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继续教育学院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继续教育学院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继续教育学院论文

篇1

1.3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出于各种原因,医院对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缺少专项教育经费的有力支撑。同时由于受到商业驱动,各类学习班、培训班、学术会议等层出不穷,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也是良莠不齐,内容重复、教学质量差、学时严重缩水等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会务费、学费、住宿费、差旅费等项目繁多,培训费用日益增高,使教育活动的可信度大大下降,导致医院对外派学习存有疑虑,医务人员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机会大幅减少。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医院用于培训的设备设施陈旧,更新速度慢,也制约了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1.4医院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方式落后、缺乏创新机制医院举办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陈旧,教材方面没有及时的更新,考试题目方面也没有合理的规范,只会重复前几年的考试内容,缺乏实用性也失去了教学的目的。教育形式和培训手段还较为落后、单一,多数仍以学习班、座谈会等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由于医院医务人员数量众多且专业不同,即便尽量顾及到各个专业,多举办一些涉及面广或新生的边缘学科项目,但仍然很难让大家满意,不能充分满足医务人员多样化、个性化、便利化的需求。

1.5医院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不够专业化医院对继续医学教育专业管理人员配置不到位,甚至连专职负责教育培训的部门都未设立。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有待加强,管理方式亟需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环节有待进一步细化和优化。

2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2.1充分认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医院应切实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纳入医院长远发展规划。建立院、科两级管理方式,设立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委员会和科室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医院主要领导亲自抓,培训部门专职负责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承担项目科室对授课质量负责,科室对参培人员进行管理,做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有落实,保障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2突出重点,保证教育培训的实效性积极开展适应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贴合临床工作实际的培训项目,重点加强临床诊疗规范、适宜诊疗技术、合理用药等培训内容,同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医学伦理、沟通技巧等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紧跟各学科技术发展前沿和趋势,密切结合医务人员实际需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加医务人员接受、接触培训的机会,做到按需施教,开展各专业、各层次专项培训与考核。

篇2

1.2.1调查问卷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学历、参加工作时间、职称、岗位类别等。(2)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包括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态度和满意度、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及参加途径等33个问题。问卷经5位公共卫生管理专家评定CV(I内容效度)为0.90,为了进一步确认调查问卷的信度,对50人进行预调查,确定问卷的Cronbach系数为0.81,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调查方法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者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员介绍调查目的、意义以及注意事项等,问卷现场发放并收回。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仔细核对,对字迹模糊的要现场核对并更正,对有缺项的可以让研究对象补充,如再次补充和更正的问卷仍然存在上述问题便视为无效问卷。本研究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31%。

1.3统计分析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pidata2.0软件双人双遍录入,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统计描述使用(x±s),两两比较使用t检验,多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统计描述使用率,两组或多组比较使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本次调查对象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平均得分为(9.39±1.62)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时间、岗位的调查对象得分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民族的调查对象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态度及满意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认为继续医学教育必要/非常必要的共计10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4.17%;政策支持程度调查显示,选择支持/一般的共计9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0.00%;培训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效果很好/一般的共计11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2.50%;与工作相关程度调查显示,认为与工作相关/一般的共计10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8.33%。

2.3卫技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84.17%的卫技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晋升职称,有小部分人员为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能力而参加继续医学教育。

2.4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卫技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途径以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会、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为主,68.33%(82/120)的调查对象希望以后采用网络途径参加继续医学教育。χ2分析结果显示,过往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途径和希望的途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继续医学教育概念。此后,国家每年审批多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而且每年数万人参加该教育培训。2002年,我国首次建立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试点,现在该基地的培训方式已推广到全国各地。

3.1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及满意度情况分析本次调查对象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平均得分为(9.39±1.62)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的卫技人员得分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民族的卫技人员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提示,目前乌鲁木齐市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知晓情况仍有提升的空间,且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少数民族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得分较低(P<0.05),提示我们在乌鲁木齐市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宣传时,应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卫技人员。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工作时间的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过往研究结果不同。笔者认为出现此结果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有关,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此次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岗位的卫技人员对于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此结果可能与继续医学教育的长期开展有关。目前,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及管理系统相对完善,调查结果显示,卫技人员认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程度、相关政策支持程度、培训效果、与工作相关程度均在80%以上。由此可以认为,乌鲁木齐目前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得较全面,但仍有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政策支持较差。自国家大力宣传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和教育厅等机构加大了经济投入,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篇3

继续教育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会议时间

2005年8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会议地点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

四、会议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2、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

联系人:吴志勇 电话:010-62796381

五、参加人员

全国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科技进修院校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工作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有关负责人;政府机关教育培训机构有关负责人。

六、会议形式

将根据会代表构成况,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作主题报告,介绍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形势、政策和趋势;交濒口讨论政府、高校、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热点问题;并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会后组织部分代表考察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的继续教育,并洽谈有关合作事宜。

七、征文要求

(一)征文截止时间为2005年7月1日,请将应征稿件书面文稿及电子文档邮发至《继续教育》编辑部。联系人:张彦庆、王,联系电话:(010)66366874(地),(0201)366874(军);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编辑部;邮政编码:102206; E-mail:jjZhx_bjb@sina.com。

(二)应征稿件处理方式:《继续教育》杂志将设“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栏择优发表部分应征文章,同时,对其他优秀应征文章将出版《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论文集》。

(三)年会征文题目(参考)

1、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城市、企业、社区、军营、农村等),2、继续教育与建设小康社会:3、继续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4、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5、教育培训项目研发与市场推广(理念与案例),6、继续教育在国家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7、现代教育技术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观念、体制、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冲击牙嘭响;8、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及学习化社区建设;9、国外继续教育资源的本土化研究;10、中外继续教育及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1、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推广与品牌战略的实施;12、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资源整合,13、继续教育产业化方略探讨,14、继续教育成功案例剖;15、行业学会等科技社团开展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6、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7.高等学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1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19、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研究;20、继续教育与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21、产业结构调整及职业变化趋势与继续教育;22、军事任职教育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23、军校与部队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良性互动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管理运行机制;24、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管理体系的构建,25、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教材等)建设方略。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篇4

1.2感染病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对新药临床应用方面的学习、应用

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各种新型和升级换代的抗生素飞速上市。当然这对于感染科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一件好的事情,但一些临近学科的患者,(比如感冒、呼吸科疾病等)为了实现自身疾病的快速好转,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抗生素甚至过量使用,从而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后果,引起了国家医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次下发文件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当然治疗的过程就是初步诊断、检验、用药、观察、进一步实施有效的治疗直至病愈。而对新型药品的使用更是要通过大量的临床使用,观察其治疗效果与有关该药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从而使医务人员在使用药物上更加合理。尤其是对抗生素的使用,而这类药物的使用集中在感染科医生上。所以正确使用新型抗生素及同类药物是感染科医生要学习和领悟的重点。只有通过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才能教育好新参加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并扩展到整个社会。这在当前也是备受社会和国家医疗管理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新的课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说明了作为感染科医生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感染科医生在新的知识理念指导下,对新接触受外来感染患者确诊和治疗方案的实施,对被感染者病理认知和对感染源的认定。比如此次对肆虐非洲大陆的埃博拉疫情的治疗和控制,我国毅然决然地派出了医疗队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和宝贵经验。从感染学上讲,这次医疗救援行动是使我国医护工作者对埃博拉这种新的病毒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治疗以及发病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感染学上的研究以及药物的使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知识也成为对感染科医生在临床理论研究上进行再学习和再教育的重要资料,也说明了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接受再教育并在实践中反复应用这种理论的重要性。作为这方面的管理人员更有义务在组织专业人员业务交流会上、学习资料的准备和充实等工作上把工作做细做好。

1.3多学科交叉

感染性疾病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它会呈现与多种疾病的交叉感染的综合性疾病。这为治疗的初期诊断带来了困难,所以感染学不能是单一面对和解决患者病痛的学科。感染科医生必须对大内科和其他内科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同其他病科的医生共同解决患者的病痛。医疗知识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对感染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学习与感染科相关的综合性医疗知识是非常必要的。20世纪90年代通过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努力终于成功研究破解了基因-这个支持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的新学科,并将这一科研成果引入诊断技术,为最终确定病原微生物做了方法上的补充。这一技术上的研究成功使人类在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领域里迈出了一大步,其实用价值涉及众多领域。好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迎刃而解,好多以前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了确定的答案。这说明深入研究的理论的存在意义。作为感染病的医护人员应及时的学会和应用这一成果来探索微生物感染更深层的意义,找出救治感染病更新更快捷的方法。所以更好地利用外来的科研成果为己所用,这种转换更需要刻苦学习和实践。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人员和物资的大量流动,自然和生态的负性改变,战争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危害的存在。还有极大一部分地区的人对环境卫生和传染病存在有着极大的认识误差。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与污染致使耐药菌株的出现,为可能新的传染病暴发和快速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2加强感染科医生的继续教育

