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银行中间业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全球资本市场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崛起,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等传统业务面临巨大挑战,经营风险加大,生存空间日益缩小,这样的外在环境迫使商业银行必须进行多元化的发展,拓展新的收入来源。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优秀的国外同行加入到争夺蛋糕的行列,它们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以及强大的研发和营销能力,让过度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和利差收入的中国银行业面临严重的挑战。争夺利差收入以外的中间业务是中国银行业必然的出路
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和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虽然刚刚起步,但可以看到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产品日渐丰富。1978年以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只有结算一类,具体品种不到10个。近几年迅速发展,相继开办了、保管、信托租赁、票据承兑和贴现、信用证、型用卡、基金托管等业务,已有上百个品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上还不太成熟,体现在:
品种单一,结构欠合理。从商业银行开展的一系列中间业务品种上来看,在传统的中间业务基础上创新的产品居多而新兴的中间业务品种居少。
收入水平贡献度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以内,有的甚至不足10%。而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往往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我们的中间业务还有相当多的潜力可挖。
科技手段运用有限。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都有比较发达的电子网络系统,但在对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运用上极其有限。科技优势主要局限在汇兑、支付和结算等传统业务上。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的战略性对策
(一)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发展中间业务认识的高度,关键是要实现“十个转变”,即在营业理念上从专业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在经营目标上从间接创收向直接和间接创收并重转变;在经营意识上从“副业”向“主业”转变;经营模式上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在经营品种上从传统产品向新兴产品转变;在经营手段上从科技含量低、单一化向高技术、多元化转变;在服务策略上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在经营态度上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在经营机制上从僵化向灵活方式转变;在经营作风上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
(二)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
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在中间业务的拓展上要以效益为中心,全面整合中间业务,充分发挥中间业务专业部门或协调机构的统筹作用。中间业务专业部门的功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统一的中间业务发展战略、拓展领域和主导品种;二是提升技术支持力度,加快创新力度,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成本与收益的核算,避免低效益、高风险的品种;四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三)强化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不断调整适应市场需要
我们必须注意在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要,来开发、设计、推广中间业务品种。具体要做到(1)整合现有中间业务品种,及时淘汰没有效益又消耗资源的业务品种,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项目和品种中。(2)要加大金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开发创新出适合不同类型企业、居民要求的中间业务新品种,提高综合化、个性化金融服务功能。在产品的开发上,集中力量发展高价值品种,如投资银行、理财、银行卡增值服务、网上银行交易、外汇业务等等,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主打品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确立优势品牌的市场地位。
(四)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壮大中间业务队伍,一是要立足现实,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对现有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适应业务的急需。二是要在内部公开选拔,挑选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善于钻研且具有开拓意识的人员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并通过国内外的专职培训、理论研修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外语、计算机、公关艺术等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
(五)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
篇2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万种,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发展慢,品种少,收入比率很少有超过20%的。
2000年后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快新业务品种的开发与推广,延伸服务领域,逐步向指导化服务阶段发展,以监管防范,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为核心,以高收益、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成为新的业务推广重点。在开展结算、汇兑、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诸如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信用证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加快,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推动中间业务健康高速发展。中间业务涉及国际国内金融财会、法律等各个领域,大力创新和发展中间业务,必将推动银行内部的改革步伐,推出一大批熟悉国际金融市场业务、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高层次人才,提高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另外,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向居民提供消费信贷、代客理财等高层次服务也在不断扩大,以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业务的不断需求。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要求国有银行的经营理念、服务方式和机构设置都要做相应调整,必然推动金融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问题
1.对发展中间业务存在认识偏差。受体制、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均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营业务,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对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利润总水平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
2.中间业务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260余种,但实际运用的品种很少且层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收付结算和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高附加值品种在我国银行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涵盖、结算、担保、融资、咨询和金融衍生等众多领域。
3.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专业人才。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相关的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开展高技术含量中间业务品种的“瓶颈”。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法律、国际金融、投资、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首先要摒弃中间业务是附属业务的经营理念。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其次我国金融业应该早日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只有混业经营才能更好的使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同时,应该发挥银行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信息对称,能达成一个最优均衡。此外,要完善法律环境,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培养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
(二)加快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中间业务考核指标,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应该借鉴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革,在发展中间业务中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基于收益的绩效考评体系和配套的激励机制。[
(三)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
监管部门应出台中间业务监管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应借鉴国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标准、监管手段、风险测量指标体系等,提高对中间业务的监管水平。由于中间业务不同品种的风险差异很大,监管部门应据此对中间业务实行分类监管,对商业银行不动用自身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收付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全面放开,由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和管理,对担保、承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类的中间业务,因其可能形成客户对银行的负债,风险较大,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将其纳入授信管理范围加强风险管理。因此,制定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坚持以满足基本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加新品种为切入点,不断推出中间业务的新品种;吸收和引进国外商业银行已经开办的具有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四)强化管理,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中间业务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多类型、具有开拓敬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业务创新;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能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
(五)完善服务,培育中间业务市场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服务优质、管理先进的外资银行的竞争。为此,一要强化全员的服务意识,利用高质量的服务,保持和扩大经营网点多、市场份额大优势;二要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操作程序,推进套装交易,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成本;三要推行人性化管理,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信息保障;四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和企业的金融意识,逐步营造适宜中间业务开展的环境。
(六)加大科技投入
中间业务涉及面广,种类多,新的业务不断推陈出新。国有银行要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和吸收外资银行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服务意识,力争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多样化的特色服务,不断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步伐。要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建立全国信息共享的通讯网络,形成较完备的信息系统,在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结算业务上进一步提高结算工具和结算手段的开发设计能力,完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的功能,从而更好地改进电子银行系统和以电子计算机网络运行为支撑的支付清算系统。投入一定的资金完善开办中间业务所需的硬件设施,组织研发队伍不断开发新的软件系统以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还要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
四、结语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利在长远,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中间业务,研究探讨和逐渐规范中间业务的发展,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跨国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以传统业务为基础,以中间业务为先导,不断调整经营理念,坚持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相互促进、利润和市场份额兼顾的市场策略,寻找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最终在行业内形成一种良好的中间业务经营氛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少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透视[J].经济论坛,2006,(7).
[2]徐通刚.浅析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缺陷及拓展渠道[J].经济师,2004,(5).
[3]彭建刚.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薛群英.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思路探析[J].财经论坛,2004,(9).
