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3.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10(5)
4.于运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J].对外大传播,2007 (1)
5.李向民,王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G].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6.黄力之.论国家形象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11(4)
7.门洪华,周厚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J].国际观察,2012(1)
篇2
自然的情感表达是歌唱的唯一技巧
直面理想坚韧不拔--记男低音歌唱家彭康亮
由某些样式的独唱音乐会引发的思考
论新时期李凌的声乐表演评论
多吉次仁教授课堂实录
魅力芳华——访方琼教授
博采众家自成一派——访晁浩建
化歌者为文人—论文化对歌唱者的重要性
成名歌手再战江湖现象杂谈
王秀芬教授课堂教学实录
试析歌唱实践与歌唱理论的关系
解读中国好声音所传递的好声音
温可铮先生的声乐教学理念
声乐教学中应关注的速度问题
万法之法——关于合唱演唱中声音运用的探讨
苏武一个值得重塑的符号
王洛宾与梁茂春的三封书信
科学歌唱与歌唱科学辨析
关于瓦格纳的歌剧改革理论
浅析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产生背景
神曲何神
追寻舒服——由新民歌说起
孔德成教学课堂实录
也谈李玉刚的反串表演和双声演唱
我独自彷徨的演唱解析
张立萍签约环球音乐独唱专辑发行
流行音乐声乐考级歌曲集
塞西莉亚·芭托莉圣彼得堡专辑音乐会
丝绸之路走来的阿依达:和慧
百年合唱十方妙音
人性:给爱情一个支点——民族歌剧天鹅观感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合唱强国之路任重而道远——房思钊教授访谈录
传统声乐训练描述语之辨析
王燕的合唱指挥与合唱艺术
歌唱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记弗拉基米尔·马洛兹
长安和歌任君行雪域又闻天籁声—同作曲家甘霖对话合唱
20世纪最耀眼的女中音玛莉莲·霍恩
运之河:天下之水一线牵
戴你唱歌2015年启程在即
歌手成材十八弯——访佟文西
苏武一个值得重塑的符号
意大利声乐大师班教学综述
德国女高音新秀莫伊查·埃德曼掠影
篇3
1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
文化没有清晰的概念。但是不论文化的定义如何,其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海洋意识,实质上也是在海洋文化层面上讨论关于海洋的价值观,即对海洋及其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这种价值的行为方式。笔者认为,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最基本差异在于大陆文化更多是一种农牧文化,而海洋文化更多是商业文化。两种文化对民族特性、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乃至意识形态都有不同的影响。相对于大陆意识,海洋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1.1重商意识
即重视物品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带来的利益的理念。尽管产品交换伴随着人类文明史,但商业作为一个重要社会行业,则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在古代大陆型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始终占据绝对优势,商业活动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也因此扼制了商业意识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的“农为本商为末”观念即是此例。但在古代的地中海地区,地形的分割和当地物产的不足使海外贸易很早就成为社会的主业之一。
1.2冒险和进取精神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从事的海上谋生活动远较陆居者艰险。尤其是远洋航海贩运,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又因远洋贩运所带来的巨额利润,更诱使航海者不惧途中和异域的未知风险,不断开拓航路和市场。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强烈,非陆居者所能比拟。
1.3开放性和多元性
海外通商和海外谋生是海洋型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对人流和物流的开放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海洋意识既崇尚不断从异域和异质文化中汲取物质和精神营养,也激励人们的海外迁徙活动和较少限制外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视商品和人口的流动为常态,与“安土重迁”和“闭关锁国”的大陆型社会意识有较大的差异。
2海洋战略与“和平崛起”战略的关系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的社会发展历史,大陆经济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的文化也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代表。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国民,大多认为只需要土地就可以养活老百姓、维护好统治。可以说数千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中国一直实行的是以大陆经济为主要国民经济组成部分的“大陆战略”。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也一直是世界上国民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这种对陆地的重视、对海洋的忽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兴盛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对海洋、对海洋力量的不重视,中国逐渐落后,从世界大国被淘汰。而近代的世界强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他们的崛起都是依靠海洋。海洋给他们带来丰富的资源,他们利用海洋的资源发展自己,然后利用自己的海洋优势地位侵略其他国家,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自己更大的发展。中国不会采取侵略别人的手段来发展自己,但是在21世纪的现实条件下,中国想要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已经成为必由之路。
从“大陆战略”向“海洋战略”转变,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必要的战略转型,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需要,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深刻的内在必要性。
2.1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贸易交流肯定会越来越频繁。而在所有的对外贸易中,海洋贸易的比重最大,其比例远远高于航空贸易和陆地贸易。海洋贸易占主要地位是有深刻原因的:一是地球海洋面积要远大于陆地面积,这导致海洋贸易的比重要远大于陆地贸易;第二是海洋运输的成本要比航空贸易的成本小很多,这造成海洋贸易的比重要远高于航空贸易。海洋贸易对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求中国必须走向海洋。
2.2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中国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需求国。能源问题早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能源的安全运输;另一个是能源的储备。能源的进口也属于对外贸易的一个部分,能源进口的运输的主要方式就是海运。另外一个是能源的储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世界上大部分陆地的资源都开采殆尽,想要发展,我们必须依靠海洋,从海洋中获取资源,从海洋中获得发展。因而发展“海洋战略”,成为海洋强国是解决能源问题,特别是能源安全问题的必要条件。
2.3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现在中国国民的海洋意识非常薄弱。中国人大多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有多大的海洋国土。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等国际法律和文件,中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和几千公里漫长的海岸线,中国还拥有太平洋底7.5万平方公里区域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海洋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警惕和反应,他们不仅炮制了“中国”,还从各个方面给中国掣肘,幻想延缓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特别是海洋国土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必须要承认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海洋实力还不够强大。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促使中国必须转向“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
3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意识
上面我们已经证明:实行“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的内在必要要求决定的,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而想顺利成为海洋强国,让中国的老百姓认识和重视海洋,让老百姓认识到海洋是中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海洋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是实现上述的重要保证。现在中国老百姓的国民海洋意识是很差的。几千的陆地经济和农耕文化造成了这样的现状,想要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我们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进行教育和普及。
3.1正确战略规划,加强政府导向,培育国民的海洋意识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就必须要走向海洋,实行“海洋战略”,从基础做起,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国家已经提出要通过健全与海洋相关的法律、制定和完善具体的国家海洋战略、积极发展和强大自己的海洋军事和经济力量、对国家所属的海洋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来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培育国民海洋意识是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基础工作。
做好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培育工作,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上做好详细的战略规划,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做好政策导向。国家在某些事务上的立场、政策、观点和行为,会对该国国民在该事务上的意识和看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中国政府在海洋事务上的战略、各级政府在海洋意识教育上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国民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政府特性决定了民族海洋意识形成及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导向将引领民族海洋意识的发展,政府对海洋事业的关注和投入将成为国民海洋意识不断增强的加速器和动力源。我们首先从国家层面做好培育国民海洋意识的整体战略规划,为培育工作搭好平台的结果;而各级政府应该有意识的加强政策导向,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和教育来培养和提升普通老百姓的海洋意识。尤其是沿海地区,本来祖辈们对海洋的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我们缺乏荷兰那种把自己的海洋意识,通过免费的体验教育(每天都有自愿者在船甲板上给孩子介绍20世纪,船员们的生活,在体验中了解历史了解自己的祖先,了解海洋)来一代代的传承。
3.2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建立海洋事务综合人才的培养机制
海洋事务设计各个领域经济、军事、外交等等,因而需要的是大批的海洋综合人才。我们要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培育普通国民的海洋意识是基础,可以认为是打地基,而培养海洋综合人才则是该地面上的建筑。没有建筑,只有地基是无法让人居住的。同样的道理,没有大批的海洋综合人才处理国家的海洋事务,国民的海洋意识培育的再好也没有用。
中国的海洋领土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还有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勘探权和开采权,加上几千公里海岸线,因此我们需要大批的海洋事务综合人才来管理和处理海洋事务。所以,为了能有个安全舒适的家居住,除了打好地基之外,我们还要花大力气盖好地面建筑。我们要加强海洋的高等教育,国家应该加大对海洋类高校和海洋类学科建设的支持与引导,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海洋综合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有了这些人才培育的基地,这种效应可以从上到下的传递,成为增长国民海洋意识的种子。
3.3展开多种形式的海洋知识渗透,让国民的生活充满海洋的气息
培养国民海洋意识,我们需要创造其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氛围”,展开多种形式的海洋知识渗透。主流媒体海洋理论的传播、对国家海洋战略的阐释;政府海洋制度的建设与海洋政策的实施、国内国际海事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民间海洋研究机构普遍设立与研究活动的广泛展开;多样化普及海洋知识的书刊的推广、丰富多彩海洋广告文化的培植;航海竞赛、海洋旅游、海洋探险等情景参与活动的推广等等,必将让国民的生活充满海的气息,在生活中养成海洋意识,在海洋意识中积极生活。
4.结语
“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实现民族崛起和国家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成为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和平崛起”国家战略的必由之路。要成为海洋强国,我们必须要从基础做起,积极培育国民的海洋意识,培养海洋综合人才。我们坚信,中国的崛起就在前方!
