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赛事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体育新闻不仅是对有关体育赛事的报道,还涉及到体育背后的社会文化。西方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冲突性、搏击性的体育文化与中国平和的养生体育文化在意识观念上有明显的不同。为了更好地融进世界大家庭,我们应自己树立起文化自觉的意识,随时去彰显我们的民族文化。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报道理念、模式和笔法,接受西方一些成熟的技法。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之处,尽快提升报道的制作水准,提倡有创意以及创造出可以媲美西方的体育新闻报道。下面以两则报道为例作一比较。
其一,中国网球:中国女双组合晏紫、郑洁苦战三盘,击败经验老道的女双组合帕斯奎尔/苏亚雷斯,为中国赢得了首个温网女双冠军。作为大赛4号种子,晏紫、郑洁分别以6:3、3:6和6:2的比分击败对手,为中国女网谱写了新的历史。此次冠军争夺战历时128分钟,冠军奖金为205,280法郎。赛后,郑洁总结了她们这场比赛:能成为中国首个在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的双打冠军,我们很高兴很骄傲。她说,“这(冠军)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一年,我们希望在今后的比赛中能继续这个势头。”郑洁完全有理由感到高兴和骄傲—温布尔登的胜利为她赢得了超过1百万美金的职业奖金。在取得温布尔登比赛胜利之前,早在今年一月份的澳大利亚公开赛上,她们就成为了首个拿下大满贯冠军的中国选手。国际上冉冉升起的中国网球选手并不是只有郑洁和晏紫,李娜也曾成功地打入了女子单打四分之一决赛,只不过后来输给了比利时的KimClijsters。似乎有迹象表明:在赢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网球女双金牌后推动了中国的网球的发展尤其是女网。来自上海电视台的顾珏(音译)对此分析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女子网球加大投入力度,因为他们不得不选择一种方式去提高比赛成绩,但是男子网球的竞争更加激烈,女子网球更容易出成绩。随着今年六名女子选手出现在温布尔登的赛场上,相信男子取得同样的成绩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其二,大杨扬为中国夺得首枚冬奥会金牌。第一个项目女子1500米比赛失利之后大杨扬背负了更多的压力,可以说大杨扬是中国代表团本届冬奥会的最主要的希望所在。进入决赛的五名选手中只有保加利亚的拉达诺娃是最强劲的对手。此前,拉达诺娃一直是女子500米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幸运的是大杨扬今天抽到了最有利起跑的第一道,只要起跑时占据第一位,拉达诺娃就基本上没有了追回的机会。发令枪响了,大杨扬果然跑在了第一位。这一次杨扬不会再有任何闪失,不会再给对手任何机会,她第一个冲过了终点也穿破了所有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尘封已久的心。王春露也获得了宝贵的一枚铜牌,两名中国姑娘紧紧拥抱,主教练辛庆山与两名爱徒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杨扬:今天最后我战胜了自己,赢了以后我还在喊:杨扬我不是别人。刚才冲刺,我还在喊:我是杨扬我不是别人。我要冲刺!我要冲刺!此时,杨扬终于可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鲜艳的五星红旗绕场一周了。第一次冬季奥林匹克的赛场上因金牌而升起了五星红旗。
何振梁:咱们参加了六届冬季奥运会,前几次六块银牌,就差一块金牌。有几次就差手指头这么粗的距离,与金牌失之交臂,这次终于实现了我们冬季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
小杨扬:从她一出发,我就觉得她能拿冠军。
主教练辛庆山:盼这块金牌已盼14年了,从1988年到现在已努力14年了。作为我们冰雪项目来讲,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杨扬:它应该是最辛苦的,我想说,现在感觉非常灿烂,但我觉得(拿这块金牌)是最辛苦的。
比较这两则消息,体裁不同但赛事新闻对新闻要素的要求来说都是一样的。
一、相同点
都属于硬新闻——体育赛事报道,结构安排上都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以及赛后或赛中教练员、运动员的点评,消息短小精悍,简洁明了。围绕各自主题都具有由重到轻,层次分明,条理性强的逻辑特点。
二、不同点
1、主题不同
西方报道就赛事而论,紧紧围绕运动员而写,突出选手的个人成绩。也报道了赛事奖金。即使有对中国网球发展的预测也依旧以赛事为主,不脱离运动员。
