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梅州文化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梅州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梅州文化论文

篇1

文化是指生活在相对狭小、单纯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组织或在此基础上演变成的国家组织,其内部使用相同的语言文字,尊奉同样的,实行同一的谋生方式等。史学界公认的世界古代四大文明, 即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化、底戈里斯――幼发拉底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化、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化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都属于高级元文化。

原创型文化是指由若干不同质、不同级的元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而生成的复合型文化。当今世界格局分为文明,其中中华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文化就属于原创型文化。

衍生型文化是指由原创型文化与元文化接触、碰撞、创生而形成的复合型文化。包括日本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东正教文化、拉美文化和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由于其复杂性和融合性属于非常典型的衍生型文化。

一、拉美文化的印第安渊源

拉丁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因此印第安文化长期处于独立状态,与外界尤其是较为发达的欧亚大陆的文化缺乏交流。15世纪之前,印第安逐渐形成了三大文明中心――位于中美的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的玛雅文化,位于北美墨西哥一带的阿兹特克文化和位于秘鲁一带的印加文化。这三种文明成为印第安文化的瑰宝,但由于其分别处于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高原地带,彼此也缺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印第安文化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直到15、16世纪,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西方侵略者的枪炮下,渐渐地衰落或消亡。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洲的印第安人留下了相当高的古代文明。以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烟草、可可为代表的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和栽培,使其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摇篮之一;以太阳神金字塔为代表的建筑艺术,及各种浮雕、壁画让人瞠目结舌,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以鹰羽冠为代表的民族服饰,色彩鲜艳、做工精巧,为世界民族文化增添了亮丽的色彩;纳斯卡荒原巨画为代表的令人不解的“斯芬克司之谜”,至今仍让人感到神秘莫测,激励更多的学者去探索和破译。

二、基督教文化等对印第安文化的冲击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入侵,中断了拉美印第安土著文化的单质演进,使拉美社会从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突然跳跃到封建――资本主义社会。随后,欧洲基督教文化明显占了上风,而印第安文化遭到野蛮的摧残和撞击。然而,印第安文化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仅保存下来,而且还对外来文化产生“反作用”。与此同时,欧洲基督教文化也表现出自己的“弹性”和“宽容”。

土著民族是遭受欧洲殖民扩张强烈冲击的原美洲文明的幸存者。他们受到上述扩张的严重损害,但后来为构成现代民族社会而重新进行了种族的整合。虽然土著民族重新获得了政治独立,但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已与过去完全不同。幸存的土著民族已不可能恢复其原有的印第安文化,因为其文化本身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且他们自己还要努力适应各种已经与此前完全不同的客观条件。

以土著居民为主要成分的一些拉美国家,其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将其继承下来的、并经常出现对立的印欧两种文化传统整合到国家生活中。一方面,欧洲文化的贡献在于:各种技术工艺、制度和意识形态内容已渗入土著人的文化遗产中,但这是以土著人重新确定其生活方式和改变其价值观为代价的;另一方面,古代土著文化财富虽然遭受损害而收缩,但某些成分还是顽强地保持下来了,例如语言、社会组织形式、和价值观。此外,还有民间知识、独特的艺术风格等文化遗产,它们现今有时仍被作为确定民族特性的手段而得到发展。

除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拉丁美洲传统文化还先后同亚洲文化、非洲文化等长期冲突、碰撞、磨合,结果孕育出了一种新质的“混合文化”(卡彭铁尔语),实现了文化转型:“印第安美洲的文化犹如一条彩虹,在这条彩虹中可以分辨出在这个印第安――非洲――拉丁美洲大陆同时并存着的七种文化的颜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亚人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全面混血人的文化。”文化外源性成为现代拉美文化的典型特征。

三、拉美文化外源性的影响

拉丁美洲经济的长期不发达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历史事实。即使是现在,尽管拉美少数国家进入了中等发达状态,但就整个地区而言,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不仅无法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仅每日生活费用在2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就高达1.59亿。许多学者曾对拉美不发达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影响很大的解释理论,但这些“药方”最终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医治”作为一个整体的拉美地区的不发达“症状”。

拉丁美洲长期难以走出不发达的状态,显然并不在于这一地区缺乏如资源、劳动力、资金等物质上的必需保障,而在于从独立以来很长时期没有突破外源性文化的束缚,没能形成一种与现代社会相一致的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拉美国家可以拥有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外在形式,但西班牙留给这块土地上的文化遗产却很难产生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马里亚特吉指出, “西班牙的文化遗产不会使拉美人清楚地体会和懂得资本主义和封建制之间的所有差别。资本主义的道德、政治和心理因素似乎没有在这里找到适当的气候。资本家,或者更确切地说土生白人地主,只有利润观念,而没有生产观念。冒险精神、创业的劲头和组织能力,这样一些真正的资本家的特征,几乎都是我们所没有的”。

此外,在现展中,拉美很多国家面临着同样一个难题:即实际上很难从内部产生和发展先进的文化科学,而只能主要依靠外来成分弥补自身结构的严重不足。这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无不与拉美文化外源性相关。拉美国家目前这种独特的模式既是殖民地历史的遗产,又是拉美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特别是现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阶级结构妨碍了新的文化科学的形成,造成文化园地的贫瘠。

四、结论

外源性文化对拉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成为具有拉丁美洲经济长期难以走出不发达的主要根源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拉美地区走出不发达的状态首先在于走出文化精神上的不发达。文化思维的多样性会造成政治思想的多元化,多样化的政治思维的碰撞会造成社会团体的分裂,社会的不安定性就会导致经济的停滞。只有逐渐形成自己的一种崭新和独特的拉美文化,像中华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文化一样,既独立自主与时俱进,又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才能使政治和谐,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

参考文献:

[1]【墨】斯坦利・S・斯特因、巴瓦拉・H・斯特因:《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遗产》,21世纪出版社,1984年。

[2] 洪学敏等:《美洲印第安宗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年。

[3] 陈光孚选编:《拉丁美洲当代文学论评》,漓江出版社,1988年。

[4] 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著,白凤森等译:《拉丁美洲的文明与文化》,商务印书馆,1990。

[5]【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

[6] 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著, 白凤森译:《关于秘鲁国情的七篇论文》,商务印书馆, 1987年。

篇2

笔者结合“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实践,通过对“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专题数据库”开发的价值解读、需求分析等方面的探析,对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解决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资源建设困境提供有益的参考。

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数据库建设的价值解读

1.1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本身具备的价值

作为客家文化的核心,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人文、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及民俗研究价值。如在人文价值方面,客家山歌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隶属汉族民歌的劳动歌音乐雏形之一,对于我国汉族民歌起源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研究价值。而在20世纪30年代,出于中央苏区革命和建设的政治需要,客家山歌开始了与红色歌谣的嫁接过程,成为红色歌谣的母体,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价值。同时,由于客家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盖了客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信息,从而在客家山歌中体现出客家人丰富独特的人文精神。在经济价值方面,以客家山歌的文化品牌价值、特色文化价值以及音乐附加价值共同构成了客家山歌的经济价值,特别是目前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愈加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推崇,更加凸显客家山歌无形的经济价值。

在其他方面,首先,以大量存在的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压迫、反对迷信和争取自由平等的传统山歌和以直接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代表的革命山歌和新山歌,说明了客家山歌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其次,客家山歌继承和发扬我国《诗经》的优良传统,语言丰富、生动形象,含有大量的古汉语,对客家历代诗人具有很大的影响,具备非常明显的文化艺术价值;最后,由于客家山歌凝聚了千万客家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成为客家人历史文化、劳动生活以及民俗风情的缩影,因此,以民俗学的角度,透过客家山歌,可以看到客家民系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看到客家民系丰富的文化和多彩的风情,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民俗具有一定的价值。

1.2地方高校图书馆实现专题特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

专题特色资源数据库是当前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点,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网络化,体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当前数字环境下适应信息服务趋势,创设自己服务品牌应对挑战的重要价值。

1.2.1数字环境下适应信息服务发展趋势。数字环境下,读者信息需求的内容、信息获取方式、信息需求载体都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对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的冲击,专题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迈向个性化信息服务、知识化信息服务、移动化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创设图书馆服务品牌。服务品牌作为图书馆使命与价值追求的表征,是图书馆文化的显性载体。创设图书馆服务品牌,特别是以特色资源为基础打造特色服务是改变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形象及生存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

2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需求分析

2.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

2005年5月20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广东“梅州客家山歌”就名列其中。梅州客家山歌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目前随着唱山歌的歌手队伍严重老化,不少优秀山歌手也相继去世,加上青少年已不喜欢唱山歌、听山歌,山歌演唱青黄不接、后续乏人的情况日趋严重,因此,抢救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之一,承担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责任。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开展,可以使各种类型、格式、内容的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信息被加以甄选、著录并保存,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信息资源保存体系,成为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传播和展示的平台,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2.2地方区域文化发展和旅游开发的需要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梅州客家山歌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以及开发利用,将有利于梅州地方文化的丰富多样,促进梅州地方文化的发展。

