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机电类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方向。毕业设计的内容应涵盖专业的主干课程,符合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目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毕业设计选题多采用指导教师给定题目,学生3-5人组成项目组的形式,这种选题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高职学生的培养的是技术应用能力强,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来选择题目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方面着手,缩短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以很快融入角色,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也为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完善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机制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制订完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实行全面质量跟踪和管理,举行毕业设计指导讲座,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选择题目,制订《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对教师何时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何时进行有关技术资料、数据的收集、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初稿、教师何时对学生的初稿提出反馈意见、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修改稿、何时完成毕业答辩做出系统的安排。制订《毕业设计书写格式》,毕业设计说明书要有统一格式,内容一般应包括名称、摘要、正文和参考资料四部分。正文是说明书的核心,一般应包括: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目标分析及总体方案的确定、设计的思想和依据、实体设计、软硬件调试和结果分析,必要的计算、图表、总结。说明书文字叙述力求简练通顺,字数不得小于6000字,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楚,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论述深入浅出,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制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对设计的选题、设计的指导、设计的答辩以及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等各方面工作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监督工作,按照《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的要求对通过毕业设计考核,确定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是否达到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设计的实际水平,对于抄袭和代做的毕业设计应严肃处理。
2.3改革毕业设计答辩模式
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起着举足轻重作用,通过答辩可以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要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答辩工作,对答辩场地、人员安排、答辩时间、答辩记录等工作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学院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考评委员,此外,学校的指导教师同样可以到企业去,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现场答辩委员,在企业现场进行答辩。在答辩前几天答辩考评委员的成员要阅读学生的毕业设计,精心准备答辩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组织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参加答辩,使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篇2
电子工程学院除执行淮海工学院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外,还构建了由14门学科基础课程及6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组成的大电类(电气信息类)大类教育平台: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A(一)、高等数学A(二)、复变函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线性代数、大学物理B(二)、大学物理B(一)、工程制图A、工程训练B、电路、模拟电子技术A、数字电子技术B、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A、物理实验(一)、物理实验(二)、电路实验、模拟电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由4门实习、3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组成,包括认识实习、装机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通信系统的计算机仿真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课程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信专业通过课程优化整合形成了7门专业主干课程及10门专业选修课程组成的专业教育平台,专业主干课程为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网基础、程控交换技术、光传输技术、移动通信;专业选修课程为电子线路CAD技术A、通信工程专业科学计算与仿真(MATLAB)、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信息论与编码B、数字信号处理、通信新技术专题、现代通信工程设计、微波通信、数字图像处理、数字移动通信无线网络优化。结合电气信息类一级学科专业培养特色,除了设置了一级学科方向公共课程外,还灵活设置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个二级学科专业前沿和特色以及跨学科选修课模块等。
2.注重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构建与课程体系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重新布局。以课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生产实习为主线,结合开放式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平台、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的科技竞赛、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践创新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包含实践-技能层、基础-提高层、综合-创新层和科技-研究层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多方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3.改革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推进精品课程群、创新型教学团队和教材建设
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建立了“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光传输技术”、“移动通信”等为主的核心课程群。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调整了部分专业课程,增大选修课程,增设“现代通信工程设计”、“数字移动通信无线网络优化”等新课程。建设成了“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等校级精品课程,开发了精品课程网站,出版了1本《移动通信》特色教材。逐步形成了内容全面、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电子化、网络化、多媒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形成了通信专业校级特色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获得了相应的教学成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理论教学方面,对于重点内容主要采取“工学结合”、“项目驱动”、“讨论交流与激励”和“实例分析”的教学理念,将以后通信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技能与知识体系融入理论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方面,强化课程设计环节,建立实训项目库,完善实训项目,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要求模拟实际工程项目建设步骤,使学生经历搜集资料、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工程实施、验收、答辩的过程,在项目实施中,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度,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调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课外环节开展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设立“创新能力培养训练”项目,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习、社会调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教育周、科技文化节等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系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实践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扎实的通信专业理论基础,完整的通信专业系统性认识,为成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实践应用能力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机构,相关人员按工作分工具体实施各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使该计划的实施工作纳入通信专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全面规划和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加强“双师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1名曾在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过的人员任专业教师,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出国进修,提高年青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增强教学团队的协作能力,团队承担了省级、校级近20项教学改革课题。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上市公司杭州华星创业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连云港港口集团通信信息工程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外聘指导教师,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
四、依托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促进项目开发与成果转化
运用运营商网上商用通信设备构建了集移动通信、网规网优、光传输、光接入、程控交换、动手区为一体的实景式现代化通信综合实践实训平台,该平台作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训平台可开出实验实训项目近150多项,将完成工程测试、通信流程实训、校内外技能培训、实践创新、科学研发、开放实验等功能。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平台的同时,积极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了解和接触生产实际,学到了校内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通信专业将发挥高水平教师团队技术开发创新优势,校企合作承接横向、纵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和谐互动,共享资源多赢。
1.选派科技特派员、入选连云港市科技专家库或连云港市“521”工程的教师担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技术顾问,承担或参与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企业生产、应用、研究等方面难题,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为通信信息工程公司和地方经济服务。重点以市场需求量大、技术更新较快且学院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通信产品研发、通信技术应用、增值业务开发为突破口进行技术攻关。
2.与连云港港口集团通信信息工程公司联合申报高层次的研发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篇3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目前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1][2]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进入大学全面扩招阶段,各个院校招收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师资的增长速度却没有跟上。这一方面导致生师比矛盾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导致学校生源质量下降,这对维持原有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3][4][5]以上两个客观外部因素均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为此,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出台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厅[2004]14号),要求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成为高校教学和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数学类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观内部因素入手,在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和原因
(一)选题问题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根据近几年的观察,我们发现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难度在不断下降,题目越来越贴近课本基础知识而远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同往年相比,有新意的题目越来越少,重复率很高。这也导致了越来越难评选出真正的优秀毕业论文,多人一题的现象很普遍。
(二)完成度问题
从论文的完成度来看,出现的问题更多。以往教师还能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少许创新,提出自己的想法,体现自己的工作。现在教师只要求学生把问题弄懂、写清楚就行,只要把别人做过的事情重复一遍就行,只要格式上没有问题就行,只要不明显抄袭就行。就算标准降低到如此,许多学生的论文还是惨不忍睹:格式极不规范,字体字号错乱,前后不统一;图表没有图题、表题,缺少序号,图表采用截图,清晰度不够;摘要不像摘要,写不清楚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解决,有何收获;英文摘要全靠软件翻译,词不达意,语句不通;正文结构不合理,缺少引言和背景介绍,直接进入正题;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在正文中没有标记引用。更有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抄袭前几届学生的论文或者网络数据库中的学位论文,在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连自己所研究的问题都讲不清楚。
