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规划设计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下午试卷2
标准答案
分析
it 分类: 网络规划设计师
1. 本试卷满分75 分。
2. 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填写你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名称。
3. 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填写准考证号、出生年月日和姓名。
4. 在试题号栏内用“Ο”圈住选答的试题号。
5. 答题纸上除填写上述内容外只能写解答。
6. 解答应分摘要和正文两部分。在书写时,请注意以下两点:
① 摘要字数在400字以内,可以分条叙述,但不允许有图、表和流程图。
② 正文字数为2000 字至3000 字,文中可以分条叙述,但不要全部用分条叙述的方式。
7. 解答时字迹务必清楚,字迹不清,将不评分。
从下列的2道试题(试题一和试题二)中任选1道解答。请在答卷上用“Ο”圈住选答的试题编号。若用“Ο”圈住的试题编号超过1道,则按题号最小的1道评分。
论题一 论校园网/企业网的网络规划与设计
校园网(或企业网)是计算机网络的一大分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及代表性。对于校园网/企业网,完备的应用是关键,而稳定可靠的网络是基础,完善的安全和管理手段是保障。由于学校/企业的类型和规模的不同,校园网/企业网的规划设计有着多种解决方案。校园网的规划、设计、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网络的使用、扩充等都要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网络的安全性、易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
请围绕“论校园网/企业网的网络规划与设计”论题,依次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设计实施的网络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具体讨论在校园网/企业网网络规划与设计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你所采用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3、分析你所规划和设计的校园网/企业网网络的实际运行效果。你现在认为应该做哪些方面的改进以及如何加以改进。
试题写作要点:
一、论文论述的是校园网/企业网网络,要体现出校园网/企业网的应用背景,例如校园网中的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等,企业网中的生产、销售、库存等应用。
二、叙述自己参与设计和实施的校园网/企业网网络项目应有一定的规模,自己在该项目中担任的主要工作应有一定的分量。
三、能够全面和准确地描述该校园网/企业网网络的应用环境和需求,深入地阐述采用了哪些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要针对校园网/企业网网络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四、对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应有具体的着眼点,不能泛泛而谈。
论题二 论网络规划与设计中新技术的使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在计算机网络的交换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光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网络存储技术等等诸多方面不断地涌现出各种新技术。在网络规划和设计中,如何根据项目的现状和实际需求,积极地引进和使用新技术,是网络规划设计师的职责。
请围绕“网络规划中新技术的使用”论题,依次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设计和实施的网络应用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具体阐述你在网络规划与设计中采用了哪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使用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背景、需求和目的是什么?
3、分析你使用上述新技术、新方法的效果如何,以及相关的改进措施。
试题写作要点:
一、论文论述着眼点是网络技术,且是新技术,所论述的技术过于陈旧就不符合要求。网络新技术可以涉及到:光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网络存储技术、安全技术等方面。理论上比较成熟而在工程上没有大规模普及应用的技术也可算新技术,例如IPV6技术等。
篇2
一、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二、协办单位: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 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
三、支持单位:深圳市学之泉集团有限公司
四、会议主题:融合、应用、创新
五、会议程序:
(一)2012年年会
1、领导讲话:传达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2、为获奖的影视作品、案例、论文、网站、叙事、课程包、PPT颁奖
3、会长讲话:总结协会2012年工作
4、召开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
(二)全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研讨会
1、教育技术专业发展:教学设计师、媒资工程师、系统架构师的职业设计
2、“三通两平台”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研究
3、开放大学的创新与远程教育的变革
4、数字校园综合解决方案、网络多媒体技术支撑环境
5、云服务、电子书包、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教育应用
(三)新技术设备展示
六、参会代表范围
(一)教育部有关司局领导
(二)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学术委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三)协会各专业委员会代表
(四)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案例、论文、网站、叙事、课程包、PPT获奖单位、作者,组织奖获奖单位及个人
(五)企业代表
七、会议时间、地点等事项
(一)时间安排:12月7日(星期五)全天报到。8-9日开会、研讨、观摩。10日返程
(二)会议地点:东莞市嘉辉会酒店(龙凤山庄影视度假村)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嘉辉路酒店联系电话:0769-87563388
六、会议费用标准
会务费900元。双人标间每天:320元/间,160元/床。大床标间:320元。此次会议在度假山庄召开,环境很好,房间数量有限,请务必于11月20日前将此回执传真或电子邮件发到协会,会务组凭回执表向宾馆确定房间。
由东莞市嘉辉会酒店出具会务费的正式发票。
七、会议须知
为保证住宿,务必请于11月20日前将电子回执或传真发回协会。报到时凭回执安排。
联系人:岳华 电话:010-66419038 66490963 传真:010-66490962
篇3
1、可持续性住宅设计的背景
住宅的可持续性还体现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上。住房从分配机制转为市场消费机制后,消费者对住的概念已不仅仅是能满足栖身之用即可,而更多的是要提供一种健康环保、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纵观现在的住宅,无论是消费者、发展商、设计师还是政府主管部门对环境的追求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营造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绿色环保型住宅已成为房地产界的共识。
2、设计控制要求
规划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先导,在工程设计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将建立绿色生态型小区作为主要的控制概念和要求,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做到低耗能、高回报的效益。在工作要合理的安排建设项目的功能结构和布局方式,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全面的分析,对规划结果中所具有的各项指标都完全进行控制。
2.1、设计理念的管理控制
在规划设计阶段,要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观念已得到普遍认可,无需赘述。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广度、深度的发展变化,所有这些理论和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绿色生态住区的规划和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在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情况下,公众参与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市场反馈及市场杠杆等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开发商还应在绿色生态住区理念指导下,有意识地引导社会消费意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2.2、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规划设计前期首先必须对建设条件中的资源进行分析,研究资源的潜在价值,对诸如土地、景观、人文等特定因素和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或保护,评估工程建设对该区域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对土地的利用和评估的基本目的是要在规划前期阶段寻找到一个适合的定位,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而非过度的利用。对环境、社会人文资源的分析、评估主要包括评估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及影响,对周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以及该地域社会各因子的影响,如人口容量的增加带来的社会配套,环境容量、城市总体交通格局的变化等。
2.3、综合规划和布局
强调规划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建设生态平衡。在某别墅区的规划设计当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理念,强调建筑生态性布局,取得了良好效果(图1)。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整体布局的生态性特征。强调与外界的沟通,而非自我封闭。该方案中弧形的建筑布局使建筑与自然界很好地融合;(②建立区域内的生态平衡体系。建立阳光——水体一植被、自然——建筑——人等不同层面的梯度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③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将生态理念贯彻到建筑单体的设计当中。
3、建筑单体设计
3.1、以人们需求为基础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对住宅提出了新的需求。SRAS引发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思考,极大提高了对住宅健康性的关注。住宅设计应不断满足居住的新需求,除了考虑住户的生理健康,还应关注心理健康。研究表明造成心理健康障碍的原因与建筑的高度、规模、住户的密闭性、邻里的噪声有关;而良好的社区组织和社区空间设计可以鼓励邻里间的交往,是居住环境中减轻压抑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要将居住空间环境、邻里关系对人的精神影响纳入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加以研究。另外,房地产商和设计师应对新现象、新文化、新经济引起的居住方式的改变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小汽车的普及、丁克家庭增多、社会老年化、网络空间、新都市主义、郊区化、再城市化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房地产开发指出了发展方向,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3.2、了解社会发展需求
为了实现可持续性住宅的建设,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技术在相继问世。然而,日本关东学院工学部建筑设备工学科教授秋元孝之认为,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来评估住宅的可持续性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但这些都是以办公建筑为中心的评价方法,目前在世界上以住宅为对象的评价方法还很少,这还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如果综合评价的方法可以尽快完善而得到推广,可持续住宅的真正实现将指日可待。
3.3、多使用各类环保节能材料
众所周知,保持住宅的长寿命是相当有意义的。而为了延长其寿命,就常常要进行旧房改造和设备更新,从而产生一些替换下来的旧材料和建筑构件。这些废弃的材料如果能够再利用,就可以减少浪费。而石膏板只有少部分能和原材料混合适用;木材可以变成碎片却很难恢复原状。所以,需要考虑每种材料的特性,来合理地使用再生的材料和可以再生的材料。
3.4提倡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减少施工过程的能耗
住宅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提供给市场前应该是一种完整的产品。毛坯房的做法既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趋势,二次装修造成质量隐患、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提供成品住宅,推广住宅产业化和建筑产品运用,实现住宅装修一次到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4、结语
为了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生活环境,人们在住宅方面的消费,将会在讲求舒适的同时,更加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同时,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也必须以绿色GDP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绿色生态的住宅小区。
篇4
1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设理念
“以人为本”,即一切要围绕人的需求而展开。读者是图书馆真正的主人,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设施装备与服务运营,均以读者的要求为中心,同时兼顾馆员而不应是以书为本,或以管理或技术为中心,也不应以领导的意志为转移。
1.1功能布局体现以人为本
现代图书馆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即以读者为本、以馆员为本。图书馆功能区域的划分应该以方便读者为原则,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平面布局,提供多种形态的阅览空间。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在平面布局时,不仅重视读者的阅览环境,也充分考虑读者交流、活动和休闲的需求。因此在新馆布局时,读者阅览空间大都设在朝阳、通风、采光、风景俱佳的位置,同时在各楼层都设计了不同的休闲空间。新馆采用了无障碍设计,所有的阅览区域对全体读者开放,充分体现了为所有读者提供平等服务的图书馆思想。
