国实情。
从行业纵向来看,现代物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会推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海洋运输等各项运输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及跨国公司经济活动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应地,它的发展也受到其他许多专业部门的牵制。我国传统管理法规中,条块分割严重,令我国的物流业者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规模经营受到阻碍,也使国外物流从业者对我国内地市场望而却步。例如,我国仅公路法就各省自有一个,令跨省经营者无所适从。铁路、海运集装箱标准不一,增加了相应成本。各部门应根据WTO国际惯例改善各自的专门法规,除去弊端,为国际物流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篇8
1.烟草物流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烟草的卷烟销售网络建设成绩斐然,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在国内具有较大规模的以烟草为主的物流网。同时紧跟时代步伐,重视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强推行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在信息化技术支撑下,行业的运行成本有所下降,管理水平有较大提升。各省烟草基本上已经构筑了一个遍布全省的卷烟销售网络,使卷烟的调拨、批发、采购等流程以及实物流更为通畅。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成本高、效率低,还是一个基本以“人海战术”为主的粗放型网络。现在我国各市县都有烟草公司,各省都有烟厂,烟草产地都有收购站,存在的问题是分散的管理操作和多级法人。加入WTO后,随着关税降低和配额的取消,中国的烟草面临空前的压力,在提升中国烟草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物流占有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烟草公司的未来发展走势。
2.烟草物流的特性分析
当我们来观察烟草制品的物流特性时,需要使用“第三只眼”。首先是重量一体积比,烟草制品是密度较小的产品,所以其仓储和运输成本都是较高的;从价值一重量比来看,烟草制品拥有较高的价值,所以降低库存成本是首要任务;从产品的可替代性来讲,烟草制品是可替代性很强的产品,所以物流系统应当尽最应产品现货供应比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以使客户无需考虑替代产品。而烟草制品的风险特征也是明显的,其易燃性和易盗性都要增加额外的成本。因此要维护一个较高的客户服务水平,没有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持是很难实现的。
三、中国烟草物流发展战略规划
1.从供应链角度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我国烟草应以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为基础,建设产业物流信息平台,解决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通过信息共享来协同物流业务流程,运用“拉式”供应链管理,提高整个产业供应链的效率,如图所示。
拉式供应链是以客户为中心、一切服务于客户为己任,以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提高产业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的先进管理模式。通过电话订货、商务网站等各种网络平台采集的零售客户要货信息,经过审核,形成订单。这种行为最终引发产品从物流配送中心仓库中发出,同时,物流中心定期汇总订单信息,运用数据模块对该时段的进、销、存电子报表进行统计分析,预测销区零售客户下一次供货的牌号、数量。再传送给各卷烟生产厂家,这样卷烟生产厂家就可以把销区的需求信息作为下一次发货的主要依据,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由此物流中心可以为零售网点下一次送货提前准备,动态调整运作功效。
2.优化我国烟草物流结构,实现效益最佳
我国烟草物流要充分利用物流中心现有的设备(车辆、仓库、分拣线、信息网络),实现最佳效益(效益的最大化和相对的低成本)。烟草公司在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发展中不能局部冒进和自目超前,只有按照系统论原则,加强各个环节的协调性、互动性、平衡性,才能发挥现代物流的最佳效益。
3.现代物流的运作——市场引导,动态调整
在现代物流的运作过程中,必须把握动态化柔性管理原则。即物流中心要在详细分析现状以及未来市场变化(短期:节日市场、旺淡季,中长期:消费水平、卷烟需求欲望)的基础上对市场(零售客户)服务需求变化做出预测,按照系统化的原则,阶段性放大或缩小物流中心的整体运作功效,使仓储流转、分拣速率和送货频率满足零售客户的服务需求,体现出动态柔性管理的特点。
4.实行外包策略
虽然整个配送中心外包是不符合视物流能力为烟草商业核心能力这一大前提的。但是,大量的运输活动,尤其是干线运输,如果由自己来执行,回程配载很难解决,而且作为承运人的市场来讲,竞争激烈,风险较高。笔者认为,烟草商业企业与国际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经营,是能够应单一的点或区域的网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物流网络紧密结合,从大的格局去把握物流体系的真谛—以供应链的综合成本最低,去实现较高的物流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云:试论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3(3).