中方以夺金牌为中心,紧紧围绕金牌的意义而论,运动员是叙述整个事件的线索。运动员角色在赛事报道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赛事数据的使用不同
西方报道以赛场的运动员为主,紧紧围绕赛事进行写作。有关赛事的数据交代详细。中方以运动员为线索,但更多关注的是赛事的意义。大杨扬的赛事数据交代不明,她的比赛成绩做了淡化处理。
3、客观性
《中国网球》,标题客观,不带有主观性的语言。内文以温网女双冠军引出赛事背后的新闻,预测中国网球的发展。以逻辑推理证实“似乎有迹象表明”的可信度。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引述中国上海记者的分析,使读者看到双方的声音,增加客观性。《大杨扬…》的标题以热情的笔调赞扬赛事的结果,报道中“不会再有任何闪失,不会再给对手任何机会,她一路流畅地第一个冲过了终点,也穿破了所有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尘封已久的心。”主观性的语言富有情感煽动性。
4、语言使用上的区别
《中国网球》击败经验老道的女双组合,“经验老道”与“苦战”的“苦”,形容词的使用凸显了中国新手的胜利。此后就鲜有形容词了。没有使用“激烈的冠军争夺战”、“兴奋地总结了”等形容词性主观词语。《大杨扬…》的报道全篇洋溢着激情,形容词使用较多,抒情性很浓。导语中动词的使用,“组合”、“苦战”、“击败”、“赢得”与“失利”、“背负”、“是”相比,《中国网球》的动态性要强。
5、结构安排上的区别
《中国网球》采用断裂式结构,把材料分散形成小段落,角度多变,一段落一个意思,简洁明了,信息量大,显得结构松散但又紧绕赛事而论,文章富有跳跃性,起伏波动,既把多重的信息传递出来又让受众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不沉闷。《大杨扬…》讲究结构的完整,层次分明,严谨、稳重但缺少流动感,缺少变化,概述性的语言多。
三、中西赛事新闻报道的区别给我们的启示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中西体育赛事新闻报道都遵从新闻报道的规律,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要与世界接轨就需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还需向西方学习。
1、做到客观报道
西方经过了多次的新闻改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进入商业报纸与大众化报纸时期,强调报纸是纯粹的新闻工具。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的要求促使西方的新闻报道注重新闻的客观性。具体操作上,从上面例文就可看出,(1)对中国网球的预测,在事实做论证的基础上,再用中国记者的语言证实,主客双方的意见都表明,显得中立客观。(2)引语的使用上多采用直接引语,因直接引语具有可信性和历史性,尽量避免间接引语,因其具有修饰和重编的可疑。(3)多用数据说话,因数据的引用具有科学性、客观性。显而易见,他们充分运用写作技巧尽量表现的客观些。
尽管西方标榜其新闻的纯客观性,但新闻毕竟是上层建筑,有其意识形态。纯新闻是不存在的。“报纸的新闻方针并不是贴在布告牌上或印在工作手册上的,它是通过种种办法加以贯彻的。称职的把关人和记者受到奖赏,懂得方针的记者委以重任。不符合方针的新闻报道受到修删以至被扣押。报纸的实际做法,就是雇员对新闻的方针是什么心领神会了。”西方的新闻工作者是深谙新闻报道宣传的,每篇报道后面都有其引导作用,只是其尽量表现的隐晦不明罢了。西方注重个体意识,赞扬并鼓励竞争,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个人自我价值为荣,肯定奖金的获得。商业经济带来的对金钱的追求也就毫无遮掩的成为正当的目标,也就难怪用充满羡慕与肯定的语气报道通过竞争角逐获得高额的奖金了。
中国则注重群体意识。《大杨扬…》开首就提到“中国代表团…希望”,以后的官员、教练、队友等反映出群体的力量。这样一对比,西方新闻突出客观性与我们的舆论引导和宣传的表面性截然不同,一目了然。
2、注重写作方式与技巧
从《中国网球》的写作结构上分析,基本不脱离西方赛事写作的惯例。(1)导语,最重要的内容。(2)对导语的支撑,细述赛事经过,各局比分。(3)点评,运动员或教练员的直接引语。(4)细节,跳跃性地选择与赛事相关的细节描写。(5)背景,与赛事相关的背景介绍,(6)相关的事件等。一场赛事要写的内容非常多,而不论何种媒体,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内容要压缩,因而形成这样断裂式的写作方式,富有跳跃性,显得轻松、活波,易于随内容而改变形式。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使其具有求异、创新的特性,而这点也就促使他们在写作方法上与众不同,不断创新。过去在创作手法上我们太强调新闻的写实性以致放弃了文学的许多创作手法,现在看来是不对的,文学中的一些手法也可借用,正叙、倒叙、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等都可借鉴,有广博的中国文学作基础,我们一定可以创作出新颖而又适应国际发展的体育新闻。
【参考资料】
[1]程道才.《西方新闻写作》.新华出版社.2004.
