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体育文化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体育文化论文

篇1

体育课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直接载体,学校开展什么样的体育课往往决定了体育文化建设的高度。而当前,很多高校体育课都是“一母同胞”。除了组织形式上的不同,在课程开设上,课堂内容选择上几乎都大同小异。这种过分同化的体育课使得高校很难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使得高校的体育品牌建设沦为空谈。因此,高校必须要开设特色体育课,要深入做好几大研究,即本校体育课和本区域其他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其他区域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国外大学体育课的异同,要在研究之后做到“”开设体育课,要借鉴其他特色体育课形式,并结合学校特点对特色体育课的课程开设、组织形式等进行进一步完善。例如,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特色体育课,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水上运动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高尔夫、网球、冰球等特色体育项目,可以开设户外运动项目。通过特色化的体育课的开设,来丰富学校的体育类别,从而构建出多层次的体育文化,在这些特色化的体育课程中传承特色体育文化,达到体育文化传播目的,培养学生特色体育文化意识。

(二)利用特色运动会,孕育特色体育文化

每年的四月份,各大高校都会开设运动会,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运动会对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高校要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必须要重视运动会,要开展特色运动会,让运动会成为学校体育的一个亮点,成为孕育特色体育文化的摇篮。例如,在运动会前推出运动会标语、运动会口号征集活动,每一届运动会都要进行此类活动,更新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标语和口号;增加特色运动会项目,改变过去田径主导运动会的局面,增加一些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羽毛球单打、双打、混双项目、花式篮球项目、街舞项目、五人制足球项目等,给运动会注入新元素。通过特色化的运动会,积淀高校的体育文化底蕴,让运动会成为高校体育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每届新生开学时,给新生展示学校的运动会风采,渗透特色体育文化理念,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利用特色体育文化节,渗透特色化体育文化

文化活动是进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节活动,围绕体育这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节活动。可以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如师生挑战赛、各系足球对抗赛,鼓励师生共同参赛;可以组织体育摄影大赛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拍到的运动主题相关的作品呈交给摄影大赛评定小组,通过评定选出最佳体育摄影奖、最具创意体育摄影奖等;可以组织开展体育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收集和汇集各种体育知识,将其变成题库,在学校开展知识问答竞赛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竞赛活动中;可以围绕体育育人、体育文化建设等组织开展体育演讲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让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于无形中渗透到广大师生的脑海里,完成特色体育文化的渗透。

二、放眼地方,实现地方和校园特色体育文化的联动

每个高校所处的地理区域不同,每个地方也都有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资源的利用,这种区域资源包括区域特色项目和地方传承项目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要注意凸显地方特色,这样才能让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结合,才能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区域体育文建设有机结合。如东北地区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时,要认识到冰雪项目在该地区的活跃性,要将冰雪项目孕育的体育文化引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之中,向学生传递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加深他们对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理解,促进区域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让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宣传载体,传播高校体育文化,提高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此外,可以在高校体育项目开设中增加这些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完成文化渗透,形成高校体育特色。

三、注重传承,将民族特色融入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在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如果能够融入民族特色,必将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而将民族特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有很多种途径,最直接的就是在高校体育项目中增设民族体育项目。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增加维吾尔族舞蹈,丰富当前体育舞蹈中健美操、交谊舞等单一的体育舞蹈内容,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土家族的高脚马比赛项目,增加侗族和苗族等的手毽项目、增加壮族的抢花炮项目。在增设这些项目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文化渗透,构建具有民族气息的特色化体育文化。

篇2

1.2 啦啦操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高中与大学就已经开始进行啦啦操比赛了。到了80年代,啦啦操的发展突破了美国,走向了世界这个大舞台,它一出现就得到了人们的喜欢并迅速的风靡全球。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喜欢上了啦啦操,啦啦操的发展迅速,为了使啦啦操更加地规范,1998年成立了国际啦啦操联盟。该组织的成立很好地规范了啦啦操,使啦啦操更加的专业化、职业化和正规化,使其成为了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一项体育运动。啦啦操成为一项独立的、世界性的竞技项目是从2001年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啦啦操锦标赛开始的,自此之后,各国都开始培养专业的啦啦操运动员,中国的啦啦操事业也是从此开始了职业化、正规化、专业化的发展。从实际意义上讲,啦啦操的发展场所主要是大学校园。从事啦啦操运动的人员要富有激情与活力,还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并且最主要的就是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这些要求与大学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高校凭借着自身优越的条件为啦啦操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地促进作用。中国高校啦啦操体育文化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之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并且2008年奥运会当中的啦啦操表演也促使其成为一项重要的活动,近年来各种大型的体育活动、运动会以及一些重大的节日盛典上都有着啦啦操的身影。中国啦啦操事业的正规化发展促使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其中2009年的炫舞激情NBA啦啦队选拔赛在中国的举行标志着我国的啦啦操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并且为我国高校的啦啦操体育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啦啦操的分类

啦啦操的分类按照动作内容和形式分为舞蹈啦啦操和技巧啦啦操。舞蹈啦啦操与健美操有点相似,主要适用于健身美体、陶冶情操、调节赛场气氛的大众健身方式,它融合了爵士舞、健美操等等一些舞蹈元素,主要是运用手臂的一些动作来表现的,主要展示出了舞蹈技巧和团队精神,舞蹈啦啦操的难度分为三类转体、跳步、平衡与柔韧。而技巧啦啦操的难度分四类翻腾、抛接、托举、金字塔。而技巧啦啦操主要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的,它既结合了动作技术,还有音乐、服饰、队形以及标示物等众多元素。按照表演目的分为竞技啦啦操和大众啦啦操。竞技啦啦操是大众啦啦操的提升,两者的主要区别则是竞技啦啦操以获取比赛的冠军为根本目的,而大众啦啦操则是以表演为主要的目的。因此大众啦啦操比较随性,竞技啦啦操则不同,对动作的准确性和舞蹈的身姿有着更多的要求。按照比赛的类别分为大奖赛、冠军赛、明星赛、挑战赛、总决赛等等。

