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谈话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明确谈话目的,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谈话杜绝随意性,要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在谈话前,教师应尽量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家庭和周围关系。其次,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谈话的时机、场合与方式,还要善于选择和创设良好的谈话情境氛围。最后,确定谈什么、怎么谈,设计方案,并做好应变的充分准备,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深入细致,达到谈话的目的。
二、在谈话过程中的语言艺术
(1)重视学生的情趣、性格、经历以及家庭、社会影响不尽相同,而在思想上表现出不同的这种差异性。对自尊心强、逆反心理明显的学生应采取平等友好的“商讨式”谈话。如应放慢谈话节奏,语气深沉,说出的话要雄浑有力,发人深省,给学生造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对独立思考意识、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则应采取以暗示为主的“点拨式”谈话法。谈话的节奏可快些,语言清新,格调高雅,听后让人感到十分亲切自然、感人肺腑,颇有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对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学生,则需要运用充满激情、震撼心灵的“触动式”谈话。语气节奏可适当放快,说话语气要重些,声音也可相应激昂上扬。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应采用有步骤、分时间段、情深意长的“渐进式”谈话。
(2)谈话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我觉得对“问题学生”不要强求他们,而应该以真情实感感化他们,即使最顽劣的学生,心灵深处也会藏着一股强烈的自尊心。教师只有像对待朋友或自己的子女那样,怀着真诚的爱,尊重学生,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去启迪感化学生,才能使学生信任你,诚心诚意地接受你的指点和教诲。如我班的一位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因素和教育不当,导致他对社会、同学、老师缺少感情,甚至敌视,性格较为偏激。通过多次真心的谈话、情感的付出,增进了他对我的信任,使我们之间的沟通顺畅了许多,他开始敞开心扉,我也时刻关注着他的变化,努力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激发他对家人、对同学的热情,现在他敢于正视考试、成绩,表现也有明显的进步,对人、对事都阳光了许多。
(3)与学生谈话时要注意面部表情。以前,我上课鲜有笑容,一次课堂上突然笑了,马上很多学生说:“老师,你终于笑了。”下课后了解到,因为我平时笑容少,一些成绩欠佳的学生都不敢问问题。后来,我有意识地多了笑容,发现课堂氛围更好了,问问题的学生也多了,不再只局限于优生。可见,和蔼可亲的老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也能与学生拉近距离。
学生一旦意识到自我表现违反了纪律,或学习不努力时,心中往往会产生一种戒备、心虚之感或怀着一种“敌意”,决心硬着头皮顶住老师的批评或惩罚。而这时,教师出乎意料的微笑,可能就摧毁了学生的心理防线,使他们看到了教师的善意和真诚,于是在惶惑消除的同时对教师产生由衷的信服。
篇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0—0027—01
“谁在自己关节隐隐作痛的时候,提醒孩子们带好雨伞;谁在孩子们迷失方向的时候,告诉孩子们夜空中的北斗星也能指示方向,谁把自己的经验做成一双孩子爱穿的鞋子,让孩子走踏实的路,抵达理想的彼岸。” 是的,这就是老师,授业、传道、解惑的师者。很荣幸,我是一位教师;很自豪,我是一名班主任。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知教育一个学生的重任所在,老师对学生的爱不在于表面的轰轰烈烈,而在于从内心深处的无微不至。作为班主任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温馨的动作、一个关切的眼神都能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让学生享受到永不忘怀的幸福。
李星彤是我们班这学期各个方面进步最大的学生。谈及他的转变还要从本学期初说起……
李星彤聪明灵活,喜欢体育活动,在校运动会上拿过不少奖项,同学们都戏称他为“小刘翔”。教室一角经常能看见他带来的足球或其他体育器材,课间总是能在操场或者楼道里见到他“矫健”的身影。可是他上课的时候总是不专心,经常做小动作,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水平,成为我们班的后进学生之一。本学期初,第一单元结束时进行了常规的测验,李星彤考得很不好。在讲评过试卷后,我把试卷发给大家,要求孩子们带回家结合考试成绩向家长汇报自己近期的学习情况并签字。放学后,我发现李星彤独自一个人在教室里呆呆地坐着,我上前询问他为什么还不回家时,他满眼泪水地告诉我:“爸爸很厉害,我不敢把试卷拿给他看,他打我可疼了。”看到他痛苦的样子,我耐心地开导:“考试的目的在于及时地发现自己学习上的漏洞,这次没有考好应该好好思考,主动和爸爸交流失误的原因,我想爸爸不会打你的。”
第二天,我发现孩子情绪很低落,课间时操场上不见了他矫健的身影。这是为什么?我把他叫到了身边,他脸上的血印使我明白了一切。看到孩子委屈的泪水,我心里很是难受,后悔当时自己没有亲自送他回家,如果跟他爸爸先沟通一下,我想就不会出现这种难堪的局面。
事后的几天里,我发现孩子的精神状态仍然不好,上课时常发呆,学习情绪越来越差。我万分焦急,孩子的内心已受到了伤害。怎么办?重新唤起他求进步的勇气是当务之急。我决定用谈话交流的办法,帮助孩子重新树立信心。
我找机会,一面鼓励孩子,一面和家长进行沟通,渐渐地我发现他又开朗起来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上课时总是能看到他的双眼紧盯着黑板和老师,默默地思考、记忆着知识,小手举得高高的抢着回答问题,课间也时常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商讨学习上的问题。学习进步得真快,同学们都说,我们班的“小刘翔”变成了“小飞侠”了。
这件事情虽然是班级管理中很小很普通的一件事,可我从中悟出了许多当好班主任的启示。
启示一: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老师、父母总是习惯性地把成绩当成衡量孩子未来的唯一标准,但是对于现在和未来来说,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成绩优异的孩子,更需要有能力、健康的孩子。教师和家长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断地关注,发现孩子身上除了成绩以外的优点。这样,你才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很不简单。
篇3
1.通过谈话反映幼儿对结婚的初步认识,并帮助幼儿形成对结婚的朴素理解。
2.能理解婚礼只是结婚的一个表现形式,两者有区别。
3.能在大家面前用完整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婚礼进行曲》音乐磁带;婚礼现场影片片段。
2.婚礼用品:喜字、红心、婴儿玩偶。
3.提问字卡:黑板
【活动过程】一、播放《婚礼进行曲》引出谈话主题
老师:今天老师想和小朋友们聊聊天,聊什么呢?请大家先听一段音乐。(播放婚礼进行曲)
提问:这是什么音乐?在哪听过?
二、出示主题字卡:结婚,进入谈话主题
1.出示谈话字卡:什么是结婚?
(1)当有幼儿说出婚礼场面时,老师可以出示中西式婚礼中新郎新娘玩偶,请幼儿观察并回忆:自己见过的新郎新娘是什么样子的?
(随机教育:请幼儿根据已有记忆比较中西式婚礼的不同之处,老师可适当提醒幼儿:婚礼场地、服装等有何不同)
(2)请幼儿回忆见过的婚礼场面,老师配合幼儿摆出一些婚礼用品,让幼儿说说它们的用途。
小结:幼儿在听到“什么是结婚”这样的问题时,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婚礼场面的种种景象,“结婚就是要有个新娘子还有新郎;结婚就是两个人在一起,永远不分开,还要生小孩;结婚,是要放鞭炮、可以吃糖、又可以玩气球……”
2.出示谈话字卡:结婚的人数
提问:三个人可以结婚吗?为什么三个人不行?
一定要两个人么?一个人不行吗?
小结:幼儿基本能认识到结婚是两个人的事,而不是三个人一起结婚,或者一个人就能结婚。
3.出示谈话字卡:结婚双方的年龄
(1)结婚的最小年龄
提问:要长多大才可以结婚呢?
像小朋友这么大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
长到几岁才可以结婚呢?
(指着男女小朋友)你们都是大班小朋友了,可以结婚吗?
(2)双方的年龄差距
提问:一个老爷爷和一个小姑娘能结婚吗?
一个70岁的老奶奶和一个20岁的小伙子能结婚吗?
老师和男小朋友能结婚吗?
两个人差多少岁可以结婚呢?
小结:幼儿能认识到小孩子不能结婚,要等到长大后、到某一年龄以上才能结婚。在他们看来,结婚双方的年龄差距不能太大,一个老的和一个年轻的不能结婚。
4.出示谈话字卡:和谁结婚
提问:结过婚的人还能再结婚吗?
爸爸再去和别的阿姨结婚可以吗?
妈妈和舅舅能结婚吗?
哥哥和妹妹能结婚吗?