篇2
【摘要】
现象学以探究意识本质为特征,则以社会历史批判为己任;一方以先验唯心主义为哲学旨归,另一方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因此,情况似乎是: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然而,问题的另一面却表明,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试图在二者之间进行综合的努力,既存在于马克思那里,也存在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中,而且为一种富有成效的对话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胡塞尔;马克思;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4-0030-07
作者简介:郁欣,江苏南京人,哲学博士,(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学院讲师。
①[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8页。
②[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页。
④《现象学方法与文选》,张庆熊主编,牟春、钱立卿、李杨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第130页。
⑤有关马克思认识论的思考及其与现象学相互关系的讨论,可参阅[美]T.洛克莫尔:《论马克思的认识论与现象学》,郁欣译,《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现象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海德格尔曾称道说,现象学在各种不同的领域中主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决定着这个时代的精神。
①
则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实践纲领,它不仅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而且持续保持着对当代政治的巨大效应。然而,现象学以探究意识本质为特征,则以社会历史批判为己任;一方以先验唯心主义为哲学旨归,另一方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双方看起来形同水火、势不两立。对胡塞尔来说,现象学似乎唯有理论的关切,而对现实世界的实存和可能的实践性改造实行先验的悬搁,“它的唯一任务和功能在于阐明这个世界的意义”。
②
与其相反,马克思则注重社会历史批判和对世界的实践性改造。对此,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作了明确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③
因此,令人瞩目的是,在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的纯理论态度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态度之间的尖锐对立。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在胡塞尔那里,严格的理论思考一直就包含有现象学明察的最大程度的实践“应用”,而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时期则展示出“一种新的认识论姿态”、“一种整体实践的深广转型”。对于胡塞尔来说,认识批判本质上与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密切关联,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本身是一种“新式实践”、一种“普遍的批判”。
④
对于马克思来说,从其博士论文直至《资本论》,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革命的实践”扬弃哲学理论,而扬弃本身恰恰是哲学理论在社会-政治的生活中的实现。
⑤
因此,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而言,试图在二者之间进行综合的努力,既存在于马克思那里,也存在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中,而且为一种富有成效的对话提供了可能。
一、胡塞尔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的理想支配着胡塞尔一生的哲学思考。在他看来,作为严格的科学,哲学是这样一门学问:“它可以满足最高的理论要求,并且在伦理-宗教方面可以使一种受纯粹理性规范支配的生活成为可能。”
[德]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页。
显然,当胡塞尔开始将其哲学建立为一门严格的科学时,他坚持哲学只能在一种理论性的认识批判的意义上促进人类的生活。这种态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其现象学的主导观念。对他而言,现象学“标志着一门科学”,但它“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页。借助这种方法,普遍的科学性的理念得以严格的方式实现。按照他的观点,这种普遍的科学性的理念是希腊哲学诞生时就天生于欧洲人性中的目的,它是“摆脱了一切其他目的的理论兴趣的,即纯粹为了真理而对真理感兴趣的系统结果”。[德]胡塞尔:《第一哲学》上卷,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65页。为了能够成为真正严格的科学,亦即实现了最终奠基或最终有效性证明的科学,胡塞尔主张必须克服掺杂有任何实践目在内的素朴的理论态度,而“必须在科学理论的自身沉思中研究能最终证明自身正当的科学之规范”,并且最终达到“由科学理论的指引和从科学理论上证明为正当而来的科学形态”。同上,第266页。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作为一种意向活动,生活指向真理,即使不是明确地指向真理,因为生活对要求的正当性感兴趣。真正的理论意味着通过先验的自身反思所实现的理论上的最终奠基或最终的正当性证明。
胡塞尔与马克思的思想交汇
《现代哲学》2015年第4期
然而,严格的理论要求实际上并不排斥先验现象学的某种实践蕴涵,尽管胡塞尔一开始曾有意识与现象学的实践应用保持距离。这种实践蕴涵从20年代起得到了愈益明确的展示,它与胡塞尔对哲学职责的理解密切相关。按照他的理解,哲学生活旨在达到一种“真正的人性”,即“在任何时候都致力于清醒地对自身负责,在任何时候都想遵循‘理性’”。同上,第267页。而遵循理性意味着,将那些获得最终正当性证明的科学规范的理念“以其牢固和绝对的有效性从原则上规定人在每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旨在“从最终有效性这个最后源泉出发为它的行为之绝对合规范性进行辩护”,以便“帮助盲目求索的人类达到最深刻之自身意识,达到对它的真实的和真正的生活意义之自身意识”。同上,第267页。胡塞尔认为,哲学的最重要的职责是“首先赋予这种生活意义以最终合理的形态,即全面地被澄清并被理解了的,在每一个方面都最终证明为正当的理论之形态”。同上,第267页。他坚信,“这种系统地在诸原理科学中展开的理论,一定会通过论证而突出那种完整的规范体系,即人类为了能够成为真实的和真正的人类,由纯粹实践理性而来的人类,必须满足的那种体系”。同上,第267页。在他看来,这是“自希腊哲学诞生起欧洲人就固有的目标,即想成为由哲学理性而造就的人,而且只能作为这样的人而存在——从潜在理性向明显理性的无穷运动,并且通过以它的这种人类的真理和纯真性而自我规范的无穷努力而造就成这样的人——的这种目标”。[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6页。尽管这是其后期对哲学目的的表述,但胡塞尔很早就已将对理论真理的探求与“责任”或“批判的责任”联系起来。对他来说,正义的行为,亦即负责任的行为,意味着认识到伦理价值和理论真理之意义的行为。因此,责任只不过是对理论上的有效性要求的主观的相关表达。对于后期胡塞尔来说,这种理念是主导性的。在他那里,主体的责任本质上是关于理论真理本身的现象学问题。
在其生命最后的多灾多难的十年,胡塞尔开始强烈地担忧那种通过纳粹主义及其哲学家的政治神话的产生和第三帝国的极权主义的实践所明显表现出来的反理性主义的狂潮,他将欧洲文明的这种不断增长的非理性主义看作现代科学理念的“危机”的必然结果。鉴于这种令人痛苦的危险境遇,他充分强调现象学对人类的功效,即它既能在理论领域又能在实践领域重建理性的统治地位。
作为一种真正的理论,先验现象学如何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呢?
