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教育论文

篇1

一位美国人曾说道:“我是教师”:我是教师,诞生在世界上第一个孩子发生疑问的时刻。我是苏格拉底,常在大街上与年轻人聊天,引导他们去追求与真理;我是伊索、安徒生,用童话与寓言,让他们去向往崇高与纯洁;我是海伦·凯勒,让一个盲人女孩用自己的心灵与双手去触摸这个神奇的世界……我相信,我的名字已融入我作为教师这个伟大事业之中去了。显然,他所提及的名字中,有的不是教师,但细想,他们又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为此,我们可以问自己:教师的专业只是关于教育的专业吗?其实不然,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所有的具体的哲学中,有个“第一哲学”,它为其他哲学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具有在先性。知识,包括概念可以迁移,因此,教师发展中,也有一个“第一专业“,它为教师具体的专业发展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它决定了教师教育的起点和核心。

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它引导教师不断地去认识儿童、发展儿童,促进儿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现自己“内在的儿童”,成为“作为教师的儿童”,这样他会成为真正的教师,成为优秀的教师;这样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才真正完成,才可能真正建构具有大智慧的教师教育学。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说,可以进一步明晰教师教育的知识核心:不是技术性知识,而是非技术性知识。非技术性知识体现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

二、理论宣导要与实践问题相结合,将他人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从培训者的角度说,“理论较的多不熟悉学科,只能侧重于‘通识’,难以走进课堂与教师共同研究;熟悉学科的,往往理论上有所欠缺,难以很有说服力地与教师一起探讨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这样的状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培训者所宣导的理论常常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更多的是悬在半空中,使被培训者不得要领,而难以惠及实践与操作。从被培训者的角度而言,一部分教师忽视、轻视甚至鄙视理论,总觉得理论是空洞的、没用的,进而常常把本身就不多的理论丢在一边。这样,在实践中只能“跟着感觉走”,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一部分教师虽然知道理论的重要,也学习和掌握了一些理论,但却不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致使理论与实践总是处于游离的状态,为此需要做好“理论”下架工作,让理论接地气,即与实践相结合,其难度在于由理论本身的抽象概括性和实践操作的具体性间的内在矛盾决定的。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需施训与受训双方相当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功底的互动与互助。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认为:“一个人要幸福必须有好心态,必须把人生中重要的道理想明白,而这就需要智慧。我们要明确人生中重要和不重要的、能支配和支配不了的,对重要的、能支配的要看得准、抓得住,对不重要的、支配不了的要看得开、放得下,这样就容易感到幸福。”,不仅要求培训教师在传授教育教学技艺的过程中穿插人生感悟的内容,而且需要他们来讲“成长与发展”的故事,要注重个体“关键时空、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经历”的叙述与分享,这对于教师将人生中重要的道理想明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但这又谈何容易,别人的人生经验毕竟是别人的,要将之转化成属于被培训者自己的人生智慧,要拆除这中间的藩篱和屏障,需要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双方作出巨大的努力。

三、抓住支点,找到基础点、根本点、着力点、中心点和关键点

1.激发原动力以持续发展

可能存在的六个缺失:一是缺失对教书育人价值观的独到认识;二是缺失高远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三是缺失对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四是缺失较强的自主发展和完善能力;五是缺失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六是缺失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方法策略,面对这些可能的存在,观念与态度始终是第一位,技术与方法始终是第二位。面对可能存在的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问题,需要通过培训来唤醒、激活、释放潜在的原动力。

2.增强学习力以有效发展

篇2

鉴于幼儿群体的特殊性,在进行体育教育实践时要区别于成人和中小学生,幼儿教师除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还应会合理运用运动人体学科基础知识、幼儿体育教育方法、原则、幼儿心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方法,科学指导幼儿进行体适能的锻炼,从而使幼儿身体得到全面科学的协调发展。幼儿教师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情况统计见表2。表2中统计显示:30.7%以上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学知识达到了解水平,加上基本了解的人数比例超过73%,说明教师对幼儿心理学知识掌握情况相对较好;这主要得益于幼儿教师大部分都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都对幼儿心理学进行的系统的学习。66.1%的幼儿教师对幼儿体育教学方法、原则等基本原理不太了解,79.7%的教师对人体运动学科基础知识不太了解,55.2%的教师对动作技术原理和技术分析不太了解,都高于了解者和基本了解所占比例之和,这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幼儿教师主要是毕业于各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学习体育教学方法、原则,更没有系统学习人体运动科学知识;第二是幼儿教师在入职前后的培训中对体育教学方法、原则和人体运动科学不够重视,没有将这类理论知识纳入到职前或职后培训中;这些都充分说明幼儿教师掌握这三门知识的情况较差。调查结果表明,他们掌握的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相当贫乏。这些理论知识的缺乏,可能造成教师在指导幼儿体育教育实践活动中,把握不好幼儿的负荷量和强度,直接造成项目选择和运动时间等出现偏差,使幼儿体适能得不到全面科学发展,甚至对幼儿造成伤害,违背幼儿体育教育的初衷。

