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经营模式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外部环境分析。2010年度上海市的GDP达到17165.98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中零售业所在的第三产业总值达到9833.51位居三大产业之首,消费品销售总额由2010年的6036.8亿元达到2011年的6814.8亿元,显示了上海在全国经济方面的优势地位,也展现了包含零售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2.消费者情况分析。
对于连锁企业而言,消费者人群的收入情况、消费习惯、消费者结构是关注的焦点,直接影响营销策略的制定。相比全国其它地区,上海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因此其消费层次以及消费水平相比其它城市都处于较高的位置,形成了上海本地的消费习惯。连锁企业在制定经营模式时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构成群体,根据资料显示,大卖场中的购物人群大部分由女性构成,女性购物时喜欢比较商品的异同,根据消费习惯在设计商品结构时注重商品种类的齐全。顾客群体中绝大部分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因此超市在其商品的价格定位以及商品的设定时需要针对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进行设定,达到以合理优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3.企业内部情况分析。
沃尔玛是世界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其门店遍布全球各地,在全球多国都设有门店,全球员工人数达到210多万人。而家乐福集团现有的营运单位已经超过了11000家,其卖场已经扩大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综合比较家乐福与沃尔玛,家乐福的特点在于以大型超市、大卖场超市、便利店、超级超市、折扣店、以及电子商务等业态实现规模经营;沃尔玛的特点在于“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一站式”的购物新概念以及山姆会员店的开设。就世界范围内的零售业市场而言,沃尔玛明显超于家乐福,但是在中国市场上,家乐福却占据了一定优势。
三、沃尔玛与家乐福在上海市场经营策略比较
1.沃尔玛与家乐福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店铺选址。
家乐福将目标市场锁定为大中型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根据家乐福公司对中国市场的调查研究显示,中国目前的阶级分层以及较高阶层的消费情况都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类似,中国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中产阶级家庭,这类消费群体比较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注重商品的质量以及后期的延伸服务,他们成为了家乐福消费群体的主要力量。从选址上来看,上海的家乐福一般都位于商业圈的中心地带,如古北、中山公园、虹口等,周围道路宽敞,交通方便,周围的住户很密集。同时,其周围的人流量比较大,消费者的收入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且能够保持稳定,能够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于一次性购足的要求。沃尔玛的业态主要包括了超级购物广场、基于会员制度的山姆会员店、方便小区人群的社区店等。沃尔玛在上海地区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以城市中心的周边作为其发展零售业的细分市场,逐渐扩展到整个上海地区。
2.沃尔玛与家乐福商品配置与陈列对比。
家乐福的生鲜食品配置最具有特色,其生鲜配置区内,生鲜产品的品种齐全,其价格也往往很具有吸引力,生鲜区域的陈列整齐,配有辅助的措施和相关的知识信息让顾客拥有美好的购物体验,最当季的产品都被陈列在最能吸引注意力的地方,配有大的促销价格形成了强有力的购买吸引力。以家乐福的酒陈列区为例,家乐福的酒陈列区域面积明显高于其它超市,让消费者有很大的选择空间,陈列区域所带来的震撼也会吸引消费者,而服装类则由于竞争优势不明显,家乐福给予的空间和布局显得比较局促。以两层的沃尔玛为例,其中一层往往集中了食品、生鲜与休闲区域,而另一层则是主要由非食品类组成。无论是沃尔玛还是家乐福,都紧紧抓住非食品类的高组合型、高毛利型特点,在卖场布局时也充分考虑了这个部分的面积优势。沃尔玛善用关联性销售,在其卖场中总能发现某一类商品的关联商品刚好就在其附近,由此形成关联性商品带来的自然过渡。例如由清洁用具向洗具过渡,关联性商品使顾客能够一次性购买所需要的所有物品。在家乐福,反季的商品比较少,而当季的商品则占据了大量的面积,例如夏季时家乐福会有大量的面积去摆放凉席、空调被、风扇等,为顾客营造一个清凉的世界,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沃尔玛则擅长对于当季商品进行堆积化销售,用商品的数量效应形成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沃尔玛对于商品的陈列有着自己的标准,每一个商品放在哪个货架的哪个位置都会有着明确的图纸指示。
篇2
3.给行业外资金投资者机会。投资教育行业感兴趣的行外人士或组织,但是成功者却非常少。究其原因,行外人士或组织对教育体制和行业运作不熟悉,缺乏掷地有声的教育品牌。而通过教育组织的连锁经营就可以改变这种现象。
二、推进教育组织连锁经营的思路
1.选择合适的连锁化经营形式。选择这种方式的教育机构直接拥有下属连锁教育机构的资产投资和经营管理,便于日常管理并保证教学质量。但这种方式容易使总部教育机构的控制权过高,有可能会削弱下属连锁教育机构的管理积极性。对于资金短缺或需要拓展资金规模、办学规模的教育机构,可以选择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的方式。选择这两种方式可使总部教育机构控制程
2.选择适合采用连锁化经营的教育类型。在进行连锁经营时应该选择其二三线的教育类型来实施连锁经营,即教育机构的夜间部、业余部、函授部和技能培训部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本机构的品牌获得效应,同时也保证了万一连锁经营失败时,对其品牌破坏程度的最低化。
3.通过提高教育机构的规模来降低成本,扩大教育市场占有率。但如果连锁规模过大的话,总部教育机构的控制力会减弱,教育资源总量会不足,生源质量会下降;如果连锁的教育机构扩展过快,总部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对有意向连锁经营的下属机构考察不够严
4.设置强而有力的训练系统和实时监控体系。教育连锁经营需要对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的质量进行符合连锁经营的再造。即要建立一个培训系统,为教育连锁经营培训高标准人才。此外,还要建立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即建立教学效果评估制度,尽可能量化教学效果;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教学质量、收费、服务的检查,保证受教育者获得好的教育待遇;要及时对连锁教育机构的不足实施处理;推行督导员管理,定期评估分支机构的教学管理质量;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品牌不受侵犯和滥用等。
三、以企业连锁经营模式推进国家开放大学的系统建设
