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设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微课程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微课程设计论文

篇1

MOOC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自己喜欢的网络终端来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对于微课程设计来说,简单的提供视频是不足够的,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教学资源,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2.5简单清晰原则。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学习的课程非常多,学习者接收到的信息量也非常大,这时学习者可能会不知道如何选择而影响其自主学习。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该简单清晰,减少无关信息的出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MOOC环境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在MOOC环境中微课程的设计与传统的网络课程设计不同。传统的网络课程有明确的学习者,学习者的组成比较简单,MOOC是一个完全免费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在MOOC平台中注册学习,因此,在MOOC环境中进行课程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学习者的类型、需求,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在MOOC环境中,微课视频也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教学,在传统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视频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在MOOC环境中,微课视频则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视频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学习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这几个方面。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知识被构建的基础是网络,学习者处于连通的网络之中,通过网络工具与其他学习者、课程设计者进行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协作。针对以上分析,MOOC环境中的微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分成: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学习测评三个模块来进行。其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包括: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测评设计包括:学习测评、教学管理。其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是基础,教学资源设计是主体,学习测评是保障。

4、计算思维微课程设计应用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在MOOC环境下根据前面的分析进行计算思维课程的微课程设计。首先学习者需求分析,潜在的学习者主要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其学习的需求是为了提高教育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的需求是为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提高计算思维学习技能。通过需求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对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进行总体的了解掌握关键的概念;掌握计算思的维核心组成部分;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注意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分割后进行课程设计,搭建教学平台。我们选择Udemy课程平台作为计算思维微课程的课程平台。首先进行课程管理;创建课程提纲;添加资源模块;编辑测试模块,通过测试模块可以及时的将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反馈;Udemy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页面的右侧都有问答页面,支持URL、图片、嵌入HTML等,学习者可在这个区域进行提问或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参与到问答中来;Udemy中还包含笔记模块、聊天模块,学习者可以通过笔记模块来记录笔记,通过聊天模块进行讨论;Udemy中还包含通知模块,可以话题、课程安排或者一些活动、要求等。

篇2

一、微课程的含义与特点

微课程这一教学模式被发现是在2008年,当时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名高级教学设计师提出了这个概念。渐渐的流入了我国的教育发展中,随着科技与研究的改进和优化,对微课程这一教学新形式的理解也愈加深入。学术界很多教授也开始加入了对微课程概念的讨论。大多教授指出,其中“微”这一字对微课程的特点有很好的诠释,也就是课程的细小精致,以及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及教学内容向外拓展的资源活动结合体。综合各方的说法来看,微课程是一种借助网络科技,由教师本身自主研发的,少于十分钟却拥有整体结构的短小教学视频资源,可用于大多数一般课程,有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与按部就班的老固课程教育形式相比,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短小高效,领域性广;其二,方便简洁,个性化强;其三,丰富多彩,趣味性高;其四,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二、微课程的作用

初中的语文学科是各学科的一个基础学科,包含了较多的知识层面。所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课内课外知识的吸收与巩固是很关键的,培养学生将知识用在实际当中的能力,加强交流互作、创新思维能力。微课程的出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对知识的记忆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等问题都有所改善,为初中语文课程良好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提供推动力。

1.建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老固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循规蹈矩、单一无味,生感到乏味无聊,渐渐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逆反抵抗的心理,也就是对语文教学目标实施的阻碍,影响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微课程的引入,有效的化解了这类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加入微课程,利用更多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无聊的要点趣味化,将层面较宽的知识面进行综合整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纳。

2.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化性

在原有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全依靠教师个人对知识进行传授,在讲解重点前还要进行适当的铺垫,也就占用了一定的课内时间,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程的引入,将即将进行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减少了铺垫所浪费的宝贵时间,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对提高他们思维创造力也有良好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原则

1.规范性

微课程在时间长短上有相对明确的要求,需要控制在几分钟内并针对知识点做好相应主题的内容。与固有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不需要在讲课过程中停下来与同学进行互动,教学内容需要适应短小的微课程,进一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看”和“听”是微课程教学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在设计微课程时,所选的背景图片及整体结构的构建都要与所讲内容相适应,一些细微之处的差异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上都会有所影响。还有语言的标准性也很重要,作为贯穿整个微课程的要点,语言对整体构架起着支撑作用。微课程中所应用的语言需要达到流畅规范的普通话。优质的微课程,既对知识的传授有一定推动力,又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

2.完整性

微课程同普通的语文课程一样,遵循“目标的设立、内容的编排、过程的建立、情景的设定、后期判定与评价”等等的设计流程。但由于微课程多借助网络科技,教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判定与评价方面相对难以实施。但学习后的测评系统,对于语文微课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反馈与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加强。

3.系统性

根据微课程的短小及针对性等特点,在对知识内容的特点和细节进行推敲时,相当于完整全面的把握过程。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时,不需要明确的划分出不同个体,而是互相逻辑相依有所联系的整体结构,在各个知识块之间的网状系统性。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良好的接受大块知识,有条理的对知识进行系统性接纳有所帮助。目前在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已经逐渐对完整系统化的见识加强了重视程度,也是对过去单调的微课程的新改良。

四、微课程的实际运用及注意事项

1.教学中的PPT

PPT作为一个全面应用性很强的软件,有助于复杂的语文知识教学。看起来杂乱的语文知识在经过PPT的整理排序后,更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愉悦的课堂氛围内,完成知识点的传递,也使学生更加有热情的积极参与进来。在普通的教学内容中添加了相对应的图片与音乐,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2.视频音频的播放

在教学中提前对知识点进行录制整理与剪辑,在课堂中以微视频的模式将知识点体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反复播放,不但对知识点起到加深与巩固的作用,也能快速的使学生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期望目标。

3.情景剧模式

对前两者而言,情景剧的完成难度较大,不但需要教师在编排过程中的合理科学易懂性,还要求了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通过情景剧来学习知识点,既保证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也使知识能够融入实践中。通过对台词和角色的理解与体会,也是对所学知识认识与思考的过程。在实际运用微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宜过长,内容要有明确针对性;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参与主体,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各知识点相互关联但不可多次反复,保持新鲜性;还有我们要知道的是,微课程在初中语文课程运用中,可利用的内容、入手角度类型多种多样,细致的观察与准备会为微课程的设计提供帮助。