篇3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起步晚,在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品种和收入上都较为落后,目前阶段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呈上升趋势,但大部分未超过20%,最高的为中国银行,2008年半年报统计的为18.78%。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发行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自1980年以后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从1980年的18.8%上升到1996年的36.5%,到2000年达到42.9%。其中,1998年美国花旗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79.83%,摩根大通银行更是占到83.16%。欧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从1990年的26%上升到2000年的39%;日本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4%上升到90年代的35.9%,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2002年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0%-50%,个别银行如JP摩根、三井住友则超过70%。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但与十几年前的西方商业银行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
虽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程度不同,品种数目不一,但是,就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看,基本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类和担保类业务品种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体,占品种总数的绝大部分;承诺类、基金托管类、交易类、咨询顾问类和其他类五类业务品种相对较少。
2一般性、传统品种较多,做的较好,理财性、创新品种少。
3部分品种发展较快。如借记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等;但是,贷记卡业务、国内信用证、贷款承诺、银团贷款安排、企业管理顾问、财务顾问等业务品种发展较慢,尚处于摸索或推广阶段。
4部分品种影响较大,市场知名度较高,为客户熟悉,品牌效应显著。
5在市场先发的情况下,个别银行在个别品种上已形成或拥有自己的优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长久以来习惯了以存贷款和结售汇等传统业务为主,运用各种手段争夺存款,而中间业务主要是由储蓄和会计等部门完成,相比较存贷业务.中间业务被视为副业。商业银行应该转变观念,认清形势,从银行受益和生存发展的角度,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拓展中间业务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业务需求的需要。要从战略上将中间业务作为支柱业务来发展。
(二)品种、功能较为单一
因为意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开发了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但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中间业务上。200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结算、、银行卡三项业务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占中间业务总业务量和总收入的84.1%和74.5%。而咨询理财类、金融衍生工具类等新兴中间业务很少。中间业务发展结构不合理。
(三)中间业务贡献度不高
用中间业务业务量与收入之比来反映中间业务业务量与中间业务收入的匹配情况。2006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业务量与收入之比分别为10362:1和9590:1,表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创造1元钱的中间业务收入平均需要1.04万元和9590元的中间业务业务量。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效益比较低下,单位业务的创收能力较弱。
(四)同业竞争不规范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的一种有偿的金融服务性业务。但由于目前法规不健全,收费标准不统一,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偏离了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以揽存为目的,以牺牲手续费收入为代价,甚至连一些起码的工本费也主动放弃。为了达到抢夺大行业、大客户存款,有的银行不惜血本,投入了大量财力,采取相互压价、提供优惠条件等种种不正当竞争手段来吸引客户,在银行之间形成了一种盲目竞争的态势。部分单位和个人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趁机提出了一些不利于银行经营的条件,增加了银行成本,增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扰乱了金融秩序。
(五)科技服务与人才素质落后
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中间业务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和含金量高的业务,它的运作以先进的电子化设备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间业务属于高级服务的层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处在传统金融服务与现代金融服务之间,实力较强的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仅达到行业性、区域性联网的初级阶段。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但精通法律、金融、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选择
(一)理念更新,进一步提高对中间业务的认识
商业银行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理念。首先。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面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摒弃中间业务是附属性业务的观念,从发展战略上规划、研发、创新中间业务。最大限度地利用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资产、负债业务资源,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升华服务观念、健全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方式,为发展中间业务打好基础。再次。在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的同时,宣传“银行中间服务是一种劳动,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支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根据不同的服务进行适当收费是合理的”等新观念,营造开展中间业务的良好环境。
(二)开发新产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重点是传统的中间业务,这些业务耗费成本大,而收入低,针对这种情况,应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中间业务。例如,对于咨询类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一般是不收费的,商业银行应改变经营策略,在这方面的中间业务收人是相当可观的。理财类中间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侧重的方面,代客理财.不占用自身的资金,风险相对较小,银行不用投入大成本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类似于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政策法律环境
篇4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在传统的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比较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忽略了中间业务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近几年才重视起来的,但各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现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7月4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货币收入,却不直接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
我国大型和中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基本包含了九大类的中间业务。小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则有部分新兴中间业务没有涉及,有些业务小型银行也没有涉及到,如浙商银行就没有涉及到金融衍生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证券性银行、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业务
近两年来,许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的交易量更是呈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以信用卡为例,2001年全国银行卡发行量约有5亿张,但据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截至2006年底,我国借记卡发卡量10.8亿张,已接近人均一张。加上近5000万张信用卡,银行卡发行量已超过11亿张。
同时,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的各分类业务也迅速增长。下面以中国银行为例,可看出2005年的各中间业务种类的收入均比2004年的各收入要高,具体可参阅图一。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低下。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而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为40%-50%,花期银行甚至达到了80%。
(2)中间业务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金融创新是摆脱目前经营困境、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经之途,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急需进行创新,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机制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不足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前几年中间业务创新情况有以下三个特点:中间业务创新仍以传统的结算业务为主,新兴业务创新相对滞后;理财及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相关的业务刚刚起步,虽然有所发展,个大银行业务规模、收益水平、制度创新尚处在低级阶段。
(3)中间业务经营市场定位不准确。
从总体发展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仍然存在一些重大现实偏差,需予以重视并纠正。首先,市场竞争意识日浓,但忽视自身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其次,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认识指引下,各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营销和服务营销疏于权衡,缺乏完整的战略策略和方法体系。最后,中间业务发展进程中,从上到下缺乏主管机构和总体规划,各地分支机构各行其是,特别是基层银行没有进行市场调查,盲目套用上级银行的发展规划。市场调查显示,各家银行只有两三个业务品种能够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其他大多数品种普遍存在公众认同率低、开办范围小、使用局限多的弊病。各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又基本没有区别,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质量不高。
(4)中间业务结构欠合理。
从发展品种和范围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结构欠合理,主要表现在中间业务的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调,缺乏特色,层次较低。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和类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各类担保、贷款或投资承诺、外汇买卖与投资等新兴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有些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发和推广。据初步统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仅有260多种,而且大多数为传统中间业务。
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分析
3.1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分析
(1)在经营理念方面存在误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上存在误区,我国银行长期受传统经营理论影响较深,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将中间业务视为向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存款的一种附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应该可以为银行创造超额利润,但事实上,吸收存款成了商业银行发展新的中间业务的首要任务,业务创新基本变成一种低效的“义务劳动”。特别是在基层银行,有的地方对开办中间业务的认识,仅仅定位在依托中间业务来开拓市场、树立形象、带动存款等附属层次上,没有把中间业务收入当作新的利润增长点,未能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扭亏增盈、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
(2)收费标准偏低,且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没有按照收益与成本风险对等的原则合理收取费用,而是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免费开办中间业务。支付结算、担保和承诺类中间业务只收取相当低的费用,通常不到千分之一。代收水电、工资等业务,都是作为吸引客户的赠送品,基本上不收费。银行卡业务、基金托管由于激烈竞争收费标准也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这不但减少了银行收入,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而且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加上大部分金融创新业务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目前不良竞争问题较为严重。随着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各行为了占有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甚至倒贴的做法,导致国内银行界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低层次竞争较为普遍。
(3)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从中间业务发展过程和方向上看,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存在粗放经营的倾向,只注重品种数量而忽视服务质量。虽然中间业务品种已经基本涵盖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九大领域。但是真正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成熟、形成规模、效益突出的中间业务品种还非常少。