梅州地区地处粤北山区,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发展基础的多方面原因,经济欠发达。但梅州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梅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旅游独特性业已成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重点。而梅州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音乐艺术特点,具备地方旅游业独特性的良好展示点。因此,以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平台,为梅州地区旅游业与梅州客家山歌探索有机结合提供支持,针对梅州客家山歌和梅州旅游业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对于梅州地区旅游在音乐方面展现独特性就具有非常大的参考、实用价值。

罗铿: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探讨*罗铿: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探讨*2.3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需要

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对人文理念、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及对艺术的感知。作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已成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

客家山歌作为民间歌谣的一种,同时又是一种即兴的口头文学,是客家人在拓荒、垦植的山间劳动生活中,把挑担、砍树、撑船劳动时有节奏的呼吸哼出曲调,把与远山或河对岸的人高声交谈变成歌声而产生的,是客家人劳动生活与大山紧密联系的真实写照。客家山歌的劳动歌、四季歌、生活歌、诉苦歌等类型多样的山歌,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通过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平台提供的山歌文化资源,让学生通过客家山歌深刻体会客家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认识客家的优良传统,得到真和善的启迪,提高识别生活和洞察人生的能力,从而丰富学识,提高其人文素质。

2.4教学及学术科研的需要

随着高校特色化的观念越来越被众多国内高校认可,不少地方高校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纳入地方高校特色化建设范畴,而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在这一方面尤其明显,是梅州地区高校客家学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的建设,首先通过馆藏纸质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将有关梅州地区客家山歌文化的图书专著、书目数据、期刊论文、地方杂志、地方报纸、地方史志资料等数字化;其次通过网络渠道,以客家专题研究网站、客家研究机构网站等提供的各类型梅州客家山歌网络资源;最后依靠寻访,如寻访本地客家研究机构、客家组织团体搜集、保存的有关客家山歌方面的口述历史资料、田野调查资料、珍稀山歌唱本资料、四五十年代梅州山歌剧团演出的新山歌剧剧本等资源。由此可以为学校的特色专业教学及学术科研参考提供横向的客家地区山歌文化交流资源和纵向的客家地区山歌文化学术研究的资源参考、利用平台。

3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设计

3.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信息组织框架设计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供知识化资源平台,在数据库组织架构方面应体现客家山歌文化资源知识组织的模型及框架。信息组织框架设计是一个数据库建设的核心问题,关系到所建设的数据库资源全面与否、分类合理与否、查询方便与否、利用科学与否的关键。设计合理有效的信息组织框架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库的意义和作用。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的组织结构必须体现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的科学类分,尽可能涵盖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的资源整合。结合已有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经验,应以一次文献信息为主,二次文献信息、三次文献信息为辅的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揭示;以全文、题录、文摘、图像、音频、视频和多媒体等为资源类型的表现形式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

根据音乐学科专业特点和用户需求,以梅州客家山歌文献数字全文资源、梅州客家山歌艺术赏析资源、梅州客家山歌教学辅助资源、梅州客家山歌新闻信息资源等构建数据库组织模块(见表1)。

3.2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平台的选择策略

在数据库平台的选择上,以科学发展的角度,按标准化原则选择数据库平台。自行研发的平台虽然在功能特色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建设标准不一的数据库容易造成各数据库间出现信息孤岛效应,不易于信息资源的有效交流和传递,尤其对于特色数据库建设以后实现区域间或联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造成很大的障碍。

因此,在符合本地特色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应以标准为依据,采用专业数据库提供商的成熟软件平台搭建。鉴于CALIS在国内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影响力及数据库建设后的资源共享问题,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可参考CALIS特色数据库建设标准,遵循“分散建设、统一检索、资源共享”的原则,尽量选择经CALIS认证的TRS、TPI、方正德赛、快威、义华、中数创新等系统,使开发的数据库系统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和可移植性,在数据库建设当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4结语

以CALIS建立的目标和思路来看,其“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和资源特色、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方便实用、技术先进的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发展思路无疑是正确的。破解目前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存在的困境,在于对建设意义是否具有充分的认识、对数据库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否分析透析,在数据库建设上是否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导,唯有这样,地方高校图书馆才能跳出当前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的瓶颈,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田莉莉.赣南客家山歌的人文价值及其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考古,2011(1):203-205.

[2]廖夏林.铜鼓客家山歌的经济价值功能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12):116-113.

[3]温萍.“客家山歌”的社会内涵和价值[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2):15-19.

[4]徐大平等.地方特色专题数据库选题若干问题研究――以陕西地区为例[J].情报杂志,2012(2):174-177.

篇3

0.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进展多集中在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价值、形成演变、保护与发展上,并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的局面;但在历史文化村镇的资源普查鉴定、定量数理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学科间交叉融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1],而通过定量数理评价对广阔地域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的研究则更少。广东省客家地区主要包括梅州全市范围,以及与其接壤的河源市和揭阳市部分地区。梅州传统民居及村落的挖掘研究和保护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展开,由于梅州地域较广、传统民居在各村镇均有一定数量的分布,调查统计的任务繁重,直至2004年才开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普查工作。

梅州市包括六县一市,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基础条件大体相似,因此各个城镇的发展速度相当,由此导致各地域范围内的民居的保存情况大致相似。本论文以梅县的一个城镇、五华县的一个城镇和兴宁市的两个城镇调查的基本数据来分析全市传统民居现存的情况。对于所选的城镇,不带有特殊性,都是各个县市内随机挑选出来的。材料的具体来源是由梅州市建设局、梅州市文广电局和嘉应学院携手进行的梅州市第一次传统民居普查工作的资料汇总。

1.所选村镇的概况

1.1兴宁村镇概况。

图1 兴宁行政区划图

图2 梅县行政区划图

兴宁市位于梅州市中西部,扼东江、韩江上游,与梅县相接,全市总面积2104.85平方公里(图1),是粤、赣、闽三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北部主要商品集散地,梅州市次中心城市,至梅州城57公里。 兴宁市辖福兴、兴田、宁新3个街道办事处和17个镇:宁中、新陂、刁坊、永和、径南、坭坡、新圩、水口、罗浮、罗岗、黄槐、黄陂、合水、龙田、石马、大坪、叶塘。黄陂镇位于兴宁市中东部,全镇共有行政村32个;龙田镇位于兴宁市腹地,距兴宁市区只有七公里的路程,全镇共有行政村16个(注:资料来源:梅州市人民政府网――兴宁市政务信息网,2006年4月。)。

1.2梅县村镇概况。梅县位于梅州市中部地区,南北朝置县,历1400多年,是梅州市城区所在地,总面积2755.36平方公里(图2)。截至2005年12月31日,梅县辖18个镇:程江、石扇、城东、白渡、松源、隆文、桃尧、松口、雁洋、丙村、西阳、梅南、水车、畲江、南口、石坑、大坪、梅西。西阳镇位于梅县东南部(图3),总面积155.2平方公里,圩镇毗邻梅州市东升开发区,全镇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103个自然村,共有3652户,总人口1.66万(注:资料来源:梅州市人民政府网――梅县政务信息网,2006年4月。)。

图3 西阳镇远眺

1.3五华县村镇概况。五华县位于梅州市西南部,韩江上游(图4)。它是梅州市通往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门户,东北与兴宁毗邻。全县地形成为菱形,总面积达3226.06平方公里。该县四周山岭为障,境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相间,河谷盆地交错。其中山地占49.1%,丘陵占41.3%,河谷占5.4%,盆地占4.2%。截至2005年12月31日,五华县辖16个镇:水寨、河东、郭田、双华、棉洋、安流、梅林、龙村、横陂、华阳、周江、长布、潭下、岐岭、转水、华城。岐岭镇位于梅州市西部,与河源市龙川县毗邻,在韩江源头,交通便利。总面积98平方公里,15个行政村村,1个居委会10478户,42524人,耕地15689亩,山地10.8万亩(注:资料来源:梅州市人民政府网――五华县政务信息网,2006年4月。)。

2.村镇传统民居现状特点

梅州市的行政村没有传统民居的很少,一些乡村由于在近些年移民建成,没有传统民居,如兴宁县的村和村。大多数村落呈现现代民居和传统民居共存现象,交通的便捷程度和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村落中现代民居和传统民居的比例大小。现今一些保存较好的古村落的共同特点是交通不便和经济欠发达。梅州地区传统民居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