1.以直营连锁办好自己的学习中心。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已投资建立并直接管理有多个这样的“学习中心”,即北京学习中心、太原学习中心、TCL惠州学习中心等。在这种学习中心应采取纵深式的管理方式,直接管理所有的教学点或教学班的日常教学和行政管理。各教学点也毫无疑问地必须接受国家开放大学学习中心的指挥和管理,一切按制度行事,确保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办出特色、办出品牌,确保教学质量。
篇3
网络经济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业运营方式,它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商机,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中小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
2.1对生产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中,生产要做计划安排和有效控制,日复一日重复生产,对生产进行持续改善。因此,中小企业常采用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虽有利于职责的明确,但各部门交流不畅,对外在环境变化反应缓慢。网络经济时代具备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更新也快、信息媒介多样化的特征,因此要求生产组织结构反应灵活快捷。需要减少管理层次和增大管理幅度,调整部门职能化的单一组织结构形式,注重采用基于业务流程和任务导向的团队小组工作形式,让组织结构富有弹性,能适应企业之间联系更加快捷、共享过程控制和利益的企业间动态联盟组织构建的要求。
2.2对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
(1)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改造使得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使信息流与物流传递速度提高,生产商之间、生产商与消费者以及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和物料的传递更加快速准确,有效提升了生产商的市场适应能力。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与整合,使现代计算机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等新的生产方式成为趋势,企业生产的适应性与敏捷性大大提高。基于Web技术的ERP、CRM和SCM管理软件的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传统制造业的运行效率;
(2)网络采购不仅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提高了采购效率
而且提高了采购的透明度,降低了采购人员的成本。中小企业还可联合其它企业进行网络集体采购,提高采购议价能力。
2.3对生产运作模式的影响
(1)从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变。
企业网站、博客、微博、微信、QQ等众多方便快捷的企业与顾客双向交流方式,可以让全球各地的顾客能及时了解企业的产品信息,提出意见,参与设计,如海尔的众创意社区、小米的手机社区、宝洁的创新社区等。因此,在工业经济时代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模式已不适合网络经济时代的需要,大规模定制在网络经济时代成为现实;
(2)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
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的调结构进程,实现了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并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3)从实体经营向虚拟经营的转变。
中小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虚拟经营有着内在的需求。虚拟经营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环节,将其它业务环节通过联合、委托、外包于其它企业,借助外部的力量进行资源整合以提高运营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这种虚拟经营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
3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生产运营模式转变的对策
3.1重塑企业文化
管理变革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员工的支持。中小企业在调整转变生产运营模式以适应网络经济发展需要时,不能忽视员工的主观能动作用,而简单地让员工执行。否则,员工会由于对新的管理模式不了解,思想上可能出现抵触变革的情绪,导致拒不执行或打折扣执行。中小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对统一员工思想认识和行动的作用,在转变生产经营模式之前就要重塑企业文化,将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新的经营理念、人才观、发展战略等通过各种宣传、培训等形式灌输到每个员工,使得员工能够认识到生产运营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和迫切性,从而为生产运营模式的顺利转变提供思想基础。此外,网络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塑造良好的终身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3.2制定信息化发展实施战略
中小企业要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明确信息化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建立企业网站、实施生产运作过程信息化、数据处理信息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步应用ERP、SCM或诸如酒店信息管理系统之类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管理软件等等,以上信息化措施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企业信息化实施战略的制定。中小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统筹考虑,确定信息化目标、实施步骤、实施重点等,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方案,组织实施,加强领导和控制,确保信息化实施取得效果。
3.3组建专门化网络信息部门和队伍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而推出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如近一两年获得广泛应用的微博、微信、互联网金融、LBS定位寻找附近的人和商家、O2O、二维码、手机支付等等。为跟上网络经济发展的节奏,及时创新和应用新模式,提升企业的网络信息化应用水平,中小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网络信息部门,如设置电商部、网络营销部等,组建一支熟悉网络运作和懂信息技术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专门负责生产运营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及时将最新网络技术和商业模式消化吸收并提交网络信息化建议方案,供企业主决策。另外,要将网络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列入员工培训计划,提高员工整体的信息化素质。