小结:幼儿还认识不到婚姻中的“伦理”问题,他们更多地将伦理问题转化成年龄问题、是否“重婚”的问题(如“爸爸已经和妈妈结婚了”)。
5.出示谈话字卡:结婚以后
(1)请幼儿观看动画片中公主和王子结婚的片段
提问:结婚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提到生小孩,老师出示婴儿玩偶,让幼儿示范怎样抱孩子,怎样给孩子喂奶)
小结:幼儿能认识到结婚后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结婚后要生小孩,妈妈照顾孩子,爸爸上班挣钱,似乎较多地受父母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角色的影响。
6.老师小结谈话内容
“今天我和小朋友们聊天很高兴,通过聊天,大家告诉我,我知道了,结婚就是一个长大了的男的和一个长大了的女的,他们年龄差不多,彼此喜欢对方,要永远在一起了,他们生宝宝,并且照顾宝宝。”
7.延伸活动:命题画《我的婚礼》或《我见过的婚礼》
【教学反思】幼儿对类似结婚这样的发生在他们生活周围的社会现象是有所认识的,这些认识通常会比成人所想象的要来得丰富、深入。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早熟”等加以判断,而更应看到幼儿学习的特点,即社会建构。幼儿不仅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建构着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也建构着态度与情感。类似“结婚”这样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既然这些内容在深深地影响着幼儿,占据着他们的心理,幼儿教育工作者就不应该完全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要积极地面对。当然,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切入,期望通过这样的教育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讨论的。
篇4
有一位教育家说:“没有沟通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沟通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用铁锤无法开启心锁,唯有吻合那把锁的钥匙才能开启”。谈话就是沟通,谈话教育就是开启学生心理上的钥匙。什么是谈话教育?谈话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谈话教育是德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最常用手段,也是增强德育工作效果的有效形式。开展和运用好谈话教育,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运用谈话教育有利于转变教师观念,从而增强德育工作效果。传统的教育观念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个人尊严,教师要保持一种所谓的权威,师生关系是一种服从与被服从关系,即使谈话也显得生硬、严肃。而现代的教育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在人格上与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地位,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通过与学生的经常性的谈话教育,师生能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形成包容开放的心态,尊重学生人格,树立尊重差异和独立性的新型教师观念,这也是高效谈话的前提。
2.运用谈话教育有利于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掌握学生动态,使教育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从而强化德育工作效果。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行为习惯、家庭背景等,尤其是学生的心理是动态变化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是他们成长过程的反映。一个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不能掌握,就很难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正确引导,更谈不上有的放矢和因人施教,德育工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谈话教育是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有效的方法之一。
3.运用谈话教育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从而强化德育工作效果。“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果的催化剂,现实中往往学生喜欢的、亲近哪位老师,就对这位老师教授的学科更有兴趣,也学得更好。“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要想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就必须经常和学生进行谈话交流、沟通,使学生喜欢你、亲近你,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强化教育工作效果。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我每学期都对每个学生进行至少五六次以上正式谈话,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班学生绝大多数是父母刚从农村来到城里,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艰苦,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环境都不是很好。例如班上有一个学生,虽然个子比较矮小,但脾气暴躁,入学一个多月就和同学闹了几次矛盾,经过了解,这个学生小学时就喜欢打架,于是我反复和他谈话,开导劝慰、提醒暗示、警醒批评、鼓励表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一个学期下来他就有了明显变化,到初三毕业都没有出现大的违纪行为,而且考上了重点高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通过和学生的反复谈话教育,班上情况稳定,学风良好,学生成绩比过去都有很大的进步,形成了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团结友爱、文明自尊的班风。
二
怎样使谈话富有情感和启迪,达到较佳的教育效果,这就涉及语言艺术、方法技巧。在谈话教育中怎样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方法技巧,使德育工作取得良好功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谈话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协商式的,以平静、理智的心态解决问题的双向交流关系。师生之间获得理解,产生共鸣的最佳途径就是平等的对话与分享。“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切忌侮辱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教师所讲的道理,学生才会听、会信、会实践,德育工作才会有实效。
2.把握时机,有针对性。对于刚入校的新生,一定要进行谈话,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比较大的考试前要谈话进行鼓励动员,考试后要谈话进行总结分析;对学习有较大进步或退步的学生要谈话,进行表扬鼓励或帮助分析原因;情绪低落或心理有异常反应的要谈话,及时了解情况;出现违纪要谈话,进行批评警示,等等。
3.谈话前要有准备,增强效果。一般的谈话是一有问题就进行,但作为比较正式的谈话,一定要事前对谈话对象的基本情况、所要谈的内容、步骤有所了解和准备,一般来说,大多学生对老师叫其谈话有戒备防御心理,犯错误的学生可能还有抵触、对立的情绪。这些都要求在对学生谈话前有所准备,只有有了充分准备,谈话才能取得显著效果,否则效果不但不佳,反而会陷入被动局面。
篇5
一、“个别谈话”的重要意义
1、体现与时俱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职工结构的变化对职工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应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显示时代特色。在当今时代,职工的个性化、主体意识等,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强烈。如果忽视或冷漠了这一点,不注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面对面的交流,不关心职工个体心理情绪变化,不及时引导职工的心路历程向正确轨道发展,就很难实现思想教育的预期目的。而“个别谈话”的运用,正好弥补了这些不足,体现出对职工的个性化、主体意识的尊重和认同,对做好新时期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2、体现以人为本。在项目部的管理过程中,基层领导和职工的接触比较多,所处理的事情也比较琐碎,更容易快捷的掌握职工的思想变化。因此,在管理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上下级之间组织原则要讲,但上下级之间的“人情味”也不可忽视。我们的经理、书记如果经常把下属请过来或者直接走下去与下属交流谈心,不仅缩短了会议室里面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空间距离,让谈话主客双方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氛围里吐真言、讲实情,让被谈话对象觉得组织上把大道理寓于家长里短之中,把大原则寓于人之常理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受和信赖感。3、体现因人而异。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强调针对性,运用“个别谈话”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大好处,就是既能根据谈话之前掌握的某种思想状况,做到早有准备,有的放矢地开导启迪;又能根据谈话之中冒出的新思想,做到适时切入,顺藤摸瓜式地抓住要领,对症下药。每个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也不同,如何让有情绪的职工“带着怨气来”,而变成“带着笑脸走”是对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考验。 4、体现务求实效。“个别谈话”所产生的感召力要远远大于集体谈话。“个别谈话”不仅带有耳提面命、谆谆教诲的成份,而且让被谈话者觉得自己在上级领导心目中有一定份量,不经意间就被说服和感化了。过去的几年,我尝试和职工一起坐在沙发上面对面交流,化解了很多不和谐因素,让失望的职工树立了信心,让怨气十足的职工恢复了平静。
二、“个别谈话“的时机把握 “个别谈话”要把握时机,掌握火侯。我认为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可以安排谈话:一是有进步必谈。职工取得了荣誉、获得了晋升等都要不失时机的和他谈话,既要对他肯定鼓励,又要促使他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取得更大进步。二是有情绪必谈。职工思想上有情绪,组织上就要及时疏导。如果组织上对干部流露出来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见而不怪,有可能导致他在没有正确导向的“精神世界”里迷茫失落,乃至走向反面。三是有问题必谈。结合廉政教育的要求,把重点岗位职工的警示教育谈话和针对犯有过错的干部谈话形成制度,要站在爱护挽救的角度,区分过错的大小,宽严有度地批评教育乃至依法依纪教育处理。该和风细雨时就和风细雨,该暴风骤雨时就暴风骤雨,目的是使其幡然悔悟,痛改前非。
三、“个别谈话“的技巧方法。
1.要做好谈话前的准备工作。谈话不是命令,不能我谈你听,而是思想、信息的双向交流。因此,开展谈话活动的必要前提是必须要有双方“有话可谈”。而要想做到“有话可谈”,就必须在开展谈话活动开展之前,深入调查研究,摸透谈话对象的思想状况,了解其思想的症结所在。几年来,我通过和职工的几百人次个别交谈,认为引起职工情绪波动的不同原因大体有:年轻职工的入职初期的迷茫、工作不被上级肯定、职位晋升的渴求、婚恋遇到问题、买房压力骤增、子女入学难等;中老年职工则多是因为家庭关系紧张、个人身体不好、家人健康问题、薪酬收入意愿、工作中的压力等等。只有充分了解谈话对象的现实状况和表现,包括其生活阅历、文化程度、脾气性格、个人爱好、家庭情况及工作态度、表现,做到“有备而来”,才能保证谈话不偏向、不离轨,有针对性,提高谈话的质量。