3幼儿教师体育教育业务能力情况

幼儿体育教育作为一个实践过程,教师只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具有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体育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使两者相互结合,综合把握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实践。因此幼儿教师还应具备动作示范、讲解、创编体育游戏、制定体活动计划、有效的组织引导课堂、创编幼儿操和创新教学等能力,使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调查情况见表3。表3中统计显示:有12%的教师认为制定体育活动计划能力“好”,制定体育活动计划指幼儿教师在把握幼儿体适能水平的前提下,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在一个时期进行身体练习方法,并能有效提高幼儿体适能水平的计划;10.9%的组织领导能力“好”,组织领导能力主要指幼儿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幼儿注意力方面的综合体现;16.7%的讲解能力“好”;讲解是幼儿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向幼儿说明教学任务、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做法和要求及指导幼儿进行身体练习的方法;而认为这三个方面能力“较好”的分别是46.4%、44.3%、35.9%;两者相加超过了50%;说明郑州市幼儿园教师在这几个方面勉强可以,但还不能满足体育教育活动实践需要。有54%~80%幼儿教师认为,在动作示范能力、创新教学能力、创编幼儿操和体育游戏方面是“一般”和“差”,动作示范的好与坏教学成果的有力保证;体育游戏是幼儿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游戏的趣味性和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幼儿注意力保持;因此,54%—80%的调查结果说明受测幼儿教师在创编和动作示范方面的掌握和学习还很不够,而这三个方面却是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实践的灵魂所在,充分制约着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实践的发展。幼儿教师应在提高体育教学灵魂要素上多下功夫,促进幼儿体适能的健康和谐发展。

篇3

(一)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为了有效地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根据现有条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可根据时节组织不同的活动,春天让学生去郊外踏青,冬天下雪的时候,让学生去打雪仗、堆雪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后再去学习课文,思维会更加活跃,理解将更加深刻。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进具有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时事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益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享受创造之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积极评价,激励创新

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得到表现与认可,从而体验成就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就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给予评价。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与活动,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与标新立异。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创新的决心。如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篇4

有时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赞赏的话语,对学生来说,就是促进其进步的强大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给老师,而老师的赏识正是每一个学生重新找回自信、迈向成功的起点。对于差生,要对他们多一点关心与鼓励,就可以使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走向成功的彼岸。

(二)赏识教育应把握好分寸,赏识不足效果不佳,赏识过度会危害无穷指出新课程教育的使命,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开始有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前的新课程改革,无论是社会、教师、和家长改变想法,给每个学生带来赞美。升值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识别,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心理学,注意让孩子在“我能”,我是一个好男孩”成功的感觉,不是一个好男孩将不胜感激,但识别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而不是坏男孩会抱怨,但抱怨说,他们正变得越来越糟糕。赏识教育的秘诀是让他们的孩子醒来,每一个生命的力量觉醒是雪崩,势不可挡。

篇5

(二)继续教育内容针对性需加强

现在中职院校校内培训和组织参加的校外培训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比重过多,针对中职教师特点的专业技能操作培训和解决生产一线难点问题的实操能力的培训项目流于形式,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的培训,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待创新。

(三)继续教育机制需完善

。目前对中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稍显不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资金更多是学校承担,来自企业的外在资金资助较少,对优秀学员的奖励没有,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参加国外交流、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后,培训结果无法体现教师素质提高的实况,继续教育培训效果评价机制未建立。

二、中职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将继续教育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这不仅成为中职院校继续教育可行的改革方向,也是难得的发展契机。中职院校要遵循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特色性、针对性、超前性、实用性、自主性的原则,创新发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培训模式和健全机制,推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更新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教师作为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学校的决策者要牢固树立起“教师是学校第一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把建设好教师队伍放到重要地位来筹划,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从拓宽培训渠道、增加培训资金、健全奖励考核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中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制定出详细切实可行的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培训教师队伍。

(二)深化培训内容,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中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需要根据教师队伍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地设计培训内容。对学科带头人、行业领军人要侧重加强学科的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注重研究和解决生产一线的攻难课题。对青年教师,除加强上岗必备知识的培训外,要积极发挥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在跟踪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上汇报课等教学实践和培训中,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对广大教职工,则要鼓励其加强学历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和专业技能操作锻炼。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校内培训模式、网络或自考学历教学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下厂培训模式成为当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模式,在信息化时代,这些主要培训模式要最大程度地依托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课堂、网络教学,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学校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积极搭建继续教育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广大教职工可以分享继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对下厂培训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继续教育再学习的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看似分开的培训模式又可以有效整合,提升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四)健全激励考评机制,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职院校在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投入下,要积极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引进企业的赞助资金和培训资源,鼓励教师参加更多种类的继续教育。要对参加出国培训、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加强考核评估,对培训教育转化成果的教师要加大实质性奖励。要做好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工作,有效开发出省、市之间继续教育学分互认平台,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推进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篇6

近年高师院校将师范生的校内教学技能培训和师范生的现场教育实践作为改革的重心,但原有的侧重师范生群体职业技能训练和个体教学技能改善的诸多方法(如现场观摩、录像观摩、教育实习和微格教学)都存在实践机会少、指导不力等问题。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教师教育、职前/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契机,信息技术的多种给养或中介作用(如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工具、交流工具、管理工具、评价工具和动机工具等)为(准)教师理解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会教学提供了许多机会和可能性。将多媒体视频与案例教学结合是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习得和有效教学行为发展的新思路。