2.1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近几十年来世界在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上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广大医务人员深感自己原有的知识已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非常有必要接受新的理念与临床技术。因欧洲黑死病的肆虐,使人类明白了传染病的严重性。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人类清楚地看见并认识到了细菌———这个单细胞微小动物的存在,细菌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产生的生存液体,这是直接导致人类生病或死亡的致命因素。而在客观条件充分允许的条件下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它的载体动物和植物、空气、患病者的唾液)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在人类消灭了众多传染病菌(如鼠疫、伤寒、天花)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新的传染病菌又先后出现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比如2003年的SARS、现在依然流行的禽流感、登革热以及新发现的埃博拉疫情。人类在承认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事实的面前,就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去应对这一事实的出现,并从主观上去研究控制它。对传染科医生要广泛开展学习班,病理、临床研讨班更新他们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理念的掌握和运用,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提高。

2.2重视学科交叉

现代科学不断地向高度细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在某些领域又进行统一化和综合化发展使之系统化。医学界为了临床应用的需要首先细化了它的学科,即原来简单的内科细化成胸内、肾内、呼吸、肠道、消化等不同的专业科室,这只是让医务人员在某一领域的知识更加精细化、专一化,这是从纵向看。那么从横向来看其中各科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的纵横联系就表明了从事医疗工作人员的知识既要有它的专一性,同时还要有综合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具体讲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在掌握了一项专长以外,在其他相关领域里尽可能地造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尽快成长、提高,尽快的适应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具体一点即感染科医生要经常和大内科医生进行临床和基础理论的交流,掌握临床病原微生物知识,用以提高自己对感染病患者医疗水平的实力,从综合病情来处理患者病情。用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合理的剂量及给药间隔疗程,这样才能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和重症感染的综合诊治能力。

2.3加强医院感染队伍建设

将医院感染科纳入专业教育体系,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内容除医院感染学、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隔离与防护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传染病学、灾害医学等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感染性专科疾病的重视,增加感染性疾病专科医务人员学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可以使科室学术团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临床能力等诸方面均得到不断提高和加强,学术队伍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4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

为推广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积极申办各级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通过各级继教项目的举办,全面调动了感染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了大家自觉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水平、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发展。广泛宣传感染病和医院感染预防知识,教育全体人员重视医疗活动中的隔离原则和无菌观念,了解各种传染病和感染致病菌的传播途径,做好针对性隔离措施。

2.5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及时掌握全球传染病流行趋势,保持与WHO等国际组织的联系、交流和合作,建立全球性信息合作关系非常重要[2]。

篇5

1.2信息查询和报表生成功能

相关用户能够在自己权限范围内查询有关信息,系统能够对查询结果生成相关报表或转换为Excel文档。

1.3在线注册和登录功能

各种用户都能够在线注册信息和查询注册信息,都能够在通过审批后进行登录。只有登录后才能进行权限范围内的相关操作。

1.4业务流程处理功能

该系统支持在线业务处理工作,支持业务流程处理是系统的核心功能。招生主任、教务主管、中心总监、财务经理、市场经理、学院决策层等系统角色都可以在合适的时间或状态下进行网上业务处理。每一个客户(潜在学生)进行注册后,关联招生主任可以对注册信息进行扩展和维护,一旦提交或超出维护限定时间就失去了修改权限,如果有无效信息或错误信息,必须进行网络申请,经招生中心总监批准后,方可进行修改;注册客户经教务主管审批后即转变为学生身份,由教务主管对其学籍信息和应缴费信息进行确认;财务主管主要对客户或学生进行收费确认,这些信息将作为学生注册和学生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决策层可以随时查询客户或学生的状态统计信息。2.5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由于系统数据涉及学院的各种核心业务数据,确保数据的完好无损和有效性以支持业务工作的持续是系统设计的重要目标,为此要求系统必须具有定期数据自动备份和不定期手工备份的功能。

二、学院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现

2.1注册和登录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客户(潜在学生,一旦通过考试,审批通过后即成为学生)自主注册、管理人员信息注册、学生信息注册功能。不同用户类型和角色登录后会开放相应功能和数据。当用户访问该系统应用时,如果没有登录的话,随即返回到登录状态;如果没有账号的话,必须进行注册以获取账号。另外注册时也是有一些限制的。比如,教务主任等各种工作人员注册时,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存在该职工信息才可通过;学生注册时,必须关联一个招生主任,或者由招生主任代为注册。

2.2招生管理模块

该功能模块的用户为招生主任和各招生中心总监,具有查询和增、删、改客户或学生信息功能。

2.3学生管理模块

主要对学生的档案信息、缴费信息、选修课,每一个功能模块的实现结构也分为以上四部分。表现层主要是一些PHP网页,业务控制层主要进行角色验证和授权,数据访问层主要由通用数据库访问类组成,数据层主要由数据库和其他数据文件组成。该系统主要分以下几大模块:

2.4注册和登录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客户(潜在学生,一旦通过考试,审批通过后即成为学生)自主注册、管理人员信息注册、学生信息注册功能。不同用户类型和角色登录后会开放相应功能和数据。当用户访问该系统应用时,如果没有登录的话,随即返回到登录状态;如果没有账号的话,必须进行注册以获取账号。另外注册时也是有一些限制的。比如,教务主任等各种工作人员注册时,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存在该职工信息才可通过;学生注册时,必须关联一个招生主任,或者由招生主任代为注册。

2.5财务管理模块

财务经理可以根据教务主管和有关规章制度确定的应缴费信息进行费用的收缴和确认。

2.6报表自动生成和打印模块

教务主管、财务总监和市场部经理以及决策层等都需要相关报表功能,有些报表就是查询结果,可以转换为Excel文件格式或直接打印。

2.7后台管理模块

后台管理模块主要由一个框架网页和代码文件组成,各有关用户都在此模块中进一步进行角色验证并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进行系统信息的访问和操作。

3.7其他通用模块

大部分为系统运行时底层支持模块,系统管理员进行系统部署和初始化时使用。

2.7.1系统配置模块

主要保存系统运行时的一些系统初始化状态信息,包括整个系统框架结构的配置和网站的相关配置,这些配置信息统一放在一个数组中。

2.7.2基础信息初始化模块

主要对系统运行所需要的一些业务基础信息和枚举选项进行初始化,比如用于各种潜在客户选择的教育大类和教育类型、专业、层次等。

2.7.3数据库的操作类模块

该模块主要提供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功能,把各种数据库的sql语句封装为类方法,该类主要用于对实体类进行操作,隔离实体类与数据库的耦合。

篇6

1.课程体系滞后。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其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能顺利衔接。英语语言基础课与商务专业课比例失调,英语与商务相辅相成的关系没处理好。有的继续教育学院在设置课程时,只在原来的英语课程里附加了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谈判等几门商务类课程,总体的课程体系零散笼统,学生难以习得系统规范的商务知识,商务英语实践类课程少。有的继续教育学院过分强调商务专业知识,没有重视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还有的继续教育学院,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实践的机会少,实训资源也很短缺。

2.教材内容滞后。继续教育学院选用的商务英语教材大多侧重英语而非商务,教材中的练习一般从英语词汇、短语、句子和汉英或英汉翻译出发,强化语言点,没有体现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特点。很多学生学会了汇票、本票、支票、保单、提单等商务常用单据的理论知识,却不知道在现实商务实践中如何运用。另外,继续教育学院选用的商务英语教材内容也相对滞后,理论性强,应用性弱,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无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3.教学方法单调。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学大多采取以教师授课为主、以内容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理论讲解为主,实践实训为辅。有的继续教育学院由于条件限制,甚至没有商务英语类的实践实训。商务英语教师基本都依托学校指定的商务英语教材,零星地讲解商务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师生互动少,课堂沉闷,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4.师资队伍匮乏。目前,大多数继续教育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师良莠不齐,很多是从英语语言类教师转型而来,精通英语语言,但欠缺商务知识,更缺乏具体的商务工作经验,尽管可以使用英语授课,但涉及商务领域的内容只能照本宣科。因此,这样的商务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深入、系统、透彻地讲授商务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能力更是严重匮乏,使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商务理论知识和商务实践技能。一方面,商务英语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学校的重视也不够、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力度不够。此外,针对商务英语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机会也比较少。

三、基于成人教育视角的创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顾名思义,成人教育是专门为成人提供的教育和培训,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不但能为更多社会从业人员增加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因为成人的年龄、阅历、社会经验、文化素养、职业领域等方面的差异性,成人教育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其教育形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成效等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基于成人教育特点的创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1.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创新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继续教育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应用型课程开设太少。因此,我们要紧密结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有特色、善创新”的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适当增加应用性和商务实践类的课程,重视商务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输入,把课程体系与职业需求的实际结合起来,增加研究型、讨论型和自主学习型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商务专业知识,而且可以通过模拟商务环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合适的教材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商务英语类教材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当今风行的电子商务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此相关的网购方式如团购、秒杀等都要适时地写进教材。教材内容还要体现概括性,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掌握学科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形势下国际贸易、国际市场竞争的方式,商务洽谈的形式等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这些都要在商务英语教材中体现。再者,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要改变以学历为目标导向,强调稳固掌握知识点,切实提高职业能力,教会学生去动手、去思考、去创新,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层次。