五、结束语

文章结合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与初中语文中的设计原则及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使阅读者了解了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希望对提高学生思维与沟通能力和语文学习的质量有所帮助。

作者:吴艳红 单位:乌鲁木齐第66中学

参考文献:

篇3

(一)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1.课程内容适度分解

微课程中每一小节课的时间是6至8分钟,是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进行设计。MOOC环境下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微、便捷学习的特点。由于具有以上特点,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不可以将教学内容机械性地进行绝对划分,不可以一味强调微型而忽略了微课程教学内容上的整体和连续性的统一。所以,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分解适度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依据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重点关注课程特点、课程性质、学习者能力及需求、教学内容、学习者潜在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来统筹考虑。

2.以学习者为中心

MOOC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进程的安排,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些体现了学习者的高度自主性。为了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更加有效和深入的学习,课程设计中务必突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可重点考虑并挖掘课程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者的实用需求,同时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端正学习者的自身学习动机。课程教学设计要全方位地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习者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者使用的各种终端设备能够运行MOOC课程平台环境;在对微课程视频设计中要注意最大可能地降低学习者对外部认知的负荷;学习支持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对于学习者,可以提供哪些资源视频、同时要强化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整体设计。

3.强化网络工具应用性

在MOOC环境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组班教学,由于该种课程学习同时具有开放性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者在学习微课程视频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和任课教师进行网络沟通。因此在设计微课程时,应该进行网络工具构建的强化工作,可设计出学习者进行高效交流和利于学习者进行质疑、答疑的课程模块,提供出多种网络工具给学习者充分交流和共享知识的机会,这样可以达到让学习者在强化已有知识、建立新的知识链接的基础之上,开展学习活动。

4.学习资源建设多样

在MOOC环境下,学习者对于微课程的学习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学习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终端进行课程学习。因此微课程所提供出的教学资源应该是多元性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选择地学习,为了使学习者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在课程设计时,需要进行多样性的学习资源的建设。可以充分考虑以微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基础,设计课程视频、学习评价和学习互动,都应该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资源建设。

5.学习支持服务内嵌

在远程教育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体现的是学习支持服务。同时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类型及其数量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做好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支持服务在微课程设计中的内嵌是十分必要的。在MOOC环境中,微课程教学视频、微课程学习活动、微课程学习评价这三个方面都应该内嵌入各类学习支持服务。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方面:该类支持服务要为学习者提供专业技能指导,激励学习者之间进行相互的支持,从而达到有效帮助学习者构建出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网络。

(二)微课程设计中应当把握的几个问题

1.优化微课程视频设计

视频往往是传统网络课程中最常用的学习资源,现有传统网络课程视频中仅仅是将教师在现实课堂的情景录制下来然后进行上传,由于这种视频并未以在线学习者为主体进行设计,因此会造成在线学习者积极性不高,学习不能持续进行等消极现象。而在MOOC环境下微课程中,微课程学习视频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认知,总的来说,微课程视频设计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把握视频时间及教学方法。一是视频时间需满足用户移动性的需求,能够有助于保持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二是课程主讲者将课程内容尽量细化,一个微课程视频只解决一个问题,并且在大部分视频中,课程主讲者以一个问题开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不会分散。传统网络课程中的视频资源往往只有讲授法,在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视频中,课程主讲教师会运用非常多的教学策略,如问题引领、案例讲解、情境访谈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2)重视教学媒体及学习评价。微课程视频制作主要采用电子白板录屏的方法,但主讲教师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也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策略的运用,在视频中使用相应的媒体表现形式。微课程中学习评价主要包括穿插在微课程视频中的课堂练习和课堂学习之后的课后作业。学习者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视频课程内容与课堂联系是无缝连接在一起的,看完一段微课程视频,可完成一个练习。例如在课程设计时,课堂练习设有若干题目,当这节课程学习完成后,则可完成这节课的家庭作业,当家庭作业截止时间后,课程主讲者会答案,并且会针对问题进行讨论。(3)开展教学互动及学习共享。微课程中的学习活动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例如,在案例课程中,主要由课程论坛和社会化网络工具完成。其中,课程论坛是独立存在的,学习者可以在这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得到同伴或教师的回复,可以很方便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而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社会网络工具出现在微课程中的每个页面中,学习者可以通过Facebook、Twitter和Google+将课程共享给他人。

2.强化游戏化学习理念

游戏化学习理念是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视频采用从易到难的进阶方式整合知识点。学习者需要完成网络课程中所安排设计的各类过关测试来复习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在这类阶段测试中,学习者必须逐关通过,每一个测试要到达预设的分值。例如设定预设的分值为“十分”,在预设程序的安排下,学习者方可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之中,类似于游戏中的闯关模式。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概括为“十分前进式”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善在已有传统教学环节中对学习者评价的诸多弊端。学习者在知识的获取上可以做到没有遗漏,通过微课程能够全方位地对知识进行学习。[3]可为学生授予在线明星和赠与“分值点”,通过这些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在线明星章和“分值点”的设计目的可以激励那些帮助其他同学学习或者掌握了一定程度知识的学生。与此同时,在微课程的设计中应该重视虚拟动画形象的应用。当学习者学习开始时,学习平台都会随机为其配置一个虚拟的动画形象,每位学习者拥有的这个形象的辨识度较高。伴随着学习者学习进程的推进,学习平台赋予的这个虚拟的卡通形象会愈发的丰满,就犹如一个刚刚发芽的小苗,在阳关雨露的滋润下正在茁壮成长,最后长成一个参天大树。这类虚拟动画拥有辨识力的颜色和各类心灵感应的显示。因此MOOC环境中微课程通过这种游戏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取更多的学习经历,同时增加学习者的学习乐趣。

篇4

2.课程设计不能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学习需求个性化、差异化不仅体现在生理方面,如由于性别、年龄、身体、体能和感知等方面引起的差异,也可能体现在心理方面,如由知识结构、智力类型、兴趣、爱好、动机、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引起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引起每个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差异,可能表现为学习内容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甚至学习兴趣的差异。如果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统一,学习方式单一,则会使成人学习者不适应,学习压力加大,面对学习比较焦虑,自主学习信心不足。远程教育者必须重视并适应这种个体性差异,并尽可能使得课程设计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课程设计不能兼顾非学历教育或非正式学习的需求。现有的成人教育课程沿袭了传统高等教育的课程,主要是针对成人学历的教育设计、学习资源、教学组织、课程考核等设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学习需求可能是非正式的、随机的、即时兴起的需求,可能只是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解决。在这方面,现有的课程设计显然难以适应。可见,终身教育环境下,要求课程具有形式多样化、灵活性等特点,要求课程满足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个学习内容或技能的学习需求。