参考文献:
[1]叶世明.文化自觉与中国现实海洋文化价值取向的思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8.
[2]冯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1): 74.
[3]孙志辉.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J].求是, 2008(5):54.
[4]段桂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5.
[5]张德华,冯梁,颜家坤.中华民族海洋意识影响因素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3):85.
[6]顾兴斌,张杨.论中国的海洋意识与和平崛起[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16.
[7]叶云飞.试论海洋类高校学生海洋文化素养的培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97
[8]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J].社会科学,2008(07):56.
[9]胡启生.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85-102.
篇4
母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而大学语文教育应当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母语教育,它承载着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这是背景,是审视大学语文的角度。母语教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汉语素质的养成,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审美功用的发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注重民族特性,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大学语文教育应立足于基础汉语素质的养成。在这一层面上,它的性质就是基础性和普及性的,注重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它的内容要能够针对大学生在语言和文字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但如果把大学语文仅仅局限在实际应用上,那也不科学。大学语文里面所有选出的文章都是典范的,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都是优美的所以大学语文还有一个审美的功能。要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壮美,感悟人世间的人性美。在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和谐的心态与健全的品格。大学语文如果沿着更深层次走下去的话,它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它能够明确在当代文化中民族文化具有的独特价值内涵。
篇5
架云梯,攀天路,长篇熟记千万卷,看我明日经世治国。
沙市第一中学:
楚地惯腾龙领异标新勖我早生鸿鹄志;
笔端今吐凤扬清激浊与君同作少年雄。
寓意:上片称颂楚人有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以此勉励考生从小树立勇于担当的远大志向;下片则勉励考生秉承先贤梁启超“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遗训,一同在考场上大展吐凤之才。
湖南师大附中:
千日铸精兵胸怀丘壑经天地;
九州为彩卷笔吐风云谱春秋。
寓意:上联言莘莘学子高中三年学业养成,利器在手,丘壑在胸,初具经天纬地之才;下联扣高考,说考生以天下未来为己任,考场任意挥洒,笔底万象风云,谱写自我青春和民族历史的交响。
长郡中学:
学子朴实,联珠缀玉,三千气象吞云梦;
湘人沉毅,格物致知,九重才华耀楚天。
寓意:联中“三千气象吞云梦”化用“三千越甲可吞吴”,“九重才华耀楚天”把气势瞬时提高,全联意境开阔,寓意深远,有浩然之气。上联描绘本性朴实的学子,在考场上文思放纵,妙笔生花抒写壮志抱负的情景;下联提醒考生要保持湖南人沉毅果敢的品质,去除浮躁,沉下心来缜密思考,才能探究事理,将自己的才华全面展现出来。上下联镶入长郡校训“朴实沉毅”,既劝考,也励人。
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文尊屈贾道重朱张斯城多国士
气岸亮瑜才惊李杜此地有干才
此联关涉8个历史人物:屈原、贾谊、朱熹、张栻、诸葛亮、周瑜、李白、杜甫,都和我们湖湘大地有过密切联系,对湖湘文化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也很好地体现了长沙精神。
明德中学:
受技乘风开凤羽
挥毫对策到云衢
寓意:本联勉励考生充分备考之后,在考场上挥毫作答,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像那乘风而起的凤凰一样,展翅飞翔,直上云衢。希望考生志存高远,树立赴考信心。
长沙市第七中学:
一百年教海,求是求真,若水情怀臻上善;
九万里金鹏奋翅;致高致远,凌云壮志拓新天。
寓意:体现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求真务实的办学思想、博大的教育胸怀和奉献精神;期望众考生心怀远大理想,努力开拓人生新境界。
地质中学:
读万卷诗书以严格勤奋律己,屈贾开颜蓄势正期为骏骨
倾十年翰墨凭求实创新致胜,风云际会挥毫直欲占鳌头
寓意:上联从学生长期刻苦攻读、厚积薄发、立志成为杰出的人才着笔,表现学生的为学态度和人生追求;下联侧重写学生功底扎实、应考科学、机遇难得、信心满怀、志在必得。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楚天俊彦于斯荟萃方寸天地运气度;
壮志春秋为学谨勤无声之处见精神。
长沙市第二十八中学:
曲激湘江千秋豪气洲头涌;
画开麓山万里扶摇蟾宫游。
浏阳市第一中学:
抡才供国用;
亮翅待雄飞。(南校园大门)
世界大赛场,实力比拼,但愿争当千里马;
高考小战役,学识竞胜,相期无负十年功。(南校园教学区大门)
长沙市稻田中学:
图破壁惜光阴鹏程正举;
乐致知倾陆海金榜高题。
寓意:此联意在勉励青年学子珍惜时光,练就过硬的本领,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同时也祝愿所有考生坚定信念,倾洒才华,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图破壁”来源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勉励学生努力学习,练就过硬的本领, 就能像破壁而腾飞的巨龙。乐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学海,尚德尚志,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且看今朝成就自己;
校园磨剑,求真求实,体验成功,差异发展,但求来日报效祖国。
浏阳一中艺术学校:
科教兴国,人才是珍,此会群英开玉尺;
天道酬勤,伯乐常有,休言一榜定终身。
浏阳市第五中学:
妩媚潇湘,惠兰芬引彩凤飞;
露华桃李,明月逐来东风醉。
浏阳市第三中学:
沧海横流显本色,
妙笔生花着华章。
湘潭市第一中学:
磨剑十年,及锋而试,展真我风采;
定邦百代,选贤以考,立强国根基。
寓意:上联隐含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道出了考生“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同时也能激发考生“宝剑出鞘正当时”的昂扬斗志。下联则升华意境,指出了贤才对定邦强国的重要性。教育是强国之根本,从中也不难看出市一中这所百年名校的雄心壮志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湘潭市第三中学:
博闻强识,踏实创新,成就心中学问;
精思妙语,缜密求真,撰写天下文章。
寓意:这副对联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凸显了写文章、做学问的必备品质,希望莘莘学子能够在考场上“妙语连珠”、“缜密求真”,同时也告诫考生,只有求真务实、踏实创新,才能有所建树。
浏阳市第六中学:
击水三千,抟风九万,鲲鹏变化从兹始;
论文咫尺,哲理锱铢,天地纵横任我行。
湘潭市第二中学:
一腔热血奋高考;
满腹经纶方成功。
寓意:这副对联言简意赅,简洁朴实,却中心明确,直抵重点。“一腔热血”、“满腹经纶”恰到好处地实现了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让考生一看不禁顿生豪情壮志,同时也能冷静下来,备战高考。
湘潭市工贸中专:
盛世重英才,展卷挥毫书壮志;
潭州多俊彦,考场竞技数风流。
寓意:上联充分写出了当前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人才的爱惜,下联则写湘潭汇聚了众多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赶考学子。全联勉励学子们坚定信心,争分夺秒,在考场上考出真水平。
湘钢一中:
承伟人恩泽,莲城俊彦辈出,策马扬鞭,万里江山建勋业;
沐湖湘文脉,钢中魁星迭耀,挥毫泼墨,八斗诗赋展才情。
寓意:这副对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上联写自古以来,莲城人杰地灵,伟人建功立业。下联写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湘钢一中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既巧妙点出了“湘钢一中”,也鼓舞了考生的斗志。
湘乡市第一中学:
紫气汇龙城,学府百年,广育英才登甲榜;
翠微拥高塔,文脉千载,依然盛名满湖湘
寓意:湘乡被誉为龙城,作为湘乡最高学府,湘乡一中的对联充满了霸气和底气,意境深远,开阔大气,也彰显了百年一中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同时也祝愿广大考生挥笔答题,考出佳绩。
湘潭县第一中学:
神闲气定,楚彦才思奔笔底;
志远心雄,和谐伟业蕴胸中。