2.要注意谈话的方式方法。因为涉及的谈话内容和个人情况不同,谈话的主题以及工作方法也必须因人而异,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和职工谈话时应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个人性格等各方面原因,采用不同的语气、角度和步骤开展谈话活动,随时根据谈话职工的反映,及时调整“战略战术”,恰如其分的灵活运用各种谈话技巧,挖掘职工的心理活动,适时的对其进行心理层面的突破,真正知道谈话对象在想什么,特别是思想深处轻易不为外人所知的东西,把准谈话对象的思想脉搏。再有就是对我们个人的要求,送别人一桶水,自己得有一缸水。掌握好两点就可以和职工取得很好的沟通,一是让职工感受到你帮助他的真诚,二是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引导谈话方向。
篇6
2013年,我们的校园危机管理团队处理了众多危机事件。在工作总结时,我们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将进入危机事件多发时期,师生冲突将成为危机事件主要原因[1]。从网络报道看,校园危机近年来呈现急剧增长态势,且由于学校应对方式和媒体曝光效应等原因,每次校园危机事件都将大众目光聚焦在教师某些教育行为上[2]。校园危机需要全体教职员工一起,从平时点滴工作做起,形成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危机管理模式。我们在2014年初开展教师有准备教育谈话研究,研究成果《有准备教育谈话:设计与实施》刊于本刊2015年第六期,该文发表后,很多同行来信询问具体操作,现就有准备谈话的理论和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师生谈话的问题
每个学校都有所谓的教学常规,基本要求是:上课前每位老师都要精心备课,课后还要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教学研讨。开展教育谈话的难度和艺术性不亚于教学活动,却少有教师在教育谈话前进行准备。当前学校教育单纯强调学生遵循学校规范和要求,教育谈话随意性大,教师缺少深思熟虑的省思和计划,具体表现出情绪应对、经验应对和风险低估等问题。
(一)情绪应对
教育谈话往往发生在学生行为与学校规章相冲突,教师开展教育惩戒工作时。学生违规行为背后都与其正常需求o法满足或者没有被照顾到有关。比如学生有异往、掌控生活、追求成就和个性等需求,这些需求表达有时会与强调规范的学校制度相抵触。面对这样的情境,教师一般会站在学校制度维护者的立场,关注学生行为对错,忽视学生需求满足,教育谈话往往会激起学生的情绪化反应,表现为顶撞教师或沉默不语,学生内心充满委屈、不平和愤怒。在这样的对峙中,教师自身也会陷入恼怒、焦虑和沮丧等情绪漩涡,师生关系陷入对抗、逃避或僵持状态[3]。
师生沟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需要调动大量认知资源,形成智慧的处理方案。在大脑中,完成这项任务主要依靠叫做“新皮层”的大脑皮层发挥作用。“新皮层”能够综合我们自身和学生情况,考虑过往、当前和以后情况,做出较为理智和恰当的反应。可是当我们淹没在情绪浪潮中时,大脑中一个叫做“杏仁核”的部位会立刻接管所有能量和信息,干扰“新皮层”大脑功能,让我们出现自动化反应,这样情况叫做“情绪劫持”。此时教师的反应没有经过理智思考和反省,很难保证具有教育性和智慧性,甚至可能加剧师生冲突。
(二)经验应对
我们对于教师角色的认识主要来自社会教化。虽然社会民主和平等步伐不断加快,当代中国实际的教学思想和师生关系依然采取重权威的价值取向,比如课堂重教轻学,教师习惯按照教材宣讲;教育管理倾向于灌输和训斥,学生较少有机会提出异议,难以进行平等协商[4]。这些理念会在教师头脑中形成教师应该如何和学生应该如何的行事规则,比如教师应该对学生讲道理,应该维护学校纪律,应该保持自身尊严;学生应该尊重教师,应该服从教导,应该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规则在日常教育中能够维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
教师和学生的行事规则是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间反复联接后形成的固定通路。一旦通路建立,工作经验就会转变为思维定势。这意味着我们对学生和事件形成了相对恒定的看法和认识,无论学生发生什么改变,事件有多么复杂,我们依然主要依靠头脑中的想法和认识,对当前的情境做出经验性判断。教师开展教育谈话时,面对学生行为与我们自身思维不符时,经常发出“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和“现在的学生都是怎么了”的疑问和感叹,进而去寻求支持我们原有想法和信念的信息,却较少灵活地调整自身思维。固化的思维模式可能会无视当前的实际情况,成为师生沟通的阻碍。
(三)风险低估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风险评估上人们普遍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认为负性事件在自己身上发生的概率要比正性事件低;认为非连续事件再次出现的概率要比连续事件低;并且始终对自己的判断保持过度自信倾向。教师职业具有一些特殊性,比如工作对象是较自己年幼且对自己具有依赖性的青少年,工作场所具有封闭性和稳定性,工作性质和节奏具有高度的重复性和周期性,工作任务较少创新和挑战,日常人际交往范围较为同质和狭窄。这样的工作特征和生活状态可能加剧教师的认知偏差和归因偏差,使教师进一步低估校园危机发生的概率。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城乡人口流动加剧,社会充满竞争,家庭结构呈现多样化,学生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都变得疏远,学生在自信、乐观、复原力和坚韧等心理资本上都较为脆弱,心理保护性因素较少,在短时间高压力和高焦虑状态下,出现极端和冲动行为的概率正在加大。如果教师在教育谈话中没有危机意识,谈话不但无法化解危机,还可能会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学生和教师都将沦为受害者。
二、有准备的教育谈话模式
让很多教师认识到平常谈话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就能极大地提升教师的危机风险意识。以往教师的教育谈话往往处在无意识的自动反应状态,有准备教育谈话能够促进教师将自动反应状态转化为关怀反思状态。为了帮助教师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谈话行为,我们开发出“停、问、陪、转”的有准备教育谈话模式。
(一)停
所谓“停”指的是教师遇到学生表露出某些危机征兆时,能够识别到危机信号,并且对教育行为实施调控。我们团队对近两年来网络报道校园危机事件和我市学校危机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校园危机事件具有冲动性和突发性,要想降低风险几率,需要对事件和当事人进行缓冲,可以从事件、改变、感受和行为四个方面识别危机。
从事件上看,当学生处于冲突(包括师生、亲子、同学)、压力(学业、考试)和挫败(评比、考核、竞争)等事件中时,危机发生风险高。从感受上看,当学生长时间表露出无助(谁也帮不了我)、绝望(我永远也考不出好成绩)和悲伤(我好难过)的情绪状态时,危机发生风险高。从行为变化上看,当学生突然变得冲动或沉默、失眠、远离喜欢的活动和爱好、出现自伤行为时,危机发生风险高。从言语上看,当学生总是提到死亡、来世、长眠、远行等和死亡有直接或象征关系的话语时,危机发生风险高。教师需要停下来辨识当前情境和学生情况,初步判断学生是否处于危机当中。
为了更好地识别危机征兆,教师需要调整自身的情绪和认知,从自动反应状态转化为关怀反思状态。这样的调整和变化需要时间和工具,为此我们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帮助教师调控自身的状态。这些问题包括:我和学生现在心情平静吗?现在的时间和地方适合谈话吗?了解学生哪些情况有利于谈话?我准备通过谈话解决什么问题?谈话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样的方式和语气比较适合解决问题?我准备好开始谈话了吗?等等[5]。我们总是请教师采用关怀和耐心的态度对待学生,却少有人对于关怀和耐心等态度做出细致的行为描述和解释。通过这样的自我提问,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调整自身,进入有准备的教育谈话状态。
(二)问
面对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教师往往会从两个方向开展谈话。一是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开始批评,不给学生解释机会。二是追问问题发生原因,通过“为什么”让学生自己承担错误责任。以上两种谈话都会引发学生的抗拒,无法表达教师想要提供帮助的态度。我们建议教师谈话主要问事情、问心情和问可能性。
所谓问事情就是给学生一个从他的视角解释自身动机和想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能不能和老师说说?然后积极倾听,切忌做出任何是非曲直的判断和假设。问心情是教师表现关怀和共情的过程,教师可以问:这件事让你感到很伤心(愤怒、委屈等),是不是?让学生感觉教师关注他的体验和感受。这两类问题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学生情绪,为教育谈话奠定良好的关系和基础。
问可能性是教师对危机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题主要根据简式健康量表(BRSR-5)设计。简式健康量表由台湾大学医学院李明滨教授等人研发,题量少使用方便,被称为筛检个人精神症状的最佳“心情温度计”。其题目包括:感觉紧张不安;觉得容易苦恼或容易动怒;感觉抑郁和心情低落;觉得比不上别人;睡眠困难,譬如难以入睡,易醒或早醒;有自杀的想法。中国社会对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具有污名化倾向,忌讳谈论自身心理,尤其是负面感受。为此教师需要将这些问题转为融合到学校生活的话题中来,进行间接性风险评估。
(三)陪
我们对近期学校危机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很多学生出现冲动的意外行为往往在没有人陪伴的时候,比如去办公室、回教室、到寝室、回家和上学路上等时间段。很多教师在与学生谈话结束以后,往往主观认定谈话已经取得成效,一句“以后不能这样了”就让学生独自离开。危机事件的发生有着复杂因素,学生可能已经累积了大量涵盖自身、家庭和学校等问题的风险因素,化解需要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一次谈话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在找学生谈话前后,应该找人或自己一直陪伴他,直到顺利转交给其他人。
有时候为保险起见,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安全约定,请学生承诺自己在某段时间内会维护自身安全。如果有自伤自杀或伤人想法,需要拨打约定好的联系人电话。这样的安全约定最好采用书面契约形式,通过两个人的签署仪式,加强学生自身保护意识,同时也为将来发生意外提供教师积极处理的行为凭证。
(四)转
由于普通教师能力有限,我们对于教师危机管理的职责定位为早发现、早预防和早转介。当教师通过前期谈话,尤其是采用简式健康量表进行评估以后,确认学生处在危机风险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进行干预和处理,而是实施转介。
学校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台湾研究者开发出生态合作取向的校园三级辅导模式,并用“红黄绿”交通标志来说明各级的主要职责:绿色代表初级发展性辅导,可融入平常教学和常规学习,达到观念倡导与问题预防的作用,属于全校性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参与;黄色代表二级介入性辅导,需要针对高风险人群实时注意、及早处理,需要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教师参与;红色代表三级处遇性辅导,针对已经超出学校教师能力范围的严重问题,联合社区、医疗等地方资源,采取紧急与密集处理[6]。
教师转介从工作层面上包括从初级性辅导转介到介入性辅导,进而转介到处遇性辅导;从工作对象上包括转介给学校的专兼职心理教师、学生的监护人、地方专业的危机应对组织和机构。因此学校需要建立高风险学生的转介机制,提供教师可以转介的资源与人员。学校危机管理强调资源整合与人员合作,因此危机的早风险、早预防与早转介不单是教师的素养问题,同时涉及学校的体制问题,需要从系统和生态角度进行全局和宏观的制度建构和完善。
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写到: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然而规定却没有明确何种方式才是所谓的“适当”。于是很多教师都发出了“今天,我们还敢批评学生吗”的疑问和感叹[7]。脱离具体情境谈论是否敢批评学生对于解决具体问题并无助益,重要的是如何让教育教学时常处在关怀反思状态,做出具有智慧性的教育反应。“停问陪转”技术我们在校园自杀守门人培训中做过大力推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8]。如果我们能够让每一次教育谈话都做好充分准备,相信校园危机事件会大大减少,和谐友善的校园风气也会慢慢营造和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赵晶.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系统观视角下的学校危机干预[M].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编,宁波:宁波出版社,2014:22-32.