3.4提高电子商务参与水平
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不再只是一种选择,每个企业都必须是一个电子商务企业。现有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应用大多只是处在浏览网页、收发邮件、office办公文件处理等阶段,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水平还很低。电子商务能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机会,使中小企业节省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的支出,规避中小企业规模有限与资金短缺的缺点。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方式很多,如通过B2B、B2C平台(如阿里巴巴、1号店)开展网络营销,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开展市场调查、产品信息、接受客户订单,通过搜索引擎、网站推广等扩大企业知名度,促进销售等等。
3.5应用新型生产运营模式
(1)对制造型中小企业实施网络化制造,建立动态联盟。
网络化制造利用互联网进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信息集成,建立起企业开展协同的供应链管理、设计制造、网络营销等技术环境,从而实现供应链协同、产品商务协同、产品设计协同和产品制造协同,因此能够缩短产品研制周期并降低研制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销售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4
基于上述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风险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加快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在我国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建筑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然要克服目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仅仅抓住创新的契机,立足内外环境,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
2.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创新
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单纯生产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部分企业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束缚下,不积极改革创新,导致其在经营管理中不能顺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因此,为能进一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建筑施工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要主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坚持以改革为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自身成本意识、风险意识与效益意识,从管理思想上实现根本性的创新。
2.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既包含了建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施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又包含了建筑企业的经营战略、理念、决策以及市场分析预测等。因此,如何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创新也是目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讲,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创新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应当从单一的生产管理实现向复合企业经营的转变,把企业作为市场的一个“细胞”,放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进行管理、操作和运营;二是建筑企业要能够准确、全面的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同行的经营情况、技术实力及竞争水平等,关注国家在建筑行业中推出的一些新的政策及规章制度等,实现对建筑领域各种信息的有效把控;三是建筑企业管理者要将价值流放在中心地位,实现由实物形态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以创新价值形态为中心的经营,创新经营管理对象,全面把握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的资金、成本、利润情况。
2.3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是对建筑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进行有序管理的重要制度,具有强有力的约束性效力。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是从根本上保障企业内部组织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对于规范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建立起一个能够把企业各种形态的资本和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运作,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发展企业管理机制,将企业收益与员工收入、责任成本管理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并利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强化其在建筑行业的竞争地位。