在胡塞尔那里,这首先在于对一切缺乏对其先验锚地的认识的实践批判,也同样对一般的科学理论进行批判,因为一般的科学理论的目的恰恰是实践性的,它们没注意到其理论行为和态度的先验根基。胡塞尔对现代科学态度的批判是其后期著作中最令人瞩目的特征。在他看来,科学和传统上以建构为特征的哲学理论为实践的兴趣所引导,并且执持于实存的现实以便改造它,因而从根本上说实践性的。相反,现象学则以一种无涉于实存的现实的理论为目标,是关切一切认识的真正基础。它的兴趣领域超越于现实存在之上。现象学还原悬搁一切实存,而只保留现象,亦即当一切实存被意识构造和呈现于意识时的意义。科学和建构性的哲学由实践的需要和问题产生,而现象学的构造理论则摆脱了一切自然生活的兴趣,因为它寻求的是处于完全的自身明见性之中的认识的确然性。因此,构造是由意向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现实的存在者作为有效的意义呈现给意识——对世界的塑形和重塑形。
胡塞尔指出,这正是任何科学理论与其现象学之间的区别。一切科学理论都源于人的实践需要,而现象学理论——尽管没有丧失对自然的世界生活的任何兴趣——旨在澄清功能性的实践的构造和科学理论的构造。在此基础上,它探究现代科学对人的实存的意义,探究实证科学规定现代生活的智性趋向和社会政治趋向。在胡塞尔看来,“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单纯注重事实的人”,而从原则上排除了关于整个人类生存的意义问题。同上,第16页。这导致人们屈服于非理性主义的潮流。按照这种非理性主义观点,“人们所依赖的一切生活条件,理想,规范,就如同流逝的波浪一样形成又消失,理性总是变成胡说,善行总是变成灾祸”。同上,第16页。对此,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发出如此的诘问:如果是这样,这个是世界以及在其中的人的生存还能有意义吗?历史的事件不就变成了由虚幻的繁荣和痛苦的失望构成的无尽的链条吗?他认为,现代科学和技术已经遗忘和抑制了对人的生活世界的意识。生活世界的物质性历史事件被那些作为客观的自在存在的事件的抽象结构所抑制。胡塞尔将异化问题看作现代西方文化的一种不断增强的核心问题,因为科学开始是无意识、后来则是有意识地遗忘和抑制了人的实存的伦理维度。凌驾于自然态度和先验态度之上的科学-技术的态度的历史将哲学和科学带入混乱。
因此,胡塞尔基于“危机”意识的历史目的论批判,就在于揭示和重新发现西方文化中人的目的的统一性,以便将人和社会从由科学的世界图像所导致的破裂状态中拯救出来,这种科学的世界图像与人对自身和世界的直接理解不协调。西方文化的目的,亦即自我与世界、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科学与哲学的统一必须被恢复。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理论不仅是一种更严格的科学,而且是唯一能将人类从业已遭受的危机中拯救出来的哲学。这危机本质上是迷失于关于人和世界的科学图像,在这种科学的世界图像中,每一个科学家都只是一个匿名的过程的可替代的人,而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对象被分析和操纵。现象学旨在为人的自身理解提供地基,将人从科学的他律和技术的操纵中拯救出来。
正是在此“危机”意识的背景下,胡塞尔在1935年的《维也纳讲演》中明确而具体地谈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谈论“一种新型实践”。在他看来,与一般的科学理论的实践性本质相对,真正的理论态度虽然也是一种职业态度,却完全是非实践性的,它是“建立在对于它自己的职业生活领域中的一切自然的实践,也包括较高层次的服务于这种自然领域的实践的蓄意的悬搁之上的”。同上,第383页。胡塞尔指出,这种悬搁的实行并不意味着“理论生活从实践生活的最后‘分离’”,也不是“理论家的具体生活划分为两个互不关联地实现的生活连续体”,因为“普遍态度的第三种形式仍然是可能的”,即“在从理论的态度向实践态度的过渡中完成的两方面兴趣的综合”。同上,第383页。他认为,这样地综合,即使得在封闭的统一体中,并且在将一切实践都悬搁起来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理论(普遍的科学)也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服务于人类,服务于在具体的存在中暂时是并且永远是自然生活的人类”。同上,第383—384页。胡塞尔强调,这是以“一种新型实践”的形式实现的,即“以对一切生活和生活目的,一切由人类生活已经产生的文化构成物和文化系统进行普遍批判的形式实现的,因此也是在对人类本身以及对明确地或不明确地指导人类的诸价值的批判的形式中实现的”。同上,第384页。他认为,这种“新型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普遍的科学的理性,按照各种形式的真理规范,提高人类,将人类转变成全新的人类”,亦即“能够依据绝对的理论的洞察而绝对自我负责的人类”。同上,第384页。显然,胡塞尔所谓的“新型实践”本质上指的是普遍的理论与普遍的实践的最高形态的综合。
在《现象学:不列颠大百科全书条目》中,我们可以读到胡塞尔关于这种最高形态的综合的实践蕴涵的论述。他认为,作为理论与实践的最高形态的综合,现象学反思认识到实践所应遵循的规范,这些规范揭示了一种真正的人类生活(也被称为“先验的人类生活”)——它是一种理性不断进行自身反省的生活——的理念。胡塞尔指出,通过其先验的明察,现象学认识到它自身在可能的先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自己是一种(先验)人类在普遍的理性实践的工作中普遍自身反省的作用”。[德]胡塞尔:《胡塞尔选集》上,倪梁康主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362页。这种“普遍的理性实践”“通过揭示而得以自由地向处于无限之中的、绝对完善的普遍理念所进行的追求,或者,换言之,向一个——处于无限之中的——完全存在于和生活于真理和本真之中的人类的理念所进行的那种追求”。同上,第362页。因此,它本质上执行的是一种理性自身反省的功能,亦即对本真的人类生活的实践理念或规范的相对实现进行理性的反省。这种实践理念是普遍的和无限的,因为它始终是调节性的理念,而绝不会完全实现。在胡塞尔那里,现象学就是无限追求这种实践理念的历史运动,通过这种历史运动,那种“天生于”人性中的普遍理性得以揭示。作为西方文化的原初目的,这种实践理念既是理智的真理,同时也是人类的道德责任。
二、马克思的“革命的实践”观
在马克思那里,理论为实践决定,因而依赖于实践。然而,实践对理论的这种优先性并不意味着,实践活动可以没有理论的指导。相反,马克思本人及其后来的者都始终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实践”。这种“革命的实践”当然不是指在功利主义和庸俗的实用主义的意义上的实践。在其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教导说,“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可能消灭哲学”,而哲学的实现“只有否定现存的哲学、否定作为哲学的哲学,才能得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9页。因为在他看来,哲学旨在批判地改造世界,而“现存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的观念的补充。它对世界采取批判的态度,却对自己本身采取非批判的态度。因此,他强调,如果不消灭哲学,就不可能有哲学的实现。这表明了马克思对待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鲜明态度,正如他在《提纲》中所宣称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页。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称许马克思这一命题是哲学上最伟大的胜利。ErnstBloch,MarxunddieMenschlichkeit,Rowohlt,1969,S.107.
