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上世纪末,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列为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大部分高校以必修或选修的方式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设了这门课程。作为一门跨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国文化概论”正在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现途径。学界就“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性质、体系、内容、教学手段和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探索,推动了课程建设。然而,针对现代性危机下的大学生价值困惑,如何在一定学术和教育理念的支撑下,甄选课程内容,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切实达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彰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其理论方法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一、人类学理论方法及其课程观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性及文化的学科,在西方国家对殖民地管理的应用研究中发展起来,衍生出众多的理论流派。人类学秉承的独特理念和方法为文化和社会结构研究树立了新的范式,并为诸多相关学科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借鉴。文化相对论、文化整体论、主客位描写、田野调查、民族志方法和跨文化比较法等是人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核心。
(一)文化相对论
文化相对论又称文化相对性人文历史论文,主张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有和充分的价值,对不同文化价值的评估应该是相对和平等的,没有衡量文化高低的一致标准。提倡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宽容和理解,将文化放置到具体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和社会形态中进行价值评判。文化相对论打破了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的局限,“挑战了既有文明的正统性。”[1](p16)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坚持一直是人类学的宗旨,通过对异文化和他者的探究,寻求人类文化规律,并以此在跨文化比较中反观和审视自身。引发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的文化多元主义浪潮,持续讨论以美国为代表的民族国家的一体化与多元民族文化的冲突问题。
(二)文化整体论
文化整体论是指人类学对人类社会、文化整体性的认识,不同理论流派均秉持这一理念,都把其作为观察人类社会文化的手段。文化整体论有三层含义:一是对文化做历时性分析,关注文化的起源、演化、发展历史和延续性,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地形成的产物。二是从功能主义角度对文化做共时性分析,注重文化局部和整体的关联,通过对社会制度、经济、宗教、神话、巫术等的综合研究,理解文化的整体系统。三是对人类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及其衍生现象的综合研究,即生物-文化整体论(bio-cultural holism)。文化整体论为解释文化的生成和变迁,以及文化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模式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三)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书写
自从早期人类学者走出书斋,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田野调查便成为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和学科标志,规范而严谨的田野调查是一个人类学者的成年礼。马凌诺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中指出田野工作的三个原则:“首先,学者必须怀有真正的科学目标,并且知道现代文化人类学的价值和标准。第二,他应当将自己置于良好的工作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要和其他白人居住在一起,而直接居住在土著人之间。最后,他还得使用若干特殊方法以搜集、操作、确定他的证据。”[2](p5)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有参与观察、学习语言、结构访谈、口述史收集等。民族志是通过田野调查所得的独特书写方式,是对某种文化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和产品。它是一种文化解释文本,通常采用“深描”和阐释方法,有对话民族志、实验民族志等多种撰写模式。
(四)主客位视角及描写
人类学是关于“他者”的学问人文历史论文,致力于对不同人群及文化的理解。马文.哈里斯借用语言学家派克取自phonetic和phonemic的两个词,用词根etic表示客位,emic表示主位,创造了客位文化、客位视角及主位文化、主位视角的观点和描写理论。主位指文化承担者的认知和描述,客位代表外来的、客观的、科学的观察,主位与客位视角的结合有利于研究者做出科学的判断和解释。因此在田野调查中强调人类学者要“进得去,出得来”,既能切身体验“他者”文化,又能以冷静的姿态不囿于其中。
上述理论方法以最初用于异文化的研究扩展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课程研究也不例外。人类学有独特的课程观,认为学校“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以人类学的视角定位课程,课程便是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教育之文化功能的具体化,是人们在学校场域中获得全部知识经验的实现途径。开展课程的人类学研究有利于探讨课程内容的设计、多元文化课程、课程中的师生关系等问题。上世纪晚期,课程研究范式发生根本转换,“从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量化研究转向以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方法论为基础的立足于解释学分析的质性研究,以个别科学为基础的‘范式话语’转向了以叙事为基础的叙述性话语。”[4]从中可见人类学课程观对课程研究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概论?笨纬倘谌肴死嘌Ю砺鄯椒ǖ耐揪?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文化研究、展示和教育的课程,在本质上更符合人类学者对课程的内涵和功能的定义,因为其根本目的在于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及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认同感,从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人类学理念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的构建与学生的参与和接受行为等均可在人类学视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发展。
(一)课程内容和知识选择的多元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无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各类教材也层出不穷,以张岱年、方克立编和金元浦编《中国文化概论》等为代表。面对博大精深、庞杂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成了难题,高校和学界对这门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尚未达成共识。各类教材大致将中国文化分为三大版块进行阐述,第一块是中国文化的发生机制和根植土壤;第二块是中国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如典籍、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哲学、宗教和传统伦理道德等专题;第三块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和价值分析,包括中国文化的类型、特征、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系统等。教材之间的差异性基本上体现在对第二块中国文化表现形式的取舍上人文历史论文,无本质区别。这三大版块按照文化的发生、表现和内涵的逻辑,描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貌。然而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反映的是古代精英文化层面,民族、民间和地域性的鲜活文化被忽略了。
大学课程应如何选择内容和知识?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布迪厄认为课程应该是一种反思性实践,课程实践者应警惕和批判课程中隐藏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指代表统治阶级或主流社会的意志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文化专断,以强硬、武断的方式使学生接受强势文化。[5](p132-137)如布迪厄所言,我国“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内容设置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专断性,课程知识的一元化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特征相违背。首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多样性文化,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其次,中国地域辽阔,区域文化异彩纷呈。再次,中国文化是由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构成的,缺一不可。在全球趋于一体化的今天,对不可复制的文化多样性的坚守显得尤为弥足珍贵,“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担负起在高校传递和传承我国多元文化的功能,增加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内容,践行教育人类学者倡导的实现多民族国家民族间文化交流和共同繁荣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6]模式。
(二)中国文化的整体论和跨文化比较视野
人类学整体论强调将文化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历时性和共时性全面把握某种文化的来龙去脉和内部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中,也需要教师首先将中国文化视为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文化系统,不仅构建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要关注中国文化的线性发展。我们在了解古代遗留的优秀文化传统时,也要关注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热点问题,如传统文化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设置专题进行讨论。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代际传承的途径,其重要前提即在于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促使其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进行了解和探究其内涵的活动。而众所周知,根据族群认同理论人文历史论文,认同感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在族群互动和族群边界的场景中得以凸显的。由此,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也应放置到跨文化比较的视野和背景中践行,在与他者文化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在课程中设置中外文化对比研究专题,以促学生从更为宽广的视域理解和反思中国文化的特征,清醒地认知其精华与糟粕。如在关于中国人民族精神和性格专题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在你的感性认识中,中西方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有什么区别,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层面思考中西方人性格之差异。很多学生认为西方人的独立意识犹强,自然而然引申到中国人重集体、西方人重个体的文化差异。笔者再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寻找原因,结合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等中国国民性研究著作,解析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伦理对中国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在中西文化对话的视野中,使学生领悟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7]的真谛。