一、教师教育中案例教学与视频案例教学的基本概念

作为对教学研究范式(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转向认知心理学)的回应,在教师教育领域中,教师教育者不再简单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是对教师知识和教师认知发展的兴趣递增,早在1990年,教师教育者开始在教师培训中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教师对教学的推理和反思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日益成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easemethod,也称“案例研究”,casestudies),是指教师和学生使用案例,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之间的对话,引发参与者反思,增强实际练习的经验,以及引导学习者使用某种特别的思考方式的教学方法J。’Merseth(1996)在综合分析教师教育中案例使用的现状基础上,把教师教育中应用案例的目的分为三种:(1)案例作为示范;(2)案例作为分析实践、同化不同观点、思考行动的机会;(3)案例作为个人反思的启动机。参考教师教育中案例应用的三种目的,并结合以情境认知和建构主义为主的学习理论、反思性实践和基于案例的推理等理论,我们把案例教学应用于在教师教育中的优势和价值归纳如下:

1.案例可以在教学理论与真实课堂教学实践之问建立联系的桥梁,通过活动帮助教师建构对教学实践复杂性、理论如何转变为有效的教学实践的深入理解。

2.围绕案例的小组讨论体现了学习的社会性本质。案例中呈现的故事情境为教师的互动、讨论提供了共同的参考点和共享的“经验”,每个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现实问题、作出各种决策、提出不同的行动方案,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争论中,教师的视界不断交融与分延。

3.从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Reasoning.简称CBR)理论看,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在记忆中不断扩展解决具体问题的案例库(良好索引的问题情境与相应的行动),使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他们以往案例情境中的知识来采取行动,从而提升教师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

4.基于自身实践的案例写作和对他人实践的案例分析,可以促进教师发展反思性教学的意识、习惯和方法,使教师成为一个反思性实践者,在行动中反思、对行动反思。

如今新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出现了更多更强的CPU、ADSL/有线电缆的宽带传输、数码照相录像机(DC/DV)、视频编辑、CD/DVD存储技术、超媒体技术,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在线视频案例教学具有以往基于文本案例所没有的优势:

1.视频和声音、图像、文本结合在一起可以表征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准)教师可以观察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所使用的教学策略、聆听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互动的声音,而不仅仅阅读文本案例描述的真实课堂情境。

2.借助网络,视频案例跨越了学校和教室的围墙内外。网络为传输、表征案例(包括丰富情境的文本、图像、声音、短小的视频片段和超文本)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学者提出,万维网为案例研究提供了三个重要功能:(1)能够把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拟真;(2)能够在案例展示中使用多种媒体;(3)能够使用超链接/超文本导航功能。网络让教师访问视频案例更加便利,随时随地、跨越时空的阻隔。利用各种同步或异步的交流工具,相距遥远的、经验程度各异的教师可以形成实践共同体,共享彼此的经验和评论。

总之,以非线性方式整合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的因特网和多媒体,为案例研究提供了丰富环境,为教师教育创建了表征和联系有关教学信息的灵活方法,促进了(准)教师在同伴和教师帮促者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的知识建构:转变观念、获得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对学生的教育性理解。

二、国内外教师教育中视频案例教学研究的现状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许多大学就尝试在教师教育中研究、开发和应用视频案例教学。明确的教育性目的和合理的教学设计是这些视频案例教学系统开发、研究和应用的主要特点。

基于支持教师理解某种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的需要,研究者开发了整合案例教学的多媒体专用软件。如美国的Marx等开发了一个支持教师学习PBS(Projeet—basedScience,基于项目的科学)的一个多媒体专用软件——“项目实践案例簿”(CasebookofProjectPractices简称CaPPs),它将PBS教学的典型案例集中于软件中,并以教师在实施PBS项目中面临的特定挑战和困境来组织软件的整体结构,例如,如何引导学生调查、如何帮助学生收集、如何分析和解释科学数据,以及如何帮助学生设计他们自己的调查。针对这些问题,软件提供了多个视频片段(每个视频片段大约1—4分钟),这些案例的视频片段向教师展示了PBS教学的多重的、具体的情境。为引导观看者关注视频片段所聚焦的PBS教学的特定问题,软件向教师提供了与视频片段相关的支持性的文字信息:(1)案例背景的情境信息,包括整个案例背景简介、执教者简介和案例特点;(2)结合视频片段的评论,告诉用户通过观看视频片段将学到什么;提供执教者对视频的反思和评论;(3)以提问的形式辅助用户分析视频片段。

借助CD—ROM存储介质,美国一些专业组织和大学在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和推出了许多视频案例教学的产品供(准)教师和教师教育者使用,帮助教师理解课堂的复杂性、成为课堂互动的更好的观察者、学会对他们自己的发展性实践进行反思。如督导和课程开发协会(ASCD)和Arizona州立大学开发了名为“理解教学:实施教授数学的NCTM专业标准”的CD—ROM光盘产品,它以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NCTM)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模型,通过视频片段和动画为(准)教师提供了第一手的观察经验。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多媒体视频与网络的无缝结合成为信息技术支持教师教育的新热点。2000年,Barab等开发了一个基于网络的专业发展工具——“探究学习论坛”(InquiryLearningForum简称ILF)支持在职和职前的数学和科学教师共同体,让具有各种不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可以在在线环境中聚集,观察、讨论和反思抛锚于真实教学视频片段的教育理论和实践。2002年,新加坡的Khine等结合多媒体视频和网络开发了一种在局域网内使用的基于服务器的多媒体工具——“对话媒体”(ConversantMedia),该工具整合了视频观看和在线讨论,支持用户通过为视频添加脚注来参与合作讨论(如图1)。“对话媒体”系统主要包括一个媒体播放器和一些管理工具。当用户观看视频的特定片段时,如果用户准备好发表评论,就可以终止视频,在对话框中创建一个评论,并递交给系统。每加入一个评论,一个标记就画在播放视频的时间线的相应位置上,以便检索。为了鼓励用户发表评论和发表优秀的评论,系统规定用于在阅读别人的评论前,必须自己写一定数量的评论,另外系统设计了评论的同伴评级子系统。通过研究,Khine等发现师范生可以从使用该软件的过程中获益——评论技能和分析教学情景的能力有了提高。