布洛赫所谓的“哲学上最伟大的胜利”究竟意味着什么?澄清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在解决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革命意义至关重要。为了澄清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考察的是“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术语在马克思那里的确切含义。
对于马克思来说,意识尽管能对存在的过程进行反思,但最终却为人的劳动或人的生产所决定,而劳动或者人的生产则又称为“实践”。在他看来,当理论因劳动分工过程中人的活动的分裂而不知道其起源于实践时,它就变得自高自大起来,而沦为一种思辨的抽象,一个幽灵,伪称自己是实践的制片人。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追随康德,采取了否定理论理性的鲜明立场,但却不同意康德反过来提升实践理性的地位的做法。
在《提纲》中,马克思将黑格尔后期哲学的两种主要意图对立起来。第一种意图是检审人类活动的恢宏场景的不同景观,并且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做出解释;第二种意图是使彼此冲突的力量和解,而且一般说来,是在作为绝对精神的各种表现的对抗之间进行调解。在对黑格尔哲学的解释中,马克思显然使用了与黑格尔一样的概念手段,即作为黑格尔的核心方法的辩证法,但却采取一种鲜明的批判立场。在《资本论》的序言中,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所谓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因此,他批评说“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页。这种主张和要求清楚地表明,黑格尔的自身意识的辩证法的全部成就在马克思看来只是一种异化的形式。而正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祛魅,成就了一种关于“革命的实践”的新哲学,它聚焦于“异化”概念,将其作为主要的批判对象。
借用黑格尔的异化概念,马克思描述了人的理智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活动的客体化和物化。当这一系列活动与人分离而成为独立的法、制度或商品时,它们就不仅获得了独立的实存,而且对作为它们的真正制造者的人构成一种有害的控制。于是,人的思想投射和人的劳动产品就被剥夺了其社会关系的特征,从而脱出人的掌控,而且它们使人服从于非人属的客观规律。产品的异化同时也是人自身的异化,因为人的活动被外化为物了,他自身也只变成了他人和自己的一个物、一件商品。追随费尔巴哈对基督教和黑格尔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宗教和形而上学以相同的方式起作用,并且与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生产执行相同的功能。它们使人异化,经济的、宗教的、哲学的和政治的活动却掩盖了这种存在于劳动本性中的异化,它们都遮蔽和歪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藉此,国家被看作摆脱现实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种虚幻的公共生活。意识也以同样的方式“被生产出来”,用马克思的话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像法、艺术、宗教、形而上学等观念,这类意识形式只有通过对物质生产的考察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去解释所有不同理论产品和意识形式,追踪它们在物质生产这个基础中的起源。通过执行其批判的任务,哲学揭穿了宗教和形而上学的虚假的超越要求,使人们返回那种产生“唯心主义的诡计”的直接的自然实存。而对于马克思来说,对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批判最终演变为对任何形式的唯心主义的总批判。最终,人的异化只能通过生产力的现实运动才能克服。马克思的异化批判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代表的经济基础决定着法、国家、哲学、宗教和制度这类上层建筑,经济的、社会的过程生产和塑造一切形式的社会生活和理智生活。可以说,正是通过对异化现象的批判,马克思才确立了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3页。
因此,马克思在《提纲》中的那个著名命题,就不止于哲学家从思辨的沉思转向革命的实践的一种情绪性表达,而是想通过哲学的自身理解来发动一场革命。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哲学既要求去改变世界,同时也是一种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的理论活动。它必须致力于主要社会弊端的改善,必须有助于消除人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没有任何其他的哲学方式能够胜任这一使命。改变世界的过程恰恰是哲学自身的关键点。因此,哲学的任务正在于将自身与革命的实践相同一。在这里,革命不应被理解为改变某些生活条件的活动,而应被理解为一种改造整个人类实存的彻底行动,这只有通过改变构成整个人类实存的基础的条件才能得以实现。这种改变被称为“革命的实践”。对于马克思来说,认识活动、哲学的理论理性——由于脱离了社会的和伦理的实践——只是这种“革命的实践”本身的一种功能。哲学的范畴最终只有在其与社会的和政治的活动的关系中才能得到解释,因此,一切真正的认识本质上都是实践-政治的认识。在他看来,实践理论是最高的哲学范畴,在其实现中既有哲学的使命,也有“革命的实践”的使命。而只有对现存事物及其现存形式进行彻底的革命化,才能建立哲学与现实的绝对同一性。对此,马克思在《提纲》中曾有明确的表述:“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页。
三、胡塞尔与马克思之间对话的可能维度
上述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对胡塞尔和马克思这两位思想家的立场和观点所作的描述表明,双方都试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作一种综合的努力。在这种综合的理论进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具有类似的“危机”意识,以及“危机”意识所引发出来的强烈的现实关切,尽管这种“危机”意识在二者那里是以不同的面貌表现出来;还可以看到他们由“危机”意识所促发的“异化”理论批判,当然,异化在双方同样是具有不同的理论维度和思想内涵。因此,可以预期在二者之间进行一种理论上有意义的对话的可能性。
然而,现象学以探索意识本质为特征,则以社会历史批判为己任;一方以先验唯心主义为哲学旨归,另一方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双方毕竟在哲学立场存在着根本的对立。细致深入的文献对比研究也许会轻易表明,两种哲学分殊不同的思想世界。胡塞尔以对客观主义、自然主义的批判著称,其中就蕴含有对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的批判性元素。客观主义或自然主义探究的是一个不言而喻地被给予意识的世界,它相信关于现实的结构的真理是自在的真理。而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则从科学所揭示的“真实的”世界回返主体性。尽管现象学在哲学史上刻下了“回到事实本身”的座右铭,并且在胡塞尔思想后期更是具有回返前科学的生活世界的理论诉求,但它距离任何形式的唯物主义都很远。也许我们可能会说,在胡塞尔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素朴的和盲目的;而对马克思来说,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是唯心主义的和内容空乏的。