(三)参与观察中国文化
在西方国家,田野作业和民族志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课程和课堂就是一个田野作业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民族志的书写,一门成功的课程是行动和对话民族志的典型蓝本。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参与观察和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参与观察都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兼有教学者和课程研究者身份,可通过参与观察、结构访谈等方式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髡教学方法,还可撰写微型研究报告与学生共享。如笔者在访谈中发现不同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期待值差异,文学专业学生希望其是一个研究型课程,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则希望其是一个偏重知识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在教学中便根据专业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其次,有效课堂的创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对中国文化的把握更需要切身体验与感悟。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田野环节,将学生分组,每组≡褚桓鑫幕专题,≡裉镆暗愕鞑榛蛲ü网络、文献和访谈等方式搜集材料,最后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其他同学参与评价和讨论。学生们分别选择了刺绣、生肖、饮食、对联文化等小专题人文历史论文,用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形式展示出生动的文化内容。学生们一致认为通过田野调查的文化体验活动,真正掌握了活态的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相比纯理论的课程,参与观察法的运用使学生领悟到,体验文化不仅是知识汲取,更是一种能力的获得。在课堂营建中,教师还应注重主客位视角的转换,丰富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倾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体悟,并以局外人的眼光进行价值中立的判断。
三、结语
在人类学者看来,学校课程肩负着人类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全球一体化、网络文化发达和现代性危机不断涌现的现代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如何使其充分发挥在大学生中传播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是一个长期的反思性实践。运用人类学理论方法,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仅仅是一个开端。
参考文献
[1]赫屈.文化与道德:人类学价值观的相对性[M].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
[2]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滕星.族群、文化差异与学校课程多样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3(4).
[4]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张意.文化与符号暴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J].民族研究,1998(2).
篇2
军事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对学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人文精神,掌握中国传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提高学员的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现象的自主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和创新先进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必须正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模式转换方面深化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人文内涵和育人效果。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授课教员,笔者认为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概述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专题式教学是指以原有教材为基础,打破原有教材章节体系的限制,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有选择地整合、提炼、优化、充实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既前后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根据专题确定教学实施方案,相对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模式,矫正了以注入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某一专题的强化和知识内在关系的整体把握,导致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出现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利于学员综合能力培养的弊端,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专题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内容新颖务实,重点突出
专题式教学根据课程体系和实际教学的需要,突破原有教材体系,统筹兼顾,进行结构性改革,通过专题的设计,将某一领域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员与学员共同的全面、系统剖析、探讨,主题更鲜明,难点、重点更突出,加深学员认识,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2.在教学方法上更具有多样性
专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采取引导式、研讨式、辩论式、案例式、比较式等不同教学法,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有效克服“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充分尊重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使学员思路更活跃,视野更开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充分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教员在教学实践中不但是组织者、指挥者,而且是参与者,与学员共同对热点话题、问题进行研讨,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时,在专题式教学模式下,学员通过课后搜集、分析、归纳学习资料,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实施专题式教学的背景
目前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讲授适合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教材选用混乱,教学内容驳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广泛,涵盖思想、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技、服饰、饮食、和民俗等领域,目前出版的针对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可谓汗牛充栋,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中国古代思想史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史为主体,阐释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演进,分析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革、风云人物和著名事件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变异的影响,理论性、专业性较强,内容偏深,份量过重,导致教员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往往晦涩难懂,学员难以承受;另一类是以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主,这类教材一般从中国历史分段、地理概貌讲起,导出中国文明的发展,然后分哲学思想、艺术、教育、科技、民俗等类型进行分述,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员或者是浮光掠影、面面俱到地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授,要么是片面、单薄地截取内容,对学员而言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并不多。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员兴趣索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涉及的了解性、知识性的内容繁杂,传统的教学内容或偏重“史”,或偏重“论”,或偏重哲学思想,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员“满堂灌”的层面上,这样一来,枯燥、抽象的讲解往往让学员昏昏欲睡,课堂成为了教员的个人表演秀场,没有令学员激动的实践环节,缺乏教员和学员激烈交锋的互动场面,教学氛围沉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育人目标。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跨文越理,纵横交错,教员因为自身专业及能力所限,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产生此生彼熟,甚至现炒现卖,穷于应付的现象,以致形成了教员原有的单一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庞大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
三、实施专题式教学的意义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一一讲授,应该本着“择优务实”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点选择有利于培养学员任职能力、学员感兴趣、对当今社会发展富有借鉴意义的内容,设置为集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专题系列,使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得到突出体现,使讲授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强化人文精神对学员的感染。