3 啦啦操与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式。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全面、优秀的人才的培养,因此,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以及学生对于体育竞技项目的认识和理解。虽然啦啦操是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但是它已经被列入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大纲。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健身、教育、竞技、审美以及休闲娱乐等等,而啦啦操的出现则正好满足了这些要求。高校啦啦操运动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且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竞技体育意识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啦啦操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和推广,更好地促进了学校的体育运动的发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近年来由于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发展,啦啦操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对于啦啦操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啦啦操的存在充分的活跃了现场的气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并且还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大学啦啦操体育文化价值

4.1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啦啦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需要身体的各个部分配合完成,往往啦啦操运动当中的舞蹈、体操、跳跃等等一系列动作的完成需要3到5分钟,一些技巧性和难度性极高的动作的完成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高难度的动作一般都需要极强的训练强度,如果仅仅是普通的游泳、跑步训练是不能够完成的。对于一般的人来说,长时间的跑步、游泳等基础训练都不易承受,更何况是啦啦操这样的高强度训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针对学生的不同的身体素质进行专门的训练,并且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运动量的要求,因此啦啦操运动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尤其是能够帮女学生塑造出完美的身形,另外就是啦啦操运动中的技巧性动作的训练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平衡性和柔韧性。总之大学啦啦操体育对于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啦啦操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业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从事啦啦操表演的人员在进行专业的表演时总是面带笑容的,因此在国际上啦啦操又被称为“欢笑运动”。啦啦操表演者的微笑深深的影响着观众的情绪,带动观众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活跃现场的气氛,使大家始终处于一个欢乐愉快的氛围当中。啦啦操运动一般都是伴随着活跃的音乐,节奏的不断变化能够很好地调节演奏者的情绪。事实证明,忧伤的音乐往往使大家情绪低落,而欢快的音乐则带给大家则是欢乐。因此啦啦操欢快的音乐节奏会使表演者忘却烦恼,心情愉悦,还能够提高自信心,使其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因此,啦啦操运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减轻压力,形成积极地、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4.2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啦啦操是一项团体运动,仅仅依靠某个人的表演是不能够完成的,对于团体运动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要注重团结合作的精神。一般的啦啦操成员都在6人以上,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要通过队形的不断变化来展现啦啦操的优美性和艺术性,队形的变化则需要每一个表演者的配合才能实现,从而塑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技巧啦啦操表演中的很多动作例如托举、翻腾等等需要两到三个人的共同努力,这就是合作精神,对于托举、翻腾这些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动作,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表演者之间要有足够的信任力和默契度。另外就是在表演者出场的时候一般都会有整齐划一的口号,口号要讲求节奏的一致,只有整齐的节奏才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这都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当今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啦啦操运动的融入对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相互之间的信认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为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啦啦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3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丰富学生的课间娱乐生活啦啦操运动对动作优美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它不是简单的运动项目,更多的是结合了艺术气息,舞台的表演艺术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视觉效应和总体效应。对表演者的舞步、服饰、形体以及道具等等都要具有一定的美感要求,这无论是对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人们能够从这些优美的身姿当中净化心灵,不仅如此,啦啦操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啦啦操与一般的体育运动的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多数的体育运动侧重竞争,而啦啦操大多数带有娱乐性质。啦啦操的主要意义就是鼓舞人心,增加大家的激情和活力,使人们感到欢乐,从而传递出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啦啦操的存在丰富了学生的课间娱乐生活,并且还为学生们营造出轻松、欢快的生活环境。

篇3

1.2我国排球联赛体育文化系统内涵

中国排球联赛经过近20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排球联赛体育文化生态。根据文化生态构成要素,结合排球联赛的基本特征,我国排球联赛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联赛体育物质文化、联赛体育制度文化、联赛体育价值文化等3个层面。2.2.1联赛体育物质文化作为整个系统中的物质因素,联赛物质文化是指物态文化的生存状态环境及它所感知的客观存在的实物,是联赛赖以生存的基础。联赛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投入,这充分体现出职业化的价值取向。联赛体育物质文化以直观的方式向人们传递联赛的外貌形态。现代化的比赛场馆、绚丽夺目的宣传海报和标准化的比赛器材所营造的氛围激发人们参与排球运动的热情,直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1.2.2联赛体育制度文化联赛体育制度文化包括联赛长期积淀而成的道德规范与联赛理念和价值观念相适应的联赛规章制度等,是连接联赛体育物质文化与联赛价值文化的纽带。联赛体育制度建设需要结合我国排球联赛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以保证联赛体育制度文化的实效性。联赛制度的执行需要建立相互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保证联赛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

1.2.3联赛体育价值文化联赛体育价值文化是指在联赛中所培育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观等主观因素,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在整个系统中起到核心作用,主导和制约着联赛体育物质文化和联赛体育制度文化。联赛体育价值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1.3中国排球联赛体育环境系统内涵

相对于某一事物,环境是指围绕该事物并对其产生特定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以文化生态学为视角,联赛体育文化的各层面因素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因子相互联系,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了特殊形貌与固定模式,构成了联赛体育文化的自然环境和联赛体育文化的社会环境。

1.3.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如阳光、空气、水、森林、土地等。体育文化的自然环境是指体育行为发生地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包括通常所说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地表生物圈,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体育赖以形成、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环境。排球联赛的自然环境是指开展排球联赛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如排球场地、场馆以及器材、看台、运动队住宿及交通条件等。

1.3.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简而言之是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等。为研究需要本文将排球联赛的政治环境的重点放在体育体制机制环境上。从宏观的研究层面来讲,我国实行体育体制是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在一定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中国竞技体育推向了巅峰,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软实力。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呈现出新局面,体育机制发生激烈的变革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微观上,联赛的竞赛制度、运行机制也隶属于政治环境的研究范围。