3.根据成人的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商务英语课程应该关注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多讲对学生真正有用的东西,避免过多不切实际的商务理论。将国际商务活动的真实内容引入教学,强化“三位一体”(即实验课程、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让学习者在习得语言技能的同时,了解最新的国际商务知识,掌握商务实战技能。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多采用引导式和互助式教学,增加案例分析和实践环节。除了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大量援引网上资源外,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交叉使用分组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跨文化交际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适合成人的教学方法,尽量保持课堂教学的新鲜感,鼓励他们参与讨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他们自己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授之以渔。

4.根据成人教育的需要,教学手段要现代化和网络化。在教学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成人教育走向规模化的有效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并放置在网络上供学生随时查阅参考,实行开放化的继续教育体系。同时,通过电子邮件、QQ离线文件传递等实现作业的网络投递和批改反馈,也可以通过QQ聊天实现答疑辅导,根据学生在网络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合理科学地安排面授时间和内容,实现网络化和弹性化教学。

篇7

过去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定位于高等学历教育,是基于出现的人才断层,这一定位在当时确实满足了许多人对高等学历的需要,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知识型、技能型、研究型及复合型人才等,而过去传统的继续教育已习惯于对单一学历型人才的培养,缺少应对现实变化的准备,忽视成人学习者的多元学习需求,没有积极寻求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开拓新的教育服务市场,以致于面对新形势对教育的新需求,准备不充分。又由于高校扩招,取消对报考年龄的限制,所以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单一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日渐萎缩,难以符合社会的需要,滞后于时代对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多元期望。

目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在办学形式上仍以全日制、夜大、函授、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为主。由于成人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变化,继续教育、短期培训、岗位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则愈来愈显得必要,但目前还比较缺乏;在学历教育中,有高中起点专科、专科起点本科、高中起点本科等,但主要是专科层次,办学层次低级化。随着成人学习需求的多元化和社会对人才层次需求的提高,这一定位也明显落后于形势变化的需要,急需调整。

(二)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与普通高校趋同,缺少自身特色

由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定位于高等学历教育,所以在培养模式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重学科本位轻能力本位,重理论学术轻实践应用,缺乏研究成人的职业性、心理上的成熟性、时间上的业余性、知识上的实用性等特点。同时在专业设置、开设的课程和教材、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也与普通高校趋同,缺少对自身特色的研究和开发,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拓展服务功能,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几十年一贯的夜大、函授、脱产学习形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随着终身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深入人心,社会需要继续教育机构为人们提供满足其一生不同阶段不同要求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21世纪的教育要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与人交往为重点教育内容”。因此,新形势下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要及时意识这一需求,积极改变学历教育一枝独秀的格局,及时调整办学形式,以灵活性、大众性、多样化来适应社会的需求。除开展系统的学历教育外,还应根据经济发展、人才市场变化、社会需要及专业特点,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把增强上岗竞争力的灵活多样的高层次岗位培训和以增加新知、个人发展和完善、培养能力为核心的继续教育当成应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多元化除了指办学形式以外,还包括继续教育的内容多元化。由于成人学习需求的多样化,教育服务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多元教育将成为21世纪继续教育努力的方向,因此,要增加“量”,增加继续教育的知识量,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另外,还要提高“质”,即继续教育不再单纯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谋生”手段,而应成为适应社会、陶冶情趣、完善自身、发展个性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新科技知识教育、实用技术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化教育、审美教育以及闲暇教育等将成为21,世纪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提升、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层次,走高标准、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人才规格必然是高层次的,而继续教育原来以专科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和层次显然已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智能型、复合型人才将会引起继续教育培养目标和层次的战略转移,推进继续教育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主要表现在:

1、岗位培训转向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智能型人才为主的高层次培训;

2、继续教育转向以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为主要培训对象,以更新知识结构、增添、扩充高新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为主要培训内容;

3、学历教育将转向培养以第二学历、第三学历为主要形式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和以高新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职业教育。

篇8

笔者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进行实证调查,结合本校继续教育的办学特点和实际,通过抽样调查法,选取较有办学特色的继续教育学院本部和5个校外函授站(教学点)的10余个工程类专业的在读学生和工程类专业相关老师发放问卷;对相关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实施访谈,客观了解继续教育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学生求学需求和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而分析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可概况为以下几点:

(一)学校继续教育工程类人才培养规模逐步扩大

继续教育工程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数逐年增加,由2010年的860人递增到2016年的4366人,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由14.4%增加到24.02%,预计此比例将继续增长。目前,学校共有继续教育学院本部及16个合作单位开设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17个工程类专业,层次覆盖专科、专升本和高起本,涉及到半数以上的教学站(点)和多个专业学院。

(二)继续教育工程类学生的求学动机明确、对师资的认可度低

通过问卷了解到,接受工程类继续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相关的从业背景(61.7%)或期待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29.5%),因此这些求学者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即获得专业相关的实用技术和适应工作的能力(77.6%),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文凭(17.5%),更不是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2.5%),学生明确的求学动机和需求必然要求地方高校能够提供实践动手能力强、实训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工作。而实际的情况是学生的求学需求满足度颇低,只有1/5左右的学生认为接受的继续教育可以满足就读需求。对师资的认可度也不高,49%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理论水平很高,少部分学生(17.2%)认为教师实践能力强但理论水平不足,仅7%的学生选择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学生普遍(87%)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应当更突出实用性、操作性,期待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能跟实际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

(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工程类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一线从业经历

整个教师队伍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体现了教师队伍在本学科的整体素养。在所调查的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为6%左右,硕士学位占15%,学士学位约为37%,低于学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高达40%,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总体较低,但校本部的师资学历层次明显高于校外合作的教学站(点),未取得学士学位的教师主要来自于校外站点聘任的兼职教师。从师资来源看,校本部是依托学校专业学院的教师资源,基本无外聘人员,高校的平台带来的是高学历学位的教师,但是这些高校老师中有不少都是刚获取硕博士学位就直接走上讲台的理论型人才,缺乏相应的实践经历;而校外合作的教学站(点)除了有少数技师学院、高职院校主要依托本校师资外,更多的站点是通过聘用兼职教师完成教学,兼职教师有些是其他院校的专业老师(41%),有的是在读的硕博士或者本科生(37%),仅有6%左右是来自相关企事业单位,教师来源较为单一,师资结构不合理。这样的师资结构导致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严重匮乏,高达3/4比例的教师完全没有实践一线的从业经历,仅有不到10%的工程类教师拥有2本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

2.师资队伍的考核机制僵化,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多数高校衡量工科教师的标准是科研项目的等级和经费数额,理论研究成果获奖的层次和排名,在SCI论文的影响因子和数量,以及出版的学术专著等等。”加上现有的年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等制度都造成了教师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们普遍(86%)认为所在单位不够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一线操作,政策上倾斜度低,比如有的高校会采取安排教师奔赴企业一线参加实践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但是缺乏对该举措的后续激励措施,去参加过实训的教师在工资津贴、晋升发展上并无有效倾斜,因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低。

3.教师缺少接受继续教育的渠道,产学研缺乏有效结合的桥梁

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作为高校教师更要通过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己全方位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终身学习。半数以上(56%)的工程类教师表示非常想去实践一线体验学习,但是缺乏这样的机会和渠道,师资能力水平可持续培养有待加强。另外,部分教师在登上继续教育的讲台之前没有途径接受成人教育教学理论和成人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具备对成人学生授课的技能技巧。再者,企业、学校和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很有局限,产学研成果的相互转化相对滞缓,产学研缺乏有效结合的桥梁。一边是学校的科研工作者不切实际地在实验室忙碌,另一边是企业苦求着能提高实践操作效率的良方;一边是高校的课堂聘请不到优秀的实践一线的专家答疑解惑,另一边是企业缺乏参与学校教学的积极性。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工程类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对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该校继续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少数高校仍仅把继续教育当做学校创收的途径,只讲经济效益而不顾投入和管理,这种办学导向势必造成继续教育的畸形发展,更无从谈起花大力气进行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其次,学校的管理机制是教师发展重心的导向,颇有局限性的激励和考评机制只能引导教师偏离实践和教学。再次,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培养机制也未给教师提供深造和拓展的机会和平台。

(二)学院方面

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学校继续教育的主办部门,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没有自己的师资队伍,几乎所有师资都是依托于学校其他二级学院安排,这必然造成了教学组织过程中严重受制于专业学院的各项安排。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专业学院安排完本单位所有的教学任务及各项工作后,有空闲时间的老师再派给继续教育学院上课,遇到师资紧张的专业甚至连专业教师都安排不出来而随便指派在读的研究生取而代之,继续教育学院想要争取到优质的师资来授课更是难上加难。