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由于学生素质下降、找工作难分散了精力、论文准备时间短、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因素造成的。事实上,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是不合理的。我们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最直接的原因是学校和教师没有重视毕业论文。首先,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扩招е卵生的就业压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成为学校行政部门最关心的事情。而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正好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重合,并且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就业的关系不大,所以主管部门不仅没有对毕业论文质量提出高要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学生对毕业论文敷衍了事。其次,由于生师比不断上升,每个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任务加重,指导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造成学生毕业论文得不到教师的充分地指导和有效监督。最后,由于缺少对指导毕业论文的奖励机制,教师的辛劳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教师花大力气指导出优秀毕业论文,却没有得到任何考评政策上和经济上的回报,这样教师自然越来越不重视指导毕业论文写作。
二、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
数学类本科主要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统计学三个专业。其中统计学虽然属于独立的一级学科,但在大部分高校都是放在数学系下面招生,和数学专业的培养方式类似。与理工科其他专业相比,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具有理论性强、工具性强和实践性弱三个特点。
首先,数学专业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偏重科研基础训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历史最悠久的数学专业,其目标是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过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的人才。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专业课程都比较理论化,很少有课程涉及具体的应用环节。这就导致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类研究生化,大多是简单的数学理论科研问题。而对于当前的数学专业本科生来说,由于专业功底差,基础不扎实,或者从事数学研究的兴趣不高,要想把数学理论问题做好的难度很大。前些年,数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多数都是和数学理论相关的题目。最近几年,数学理论类毕业论文题目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即使有学生选择也只是些科普综述性的题目。
其次,数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工具性。随着本科生培养方案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就业率,数学类专业都根据自身特点增加了很多工具性课程。比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强化数学建模、金融建模等课程,统计学专业强化数据处理和分析类课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强化编程类、计算机应用和数据挖掘等课程。这也使得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逐渐和某一工具性课程相结合,研究或实现某一工具算法的使用过程。这类毕业论文既能体现专业背景,又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最后,数学专业的实践性较弱,缺少对口的一线工作岗位,适合做间接开发和二手数据处理。不同于建筑、机械、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实践型专业,数学属于研究型基础专业,所学知识更适合做一些间接研究型的工作,如教师、研究员、数据分析师和开发工程师等。换句话说,数学专业属于万金油专业,没有具体的对口职业限制,学生掌握的只是工具,用来做什么要看学生的兴趣。因此,数学类专业在毕业论文选择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来制定相关的题目。在我们指导过的毕业论文中,有做金融证券建模分析的,有做农业数据分析的,有做数据挖掘的,有做社会调查问卷分析的,只要是能用到数学工具来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我们都认为是符合专业定位的好论文。
三、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三点思考
根据以上发现的问题和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三点思考,目的是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这三点分别是上层的政策保障,中层的经济刺激和底层的过程优化。这三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学校管理层要拿出政策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其次,要有相应的考评激励和经济鼓励,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再次,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要改进原有的做法,这样才能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
(一)制订政策提高毕业论文的地位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教育厅[2004]14号)中明确指出,毕业论文(设计)水平是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突出位置。虽然高校的主管部门要求高校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但是没有给出评价毕业论文质量的详细指标体系,只是含糊地要求毕业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此,各高校在执行过程中只是要求达到选题和专业相关、格式正确、一人一题这样的简单指标即可,这导致参与者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意愿不强烈。对于这一问题,学校管理部门一定要带头立好规矩,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在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中的比重,要制订详细的制度,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随机抽查、论文答辩等一系列相关管理规定,对毕业论文进行规范化管理。要把能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作为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不能放松要求。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检查要有详细的量化指标,比如选题难度、个人工作所占比例、创新性工作所占比例、完成度等。只有对院系和学生两头严格规定,才能引起双方的共同重视。
(二)提高毕业论文的奖励
除了设定外部压力,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外,还要有一定的内在奖励政策作为辅助,增强内生动力。不然,再严格的规定也只会使大家表面附和,心底抗拒,应付了事。随着学生的增加,学院为了鼓励教师多带毕业论文,提高了带毕业论文的报酬,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多带毕业论文的热情。但是这种激励的效果仅限于选题阶段,导师为了多带学生,会想办法出一些好题目吸引学生。然而,在招到学生后,后续的指导过程没有任何奖励,即使带出了优秀毕业论文,学生和教师也不能获得任何额外奖励。因此,不仅教师无心栽培优秀毕业论文,学生也不愿意花时间去争优。同上课相比,如果评教成绩高,教师在评职称和评先进时会得到加分,而带毕业论文,带多少和带的质量高低对评职称评先进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很多教师宁愿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也不愿花在指导毕业论文上。这就需要管理部门拿出相应的政策奖励和经济奖励,对获优秀论文的学生、指导教师以及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学校要予以表彰,大力宣传表扬,对院级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获得者o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在评职称条例中增加指导优秀毕业论文的条款,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可以作为年度评优的首推对象,以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激励作用。
(三)优化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
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都具备后,就要采取相应措施优化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鼓励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都是学生很早就和指导教师建立了联系,有的是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有的是进入导师课题组、旁听讨论班和参与部分研究工作。建议在大学第二年开展本科生研究计划,通过数学建模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等,提前为学生分配导师,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和科研训练,提高科研能力和其他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了解学科前沿,学习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为学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让学生了解学位论文的准备过程和写作方法,保证格式正确,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错。3.引入研究生的送审制和预答辩制,如果论文达不到要求,要限期整改,不然不允许答辩。4.使用防抄袭工具对毕业论文进行检测,检测不合格者不允许送审,坚决杜绝抄袭等违背学术道德的情况发生。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经历和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这一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管理部门要制定严格的制度保证毕业论文的地位,提高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度。其次,出台奖励政策作为辅助,增强内生动力。最后,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前和导师建立联系。这一系列措施,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赵书博,王秀哲,谷文辉,平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5(5).
[2] 许信刚,童德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
篇4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
(2)具有良好的基本文化素质。
(3)掌握满足本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
(4)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理论,其有较强的机械制图、识图能力,具有机械制造中的工艺、工装设计方面及—般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的能力。
(5)掌握机床的结构、原理,具备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能力。
(6)掌握以电工电子技术、设备控制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为主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调节、维护、技术改造、数控设备的维护等工作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有阅读和应用本专业一般性英语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获得中等技术等级证书。
(8)能通过有关部门考试取得下列证书: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或B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以及专业职业技能证书。
二、机电类专业教学要求
1.开展机电类专业社会调研和国内外比较研究。
2.按机电类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3.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4.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5.提出师资、实验、实训基地、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规划。
6.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三、机电类专业教学设计
1.归纳和总结适合实践教学的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项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小组教学法:是根据教学任务、目的,结合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讨论、实训,体现各小组特点的一种方法。
实例教学法:又称为产品教学法,是以制作实际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讨论和设计各环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加工方案。
模拟教学法:是旨在营造人为环境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据此还可获得重复训练机会,以及随时进行评价的可能性。
2.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不仅获得的毕业证书应达到这一标准,而且获得的“双证书”或“多证书”也应达到与此相应的标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学生的成绩可以当作本专业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或者把某项国家认证引入正常教学程序而取代相应的学科教学。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元件的安装与调试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
(2)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元件工作原理、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4)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后递交的报告作综合评分,知识目标方面则主要通过考试或通过回答教师给出的与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核。
3.注重机电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篇5
1.研究背景
1.1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源主要分三类:一是通过高考考入,二是通过单独招生考入,三是通过对口升学考入。高职高专类的学生生源总体素质不高,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扩招,高职院校的学生录取分数偏低,数学基础相对较差,文科学生尤为突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索然。不少学生认为学数学没用,对数学的意义和数学价值认识不足。这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仅仅为了学分而被动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记笔记,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规范,存在抄袭现象。师生缺乏沟通和交流,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一般不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不活跃。上述问题给高职高专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带来了重重困难。
1.2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和教学现状
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仅设置为一个学期,每周按6学时计算,共计90个学时。根据不同专业,我们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对机电专业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级数。