[2]石益平.谁来挽救教师声誉[J].人民教育,2015(9):6-7.
[3]徐莉亚,赵晶.情绪工作视角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5(3):77-81.
[4]田国秀.师生冲突:从权力失衡到权力平衡[J].人民教育,2014(2):40-43.
[5]徐莉亚,赵晶.有准备的教育谈话: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69(6):44-45.
[6]王丽斐,杜淑芬等.生态合作取向的学校三级辅导体制:WISER模式介绍[J].辅导季刊,2013(6):4-11.
篇7
二、春风细雨,拉近距离
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曾经打过一个恰当的比喻:“你不可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同你不可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文字是一样的,而只有当老师与学生相处思想上感觉到安舒与自由,只有当学生心里保持一种安闲况境时,他才能接受新知识,接受新印象。“对于彼此不熟悉的师生,互相间的沟通与了解对增进师生情感尤为重要。此时的课前谈话,犹如春风细雨,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情感。
本学期,我听过彭才华老师的一堂课,看看他是怎样进行课前谈话的吧:
师:我的名字叫彭才华。呵呵,看出了什么?(生:老师一定有“才华”。)
师:说有才华不敢当,我也希望自己“才华横溢”。不过,我的学生都在学校叫我另外一个名字──外号。说说你们的外号?(生:我的外号叫“肥仔”。生:我的外号叫“耗子”生:……)
师:想知道我的外号吗?(生:想。)
师:不告诉你!你们猜猜?(生猜测不出。)
师:初次见面,知道我的姓氏,怎么问候我呢?怎么叫我呢?叫我什么老师呢?(生:你好,彭老师。)生:彭才华,你好!
师:叫我“彭老师”是尊敬我;叫我“彭才华,你好”,那是有礼貌。你们这么尊重老师,又讲文明有礼貌,我告诉你们我的第二个名字吧──彭友。试着叫叫我吧。(生:彭──友!)
师:今天真高兴,我又结交了一些“朋友”!
彭才华老师在上课之前,毫无讳忌、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外号叫“彭友”,课堂中的关系就神奇地变成了“大朋友”与“小朋友”。如此诙谐、幽默的开场白,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介绍,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们一个个笑逐颜开。情感交流了,师生间不再存在什么距离,老师也不再高高在上。
我不禁反思:谁还会不喜欢这样的老师?谁还会不喜欢这个老师上课?谁还会不想听这样的老师上课?谁还会不想交上这样的“彭友”?俗话说:距离远,产生美。而我说:“距离近,生成美”。
三、调动兴趣,活跃气氛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精神只有在兴奋状态之中,对所学的只是方能记得牢,掌握得好。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课前谈话往往在最短时间里最快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尤其是借班上课,教师在设计谈话时,可用谐音或某些词的联想意义,可用歇后语对联,可用小笑话、小幽默、小游戏……记得教三年级时,我接班上新课执教《田忌赛马》,课前设计了这样一段谈话: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答:“喜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生答:“好!”)
师: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比大小”。注意:我手中有两份纸牌,每份有三张,分别是2.3.4,其中一份牌发给你们,请你从中任取一张,和我的一张纸牌比大小。我敢说,不管你先出哪一张,我都会两胜一负,你信吗?试试看!
生:我先来!我先来!(学生争强好胜的情趣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为了取得胜利,他们和老师斗智斗勇。)
……
师:怎么样,事实证明我是最终的“赢家”吧!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都兴趣盎然,这么一玩,学生兴趣高涨了,课文中抽象的难点问题轻松地被具体化了、形象化了。学生们乐在其中,学得轻松。后来有教师评价说:将游戏放在课前谈话部分,此乃一高招也!此乃一创新也!
四、踏雪无痕,轻松自然
课前谈话是借班执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听试听课中发现很多老师都把谈话点确定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较少关注课前谈话和教学内容的联系,把课前谈话与教学内容硬性地隔离开来,其实他们之间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最好的课前谈话是不露痕迹地由谈话引入新课学习中去,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的准备,上课时教学达到最大优化,因此,课前谈话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催化剂”。这种谈话几乎分不清哪是谈话,哪是导入,真正做到“踏雪无痕”。
篇8
篇9
具有良好倾听习惯和能力、乐于交往、敢于表达、能围绕主题谈话、掌握谈话规则是一个有着良好谈话能力的幼儿应有的状态,背后支撑这种状态的核心能力或品质就是幼儿谈话能力发展的核心经验。根据谈话的语言要素、幼儿谈话活动的特点,我们将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划分为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掌握并运用交流和表达的规则、初步运用谈话策略三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谈话能力,主要就是要帮助幼儿获得这些未来口头交流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经验。
1.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
倾听是沟通的基础,注意听并能听懂是进行谈话的第一步,也是谈话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幼儿谈话能力中的首要核心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列为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首要目标,重点是要发展幼儿主动倾听的经验,逐渐从有意识倾听和辨析性倾听发展到理解性倾听。有意识倾听,即幼儿跟随成人的指令并作出回应;辨析性倾听,即幼儿能区分谈话对象中的特定内容,能意识到谈话对象言语中的声调变化;理解性倾听,即幼儿听懂了谈话对象的言语意义,对谈话对象的观点进行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会通过言语或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幼儿在谈话中“会听”,良好的倾听能力让幼儿在谈话中“听会(懂)”。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安静倾听教师或同伴讲话,眼睛注视谈话对象,注意力跟随谈话对象指示的变化而转移。在谈话过程中,能够听懂教师或同伴的语言,根据教师的指令作出相应的动作。
稳定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倾听他人讲话,初步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口头语言对对方作出回应;能根据声音、语气、语调辨别不同的谈话对象;能理解他人话语中较长的句子,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一些陌生的词语。
拓展阶段:幼儿在倾听他人谈话时,能充分理解他人的意思,并能初步听出话语中隐藏的意义,如反语、幽默等;能在理解意思的过程中关注细节;会对他人的谈话内容进行评论、提问。
2.掌握并运用交流和表达的规则
谈话活动的推进离不开谈话者对交流和表达规则的掌握和使用,谈话过程中的规则主要有: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注意倾听他人发言,及时给予应答和反馈;不随便插话、抢话,发言时先示意;注意谈话对象之间的轮流;谈话双方围绕主题开展谈话(这是谈话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指南》中语言领域的目标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主要涵盖的就是这个范畴的经验。幼儿在这个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在教师的提示下认真倾听他人讲话,当别人跟自己交谈时能大方、清晰地回答;知道发言要先示意,通过语言、动作表达自己发言的意愿,做到在成人的提醒下暂时不插话、不抢话;谈话过程中主题不稳定,常常更换主题;在谈话的前后根据成人的提示会使用礼貌用语(如“你好”“再见”等)。
稳定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遵守谈话规则,发言时会通过举手、请求等方式先示意,做到在成人的提示下不插话、不抢话,遵守轮流发言的规则;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自己声音的大小、语气;谈话过程中具有多个稳定的谈话双方感兴趣的主题,但谈话内容主要是自身态度、经验的表达。
拓展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做到有礼节地进行交流,具体表现为在交谈过程中能保持较长的倾听时间,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插话、抢话的冲动;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会初步根据谈话场合、对象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语气、语速甚至词语帮助对方理解;谈话过程中主题比较稳定,能根据指定的主题进行谈话。
3.初步运用谈话策略
谈话是一个多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谈话双方能否很好地发起谈话关系到谈话能否开展;谈话双方能否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自己进行表达是谈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谈话双方能否通过提问、追问、分享等方式维持谈话是谈话能否持续并深入的关键。谈话中发起谈话、维持谈话、辅助表达等策略就是幼儿需要初步发展并运用的谈话策略。幼儿在该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主要是随机或偶然参与到他人的谈话中,谈话主要由成人主导,幼儿主要是回答成人的问题;在谈话中会借助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辅助自己的表达,以让他人更明白自己的意思,但目的性不强,缺乏主动维持谈话的意识。
稳定阶段:幼儿对他人的谈话感兴趣,会主动与熟悉的人发起谈话,会主动通过观察、表达自己意见等方式参与他人的谈话,开始通过提问、提议等方式主动发起谈话;会有意识地运用动作、表情等方式辅助自己的表达;会在成人的提示或提问下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维持谈话。
拓展阶段:幼儿会主动通过提议、提问的方式与同伴发起谈话,大胆与陌生人交谈;会通过观察来关注对方的理解程度,采用追问、分享自己经验或想法的方式维持谈话;能熟练地运用动作、表情、语气、表演等方式辅助自己的表达。
二、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发展的教育支持策略
《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想要促进幼儿谈话能力的发展,就要为幼儿提供交流和运用的平台,让幼儿在谈话中表现已有的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获得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教育支持策略,以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
篇10
一、幼儿教育中谈话法的语言特点分析
幼儿教育中的谈话法主要指围绕一个话题和幼儿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幼儿感觉到谈话的乐趣,逐渐的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谈话法是幼儿教育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谈话法也有着以下的几个特点:①谈话法要围绕着一个有趣的话题进行。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在谈话中围绕一个有趣的话题进行,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了,更好的和人交流,不知不觉间就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②谈话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孩子的想法经常是跨越式的,很难找到规律,但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些想法是有一定联系的。因此,我们在与孩子谈话时可以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③谈话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谈话的过程中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可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通过有效的谈话可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幼儿教育中谈话法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效果分析