寓意:上联告诫考生沉着备考,淡定从容,下联则勉励考生志存志远,报效祖国。“奔笔底”和“蕴胸中”对仗工整,希望考生沉着冷静面对祖国的选拔。“神闲气定”、“志远心雄”,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莘莘学子的胸有成竹和远大志向。
邵东县第十中学:
多年蕴蓄志远功深日日攻坚获益;
一卷摊开神驰笔畅堂堂游刃有余。
邵东县第一中学:
学海泛舟五千年,华夏英才书奇志;
蟾宫折桂三十载,潇湘学子写华章。
岳阳县第二中学:
仰前贤思己任万里鲲鹏今展翅;
念学友感师恩十年翰墨正飞花。
岳阳县第一中学:
精心育英才学富五车凭试玉;
巧手挥妙笔志冠三湘勇夺金。
岳阳县职业中专:
试卷铺开,文花今日艳;
青春绽放,梦想此时圆。
岳阳县第八中学:
学海泛轻舟稳扎稳打春花秋实当展金翅上碧霄;
考场竞风流善始善终东成西就定有腾飞揽月时。
篇6
2008年9月29日,主席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中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由此,体育界开始热烈讨论如何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而我国与体育大国美国的差距就在于我国的大众体育发展不完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实现大众体育就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体育教育抓起。美国政府对小学体育发展尤其重视,我国的农村小学占大多数,体育现状实施的并不好,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
一、体育强国的内涵
体育强国一词最早是在1964年原国家体委主办的内部刊物《体育参考》刊登的译文“《朝日新闻》分析东京奥运会各项比赛”中谈到“1952年前苏联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后,美国和前苏联成为世界两大体育强国[1]。而关于体育强国的概念正式表述是在1985年《体育理论》一书中出现的,定义为“世界重大综合性比赛的运动竞赛中名列前茅的国家”。后来随着我国专家和学者对体育强国的逐步探析,体育强国的涵义也有一维战略向两维、多维战略发展。体育强国是指在以社会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先导的体育事业发展各个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处于一流和前列的国家,这些体育不仅包括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还包括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场地、体育产业等方面[2]。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缺一不可。
20世纪50到80年代,美国,前苏联之所以被公认为世界两大体育强国,就是凭借其在竞技体育的强大实力。据此,2008年奥运会我国取得第一集团金牌总数的优异成绩,按一维理论已步入体育强国行列,但是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差距过大,我国不能够称得上体育强国。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具备实现体育强国的诸多优势。
二、小学体育课的优化对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有奠基作用
(一)在实现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过程中,小学生少年儿童都是最强有力的后备人才
由表1可知美国排名在前的项目在小学阶段已开始课程得到普及,我国的优势项目并未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普及,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还存在差距。做好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是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做好小学生体育工作,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美国的运动员是依据个人的兴趣,进行训练,参加比赛。我国的运动员则是通过层层选拔后入围,接受正规的集体训练。如果运动的特长能从小抓紧,对具有先天特质的小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予以培养,在经过长期的训练后,会比高中阶段后接受训练有新的突破。
(三)做好小学生体育工作,发展体育文化,体育科技,扩展体育产业
小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小学体育文化的普及,激励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资和关注。例如小学体育表演将为体育界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小学生学习体育的优势
体育的兴趣要从小培养,小学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骨骼柔韧也比较好。从小培养小学生某项体育特长,不但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还能帮助小学生在群体中产生优越感,越发的表现自己,通过的榜样的带动示范作用,会激发越来越多的同伴爱上体育,为终身体育和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四、现阶段农村小学生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参考魏梦田,高前进等对河北省农村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调查结果。
(一)体育教育缺失,出现“阴阳”课程表
被调查的1226所小学中,体育课的开课率仅为75.2%,其中只有70.6%的学校每周上两节体育课,48.8%的学校能完成教学计划,43.4%的教师课前备教案,兼职和代课教师占56.9%,52.8%的学校每周坚持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43.6%的学校开展课余体育锻炼。表明小学体育教育的实施现状并不良好。
(二)社会体育经济规划不合理,小学体育设施配备落后
1226所学校中,62.2%的学校有篮球场地,68.2%的学校有田径场地,98.2%的学校有活动场地,但均为土质地面,没有一所小学有足球场地。按照国家教委《中小学体育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计算,农村小学器材达标率仅为38.2%。
五、建议
(一)体育部门、教育部门转变观念,通力合作,取得双赢
1.做好社会呼吁工作
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小学生的体育课实施情况,利用公开检查,暗访,调查问卷的方法,实实在在落实国家的体育课程标准,保障小学阶段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
2.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
对于或偏远地区的小学要加大经费投入,配给学校必要的体育设施。对于较发达地区的小学,要规范引导,科学选择体育设施。
3.完善小学体育教师用人机制
参考闫伟,王慧琳等专家“80-代”不同性别中小学体育专业发展状况比较,女性体育教师数量较少,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较低,职业心理特点存有倦怠现象。年轻负责高水平的新一代体育教师会让小学生产生贴切膜拜感,从而积极的投身到体育活动中来。
(二)小学体育教师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以爱学生为出发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体育课的目标重在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小学体育教师是孩子真正的“玩伴”,也是小学生体质发展的“启蒙老师”,要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小学生,不论其身体素质好坏,有无各方面的特长,教师都要积极的发现小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并予以培养。
2.提高科研水平。
体育教师要把小学生体育事业当作自己的人生事业对待。不断学习,创新,备好每一节体育课,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以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出发点,找到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成绩和促进小学生体质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记录总结工作日记,同行之间的研讨,切实保障实现小学体育发展目标。为我国小学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小学生体育工作。
通过查阅美国的小学生体育课堂相关资料得知,美国的小学生家长每周要尽可能的至少参与一节小学生体育课活动,调查显示在家长的陪同下,小学生更愿意展现自己,进而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经历会促使家长与小学生在假期的锻炼,另一种程度也是体育课的延伸。
注释:
①通讯作者:赵晶;工作单位:天津体育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吕嘉.关于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J].人文杂志.2000(05):17.
[2] 王智慧.迈向体育强国进程中两个重要问题的战略定位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34.