[2]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5).
篇9
(一)企业愿景与使命愿景———做天津快递业的领导者,物流业的领军者,致力于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快递与物流综合服务提供商;使命———建百年邮政,服务国家,奉献社会,造福员工,追求卓越。(二)战略定位1.市场定位。立足国内,着眼全球,全力开拓以亚太地区为主的国际快递市场,巩固扩大国内快递市场。开发以世界500强和专业领域领军企业为主要目标客户群体,重点锁定IT电子、汽配、快销品、医药、机械设备五个行业的合同物流。2.业务定位。快递业务以国内国际标准化和定制化、个性化信件包裹为龙头,物流业务以一体化合同物流为重点,同时整合金融物流业务及海运口岸业务,把握时机开展冷链业务。塑造百年邮政和EMS知名品牌。3.核心资源定位。打造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全球范围高水平的邮政物流网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水平的快递和物流专业营销管理团队。(三)企业总目标三到五年内,实现快递业务在天津市场保持国内业务第一,合同物流成为全国同领域的领军者。到2015年,形成以快递业为核心业务,与物流业务共同发展的大型快递物流综合公司,实现年销售额12亿元。企业年经济增长速度达22%,其中快递业务年增长率为20%,物流业务年增长率为25%,利润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天津市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战略发展举措选择
篇10
2.价格透明化。由于海运、空运价格的透明化,使得原来在会展运输上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利润与成本平衡倾斜。
3.市场开放度越来越高。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引进很多新产品、新技术,国际展商来展较多,很多外商选择境外“上门”接货方式,环节很多;而且会展业一直推行价格双轨制,内外有别,所以当时针对国外客户的价位基本可以与国际标准接轨,有很可观的利润,但随着国家市场开放度越来越高,很多国际企业在国内设厂、设办事处,国内商也越来越多,许多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移至中国,使得这些公司参展以国内合资公司为主,以降低参展成本,国际展报关量也相对减少。此外,根据WTO有关规定,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从2005年6月1日起,任何法人和自然入公司都可以从事展品报关,国内运输企业原来拥有的报关垄断权被动摇了。
4.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在会展物流企业经营流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部分,或明或隐地存在着诸多非运输成本的支出环节,海关、防疫、治安等部门的收费让企业避之不及各种手续费繁杂,非运输业务成本居高不下,造成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下滑。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展览运输市场原有秩序被打破,运价一跌再跌,企业叫苦不迭,竞争日益激烈,使得行业前景暗淡。
(二)内部因素
1.缺少专业会展物流服务商。目前,中国几乎还没有专业的从事会展业务的物流供应商,国内许多小有名气的物流企业也仅是将会展业务作为自己服务的内容之一。目前,一些展会在解决当地地面的快速运输面还是个缺口,数量不足,有的甚至依靠搬家公司来帮忙。会展方希望能很容易地找到这样一家富有经验的会展物流专业公司,他们不仅提供展品的巡回展出运输及展品的线路往返配送,而且能研究、协调、解决会展物流中的一切问题,能提供全程服务。
2.服务质量及特色都有待提高。快捷准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会展物流业务是参展商对物流公司的基本要求,但在物公司提供会展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服务质量问题。
3.缺乏专业人才。物流业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符合参展商要求的会展物流经理人选更是凤毛麟角。会展物流从业人员不但需要有广博的商贸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物流服务人才一般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院毕业的新人,二是物流相关专业转向物流服务的人员,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有许多东西要学。而会展物流人才除了掌握一般物流专门知识,具有一般物流技术与管理技能外,还必须对会展业有所了解。
二、中国会展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会展物流服务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到会展活动的运营效率和参展企业的市场形象,同时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参展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及其对参展的信心。总的来说,只有在会展物资流通过程中做到“货畅其流、货逢其时、货适其量”,才能保障会展活动的高效运作,从而促进会展活动在良性轨道上的突进。综上分析,笔者试提出以下对策求教于方家。
(一)政府应加强引导,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现代会展越来越国际化,跨国境的会展物资流通活动越来越频繁
对此应以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为主导,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进行组织、引导、协调、管理,可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出入境政策应更具灵活性;展品临时进口时限应放宽;关税方面更应给予支持。(二)大力完善会展物流的配套设施
目前,各行各业都要与国际接轨,会展物流也应在配套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以停车场为例,必须设置足够容量的停车场,如著名的展览王国——德国的汉诺威展览中心就设有5万个车位的停车场;而我们的会展中心尚不具有如此硬件,其他硬件的情形与此大同小异,尚需完善。
(三)合理定位,打造品牌
会展物流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一个物流企业要在会展物流市场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把握这个行业的特性,针对客户需求,采用差异化竞争手段,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展品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货物对运输的要求不同,国外老牌展品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的主营业务,如德国的BTG以运输重大件展品为特长。国内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优势选准一类或几类展品作为主营方向,努力成为该方向专家,争取成为该方向的名牌企业。在目前的国内展览物流市场,“中展运”、“中远物流”已经打造出一块响当当的专业品牌。