但是,这种哲学立场上的对立并不妨碍这一事实,即两位哲学家所具有的共通性可能比我们看到的更多。首先,在与社会-政治的现实的冲突方面,双方无疑具有共同特征。尽管他们建议不同的实践方式,胡塞尔专注于理智上对主体性的重新发现,而没有明确指明实践的议题,马克思则聚焦于阶级斗争的政治行动,但他们对异化世界中本真的人性则具有共同的关切。其次,现象学与无疑都能从彼此对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明察中受益。虽然每一方各自都具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但这些局限性也许能借助他方的思想元素而得以克服。
就本文的问题关切而言,我们试图检审胡塞尔的现象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的主要相似点和区别。
已然确认的是,胡塞尔后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深度关切着人类社的真正目的的确立,这种确立了真正目的的人类社会处于一种主体间以理性方式相互依存状态的人格的自治共同体,这些人格拥有其自身理解和自身责任。胡塞尔晚年关于主体间性的主张实际上是对自由和自律的确认,亦即对自我决定和处于利益相关性中的人格的确认。他把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态度中存在的内在危险归于自然主义的颠覆性,因为这种自然主义倾向于将人的主体还原到客体化的自然。像实证科学和和技术一样,非先验的哲学——譬如,客观主义、自然主义等——旨在用精确的算计来控制和改变世界,而不是以纯粹的理论行为去解释它。从先验现象学的立场看,现代科学根本意义是一种人类心灵源于实践目的的精神成就,而不是一个由独立自足的必然性所构成的精神体系。
就胡塞尔晚年所关切的论题而言,很难将西方文化中的科学危机看作资本主义危机的一种特殊情况,如果那样的话,现象学就可被作为其中的一个元素而被归入的辩证法体系了。但两位思想家的确独立地在不同的层面上描述了相同的异化方式,由于这种方式的异化,主体通过科学和技术使自身客体化了。这种客体化了的主体作为一个异己的存在物与他相对,并将他规定为一件单纯的商品。以此方式,劳动控制了劳动者,不仅是工人,也包括科学家。可以说,这种异化思想是胡塞尔与马克思之间的核心交汇点。
篇3
3月31日,组织我县教科研骨干参加了在市实验小学举行的宿迁市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4月29日,组织我县教科研骨干参加了在泗阳县实验小学举行的全市教科研课题研讨会,通过示范课观摩、课题研讨、听专家学术报告。3月18日、5月30日,召开的全县教科室主任会议,分别对全县教育科研工作做了年度计划和年中总结,同时也为全县教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努力方向。
年初,我室对全县学校领导的2014年、获奖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公布在铭锐网上,这对全县教育系统的干群都是一个促进。去年底,我室本着鼓励总结本土经验、激励草根科研的原则,举行了全县教育科研论文评比,并聘请教科研专家进行评选,年初将获奖结果公布在铭锐网上。5月,按照省教科院、市教科所的文件要求,继续组织好“师陶杯”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参评两项工作。我室希望通过论文评比促进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现象,关注教育教学,加强教学反思,采用自己熟悉的、符合自己表达习惯和工作实际的形式,表达研究感悟、心得体会、研究成果,如教育案例、评课稿、教学日记、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随笔等等,以此总结推广个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
年初,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切实提高我县青少年科学素质,我们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第26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全县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了选拔活动。本届科技创新大赛选拔赛得到了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参赛作品多。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优秀实践活动、科学幻想画、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等四大类项目参赛作品合计近400件。作品质量高。经县、市逐级初评、推荐,我县有三十多件作品被选送到省里参加决赛,成绩喜人,有多件作品获奖。育才实验学校小学部王政、魏苏平指导的两项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获得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类仅有的两个省一等奖。其中《螺丝钉夹带器》荣获“培源奖”,此奖含金量很高,是从一等奖中评出,全省只有三个,相当于青少年科技奖励中的“省长奖”。《江苏科技报》为此专程前来我县进行采访。__教育局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教育厅颁发的第26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织奖。
科普宣传周期间,教科室积极配合县科协搞好科普宣传周启动仪式。今年的科普宣传周启动仪式,规模大,规格高,县政府副县长、县教育局局长
、全县中小学分管科技教育的副校长参加了仪式。在仪式上,对我县在2014年度获得国家级特等、一等奖的学生,以及26届科技创新大赛中的省级获奖师生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对开展好科普宣传周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我室帮办仪式,并组织数百师生参加了仪式。
第27届省科普宣传周中,我室组织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多项活动,其中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了科普小征文评选活动,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记录科学现象和感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共收到征文200多篇,正在评选中,不日将发获奖通知在铭锐网上。
在今年《科学大众》杂志社举办的“校园之间”科技竞赛中,我县有3支代表队进入决赛,在决赛中,我县金镇小学、人民路小学代表队获得一等奖,青阳小学获得二等奖。