篇7
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挑战;没有目标,也就没有我们办刊人施展的舞台。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品牌期刊是我们这代期刊人的希冀和梦想。《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缩写为JZUS-A),十年如一日,秉承“求是创新,走向世界”的定位,依托国内外编委及近万名国际同行评审专家的贡献与支持,始终在正确的办刊轨道上强化国际出版理念,恪守诚信、改革创新,在大学学报(英文版)办刊中做了一些突破性的探索。
接轨国际,走专业化之路,快速提升期刊品质和国际声誉。学术需要学者在学术圈里争鸣,学术刊物面向国际开放办刊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报要发展必须接轨国际,打破原有大综合的办刊格局,采用国际学术期刊的通用出版规则,走专业化之路。《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是国内最早从涵盖数理化及工程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学报演变发展为“应用物理与工程”专业化期刊的代表。
正是在专业化基础上,通过对期刊品质的精心打造,《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的影响快速提升,作为源刊代表,自2000年创办以来,成为国内创刊最短时间内分别被EiCompendex、Medline、SCI-E、INSPEC、JST、CA等29家国际权威检索库评估收录的大学学报。在短短时间内被如此众多的世界权威数据库收录,极大地提升了本刊甚至中国大学学报的国际显示度。从源刊分出的其他两份专业性期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生物技术》(缩写为JZUS-B)和《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C辑》(缩写为JZUS-C),从投稿量到引用率的不断提升说明刊物在各自的领域已经得到研究人员的认可、肯定和追踪。在2011年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所公布的JCR报告中,JZUS-A为0.322,JZUS-B为1.027,而JZUS-C在2010年创刊3个月就被《科学引文索引SCI》评估收录,并有望2012年得到首次影响因子报告。由此看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B/C》3辑在专业化、国际化的办刊之路上走出了自信。
注重质量,用严格的国际同行评审体制征服学术界与期刊界。作为国内首家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坚持用“文前严审”和“文后跟踪”的双轨制严把刊发文章的学术质量关。从2002年末开始尝试实行严格的国际同行稿件评审制度,由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万名审稿专家严谨公正的科学审稿,期刊的退稿率高居78%以上。拒绝平庸,努力发现、推出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影响力的论文。2010年本刊网站(zju.省略)又在全球范围内开创了“文后跟踪”的先例,用“全球开放同行评议”、“最新(高)引用和最高下载DOI阅读”等栏目吸引了一批国内外学科同行对本刊发表的文章进行评议、讨论及质疑,以此挖掘刊发论文的影响价值和学术分量。
由此可见,严格的同行评审不仅把住了质量关,也让大批作者从评议中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对论文撰写的科学性、逻辑性以及英文写作规范性的认识和水平,也提升了科学研究的信誉度。每年来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约占42%的国际稿件,以及期刊网站每天国内外1:3的访问比,均说明严格的国际同行评审已获得了国内外作者的认同,不仅强化了本刊“学术质量是刊魂”的办刊宗旨,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形象,让中国的学术期刊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圈内有了显示度。
恪守学术诚信,抵制学术不端,获得国际性影响。针对当前国际上普遍关注的学术诚信问题,浙江大学学报高度重视。为推动国内期刊的学风建设,大力倡导科学研究诚信度,学报把2008年首次荣获的国家基金用在刀刃上,加入了国际杜绝学术不端“CrossCheck”项目,成为其首家中国会员,积极抵制学术不端,获得国内外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国际出版者链接协会(PILA-CrossRef),在不同文种的业务宣传手册中《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封面与《科学》(Science)、《新英格兰医学》(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国际著名期刊一同作为样本展示宣传,并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的“CrossRef季刊”中两次报道了浙大学报注重学术诚信方面的各项举措。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在学术诚信建设方面的成绩已经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被国内外多家媒体转载报道。2010年岁末,浙大学报又喜获来自英国伦敦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恭贺通知:“该刊执行总编张月红等申报的研究项目《不同学科典型抄袭案例分析的CrossCheck工作指南》已经通过严格的国际同行评审立项,荣获2011年度COPE首项研究资助项目”。这是COPE自2008年启动研究基金以来,全球资助的第6项研究课题,也是非欧美国家的学术期刊编辑首次荣获的研究基金项目,此项目的获取提升了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编辑的话语权。在2011年COPE主办的第一期会刊《伦理编辑(Ethics Editing)》上正式发表了《中国首次荣获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基金项目》的消息。同时,笔者2011年7月接到国际出版者链接协会(PILA-CrossRef)的执行总裁的邀请,在2011年11月的会员年会上做30分钟的特邀报告,这也是中国编辑获取国际出版话语权的一次机会。
坚持“走出去”,灵活多样扩大国际视野。为快速打开国际市场,2006年,《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与全球著名的科技和医学(STM)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进行合作,实现刊物电子内容由Springer Link数字化出版平台向全球,积极开发期刊学术交流的国际市场,通过这种借船出海的合作模式,学报英文版全文下载量连续几年在Springer的中国科学图书馆项目约90份刊物中名列前茅。
为做好“走出去”工作,期刊编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出版活动,追求新知识,关注和研究国际出版业的不断变革的新理论和新技术。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切磋实践,期刊编辑相继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了中英文研究论文达30多篇,相继加入了ALPSP(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SSP(美国学术出版学会)、PILA(国际出版者链接协会)等国际行业协会组织,成为其中唯一或少有的中国会员之一。另外,2011年笔者被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选为来自中国的首位理事会委员。这些平台为学报提供了与国际同行业务交流的机会,也为中国期刊编辑争取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
篇8
一、导论
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生命无血脉难以生长延续,民族无文化难以生存壮大。以此类推,高职院校没有文化特色也难以存续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兴盛崛起,其宛然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作为文化批判、选择、传承和创新的园地,理应承担起文化建设的使命,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高职教育在初步解决了规模扩张问题之后,校园文化建设却出现了趋同普通本科高校的迹象,使原本应具备的职教“特色特不起来,亮点亮不起来”,校园文化特色的缺乏越来越成为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的软肋,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永续发展无法避及的问题。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文化的诞生、存在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吸收扬弃并对其进行不断的积淀、提取和升腾。调查研究显示,无论公办或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不理想,有的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有的对校园文化定位模糊或不准确,有的甚至盲目抄袭普通本科高校的文化建设模式,根本就谈不上校园文化建设,更别说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1.认识不到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文化存在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有的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务虚的工作,做少做多无所谓;有的认为校园文化本身就存在,无须再建设,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软件建设被边缘化或片面化。对校园文化定位不准确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造成校领导的思想认识不一致,成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桎梏。
2.方法不当。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了学校领导的统一指导。纵然有些校领导负责校园文化建设,但极少对整个校园文化系统、宏观的调控进行有力探究,而将偌大的文化建设“指派”给学团机构或宣传部门。校园文化建设陷入一盘散沙、群龙无首的困境,有的校园文化简单“沦落”为单一的社团活动。
3.投入不足。招生生源争夺愈演愈烈,很多学校把目光单单停留在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社会知名度上面,只注重专业学科建设,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直接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4.文化内涵缺乏。我国高职教育兴起时间不长,多由以前的技校、中专甚至成教学校改制而来,短期内很难改变其文化底蕴薄弱、层次较低的缺陷。因为校园文化的形成是长年累积发展的过程,是大学精神不断传承、沉积、淀练的过程。
5.职教元素缺失。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是职业性的教育,其校园文化建设必定需要显示职业性特征。目前追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忽视了职教元素在校园文化特征形成中的决定性影响作用,根本没有意识到职教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三、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特色校园文化的路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同时具有“高等”和“职业”双重特性,在与企业行业文化交流、渗透和融合中,不但丰富和创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载体和表现形式,而且体现和强化了高职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职业文化特色。