从专业学院的角度看,一方面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这些学院本身的各种资源条件也确实越来越有限,对外派出教师对自己学院的眼前发展并无很多益处。另一方面因为上课时间、生源水平、教学内容等差异带来的实际操作方面的困难,专业学院很难对教师所承担的继续教育教学任务的质量进行把控和考核,因而很多专业学院都不把继续教育的教学量纳入对教师的考评体系,这也影响了专业老师给继续教育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教师方面

教师本人的思想观念、能力水平以及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理念对教师的行为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有些教师对继续教育学习形式有偏见,认为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层次低,悟性差,水平弱,因而态度不端正,应付了事,对待教学更是直接把给普通本科学生授课的方式和内容全套照搬到成人课堂,忽视了成人学习主体的特点。有些教师则是空有理论一大套,面对实践操作经历丰富的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反而束手无策。殊不知,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基本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相关工作,对他们的培养过程必须重视实践性、实用性、时效性。

(四)企业方面

近年来,地方高校及继续教育机构开始主动争取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寻求优秀的企业人力资源为提升继续教育教学、壮大师资队伍创造条件。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企业中优秀的工程类人才能进入继续教育课堂的寥寥无几。企业内部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又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人才的作用和影响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一方面时间上的冲突、职工考评和晋升体系的局限、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等都导致了这些优秀的对口人才登上高校讲堂的途径还不畅通。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往往被短期利益禁锢和短视,看不到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共享带来的长远效益和好处。

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工程类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学校合理定位继续教育发展,改进教师考评机制,加大激励措施

地方高校作为工程类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基地,更应该发挥自身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办学优势。学校要充分肯定开展继续教育的价值,明确继续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对继续教育办学的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彻底摒弃把继续教育办学当做学校创收途径的错误观念。学校需逐步把继续教育教学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学督导体制,构建竞争机制,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管理,形成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大力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融入继续教育办学。学校还应有计划地把在职教师选送到相关企业学习和顶岗作业,鼓励其在实践中获得相应的“注册、执业”等职业资格证书,学习和顶岗阶段的工资待遇应不少于在校服务时的水平,并在职称评定、资格晋升中认可、重视这些经历和证书。

(二)继续教育学院建立自备师资库,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

继续教育学院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学校的支持,加强对继续教育的办学投入和政策帮助;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和时间上的灵活优势,争取本校和社会优秀教师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度。还可以通过提高课酬和专家费的方式,吸引优秀教师主讲继续教育的课程;通过听课与观摩教学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进行学生评教,开展学生座谈会,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及反馈纳入其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估中等等。此外,还要解放思想,广开思路,既要加强学校内外部的联系和合作,又要积极争取企业投入及社会参与,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实现资源共享。对于从校外引进的优秀人才,需通过开展课前短期培训的形式,提高其基本的教学技巧和能力水平。继续教育学院要花大力气,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建立起一支稳定、可靠、优秀的继续教育工程类教师库。

(三)教师本人需提高认识,积极争取自我完善和提高

篇9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进展,我国的继续教育曾一度蓬勃发展,为各领域培养了大批的“后起”人才。继续教育英语专业也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适合企业及单位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批人才。然而,在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继续教育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作为继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英语专业也面临严峻考验,即生源质量下降、生源逐年缩减。要应对这一挑战,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至关重要。“学以致用”对继续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意义尤为深刻,因为大部分学生是出于工作需要而再次进校接受再教育。学生及所在单位都希望继续教育这一过程一结束(甚至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就可以应用于工作中。这就需要继续教育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书面和口头交流活动,能够完成不同场合中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但在现实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却会遇到各种困难,有时甚至陷入困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经过两年半的专科或专升本的学习,在英语语言应用上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发音不准、听说能力较差、写作水平较低、无法完成正常的日常英语或中英交流活动。也有大部分同学在学士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了大麻烦:标点乱用、常用词的错用或乱用、词性不分、语法混乱、逻辑不通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连论文的英文题目也常出现词性错用和语法混乱的现象。每年指导论文的老师都会为此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以至于学生要不要写毕业论文都成了领导和老师要面对的难题。改变这种现状、有效地完成对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任务是继续教育英语专业要完成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具体分析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三、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1.社会、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而成人教育既是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的前身。虽然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已经取得了明确的法律认可地位,但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仍备受争议,仍不被很多人所接收和认可。即使是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对成教和继续教育的政策也不稳定,甚至一度“淡化”继续教育。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足,这使得继续教育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并不断被“边缘化”。这与发达国家对继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相差甚远。受此影响,很多单位和企业都将继续教育的毕业生排除在录用范围之外。即使一些学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专业四级、甚至专业八级的考试,依然会在就业和报考研究生考试时时受到种种限制。这种现实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为学生培养而尽心尽力的老师备感挫败与不公。制度与政策的逆向倾斜必然会造成教育的不公,进而会影响师资分配失衡、教育资源配备不足,这势必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普教和继续教育分而治之或将继续教育学院分离出大校本部单独划院治理。还有的高校将继续教育学院从财政和教学剥离出大校,学院自主教学、自付盈亏。继续教育的国家财政支持几乎没有,学生的学费又远远低于普教,这使继续教育学院财政陷入危机甚至入不敷出,只好搭载其他的培训项目来勉强支付教师工资。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师也不能得到大校其他学院老师同等的培训机会,尤其是海外学习机会,而这对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没有素质过硬的老师怎能培养出能力强的学生呢?教师的积极性是其责任心的前提与保障。高校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也使得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没法平等享用大校图书馆等学习资源。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这些在校外难以找到的资源。

2.学生自身因素

继续教育是面向全社会招生的,这一点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生源大多是优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而参加继续教育入学考试的大多是普通高考落榜学生、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职高或技校毕业生、或者是一些参加过工作后有打算提高自己文凭的公司职员等等。近几年,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使得继续教育一部分相对基础好的生源流失。社会的不认可也影响了继续教育生源的数量。这使得继续教育陷入了入学考试的考试难度偏低、录取分数偏低的境地,导致很大一部分英语基础极其薄弱、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涌入继续教育课堂。这一现状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给老师授课和学生听课都带来了难度。在课堂上,尤其是以英语为代表的语言类的课堂上,一大部分人难以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而老师也无法在短期内培养起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无法填补大部分学生十几年的英语方面的空缺。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听不懂、跟不上、没兴趣。少部分优秀学生因为老师放慢讲课速度,降低课程难度而难以在专业上取得更大进步。继续教育生源广而杂,这也导致继续教育学生年龄结构的多元化。

继续教育学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8-40岁之间。而其中年龄偏大的学生很多已结婚生子,或者是已经有了使自己忙碌奔波的工作。这一现状为继续教育的英语课程设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一个人学习语言能力的最强时期是在少儿时期,而这些年龄偏大的学生虽有比适龄普通本科学生更强的自控能力,可是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的偏差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挫败感和不自信。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导致在英语学习中词汇和语法成了这些超龄学生的老大难。不自信和惶恐的心理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的提高。此外,虽然继续教育的主体课程分布在周末及工作日的晚上,可还是有很多学生还是会因为家庭或者工作方面的原因难以全勤,甚至有少部分学生从不出勤。而外语的学习需要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保证达到一个量的积累。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时间不能保证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复杂的学生群体构成,多元化的年龄分布使得继续教育的学生群体不再像是单纯的学生群体。而更像是一个缩小了的社会群体。一些在学业或工作中遭遇挫折,或者是在社会上有过工作经历及创业经历的学生会给刚刚走出高中或者中等教育校门的学生带来一些悲观情绪或者是一些金钱至上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的影响很容易在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院系内形成消极的学习风气。很多学生在入学一年后就把注意力从课堂转向赚钱。加之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容易找到一些类似于家教、培训机构代课老师、导游等等的兼职工作,使得学生们透支自己的学习时间去赚钱。最后导致学业不精、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差。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之间进行课上和课下的互动、互助式学习。但继续教育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少而集中、均不住校,这给学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很多学生想找个能练习英语或互助学习的伙伴都很困难。这种学习上的“无助”和“孤独感”大大消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成了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一大障碍。

四、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措施

通过以上影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因素不难看出,教育是一种集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家庭等各方面凝聚之力的实施过程。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有可能引发连动反应,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如果没有秩序社会就会处于混乱状态,如果没有持续、稳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教育业会陷入教与学何去何从的尴尬境地。所以,大到社会小到班级,每个群体都应从大局出发,才能完成育人不误人的神圣使命。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继续教育应该重视课程的设置问题。课程的设置应突出“实用”这一特点,即能够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为目标。这需要改变照搬普教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做法。随着继续教育的不断改革,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和教材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但力度远远不够。符合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水平的现成教材很少,而过难或过于简单的教材都会影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合力来完成继续教育英语专业配套教材的编写这一多年难以突破的艰巨任务。同时,针对继续教育学生上课时间短、自主学习能力弱等特点,教学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针对性调整。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网上的听力练习、人机对话、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英文原版电影欣赏等活动中来。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其语言能力。教育也是服务,为学生提供服务。继续教育英语专业要本着“实用”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学生和社会所需求的“服务”。面对英语基础薄弱、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教师要以持之以恒的耐心、诚心、责任心去感化学生,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给他们张口说、动手练的机会,在课下鼓励他们给自己学的机会;鼓励学生克服不自信的心理、努力去体会到听懂与表达的快乐。