此外,国外还开发了适合(准)教师观察课堂的通用型视频案例教学工具(Transana),它是一款视频/声音数据分析的软件(如图2),该软件提供两种使用模式:面向个体的单机版和网络环境(客户机/服务器模式)。通过转录数据为稿本、识别可分析的音视频片断、把关键词赋予音视频片断、组织和再组织音视频片断、创建相关音视频片断的复杂集合、探究已应用的关键词之间关系等操作,用户可以方便地分析和管理视频/声音数据,并与教师同伴共享对音视频片断的分析。

近年来,视频案例教学开始成为国内教师教育领域的新兴课题,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充分吸收各流派教育教学理论的优势的基础上开发了多元视频分析系统,利用此系统开展了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实验,引导在职教师从“学习事件”、“教学深度”、“教学媒体”、“组织形式”四个角度对课堂视频信息进行分析和再加工J。又如,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小清等利用弗兰德(Flanders)交互分析系统对课堂教学视频进行量化分析。

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只是视频案例教学的支持技术,播放、制作、汇集视频案例也绝不是它的主要任务,而各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成为了视频案例教学研究和实践的重心,如评论/互动、视频案例、相关情境资源、观察与反思。

三、职前教师教育中视频案例学习环境的创设

师范生有着不同于在职教师发展教学技能(即学会教学)的认知特点,这是因为师范生有着许多有关教与学的前概念,他们对教与学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他们的教学行为主要受以前教师、合作教师的影响,而较少受教育理论的影响。

基于师范生认知发展的特点,结合对国内外教师教育中视频案例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开展视频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开发或简单应用一个视频案例系统/工具,而应从视频案例学习环境创设的角度来开展研究、开发和应用实践,这个视频案例学习环境需要包括围绕视频案例的诸多构成要素组成:

1.视频案例和资源。生动、形象的视频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视频案例可以来源于中小学优秀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或者表现某种教学技能的课堂教学片段,也可以是并不完美的、能引发讨论和反思的课堂教学实录,还可以是师范生自己的微格教学实录。除课堂视频文件外,案例还应包括与该课堂教学实录相关的各种情境性资源(教案、电子板书、教学课件、教学后记等)。

2.围绕视频案例的丰富活动。围绕视频案例,师范生可以展开包括观察、讨论、评价、角色扮演等许多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在建构对教育教学理论理解的同时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有效教学策略。

3.强大的视频案例教学工具。依托多媒体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开发具有查询视频案例、浏览视频案例、发表主观评议和参与讨论、进行客观量化评价和统计的视频案例教学工具可以成为职前教师学会教学的强大的认知工具。

4.支持视频案例分析的支架。师范生作为准教师需要指导教师的辅导和帮助,通过提供一系列观察、分析、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的支架,如观察课堂氛围的量表、查证教学指导方式的多样性的量表,可以引导他们像正式的学校教师一样观察和评议教学过程、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

篇7

2.远程教育环境下组织学生的能力

远程教育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但是要使学生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学习的组织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学习,能够起到学生自我教育、感染教育的效果。在组织学生学习中,可以交流思想和学习方法、讨论课程内容、共享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辅导教师要在分析学生所学专业、所在区域、年龄差异及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及现代通讯技术,使学生形成一定形式的学习组织。

二、远程教育辅导教师应承担的主要工作

在现代远程教育理论指导下,如何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学习组织能力,将高校提供的教学资源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每一位学习中心辅导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导学工作

远程教育的学生的年龄、工作性质、学习目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辅导教师在接受课程辅导任务后,要根据每一类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帮助学生制定出可行的个性化学习计划,这是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首先,要根据课程的性质、难易程度等,向学生明确表明要学好课程所需要的总体时间。在保证正常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合理做好课程平时学习、学期复习、迎接考试的时间和进度安排。其次,辅导教师要在分析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素质、学习习惯以及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即合理安排时间观看课件,研读教材,做作业及练习,总结复习等环节。

2.要进行学习资源与学生的分析,做好备学

首先,辅导教师要了解和熟练运用课程所应用的教学手段。学校对所辅导课程的多媒体试听课件、教材、阶段性辅导课件,以及文字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要充分的了解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以便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熟练运用这些技术,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辅导教师要研读教学资源。现代远程教育的教材既包括传统的文字教材和学习指导材料,还包括录音、录像教材、IP课件等多种媒体资源。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教材的主要内容要能记牢,能讲透,还要了解所辅导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对所辅导课程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辅导教师要熟练掌握其他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特点和媒体对课程知识讲解的侧重点,要将各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比较、分析,做到融会贯通,了如指掌,以便在课程辅导中有选择性地运用各种资源,达到教学的目的。再者,辅导教师要分析和了解学生。参加远程教育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不等。由于职业背景复杂,学习需求各异,辅导教师要在对学生总体情况进行概括了解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做到心中有数。一是要了解学生的工作、职业特点。在所辅导的学生中,哪些学生在办公室工作,哪些学生长期工作于车间、现场,哪些学生经常出差或是长期在野外工作。这些学生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学习条件如何。不同的学生能适应什么样的辅导方式。二是要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自身情况加以了解,以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导学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指导学生有所侧重的开展学习,使用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方法,掌握课程重点,突破课程难点,解决学习中的疑点,全面地掌握课程知识。另外,在对学生开展课程辅导之前,辅导教师要认真将高校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在研读导学资料、观看视频课件的基础上,找出课程的重点、难点,形成具有独到见解的、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辅导资料,以给学生在学习中参考、借鉴。