教学内容重连续、轻离散,重理论、轻应用,方法技巧较多,内容主要以经典微积分为主,由简单的常微分方程和级数组成。而且微分方程和级数内容讲解很浅显,仅仅属于了解的范围。离散数学、非线性理论、数值计算方法等重要的数学内容和方法,很少在教学中反映。教师枯燥地讲授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从概念讲解到定理证明,从计算方法到例题习题,基本上是一味灌输,不能很好地与专业相结合,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从教学手段来看,仍是以粉笔加黑板为主体,虽然部分教师能应用多媒体,但多媒体的内容主要是书本文字的罗列,缺少现代化教学理念。这种“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数学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方面的问题。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往往对实用技术了解不多,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工程背景。教师常常抱怨现在学生越来越难教,责怪学生基础差,很少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没有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自身条件和今后实际应用中对数学的需求,不太重视学生数学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
以上问题告诉我们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十分紧迫和必要。针对机电专业课程的特点,有必要对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建立适合该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2.机电专业数学课程体系
2.1机电类专业相关数学知识点
我院机电专业教学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情况[3]如表1所示:
表1 机电类专业教学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2.2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上述机电专业相应知识点与所需高等数学知识点的分析可以发现,高等数学学习不但要奠定基础,还要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因此,针对机电专业的特点,建立机电专业数学课程体系结构(表2)。
表2 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
基础模块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是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内容,体现了高职高专层次的数学素质教育、数学的能力和思维培养的基本要求。基础模块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二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空间解析几何。
专业模块是适应机电专业的应用型模块,体现了专业性,所有内容主要体现一个“用”字,让学生感受专业和数学的密切关系。专业模块包括无穷级数、傅立叶级数、复变函数和线性代数。这是理工结合、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切入点,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技能模块是为增强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入技能模块。该模块适应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提高模块。技能模块包括离散数学、matlab软件应用和数学建模。通过对基础较好学生的培训,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竞赛,以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3.1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模块,针对数学理论深奥、实用性差、学生学习理解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尝试对我院机电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如下改革:
3.1.1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应用性教学的内容设计。
基础模块在内容设计上突出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以“极限—微分—积分”为主线设计教学,强化极限分析方法和微元分析方法,淡化运算技巧,多介绍基本知识的实际背景、来源、处理思想和结果含义,让学生能够尽量透彻理解基本概念的实质。适当删除难度较大的内容。比如曲线积分和曲面部分,由于是积分微元思想的应用,学生用到时可以学习。
专业模块在内容设计上以实用为主,结合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深入浅出,让学生体会到专业和数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复变函数部分可以仅讲授复数与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和复变函数的积分的简单内容。对于级数和傅立叶变换可以结合机电专业的特点,从基本概念到实例演绎,内容不求多,只求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在机电专业中的作用。
技能模块主要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教难的模型。授课内容以离散数学和数学软件为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2.1.2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基础模块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加入启发式教学形式,从实例引出问题[4],再介绍基本思想和方法,回到实际问题理解和反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对于专业模块,引入专业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专业知识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再由教师引出概念和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解决专业问题。
对于技能模块,组织成绩较好的学生上机教学,边学边练,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组建数学建模兴趣小组,让优秀的学生充分展现才能。
2.1.3加强教材建设,促进专业和高等数学结合。
目前高等数学教材非常多,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选择一套适合机电专业的高等数学教材势在必行。高职高专类的高等数学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压缩,更不应重理论轻操作。实例教学、案例分析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变得生动。现在我们正在尝试编写一套理论全面精简、内容生动丰富、图文并茂的高等数学教材。
3.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针对我院学生的特点,在对重要概念和理论的讲解中,应适当加入实例,避免过多的理论传授,多给学生自己思考和提问的机会。选择背景较为简单的案例和学生交流探讨,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学习高等数学时,遇到极限的定义,认为术语抽象,符号陌生,其中的辩证关系不易搞清,很令人费解。引入与极限相关的数学历史,不仅可以弄清楚定义的来龙去脉和必要性,而且可以认识到极限理论对整个高等数学的极端重要性[5]。
3.3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办法和存在的弊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重要课题[1]。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似乎可以称为知识检查,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会不会做题。常常都是照着例题做习题,生硬模仿。改变作业和考核的方式,对高等数学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3.3.1作业方式改革
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形式,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意思的作业,比如让学生自己查找生活中与极限相关的例子,在cad中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找找古代我国的科学家在极限方面的重要贡献,等等。可以写成小论文,也可以做成多媒体在课堂上探讨。
3.3.2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高等数学考核方式基本上都是闭卷作答,内容一般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测试。这种考核方式容易让学生机械套用定理和公式,甚至背例题,没有发挥高等数学教学的作用。应改革考核方式,把学生的成绩分为三个
部分: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提问、作业;闭卷考试(占60%),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考试成绩(占20%),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积累的小素材和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利用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平时也主动学习数学,不把学习高数当做负担。
4.结语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的挑战,高职数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我院机电类专业有其特点,如果能够针对该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则不仅能够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对专业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我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实际情况,高等数学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将一起共同努力,力争将高等数学改革做实、做好。
参考文献:
[1]王咏芳.高职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曹彩霞,等.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的应用性教学改革的实践[j].大学数学,2010,26(1):118-121.
篇6
一、行动导向的学习
(一)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行动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行动导向的学习讨论涉及两种概念,即行动学习和服务学习。两种概念亦都含有主动学习、经验学习以及重视反思的意涵,能达成学习者本身凭借经验自我觉知和自我反思的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其在于学生以个人参与学习或服务过程中的经验为基础,掌握学习过程,设定目标及计划,进行资料搜集、分析及呈现等。由于这类学习是全面性的,且学习者能直接涉入问题解决,因而能使学生了解及重视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日趋复杂多元的世界里,我们需要透过各类经验学习的方式,培养能自我引导、终身学习的人。
(二)行动导向在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可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行动导向的教学一般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重视“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
二、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应用行动导向理念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实践教学观念陈旧
机电类课程教学设施设备无法跟进,办学条件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老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缓慢;实践教学占地面积小、教学用房不够,教学现代化程度不高,基于行动导向的机电专业教学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难以落实。
(二)师资力量缺乏
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由于近几年连续扩招,各高职院校学生数猛增,一方面是专任教师多;另一方面是专业课教师奇缺,好多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或专业转行过来的,真正有水平的专业教师和实验教师较少。
(三)文化因素的影响
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是在德国生长起来的,而他们的文化与我们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氛围有极大差异。传统使学生在心态上充分信任教师,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害怕自己的观点冲撞了教师,又害怕出错被同学取笑,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表现出畏缩、沉默等不良现象,这种典型的高权力距离、不确定规避文化影响下的学生表现与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所要求的主旨是相背离的。
(四)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践过程来看,教师的不适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教师习惯了按传统教材编写教案,按部就班备课、上课,而现在要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基于行动的教学,而且目前这方面可以参考和借鉴的资料很少,所以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了许多,辛苦了很多。二是教师的实践太少,很多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并不太了解机电类专业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各流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三是在课堂组织方面,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是观察者和引导者,但由于学生特点、教师经验等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放羊”的现象,难以达到良好效果。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自控能力较差,而且适应了被教师紧盯和教师手把手教的教学模式,现在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学习,显得无所适从。
三、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应用行动导向实施策略
(一)教学要因“生”而异,因“课”而异
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具体在机电类专业每门课程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应因具体的学生而异、因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异。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同一门课程的不同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在进行机电类项目教学法尝试时,开始几乎是所有课程“全军出动”,后来在摸索的过程中发现并不是所有机电类专业课程都适合用项目教学法的形式来教学,如一些概念性较强但学生又必须掌握的课程,用案例讲授也许更合适;也不是所有班级学生都适合于用项目教学法教学,如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基础差,缺乏沟通技巧,学习能力达不到要求,那么在自主学习资源的部分,就必须要教师适时指导。所以在具体教学上,我们应该依照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二)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事物发展有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动员教育,重视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行动导向教学的优势,转变学习习惯并配合教师完成任务,教师教学中要适度进行信息收集及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产生默契,鼓励学生,引领他们适应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进步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还要严格要求。
在美国,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而且是具有一定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被聘教师的课注重实践环节,基本上是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实例渗透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行业的新发展、新动态和新问题及时出现在课堂上,实用性很强。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美国的机电类专业教育也优于我国目前的整体水平。由此可见,重视教师队伍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亟待提高。教师在积极参加学校培训的同时,还应在工作之余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问题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教师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机电类专业各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各流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教学内容才能紧跟市场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才会与工作实际相吻合。通过实践锻炼,教师会提高专业能力,成为学生佩服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且树立极高的威信。