篇10

当下,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全社会渐渐形成,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成人学历继续教育需求趋于减弱,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各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日渐增长。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进入转型时期,非学历继续教育正在走向继续教育大舞台的中央。作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非学历培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景象,各种培训铺天盖地竞相登场。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时期,社会上非学历培训已浸染了市场化的色彩。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中,走在科技、文化与教育发展前列的高校应当占有自己的领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其服务方式主要有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创新。具体实施渠道可以是教育服务和科技服务等。高校继续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渠道主要是教育服务。 

 

一、分析条件,恰当定位,找准学校继续教育工作发展的着力点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其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的需求又是多样的,有技能培训、资格认证培训、知识拓展培训、娱乐健身培训、生活艺能培训等。不同的高校,由于所在地区特点不同,学校本身条件与特色不同,其继续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内容与方式也多有不同。学校应根据地区特点、社会需求、本校条件来定位,选取适合的继续教育工作方向,确定自己的工作思路,形成本校特有的继续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如南京晓庄学院是以教师教育见长的高校,面对近年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加快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的形势,高校最有条件做的就是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专业提升提供培训服务。因此,我们确定把做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培训作为继续教育转型时期开拓工作的着力点。明确“学历教育要着眼本省农村,教师培训要服务南京兼顾省外”的发展思路,树立“优质服务,打造品牌”的办学信念,在保持成人学历教育规模(2010年在籍生近9000人)的同时,着力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 

 

二、关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创新和特色为本地做好继续教育服务 

 

为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校肩负的社会责任。地方高校尤其应当为学校所在区域的发展做好服务,以其在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满足当地的社会发展需要。 

如南京晓庄学院继续教育十分重视为南京的教师队伍建设服务,组织精干力量,积极承担本省、本市各类教师、校长培训任务,不断创新,认真完成各个培训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精心安排培训课程,遴选理论水平高、对基础教育现状熟悉的高校专家,聘请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名优教师走上培训讲台,采用集中讲课、案例研究、交流互动等形式进行教学。在理论课程之外,我们强化实践指导,安排学员到中小学名校,由名师指导,跟班听课、研课并上实践课,情境模拟、现场剖析,再辅以研讨沙龙、集体交流、远程学习等方式进行培训教学,努力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设计“教学做合一”的教师培训,让学员“在做上学”,形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培训特色。 

在培训中,我们追求两个“为先”,即培训服务为先和培训效果为先,主动服务学员,创新培训方法,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办班水平,受到一线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欢迎。 

 

三、扩大服务半径,开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地区培训项目,为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而献力 

 

在做好本地继续教育服务的同时,高校也应努力扩大服务半径,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开辟项目,到继续教育的空白区域去发展事业。这既可为缩小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而出力,也可避开本地激烈的市场竞争,另辟蹊径,创新发展。而且既能为社会进步作更多贡献,又能提升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如学校继续教育实行了“种好‘责任田’,扩张‘自留地’,开发中西部,联合发达省”的工作策略。其中“责任田”就是本省、本市教育行政部门交给的本地教师、校长培训任务;“自留地”就是高校自主开发的培训项目;我们在完成好本省、本市师训、干训任务的前提下,努力自主开发新的教师培训项目,借助拥有的教育资源,向新疆、内蒙古等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区进军,为那里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服务。同时,与北京、上海、浙江等教育发达省市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办班,互动互助,互利互惠。 

到目前,我们自主开发的外地培训已涉及八个省市自治区,融入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富有特色的培训模式得到外地同行的认可。这些项目的实施明显地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锻炼了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队伍,促进了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与互动。而其过程中生成的许多新教育资源又反哺于高校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整合校外教育资源,用好区域优势,增强继续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要多种教育资源的支撑。教育资源既包括学校本身的师资、设施、场地等,也包括高校所在地区的各种可用于教育服务的社会资源。不同的高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各有特点。高校应善于将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用好用足,并视需要对它们进行恰当的改造与整合,让它们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效用。 

南京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文化场馆等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可分为下列三种:人力资源、环境资源、信息资源。 

人力资源的组成主要是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教研人员和一线中小学名师、名校长以及企业优秀管理者等方面人才。他们合成了一个理论功底深厚的、具有不同学术风格和研究专长的、有丰富的管理和教学经验的团队,形成我们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库。我们根据不同的培训教学需要请他们讲学。 

环境资源的组成主要是各具特色的中小学、幼儿园、区县教师进修学校以及陶行知纪念馆等一些场馆组成。它们作为学校的教师培训、校长培训实践基地,为参训者实践考察、跟岗研修等活动提供教学现场。我们借助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力量,与之合作联手承办外地教师培训。在合作培训中,学校发挥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的优势,区进修学校发挥实践指导性强的优势,在和谐的整合之下,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大大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目前已有四十多所优秀学校、幼儿园和四个场馆被作为学校教师培训实践基地。 

信息资源是指在培训办班期间,在本市举行的大型教研活动、教育研讨会、教学展示会等活动。我们适时组织学员参加这些活动,使学员从中获取多种有用信息。 

 

五、做好校内协调服务,充分发挥各院系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利用本校资源开展继续教育,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依靠力量是校内的各个专业院系。在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应当主动为校内院系服务,为他们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创造良好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通常情况下,高校的专业院系的教师长于本专业的研究与教学,但对校外社会上继续教育市场往往不甚了解,在培训项目的开发与承揽、培训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方面缺少经验。这需要继续教育学院主动服务,根据他们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帮助,牵线搭桥,协助开发,将院系的专业优势与市场的培训需求恰当对接,为他们搭建服务社会的平台。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继续教育学院还应协助院系做好组织、协调、管理工作,让院系能集中精力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搞好继续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除了帮助师范院系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学院也努力为非师范院系开展继续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学校与学校驻区合作成立了建邺社区发展学院,为建邺区的社区干部开展素质提升培训,与建邺区社区干部共同进行社区工作课题研究。同时,协助经济管理学院安排社工专业、文秘专业的学生到街道、社区当社工,为大学生调研社会,服务社区提供条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才干。继续教育学院还协助安排学校社会学专任教师去街道挂职,让其接触社区工作实际,指导社区工作研究,促进其专业教学及科研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这些工作的开展,使高校在为地方发展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的同时,也获得了地方为高校提供的大学生实践教学资源,出现了高校与地方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周艳辉,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lo,(2):1—3. 

篇11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结合内部条件(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要素(机遇、威胁)进行综合分析的战略选择方法,以选择能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规避威胁的战略,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作为一项常用且十分有效的战略规划工具,SWOT分析法也可以运用于高校继续教育内部发展战略制定。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即通过SWOT分析法,进行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并据此开展战略转型探索实践,走出一条综合性、立体化的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之路。

一、2009年学院发展状况SWOT分析及矩阵构建

2009年,东华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与网络教育学院面临整体实质性合并,成为独立建制的学校二级办学实体。同时,学校要求学院制定“十二五”规划,为下一个五年的发展开篇布局:一是实现全成本核算;二是充分发挥办学实体作用,明确学院独立开展继续教育业务,涵盖从招生市场拓展、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教务管理、师资聘请管理、学生支持服务到技术支持保障的全环节;三是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4000人左右,远程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要从无到有,争取2015年达到8000人左右;四是改革用工制度,总体人员规模维持在40人以下。在这重要时期,学院不仅在意识形态、资源重组、办学布局、内部管理上存在众多变数;还受到信息技术迅速更迭与社会教育需求变化的双重压力。

在此背景下,学院会同有关专家,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评估内外环境状况,挖掘关键战略要素,形成SWOT分析矩阵并进行逐一分析,选择未来五年学院“能够”或“可能”采取的发展策略(详见表1)。

二、学院“十二五”期间战略转型实践

面对紧迫逼人的形势,学院迎难而上,运用SWOT分析法为“十二五”期间战略转型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将发展目标确定为:坚持“继续教育、自主办学”原则,大力推进非学历教育,拓展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稳步提高成人与网络学历教育质量,加强现代远程技术的运用,努力办成一个有特色、多层次、国际化的继续教育学院。围绕发展目标,学院按步骤采取了一系列转型举措,以优质的组织运行促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奋力开创转型综改新局面。

(一)组织更新,切实适合学院内外发展条件

第一,两院整体性合并。2010年,成人教育学院与网络教育学院完成整体实质性合并,组建“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整体合并后,思想观念得到统一,办学优势真正互补融合;学校对学院实行全成本核算的财务政策,人、财、物资源聚合并统一管理。

第二,组织架构更新。学院结合发展需求灵活设置部门,于变动中追求办学、人力等资源的优化组合。以直面市场的对外联络部为例:2009年学院改组项目拓展部,作为非学历培训项目拓展及管理的职能部门;2011年项目拓展部和学历教育招生办公室共同组建市场部,以实现学历与非学历招生资源共享融通;2014年招生办公室、项目拓展部及校友会(筹)共同组建新的对外联络部,充分开发教育市场。