(4)市场调查不到位,营销手段不足。国内商业银行在开设中间业务品种时,对市场需求、市场反应、同业动态、产品替代等问题的调查不够深入,导致无法形成市场反应强烈的业务品种。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普遍没有明确的营销目标,缺乏有效的促销手段,不是主动把增设的中间业务本身专业性较强,业务流程相对复杂,结果虽然银行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开设了很多中间业务,但客户并没有及时了解这些业务如何办理、收费情况如何,因此,客户对新品种的认同度偏低。
(5)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虽然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却会影响银行当前损益。由于中间业务是表外业务,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地在财务报表上真实反应,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虽然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来说,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随着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规模的不断增加,其蕴藏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同时中间业务品种较多,个性差异很大,其风险还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这些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致使中间业务潜在风险加大,尤其是担保类风险较为突出,一旦所隐含的风险转化成现实的风险,将会给银行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3.2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
总体而言,我国中间业务发展在需求层面遇到的约束可以归纳为“买方缺位”。而“买方缺位”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1)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首先,根据2006中国银行银行业年度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2321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9.9%。虽然总量很大,但按照人均水平来衡量的话,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还不久,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中间业务相较于传统业务,提供的是更高层次的服务,要求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我国,尚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只是需要简单的结算、转账等中间业务,对那些更复杂、功能更多的中间业务,如咨询、代客理财等业务的需求很少。其次,企业治理水平的落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众多企业中有99%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还较少产生出对一些创新金融产品(如信息咨询、现金管理、理财投资等)的需求,企业对银行要求更多的是资金的需求,却很少涉及新兴中间业务的运用。
(2)中间业务产品的“技术复杂性”可能使一些低文化水平消费者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望而却步。成熟的消费群体一般在30-50岁之间,而我国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的平均文化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较低。而中间业务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尤其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新兴中间业务、综合性中间业务,要深入的了解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无疑给这部分消费者享受中间产品的服务形成了障碍。
(3)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各地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虽然都有一定的进展,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东区沿海地区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发展相对较快,而广大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具有针对性的中间业务市场发展定位。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具体实施中间业务时存有盲目性。
4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的发展策略
(1)正确认识中间业务并合理规范业务定价。
正确认识中间业务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变“存款立行”为“效益立行”,商业银行应改变将中间业务视为向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存款的一种附带的观念,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应该看到重视发展中间业务的发展前景。统一和提高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真正的看成是银行的三大类支柱业务之一。其次,从形势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去认识中间业务的作用和地位,把中间业务纳入商业银行整体业务发展的战略框架中,在综合经营计划中加大考核力度,激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合理规范业务定价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改变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观念。②在规范中间业务收费过程中,要考虑到广大客户的接受能力。商业银行总行、外国银行分行在制定和调整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服务价格时,应参考国际惯例与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客户可接受的价格。③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合作,合理收费,公平竞争,避免出现商业银行之间不正当的恶性竞争。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要求站在金融服务现代化的高度,思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开拓问题。
(2)确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
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就是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运用正确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上,维持我国传统中间业务,大力创新发展传统中间业务。这是由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决定的。
①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不利环境。
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与合作也全方位展开。而随着对外资银行限制的逐渐取消,外资银行在华的经营业务迅速完成从外汇业务到人民币批发业务再到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发展。而自2006年底,中国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开始,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就一直在快速增长中。
外资银行发展迅速的原因在于,外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在资金、人才和信息上有较大优势。而且外资银行能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特别是外汇业务,许多经营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财务运作比较规范,因而愿意选择外资银行的高质量服务。加上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理财业务等都吸引了大量三资企业、跨国公司及部分大型外向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公司客户的同时,也在强力吸引在华外籍人员、港澳台华人等优质中外零售客户。其中,外资银行增加的存款绝大部分是企业存款。就以上海外资银行在2006年新增的存款为例,其中有将近80%的增加存款是企业的。
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有利环境。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业务基础、众多的营业网点和强大的资金实力,还有隐含的政府担保,这是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的优势。但我们不能把我国商业银行有优势的传统业务放着不管,而去盲目与外资银行竞争他们的优势中间业务。如我国中间业务的结算业务。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加上多年的经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比起外资银行有更多的营业网点,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大型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资金汇划清算体系,形成了遍布全国城乡的强大结算网络,对客户异地汇款采用批量或实时处理方式,大大加速了企业资金周转。
而相比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我国新型商业银行则是起点高,来势猛,业务机制灵活,创新动能较足,与外资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也不遑多让。如深圳发展银行的借记卡具有个人综合理财服务功能的借记卡,该卡可在深发展的网点通存通兑,可在全国范围内贴有“银联”标识的ATM和特约商户觉得POS上使用,并提供代缴费、银证转帐、买卖股票、IP长话、网上支付、质押贷款等服务。
(3)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业务竞争主要表现在外汇业务、人民币业务、网上支付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优势的情况下,而我国发达地区或中等发达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对于中间业务的需求要求较高。根据财富增长理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势必进行业务创新。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应重点从传统业务功能、组合创新等方面着手。下面就以结算业务的业务创新为例说明。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相对外资银行来说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资金汇划清算体系,有广大的营业网点。所以我们要掌握好现有的优势,仍以传统结算业务为主,如传统的支票、电子汇兑、汇票等业务以及代收代付类业务;并且兼顾创新。
首先,加快结算业务的功能创新。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新兴业务的发展,结算业务的功能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既在国家金融和企业行业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全面发挥自身的设备、网络、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性的资金清算和资金转移的有偿服务。
其次,以电子银行为依托加速结算业务的电子化进程。一是完善现有的电子汇兑业务;二是要加速传统的结算业务的电子化,如网上银行的支票、汇票业务;三是创新电子银行的代收代付业务。
最后,立足于开拓市场和提高综合收益水平,开创具有特色的新业务体系。将营业网点、电子银行、银行卡等服务手段进行有效地组合,再生出效率高、功能强的服务品种。如集、理财、投资、保险、结算为一体的一揽子服务。
(4)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营销策略。
中间业务产品作为一种服务产品,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产品,往往需要主动的宣传,才能使消费者意识到有这方面的需求。这使得在中间业务的推广中,往往需要商业银行采取主动营销的策略。在银行的实际工作中,要注重两者的联动,以市场营销的反馈信息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并以新产品的开发来推动市场营销,形成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的良性互动。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不同的策略。由于我国的地区发展差距比较大,因此应该选择有所差别的中间业务区域发展策略。要以市场为导向,在不同的地区,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展不同的中间业务服务项目。对于市场发达、金融竞争激烈、经济结构多元化的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北京地区,应重点开发多种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产品,如信息咨询、资产评估、担保、融资、金融衍生产品等。而对于发展中地区,要在稳定传统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如业务)的基础上,注意市场细分,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面向一批效益较好、收入较高的企业和个人客户开办一些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培养客户基础,改善银行收入结构。对于落后地区,如中西部或农村,应以传统的、基础性中间业务的拓展为主,更多的开展代收代付等初级中间业务产品,寻求增加存款、增加效益的新途径。
(5)根据风险程度确定防范策略。
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随之带来的风险。坚持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首先需要完善表外会计核算和管理方法,使表外业务透明化,提高中间业务的可控性;其次需要中间业务风险监测体系,针对中间业务的不同特点确立相应的风险系数,将中间业务纳入资产风险管理系统之内;最后需要加强中间业务的内部风险管理,完善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通过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将中间业务的风险控制到最小。
根据《TheManagementofBanksOffbalancesheetExposures》提出的根据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产生的相对信用风险的不同分成三类.:
“高风险”——是一种直接信用替代,信用风险等同于一个在资产负债表业务内的负债业务风险;
“中等风险”——是相对较低的重大信贷风险,风险小于全额信贷风险;
“低风险”——有较小但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信贷风险。
我国中间业务的“表外业务”的风险较大,如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的风险都很大。我们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必须加强中间业务,特别是“表外业务”的风险监控。如果“表外业务”没有很好的风险控制机制,“表外业务”则很可能变为表内负债。如担保类中间业务虽然在出具之时并不确立债权债务关系,但客户一旦违约,所产生的风险与贷款风险无异,银行将处于不利的地位。除此之外,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业务中,商业银行垫款比较高,也是需要值得关注的业务。
参考文献
[1]曹凤歧,贾春新.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篇5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含义
中间业务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一般意义上的表外业务)。一般划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银行卡、、担保、承诺、交易、基金托管、咨询顾问及其他。中间业务具有不占用或较少占用银行资金、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范围广,产品种类多,创新空间大等特点。