2.1.存在的数量较大――资源丰富

梅州地区行政村落的传统民居的数量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兴宁市龙田镇、黄陂镇、五华县歧岭镇和梅县西阳镇各村落传统民居的数量如表1至4。

表1 兴宁市龙田镇各村传统民居数量统计表

表2 兴宁市黄陂镇各村传统民居数量统计表

表3 五华县歧岭镇各村传统民居数量统计表

表4 梅县西阳镇各村传统民居数量统计表

2.1.1梅州地区客家民居资源丰富。一般的镇现有传统民居的数量在一百至五百之间,每个县辖有二十左右个镇,全市的传统民居的数量应该在五万座以上,这表征着客家传统民居在现阶段的保存情况总体较好。梅州地区经济不够发达是传统民居得以保留的直接原因;此外,一般客家村民对待老屋的态度是宁愿任其闲置,也很少去拆除它,因为老房子是客家人的“根”,是民系精神的寄托。

2.1.2梅州地区客家古村落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由于传统民居的保存量较大,梅州地区乡村的总体建筑风格中传统建筑风格仍旧占有重要比重。在一些客家民居为主体的自然村落中,客家建筑风格的村落布局仍旧能够明显体现出来。

2.1.3梅州地区客家民居特色资源丰厚。现存的传统民居中,围龙屋、殿堂式和杠式(方形围屋的一种)占有绝大多数,仅黄陂镇统计的25个村落中的294座传统民居中就有137座椭圆型的围龙屋存在,这几种类型的民居占地面积都很大,一座一围的围龙屋的占地面积可以是现代乡村普通现代民居占地面积的四倍以上。梅州的围龙屋与福建的土楼和江西的土围子成为客家民居的三大特色,梅州大量存在的围龙屋是丰富的、宝贵的民居旅游资源。

2.2多数传统民居保存情况一般――应及时开发资源

传统民居保存的情况是有很大差异的,有些民居看上去依旧很新,也有些民居只剩下残垣断壁。根据传统民居保存的整体现状表5和表6中可以看到保存一般的民居的数量占有绝大比例。

表5 龙田镇与黄陂镇传统民居保存现状一览表

表6 歧岭镇(注:有两座民居保存状况不详。)

以上数据可以说明梅州地区的传统民居没有马上濒临灭亡,是一个较好的现象。我们不能期望具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民居还完好如初这样不切实际的现象出现。目前传统民居的现状可以留有一些时间给专家学者用实物的形式研究传统民居,研究出有效地、经济地、切实可行地保护民居的方法,如果其中一部分作为旅游资源,对一些民居来说也是一举两得的效果。

图4 五华县行政区划图

图5 大埔县惯用的外墙材料

2.3传统民居中“高龄”现象明显――资源价值的提升

梅州地区在宋朝时期就开始有繁荣的商业出现,建筑活动也应该比较活跃。从图表7-8中可以看到,至今五六百年的传统民居仍旧存在少量,至今一二百年的民居的数量是大多数。传统民居的年代越久远,保存的数量越少,这是符合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的。

民居出现高龄的现象是有多种原因的,例如与民居本身的建筑质量、民居的维修程度、民居的使用情况、民居是否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等都有关系,当然,坚固的墙体是民居能够屹立挺拔的关键因素。由于传统民居多数有防御的需要,因此建筑结构非常坚固。除大埔县的传统民居以灰砖和乱石墙为主(图5)以外,其它县市均以土墙为主。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在砌筑外墙的三合土中掺入糯米浆或红糖水,使墙身更加坚固,铁钉很难钉入。这种坚固的结构使传统民居的寿命得以延长。

表7 黄陂镇(注:有一座民居为中西合璧形式,具体年代不详。)与龙田镇

表8 歧岭镇与西阳镇(注:有26座民居建筑具体年代不详。)传统民居修建年代统计表

由于传统民居有较长时间的保留过程,因此研究建筑的演变和发展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这种演变可以涉及材料、结构、技术、装饰等各方面。早期建筑往往是一个家族的早期历史印证,能折射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研究其各历史阶段的维修与使用状况,能够为现在传统建筑的保护提出适当的方案。梅州地区由于有较久远历史的传统民居存在,使得民居的各方面的研究可以得到较为真实可靠的证据,同时提升了作为旅游资源和研究资源的价值。

2.4.传统民居利用率较高――利于开发民俗资源

梅州客家传统民居的主要用途不仅在于居住,而且兼有祠堂的功能。这使传统民居在使用方面中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居住和祭祀功能兼备的民居,一种是仅居住使用的,一种是仅祭祀使用的。这几种使用情况可以根据列表体现出来,表9、10。

表9 龙田镇与黄陂镇传统民居现使用情况表

表10 歧岭镇(注:有6座民居建筑使用状况不详。)与西阳镇传统民居现使用情况表

因为传统民居的使用功能是双重的,即便是客家人在经济条件变好的情况下,建造新居搬离老房子,也会因为老房子的祭祀功能而保留它,并在年节祭祀活动之前打扫卫生,检修维护。此外,民俗活动例如婚丧嫁娶也是在传统民居中进行的,使得民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充分利用建筑是保护建筑的最合理的方式,民风民俗的载体是传统民居,反之传统民居也使民风民俗顺利地传承下去,这两种文化遗产在保护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现今保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都有几次使用高峰期,一是家族人丁兴盛时期,一是前后时期。前后时期人口剧增,但是很少建房,导致此时期的民居每间房子居住一户人家是正常现象,甚至一个生产队的居民全部居住在一座传统民居当中,几百个人出入同一扇大门。如今村镇的传统民居当中只有一、两户人家居住是正常现象,能够常年使用的房间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房间处于空闲状态。不过,只要民居处于使用状态,进行基本的检修,就比纯粹闲置好的多。此外,必需注意到一个潜在危险的出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闲置率肯定会呈现上升趋势,民居保护的问题将会出现困境,如果不及时对一些民居旅游资源开发,会失去一些很有价值的民居。

3.传统民居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3.1问题一:建筑年代的远近与保存质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民居调查中发现传统民居现存的数量与建造的年代呈现反比关系,同时应该关注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而一些传统民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就已破旧不堪,如表11-14。

表11 龙田镇与黄陂镇保存较好民居与修建年代关系

表12 龙田镇与黄陂镇保存较差民居与修建年代关系

表3-11 歧岭镇与西阳镇保存较好民居与修建年代关系

表3-12 歧岭镇与西阳镇(注:有1座民居建筑年代状况不详。)保存较差民居与修建年代关系

几个镇不仅在早期的传统民居中体现出好坏均有的现象,同时在近几十年内的传统民居也呈现好坏均有的现象。在黄陂镇上翁村碗细下生产小组中,有座陈氏民居在1960年建成,现在属保存较差的民居。根据这种情况,对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对象的选择是有要有针对性的,对那些存在年代久远、保存较好的民居,特别是古村落应及时地挖掘利用。

3.2问题二:闲置的传统民居中保存较差的比例偏高

在梅州地区,闲置的传统民居的比例目前还不是很高,龙田镇有6.98%的传统民居闲置,黄陂镇有15.79%的传统民居闲置,西阳镇闲置率4.82%,歧岭镇的闲置率仅3.09%。但是民居闲置就是传统民居最坏的厄运开始,从表13和表14中可以看到闲置的民居保存较差的比例要高一些。

表13 龙田镇与黄陂镇闲置民居的现状表

表14 歧岭镇与西阳镇闲置民居的现状表

民居的闲置与保存较差有这样的因果关系:一种是因为民居的现状太差,居住者才弃置建新居;另一种是因为传统民居被弃置,才导致房屋的加速破旧。不论哪种因果关系,只要出现闲置,民居的保存就会出现危机。作为旅游产业可以带动居民对传统民居的利用与保护,从而减少对民居的闲置破坏。

4.结语

篇4

梅州市为山区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与汕头市和河源市相连,毗邻江西省和福建省,经济欠发达。全市有8个县(市、区),至2010年12月,总人口已达509万人。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1]。自20世纪80年代我市发现首例梅毒后,梅毒在我市的流行呈逐渐上升趋势[2]。为了解梅州市梅毒流行特征,笔者对梅州市2001~2010年梅毒流行病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梅毒发病率大幅度上升的相关因素,为我市下一步预防和控制梅毒流行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和数据来源于梅州市2001~2007年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疫情监测年报表和2008~2010年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的病例。人口数据来自梅州市统计信息网。对疫情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001~2010年梅州市共报告STD 24 539例,其中梅毒病例6 194例,占报告STD总数的25.24%。2001~2007年每年报告均以淋病、尖锐湿疣或非淋菌性尿道炎为主,梅毒仅报216~528例,占当年STD总数的10.98%~20.77%,处于低发病率的缓慢增长期。2008年迅速增至1 043例,占当年STD总数的49.86%,开始跃居STD的首位,梅毒发病率20.64/10万。2008~2010年处于高发病率的快速增长期。自2008年起梅毒在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仅次于肺结核和肺炎位居第3位。我市梅毒发病率日益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男性平均发病数略高于女性,各年度男女发病数均呈同步增长趋势,见表1。

