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英语文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首先,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在轻松的学习中获得好成绩。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育者一定要打破传统英语教学记单词学语法的方法,尽最大可能的不要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其语言工具能够形象的反映生活,抒感与表达思想。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元素与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美感才能被有效的引发,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具体到大学英语课堂上也是一样,学生会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其次,赏析英语文学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赏析英语文学作品,不光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常识,且文本中的词义、意象、情感、意境、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也都能够在赏析的过程中实现重新建构。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运用英语文学技巧的机会,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具体事实,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学生的理解,包含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也包含对英语文学文化赏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英国文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态度,意图与某段某句中的逻辑关系,最终根据所分析出的结论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判断。这样不光能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与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最终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到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此外,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是培养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摇篮,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的英语教育还在过分强调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很多教师引导学生考取这样那样的证书,结果让学生疏于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从乏味的说教中走出来。将人文教育有效的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一定要阅读,赏析与评论一定量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才能掌握正确的语言使用方法,最终成章成为有情怀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与此同时,在学生不断阅读英语文学的过程中,还能感悟历史与感悟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整体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篇2
中国小说往往塑造的正面人物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不仅美丽漂亮,而且富有,身世外貌基本没有一丝让人不满的地方,然而英语文学中对人物描写是全面多层次的,即使是正面的人物也可以有缺点,譬如不漂亮。下面我就以夏洛蒂的《简•爱》中的女主角Jane为例来说明英语文学的这一特征。Jane身世可怜,没有钱也没有社会地位,长的也不美丽,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很多坎坷,感情路上也遭受了很多挫折,但是她却有坚强、勇敢的心,对于人生遇到的种种挫折乐观以对,这种韧性是很多人所不具备的,心灵的美使得女主角更让人印象深刻。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推敲运用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场景的再现等都是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完成的。英语文学的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语言来展现丰富的内容,向读者反映现实的生活情景,让读者处在一种形象具体的氛围中,给其以感同身受的视觉享受。语言除了要形象表现作者所写的人物形象和场景外,还应注重对其情感性的运用,英语文学作品中运用语言、标点等来表达小说当时情景下的情感,让读者在语言中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四、英语文学具有模糊性美感
英语文学中语言和非物质形态的模糊性都促成了英语文学模糊性美感的特点。语义的复杂性、集合性和语义范围的重叠性都导致了文学语言中语义的模糊性。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境、情感、基调等都属于非表象要素,它们代表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让读者虽然有感觉,但又难以琢磨。这种模糊感也增加了文学作品的神秘感,能够极大程度地吸引读者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学作品具有模糊性美感。
篇3
2、英语文学中多媒体应用书本中的英语文学过于枯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进行文学学习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多媒体的出现给这项学习带来了福音。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教师可以为英语文学内容提供相关的图文讲解以及配乐,从而变枯燥的文学学习为生动有趣的图文讲解,更加加深了文学作品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为后续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学生可以在不经意间记住文学作品中的关键事件、人物、情节发展等相关文学信息,避免了死记硬背的枯燥学习方法。
3、英语文学中的角色表演在英语文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因素进行选择片段,指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片段,结合自身喜好进行适当的改编,但不可以背离原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图,使文学作品生动的展示在其他同学的眼前。
二、英语文学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英语文学的学习地位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英语学习的拓展内容,也是英语学习中的所要了解文化生活背景知识的源泉。对于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增强语言内容的积累在英语文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了解到了文学内容的表达,同时也使自身的语言学习变得更加感性、充实。像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以及奥尼尔的作品中,无不流露出语言丰富的感染力,让人在阅读中体会到来自语言的神奇魅力。同时,有相关研究表明英语文学的学习可以增强所有其他语言的技能。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积累了作者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广泛的、特殊性的词汇。在作品中同时包含了语言上的暗示、比喻、典故以及象征等写作手法,为学生在以后语言的运用方面提供了素材,也提高了学生对英语文学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英语文学作品的内容、故事情节有着令人无尽的遐想,每个人在看同一部作品时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领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部作品引起了不同的共鸣。学生思维能力因此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延伸。
3、培养审美能力在学习英语文学的过程中也是欣赏美、得到美的过程。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活、对人生、对他人有了一个重新的更好的认识,使自身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趋向于更加高雅、文明的方向。审美能力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英语文学的学习则恰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实践机会。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对作品中的用词美、内容精、韵律协调、结构完美得以很好的掌握,会使学生在文学作品中享受美,提升自己对以后生活的审美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及品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为以后进一步在生活中感受美、创造美铺垫基础。