2构建中国排球联赛体育文化生态的思考与对策

以2012—2013与2013—2014中国排球联赛为例,每个赛季共有男女子24支队伍参赛。24座体育馆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8支队伍的主场坐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据联赛宣传报道统计,每个赛季有217场比赛,每个赛季有近百场直播,整个赛季观看赛事的人数不少于3亿人。联赛作为一种体育文化已经得到大众广泛的认可,然而在鲜亮的数据背后,也有惨淡一面:个别场次上座率仅仅百人,大部分比赛的门票全部赠送,北方赛区的一些比赛场馆,供暖不足,多数队伍的主场数次搬迁,队伍的赞助商几经更改,甚至有的运动队没有赞助商仅靠当地体育局的拨款勉强参赛。联赛中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阻碍了联赛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从而破坏了联赛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2.1由实体设计构建联赛物质文化

2013—2014中国女子排球联赛,上海女排客场挑战河南女排比赛中,上海女子排球队接应二传杨婕不幸受伤,受伤后的她坐着街头阿姨的三轮车返回宾馆。虽然事件发生后杨婕解释说,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但有关专家指出,杨婕此次受伤,即便随队队医表示没有大碍,组委会也应当主动派医疗人员护送,并且至少派车送往宾馆,甚至必要时还要前往医院进行拍片等治疗。这样的处理流程才符合联赛的基本要求,才能彰显联赛的职业化水平。从这件事可以看到联赛的缩影,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交通安排不够专业,显然联赛的职业化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只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充足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联赛的自然环境可以得到极大改善。所以说,联赛的实体设计需要首先从物质层面入手,着力构建联赛的物质文化,为联赛顺利开展提供先决条件。针对上述情况可采取适宜对策:固定主场培养当地球迷,改善球市不温不火的状况,打造本地联赛物质文化。比赛主队为客队提供专用交通车辆,一方面为客队提供交通便利,不致于客队运动员舟车劳顿影响比赛的精彩程度;另一方面交通车辆的来回接送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完善比赛场馆设施为运动队提供一个标准、舒适的比赛环境,为观众提供一个专业、有吸引力的观赏平台。

2.2完善顶层设计构建联赛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和完善直接关系到联赛生态文化的塑造和生成。为了保持联赛规模和各支运动队的差距适度,维护赛制的合理性,联赛管理顶层机构从变革联赛赛制入手。自2011赛季开始,联赛A组运动队数量保持男、女各12支,并采用联赛最后2名降入B组,B组前2名升入A组的升降级制度。这极大提高了比赛的可观赏性和刺激程度,增加了赛季俱乐部成绩排名的变数。以上因素可以引起联赛制度文化的积极变化,可是从整体而言,联赛制度文化建设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体制改革比较实体设计的效果要滞后很多,为了体制稳定性,顶层设计者往往会采用保守的措施,改革会停滞不前。例如,传统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忽视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造成了后备人才文化素质较低、社会适应能力差,从而导致职业运动员退役后出路难的问题。在“举国体制”“奥运战略”的顶层设计下,各地方俱乐部成为体育局下属的队伍,各地方体育局以奥运会为目标、全运会为中心,联赛演变成为全运会的“练兵场”。在全运会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可为教练、体育局领导带来切实的福利和职场的升迁机会。2012—2013赛季,为了使俱乐部队伍有充足时间备战第12届全运会,竟然改变赛制,压缩赛程,牺牲联赛的利益,对于这种“家长式”的做法,地方体育局和俱乐部却都默许规则。联赛制度文化建设的需要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处理好“权利制衡”为重点。首先,主管部门需简政放权吸收社会资金,使排球联赛回归市场。重新理顺俱乐部与地方体育局原有的利益链,赋予俱乐部一定权利,使其成为联赛的主体。其次,实行民主管理,建立职业排球联赛联盟。最后,本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中小学为单位建立联赛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培养机制的人才优势,构建一个开放性、有生命力的联赛体育文化生态系统。

篇4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今社会上

很少能看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喜爱的是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国外的体育竞技项目,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所喜欢的体育项目都很少会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活动,随处可见的篮球场、足球场、跆拳道兴趣班让中国本土的民族体育显得十分冷清,武术馆、象棋馆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日常生活中只有一些老人会打太极拳健身,而传统武术、摔跤、龙狮等项目则只会出现在一些民族节日的表演中,表演者也都是一些业余团队,他们的演出极具功利性,根本没有领悟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现代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从事的体育项目,大多是出于功利、名誉,就算体育表演也充斥着商业化的气息,没有从根本上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弘扬与发展。

(三)学校教育落后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是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普及化和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缺乏自己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是从苏联时期引进过来的,不管是大学体育教育,还是中小学体育,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现代体育项目,很少涉及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教育改革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了起色,但是还是缺少理论指导,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依旧十分缓慢。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国家教育改革中将民族体育教学纳入到学校学科建设中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得到了完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广泛的引入进来,极大的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但是,相对其他学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不能严格的按照学科建设的标准进行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也只是初步建立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学科结构,研究方法不明确。此外,外国的体育文化流入对传统体育教学造成冲击,像韩国的跆拳道,已经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热门体育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正视发展困境

认知传承的意义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始走向消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发展困境。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性,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中变了味,许多传统文化的功能完全消退。而我们强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指其内容上的保存,更注重的是其蕴含的精神的延续。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我们要正视现在的困境,认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本质意义,端正态度,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传统文化发展途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创新。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要结合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国内国际市场来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民族体育项目“走出去”和“引进来”,吸引外国人学习民族体育项目,借助外国的成功经验,保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后,创新体育管理制度,由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借助市场、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的管理制度转变,切实提高体育文化的管理水平,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精髓。

(三)重视学校教育

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很多现代竞技体育项目都是通过学校传承发展而来,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中介。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教材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这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补充。重视理论基础的完善,切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