图书馆内实行人本管理,强调对馆员的关心与尊重。不但要尊重馆员的个性,关心馆员的事业发展,还应该为馆员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新馆的行政办公区、业务工作区的设计体现了以馆员为本的理念。工作人员较多并且人员流动少的书刊采访、编目、计算机网络中心的工作间均面向南,阳光充足、通风良好。而工作人员少或人员流动性强的,如期刊送装等工作间设在西侧,中心机房、基藏书库位于北侧。中心机房和馆员工作间有一定间隔,避免噪音对馆员的影响。考虑到新校区距市区较远,新馆还设计了两个馆员休息室,有单独使用的卫生间和楼梯。
1.2环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新馆追求自然、馆舍和人三者的和谐。图书馆采用自然光,以自然通风为主。窗户的大小高矮设计适宜,便于工作人员、读者开启关闭。阅览区除自然通风外,还辅助采用大型换气设备进行换气,确保馆内的空气清新。动静区分开,阅览区置于无噪声区一侧,阅览区外部设专门的交流空间,有颜色清新、样式迥异的桌椅、沙发,给读者以家的感觉。在书架密集区域的适当位置安放圆形沙发,方便读者就近阅览。
现代图书馆建设注重绿色生态环境设计,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已从单纯强调效率性的物用功能,逐渐转向关注读者情绪与心理需求。除了必备的实用功能外,读者阅览环境的舒适性、室内外布局的艺术性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绿色、生态、环保的图书馆环境设计不仅给予读者舒适优美的阅读环境,更能起到规范和引导读者行为、净化心灵的作用。
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衬托建筑物,增加艺术效果,而且可以净化室内空气,调节气温。读者在长时间阅览、学习后观赏植物,可以缓解疲劳,得到放松,消除阅读学习中的枯燥和单调感。工作人员还专门设计了漂亮的标签挂在花木上,介绍花木的品种、习性和观赏特征,集养花、赏花、小憩于一体,为读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优美、健康的学习氛围。
背景音乐在图书馆环境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舒缓的音乐可以为读者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同时得到美的享受。新馆启用后,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优美的乐曲,在闭馆前15分钟播放,提醒读者在闭馆前完成借书手续。在下午上课前20分钟播放,以便提醒读者上课的时间。在紧急情况下馆内广播系统可通知和报警。
1.3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与图书馆建筑有密切的关系。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不仅是建筑和环境的设计,更是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选择和设计。藏、借、阅、查询一体化的大开放管理服务模式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自由、宽敞明亮、人性化的读书学习空间。其思想基础和逻辑基础是尊重读者的客观需求,尊重读者公平使用图书馆的权益,提高书刊利用率。这也是新建图书馆的共同选择。而大开间、大平面的设计是这种管理服务模式对图书馆建筑的基本要求。读者阅览空间没有房间的分隔,只有不同阅览区的划分,各阅览区域通过地面的颜色与不同的家具摆放来划分。大平面的布局使图书馆能够将文献的典藏、读者阅览、信息查阅和咨询检索集中在一起,形成信息共享服务的空间。读者通过图书馆设在大门的门禁监控系统,进行身份认证后,可以携带自己的学习资料和物品自由进入各个阅览区,自主地阅览或自习。在一楼大厅设置了总服务台和总咨询台,办理图书借还手续和进行咨询服务。在各服务区也设置了咨询台,随时给予读者帮助。图书馆的电子阅览设备采用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布置,除了在总服务台附近设置了20台公共目录检索终端,还在各阅览区域内分散放置了计算机,供读者进行目录检索和信息查询。图书馆实现了每天连续开放13小时的读者服务,自助借还系统提供全天候的文献借阅服务。
2新馆设计理念与服务模式实现的基础
新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多方面合作。图书馆的建设需要设计师与图书馆沟通与合作,需要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图书馆建成后的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全体馆员对图书馆建设理念的充分理解和认可。
2.1图书馆的参与是基础
大连医科大学自2002年启动新校区建设计划,图书馆就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文献和网络调研、了解图书馆建筑的有关知识。馆领导积极参加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环境设计和家具方面的研讨会和学习班,汲取先进图书馆建筑的理念和经验。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参观国内外各类图书馆,学习科学的管理经验,深刻理解现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通过学习和参观,馆领导在图书馆建筑理念、未来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选择上产生共识,从而形成了目标清晰、内容明确的图书馆建设规划,最后形成内容完善的新馆建筑工程设计任务书。
2.2与设计师的融洽合作是保证
大连医科大学新校区设计采取了国际招标的方式,最后由日本三井住友建筑公司完成新校园的整体设计和全部建筑单体的建筑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虽然设计师没有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经验,但他们仔细研究图书馆设计任务书,与图书馆充分沟通,了解图书馆的功能需求,同时实地考察和参观国内外图书馆建设成功范例。图书馆与设计师密切合作,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提出建设的设想。设计师在平面布局和室内环境设计上尊重和满足图书馆功能需求的同时,对建筑风格进行整体把握。特别是在室内环境设计和家具的配置上,图书馆从功能需要上提出设想,由设计师对整体风格和色彩搭配进行把关,共同选定家具的颜色、式样,从而保证图书馆内部环境整体风格的协调一致。
2.3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至为关键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由校领导说了算,基建办一手操办,不听图书馆方面的意见要求,不让图书馆员参与。闭门造车的结果往往是功能不到位,不适用,不好管理,遗留一大堆问题。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该馆在规划之初就主动参与,积极提建议,并邀请主管新校园建设的学校领导参加图书馆建筑学习班,从而赢得领导的信任与理解。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积极与学校基建部门协调,和设计师共同讨论图书馆的设计方案。并邀请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的领导参加图书馆环境设计和家具的研讨会,让他们了解现代图书馆家具设备的发展趋势,从而理解图书馆提出的家具设备的要求。
2.4馆员是最终的实践者
篇5
曾举办过2次“林选泉书画作品展”,得到过10余家电视与报刊媒体的专题报道。
大学辞教后供职于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立了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室并任主任。
主持主创近20余项重大规划设计项目,
其中8个国际国内项目竞标都获得第一名。
结合实践近10篇。
工程实践和学术论文均获得过重要奖项。
初识林选泉缘自他的一次突然来访。印像中,略觉厚重的镜片下一双激情四溢的眼睛,似乎不停地有某种当时我无法参透的东西在闪烁。浓浓书卷味的谈吐不单重重留下了曾作为大学教师的痕迹,也透视着别于一般青年设计师特有的智慧。清瘦身躯负荷的“无为景观”理念更是令我耳目一新。感觉中,他是一个不肯让梦想沉睡在摇篮里的人,一本不读就无法释怀的“书”。在大雪久已远去的春节过后,一直羁绊的心绪牵扯着我,使我不得不对他进行了一次认真的“阅读”……
[注:对话中,宁=宁中意,林=林选泉]
关于“无为景观”
宁:说实话,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你是一个学者型的设计师。我想,不管工作如何忙碌,学习对你而言应该是一直未曾停歇的事。我听说你最近又在研读“老子”,不知是否有这回事?
林:哈哈,哪敢说是研读,连司马迁都感叹“著书辞称微妙难识”,但“老子”确实有一股神奇力量让人多方面获得思想指导与启迪,我只是在尽力学习,除了生活处世之外,想通过自己的从业去体会感悟老子的思想。
宁:前两年,一些大学开讲了“风水”课程,设计界也曾举办了多次关于“风水”的论坛,这引起了很多设计师的兴趣,也引发了设计界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寻找理论依托的小“浪潮”。我想知道你为什么会对“老子”发生这么大的兴趣?
林: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我觉得老子除了是中国哲学之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外,同时也是中国景观前学科的思想鼻祖和奠基人,从他集大成的《道德经》中就可以看出来。我说的“无为景观”便是源自于老子的哲学思想。至于,“风水”我也非常感兴趣,“风水”中科学的环境优选观倒是和现代景观有密切联系。
宁:老子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道德经》构架了宏大的宇宙观、人生观,它和你所从事的职业有什么联系吗?
林:“老子”也就是“道德经”,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结晶。提到老子哲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无为而治”,其实不仅如此,“老子”非常深奥难懂,自汉代以后注释“老子”的就不下千家,这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国外研究老子的也非常多,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视角。对我所从事的职业而言也很有启发,老子的核心思想“自然无为”,我觉得对景观规划设计有非常大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宁:我想,老子的“无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主要体现的就是对环境、自然、人文、历史等等这些因素的尊重。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和你有多大差别?
林:老子思想所蕴含的生存智慧特别是生态智慧,正得到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认同。恰恰是老子的自然与生态观这一点,才使得“无为”和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交汇。你刚才所理解是到位的,更恰切说是“遵循”,遵循大自然规律。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些别的。比如说,终极追求目标、思维方法论问题,追求境界、宣言与道德。
宁:嗯,看来我理解的不是那么到位。那么,你理解的“无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该怎么体现呢?能否具体说一下?
林:对于这一点我做了点小总结,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也算是我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对老子思想的一点粗浅感悟吧。
首先,我觉得,“无为”是景观规划设计的终极追求目标。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然”与“无为”融合为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大自然为根本,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再者,“无为”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思维方法论。所谓“天下万物生与有,有生于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个项目的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循环过程也需遵循自身的学科原理与规律。景观规划设计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如生态、游憩、心理、美学等也是这样。无与有是相辅相成、矛盾统一的,由此对应的虚与实、图与底、减法原则、平衡调和等方法常运用在设计中。同样,设计中从最不利、最柔弱处着手而寻找突破,实现完美答案的例子也很多。从对立面中寻找“和谐共生”的朴素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发与指导已是很多人的共识。
第三个呢,“无为”是景观规划设计追求的一种境界。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我们在以人为本的同时,也应该深知人不过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而已,必须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面对全球化,不入俗、不随流,不,不轻己,根植乡土景观,用民族的语言创造属于中国的现代景观。有境界自成高格嘛!
最后一点,“无为”是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宣言与道德。所谓 “不自矜故长”、“不自常,妄作凶”。“无为”不是“无作为”,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而“不妄为”。面对大工业、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危机,景观规划设计师不能仅仅是“城市绿化师”、“城市美容师”,更要用可持续的观点处理好大地上各种复杂的综合体。当然,也不能自大,毕竟个人能力有限,应该倡导终生学习和团队合作。对于规划设计,不凌驾于自然之上,倡导要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维持大地生命有机体的健康与稳定。对于学科,术业有专攻,景观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倡导相关学科交融与合作,在自我创新的蜕变中完善、发展。
“大”而“无为”
宁:刚才的叙述感觉还是抽象了点,我们不妨结合实例来谈一谈。就我的了解而言,我知道你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些项目的规划设计,并且还颇有收获?
林:从2006年开始,通过公司的平台,我有幸参加了世博的3个项目,其中两个我充当了主持主创的角色:上海世博会园区白莲泾河地区规划实施方案(注:方案征集获第一名)、上海世博会浦东园区场地设计(注:国际竞标第一名中选方案),还有一个是负责其中的环境景观:世博会园区样板组团项目设计(注:该部分竞标获第二名)。
宁:这些项目都可以用“无为景观”来解释吗?
林:嗯,或多或少都有吧。这些也许算是我在实践层面对"无为"的感悟吧!
宁:在一次上海市举行的活动中,世博园区白莲泾项目在我的印象中好像还获了奖。这个项目的设计中已经融入了“无为景观”思想吗?
林:这个项目,我认为,过去这里厂房、仓库、码头林立,而现在应该借世博这一特殊契机,提升浦江两岸城市形象,实现该地区城市功能的置换,从工业经济向消费经济转变,建成与周边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活力多样的综合型公共滨水空间。我的理解是:该项目本质上要解决好场地问题,所以就从“正生态”的角度开始展开,阐述如何解决场地的8大主要问题:防洪与亲水游憩、滨水步行系统、活力多样的滨水公共空间、防暑降温处理、高密度人流交通、场地的历史文脉延续、会展期间与后续利用。这8大解决策略本身就融入了“无为景观”思想。
说具体点,比如,面对黄浦江高高矗立的千年一遇防洪墙,从工业时代的船坞、码头到今天活跃的滨水公共空间。在处理防洪与亲水游憩的问题中,为实现水与绿的交融,改造利用老防洪墙、设立自然生态驳岸等方法,构筑不同层次的多样的亲水空间,让人重新回到浦江边,去感受潮汐变化,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力量与美感。在面对世博期间夏季防暑降温的问题,运用屋顶绿化、空中绿化网络、雾喷技术以及绿地、水体本身的降温作用来解决。面对场地的历史文脉延续的问题,本着开放的态度和对历史的尊重,场地中有保留价值的工业建筑予以保留改造,并融合到整个环境中。同时保留了一些工业片断,功能置换一些工业设施,重新利用一些工业废弃物加工成个性化的景观设施小品。
宁:世博会场地设计应该是世博会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该如何用“无为景观”来诠释呢?