例如我院本门课程建设团队经过反复调研探讨,制定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机制、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教育与科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六大模块的专题体系,通过考察中国文化生成演化的环境,阐释儒、释、道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分析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最后归结到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文化和对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展望,结构清晰,各专题既独立成章,整体上又颇成体系,前后呼应,相得益彰。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体例与内容安排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征作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又比较切合学员的求知需求,教学效果良好。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为改革传统“一言堂”教学法提供了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讲授法、研讨法、比较法、情景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通创新。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员为知识传授主体,讲授要求概念清楚、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教学内容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难点,语言要求精准生动,另外,还要求寓启发于讲授之中;研讨法,则是从“以教员为中心”转向“师生合作”,强调学员的主体性,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交流,在课堂上既要给予学员话语权,允许学员在课堂上随时质疑,鼓励发表独创性的见解,肯定学员的积极参与态度,以激发学员兴趣,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效果,又要加强引导,掌控讨论方向,做到有的放矢,能够及时归纳总结,切实提高本门课程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教员课前提出讨论任务,分好讨论小组,指定组长,在组长的安排带动下,各小组分别搜集材料,组织讨论,写发言稿,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各派一名组员汇报发言,听完一位学员发言后,先让其他组的学员提问,本组学员予以回答,然后教员作出点评。随后下一组学员代表发言,照此进行下去,旨在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演说辩论能力;比较法,主要是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比较讲授,使学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理解其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特点,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了解;情景法,主要是课堂上为了避免纯理论的枯燥乏味,可以举些生动的、现实的例子,寓教于乐,使学员在审美中愉悦心灵,锤炼心智。
(三)教员交叉授课,效果事半功倍
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名教员独立担任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意味着一个人要精通哲学、伦理、科技、美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应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个领域有精深造诣的不乏其人,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层面都有深入研究的实属罕见,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担任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多是中文或政治教员,单一的知识结构与本门课程多学科交融的特点产生了不小的冲突,导致不同的教员因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同,对本门课程讲授的重点就不同,往往对自己精通的环节大加发挥,而对自己知识储备较弱的部分则一掠而过,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虽然通过培训、交流、集体备课以及自学等方法可以完善教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员的理论素养,实现每名任课教员都能够驾驭本门课程的目标,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目前任课教员知识结构的状况,可以利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实施,采取教员交叉授课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即授课教员组合为多元化人才团队,不同的教学专题由擅长相应内容的教员讲授,例如中国传统思想这一专题,由哲学专业的教员讲授;中国传统艺术这一专题,由相对擅长这些内容知识的教员讲授等等,这样的分工协作,使得优势互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较少课时内的频繁更换授课教员,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的差异往往容易造成学员眼花缭乱、思维断裂的难以适应感,不利于学员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统一性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采取优势组合的方式,即一位教员选择两三个专题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这样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由两三位教员共同承担,这种“互助组”式的教员配备,既摆脱了因教员更替频率快而造成授课内容产生断裂感的弊端,又可以使教员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担专题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可以从容顺利地进行教学。这种授课方式效果颇佳,富有借鉴意义。
(四)有利于开展“主课堂+第二课堂+网上课堂+社会课堂”的四堂联动
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优化了教学内容,减轻了学员在课堂上的疲惫感和焦躁感,为实现“主课堂+第二课堂+网上课堂+社会课堂”的四堂联动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课堂基本采用研讨、启发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二课堂依托国学等俱乐部举行演讲、诗歌朗诵、礼仪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学员的课后学习实践积极性;网上课堂主要是根据教学专题择优搜集一些课本和讲义之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音像、书籍、评论文章等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指导学员课后时间自学;社会课堂就是布置学员利用节假日到家乡或驻地观察当地的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领域保留下来的传统和地方特色,让学员以小论文的形式概括总结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当前,在军事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根据教材逐章逐节按部就班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军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对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将过去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转化为关键处点拨、梳理,避免了简单知识的不必要重复,增加了知识信息的有效性,完善和深化了学员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介永强.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思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 06
篇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进犯,在一些边塞处广种
A.杨树 B.柳树
C.榆树 D.松树
2.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
A.尧舜禅让 B.和合五教
C.绝地天通 D.敬授民时
3.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
A.八王之乱 B.董卓之乱
C.永嘉之乱 D.安史之乱
4.《神灭论》的作者是
A.萧子显 B.陶弘景
C.慧琳 D.范缜
5.1291年到达泉州的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名为
A.利玛窦 B.鄂多立克
C.马可波罗 D.孟德高维诺
6.元朝称汉族读书人为
A.书生 B.学士
C.儒士 D.儒生
7.徐光启的名作是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授时通考》
8.清朝的税制改革为
A.募役法 B.初税亩
C.租庸调法 D.摊丁人亩
9.乾嘉学派的创始人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雎景臣
lO.不属于行旅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是
A.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 B.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C.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D.迁徙定居的习俗传承
11.不属于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的是
A.生产互助 B.生活互助
C.民主自治 D.进香朝拜
l2.“闰月”的概念源自
A.回历 B.泰历
C.藏历 D.阴阳合历
13.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传到
A.东南亚国家 B.中东阿拉伯国家
C.欧洲 D.美洲
14.不属于传统社会礼与俗关系的是
A.礼从宜,使从俗 B.因俗制礼
C.齐之以礼 D.化民成俗
15.不属于《周礼》列入吉礼祭祀的是
A.天神祭祀 B.皇族祭祀
C.地祗祭祀 D.人鬼祭祀
16.冠礼的年龄一般在
A.16岁 B.17岁
C.18岁 D.19岁
17.孔子研究的“六经”变成“五经”是因为《乐》的失传.表明失去文化特征中文化的
A.事象 B.事类
C.产物 D.载体
18.中国能归属的语系之一是
A.阿尔泰语系 B.高加索语系
C.乌拉尔语系 D.德拉维达语系
19.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的基本点是
A.保障权利 B.语文平等
C.改革文字 D.双语教学
20.属于汉字的造字方法的是
A.词根 B.指事
C.前缀 D.后缀
21.未被称为汉语“域外方言”的是
A.泰国语 B.越南语
C.朝鲜语 D.日本语
22.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段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是
A.对偶 B.顶真
C.回文 D.析字
23.哪一种不是因汉语汉字形成的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的特点
A.形式整齐 B.平仄抑扬
C.节奏调配 D.重音分明
24.哪一项不是对联常用的手法
A.顶真 B.双关
C.谐音 D.拆字
25.哪一种是中国受佛教影响产生的文学样式
A.唱导 B.转读
C.宝卷 D.梵呗
26.日本出版的拥有23900多卷的佛学巨典是
A.《大藏经》 B.《大正经》
C.《大正藏》 D.《大藏正》
27.两汉的文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征辟制 D.九品中正制
28.“孔子的门徒,是天地间最纯正的自然神论的学徒”。这句话作者是
A.伏尔泰 B.莱布尼兹
C.沃尔夫 D.休谟
29.不属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三大主要思潮的是
A.中体西用论 B.全盘西化论
C.东方文化论 D.儒学复兴论
30.第一个提出全盘西化的是
A.梁启超 B.