篇4
1.认识作品的体裁,正确处理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文学的翻译与其文学体裁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文学体裁所具有的特点也是不相同的,针对不同体裁的独有特点,根据源语言与翻译目的语言特点之间的差异性特征,熟练的运用这些语言存在的特征,才能真正把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更加完美,体现出不同体裁作品的不同风格。但是,我们也要明确文学体裁的差异不等于其文化内涵与文化元素也存在着多大的差别,如针对科技内容英语文章的翻译,其蕴含的文化元素就相对较少,因此,对这一类文章的翻译,就很少考虑文化的差异,而针对小说、话剧的英语文学体裁文章的翻译,则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果不考虑其文化的元素而进行翻译,其作品翻译出来一定让人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失去了作品独有的文化魅力。因此,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其文体的差异,根据不同文体所具有的自身文化差异,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翻译方法来进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翻译出好的文学作品。
篇5
选题依据:(包括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有关情况)
目的: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风刚劲,热衷在文学中探寻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在美国甚至世界文坛“自然主义”文学中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在对杰克?伦敦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的哲学思想中,尼采的哲学的影响最深(白淑荣2),学界对杰克?伦敦“自然小说”中尼采哲学渗透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
然而,学术界对杰克?伦敦在“自然主义”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给予了极大关注,却忽视了其在另一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这一领域便是拳击文学。在对国内外拳击文学研究进行检索之后发现,学界对拳击文学的准确概念尚无定论,普遍认为拳击文学是拳击运动市场化的一部分(Mitchell225)。类比体育文学的概念,我们可以将拳击文学定义为“从拳击的基本精神及立足于此的现实情况出发所进行的文学性虚构”(申相星29)。杰克?伦敦作为美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名副其实的拳击文学作家(Mitchell225),其拳击小说理应受到读者及学术界的重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填补文学界对杰克?伦敦拳击小说研究的空白,以杰克?伦敦作品中最为核心的尼采哲学作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尼采的代表性思想“日神-酒神精神”在杰克?伦敦拳击小说上的体现程度及体现方式,证明“日神-酒神精神”是杰克?伦敦拳击文学创作的主导哲学主题,更是一大创作特色和标志。
意义:
拳击文学是杰克?伦敦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与其非拳击文学拥有相同的文学地位。同时,拳击文学作为“体育文学”这一更大类别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注。研究“日神-酒神精神”在杰克?伦敦小说上的体现,不仅仅可以完善杰克?伦敦小说的研究,更是对体育文学所承载的哲学内涵愈加深入的挖掘,对学术界具有双重意义。
国外研究情况: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检索表明,在杰克?伦敦拳击文学研究这一领域里,成熟的学术研究非常匮乏。实际上,自杰克?伦敦的第一部拳击小说诞生起,学术界和评论界便对之采取忽视态度,没有以严肃、严谨的学术态度予以对待。富兰克林?沃克评价杰克?伦敦的拳击小说《蹩脚?贝路》为“杰克?伦敦最差的小说之一”(Mitchell226),凯文?斯达在其为小说《月亮谷》所做序言中,对主人公比利?罗伯特的拳击手背景只字未提。直到20世纪下半叶,美国文学界才出现了少量对杰克?伦敦拳击文学的研究,且研究大多数局限于对其拳击场面描写“真实性”(Mitchell229)的探讨,而未深入至主题及哲学内涵层面。
国内研究情况:
反观国内,学界对杰克?伦敦文学的研究更为局限,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总库中以“杰克?伦敦”为关键词检索,所得结果60%以上都是对其“自然主义”小说《野性的呼唤》、《海狼》和《白牙》的研究,而其余研究也大多关注杰克?伦敦的政治观和超人思想,极少涉及“日神-酒神精神”,更未见对其拳击文学的分析。在此研究背景下,本研究将尝试填补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并试图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完善杰克?伦敦小说的研究,更为体育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结果
主要内容:
本文的写作基于广泛阅读,包括杰克?伦敦的小说《拳赛》及尼采的著作《悲剧的诞生》,国内外各评论界批评文章,以及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的相关文献。
写作内容主要分为:1、“日神-酒神精神”的概述;2、利用“日神-酒神精神”对杰克?伦敦小说《拳赛》进行文本分析,具体包括(1)情节分析,(2)人物分析,(3)写作手法分析;3、综合文本分析,总结出杰克?伦敦的拳击小说在“日神-酒神精神”视角下的文学意义和哲学内涵,并得出其拳击小说作为传达“日神-酒神精神”的载体之一所具备的独特性。
预期结果:
本论文试图证明尼采的“日神-酒神精神”不仅仅是杰克?伦敦的“自然主义”小说的核心哲学思想,也是其拳击小说中的重要哲学主题,是杰克?伦敦创作艺术的一大特色和标志。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杰克·伦敦拳击小说:《拳赛》。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于作家作品、相关评论等文献资料的阅读,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整合。2、逻辑分析法,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找出内在联系。
论文进展计划
6月10日论文撰写工作启动,通知学生暑假论文选题,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7月15日——8月31日学生阅读文献,撰写开题报告
9月1-6日学生将论文开题报告交给班长,统一汇齐后交给外语系负责老师。
9月15日前外语系根据学生选题分配论文指导教师,通知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制定科研工作计划。
9月30日前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
10月31日前查阅资料、处理数据,完成论文写作大纲,交给指导教师审定。
11月30日前按指导老师审定后的提纲完成初稿,交给指导教师审阅,进行论文中期检查。
12月20日前按指导老师意见完成初稿修订工作,提交论文二稿
1月10日前提交论文终稿,交给指导教师,进行论文初步评定。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中常出现的问题
摘要:开题报告是本科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为提高大学生开题报告的质量,有利于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阶段的工作和学习,本文结合实践教学工作经验,总结了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常出现的几个问题,并进行了必要的阐述。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前言
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能力,提高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因此,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对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报告,它是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检查和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与学术著作撰写的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2]。为提高大学生开题报告的质量,有利于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阶段的工作和学习,我们在本文中对大学生开题报告的目的和在开题报告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做一个简要的阐述。
2.开题报告答辩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通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的形式组织专家对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审核和检查,其目的主要是(1)检查学生阅读的相关文献是否充分;对研究背景的了解是否深入,全面;对国内外研究工作的具体进展是否了解的全面、详细;引用的资料是否具有针对性,可比性;(2)检查学生是否充分具备完成论文研究工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3)检查学生所选课题是否符合其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上的意义或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上从事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4)检查所选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否适中,是否适合于本科生的特点和毕业论文的时间要求。(5)检查学生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是否合理,是否切实可行等等。为有助于学生的毕业论文顺利进行,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中,专家组还针对具体的检查结果对学生及其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因此大学生的论文开题报告应主要针对以上目标和要求进行准备。