4月份以来,金钥匙科技竞赛已经拉开帷幕,6月将举行学校初赛。我室一向以此项赛事为抓手,推进全县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参赛,认真组织初赛和决赛,把比赛和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真正促进青少年科技素养提高。
我县金镇小学申报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已顺利进入复审阶段,6月5日到市科协汇报。
由人事科和教科室组织的我县2014年新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新教师入职教育工作已近尾声。去年9月以来,我室积极配合人事科,按照《入职教育方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先后举行了新教师粉笔字、钢笔字和课堂教学合格验收。2015上半年,对理论考试和钢笔字、粉笔字合格验收不及格(不合格)的,进行了补考。4月24日,教科室和人事科在__中等专业学校组织了新教师课件制作验收测试。在课堂教学合格验收过程中,教科室聘请了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做评委,在评测的同时还对新教师的课堂进行了针对性的辅导。上半年底,教科室公布了去年下半年新教师入职教育各项考试成绩,并进行了补考。总之,对新教师做到了既高度关心又严格要求,既认真考核又悉心指导,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得到了新教师和新教师所在学校的好评。
1. 组织全县师生参加“激情__·我声飞扬”__县第三届普通话(主持人)大赛
1月7日,按照县委宣传部要求,教育局语委办发文组织广大师生参加“激情__·我声飞扬”__县第三届普通话(主持人)大赛,我县在职教师200余人,13岁以上的学生近千人参加了这项活动。开发区小学副校长潘冬、朱湖实验学校教师许等多名教师进入成人组前十名。此项活动在全县师生中弘扬了激情文化,营造了积极向上、激情争先的文化氛围。
2.组织参加了 “书香__,阅读相伴”有奖征文活动
去年12月以来,组织全县师生参加了“书香__,阅读相伴”有奖征文活动,提交各类征文2000余篇,广大师生以散文、小说、诗歌等形式讲述读书生活经历,讲述读书对自己成长产生的影响,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变化,佳作纷呈。4月23日上午,在全县
“书香__,阅读相伴”有奖征文活动表彰会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志娟表彰了获奖个人和优秀组织单位,授予县教育局“优秀组织奖”铜牌。
3.组织参加了首个“江苏全民阅读日”宣传活动
4月20日—5月20日,按照__县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文件要求,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范围内开展了首个“江苏全民阅读日”宣传工作。要求落实活动要求,开展全民阅读,共建文明__。各中小学、幼儿园都在显著位置悬挂宣传全民阅读的横幅标语,有电子显示屏的滚动播放阅读宣传标语,并充分利用板报、墙报、靠牌、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开展阅读宣传推广,营造了全民阅读氛围,并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
4.举办了全县学校师生经典诵读比赛。
5月29日,__县教育局语委办在县实验小学报告厅举行了“传承经典 放飞梦想”__县第八届师生经典诵读比赛,有42支中小学代表队和48位教师个人参加了比赛。今年的比赛特点有两个,一是有较多农村初中组队参加比赛,如瑶沟实验学校、车门实验学校、五里江实验学校等,在校生虽然比较少,但学校仍按要求组队参赛。还有一些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中小学部分别组队参赛。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值得表扬。二是各学校代表队,都作了认真的准备。人民路小学、实小、__中学、明德学校等校的学生诵读节目,质量都很高。整个比赛过程,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比赛当天,大雨倾盆,但无一支队伍迟到。县全民阅读领导小组领导到现场观看了比赛,__县电视台、__教育信息网做了新闻报道。
3.组织参加了省汉字听写大赛。
篇4
1、逐步推进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实施。我们将结合国家、省质量工程评选文件,完善《美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美术学院教学名师评选奖励办法(试行)》、《美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美术学院教学设备总体管理发展规划》等制度,不断规范课程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2、关于院级名师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我们将拟定相应的举措。如教师讲课比赛、课件大赛、院级精品课程评选等机制,夯实学院专业基础教学工作。
3、为提高我院在教学质量上“资源共享,跨校合作”的工作要求,我们将不断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活动。与音乐学院、石油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开展首批校际合作办学事宜;与国际交流处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人材资源。按计划协同版画系、设计系、建筑环艺系等筹办国外专家工作室项目。落实组建第一批系级外国专家工作室工作。
4、加强学院自主教材、特色教材的编写工作。学院将联系省内外出版集团和出版社,组织我院各系部优秀的老中青年教师,自主编辑特色专业教材工作,也为省级、国家级优秀教材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5、这学期将对我院各系(主要是国、油)开展工作室制的调研、讨论活动,总结工作室所改革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合理整合工作室,商讨相关工作室的去留问题。
6、这学期组织绘画、设计类专业教师开展教学讨论,完成全院各系部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关于师资培训
针对教师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一个学校不仅要有名师,更要有一批爱教育、懂教育、会教育的中坚教师”。“专业教师不是专职画家,他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如果要做专职的画家就应该到画院。学院从上到下要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关于组织教师到国外考察,教师出一点学院贴一点”。我们觉得这些意见非常好,经过认真的研究,这些都是师生多次给教务部门反映的客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师德建设、不重视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等问题,教学质量就根本提不高。