二、微型课程在适应成人终身教育及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意义

(一)微型课程的特点

微型课程应该是相对于传统普通课程而言的一种新课程理念。传统的普通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根据初学者的认知习惯,重视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而且,传统的普通课程体系僵化,资源开发缓慢,新的知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被纳入学科体系,难以适应不断更新、不断扩大的知识学习需求。因此,微型课程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都不同于普通课程。从形成上看,微型课程主要适应微型学习,因此微型课程应该是内容短小、精炼,媒体形式多种多样,能灵活适应各种学习方式。从内容上看,微型课程为了适应更广泛的、灵活的、即时的需求,它的内容来源应该包括一切可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学科的知识也包括能被描述、传递、认知的技能等专题性的知识。从学科方面来看,微型课程是学科课程微型化的结果,即把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块化、项目化、知识点化,形成相对独立、短小的学习单元。而专题型知识则包含了更新的、新增的知识、技术等,或是生活中的热点。所以,微型课程并不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丰富的微型课程资源。具体说来,相对于传统的普通课程而言,微型课程有以下特点。

1.微型课程的内容在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微型课程内容来源于所有被学习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只要这些知识和技能能被描述、传递、认知,都是微型课程的素材和依据。而传统课程一般仅从属于学科,而且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于学习者需求之上。

2.微型课程是动态的、即时的。微型课程因为容量小、开发时间短,任何新增知识都会很快纳入微型课程的学习内容,所以微型课程是动态的、不断被充实和丰富的。而传统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相对静态的。

3.微型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微型课程是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既可以被包装整合为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也可以作为独立学习单元,适应成人的补充性学习,知识关系相对比较松散。而传统课程重视课程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4.微型课程内容简短、精炼,学习时间短。微型客程容量小,针对性强,需要较少的时间投入。而传统课程内容多,学习时间较长。

5.微型课程表现为包括各种媒体的全媒体资源。微型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不是教材,而是电子文稿、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适应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等灵活的学习方式。而传统课程最主要的媒体形式就是教材。所以,笔者认为微型课程应该是基于学科的或专题的,内容丰富、时间短、媒体多样,能广泛适应各种学习需求的学习对象。

(二)微型课程在适应成人终身学习及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意义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就是要构建一个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广泛的学习状态。其中,人人可学要解决的是对学习内容的需求满足问题;时时可学要解决的是学习时间的匹配问题;处处可学是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适应问题。根据微型课程的特点,微型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均表现出对成人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适应性。

1.微型课程能适应不同个体的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微型课程来源于一切可以学习的知识,且不断地进行动态更新,保证了学习资源的足够丰富,能适应“人人可学”的需求。

2.微型课程能适应微型学习的需求。由于微型课程短小、精炼,学习时间短,成人学习者可以利用工作生活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时间的匹配,适应“时时可学”的需求。

3.微型课程能适应移动学习的需求。微型课程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化多媒体学习资源,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学习者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适应“处处可学”的需求。

三、基于知识点的微型课程设计

知识点一般是知识系统中相对独立的最小的学习单位。按知识点为基础进行微型课程设计,可以使微型课程的容量尽可能缩小,学习时间缩短,充分适应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微型学习的需求。基于构建成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微型课程设计必须考虑课程的内容、课程资源媒体以及学习方式。以知识点为基础的微型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这种基于知识点的微型课程设计思路如下。

1.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对于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切实考虑成人学员的学习情境,才能从方便学习者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对学习者的服务和支持放在第一位。2.知识的系统性与松散性相互结合。知识的微型化只是为了适应学员对碎片时间的利用,以及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但作为学习资源,应该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单纯零散的内容很难保证学习者系统学习的需求。

篇5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建设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融为一体,它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它使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化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和体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就是以推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为综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将企业生产项目部分引入课堂,提供全套的“生产型”课程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人际和谐能力,以适应企业对三维动画设计人才的需求。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

3.1理论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是职业院校深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3.2实践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更好的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增加课程面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立足于行动导向体系课程,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参照系,为改进教学行为提供了新思路。与生产过程配套的课程资源能够将原来的线性教学模式转变成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能够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应变能力与创意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4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应包括:课程标准、.校内讲义、项目库、学习工作页、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录像、测试题库、实训包等内容。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推进教学改革,以满足职业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建立与三维动画设计工作过程一致的学习情境,借鉴三维动画产品生产标准制定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标准,引入企业的典型项目,构建集生产型、仿真型、创意型三大类型于一体的项目库、编辑能够将教学与工作融为一体的学习工作页、教学课件和电子书。编写适应三维动画设计师资格鉴定的职业知识测试题库与满足三维动画设计师上岗标准的职业技能训练题库,以有效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保证校内硬资源与校外软资源有机结合,学习技能与仿真生产同步进行,真正实现所学与所用无缝对接并达到零距上岗。

5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方案

5.1研究主线社会调研。调研分析三维动画师岗位的工作要求、任务与职责从而确定三维动画师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为确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标准提供依据。生产观摩。观摩企业生产设计过程,分析动画产品的开发流程,研究其普遍规律和行业规则,确定动画设计的基本工作过程,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提供参考。项目提炼。研究企业以往工作项目,认真分析并整理出适合用于课堂训练的,流程清晰且有代表性的优秀项目,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做出项目准备。资源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设计。分析其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资源,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设计出三维动画师工作过程的讲义和配套课件。参考三维动画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大纲,设计出与职业资格考试相配套的试题库。

5.2具体步骤制定课程标准:组织团队人员研究确定三维动画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校内讲义:根据课程标准精选合作企业的优秀项目,并组织团队人员对校内讲义版式及内容进行讨论。建立项目库:根据企业项目整理集贴图、效果图、工程原文件全部在内的项目库。开发学习工作页:根据课程标准与校内讲义按学习进程编写不同学习情境所对应的学习工作页(包括技术单、资料单、计划单、考查单)。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校内讲义制作特色项目教学课件。编写技能题库:组织团队人员完成本项目的试题库的整理与编辑。录制教学录像:根据项目库内容录制项目制作的教学演示录像。编辑测试题库:借鉴三维动画设计师职业认证标准创建知识测试题库。整理实训包:根据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实训要求编写实训计划、动员报告、实训指导书,并整理所需图片与工程素材。