“十二五”末期,学院下设行政事务部(办公室、后勤服务部)、成教学历部、远程学历部、对外联络部(招生办公室、项目拓展部、校友会),以及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组织机构上与学院并立,含教育研究部和信息技术部),形成了包括招生与市场拓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管理、学生支持服务、资源建设与技术支持在内一整套清晰、科学、高效的组织构架。

第三,设立校级终身教育研究机构。学院采取了“分步走”的策略,2009年设立继续教育研究室,从事继续教育研究与规划决策咨询工作;2012年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作为学校的二级机构正式设立;2013年,为对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共享需求,学院设立了教学资源部;2014年,将教学资源建设职能纳入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进一步推进现代远程技术、新媒体技术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融合。

(二)文化引领,提供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一,价值观凝练。一是提出创建“美在东华”的学院文化,突出美育特色;二是提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的终身学习理念;三是提倡“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及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理念;四是鼓励“胸中有学院,目中有他人”的团队协作文化,多渠道增强队伍凝聚力。

第二,文化载体建设。学院的文化建设活动几经更新丰富,目前已经形成“团队建设月活动”等五大系列。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活动,培育健康与美的学院文化氛围,尤其在加强团队凝聚力、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升队伍职业素养、提高师生服务质量等方面成效显著。学院文化在引领学院发展上起到了“凝聚与促动,做文化育人的推动者;激发与倡导,做健康与美的追求者;训练与分享,做职业化进程的带动者;关怀与温暖,做人心工程的传递者”的重要作用。

(三)人事创新,实现学院人才队伍跨越式发展

第一,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学院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开展领导论坛、师傅带教制、业务培训、职工讲坛、新员工培训、学术沙龙等一系列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形成“有章理事、有人干事”,开放、奋进、创新的职业氛围。工作时团结紧张,提高职业化程度;工余时活泼友爱,培育家庭化氛围。

由于用人政策调整,学院新进人员多为人才派遣员工,至2014-2015年已近学院职工半数。年轻化且对学校情况较陌生是这批员工的特点。2010年起,学院定期举办新进员工专题培训,并作为整个员工培训系统中重要一环加以落实,培训内容涵盖学院各项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帮助新员工尽快融入学院,为其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交流平台。

2012年,学院制定出台《继续教育学院职工培养计划》;2014年,学院的队伍建设方案进一步系统化,修订《继续教育学院职工培养计划》及增加年度院内评奖评优作为配套政策,内容涉及继续教育政策解读、新技术新媒体知识更新、职场礼仪与办公技能等。走上内训讲台的,既有受邀专家、学院领导,也有部门主任和基层职工,形成一种“外有引进、内有挖掘、人人培训、全员提高”的良性机制。

第二,改进用人制度。学院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制度环境。一是岗位一年一聘,实行分级和目标管理,竞争上岗,岗酬相应,权责挂钩,允许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二是建立以主任负责制为核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五年来,学院的人员规模始终稳定35-40人之间,但整体办学规模扩大,功能不断拓展,实现了活力激发、减员增效、结构优化的良性发展局面。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办法。学院持续改进优化用人制度,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一是实行绩效工资,职工的工资收入由国家、上海、学校、学院4部分组成,职工收入稳步提高;二是基本建立起较为合理的、公开且基于贡献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考核机制。

(四)关系理顺,释放学院多种形式办学活力

第一,改革资源配置,优化办学布局。学院强化自身优势,积极引入各方优质资源,确立服务上海地方发展、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整体办学布局,以开阔的思路引领学院发展。一是2010年起面向纺织服装行业恢复现代远程学历教育,在纺织服装行业聚集地逐步设立学习中心;二是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点展开评估,设立优胜劣汰机制,合理优化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与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结构。

在大环境整体下滑的态势下,学院“十二五”期间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4000人左右;现代远程学历教育重点面向行业开设,自2011年恢复招生以来,学生数逐季递增,至“十二五”末期在校生规模已达8000余人,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第二,专家治学体系建设。学院已经基本形成包括学院专家委员会、法律顾问、专业主任、教学督导等在内的,分类、分层次的专家治学体系,使学院从发展战略与方向的确定,到规范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充分发展专家智库作用。

第三,纺织服装行业及院校培养各类人才培育基地中心建立。2010年至今,学院已建立“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人才培训中心”“全国纺织服装师资培育与专业发展中心”等多个政校企行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及院校培养人才。

第四,集中学校优势资源服务地方与行业。学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化政企校合作,不再单纯追求人数增加等硬性指标,大胆尝试与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安徽、广东、广西等产业集聚地政府,与上海宝钢化工、江苏阳光集团、浙江莱美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安徽华茂集团、山东岱银集团、广西华盛集团责任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取得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五)资源盘活,实现优质教科资源的建设与推广

第一,加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研究。一是参与了多项市级课题研究,包括“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分银行’认定非学历证书”“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研究”等教育部、上海市课题;二是“网络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现代远程教育嵌入型、现场式纺织服装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网络教学环境下染整专业特色化、适用型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教改成果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东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三是连续五期参与上海市社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开展老年教育研究与实践。老年教育不仅是学院拓展终身教育办学视野,延伸教育格局的一个新增长点,也是终身教育研究与实践中需求迫切的领域之一。2013年,学院启动“上海市高校老年大学发展研究”课题,推动高校老年大学课程开发、资源建设、教材改革、师资培训等提升工作。丝网花艺术创作是上海老年大学东华分校的特色课程;2014年,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筹建“中国丝网花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为我国丝网花艺术创作研究、人才培养及艺术交流搭建平台,并积极筹备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为行业协会等提供优质资源与服务。一是主办或承办全国性、行业性、区域内有影响力的高规格、大型活动,包括“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2011年学术交流年会”“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海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2014论坛”等;二是加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全国微课程建设联盟,参加全国数字化学习资源成果展等。

第四,探索终身教育新模式。学院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开拓教育技术新应用领域,一是着力研发网上微课、微电影,2013年,学院微课作品《省道造型》及《数码照片精修:人物巧换衣》分获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二等奖、优秀奖;2015年,学院微课作品《百变丝巾》获得第三届全国微课程大赛暨全国总决赛作品评选一等奖,《艺术拼布》和《指尖上的时光》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二是服务校内外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

(六)以人为本,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十二五”期间,学院着力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培养人、成就人,创新点皆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核心,创设完整、高质量的学习过程和多样化服务载体。

第一,学分制改革。2012年起,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推进学分制改革。一是梳理所有专业,全面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二是不断深化教改内涵,细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充实课程设置。学院结合素质教育需求及艺教传统。一是从2010年初试讲座学分,课外讲座年点播人数已上升至万人;二是2013年起增设体育与艺术课程,成为上海第一所将体育类课程列入公选课的继续教育学院,“交谊舞”“乒乓球”“羽毛球”“拓展训练”“艺术拼布”“艺术心理学”等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

第三,调整教学模式。一是在丰富授课形式上,2009年起大幅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用于成人教学,至今已有31000余人受惠于半网或全网式的课程学习;二是在精研教学过程上,注重提高教学实效,建设继续教育实训中心,夯实工科教学质量根基;三是彰显艺教特色上,连续五年正式出版艺术类学生作品集;2015年还举办了艺术类学生毕业设计作品静态展、动态秀等大型活动。

第四,优化师生服务。学院树立了日常管理围绕“一个中心(以学生主体为中心),抓住一个重点(学生管理),强化一种意识(服务意识),服务一个目标(和谐校园)”的总体工作思路。一是建立三级立体网络管理制度,完善全体教务人员担任班主任、校友兼职学生辅导员助管、学生班干部自我管理的学生三级管理体系;二是形成相对完善的远程教育技术支持和教学管理框架;三是建立主讲教师――课程助教――教务管理三级支持体系,管理人员工作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全程对接,师生咨询回复率100%。

第五,彰显学风教风。学院加强师生评奖评优、学生奖助学金工作,设立“学习之星”、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美在东华?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美在东华?教学优秀奖”“美在东华?资深教师奖”等奖项。

第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教师来源结构“总体超稳定、封闭式、内循环”的问题,学院在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优化师资结构上持续努力。一是健全教学管理人员、专家团队、领导干部深入教学一线的听课巡检机制,提升教师整体水平;二是为实现师资管理常态化,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师资库,合理运用教师聘用、评价平台,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第七,建立基于项目的非学历教育管理方式。一是鼓励和推进非学历教育多途径办学,实行项目制管理;二是优化培训流程,培养复合型培训项目管理人才;三是摸索与市场接轨的分配激励机制;四是丰富培训项目类别,形成包括艺术类、创意类、纺织服装师资类、企业技术类、管理类、社区教育类等在内,面向社会与面向行业并举,普及型、技能型培训与高端型培训共生的多层次、有特色、强品牌的培训格局。