1.增强认知,明晰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定位。高职院校要明确意识到校园文化是“潜在”的育人力量,它在师生道德思想、政治理论、身心素质、文化知识的提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领导应对宏观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保持高度重视,将狠抓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工程贯穿始终,逐渐扩大校园文化的人力、资金投入,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同时,让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不断满足,进而为学校发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础,亦有利于打造师生幸福和谐的共同精神家园。
2.凸显特色,竭力打造职业特征明显的校园文化。一要凸显企业特色:按照高职教育宗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入企前的企业文化意识,让学生在步入企业之前就能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预熏陶”,进而入企后就能尽快融入企业。二要凸显高职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定向教育,注定让打造校园文化的高职特色成为必要。三要凸显地域特色:众所周知,区域内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一定程度上由该区域技术结构决定。因此高职教育要谋求发展必须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主动服务于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而在逐步适应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四要凸显行业特色:专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和根基,也是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结合专业、行业特点来建设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3.融入社会,适时加强职业规范熏陶。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提升职业教育价值的前提便是研究人的社会化问题与职业规范的融通关系。第一,职业教育经考究成为塑造职业规范的最直接类型。其次,职业教育是形成职业规范的最佳形式。第三,职业教育让人们掌握职业技能和生存本领,使他们获得必要的社会生活规范,继而更好地在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自己的角色。最后,职业规范教育在职业院校中具有更强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学校通过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造发明、勤工俭学、技能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长见识、学知识、强技能、做贡献、受教育,在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好地履行了良好的职业规范。
4.注重内涵,努力推进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层,它影响着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形成,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从某种程度讲,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优劣程度,往往是评判整个学校校园文化好坏的标准。它主要体现为学校风气、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群体意识、校园传统等等。它在日积月累中发展,历久弥浓,历久弥坚。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来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示范引导者,其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对学生所作所为造成直接影响。大学之大,并非在于建筑物的高大与豪华,而在于是否有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授业解惑的学者大师。不可能每位教师都成为大师,但作为教师就应该时刻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职业规范,积极提升人格魅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通过言传身教、道德教化及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品质、得体的行为递送给学生,让职业规范养成和道德教育培养如春风化雨般发挥。
二要深化人文教育的渗透作用。目前高职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致使他们适应能力不强,价值观念混杂,想象创造力缺乏,敬业精神不强。调查表明,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人文教育缺乏的高职毕业生很难从容应对。怀特(美国著名学者)在《教育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学校可对技能教育中的人文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将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精心设置课程,扎实有效开展各类人文教育活动;强化隐性课程建设,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让专业技术中的人文价值得以传递;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人文精神,从而树立良好的技术价值观。
5.交流合作,有针对性地提高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水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底子薄、时间短、问题多、投入低、经验少,怎样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特色校园文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职业院校可通过实地考察交流,积极主动与普通高校、知名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加强沟通交流合作,总结其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缺点,吸取它们的失败教训,总结它们的先进经验,实现“为我所用、人有我优”的目的。
四、结束语
一所学校想要永续发展,“文化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势必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便成为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亦构成其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我们只要把握好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借以科学的路径来努力建设,凸显文化特色,形成文化品牌,保持竞争优势,树立学校形象,那么浸染教师、熏陶学生、永葆生机、活力四射的高职校园文化场的孕育将不再遥不可及,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愈来愈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整体文化实力与竞争力,推进中华文化兴盛与崛起,我们信心满满。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之路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陈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5).
[2]叶仙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0.
[3]马多勇,徐德志.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3,(4).
篇9
2013年8月21-22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人大重阳”)承办了题为“大金融、大合作、大治理”的国际智库研讨会,邀请了G20国家的26名代表参加研讨会(以下简称“20国智库会议”),为两周后举行的G20首脑俄罗斯峰会献计献策,引起了舆论界与各国政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媒体用“中国首次举办20国智库会议”、“中国智库初显国际号召力”等标题来评价此次会议。尤其是由人大重阳主导通过的《G20智库共同声明》,更是被不少与会者与媒体界所称道。
特点:代表性强,会期及时,主题明确
20国智库会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参会国齐,代表性强。G20国家均有智库人员参加,充分代表了G20国家的各方视角与观点。多数与会者都是G20研究的专家,或至少做过G20与世界治理研究,对本国的G20立场或世界治理的困境有独到的见解。
二是会期及时,影响直接。在G20首脑峰会之前的半个月召开,在舆论传播和国际沟通方面都对G20首脑峰会起到了重要的咨询作用。事实上,在此之前,本次会议也收到了2013年主办国俄罗斯和2014年主办国澳大利亚官方的相关反应。
三是主题明确,交流充分。与会者必须递交论文,论文主题的核心要求就是对G20机制提出建议与未来展望;会议期间,则要求发言人不必拘于与会论文的内容,而是就前面发言者进行回应、或更深入的阐述,以提高智库交流的信息量。
效果:推动达成集体共识
智库研讨会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讨会虽有高度相似性,但由于智库国际互动的政策诉求较多、现实关怀较强、会务成本较高,会议的效果不应仅仅定位在知识的沟通,更应当全力推动达成某种集体共识。如果能影响他国智库的研究议题、思想主张,将是对本国外交的巨大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20国智库会议达成的“20国智库共同声明”堪称一个典型范例。该声明同意“着手组建G20智库年会机制,以加强G20成员之间的沟通,为G20的发展贡献行之有效的思考和建议”,表达了20国智库人员对“全球经济显现复苏势头,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的评估,也“呼吁二十国集团各成员之间加强国际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改革的研究,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以及“呼吁二十国集团密切关注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以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最重要的是,该声明“呼吁二十国集团的智库重视研究”13大重要议题,以“加强沟通、开展合作研究”。声明虽只有500多字,讨论之前已经过数轮的艰难沟通、几易初稿,会议讨论时也争论激烈、几度陷入僵局,但承办方仍然很好地主导了会议节奏,最大限度地在共同声明中注入了中国观点,也最大可能性地推动了20国的思想共识。声明签字通过时,全场响起了经久的掌声,所有与会者都对中方的努力抱以极高的肯定,有与会者还赞赏道,这次会议让其体会到“中国特色的创新与进取”。
困惑:强化智库的对外传播作用任重道远
中国急需建设一批高水平智库,为推进中国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同时,还需要把这批智库打造成有效的国际交流平台,通过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的手段,吸纳各国智慧作用于中国发展,传播中国理念以影响他国社会。
篇10
1跨界融合的内涵及测度