尽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遇到了一些困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行动导向教学凸显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宗旨,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开发,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真正让行动导向的教学落实到位,有效贯彻实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丰富、探索和创新。
(三)要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1.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要降低高职机电专业理论教学的深度和难度,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大幅度增加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以及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要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大量增加与生产岗位相近的实际操作性实训,减少传统教学中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毕业生直接面对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工作中担负着将他人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具体的产品,或将高等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基本任务。在教学中,要采用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在校内车间进行实训、模拟操作训练,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形式。
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是对机电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能的模拟实操培训,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虽然二者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高职机电专业实训基地不但可以为在校高职学生提供学习基本技能的机会,而且能够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维服务。实训基地能满足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培训、技能竞赛以及生产技术服务的要求。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应以服务学校为主,又是能与工业园以及行业共享的,特色鲜明,技术先进,集专业教学改革、实训、技能鉴定、培训、技能竞赛以及生产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示范性实训基地。除了政府的投资外,高职院校还要拓宽思路,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在确保实训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设成本。
2.行动导向课程的企业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及工作环境,来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企业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教学形式。企业教学可以采用和学校教学相同的组织形式,但企业教学又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作用。企业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对部分专业理论知识很难清晰、透彻地理解,到企业现场结合实际操作,体验真实的生产和工作环境,能形象地理解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现场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目的。现场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完成的任务,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工具、时间、环境、卫生和安全保障等必须明确。教师、学生及参与教学人员都要清楚。现场教学的课前准备要充分,引导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学中要重视现场指导。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结合理论知识,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以学生动手操作为重要途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必要的及时总结。
四、机电专业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及案例
(一)机电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使用步骤
1.确定课题。小组讨论,领会练习的内容、要点和教学目标,写出课题的工作原理过程和功能介绍,分配小组各成员的具体任务。
2.制订计划。先规划大目标,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把目标细化为多个子任务,时间节点上要明确哪组学生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事情。
3.实施计划,完成任务。此步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划分小组,组内协作,完成任务,形成作品。
4.结果评估,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讨论,师生评估作品,找出规律特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二)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
案例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之一,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端。项目教学法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的所有要求几乎都能在项目教学法中得到满足。其中,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能得到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通过项目工作进行学习的含义,提供多层次和深入的学习效果。项目教学法目的是促进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放权”,保证学生在教学实施的各个阶段都是独立、主动的,教师的行为局限在准备和收尾阶段,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如下教学案例:
篇7
一、机电类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法
(一)以“校企一体、多线整合、学做合一”思想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围绕机电类人才培养目标,以机电类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按照中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由学校、企业共同构筑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四大线路,形成了以能力线为核心、课程线为路径、环境线为载体、实施线为手段等多线整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二)以“校企共建、整合互动”的方法建设“产学合一”教学工厂
学校与企业联合设计、共同建设数控设备装调车间、电子产品装调车间等生产性与学习性结合的教学工厂,实现了校企间实践环境与物质资源的整合互动、实践教学师资的整合互动、实践项目资源的整合互动。使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能力要求,软硬件资源优质化。
(三)以“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思路开发多样化课程资源
依据科学的开发流程,学校开发了机电行业工作情境中的项目化教材、学生工作页、生产型安装操作指导书、评价方案等资源,同时开发信息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空间、网络课程资源,多样化虚拟资源,对实境资源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二、机电类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校企一体、多线整合、学做合一”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以机电专业岗位群实践能力要求为基点,由学校、企业共同开发的实践性课程,校企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及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方案等构成,形成以能力线、课程线、实施线、环境线四大线路构成的多线整合体系,体系结构完整。其中能力线指基础能力、专项技术能力、综合实战能力的上升线;课程线含一般实践课程、单项技术实践课程、综合技术实践课程;实施线包含具有工作过程导向特征的课程实施形式,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特点构建相适应的实践环境,形成“实验平台上的验证式、操作平台上的任务式、单项训练平台上的任务式、实境平台上的项目式”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体系中纵向层级分明、有机联系,横向相互关联、互为依存、共同作用,满足从新学徒―普通技工―熟练技工―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律,易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效实施。
该体系体现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理论传授和实践训练场所融合,使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相互交错,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相互融合,通过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实现“学做合一”。该模块化的专业核心教学和训练项目涵盖了一般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整体化的设计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技术训练课程将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着重培养专项技能,突出熟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多样化实践课程资源
1.实际工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系统性强。实践教学体系中课程资源建设是重要内容,应按照科学流程开发实践性课程资源,从职业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构建,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教材开发,教学任务书和学生工作页的编制,教学实施案例的提炼,分层落实,层层推进,整体深化课程改革。体现了实践课程内涵,课程资源应具有系统性并形成系列的特点。如项目教材、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学生工作页、任务书,用于学生实习的生产型安装操作指导书、用于检测学习效果的课程评价方案、顶岗实习的毕业设计任务书等,教师共建共享,便于推广应用。
2.信息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形式多样性。在信息环境下,还应开发数字化学习空间,学生可在业余时间观看学习空间的教学微视频、实践操作微视频,形成多样的立体化的课程资源,以供学生巩固学习或提前学习,延伸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课程资源应具有校企共建特征。实践课程的资源主要来源于企业,如零件图纸、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工艺流程、安装指导书、毕业设计的技改项目等。操作视频的操作员是企业人员,操作设备是企业的设备,部分操作工具也由企业提供,操作现场也大都是企业5S管理的真实车间。课程资源建设中校企双方缺一不可。
(三)形成“行动导向、学生主体”的机电类实践课程实施策略
机电类专业一般专业模块应将机电技术领域中必备的技术理论和基础技能有机整合,实现综合化;单项技术课程应将机电技术领域中某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突出技术的实现过程,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技术训练课程应将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着重培养专项技能,突出熟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建设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理念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为实践课程服务,实现“六合一”,即教室和实验室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合一、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合一、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合一,教学和科研合一。通过创设模拟情境、工程情境和问题情境等教学情境,贯彻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于基础实践课程实验平台的验证式或操作平台的任务式、单项技术实践课程的任务式、综合技术实践课程的项目式,全面开展“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四)以“校企共建、整合互动”的方法建设“学做合一”的教学工厂
1.引企入校,共建产学合一的校中厂。学校引入以常州航天创胜数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多家企业,通过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联合设计,共同管理,践行了“整合―互动”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理念,建立“校中厂”,实现校内多种资源统筹、校外企业市场化运作。
2.合理规划、适度超前,建成对接课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除种类、项目、数量的规划论证外,在现场设备布置中反复经过方案、实施、反思的过程,以建设适合班级人数、设备数量能协调、满足课程内容、便于理实一体化操作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的一般实训室,单项技术训练的实训室、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工厂。教学工厂引进企业生产线,以“生产、教学”为核心,并按照企业生产和管理要求,引入企业文化,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并开展生产性实习,使学生直接体验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制作工艺,缩短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为保证实训基地有效有序运行,学校还制订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度。校内实训基地整体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度超前,既适应教学、考工,又适用于产教加工、社会培训,还承担省市技能大赛。
(五)校企共建课程开发团队,提高实践性课程实施能力
篇8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其核心思想是将机械、电子、信息、控制有机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与智能化。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工业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为适应工业发展对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等综合能力且素质高的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机电类课程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于二本、三本院校,教学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现代机电设备实际设计、操作,以顺应时展潮流,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机电类专业课涉及到“机”和“电”2个方面,机电一体化也体现在学生知识体系的融合上,“机”与“电”共同支撑了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随着传感检测技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半导体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电”对于该专业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提升,促使机电一体化专业课在内涵与外延上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革。