篇6

一、互文性理论的具体含义

互文性理论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了,所以,关于互文性的具体含义要清楚明白。互文性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它最初的提出者是一位来自法国的学者名字叫克里斯提亚,互文性理论最初是在符号学中被人们熟知的。互文性理论具体就是指一门语言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语句也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某种联系,无论是从词汇上还是从语句的用法上。当然,互文性理论也是依据不同情况发生改变的,让互文性理论有所改变的一大因素就是语言使用者的具体表述方法。所以,语句之间,语言之间等存在的各种依存关系组成了整个的互文性理论。当然,互文性理论也不是局限的,它不仅应用在文本之间的语句关系,更应用在文本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于互文性理论来说,文学领域是其发展的主要领域,但是,同样的,它也适用于各种非文学领域。所以,想要真正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更好的进行高校英语教学,互文性理论就要有所应用,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需要逐渐的开展下去。

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是顺利的,但是由于很多高校还没完全重视互文性理论,没有意识到互文性理论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高校英语课程建设对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在许多的高校的学生却没有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只是机械的学习英语没有做到掌握英语,所以,高校英语的教学需要改革,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需要提上日程。现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还有不少,首先,互文性理论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不受重视,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英语课程,在英语课堂上只是机械的进行词汇语法的教授,学生很少领悟到词汇之间语法之间的互文性,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可能有所提高。其次,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方法单一,内容死板。一般来说,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扮演教授的角色,学生只机械的死记硬背,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学内容只以书本为重,没有任何的课外延伸,学生无法联系实际,对英语的学习没有融入互文性理论,学生不能把英语学以致用。所以,针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三、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具体语言特征。英语是应该灵活掌握的学科,把学到的内容学以致用的学科,所以,英语学习之前要先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具体需要特征。英语主要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所以,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应该主要以这两点为重。对于词汇,讲解之后要注意延伸,根据英语的互文性进行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自由探讨,根据词汇和涉及的词组进行造句,让学生学以致用。另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词汇量,教师根据互文性理论选出适合学生的英语资料,选择地道的英语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中的词汇语法进行研究,以此来让学生真正感受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

(二)改革英语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现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死板,这成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想要促进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就需要改革英语教学形式,丰富英语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可以营造融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成讨论小组,根据互文性理论,让学生从课本中延伸,不仅是局限于课本,教学形式要多种多样,适当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英语原版电影,发放原版英语书籍,让学生从这些形式上更积极学习英语。让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更顺利的进行。

四、结语

英语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英语的基础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以互文性为根本进行拓展延伸,互文性不仅仅是语句之间互相关联,也是文本和社会之间的互相关联。所以,高校的英语教学要进行改革,把互文性理论融入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改掉英语学习的坏习惯,在英语学习中认识到互文性的重要性。互文性理论是长期以来众多学者研究出来的理论,所以它具备一定的权威性,所以,现在高校要重视互文性理论,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和学生英语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一、网上教学设计的依据

(一)情境教学法

受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思潮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新思考知识和学习的性质以及教育活动诸要素,表现之一便是情境教学(contextualteachingandlearning)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焦点之一。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讲授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新闻情境是可创设的一种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在网上展示与课程相关的新闻文字和图片或播放新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新闻情境中,了解和理解新闻,并对新闻事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学生在这种切身的体验过程中,会主动探求必要的理论知识,并无意识地自觉加以运用。

(二)本课程学生分析

参与本课程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在职的成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工学矛盾突出;文化素质、学习素质普遍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不足,不习惯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以通过考试为最终学习目标。另外,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缺乏足够的经济学知识准备。学生希望降低学习门槛,节省学习时间,取得学习效果。

二、网上教学设计的规划

(一)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基于新闻情境的网上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行体验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对本课程中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的不同标准。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划分教学模块

教师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划分出I、II、III三大教学模块(如下图)。

I是教学体验模块,包括新闻素材、新闻背景、新闻关键词、新闻解读、和新闻评价5个子模块。合理选择新闻素材十分关键,既要能够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新闻情境,又要能够尽可能多地涉及到课程教学内容。新闻背景的提供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既为学生完成新闻情境的体验活动提供帮助,又向学生展示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要点。将新闻素材中出现的本课程中的重要概念设为新闻关键词,让学生识记这些专业术语。新闻解读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新闻,不仅看到事件的表象,还能理解表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新闻评价让学生无意识地自觉运用经济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表达意见和立场。

II是教学目标模块,这是一个虚拟模块,在课程网页上没有相应的实际内容,包括情境创设、知识要点、识记、理解和运用5个子模块,与I的5个子模块一一对应,与III的子模块息息相关。它既是是教师在创设新闻情境时的教学目标,也是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

III是教学效果反馈模块,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多个子模块,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习题及参考答案,体现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等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题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三)填充教学模块

以下是笔者提供的一个范例,仅供参考。

说明:由于模块II是虚拟的,因而只列出模块I和模块III的填充范例

三、网上教学设计的实施

在电大在线平台上,可分别或同时在课程论坛、课程网页和多媒体资源展示区实施基于新闻情境的经济学理论课程网上教学设计。

(一)在课程论坛发起讨论

教师可以在课程论坛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发起主题帖,提供新闻素材和新闻背景,标出新闻关键词,引导学生通过论坛讨论跟帖的方式参与新闻解读和新闻评价。这种实施操作的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模式,教师持续的对讨论的引导和控制显得至关重要。虽然没有习题,但学生在论坛里的表现可以作为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和完善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二)设置“课程新闻榜”栏目

篇8

《热力环境控制》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学位课,融合了热力发电厂、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和水污染控制等相关知识,是能源环境污染控制的基础课程,是动力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纽带,是专业学科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体现,也是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和拓宽就业面的重要课程。

目前,《热力环境控制》的授课过程多偏重于理论讲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很少。针对以上情况,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论文提出《热力环境控制》课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性意见。