C.吴稚晖 D.陈序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O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以下几个方面,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观察捕鱼 B.月晕与风
C.建安风骨 D.元曲
E.巫术
32.中国古代的“九州”包括以下的
A.冀州 B.兖州
C.徐州 D.沧州
E.雍州
33.“五帝”的谱系包括
A.皇帝 B.炎帝
C.尧 D.舜
E.禹
34.百家争鸣中刑名家的代表人物有
A.邓析 B.邹衍
C.惠施 D.老聃
E.公孙龙
35.汉朝官员选拔的最重要三科是
A.孝廉 B.茂才
C.明经 D.治剧
E.贤良方正
36.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包含
A.玄学 B.禅学
C.般若学 D.涅槃学
E.明学
37.中国生产经济的文化特征包括
A.“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农业起源
B.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C.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D.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E.“养备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的农业规律
38.中国传统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主要有
A.市 B.商
C.墟 D.集
E.会
39.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
A.居住地点 B.居住时间
C.居住方式 D.居住建筑格局
E.居住建筑仪式
40.服饰的人文文化标志包括
A.信仰标志 B.阶层标志
C.仪礼标志 D.政治标志
E.职业标志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1.简述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42.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
43.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4.简述古人对学与思关系的看法。
45.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46.简述对中国古代文字崇拜的认识。
篇4
B.顶真
C.对偶
D.析字
2、科举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时间是()
A.秦汉
B.魏晋
C.隋唐
D.宋元
3、到,中国青铜器生产的生机和气势都不复存在了。()
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汉代
4、中国农耕生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的时间是()
A.新石器时代
B.黄帝时期
C.尧舜时期
D.夏商时期
5、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经典系的佛教属予 ()
A.大乘佛教
B.小乘佛教
C.部派佛教
D.原始佛教
6、君主****最早出现在()
A.春秋
B.战国
C.秦代
D.汉代
7、中国戏曲虽然剧种纷繁,但在总体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其()
A.唱念做打舞相结合
B.表演方式的程式化
C.人物扮相的脸谱化
D.人物语言的生活化
8、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
A.公元2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2世纪
9、在广州专设“十三行”,给外商外货提供场所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0、汉语中,调换词的排列顺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是()
A.对偶
B.回文
C.复叠
D.顶真
11、 中国实施文化“大一统”的朝代是()
A.商周
B.秦汉
C.南北朝
D.唐宋
12、 秦朝,中央主管兵权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的是()
A.太宰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3、 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深度利用,提高亩产量,普遍采用()
A.区田法
B.代田法
C.青苗法
D.均田法
14、 把“足食”放在统治者管理国家策略首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15、 19世纪下半叶与20世纪,中国禅宗传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甚至还远播至欧、美,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成立了 ()
A.禅中心
B.基督教禅
C.欧洲禅宗联盟
D.禅守协会
16、 的火候高、质地硬,形制和纹饰仿照青铜器,代表了商代制陶工艺的水平。()
A.自陶
B.灰陶
C.黑陶
D.彩陶
17、 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A.羌
B.吐蕃
C.鲜卑
D.回纥
18、 郡县制建立于()
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西汉
19、 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
A.夏朝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0、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
A.复兴儒学的道路‘
B.中国儒学为本体西方科技为用的道路
C.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
D.全盘西化的道路
21、 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敦煌文化
B.张掖文化
C.酒泉文化
D.凉州文化
22、 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是()
A.水土平衡观念
B.节气文化
C.农政思想
D.农耕灌溉
23、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典籍《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A.贾思勰
B.宋应星
C.李时珍
D.傅玄
24、 元朝阿合马执政期间,任用色目商人实施的赋税制度是()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包税制度
25、 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是()
A.南方是经济中心,北方是政治中心
B.南方是政治中心,北方是经济中心
C.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
D.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南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形成这种统一文化的原因是()
A.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
B.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互相交流、渗透、促进
C.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
D.由56个民族文化的合并相加
E.多元的各民族文化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
27、 古代诗歌节奏中的“平”指平声字,“仄”指哪三种声调的字?()
A.上声
B.下声
C.去声
D.入声
E.平声
28、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已经有了农业定居生活,这是从哪些原始文化遗址得知的?()
A.河姆渡文化遗址
B.屈家岭文化遗址
C.良渚文化遗址
D.马家滨文化遗址
E.龙山文化遗址
29、 由血缘关系形成的传统美德包括等。 ()
A.祖宗观念
B.乡土观念
C.耕读观念
D.家庭观念
E.孝养观念
30、 司马迁将楚地一分为三,其中西楚指()
A.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地带
B.今河南南部的汝南、南阳一带
C.今苏州、扬州一带
D.今江西、安徽交界地带
E.今湖南、广州一些地区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文化思潮
32、 中庸
33、仪器观测期
34、 摊丁入亩
35、 “政绩”观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 我国民族商业和手工业对农业经济生产起何作用?
37、 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38、 谈谈对联常用的手法。
39、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0、 市商贸易的方式有哪几种?
