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程序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审计程序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审计程序论文

篇1

二、非货币易审计的程序

(一)对非货币易重要性的评估。在企业发生的所有非货币易中,注册会计师应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估,以便在确定相关审计程序、时间、范围和评价审计结果时运用重要性原则"一般来说,对于普通的以货易货,而且交易双方为非关联方的非货币易,即使发生错报或漏报,其性质也不会十分严重,并且由于交易金额通常不会十分巨大,可以认为对会计报表的影响是不显著的。此类非货币易,注册会计师可只做一般关注。但对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非货币易,以及股权置换、换出股权换人其他资产、用资产换人股权不属于投资的情况等形式的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当予以充分关注,并通过专门的审计程序以确认该交易的性质和重要程度。具体来说,注册会计师可以实施以下程序:

1、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询问,初步了解管理当局对于有关非货币易的经济实质的看法,了解进行非货币易的目的及相关资产人帐价值确定的政策。必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取得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非货币易的解释、声明。

2、充分利用对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的资料。由于关联方交易往往建立在非公平交易的基础上,从而常被用作粉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手段,非货币易在关联方之间发生,通常都会对会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

3、分析非货币易的交易要素的异常情况。交换资产的帐面价值和公允值往往不一致,如果相关悬殊,则此异常现象表明该交易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交易发生的时间、给付条件、处理方式等的异常都可能表明其重要程度。

(二)对非货币易过程的审核。

在评估了非货币易的重要性,对交易事项作出识别后,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重要的非货币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对企业核算和披露非货币易的真实、合理、合法性的确信。通常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

1、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沟通,就研发生的非货币易的原因是否合理进行确认。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交易的属性作出判断,确认交易是否属于非货币易。由于对非货币易结果是否确认损益,其基础要看交易的盈利过程是否完成,强调的是换人资产相对于换出资产的目的是否发生变化,而这种目的是否变化是由交易双方主观判断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对被审计单位发生非货币易的原因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对于按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核算的情况,要确认所交换资产是否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

2、了解被审计单位进行非货币易的业务流程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审阅与交易相关的协议、合同,以确认交易的合法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审阅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当局的会计记录等资料,查明交易是否由享有相应权限的企业内部机关或人员负责决策和审批。如某企业发生一金额巨大的资产置换行为,注册会计师应通过查阅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等会计的记录、询问有关人员等确认该非货币易事前是否经过授权或认可,通过获取和审阅相关交易凭证确认交易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和帐面价值的真实性,资产价值若涉及公允价值的计量,应索取并检查相关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资产评估结果的确认文件。

3、审阅交易有关的协议、合同、票据及其他有关文件,以判断交易标的价值及交易损益确认的正确性。对于同类非货币易,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在不涉及补价、涉及补价和同时换人多项资产的情况下,换人资产的入帐价值、损益的确定及相关会计处理的恰当性;对于不同类非货币易,应关注在不涉及补价、涉及补价的情况下,当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确定,当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确定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确定,当换人、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无法确定时,换人资产的人帐价值及损益的确定和相关处理的正确性。对于所交易标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对交易资产历史会计资料的查阅、对资产评估的前提假设和评估计算模型及公式的分析等来确认其恰当性。

4、检查会计报表中非货币易及其结果的披露。注册会计师要确认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是否披露了非货币易,披露的交易类型是否真实,所披露的换人、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以及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是否正确,对计量标准是公允价值还是帐面价值、实现的损益及其归属期间的披露是否恰当、充分。

三、审计结论和编制审计报告时应注意的儿个问题

在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取得充分、可靠的相关审计证据后,注册会计师应对被审计单位非货币易作出恰当的审计结论,并确定其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一)注册会计师依据审计证据得出的非货币易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数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列示有差异时,应判断该差异是否合理。如注册会计师认为差异不合理,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注册会计师应将之视为一项错报。如差异在注册会计师认为可接受范围内,则不必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但如果各项同类差异的累积数将给会计报表造成重大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各项差异的综合影响。

(二)如果注册会计师因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就对会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的非货币易及其结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应当考虑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

篇2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中,该公司披露的2010年、2011年净利润分别为5,555万元和6,026万元,而自由现金流分别为-3,997万元和-10,276万元,净利润和自由现金流两项指标出现了严重背离,据此可推断万福生科利润表或现金流量表数据可能存在造假嫌疑。万福生科2012年半年报显示,万福生科在在建工程没有项目转入固定资产的情况下,其在建工程从8,675万元增加至17,998万元,增加了8,323万元。但是,现金流量表中“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只有5,883万元,据此可以推测预付工程款或者应付工程款增加。报表中显示的预付账款增加了2,632万元,但应付账款却只增加了379万元。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不仅包含投资活动的款项,还应包含经营活动的业务往来款项,两者的增加额与在建工程的增加相比相差甚远,由此可以推断有诸多的疑点。万福生科2011年年报和2012年半年报中对于在建工程的披露也存在着重大矛盾之处,在建工程项目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后,工程进度反而降低了。如淀粉糖改扩工程和厂区绿化工程,在分别投入了2,601万元和74万元之后,工程进度却分别从90%、100%降低到30%、85%。