1、教学模式

对于一门工科专业的学位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显得非常必要。在《热力环境控制》的实践教学内容上,除了设置基础性实验外,还应设置设计性或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同时还应为学生积极提供各种相关大赛的指导和帮助。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的创作余地和必要的实验场所,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的有效实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最终使学生的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参加相关大赛和毕业设计等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本科四年不断线。在理论教学中,将实际案例,特别是学生认识实习中看到的实例穿插于其中,很好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潜力。

2、教学内容

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包含实验、课程设计、参赛作品的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其中实验部分主要设计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如烟气中污染物浓度的测定、湿法除尘和碱法脱硫等,这些实验需要在老师的指导完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加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很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设计部分是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实际案例,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环境污染控制的方案,包含背景介绍、工艺流程图的绘制和说明及相关参考文献。课程设计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安排一定的课程给学生答疑和指导,学生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好所安排的课时,还需利用课余时间才能完成所要求的方案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学生拥有很大的自由度,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强化,记忆更加牢固。

大至全国的节能减排大赛,小到学院举办的相关大赛,学生在校的四年期间将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类大赛,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可以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类大赛的主题,设计和创作参赛作品。在整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问题,组员之间的讨论,指导老师的答疑和提醒都很有必须。学生参加这些大赛,在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相关的理论知识会得到很好的应用,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老师给出相关的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独立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或还需要查阅资料,最后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需经常的给学生进行指导,直到最后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虽然,这个环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选上与《热力环境控制》相关的课题,但对于选上的学生,他们的相关理论知识会得到深刻的理解、消化和钻研,同时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实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以上四个实践环节实施下来,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将会根深蒂固,就不会出现常见的一边学一边的现象,而且期间培养的各种能力将会使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具有绝对的优势。

3、考核方式

和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不同,实践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其考核方式也截然不同。《热力环境控制》课程实践环节的考核主要是对实验技能、课程设计、作品创作、实物制作、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根据实践环节的内容分三块设置:第一块,实验技能和课程设计作为课程总成绩的必要组成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20%和30%,另外50%为课堂理论考核部分。其中,实验技能成绩中,动手能力占70%,实验报告占30%;课程设计成绩中,工艺设计占60%,工艺说明书占40%。第二块,设定省级以上各类大赛为选修课,完整参加一个大赛,参赛者可获0.5个选修课的学分,获优秀奖者可获1个选修课的学分,获三等奖以上者可获2个选修课的学分。第三块,相关毕业设计部分的考核主要包含实验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论文撰写能力的考核,这块内容的考核可等同学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进行。

通过《热力环境控制》课程实践环节的推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满足了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97-98.

[2]黄民,郝静如,杨庆东,张怀存.面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2012(11):89-90,98.

[3]郭振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大观周刊,2012,581(21):103-104.

[4]郭振军.机电传动与控制实践教学探索[J].大观周刊,2011,579(19):143-144.

篇9

1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的功能分析

结合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有五大研究范畴即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而设计和开发的对象里面都包含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学系统,按照-I匕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版《教育技术学》里的描述,教学系统开发和课程开发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都要依据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所提供的基本原理,可以将教学系统引中为课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同样具有核心的地位,针对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来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一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工作都包含在对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里面,因为一个完整课程的成型都少不了这五个方面.设计与开发技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除了一定的课程设计理论的讲授外,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也应成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倡导的建设具有产学研功能的高校实验室的思想,结合本学科性质和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地位,笔者认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应该具有四大主要功能:支持教育技术研究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支持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支持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实验、支持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这四大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技术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完成对本校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支持作用.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对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六所国内开办教育技术专业较早的师范类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五所高校都设置了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实验项日,成立了相关的配套设施,但功能不完善,除了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教育技术课程设计实验室外,其它学校都将这些实验项目安排在微格教学实验室进行,目标定位在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上,基本没有体现科研这一功能.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将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实验室统一命名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包括两个模块: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

2模块系统分析

2.1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

该分实验室土要具有两大功能:为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环境;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提供实践环境.

作为一门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当人们看到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呈现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发出了许多反思性的声音,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专业设置方面的问题,如一些高校设置庞杂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老化和僵化;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缺乏自身的特色等,这些问题不由得让我们感受到了高校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紧迫压力,这似乎成了目前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脾005] 2号)明确指出,高校课程建设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重点;以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与课程评估体系为保障;通过系统的课程建设,达到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分析文件精神,不难发现,课程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强大的师资队伍,更需要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做保障.因此,作为教育技术实验室一部分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必须具有支持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环境的功能。

该分实验室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提供实践环境它可以为教育技术专业大部分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提供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环境,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学生提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计算机应用竞赛提供学习、研究、实验、培训及参赛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高水平实验能力.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对课程设计实验室的功能定位,该分实验室可以承担三方面的实验任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CAI课件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该实验室是一个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实验室,不仅承担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而且承担教育技术人员进行课程设计研究的任务,甚至可以利用这个环境开发一些可以投放市场的教学产品,真正实现实验室的产学研并进发展.

整个系统的组成要体现高度的资源共享性、充分的协作性,具备多媒体教学网的各种功能,方便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和团体教学,各电脑终端连入校园资源中心和互联网.大致如下,硬件:多媒体计算机、服务器、防火墙等网络一设备;软件:操作系统、网络课程开发软件、课件开发软件、媒体素材处理软件等一系列课程开发所需的辅助应用软件.

2.2数字化微格实验室

微格教学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基本技能的方法冈.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点,于是数字化微格实验室就成为了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建设的一部分. 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承担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设计实验和师范专业的教育技能公共课教学,以及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专科层次学生,其毕业后很有可能走上初高中教学工作岗位,这就对他们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能熟练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去.通过微格实验室提供的教学模拟环境及先进的现场录播设备,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微格实验室还支持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工作,例如基于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论的研究;对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数字化评价的研究;基于课堂的网络教学研究;信息化教学的实验对比研究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现代教学的研究工作,为师生提供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机会,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学生利用这块基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自己制作课件,自己使用课件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为了推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现在全国的高校都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评比工作.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都有教学录像这一栏目,如果只是一些讲授性的课程,就可以将课程直接安排在微格实验室进行.利用该实验室先进的录播设备,可以实现最佳的录制效果,满足国家精品课程对录象品质的高质量追求.另外,现在流行的课程教学录播设备都支持网络直播,而且可以同时进行多场景切换,均采用国际标准ASF流媒体文件格式,只要学生的终端接入了互连网,学生就可以通过IE浏览器和流媒体播放器直接观看.如上海卓越睿新电子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的SMART-PR全自动录播系统.当然,如果不是一些纯粹的讲授性课程,如电子技术实验、化学实验等一些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程教学,微格实验室就需要配备一套便携式精品课程录播设备,工作人员将其带到教室或实验室进行现场录播,只要实验室接进了校园网,照样可以方便的实现精品课程输出,并且质量不减.如可以选用现代中庆公司生产的育港便携式精品课程工作站,该工作站具有两大突出功能:精品课程直播: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讲解实况、教室实况合成一个画面,同步压缩,同步网络传输,现场直播;精品课程实录:将精品课程的教师视频、学生视频、多媒体课件的VGA图像三流合一,录制成一个文件,供网络点播,或分别录制成二个文件供课后编辑.