篇5
过常宝《先秦文体与语方式研究》(以下简称《先秦文体》)一书对文体含义的理解采用了郭英德的解释,又在此基础上对先秦文体的特征进行了说明。郭英德在其《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中指出,文体指的是文本的话语系统和结构体式,可分为体制、语体、体式和体性四个层次,包含了文章框架、语言修辞、语体风格、表现方式、表现对象和审美精神等内容。(前言第2页)但过常宝所论之文本的“结构体式”主要是指“从载录行为和话语方式角度可辨识的文本的结构或语气等方面的特征”(绪言第4页),对与时代审美风尚和作家个性气质等因素有关的语体风格涉及较少。因为先秦文献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且先秦时文章体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文体分类复杂交叉且具有多层级的特点,每一部或者一类文献可自成一种文体,又可同时包含其他文体,故其在书中指称研究对象时多用“文献”而非“文体”,有效化解了分类的复杂性和相对性给论述带来的障碍。其认为在先秦文献中,文体形态并非个性化的体现,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文化标志,是文本所代表的话语形式和此种话语形式在特定社会文化中发展演变的呈现。不同的文体标志也蕴含着特殊的文化功能,如《尚书》中周诰的功能即是总结前代历史的经验教训,以突出敬德保民等治国思想。
基于研究对象鲜明的文化属性,《先秦文体》一书没有从文体形态或审美风格入手,而是着眼于不同的话语方式与文体之间的关系,对文献产生的文化行为或职事进行了细致考察,力求再现作为规范性话语形式存在的文献典籍背后隐含的行为方式。如其书中提到《春秋》的编订和书写原则不只是为了呈现史事,其表达重点在于《春秋》书法的价值暗示,史官通过价值暗示的话语行为来践行符合理想的意识形态建设活动。又如其认为不同的话语方式并不是作者自由选择的结果,即不同文体呈现出的语体风格与作者个性气质并无必然关联,他们选择说什么和怎么说,都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话语建构,而非出于自然,如先秦诸子散文表现出来的不同语体风格和表达方式即是以价值宣扬或争夺话语权为目的的话语建构。此种将文体诸要素置于文化语境中加以考证与分析的研究可以被视为一个将抽象符号重新历史化的过程。借文化分析来研究文体,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助于对语体风格的把握。从语言表达的一般规律来看,话语内容和表达的目的会对语体风格造成直接影响。而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话语内容和表达目的又是作为彼时行为方式的载体存在的,故而文化方式会影响语体风格。此法可视为对从文本入手研究语体风格的补充。
《先秦文体》的研究思路与郭英德对“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与“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之关系的理解是一致的。郭论认为前者是从后者之中派生而来,即不同类型的行为落实到语言文字上,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文本,这些文本具有区别性的形态特征,以其形态特征为依据,区别类分,即有了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第24页)既然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源于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那对与特定文体相关的文化行为方式之研究,便有助于把握作为文本方式之文体。叶修成《西周礼制与〈尚书〉文体研究》一书也是此种思路,所用之法也主要是文化阐释和历史考证。其以《尚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典”“谟”“训”“诰”“誓”和“命”诸文体的文化内涵、文化功能和文化意义进行了考证,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各文体的源流发展与文体形态,认为“《尚书》编纂成书的各种资料来源,应当为当时各种文化礼仪制度下的史官的载录。而六体从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过渡到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实际上,起根本作用的还是当时的各种文化礼制”(第25页)。梅军《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研究》一书方法和思路也与上述诸论著相类似,尤其注重历史文化考证,在充分利用各类文献之外还吸收了西方文体学的观念和方法。其以功能为标准对殷商西周的散文文体进行分类,认为文体研究不只涉及文体要素及文体结构的自身属性,还与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等深层结构相关。文体是历史性和稳定性的统一,既具有时代特色,又有其相对稳定的体制结构。稳定性保证了传统的继承,历史性保证了发展和创新。
总的来讲,各种文体的形成和发展皆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活动及社会意识形态的革新密切相关。历史考证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考察文体的演变过程及文化功能,把握文体与历史的互动关系。对文献资料落到实处、有理有据的分析有助于改善研究中妄加猜测、语焉不详与证据不足等状况。从文化学、思想史和意识形态等视角切入研究文体问题,亦可突破学科限制和固定思维的障碍,在把握研究对象特殊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有效的方法。但历史文献数量巨大、内容庞杂,加之部分真伪难辨、年代不明,处理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且要在理论意识的指导下合理运用文献,处理好共时描述和历时比较的关系,若无扎实的功力,恐难以完成。
二、理论意识与文体研究
如果说上述专著皆偏重于文体史,研究者多为文献学或古代文学出身;则贾奋然《文体观念与文化意蕴:中国古代文体学美学论集》(以下简称《文体观念》)与谷曙光《贯通与驾驭:宋代文体学述论》(以下简称《贯通与驾驭》)二书则较为重视文体学和文体学史诸问题的探讨,研究者皆有文艺学的学科背景。《文体观念》是作者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学与美学研究的论文集,内容涉及文体学史、文体理论和审美形式等问题;《贯通与驾驭》是一部断代文体学综合研究专著,内容涉及两宋时期的文体形态、文体流变、文体系统和文体理论等。本文开头已提到,提到的著作中无论是历史文献色彩较浓的文体研究还是理论色彩较浓的文体研究,皆强调文化语境的重要性。此与童庆炳、李春青等学者所强调之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
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一书开篇即对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说明,认为此法入手之处在于重建文化语境,基本原则是尊重不同文类间的互文关系,基本阐释策略是在文本、体验与文化语境之间穿行。重建文化语境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民俗的等各类文化文本的深入分析,确定特定时期占主导地位文化观念的基本价值取向,把握这个时期话语意义生成的基本模式―――各种有着不同方向的‘力’之间构成的关系样式”(第7页)。姚爱斌的《中国古代文体论思辨》中也对文体研究所需之“历史语境意识”做了说明,即其不仅是指文化文本生成的魍忱史语境,还应包含研究者所处的现代历史语境。也就是说利用文本重建的文化语境具有相对性,不仅与文本背后的文化逻辑与历史规定性有关,也会受到研究者的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个性因素的影响。而重建文化语境是为了给具体对象的研究提供历史参照,为具体研究服务的。故而如何处理好不同类型文化文本之间力的关系、共时考察和历时比较之间的关系、宏观背景与微观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使重建文化语境的工作合理、有效地服务于具体研究,而不至于喧宾夺主等,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篇6
综观国内主要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其主要构成部分都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中国文化的发生条件,包括中国文化赖以生发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主要包括从远古直到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三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成就,包括在文史哲、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这三个方面的教学中,影视资料都可以直观、生动地帮助教材和教案,来展现教学内容。如在介绍中国文化赖以生发的历史地理环境时,纪录片《中国佛教名山》、《再说长江》、《新丝绸之路》、《美丽中国》都成为教学的辅助材料,这些纪录片生动展现了中国名山大川的真实风貌,将中国的山水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对于这些景致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些曾经到过这些地方游览的学生更是结合纪录片,和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这些景观给自己带来的“文化冲击”。而在讲授中国古代的戏剧时,青春版《牡丹亭》、电影《梅兰芳》片断,或者让学生原汁原味地体会到戏剧艺术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精粹,或者让学生感受到戏剧艺术表演大师的不凡魅力。真实的艺术感受配合条理化的课堂教学,常常使学生产生共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与教材相观照,可以找到很多的影视资源与之配合。正是中国文化概论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可以在教学中发掘大量的影视资源。这些资源能够较好地诠释教材的内容,同时又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这种资源与教材的匹配度,在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较难做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取这类资源作为教学补充时,应当紧扣教材内容,讲究所选取资源与教材的高度匹配。注重规范性,是选取这类资源的前提条件,只有与教材高度匹配,才能合理展现教学内容。应当始终注意影视资料所起的辅助作用,而不是冲淡系统的常规教学。