林:世博会场地设计,它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研究工作,包括浦东园区(注:围栏区2.39km2)内的广场体系、绿地体系、高架体系、服务设施体系等外部公共空间,是世博会最终落地实施的关键性环节。场地设计既要协调、融合、落实二十几个相关世博园区的规划设计专项,又要演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如何解题?最终,我们在中国具有传统城市特色的“街坊”中找到诠释。我理解,上海世博会只是一个特殊城市事件,其目的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博览会,而是启动一场世博经济,重建一片新城,加快城市化进程。我们希望通过场地设计,让展馆建筑围合形成具有传统“街区”结构的格局。世博会后尽管大多展馆被拆除了,但空间肌理被保留了下来,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构筑世博场地,让它回归城市生活:充满自然气息的街区景观、充满绿色理念的街区交通、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区生活………
当然,世博期间7000万的高密度人流,而其中2/3由场地外部公共空间承担,因此,设计中我们转变一个思路,就是由原先过度对展示空间的重视转变成为对交流空间的关照,将“展馆空间”转变为主动的“消费空间”,让参观者在馆内外活动中快乐交流、互动体验……刚才说的要创造这个“多元体验”的世博公共空间,则需要一系列的创新设计以及技术支持和保障。整个过程积极运用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生态技术等,引入“生命周期评价体系”,让生态设计来诠释对自然的尊重,从而体现了“无为景观”思想。
宁:世博园区样板组团项目中你仅仅负责其中的环境景观部分,你是如何处理好该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的呢?
林:这个项目其实就是亚洲国家馆组团的设计。为了处理好环境景观与展馆、高架、出入口广场等关系,并体现出东方韵味,我们把目光又投向老子的哲学思想,融入“无为”理念,用“无与有”的思辩逻辑来建构整个环境景观。
整体环境景观上运用道家“太极”的形和神,让植物等软质景观包容广场、展会建筑、高架步道、市政设施等硬质景观,彼此间相互协调,形成“和谐共生”的统一体。另外,根据世博园的空间结构及生态肌理,构思利用可移动绿化等设施组成“绿廊”,简洁有序地组织交通并软化空间环境,最终形成“有机组团整体”。“绿廊”的应用给具有理性美的场馆空间带来了活力。建筑只是绿色基底上零星洒落的斑块,而“绿廊”是连接各场馆的绿色廊道。它们起到了“隔、融、透、廊、屏”的作用,实现了极具东方特色的空间体验。在出入口广场区域设计中采用“太极”的流线形式来分隔内外广场,它与直线形式相比增大了出入口区域长度,最大化实现人流与出入口接触面,同时流线形铺装带有引导标识,能明晰顺畅的组织交通。样板组团是否成功十分关键,它将拉开世博“和谐城市”的建设序幕。
当然,不仅仅是世博会,实践中每个项目或多或少都运用到“无为景观”。特别是运用景观生态学越多,“无为景观”体现越具体。比如尺度稍大点的“上海张家浜楔形绿地景观规划设计”项目(注:国际竞标专家推荐方案),有400hm2左右面积。设计中对场地充分尊重,对自然优势资源进行保留和改造,做到 “无为”。如对集水塘、河网、苗圃林地、果林不作任何设计,只是稍加梳理。将保留的水稻田策划成稻田茶吧、稻田艺术节。让部分民居改造成城市园艺交流培训中心。甚至在岛群区推广运用生态有机农业。回到整体中,用景观产业化等景观策略对场地相关功能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将绿地的生态、生产、休闲功能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排蓄防洪、生态保护教育、休闲游憩为一体的“郊区田园绿洲”。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再多谈。谢谢。
“小”亦“无为”
宁: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浦东大街小巷都更新了一种新型路名牌,这在当时国内是不多见的,至今,民众的评价都很高,我个人的亲身体会是,这个小东西很人性,找路确实方面多了。你是路名牌设计者,请谈谈你的设计想法?
林:好的,谢谢您的评价。路名牌(注:也称指路牌)作为城市景观的元素小的不起眼,但却有“本地人脸、外地人眼”之称。路名牌对市民出行有着重大的指示意义。我倒是认为,路名牌虽小却不小,它能反映城市道路设施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城市文明进程中,需要大家改变传统思路,对城市公用设施进行人本化的深层思索。针对浦东旧路名牌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从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角度出发,研究人的信息接受过程。确定路名牌的图形、文字、色彩、材料等各项综合指标以及制作工艺,让路名牌所传递的信息具有快速、方便、易于识别,最后尽量让路名牌形式趋于美。
宁:你所设计的这种新型道路名牌有些什么特点呢?或者说有什么创新点呢?
林:我归纳一下主要有5方面:1.采用了“一杆两牌直角式”,能指示交叉道路信息。这种是“单功能路名牌”运用于次要道路,还有一种是“多功能路名牌”运用在主要道路上。2.在文字内容上增加了路段的门牌号码信息。3. “多功能路名牌”除了提供了公建、地图、交通等公共索引信息外,增设的电子信息显示屏还可以提供天气预报等综合公共信息,远期它可用触摸电子屏提供更综合的信息。4.运用 “蓄光型自发光”材料,增加信息的夜间识别性,同时也体现绿色设计。5.探讨了弱势群体如何使用路名牌。
宁:它应该和“无为景观”没有关系了吧?
林:哈哈,既然是“无为景观”,和小小路名牌还是有点联系。老子道家哲学观中认为“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揭示了老子的宇宙观,在景观中,它恰恰也反映了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尺度”问题。从1m人的尺度、到1000km区域尺度,甚至到国土资源和地球表层规划。中国快速城市化给设计师提供一生难遇的机遇,可能是出于经济等原因,很多设计师觉得只有大尺度、大项目才“有可为”,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小尺度、小项目谁来关注?我认为所谓“大小”只是相对而言,“小”也可“有为”。恰恰是小尺度才能与人的尺度相关,也常常能真正反映出是否做到“以人为本”。老子说“故道大,天大,人亦大”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本关怀,“无为景观”在这里也得到了诠释。当然,浦东路名牌设置规范的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而出发的。
宁:嗯,有道理,那么这种新型道路名牌目前在上海和其它城市得到推广了吗?有什么社会影响吗?
林:2006年5月,浦东内环作为试点开始运用,由于社会反馈很好,浦东新区政府很快就决定全区推广,随后几个月内就更换了所有路牌。浦东这种做法在当时国内可能是最早的。2007年3月浦西在几条路上作为试点更换了自己的新路牌,至今还在推广中。这里有个小插曲,当时市里有意见要把浦东新路名牌拆了统一更换成浦西新路牌,至于原因我就不多说了,其实浦东和浦西新路牌还是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后来幸运的是浦东新路牌“幸存”了下来。还得到许多老百姓的赞可,浦东社会经济调查中心专报称:“市民齐赞新路牌,建议能尽快推广――从一件小事折射出服务政府理念”。时任的区委书记、区长也专文批示通报以示肯定:“城市管理就是要从这样的细节抓起,全体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养成从细微处入手,实现精深化管理的作风”。遗憾的是媒体对新型路名牌关注深度和广度还是有限,特别是由路名牌本身引发的对城市公用设施人本化以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深层次的思索………加强对新型路名牌的宣传和知识产权保护,这对全国各城市推广很有意义。不过,这不是我个人能力所能企及了,可喜的是,据了解上海周边不少城市有关人士看了浦东新型路名牌后也正积极酝酿自己城市的新型路名牌。
宁:这种新型的道路名牌设计方法我想应该还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
林:嗯,是的。同样的小设计我这还有一个例子,是浦东开发开放第一路――杨高路标识的创立与运用。它是杨高路改造景观系统中的一个小部分,整体景观改造上我认为不能仅仅关心速度,而是整个交通空间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交通・让出行成为一种享受”这一美好愿望。为了增强杨高路道路文化内涵,我策划设计了“升腾的东方龙”等一系列LOGO,并通过公众参与方式投票确立最终方案,将其运用到道路隔离栏、人行道铺装等附属设施中,并在人流大的重要节点设立“标识创意说明”。这一系列做法目的是想让大众解读杨高路道路文化内涵,在诠释中加深道路文化的认同。提升杨高路形象。我记得当时有媒体称"道路也可以像商品一样拥有自己的商标,这在上海属首次"。这种做法也影响了后来浦东其它改造和新建的道路。
无限 “无为”
宁:关于你的“无为景观”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吗?