篇5

(一)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相关政策指导

不到位、实践相对落后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建设以来,小到地方政府,大到国家政策层面,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步伐相比,体育经费投放、场地建设、人才保障等远远落后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其它领域,且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笔者于2013年底查阅了两型社会获批以来长沙市体育局、株洲市体育局、湘潭市体育局、湖南省体育局、湖南省两型办等主管部门以及湖南省政府信息公布平台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结果显示: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湖南省政府颁布的1005个文件中,涉及有关两型社会的政府文件为20个,体育方面的文件为1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湖南省体育局及长株潭地方体育局颁布的文件14个,其中有关体育方面的文件8个。从高校科研来看,有关两型社会的研究为9081(个/篇),其中论文6753篇,硕博论文1358篇,课题970个;有关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体育方面的研究为1093(个/篇),其中论文476篇,硕博论文476篇,课题141个(见表1)。由此可见,体育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依然停留在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中,而与两型社会对接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还没有得到湖南省政府相关部门的相对重视,其生态化建设没有与两型建设的总体目标同步推进。这与笔者2011年初所检索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同时显示:长株潭高校体育教师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相关的体育论文、有关体育生态化发展的立项课题,在数量上居高不下,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对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体育及体育文化的生态化,态度是积极的和有信心的。

(二)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欠缺整体规划、无借鉴经验

根据湖南省“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两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首先应当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特征,长株潭的人文、自然、体育发展等因素去规划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以长株潭的总体规划为切入点,对长株潭建设过程中已经编制且审批通过的14个规划和已经编制但在待审的4个规划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示:18个规划中,只有4个规划涉及到有关体育方面的内容,且都语焉不详。例如《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建设管治规划》中只涉及“运动”“体育场地建设预留用地”和“奥林匹克运动”等简单的词语;《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中笼统提到了把洞井-跳马作为体育休闲区,并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承接体育培训,把昭山打造成体育休闲公园,把湘江列入体育休闲区域等;《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空间开发与布局规划》有简短两句话涉及把长沙的圭塘规划为体育中心、株洲河西打造成文化体育基地、湘潭酝酿体育休闲等;《湖南省“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纲要》也只有寥寥数语要求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城乡文化体育均等化。由此可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既无具体规划,也没有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同时,两型社会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期的经验借鉴,其范围内的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探索性和曲折性很明显。可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实践操作,都缺乏整体规划和经验借鉴。

(三)农村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差、生态观念淡薄

湖南素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和“二八月乱穿衣”的俗语,长株潭处于湖南省南高北低马鞍型的中、北低地势地带,成“品”字形排开,其广泛的农村居住范围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促使长株潭农村社区居民,在体育习俗的养成和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体育文化的形成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的体育陋习根深蒂固、体育生态意识贫乏、体育生态规范或缺、体育生态教育贫瘠等状况,促使农村居民对体育器材的保护、体育场地的维护、体育行为的约束、体育活动的组织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同,从而出现体育场地的随意占用、体育器材的恶意损害、体育广告牌的任意涂改以及乱扔垃圾、烟蒂、随意吐痰、破坏周边绿化等情况。调查显示,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被占用情况较为严峻,有87%的体育场地被部分或全部占用,略低于湖南全省农村体育场地全部或部分占用92%的水平。同时,长株潭范围内有湘江、洞庭湖、仙女山、九郎山、岳麓山等名山名水,给农村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约束性和选择性。长株潭农村社区居民长期分散的生活环境导致其在体育生态观念、体育生态意识、体育生态项目选择等方面也有不尽人意之外。

三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策略

(一)强化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的政策指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应重视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文件,如有关加强长株潭农村居民体质监控工作和开展“全民健身示范乡镇”工作的政策和文件,以保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有序推进。从运动场地建设、运动器材配置、运动环境维护,到村落、社区、乡镇的体育生态运动场所的配备,都应当指示到位、政策到位,保证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乡镇文体办要在政策文件指导下,制定相关的具体实施方案,如《ⅹⅹ乡关于体育文化周开展工作实施方案》《ⅹⅹ村关于成立“健身秧歌队”“腰鼓队”的通知》等,并报政府相关部门备案,以保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循序渐进,也保证其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同步并行。

(二)加快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发展规划,加强试验区建设

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要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规划,与两型社会建设同步推进。要通过对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试验区建设和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体育运动项目实践两个方面来加快整体规划。从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放、运动场馆的建设、体育从业人员的配备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布局。尽快出台相应的规划,如《长株潭城市群体育资源共享规划》,以保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在其生态化及发展方面有章可循。试验区建设,首先要围绕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以大河西、天易、昭山、云龙、滨湖等先导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将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列入绿心地区和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中。出台相应的如《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来加快和规范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生态化建设,再根据实施方案进行规划、布局、实施。其次,通过对绿心地区及先导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将试验区经验向周边农村社区辐射,编制出台《长株潭3+5城市群体育发展规划》,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生态体育运动项目,要以长株潭农村社区地理位置为切入点,以洞庭湖、湘江为经线,仙女山、九郎山、岳麓山为纬线,公共自行车项目为网状覆盖面,力求打造一个集赛龙舟、登山、自行车于一体的原生态体育运动项目。

篇6

影视体育文化思想缺乏社会认同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反映体育文化的体育电影也逐年增加。体育电影能反映出体育活动的水平,也能在电影中反映出相应的体育文化。中国的体育电影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从边缘逐渐发展到主流电影,这样的转变,在时间上,我们无法看出我国体育电影走得有多辛苦,有多艰难。但就是在一代又一代导演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的体育电影终究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体育电影的繁荣,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体育文化的进步和前进。但是深入探析我国的体育电影,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因为思想性不深,无法被广大观众认同。广大观众还是对体育电影不感冒。体育电影的票房和影响力都达不到预期,让很多人对中国体育电影都抱着怀疑态度,这对中国体育文化也是不小的冲击。