2.2分期情况

6 194例梅毒病例中,Ⅰ期梅毒1 851例,占29.88%;Ⅱ期1 547例,占24.98%;Ⅲ期87例,占1.40%;胎传梅毒244例,占3.94%;隐性梅毒2 465例,占39.80%。隐性梅毒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7年以来迅速增长,至2009年始隐性梅毒比例大于早期(Ⅰ、Ⅱ期)梅毒,见表2。

2.3职业和文化程度构成

各类职业均有发病,其中以农民最多,发病2 391例,占38.6%,其次是无/待业、工人、离退、商业者,这五类人员共超过80%以上。文化程度以中学居多,为4 659例,占75.2%,其次是大学和小学。

2.4 地区分布和患者来源

全市8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最多的是梅江区,其次是梅县及兴宁市。梅毒患者来源以本地为主,有5 308例,占85.7%,外来人口占比例较少。

2.5 年龄分布和传播方式

各年龄段均有病例报告,20~49岁年龄组比例最大,共发病4 038例、占报告病例数的65.2%,50岁以上年龄段的发病也逐年增多,共发病1 802例,占29.1%。传播方式以非婚性接触为主,占89.1%,其次为配偶间传播及母婴传播方式。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动,在客观上成为STD传播和流行的有利条件,梅州市梅毒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同期其他STD。疫情统计资料表明,2001~2007年梅州市梅毒报病呈低比例、散在状态,明显低于中山市同期水平[3];2008年开始上升,梅毒发病率为20.64/10万,占STD的49.86%,排在各种STD首位,但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明显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5]。2009年梅毒发病数比上年增长21.4%,2010年比上年增长21.5%,增长幅度均超过全省增长数,但发病率均低于全省发病率[6-7]。

从梅毒分期报病情况看,2007年前以Ⅰ、Ⅱ期梅毒所占比例最大,占79.3%;但隐性梅毒从2008年起大幅上升,至2010年上升至62.1%。2008年以来我市按照卫生部下发的STD行业诊断标准要求,规范了性传播疾病网络直报系统和报病标准。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的病例资料来看,2008~2010年我市共报告梅毒3 847例,其中隐性梅毒2 059例,占53.5%。近3年来本市梅毒报告大幅度增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政府和各医疗卫生机构高度重视性传播疾病监测;②我市医务人员的梅毒诊断水平逐年提高,减少了梅毒的漏诊和误诊;③网络直报系统逐步完善,减少了漏报和迟报现象;④前几年抗生素的滥用和梅毒治疗不规范,使隐性梅毒发病率大幅上升。近10年来本市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提示我市梅毒流行的严峻性。

梅毒发病以20~49岁的农民、无/待业、工人、商业人员为主,这跟我市农业人口众多,到外地务工人员较多,缺乏健康业余文化生活,经常涉足娱乐场所有关,明显增加感染机会。由于梅毒传染途径以非婚性生活为主,因此加强性道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显得尤其重要。采取有效的性保护措施,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是目前预防和控制各种STD的关键。

防治建议:①中小学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开展生理卫生及性健康知识讲座;②社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文娱活动,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③公安机关要加强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的组织者和参与者;④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旅店、洗浴中心、理发店、美容院等的日常卫生监督,确保消毒和保洁安全有效;⑤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各类传染病的管理,规范诊治梅毒,防止梅毒疫情的漏报和迟报,提高报告质量,为梅毒防治提供准确信息。总之,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开展STD综合干预,才能切实有效地控制梅毒的传播与蔓延。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1-227.

[2]王忠,刘炼庆.广东省梅州市40307例性病流行状况分析[C].广东省第五届皮肤性病防治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108-109.

[3]陆善词,岑魏东,霍培文,等.中山市1997-2006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7,14(6):371-372.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2008年全国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J].性病情况简报,2009,(23):6.

[5]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2008年广东省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R].2009年广东省性病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资料汇编,2009:16.

[6]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2009年广东省性病防治工作总结[R].2010年广东省性病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资料汇编,2010:24.

篇5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1.基础能力薄弱。削弱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梅州市地属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总数占广东全省的6.5%,土地总面积占广东全省的8.9%,但GDP只占广东全省的2%左右。梅州市现有农村职业学校36所,多数由薄弱的普通高中改造而成,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必需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简陋,所设专业多为投入少的文科专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能赢得科学发展的主动权。2009年,梅州市共有7l183名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有13100人,约占18.4%,远落后于珠江三角洲。这种状况,与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产业高级化和服务现代化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力量薄弱,制约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进程。

职业学校要增强吸引力,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据调查,梅州市现有的农村职业学校中,教师整体素质差,结构不合理。首先,梅州市中职学校现有教职工总人数2597人,专任教师1771人,学历达标率70.56%,“双师型”教师不足10%。其次,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薪酬和政策待遇差,工作环境艰苦,致使其教学积极性不高。第三,在梅州市目前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农村职校教师在职培训进修少,接受新技术、新技能不足,加上本身素质的限制,改革创新能力差,很难做到“进来一个培养一个,出去一个合格一个”,从而导致职校毕业生素质差,特别是动手能力差,就业竞争力不强。

3.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制约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据调查,大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薄弱,特别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等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产业发展饿需求、企业岗位的要求脱节,毕业生职业技能不强,企业不欢迎,社会不认可。其具体原因主要有:(1)绝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资金缺乏,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等、靠、要”等消极被动的陈旧发展观;(2)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追崇普通高中的应试教育,从而造成“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在困难面前措施不力,办法缺乏,改革力度不大;(3)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缺少创新,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所以,要根本改变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面貌,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双转移”的战略和到2011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目标,出路在于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在内增强素质,在外树立形象;打造职教精品,打造职教品牌,形成适应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职业教育要真正激活生命力,关键要立足“三农”,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动承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的责任;主动承担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责任;主动承担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

1.立足“三农”。拓宽服务面,增强生命力。

农村职业教育只有立足于“三农”,根植于社会实践,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才能准确定位,发展壮大。梅州农业学校自2005年以来,坚持“立足‘三农’,服务山区经济建设”,坚持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带动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的全方位改革,大胆改革专业设置,改革招生分配制度,改革办学模式,致力于为农村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强、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创业本领的实用型人才,实行多层次办学,既有实践毕业三年制中专班,又有高中毕业一年制中专班,还有一年制种养实用技术的非学历班。如梅州农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适时增设新专业,由原来的农艺和园艺两个专业,增至现有的集生物工程类、机械加工信息类、财经商贸类等三大专业群共21个专业,从而拓宽了服务面。这样,梅州农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从2004年的636人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人,招生人数每年以超过500多人的数量递增,尽显农村职业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

2.适应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适应力。

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就业需求,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知识、素质、能力和技能的需要为依据,实施“育人为本,突出特色”的战略,在“面”上求提高,在“点”上求突破,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是要积极实践“订单培养”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探索“学校在企业建实习基地,企业在学校建生产车间”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把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融入到学校,建设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和毕业生评价标准。如梅州农校依托行业协会办专业与建车间,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建设,变学科应试体系为职业能力体系,突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做到以目标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手段,并依此修订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三是要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教学实施上,变知识的学习为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梅州农业学校的汽修专业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努力实践“边做边学”的行动导向教学。

四是要改革考试制度,变一次性考试为过程考试,变以认知能力为主的考试为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考试,形成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能力与素质并重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适应力。

3.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竞争力。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的主题,是农村职业学校“内强素质”的根本。农村职业学校要坚持质量中心和生本理念,检查落实教学常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创新评价体系,夯实教学基础,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一是要严格教学常规,夯实教学基础。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确保教学工作有效落实。

二是要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严格按“实验、实训”为主要内容的“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强化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如梅州农业学校,畜牧业专业实行单元模拟,财会专业实行实物动态模拟,园林、汽车专业实行实战模拟训练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激发了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兴趣。

三是要严把考核标准,改革考核方法。如梅州农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和电脑设计等专业课程开展以上机操作考核为主的改革,代替理论考核为主的模式;书法、素描等以技能考代替理论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要积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组织开展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工、动物检验疫、兽医防治员、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电工上岗操作证、导游证和汽车维修证等工种考证,为学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选择就业机会拓宽门路,进而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4.积极开展面向人人的教育,增强渗透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农村职业学校应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转岗培训,解决农民就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如梅州1农业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努力开拓农村职教的服务面。