浙江农林大学机械类专业在教学计划中逐步增加了《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机电传动控制》《机床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机电类课程。就现有课程体系而言,内容较多,涉及知识广泛,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这些课程内容正是学习、了解和设计机电产品的必修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实践提供基础。
1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课时安排不尽合理
典型的机电专业课包括《微机原理及其应用》《机电传动控制》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3门课程,其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起点较高,难度较大,而且课程之间内在关联性强。当前,3门课程教学安排分别为48、40、40课时,教学方法为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其中课堂教学分别为40、32、40课时,实验课分别为8、8、0课时。可见当前的课程设置仍保留传统的重理论轻工程应用的培养模式,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法为主组织教学,尤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甚至没有安排实验环节。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集中授课,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听,不能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参与程度不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并且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知识轻能力培养的不足,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系统。
1.2 课程间衔接不畅
机电类专业课之间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还有“机”与“电”相关知识不能有机地结合,几门课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章节内容重复或不能合理衔接。例如作为主干课程,《机电传动控制》中关于电动机原理、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等内容与《电工电子技术》有重叠,然而表面相似的课本知识,侧重点并不相同,教学中往往给学生造成一定误导。而作为机电专业课集大成的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既有一定深度又有足够的广度,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型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功底有一定的要求。但该课程自身的理论体系不突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相对独立,缺少一个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线索,在逐章节授课时容易造成内容割裂,缺乏有机整体感,学生也会难以把握重点,感到茫然。
1.3 课程内容有待更新
课程内容方面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新颖性,《微机原理》课程内容仍然为51系列单片机,开发语言以汇编语言为主,对于更新的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介绍较少。许多工程上广泛应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装备,没有反映在课程中,例如机器人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这样的课程体系很难使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课程内容的“脱节”问题。一方面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不同课程之间不能很好衔接,使学生知识体系脱节。另一方面,现有课程重理论、轻应用,而且实践环节以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为主,使学生缺乏系统性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例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理论课结束后,有1次专业课程设计,内容包括机械本体设计与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前奏,也是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锻炼,然而学生普遍反应,课程设计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很难将自己4年来所学知识串联成体系,所定任务难以轻松完成。
2 教学改革的实施
2.1 教改思路
上述问题使现有课程体系难以适应新的形式,为了提高机电类课程教学的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众多高校都积极地开展教学研究,如整合教学内容,以课程集群化建设作为发展的方向,利用许多课程知识的关联性,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组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之间内容相互重复的现象,使得课程内容得到精简[1]。应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密度,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渠道,师生通过网络互动,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拓展与深化增添了巨大的空间[2]。一些研究型大学,则引入研究型教学方法,利用学校科研优势,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意识[3]。与研究型教学方法类似,项目化教学方法以具体研究任务为牵引,学生以团队为基础,围绕对工程实践的解决来组织教学[4-5]。
上述教学方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浙江农林大学机械专业的教学资源、学生的自学能力等方面与其他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有较大不足,同时作为普通本科,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目标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在借鉴其他类型高校的经验与方法的基础上,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机电类教学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新的教学形式。
考虑到不同机电类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教学改革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课程之间需要更好的衔接,另一方面,由于以工程应用为背景,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工程的实践能力。如果将课堂教学归结为“显式”,那么课堂之外的学习实训则为“隐式”,鉴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压缩课时问题,“隐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针对如何发挥“隐式”教学作用,目前在机电专业课方面,国内有许多有益的尝试,较为成功的教学实践方法除前节所述之外,还有行为引导型教学法[6]、任务驱动教学法[7]等。这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配角,从信息的搜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与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新大纲即将实施,机电专业课理论教学课时将进一步压缩,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根据校机电类本科生的特点和课程体系设置,上述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开放实验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
2.2 开放实验课程的引入
为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的认知,从而能够将相关课程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增强思考问题与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同时提高大型设备利用率,在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托机械工程实验中心,以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为主要平台,引入了开放实验课。经过宣传成功达到开班条件,第一届学生以本部与天目学院机械、交通、农机等工科专业大二、大三学生为主。
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是一套大型综合化教学实验平台,以该系统为载体可以为多门机电一体化相关课程提供认知支持,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并可以为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相关科研提供验证与参考。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软硬件原理与演示4课时;基本控制环节硬件选择与接线培训4课时;电动机调速与控制4课时;PLC基本原理与操作4课时;直角坐标机械臂运动控制4课时;串联机械臂运动控制4课时;并联机械臂运动控制4课时;机械臂正运动学、逆运动学算法验证4课时。
2.3 实践效果
在机电类课程教学中引入开放实验课,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讲都是个新事物,作为机电专业课主讲教师,经过课堂宣传等工作,并且利用毕业生毕业设计,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设备进行了摸底,同时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重点利用设备进行了多体系统动力学算法验证试验。通过这些工作筛选了相关实验项目并编写了规程,保证了开放课最终圆满完成。
第一届开放实验课招收了1个班学生,大多已经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成绩在本专业普遍在中等以上,可以说都具备学习的主动性。开放课实施过程中,学生都学习到了实际工程应用技术,动手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最终共有18名拿到学分,另有若干名学生未及时选课也参与了实验,甚至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见识了自动化系统高效率工作之后,多数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查阅相关资料,补充基础知识。机械专业大二的《微机原理》,以及大四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2门课程与开放实验课同步进行,大二学生在完成课内实验后,通过实训,更深刻理解了计算机对控制系统的作用,并利用单片机套件完成了电动机PWM调速、并联机构运动控制等实验,显示出了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四学生面临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参加开放实验课学习的几名学生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均有较好表现。
3 教学反思
3.1 开放实验课的意义
开放性实验与平时的课程实验有很大区别。课程实验中,学生都是按照教师与指导书规划好的步骤去完成,缺乏实际的思考步骤,甚至动手不动脑,因此在实验中得不到实质的提高。开放实验课的内容则跨越多门课程,更加综合,实验过程中需要动手动脑相结合,整个过程中要遇到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正是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这正是体现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真谛,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
开放实验课的另一个意义在于为多门机电类课程提供了直观有效的衔接平台,不但使该课程理论实践相衔接,也使整个课程群有机衔接,有利于初学者(范围包括且不限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对抽象且相对枯燥的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立起信心,并通过该平台建立起宽广扎实的机电一体化知识体系。通过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理论教学、讨论互动、动手实验、项目研究、课程设计”五位一体有机融合型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建立注重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课程考核机制,能够实现多方位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
3.2 存在的问题
开放实验课的实施虽然取得了预期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实验装置问题,一些实验设备,例如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存在老化问题,由于年久失修,系统曾经多次出现故障,最严重的一次是因为物料检测单元工控机故障,系统连续2周不能正常运行,直到厂家进行维修才解决问题,使得涉及到的几个实验未能达到理想状况。其次,实验选项也存在问题。制订计划时以验证演示实验为主,但其中一些实验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显然难度过大,学生难以理解。例如串联机械臂与并联机械臂正运动学、逆运动学算法验证、插补运动演示等,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空间变换、运动旋量等较深知识。最后,通过开放实验课,暴露出学生知识体系普遍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从未实际接触过类似先进自动控制系统,由于基本上是大二、大三学生,其知识体系并未完善,对于系统运行,只能了解表面现象,不能理解具体原理,使其中一些实训,如计算机控制系统编程、机械臂插补运动控制等实训科目无法科学设计实验。
3.3 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启发
研究机电类课程教学认知学习规律,探索与学生认知过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设置与实施。其基本思路是拟构建基础型知识、综合设计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3个层次知识体系。第一层次为基础知识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第二层次为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实现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数据的测试与采集,整理并分析数据,得出可靠数据的能力。第三层次则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初步掌握撰写研究论文的方法,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以现有科研项目为依托,面向部分学生,以科研助手形式参与科研课题[8]。
4 结语
机电类课程涵盖基础课(如《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如《微机原理及其应用》)与专业课(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学习的时间跨度较大,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方面,对学生都有较高要求。如何将知识结构系统性和教学体系完整性统一起来,将是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利用开放实验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构筑工程背景知识体系,将“机”与“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际动手动脑操作,也提升了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协作精神和创业思想。总之,开放实验课将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工程教育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道路。该课程体系处于实验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5 参考文献
[1] 王仲民,祁宇明,石秀敏,等.机电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6):76-78.