篇10

1.微课程内涵及特点

微课程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一位学者与2008年提出,指将教严格筛选和界定后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支撑教学音频或教学视频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课程,微课程具有切入点准确、课程容量小、学习方法灵活、问题核心集中、应用途径广泛等优势,不仅使用与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同时还适用于网络在线教学,极大的拓宽了教学途径。从微课程特点来看,微课程教学具有微时间、微含量、微容量等特点,具体而言:①微时间。微课程所录制的视频长度通常在8-10min之间,课程时间较短。②微含量。微课程的核心在于对某一学科的具体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解决,因此所涵盖的教学内容较少。③微容量。微课程主要利用微课视频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微课件、微反思、微评价等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上述资源容量均较小,综合不过几十兆字节。

2.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微课程应用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提升学习者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但就现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对微课程的开发及概念认识不到位、课程设计不合理等,使得微课程的应有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的发展核心应当是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创意的教学形式为辅,但部分学者、教学在设计微课程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为了“微课程”而“微课程”的情况广泛存在,部分学者或教师设计微课程甚至只是为了应对改革或参加比赛,导致微课程教学流于表面,不仅未能增加课堂效率,反而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3.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3.1课程设计从内容入手

在微课程教学中,视频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展现,同时更是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知识点的融合。为更好的发挥微课程在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质量中的应有之义,首先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在设计课程、制作课程视频时做到从内容入手,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论文写作为例,在设计课程之前应当对学生当前的Word软件应用水平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微课程视频,确保视频涵盖大多学未掌握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视频掌握Word写作基本操作并运用软件完成论文格式设计。

3.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形式

不同的课程形式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为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应当以学生兴趣为基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形式。以论文目录生成操作为例,教师可采用引导式课程形式,首先,教学开始之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然后将目录生成分为几个步骤,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在反复练习中提高操作的熟练度。

3.3增进交互性学习体验

微课程教学主要以新颖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完成更高效率的教学效果,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微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其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军更加直接、明了。在微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增进交互性学习体验是确保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故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首先应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设计交互型场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加强对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视程度,设计相应的可涵盖远程互动交流的教学环节,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便捷和实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3.4加强教学工作总结

定时对微课程教学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计划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是微课程教学提升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在微课程教学完成后,应当及时做好总结工作,结合学生意见以及存在的不足来调整设计方案,以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4.结束语

微课程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当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结合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课程设计。但同时要注意到,作为教学领域的新生事物,微课程教学在现阶段的应用中还存在不足,究竟适合哪些教学场景还有待探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提高有哪些有益之处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孙慧霞.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5):118-119.

[2]赵明.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5,(34):108-109.

[3]米娜娃买买提.浅谈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7,(2):77-77.

篇11

1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 强调做中学,通过实践悟出“道理”、发展理论;

(2) 强调实践与社会应用需求相结合;

(3) 强调实践与个人研究兴趣相结合;

(4) 强调实践综合与探索相结合;

(5) 强调实践与论文相结合。

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基本模式是:“理论―实践―新理论―再实践”和“强化实践”。

英国和德国采用“理论―实践―新理论―再实践”模式。英国普遍实行“学习―企业实习―学习”三段制教育体制 ,即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 ,一段时间到信息类企业实习,工读交替进行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在所选择的典型信息类企业环境中学习。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且使学生在做好就业准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技能和创造力。德国大学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组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习题课、讨论课、实践课占较大比例;学生要到企业实习 6个月,毕业设计必须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来自企业的真实课题。除了强调在企业的实习和见习外,采用注重实际问题分析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及练习实践教学方法――学生单独或以小组形式解决复杂问题;考察方法――参观企业,了解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案例方法。实践教学特色是“政府支持、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企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

美国采用“强化实践”模式。美国许多大学将计算机课程实验单独设课,甚至列为核心课程。对于软件类实践课程,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而且关注项目训练环节的辅导工作;开课形式是项目驱动,助教指导;实践教学特点是助教人员配备充分,教师指导有成效。对于硬件类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验教学,并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方法;开课形式是保证基础,兴趣驱动;教学特点是实验教学为主。另外,鼓励开设个性化的实践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践内容由学生自己与老师商定;教学特点是教师指导为主。

2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实践育人是东南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实践教学不断线,将实践育人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东南大学教育特色。

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结合国际IEEE/ACM CC2005和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科特色及优势形成了具有三个层次、三条线的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三个层次分别是:

(1) 课内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该类实验主要涉及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并掌握课内所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

(2) 综合实验实践与课程设计,主要是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实践,该类实验实践以“任务”或“课题”形式提出实验要求和具体的实验成果,要求学生通过有关课程或自学方式,掌握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通过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该类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涉及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可涉及软件工具与环境的使用、高级语言编程、编译程序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及网络等方面的内容;

(3) 课外研究与创新型实验,该类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实验室可设定研究题目,也可由学生自选题目;该类实验可以没有最终结果,但要求学生能提供实验分析与研究报告,写出有见解的心得体会。

三条线分别是:

(1) 软件,从程序设计基础到操作系统及数据库、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软件类科研实践、软件类课题毕业设计;

(2) 硬件,从电子实践初步到硬件与接口实验、硬件类科研实践、硬件类课题毕业设计;

(3) 软硬综合,从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到软硬综合类科研实践、软硬综合类课题毕业设计;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以编译系统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硬件实验和微型机与接口技术实验为基础;通过软硬综合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编程能力、计算机系统认识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实际计算机应用问题求解的能力。