2.4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就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对待企业的未来发展,把管理和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从建筑企业的性质及经营内容来看,其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把握好企业层次、项目层次及劳务层次三者的定位,即处理好公司总部、项目经理部以及施工队伍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公司总部为代表的企业管理层与以项目经理部为代表的项目管理层之间既有不同,又有差异。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其大目标都属于企业管理范畴,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都以促进建筑企业的自主经营为主要目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其差异之处则主要体现在层次、主体、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企业层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来实现管理,对项目的管理进行宏观调控,而项目管理则是一个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过程,承担着合理配置各种施工中的生产要素的责任。所以,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要确定和处理好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篇5
一般产业集群形成其背后有诸多的因素,学者研究指出一般企业因为相关产业的需求与获得利益,而形成产业集群现象(BahramiandEvans,1995),或以内、外部经济利益为驱动产业集群的因子(Weber,1992)。一般产业集群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人为因素(即透过政策法规规范)和自然形成因素,在本研究中发现自然形成因素较不受认同,而对于透过政策法规形成因素的认同程度也不是非常高,反而是以构成产业集群内部环境的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的需求会较受到认同。所以当企业选择产业集群时,仍然会以上下游供应链及对企业支持性等便利性作为优先考虑的准则。首先,产业集群的形成制造了市场的需求、供应链便利性、服务客户与经济利益等因素。这可以看做是第一优先级。其次,是相关产业支持性考虑列为第二优先级,企业为配合市场营销供货便利性、顾客便利性、上下游产业便利而需要相关产业支持,所以相关产业支持性便成为一大重要考虑因素。交通便利可提升出货效率考虑列为第三优先级,以上三项为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中的三大要素。同时,也应验学者研究中指出的以产业需求面、经济利益面为主要考虑因素。
2.产业集群形成与企业经营模式关联性
诸位学者研究指出集群企业基于供应链的需求,彼此间为了方便供应货品、相互联系与技术支持等工作,自然而然聚集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里(EnrightandNewton,2004;Bell,2005)。产业集群会带给企业实际经营中的提升原材料供应便利性的效益。以提升原材料供应便利性的程度最受到认同,对企业经营模式构成了最为重要的影响,企业选择周边配套设施、协力厂商支持性及供应链系统等设施完备的产业集群加入,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的成效。文献中指出产业集群带来许多好处,例如:产业信息的交流、地理资源的共享、互动性较频繁、彼此具竞合关系等,为厂商创造了合作与信任空间(AhujaandKatila,2001;Stuart,2000),实际上,产业集群造成商业上良性竞争,有助于企业经营竞争力的提升。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下的周边基础设施完备因素对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的提升营运竞争力、提升供应链效益、提升经营效益与造成市场竞争程度都具有预测能力。提升创新系统相互观摩学习的程度,增强区域性的创新系统,可提供企业基本的创新模式,而该创新模式已隐藏在集群内产业的知识基础上(AsheimandCoenen,2005)。也受到重要重视程度的影响,即当集群效应呈现后,集群内的企业易受到该区域性创新系统的正面影响,而使集群内企业更具有创新概念,并且该创新的系统可能早已生根在该产业集群中。同时,透过相互观摩学习可使集群内的创新系获得更佳成效,因而使集群内企业有不断的创新点子产生。由研究资料发现,因企业联盟造成市场垄断程度最不受到认同,也就是说不会因为产业集群而影响市场垄断的情形,因为目前市场自由化、信息透明化,任何一家企业想垄断市场已经不容易,再加上有消费者保护法来保护消费者,有任何市场垄断情形产生马上会受到严厉的处分,而在实际企业间不断的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而且这关系会随着相互间的利益改变而产生变化。
产业集群效应与企业经营模式关联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及假设
本文把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作为控制变量。把产业集群效应作为解释变量,把企业经营模式作为被解释变量。对于变量的测量采用Likert5级尺度加以衡量(1表非常不同意,5表非常同意)。在企业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中,企业资源相当有限,如何有效运用有限的资源,并以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分析企业外在环境,评估组织优缺点,界定企业竞争优势所在,才能迎接外部动荡环境的挑战,使企业获取最大的利润,成为企业经营者努力的目标。一般企业在投资设厂时,一开始评估阶段会非常的审慎评估,同时会考虑企业本身的核心策略为何?企业所拥有的策略性资源有哪些?哪些资源是可以真正使用到投资建设企业上?产业集群形成后所发生的种种效益称之为产业集群效应(Bell,2005)。产业集群形成集群效应体现为对产业相互间的观摩学习、良性竞争、产品发展、顺利引导产品进入市场与在每一创新过程中可获得较佳经济效益(Ermst,2001;AhujaandKatila,2001)。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效率与竞争力间的关系。具体见表1和表2。区域性产业集群对于上、中、下游产业供应链的完备有显著帮助,产业集群效应与企业经营模式是否有高度的关联性,也是诸多学者欲探讨的主题。企业经营模式选择其背后主要的目的,就是企业欲在国内、外投资设厂,而企业投资设立新厂址所需要的资金非常庞大,同时也存在高风险性。如果企业在投资设厂评估阶段能审慎评选一个已形成产业集群,并呈现集群效应的地区加入,将可大大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也可获得较佳的投资报酬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企业经营模式因素与产业集群效应正向相关。
2.调查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问卷于2012年6月30日将正式问卷寄出,总共寄1360家共1360份,截至8月6日为止共回收126份,随后利用电话进行问卷第一次跟催工作,到2012年8月25日止又收到110份问卷,后来再进行第二次电话跟催,到2012年9月15日止又收到20份问卷。总计回收256份问卷,其中有16份问卷无法使用,剩下可用问卷为240份,问卷回收率为18.8%,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7.6%。由表3可看出,其中男性110人,女性130人;具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样本占74%;52%的样本年龄小于30岁;未婚人数多于已婚人数。