(四)狠抓服务质量,稳定客户群
1.与客户要有充分的沟通。在展前阶段,确定参展后,参展方、组展方和物流三方之间要就货物情况和参展事项进行沟通,其中展品的包装、运输及搬运细节都要提前协调好;在展中及展后阶段,展品的撤展、回运或继续运至其他展览地参展等去向问题要与方及时沟通好,若是国际展会,对于海关监管的产品,还存在报关转关的手续,这些都需要当事者之间充分协调。
2.控制细节。细致的工作要渗透在会展活动的每个环节,对细节进行指标性控制以保证整个会展物流过程高质量完成。具体而言:
(1)包装一定要做到细致入微,要在货物的包装箱上将标签填好,企业名称、展览会的名称、展台号、日期、货物名称等细节都要写清楚。(2)展会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具体事项落实到人。(3)须灵活应对意外情况发生。(4)会展物流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也必须着眼于细处,如运输环节的正点运输率、满载率、运力利用率;仓储环节的商品收发正确率、商品完好率、库存商品缺损率、仓储日成本等。
(五)运用多元化的物流手段
在中国,目前广泛运用于物流的运输工具主要有列车、汽车、船舶、飞机以及其他民间运输工具等,这些工具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化的会展物流手段。
现代会展物流的发展趋势是根据运送距离、要求和条件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物流手段的不同组合,采用多式联运的方式,满足客户的差异性需求,以发挥立体物流方式的合力效应。
(六)进行服务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
服务创新是指在会展物流服务中通过对于服务内容、方式、质量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为顾客提供有创新性的物流服务;个性化服务是指通过服务创新等手段为特定顾客提供独特的服务,从而取得竞争优势,保持客户的营销策略。
(七)加强信息化管理,开发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在现代物流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随着物流组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采用先进的物流组织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已是开展物流的关键,反之,对整个会展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加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篇11
一、电子商务对物流业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推广加快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国际物流在整个商务活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商务的兴起推动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给物流业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使传统物流逐渐向现代物流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的运作方式。首先,电子商务可使物流实现网络的实时控制。传统的物流运作,不管是以生产为中心,还是以成本或利润为中心,其实质都是以商流为中心,从属于商流活动,因而物流的运动方式是紧紧伴随着商流来运动的。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物流的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信息不仅决定了物流的运动方向,而且也决定着物流的运作方式。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物流的实时控制,实现物流的合理化。其次,网络对物流的实时控制是以整体物流来进行的。在传统的物流活动中,虽然也有依据计算机对物流进行实时控制,但这种控制都是以单个的运作方式来进行的,而在电子商务时代,可使物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整体的实时控制。
2.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的经营形态。首先,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对物流的组织与管理。在传统经济条件下,物流往往是由某一物流企业来进行组织与管理的,而电子商务则要求物流从社会的角度来实行系统的组织与管理,以打破传统物流分散的状态。这就要求企业在组织物流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本企业的物流组织与管理,而且更要考虑全社会的整体系统。其次,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的竞争状态。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物流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往往是依靠本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降低物流费用等方面来进行的。而在电子商务时代,这些竞争内容虽然依然存在,但有效性却大大降低。原因在于电子商务需要一个全球性的物流系统来保证商品实体的合理流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即使它的规模再大,也很难达到这一要求,这就要求物流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种协同竞争的状态,实现物流高效化、合理化和系统化。
3.电子商务将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处理平台和技术。信息作为物流的重要组成要素,为物流的正常运转、管理、决策及制定战略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依据,现代物流所包括的运输、库存、装卸、搬运、包装等活动,是在不同场所、不同时间、不同要求下进行的,为了有效缩短物质的在途时间,实现零库存以及保持供应链的连续和稳定,就要求在物质的流通过程中保持信息畅通。而电子商务为提高物流效率,保持信息畅通,及时准确地反馈、传递、处理物流信息提供了现代化的平台和技术,并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物流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创造了条件,有力地促进了物流运作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二、物流业对电子商务的支撑作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物流与电子商务结下不解之缘。电子商务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几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在电子商务应用下,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三种流的流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实现。而物流作为四种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不能全部在网上实现。对于少数商品和服务来说,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如电子出版物、信息咨询、软件产品等无形商品;而对于大多数有形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要经由传统的物理方式进行。