谈话法是幼儿教育中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对促进幼儿语言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从以下几点说明谈话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①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新入学的幼儿在陌生环境下就会出现情绪不稳定,不爱讲话的现象,有一种不安的情绪。这样就需要教师对其积极的引导,用亲切的话语为孩子增添一种安全感,使学生对教师和同学产生兴趣,慢慢的就开口讲话,并且乐意讲话。同时,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出有趣的话题来吸引孩子,在谈话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某幼儿园在进行语言教学时,让学生模仿商贩的吆喝,在课堂中准备糖葫芦、玉米、地瓜等食物,让学生模范商贩的吆喝,并评比出谁的吆喝声最响亮。这吆喝虽然听起来很平常,但是却需要勇气、胆量和语言艺术。该活动以吆喝为内容,旨在锻炼幼儿在公众场合大胆地说话,大声地说话的能力,并能尝试如何说得更好更有吸引力。②在谈话中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要尽量使用标准语言,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处于幼儿这个阶段经常出现发音不清晰、代词使用混乱、语句不规范的现象,这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如果教师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就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门的指导。教师要认真的纠正孩子的发音,指导孩子慢慢的从发单音节的词发展到发多音节的词,逐渐的提高孩子的讲话速度,清晰的表达要说的内容。③为同伴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在幼儿园中,在与教师交流外还要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同伴之间有着更多的话题,教师就要为孩子创造这种机会,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为孩子布置任务,要求孩子们合力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之间的交流就会增多,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某幼儿园组织班级活动,以我最喜欢的动画片为主题,鼓励孩子之间互相交流,这样可以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④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幼儿进行语言交流的基本环境。这个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许多的便利条件,同时家庭成员的语言表达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语言发展。因此,家长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表达形式,尽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日常交谈。在与孩子进行对话的时候,要寻找一些孩子喜欢的话题,这样孩子就会喜欢说话,乐于说话,为以后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打下基础。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家庭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家庭环境的重视,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幼儿期也是孩子语言能力形成的主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一定要注意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谈话法是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手段,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谈话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是我国的希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储备力量。因此,我们要加深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视,发挥谈话法的优势,不断的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语言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雅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06)
[2]易玉娥.在各领域的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04)
篇11
《指南》明确提出: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除此之外,对幼儿而言,幼儿园谈话活动还具备以下价值。第一,释放情绪、转换负面情感。幼儿将负面情感转化为正面情感,需要激发智慧,付出努力与学会等待。谈话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充分地释放心中的情绪,通过表达和对话更深入地认识自己,通过倾听和移情更细致地体察他人,从而通过有意识地自我努力、自我调整,更好地调节心情,转化负面情绪,甚至于包容他人的一些毛病。
第二,获取新信息。幼儿从与教师、同伴的谈话中,能获取自己所不熟悉、不知晓的新知识、新信息,接触到心中渴望的流行文化元素,既满足了自身求知的欲望,又能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扩展学习的范围。
第三,勇于并恰当表达主观见解。幼儿园谈话活动中,幼儿有比其他活动更多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氛围也更加宽松自由,他们将更有可能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而不用担心对错或者是否扰乱正常秩序。在大家各抒己见的语境中,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得以慢慢培养,恰当有序、有重点、有中心地表达自我的能力也得以慢慢提高。第四,实现自我展示与自我完善。儿童对自我完善非常感兴趣,而且还因为完善自我的过程而变得快乐和幸福。幼儿园谈话活动中,幼儿可以满足自我表现、展示优点、获取自信的欲望,还可以通过老师、同伴的展示产生对某一事物、才能的兴趣,确定努力的方向和方面,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如上所述,幼儿园谈话活动能让幼儿体验到交谈的乐趣,爱上交谈,而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幼儿对环境的敏感度,发展幼儿的心理预备能力,促进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二、幼儿园谈话活动的组织策略《潮童天下》节目的启示
东方卫视《潮童天下》针对4-6岁的小朋友度身定制不同的趣味环节,使孩子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用镜头记录小朋友们最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一面。节目以综艺访谈为主要形式,在录制现场突出无台本,不强加,不干涉的特点,依靠主持人与小朋友的现场即兴互动产生欢乐爆笑的节目效果,真实展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受到了潮爸潮妈及小朋友们的喜爱。《潮童天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主持人能够遵循幼儿的天性和心理特征,激发孩子的谈话兴致和表达欲望,对我们教师组织幼儿园谈话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以游戏的精神制造谈话场儿童的学习是轻松的,可以在无意识中学会很多,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毫不费力地学习。而幼儿最喜爱游戏,在游戏中的学习是轻松愉快、不知不觉的。《潮童天下》主持人将游戏的特征引入到节目中,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制造了能让孩子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的谈话场,收获到孩子的童心童性,收到意料不到的效应。
1.制造快乐氛围
每种游戏都含有趣味性,可以带给幼儿愉快和满足。为了让节目更接近于游戏的特征,节目组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儿童的快乐情绪,使幼儿喜欢节目、喜欢聊天,从看节目、参加节目中得到开心和大笑。如多名潮童表示:喜欢节目聊天很开心。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组织幼儿园谈话活动时也可以制造快乐氛围,让幼儿喜欢谈话活动,喜欢聊天,从谈话中满足好奇心,从谈话中满足求知欲,从谈话中获取快乐。
(1)挖掘、设置娱乐元素。具体包括:选择有趣味性的内容,如复杂成语和词语的儿童式解读等;大众参与性,4-6岁幼儿均可报名保证参与性;凸显笑点,如幼儿谈话时出现的童言趣语也能随机得到强调;发挥主持人的幽默才能等。幼儿教师在组织谈话活动时,也可以适当加入调侃式内容,做个有心人,凸显笑点,特别强调能激发幼儿快乐情绪的童言趣语,并磨砺自己的语言,力求生动、形象、轻快、诙谐,风趣,尽力吸引全部幼儿都能参与其中,从看的替代性参与角色转变为说的身体力行的直接参与角色。
(2)淡化教、强化玩。主持人一直以宽容、鼓励、平等的口吻和幼儿玩谈话,充当的是玩伴的角色,而不是准备教育人的教师角色,即便遇到幼儿说错、理解错误的情况,也常常一笑而过或者幽默应对。事实上,一句幽默的语言的确胜过千万句说教。幼儿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教育者角色淡化,放松自己,和幼儿一起玩,以玩伴的角色参与和组织谈话活动。
(3)提供经验、活力和交流,以弥补幼儿日常生活中经验的匮乏、情感的孤独以及一成不变的无趣。如主持人常常提出新名词,超出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却能引发幼儿的求知欲望,给出的建议也不是老生常谈式,而是对孩子来说很新奇很有吸引力的。幼儿教师也可以提高备课质量,让课堂妙趣横生,多提供新鲜问题和新奇信息,呈现流行文化与时尚元素,提出与幼儿各自教育环境差异显著的建议,采取独特的谈话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活力。
2.给予自由空间
游戏活动的发起源于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是由内部动机支配的,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主持人能充分尊重所有幼儿的兴趣和意愿,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使谈话节目成为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具体表现在:一是话题自由。每一名幼儿上场时,主持人都能够先亲切问候,再试探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对幼儿在交谈中驴头不对马嘴的回答也能顺应其意愿,转移话题。二是见解自由。如果一个孩子轻信了一个荒诞的故事,而从来没有自己的见解,只知道一味顺从,久而久之他会对任何事情都提不出批评和质疑,这样的后果只能造成孩子简单地行事和盲目地崇拜。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没有个性,没有见解,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自己做主,他们只会乖乖地按照妈妈或爸爸的智慧去处理事情。节目组尊重个性,鼓励特立独行,提供足够的平台让幼儿表达自己独特甚至荒诞可笑的见解,展示独特的本领。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也应将话题的选择权交给幼儿,创设轻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幼儿自主地转换话题,同时尊重幼儿不同的个性,不强加,不干涉,提供足够的机会和耐心让幼儿自由表达见解,即便对没有见解的乖孩子们,也能尽力用难题和追问,诱导他们发现问题,质疑人云亦云的答案,学习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3.建构想象世界
与真实的生活活动相比,游戏总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开展的幼儿在游戏中必须凭借想象,把自己想象、装扮成某个角色《潮童天下》节目能激发幼儿对语言以及世界的想象力,满足幼儿发挥潜在能力和靠近成人世界的需求。幼儿教师也可以借鉴节目的某些做法,如以成人世界的词语、成语、概念为题,询问幼儿对其义的理解,发挥他们对语言的想象力后,再作解释。如什么叫步步高升?还可以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一些富有针对性的话题,引发幼儿对周围世界或者某个领域的无限想象。如花可以活几年呢?