3.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好督学

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在线学习、观看视频课件的时间长短、课程练习的完成情况、在线作业的成绩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学生对某一部分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视频课件是高校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在远程教育中,视频课件相当于普通教育的面授过程。高校教师通过语言、板书、教具,系统地向学生讲解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在对教材进行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视频课件的时间长短,可以理解为面授教学中学生的出勤率。学生只有完整地观看,甚至是反复地观看视频课件,才能系统地、全面地理解课程,掌握课程的知识点,达到课程学习的目的。因此,辅导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在线视频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教材、学习视频课件时没有理解和掌握的问题。课程练习、在线作业、离线作业是对远程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检验,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辅导教师应当随时通过查看学生学习情况统计、课程练习、在线与离线作业的完成情况与完成质量,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通过QQ、MSN、飞信等现代通讯工具与学生加强联系沟通,随时解决学生日常学习中的问题。

4.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

著名远程教育专家丁兴富教授在《远程教育学》中指出:远程教学辅导是为远程教育学生提供诸多学习支持服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服务,并且是与课程的学科内容直接相关的一项教学服务。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在感知、记忆、思维、推理、决策和反馈等认知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征,辅导教师要在观察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符合学生认知需要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个性化问题,给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有些学生可能在语言感知方面存在不足,辅导教师就应当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并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运用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些学生在涉及逻辑推理方面的课程学习上存在困难,辅导教师就应当在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寻找规律,并通过多做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5.要总结共性问题,改进教学辅导方式

辅导教师在对课程进行一个阶段,或一个周期辅导的基础上,要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以及自己指导学生制定的个性学习计划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甚至对整个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主讲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得出理性的认识。通过不断总结,并向学生、学习中心和举办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进行反馈,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为学生和学校提供借鉴,同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辅导方式。

篇8

由于受多年形成的老观念影响,音乐学科得不到足够重视,在评优选先、工资晋级、提拔干部时农村音乐教师位处弱势,所以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师个体发展。

三、改善农村音乐教师现状的建议

如何改善农村音乐教师现状?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提出来与各位同行商榷。

1.强化教师专业培训,定期组织进行不同层次音乐教师培训。如音乐教师上岗培训、音乐骨干教师培训、音乐优秀教师培训、音乐名师培训。正如全国开展的“国培行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远程培训长远作用。

2.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加强对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的管理,制定和采取有利于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和举措,促进农村音乐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3.加大音乐教学设备投入,按国家标准配备音乐教室、音乐器材,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配套光盘等等。切实改善农村音乐教学硬件基础,以此来推动农村音乐教学与音乐教师的发展。

4.农村音乐教师要树立自主研修的意识,不能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们的学生等不起,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相关音乐教育的书籍、音乐教材的挖掘、音乐教参的阅读、自身的艺术素养、音乐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校际间同行的教学研讨等方式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篇9

(二)中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随着年份逐渐增加,教师的专业类型也在增加,主要以音乐、美术为主。教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现有的教师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艺术类、体育类、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也有一部分是从其他乡镇普通中学考调进入学前教育专业任教的(转岗教师)。教师专业结构呈现不完整和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具备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一般来说专业知识较为扎实,能胜任专业教师岗位,但对于中职特点和学生特点缺乏了解,执教过程会面临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具备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实践操作技能较强,但缺乏理论知识。他们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对中职特点及学生特点认识不够深入,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基础知识缺乏,文化素养不高。而转岗教师已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短期内要想改变其教育思想和认识中职教育特点,一时难以实现。针对转岗教师而言,不仅需要补充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接受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这三类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面临进入专业教师角色时间较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较艰难、自信心受到打击等困境。

因此,应着力提升他们的通识性知识,即应提高他们对有利于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人文知识的把握。但是,由于通识性知识范围较广、内容较多,教师们在短时间难以补充,短期的在职培训也不能达到目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

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大主题。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有学校环境、教师教龄、教师反思能力、教师教育培训、教师成长经历、教育信念等。针对不同的教师类型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训练,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并且,培训时间至少应有120学时,培训内容必须经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决定,这样才能确保教师专业知识的合格。通识性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教育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以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这种知识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师生成长的动力源泉。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途径有师范教育、新教师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等。其中,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性的起点和基础,自我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一)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以促进教师专业进步和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教研活动中教师是研究主体,重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教研组在组织教师教研活动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全员性

即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都必须参与进来,每一位教师必须积极思考教研主题并参与讨论、发言,成为思考者、实践者以及研究者。

2.实效性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通识性知识不足的问题,以求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知识,增加课程吸引力。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在教研活动中,须遵守的原则还有发展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研活动的流程为确定主题、收集分析资源、形成方案、预测结果、评估结果。基于提升教师通识性知识的目的,教研主题可以选择中职教育特点、文化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二)组织主题班会,促进通识性知识的掌握