篇6
生活在北京的普通市民大都有出行难,交通拥堵,生活不便,以及市民社会萎缩,社会联系疏离的感概。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境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近年来进入了一种加速的“超城市化”进程,但城市规划多为应变式的物质蓝图规划,难以适应和制约超城市突变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是城市规划中的“国家视角”和“人民视角”的深刻冲突。
二、城市规划中的国家视角与人民视角
城市规划建设的“国家视角”是指在建设社会工程的过程中,国家的采取一种简单化、清晰化和标准化的方式,以便于国家对社会实施管理和控制等的一种宏大的极端现代主义视角。于此相反的是“人民视角”,面向人民日常生活,“以人为本”,强调过程、复杂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基于局部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演化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
表一、城市规划国家视角与人民视角的比较
国家视角
人民视角
对城市秩序的理解
注重视觉秩序
更重视功能秩序(经验秩序)
城市规划的目的
便于控制、管理,表现国家的权力
以人为本
对科技的态度
崇尚技术
技术的运用以人为尺度
城市美学
简单、功能单一、热爱几何图形
复杂化、多样化
街区形成方式
大规模规划设计和建设
渐进的零星的生成
城市与自然地关系
城市是自然的对立
城市是自然的一种形式
城市治理
单一中心权力管理
多中心自主治理
1.环状道路阻断路网系统。北京市城区的路网结构以矩形环状为主,道路多以此为依托,与经纬线平行网状分布。先后依托城市扩展,建设了二、三、四、五和六环路。这些道路被定义为城市的第一等级道路,无论是宽幅,还是隔离措施,都是往极致处做。所经过之处,行人、附近道路、建筑一律为其让道。这是一种道路的特权和等级化,所到之处生硬地斩断原有自发演化出来的细密毛细血管似的道路系统。这种人为强加的秩序界定了城市的边界,环里环外形成了不同的等级。环线还压缩了非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空间,使周边社区对道路的分享程度大为降低。环路结构封闭,出入口少,容易形成让交通动脉流动不畅的“死结”。
图2.北京环状特征道路系统和上海网状特征道路系统对比
以丰台南路来具体分析,原本是北京西南部一条完整的区域性重要通道,四环修通后,生硬地将丰台南路从中截断,紧靠四环的北部一段,已经废弃,仅樊羊路与之交叉点往西尚没有“去功能”。截断丰台南路的后果是,在当地几公里之内,凡是往南越过四环的交通流,必须绕道东边马家楼桥,或西边花乡桥,两座桥之间,无意中形成城市死寂地带。由于死寂地带无法形成交通流。大量的交通流量,无论越过四环向南,还是越过四环向北,还是试图上四环东行或西行,都必须绕道,形成东部京开路和西部樊羊路的越来越密集的流量。
图3南四环花乡-马家楼桥间被阻断的交通
2.城市隔离栏剪除地方性知识。正如罗杰.特兰西克说,现代主义运动和当今规划的趋势最具破坏性的方面在于,设计师过分的夸大自己的角色和对人性需求过于简单的臆断。[1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由于人们手中掌握的地方知识(局部知识)被人忽略才会导致城市的活力不足,人性缺失。北京到处可见隔离栏的建设,正是设计师理性僭越的结果。隔离栏设立的初衷是保障双向道路的通行不受横穿行人和车辆的影响。无疑,通过隔离栏的建设,的确能够起到这个作用。然而,这种隔离栏的滥用在北京达到了疯狂的状态。举例说,以北京大学东门前面的成府路为例,这条道路是东西双向四车道。北边是清华大学、语言大学、科技园区,南边是北京大学、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学,这个区域的商业和生活气息原本很浓,不需要南北隔离;第二,这条道路的车辆流量不是多到要隔离才能缓解。现在的成府路被隔离,极大不利于南北两侧的人流和物流流动。当然,不能静态地分析一条道路的情况。有人肯定会说,成府路本来已经超流量利用了,一旦撤除隔离栏,肯定交通瘫痪。其实不然,如果把成府路四周的道路毛细血管联通好,撤出隔离栏交通将更畅通。第二例,北京南站。北京南站的南广场,地铁出口出来以后,可以看见南广场公交枢纽被隔离。隔离地区的宽幅大致就是六个车道。这种隔离既不利于旅客搜寻自己需要的公交车,一旦走错地铁出口,得绕道很远。其实隔离只是逼迫人流改道而已,它并不旨在疏导人流车流。第三例,北京奥运大厦西边南北道路被人为封锁,装上隔离栏。可以看见,北京奥运大厦的西边,原有一条南北向较窄的道路,两边整齐的林木仍然清晰可见。但是,一道隔离栏阻断了这条南北向道路,使花园桥西边向北的车辆和人流必须东行到立交桥地下再向北行使。好端端一条分流南北向车流的道路被人为封锁了。
以上三例充分表明,隔离栏隔离栏试图建设快速城市通道的代价是截断原有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宽窄不一的道路系统,阻碍了街区的交往,阻碍了原本可能的繁荣,阻碍了街区内市民出行线路的选择可能性,反而造成交通流阻滞,或者把一地区交通流阻滞转移位置。隔离栏背后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单向思维模式,忽略多样性和动态性。隔离者只是静态地想到从某地A到某地B的快捷可达,而没有想到在一个地理区域,分布着无数个点,无数种点点连线通行需求。设计者隔离出来的道路并不能代表那种方向的通行具有头等主要性。隔离栏以隔离者的专断替代了无数城市居民出行线路决策。这是一种独断,一种单一中心秩序取代多中心秩序。这样做的后果其实是删除了大量的局部信息和本地知识,代之以设计者的独断命令。
3.街道多样性和活力的缺失。街道和人行道是城市的主要公共区域,是城市最总要的器官。多样性的产生在雅各布那里有四个必不可少的条件:(1)地区以及其竟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 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是多于两个;(2)大多数的街道必须要短,在街道上要很容易拐弯;(3)一个地区的建筑物应该各色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应包括相当比例的老建筑。(4)人流的密度要到达足够高的程度。[11]然而北京城市规划中只注重物质空间和建筑空间,强调美学秩序,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不断拆毁旧的建筑环境,新建单调的公共绿地和大型的商业用地,忽视了真正象征城市本质的多样性,违背了生活的逻辑,忽视城市真正功用和人性化目标。用统一取代了差异,用数量取代了质量,用经济取代了文化。车行干道一再拓宽,步行和自行车空间一再被挤压,使城市的人性空间和活力不断受到侵;一个个活生生的“城中村”是如何被无情地“铲除”消灭,街边针扎着生长出的小摊小贩们,或者是形形的特色零售街、艺术家村,被警车和推土机当作有碍市容的垃圾,被周期性地铲除,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无不在美化和净化的名义下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断受到遏制;一个个居住小区被围困在各自的铁栏围墙内,与城市和街道分的清清楚楚,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正在被抛弃,隔阂与冷漠正在城市中滋生。[12]
四、回归人民生活的视角
城市是个活的有机体,城市规划本身也是一个富有生命的活的过程,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多样而复杂的需求。要挽救大城市的活力,必须体验真实的城市人的生活,必须理解城市中复杂多样的过程和联系,谨慎而精心地,非粗鲁而简单地城市的改造和建设。
(一)孵化多样化、有生气活力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第一要旨在于如何实现多种功用的混合、为各种功用提供足够的空间。城市功用的丰富多样性,才使城市有了活力,城市文明才得以延续和繁荣。
首先,有生气活力城市的关键在于选择多样化,街道用途多样化,建筑形式、年代多样化,允许形形的人存在。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必须做到每个地区最大程度地在形式上和数量上刺激和催生各种城市用途,规划者要做的像医生一样给缺乏多样性的地方做出诊断,具体到每一个地方毕业论文ppt,研究到底是哪一个环节上缺乏多样性。然后对症下药的提供缺乏生发多样性的条件。
其次,城市的经济基础在于交易活动的存在。交易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是城市有活力安全的保障。正如雅各布所说,城市秩序不是由警察来维护的,而是由一个相互关联和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的。[13]这个非正式的网络如何形成?首先,我们要在沿着人行道的边上三三两辆地布置足够数量的商业点或其他公共场所,这些小场所在人行道边上,给人们提供了使用人行到的理由;尤其是在晚上或夜间能开放,比如商店、酒吧、咖啡厅和二十四小时便利店等,它们能够以综合的不同的方式维持街道的安全和活力。第二,一片城市区域中的商业应该频繁分布,应该有不同类型的小企业,小商铺,这样可以使没有公共场所的地方也能拥有很多行人,并让人们可以有理由横穿街道。第三,店主和小企业主本身也是典型的安宁和秩序的坚决支持者。第四,人们上街办事和买食品饮料本身是很吸引人的”[14]。例如,在我曾住的育芳园小区街道它不是很宽,但人行道的两边有很多小餐馆、干洗店、小便利店、水果摊、报刊厅、咖啡厅和酒吧等。路上总有很多买东西、卖东西和看热闹的行人,即使是到了夜间,路灯加上咖啡店和酒吧里总会传出一些欢闹声和人声,让你不再觉得夜行是件恐怖的事。而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国贸那边到处高楼密布,街道很宽,白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可是,当你下了夜班回家的时,它却变成另一张面孔,零星的小店,三三两两的行人,在路灯的照耀下,倍显孤独和寂寞。这会使你完全忘记了白天的繁华和热闹,而感觉到那是一个让人多么不安全的街道。
(二)区分艺术与生活,遵循“经验秩序”
城市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包容了动态的、丰富的生活。城市不会是一件凝固的艺术品。艺术是生活的抽象,与真实总有一定差距,而城市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则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和认识到城市的这种 样化、复杂性甚至是矛盾性。那些“大师”、天才”笔下描绘的非凡的城市蓝图、乌托邦式的城市理想,是试图把城市当作终极的完美的艺术品去创造,也许在“天赋神权”或“天赋皇权”的时代这种理想有可能实现,但在今天这种人权、民主的时代。永远只能是也仅仅是一张美丽的蓝图。
城市规划设计者们要做的不是试图用艺术取代生活,而是回到一种既尊重和突出艺术又尊重和突出生活这样一种思想上来。“秩序”要由所达到的目的决定,而不是由纯美学的表面秩序决定。
(三)尊重生活的逻辑,注重地方性知识
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项目建设问题,而是关涉到一个城市发展、城市生与死的问题。从行为主体上看城市规划虽是一种政府行为,但其根本的立足点则是公众,因而城市规划的本身应该尊重和体现公众的意愿。公众是城市生活的主体,也是被服务的主体,对一方的服务设施与环境最知情,具有相当的发言权。城市规划不应局限于学院派的专家,而是人人都有发言权。正如斯科特所强调的那样,“如果没有正式项目所忽视的那些实践知识的参与,正式的规划是无法立足的。”[15](斯科特,2004:p8)
召开听证会,允许公众参与。首先,公众参与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日夜在城市中为生计奔忙的市民,肯定对北京的交通情况有切身感受。民间智慧绝对不容忽视。其次,公众参与能够避免官僚回应性缺失,增强政策的认受性。
城市规划者,重要的是在城市设计中关注居民的需求,让居民更能从中感受到幸福。这就要求搞城市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士必须倾听民众的声音,尊重生活的逻辑,注重地方性知识将来自“民间视角”的意愿传递给决策者。
(4)尊重历史,保护传统文化
历史不仅仅为设计提供灵感和评判,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 城市是记忆的剧院,怀旧和积累可以作为创新的来源。如何让城市建筑富于地域文化的内涵?要让城市建筑具有个性同时又丰富多彩,城市建筑设计及建设就必须有历史的观念、生态的观念和文化的观念。一个地区的人类活动,有其风俗习惯,有其丰厚的人文历史,更有其建筑的特色,这些都是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只有将这些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建筑之中,城市的建设才会具有个性。
五、结语
城市的本质在于多样性,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正是那些远离真实生活的城市规划理论、乌托邦的城市模式和机械的、单一功能导向的城市改造工程,毁掉了城市的多样性,扼杀了城市活力。他们否定了历史和传统,没有尊重居民的逻辑,忽略了人民生存的智慧,没有认识到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这一切又归因于在这种极端现代主义背后的理性的自负。
在这种背景下,勒.柯布西耶和尼迈耶的那种时代似乎已经悄然退去,在我们今天的城市生活中,那种极端现代主义国家视角应该退去回归到一种人民和生活的视角,从大跨度和悬挑技术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建设一个动态的、多样性的富有人情味的城市。如何克服这种理性的狂妄,把权力还原给人民;如何克服迷信主流城规师和城市规划理论,打破这种傲慢的、害人的与城市社会生活相违背的伪科学,还给人民安全、生动有活力的城市,这是每一个市民应该思考的问题。
篇7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也更加强烈,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根据估算,近年来全世界生态旅游的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每年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资金更是多达500亿美元。而且生态旅游正以20%-25%的年增长率在增长,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在旅游业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而山地城市特殊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旅游开发对带动山区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到山地度假休闲,一方面可以避开喧嚣城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达到在优美的山地自然环境中保健、放松的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山地城市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是以山地城市体系这一地域范围为载体,以山地资源和生态资源为旅游吸引力,突出山地特色与保持旅游开发过程的生态性为目的的旅游模式。
北碚处于重庆山城大的地域范围内,有山地城市所拥有的地理环境,同时兼具优良的生态条件,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对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适当梳理的前提下,从生态角度提出了北碚区山地花园城旅游的开发构想。
一、北碚区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北碚的旅游旅游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而其中以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以及温泉资源这三大类为核心。根据系统研究和分析,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北碚区作为全国山地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前景非常诱人。“山地观光、山地度假、山地运动、山地体验”是山地休闲旅游的重要内容,而北碚区的资源优势正适合发展这些旅游活动。山地休闲旅游作为世界新兴的旅游发展形式,其市场前景令人看好。北碚区可以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旅游发展时机,充分利用自己的山地旅游优势,将自己作为中国(重庆)山地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名号打出去,以期带动北碚区旅游业的创新性发展。