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软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示意图

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硬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硬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示意图

对于科研实践,主要是由四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支撑,具有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系级四个级别、以学生自主研究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为主体。共有六种实现途径:

(1) 学生自主立项进行科研项目研究;

(2) 参加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足球机器人大赛等);

(3) 提交研学作品(设计、论文、报告、软件等)及相关资料;

(4) (含参加国际、国内各级学术活动提交论文并收入论文集或被邀请作报告);

(5) 听科技、学术报告并撰写与报告相关的研学材料,如文献综述、评论等;

(6) 其他研学活动。校级、院系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计划的基础支撑和主体,国家级、省级和部分校级重点项目是优秀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的延伸舞台。

经过努力,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日趋完善,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3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东南大学主要在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思路与内容、实践过程模式和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思路和内容

根据 “强化基础、软硬结合、立足系统、面向应用、加强实践”的教学理念,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引入国际著名大学的课外研学实践模式和面向计算机系统的课程设计模式。对于课外研学模式,主要有:“软件环境自学实践”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对于面向计算机系统的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有:“以Lex和YACC为核心的编译程序构造课程设计”、“以构建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为核心的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以操作系统内核设计为核心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以CPU设计和BIOS设计为核心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2) 引入国际化实践过程模式

根据“构建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目标,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引入“开放和自主”实践过程模式。对于“开放”,主要是采用“开放的实践环境、开放的设计方式、开放的目标要求和开放的评价体系”,以使学生敢于探索。对于“自主”,主要是强调“以老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不限定学生设计的系统总体结构、不限定学生具体实施设计的步骤、不限定最终的目标和验证方式、不限定学生实施设计自己设计的时间和地点,以能充分体现“个性化”。

(3) 引入国际化实践环节综合考核模式

对于以小组为单位实施的实践项目,采用组间考核和组内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全程跟踪、加强验收管理,不仅要提交实际可运行或可演示的系统、而且要撰写相关论文。对于组间考核,主要依据是小组答辩、其他小组对该小组的评价以及教师对该小组的评价。组间考核得分作为小组成员最高得分。对于组内考核,主要依据是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教师抽查面试。

(4) 加强与信息类企业的合作

主要包括:邀请企业工程师担任部分课程案例内容讲解、安排实训和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结合企业课题。

对于“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我们主要是参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思路。该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基于系统优化应用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思路和方法是: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所学到的知识的能力;鼓励自主创新,经过团队合作,设计一个小型的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其中包括硬件系统和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该课程的前期实践基础是:以微程序控制和复杂的模型计算机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硬件实验”、以Lex和YACC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编译程序构造课程设计”、以微内核设计为主要内容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该课程的硬件设计内容有:一个可运行31条MIPS指令、采用哈佛结构的RISC型MPIS32微处理器,串口、键盘和LED显示控制器,看门狗(可选)等。该课程的软件设计内容有:含有编辑功能的MIPS32汇编程序、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硬件各部件测试程序、MiniC编译器(可选)、应用程序范例(可选)等。通过“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学生的感受是“让我们对计算机系统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而且也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引入国际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4思考与建议

(1)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若实践教学采用全程跟踪、强化交互式实践考核方式,更需要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

(2) 贯彻“讲一、练二、训三”的基本思想和“少而精”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着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多地采用引而不发和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关键技术,把主动给学生。多指定一些参考书,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选择资料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课时间缩短,实际训练加长。

(3) 超脱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课题完成过程,学会总结与归纳,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是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学会思索、对比、概括、提高,从怕出问题到主动找问题,从被动完成任务到主动寻找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知识得到升华、提高。从而,掌握作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可自主研究一些新的问题。

(4) 通过国际计算机工程认证制度推进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国际化

将国际计算机工程实践规范引入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5结束语

创新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国际潮流,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多元化要求,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需要借鉴计算机专业国际化实践教学模式,特别是国际知名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形成能够适应中国教育环境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当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能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清华人才培养走向国际化[N].科学时报,2004,(8).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3] 陈宝泉,杨晨光. 如何培养好“未来的工程师”[N].中国教育报,2007,(10).

篇12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导语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线学习以其灵活、便捷、多元的特点吸引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兴趣,大规模在线课程(慕课)、微课程等网络课程都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与其它在线学习课程相比,微课程有其独特的优势,授课时间短、内容精炼、学习方式灵活,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简明、便利的在线学习方式。

我国目前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策略的层面上,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微课程发展现状,从较宏观的层面对微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内容进行探讨,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2012年,CNKI关于微课程研究的学术论文共17篇。自2013年开始,论文数量呈大幅度增长,2014年达到高峰,论文数量达2470篇。基于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未来的微课程研究应结合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向更加深入细致的方向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微课程教学设计策略与教学效果评价手段。与其它学科的微课程不同,英语微课程兼具训练英语语言技能与讲授学科知识的双重目标,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观察与反思,切实提高英语微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语言+知识”的教学要求,实现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对于英语微课程建设来说至关重要。

一、 基于SIOP模式的英语微课程设计理念

SIOP是由美国学者Jane Echevarria,Mary Ellen Bogt, Deborah J. Short用七年时间(1996-2003)共同研究和完善的教学观察工具。最初,SIOP被用来观察和衡量教师在语言课堂中进行掩蔽教学的实施效果,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包括8大部分、30个策略在内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将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具体的学科内容,如文学、自然科学等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学科知识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SIOP模式包括八个关键要素,即课程准备、背景构建、可理解性输入、学习策略指导、教学互动、教学实践、课程讲授、复习与评估,其中每一项又由若干教学策略组成,尝试从每一个环节来监控教学过程,已达到最理想的授课效果。SIOP模式(Sheltered Instruction Observation Protocol)已被广泛应用于北美地区浸入式英语的教学观察中,可以为英语微课程课堂质量监控模型的建立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微课程定义为,“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英语微课程使得英语学习具备了分散化和碎片化的可行性,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然而,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教育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胡文仲、孙有中指出,“提倡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能化,也就是说,在英语技能课程的教材选用和课文讲解中融入人文知识的扩展,而在人文知识课程的教学中又融入英语听说写译的训练。这样人文教育与英语教育便融为一体了。”SIOP模式强调在授课过程中将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学科知识的传授相结合,以积极的课堂活动和有效的评估评价机制来激?l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除能够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紧密结合的特点之外,SIOP模式也可以通过合作、交互等教学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摆脱以往语言教学中所容易出现的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缺乏互动与交流的教学方式。吴厦厦指出,“SIOP不仅从整体教学理念上确保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它的多个教学策略也确保了老师能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落实在教学行动中。”SIOP模式在鹰架理论(Theory of Scaffolding)的框架下,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分类归纳、自我评估与管理等策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有效课堂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二、基于SIOP模式的英语微课程课堂质量监控体系建构