(二)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中间业务种类已从单一的代收代付发展到了个人结算、对公结算、理财、外汇,投资银行等业务,基本涵盖了所有中间业务领域,并形成了自己的业务体系。交易方式也从单一的柜台办理扩大到可以通过自助机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渠道办理。同时中间业务规模不断增长但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依然不高,平均在17%左右。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普遍比国内高出很多。同时,还存在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客户,盲目降低中间业务收入。从中间业务收入绝对规模上看,各银行间的差距也较大,工商银行始终是处于第一位,领先于位于第二位的建设银行。由此,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1.地区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且收入波动大。收入大部分是来自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这类地区金融交易规模比较大,尤其沿海地区贸易活动频繁,对本外币的结算,担保等业务需求较大;居民收入水平高、自身信用好、较快接受先进理念使中间业务能迅速发展。2.收入大部分来源于传统低风险的业务且服务趋同。中间业务收入基本来源于结算、现金管理、顾问咨询等传统的业务。银行开办这类的业务,能运用已有的资源条件、投入少,风险低。由此也导致了提供的服务趋同,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也使得吸引新客户变得困难,发展受到制约。3.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模式存在缺陷。中间业务属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业务,需要一批经验丰富,知识面广,还要会运用各种科技技术、管理技术等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同时中间业务的各个种类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中进行管理,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统一管理。
二、制约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存贷息差进一步缩小,使得国有银行难以再继续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获取较多的利润。同时随着金融业不断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对国有银行冲击最大的就是中间业务。银行自身也将中间业务置于辅助地位,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为了抢夺市场,争揽业务,不惜一再降低业务收费甚至免费提供服务,从而偏离了中间业务的本质。另外,银行自身的特征,比如恶化的贷款质量促使银行寻求其他的业务增长点,会增加中间业务,不同的贷款种类对于中间业务的贡献也不同。技术水平的高低也是推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银行的管理水平等也都会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最后,金融监管和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制约发展的因素。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对银行业监管体制的放松。其混业经营制度,大大增加了银行的盈利来源。而我国银行业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制,对于商业银行所能从事的业务范围有着严格的限制。国内生产总值的稳定增长能为结算、现金管理等传统业务发展提供巨大空间。
三、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建议
提高中间业务占比是努力的方向,但不能机械的照搬国外发展经验。我国的政策和金融环境限制了国有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政策和外部环境的配合,不应用国外混业经营的目标来评判我国目前的分业经营制。要理性看待中间业务占比。
(一)银行方面
1.转变观念。将中间业务和主要的存贷款业务视作等同地位,认识到中间业务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并努力建立居民正确的金融消费观。充分把握企业及居民对中间业务不同种类的需求。针对特定地区人群的需求事先调查,深入分析各业务的成本、收入、盈利等因素,实行差异化经营策略,解决地区、种类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打造属于各银行自己的品牌。2.培养符合中间业务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从研发、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人才培养,首先使决策层尽快掌握中间业务知识,增强实际操作的经验,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3.注重风险控制力,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中间业务的风险一旦发生也会对银行造成损失。很多中间业务并没有严格的法规限制,为此银行应该从业务操作过程、评价体系、管理措施等方面建立一套能对中间业务进行全面监督的风险控制体系。并设立一个统筹管理中间业务的机构,明确对中间业务的组织领导,监督业务的开展。
(二)政府方面
1.法律保障。法律能保障中间业务规范发展,使各国有商业银行能公平竞争,要明确商业银行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可办理中间业务的种类和范围,扩大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范围和深度。完善业务审批制度,明确新业务的审批标准、程序和方法,提高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积极性。2.完善中间业务定价机制。中间业务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定价机制。各国有银行常常会通过价格战争,来留住老顾客,吸引新客户,使得业务量上升了但收益并不高。有必要制定更加详细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办法,既有利于各家银行培育中间业务市场,增加服务收入,也能避免恶性竞争,利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3.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加强监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都能为中间业务更好的参与其中提供保障。
作者:李丽阳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篇6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空前发展,一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达45%左右,有些大银行已占到一半以上,仍在提高,而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大约只占到西方国家中间业务收入的1/5—1/4。那么,中间业务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发展呢?
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类组织、团体及居民个人对商业银行多样化服务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活动种类繁多、经济往来频繁发生,各类经济关系错综复杂,过去以存贷款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中介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客观上产生了扩大信用中介等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担保、信用证等应运而生。
2、银行同业竞争加剧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的不断融合及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存贷利差缩小,这使银行的传统业务风险增大,收益减少。在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下,为了稳定和提高自己的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不少商业银行不断扩大业务经营范围,这样以收取手续费为主又不占用银行资金的各类中间业务应运而生。
3、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增加
上世纪70、80年代,全球经济萎缩,金融形势恶化,利率波动,汇率不稳,使银行经营风险加剧,这样就催生了那些以规避风险、保值为目的的中间业务品种,如远期合约、互换等的产生。
4、金融监管的加强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管制的放松,使得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加剧,为此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又加强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比率的监管,而银行为回避这一监管,又想办法开展那些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中间业务。
三、我国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与问题
据资料显示,2005年以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逐步提升。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已从2005年的5.4%提升到2007年的13.07%,特别是国有上市银行这一指标更是大大超过其他上市银行,显示出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平均在45%左右的状况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
1、业务品种少、产品同质化以及低端竞争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小,品种较少是目前中间业务开办中的主要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仅限于结算、、咨询、兑付等几个方面,业务品种单一,金融创新少,服务功能差,缺乏吸引力。而与之相对的是,当前,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已达2万多种,形成了包括结算及其衍生类、避险类、信用类为主体的完整的业务体系。另外,行业内存在许多同层面的低端竞争,极大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产品开发跟风现象严重,创新能力差。
2、中间业务的服务档次低、新技术应用少
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大都依赖于硬件条件,服务项目以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等为主,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方面的软件优势开展诸如理财、咨询等高层次的服务项目。可见,我国目前中间业务的服务与产品还停留在较低档次上。另外,除了服务品种的低档次之外,我国银行对于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运用远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充分。
3、专业人才的不足成为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经济、金融、贸易、法律、科技等诸多领域。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及掌握计算机、法律等知识,通晓各种金融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专家。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和储备不足。
4、思想认识与管理机制问题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在思想认识上,不少金融机构对该业务能否成为资产负债业务之外的第三大支柱尚存疑虑。仅将中间业务视为银行附带业务看待,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对经营管理和发展趋势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中间业务新产品的开发和发展。在内部管理上,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还没有设立自上而下的、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分散在各个部门之间,业务的拓展没有领头部门去规划、组织、管理及协调,相应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对策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仅是整个银行业发展的重点与趋势,也是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生存的必然要求。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对中间业务的竞争上面。为此,各行必须充分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下足功夫。
1、整体规划,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思路
首先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场交易规则和定价规则。加强规划,调控和监管,创造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其次是加强社会信用环境的综合治理,完善信用体系和制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对分业经营的限制,使中间业务实现全方位,多功能和综合化经营;三是根据我国银行业的行情及中间业务发展的层次性,依据效益优先,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稳步推进的原则,谋求中间业务发展的更优途径。
2、建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属知识密集型业务、智能。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仅需要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必须培养一批既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又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既懂得国际金融,又精通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技术;既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又通晓政策法律规范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基础力量,为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3、提高创新能力,增加业务品种,拓宽收入渠道
创新是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中间业务,首先应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设计出新的业务品种,充分研究细分中间业务市场,选择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大、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特别是创新技术含量高、不易模仿的衍生产品业务及组合金融产品。其次,各行应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推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中间业务品种,使得各中间业务能适应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各种需求。再次,要加快商业银行电子化的建设,积极发展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中间业务软硬件环境的全面提升,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创新网上银行业务,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与金融信息化水平息息相关,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方面,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银行,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因此,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应更多关注信息自动化程度高的业务品种,增强中间业务科技含量。
5、健全机构,强化中间业务的管理