2.北碚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冠绝巴渝地区,可谓是生态旅游圣地。北碚区的生态资源宝库保护良好,在巴渝地区其“生态基因库”的地位无可动摇。北碚区的旅游发展最赖以生存的土壤就是生态。“青山、绿水、白云、珍惜动植物”是最能够体现北碚区生态资源体系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生态”二字是北碚区旅游发展最为深刻的印记。
3.北碚区的温泉资源独步于西南,其富含的温泉资源得天独厚。北碚区的温泉资源早已是名声在外了。北温泉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南宋时期,如此历史悠久的温泉资源造就了北碚区“生态温泉城”的美名。而如今,北碚区又开始整合区内的温泉资源,在北温泉公园的基础上开发了十里温泉城、博雅居温泉旅游生态园等等以温泉为主题的项目。北碚区的温泉之水随着旅游开发脚步的加快,愈发涌得顺畅了。
二、引入国内外先进规划设计理念
北碚旅游中远期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在“高瞻远瞩”的同时兼顾“与时俱进”。吸收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和成功经验并结合实际加以论证,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地应用到实践中,北碚旅游的发展才会永葆青春、焕发无穷的活力。
1.设计试验室。设立“设计试验室”。在北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情况瞬息万变,为适应市场变化的不可预知性、旅游规划理论的更新性和开发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必须适时地调整规划设计理念。要根据市场反馈情况和国内外类似经验,在“设计试验室”内对适宜于北碚旅游发展的新型规划理念进行反复实验和论证,这样北碚区的旅游事业才会在先进设计思想的引领下走在发展潮流的最前沿。
2.艺术试验室。北碚旅游的创新性发展和各种旅游项目的独创性设计都离不开大胆的艺术创造。建议设立“艺术试验室”,邀请国内知名的艺术家到北碚原生态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挖掘艺术灵感的源泉,采集艺术创造的素材。利用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各种艺术化的形式来装饰区内的旅游景观,使北碚的旅游景观网络永葆艺术生命力的旺盛春天。
3.建筑试验室。以保护北碚生态环境为前提,融建筑景观于自然环境之中的建筑类型还有很多种。在“建筑试验室”中,建筑设计师根据世界范围内建筑业发展的最新情况,从中选择能适应北碚生态环境的建筑类型进行模拟性实验,而后选取合适者运用到北碚的景观网络中以丰富区内的建筑景观体系。
三、关于山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构想
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绿色景观体系。北碚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总体态势自然也离不开完备的景观网络为之支撑。要使北碚的绿色景观体系初显端倪,就必须利用各式各样现有的和规划中待建的功能性旅游景观来编织景观网络。
1.仿生建筑。仿生建筑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不过建筑界目前基本上采用两种定义。一种是模仿生物某些形态和功能的建筑,称为仿生建筑。另外一种比较狭隘,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建筑称为仿生建筑。
仿生建筑的修筑有利于城市环境达到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从城市总体到单体建筑,从居住环境到材料都可涵盖。未来的城市将是仿生与生态的城市。
北碚旅游立足于生态、还原于自然,非常符合仿生建筑的设计理念,具备仿生建筑发展最适合的土壤。建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在规划区内设计建造与北碚整体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仿生建筑。
2.山地建筑。传统山地建筑是人们在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下发展起来的一类建筑形式。这类建筑巧妙地利用山地地形,依照坡度差异进行建筑布局,得到错落有致的效果,使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相协调,在视觉造型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从旅游景观学上来讲,将建筑的力与美有机地融合到自然山体中去无疑为旅游景观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是加深游客视觉感受的一个高招。
3.乡间别墅/庄园。在西方发达国家,汽车+房子=郊区化生活,由此导致的是城市人在城里上班,在小镇或乡间居住的“逆城市化”潮流。
重庆的高速发展势必会引起“逆城市化”的到来,从许多房产开发商在重庆近郊各区争相修建楼盘的情况来看,这种趋势已渐显明朗化。北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具备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将成为城市人选择周末举家度假的上佳之地。
在北碚旅游发展的中长期过程中应重视对乡间别墅/庄园的开发和利用。别墅/庄园的具体建筑风格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甚至可以是概念性的未来的;可以仿造世界的著名庄园,如托尔斯泰庄园、普希金庄园、丘吉尔庄园、普罗旺斯庄园等等。
4.景观道路。景观廊道的修建是基于区内现有道路线网上的。这些廊道的设计创意点在于考虑到游客深入到区内各个景区(点)的旅途中虽可观赏到北碚迷人的乡村田园风光,在以上两条景观廊道的基础上,提出“诗径、词道、食路”的景观道路设计构想。该构想的思路在于打造以‘诗碑词林’点缀其间的旅游道路与小径和以风味美食餐馆矗立两旁的公路,从而丰富游客在旅途中的游览活动,增添旅游路途的趣味性和文化性,无形中将过去游客在前往景区(点)中由于旅途较长而产生的旅游厌倦情绪降低到最低点。
5.景观房产。北碚三溪口地区现有的房产楼盘主要是三个:水天花园、中安翡翠湖和香溪美林,另有“博雅居”温泉度假中心和红鼎高尔夫这两个景观房产。
在现有房产基础上,加强附属旅游景观建设和设置,大力追加它的旅游功能,做大、做强本区的旅游景观房地产。构想以“田园仙居”或“三溪山涧”的旅游形象打造来本区的景观房产。在各房产区域中和间隔地区通过设置湖泊、山涧溪流、荷花池、林荫小道、大片花卉和树木,放养白鹭、鸳鸯等方式来营造自然天成的人居环境。相信这样的居住环境不仅能刺激人们的购置欲望,也能促使人们产生游览观光的强烈想法。房产与旅游在一体式发展的总体格局下相得益彰,各取所需,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柏智勇:生态旅游区规划中的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问题研究,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06
[2]刘锋刘惠:国际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3]李健郑国全:山地休闲旅游时尚产品开发与旅游活动创新,旅游学刊.2006,12
篇8
一、园林道路的作用
(一)划分园林空间
园路规划决定了全园的整体布局。各景区、景点看似零散,实以园路为纽带,通过有意识的布局,有层次、有节奏地展开,使游人充分感受园林艺术之美。中国传统园林“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路径盘蹊”、“曲径通幽”等都道出了园林道路在有限的空间内忌直求曲,以曲为妙,目的在于增加园林的空间层次,使一幅幅画景不断地展现在游人面前。
(二)引导游览
园林无论规模大小,都划分几个景区、设置若干景点,布置许多景物,而后用园路把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一座布局严谨,景象鲜明,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所以,园路的曲折是经过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的。使得便布全园的道路网按设计意图、路线和角度把游人引导输送到各景区景点的最佳观赏位置。并利用花、树、山、石等造景素材来诱导、暗示,促使人们不断去发现和欣赏令人赞叹的园林景观。
(三)丰富园林景观
园林中的道路是园林风景的组成部分。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与四周的山水、建筑及植物等景观紧密结合,形成“因景设路”、“因路得景”的效果,而贯穿所有园内的景物。
二、园路的类型
园路的基本类型有:路堑型、路堤型、特殊型(包括步石、汀步、磴道、攀梯等),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按其性质功能将园路分为:
(一)主要园路
联系全园,是罗林内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宽度4-6m。
(二)次要园路
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宽度2-4m。
(三)游息小路
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各个角落,双人行走1.2-1.5m,单人0.6-1m,如山上、水边、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
(四)变态路
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还有很多变态的路,步石、订步、休息岛、礓、礤、踏级、磴道等。
三、功能与特点
(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
在公园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这其中浏览程序的安排,对中国园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将设计者的造景序列传达给游客。中国园林不仅是“形”的创作,而且由“形”到“神”的一个转化过程。园林不是设计一个个静止的“境界”,而是创作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游人所获得的是连续印象所带来的综合效果,是由印象的积累,而在思想情感上所带来的感染力。这正是中国园林的魅力所在。园路正是能担负起这个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自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它能通过自己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游赏景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路是游客的导游者。
(二)组织交通
园路对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运输工作,对安全、防火、职工电话、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对于小公园,这些任务可以综合考虑,过于大型公园,由于园务工作交通量大,有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路线和入口。
(三)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所以园路可行可游,行游统一。
除以之外,园路还可为水电工程打下基础和改善园林小气候。
四、园路布局设计原则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园路的布局设计,除了依据园林建设的规划形式外,还必须结合地形地貌设计,一般园路宜曲不宜直,贵在合乎自然,追求自然野趣,依山随势,回环曲折;要自然流畅,犹若流水,随地势就形。
(二)满足实用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园林中,园路的设计也必须遵循工人行走为先的原则。也就上说设计修筑的园路必须满足导游和组织交通的作用,要考虑到人总喜欢走洁净的习惯,所以园路设计必须首先考虑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求。否则就回导致修筑的园路少人走,而园路的绿地被踩出了园路。
(三)园路的环绕性,切记设计无目的、死胡同的园路
园林工程建设只能感的道路应形成一个换状道路网络,四通八达,.道路设计要做到有的防矢,因景设路,因游设路,不能漫无目的,更不能使游人正在游兴时“此路不通”,这是园路设计最忌讳的。
(四)综合园林造景进行布局设计的原则
因路通景。同时也要使路和其他造景要素很好的结合,使整个园林更加和谐,并创造出一定的意境来。比如,为了适宜青少年好立宪的心理,宜在园林中设计羊肠捷径,在水面上可设计汀步;为了适宜中老年游览,坡度超过12°就要设计台阶,且每隔不定的距离设计一处平台以利休息;为了达到曲径通幽,可以在曲路的曲处设计假山、置石及树丛,形成和谐的景观。
五、园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现代园林中,由于设计师或某些个人主线,将本身很美的自然地形埋成一马平川,使园路失去立面上的变化,或将平面堆成“坟堆”强硬的使园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
(二)园路布局形成有自然式,规划式和混和式三种,但不管采用什么园路形式,最忌讳的是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三)园林绿地规划中园路所占面积,比例不适应,造成交通不便,造成人们行路挤占绿地现象。如:北京西单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中的广场,每天人流都很多,但其中设计中绿地草坪战坪占有很大的面积,园路穿插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游人难免要踩踏草坪,影响景观效果。相反,某些规划设计中,又过多规划园路,形如蜘蛛网,不仅影响景观效果,同时给建筑投资也加大了负担,还于生态不利。
(四)某些园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夹角太小,未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有些交叉口相交路数量太多(如四、五条),造成人们在路叉处无所适从的现象。
(五)某些园路在与环境的处理上,不是很适宜。如与园形花坛相切,建筑物入口集散广场处,相交路口偏重量一侧,道路与水体驳岸紧贴布置等。
结束语
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园路所占面积,满足园路功能要求。加强自身艺术素质及业务素质,避免矫揉造作,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袁海龙《园林工程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篇9
在制定房地产产品策略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位置条件。房地产产品的位置条件是打造核心产品的首要条件,位置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一般而言,应选择拆迁补偿费用低、交通方便、服务设施较为齐全的地段进行开发。就商业房地产开发而言,开发项目应处在交通便利区、人流量集中区,把握好交通及客流“两大动线”,商铺投资的回报率才可能实现。从交通便利性来讲,轨道交通、公共交通都发达的地方自然能带来更多人气,例如,北京老牌商圈西单、王府井就具备了这些交通优势。另外要注意的是,商业的最佳位置一定不要在交通主干道旁,因为这相当于多了一个天然的交通隔离带。外部交通固然重要,但商业体内部的交通流线如果不顺畅,同样会将消费者拒之门外。如果说交通动线决定了多少人会经过商业房地产项目,那客流动线就决定了消费者与商品摩擦的机会。曾有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商家对一个商业项目的外部环境非常满意,但一进到商场内部就马上放弃了进驻的想法,往往只因为电梯数量不够。因此,从客流动线这个角度讲,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内部的合理设计能够让消费者在商业体中逗留更长的时间,从而产生更多消费,更多的利润。 就一般居民住宅而言,要注意交通便利、环境安静、服务设施齐全等方面的条件。