(二)分析与同行业水平是否不符。

万福生科分析性程序2011年年报摘要中公布的普米毛利率为12.39%、精米毛利率为17.62%。同行业中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报中公布的粮油食品类毛利率为5.81%,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报中公布的米业类毛利率为5.30%。与其他上市公司相比,其毛利率明显高于同行业的其他上市公司。万福生科招股说明书中公布的2010年、2009年和2008年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71次、1.46次和1.56次。该公司所属的行业(农林渔林业)这三年平均存货周转率为3.44次、3.45次和3.68次。公司存货周转率不及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与同行业相比较,万福生科存货的低周转率与高毛利率自相矛盾,这些数据表明,万福生科可能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存在造假的嫌疑。

二、启示

(一)多进行定量分析。

分析程序不仅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还包括必要时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分析程序不能只是进行定性分析,也不能满足于泛泛而谈。审计人员一定要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出现异常变化的数据并寻找原因,解释的原因尽可能要进行定量分析。例如,上述案例中,可以通过对比万福生科与其同行业之间的存货周转率和毛利率,寻找可能存在舞弊嫌疑的突破点。

篇3

2、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制度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可靠性及保护财产而形成的种制度。它主要检查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会计事项的处理是否遵循必须经过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来完成,是否经过复核,以防止差错、舞弊的发生。

3、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是指经济组织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主要是各种凭证的记录、传递,资金的使用,债权债务反映,会计报表编制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制度和程序。主要是通过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相符关系,检查会计数据的可靠性;通过账实核对检查账实是否相符,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以保证会十十业务处理的合法性;通过定期编制计算平衡表检查所有数据的正确性等。

4、经营方面各个循环系统的控制制度。它是经济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实现生产经营和管理所必须经过的环节和业务操作的控制制度:如成本控制、购销控制、物资控制、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制度等。通过检查这些环节的控制是否严密,反映企业是否能正常进行经营活动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5、财产、凭单管理制度。财产、凭单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经济组织的财产和各种凭证单据而建立的控制制度。如财产物资的保管、清点、验收、领用、计划、合同、单据等各个环节,都应实行专人管理。

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其重点是放在对于制度内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目的在于发现制度中控制的薄弱环节。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主要有四个步骤。

1、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记录。这是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第一步,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定手段,了解被审计单位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的情况,并做出记录、描述。审计人员应考虑被审计单位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数据处理系统类型及复杂程度、审计重要性、相关内部控制类型、相关内部控制汜录方式、固有风险的评估结果等因素,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控制环境、会计系统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审计,主要方法包括:(1)查阅前期审计报告或审计工作底稿;(2)询问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并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3)检查内部控制生成的文件和记录;(4)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5)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穿行测试”。通过查阅复核以前的审汁情况,可以了解以前审计时所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是否已得到纠正和改进,通过查阅相关规章制度、方针及政策等文件,查看组织机构系统图,和相关人员交谈对内部控制获得足够的了解,以便进行程序设计和制定运用方案。

2、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确认内部控制风险,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可依赖。在对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和会计系统进行调查了解,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应对内部控制风险和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做出初步评价。初步评价实际上就是评价企业会计与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和纠正错弊中的有效性的过程,通常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将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某些或全部认定的控制风险评估为高水平:(1)企业内部控制失效;(2)难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评价;(3)不拟进行符合性测试。对某项会计报表认定而言,如果同时出现以下情况,则不应评价其控制风险处于高水平。(1)相关内部控制可能防止或发现和纠正重大错弊,(2)拟进行符合性测试。

3、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证实有关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效果。

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可基本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环节,为进行符合性测试确定一个前提。审计人员只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执行符合测试,并且只有当信赖内部控制而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大于符合性测试的工作量时,符合性测试才是必要和经济的。符合性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其基本对象包括控制设计测试和控制执行测试,控制设计测试是测试被审计单位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设计合理、适当,能否防止或发现和纠正特定会计报表认定的重大错报或漏报:控制执行测试是测试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实际发挥作用。被审计单位的控制设计的再好,还必须靠有效的执行来发挥作用。

篇4

一、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特点

分析性审计程序既可以降低审计成本,又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分析性审计程序是获得审计证据更为客观的方法