[2] 尹建阁,归正.独立学院机电类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1(35):364-365.
[3] 吴涛.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05-107,187.
[4] 陆荣.项目教学法在机电控制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2(10):9-10,19.
[5] 姚利敏.项目教学法在PLC课程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7):179,172.
篇9
2.1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传统的机电类专业所学的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积变》,基本上是纯数学的理论、方法,与机电类专业结合的很少或没有什么联系。高等数学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无穷级数、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分学等;常微分方程主要内容包括常微分方程的概念、一阶微分方程、二阶微分方程等;线性代数主要内容包括行列式、矩阵、向量与线性方程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主要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复变积变主要内容包括复数、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函数可导与解析的充要条件、复变函数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复变函数积分的重要定理与结论、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复数项级数、幂级数的敛散性、孤立奇点的概念与分类、留数基本定理。由于所用的高职数学教材针对性不强,与专业结合紧密程度较低,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接受程度慢,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数学知识利用率很低。
2.2教学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单一,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有时也使用PPT,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地回答,师生缺少沟通,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播数学知识。有的数学教师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学生学习高职数学的目的不明确,以及数学基础薄弱、认知程度低,对学习数学信心不足,更是错误的认为上大学后不用学习了,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数学能力低,不能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鉴于以上问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2.3考核方式
传统的高职数学考核方式,由平常成绩包括交作业、出勤率,以及期末的闭卷考试组成。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很少得到学生的喜欢,学生感到太单调,不适用,不能与所学的专业课紧密结合,比较脱离实际。
3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3.1教学目标局限且单一
过分偏重完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情感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数学教师对其他方面的关注。教学不能只是关注数学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应该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数学态度和情感的发展。
3.2唯教材论,忽略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实际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偏重于教材的教学内容,忽视了教学活动中的最核心的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条线索,一个参考。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研究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
4高职数学教学改进措施
4.1明确高职数学培养目标
机电类专业数学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数学计算能力、数学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逐步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利用数学的严密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出错的机会。
4.2增强高职数学服务于专业课的意识
先上数学基础课,再上专业《机电工程数学》,做好与专业课衔接的准备,最后上专业课。系统设计数学内容,不讲那些脱离实际的内容,不给专业课的学习带来更多更大的困难,做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使学生乐于接受高职数学,并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3树立高职数学在专业基础课中的重要地位
重组数学内容。删减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去掉繁杂且枯燥的证明以及不切实际的理论性太强的例子、习题,补充一些有趣味的、专业知识密切需要的数学知识、例子。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调查邯郸市汽车价位、品牌分布情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使用数学、发现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解决一部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实际生活中感到数学有趣了也有用了。不断增加了数学的亲和力,逐步增强数学在学习专业课中的实用性。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数学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逐步深入了解并掌握相关专业课所需的有关数学知识;上课使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精心设计上课内容,利用平易近人的语气平等地与学生交流;研究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心理,逐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至少能够听懂一部分数学知识。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数学软件解决那些纯计算的数学问题,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一些学习乐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4改进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加大学生的平常表现成绩,鼓励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让学生写一些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或小论文作为作业的一部分,精心批改学生的数学作业,指出学生的具体问题所在和改进措施;期末考试可以实行开卷考试,在考试时可以参考一些教材或作业。
5高职数学新课堂关注点的转向
5.1由单一的知识目标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高职数学单纯追求数学知识目标,这导致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淡薄、实践能力低下,缺少数学思维方式,厌倦数学学习。高职数学新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5.2由课堂上教师的独白模式转向师生交流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偏重于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课堂气氛几乎是一潭死水,机电类学生有的听不懂,只好上课睡觉、玩手机等,忽略了学生平等学习的地位,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数学知识,很少是数学能力,考试的时候也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复制一下,缺少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数学的新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在互动过程中完成学习。数学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也应该是真正的学习主体,由单纯的教师讲授转化为师生探究与合作。
5.3由单一的教学手段转向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由过去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逐步转化为以多媒体为主的多彩丰富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利用手机中的数学软件方便学生的课堂学习,使学生的思想形象化,运用丰富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开发学生的学习资源。
篇10
一、我国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结合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造成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理论讲不透、实验做不好、技术学得不扎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思想上都不够重视
从目前的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来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课程教学的传统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利于师生在课堂中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机电一体化这样的课程,理论课本来就比较晦涩难懂,如实践训练课程不足的话,学生学到最后完全没有系统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因此必须要逐步加强实践实训。从体制上来说,师生本身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课程学习问题的原因。教师认为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重,往往在授课过程中疲于应对;而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知识的理解比较吃力,往往缺少兴趣,加之实践实验时间较少,课程最后流于形式。因此,师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是目前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现状。
(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不合理
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包括很多技术内容,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的内容过多、过于深奥,理论课时数太大,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而且内容陈旧。还有些学校脱离实际情况过高地制定了课程标准,导致教学与实践相背离。现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和社会上用到的知识相差很远,很多学生学习了很多知识,可到了社会上却无从下手。相关机电行业和企业很少参与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制定,这也是导致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原因。
二、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一)充实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手段
课程体系建设要根据学校的专业学生的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合理确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结构合理,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打乱原有的按知识学习组织授课的章节顺序,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现有的大部分教材无法实现教学要求,学校要组织专业课教师编写与此教学过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将多个项目的学习知识的重点和目标有效的串联起来。这种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让教与学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如何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二)重视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任何课程都需设置考核环节,同样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也需要考核,考核环节也是学生最为敏感的环节之一。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对于机电一体化实践课程的考核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应该是动态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进步的,应该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灵活的设定考核方式,采取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考核。简单的演示性或者验证性实验,应当减小考核的比重,而对于综合实验及动手考查较为全面的实验,考核比重就应当加大;另一方面,还可以灵活的采取口试笔试、现场提问、课程设计、综合课程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重点不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而是应当重点考核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保障一体化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围绕专业建设需要,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一支教学、科研、实践水平高,具有较强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鲜明的教学特色的教师团队。学校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教师,聘请企业专家、技能操作能手对学校教师进行实践与实训方面的指导和培养,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三、结语
"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论文所探讨的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验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改革策略的应用研究,是结合当前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其实验实践教学现状而提出来的,能够有效地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一类的理论知识多且深、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课程而言,必须要不断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份量,对于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效果,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松年,李恩光,裴仁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6)
【3】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11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即是要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水平。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无疑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着积极意义,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可靠途径。
专业技能竞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实施和操作上也涉及多个层面,需要形成一个专业技能竞赛体系,为专业技能竞赛的成功组织和顺利开展提供保证。首先,该体系为专业技能竞赛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其次,设计可行、有效的专业技能竞赛实施手段,为专业技能竞赛创造一个实施平台。再次,为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措施,确保专业技能竞赛持续开展、不断优化。最后,建立一个绩效反馈机制,评估专业技能竞赛实施后的效果,总结成果,发现不足,不断完善。构建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可以为专业技能竞赛的成功开展提供保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现状
(一)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特色和成果
机电类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涵盖了不同层次和各个专业,学生参赛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竞赛项目涉及多个层次和所有专业
机电类学生已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广东省大学生学术科技节相关赛事,在省级以上层次的大赛中与外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增进技能。但此种竞赛门槛较高,参赛人数有限,更多的是学校内部组织开展的小型竞赛活动,如模具、数控专业开展的工程制图竞赛、汽车专业开展的汽车发动机拆装竞赛、玩具专业开展的水火箭比赛和电子专业开展的电子电路焊接比赛等,参赛人数均超过相应专业人数的一半。
2、学生参赛积极性较高,尤其表现在挑战性和趣味性兼有的竞赛项目上