3.问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分析正式问卷以Cronbachα验证各构念的信度。一般而言认为α值大于0.7以上则具有高信度,因此由表4的资料可知,本研究各衡量构念的Cronbachα值均大于0.7,显示本研究的量表信度良好。
(2)效度分析信度虽是衡量良好量表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必须更进一步检验量表的效度。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题项是根据国内外文献为基础修改而成,因而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本研究使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测量模型的合适度,分别检验两个构念:产业集群效应(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周边配套因素、区域性创新因素)、企业经营模式(提升营运竞争力程度、提升供应链效益程度、提升经营效益程度、企业价值网络)是否具有足够的效度水平,分析产业集群效应、企业经营模式两个构念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后的模型合适度结果列于表5。由表5的数据显示产业集群效应、企业经营模式的模型适合度指针中的GFI均大于0.9的理想水平、AGFI亦大于或接近0.9的理想水平,RMSR则小于或接近0.05的理想水平,表示这两个构念的模式配适度相当良好,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经过规则相关分析后得到,四组规则相关函数(CanonicalFunction),如表6所示。表中的CanonicalCorrelation代表函数线性结合的程度,本研究有两组规则相关函数的CanonicalR2值是>0.1为0.405,0.134,P-value都<0.05为0.0001,0.0002,只有一组规则相关函数的RedundancyIndex值>0.1为0.229。
所以只有一组规则相关函数符合选用作后续解释的依据。由表6中发现产业集群形成与企业经营模式两构面下变量的第一组规则交叉负载(Cross-loading)系数都大于0.3,即表示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三个自变量与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构面四个因变量皆具有相互预测的能力。检验产业集群效应构面下的公共设施的便利性维度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5.5%,周边配套措施因素维度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SMC值为27.2%,区域性创新维度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30.3%。由以上的分析数据可知,产业集群效应构面下的三个维度的变量有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充分解释的程度。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与企业经营模式构面有显著关联性。检验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的提升营运竞争力程度维度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6.8%,提升供应链效益程度维度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30.3%,提升经营效益程度维度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30.1%,造成市场竞争程度维度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0.4%,该项解释能力较薄弱。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的四个维度的变量总体上能够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充分解释。因此,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与产业集群形成构面有显著关联性。在分析产业选择集群与企业经营模式关联性方面,本文采用规则相关分析检定H2,经过归规则相关分析之后,得到三组规则相关函数(CanonicalFunction),如表8所示。本文只有一组规则相关函数的CanonicalR2值大于0.1值为0.325,P值<0.05有两组为0.0001,0.0002,RedundancyIndex值>0.1只有一组为0.123。所以,只有一组函数符合选用作后续解释的依据。交叉负载(Cross-loading)系数若大于0.3,则可认定此一变量具有预测相依变量的能力。由表7的数据发现产业选择集群与企业经营模式两构面下变量的相关函数有六项变量交叉负载(Cross-loading)系数大于0.3,其中有一项变量交叉负载(Cross-loading)系数小于0.3。即表示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三个相依变量对企业经营模式构面皆具有预测的能力,而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有三项变量交叉负载系数大于0.3(其中一项变量交叉负载系数小于0.3不具有预测能力),可验证该三项变量对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仍具有预测能力。SMC是指预测变量或准则变量相互解释能力,能解释自构面函数与相依构面函数的相关变异量程度的能力。检验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下公共设施便利性因素(fc1)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6.3%,及周边配套措施因素(fc2)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9.8%,及区域性创新因素(fc3)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0.2%。因此,经上面规则相关分析后可知,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下三项变量有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虽三项变量被企业经营模式解释程度不强,但仍可验证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与企业经营模式构面有低关联性,详细情形见图2所示。检验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的提升营运竞争力程度(fe1)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1.4%,及提升供应链效益程度(fe2)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4.4%,及提升经营效益程度(fe3)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0.9%,及造成市场竞争程度(fe4)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9%,该项解释程度最薄弱。由以上的数据分析,可得知企业经营模式成构面下四项变量有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