分析性审计程序的运用是基础会计信息以及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内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关系也是稳定的,只要注册会计师分析得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分析性程序中发挥其自身的创造力,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分析性审计程序就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的审计证据,也能够对审计对象业务中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关系做更好的理解,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报表数据的潜在关系,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指导。

(二)分析性审计程序可以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分析性程序可以耗费更少的审计资源提供相同的或者相对更好的审计证据,分析性程序有时会被描述成发现和形成证据的技术,同传统的会计报表细节抽样审计方法是不同的。分析性审计程序是利用信息间的内在关系来判断数据的合理性,并不局限于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而细节抽样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存在的证据进行收集以及检查来证实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两者相比,成本是不同的。分析性审计程序通过模型的构建以及会计师的经验以及知识就可以判断,可以大大的节省审计资源,而且在电算化的时代,通过利用电脑,分析性审计程序的优势能够发挥出来,在节省审计资源的基础上也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二、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关键

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关键在于分析以及比较,要分析所收集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即相关性,而且要保证搜集数据的可靠性,并且剔除其中的不合理因素。然后利用审计人员积累的经验以及收集的合理标准,对照分析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以及信息,从中发现异常的变动、不合常理的趋势或者比率。

(一)应考虑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比较基准

运用分析性审计程序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数据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因此,在进行分析性程序时,首先要分析所收集数据之间存在的关系,即财务信息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财务信息与相关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财务信息各要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以及内部勾稽关系,例如应付账款与存货之间通常有稳定的关系;当然某些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例如存货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判断存货总额的合理性。其次,应该考虑数据信息之间的比较基准。在运行分析性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要注意将被审计单位本期的实际数据与上期或者以前期间的可比数据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在运用以前期间的可比会计信息时,注册会计师要注意被审计单位内部以及外部的相关变化。也可以将自己的预期数据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上反映的金额或者比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异常情况,这都是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关键点。

(二)要合理确定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应用方式

分析性审计程序在所有的会计报表审计的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都必须使用,在审计测试阶段可以选择使用,但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要合理确定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应用方式。应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可以用于实际与预算计划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分析原因;将本期同上期比较,判断本期指标的是否存在异常;同业比较,判断被审计单位数据指标的正常性。其次,可以采用趋势分析法,可以用于财务审计中的问题揭示以及管理审计中的前景预测。第三,可以采用科目分析法,通过选择借方或贷方科目编制对照表来登记对应科目,查明对应关系是否正确并且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要应用于容易发生错误以及弊端的会计科目。第四,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可以计量预测的风险和准确性水平,量化注册会计师的预期值。

三、分析性审计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一)分析性审计程序在风险评估阶段的具体运用

在风险评估阶段,利用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目的是帮助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异常变化,或者与其发生而未发生的变化,识别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帮助注册会计师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关系,在风险评估阶段,分析程序就要识别那些可能表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异常变化,因此所使用的数据汇总性比较强,在此阶段,分析性审计程序的主要对象通常包括对账户余额变化的分析,使用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精确程度以及比较的指标范围,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及注册会计师自身的素质而定。其次,要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预期关系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让注册会计师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了解重大事项或者决策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第三,根据分析性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应该识别是否有异常的数据关系或者意外的波动,因为这都可能是重大审计风险的预警信号。如果出现异常的数据关系或者波动,要作为重点审查项目进行调查,在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基础上,考虑运用检查、观察等其他审计程序,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

(二)分析性审计程序在实质性程序中的具体运用

实质性分析程序与细节性测试都可以用于收集审计证据,以此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质性分析程序不仅仅是细节性测试的一种补充,在某些审计领域,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较低而且数据之间具有稳定的预期关系,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首先,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实质性分析程序对特定认定的适用性时,要考虑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应当越谨慎使用实质性分析性程序。另外在对同一认定实施细节测试的同时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可能是适当的。其次,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注册会计师在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对已经记录的金额或者比率做出预期时,需要采用内部或者外部的数据,这样数据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根据数据形成的预期值,注册会计师计划获取的保证水平越高,对数据可靠性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样分析程序就越有效。第三,要做出预期的准确程度,准确程度是对预期值与真实值之间接近程度的度量,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形成的预期值的准确性,因此,在执行分析性审计程序时,要做出预期的准确程度,保证精确度。

(三)分析性审计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的具体运用

在审计完成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整体符合,以此来判断审计结论是否恰当以及财务报表的整体是否公允:首先,是对财务报表重要比率的分析,在前期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获得了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各项财务数据以及非财务数据,在总体复核阶段,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总体把握财务报表的合理性。其次,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报表审定数同行业平均数据或者以前年度的数据进行比较,来判断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是否合理。第三,要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否对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产生影响,进而确定报表数据是进行调整,还是披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