很多体育电影在电影的选材和叙事上都偏离了体育文化的精髓,电影没有很明显很好地展现出体育文化的魅力。《体育皇后》这部电影,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虽然时间有点久远,但这部电影在中国的体育电影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都比较纯洁单一,周围也没有什么诱惑。故事的女主人公林璎因为短跑能力突出,成了短跑项目上的常胜将军。成绩如此突出,一时间风靡全校,各大媒体对她的光辉战绩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些原本不属于体育赛场上的人和事,正悄然地改变着林璎的思想。她的成绩很明显地下滑,人也变得浮躁和自满,而她自己却没意识到自己的改变。直到林璎偶然一次听到一个女运动员为了体育坚持不懈,直到死亡的故事,让她幡然悔悟,明白了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目标,究竟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体育皇后》这部电影,通过女主人公林璎的遭遇,来体现体育的参与者必须要有很强的思想性,这对体育电影的发展同样如此。体育电影的主题不深刻,隔靴搔痒,效果不明显,观众也不感兴趣。一部体育电影的观赏性不强,文化韵味不浓,是很难吸引观众的。观众无法在观看电影之后得到思想上的共鸣和理解,这很难让观众信服。

影视体育特技过于泛滥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的体育盛事,也是世界的体育盛事。在北京成功举办的奥运会,无疑是将中国的体育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趁着这股东风,很多人对体育的热情有增无减,体育也成了全民的话题。体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与体育相关的活动也越来越多。除了在职业赛场上的职业运动员之外,普通人也对体育抱有极大的热情。很多人都会在业余时间里从事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如踢毽子、打羽毛球等。这些活动更多的以娱乐玩乐为主,但是也充分体现出体育的魅力和体育文化的魅力。我国的体育电影事业虽然起步晚,但中国的市场广大,人们对体育电影的包容性也很强,给了导演足够的空间发挥。体育电影中展现的体育文化,才是人们关注的地方,但是很多导演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无法彰显出体育电影的社会意义。

2008年,台湾导演朱延平的电影《大灌篮》上映,这部集结了黄秋生、周杰伦、曾志伟的电影,除了商业性之外,也是一部反映篮球运动的一部体育电影。这部体育电影主要讲述了由周杰伦饰演的世杰与篮球的不解之缘。故事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年轻的男孩子都很爱篮球,世杰也不例外,在成为篮球高手这条道路上,世杰吃了很多苦,也经受了很多磨难,但这些困难都是他日后成为篮球高手难得的经历。这部电影画面很美很刺激,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但是,这部体育电影中,那些根本不可能做到的灌篮技术,在男主角世杰眼里,就是小菜一碟。各种高难度的篮球动作,世杰都能信手拈来。如此明显的炫技效果,事实上就是特技效果让很多观众难以接受。这些高难度的灌篮技术在影片中频频出现,无论是男主角,还是电影中的其他角色,在篮球这项体育运动上,都拥有了超能力,任何体育技巧和篮球技术都不是什么难事。《大灌篮》这部电影,虽然主要讲的是篮球这项体育运动,但炫技过于明显,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

影视体育主题商业娱乐性过重

提到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无非就是运动员的各种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等,这些体育主题被用了又用,除了这些主题,很少在体育电影中看到其他的主题。当然,体育运动中一定会反映出运动员在进行体育活动中展现出顽强拼搏等精神,这些精神,这些主题本身就是体育自身所带有的,这也是体育运动的本质。但是如果每一部体育电影都以这样的主题作为电影主题的话,那么体育电影的主题就未免太单调平淡了。除此之外,体育电影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如今的体育电影中掺杂了太多的娱乐元素,让体育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被无限强化,反而弱化了体育电影本身应该展现的体育文化的内涵,这也是对体育精神的一种损耗。

篇7

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体育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他们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意无意的相互交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时代造就了两个文化相互融合的紧迫性,如果她们融会贯通将推动两个文化高速前进,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为体育文化的传承,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不管是研究还是实际的作品都展现了体育元素和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融合,特别是奥运会上的474件“景德镇奥运瓷”及七十三款陶瓷的奥运特许商品,他们以时尚的外形、丰富的内涵、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的说明了体育元素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的价值。

篇8

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孵化器,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空间、阵地和摇篮。民族传统体育依附学校的教育传承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学校教育传承的任务是实现对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认知教育(如图2)[3]。2.1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人格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极大的导向作用,它具体是通过校园的文化设施、日常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等集中表现出来。其中教育、健身、娱乐和激励等是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有功能,它无不闪烁着教化的强大,文化的光芒,在校园建设方面,设置民族体育活动所需的设施、器材及空间,安置民族体育项目或人物的雕像,在校内建设民族体育文化馆、民族体育传承实训基地等,是培养本地区各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体育文化认同的根本所在。2.2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中实现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应编制当地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教材,通过深入挖掘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特别是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对其历史渊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编入教材中,并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这种深厚民族文化底蕴植根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当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为南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提供文化土壤。2.3课外体育活动的创新。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体育课堂教学任务以外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可以通过俱乐部的形式组建特具当地民族特色的各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瑶族(长鼓舞、摔跤)俱乐部、壮族(抢花炮)俱乐部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时间、兴趣爱好,以会员的形式参与某个民族传统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创新课外体育活动。2.4民族体育艺术节的常态化。校园民族体育文化节是系民族传统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比赛、游戏、绘画、摄影、征文等多种内容形式。其内容可以通过策划民族体育专题演讲比赛、民族体育文化知识竞赛、民族体育趣味运动会、学校民族特色课题展演、民族体育(舞蹈)表演晚会等来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2.5民族体育运动品牌的建设。品牌的效应即榜样引领作用,民族体育要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运动项目品牌。南岭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品牌的建设可分为二类,一是表演类,其蕴涵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如瑶民族长鼓舞健身操使学生在集体的练习中领悟到民族风情,精神得到升华;二是竞技类,超越对手是体育永葆发展的不变的主题,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能否成为运动品牌,必须做到项目的科学筛选,选择一些与地方接地气的项目,如抢花炮、射弩、打陀螺等,避免同质化发展,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品牌。2.6民族体育竞技体育比赛制度的改革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是以一种自发的、松散的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动,是一种扎根于民间的草根文化,为适应现代体育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如瑶族“盘王节”在祭祀活动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搀杂了许多原始的、落后的、迷信的成分。要发展就要改革创新,创新改革民族传统体育的消极因素、迷信落后的成分,通过比赛制度的改革促进南岭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沟通。