3.大学本科生开题报告中常出现的问题
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学本科生的开题报告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题报告题目中出现的问题
开题报告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因此开题报告题目应该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尽量简要概括出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此要求题目既要准确又要规范,既能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又能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开题报告题目中的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在开题报告题目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个是所选题目过大,过于笼统。例如2006年我校有个学生的题目是“稀土过渡族化合物的性质研究”。众所周知,稀土过渡族化合物有很多种类,每一种又有多方面的性质,因此从题目上根本得不到论文选题所研究的具体内容。在开题报告题目中另一个常出现的问题是题目与将要研究的内容不符,例如2004年我校有个学生的题目是“2∶17型稀土过渡族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答辩中发现其研究内容是2∶17型稀土过渡族化合物的热膨胀性质。虽然2∶17型稀土过渡族化合物的热膨胀性质与其结构和磁性有关,但很明显这个题目与具体的研究内容是不相符的。实际上出现这些错误与指导教师的工作不细致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求指导教师在开题报告的题目上要充分重视起来,严格把关。
(2)文献综述中出现的问题
文献综述,即论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分析比较,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过于局限就会忽略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关系,不能充分理解文献的意义,不能准确地掌握文献中的研究方法,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实践中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①文献阅读量少,信息不充分,特别是缺少对重要文献的评述,反映出学生对研究状况了解的不够;②对文献只引用,不评述,缺乏对文献的理解,实际上是对文献的罗列;③文献综述定性描述过多,缺少重要的定量的数据指标。例如2009年有个学生描述其拟研究的某种光致色变材料时,介绍这种材料最大的优点是“电导率高”,这里就应该有一个定量的与其它相关材料的电导率的比较,作为其立论的依据;④引用文献的结论时不加标注。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这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此外,在文中相应的引用之处必须加以标注;⑤对文献中(研究内容中)中所涉及的特征量(研究目标)的含义不清楚,这实际上反映出学生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2008年有个学生拟研究的内容是某种有机分子磁体的结构对Tc温度的影响,答辩中发现学生不知道“Tc”这个符号表示的是居里温度,更不知道居里温度的意义,甚至在反铁磁材料的论述中还在讨论Tc温度。这个学生显然不具备研究内容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文献阅读之前,应该补上这些必要的知识。这一点要特别引起学生注意,任何一个研究工作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一些以前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因此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及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之中都要不断地去学习。另外,学生在文献综述中经常过多地介绍基本概念,占去了大量篇幅,实际上忽略了文献综述的主要目的。
(3)研究内容中出现的问题
研究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到本科论文的目的、特点和完成论文的时间要求,学生的研究内容计划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研究内容过多、过泛,有些甚至可以作为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这在本科论文半年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其次是忽略了主次关系,研究计划中对重要的问题没有充分安排,而不重要的问题却安排得很多,这实际上反映出学生对研究目标的理解还不够。
(4)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中出现的问题
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科论文应尽量采用已经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当然,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但在本科论文阶段,采用新的方法和技术路线时一定要慎重,最好有一定的预研工作作为基础。在这部分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个是对已经成熟的方法介绍得过细,占去了过多的篇幅,另外一个是详细描述整个实验(或研究)过程,包括每一步的研究结果,似乎研究结果已经确定,全部研究工作已经完成。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每一部分基本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开题报告之前为学生专门做一个专题讲座,以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这将有利于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阶段的工作和学习,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篇6
一、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的含义
1、美学价值的含义。美学,就是对美进行研究,是一门关于美德学科,学科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美的价值意义和本质特征。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事物,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评价观点和评价标准来对事物进行评价,这就是美学的形成基础。美学的研究对象时艺术,是通过个人角度和审美意识来对艺术进行判断的,通过人们的审美意识来对事物的价值进行衡量,这就是美学价值。
2、艺术特征的含义。艺术特征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精神层面、活动过程层面以及结果层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进行解释。精神层面主要是指从精神的角度来分析艺术,把艺术作为一中文学价值的表现形态。活动过程层面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创作艺术的过程就是他对显示生活的模仿,是一种自我创造和自我展示的活动过程。最后结果层面就是说艺术创作的最终结果就是艺术品,是艺术的存在形式,可以供人们进行欣赏。
二、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使英语文学作品得传播业越来越广泛,我国也也涌进了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英语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当代的英语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社会形态等内容。但是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语言差异,如果把英语文学作品按照一般直译的方法翻译过来势必会影响原著的艺术魅力,同时由于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因此无法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英语文学作品。因此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翻译人员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了解原著中所要表达的含义、思想和文化,同时也要遵守一定的翻译原则,例如忠实原著的原则,译文流畅性的原则以及尊重时代背景的原则等。追求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提高英语文学翻译的质量,促进国家之间友好的文化交流。