一是与扶贫部门合作,开展农村贫困青年实用技能免费培训。梅州农业学校每年举办2—3期500人以上的免费培训,并推荐就业,帮助农民转岗,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使广大农民通过职业技术学习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了学校“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二是结合“十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制定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学校的扶贫济困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的青少年走出“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既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又反哺了农村困难家庭。

三是依托“星火学校”平台,每年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乡镇和村委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教学,现场解决实际问题。每年培iJiI专业户、农民技术员和村官等多达2000人次。

四是组织专业教师科技“赶墟”,利用乡镇“墟日”举办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5.坚持教学、科研、生产、推广相结合,扩大影响力。

农村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师资和技术等,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进行产学研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实施中解决技术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梅州农业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充分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转化为生产力,为梅州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梅州农业学校承担了省人冬虫草子实体研究开发”项目,获得了梅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每年生产冬虫草子成品150多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还实施了省人大“新特优花卉引种、培养、推广”项目,既满足了学校的教学需要,又满足了梅州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另外,学校的“竹子与水稻远缘杂交技术”取得了成功,育出了水稻新品种“竹稻966”和“竹稻989”,填补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学校也荣获了2007年梅州I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梅花的引种、筛选和栽培技术己通过了市科技成果鉴定。这些成果大大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6.政府重视。加大投入,强化统筹,增强发展力。

篇6

开幕式之后,“第七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中央音乐学院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静芳教授致开幕词。来自韩国、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历时3天(11月25—27日),对中、韩佛教音乐文化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研讨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佛教音乐历史文献、派别的考察和研究

这一领域的研究包含了:特定历史时期佛教音乐发展特征;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作用力;佛教世俗化对传统音乐的影响;佛教音乐在历史中的变迁现象等。如:袁静芳的《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试论〈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的历史价值》、吴学源的《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浅述》、王馗的《梅州区域文化整合与佛教香花音乐流派的生成》;杨久盛的《千山佛教经韵——兼谈北方经韵与民间音乐关系》;周耘的《20世纪以降中国大陆汉传佛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兼谈佛乐研究之中日交流合作的前景》、吴晓萍的《京都北韵禅乐》、杨秋悦的《瑜伽焰口仪式结构研究》、张乔的《对20世纪以来佛教题材编创歌曲的研究》等。

袁静芳在《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试论〈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的历史价值》中认为,明成祖朱棣主持编辑的佛教音乐歌曲集《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社会研究价值;汇集了唐、宋、元及明永乐年间的优秀音乐品种以及当时社会流通的世俗乐曲、少数民族歌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后世佛教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它是一部总结性、开创性的文化工程,是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论文统计了其中的曲牌、曲名及目录,体现出其所收佛教歌曲的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馗研究员的《梅州区域文化整合与佛教香花音乐流派的生成》认为,对于佛教而言仅仅用“汉传”来概括中国的佛教特征显然是不够的。在整体环境下,佛教仪式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梅州客家文化区域中,任何一个群体、信仰、历史变迁的细节、音符都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信仰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杨秋悦的《瑜伽焰口仪式结构研究》,文章以现存11部瑜伽焰口仪式文本为基础,从咒语、手印、神祇的运用和仪式整体框架等层面分析了各版本之间存在的异同,展现了瑜伽焰口仪式在历史中随社会、人文、环境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

二、佛教的仪式及音乐本体研究

佛教的仪式及音乐本体研究是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论题之一。其中韩国佛教音乐的研究较为侧重音乐本体研究。如韩国汉阳大学名誉教授权五圣的《韩国的巫教音乐和佛教音乐的习合》,分析了韩国东海岸佛教文化圈内巫仪式音乐中所包含的众多佛教音乐要素,民众的民谣音乐不仅影响了巫仪式音乐,同时也渗透到佛教音乐梵呗中。

韩国古音盘研究会会长李辅亨的《北方佛教音乐诵经和七言律诗偈颂的节拍特征》,从散文统节诵经不规则节拍、七言律诗偈颂的固定拍节两个角度分析了韩国的南方佛教、中国、蒙古、韩国和日本佛教音乐中的诵经和吟唱方式,对他们的节拍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文章认为在中国和蒙古国,七言律诗偈颂以相对快速的固定牌子构成章节形式,韩国和日本则以缓慢、自由的节拍方式形成音乐性较强的吟唱方式。诵经在全球化传播中比较完整的保存了固定节拍,二七言律诗偈颂则发生了融合当地文化,出现了丰富多变的本土化特征。

会上宣讲的论文还有韩国釜山国立大学崔昍教授撰写的《和请 旋律 拍子》、全北大学林美善教授的《全北地域礼佛仪式音乐》、韩国古典翻译院金世钟研究员的《韩国梵呗旋律中出现的母音变化样相》、庆星大学郑永进教授的《关于单声的音乐特征研究》、釜山大学伊昭喜女士的《韩国的现行朝夕礼佛问和韩语化》、首尔大学讲师孙仁爱的《京制梵呗中受容的开城地域梵呗》、釜山大学朴贞莲的《妙法莲华经中“偈”的演行形态》、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张翼善教授的《世俗化的韩国佛教音乐特点研究》等。

在中国汉传、藏传佛教方面,学者较多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关注佛教仪式及其音乐的相互关系。如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多杰仁宗先生的《青海东部藏区宁玛派与苯教的宗教仪式及其音乐比较研究(上)》,作者认为两种宗教尽管存有很大差异,但由于藏族原始宗教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影响,两者在宗教修持、仪式内容、仪式行为及音乐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民族艺术研究所格桑曲杰研究员的《雄色寺“绝”仪轨与绝鲁音乐、绝羌姆综述》,文章考察了雄色寺的历史、宗教传承体系、绝诵经音乐的结构、仪轨、社会功能等;中央民族大学嘉雍群培教授的《扎什伦布寺“斯姆钦木羌姆”》描述了扎什伦布寺斯姆钦木羌姆的历史背景、表演场所以及其主要仪式内容;原青海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满当烈研究员的《塔尔寺花架音乐的抢救与研究》研究了青海塔尔寺音乐具有的多元化、多风格相溶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三、佛教音乐的功能研究

此次研讨会有多位学者就佛教音乐的功能展开探讨。如台湾弥勒内院监院法成法师的《佛教梵呗对人间的影响》解释了佛教音乐梵呗的来历以及传入中国后发生、发展的情况,指出梵呗不仅能够止息喧乱、而且能够让演唱者去除一切杂念,以清静之心虔诚至志而体悟清凉的人生、吉祥的意蕴。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研究部傅暮蓉的《“华严字母”佛教意义的研究》认为,华严字母是用来演唱的咒语,是一切陀罗尼的根本,它的组合方式揭示了人类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佛陀为了让学佛之人不迷惑在语音、语义、字形上,用每个字所对应的“空”、“无”境界进行修证。慈云佛学院客座讲师释若宽法师提交论文《探析佛教音乐源流及其在修行中的实质》阐释了佛教内部非乐思想和对音乐的需求,以及佛教音乐与修行的关系,并对佛教音乐的走向进行反思。韩国大韩民国重要无形文化财第50号修传者张完淳(行梵)的《用梵呗音律减少精神压力引起的不安感的方案研究》通过现场唱诵梵呗的方式使与会学者亲身体验到梵呗不同唱诵的特点以及对听者内心的作用。台湾音声研究中心田运富先生在研讨会上也就佛教音乐对人心理、生理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从图像学角度看佛教音乐

台北教育大学赵琴教授作了《从敦煌壁画看当代乐舞发展——以飞天伎乐为例》的报告,文中例举了大量敦煌石窟壁画的图片,提出佛教“石窟”对中国乐舞发展影响深远,其中留下了大量的乐舞形象,它们反映了佛教自印度东传以来所发生的历史变迁,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的《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从云冈石窟雕塑入手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佛教音声理念的思考和研究,他认为“佛教音乐”这一称谓不仅不能概括“佛教音声”,而且有悖佛教戒律。文章探讨了神圣与世俗、声明与供养、改梵为秦与改梵为鲜卑、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寺院中音声供养人的身份,认为西域音乐进入中土的方式并不能笼统地归结为佛教的缘由。

篇7

一、统计学符号及其意义

统计学中涉及很多的数学符号,不同的符号有不同的含义。下面列举几点我们使用统计学符号的体会。

一些常见的符号的书写、发音、及其统计学含义:

在上表中罗列出了20多个字母的大小写、发音、统计学含义,使用统计学符号常见的错误有:(一)用U(读up-silon)代替v(读nu,自由度)。将总体参数符号与样本统计量符号混用,如用口表示由样本数据获得的总体回归估计值(正确的书写应该是6或者p)。(二)单双侧标注错误,如将£、z假设检验的双侧界值符号错误书写为£。,小‰(这是单侧界值,双侧界值符号正确的书写应该是£。/2,v、2。,2).或犄置信区间的置信度书写为(1-a/2)或100(1-a/2)%,(无论单双侧,置信度正确的书写应该是(1-a)或100(1-口)%)。(三)z检验通常书写为“检验,但常用统计软件和国外文献所指的U检验通常是Mann-WhitneyU检验。