中间业务品种多、范围大,管理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组织、推动、协调和管理中间业务。这一机构负责全行中间业务新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宣传与推广,以及全行业务的协调与管理等,负责与社会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业务关系。此外,还需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体系,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直接的收益作为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年度责任目标一同进行考核,调动各级行领导和从业人员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篇7
一、信用业务授权的含义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在总行授权范围内依法开展业务,其民事责任由总行承担”。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体制,必须建立法人授权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在法定经营范围内对有关业务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和关键业务岗位进行授权”,由上述规定可知,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一级法人体制,全行民事责任由总行承担,分支机构是授权经营的经济组织,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业务授权是指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在法定范围内,对各业务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关键业务岗位授予相应的信用业务经营和管理权限,各机构必
须且只能在总行的授权范围内开展信用业务。
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业务授权体系的构建
(一)信用业务授权体系的基本框架
商业银行授信对象可分为公司、个人、同业客户三大类,因此,信用业务授权由公司客户、个人客户、同业客户信用业务授权组成,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应根据各机构风险控制能力、地区经济环境和资产质量等,授予各机构一定额度、不同类别的信用业务审批权,各机构应在权限内审批信用业务,授权体系通常由总、分、支行三个层级组成,层级越低业务权限越小,业务范围越窄,中小商业银行应认真评估各层级受权人业务授权执行的规范性及尽职履责情况,并及时调整授权。
(二)信用业务授权额度的计量
授权体系基本框架确定后,随之需要明确的是授权额度的计算规则。信用业务授权实际上是对风险业务的授权,授权权限的大小应以风险敞口计算,即信用业务授权额度是以风险敞口的大小进行衡量,应将低风险信用业务从授信总量中扣除,用公式表示,信用业务风险敞口=信用业务总量-低风险信用业务量。此外,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将集团客户、关联客户视同单个客户合并计算风险敞口,将客户提供的保证担保与该客户的直接融资一并纳入风险敞口。
1、信用业务总量的计算。信用业务总量等于客户在银行的直接信用业务量加上间接信用业务量。直接信用业务指银行给予客户直接资金融通或是信用支持的业务,包括各项贷款、票据融资、进出口押汇等表内信用业务,以及承兑、信用证、贷款承诺等表外信用业务。间接信用业务是指客户为其他客户在银行授信而提供担保的信用业务,通常仅计算客户提供保证担保的信用业务量,不包括提供抵押、质押担保的信用业务量。
2、低风险信用业务量的计算。低风险信用业务是银行认为风险较低或是无风险的信用业务,通常包括以下五种类型:一是借款人资质很好的信用业务,如客户信用评级达到银行最高评级的信用业务;二是以全额保证金、国家债券、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质押办理的信用业务;三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资信良好的金融机构签发的存单质押、承兑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或质押办理的信用业务;四是指定保险公司开出的具有储金性质或投资分红性质的保单质押办理的信用业务,或由其提供连带责任见索即付保证保险的信用业务;五是委托贷款业务。
(三)信用业务授权额度的分配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实行分级授权,授权额度逐级递减,主要包括总行层面的权限设置、总行对分行的授权、分行内部转授权三个层级。
1、总行层面。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根据业务的风险特性及受权人风险控制能力,区分公司、个人、同业客户业务不同的风险程度,对总行副行长、专职审批部门、职能部门负责人、关键业务岗位分别设置不同的审批权限。
2、总行对分行的授权。应以类别行为基础,根据不同分行的业务发展状况、资产质量、经营管理水平、内控状况、风险控制能力、负责人素质、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等因素实行区别授权、差别授权。
3、分行内部转授权。分行行长可分别给予分行副行长、专职审批部门、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关键业务岗位一定的业务审批权限;对分支机构审批权限实行严格的控制,分行对支行的转授权事项,主要是低风险业务、经批准的授信项下单笔业务等。转授权的权力不得大于被授予的权力。
(四)特殊信用业务审批权限的分配
除按照信用业务风险敞口设置审批权限外,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从期限、品种、担保、特定行业客户等不同维度设置特殊业务审批权限,适时调整控制全行业务发展策略。一是期限方面,如要加强中长期信用业务的控制,可以规定期限超过一年的授信业务上报总行审批;二是品种方面,如要拓展零售业务,可以授权分行审批较大数额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三是担保方面,可将风险较大的无担保的信用业务审批权限上收;四是特定行业客户方面,如欲增强对移动、电信、烟草、电网等优质客户的服务效率和竞争能力,可以授权分行自行审批较大额度的业务;同样的,可将某些风险状况不佳的行业客户的审批权限上收,规定分行不得自行审批。
(五)信用业务授权的方式和层级
1、信用业务授权分为基本授权和特别授权两种方式。基本授权是对法定经营范围内的常规业务所规定的权限,基本授权一年一定,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定年度基本授权时应注意授权的连续性,除特殊情况外应避免大幅调整,给机构理解与执行造成困难。特别授权是指对法定经营范围内的特殊业务,包括创新业务、特殊融资项目及超过基本授权范围的业务所规定的权限,特别授权由分行根据实际需要正式发文向总行申请,总行应在限定工作日内回复。
2、信用业务授权分为直接授权和转授权两个层级。在直接授权层级,总行行长作为授权人对总、分行相关受权人授予业务经营及管理权限。在转授权层级,总、分行相关受权人作为转授权人在总行行长业务授权范围内对相关转受权人转授业务经营及管理权限。
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业务授权体系的完善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业务授权体系的有效构建,能够在强化统一的法人制度、加强风险与内控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法人授权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缺乏有效的法人授权等级评价制度,弱化对分行资源配置的指导意义;权限按岗位设置,未考虑受权人个人因素;对越权经营者处罚不严,未做到权责明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完善和一级法人体制的实施,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一)构建有效的法人授权等级评价制度,实行差别化授权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给予分支机构授权额度时,应根据分支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给予差别授权,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风险控制能力难以精确量化,在指标选择、指标权重方面缺乏有效设定,实际业务授权中往往依靠个人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甚至实行“一刀切”授权,影响了对分支机构的科学授权。应建立统一的授权等级评价制度,科学设定指标体系,作为差别化授权的依据。设定授权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分支机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指标体系可由地区经济、财务、内部管理三个模块构成,以财务模块为重点。一是地区经济模块,可考察分支机构地区经济特色、地区GDP总量、地区GDP增长率、人均GDP、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等因素;二是财务模块,可考察分支机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经营规模等因素,包括RAROC、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率;不良率、不良余额;存款余额、存款增长率、贷款余额、贷款增长率等指标;三是内部管理模块,可考察分支机构风险防范能力,包括成功堵截案件率、案件发生率、越权违规数量等指标。应对各类指标设定不同权重,通过加权计算得出综合分值,根据分值高低将分支机构划分为不同等级,给予差别授权。
(二)以授权到岗为主,授权到人为辅,逐步推行授权到人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授权的实现方式包括两种:对人授权和对岗位授权。授权到人是对自然人授权,根据受权人的变化而相应调整授权权限;授权到岗是对工作岗位授权,所有在该岗位工作的人员权限均相同。目前国内银行实行的大多是授权到岗的模式,在授权时更多的是考虑受权人所处机构、部门的情况及其岗位,对受权人自身风险把握能力、风险偏好、个人素质等因素考虑不够充分,而人是授权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国外一流银行授权时非常重视人的因素,根据受权人的的能力、水平、素质进行授权。而未来国内银行授权发展趋势是向国际接轨,逐步实现按人授权,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应建立授权到人与授权到岗相结合,逐步推行授行到人的授权体系。授权到人可考虑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性方面,可考虑个人业务素质、工作经验、对事业的忠诚度、风险识别能力、风险偏好等。定量方面,可考察从业资质、从事专业时间、审批项目数量、出现风险项目数量等,并视其工作质量、专业表现、尽职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从长期看,按人授权是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科学授权的方向,但按人授权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授权考评体系,从短期看,立即全面推行尚不具备条件,可考虑以授权到岗为主,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推行授权到人。
(三)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权责明确、奖惩结合管理机制
篇8
(一)商业银行适应存贷利率差减少的需要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幅度的减少,其收益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去开拓各种非利息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传统的经营观念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此来推动银行发展、满足客户的需求。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银行应经国际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是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需要
一般来说,世界主要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不到4%,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达到了20%左右。这严重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大、风险小的优势,有助于商业银行积累大量资本,化解不良资产,增强竞争能力,是商业银行未来竞争的重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落后,对发展中间业务存在认识偏差
受落后的经营理念束缚,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将中间业务作为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派生业务,以牺牲中间业务为代价换取存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甚至不惜成本,采取少收费或不收费,就是为了占领信贷市场。没有从战略角度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来发展。
(二)服务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
中间业务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业务品种众多,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服务,仍以传统的接受客户委托,不占用自己的资产和收取手续费为主。据悉,全国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多达400多种,但从整体看起主导作用的仍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类等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很低的低附加值业务,相比之下,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的中间业务比较少,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发展缓慢,很多业务尚处于初级状态,金融衍生工具则基本是空白,缺乏深度和广度。
(三)管理无序,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中间业务的开展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像存贷款业务那样,集中由某一个部门管理,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体制,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没有专门的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导致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容易与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此外,由于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业务政策和决策的统一性、连贯性,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四)收费偏低,同业竞争不规范
国内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不规范、收费偏低和标准不统一问题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前,各商业银行收费标准高低不一,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其作为争夺存款份额的手段,致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出现低收费或无偿服务的恶性竞争局面。《办法》虽然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有了一定的规定,但很多银行仍然采取各种变通手段少收费或不收费,,使银行在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中仍然无法避免无序的恶性竞争。经常会出现一行开办了新业务品种,其他银行一哄而上仿效的情况,导致银行之间中间业务品种基本雷同。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消费者对银行的有关中间业务收费还不能接受,这又进一步降低了银行推广新业务过程中的积极性。(五)技术手段落后,高素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对计算机的网络化水平、电子通讯的速度质量要求极高。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给中间业务经营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需要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法律、国际金融、投资、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业务的深入发展。
(六)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政策不统一,管理体制僵化
虽然央行在政策上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但是由于央行的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缺乏一致性,使得银行和地方政府的纠纷时有发生。举个例子来说,工商局认为银行发展的新业务未在营业执照上注明,超出了其注册的营业范围;物价局对银行的收费标准存在异议,要进行整顿。