三、美学价值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艺术是没有国家之分的,所以英语文学作品也和中国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很多的语言形式,例如小说、诗歌、散文等等,并且每一种语言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但是由于在众多的英语文学作品中,每个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形态以及作者本身的生活状态和文学素养都不同,所以哪怕是同一部英语文学作品,其翻译出来所体现的美学价值也是不同的。所以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适当的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者是翻译手段来展示原文中的语言环境,更好的表达原文中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从容方面读者进行阅读,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因此如果翻译者想要更好的翻译英语文学作品,体现英语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就需要在翻译之前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环境、文化、政治等各方面进行了解,还要对作者当时的创作思想以及创作环境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翻译出来的作品不仅能过反映出作品的没学价值,同时也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方便读者进行阅读。
四、艺术特征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比喻、双关、渲染、抒情等,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内容形象化、灵活化、具体化,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如果所处的分析角度不同,那么分析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即“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想要使译文体现出原著的精髓,就需要灵活运用艺术手法来进行翻译。因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我们的目的是把原文中的意思表达出来,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一个词,一个句子的翻译,应该顾全大局,对译一个整体的结构框架。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也是对艺术进行二次加工、创作的过程,因此翻译的译文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尊重原文,对原文的内容进行客观的反映,保证译文具有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符合读者的阅读要求。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文学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在译文中体现英语文学的精髓,就需要在翻译的时候最求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英语文学翻译的思想,方便读者可以更好的进行阅读。
篇7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90-02
一、英语文学语言概述
文学是用语言来表达和造型的艺术,或者称为语言艺术。它的基本特点就是以语言为材料来构筑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高尔基在《论文学》就曾谈到: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这些言辞描绘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饰容有赖铅黛,同样文学要借助语言才能塑造鲜明的形象,烘托各类气氛,表达作品主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也就是艺术的语言,从这个意义看,文学语言属于美学的范畴,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往往深藏不露,单纯的看是无意义的。所以,应当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作家的风格和作品语境才能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英语文学的主要特点
英语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由纯描写性研究转向以解释为目的研究,由侧重英语本身特点的孤立研究转为侧重语言普遍性的比较研究,由侧重语言形式的研究转为形式和语义并重的研究,由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扩展到对语言的习得、功能和应用的研究,由对英语的语音、词汇、词法、历史、方言等传统领域的研究发展到英语的各个方面及相关领域的全面研究。目前英语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包括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文体学、历史语言学,语言学的其他主要分支学科,如语义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篇章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也主要基于对英语的研究。
(一)形象性
形象性是文学语言最基本的特征,涉及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文学语言特有的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作品描绘的艺术形象、唤起读者“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艺术形象的特征,就是它的形象性。语言的形象性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抽象化的,具有概念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和形象有着密切关系,具有表象的功能。作家以语言为媒介来塑造形象,描绘事物,展现场景,用精炼含蓄的笔触表现丰富的内容,真实地反映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面貌,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培根在他的佳作《论美》当中对美的阐释,即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文章开头就点出,:“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best Plain set: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than beauty of aspect.”的确,世界上没有一 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领悟到培根对美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他认为的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之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In beauty,that of favor i 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more than that of favor.This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which a picture can not express:no,nor the first sight of life.”形体、颜色、行为,这三者中,行为美才是最高境界,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自‘己的内在美。正如培根在文章结尾处所表达,“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and can not last:and for the most part,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but yet‘certainly again,if it light well,it makes virtues。shines,and vices blush.”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无疑,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二)含蓄性和音乐性
在The Lord Of The Rings 中,托尔金以优美的诗歌贯穿全局。他为不同的人物写作了许多风格各异的诗,其内容有讲述故事抒情和描写景致的,还有些是寓言文字上大都流畅易懂琅琅上口象是民谣或山歌。诗如其人,诗随其境,精灵的诗华美飘逸,战士的诗豪迈沉重。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会几首诗,这些华丽而优美的诗篇自然运用到了形象、象征和各种修辞手段。以具体表现抽象,以有形表现无形,以艺术性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让我们接触到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世界。请看下例:
Out of doubt, out of dark to the day's rising.
I came singing in the sun, sword unsheathing.
To hope's end I rode and to heart's breaking:
Now for wrath, now for ruin and a red nightfall!
这简短的四行诗句,通过三个动作的描写:singing in the sun 阳光下一路歌唱、sword unsheathing宝剑出鞘和rode策马前,进形象地描绘了冈多王子伊奥莫尔在即将战败孤立无援的情形下,依然决心拼死一战的昂扬神态,表达了他宁可失去生命也要摒弃黑暗奔向光明的坚定决心,这是通过动态动作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如果说上面的诗句却是表现形态声音的话,那么下面的诗句着重描写静的。请看下例:
When winter first begins to bite
and stones crack in the frosty night,
when pools are black and trees are bare,
'tis evil in the Wild to fare.