3社会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否真正潜入少数民族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使它变成一种习惯,必须通过社会这一大舞台践行传承教育。其社会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教育的路径也具有多维性(如图3)。3.1节庆习俗平台的传承。南岭民族传统体育以节庆习俗为平台进行自身的宣传、推广,致使民族体育的传承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如瑶族的“盘王节”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整个场地一片欢腾,瑶民男女身穿瑶服,吹响唢呐,腰挎长鼓,时而轻舞,时而跳跃跨步。表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打长鼓”、“盘瑶拳”、“跳黄泥鼓舞”、“跳盘王”等。其中“打长鼓”是他们祭祀祖先的重头戏。在瑶族达努节上人们还进行斗鸟、摔跤、斗牛、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4]。可见,民族节日庆典与民族传统体育相互依存,潜移默化地将民族传统体育移植给年轻一代。3.2宗教活动平台的传承。宗教与南岭走廊民族的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经济、科技等的发展交织在一起渗透到民族共同体的各个方面。宗教活动无论是从表层还是深层对民族体育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宗教活动中,民族体育一般只是以一种身体活动的形式出现,如在祭祀仪式以接龙舞为主祈求来年衣食无忧、风调雨顺。3.3社会组织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在社会组建各单项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对促进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组建的规模灵活,组建基层单位以社区、街道、县、市等,各单位依据自身的特点,建立有代表性单项民族体育协会,如太极拳协会、瑶族民族舞协会、打陀螺协会等,各协会按有关规定制定各自协会章程,制定本协会的训练内容、时间,开展竞赛活动,经常组织以社区协会为单位参与区域性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3.4与旅游业联姻的传承。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游客更加热衷于“新、奇、乐”原汁原味、主题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风情的游玩当中,南岭民族走廊环境优美,传统体育民族风格显著,是我国难得的旅游文化资源,必将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因此,充分利用当地人文环境、节日习俗和民族体育项目有机融合发展新型的体育旅游产业,肯定能够让来自海内外休闲旅游的人流连忘返,大大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壮族的“三月三”传统节日定为广西节日。激起民族人民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和热爱,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开辟一条新路子。3.5结合精准扶贫传承。南岭民族走廊地区土地贫瘠、土壤沙性中、崇山峻岭隔绝、当地居住着瑶、壮、苗、侗、畲等多个少数民族,是一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扶贫富民工程,主动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和健身养生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南岭走廊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得到活态传承。3.6结合少数民族运动会传承。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是施展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平台,通过运动会的形式使南岭走廊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都能汇聚一堂、同台竞技,彰显出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繁花似锦的绚丽光彩,激发各少数民族人民继承、发展本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主动性。3.7利用现代传媒的教育传承。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都购买了电视机、影碟机、音响,不少家庭还拥有电脑,通了宽带。电视、网络、手机等成了人们业余时间眷顾的主要东西,青年人还通过手机使用微信,因此,电视、网络、手机这一信息传播载体,因此,对各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利用现代手段进行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教育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4结语

利用完备的教育传承体系,从传承家庭启蒙教育、学校认知教育和践行社会教育三方面全方位的实施传承教育,进而达到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使南岭走廊各民族成员产生对家乡、对本民族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真正成为富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尊的人,培养出具有优秀中华传统品格的一代新人,从而达到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世代相传的目标。

作者:岳君 梁楹 叶羽翌 单位:贺州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元林.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4):109-116.

篇9

1.传播媒介的“失语”引发的正向偏离行为

竞技比赛的比赛千变万化,任何水平的运动员都可能在比赛中面临困难,因此培养运动员的顽强拼搏心理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这是运动员发挥身体能力和运动精神的重要标志,媒体也对这种精神加以积极的赞扬。那些带着重伤参与比赛的运动员,尤其是他们获得优异成绩时会赢得多媒体广泛的宣传,对那些在重大手术后重返赛场的运动员树立为英雄模范。这种价值取向是大多数人接受了这种运动伦理,民众也对这种观念直接支持态度,如为了获得体育竞技的优胜而不惜生命的价值伦理观念得到普遍支持和无条件地服从,表明经济体育面临一个危险的发展趋势。为理想积极拼搏是包括运动员在内的所有社会大众都应该鼓励的精神,但是这种拼搏也要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如果媒体不能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进行积极的引导,正向价值偏离行为将会伤害运动员身体健康为代价。许多优秀运动员因为带伤坚持比赛中而提前告别了赛场,而在其他社会领域中为了实现目标而不计代价的教训也是屡见不鲜。如果媒体能够对拼搏精神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人的运动生命会得到有效的延长,也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2.种族主义的“歧视”引发的身体暴力对抗

19世纪的英国在世界各地如果他们的殖民地,而英国男性普遍有一种恐惧,认为女性抚养的孩子不具备坚强的性格,不能胜任战争和资本主义扩张的需求,也无法对殖民地进行强力的通知。对于女性化的恐惧心理刺激了英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他因此传递男性价值观的需求成为为经济体育发展的原动力,竞技活动的初衷是培养男性更加坚强,展示身体生理方面的优越性而开展的体育运动展现出性别差异而带来的暴力观念,这种观念一直在欧美男性占据主导地位。足球、橄榄球和拳击以及其他对抗激烈的运动作为男性优于女性证明,这些运动也在军事训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表明男性在武力、权力和侵略性方面的能力是独有的。如果某一队员在训练中不够硬朗则会被教练和队友嘲笑为娘娘腔。侵略性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出极强的性别差异,竞技体育在这种性别逻辑的推动下形成身体暴力哲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连续观看拳击比赛之后,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有暴力倾向。有学者针对拳击后三天内的犯罪率进行调查,样本数据来源于1973—1978年18次重量级拳王争霸赛,研究结果表明在拳击比赛之后的三天内犯罪率上升了12%(在宣传力度最大的拳王阿里比赛后凶杀增加26起)。