(二)产品设计: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对设计者而言,应放下专业人士的架子去听一听你设计的房子中住户的想法,去听听策划人员的意见;对策划者而言,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真正的深入群众去探求市场的声音。关键是整合设计的产品属性与策划的市场属性,找到中间的最佳结合点。设计建筑设计师与策划专员应该共同商讨、相互协作,根据目标客户的特性分析,作出房产项目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户型设计、配套设计、物业服务等。
(三)品牌设计:我国目前房地产品牌策略以副品牌为主导,即将现有品牌与一个新品牌相结合,从而为产品冠牌的方法。如万科开发的万科-星园、万科-青青家园等楼盘,既可以从整体上对公司品牌的联想和价值加以利用,又可以创造具体的品牌信念,帮助消费者更形象地了解新产品。
建立产品品牌之后,更要注重品牌关系,树立良好的品牌关系,首先就是保证房屋质量,实现品牌承诺,这是基本的要求。其次,提供附加产品,这是消费者购房时所得到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最后,实施客户关系管理(CRM),通过网络、市场调查等手段收集信息建立数据库,对客户信息进行长期跟踪管理。
二、房地产价格策略(Price)
一种是成本+竞争定价策略,即首先计算出项目总成本,再根据竞争对手的价格情况,加上预期利润,从而得出本楼盘价格。这种典型的“产品主导型”定价策略蕴含着定价过高产品滞销的风险和定价过低较难赢取超高额利润的风险。
另外一种是消费者需求加竞争定价策略,它的最大好处就是以消费者的潜在心理接受价格为出发点,以竞争对手为参照,无论规划、设计、建筑、户型、配套、营销均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原则,并时刻注意区别或跟随竞争对手,因而实现高额利润或快速回笼资金的各种措施、手段、过程始终都处于可控制状态,能使开发效率达到最高。
三、房地产营销渠道策略 (Place)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中,房地产营销渠道策略可以大致分为直接销售、委托推销、网络营销以及其他近几年兴起的新型渠道策略。
直接销售,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派出房地产销售人员,在一个固定的场所主要是现场售房处,来为需要买房的顾客和准顾客提供服务。虽然这种渠道模式可以帮助房地产开发企业节省一笔数量可观的委托推销的费用(相当于售价的1.5%~3.0%),但销售经验的不足和销售网络的缺乏也是这种销售渠道的致命缺陷。
委托,相对于直接销售策略,分散了企业开发房地产的风险,而且中介机构由于工作的范围、特性,以及对于市场趋势的了解,对于目标市场的掌握以及对于消费心理的研究比开发商深入得多,更容易把握市场机会,能更快销售房产。
许多房地产商也利用因特网资源,打破地域限制,进行远程信息传播,面广量大,其营销内容详实生动、图文并茂,可以全方位地展示房地产产品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同时还可以进行室内装饰和家具布置的模拟,为潜在购房者提供了诸多方便。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保持既有的模式下,一些新的渠道开始出现,我国的房地产营销渠道也呈现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局面。
四、房地产营销促销策略 (Promotion)
房地产促销策略可以分为人员促销和非人员促销两大类:
人员促销是一种传统的推销方法,一方面是靠外聘的工作人员在人流量大的闹市区或新楼盘集中区域向潜在消费者发放其房地产宣传资料,成本低同时还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专业的销售公司的销售顾问向客户详细介绍其房地产的情况,促成买卖成交的活动。
非人员推销又有广告、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等多种形式。在实际促销过程中,这些方式综合起来构成促销组合策略。
(一)房地产广告
房地产广告可供选择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印刷广告。主要载体有报刊、杂志、有关专业书籍以及开发商或其商自行印刷的宣传材料等;(2)视听广告。如电视、电影、霓虹灯、广告牌以及电台、广播等传媒方式;(3)户外广告。房地产推出时机确定后,在施工现场竖立的现场广告牌以及工地四周围墙上的宣传广告,用以介绍开发项目情况,预告房地产即将推出,诱导消费者购屋欲望。(4)布置精致样板房。房地产企业通过设计样板房,表现完美格局和完善生活机能,并加强装修与施工,让消费者产生具体的临场感。
(二)营业推广
开发商可以通过开展大规模的住房知识普及活动,向广大消费者介绍房屋建筑选择标准、住宅装修知识、住房贷款方法和程序以及商品房购置手续和政府相关税费,或者举行开盘或认购仪式、项目研讨会、新闻会、寻找明星代言人、举办文化与休闲活动、业主联谊会等,这些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知名度,有助于提高销售量。
(三)公共关系
房地产公共关系促销活动包括人为制造新闻点,引得媒体争相报道,享受无偿广告以及建立与各方面的良好关系,比如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其它社会组织的合作以及开发商之间的合作。
目前我国房地产业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房地产营销已然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营销组合理论基础上分析房地产营销策略,这对提高房地产开发经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诸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整个房地产行业而言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Key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balance; the green plot ratio
中图分类号:TU2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1.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型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它提出的生态城市概念融合了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共生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其真正目标是创造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得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效、社会文明、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2.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与现代城市相比,有质的不同,其主要特点有:(1)整体性、(2)高效性、(3)和谐性、(4)可持续性、(5)全球性。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1.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将自然融入城市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4.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
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
6.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侵占了大自然的大部分区域,有限的资源已经被开采殆尽,野生动植物逐渐灭绝,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目前,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过错,为了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地球资源,人们已经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首先考虑到是否能够维持该区域的自然生态平衡。现有的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划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城镇的建立与发展是以占用大量自然空间为代价的。长此以往,地球的资源终究会被用光,地球的空间将会全部被钢筋混净土的城市所占据,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使我们能够保护自然资源,与大自然空间共生、共融。在城市的内部,应该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安全的水源,安全的燃气资源以及安全的空气质量。
(2)使用经济激励手段提高有关部门的技术创新和旧城区生态环境改造的积极性,刺激各部门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3)利用太阳能、风力、潮汐等可再生能源,它们可再生、无污染,对生态平衡有着极大地好处,此外,生活垃圾的废物利用也要提到工作日程当中。
(4)提高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教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生态城市是人类居住区的理想形式。对于生态城市的度量来说,要从生态意识、生态卫生、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等5个方面来设计生态城市的度量方法,并以这种度量方法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城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度量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度量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度量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合理。
2.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
以往我国在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划中大多采用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的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城市交通堵塞严重,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地破坏。与此同时,这种规划方式还引发了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掉。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极大地消除了以上出现的弊端。由于这种规划方式可以使城市内部的运作更加灵活,城市的新陈代谢更加流畅。因此,它有效地保持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
3.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规划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主要包括汽车的尾气排放、工厂的废气排放以及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汽车尾气排放。虽然目前国际知名的汽车协会已经对汽车尾气VOC的含量做了强制的规定,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私人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总的尾气排放量已经相当可观。应当如何解决这些严重的污染问题,国外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那就是尽量控制市中心私家汽车的数量。但是,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导致尾气污染和汽车噪音以及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应当适当限制市中心的私家车流量,在城市的建造停车场,在个别地区设立禁止驶入的通告牌。
4城市中绿色容积率的规划
把植物和城市建筑相结合有许多的优点,例如:植物的绿荫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减少城市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降低城市建筑的热岛效应。植物对城市的水文也有一定的益处。它们能够直接承接降雨,生长的土壤也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城市建筑中使用。建筑物内部的小型植物也可以有效地净化室内空气。绿色容积率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到单体建筑中。容积率值的可以从如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右地域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以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域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5.节能思想规划
随着全球对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消耗,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
(1)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2)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中提倡偿还原则。
(3)城市布局的规划要紧凑,要提倡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6.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将整个城市划分许多为不同类型的小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及其承载能力等情况,进而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依据。区划的方法一般采用数值聚类法等,操作过程中,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综合分析与功能分区。
生态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将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所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都必须结合当地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的布局。同时,还要对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并按照城市的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四、结束语
城市规划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结果,它可以增加社会文明、提高城市素质。只有合理的把以上三点要素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才能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使人类城市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丽敏.浅谈城市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1,(05).