严冬、霜夜、开裂的岩石、乌黑的池水和凋谢的花木这些具有消极意向的景物,都将人引入一幅荒凉黑暗的图画中,最后一句才点明主旨:邪恶正在悄然扩散。这种描法与我国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颇为相似。在《天净沙·秋思》中,作者通过对枯藤老树等九种景物的简洁描写,衬托出孤寂旅人的思乡情怀和无限愁绪。这是以景喻情的手法,作者通过对景物生动形象的描写,使人身临其境,进而体会到作品意图表达的深层次含义,这正是文学语言的魅力所在。
三、结论
英语文学是英国国家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文明的结晶,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文学,对于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了解英语国家人民的特点与价值观,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交流,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文学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广度与深度都有新的拓展,对各英语国家文学思潮、理论、流派的研究,对英语文学的各种体载及其表现手法的研究进行得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篇8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1998版)和(2003版),“英语语言学”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下英专本科高年级主要课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专陆续开设该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却仍存在教与学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如潘之欣(2002)选取部分南开大学和上海交大在读英专硕士研究生,采用问卷形式,对该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该课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语语言为主的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普遍体会不到学习该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主要原因有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不当等。吴格奇(2005)反思该课程时也提到,“教师不满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目的很茫然”是主要问题。本文则从英专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角度出发,试图探讨该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缓解“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状况。
2 调查研究
266位2010届英专本科毕业论文是从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学科的电子数据库中拷贝的。该调查属于二手资料研究。笔者根据论文题目、摘要、提纲、主要内容按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和翻译方向进行归类,其中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学文体语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归纳为语言学方向。结论是:58%的论文属于英语文学方向,25%为语言学方向,17%为翻译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语言学”未能引起学生太多的关注和兴趣;其次,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未能引起师生足够地注意;再次,教师在课程内容处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总之这个数据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描述。这与教学、引导不无关系。
3 对策分析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试图在前人创造的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认识与发现,并将这种认识与发现以一种可易时易地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因而撰写论文是学用结合的大好时机,从英专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课程教学具有一定说服力。
3.1课程定位
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其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的人文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理论的和应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3个对立方面,其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发掘语言学理论,总结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杨自俭,2002)。”因此宽泛目标是培养理性思维,即对理论的理解、背景、历史贡献与发展不足及实践运用。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语言技能。杨教授定义也明确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学内容
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但笔者认为,各高校层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不足取。近5年教学实践告知以微观语言学为主,即语言学内部分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如在处理词形学时,适当介绍词的研究现状,对象我校这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而言,无论是提高职业技能还是英语水平都相当重要。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添加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研究,如方言特点、语言迁移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也应在绪论部分增加语言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及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此外适当介绍结构、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这三大学派的相关内容也有必要。总之,就像百货商场的陈列员,教师将所有商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展示,学生自然会依据具体情况取舍。教师侍机提供论文命题,使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而深化。著名学者赵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级生》就曾列出了20个作为语言哲学研究对象的话题,且认为是“震撼灵魂”,不可能不为之心动的命题。
3.3教学方法
该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关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改进该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建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动典型例子,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理论要点和难点;王扬(2004)主张采用传授型和讨论型相结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张研究型教学模式,“设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总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启发式和发现式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难点;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大课堂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步骤;小课堂任务分配型方法,使教学达到“鱼”、“渔”兼授效果。如语言学绪论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个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时间准备15分钟ppt陈述,5分钟小组同学共同回答相关问题,并建立QQ群,随时联系。教师仅为任务的布置者、监督者、帮助者和评定者,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推荐给学术期刊,或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如一组学生在讲“语用失误”时,列举了电影、小说、校园、网络等许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够透彻,教师可适时适当加以补充、提示和参加讨论,既融洽了气氛和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情,并联系到语言学理论,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词新语收集,以讨论词的构词理据。虽在探索中有难度,可介绍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也可大胆与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电邮寻找答案。为形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打下了基础。这些都说明:语言学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存在,能对之产生兴趣,并发表自己一定的见解,使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语言研究的大环境中去。
4 结束语
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适当有效地联系到学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能改善单一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学习,也达到了教学大纲能力培养的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是提供一次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做学问”的机会。将课程教学与论文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素材,这也是学习思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实践,相对于借助他人的文章获得二手资料而完成的毕业论文来讲,学生的获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体现学生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外,这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更会为学生走向社会,诚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8):36
3 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14-24