SIOP模式针对非母语英语课堂教学设定了包括八个方面,共三十个策略在内的观察点,用以观察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SIOP模式下的英语教学从准备、设计、实施到评价等各环节均形成了严谨有序的体系,且每一个步骤都具有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授课对象的接受程度等因素随时进行调整,以保障学习者学习效果最大化的实现。

授课前,SIOP模式非常关注课前准备环节,又可细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学目标的确定、背景建构和可理解性输入。以英语微课程“How to make a summary?”为例,课程明确了教学内容目标与语言技能目标,将知识讲授与语言技能训练紧密结合,摆脱片面强调知识点讲授的误区,而是让学生通过边学边练,真正掌握摘要的写作方法。在内容层面,学生需了解摘要的定义与书写摘要的步骤;在语言层面,学生则需要将内容层面所掌握的基本概念与具体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书写一份摘要。为使学生更快进入主题,教师在背景知识建构和进行可理解性输入的过程中采用了动画短片的方式,从宏观的介绍逐步过渡到具体的知识点,在阐述定义和用法时明显放慢语速,交叉视同动画视频与音频,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参与度。

授课中,SIOP模式将教学过程进一步细化为学习策略指导、教学互动、教学实践和课程讲授四个方面。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语言水平进行了解和评估,并根据授课对象的语言基础、接受水平和学科内容的难度来对教学材料进行删减、简化等必要的调整,以确保授课内容能够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教师应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运用适当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由接受、理解、分析、归纳等阶段向更高级的创造性思维阶段迈进。在授课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充分互动,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允许学生用母语去理解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在教学实践和授课方法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课堂节奏,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提供相关材料和资源,确保学生有90%-100%的时间是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英语微课程的授课方式决定了学生无法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微课程可以忽略教学策略和教学互动等重要环节的设计,这些环节直接影响着微课程的课程质量。以英语微课程“Simile in A Test of True Love”为例,课程的授课环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通过音频、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明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教师采用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

篇13

0 引言

微学习是由“微”和“学习”两部分构成,是一种未来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微是微小和碎片化的意思,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一次只学习一点,学太多会累。只有依托微课程才能有效发挥微学习的作用。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进行的实际学习是微课程的主要途径。此外,片段化以及专题化的微课程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微学习[1]。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仅有较短的注意力,因此,十分适合进行微学习。由于微课程设计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和目标,具有目标单一和陈述清晰的特点,从而使得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因此针对此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的平台,旨在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打造微课程的学习,体现“微”的特色,短暂、高效。虽然学生每次只接受少量的新知识,但这样更易吸收,且能以此为契机,不断滚雪球式增加信息量。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要求。

1 微课程和移动微学习

1.1 微课程 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

胡铁生作为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人员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2]。微课是指按照教学要求并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将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除了包括课堂教学视频外,还包括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设计、练习测试以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撑资源,他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本论文旨在把握微课程的整体结构,面向信息类学科设计有效的微课程模式,以期运用微课程理念建立移动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促进学习。

1.2 移动微学习 移动微学习作为移动学习的一种类型,是指学习者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微学习活动。其作为微学习和移动学习相互融合的产物,由于运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的进行微型学习,因此,不仅将学习场所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地域,更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移动微学习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的方式,泛在性和交互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即泛在性,而交互性则表现在学习者和专家或网络服务器之间存在不断的信息交流的过程。移动微学习最成功的就是运用结构化小信息片断更新和补充现存知识。

本论文旨在把握移动微学习的特点,面向信息类学科构建的移动微学习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

2 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的构建

本论文的总体目标是立足全方位的教学,构建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选择学习的要求为目标,以突出强化实践训练为手段,以一系列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微课程为载体,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保障。研究并构建一个科学、规范、完整、实用、特色的面向信息类学科的移动“微学习”平台,并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基于“微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本次主要从“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三个要素进行微课程研究。主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是“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其并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在教学中”是指在研究自己教室发生的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的假设。“通过教学”是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把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而专门进行研究。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以及小策略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不断更新观念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2.1 构建步骤

①建立各种微学习平台资源,研究各种具有微课程理念的网络学习资源;②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课后练习以及在线交互等教学支持服务;③研究面向信息类学科的微课程资源建设的具体要求及内容;④选择两门课程实践信息类学科的微课程设计模式,积累经验,修改和完善项目。

2.2 问题:关键问题课题化

微课程研究强调教师解决自己真实的问题。但是,并不是任何的教学问题都能够构成研究课题,只有教师持续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当教师细心的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后,才会将日常的教学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而教师的问题意识才能上升到课题意识。我们一直强调追踪和设计问题,这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是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并且是发生的真实的教师自己的问题,不是假想的问题。

2.3 设计:用高效课堂理论助推

高效课堂倡导以学生为本,主要包括三方面特点: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教材还原为课程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践;②由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③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仅学生直接面对教材,还将教材还原为生活。日常的教学问题要想转化为研究课题,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但是设计的时候必须选择高效课堂模式。微课程研究更加强调高效课堂的理念支持,这是因为,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其目的所在。决定教师选择哪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是教师选择的理念。微课程研究并不是一般意义的解决问题,它需要教师不断的与周围同伴对话以及与校外专家对话,更需要必要的理论充电。

2.4 行动:既要执行,更要再创造

所谓教学行动,是指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付诸于实践。就教师的展示而言,行动不仅是观察方案能否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实现,还包括执行设计方案的创造性。进入实际课堂的教师,在调整方案的时候就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进行。就合作者而言,展示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微课程研究除了设计方案外,还要注重再创新。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希望通过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这个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学生、创意者、合作者共同再创造的过程。

3 结论

本文针对学生注意力时间短,适合微学习的特点,构建一种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本平台将微课程和移动微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旨在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打造微课程的学习,使学习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