4.赋予开放品质
游戏是开放的,没有限制的,孩子们可以尽情地以各种形式反映生活、释放情感。开放多表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一成不变的适应、固定的习惯倾向于把一个人的精神生活门槛打造成一个稳定的模式,倾向于压制一个人自由思想的释放。久而久之,不仅不会开发出新的能量,还会消耗原本保存的能力。《潮童天下》节目以开放的引导态度,帮助幼儿脱离习惯的拘囿,走向开放的生活。针对很多深受家庭、经验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思维陈旧的幼儿,主持人多次运用解释、举例、说明、讨论等或明示或暗示的方法,向幼儿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从常规经验和过往教育中自我解放、重获自主。幼儿教师在组织谈话活动时,也应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呈现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指出和引导幼儿跳出习惯的束缚,重获思想的自由,以开放的心怀面对世界。
(二)以支架搭建的方式达成双向交谈支架理论,是借用了建筑行业的一个术语,建立在最近发展区域理论基础之上,用来说明在教育中学习者可凭借他人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完成学习任务,这些辅助材料就像建筑施工时的脚手架。节目中的主持人也通常会搭建有效的支架,启发幼儿思考与表达,使交谈的主体倾向于幼儿。
1.搭建支架,拓展话题
幼儿一般缺乏足够的延续话题的技能,这就要求主持人能够准确把握每名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搭建谈话的支架,并运用延伸、比较、想象、迁移、推测、补充、阐述、评价等方式拓展和延续话题,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和表达。
幼儿教师在搭建支架、拓展谈话话题时,可以借鉴主持人的相关经验:(1)切入点小。幼儿教师应抓住几个关键词兴趣、经验、具体、开放,先了解每名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然后从一个具体的小话题入手,能让幼儿在交流时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有很多话可说,留给幼儿充分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如听说你家里养了昆虫了?养了什么昆虫?等。(2)扮演十万个为什么。如20150308期节目中主持人问你长大想做什么?什么叫博士?怎么科学了呢?教师也可以尝试着明知故问,或是充满好奇心地追问,诱导幼儿说出隐藏在心中或是能理解却难以表达的理由,挖掘幼儿心中所思所想,促进幼儿深入表达。(3)设置陷阱。在节目中,主持人常常使坏,故意说出比较极端或者少见的假设,提出与事实不符、与常规不符的结论,激怒幼儿,促使他们勇敢反驳,将自己的观点解释清楚到位,消除歧义。如你们迟到过吗?天天迟到?(4)换位猜测。如20140802期节目中主持人问长大后你想到银行还是派出所里做?为什么?(银行有很多的钱。)你是想把钱带回家是吧?针对一些紧张或者经验有限的幼儿,有话在心中却无法说出口,为了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或者延续之前的话题,教师也可以尝试着猜一猜他们的心思。
2.搭建支架,激发幼儿重新思考与自我发现在面对回答错误、秉持偏激观点、固执己见但又缺乏足够经验支撑的幼儿,主持人尝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孩子重新思考,大胆质疑,打开他们思维的墙,呈现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并鼓励他们自我发现、自我总结。具体方法包括:(1)如实相告。主持人对于儿童言行中表现出的一些显著的错误观点和错误行为,并不拘囿于少批评的常规教育方式,也不受制于轻松搞笑的娱乐性质,而是如实指出,即便有时不能立竿见影,但最起码能引起孩子及家长的重新思考。(2)重复。对有明显错误而又在幼儿已达到的水平之内的话语,教师可以并不急于纠正,而是装傻地重复一遍,引起幼儿的关注,提供给他们自己去思考、纠正的机会。如小嘉宾随口说爸爸生了我后,主持人重复了一遍:你说你是爸爸生下来的?引发幼儿自我纠正。(3)慢镜头。教师可以提供给幼儿展现思考过程的空间,将其分解成各个小的过程,对最近发展区之内的问题给予足够多的小支架支撑。如你家几个人?到底几个人?你数一数。数给我听听。(4)苏格拉底式追问,呈现漏洞。对话语中有漏洞的幼儿,教师可以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诱导幼儿一步步跟进,从发现自己的逻辑漏洞开始,重新整理思路,寻求真理。如蟑螂怎么叫?(蟑螂,蜘蛛网。)蟑螂和蜘蛛网有什么关系呢?(蜘蛛都没声音的。)你怎么知道蜘蛛没有声音呢?(因为它们都是爬一爬?)哦,爬的动物就没声音,大的动物才有声音是吧?确定吗?那熊猫呢?(5)将问答题换成选择题。针对幼儿概念模糊、似懂非懂的方面,为了降低孩子思考的难度,帮助他们厘清其中的关系,教师也可以尝试将问答题换成若干选择题。如把哪些是外国?换成美国是外国吗?中国呢?
(三)以对一百种语言的尊重参与谈话罗里斯马拉古奇的诗中写道: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种思想,一百种思维方式、游戏方式、说话方式。这就要求成人能够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所以,成人能够与孩子对话,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它意味着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关系,彼此倾听,相互交流。幼儿教师身为成人,应学习主持人,不被成人这一有别于儿童的身份所限制,而是仔细观察和注意倾听每一名幼儿,并以多种方式表达出对每名幼儿的尊重。
1.保护孩子的本能
如20140726期节目中主持人在提出建议的同时,也对孩子爱赢的本能表示理解:但是说实话,男子汉还是要有血性的,不能老被别人欺负。爱吃、爱玩、爱赢、爱想象这些都是孩子的本能,幼儿教师应自觉摒弃成人通常扮演的道德教育者、道德评判者角色,不捆绑幼儿,不戴成人的有色眼镜去评价幼儿,而是顺应其本性,满足儿童与其年龄相适应的那种自然、本能的需要。
2.说真话
幼儿教师应学习主持人,像对待成人一样,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对待幼儿,不去刻意的表扬和批评,也不因为怕伤害幼儿而有意识地说些善意的谎言,而是给予最平等和真实的反应。而当幼儿在认知上存在明显的偏差和模糊时,通过百般引导后还不能自悟时,教师应及时、明白地加以否定和指正。如主持人对小嘉宾爱抢话的不良习惯如实道出:但凡我请米奇说的时候,你都会抢话。
3.争论与考验
争执是幼儿了解他人的重要历程。这种精神纠葛要求幼儿自我克制,自我激励,转换行为。它迫使幼儿学会自我决定和自我判断。遇到一些想法独特的幼儿,主持人能够仔细揣摩其所思所想,采用与幼儿认知水平齐平的相反观点和论据,据理力争,不敷衍不谦让,从而激励幼儿在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同时,学着自我克制和自我决定。如反问:爸爸就没有优点吗?有时也可以抓住幼儿的心理,故意设置诱惑和难题,对幼儿的行为和意志进行考验,如针对胖乎乎的小嘉宾宣称的不吃肉的做法提出:那么偶尔吃一块肉,可以吗?既然吃一块肉了,那加一块可以吗?