二、编写统计学符号的方法

(一)数学公式编辑器。微软Office软件(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等)中带有数学公式编辑器,基本上可以满足数学符号编辑的需要。使用时可点击菜单“插入一对象(O)一MicroSoft公式3.0”,获得所需要的符号。为了方便经常使用,可点击菜单“工具一自定义(c)一命令一插入,在右侧找到图标、,然后将此图标拖到快捷菜单中。(二)微软Office Symbol字体。无论在Word、Excel,还是PowerPoint中,采用Symbol字体,均可将英文字母转变成希腊字母。倒如,如果随便选用第一个表中的两列(即大、小写英文字母),将其字体修改为Symbol字体后;则倒数第二列与倒数第一列分别与该表的第二列(小写希腊字母)与第三列(大写希腊字母)一一对应,完全相同。

三、统计学在期刊中的常用缩写

缩写可以避免冗长的文字书写,就像其他学科一样,统计学也有很多常用的缩写符号,统计学书籍、期刊杂志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缩写符号,理解其意义,有助于阅读。另外,在SPSS、SAS等标准统计学软件中,统计分析结果也经常出现这些缩写词.理解其意义,有助于对其结果的理解。比如回归分析的SAS程序运行结果中,可以看到RMSE,它实际意义为root mean square error(误差均方根),我们中文统计学教科书常称之为剩余标准差。

四、其他统计学符号在期刊中的的规范使用值

统计学符号采用正体还是斜体,具有一定的规范。如公式、模型中代表某一变量意义的外文字母,一律使用斜体;代表其他意义的字母,如自然对数e,对数符号log、In.三角函数符号cos、sin,极大值、极小值符号max、m:n,微分符号d,增量符号(请与三角形符号区别),以及常量或者恒量等均用正体。正文及图表中外文字母的使用亦遵循此规则。

结语: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书写。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斜体互,中位数用英文大写斜体M等,由于统计学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对于统计学符号在期刊中的表达形式的研究的意义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时间的限制,对于统计学符号在期刊中应用的研究只能进行很简单的分析,而很多内在的都没有触及,但是随着文化和统计学的发展,相信一切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而慢慢解开。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统计局

作者简介:刘丽珍,女,汉,本科,广东省蕉岭县,单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统计局;专业,法学;研究方向:统计。

篇8

2010年3月笔者开始有关在日华侨华人的研究。笔者是自费留学生,有关在日自费留学生的相关事宜非常了解。但是,对在日公费留学生的情况一概不知,比如,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公费留学生?留日公费留学生有何特征?享受什么待遇?在日生活、学习情况和自费留学生有何差异以及学成之后的就业情况等。为了弄清以上问题,笔者开始以“在日中国公费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为题目的调研工作。2012年3月笔者以该题目完成了硕士论文。

2013年笔者又把目标转向了在日中国人的劳动问题,以田野调查为中心,开始以从中国福建去日本留学或工作,在东京筑地市场工作的中国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的研究。2014年3月在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上发表了“日本新华侨生活状况的考察:以东京筑地市场为例”的文章。近来,笔者又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国内的归国留学生的研究。

回顾在日华侨华人研究,游仲勋说“战后日本华侨研究主要是以华侨社会经济为中心(游仲勋1996:90)。” 80年代以后,在日华侨华人研究有了明显的变化。门永美保认为“从1980年初开始,在日华侨华人研究不仅在经济方面,在华侨华人对日本社会适应类型方面和文化摩擦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同时在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变化、组织形态和华侨华人重新构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门永2013:74)。” 本稿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日本华侨华人研究概况以及研究动向。

一、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研究

有关在日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研究代表作品有过放(1999)的《在日华侨的自我意识的变化》。过放把在日华侨华人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第一层是表层。主要阐述在日华侨华人的历史。第二层是中层。主要从婚姻方面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的社会构造。第三层是深层。主要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变化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华侨华人和日本人结婚以及取得日本国籍的华侨华人越来越多,促进了在日华侨华人化的迅速发展。但是,在日华侨华人化的进展不等于否定中华文化而获得日本文化(门美2013:78)。”

除此之外,还有朱慧玲(2013)的《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以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为中心》。朱慧玲的硕士论文是以在日老华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问题。之后在硕士论文和王津的硕士论文成果的基础之上,分析了1972年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完成了博士论文。朱慧玲认为日本华侨华人社会和日本社会的社会距离在不断缩小,随着在日华侨华人的世代交接,在日华侨华人在不断的被日本社会同化。

二、教育、职业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在日华侨华人学校和教育问题也被学术界所关注。台湾学者杜国辉可称之为在日华侨华人学校和教育研究的先驱者。杜国辉(1991)以《多文化社会华侨华人的对应:日本?台湾的华侨学校毕业生动向分析研究》为题,主要是华侨学校对在日华侨华人有着重要意义为基础,针对在日华侨学校毕业生进行了意识性调查。杜(1991)的研究表明日本华侨华人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行动、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已经被日本社会所同化。此结论和周慧玲(2003)的结论相吻合。

除此之外,裘晓m(2007)以《有关日本华侨华人教育之研究:面向多文化,多民族社会的教育的再构造和课题》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裘晓m主要通过以下三个视点对在日华侨华人教育进行了分析考察。“第一,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作为民族教育发展起来的华侨华人教育发展的沿革和面貌。第二,从动态的视角,阐述了1990年代以后在日华侨华人的实际转换状况。第三,从多文化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教育意义和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裘2007:11)。”但是,裘(2009)有以下三点不足之处。第一,没有把日中两国政策变化和此论文关系相结合。第二,近代华侨华人教育形成过程的分析应该和新华侨华人教育的形态分开作以分析。第三,应该把华侨华人教育以外的教育实践列入分析行列。

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在日学成后回国创业的中国留学生不断增多。因此,以回国留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其代表研究有安部康久、徐亚文(2011)的《从日本留学回国学生就业状况和留学经验的评价:以研究生为例》。为了完成此论文的调查,安部康久和徐亚文针对中国辽宁省大连市和山东省济南市的相关学校研究生以及具有专业知识、持高学历的回国留学人员为中心,进行了研究调查。其结果是:“留学者对自己的留学有较高评价(安部康久、徐亚文2011:189)。”

奈仓京子针对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留学生进行了研究调查。其代表作品是2009年发表的《从日本留学回国留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制约的考察》。奈仓京子从回国留学生的视角,以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和广东省为中心对回国留学生进行了采访调查。随着回国留学生和中国国内博士研究生的增多,“对中国的大学来说,“海龟”不再向以前那样珍贵。

三、地域方面的研究

有关华侨华人在日地域分布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在横滨、神户、长崎居住的华侨华人为研究对象。近来,以东京、名古屋和冲绳等地区为对象的华侨华人研究也增加了。代表研究有山下清海(2007)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再留中国人的人口变化》。山下主要通过“东京都统计年鉴”第6次(1954年)到第56次(2004年)的“外国人登陆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京都在留中国人的人口变化的特征。山下把东京华侨华人的人口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称之为“停止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到1978年)。这一时期在日中国人人口变化不是很大。第二时期称之为“急增期”(1979年到1988年)。这一时期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日中国人急剧增加。第三时期称之为“安定期”(1989年至今)。这一时期在日华侨华人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国东北三省出生的中国人明显增加(山下2009:107-109)。

四、其他相关华侨华人研究

中国最著名的“侨乡”有江门、泉州、潮汕和梅州。近年来,相关学者开始了以“侨乡”和“华侨华人博物馆”为对象的调查研究。“侨乡” 研究的代表作品有稻泽努(2016)的《侨乡:华侨故乡的观念和实像》;长沼さやか(2015)的《广东省珠江达美侨乡的起源:以华侨的村和无华侨村为例》;兼城系绘(2012)的《“移民”支持的神社:福建省福州市的侨乡为例》等。

全球“华侨华人博物馆”包括正在筹建的有7个国家50家左右。其中中国国内有近30家,海外近20家,分布在亚洲、美洲、大洋洲等。2015年11月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会。此会对华侨华人对华侨博物馆研究有着重要意思。此外,玉置充子(2012)也对《广东省的华侨华人博物馆》进行介绍等。“侨乡”是华侨华人的故乡;“华侨华人博物馆”具有对华侨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等进行保存、研究等功能,因此,推动“侨乡”和“华侨华人博物馆”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以上总结了日本华侨华人研究的情况。日本的华侨华人研究开始于经济方面,之后发展到华侨华人的意识的变化、学校教育、地域分布、归国中国留学的就业等方面。近来又出现了以“侨乡”和“华侨华人博物馆”为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整理日本华侨华人研究,了解了日本华侨华人的研究动向,为今后新课题研究“中日国家关系的变化对在日华侨华人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仲耄1996).「日本におけるAS研究.『アジア研究;第13 期2号. 第80-118.(游仲勋:日本华侨研究.亚洲研究.第13期2号.第80-118页. 1996年).