2 实践教学注重针对性
很多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的学校,都赋予了这门课程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而这样的教学内容大多能受到学生欢迎。一般来讲,中国文化概论的实践教学,通常是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一般是同一个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等地点,在这些地方开展实地讲课,使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以北京联合大学的精品课中国文化概论为例,实地讲课的课堂,就延伸到颐和园、美术馆、博物馆等地,并将这样的教学称为“多感官教学”。而笔者教学所在的岳阳地区,岳阳楼、君山、岳阳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点,也成为实践教学的依托。
影视资料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开展教学的地点,本身就有大量介绍与该地历史文化知识有关的影像资料,通常,对于较大规模的访问群体,这些场所都愿意播出这些资料。另一方面,是在现有的影视作品中,本身就有大量与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有关的内容。如纪录片《颐和园》、《故宫》、《千古名楼——岳阳楼》等,而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或过程中,向学生播放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对历史遗迹的文化诠释,使学生在“实景”之中更能感受到景观所代表的文化纵深。
实践教学材料的选取有很强的针对性。就这门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高校而言,通常的做法就是“就地取材”。即到一个方便到达、而且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代表意义的地点。实质上,很多城市都具有这样的地点,而这样的地点也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并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影响。影视资料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要弱于实际场景所起到的教学作用,但影视资料在展现历史文化纵深感方面却不可或缺,它是使“可触摸”的文化,变得“可追溯”、“可思考”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影视资料的运用,是在针对性基础之上的深度拓展。
3 “自选动作”注重开放性
除了教师讲授之外,少量的学生作业和学生参与成为课堂的有益补充。让学生选取中国文化当中一个感兴趣的小单元,来进行适时的讲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在学生讲授过程中,最能吸引注意力的,往往也是其精心选取的影视资料。
在某班学生以“鼓”为题材,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鼓”所扮演的角色时,分别向其他学生展示了安塞腰鼓、凤阳花鼓、京韵大鼓的表演片断,这些片断都来自网络视频,或者是电视片。而在展示与“鼓”有关的舞蹈环节,采用了电影《十面埋伏》中,盲舞女闻声击鼓的片断。之后,主讲学生还展示了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的——刘海哥下山打柴遇到胡秀英的片断。而“鼓”都在这些影视片断当中,或者扮演突出的视觉形象,或者成为伴奏的主要背景声音。
篇7
隐喻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有文化、语境等。隐喻与文化之间具有
不可分离性。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不仅可以反映说话人/作者的思想理念,而且还可以构建一定的观念或现实,影响听话人/读者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本论文在George Lakoff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把中国传统文化术语中的隐喻表达作为研究对象,透视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并揭示了蕴涵的中国文化模式,本论文同时也对隐喻概念理论研究现状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
2 隐喻概念理论研究现状概述
20世纪80年代,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的研究出现了向认知的专项,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提出。1980年,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该定义的具体内容是指隐喻是人类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理解;使源域到目的域的直接映射,在映射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意象图示结构(invariance hypothesis)。
(1)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在国外,与隐喻翻译相关的研究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规则性限定,即要求隐喻的翻译依据特定的规定性方法进行,Newmark(1980)最先提出的几种隐喻翻译方法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同。它们包括:直译、明喻;对等议、意象重现、解释性翻译等。第二类研究将隐喻翻译方法与文本类型联系起来。Newmark(1995)将隐喻分为死喻、标准隐喻、改喻、新隐喻及创新喻等若干种,译者可依据它们包含的信息量确定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处理方法。第三类研究将隐喻翻译与文化联系起来。概括来讲,第一类研究列举了隐喻翻译的处理方法,而后两类研究则涉及隐喻翻译中策略使用的限定性条件。隐喻的翻译既受到语篇的制约,也受到文化差别的限定。
(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国内也有较系统的评述,如林书武(1997,2001)的《国外隐喻研究综述》、《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束定芳(2000, 2002)的《隐喻学研究》、《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李福印(2000)的《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等。束定芳(2011在《论隐喻的运作机制》一文中谈到:隐喻涉及两个处于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互相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王斌(2002)在《隐喻系统的整合翻译》中从交织的角度解释翻译中的隐喻结构,通过对隐喻结构源语(域)与目的语(域)的整合分析,论证了隐喻结构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在于泛化个别整合模式;若能发挥其动态整合功能,为翻译的全面解释提供契机。
3 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的隐喻翻译策略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的隐喻表达研究中,作者发现隐喻翻译过程中意象的不对称极为明显,时而丢失、时而变换、时而添加,形成一种有趣现象。根据 Newmark(1980)的隐喻翻译理论,下面将结合实例,探讨中国文化术语翻译中的三大策略:即直接对等译法、意象代替翻译法和意象转换法。
(1)直接对等翻译法:直接等喻法是保留相同的隐喻意象,即进行直译,这意味着在目标语中重造一个相同的意象,即在译入语中再现相同的喻体和比喻手法,条件是让译语读者感到自然。例如:“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译为:Four Virtues (golden heart, refined language, civilized behavior, green environment)。
(2) 意象代替翻译法:不是所有的隐喻都可直译,毕竟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中都存在着大量特有的隐喻.隐喻不可避免的被烙上鲜明的民族特色,拥有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当我们遇到这些找不到等同意象的隐喻时,就要用目标语中的常用意象来替代源语中的意象。例如:“红人” 译为:sb’s man of hour;“台柱教授”译为:star professor;“交际明星”译为:our social butterfly “提心吊胆”译为:on pins and needles 等等。
(3)意象转换翻译法:在处理传统文化术语的隐喻翻译时,也会遇到意象转换的情况,会使用意译。意译是直译的一种补充手段.这种译法传递了原文的意思,而未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段。这种译法多运用于一些文化标记鲜明,某一文化特有的隐喻.例如:“爱吃醋,吃不相干的醋”译为:being jealous, and it’s over nothing。
4 结束语
隐喻的翻译过程, 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隐喻翻译如果没有深刻而多元的思维,就不可能反映原文的文化意味,也不能真实达意。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在翻译隐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语境等因素,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有效的交际,并为中国文化的翻译研究带来一个较大的飞跃。
篇8
近年来,扩大行业资产规模使得中国银行业蓬勃发展,但是中央银行针对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也使得银行业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时增长率较低,只能使用大量的小额货币政策工具,这样就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有效地解决负利率压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资源配置等问题,这反过来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其健康有效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有关问题分析