篇11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聚集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各门类、各专业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不断得以建设和完善。作为精品课程的补充和储备,校、院级的品牌课程也得以资助建设。“中外城市建设史”是城市规划专业大学本科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的核心课程之一。
1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现代城市建设的反思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激烈的外延扩展和内部更新交织进行,城市面貌一日千里。而城市建设的千城一面、丧失个性,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城市历史文脉被无情割断,城市规划朝令夕改,基础设施不敷使用,建筑构筑物质量低劣等问题凸显。①俞孔坚在《我的桃花源梦想》提到,“几乎国内所有的城市都在修建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在那些气派的城市广场和景观大道的背后,是肮脏拥挤的小巷和臭气熏天的垃圾场”。汶川地震造成的北川老县城的掩埋,北京暴雨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等,是天灾也是人祸,引起了广泛争论和反思。相对于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急功近利,在古代的中国,城市建设尊重自然,因天材、就地利,天人合一,严格的城市选址、规划和建设活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这一世界杰出的作品由不同的规划设计师、不同的建设者,历经六、七百年共同完成,期间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与权力的争锋,不同建筑风格在广场上相互辉映,反映了城市参与者对历史的尊重,体现了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后继者原则”。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中外城市建设史”不仅为给学生讲述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更为学生即未来的城市规划师者提供借鉴和思考。
2 “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的内容体系
“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包括“中国城市建设史”和“外国城市建设史”两部分,内容涵盖了国内外城市的起源,中国、外国古代、近代、现代的城市建设理论及城市建设实践。通过解读教材,参考同类院校及相关资料如《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中国城市规划史纲》、《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及不断的教学积累,制定表1所示的教学内容,以供交流和探讨。
3 “品牌课程”建设框架体系
“中外城市建设史”品牌课程的建设主要参照国家、省级精品课程构建其框架体系。最终成果以网页形式进行展示,以便查阅及指导学生学习。包括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队伍、PPT课件、作业习题集、教材、参考资料、学习指导书8个一级目录及下属的二、三级目录及详细内容(见图1,图2)。
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提供了长效机制,以不断充实更新内容体系,一些网络资源、期刊论文、研究成果的链接引用,试题库的建设、学生作业的展示、讨论平台的构筑等还需要补充完善。
4 学生主导课堂——让学生讲给我们听
以建促教,在中外城市建设史“品牌课程”建设的同时,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传统教育训练出来的规划师面对市场的需求,显得多么无知和浅薄,如果我们不迅速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城乡规划学科的贬值乃至消亡”。②
基于“品牌课程”建设的平台,学生可以网上自由地查看课件,参考“学习指导书”,把握重点和难点,自主学习课程。随之带来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即学生主导课堂——“学生讲,老师听”。老师在课堂上只花费很少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难点内容,其余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主动讲,经历读教材、查资料、制课件、讲课的全过程,从收集资料、软件操作、演讲技巧、心理素质等全方面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从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都给笔者带来灵感和启发。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可能会遗忘,但是这种经历终身难忘,尤其是经历带给学生的成长将受益良久。反观传统教学模式,先讲解概念、背景知识,再进入单个城市的讲解,PPT文字、图纸越来越多,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固有思维行进,学生产生了厌倦情绪,难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总之,大学生素质教育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大学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新型适用人才。
篇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34-02
1 城市中漂流
东京是日本国的首都,亚洲第一大城市和世界第二大城市,所含扩张相连的城区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巨型都会区。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东京拥有全球最复杂、最密集且运输流量最高的铁道运输系统和通勤车站群,亦为世界经济最进步及商业活动发达度居首位之城市。东京地铁系统拥有13条线路,220多座车站,线路总长312.6km。东京地铁日平均客流量近千万人次,是世界上客流量最大的地铁系统。据2000年度人口普查资料,有820万左右的人口居住在东京都区域内,分布在市中心50km半径范围内的人口已达3020万。根据2005年的交通状况普查资料,每天在东京首都圈利用公交系统进行通勤、通学的人口约为950万。该数值30%的人们出行时间集中在早晨7点到10点的三个小时。正是依赖于发达的立体交通体系,才使这座城市顺利运转。
从图1中不难看出,东京地铁将地下空间分割得很凌乱,但并没把城市分割得七零八碎,而是与城市相融合,日本的车站都表现得有很强亲和力和向心力。这要归功于这些大型车站化大为小、举重若轻、关注细节的功夫。这些车站很少是孤立的单细胞生物,而是跟城市其他组织缠绕和繁衍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多细胞复合体。这样的车站无定形、无定所,除了功能上一丝不苟、管理上毫不含糊之外,往往并不费太多的笔墨去渲染成卓尔不群的姿态,甚至常常其貌不扬,这样才能与城市融合得天衣无缝。在东京说起某某车站,往往是一个以车站为中心的地区的、宽泛的概念,而不是某一座固定建筑物的概念,甚至往往车站在哪儿已经很难说得清楚,长什么样子更不重要。虽然这样做使车站在形态的中心地位被虚化和淡化,但是功能的中心性却因此而得到固化和强化。而车站作为一个中心性的城市空间必须兼具功能之“实”与空间之“虚” 才能容许流动、变化和融合,从而与相邻空间更好地衔接,将各类设施、各色人都吸附和凝聚到一起,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车站里面流进流出的当然不仅仅是空气,更重要的是众多的人流客流、大量的物与货、缤纷的思想和流行。来自遥远地方的铁轨是一根有力的杠杆,车站是力的支点,来自不同地区的各色人等是驱动城市的动力,整个城市正是靠了他们才得以运转。
2 流转的车站
品川站则是日本众多车站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品川区西望富士山,东凭东京湾,是东京的海关区。2003年建设而成的JR东海道新干线品川新站,使得品川成了东京圈铁路交通网络的核心之一。品川站是连接东京和横滨的主要车站之一,在其地铁站东侧的都市商务中心区拥有大量现代大型商店和酒店。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组织好城市交通枢纽地段和建筑体内庞大人员的流动,创造一个完整、舒适的商务绿地环境,对地产商和建筑师来讲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然而,品川站在这方面的考虑却是十分周到。“综合性二次开发要求最终形成以城市商务建筑功能区为中心,并兼具居住功能的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其规划目标在于提高社区活力,改善市区环境。”日本的建筑开发商及建筑师自始至终都将善待大众和环境这一设计规划目标贯穿落实在构筑城市空间中,因此也使东京品川地铁站东口商务中心成为最具有环境特色的城市设计精品之一。
由于该工程的建筑体量非常庞大,因此将工程按商务功能进行了区域划分并按区域阶段施工。工程一共分为6个商务区域,由图2所示:A1-A2区,B1-B4区。从A1区A栋、C栋和品川East One Tower三栋建筑平面(如图3)中不难看出,6个区域12栋高层建筑均是以商务功能为中心,综合商业设施、交通服务、文化休闲功能、居住社区街区功能。整个地区土地高度利用的同时,将总体公共空地规划出大规模、安全、舒适且自然的步行空间。此外,由于高效利用地下空间,从而充分保证了中心区物资运输储备、停车和建筑设备的空间,这是该工程设计的一个突破。正是这一突破的设计才使得商务中心作为整体设计有了实施的可能性。由于贯彻了整体设计施工的理念,使得品川商务中心明显区别于东京市其他商务中心内各自独立、毫无联系的情况,使“流动”变成了可能。
3 无障碍流动
东京品川地铁站东口在空间的流动上主要标榜的是“无障碍”的流动,这种“无障碍”从两个方面体现:设计细节上的人性化与功能化的完美结合,使得普通人及特殊人群都畅通无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无障碍化措施
在日本有专门立法保障残疾人和高龄老人顺利地使用公共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维修部成立专门机构承担相关的业务,每座地铁车站保证至少有一条从地面到站台的垂直通道,向高龄老人和残障人士提供方便,该通道包括电梯、自动扶梯或轮椅专用电梯以及对于缺乏安全空间的楼梯采用的升降椅等。在地铁网络中还设置了其他设施,包括“多功能”卫生间,提供残障人士或高龄老人以及携带婴儿的人使用,此外,还采用了盲文向导和低位自动售货机(供使用轮椅的人士使用)等。
3.2 周到细致的乘客指南系统
东京地铁线路的四通八达,几乎可以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频繁的换乘在所难免,地铁乘客指南系统充分考虑了高龄乘客和不熟悉地铁的乘客需要。身处地铁站,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视野之内总能找到站牌指示标志,帮助你方便地选择正确的行程和路线。再加上各车站配备的客服管理人员周到细致的帮助,人们在地铁站,尤其是特殊人群在地铁站中可以畅通无阻。
3.3 快捷的人行车行路网
开发商和建筑师将品川地铁站东出入口平台及平台下交通广场作为人员流动的起点,将建筑群体的入口和周边街区公共交通设施站点作为流动的终点,通过对原有交通设施的整合设计,建立了一个能安全、迅速到达商务中心区及周边城市干道的“无障碍”立体人行道路网。品川地铁站的立体化步行网络的流线主要由空中、地面、地下三层步行流线相互交织而成,其畅通性及宜人性与三层步行系统各自的流线设计紧密相关。
就东京品川地铁站东出站口地面步行流线而言,其存在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地面上多向人流的交叉给其带来的干扰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使地面步行流线在保证步行系统各项功能需求的同时得以最大限度的通畅,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地面步行流线进行选型设置时将其步行空间加以明确分区。按地面步行系统使用人流活动特点不同,将其分为经过区、停滞区和出入区三个区域。在地面步行流线分区设计的以上三个区块中,经过区与出入区肩负着确保街道步行人流顺畅流通的最基本职能,停滞区充当两者的过渡与扩容空间,是承载公共活动功能,并使其得以扩展的关键因素。在地面步行系统的流线关系组织上,首先理顺经过人流与出入人流的交接关系,在此基础上,更多地提供停滞条件,营造舒适的滞留空间环境,打造富有街道空间公共活力的步行网络,从而保证普通市民从地铁站通过连接通道在商务区内能够安全、顺畅和快捷地到达各自的目的地。
3.4 更多的细节
高峰时段,地铁两侧座位自动收起,以节省更多的空间,高峰时段过后自动放下,供人们使用。地铁内的扶手拉环有高有低,方便不同身高的人使用,还有专门供残疾人使用的空间。甚至有专门的女性专用包厢,小学以下的儿童和男性残疾人及看护人员也可以乘坐。品川地铁站检票口距离出入口有几百米的距离,但是那些善解人意的出入口还是常常出其不意的出现在行人的视野里,让人感觉到无比的便利和安全。它可以让步行者不必穿越危险的路口,不必为城市的街道增添不必要的纷乱。
4 结语
东京品川地铁站是很成功的一个案例,它很好地解释了巴塞罗那国际建协第大会中提出的几个主题之一中的“流动”。它有着较好的亲和性,作为流动的终点或者是转折点,它能够与城市其他组织相融合,在功能与形体上都十分平易近人,而细节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得以充分体现。特别是残疾人和老年人拥有专用通道、厕所等等,而且人车分行,互不干扰,交通流线更加顺畅便捷,这都是它无障碍特性的最好体现。这种种特性都表明,东京品川地铁站东出站口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刘小波.安藤忠雄.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曲水绿荫之间的关怀(篇首语).世界建筑,2003(3):16-17.
[3]宋敏华,冯爱军,王新杰.依托城市轨道交通带动地下空间开发[J].都市快轨交通,2005,18(1).
[4]胡世东.城市轨道交通土地综合开发[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4,19(1).
[5]赖东风.结合地铁建设进行地下商业空间开发[J].都市快轨交通,2007,20(2).
[6]吴玉兰.值得借鉴的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经验[EB/OL]//可开发的城市地下空间(2006-06-27).