(四)以对儿童哲学的仰视激励谈话
很多学者都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困惑,他们能从独特的角度提出一般成人根本无法提出的问题。 168在节目中,主持人能够以仰视的姿态面对幼儿对智慧的追求,以欣赏和激励的态度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幼儿教师应学习主持人,高度欣赏儿童对智慧、对本能、对审美的热爱和探究,并时而表现出望尘莫及的仰视,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从而激励儿童保持那份珍贵的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如主持人对小嘉宾的评价有:我在植物方面的知识跟你差的太远了。好的,那下次我就听你的等。具体激励方式包括:第一,给机会。如你有问题问我吗?第二,肯定。如了不起。第三,夸张。如你可以去联合国了。第四,互动。如你怎么评价我?为什么?第五,具体表扬。如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忘记家乡话了,你是我见过最棒的。第六,角色转换。如我代表地铁公司感谢你。第七,翻转。如当一个人知道自己错误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有救了。《指南》中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教师在组织谈话活动时可以借鉴《潮童天下》节目的相关理念和方法,让幼儿爱上交谈,从谈话中获益,从谈话中成长。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学习的语言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旨在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学习倾听别人谈话,围绕一定话题进行谈话,习得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规则,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但在当前我国幼儿园谈话活动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尽如意的现象和困惑,如教研活动不敢选,因为难以把握孩子的配合程度;围绕计划进行教学,课堂生成得不够;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对快乐参与的情感维度重视不够;围绕话题的练习较多,利用谈话解决生活中困惑的实践不够;教育意味浓厚,轻松快乐的谈话较少;氛围不够宽松自由,限制多等。一、幼儿园谈话活动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应重视与幼儿的个别交流,以及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建议,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如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幼儿园谈话活动对幼儿、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指南》明确提出: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除此之外,对幼儿而言,幼儿园谈话活动还具备以下价值。第一,释放情绪、转换负面情感。幼儿将负面情感转化为正面情感,需要激发智慧,付出努力与学会等待。谈话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充分地释放心中的情绪,通过表达和对话更深入地认识自己,通过倾听和移情更细致地体察他人,从而通过有意识地自我努力、自我调整,更好地调节心情,转化负面情绪,甚至于包容他人的一些毛病。
第二,获取新信息。幼儿从与教师、同伴的谈话中,能获取自己所不熟悉、不知晓的新知识、新信息,接触到心中渴望的流行文化元素,既满足了自身求知的欲望,又能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扩展学习的范围。
第三,勇于并恰当表达主观见解。幼儿园谈话活动中,幼儿有比其他活动更多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氛围也更加宽松自由,他们将更有可能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而不用担心对错或者是否扰乱正常秩序。在大家各抒己见的语境中,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得以慢慢培养,恰当有序、有重点、有中心地表达自我的能力也得以慢慢提高。第四,实现自我展示与自我完善。儿童对自我完善非常感兴趣,而且还因为完善自我的过程而变得快乐和幸福。幼儿园谈话活动中,幼儿可以满足自我表现、展示优点、获取自信的欲望,还可以通过老师、同伴的展示产生对某一事物、才能的兴趣,确定努力的方向和方面,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如上所述,幼儿园谈话活动能让幼儿体验到交谈的乐趣,爱上交谈,而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幼儿对环境的敏感度,发展幼儿的心理预备能力,促进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二、幼儿园谈话活动的组织策略《潮童天下》节目的启示
东方卫视《潮童天下》针对4-6岁的小朋友度身定制不同的趣味环节,使孩子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用镜头记录小朋友们最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一面。节目以综艺访谈为主要形式,在录制现场突出无台本,不强加,不干涉的特点,依靠主持人与小朋友的现场即兴互动产生欢乐爆笑的节目效果,真实展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受到了潮爸潮妈及小朋友们的喜爱。《潮童天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主持人能够遵循幼儿的天性和心理特征,激发孩子的谈话兴致和表达欲望,对我们教师组织幼儿园谈话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以游戏的精神制造谈话场儿童的学习是轻松的,可以在无意识中学会很多,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毫不费力地学习。而幼儿最喜爱游戏,在游戏中的学习是轻松愉快、不知不觉的。《潮童天下》主持人将游戏的特征引入到节目中,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制造了能让孩子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的谈话场,收获到孩子的童心童性,收到意料不到的效应。
1.制造快乐氛围
每种游戏都含有趣味性,可以带给幼儿愉快和满足。为了让节目更接近于游戏的特征,节目组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儿童的快乐情绪,使幼儿喜欢节目、喜欢聊天,从看节目、参加节目中得到开心和大笑。如多名潮童表示:喜欢节目聊天很开心。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组织幼儿园谈话活动时也可以制造快乐氛围,让幼儿喜欢谈话活动,喜欢聊天,从谈话中满足好奇心,从谈话中满足求知欲,从谈话中获取快乐。
(1)挖掘、设置娱乐元素。具体包括:选择有趣味性的内容,如复杂成语和词语的儿童式解读等;大众参与性,4-6岁幼儿均可报名保证参与性;凸显笑点,如幼儿谈话时出现的童言趣语也能随机得到强调;发挥主持人的幽默才能等。幼儿教师在组织谈话活动时,也可以适当加入调侃式内容,做个有心人,凸显笑点,特别强调能激发幼儿快乐情绪的童言趣语,并磨砺自己的语言,力求生动、形象、轻快、诙谐,风趣,尽力吸引全部幼儿都能参与其中,从看的替代性参与角色转变为说的身体力行的直接参与角色。
(2)淡化教、强化玩。主持人一直以宽容、鼓励、平等的口吻和幼儿玩谈话,充当的是玩伴的角色,而不是准备教育人的教师角色,即便遇到幼儿说错、理解错误的情况,也常常一笑而过或者幽默应对。事实上,一句幽默的语言的确胜过千万句说教。幼儿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教育者角色淡化,放松自己,和幼儿一起玩,以玩伴的角色参与和组织谈话活动。
(3)提供经验、活力和交流,以弥补幼儿日常生活中经验的匮乏、情感的孤独以及一成不变的无趣。如主持人常常提出新名词,超出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却能引发幼儿的求知欲望,给出的建议也不是老生常谈式,而是对孩子来说很新奇很有吸引力的。幼儿教师也可以提高备课质量,让课堂妙趣横生,多提供新鲜问题和新奇信息,呈现流行文化与时尚元素,提出与幼儿各自教育环境差异显著的建议,采取独特的谈话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活力。
2.给予自由空间
游戏活动的发起源于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是由内部动机支配的,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主持人能充分尊重所有幼儿的兴趣和意愿,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使谈话节目成为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具体表现在:一是话题自由。每一名幼儿上场时,主持人都能够先亲切问候,再试探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对幼儿在交谈中驴头不对马嘴的回答也能顺应其意愿,转移话题。二是见解自由。如果一个孩子轻信了一个荒诞的故事,而从来没有自己的见解,只知道一味顺从,久而久之他会对任何事情都提不出批评和质疑,这样的后果只能造成孩子简单地行事和盲目地崇拜。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没有个性,没有见解,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自己做主,他们只会乖乖地按照妈妈或爸爸的智慧去处理事情。节目组尊重个性,鼓励特立独行,提供足够的平台让幼儿表达自己独特甚至荒诞可笑的见解,展示独特的本领。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也应将话题的选择权交给幼儿,创设轻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幼儿自主地转换话题,同时尊重幼儿不同的个性,不强加,不干涉,提供足够的机会和耐心让幼儿自由表达见解,即便对没有见解的乖孩子们,也能尽力用难题和追问,诱导他们发现问题,质疑人云亦云的答案,学习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3.建构想象世界
与真实的生活活动相比,游戏总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开展的幼儿在游戏中必须凭借想象,把自己想象、装扮成某个角色《潮童天下》节目能激发幼儿对语言以及世界的想象力,满足幼儿发挥潜在能力和靠近成人世界的需求。幼儿教师也可以借鉴节目的某些做法,如以成人世界的词语、成语、概念为题,询问幼儿对其义的理解,发挥他们对语言的想象力后,再作解释。如什么叫步步高升?还可以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一些富有针对性的话题,引发幼儿对周围世界或者某个领域的无限想象。如花可以活几年呢?
4.赋予开放品质
游戏是开放的,没有限制的,孩子们可以尽情地以各种形式反映生活、释放情感。开放多表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一成不变的适应、固定的习惯倾向于把一个人的精神生活门槛打造成一个稳定的模式,倾向于压制一个人自由思想的释放。久而久之,不仅不会开发出新的能量,还会消耗原本保存的能力。《潮童天下》节目以开放的引导态度,帮助幼儿脱离习惯的拘囿,走向开放的生活。针对很多深受家庭、经验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思维陈旧的幼儿,主持人多次运用解释、举例、说明、讨论等或明示或暗示的方法,向幼儿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从常规经验和过往教育中自我解放、重获自主。幼儿教师在组织谈话活动时,也应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呈现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指出和引导幼儿跳出习惯的束缚,重获思想的自由,以开放的心怀面对世界。
(二)以支架搭建的方式达成双向交谈支架理论,是借用了建筑行业的一个术语,建立在最近发展区域理论基础之上,用来说明在教育中学习者可凭借他人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完成学习任务,这些辅助材料就像建筑施工时的脚手架。节目中的主持人也通常会搭建有效的支架,启发幼儿思考与表达,使交谈的主体倾向于幼儿。
1.搭建支架,拓展话题
幼儿一般缺乏足够的延续话题的技能,这就要求主持人能够准确把握每名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搭建谈话的支架,并运用延伸、比较、想象、迁移、推测、补充、阐述、评价等方式拓展和延续话题,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和表达。
幼儿教师在搭建支架、拓展谈话话题时,可以借鉴主持人的相关经验:(1)切入点小。幼儿教师应抓住几个关键词兴趣、经验、具体、开放,先了解每名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然后从一个具体的小话题入手,能让幼儿在交流时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有很多话可说,留给幼儿充分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如听说你家里养了昆虫了?养了什么昆虫?等。(2)扮演十万个为什么。如20150308期节目中主持人问你长大想做什么?什么叫博士?怎么科学了呢?教师也可以尝试着明知故问,或是充满好奇心地追问,诱导幼儿说出隐藏在心中或是能理解却难以表达的理由,挖掘幼儿心中所思所想,促进幼儿深入表达。(3)设置陷阱。在节目中,主持人常常使坏,故意说出比较极端或者少见的假设,提出与事实不符、与常规不符的结论,激怒幼儿,促使他们勇敢反驳,将自己的观点解释清楚到位,消除歧义。如你们迟到过吗?天天迟到?(4)换位猜测。如20140802期节目中主持人问长大后你想到银行还是派出所里做?为什么?(银行有很多的钱。)你是想把钱带回家是吧?针对一些紧张或者经验有限的幼儿,有话在心中却无法说出口,为了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或者延续之前的话题,教师也可以尝试着猜一猜他们的心思。
2.搭建支架,激发幼儿重新思考与自我发现在面对回答错误、秉持偏激观点、固执己见但又缺乏足够经验支撑的幼儿,主持人尝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孩子重新思考,大胆质疑,打开他们思维的墙,呈现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并鼓励他们自我发现、自我总结。具体方法包括:(1)如实相告。主持人对于儿童言行中表现出的一些显著的错误观点和错误行为,并不拘囿于少批评的常规教育方式,也不受制于轻松搞笑的娱乐性质,而是如实指出,即便有时不能立竿见影,但最起码能引起孩子及家长的重新思考。(2)重复。对有明显错误而又在幼儿已达到的水平之内的话语,教师可以并不急于纠正,而是装傻地重复一遍,引起幼儿的关注,提供给他们自己去思考、纠正的机会。如小嘉宾随口说爸爸生了我后,主持人重复了一遍:你说你是爸爸生下来的?引发幼儿自我纠正。(3)慢镜头。教师可以提供给幼儿展现思考过程的空间,将其分解成各个小的过程,对最近发展区之内的问题给予足够多的小支架支撑。如你家几个人?到底几个人?你数一数。数给我听听。(4)苏格拉底式追问,呈现漏洞。对话语中有漏洞的幼儿,教师可以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诱导幼儿一步步跟进,从发现自己的逻辑漏洞开始,重新整理思路,寻求真理。如蟑螂怎么叫?(蟑螂,蜘蛛网。)蟑螂和蜘蛛网有什么关系呢?(蜘蛛都没声音的。)你怎么知道蜘蛛没有声音呢?(因为它们都是爬一爬?)哦,爬的动物就没声音,大的动物才有声音是吧?确定吗?那熊猫呢?(5)将问答题换成选择题。针对幼儿概念模糊、似懂非懂的方面,为了降低孩子思考的难度,帮助他们厘清其中的关系,教师也可以尝试将问答题换成若干选择题。如把哪些是外国?换成美国是外国吗?中国呢?