(七)管理升级,推动质量与效率的双提升

第一,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十二五”期间,学院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始终严格依法办学。在招生工作、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建设、学生支持服务、校外教学点(学习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学校非学历教育归口管理等方面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一是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段搭建学院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建立学生学习支持与教师支持服务系统;二是建立相对完善的网络化学生管理和师资管理平台,实现学生事务管理和教师管理的信息化;三是改版门户网站,使多样化的教育类型有更为直观的展现;四是组织开发院内自动化办公系统,推进院务信息公开及无纸化办公;五是教学与教务管理综合平台全部新建,拓展多类终端传递学院资讯;六是系统硬件平台统一规划、定期升级;七是将各类收费纳入财务管理平台统筹管理;八是建立全院统一的数据中心,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和整合,提高学院整体信息化水平。

三、小结与展望

综合评价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十二五”期间的战略转型成效,学院在人员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整体办学规模扩大,结构布局明显优化,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人才队伍得到锻炼,业务功能实现拓展;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声誉大幅提升,为行业、企业乃至社会的服务与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如今,学院已成为一个集学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现代远程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以及学校非学历教育归口管理、终身教育研究等职能于一体的办学实体,初步形成了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综合教育体系。五年来,学院共获集体和个人各类奖项32项,其中,市级以上奖励20项,校级奖励12项,集体奖项17项,个人奖项15项。

篇12

近年来,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处于转型期,各校都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菏泽学院通过对各项工作改革研究与实践,继续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初步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子。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专升本、高升本、高升专3个层次得以健全,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在校生人数达5862人。录取人数由2009年以前的1500人左右,增加到了2655人。与此同时,通过改革创新发展实践,学院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和非学历教育工作得到了山东省教学专项检查专家组的高度评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试点工作的开展,为学院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立交桥的建设首开先河;围绕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研究等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获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山东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等荣誉。

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招生工作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地方高校在成人教育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例如招生宣传不够,宣传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落实和改革。招生计划偏少,特别是专升本和高起本计划远不能满足学院的需求,并严重制约着录取率的提高。招生计划执行严重不平衡:有的专业报名人很多,有的专业报名及录取人数很少,难以正常开班或组织教学,生源质量逐渐下降。办学层次有待提高,应在现有本、专科招生的基础上开展在职研究生教育。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现状

教学管理模式落后,沿用普通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基本上没有体现出成人的特点。管理观念陈旧,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严重缺乏,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成人教学方法几乎和全日制的相同,这种办学思想忽视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性,阻断了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束缚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学员自身素质下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人教学过程监控有待加强,函授站、教学点设置和管理混乱。

(三)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地方高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规模较大,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都有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但从培训项目的创新性及效益看,高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国内开展的主要非学历教育项目是证书培训、行业培训和政府推动的一些培训项目。地方高校存在着对发展非学历教育认识不到位,力度不够,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定位不准,盲目跟风等突出问题。同时非学历教育的制度保障不够健全,生源面临激烈竞争,质量难以应对市场不断变化的新要求等。

(四)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没有与市场经济接轨,无序竞争,认可度降低

随着继续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高校的继续教育机制体制尽快和市场经济接轨。当前,虽然少数高校能做到,但是在大多数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管理中,很难做到,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单一,机制不灵活,难于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五)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有待整合

高校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等。负责继续教育的学院缺少规范统一的名称,部分高校内部几个学院并存,其办学内容相近、生源相同,只是教学方式不同。事实上,高校继续教育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然就容易出现学校内部相互争夺生源与教育资源的问题,在高校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既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也使学校自身的声誉受到不应有的损害。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管理比较混乱,资源利用率低下,给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六)改革不畅

没有突破封闭式的地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不能与时俱进,难以持续发展。对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认识不足,目标不明,手段落后等现象普遍存在。

(七)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不够

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但是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继续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层次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复杂,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显然没有跟上,不仅研究人员少,高质量的成果少,而且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整体研究不够深入,不能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探索

(一)继续教育招生工作

无论哪种办学,生源都是基础,市场占有率是发展的前提。多年实践中我们思考最多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做好招生和服务管理工作。搞好调研和招生宣传,不断拓展生源市场,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规范操作程序,是我们的基本做法。增强责任心,提高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是对继续教育学院全体人员的基本要求。基于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了使继续教育在现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应采取如下对策。

1.统筹学校教育资源

把继续教育的招生与办学要放在整个学校人才培养规划的大背景下去考虑,整合招生资源,做好招生策划。学校要切实把继续教育重视起来,把既懂业务又熟悉市场的专业技术人员配足配齐。

2.强化招生宣传工作

一是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招生队伍,做好宣传工作的基本保障。二是创新方式方法,制定并实施有效宣传策略。三是结合实际,制定以点带面、精耕细作的宣传战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加大对县函授站招生工作的督促力度。五是加强与学校各单位的沟通,继续教育资源全校共享,继续教育学院搭台全校教职工唱戏,充分调动学院内部各教学单位及各部门的积极性,让大家认识招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使全校都来关注和重视继续教育成人招生工作。

3.建立健全招生服务支持体系

第一是基本服务:提供详尽的教学计划和优质教材,并选配好优秀授课教师;加强技术支持和教学管理服务,为学生提供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的服务;了解学生的想法,给予帮助;组织开展学习方法的引导和经验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二是开展专业化服务:要从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来认识和把握学院应达到的服务水准。所谓专业化就是不仅服务热情,更要服务精准,把工作做到服务对象的心坎上。工作的好坏,不仅要看动机,更要看效果。第三是用心服务:所谓用心服务,就是全面展现我们全体员工的精神面貌、专业能力、市场意识等综合素质,体现着教育服务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执著和对市场的感悟。所谓用心服务,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的服务是否到位,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出现的不良现象,2010年以来,学院按照积极发展、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保证质量的办学指导方针,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进一步用先进教育理念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1.健全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为实施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使成人教育工作有章可循,继续教育学院不断加强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对办学的各环节实行全方位规范化管理。经过潜心探索研究和精心试验、实践,制定和形成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各项成人高等教育的规章制度,整理和印制了《菏泽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规章制度汇编》。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建有一支既有成人高等教育经验,又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由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为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原有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及修订。使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满足当前学员个性发展需要,体现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以及成人高等教育特色。

4.建立长期有效的检查评估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和完善了继续教育各类信息反馈、测评体系和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加大了继续教育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力度。通过开展年度检查评估,对成人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并定期检查评估结果,对管理混乱和教学质量低下的教学站点进行限期整改。

5.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积极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开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尝试现代远程网络教学。学院申报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与校外学习中心合作模式改革研究》被批准为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立项课题。本课题的立项研究是学院开展国内校际间继续教育远程合作研究迈出的第一步,将对今后学院与国内高校继续教育远程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成果也将为学校继续教育远程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6.开展特色课程建设

为了全面推进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非常重视学科专业建设,选派本校本学科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正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聘任本校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鼓励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具有丰富成人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已有4门校级特色课程,1门省级特色课程。

(三)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

1.制定教育品牌化发展战略

教育品牌现已成为培训机构赢得学员、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培训机构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地方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要把潜在的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继续教育培训优势,转化为继续教育培训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学院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品牌战略发展计划。

2.突出特色,形成非学历教育精品项目

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必须考虑培训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培训项目开发时,着眼于长远发展,着眼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和已经相对成熟的项目,加强研发,形成系列化的特色项目,以及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项目群。努力争取做到应用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在不断研发和深入市场调研基础上,合理安排新项目投放市场。

3.开展校地结合,建立培训基地

构建一个面向社会各界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有效开展教育培训领域的合作,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积极推进菏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拓宽成人教育的办学空间,实现高校为社会经济、文化、人才培养服务的宗旨。学校新建了山东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进一步提高了非学历教育平台的层次,培训领域由菏泽市扩大到山东省。近年来,依托山东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菏泽市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基地、菏泽市专业技术人员菏泽学院继续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围绕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经济发展,着力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努力构建各类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全面科学发展。

4.创新制度,完善高校培训管理运行机制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是建立在经营理念上的。当非学历教育与市场越来越贴近的时候,无经济效益的培训显然难以为继。要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高校培训管理运行机制,使高校继续教育贴近需求,优势突显,运行顺畅,质量上升。要通过核算,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分配管理系统,有效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服务,构建教育培训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

5.立足可持续发展,实施继续教育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做好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有诸多因素,但最关键最主要的是人的因素,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效率。要以能力为导向,制定有效的继续教育人员素质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培养、提高其市场需求调研能力、招生渠道及市场开拓能力、培训项目策划设计与开发能力、组织优质师资和其他教育资源的能力、沟通协调和培训管理能力等,努力构建一支过硬的继续教育工作队伍。

(四)积极推进自考助学工作

2011年6月,省教育厅批准学院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试点院校。12个本科专业获批试点招生。这项工作的展开,为学院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相互发展,开通了新的渠道,也为学院普教与成教立交桥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师资建设,打造高校团队

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学习型团队建设,不断丰富继续教育内涵,发扬奉献、敬业的团队精神,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继续教育发展需要的校内外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