(一)商业银行业改革问题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一旦存贷款基准利率被放开,银行间为了抢占市场占有率和客户,伴随的不仅是利率剧烈波动,还有各个商业银行间存款利率竞相上升、贷款利率竞相下降,必将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愈加激烈。随着竞争的加剧会出现部分信用程度低、管理能力差的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等问题。我国银行在实际运行中,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对利差依赖性过高,而商业银行的改革速度却举步维艰。
(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和资本账户自由化三部分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全球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是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外部环境,如何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如何进行利率改革,如何增加国家的持有和储备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汇率自由化的关键。从宏观环境上看,我国的货币国际化落后于国内金融改革,如果存在不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会使得国内许多金融产品根本无法准确定价,这就会使资本项目等套利机会增加和资本交易的波动。大多数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与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可以相互补充,因此处理好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能够有效的推进利率市场化。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
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充分地反映了供求关系,能够积极地引导市场环境及供求关系的优化配置;同样,利率是货币的使用价格,面对市场经济环境要充分利用利率价格机制的作用,实现资金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实体的发展。经济和金融是决定市场经济的基本定律,而目前,银行导向型的金融体系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典型。银行业各种指标显示,银行业仍处于主导地位,是金融服务实体的主要力量,是宏观调控的关键,并且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等能够减少负面影响,控制经济有效的运行。因此,在这个阶段,必须考虑到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的财政可持续性,风险管理能力和生存、发展空间。
(四)货币信贷调控及监管模式调整问题
存贷款利率管理是采用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法,实行利率市场化会导致贷款利率整体水平下行,并且能够进一步刺激社会对银行信贷的需求,扩张货币信贷。所以,应该进一步实施严格的机制,同时金融监管当局,应实现监督和监管的作用,过度要求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坚持适度平衡的原则,才能进一步地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效率,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银行不具备充分的竞争,严格的监管制度将无法派上用场,银行监管将成为形象工程。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经验
利率市场化基本上是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在先,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放开在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中,银行机构占主导地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相对薄弱。由于存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市场竞争的推动,大多数国家的存款利率大幅上升,但净利润率下降,许多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破产或兼并的可能性。同时,出现贷款利率出现大幅的攀升,市场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环境趋于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但大多数国家已从点到面、分层推进,逐步扩大利率市场化的控制范围,直至完全放开,最终实现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业的竞争力
在宏观层面,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完善董事会制度,监事会、高级管理系统。按照以人为本,综合考虑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速度、效率、风险、质量之间的关系,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法,规范竞争行为,继续加强自我约束。提高银行的自我完善、自我调节和自我改造的能力,努力拓展业务种类,提高竞争力和科学发展水平。在微观层面,要正视利率市场化,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和优化收入结构。坚持开发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创新理财产品,理财产品要在投资范围内实施,在实施投资标的等方面进行适当拓宽,为银行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灵活创新银行的传统业务;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大力开展债券承销、财务顾问、保险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低廉的价格提高行业优势以及产业竞争能力。在此要注意,创新需要坚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过度的金融创新不一定是好事,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才是银行业创新改革的发展方向。
(三)合理优化货币信贷调控和监管模式
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需要积极探索金融系统的实际情况、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形势,抓住机遇,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实施优化配置,如在货币信贷调控模式下的控制,坚持以基准利率为依据,坚持价格型间接调控为主,并辅之以数量型工具的模式。在监管模式方面,首先,稳步推进综合管理,实践和监管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其次,通过“防火墙”,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建立;第三,加强监督和协调。一旦出现突发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
(四)进一步促进市场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的配套金融机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是平衡的协调推进。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努力形成功能互补、交易品种多样化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健全的债券市场是实现利率市场化关键条件。建立和完善金融安全系统,有效的预防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随着银行业的整体经营风险加大,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危机预警系统和危机管理系统,切实管理好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系统,实行程序化管理预防不必要的金融风险,确保利率市场化关键阶段的金融稳定。
篇9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篇10
一、文化误读
所谓文化误读就是人们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文化误读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民族文化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解读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对解读异族文化既有正迁移作用,也有负迁移作用。当两种文化中的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都一致时,文化差异可能起到正迁移作用;当二者之间有差异时,文化差异可能起到负迁移作用。“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人在理解他文化时,首先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然后是解读。这就产生了难以避免的文化之间的误读。”乐黛云(1995)因此,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中,如果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按照本族文化去解读异族文化,文化误读就会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产生。