针对师资培训等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工作方案:
1、配合人事处,加强我院精英教师团队的建设。对于教授职称的部分教师,学院将出资鼓励其在国内外学术交流、考察、展览等诸方面的支持力度,打造精英教学团队,为名师、教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例如在五年内有计划外出考察规划。考察、学习线路主要以埃及、希腊、印度、南美等世界文化圣地为主要考察路线。
2、与国际交流处合作,为我院青年教师提供国外画室进驻计划,每年学院计划一定的名额和专项经费支持。
3、每年根据国际重要的展览赛事,分批分层次的组织部分老师参与国际院校、机构等开展的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及学术展览活动。诸如卡塞尔文献展览等国际有影响的大展。
4、有计划的鼓励安排我院青年教师参与国内较有影响的学术交流与重要展览交流学习活动。
5、抓好各系年青教师岗前培训,落实年青教师上岗导师制。
关于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
在自查中我们发现,教学服务意识有待加强,服务态度需要进一步改善,要改变工作作风。
针对服务意识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工作措施:
1、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实行轮岗制、复答制、工作人员相互监督制,提倡微笑服务。通过每一月的定期学习,提高教务处工作人员的自身修养和教务专业水平。针对复杂繁琐的日常教务工作,耐心细致的解决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教务处的工作人员对提出的问题做到坚持原则,热情、耐心、细致。
2、每一季度向学院各系发放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反馈表,让教师、学生对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教务处网站实行教务网络反馈中心。加强意见箱的管理工作,正确引导意见反馈的渠道。
3、每月安排教务人员深入各系一线办公,听取意见,检查工作。认真检查、自查、抽查,严格执行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问责制。
关于督导工作
督导工作应以学院教学为重点,以促使学院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主要工作是监督、检查、评估、指导。教育督导对上是“参谋”、“反馈”,对下是“监督”、“指导”,教学督导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制度,对学院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院的督导工作成绩显著,各位督导教授认真负责,尽职尽责,查找出一系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在督导工作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督导教授年龄偏大,身体欠佳,我们没有强调工作的连续性,使督导工作条理不细,责任分配不能完全到位,督导管理松懈,工作量化不够等问题。对督导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落实不够,缺乏跟踪,缺乏反馈,使督导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受到挫伤。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整改意见:
1、规范督导工作程序,明确督导工作职责,每月落实督导反馈意见,定期召开督导座谈会。加强督导的管理工作。我们不仅仅要重视督导工作的开展,认真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将进一步量化好督导工作量,使督导机制更好的运转起来。
2、要抓好反馈意见落实到实处。根据问题一对一向系里反馈,根据问题各系拿出书面的报告,在定期的督导座谈会上,向督导反馈所提出问题的解决情况。
关于教学过程的管理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脱节问题,不够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研究的工作不够深入。比如选修课的问题,有脱离实际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整改的意见:
1、教学质量效果作为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核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三进三出”不是形式到位的问题,而是要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中去。我们将认真检查各系部“三进三出”的落实情况,不但要做到“三进三出”,同时对示范作业提出高水平的要求,对教材教案在质量上要把关。
2、加强各系部教学过程的管理工作,加强系教学秘书的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系秘书的管理水平和责任心,每学期一次教学系秘书的培训工作,每月进行教务处与各系系秘书的例会,加强沟通,杜绝管理脱节问题。
3、认真检查、落实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松懈,坚持原则。对不符合新时期的管理规章制度,及时提出意见,每一学年进行修订。
4、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研究,使之系统化、专业化。鼓励教学管理人员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写出教学管理方面的论文。我们将出版《美术学院教学管理论文集》。
5、在几年的选修课开设中,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课程安排缺少可操作性,脱离实际。从绘画专业开始,加强改革选修课中的限定选修课内容。加大网络建设,分流选修、调整选修课的工作程序。
6、推进现代化教学管理,进行教务管理软件的升级与换代,全面实现网络化学籍、成绩、选课、查分等管理手段,为学分制实施做好前期技术准备及支持。
7、过程管理还包括要进一步加强留校作业的收藏管理与保存制度,尽快完成学院专业教学示范作业库的建设工作。
关于教学设备
学院的规模发展速度快,教学设备大量增加,但在教学设备管理中出现混乱情况。教学设备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的设备存在闲置,紧缺的设备不到位。设备更新没有前期性,对设备的进入论证不充分。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拟建立教学设备科,并实行以下举措:
1、全校教学设备统一管理。清理各系教学设备,登记在册。
2、制定教学设备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率。
3、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配备教学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