5 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篇9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作用,认为他们在走进课堂之前。头脑中已形成丰富的经验,能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文学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应把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自己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学生接受它的理由。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的构建来完成,以他们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是分析、检验和批判新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先有经验及知识对作品理解的影响,运用各种手段激活先前的知识,引导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先前经验对其意义构建的影响,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培养他们多样化思维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传统的文学课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学设计理论几乎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此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搭建支架,培养能力。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断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由于文学课内容庞杂。课时量有限,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尚不足以真正欣赏英美文学原作,要求他们系统全面地掌握文学史及文学作品是不可能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及文学鉴赏能力,力求学有所感,学有所获,并逐渐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首先,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的问题,建立概念框架。以讲授文艺复兴为例。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图片等)激活学生中学时期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及对莎翁、培根等人作品的了解情况,帮助搭建基本的知识框架:该运动兴起的缘由、过程、实质、意义、代表人物、作品等。其次,进人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并提供可能获得信息的工具,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学习资料,以启发讨论式教学为主。学习Hamlet的节选时,教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Howdo you understand “to be or not to be”in the context of thesoliloquy and of the play as a whole?/What’s your opinion aboutHamlet?/From Hamlet,could you learn Shakespeare’s humanisticideas and his literary ideas?etc.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可观看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或研读原着,或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等,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最后,探索研究:学生自愿组成小组(3至5人)进行分析、思考、探索、研究作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最终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逐步攀登。由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赏析,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每个学生都应具有独立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篇10
一.引入文学批评英美文学教学理论的必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1.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知识不可或缺。
一般的文学批评,会分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两部分。文学理论是指相关文学的本质、特点、社会作用和发展规律的方针原则。文学批评指按照指定的标准对作品和文学现象做出的分析、研究、评价和认识。本文中涉及的文学批评理论重点在于文学批评,而不是文学理论,使学生掌握一些文学批评理论,原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分析和欣赏英文原版研究。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批评理论,培养学生在赏析英语文学原著和阅读理解时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的修订版中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可见,英美文学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阅读、分析原著时运用且掌握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经验和经典文本的解释,提升语言和思想的能力,改善生活经验,培养审美技能,陶冶精神性情,充裕跨文化知识。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的是原著的赏析,而非文学史知识。所以文学批评理论中,基础知识的运用,是为使学生在深入理解作品时,更加有喜悦感和成就感。
2.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阅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T・S・艾略特认为,文学批评在阅读中的作用就像人的呼吸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凡有文学阅读的情况,一定就会对作品有相应见解,自然就会对作品做出文学批评,所以对作品进行文学批评并非只是专业的文学批评家才会作为。比如,我们在阅读小说故事时,对故事的环境、气氛、结构及故事情节都会有部分印象,同时也会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不同的爱恨情感,这样就会对小说产生一个全面的感受。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停地试图去解答就故事中人物、背景、主题和故事情节等所产生的疑问。然而对从未学习过文论的人来说,这种互动属于自发性的评论。读者本人的个人履历,教育程度以及周遭环境都会对这种自发性评论产生影响。换句话说,自发性的评论是有一定的评价标准的,也行这种标准很零散破碎、并且缺乏逻辑,甚至是偏激的,但它是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并且会与某些文学理论具有关联性。正是“没有任何文学话语是没有理论的,甚至对文学文本明显的“自发性的”讨论也离不开老一代事实上的(也许不是很自觉的)理论化。”(见参考文献:拉曼.塞尔登,第34页)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去感悟人生,可以说英美文学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可以帮助学生在批评时,学会多角度分析作品,从逻辑性和完整性上掌握批评要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英美文学课程中从文学理论的原则、角度、思想以及研究方法上做些系统的介绍是很必要的。
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可能性需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批评理论
1.多媒体与网络在信息时代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多媒体与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模式教学相比,明显具有很多的优点。比如,信息的种类很多,包含图像和音响等大量信息,而且信息的容量也很大,网络上关于英美文学、文论的信息铺天盖地。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其一教师可以将网上资源筛选,选取部分整合进课堂教学,如英美文学方面的影像和音频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网络与多媒体提供的又一便利是文学原著的获得不在依赖数量有限的纸质图书。图书馆图书的册数总是有限的,而当地书店也不一定有你需要的原著。必然,网络为学生获得英语原著图书提供了极大便利。我国英美文学教学大纲上提到的作家的代表作网上几乎都有电子版,而且,网购也为学生购书打开了另一条便利通道。更为主要的是网络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若要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有效相结合,就要运用更多种类教学方式,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分层教学体系。例如讲授教学内容的基本部分时可运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而教学内容的提高部分和具有争议性的学术研究方面的前沿性问题,如某一文论的发展历程,其代表人物的传记等,如生态热点话题,女性主义热点话题等等,则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供学生课外有选择地学习和思考。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以及建设校园网络课程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多媒体教学技术与网络的利用在构筑课内外教学体系上不仅解决了课时冲突问题,也可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深入研究中划出了明显的界线,有利于部分对文学课程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也有利于节省另一部分对文学课程兴趣不大的学生的时间精力,这自然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文学史+选读”填鸭式教学模式提供了便利。
2.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将文学批评理论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另一主要障碍是担心晦涩难懂的理论会让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更加敬而远之,彻底失去兴趣。的确,较与文学史知识,文学理论自是抽象难懂一些。然而,尤其高年级的大学生,不仅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和理解分析能力,并且,大学生还有培养这两种能力的需要。只要课堂上教师不是自己滔滔不绝于的去传授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思想基础,各种流派,分析方法等,不将文学批评理论传授成死记硬背的知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领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文学理论,使经典作品的赏析真正的成为教学重点,学生就不会排斥引入文学批评理论教学。
三.应用网络与多媒体优势,引入文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课内外主动学习的一种模式。有了兴趣,只是有了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明确课内外的学习任务,明白课内外该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培养和发挥学生课内外学习的自主性前提条件。英美文学课程涵盖了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两个部分,容量大。培养和发挥学生课内外学习的自主性是必需的。学生课后充分地自主学习,是课堂上成功运用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来欣赏具体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兴趣的必要准备。因而,为了教学的成功,教师需指导和监控学生课后的学习。 网络和多媒体应用为教师指导和监控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传统教学手段既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积极引导。例如,教师利用校园网络开设英美文学交流社区,并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学号注册。