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与产业选择集群构面有低关联性,详细情形请见图2内容所示。由以上数据分析得知,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下三项变量有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所以验证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与企业经营模式构面具有低关联性。相对的,企业经营模式构面的四项变量也有被产业选择集群解释程度,所以验证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与产业选择集群构面具有低关联性。因此,得知产业选择集群因素与企业经营模式因素呈低显著相关,所以不能拒绝H2的假设。由以上数据分析得知,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下五变量有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充分解释的程度,所以验证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与企业经营构面具有关联性。相对的,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四变量,也有被产业集群形成构面充分解释程度,所以验证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与产业集群形成构面具有关联性。因此,得知产业集群形成因素与企业经营模式因素呈显著相关。
篇6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2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5)财政困难,举步艰难。国家对风景文物资源保护的财政拨款十分有限,国际援助和社会赞助杯水车薪。管理经费和职工工薪部分靠财政拨款,部分靠自支,有的完全实行自筹自支。在此情况下,大多数地方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和职工生计,谈不上有效保护和积极建设。景区内居民和职工迫于生计,开山取石、毁林伐木、捕猎动物,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这就等于是捧着金碗要饭吃,宝贵的资源成为财政的负担。
篇7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5)财政困难,举步艰难。国家对风景文物资源保护的财政拨款十分有限,国际援助和社会赞助杯水车薪。管理经费和职工工薪部分靠财政拨款,部分靠自支,有的完全实行自筹自支。在此情况下,大多数地方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和职工生计,谈不上有效保护和积极建设。景区内居民和职工迫于生计,开山取石、毁林伐木、捕猎动物,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这就等于是捧着金碗要饭吃,宝贵的资源成为财政的负担。
篇8
随着全球著名快餐品牌肯德基(KFC)于1987年入驻中国,不少中国的餐饮企业也开始试图把中餐做成连锁经营,一时间,众多中式快餐品牌诞生,颇有与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国际餐饮航母竞争的势头。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自身管理的失策以及中餐自身的特点,这些品牌迅速地衰落了。
而在美国不少城市的街道边,都可以看到一座座淡黄色墙壁的尖顶小房子,一眼看过去,窗明几净,房子边框是鲜艳的红色,正门口挂着一个圆形标志:白底中间一个大红圆点,圆点上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熊猫头顶环绕着一行英文字PandaExpress。标志下方,是同样的大红字。在一些大型购物中心里,这只可爱的大熊猫更是随处可见。
这就是目前美国规模最大的中式快餐连锁企业熊猫快餐(PandaExpress)
熊猫快餐是熊猫餐饮集团成长的引擎发动机。目前在全美37州、波多黎各、与日本已有800间分店。熊猫快餐的成功与国内的中式快餐的失败形成强烈的反差,本文拟总结熊猫快餐的成功之处,总结出中式快餐连锁经营的模式。
二、中式快餐连锁经营模式
本文拟将熊猫模式抽象出来,以探究一条适于中式快餐发展的经营模式
(一)组织结构
熊猫快餐在起步的时候,由于规模小,人员不多,采取的是简单组织结构老板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成员成为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对员工的管理也很缺乏规范性。但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企业连锁经营的发展,组织结构进行了相应的改造。连锁店的组织结构是有一定讲究的,各个企业可以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但应该有以下几点共性:
1.部门化程度高
部门化程度是指工作被分组的基础,就一家餐饮连锁企业而言,有几个重点部门:
企划中心:肩负着建立、完善、维护企业品牌重任的中枢机构,建立和完善企业CIS系统,通过企业全体至上而下的CI教育和实施,向外界传达统一、标准的企业形象,同时,企划中心还要研究企业的发展状况、规模和前景,向集团高层提供企业经营方针、经营模式、经营理念的规划建议,规避企业经营投资风险
人力资源中心:负责招聘、培训员工,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企业发现、选拔、输送人才。制定完善的员工福利制度。为员工提供专业培训及在职进修的机会。
食品研发部门:负责企业菜品的研究及创新。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大家在饮食方面都力求尝新,而且越来越重视饮食营养的问题,这个部门也不可小视。
2.构建管理团队
此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立起一个高效团结的管理团队也显得十分必要。复杂的竞争环境,不是靠任何一个人的智慧跟能力可以把它解决了的,必须要有非常完整的团队,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人能够非常专业地去面对这些问题,想方设法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打造一个系统。
(二)技术改造
中餐具有品种丰富,口味多样,烹饪方式多样等特点。这是中餐的优势,但从连锁经营的角度看,这也是中餐的劣势所在。连锁企业必须做到标准化。中餐所面临的困难最为突出的就是解决进行标准化生产和保持中餐特色之间的矛盾。
从生产的流程上看,标准化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原料标准化
菜品的标准化离不开原料的标准化,连锁店对其原料的质量、重量、色泽、营养价值应该有自己详尽的标准。
其次,这也对企业的物流配送体系提出了要求,餐饮业的物流不能单纯的从成本考虑,而应该以方便每家分店服务为中心。
2.菜品的标准化
中餐连锁店应该主动规避传统中餐馆菜品多样的模式,因为连锁店的店面规模决定了其厨房的面积越小越好,而且,物流成本也不允许丰富的菜品,因此,选取十几种左右的菜品较为合适,其中有一到两个特色菜品,作为保留菜品,其余可以进行定期创新。
与此相适应的是菜单的标准化,在制作菜单时,应该考虑到标准化的问题,菜单应该简单易懂并且易于勾起顾客的购买欲望。
3.制作工艺的标准化
这里指的一是在保持中餐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摆脱定性化制作菜肴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定量化的制作工艺,这样才能摆脱厨师主观的影响,并使烹饪环节易于复制和工业化生产。