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对于银行的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明确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和证券业务。虽然初衷是为了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在客观上限制了银行设计开发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抑制金融产品的创新。虽然央行已于2002年8月颁布了《管理办法》,但仍然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可借鉴西方国家发展表外业务的经验,采取如下对策:
(一)更新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利差将越来越小,利息收入对利润的贡献度将大幅下降。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应充分重视中间业务,摒除“中间业务只是存贷业务的附属业务”的观念,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使之成为支柱业务。
(二)积极开拓表外业务新品种,开发出满足差异化需求的中间业务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从业务种类、业务方式、业务内容、客户关系、收费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咨询业务和交易业务,在发展传统存贷业务的同时向客户介绍信用卡、投资咨询、个人理财等业务。同时要对客户资源进行细分,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三)建立统一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加强中间业务风险监督与内控
商业银行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部,统一制定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和新产品开发战略,开展中间业务活动,并进行有效地绩效考核和评估。同时,健全风险内控和监管制度,中间业务是一种低风险性业务,但并不等于是无风险业务,可能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等。鉴于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必须坚持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建立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稽核和监督等。
(四)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就成为关键。因此应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作用,由协会牵头,加强银行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使得银行之间对于收费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达成一致,以创建公平竞争环境。
(五)加强科技投入,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中间业务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装备和人才的竞争。
一方面,注意科技开发,加快建设计算机网络,实现金融电子化,开发或引进能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软件系统。
另一方面,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是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等于一身的综合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仅需要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够符合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
(六)完善金融法规,实现混业经营
尽快制定有关表外业务法律和规章,放松对中间业务的限制,从法律上保障中间业务的开发和经营,避免政策不统一给中间业务带来的阻碍,此外,立法应逐步放松对经营业务的限制,鼓励银行开发新的经营业务品种,使得商业银行早日实现混业经营。从而为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篇9
一、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根据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定义为: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并进一步细分为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和其他类共九大类。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表1 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规模
不断扩大
增长明显
效益
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大提高
不高,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偏低
品种
已达2万多种
260多个品种
篇10
伴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浪潮,各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在整体上呈现出综合化和全能化的显著特征,其中品种繁多的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风险小、空间大、收益高,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和表内负债,能够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结算、汇兑、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信用证等。未来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将逐渐由以存贷款业务为特征的传统业务领域转向以中间业务为特征的现代业务领域。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自身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现代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特点
中间业务收入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已达到其利润总额的以上。这充分说明,发展中间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发展起步不久,但是目前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家银行的高度关注。从近几年利润增长的趋势上看,银行利润来源已经从原来以“存贷利差”为主的方式,更加趋向多元化、提供有偿服务、收取业务费用的中间业务方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机遇和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万种,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发展慢,品种少,收入比率很少有超过20%的。
2000年后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快新业务品种的开发与推广,延伸服务领域,逐步向指导化服务阶段发展,以监管防范,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为核心,以高收益、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成为新的业务推广重点。在开展结算、汇兑、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诸如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信用证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加快,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推动中间业务健康高速发展。中间业务涉及国际国内金融财会、法律等各个领域,大力创新和发展中间业务,必将推动银行内部的改革步伐,推出一大批熟悉国际金融市场业务、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高层次人才,提高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另外,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向居民提供消费信贷、代客理财等高层次服务也在不断扩大,以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业务的不断需求。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要求国有银行的经营理念、服务方式和机构设置都要做相应调整,必然推动金融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问题
1.对发展中间业务存在认识偏差。受体制、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均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营业务,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对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利润总水平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
2.中间业务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260余种,但实际运用的品种很少且层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收付结算和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高附加值品种在我国银行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涵盖、结算、担保、融资、咨询和金融衍生等众多领域。
3.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专业人才。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相关的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开展高技术含量中间业务品种的“瓶颈”。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法律、国际金融、投资、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首先要摒弃中间业务是附属业务的经营理念。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其次我国金融业应该早日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只有混业经营才能更好的使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同时,应该发挥银行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信息对称,能达成一个最优均衡。此外,要完善法律环境,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培养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
(二)加快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中间业务考核指标,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应该借鉴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革,在发展中间业务中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基于收益的绩效考评体系和配套的激励机制。[
(三)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
监管部门应出台中间业务监管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应借鉴国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标准、监管手段、风险测量指标体系等,提高对中间业务的监管水平。由于中间业务不同品种的风险差异很大,监管部门应据此对中间业务实行分类监管,对商业银行不动用自身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收付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全面放开,由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和管理,对担保、承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类的中间业务,因其可能形成客户对银行的负债,风险较大,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将其纳入授信管理范围加强风险管理。因此,制定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坚持以满足基本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加新品种为切入点,不断推出中间业务的新品种;吸收和引进国外商业银行已经开办的具有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四)强化管理,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中间业务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多类型、具有开拓敬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业务创新;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能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
(五)完善服务,培育中间业务市场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服务优质、管理先进的外资银行的竞争。为此,一要强化全员的服务意识,利用高质量的服务,保持和扩大经营网点多、市场份额大优势;二要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操作程序,推进套装交易,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成本;三要推行人性化管理,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信息保障;四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和企业的金融意识,逐步营造适宜中间业务开展的环境。
(六)加大科技投入
中间业务涉及面广,种类多,新的业务不断推陈出新。国有银行要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和吸收外资银行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服务意识,力争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多样化的特色服务,不断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步伐。要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建立全国信息共享的通讯网络,形成较完备的信息系统,在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结算业务上进一步提高结算工具和结算手段的开发设计能力,完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的功能,从而更好地改进电子银行系统和以电子计算机网络运行为支撑的支付清算系统。投入一定的资金完善开办中间业务所需的硬件设施,组织研发队伍不断开发新的软件系统以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还要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
四、结语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利在长远,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中间业务,研究探讨和逐渐规范中间业务的发展,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跨国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以传统业务为基础,以中间业务为先导,不断调整经营理念,坚持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相互促进、利润和市场份额兼顾的市场策略,寻找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最终在行业内形成一种良好的中间业务经营氛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少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透视[j].经济论坛,2006,(7).