学生需提前阅读并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而查阅资料来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可在英美文学社区上传相关资料和课件来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也可发表建议。利用社区督促学生发表意见,完成课后思考题。通过浏览学生的讨论帖子,及时有效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和效果。出了课堂教学书目外,教师还可开出一个选读书目,书目可以很长,尽可能涵盖,不同流派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种族的和女性作家的作品。教师在书名下面附上简评和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自己想读的书,去资源网站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后根据自己分析。学生也可以在网络课程论坛上发起话题,相互讨论。也可根据学生参与社区讨论的积极程度来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标准。另外对于一些热爱文学的学生或有在英美文学方面有进一步学习打算如考研的学生,教师利用网络社区提供提高性的教学内容以及有争议的学术研究前沿,供他们课外有选择地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逐渐学会如何课前如何预习,课后如何复习,还必能锻炼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即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论: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不能缺席
文学批评理论在教学中缺席,文史基础知识讲授有余,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不足。不管是新世纪高等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是改变学生对本课程的误解,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需要,不管是为了发挥文学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平台作用,满足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还是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理论之间不可分割之关系,都表明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不能缺席。信息时代互联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信息时代师资力量培养的便利等,也表明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不必缺席。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2005(1)。
2.童庆炳,王一川,文学理论教学的双向拓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1年06期。
3.童庆炳、曹卫东,《西方文论专题十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陶东风,文学理论:为何与何为[J],文艺研究,2010年09期。
5.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2002(5)。
6.殷企平,“文学何尝不实用?”[J]《郑州大学学报》,2002(5)。
篇11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部颁发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以看出,英美文学作为专业知识必修课程, 旨在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省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普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注式”、“填鸭式”教学形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 无法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审美意识,背离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因此,改革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是迫切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课题的研究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这一教学模式的弊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构建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库伯,1984)。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文学作品阅读、评论(口头与笔头)、故事情节复述、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欣赏、舞台表演等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人文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培养其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能力、赏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实践
基于大卫・库伯四阶段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主要结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课内、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研究,并应用于教学中。
1.课内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
(1)作者生平介绍
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的形式,指定英美作家,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查阅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反思、归纳、整理、在课堂上口头概述,初步了解作家的生平。这一体验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整理、概括资料的能力。
(2) 情节复述
精选不同时代英美经典作品,规定学生课前阅读,亲身体验阅读活动,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反思、理解,指导学生从小说构成的要素如背景、人物、叙事角度等方面,进行复述,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能力。
(3) 作品评论
有针对性地设计与作品相关的讨论问题,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分享交流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最后形成个人的经验这种模式,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4) 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欣赏
设计课内影片欣赏体验环节,让学生进行观看《简爱》、《伟大的盖茨比》等名著改编的作品,直接感受、体验人物的个性、情节的发展、作者的语言魅力,从而进行反思、归纳、概括,提炼主题思想。在这一情景体验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地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进行分析与评论,从中体验学习文学的乐趣,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5) 文学作品改编的舞台表演
布置学生课下熟读名著经典片段,进行改编,并在课堂上表演。在这一体验环节中,学生通过熟读、背诵经典段落,直接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性格、内心,形成反思,对人物的特点进行概括,加以再现、应用。以这种新颖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感悟,语言风格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2. 课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
课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是课内体验活动的延伸与深化,体现了更为完整的学习体验过程。这一体验环节与活动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文学作品、撰写读书报告与书面评论
首先,课题组成员制定了英美文学课外阅读参考书目,规定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性的阅读,强调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学生自我个性。
设计课外全文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环节,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文学作品,体验阅读的完整性。课堂内的作品选读虽然是经典作品的精选片断,但由于是节选,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而只有当学生完整地读过一位作家的一部作品,才能真正称之为“读过”,从而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来。此外,在学生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完成了体验学习四个阶段,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从体验阅读到反思、归纳总结形成个人观点、撰写书面报告、阅读心得。
在这一环节中,课题组成员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撰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阅读,受其熏陶,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促进了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文学作品活的语言是“英语的精华”,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风格各异的语言,这不仅可以扩大词汇、增强语感,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感受其民族文化传统, 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在这一体验环节结束后,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课题组成员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即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强化学生笔头输出的实践。学生通过相应的写作练习,充分发挥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写作的能力。
(2) 英语戏剧周与校英语体验节“戏剧表演”
为学生拓展了戏剧实践的平台,充分弥补了课内体验教学环节的戏剧表演的空间与时间的受限性,指导学生参与外语学院英语戏剧周与校英语体验节“戏剧表演”的体验活动。
文学作品的可表演性很强。在阅读、讨论作品之后再进行表演,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因为,要将一部文学作品以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首先,必须将它改写、编剧。其次,在表演中,学生必须思考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如何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在这样的思考与言语实践中,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在表演中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表演的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安东尼奥、鲍西娅、夏洛克,充分体会到到安东尼奥的重情忠义、鲍西娅的睿智和夏洛克的残酷。