1.物流服务于商流。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订的那一刻起,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一般的商流都必须伴随相应的物流活动,即按照需方的要求将商品实体由供方以适当的方式、途径向需方转移。而在电子商务下,消费者通过上网点击购物,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交割过程,即商流过程。但电子商务的活动并没有结束,只有商品和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告以终结。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任何轻松的商流活动都是纸上谈兵。
2.物流是企业电子商务的利润源泉。现代物流是企业电子商务的利润源泉,这是相对于“第一、二利润源泉”而言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靠减少物料消耗和节约劳动投人来获得“第一、二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而物流环节降低库存,合理组织运输,流通加工增值,提高包装、储存、装卸水平等,可以大大降低流通费用,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效率,拓宽利润来源渠道和空间。有关资料表明,物流在我国工业企业中所占用的时间几乎是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90%,流通费用占商品价格的50%左右,由此可见,发挥物流的作用能给企业电子商务带来广阔的赢利空间。
篇12
一、日本物流业的特点
在日本,从事物流服务的有150万人,每50人中有一名是做物流服务的。物流在日本的广泛由此可见。日本的物流管理,已经形成了适合其国情的现代化流通体系。其主要特点是:
1.运输系统现代化。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设,仅1958-1968年10年间,交通运输的投资就增长了27.8%,并实现了运输装备的现代化。公路货运量由1960年的14.9%上升到1984年的46.2%,汽车运输的优势在日本物流中十分突出。
2.仓储系统现代化。日本仓储一直作为物流的中心环节,被列为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日本建有大型仓储群,担负着物流中心的任务;另外还建有一批小型仓库。这些仓库的建设为日本物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叉车、托盘更是朝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3.装卸搬运系统现代化。日本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其装卸物多数采用叉车,或用链条输送机传送。托盘小车的采用,加速了物流的速度。
4.包装标准化。日本政府曾颁布了《工业生产包装标准》,大多数包装都有统一编号,才能够条码识别物。包装技术或产品包装手段都实现了高度现代化。
5.信息处理现代化。日本的各个物流中心完全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它是实现信息处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计算机总控室设有总机,与各工厂、商店、批发商社、用户以及物流中心的各个分机系统都连成了网络,形成自动处理与传输的信息系统。
二、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经验
1.重视物流业的学习和研究。美国是最早提出物流管理的国家,是世界上物流业最发达的国家。50年代中期的日本,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十分重视学习美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在考察美国工厂的运输情况,如搬运设备、搬运方法、库存物资的堆垛方式与厂内运输有关的工厂总体布局和搬运技术的状况之后,正式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在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和物流需求的推动下,物流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之他们非常重视物流的研究与组织管理,从而在进入70年代后,日本在物流技术和管理的探索上,开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日本物流业除了积极向他人学习借鉴之外,还非常重视自身的科学研究。他们成立了物流研究所、物流学会等机构,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和物流工作者,对共同关心的物流问题进行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研究。为了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意识,他们召开全国乃至国际会议,即积极提高物流业的战略地位,又提高物流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日本重视物流科学研究还体现在肯花大力气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上。除了在有关的大专院校设有物流课程,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外,还有群众学术团体为社会培养一般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日本物流管理学会和日本物资流通协会,分别举办定期的物流大型讲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物流管理人才。