如玩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举办的水火箭比赛,形式新颖,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制作和表演水火箭模型,可谓寓学于乐,学生参与率高,达到专业人数的70%。通过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增强了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专业技能竞赛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目标不够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
毋庸置疑,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由于教育、引导不够,部分学生还存在为了增加素质学分而参赛,甚至为了获奖、物质奖励而参赛的心理。这虽然可以理解,但不能提倡。
2、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手段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专业技能竞赛项目的实施情况参差不齐,有些竞赛项目无论从开展周期、操作程序还是组织保障上都已经比较规范,但有些项目的实施还比较随意,诸如开展时间不定、操作随意无序、经费不能保证等等。
3、教师的指导是专业技能竞赛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
目前,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氛围还不够浓厚,一些赛事缺乏教师指导。除一些层次较高的竞赛外,校内组织的竞赛项目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些项目因参与人数较多,更加能够起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的目的,但是教师的重视和指导力度不够,竞赛的成效有待加强。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构建一个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确保专业技能竞赛的成功实施,增强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成效,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三、高职机电类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
经过不断实践,我们逐步探索出一套包括实施目标、构建原则、实施手段、保障和激励措施、拓展渠道和绩效反馈6个部分组成的专业技能竞赛体系。
(一)实施目标
配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树立学生的求知、求真、求实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核心是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技能,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原则
1、以赛促训,赛训结合
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和训练,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训中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竞赛既是对学习和实训效果的检验,又是对学习和实训的促进,将学生的学习和竞赛结合起来。
2、可操作性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在组织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竞赛活动。
3、注重反馈
开展技能竞赛后,要全面、细致地对竞赛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听取参赛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信息,以便增强竞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手段
1、依托专业教育和目标引导,使学生明确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定位
我们认为,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表现。要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提高专业技能,必须使其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明确未来的职业定位,这就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目标引导。学生大多在入学前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多,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各专业教研室要加强专业教育,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特色,明确培养目标和今后的就业方向。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
2、依托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塑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才能在专业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因此,应该牢牢抓住专业教学这条主线,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课外专业技能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更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
3、组织专业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指导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我们依靠专业教研室,将有兴趣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学生组成一个个专业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及时为他们解疑释惑,加强训练。 转贴于
4、配合学校素质拓展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活动
素质拓展的核心应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而职业能力首先体现在坚实的专业技能上。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是整个体系的核心环节。在开展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过程中,注意因人而异、有所侧重、规范有序。具体来讲,一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开展不同的竞赛项目。一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较薄弱,可以多开展一些趣味性、实操性项目;二、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可鼓励参加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竞赛项目。二是有所侧重,即侧重开展适应面较大、参赛人数较多、可操作性较强的竞赛项目,以便提高多数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三是在实施和操作上加强组织管理,细化实施步骤,做到规范、有序。
5、发挥专业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学生社团专业技能竞赛
专业学习型学生社团是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生组织。专业社团是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要平台,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共同的专业归属为纽带,可以开展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以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保障和激励
1、师资保障
教师的指导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要保障,不仅有助于提升竞赛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实现竞赛的目标。一方面,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在学生技能竞赛过程中跟进指导,同时按照导师制的管理规定,将专业教师的课外指导工作折算成工作量,以增强专业教师指导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辅导员负责做好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使竞赛活动顺利开展。
2、经费保障
经费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物质保障。高职院校的实训实习经费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经费来源之一,这样有利于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学生活动经费也是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要经费来源。
3、激励保障
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胜出,不仅可以获得竞赛主办方的奖励,而且可以在学校获得素质拓展积分,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证明。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之后,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获得一定补贴。
(五)拓展渠道
1、专业顶岗实习
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专业技能竞赛不能局限在学校和特定的场所,更应该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真正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社会实践活动
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具有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的作用。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学生自发的实践活动,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实践岗位上,将自身学习和实操训练结合起来,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六)绩效反馈
篇12
一、柔性教学的背景
柔性教学是基于柔性教育理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内涵是: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以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适应能力为宗旨,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可组织性、可选择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教育,其强调是教育的弹性和灵活性,注重开发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培养学生对客观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适应岗位变化能力。
要实现柔性教育理念,高职高专院校在教育实践中上,就必须是以学生为本,实施能力教育,其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内容选择、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管理和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强调教给学生是可转移的技能,是实践动手能力,这些能力具体包括学生的知行能力、适应能力、自我驱动能力、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会影响着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从而直接影响受学生的一生。在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强调学生发展性的评价,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柔性化的评定方法,对学生的评价管理,不仅仅是要看重他的各项成绩和相关学位证书、技能证书,还更应该看重学生的个人档案。学生的个人档案记录了学生大学期间的所有事件,这些包涵了学生在课内课外的思想行为、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对自己评价态度、学生参加和组织的活动和可转移技能实践等等方面,这些都是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应该具备一定的柔性,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有许多教育机构和众多学者在关注和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柔性。可以说,柔性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高职高专柔性教学研究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也暴露出了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教育模式、教学设施、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再加之高职高专近几年的快速扩张,学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个人素质差异增大,学生将来毕业的去向的多样化,这些种种都对现有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冲击较大,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质量也出现明显的下降,这些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众所周知,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教育质量,要保证教育质量,学校就应该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素质的学生要有区别地对待,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各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对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要全面,要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原来那种局限于某一专业的专才教育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同时,社会对应用性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高专教育的差别化、个性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高职高专教育就是要把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技能教会给学生,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出的学生是能较强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高职高专的教育发展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其发展的动力,所以,高职高专教学更应该注重的是传授给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的,高职高专院校就应该根据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制订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定时更新的开放式的弹性的课程体系,科学地设置课程,实施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多样化的功能,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与我国相比,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就紧密跟随着社会的科技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对传统教学进行革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进和探索。
目前,我们高职高专教育很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出现了诸如专业设置没特色,课程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缺乏“细分市场”的概念,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才市场需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教师的教学受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模式理念的束缚,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单一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刚性的,没有柔性,使得高职高专教学无法跟上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地胜任现实岗位,无法让用人单位满意,也使的我们的高职高专教育处于十分被动的地步。
高职高专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高专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学好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应对此问题,高职高专教育就必须要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来使学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克服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这种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弊端,高职高专教育只有通过柔性化教学改革,使其在建设教学制度、设置与选择专业、构建教学内容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柔性,使得其教育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更能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在柔性教育中,学生的能力开发被注重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学生应对客观环境变化的能力培养被着重强调,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被树立,这样学生具备了将来适应岗位变化能力,这些都将大大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显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优势。