[2]徐通刚.浅析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缺陷及拓展渠道[j].经济师, 2004,(5).
篇11
一、工商银行中间业务及其发展现状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在不动用自己资产的前提下,以中介人身份借助自己良好的信誉形象,利用其技术、信息、机构、资金、 现代 化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各种 金融 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的业务,它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现代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高度发达的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
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些发达国家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度多在30%以上,不少超过了50%。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收入一般在10%左右。
因此,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跨越式增长,已成为工商银行刻不容缓的大事。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工商银行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工商银行完善服务功能,拓展盈利渠道,降低经营风险,调整收益结构,提高 经济 效益的主要手段。
二、目前工商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间业务经历了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管理模式,由认识不足到充分认识的发展历程,各家商业银行都把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竞争的需要,中间业务发展正处于日益攀升和有待于规范和完善的境地:
(一)中间业务收费不能得到有效支持和理解
长期以来,银行一直为客户提供免费的中间业务服务,扮演着一种“义工”的角色,因此社会各界对银行“有偿”服务的反映多是不解,甚至怨声载道,国内很多客户认为存取款不收费是正常的,他们手持大量的睡眠卡、睡眠折,这是对银行资源的很大浪费,大大增加了银行成本的支出,作为银行也只有通过收费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中间业务规模小,在银行业务总量中的比重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
总的看来,目前工行中间业务规模还是很小,基本集中在结算、汇兑、收付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业务上;而咨询类、承兑类、评估类、代客理财等高知识含量、高收益的业务品种少,而且功能也不完善;资产证券化和投资银行业务等一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很多也往往是利差的延伸产品;金融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衍生工具等则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传统的理财理念导致对中间业务认知度不够,造成市场需求不足
目前,除传统结算业务、银行卡和业务外,大多数银行客户对其他各项中间业务的名称、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甚少。虽然开办了近百个中间业务品种,但是发展状况很不理想。而且大部分客户习惯于“免费大餐”,难以接受“有偿服务”,客观上也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这不仅使商业银行难以及时收回相应成本,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开办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四)中间业务的管理分散,缺乏总体的开发规划和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由于中间业务是一项品种多、涉及业务范围广、操作技术性强、牵涉机构多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行内 会计 、出纳、信贷、个人金融、银行卡、国际业务、房地产信贷、技术保障、信息规划等许多专业部门。由于各部门间客观上存在的协调配合不够,如果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营管理体系和统一的发展规划,必将难以形成集中统一的局面,既不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又不利于中间业务的顺利发展,甚至还会对其他业务带来负面影响。
(五)金融服务层次偏低,金融创新没有到位
工商银行目前的中间业务仍停留在一般性金融服务上,如代收水电费、学杂费、工资、国债等,而且代收代付项目少,范围不广,功能单一,主要依靠网点和开户优势,而没有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经济金融信息、现代技术、专业人才等优势,尤其是中间业务的软件开发,跟不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金融创新不到位,所以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
三、工商银行收益结构实现战略转型的策略
工商银行在 发展 中间业务上必须尽快提高认识,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在工商银行业务经营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经营战略
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思想上确立发展中间业务是一项战略措施的观念。要从战略高度,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主业,高度重视,象存款、贷款一样来抓。深刻认识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它的重大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立足发展,建立和完善 科学 的组织管理体系
要立足发展,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经营管理体系,促进中间业务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中间业务考核激励机制。将中间业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整个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考核权重,体现政策的导向作用,确定中间业务量、中间业务收入及发展速度等的年度量化指标,形成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抓落实的局面。
(三)加强宣传,积极做好市场营销工作
篇12
受益于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人民币增值等利好因素,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1995年到2004年十年问,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由69亿元增加到389亿元,年均增长25.6%。至2006年,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水平达到了17.5%。2007年上半年,国内各大中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一直保持着高速增幅。然而,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具体体现在:
一是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但占总收入比重仍然偏低…(见表1)。
二是中资银行金融创新能力普遍偏弱,很多外资银行的业务内容至今无法纳入中资银行的运营范围。我国目前只有数百个中间业务品种,与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然较少,而且主要还是集中在结算类、汇兑、类和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低附加值传统中间业务上,这些约占中间业务种类的60%左右;盈利性相对高的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业务发展极不充分,覆盖面窄,未能形成规模效益.融衍生品类几乎为零。而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已达数千,利用衍生品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套利为风险作保证处于领先地位。
一、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优势分析
在当前银行利差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国内外银行在中问业务发展上的巨大差距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外商业银行的平均资产利润率已经达到了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水平的12.86倍。其中问业务竞争优势成因主要基于以下资源配置状况:
(一)宏观环境方面
1.在中国,外资银行在税收和业务方面享受的优惠远远超过国有背景的中资商业银行。例如:在税收方面,中资银行的综合税费负担率高达70%左右,而外资银行只有30%。
2.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定价方面灵活自由。政府监管环境宽松,各商业银行主要根据产品成本、市场竞争、客户关系以及客户所在的行业、地区等因素自行确定本行的中间业务定价策略。
(二)微观环境方面
1.具有熟悉国际金融规则的管理人才(专业水平、职业操守)和业务经验。很多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都经过国际培训,能在第一时间内提供国际最新信息和一对一的客户服务,通过电话热线为客户处理日常账户交易和各类咨询。
2.在管理模式方面,外资银行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可以说,他们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发展起来的。而且,许多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先进的方法是依据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经验及做法发展起来的,完全适应在全球统一规则下的管理要求。
3.外资银行母行大多是历史悠久的全能银行,拥有全球性业务网络,业务经营范围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具有在中间业务管理领域长期直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丰富经验,形成了成套、成熟的中间业务产品线。其综合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可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二是可获得范围经济的好处;三是具有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优势;四是可获得信息优势;五是可减小经营风险。
4.外资银行具有成熟的网上银行业务开展经验。网上银行服务、电话银行服务这类新技术手段对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具有极大的取代作用。放眼国际,全球网上银行业务量已占银行业务总量的50%左右。
二、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现引入基本SWOT矩阵对中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归纳。并列出相应的基本整合营销竞争战略模型(表2):
总体而言,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差距主要体现在:营销理念和客户战略、中间业务产品丰富度、以并购为代表的金融资本经营这几方面,首先体现出的是一种意向态度方面的差距,而后才体现为职能活动上的差距;因此,银行的营销规划越来越表现为整合管理和高层运作,显示出与战略管理趋同的趋势。