2.物流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日本物流业发展无论是在规划布局、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开发、规范管理等各方面都是紧紧围绕着社会需求展开的,有的甚至超前一步,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日本政府推进物流发展主要是积极加快建立物流基地:首先,由政府牵头确定市政规划,在城市的市郊结合部、内环线之外(或城市之间的主要干道附近)选择合适的地块作为建设物流基地的选址。其次,将基地内的地块分别以生地的价格出售给各个不同类型的物流行业协会,协会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内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和建造物流设施,同时成立专业公司来负责此项工作。协会成员的出资额可多可少,不足部分政府还可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再次,政府对已确定的物流基地积极加快交通设施的配套发展,在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促使物流基地的地价升值,使投资者能得到回报。最后,各个协会的专业公司则根据当前本行业的实际需求在物流基地内统一规划建设物流设施,建成后由专业公司负责管理。协会中出资的会员都可以按照自己业务的大小相专业公司承租物资设施,并可享受相同的优惠价格。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协会中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协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竞争,使物流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3.重视物流业信息化。为提高物流效率,适应流通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据1988年的日本政府颁布的《运输白皮书》报告,80%的运输业者已经各种程度利用了计算机,特别是路线卡车的使用率达到了91%,航空运输业达到了91%,外航海运业为85%,仓库业77%,路线卡车货运业的联网率达到了63%,以其他公司的联网率带到了50%,仓库业的联网率也超过了50%。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物流业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随着世界性的信息化浪潮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流通业务将准时生产制引入商品流通中,生产者和销售者采用准时制生产、准时流通的运营方式,加快了物流业信息化的步伐。通过信息化,物流企业在出入货统计与验证、库存管理联网、配送信息管理、载货明细表编制、货物追踪情报、运输车辆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和效率化。
三、日本物流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转变观念,学习国际惯例,积极借鉴他国物流发展经验。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应学习国外经验,积极从创造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角度,调整不适应物流发展的行业、地区、部门政策,为物流业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发展创造条件。此外,积极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并赋予规划应有的法律地位,使物流业的发展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同时,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国际规则,从观念上理解并适应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化竞争后对物流业的影响。物流从业人员也应加强学习,熟悉国际惯例和新兴物流技术,跟上国外先进水平,促进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
2.整合传统物流企业,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应逐步推进现有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比如在“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的建设方面,应当在开始时就贯彻整合的原则,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再比如现行的6个物流系统包括海运物流系统、物资储运物流系统、生产企业物流系统、口岸城市物流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和外资物流系统等,实现跨系统、跨行业、跨地区以至跨国的物流服务的整合,也是我国物流企业构建供应链策略联盟,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超级秘书网
3.物流产业要信息化。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快物流标准化的进程。信息化是现代化物流的灵魂,通过推广物流信息技术,使信息高度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特别是在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使用各种先进的物流专用设备和技术,是各物流企业提高作业效率和节约服务成本的一个主要手段。而在我国,这方面差距较大,计算机普及也仅是近几年才开始,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流信息平台,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要高度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际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以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搬运和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并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完善,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提高物流产业中货物和相关信息流转效率。
4.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物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日通”是日本最大的综合物流企业,业绩在同行中排名第一,居世界第五位,其主要原因是“日通”公司的员工队伍业务技术都很精通,敬业精神很强,而我们在这方面远不如人,员工文化层次普遍较低,领导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尤其物流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特别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并促进它们之间的合作,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让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提高素质,为物流领域培养高级的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东贤.日本现代流通产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何明珂.物流管理与配送中心规划[M].北京:北京锐迪流通经济研究所,2000.