主题班会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促进教师对通识性知识的掌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仅有大量的教学任务,也承担有一定的管理任务。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中职专业教师中同时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不在少数,而主题班会正是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之一。主题班会的组织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先确定主题,再确定班会形式,并策划班会具体执行过程。班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使其丰富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可进行小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励的学习等。

篇10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教育行政职能,既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探索不断提高培训效率的新方式、新方法。

二、注重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

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应经常深入中小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教育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意见,然后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再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大家尤其是一线教师的认同。

三、提高培训者的素质与能力

对培训者进行提高培训,建立培训竞争上岗制度。培训单位应面向社会,从有教育教学经验又愿意为继续教育培训做工作的一线校长及教师队伍中聘请兼职培训教师建立地方培训专家库,适时组织学习参观培训,分解培训专题,平日备课,到时积极上阵。

四、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要从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培训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

五、探索和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用“培训机构”模式。对此必须不断改进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新模式。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值得借鉴。

六、不断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

根据教师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创设集中培训的学习情境,为教师学习创造和谐环境;创建民主对话的继续教育培训气氛;发挥一线教师的优势,丰富培训资源。

七、充分发挥现代远程网络技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培训机构应加强网络建设,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八、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在坚持统一培训的前提下,提倡教师自主选择继续教育学习方式和内容,引导他们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应该立足实际,加强引导和监督,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自主创新之路,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新格局。

篇11

(一)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调查结果

课题组成员对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高低的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夏力主编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对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评价标准。通过仔细阅读并分析50名教师的教案,了解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能力设计的现状。并对50名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以了解目前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现状形成的原因。

1.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目标设计能力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结合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并以我国幼儿教育的总目标为依据而制定的。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是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之前,预先对幼儿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要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技能能力的期望和要求。

(1)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提出的依据不够科学。根据对教师的访谈和对教学方案的分析研究发现:有36%的教师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教育目标或直接参考教师指导用书上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24%的教师根据幼儿园的具体安排,结合优秀教案提出教育目标;6%的教师在提出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会考虑季节因素;14%的教师会根据家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科学教育目标;只有20%的教师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来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的总目标。

(2)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提出不够全面。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构成应该包含情感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知识经验。调查发现,94%的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提出了认知目标,80%的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提出了情感态度目标,只有58%的教师提出了能力目标。

(3)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没有兼顾个体差异。通过对A市B区5所幼儿园50名幼儿教师的访谈,发现有76%的幼儿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年级幼儿的认知特点来制定活动目标,有42%的幼儿教师会考虑本班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虽然幼儿园班级是按照年龄来划分,但相同年龄的幼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然而访谈中发现只有16%的幼儿教师注意到了幼儿的个体差异,这说明有84%的教师没有真正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科学教育并没有提出分层次目标。

2.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准备设计能力丰富的活动材料是顺利开展科学活动的前提和重要环节。调查发现,目前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准备的设计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材料准备较单一。通过对A市B区5所幼儿园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活动材料较为单一的问题。56%的幼儿教师都是利用幼儿园现有材料或集体购买材料;28%的幼儿教师是根据活动内容选择身边常见的材料;只有16%的幼儿教师会选择利用废旧材料。

(2)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的材料不够充足。通过对A市B区5所幼儿园教师科学教育活动方案的研究发现,只有54%的幼儿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比较充分的材料,仍然有46%的幼儿教师在准备科学活动材料时没有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这势必会影响科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3.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设计能力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也要是幼儿感兴趣的;既要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又要拓宽幼儿的科学经验;既要体现科学的启蒙教育,又要具有时代性。目前,A市B区幼儿园教师选择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情况如下:

(1)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具有时代性,但是缺乏灵活性。通过对A市B区5所幼儿园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有74%的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设计上考虑到了幼儿的发展特点,52%的幼儿教师考虑到了活动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但仍有16%的幼儿教师是根据幼儿园的统一安排来选择活动内容,说明部分幼儿教师对于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缺乏灵活性。

(2)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生活,但是缺乏整合性。通过访谈发现,有86%的幼儿教师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能够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就能发现科学;同时有76%的幼儿教师还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跳一跳能够理解和接受,从而能唤起幼儿的求知欲,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让幼儿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感。但是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幼儿教师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较为狭窄,72%的幼儿教师认为科学教育活动就是让幼儿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科学活动的过程,教师在选择科学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五大领域内容间的有机整合。仅有28%的教师在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时重视将科学教育内容与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和社会领域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4.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设计能力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教师所要选择和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必须要适应幼儿的认知特点,否则会影响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研究中发现,目前A市B区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中情况如下:

(1)科学教育活动中能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对A市B区5所幼儿园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有76%的幼儿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会运用直观教学方法,而在运用直观法时36%的幼儿教师会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54%的幼儿教师会利用实物或挂图等作为直观法的教学材料。

(2)科学教育活动方法的运用没有关注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方案的过程中会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是在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关注度不够。在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有24%的幼儿教师采用了操作法,积极让幼儿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但是仍然有18%的幼儿教师只是运用了观察法和讨论法,并没有运用操作法让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幼儿教师能够意识到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幼儿的个体探究,但调查中却发现,在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58%的教师采用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26%的教师会利用小组活动的探究方式,只有16%的幼儿教师会注重幼儿的个体探究。