针对跨界融合内涵的研究始于1997年,但目前仍未形成能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李刚[10]认为,跨界融合是指媒体进行跨地区、行业以及领域的相互融合,跨界融合有利于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同时对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增强极为有利。隋二龙[11]认为,跨界融合为跨越地区、领域、行业,甚至国界的媒体融合,在跨界融合过程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资本、资源、管理、市场等方面重新布局,使各类资源的配置更加优化,实现优势互补,强化整体优势。刘素花[6]认为,媒体的跨界融合是指在媒体分化后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媒体内部各要素向媒体领域外延伸、融合发展的脱困方式,是以“媒体+X”多变魔方式互融为核心的模式。韩立新等[4]认为,跨界融合是媒介从专业机构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要素,并在社会中与其他社会要素进行重组的过程,即跨界融合是指以基于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媒介为独立中间体,将分属不同领域的事物连接起来的过程。总体来说,跨界融合具有跨领域与融合重组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内部流程,一个是外部领域,最终会体现为运营模式的改变。如上所述,目前的跨界融合涉及平台、内容、传播三个方面的跨界发展,对跨界融合的测度也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的融合深度与广度着手,一些学者也已经提出一些评价指标。韩立新等[4]基于媒体融合的相关指标,首次提出跨界融合的5个评价指标:(1)连接力,衡量不同媒介或者不同领域之间的连接程度;(2)传播力,衡量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3)互动力,即跨媒介的互动,包括与受众的互动和不同媒介、领域之间的互动两个方面;(4)社会影响力,即对社会的影响;(5)收益力,是指能否给媒体组织带来收益。
2我国传统媒体的跨界融合
目前,跨界融合在新闻出版领域已常态化。虽然部分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表现出一些跨界特征,但受限于人、财、物等因素,尚无典型的成功案例可循。
2.1新闻报道领域的跨界融合
2017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深化“跨界”合作,与网络媒体、互联网公司联动,在内容层面与技术层面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动,开启共享新模式,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在广度上,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如腾讯网-腾讯新闻、新浪网-新浪新闻、今日头条等)的联动规模空前且力量集中。在深度上,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互联网公司“跨界”合作形式更加多元,利用内容、渠道及技术优势分工协作,创新产品的形式,充分发掘内容价值,全面提升两会报道的影响力[12]。各媒体跨界融合主要表现在[12]:(1)《人民日报》在全媒体平台中采用“中央厨房”机制,整合了内部的多种资源,形成“选题确定—内容生产—分发追踪”的全流程生产线,便于联动协作以及信息集成与深耕。(2)新闻内容移动首发,再网页,最后在传统端全面深入报道,形成“移动端讲快、网页讲全、传统端讲深”的差异化联动报道,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3)重视“用户思维”,应用多种新技术,跨界合作,深挖用户需求,形成“直抵民心”的、形式多样的融合产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H5等新技术的应用,全景相机、VR设备等的亮相,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爆款”新闻产品的推出,使得微博、微信矩阵、微视频、直播、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支持的创意视频、H5游戏、模拟群聊、给朋友圈点赞、客户端嵌入智能语音播放技术听新闻、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播报等吸引无数网民参与其中,形成圈层化传播,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经过各媒体及时准确、多角度、全方位、形式丰富的报道解读,网友纷纷表示“获得感满满”“很实在”“有盼头”。新华社客户端与网易云音乐跨界,联合举办了“留声40年”音乐主题影像展,该产品在微博、微信、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的总浏览量达到800万,全网的传播量达到2500万[13]。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贴近受众,报道形式多样,如专访、快闪、交互体验等;(2)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如利用地铁车站、列车车厢、音乐会、快闪活动、互动展览等推广宣传;(3)采用先进技术如人脸识别、AR、H5等形成H5产品、微视频,将音乐实体化、可视化、互动化、场景化;(4)针对不同受众进行个性化生产、对象化传播。
2.2图书出版领域的跨界融合
(1)围绕IP的跨界融合。IP(IntellectualProperty)即知识产权,具有资源转化、价值提升模式、结构优化、市场扩张等可跨界特性[14]。IP的跨界可发生在文化产业内各行业间、非文化产业以及社会生活中。IP的跨界在不同产业之间都可进行联动和协同,不同产业界如出版界、影视界、网络文学界、网络游戏界都可借力于共同的IP,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优质IP,才能实现特定领域的跨界,唤醒产品的“潜藏价值”,并从不同渠道进行开发利用和营销。成功运营的IP可在电影、电视、漫画、游戏等媒介形式中转换,其目的在于引发社群共振,突破不同社群间的壁垒,最终通过强大的裂变传播的扩散力,促使跨界形成巨大效应[14]。国产系列动画片《熊出没》的IP开发,就是国内的一个IP开发典范。这种以IP开发为核心的盈利模式的构建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作为支撑。(2)出版文创。基于出版内容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产生于跨界融合和新兴技术的发展背景,出版文创将出版与玩具、服装、影视、游戏、旅游等产业融合起来[15],延伸成出版产业链[15-16]。目前出版文创的模式有很多种,可大致划分为:基于出版内容跨界拓展的文化创意服务,如围绕《海贼王》漫画书中不同人物形象、道具、用品、场景等开发的手伴、玩具、饰品和服装等衍生产品;基于改编权延伸的文化创意服务,如将《三国演义》丛书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游戏、数字图书、主题公园等[15],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打造出“书业+影视业、书吧+影城”的跨界融合模式;基于新兴数字技术的文化创意服务,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将VR、AR技术运用到跨超本《红楼梦》的纸质口袋书中;基于实体书店打造的文化创意服务,如日本的茑屋书店提供书籍阅读+电影、音乐、咖啡、文具等,号称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基于生活美学,打造高端文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按需印刷、读者自己编校并打印出版等,有些出版社还跨界到书房陈设、花瓶镜框设计等定制服务。
2.3其他媒体的跨界融合
沈阳广播电视台开展跨媒体行动,推出“我爱沈阳”系列产品。此次跨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围绕同一报道主题,将新老媒体融合在一起;②打破地域局限,整合媒介资源,通过电视屏幕、户外大屏、地铁屏幕、网络平台实现跨界传播,并将传播范围扩大到全国;③开展暖心公益传递爱心,制作“我爱沈阳”卫衣、环保购物袋、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温暖更多人,以扩大影响[17]。凤凰传媒集团收购游侠网并控股,投资上海慕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基于自身教育资源优势,跨界投资教育游戏,将教育与游戏结合,吸引青少年关注,既引导了青少年的正确学习观,提升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8]。
3我国科技期刊跨界融合构建
跨界融合是媒体融合的更高发展阶段,是时展的大趋势,可使互不相干的行业、企业全面渗透、融合。通过跨界,传统媒体可克服自身薄弱之处,增强各自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保证跨界合作方以及用户均受益。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实行单独运营,且多为非盈利机制,受资金、人力、技术等限制,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较为缓慢,服务内容单一,受众面小[9]。跨界融合为我国打造科技期刊强刊、大刊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笔者认为科技期刊拥有高质量、权威的专业知识,优质内容是跨界成功的根本,若能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更加开放的视角跨界发展或合作,或许将是我国科技期刊实现快速转型升级的机遇。在跨界融合过程中,科技期刊首先要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其次要在平台上尽可能地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多种优质内容与服务,最后联合各种渠道实现最大化的传播。
3.1平台的跨界
构建一体化网络平台是科技期刊跨界融合的基础,平台要体现科技期刊自身特色与品牌内涵,具有集约化或集群化、立体化网络平台、全媒体产业链、传播媒体矩阵与跨界融合经营等特质[8],整合采、编、发等出版流程,促进出版流程的跨界整合,实现一体化生产链,如“中央厨房式”工作机制,实现一次采集信息,多平台使用,也可跨界关联,或集成或拓展更多相关领域的资源。
3.2传播的跨界
传播时可利用全媒体化传播矩阵(如网页+微信+微博+App+QQ+邮件+知名客户端+数据库等),并形成“移动端讲快、网页讲全、传统端讲深”的差异化传播,或与各大网络媒体(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今日头条、一点咨询等)联动传播,为好内容插上飞翔的翅膀,最大限度地展现优质内容的价值,并充分运用VR、AR、视频直播、音频等先进技术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可视化表达,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3内容的跨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自媒体领域的迅速扩张,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相比之下,科技期刊可以提供高质量且专业化内容的优势逐渐得到显现。用户也更愿意通过付费获得优质原创的内容。跨界是互联网的特质,科技期刊更应该在保证内容质量[19]的同时整合所在领域或行业资源,竖起大旗,引领发展:做好期刊本职工作,提供优质内容;提供更多更好的知识服务,融入科学共同体;充分发挥枢纽作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延伸布局,深化跨界发展或合作领域,如跨界科普、教育、夏令营、旅游等;拓展服务对象,提供更多元的服务内容或产品。短期内可集中精力打造一两款“爆款产品”或“暖心产品”,迅速提升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3.1做好科技期刊本职工作,提供优质内容在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通过同行评议与编辑审定后的内容具有权威性、系统性,这是科技期刊的优势。科技期刊出版论文的形式若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科研人员的阅读需求,则会吸引更多的领域内科研人员、相关行业从业者、相关专业学生等的关注。科技期刊出版内容的增强可采用如数据出版[20]、语义出版、富媒体出版、AR出版等新的出版模式来丰富科研成果的展现形式。通过增强出版模式[21],将论文进行结构化处理后,论文中各知识点可实现碎片化传播并融入科研共同体;将与论文相关的一切形式的内容,如数据出版、富媒体出版、增强出版等的相关内容,与各种新闻、会议报道、音视频、图片等进行跨界关联,能更加突出论文的核心地位,更加完整、立体、系统地呈现相关科学问题,讲好科研故事,为科学家的科研工作提供便利。对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可通过短阅读首先在移动终端进行宣传,再与网络系统中增强论文进行关联,实现快与全的有机结合。