三、形成性评价标准的制定
体验学习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的评价,事实上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于这种发展性的评价理念,体验学习应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为了保证体验活动的有效实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体验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每一次体验活动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课题组成员,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并把其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分值,与每一次体验实践活动相结合,强调体验学习的过程性。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提高了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与语言应用能力,扩大文学作品及选读的阅读量、并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作家的写作风格、培养了文学素养、增强赏析能力。英美文学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成绩标准实施细则如下:
英国文学(考查课):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30%
平时成绩70%=作家介绍5%+情节复述5%+作品评论10%+影片欣赏5%+舞台表演5%+(作品阅读+读书报告)10%+书面评论15%+戏剧表演15%
美国文学(考试课):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平时成绩40%=(作家介绍+情节复述)5%+作品评论5%+影片欣赏5%+舞台表演5%+(作品阅读+读书报告)5%+书面评论10%+戏剧表演5%
四、结语
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了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语用能力、赏析能力与创新造力。
1.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所教授的英语专业班级的学生,与往届学生相比,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大大增强了,真正成为学习英美文学的主体,文学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热烈、活跃。他们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地阅读教科书内容、文学作品、查阅相关的资料,认真准备教师布置的各种体验活动。积极参与课堂,参与文学作品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并且对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欣赏显示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从作品的阅读、改编,道具与服装的准备,语言的提炼等方面,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热情高。
2.提高了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文学赏析能力、创新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活动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并能结合所学习的文学知识以及掌握的文学批评方法,进一步提出个人见解。阅读文学作品,撰写读书报告、心得、文学评论,学生的理解、分析、欣赏作品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于作品的分析比以往要敏锐、观点鲜明、能够抓住作品的主旨。同时,在课内外英美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及戏剧表演中,学生学习到了经典作家的优美语言,如奥斯丁、海明威语言的简洁、质朴,并能够灵活地应用到口语表达与书面写作中,语用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学生在制作英美文学专题课件的活动中,从内容的展示、版面的设计、图片的使用等,创意都比较新颖。
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具有切实可行性、可操作性,符合英美文学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有助于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的语用能力的提高,注重激发文学学习者的积极性、体验性、感悟性,符合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Kolb,David.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84.
[2]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C].2008.
[3]郭佳,包兰宇,王晓娟等.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篇12
虽然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已经从课堂的主导者逐渐变成课堂的辅助者,但是无论教师位置怎样变化,其都肩负着对学生的引导及教育作用。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应是各级学校关注的重点。就初中英语教学而言,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一定弊端。首先,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对创新教学方法认识不足。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展开的必然途径,但是一些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初中英语教师,在面对新的教学方法时,经常会产生潜意识的排斥,使得初中英语课堂出现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其次,部分初中英语教师缺乏应有责任感。教师被认最光荣的职业,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重任。因此,如果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自身的责任,对学生进行敷衍教学,懈怠教学任务,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并且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占据特殊位置,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国初中学校应从以下几个反面入手,对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把握。首先,初中学校应加强对初中英语教师素质的提升。对初中英语教师素质的提升,应注重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初中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行提升,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初中英语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以提升专业素质;第二则是对初中英语教师的创新能力进行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应从转变教师教学思想的角度入手,让其形成现代教育观念。同时,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参观学习,以方便初中英语教师汲取更多创新经验。其次,初中学校应加大对初中英语教师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应从制定考核制度、完善监督体系等方面入手。通过内部测评、外部监督的方式,使得初中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有效地减少教师不负责任现象的出现。
三、革新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路径
现行的初中英语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单一性弊端,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可度不断降低。通过对初中英语教学手段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英语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英语教学是一门实用性语言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掌握,进而将英语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但是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过分以考试为目的,进而忽视了初中英语教学的本质,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掌握仅存在于书本中,真正到了现实生活中,连基本的交际用语都难以应用。第二,缺乏语言学习的氛围。初中英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有效掌握,一般在课堂教学上会采取汉语化的英语教学。除了对教材内容进行英语朗读外,师生间的交流均以汉语进行,这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环境受到破坏,使得学生失去进行实际应用的机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摆脱功利式的教学方式,回归英语教学的本真,对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提升。为此,初中英语教师应革新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路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应积极地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初中英语课堂之中,通过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带领学生进行英语短片的观看、英语知识的学习,以此帮助营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教师还应将英语教学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例如在学习“Howdoyougettoschool?”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英语介绍自己是如何来学校的,选择了怎样的交通工具?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交通工具?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篇13
祈使句是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最口语化的句型。可利用的这类歌曲很多,如Let’sgonow,Lookatmydoll,Let’ssinganddance,Ifyou’rehappy等等。这些歌曲的风格大多节奏明快、轻松活泼、动作感强,最适合小学生,也最受他们的欢迎。教师在教唱的过程中,辅之相应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唱这类歌曲的方法很多,如独唱、合唱、分小组唱、男女对唱等,形式多样。
3.利用英语歌曲帮助日常交流
这类歌曲很多,覆盖面最广,常常涉及到五个“W”—who/what/where/when/why和一个“h”---how,如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WhereisMickeyMouse?等。这类歌曲与课本内容联系很密切,往往就是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些歌曲的歌词也相对比较复杂,比较适合语音、语调和语感较好的中、高年级学生。
4.利用英语歌曲学习表达思想
在歌曲教学中,教师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语言和多彩的道具,构成了一场场出色的歌舞剧。教师是出色的编导,而可爱的学生就成了出色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