[2]T永美保(2013)「獒幛稳毡兢摔けるASA人の研究史.『京都女子大学大学院F代社会研究科o要年;第7号、pp:73-82.

(门永美保:战后日本华侨华人研究史.京都女子大学大学院现代社会研究课纪要.第7号.73-82页.2013年).

[3]^放(1999)《在日AS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淙荨|信堂.

(过放:在日华侨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东信堂.1999年).

[4]朱慧玲: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以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为中心.第二版.日本侨报社2013年.

[5]田氪咀樱2004)(u)『日本ASA人社会の溥w:日中国交正常化以降を中心に中国研究月 第58第4号.

(田氪咀樱ㄊ槠溃: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以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为中心.中国研究月报.第58卷.第4号.2004年).

[6]杜国x(1991)『多文化社会へのAS?A人の戗D日本・台湾におけるAS学校卒I生の酉蚍治觥互去瑗控庋芯恐成蟾、横浜中A学校校昭芯渴.

(杜国辉:多文化社会华侨华人的对应:日本・台湾的华侨学校毕业生动向分析研究

丰田财团研究助成报告书.横滨中华学校校务研究室.1991年).

[7]裘m(2007)「日本におけるAS?A人教育にvする研究D多文化?多民族社会に向けての教育の再Bとn}D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文.

(裘晓_:有关日本华侨华人教育之研究:面向多文化,多民族社会的教育的再构造和课题.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8]安部康久・徐文(2011)「日本留学者の⒐後の就I状rと留学UYへのu:中国人の大W院修士者を事例としてp:182 集工房.

(安部康久・徐亚文:从日本留学回国学生就业状况和留学生经验的评价:以研究生为例.第182页.集工房.2011年).

[9]奈}京子(2009)「日本からの中国⒐者留学生の自己gFと「制sにvする事例的考察中国研究月.第63第4号.pp:1-19.

(奈苍京子:从日本留学回国留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制约的考察.中国研究月报.第63卷第4号.第1-19页.2009年).

[10]山下清海(2007)「第二次世界大獒幛摔ける|京在留中国人の人口浠人文地理学研究 No31 pp:97-113.

(山下清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再留中国人的人口变化.人文地理学研究.第31期. 第97-113页.2007年).

[11]慧婧(2012)「名古屋市における在日中国人の人口浠と住分布のgB考察pp:42-54 名古屋大学国际コミュニケション攻.

(慧婧:名古屋在住中国人人口变化和职业分布实际考察.名古屋大学国际交流专业 第42-54页.2012年).

篇9

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是传播岭南文化的大好时机,它将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华民族为弘扬团结、友谊、和平、欢乐、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做贡献的又一次展示,要传承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的一系列理念和宝贵经验,把2010年广州亚运会办成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亚洲体育盛会。它以“激情盛会,和谐亚州”为主题,以“动感亚洲,感动世界”为口号,充分体现了岭南人民对竞技体育与娱乐、休闲文化相融合的理念,也进一步迎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讲究“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以及人自身“天人合一”的休闲理念,那么,广州亚运会将充分体现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文化完美结合,通过以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为传播载体,进一步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将广州亚运打造成亚洲休闲体育盛会。2010年广州亚运的休闲体育文化元素

1.1广州亚运理念充分把握时代主题—“和谐时代”、“休闲时代”

广州亚运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把握了时代主题,又体现了亚运会的宗旨和举办城市的热情,同时表达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广州亚运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而且广州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热情洋溢迎接来自亚洲各地的朋友来参加2010年亚运会,让参加亚运会的亚洲同胞感受到广州亚运会的激情,让亚洲人民从激情亚运中融合休闲体育思想,创造和谐亚洲。对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奥运,我国赢得金牌第一的东道主荣誉,争取金牌第一应该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应该突出激情亚运,和谐亚运,休闲亚运,打造我们亚洲休闲体育文化理念,传播休闲体育文化。

1.2广州亚运新增项目富有的休闲文化特征

广州亚运会是亚运历史上设项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亚洲盛会。其中新增项目为体育舞蹈、龙舟、轮滑、围棋、象棋、板球等6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属于中国的,都是属于休闲体育项目类,其中龙舟进人亚运会,展示了“粤人喜水善舟”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而且在广州亚运会官方网站主页面版头设计起伏的线条及龙舟图案,融人了龙舟这一本土元素,充分体现了本届亚运会朝休闲盛会方向发展。广州亚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岭南文化的陪衬下尽显东方特色,追求“天人合一”,淡化竞技,实现“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将广州亚运会打造成为休闲体育盛会,树立亚运以休闲体育文化为核心理念。

1.3广州亚运与东方体育文化之说

先从亚运会的渊源说起,在20世纪初叶,受西方体育文化输人的影响,部分东方国家开始发展起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始有了区域性的体育国际交流,进而开始酝酿东方体育文化的整合,之后便出现了亚运会,从此我们的东方体育文化被竞技体育文化代替,因此,实在有必要建立属于我们东方的体育文化思想,但是现在的亚运会只不过是山寨版东方奥运会而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思想,成为奥运会的预选赛,失去了东方体育文化的本质和特色,我们应该发起东方体育文化,确立东方体育文化哲学思想,以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观念为主导思想,广泛结合亚洲各国的民族体育文化精髓,打破亚运会过去的精英型的选拔式,应该是联欢盛会,是健康、健身的休闲体育盛会,打造东方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亚洲运会,所以,借广州亚运是传播东方体育文化的最佳机遇。

2融合传播对策

2.1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

借助广州亚运契机和广州独特的经济和文化优势,加强与亚洲地区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这是打造东方体育文化的完美时刻,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加快亚洲体育文化发展,实现亚洲体育文化大融合,打造我们亚洲的体育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广州亚运的机遇,迎合周边国家的体育文化思想,如印度的瑜伽,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太极拳等休闲文化,举办每年的亚洲休闲体育大会。

2.2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提高媒体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意识

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那么,对大众传媒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才智,打造更好的传播理念和手段,使传播效果更明显。如凤凰卫视成为本届亚运会的媒体合作伙伴,它将把广州亚运会“激情”、“和谐”理念传递给全球华人,传递到全世界。

2.3加强志愿者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对“2010年广州运会”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很大挑战性,也具有特殊性,是在国内进行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次非常好的机遇。正是这个特殊性,使岭南休闲体育具备了良好的传播环境。为此,将亚运会志愿者加强培训,训练一批精通岭南体育休闲体育文化和了解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充当志愿者,为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服务,使亚运期间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做到面面俱到,把每一个海外受众作为传播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受众的群体进行分层,按不同国家或不同语言进行分群传播,让志愿者熟悉每一个国家的传播状况。尤其部分海外人士对以岭南武术为代表的南拳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根据其了解程度进行传播。那么,最重要的是志愿者需要精通亚洲各国的语言、要让志愿者有针对性的去了解岭南武术在他国的发展状况。所以,这批志愿者的来源,需要国家政府下放有关文件,让高校的精英人才为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奉献一份力量,将部分亚洲国家留学生出来为志愿者翻译。要充分发挥各类体育院校,及其体育会、社、馆的传播作用,开展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的有机结合,使亚运会期间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使传播效果最优化、最大化。

2.4亚运期间举办亚洲休闲体育文化节,以联欢形式灌输东方体育文化精髓,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

篇10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组织,在培养人才、研究学术、传承文化、化育人生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书院名称最早出现于唐初其职责多为收集整理、校刊修订图书,而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宋元时期书院与理学相互推动发展,这时期形成了书院的大发展时期。明清时书院的规模和数量超过以往。在清末科举改制浪潮中,我国古代书院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其他形式的新学取代。许多学者都给予古代书院以高度评价。曾以书院为楷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他认为书院的好处,一来是师生关系甚笃;二来是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是课程简而研究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1]又如指出:书院并不拒绝科学,如清代书院的课程,亦有天文、算学、地理、历史、声、光、化、电等科学。并认为光绪变政将一千年来的书院制度完全,而以在德国已行一百余年的学校代替使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

自20世纪以来,国内外出版发表了不少与书院有关的专著和论文,对书院的历史、书院与学术的关系、书院的教学、书院的藏书刻书、书院的经费筹措、书院的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众多研究中,我们发现书院发展与当地文化、经济、政治等紧密相关、彼此影响,本文拟从区域性书院研究的视角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涉及的研究地域