三、基于资源的中资银行中间业务整合市场营销战略
目前中资银行正处于中间业务整合营销系统的初创期阶段,其总体特点在于:银行希望快速形成中间业务产品营销系统,重点在于对产品销售商的选择,关注的是营销系统成员中间业务产品销售能力。结合前面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基本SWOT整合营销战略分析,提出如下对策。
转贴于
1.将实施复合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作为核心工作来开展。中间业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鉴于当前我国发展中间业务时间短、经验少,相关专业人才的储备严重不足,全社会成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是中资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急需解决的问题。
2.在宏观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应全力争取国家的宏观政策资源支持。首先,推动行业监管部门调整、完善、出台有关中间业务的法律、法规,并适当控制外资银行扩张速度;其次,完善行业协作机制,加强同业合作甚至鼓励兼并;再次,要求完善对中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创新速度;最后,充分利用与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建立起的良好关系,在大型公共项目开发贷款的发放、征地赔偿款的留存、行政人员各项经费的存放等涉及公共权力的各方面占据有利的地位。
3.加强向外资银行学习、合作,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一方面,外资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绩效与成本管理模式促进经营方式、盈利增长模式转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投资理念、财富管理工具以及操作经验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中资银行可积极开展全方位学习;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可利用外资银行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拓展其国际业务,提高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
4.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中间业务的拓展涉及到银行的各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建立一个责任分明、管理严谨的专门中间业务管理机构是很有必要的。该机构负责制订长期目标和发展策略,协调各部门、各项业务间的关系,实施统一领导、决策、指挥、协调。
5.加大投入抢占市场份额,以高成本换取高市场份额。目前国内中间业务的发展正处于成长期,各银行正面临市场布局的关键阶段,对市场份额的关注必须上升到战略高度,因为没有了市场份额,所有业务的开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将丧失在市场上的话语权。
6.推行集约化的重点市场区域选择策略。在中国,经济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以京沪深为中心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域,中资银行应充分利用重点市场的快速成长,凭借不同市场区别对待的策略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7.实施市场细分化策略。首先,针对公司客户.集中力量维系规模较大、年销售收入较高的公司客户,力争在此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其次,通过与公司建立业务往来,进而在公司里发展个人客户。针对个人客户,先从中间业务中的个人理财及信用卡等创新业务寻求突破,为其提供财务顾问、金融衍生业务、投资银行、个人理财等高附加值业务,并逐渐对下游市场进行渗透。
8.中资银行必须在科学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基础上努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类中间业务产品或服务。核心服务是指那些可把某银行与其他竞争对手相区分的具有专有性、异质性、不易模仿性的服务性产品和服务流程,因此,核心服务类产品市场竞争状况更有战略意义,它是各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市场竞争的基础,对于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决定性作用。
9.加大科技投入,利用网络和电子通信技术,优化对中间业务营销系统资源的整合能力。这其中主要是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网上银行相对于传统银行网点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竞争优势、差异性竞争优势、目标集聚型竞争优势、规模经济竞争优势等方面。
篇13
从业务类别分,商业银行主要有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资金业务,公司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对公存贷款业务、企业存贷款业务、机构业务和公司类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业务主要包括个人存贷款业务、银行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代销基金业务、代销国债业务、保险业务等;资金业务主要包括外汇结算业务、黄金业务、投资组合管理等业务。其中机构业务主要分为银证、银期、银保合作业务,具体有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业务、期货保证金存管业务、保险业务等,另外还有银行与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合作业务,中央财政业务等。银行传统盈利模式主要以存贷款利差为主。通过对比交行、中行、建行2009年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发现,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代客交易业务,担保承诺、融资顾问业务和托管、业务三类。其中前两类指标代表了银行内部多元化经营水平,托管、业务代表了银保、银证和银期等机构合作经营水平。另外银行的国际结算和国际化的多元化经营水平代表了银行的国际化综合经营水平,本文评价指标主要用中间业务收入比及增长速度和构成内容来分析。
中间业务收入是银行的潜在竞争优势,世界1000强银行排名的前几大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情况都很好,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较高,其国际综合竞争力也好于国内银行。国内银行除了在国际市场份额上弱于世界一流银行,在综合经营水平上也与国际大银行有很大差距。Rogers(1998)[3]建议将非利息收入作为非传统银行的一个产出指标。我国金融创新起步较晚, 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等方面, 出现了快速的发展。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5号令定义,“中间业务指的是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主要包括开出信用证、金融衍生业务、基金托管、保险、证券、企业、个人理财顾问业务等。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逐渐提高,例如工商银行1998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才1.33%,2006年达到9.04%,以后逐年提高,到2009年之比重已经达到19.98%,接近20%(冯尔娅 2011)[4]。部分银行如建设银行等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则已经超过20%。
二、多元化业务分析及发展水平评价
通过数据统计结果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自2005年起总体呈上升态势,按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排名顺序分析,中行、农行、建行、工行,充分发挥其规模和品牌优势,中间收入占比排列前茅,次之是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从增长速度上来分析,中间业务收入比增长速度2007年时最高,2009年次之,2008年和2010年存在增长放缓趋势。从增长速度来分析,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增长幅度总体在下降。金融业是一个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大型商业银行在实现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占据优势,实现了规模收益。但是中小银行也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速度惊人的增长,如民生银行,不仅利润增长速度较快,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也很快,2007年,净非利息收入增长112%,手续费和佣金收支净额增长133%。相比较而言,某些大型商业银行存在经营业绩不佳现象,如农业银行,其中间业务收入出现下降趋势。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我国交通银行最早被认定为实行多元化经营的银行,通过交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细分可以发现支付结算业务和银行卡业务收入占的比重仍然较大,担保、托管、业务收入次之,融资顾问业务和其它中间业务再其次。但是通过2006-2009四年期间的数据变化发现,业务和融资顾问业务收入占的比重在上升,其它业务如支付业务、交易业务所占比重略微下降,这与支付方式的多样化有关,如网上支付、第三方支付等,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支付方式的变化和人们消费及支付理念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依赖支付业务和交易业务收入的模式,增加业务、融资顾问业务及托管业务的发展,实行多元化经营,加强与保险、证券业务的结合,实现业务的创新,转变经营模式,才能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
三、结论
本文主要对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多元化综合经营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挥规模、品牌优势,在多元化经营业务方面占据市场优势,取得了规模经济效益。股份制商业多元化经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迅速。但是相对于国外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国内商业银行多元化综合经营水平仍然较低,距离世界一流银行综合经营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国内银行多元化综合经营业务存在品种少、收入比例低等问题。相比国外银行全球业务方面,国内银行全球业务存在结构单一、业务量少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罗俊.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4):210-211.
[2]宣昌能.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N].中国证券报,2011.
[3]Rogers, Kevin E.“Nontraditional Activities and the Efficiency of U.S. Commercial Bank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 (May 1998), 467-82.
[4]冯尔娅.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