(六)结合当前实际,进行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菏泽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地处欠发达地区,继续教育经费不足,广大学员对继续教育的热情始终不高。为此,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调整机构,理顺管理体制。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理顺管理机制。三是以市场为导向,更新理念,凝练专业特色,增强竞争实力。学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菏泽打造成为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宏伟目标,主动适应菏泽市产业结构的布局,不断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注意职业指向性,办出专业特色,增设了契合六大区域高地发展的成人教育新专业,进一步增加在激烈竞争中的实力。

三、继续教育发展改革研究实践成效

一是通过招生改革措施的应用,招生录取人数由2009年以前的1500人上升至2012年的2655人,连年大幅度提升;调整和新上了20多个社会急需的本专科专业。

二是积极开展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立交桥建设试点。2011年省教育厅批准学院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试点院校》,使学院普通在校专科生读本科或本科生读第二专业有了平台,开创了学院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互通的先河,目前自考助学学生600人在读。

三是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得到规范。在2011年,在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专项检查中,专家组在详细查阅了有关材料后,召开检查反馈会认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教工作,思路清晰,定位准确;成教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文件规范齐全;教学管理队伍素质高,业务精;教学过程严谨、规范,教学管理井然有序。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校级立项4项,省级立项1项。

四是创新模式,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近两年,面对新的形势和需求,依托三大基地,先后开展了菏泽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乡镇中心校校长培训、公务员初任培训、中小企业领导培训以及菏泽市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共计培训20余万人。菏泽公务员在线学习项目的启动,首次开启了学院使用云技术开展E-learning学习的窗口,此项工作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2012年对全市新录用公务员进行培训班期间,创新培训模式,确保了培训质量,得到菏泽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工作,成绩突出。2011年学院典型材料在全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交流。菏泽学院被评为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并作为先进单位代表上台领奖。

五是围绕继续教育工作的实际,积极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继续教育促进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年来共成功组织申报各类继续教育科研课题11项,其中省级立项5项。在各级学术刊物发表继续教育类学术论文80余篇。菏泽学院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职工教育与职业教育优秀科研单位;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山东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两项课题获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一等奖,一项获二等奖。

参考文献

[1]桑宁霞,丁红玲.关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有效需求的研究(上)[J].中国成人教育,2010,(3).

[2]桑宁霞,丁红玲.关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有效需求的研究(下)[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3]李鸿江.浅议我国现行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成人高教学刊,2003,(6).

[4]周先林,张唯聪,张子安.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6).

[5]白浔,曾青云.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市场博弈分析与设计[J].成人教育,2006,(8).

[6]肖玉梅,卢泽生.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

[7]胡侠,余久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J].成人教育,2007,(9).

篇13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某些理论或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

1.巩固、拓宽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注重研究调查、实事求是和系统分析的工作方法,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的学风。

3.进一步训练学生在其专业方面的基本技能,包括调查研究、分析论证、计算制表、查阅文献、综合写作等能力。

4.对于工科学生,要特别注重运算、绘图、上机编程及操作、实验以及数据采集等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定原则

由指导教师自拟有关专业方面的题目或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或认识,选定题目;学生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与指导教师协商另行确定选题。各函授站的选题应报沈航继续教育学院审批备案。

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应局限在其专业范畴内,突出专业特点,并紧密联系生产和工作实际,应体现以下几点:

①理论前沿性;

②学术性;

③应用性;

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⑤题目的大小要适当,且不得与往年雷同。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结构及内容要求

(一)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是论文的核心观点,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不含副标题)。

(二)摘要

摘要主要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在300-500字左右,外文摘要(专科不作要求)应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

(三)关键词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第 1 页 共 4页

关键词是表述毕业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数量3-5个。

(四)目录

目录由毕业论文各部分的标题组成,标题不要超过25个字。目录按论文顺序排列编写,标明页码,分别以一、(一)1.(1)等数字依次标出,标题层次应清晰。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和页码一致。

(五)前言

前言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是阐述写作背景,导出正文。

(六)正文

正文是对论文内容的详细表述。字数要求,专科5000~6000字,本科8000~9000字。

(七)结束语

结束语是对全文观点的简要总结,以及对尚待探讨问题的说明。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论文中要注重引用近期发表的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学术期刊类文献。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排列,附于文末。参考文献至少要在5篇以上。

(九)注释

注释对论文中引用的原文需注明出处。

(十)致谢

用于表述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对其指导教师及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人的感谢。

(十一)附录

对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以附录形式列出,如:调查问卷、公式推演、程序代码清单、原始数据、附表等。

四、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格式规范

(一)纸张

毕业论文采用国际标准A4型(297mm×210mm)打印纸或复印纸印制。

(二)封面要求

本院学生的论文封面和内封按学校统一格式打印。(教学站点自定)

(三)正文要求

1.字体要求:一级标题用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小三号字、正文用四号字,字体为宋体。页面设置:毕业论文要求纵向单面打印,页边距的要求为:上3cm,下2.5cm,左2.5cm,右2.5cm,页眉2cm,页脚1.7cm,行距:最小值22磅,左侧装订,装订0.5cm。论文应在居中位置加插页码。

2.插表、图或公式。

①表格为开放型,不加左、右边线。每个表格均应有表题(由表序和表名组成)。表序一般按部分编排,如第一部分第一个插表的序号为“表1-1”等。表名中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名后不加标点。表题置于表上,宋体,五号,加粗,居中。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注明单位。

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2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和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可采用通栏处理方式。

②图。图题若采用中英文对照时,其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体、五号,中文字体为五号、宋体。图号按部分编排,如第三部分第一个插图的序号为“图3-1”。如图含有几个不同部分应将分图号标注在分图的左上角,并在图题下列出各部分内容。

③公式。原则上另起一行,居中书写。若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顶格书写,公式仍居中写。公式末不加标点。文中的所有公式要求全部采用公式编辑器进行编辑,文中的重要公式要求进行编号。全文编号从(1)开始顺序进行,编号右对齐。

论文中的一个插图、表或公式应尽量放在一页中,原则上不能分体跨页显示。若有从其他文献中摘录的图或表,需标明资料来源,资料来源等字样放在图或表的最下方。

3.参考文献。汉字为宋体、小四,英文为Times New Roman体、小四。文献从[1]开始编号,编号之后空一格;悬挂缩进8mm。

书籍的格式包括: 作者,书名[M] .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

论文的格式包括: 作者,文章题目[J] .期刊名称,出版年月(期号)。

(四)装订顺序

1.论文。封面、内封、中文摘要及关键词、外文摘要及关键词、目录、前言、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附录。

(五)其他

1.全文中不允许出现全角数字或字母。

2.文中尽量不使用第一人称。

3.论文要求打印并装订成册(本院学生装订地点:沈航印刷厂)。

五、毕业设计的组织与领导

沈航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各函授站毕业设计的总体安排与组织,其中包括布置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审定选题、阶段检查、审批答辩委员会、组织答辩、评定成绩等工作。函授站(教学点)负责毕业设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其中包括制定实施计划、聘请指导教师、提供题目、提供参考文献、提供场地和实验环境、组织毕业设计答辩和评定成绩等。

(一)、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

在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业务方面的指导。指导教师主要对毕业设计中的重要原则问题负责把关;至于毕设细节,应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负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的评阅成绩应合理,原则上优秀率不能超过自己指导学生数量的三分之一。

1.帮助学生了解题目的全面要求,明确题目的内容和重点,制定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计划及阶段计划。

2.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方法,要认真审查,指正原则性错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独立钻研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3.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指导和答疑(指导次数不少于六次),并认真组织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手册”。

4.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全面审查,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根据学生的毕设质量及平时工作表现,认真负责的作出全面评语。

(二)、对评阅教师的要求

1.评阅教师由答辩委员会主席指定;

2.评阅论文工作是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评阅教师应认真审阅学生的毕业论文,恰当、准确评议论文;

4.给出论文评阅成绩,成绩原则上优秀率不能超过评阅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

(三)、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毕业设计工作,要有大胆创新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全面达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争取优异成绩。

2.毕业设计工作应按计划进行,保证按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要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情况。在处理重大原则性问题时,应主动、及时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

3.要尊敬指导教师,虚心请教,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4.毕业设计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方可用正式论文纸打印。

六、毕业设计答辩与评分

1.本科毕业生须全部参加答辩,各教学站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参加答辩的专科毕业生人数,一般不低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2.学生的毕业论文应在答辩前一周交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认真负责的作出全面评语后,随同毕业论文一起及时交答辩委员会。

3.答辩时,学生首先对自己的毕设工作进行简述,时间在15分钟之内,然后由答辩委员会提问,学生进行答辩。简述与答辩的总时间不超过30分钟。

4.答辩时的提问内容及要求:提问包括学生毕业论文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以及与学生毕设相关的基本知识等问题,提问应简要明确,学生有未听清楚的问题,可以要求重述一遍。

5.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定。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6.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评议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总和组成,各项权重为2:2:6。毕业设计最终成绩全班优秀率不超过20%,及格率与不及格率合计不低于10%。

7.成绩评定标准见“教师管理手册”中“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标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