3.3.2发挥科技期刊桥梁纽带作用,“承上启下”跨界发展科学研究过程包括很多方面,学术论文仅是科研产出的一小部分。通过科技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仅是整个科研活动的一个小环节。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知识成果尚待挖掘,科技期刊在促进知识传播中的价值也未充分体现。因此,科技期刊应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整个科研过程,拓展服务对象与范围,做到以科技期刊为中心枢纽,提供面向科研过程的一体化服务链条,同时拓展科技期刊服务对象,跨界科普、教育等领域,最大化社会效益。(1)向成果上游跨界,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知识服务。围绕科研活动拓宽期刊业务范围,创新业务形式,提供更多的知识服务。科研过程中需要随时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科研人员希望通过阅读态势分析报告、接受决策咨询服务等快速获得这些信息,进而从枯燥的海量文献检索与阅读中解放出来,也希望能便捷地获得关键信息、事实数据或实验数据等。通常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找专业的情报服务机构,通过对大量相关科研信息的收集、梳理、分析与再组织等来实现。科技期刊可与相关的部门或单位跨界合作,可在期刊主页上提供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情报分析等工具或路径,简化繁琐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同时也可在期刊网站和移动客户端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定制情报服务和信息检索收集服务等,从而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增强期刊用户黏性。科技期刊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所在区域或行业资源供科研人员使用,为政府、企业、相关机构等提供智库、舆情、营销传播、品牌传播等服务,以增加科技期刊的内容附加值,拓展盈利空间;为个人用户提供垂直内容领域的信息服务和区域性社区服务,以提升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向科技期刊上游跨界,实质上是后向跨界,可采取联盟或协同发展策略。(2)向成果下游跨界,延伸科技期刊产业链。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或加盟集成,科技期刊可围绕内容二次开发,进行前向跨界,扩大科技期刊的服务对象范围,产生更大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在互联网时代,运用跨界思维去创新,或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同领域科技期刊如医学类、农业类、油气工程类期刊可结合自身品牌特色、专业定位、优势资源等,跨界到不同的领域或方向。①跨界教育。民强则国强,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尤其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科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2]。跨界教育也是媒体界一直努力的一个方向,有着恒久的生命力与巨大的受众潜力。科技期刊拥有优质、权威、前沿的学术资源,跨界教育,得天独厚。科技期刊可贯彻全民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突破课堂或学校教育限制,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自主学习或跨学科教育提供网络资源;也可与开放教育平台跨界合作,为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等提供优质学习资源,促进科技期刊与教育、社会、工作、生活紧密相连;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集成多年积累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相关领域机构资源、学术资源以及其他信息资源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促进各级相关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研究组织、学术团体、公司企业以及社会民众等跨界交流与合作,促进“跨学科融合”“校企合作”“就业指导”等,形成命运共同体。②跨界科普。科技期刊跨界科普,可将高深的科学知识变成大家都能懂的语言,面向全民传播,实现全民学习,提升国民科学素质和国家综合竞争力,这不仅是国家的战略目标,也是人们文化素养提升的需求,更是科技期刊的责任和义务。四川荣县地震与页岩气开采到底有没有关联,这看似是个科学问题,但更是个科普的问题。若科普工作做到位,至少能让民众更理智地去思辨和处理此类问题。通过科普,不仅能让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帮助公众提高科学素养,以惠及更多的人,同时扩大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提升科学家的社会认同感、获得感、存在感与幸福感,还能迅速扩大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科技期刊拥有大量科学家资源和大量科研成果,可为从事科普工作的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科普资源,可组织感兴趣的科学家撰写科普内容,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也让喜爱的人参与其中。中国缺少科普创作人才,科学家才是科普创作的最佳人选[23]。科技期刊可以与相关科普工作者、科普全媒体平台[24]或科普机构探寻跨界合作方式,将科学家忘我奋斗和奉献的事迹做成科普内容,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民务实求真、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也可与相关机构、实验室等合作,组织科普活动,让群众了解科研过程,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创造思维,激发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点亮科学梦想。科技期刊也可在网站中加入一些科普内容,或通过增强出版关联一些科普小视频或音频等,实现科研论文与科普内容的双重传播,精深与易懂联合,满足更多用户的阅读需求,帮助更多用户走进科学殿堂,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③跨界夏令营/冬令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参加夏令营/冬令营提升个人见识,开阔个人眼界。科技期刊是前沿、尖端思想的汇聚地,关联着大量宝贵的科学资源,科技期刊可与科学家、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跨界联合,或协同组织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让青少年体验科研活动,提升科研兴趣,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创造思维。④跨界旅游。对于部分自然科学领域或地理类科技期刊,能否将有关的旅游信息、住宿资源等优化配置,并联合具有丰富野外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跨界发展旅游?这值得进一步尝试探索。目前媒体跨界旅游较为成功的是,媒体推介宣传与线下旅游运作相结合的模式。
篇11
一、研究目的
社会的进步不仅带动了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现如今,社区作为全民健身的首要场所正在逐步壮大。本次调查为了进一步解决社区场地设施数量不足和高校体育资源闲置等问题,通过开发与设计调查工具,评述服务现状,界定具体研究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学校与社区体育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山西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近况。在山西省内选取4个地级市(大同市、太原市、晋中市、临汾市)和5所高校(大同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晋中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对其进行调查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查阅相关文献,阅读相关论文若干并进行收集整理,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显示参考和理论依据。
(二)调查法
对山西省内4个地级市社区居民与5所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现状进行实地调研。
(三)访谈法
对社区领导、居民代表和高校专家分别进行访谈。
四、研究结果
(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现状
作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平时训练学习任务繁重,在校期间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大多安排在周末自发组织进行且学生介入体育活动的种类受个人爱好、本身技能、场馆设施和周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为社区体育提供服务缺口较大,服务经历少、内容单一且时间短。但就服务社区态度来看,社区体育基础良好,学生积极性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外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通过高校组织学生的参与可对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实施社区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有机结合
高校与社区共同组织文化活动多选用一些群众参与度高,消费低、场地设施运用较少的项目,比如长跑比赛、集体表演等。选用活动地点上多以社区公共场所为主,不但可以满足居民离家近的需求,且为高校更好地宣传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帮助。但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各高校组织活动使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发展沟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不够、体育专业学生积极性和专业素质不高等,这就要求各高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还应与社区体育建立密切联系,为顺应转变实时做出调整。
(三)影响高校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的因素
高校专业设置、学生的培训、管理模式和与社区的联系情况是影响服务的主要因素。在调查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社区体育服务,课程安排紧张,空闲时间零散导致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较少,还有学生认为自身经验欠缺,专业素质与能力较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以上这些因素在服务社区体育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就要求各高校应及时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制,制定合理的经营方式,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五、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高校学生服务近况
高校体育各专业学生人数多且较为均衡;在服务社区前都进行过专业培训,绝大多数都扮演着培训者的角色;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多愿意选择在学校体育馆或者居住的小区内进行,参与服务范围受到限制。
2.山西省社区体育近况
场地设施不足、活动内容单一、指导员数量少等因素都存在于体育发展过程中,居民渴望通过专业指导进行科学锻炼,不再单纯的局限于简单的走、跑、球类项目等,通过开展多样的活动来增强体质。
3.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体育近况
高校拥有丰富的场地、人才、信息等体育资源优势,但高校学生学业紧张、空闲时间零散,为社区提供服务经历少且时间短,在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过程中受专业限制较大,高校应与社区体育建立密切联系,为实现自身价值做出适当调整。
(二)对策