5.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过程设计能力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要围绕教育内容展开,还要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方案的研究发现:有46%的幼儿教师设计的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结构严谨,教学环节清晰,环节设计能够层层递进;32%的幼儿教师设计的科学教育活动能够充分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42%的幼儿教师设计的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注重师幼之间的互动,教师积极引导,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但是仍然有30%的幼儿教师设计的科学教育活动过程较为单一。

6.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评价能力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是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标准,采取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方式、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及教师、幼儿等进行测定并加以分析,最终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科学教育活动评价的设计是整个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有着导向和调节作用。科学活动教育评价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幼儿的评价;二是对活动本身发展的评价。

(1)科学教育评价中偏重对幼儿获得知识情况的评价,忽视幼儿情感态度发展的评价。调查发现54%的幼儿教师科学活动设计的评价包括了对目标、内容、过程的评价,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活动的目标是否达成;68%的幼儿教师注重知识技能性的目标的评价,而对幼儿情感态度方面的评价较少,只有24%。这表明有76%的幼儿教师并没有重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情感态度的评价,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2)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中对自身评价缺乏自我反思,评价意义不大。通过对A市B区5所幼儿园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幼儿教师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方面做得不够,74%的幼儿教师较少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甚至有16%的幼儿教师不对自身的教育活动进行评价,只有10%的幼儿教师经常会对自身的教育活动进行评价。

(二)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现状

形成的原因分析调查发现,目前A市B区幼儿园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现状既有令人满意的一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之所以产生目前的现状,主要原因如下:

1.学前教育专业对职前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素质培养不够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职前准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决定着幼儿园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高低。但是由于目前培养幼儿教师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导致了对准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基本素质培养力度不同。首先,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传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而忽视对准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培养。其次,部分院校的课堂教学方法中往往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对于如何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不够重视,训练较少。最后,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价方法不够科学,这也是导致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幼儿园对职后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能力的培训力度不够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既要依靠职前教育阶段的培养,更要依靠职后阶段的教育培训。但是在访谈中发现,目前部分幼儿园在对职后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能力的培训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幼儿园没有形成提升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良好氛围,主要表现在一些幼儿园虽然也会对教师进行培训,但系统开展的对幼儿教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培训较少。其次,部分幼儿园虽然开展了培训活动,但是对于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培训制度还不够健全,导致幼儿教师提升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动力不足。

三、建议及对策

培养准幼儿教师的高等院校和幼儿园要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方法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一)提升职前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素质

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树立正确的准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理念正确的科学教育活动理念可以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活动理念。第一,学前教育专业要注重学生学习和解读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主要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相关文件,重点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相关文件中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指导要点的规定,提升学生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解读能力。第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科学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对学生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第三,学前教育专业应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到幼儿园从事科学教育活动实践,获得丰富的经验,在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交流中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理念。

2.培养准幼儿教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科学教育质量,幼儿教师只有具有从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良好素养,才能够科学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因此,在职前教育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教育活动专业素养的培养。第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注重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学生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素养。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让学生掌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材料准备、内容选择、方法组织、过程设计和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第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能力。学校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教案设计,明确教案的基本构成部分及其设计要点。第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说课,通过说课的形式,阐述教学活动设计的理念。

(二)加强职后幼儿教师科学教育的培训力度

幼儿园是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场所,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直接影响幼儿科学活动教育的质量。因此,幼儿园需要加强职后幼儿教师科学教育的培训力度。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篇12

在人文主义社会背景下,社会文明高速发展,人道主义深入人心,特殊教育如今是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欠缺之处,其兴起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的核心是质量,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如今,特殊教育无论是在义务教育方面还是高等教育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就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特殊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特殊教育中,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对这些孩子发展的影响要比对普通教育中的孩子的影响大的多。因此,要促进特殊教育公平发展,就必须重点考虑特殊教育教师资源配置这一关键性要素。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教师资源发展严重滞后,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大步前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足

截止2010年6月底,我国开设特殊教育的高等学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这些专业每年的招生有限,本科生每年只招50到60人。全国还有两所大专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每年培训30人左右。[4]每年我国培养的教师数量有限,使得特殊教育的师资数量满足不了现行的需求。残疾人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教师数量的要求比普通教育更高。根据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残疾青少年在校生总数为425613人。其中,5-14岁的残疾儿童人数为415992人,15-18岁的残疾青少年有9621人。若按现有在校师生比1∶4.3计算,则需要教师98980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我国的特殊教育的需求。[5]

(二)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质量不高

教师资质包括教师资格证书的等级、数量,教师的最高学历和职称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不仅人数不多,而且缺乏专业知识,特教教师的资质偏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中经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教育或者培训的人数总比例较低,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普通学校尚低,在学历和职称方面有待提高。从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学历构成情况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专科毕业生近达一半,占44.42%;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占54.9%,学历达到本科的教师不到一半,仅有44.08%;而研究生毕业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只有1.02%。可想我国对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微乎其微。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硕士培养点不到十个,博士每年培养教师最多也就十几个,而且大都都是毕业以后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其余的特殊教育本科专科每年培养也只有数百人。再看我国特殊教育职称情况统计表,初级职称的教师(即小学一级及以下)共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79%;中级职称的教师(小学高级)只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5%,其中只有72.29%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高级职称的教师(中学高级)仅占6.63%,并且其中只有58.76%的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可以明显看出,特殊教育教师无论是在学历还是职称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分布不均衡