篇13
一、省际边缘区的基本特征
(一)区位的边缘性与经济的欠发达性
省际边缘区位于省区交界区位,在空间上远离本省会等中心城市,表现出区位的边缘性。以淮海经济区为例:除了山东省济宁离省会济南(186km)稍近一些之外,其它地区与本省的省会城市都在300km左右。如徐州距离南京360km左右;商丘市距郑州市230km,日照、临沂、菏泽距济南市分别为359km、278km、298km,淮北市距合肥市达318km,连云港市距南京市达315km。由于处于远离所属行政区域中心城市的边远地带,难以得到中心城市有效的辐射和带动,导致边缘区的经济发展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使省际边缘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引起边缘区域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外流,从而表现为经济的欠发达性。
(二)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边界地区资源禀赋十分丰富。省际边缘区不仅具有丰富的煤炭等矿物资源,而且有些地区具有独特的农业资源,产有优质的经济作物,并且数量上占全国很大比重,相当数量的能源及矿产资源分布在边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省际边界地区煤炭储量至少有3000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储量的40%以上。尽管大部分边界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地处边远,信息不灵,交通闭塞,运输困难,再加上地域经济组织上的分割,边界地区始终未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农副产品商品率不高。
(三)区域经济行政分割现象明显
在行政区交界地带,由于不同的开发主体利益不同,更重要的是各自为政,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区域整体效益的发挥。有些省区之间资源互补性很好,但是由于行政界线的分割,使产业聚集与扩散受阻。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但内部却形成明显的经济梯度。这种经济梯度有利于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和扩散,有利于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上海与江浙两省多是从自身的利益来确定其发展战略。受行政区划体制的约束,苏沪浙三省市之间以及其内部之间的产业传递十分困难。
(四)没有形成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城市群
由于大部分省际边缘区远离本省的经济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实力较弱。以传统的低效益农业为主,工业产业结构单一并且现代化程度低,商业很不发达。由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过低,经济效率比较低下,因此没有形成一个有较大规模的、有较强实力的城市群。
(五)产业结构趋同与工业缺乏特色
省际边缘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工业缺乏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以淮海经济区为例,主要是煤炭工业为主,如徐州为机械、食品、电子、化工;连云港为电子、化工、医药;产业结构雷同,没有特色。上级政府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实体多不愿在这里投入资金和人才,使本来产业结构低级、经济效益低下的边缘地带,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得越来越大了。
二、省际边缘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一)区位的边缘性提供广阔的大市场
省级边缘地区的地缘优势为建立快捷、通畅、高效的区域运输网络系统提供了可能。省际毗邻地区地域相邻、资源共生、线路相连,构成了空间上统一的大市场。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徐州历史上就是大的货物集散中心。多层次、大运量的交通网络以及功能集中、转换便捷的综合通体系对徐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大流量、综合性的交通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关键因素之一。交通枢纽地位是中心城市有效组织物流和商流,成为贸易中心和组织中心的保证。徐州是在区域空间联系网络中处于最佳区位的城市,在省会城市的有效辐射范围内,与南京间有宁徐高速公路相连,交通及通讯十分便利。同时徐州与区域其他城市有方便的交通通讯联系,处于区域交通网的中心位置。
(二)现行的行政体制制约物流发展的规模
边缘地区往往为两个或以上的省级行政区所分辖,如晋冀鲁豫边区,苏鲁豫皖边区等为四个独立行政区域分辖。从省内来说,它们都是每个省的边缘区,由于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的地区分割,阻断了相邻各地的社会联系和经济联系,人为地为边界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发展制造了许多障碍,从而使省际边缘地区一直处于各省区经济发展的边缘。我国的各省区经济大多自成体系,表现为“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特征,阻碍了资金、劳动力、技术、物资等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由于受到行政区的分割,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干涉,致使要素与产品不能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三)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决定物流产品结构单一
省际边缘区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以淮海经济区为例,煤炭探明储量占华东地区的88%以上。由于资金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依靠资源建立起来的资源型工业体系,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资源,该区域的工业生产力水平低,技术水平较为落后,许多工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或资源形式工业,有的只是进行资源开采,有的虽有依赖资源而进行生产加工的产业,大多也产品单一,品种极少。这样就形成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单一性。这就决定了物流产品结构的单一性。这种煤炭资源输出型的物流结构,产品体积大,运量大,但是关联度较小,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较小。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其经济结构多元化,产品丰富,产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