例如,学生往往将英文中的“Red Tea”误读为中国的“红茶”,然而红茶的英文却是“Black Tea"这是因为红茶在加工过程中,茶叶的颜色越来越深,逐渐变成黑色。由于西方人相对注重茶叶的颜色,因此称之为“Black Tea";而中国人相对注重茶汤的颜色,因此称之为“红茶”。而英文中“Red Tea”指的是"Rooibos",是一种生长在南非、完全不同于茶树的野生植物,而绝非真正的茶叶。
英语中Dutch意为荷兰人,但是学生很容易对"Dutch courage’,望文生义,将其误读为荷兰人的勇气,然而其正确的含义为酒后之勇,且带有贬义。这是因为英国和荷兰在十七至十八世纪曾因商业和海上霸权发生冲突而发生了“英荷之战”,当时英国人对荷兰人非常憎恨,他们在重创荷兰人之余,还在语言上对荷兰人加以攻击。因此,在许多场合都用Dutch一词表示厌恶、轻蔑之意。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跨文化交际含义广泛,商贸谈判属于直接的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则属于间接的跨文化交际。笔者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英语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加上学生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学生往往不能用英语正确表述中国文化,甚至不能理解有关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文化误读现象时常发生。以下是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出现的三种文化误读现象。
(一)母语文化误读
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国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知识,因此常常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也如此,英语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目的语文化,而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书籍、资料却非常少见、甚至为零。由于文化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输人不平衡,往往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文化认识缺乏,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来正确表述自己的母语文化,甚至造成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例如,由于缺乏对《易经》知识的了解,学生很容易对八卦和六十四卦中的“卦”产生文化误读,部分学生甚至质疑教材中的英文翻译八卦( eight trigrams )和六十四卦( sixty-four hexagrams )。实际上,《易经》里的八卦由三艾组成,六十四卦由六交组成,根据英文构词法,采用不同的英文前缀tri一和hexa-,由此将八卦译为(eight trigrams ),六十四卦(sixty-four hexagrams )。显然,学生的误读和置疑都源于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缺失。
(二)目的语文化误读
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一知半解或不甚了解,也往往会造成一定的文化误读。虽然学生对《史记》都有一定了解,但是却无法将“swan song”与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的“绝唱”联系起来,由此产生文化误读。众所周知,绝唱在此指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目的语文化预设的了解,学生不理解“swan song’,的含义,而将其误读为天鹅的歌声。实际上,在目的语文化中,"swan song”并非指天鹅的歌声,而是源于源于希腊神话。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Apollo)是太阳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艺,又是诗歌与音乐之神,后世奉他为文艺的保护神。而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故常被用来比喻文艺。传说天鹅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颈长鸣,高歌一曲,其歌声哀婉动听,感人肺腑。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某诗人、作家临终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个演员,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
(三)跨文化误读
虽然学生具备一定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知识,但是如果学生不能将两种文化加以融会贯通,不能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共识和差异,缺乏对跨文化知识的认知,也将导致文化误读。例如,学生对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耳熟能详,但是学生对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商,屡建奇功,受封于齐地的故事却了解不多,学生往往根据其字面意思将“right-hand man”理解为“右手边的人”。殊不知在目的语文化中,"right -hand man’,意为“左膀右臂、得力助手”。《西厢记》“红娘”在中国文化中表示促成美好姻缘的媒人,通常带有褒义。学生常常将英语中的“go - between和match -maker”与之对等,殊不知在无意之中产生了文化误读。因为在西方文化中,"go -between和match -maker’,除了表示“媒人”,还有“中间人、捐客”的含义。很显然,二者在文化涵义上不完全等同。 三、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
综上所述,文化误读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时常发生,而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和中国英语能力薄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英语专业文化课程教学除了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培养,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能力和中国英语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一)英语专业文化课程教学现状
虽然《大纲》已将文化列为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但是现行的英语专业文化教学却存在严重的文化失衡现象,即偏重于目的语文化教学而忽视母语文化。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课程设置失衡。各学校大量开设诸如《英语国家概况》、《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等目的语文化课程,而有关母语文化的课程仅有《中国文化概论》。第二,教材、资料失衡。为了追求英语的原滋原味,英语文化被大量引入英语专业教学。专业英语教材中反映英美文化的语言材料占据主导地位。为了追求英语的原滋原味,目的语文化被大量引人英语专业教学,而反映中国文化的语言材料却寥寥无几。第三,教学内容与中国现实失衡。教师讲解往往局限于教材,很少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学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正确英语表达。
(二)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改革
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交流活动,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借鉴目的语文化,还要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母语文化。鉴于当前由文化教学失衡而导致的文化误读现象,文化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为此提出以下构想:
第一,构建科学的文化课程体系。针对学生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学校可开设相关中文选修课,如《现代汉语》、《中国文学》等;开设英文的中国文化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中西文化对比》等,将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导人英语专业教材,增加中国文化输人。
第二,提高授课教师素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既要有良好的英语能力,还应具备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为了适应中国文化课程英语教学的需要,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成为既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又具备良好英语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全面、多能的英语教师。
第三,开展文化对比教学。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在文化渊源、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产生文化误读。文化课程教学应该积极开展文化对比教学,识别两种文化之间的共识和差异,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从而有效减少文化误读。
篇11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篇12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篇13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