其次,要考虑到快餐的特点,必须简化烹饪工序,保证菜品在保质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完成,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1)合并烹饪工序,将传统中餐洗、切、煮等工序外包给原料供应商,即要求供应商完成原料的初加工,各个餐厅只需进一步加工半成品即可。(2)抛弃一些费工费时的烹饪方法,例如煲、生煎等,尽可能选用明火快炒的方式。4.营养标准化
中餐虽然也讲究“色香味意形养”,但始终停留在定性的角度,相比较而言,更注重饮食的艺术性。
(三)员工管理
中餐快餐连锁企业应该有一种以员工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1.加强员工培训。培训是使员工熟悉服务流程,提高员工服务质量的必要手段。餐饮业来说,培训细致具体,尽可能囊括真实情境中科能发生的情况,熊猫快餐采用了全真餐厅模拟培训,也是值得借鉴的。2.建设企业文化。当一个连锁品牌扩大了以后,员工数量相应增加,让所有员工都有共同的信心、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准则。
(四)连锁经营
建设一个良好的餐饮业品牌形象周期长而且成本高,而毁掉一个品牌之需要一件小事,这就决定了餐饮企业在做连锁经营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
1.连锁经营模式
熊猫快餐给我们的启示,那就是严格的独立经营公司下属的所有分店,而且保持资金的高速周转,不给企业带来资金上的负担。谨慎的是第一原则,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扩张。
2.多元化经营
一家餐饮品牌在一个市场的生命力是十分有限的,在美国通常只有五年左右的时间,因此,采取必要的多元化经营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以熊猫集团为例,快餐就只是旗下的一个品牌,这是规避风险,扩大企业规模的有效之路。
熊猫快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中式快餐经营的模板,它的很多成功之处都值得后人借鉴。中国是个饮食大国,有着丰富的资源带我们开发,也希望有志之士能成功的将中餐推广到全世界,做成几个全球性的中餐餐饮品牌。
参考文献
[1]陈广,《肯德基攻略世界烹鸡专家的高速成长策略与特许经营模式著》[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2]何森,《连锁为王解读中国连锁企业经典案例》[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尚益亨,刘新强,“中式快餐业的SWOT分析”[J]
篇9
一、我国鱼糜制品企业经营模式发生变革
传统鱼糜制品为熟制食品,保质期短,手工制造效率低,规模小,局限于当地生产当地消费。传统鱼糜制品企业由于原料来源窄,生产规模小或者加工技术差,成品保存期短,因此通常是以销定产,当天生产当天销售。通常是前店后厂或是通过批发店、鱼丸店等传统销售终端进行销售,消费者基本是当地居民。由于销售终端和辐射范围有限,消费群体有限且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对物流基本没有要求。
鱼糜制品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品质。近年来渔场资源退化严重,传统鱼糜制品所采用的原料如鳗鱼、鲨鱼的数量越来越少,综合利用渔业资源才能保证大规模制造鱼糜的原料要求。通过现代水产加工技术和规模化生产,鱼糜的品质得到保证市场营销,原料的利用率、取肉率等指标均得到提高。现代营销渠道特别是超市的出现及现代物流冷链的配合,使得速冻鱼糜制品达及更多终端,消费者群体更加广泛。相当多的鱼糜制品企业无法适应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型,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截至2005年10月,我国共有大大小小的鱼糜制品企业759家,只有不到十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我国鱼糜制品全行业职工人数33.51万人,全行业资产总数260.38亿元,全行业负债总数192.25亿元。全行业销售收入总数201.68亿元,全行业利税总额10.60亿元,其中利润2.57亿元[1]。资料显示,中国鱼糜制品企业呈现“一小二多三低”现象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一小”: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全行业2005年企业数为759,其中大型企业仅有5家;“二多”: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三低”: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能低,全国鱼糜制品企业销售收入排名前五位的企业占比小,2003年13.75%,2004年11.16%。行业销售利润率低,2003年为2.03%,2004年为1.27%。2005年全行业企业个数才759个,亏损企业个数就达到134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鱼糜制品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下,原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消费低迷,我国鱼糜制品企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目前我国鱼糜制品行业发展的显著趋势就是销售额和利润向盈利企业集中。我国鱼糜制品企业要想在大洗牌时代中生存并得到发展,如何整合营销资源、提高营销能力来形成竞争优势是重中之重。
二、我国鱼糜制品企业营销能力现状分析
(一)鱼糜制品产品特性对营销的影响
1.渠道受限。速冻鱼糜制品作为速冻食品,需在低温(一般-18℃)中储存、运输、销售,要求全程冷链运输,这对于分销渠道中的仓储、配送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在营销渠道建设如选择经销商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2.HACCP认证受到关注。“质量是企业生命”,品控管理也愈发重要。对于食品行业,最严格的品控管理体系当属HACCP体系。建立HACCP体系,单项产品认证成本至少十万元,后期成本还有每年一次的全面检查费用。由于我国鱼糜制品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食品企业,这项投资显得过于高昂,成本也较难消化,因此较少企业花这项投资来通过认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和曝光加速了鱼糜制品行业整合的进程市场营销,使得优势公司获得溢价空间,同时无形中提高了该行业进入壁垒和行业资源配置效率。
3.消费习惯影响营销推广。鱼糜制品存在一定的消费场所、季节和地域局限,这是由于消费者习惯于在火锅、麻辣烫、关东煮等营业场所消费,在季节上也存在集中于秋冬季,地域上存在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消费习惯。行业内大多数企业,也往往被动接受此习惯,在传统消费场所、季节和地域进行推广活动。
(二)我国鱼糜制品企业的发展态势
1.(宏观环境)PEST分析
政治趋势(P):
1、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行业大力进行政策性扶持;
2、食品安全法规日渐完善,对企业要求越来越高;
经济趋势(E):
1、鱼糜制品行业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
2、新资本的进入将引发鱼糜制品行业新的竞争和市场整合;
3、业务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开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4、区域性产品的消费将成为新的消费亮点;