(四)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各项功能活动贯穿于国民经济活动之中。省际边缘地区往往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发达,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但是省际边缘地区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增长极,带动广大的腹地发展经济,提升区域竞争力。现代物流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前后向联系密切,是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通过整合资源型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富余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上向现代物流业转移,发挥规模经济和空间集聚作用,打破区域发展不均衡,化解需求不足、区域经济低水平循环等矛盾,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目的。
三、省际边缘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跨省经济开发区
跨省经济开发区指在若干个相邻省级行政区域的交界处,将一些自然条件、经济现状、发展方向比较一致的但分属不同行政区的地区划分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跨省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可以弥补现有的行政区、经济区对于边缘区重视不够、影响难以到达的弱点,从而照顾到边缘区的特殊情况,对已
有的行政区、经济区起到完善与补充的作用。行政区和以此为基础的经济区的条块区分造成了一些人为的障碍,而突破行政区界限的跨省经济开发区可以起到弥补的作用。其次,这些边缘地区尤其需要中心城市的外力推动,建立跨省经济区有利于形成多方位的对边缘区的影响。再次,建立跨省经济区可以加强省际边缘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产生规模效应,有利于形成区域内较强的新的经济中心。
(二)建立统一市场体系
市场一体化就是通过消除市场壁垒,统一市场规则,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商品流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构筑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产业一体化就是通过产业结构,突出产品特色,培育企业集团,实现互补升级,构筑淮海经济区内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在进行市场开发时,合作各方应树立统一的市场概念,而不是各自为政,抢夺市场,以营造内部协调发展、对外统一竞争的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区域间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强化建设物流中心城市
发展具有省际交界地缘优势的城市,强化边界城市的商贸、物流集散功能和信息、资金、技术中转平台的功能,逐渐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新兴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全国性枢纽城市。以淮海经济区为例,选择徐州作为区域开发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拥有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较强,多年来一直发挥着物流集散的区位功能。徐州市要作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确立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建成区域性大城市;连云港、日照作为淮海经济区的沿海港口城市,近年来发展较快,可作为区域开发的二级城市,进一步发挥其区位优势,成为淮海经济区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交流的枢纽,对外开放的平台;连云港开放较早,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连云港市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入海口,确立其在淮海经济区的现代物流枢纽地位,建设成为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辐射全国较大城市。
(四)确立徐州市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地位
淮海经济区位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由东起连云港,西到开封,南起蚌埠,北至泰安的四省20个地市组成。长期以来,区域内相同的气候、资源,相近的历史进程、经济活动水平、长期的经济交流和联系所形成的区域市场等条件,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较为完整的地域空间。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区域要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有多个增长极,也就是若干个经济板块,特别是要求有带动区域发展全局的中心,往往就是一个特大中心城市。徐州地处长三角和环渤海这中国两大增长极的中间位置,还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既是“五省通衢”之市,又是万商云集之地。从战略支点必须具有交通枢纽、产业牵引、要素集散、服务中心、管理中心和创新中心的功能来看,徐州地理位置居中,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具有传导和中继作用,理应成为促进淮海经济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城市。
四、结论与展望
我国尚处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时期,在现行体制下,位于省际边缘区的徐州政府的规划只能起作用于自己行政区划内,立足于本市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一些设想可能过于理想化,某些方面与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区域化扩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着来自体制矛盾的思路差异。同在淮海经济区内的济宁、临沂市会各自立足本市,提出打造物流区域中心或区域物流枢纽城市的设想。由于行政壁垒的作用,出现过度竞争,阻碍区域物流系统整体功能的形成。这方面矛盾的解决,只有推动围绕建设区域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的共同目标,联动突破体制障碍,各自跳出行政块块,按照各自比较优势进行功能分工,实现区域物流网络的各个枢纽、各个结点以至各个物流企业相互之间都能在协调配合下和谐运行。
【参考文献】
[1]肖金成.省域中心与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3).
[2]郭荣兴.中国省级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