[7]李立华,朱丽娜.感悟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9(4)
[8]宋海燕,赵文学.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 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06(8)
篇13
本论文立足于二次订单设计的意义诠释,从城市设计不直接创造物质城市、而创造一个使他人能够进行直接创作的决策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
2、城市设计的有效性的理解――过程论:
城市设计是一个设计和实施没有断裂的过程,两个阶段相互依存和影响,前一阶段所提供的技术成果是否符合实施管理的要求,是否为建设项目设定了适宜的标准;后一阶段协商过程中的自由裁量尺度,不完善的专家决策,缺乏公众影响力等,都可能带来并不是理想模型所预期的实效的城市设计。
2.1方案设计层面的有效性
对于城市设计方案有效性的理解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看,对于有效性的理解是不同的。
如就空间本身的设计而言,其空间形态设计是否符合审美标准、空间效果是否宜人,就设计的研究基础而言,其研究内容是否有翔实准确,对策是否有针对性等等,这些都是城市设计有效性的必要组成部分。但这些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本文所讨论的有效性只针对设计层面面向实施阶段或与实施阶段紧密相关的内容。它包括(1)设计成果必须符合管理者、开发商、公众等各个方面的利益。(2)设计导则的合理制定,能够切实有效的指导后期的实施过程(3)对于整体设计过程的设计与安排。
2.2实施层面的有效性
一个合理的城市设计方案如果只停留在图纸上,文本里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通过管理部门的落实,开发商的实施,才能最终影响城市的建成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有效性还包括实施层面的有效性。它包括(1)部分指标法定化(2)实施激励机制的指定(3)项目审批过程的公众参与(4)开放的规划控制平台的设立。
3、提高城市设计有效性的途径:
3.1设计层面
3.1.1对于设计程序的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技术型内容,对目标的研究、对过程的设计更是提高城市设计实效的重要成果。从“过程论”的角度出发,设计师要对城市设计全过程推进方式进行预先的安排,城市设计工作应该具有一种对资源和调控资源的要素进行主动组织的行为。设计阶段的进度安排,各个阶段应当被纳入到讨论范围的组织机构,项目实施阶段的启动顺序,涉及部门等等都应该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予以体现。这样才能使各相关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目标以及自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担当的职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使各部门形成合力规划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和组合社会资源营造城市设计实施的全面支持环境
3.1.2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
大规模城市设计项目实施往往并非立竿见影的短期行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在所难免。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干扰无法预测。仅靠设计方案来指导实施,往往沦为纸上谈兵的空想。所以科学合理的制订导则,既不失之概略,又不可失之巨细。才是切实有效的贯彻城市设计思想的方法。
3.1.3设计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当积极地组织公众参与,使各利益群体能在导则的制定上达成一致。公众参与的人选问题上不应一味强调人数的增加,而应该强调在尽可能覆盖利益群体基础上的数量集成。参与城市设计运作的主要利益群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为开发商与企业集团,其二为地方社区组织,其三为相关政府部门。在确立相关利益群体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各类会议等形式获取公众对于导则制定的看法和建议。
3.2实施层面
3.2.1部分指标法定化:
对于建筑设计成果进行核查把关是城市设计决策得以有效贯彻的主要途径。项目审批的执行应以城市设计导则为主要的评审依据,这意味着必须将导则的地位从普通的城市设计阶段性成果上升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令工具,这种地位的转变是审批程序得以执行的前提条件。我国的规划体系当中,城市设计并没有被纳入到法定的规划体系当中,业已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导则条例应当依附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考虑将规定性导则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成果当中,使城市设计导则能更有效的在项目审批程序中发挥效力。
3.2.2项目审批过程的公众参与
城市设计的运作往往由设计师、政府官员等社会精英分子作为操作主体,一个城市设计的最终实施是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结果。政府、开发商、市民、建筑专家等都是广义上的城市设计师,彼此的相关性和矛盾都影响着对物质空间品质标准的选择。如果仅凭少数精英分子,最终只能导致其 “努力贴近”而无法“完全代表”社会需求。所以,只有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才能缩小设计人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认识差异,从而提高设计产品的效用。
项目的审批过程是将城市设计导则纳入相应级别的城市规划成果作为建设开发依据,再通过“一书两证”的建设管理体系完成对设计个案的城市设计管制的过程。在颁发项目建设工程许可证之前,应当组织审批阶段的公众参与。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公众的广泛监督。
3.2.3实施的激励机制
我国土地国有政策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下政府统一安排向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向过渡和转变,开发商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做出决策判断,在有利可图时趋之若鹜,反之则退避三舍。鉴于此,城市设计有必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对私人开发加以引导,调节个体开发与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偏差。
在此可参考美国城市设计激励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策略:通过直接或间接形式的政府资金投入,向开发商表明政府建设决心。增加项目吸引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开发成本,以此拉动私人资本投入,确保项目顺利运转。城市设计资金策略主要包括经费援助、赋税/租地价减免与信贷支持三种形式。
(2)开发权转移:将限制性地带的项目开发转移至其他地区进行建设的综合技巧。这一措施既有助于稳定开发市场,同时也使得特殊价值用地在开发中得以保留。
(3)连带开发:以社会责任分摊为原则,要求私人开发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附加建设与自身项目无关但有益于公共利益的项目
3.2.4开放的规划控制平台:
4.1.2位置和周围环境
街坊位于中心区南片区西侧,北临深南路,东、西两侧分别为益田路、新洲路,南侧为福华一路。街坊北侧为正在设计中的深圳彩电中心,东北和东侧为正在设计中的市民中心和中心广场,东南方向为今后开发的商务中心区,22号街坊南侧为办公楼和社区购物公园。23-1号街坊南侧为预留发展用地,街坊西侧为五洲宾馆。
用地面积:22号街坊6个地块面积合计5.32万平方米,23-1号街坊7个地块面积合计5.66万平方米。
4.2本次城市设计的要求
(1)根据中心区的整体城市设计概念,及22, 23-1街坊所处的位置和开发时序,考虑与其它周围区域特别是未来发展的商务中心区的衔接和配合,从而确定该地区城市形象基调,提出总体城市设计原则,为各地块的单体设计提供指导 。
(3)进行交通组织分析,并确定各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停车数量、人行系统布置。
(4)对外部空间进行统一的环境设计,包括人行道、广场、绿地、广告及各种公共设施 (如座椅、电话亭、垃圾桶等)。
4.3.1SOM公司提交的阶段设计成果
SOM公司最初提交了三个概念汇报说明:经专家研究讨论后,第三个方案被确定为优选方案。
这三个方案都缩小了每个地块的面积,第三个方案在利用每边多出来的退后红线用地,集中处理,形成两组公园,东边一组,西边一组。三个土地调整的方向都是缩小地块,增加建筑覆盖率,增大容积率,避免出现退后红线过大,或者在红线内造小公园等。
4.3.2本次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
(1)导则所涉及的内容
本次城市设计导则涵盖了空间的重新构筑、街道和开放空间的设计、建筑设计、保护环境设计四个方面。
在空间的重新构筑这一部分中,导则要求新区根据田字形街道网络布置:13个开发区段的形状力求简单,大多成直线形;拟建东西两个社区公园;设立福华一路和公园的街道为主街;连通两个公园的街道为食街;面临建筑后面或者侧面的街道为辅助街;由建筑立面构成的街道立面线不允许有后退或者参差不齐;高层建筑必须错开建造;地面停车场的必须设在街景视线以外。
在街道和开放空间的设计指南部分中,导则要求街道和人行道以及骑楼使车流和人流尽量分开;并提出了道路的剖面设计;人行道、铺地材料、路灯、街头设施和街道绿化的设计;公园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部分中,导则要求部分建筑的正面与规定的街墙立面线看齐;规定了低层建筑的外墙材料和窗墙比;连拱廊的位置、高度和宽度;对建筑后退部位和突出部位的位置、距离、塔楼体积变化的部位加以控制;塔楼顶部可适量使用玻璃,设计必须表明塔楼顶部的形式与建筑的整体协调并尊重周围环境。
本次城市设计的内容如下表
(2)导则的具体表达
评审委员意见:1号方案符合城市设计的要求,塔楼体量处理较好。功能分区明确,空间联系合理,商业面积大而集中,建筑平面利用率高,立面细部处理细致简洁,不足之处是群房立面处理不够,群房内部空间处理缺少变化3号方案在城市设计和功能布局等方面处理较好,但是立面不够简洁,缺乏形式的统一感4号方案比较突出,立面处理简洁明快,群房内部设置了大量的公共空间,塔楼设置了空中花园,楼顶还考虑了节能方面的设施,设计有新意,但空中花园过多,减少了实用面积2号和5号方案与城市设计的要求有明显差异。
免税大厦的中标方案可以说严格依照导则上的建筑外观方面的标准进行设计,因此,对中标方案的修改过程比较简单。
4.4.2总结
4.4.3.1设计层面
总体来说,导则的制定是相当有效的,通过绩效性与规定性指标的分等级制定,对于整体城市空间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在建筑单体的某些控制指标上,有些细节指标制定不够合理,详述见下文。
导则的制定方面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1)导则编制过程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设计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公众参与还处于“咨询型”的低级阶段,对城市设计的编制没有重大影响。
(2)只是完成了设计阶段导则的制定,没有对整个设计程序进行总体的设计和考虑。设计师应该对城市设计全过程推进方式进行预先的安排设计阶段的进度安排,各个阶段应当被纳入到讨论范围的组织机构,项目实施阶段的启动顺序,涉及部门等等都应该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予以体现。这样才能使各相关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目标以及自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担当的职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使各部门形成合力规划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和组合社会资源营造城市设计实施的全面支持环境
4.4.3.2实施层面
城市设计导则的执行力度
(1)结合实际情况,对导则中有关建筑立面窗墙比以及建筑体量的规定评审后期有所放松。
导则对于建筑窗墙比和退台的规定如下:
低层建筑为地面到14-17米之间标高之间的建筑部位,外墙至少有40%的面积使用石料或者铸石贴面;二层至40米标高内,玻璃面积不得超过墙面的40%;塔楼外壳的玻璃面积可达40%-50%;塔楼顶部可适量使用玻璃。
早期建设的两栋写字楼和现在建设的写字楼在外形上有很大区别。譬如:建筑风格和窗墙比。如图,分别是最早期建设的国际商会大厦和中期建设的中心商务大厦,前者的窗墙比严格按照40%-50%,而后者的塔楼外立面部分是玻璃幕墙,很明显,后期管理部门执行城市设计导则的力度与早期相比,已经大大放宽。这主要是由于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为满足窗墙比的规定,本来可以设计的明亮通透的办公空间被高密度的竖线条墙垛遮挡了大部分光线,狭小的窗洞无法为使用者提供开敞的视线。因此,在后期评审工作中,评审委员有意放松了对于窗墙比的限制。
(2)导则中合理有效的规定严格遵守,各个项目街墙、步行系统和塔楼的位置等严格按照导则规定进行评审。如骑楼的建设,符合深圳的气候特征,能够为烈日炎炎下的行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步行环境;统一街墙的规定,导则提出减小并统一建筑退红线的规定,从而使建筑更好的限定出街道空间。
可以说在评审过程中,基本是按照导则的要求进行审批的,同时评审委员也结合实际对导则当中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进行了调整,总体的实施过程是理想的。
但在实施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没有固定的评审委员会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者没能全程参与其中,对于导则的理解有所差异导致项目的评审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2)在项目实施阶段没有能够有效地组织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地组织会直接影响城市设计的可行性。
5结论:有效的城市设计不只是将包装精美的产品交送出去,而必须在组织体系中制定一个适应需求、实践变化的弹性规则,并将城市物质空间改造的过程与社会及权力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城市设计视做一个从设计到实施无断裂的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城市设计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george r v.a procedural explanation for contemporary urban design;金广君译.当代城市设计诠释.规划师,2000(6):98-103
[2]从长期的城市设计实践过程中解读城市设计;王瑛、张若冰.城市规划,2006(9)79-83
[3]Simon H A.Science of Artificial;杨砾译.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北京:出版社,1985
[4]都市设计在台湾;林钦荣.创兴出版有限公司,1996
[5]从长期的城市设计实践过程中解读城市设计;王瑛、张若冰,城市规划,2006(9)79-83
[6]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探究;曹 曙 翁一峰.城市规划,2006 (12)
[7]《深圳市中心城市规划设计指南》;「美SOM建筑与规划设计公司
[8]《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研究》;高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9]城市设计的运作;庄宇.规划师,1999(2)
[10]作为一种管理策略的城市设计;庄宇.城市规划学刊,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