3.泛政治化的“驱使”引发的金牌主义泛滥

泛政治化是政治化有过度倾向,即将非政治领域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的一种行为。而竞技体育泛政治化则是有大型国际比赛开展方式的特殊性所造成的。比如在国际比赛中的入场仪式和颁奖仪式中,运动员可以举着国旗出厂或者在颁奖时升国旗奏国歌,这是泛政治化的体现。此外,在集体项目中国家的归属也会吸引观众的注意。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代表个人,同时也承担了国家荣誉。全国民众无论其宗族、、职业、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都会共同为本国运动员加油助威。民众国家归属感在竞技比赛的欣赏过程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奥运会的成绩关乎未来的国际地位。如果能在竞技体育中战胜未来的竞争对手会觉得扬眉吐气,觉得综合国力强大。因此,泛政治化使竞技体育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本位主义。此外,由泛政治化引发的金牌主义思想也极为盛行。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金牌主义思想的泛滥,如在重大体育赛事中兴奋剂问题屡禁不止、为了争夺“冠军”不惜采用暴力手段等。总之,如何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推向世界,如何向各国人民展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在国际体育节奠定中华武术的地位,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武术比赛严重缺乏公平的比赛规则,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脱节的地方。

三、新时期构建我国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途径

1.强化思想认识,建立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全球体育与中国体育和谐共存发展”的价值理念。在日益强大的西方体育面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要树立忧患意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国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一套能够包容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既要看到体育文化的差异点,也要从不同民族文化中寻找到体育文化的共同处,还要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打造一个多功能的发展平台,明确中国体育未来发展道路和方向。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不同国家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频率不断增大。首先,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如儒家文化坚持和谐、慈善、希望,即使在新世纪同样具有道德建设指引作用。其次,中庸态度,“和为贵”为解决各种争端和纠纷提供了正确的思路。中国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堪称世界之最。只有坚守民族文化的阵地,才能够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中华文化辐射到更多的国家和人们。

2.立足国际视野,审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地位

当人们将注意力全部放在金牌榜上时,大家往往容易忽视体育精神。例如我国传统的舞龙舞狮、赛龙舟这种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它们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其娱乐性、参与性都是其他竞技体育项目难以企及的。因此,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休闲生活来推广和普及传统体育。

(1)开发与大众体育联系密切的传统体育项目。围绕“满足民族休闲娱乐需求”为出发点,让它们成为人们群众喜爱的休闲娱乐项目。例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赛龙舟、拔河,这些体育项目都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每年都会隆重举行,吸引了大量海外人士参与。奥运不能单重视竞技体育,只有全民都能参与的体育才是体育的全部。

(2)传统是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提高传统体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宣传传统文化、保护民族非物质遗产作为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点。美国社会和学校都比较重视向青少年灌输本国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让其从小形成与本国文化一直的世界观。中国应该学习这种做法,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意识,不断拓宽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发展途径,增强其的国际存在感。

(3)要避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心态。不要生硬地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要有针对性地吸收和学习。日本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品牌来推广,采用商业手段来运作,为传统文化赢得了巨大的国际空间。我们要借鉴外域经验,长远规划,科学推广。

篇10

(一)我校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观念就是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良好的体育观念对人们产生怎样的体育行为起着指导性的作用。[2]从表1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多数学生的体育观念都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可看到学生体育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表层的意义上。这些数据和数据变化的趋向告诉我们,我校学生目前的体育观念是正确的。

(二)我校学生体育风尚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风尚就是盛行的体育习惯、风气。良好的体育风尚,能够活跃校园生活的精神氛围,使校园充满生机活力,有助于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和发奋努力的情感,优化心态,陶冶情操,并有利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表2情况显示,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超过占三分之一,接近三分之二的学生仍没有体育锻炼的自主性;经常观看体育节目的学生只占六成以上,而经常阅读体育报刊的学生不到五分之一。数据表明,学生积极活动的心态仍然很被动,没有形成主动的运动习惯。

(三)我校体育制度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制度是指学校为顺利开展各项体育工作所制订的管理制度,是体育教学、娱乐、竞赛等活动中要求教师或学生遵守的规程、行为准则和文化体系,它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成为条文固定下来。因此,它具有高度科学性、权威性、概括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表3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基本具备国家下发的成文制度,但是我校自2005年升格为专科学校以来,没有根据自身现状建立更加具有针对的制度,以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更好地进行。

(四)我校体育传统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传统,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一种集体体育行为风尚。表4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体育传统活动的开展仍以运动会和校内体育比赛为主。可见,体育传统在我校还没有形成,我校对体育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也没有成立组织体育活动的专门机构,没有将体育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体系之中。

(五)我校学生每周参加课外活动情况调查与分析

表5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周参加课外活动次数为1-2次的有49.7%,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占6.5%,另外有22.5%学生几乎每天都坚持体育活动。49.7%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仅仅是1-2次。由此可见,我校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离“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相差甚远。

(六)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与分析

表6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认识是积极明确的,动机是健康的,这也与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所倡导的快乐体育的理念相符合。另外,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少数学生由于自身条件与素质的差异,不得不把体育课考试作为自己锻炼的目的。因此,学校应在体育考试方法和评价标准上加以改革,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

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校体育文化建设目前正在逐步完善,但同时仍然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我校的前身是中专,许多体育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二,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目前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体育人文环境建设等。第三,校园体育文化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但我校体育教师有一部分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引导,只注重技术性和健身性指导,忽视了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第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方式单调,说明我校体育社团、协会发展水平较低,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意识不强,同时也反映了社团活动内容不够丰富,还没有形成人人共建,人人有责的氛围。