在特殊学校聚集和特殊学生较多的地方,师资反而相当匮乏,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人口密集的地区反而出现师生比严重失调的情况。根据上述现行规定的特殊教育师生比1∶4.3,从上表可以计算出目前没有任何地区符合这一标准。师生比(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控制在1∶4.4到1∶5范围的地区分别是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师生比在1∶5到1∶9.8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山西、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湖北、西安、陕西、宁夏。我国的特殊教育的师生比的平均比例(全国在校学生数/全国专任教师)是1∶9.8,以上的17个地区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他的13个地区严重偏离国家的平均水平。师生比1∶9.8到1∶20之间的省份有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还有几个地区的师生比小于1∶20,分别为江西、重庆、四川、云南。各地区师生比的严重失调给特殊教育质量的不平衡带来巨大的影响,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或者人口密集的地区都不乏存在严重失衡的师资配置,可想而知西部偏远地区和人口稀少地区的师资质量又能有多高,这让特殊教育该如何公平发展,特殊教育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已严重阻碍特殊教育向公平化方向发展。

三、建议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殊教育的兴起势不可挡。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中,教育全民化的口号中,受教育的残疾人数量势必增长,质量务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积极为残疾人群争取更多切实的利益,充分让残疾人群享受到最大化的权利,让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落到实处。特殊教育的教师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分布上,其配置的不平衡造成了教育主要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使得特殊教育的规模难以扩大,质量难以提高,让特殊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现代化的大众化教育和终身化教育,对此,笔者提出一些粗略的建议。

(一)保障教师的经济待遇和政治权利,建立健全教师人事进出制度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很难获得教学期待,容易受挫,打击其工作主动性。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各项经济、政治上的制度保障,建立合理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发挥职称评聘的调剂作用,否则特殊教育教的工作热情很难提高,教师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

篇13

1.2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针对教师教育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构建师范生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体系,将课程体系调整为学科专业基础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两大方面。

1.2.1调整学科专业基础课,完善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所涉及课程科目围绕中学生物所涉及到的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态学等课程以及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强调的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环境和稳态等内容开设,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的知识重点和比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使师范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便能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1.2.2设立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教师教育课设立公共教师教育课群和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前者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学、汉语口语、教师礼仪学、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及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等常规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如微格教学训练、教师口语训练和说课训练、三笔字训练、教学设计训练;同时设立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探究、生物学经典事件解析、中学生物学教学案例分析、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等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生物知识素养。

1.3注重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训练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软件制作、网络课程创建、教学动画创作和DV创作等实验。让学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1.4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实践建立贯穿大学四年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根据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进程分别安排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师范技能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师范性素养。

1.4.1延展教育实践时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一至三年级增加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中去,进行教学观摩,加强听课训练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熟悉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充当课堂教师的助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批改学生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实践期间对中学的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撰写出教学研究论文,相互交流[7]。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师范生充分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

1.4.2加强教育实习活动,全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大学四年学习到的教育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让师范生尽早了解当今社会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师范生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

1.5延展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由于课时等各类因素的限制,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课堂讲授学时少、技能训练时间少的状况。因此要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实验和训练环节。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各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比赛,定期开展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推荐师范生参加更高一级的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各种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大赛活动等也是有效的实践环节。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课余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及比赛活动,比如“教学技能”、“说课”、“模拟上课”、“三笔一话”、“书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大赛,同时“班级网页设计”、“教师形象”、“朗诵”、“演讲”、“辩论赛”等一系列的大学生校园活动比赛也是很好的培训方式。这些培训与比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1.6教学案例资源建设规范,建立网络资源库“教学案例资源”是指中小学教学案例、微格技能实训等案例的资源包。资源包应包括教学单元内容及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单元的课件及学生作品等、教学单元的视频录像、教学反思(实训总结)与专家点评等四个部分。特别是名师授课的课堂案例,定时组织学生进行观摩。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的学习,了解各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1.7在中学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师生服务基础教育

1.7.1注重高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加强与实习中学的合作研究,注重教学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对接,组织师生走向基础教育一线,通过听课、实习见习指导、开设讲座、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各项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早日进入教师角色,明白教师的责任,还可以了解现代中学生的特点,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同时,邀请中学优秀一线教师来学校作报告传授教学技能,以及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时的解决方法,并亲自指导学生的教学,提高教学技能。

1.7.2与实践基地建立互惠关系积极为实践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指导,提供师资培训、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图书的借阅等服务和帮助。向实践基地师生免费开放生物标本馆,对基地教师进行生物新课程及实验培训,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并共享研究成果等。经常派学生到基地帮助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课外辅导、义教、指导中学生开展生物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等。

1.8注重高校教师自身的师范性影响从更加广义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而言,不能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局限于几门课程上,每一位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一种最真实的“示范”。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教法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各个课程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知识面与基本功等教师职业技能无疑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甚至这种影响更深刻,产生的积极效应和潜移默化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1.9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中学生物教材,了解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改革的趋势。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适时吸纳青年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高的人才,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结构,确保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讲授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议、指导、鉴定。通过教学团队内的传、帮、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1.10加强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组织教研室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以期探索课堂教学最优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日常注重教法、学法的教科研学习,把搜集来的先进教改信息反馈给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使每位教师都能遵照学院的教学实施计划,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11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成立生物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团队,从知识与从教技能等方面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和建立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