5、国际市场的开拓为中国鱼糜制品的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社会文化趋势(S):
1、消费者追求品牌效应;
2、健康、方便、国际成为主题;
技术变革趋势(T):
篇10
首先我们可以用“资产负债表”的概念来剖析自己,了解哪些是自己的负债资产部分,哪些是自己的部分。
譬如在年轻时因勤学不倦,学得有用的知识,也历练了一些实际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实力,这就是资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友谊,也是资产。相对地,如果发现自己欠缺什么专业,以致无法担任上级的托付,这就是负债;自己个性上有些缺陷,以致别人对你的信任度不够,这也是负债。
懂得经营人生的人,就是能够强化自己的资产部分,使自己不断地增值。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涯发展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契机;相对地,面对自己的负债项目,也要努力改善,使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一般而言,继续扩大自己的“资产项目”往往比削减“负债项目”较为容易,但也不能忽略对自己“负债项目”的改善。
找出自己的专属资产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审视自己,找出自己可能发展的资产项目。
一位韩国人在台大机械系毕业后,多年担任外商主管的工作,却在年过半百时遭遇公司的外商撤资,自己被迫提前退休。
我们以他的人生“资产负债表”逐一检视,发现他具有一般人无法匹敌的资产,就是他是工程科系毕业,加上他的韩语能力,于是建议他大可朝与韩国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发展。结果他加入一家即将在韩国设厂投资的电子公司,他获得重用,前往担任参与设厂的重任。
两种自我经营模式
企业经营的方向一般有“垂直发展”和“水平多元化经营”两种,我们生涯发展方向未尝不可如此?
一般而言,朝垂直发展,也就是朝专一领域去努力迈进,最后可以成为专业人才。这时候真正体现的价值,就是其专业地位可否被人肯定(产品品牌是否被确认)?是否不易被人取代(市场上是否有替代品)?其专业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产品是否过时)?垂直发展(朝专业方向努力)的确是艰苦漫长的路,但是一旦有所成就,地位通常可以确保。
相对地,我们也可以朝水平整合的方向去努力,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使自己朝多方位多功能专业发展。
例如一位原本念会计的学生,尽管他有会计基础,也深知从事会计工作的前景看好,但毕竟会计工作的性质较为静态,而他个性较豁达外向,比较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于是在研究生阶段他改念人力资源,并以新兴的人力资源会计论题为论文方向。最终他成为了流通业的管理部经理,业务兼跨人力资源与财务。
职涯阶段论
大凡企业产品皆有“引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我们的职场生涯也是相同的。
篇11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1.2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1.3无法描述道德风险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型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与审计主体串通舞弊,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主体接受贿赂;审计主体为了经济利益压低价格有损同业等。
1.4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不完整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所审计的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影响、人员因素及后果等。审计风险范围也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
2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2.1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2.2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2.2.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2.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2.2.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3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3.1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
3.2分析战略风险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
篇12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1.2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1.3无法描述道德风险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型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与审计主体串通舞弊,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主体接受贿赂;审计主体为了经济利益压低价格有损同业等。
1.4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不完整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所审计的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影响、人员因素及后果等。审计风险范围也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
2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2.1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2.2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2.2.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2.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2.2.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3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3.1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
3.2分析战略风险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
篇13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