(二)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策

1.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提高现有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学校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构成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我们可以通过修缮或美化现有体育设施、提高其使用率;通过精心设计、科学布置现有体育器材,使其更加具有文化教育的价值。另外,还要适时启动大学生活动中心,充分利用中心的体育设备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同时,要对学校现有的篮球场地、排球场地进行科学布局,利用护网进行隔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为教学和比赛服务的功能。400米标准田径场是我们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一个亮点,下一步应该再进行科学规划,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一定的设备,如肋木、联合攀登器等。

2.建立完善我校各项体育制度,进一步规范体育课堂教学、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

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明确的学校体育领导管理制度。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工作要有专门负责的领导亲自抓,要把学校体育纳入学校整体考核中去,我校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制度。二是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虽然我们有一些体育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但随着我校升格为专科学校后,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缺乏。如用于指导学校体育教学的《体育大纲》执行情况不好。三是体育教师的管理不够科学。我校目前没有体育专业,体育课主要是公共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主体———体育教师,应该统一进行管理,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整体稳定发展。而我们目前的13名专职体育教师分别归属三个系管理,一定程度上为统一管理带来了困难。四是学生体育成绩评定不够规范。对学校公共体育课学生体育成绩评定应该有统一的制度和测试办法。我校在此方面目前还比较混乱,随意性比较突出,方法不够科学,标准不够严谨。五是后勤保障机制缺乏。搞好学校体育后勤保障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我校目前缺乏这方面的制度。所以,要彻底改变现状,就要制定和完善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相匹配的各种体育规章制度,如学校体育领导管理制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考核、训练考核,学校群体工作的考核、评比,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制度,学校体育活动后勤保障机制等。只有健全、完善各种制度,才能保证我校体育教学、各种体育文化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3.进一步加强我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体育行为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3]可以通过出版体育墙报,张贴体育标语,设置学校体育网页,课外时间观看体育新闻、体育比赛等形式,树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培养师生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和体育精神,从而形成我校体育精神文化环境,使广大师生在体育精神文化的熏陶中自主发展、自我完善。

篇11

排舞运动的价值直接影响着广场大众的参与度,通过对太原市4个广场216名群众进行问卷调研可知,有51.3%的人表示参加排舞运动是看重了该项运动的健身价值,参加排舞运动能够有效地增强体质,同时由于该项运动本身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有30.6%的人们也看重排舞运动具备休闲娱乐的价值同时附带文化特性而选择参与该项运动。相对而言,参与健身排舞还能增进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促使退休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消除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有效降低心理负荷和孤独感,增强面对生活的信心。健身排舞作为一项深受大众所喜爱的体育运动,可以扩大年龄段舞者的交际范围,是现代都市人们交流思想、消除隔阂,完成沟通的方式之一,对构建文明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排舞运动具备愉悦身心的价值,将排舞运动融入广场体育文化活动中,能够满足人们锻炼身体以及休闲娱乐的需求之外,排舞运动本身蕴含了一定的音乐艺术性,人们能够从音乐中获得基本的文化感知,其能够熏陶、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拓展人们的文化事业,促使人们的行为意识朝着真善美的境界发展。此外,排舞运动的融入,也能够让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健康性、文化性有一个全新的认知,着对于促进广场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3、排舞运动能够有效提升广场大众的生活品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品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有所提高,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运动来提升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且已经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笔者针对排舞运动的价值作用,对太原市某广场中56名群众进行了走访调查,其中有52%的受访广场大众表示,参加排舞运动能够充分的锻炼身心、提升生活品质、丰富了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促使自身的闲暇时间更为充实、有趣。据悉,在参加广场锻炼的群众中,有一半以上的中老年人,这部分人群中基本上都是退休人员,这些人容易受到家庭以及社会的忽视,他们自身的文化生活内容较为单调,生活品质不高,长久以来很容易引起健康问题。通过参加排舞运动能够丰富这些中老年人的的业余文化活动,同时也能够让他们从参与排舞活动中认识到自我价值。此外,排舞运动也能够促进人际交往,增强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培养人们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切实的提升人们的文化生活的质量。

篇12

一、引言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成人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参考文献】

篇13

(二)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出发,开展了覆盖全国的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在各级学校同步进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

1.教师队伍在整个阳光体育运动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要想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离不开体育教师队伍,反过来讲,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也能够促进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整个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极高的造诣,这必然会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素养。

2.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财政支持,要求相关部门提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相关经费,而足额的教育经费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阳光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体现

(一)阳光体育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从实质来讲,阳光体育是一种教育教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阳光体育的开展所代表的一种学校文化对于整个学校文化的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学校以及整个师生的精神面貌。总之来讲,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能够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阳光体育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推动力

学生身体素质是全面素质提升的基础环节,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阳光体育运动所代表的一种文化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如果脱离了学生的身体健康,那么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必然大打折扣。因此,以阳光体育为代表的体育运动就成为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中之重,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特别注重课外运动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加强课外运动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竞争是学生综合素质竞争中的一个部分,也是最为基础的一个部分。总之,阳光体育运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基础部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必然会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三)阳光体育是反映新时期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来带动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同样能够促进学校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通过阳光体育教学的窗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能够体现出学校的秩序管理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此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三、阳光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功效

(一)阳光体育有利于创建新时期校园文化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阳光体育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强势进入学校,开启了新的体育教育模式,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课外文体活动时间”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年不见的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体育锻炼场面重现校园内外,阳光体育为校园文化带来生机。

(二)阳光体育有利于改变新时期校园文化的封闭性,增强开放性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校园文化的纯净性而采取封闭式教学,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弊端。阳光体育活动的大范围开展,能够从各个方面增进学校文化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使得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增多,通过吸收社会文化生活中积极的部分,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弥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使得学生积极向社会学习。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学生不仅仅能够与社会进行接触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样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