(三)以对一百种语言的尊重参与谈话罗里斯马拉古奇的诗中写道: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种思想,一百种思维方式、游戏方式、说话方式。这就要求成人能够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所以,成人能够与孩子对话,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它意味着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关系,彼此倾听,相互交流。幼儿教师身为成人,应学习主持人,不被成人这一有别于儿童的身份所限制,而是仔细观察和注意倾听每一名幼儿,并以多种方式表达出对每名幼儿的尊重。
1.保护孩子的本能
如20140726期节目中主持人在提出建议的同时,也对孩子爱赢的本能表示理解:但是说实话,男子汉还是要有血性的,不能老被别人欺负。爱吃、爱玩、爱赢、爱想象这些都是孩子的本能,幼儿教师应自觉摒弃成人通常扮演的道德教育者、道德评判者角色,不捆绑幼儿,不戴成人的有色眼镜去评价幼儿,而是顺应其本性,满足儿童与其年龄相适应的那种自然、本能的需要。
2.说真话
幼儿教师应学习主持人,像对待成人一样,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对待幼儿,不去刻意的表扬和批评,也不因为怕伤害幼儿而有意识地说些善意的谎言,而是给予最平等和真实的反应。而当幼儿在认知上存在明显的偏差和模糊时,通过百般引导后还不能自悟时,教师应及时、明白地加以否定和指正。如主持人对小嘉宾爱抢话的不良习惯如实道出:但凡我请米奇说的时候,你都会抢话。
3.争论与考验
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45-02[ZW(N]
[作者简介]梁爱君(1980―),男,安徽宣城人,本科,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实验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与学生交流谈话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项艺术活。能够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对班级管理的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做不好则会让班级管理目标大打折扣。以下就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谈点体会。
一、与学生交流谈心的意义
与学生交流谈话是班级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手段,是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应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互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为其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积极的指导,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出现的各种认识和行为偏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凝聚共识,统一班级成员思想,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有利于班级管理者及时发现自身工作的不足,及时改进,促进自身发展。
二、与学生交流谈心时存在的问题
1.认为没有必要沟通交流。这种情形往往表现为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很多管理思路和要求都是通过班会或者班委工作予以布置和实施的,教师在工作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看守政府”。我们把这种情形姑且称之为“沟通无大用论”,其形成的原因是主要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持有这种思维参与班级管理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
2.认为需要等到学生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出了问题才予以沟通。例如学生因考试成绩失利、违纪等。这种情形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姑且称之为“事后沟通论”。这种沟通是必要的,但是笔者对这种情形的沟通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因为其重在“治”而疏于“防”,其结果往往沦为“消防员”的角色,班级管理工作因此而备感压力和无奈。
3.缺乏必要的沟通策略和技巧。“你要好好学习呀”“再加把劲”等不痛不痒的话语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这种情形往往具有与学生沟通用时非常短,且是单向的、单调的交流等特点。它对于某些主观上需要班主任对其关注的学生来说无疑会起到积极的鼓励作用,但对于其他类型的学生来说则容易滑向单纯的说教,往往使对方感觉和家长亲戚朋友讲得差不多,从而导致沟通徒有其表而无实质效果,甚至起到反效果,违背了师生沟通的初衷,班主任的威信也会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这类笔者称之为“伪沟通”“单向沟通”。
三、班主任与学生交流谈心的策略与技巧
(一)交流谈心的四个基本定位
1.真诚与平等
时代在急剧变化,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及结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相应的,师生关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我们不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真心帮助他们,则在具体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容易让对方感觉不平等,给谈话对象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对方就容易单方面形成“壁垒”,以保护自己,这样就极易造成“伪沟通”,使谈话失去了应用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真诚是平等的前提,平等是真诚的结果和表现。真诚与平等的终极目的是让对方愿意和你推心置腹,调整好师生关系,从而为有效沟通交流打一个良好的基础。
2.找学生谈心是班级管理的稀缺资源
有些责任心强的班主任,经常找学生谈话,笔者也这么做过,但是发现这种方式耗费体力,不说你很难照顾到谈话频率和谈话对象的覆盖面问题,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会让学生麻木,尤其是谈话内容和方式不加以变化的话,学生本身甚至可能产生一种排斥感。所以,管理者本身要认识到,找学生谈话时一种稀缺资源,谈话机会的供给一定要控制,让学生感觉到谈话的供给有限,应该重视教师给他的机会,反之,教师找的次数少了,他会开始自我反省或者主动找教师谈。这种结果一方面有助于减轻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谈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要有针对性
除了上面讲的谈话供给要适当控制,实际上谈话也要有针对性。如果与沟通的对象谈话的内容、目的不明确,就容易陷入“伪沟通”,进而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缺乏针对性,就容易感情用事,进而附带其他问题的出现,例如“厚此薄彼”现象等,从而对班级管理起到一定的反效果。
4.与学生谈心就是一场“温柔的博弈”
有的班主任总希望走“情感路线”,一味地希望能够用言语来打动对方,这是一个方法,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但是如果把同样的方法用在不同类型的学生身上,就难免单调乏味,效果也大打折扣,自己身心疲惫。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把做学生思想工作当成双方的一场博弈,是一场“温柔的博弈”。
(二)与学生交流谈心的具体策略与技巧
1.观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好比较全面细致客观的观察工作是我们实现谈话效果的前提,也就是说我们在与一个学生谈话前必须全面地了解他,进而找到原因,这样才能为谈话工作的针对性做好铺垫。反之,单凭主观感觉或者只言片语,不仅达不到预期的谈话效果,也容易破坏谈话氛围,拉开师生距离甚至破坏师生关系。
2.辨明谈话对象的类型,明确谈话的“战略意图”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就很容易给学生定位,给此次谈话的性质和目的定位。
找对方谈话的目的和性质是什么?是鼓励鞭策、方法指导还是提醒训诫?这个问题必须在班主任谈话开始前就了然于胸,否则在谈话过程中极易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改变谈话性质,使谈话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从而使实效大打折扣。同时,在平等的谈话过程中,学生容易“跑题”,此时,如果班主任不能明确谈话的目的,就很容易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从而失去整个谈话的主导权,并且整个谈话过程耗时过长,成本增加,效率低下。
3.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
把握好时机非常重要,它能够增强谈话的实效性。在这方面笔者比较偏好于“后发制人”,即对在其本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暂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待其累积到一定程度,再“伺机而动”。例如从开学到现在,一个女生的表现是学习状态不佳,显得懒散。笔者觉得如果这样去找她,她可能会不服气,于是一直等到月考后。如我所料,她的月考成绩下降明显。但是此时笔者仍然没有第一时间找她,而是在班级的成绩分析会上说了句“班里有一位同学我肯定要找她”,然后在接下来的某一天(戒备之心有所解除的时候)把她找来,与她谈心。此刻,学生有所反省,对其开展教育便事半功倍。
这个事例说明:累积“错误”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等待时机,把握战机,最终达到能够侧面引导该生自我发现、自我反省、自我纠正的目的。事实证明,接下来我们的谈话虽然话题比较严肃,但氛围始终是轻松的,其效果可想而知。
4.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正式谈话前,班主任务必要将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这样不仅容易营造比较好的谈话氛围,让学生逐渐敞开心扉;也能够让自己在整个谈话中保持清醒的谈话思路,甚至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不断迸发出“机智”的火花,从而实现谈话目的。反之,即使做好充分的准备,而精神状态不佳,则谈话时语无伦次,让人感觉索然寡味,最终难以奏效。
(三)在学习和工作的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管理水平
班主任工作要想做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还需要自身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教育有法,教无定法。班主任工作是诸多小系统管理构成的大系统,因此,教师要抽丝剥茧,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提高沟通效率。
参考文献:
篇13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 ?),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着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l3 Merry Christmas! 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8.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 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