1.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应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鼓励更多学生加入到指导的队伍中来,尤其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相应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社区体育,以便更好的发挥高校人才优势。
2.丰富社区活动内容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应增强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不仅仅局限于简单易行,普遍度高的体育项目,还可以对于一些居民喜爱程度高的项目进行拓展。为社区居民进行多方面指导。
3.加大合理资源开放力度
体育资源的欠缺影响其发展。而高校具有独一无二的场地设施资源,应及时建立一系列场地设施开放的规章制度,提高场地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4.对学生及时进行培训与管理
学生经验欠缺,专业素质不高,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在组织进行服务前应对培训者有针对性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以期达到实时监测。
5.加强社区体育服务的宣传
高校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仍出现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各高校应加大宣扬力度,务必让参与者都领会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思想上正视,行动上共同,并对在服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和嘉奖。
篇12
宋代著名教育家、我校精神鼻祖胡瑗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之任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这充分阐明了政府、学校、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担当。
二、“责任”与“教育”应有机融合
负责任的国家需要“负责任的教育”,要成为负责任的国家和民族,必须办好负责任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党的十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要办好负责任的教育,必须依靠负责任的学校;要培养负责任的学生,最终必须依靠负责任的校长和负责任的教师。2005年以来,泰州中学旗帜鲜明地率先提出“负责任的教育”理念,并确立了“倡导负责任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其内涵,简而言之,就是要办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对未来负责任的教育。从政府与教育部门层面来看,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科学、理性地做出符合社会实际并对学校和师生、家长、社会负责任的法规、决策、服务与指导,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层面来讲,就是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行为和自身专业发展负责,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从教师的层面来讲,就是要不断强化对教育事业负责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负责任、对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学习、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负责任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掌握履行责任的知识与本领,进而创造美好的人生。从学生的层面来讲,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牢固树立完善自我、服务他人、回馈社会、造福人类的责任意识。
“负责任的教育”理念可谓大道至简,质朴无华。其内涵深刻,品位高雅,可以超越时空、跨越国界,适合各类人群,适合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学校、家庭、社会,具有草根性、哲理性、普适性等特点。如果全国上下各级政府、教育相关部门、所有学校、每一位校长和老师都有崇高的教育情怀、高度负责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真正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从国家、民族与社会未来着想,那么,教育的形象、特色、品位、声誉等必将得到显著提升。
需要指出,我们所倡导的“负责任的教育”,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责任感、使命感教育上,不是“责任”与“教育”的一种简单的拼凑与组合,而是二者融合而成的“结晶体”。其根本宗旨是造就人的责任情怀、担当精神以及履行责任的本领。“负责任的教育”应当是科学、理性、和谐、高品位的,是更关注人性的提升、人格的健全、人的终身发展的,是更关注社会、时代、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未来的,是对时展、民族复兴、人类文明、社会和谐负责任的教育。“办负责任的教育”应当成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想追求。
三、切实践行“负责任的教育”
“负责任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精神与文化。近年来,我校围绕“倡导负责任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将爱与责任融入教学与管理之中,努力为学生的成才精心营造负责任的教育环境,着力推进以“责任教育”为显著标志的特色高中建设,探索“责任教育”途径,构建“责任育人”体系,努力将“责任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通过制定《江苏省泰州中学责任教育行动指南》、增强“责任意识”、造就“责任团队”、打造“责任课堂”、提升“责任本领”、营造“责任文化”、铸塑“责任校魂”等途径,将“责任教育”具体化、生活化,让每位师生将“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当负责任的人”作为自身的立人之本;让每位师生多一些“责任情怀”“家校情怀”“家国情怀”;让每位师生懂得好教师、好学生、好公民、好干部,都应当以责任感做事;让每位师生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
在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我们组织开展了“梦想与责任”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师生既“想大问题”,又“做小事情”,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带着梦想、带着激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学习、工作与生活。
篇13
在2018年俄罗斯举办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上,中国足球节节败退,又一次与世界杯无缘,球迷悲痛万分,喊出解散国足的口号,网上骂声一片,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谩骂和抱怨不能解决问题,中国足球的路在何方,如何振兴?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深思考!因此,我们要理性思考中国足球现状,正视国足的现有水平,正确对待输赢,因为希望愈大失望愈大。中国是个崇尚神话的国家,希望中国足球出现奇迹,世界杯出线,夺得世界杯冠军。但在运动场上,是真刀真枪干,没有一定的实力,奇迹是很难出现的,想想中国足球环境,参与足球运动人口质量和基数,技不如人,没有什么好怨天尤人的。
足球运动是目前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运动,没有一定足球文化积累和沉淀,没有好的群众基础是很难成功的。我们要回归国情,立足现实。中国足球的未来在青少年,而不是在现在这批国足上。中国足球必须从校园抓起、从娃娃抓起,这就是我们的根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一、中国足球缺乏培养环境,需加大校园足球场地投入力度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参与人数多,对场地硬件要求高。我们大多数学校的足球场地到目前仍无大的改观,而小学情况更为严重,仍然处于无足球场,足球场不规范的尴尬境地,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只能在水泥制作的篮球场上过过足球瘾。政府在建设别的项目上运辄投入几千万、几个亿,却不愿意为学校建设一个标准的足球场,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踢球的地方。甲A足球场上的球员身价有的是几百万、上千万,外援身价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中国足球不缺钱,而是缺乏环境的培养。中国足球硬件设施是非常差的,从2009年开始提倡校园足球,一直在喊口号,要建设多少个足球场,而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个,想想你所在城市,新建校园足球场有几所,开放足球场又有几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球场何谈人才培养?没有足球场何谈校园足球发展?所以校园内多建几个足球场,才是推动校园足球发展、提高中国足球水平的最基础保障。
二、中国的教育理念,阻碍校园足球发展
在中国教育观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才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学习第一,考试第一,成绩第一,体育项目只是强身健体。校园足球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试问在中国现有的足球环境下又有多少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踢球,又有多少中国家长愿意带孩子到现场感受足球气氛?我们在校园足球问卷调查中,家长明确表示,我虽然喜欢足球,但不会让孩子从事体育项目,搞体育是高风险的职业,周期长,回报率低,体育上虽然有郎平、姚明、刘翔、朱婷等成功人士,但毕竟是凤毛麟角,文化课学习择业机会就大得多了,这就是中国国情,家长理念,中国体育的最大现实,没有就业保障,谁愿意送自己的孩子踢球,更没有人愿意去花钱培养。
三、培养高水平的足球教练员,促进校园足球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做好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足球教练员专业素养是制约校园足球乃至中国足球的拦路虎,我们在走访和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足球理论和技术水平很高的教练员太少了,更让人心寒的是,很多学校体育教师对简单足球常识也是一问三不知,这样足球教练员何谈培养足球人才,如何担负起振兴中国足球的责任,推动校园足球发展?因此,希望广大足球教练员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真正做一个懂足球、爱足球的专业人士,拥有强大的职业信仰精神,力求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为校园足球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正确处理教体矛盾,营造良好校园足球氛围
校园足球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地足球学校兴起和家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足球从娃娃抓起,足球要从家长抓起。广州恒大的足球学校,将足球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校@足球推广模式,值得各地推广学习。说实话,现在没有多少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放弃读书机会,走专业足球的道路,依据中国传统观念,我们只有走教体整合模式,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足球。所以中国足球未来在校园,只有提供良好的足球环境,更好的足球设施来吸引孩子们踢球,提高足球运动参与率,当中国青少年足球注册人数超过100万,就是中国足球的腾飞之日。
五、树立校园足球安全意识,确保校园足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