三、柔性教学在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机电类专业应用领域广、专业种类多、社会需求大,学习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多,因此,当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就在机电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机电类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很有代表性的,所以我们就通过对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柔性教学研究与实践,来探索柔性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的应用。机电类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涉及面广,课程内容概念性强,知识点繁多并且十分抽象枯燥。针对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教学的现状,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柔性教育的改革。我们把“学生能学以致用”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着重清理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教师授课与教材选用、学生学习与选用教材等种种关系,建立了机电类专业的柔性的人才培养计划,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习掌握了实实在在的实用性技能,为学生的将来就业和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我们培养出的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够完全适应现在社会需求;我们制定了柔性化的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柔性课程体系,完善管理体系的柔性,教师采用并加强了多样性、互补性的教学方法,在现有的课程学习内容多而课程学习学时少现状下,通过种种措施,来化解矛盾和克服困难,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在学校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进一步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对学生因利势导,实行柔性教学,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我们的高职高专教学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
实施柔性化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培养计划有一个充分了解,能够掌握和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市场动态和从事本专业行业发展趋势等各种信息。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地利用各种有关的信息,采用柔性化的教育手段,有效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习观和就业观,才能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树立起适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的目标,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实施柔性化教学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设置柔性课程体系
“应用为主、理论够用、研究提高”是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理念,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我们遵循这些思路,来构建柔性的课程体系和设置教学内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把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的教育作为我们的培养重心,进一步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高职教育才能为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我们采用的主要措施总结为:根据课程在学生教育中的所起的作用,把课程分为三大类: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和讲座课程。基础公共课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根基,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是整个课程教学的基础,必须要加强加厚;专业模块课程包含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课程,其又可再细分成了相关的专业单元和专业模块,这是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专业基础,必须要强化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学习,并进一步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并且要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对此,我们采用专业单元和专业模块的不同组合,及时地调整专业课程,我们还通过以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的选修课,克服专业细分方向的局限性,以更好的适应不同发展方向的专业。这样,我们建立了合理的基础课内容体系,并同时使整个课程体系具备了较好的柔性。在注重学生的学习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密切跟踪专业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及时地更新调整专业选修课,从而使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适应性。讲座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讲授一些例如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需求状况、相关相近可从事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可从事行业动态和新兴行业发展方向及职业需求、从业人员的岗位结构和职业能力、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等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将来才能做什么。这类讲座课程必须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柔性,只有这样,讲座课程才能达到其真正应有的教育效果,以很好地满足现代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实施柔性课程教学
为了培养能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潜能”的教学思路,实现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运用现在先进的教学设施来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通过设计和创造出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充分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能力,自己通过观察和反思,从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另外,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采用刚柔并济的课程内容和课堂管理。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作用,把教学内容分为刚性教学内容和柔性教学内容。刚性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一般为那些已经形成了完善理论体系的那一部分知识内容。柔性教学内容主要讲授一些该课程当前的研究发展趋势、该课程和行业,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掌握专业课程。对于这两种不同教学内容,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发挥学生潜能为教学目的,我们实现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管理柔性化。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理解学生心理,通过合理地使用激励措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在具体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让教师和同学通过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的互动,来共同分享学习的收获和经验,共同进步。对于不同层次学生所取得的学习进步,我们要充分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建立起正面思维,增强学生自信心,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经常根据所讲授的课程特点,采用诸如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在学习某法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案例,让学生在模拟法庭里,分组模拟不同的双方,从事与法律课程学习相关的行为,进行诉讼和辩护。先由学生互相讨论,再不同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样,大家一起加深相关法律理念的理解和学习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变枯燥的法律条文学习为生动的法律教育,学生充分理解法律理念,再通过教师的总结,就进一步掌握了相关法律理念的内涵。学生经历了一个清楚法律条文——认识法律——掌握运用法律——全面认识和理解相关法律的过程,从而对相关法律概念有了一个深入的、系统的认识和掌握。
2.加宽加厚基础课教,适时更新专业选修课。基础课是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根基,我们要适当地加宽加厚其的教学。例如我们加大诸如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基础、电工学、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着重点协调这些基础课和后续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去掉其中的一些重复落后的内容,并根据现在专业变化及时地更新调整补充教学内容,适时调整基础课的课程和学时,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基础课内容体系,实现基础课课程教学的柔性化。在加宽加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我们也适时地更新专业选修课。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甚至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所产生的结果,新兴学科在不断产生,相关相近学科也在不断地交叉渗透,所以我们要充分掌握专业教学最新的发展动态,了解清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时更新专业选修课,另外还要通过在专业课中开设综合性课程的选修课,以克服专业方向细分对人才培养的局限性。总之,采用加宽加厚基础课教学, 适时更新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措施,使得我们的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又不乏对本专业、本行业发展的眼光。
3.强化技术基础课,加强实践性环节。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是一种实践操作能力很强的职业,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所以,我们一直在强化技术基础课,加强实践性环节。诸如机械设计、机制工艺学、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PLC控制与应用、传感器测试技术等技术基础课是机电类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相关职业的技术基础,我们不光是要不断的强化其理论教学,更要积极地更新实验设备和拓展实习基地,加强其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构建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创新训练+工程应用”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我们要求技术基础课的授课教师要熟悉掌握本专业、本课程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该课程的专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重点,并根据当前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时引进新的实践环节和方法,加大和改进实践环节。
(三)完善管理体系是实施柔性教育的保障
篇13
(一)现场案例
传统教学都是在理论分析过程中学习,先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再要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式学习非常之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掌握程度、前后衔接情况等,合理设计一些案例,学生自行“体验”案例,自行分析与总结。如在讲解轮系传动比时,学生对各类单对齿轮传动已经有了明确认识,这样进行轮系的学习时,只需布置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在减速器陈列室分组将各类减速器拆开,分析轮系的传动原理、运动传递路线、运动传递方向,小组自行商量总结得出结论,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启发,进行必要的答疑、补充完善等工作即可。对于设备零部件的更换只学习方法不行,比如皮带更换、轴的结构分析、设备拆分步骤等,让学生亲自拆卸,亲自安装,如油泵结构分析、阀的结构分析、液压回路分析等,均以实际操作为主,在拆装中贯穿一些拆装要点、结构特点、注意事项等,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而且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二)角色扮演
如对于职业教育来讲,机电工程类专业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些设备的操作、维护、保养等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这些工作岗位的要领、程序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方法进行驱动。给学生创设虚拟或真实的工作场景,选择合适的仪器、道具等,提供现场设备或仿真设备,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角色所要完成的功能、行为、动作等。如矿井通风机的操作,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将通风机完整启动一次,教师模拟操作完成后,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矿井中,扮演成风机操作工,使用手指、讲解等方式,真实体验通风机的操作过程,教师进行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以便能快速掌握通风机的要领及应对紧急状况的操作方法。角色扮演还能实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并对一些不善于表现的学生提供很好的锻炼机会,在互相的比较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善。
三、通过现场观察进行“体验式”式学习
对某一专业来讲,不论是实验实训还是书本知识都是很有针对性的,而对于机电类专业,涉及到设备及电气控制等方面,尽管是有针对性学习,但实质上其应用范围很大,好多行业都会涉及到设备及电气控制,功能各异,但原理上大都有相似之处,如与建筑类、纺织类、车辆运输类等均有必然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内容及时引导学生多放眼外界,特别是对一些施工现场、生产加工现场多观察、多分析、多总结,逐渐积累,开阔视野,达到深化专业知识、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观察真实现场进行“体验”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如观察公交车的开关门机构、施工现场观察工程机械的工作过程等,及时扩宽知识面。
四、通过网络资源进行“体验式”式学习
众所周知,网络上具有丰富的共享资源,网络资源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网络资源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化,有详尽的理论分析、现场案例分析,有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资源,有大量的新工艺、新产品的介绍等,而且人们还可以在一些网站上进行互动交流。将教师搜集教学资源转换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源,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学习过程,体验网络资源的巨大魅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到“体验”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动力。针对一个问题,可以获得很多资源,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在全班共享,扩充知识和信息范围,便于指导实践。
五、通过创新进行“体验式”式学习
根据机电工程类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创新活动,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思考、革新过程中学习。在创新制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时候甚至涉及到其他专业领域,需要团队协作,或去现场调查、请教其他专业人员等,促使学生主动沟通交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沟通交流的艺术。让学生在完成作品的“体验”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尝试失败带来的体验和教训等,锻炼学生意志和耐力,促进学生主动了解生活,去想、去看、去分析,挖掘潜力。当然,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导致半途而废,或不了了之,使学生积极性受挫。所以应当本着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激发创造欲、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原则,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定会收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