地域范围有大有小,有长江流域[3]、江南地区[4]、两湖地区[5]、西北地区[6]、岭南地区[7]。有一省为界,广东[8]、广西[9]、甘肃[10]、陕西[11] 、湖北[12]、江西[13]、河南[14]、湖南[15]、海南[16]、福建[17]、云南[18]、江苏[19]、贵州[20]、山东[21]、台湾[22]、四川[23]、河北[24]、安徽[25]、山西[26]、浙江[27]等。再缩小些,广东的有广州[28]、越秀[29]、梅州[30]、潮州[31];湖北有荆州[32];湖南有长沙府[33];福建有闽北[34]、泉州[35]、福州[36];江苏有苏州[37]、扬州[38]、江阴[39];安徽有徽州[40];浙江有宁波[41]等。曾出现著名书院、著名学者、著名学术思想或最早进入新时代思潮影响和改制的区域,相对研究量多且深入,主要是由于研究价值显化以及研究素材丰富推动。当然,有一批专门的书院研究学者,对当地区域书院研究发展的促进性不言而寓,像湖南书院的研究繁荣就很大得宜于湖南岳麓书院中国书院史研究中心的存在。

二、涉及的研究年代

不少区域性书院研究是对该区域书院从唐至清的整体追述,如周玲的《广西书院文化研究》、杨远征的《陕西古代书院研究》、叶其声的《福州地区书院研究》,但也有不少是断代研究,涉及宋代、北宋、宋元、元代、明清、清代、晚清。其中以宋、明清和清代为最多。庞亚妮写有《近三十年清代书院研究综述》[42]、郑升等写有《近三十年明清云南书院、文学研究综述》[43]。

三、涉及的研究内容

一些区域性书院是围绕书院的四大功能做宏观的概述,但许多区域性书院研究较有针对性,或切入点较小。如从学术思想出发,如刘平的《长江流域书院的学术研究》、卓进的《地域儒学与书院发展》[44]、衷海燕的《宋元时期书院与理学的发展――以江西吉安府为例》[45];从书院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与管理出发,如刘伯骥的《广东书院制度沿革》、俞梓炜的《苏州书院教育思想研究》、周文娟的《清代湖南书院考试研究》[46]、陈吉良的《清代湖南书院课程研究》[47]、谢丰的《晚清湖南书院改制研究》等。蒋建国对清代湖南书院的内部管理如教学、祭祀、藏书、刊刻、教职员选拔及其教学实践的规范、学田和经费管理等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48];从书院的社会影响出发,如简虎的《论宋元之际江南书院对社会的教化》、慕容勋的《清代广州书院城市化研究》。还有不少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专题研究,如周郁的《清代长沙府书院经费研究》、张维的《清代前期广西书院藏书研究》[49]、江凌的《试论清代两湖地区书院的刻书业及其兴盛原因》、蔡志荣等的《清代湖北书院的祭祀特点及意义》[50]、张莹莹的《山西书院建筑的调查与实例分析》[51]等。《江阴书院史话》介绍了江阴自宋代至晚清的地方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侧重记述了庙学的产生及发展演变为书院、高等学堂的情况,书中还涉及江苏学政驻节江阴的相关内容。

四、涉及的研究方法

概括区域性书院研究方法,有两种书院研究范式比较突出,一是研究书院本身问题,而是通过书院研究问题。第一种研究范式,多集中于书院的建立背景、官立私立、学术大师、教学管理等聚焦于书院本身问题的研究,这是书院研究中基本范式;第二种研究范式,不是以书院本身为聚焦对象,而是通过书院的分布、学术、教学组织、祭祀对象等等自变量来研究文化学术、地域、时代、政治等等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第二种研究以第一种研究为起点。李洁的《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的研究范式可作代表性说明,该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宋代福建路的书院进行考察。首先通过对书院的地域及时段分布、书院类型、书院建修者身份的考察,力图对宋代福建路书院的分布及创建形成一个总体性的认识;其次通过对书院师生的构成、学规的制定及其经费的来源等进行分析,以具体考察书院的运转情况;再次通过对书院里由于求学原因而形成的祖孙、父子、兄弟同事一师及学术婚姻等的考察,为研究宋代学术流派的巩固与发展及当时社会的人伦理念提供一个相对独特而有意义的视角;最后通过考察杰出人物和社会变动等对福建书院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书院和理学的密切联系以及书院在面临社会巨变时所做出的反应及呈现出的面貌。周文娟在《清代湖南书院考试研究》中

对湖南书院招生人数、生徒分布、年龄结构、家庭举业情况等都借助了图表的分析方法。此类量化研究是对书院传统研究的一种丰富。

五、整体述评与展望

纵观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对区域性书院的研究,有如下特点:(1)对书院整体综合性的研究如对书院演变、发展历史和书院制度形成、沿革方面非常深入;(2)对地方性书院的研究近年来出现热潮,涉及到的区域更为广泛,但专著较少,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特定地区书院的研究尚未全面铺开;(3)在对特定某一书院的研究上,多集中在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鹅湖书院等著名书院的研究上,对其他书院关注较少;(4)对和书院有关的义学、家学、族学的研究还相对较少;(5)在对个人和书院的关系研究方面逐渐重视起来,尤其是对朱熹和书院关系的研究,但其他名人涉及较少;(6)关于区域文化方面的研究虽颇有成果,但将地区的书院建设,与学者、学派和书院相结合来考察地区文化渊源的论著尚不多见。由此,我们可以对今后的区域性书院研究做出展望。原有的基础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还将会继续,但研究的潜力已经大不如昔,但专题性研究仍大有可为,区域性书院研究的热点将从上述6个特点突破和补充中产生。

参考文献

[1].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J].新时代,1(1),1923年4月.

[2].书院制史略[J].东方杂志,21(3),1924年2月,转引自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597.

[3]刘平.长江流域书院的学术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1.

[4]简虎.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5]江凌.试论清代两湖地区书院的刻书业及其兴盛原因[J]. 三峡大学学报,2008,(9).

[6]张世清.西北书院制度略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7]曾燕闻.明清时期的岭南书院及其对文化的贡献[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4) .

[8]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

[9]周玲.广西书院文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10]王迎喜.简谈清代甘肃的书院[J].河西学院学报,1988,(1).

[11]杨远征.陕西古代书院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12]蔡志荣.明清湖北书院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3]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14]刘卫东,高尚刚.河南书院教育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5]谢丰.晚清湖南书院改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16]汉霞.明清两朝的海南书院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年.

[17]李洁.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18]李天凤.明清云南书院发展述略[J].教育评论,2003,(2).

[19]赵秉忠,王申.清代江苏书院述论[J].清史研究,1993,(4).

[20]高志刚.论明代贵州书院发展及对贵州区域文化的影响[J].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8.

[21]李伟.山东书院史话[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22]蒋素芝.康雍乾时期台湾书院教育初探[J].船山学刊,2010,(1).

[23]胡昭曦.四川书院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0.

[24]衣长春.清代河北书院述论[J].学术探讨,2010,(3).

[25]张晓婧. 明代安徽书院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26]王志超.山西书院文化的历史流变[D].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27]王心喜.浙江古代书院通论[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9).

[28]慕容勋.清代广州书院城市化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29]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等.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30]李惠芳.客家梅州地区书院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1]吴榕青.潮州的书院[M]. 成都:艺苑出版社,2001.

[32]张相猛.明清时期地方书院教育研究―以荆州地区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33]周郁.清代长沙府书院经费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34]吴昊.闽北书院教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35]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书院[M].济南:齐鲁书社,2003.

[36]叶其声.福州地区书院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37]俞梓炜.苏州书院教育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8]徐祥玲,杨本红.清代扬州书院的兴衰[J].扬州师院学报,1995,(1).

[39]赵统.江阴书院史话[M].合肥:黄山书社,2005.

[40]李琳琦.清代徽州书院的教学和经营管理特色[J].清史研究,1999,(3).

[41]钟小斐.宁波历史上的书院及学术流派刍议[J].嘉兴学院学报,2005,(5).

[42]庞亚妮.近三十年清代书院研究综述[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

[43]郑升,赵锦华.近三十年明清云南书院、文学研究综述与展望[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44]卓进.地域儒学与书院发展[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45]衷海燕.宋元时期书院与理学的发展――以江西吉安府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

[46]周文娟.清代湖南书院考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47]陈吉良.清代湖南书院课程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48]蒋建国.清代湖南书院的内部管理[J].零陵学院学报,2003,(6).

[49]张维.清代前期广西书院藏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2).

[50]蔡志荣.清代湖北书院的祭祀特点及意义[J]. 教育评论,2009,(1).

篇11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阅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自主阅读。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名著导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外读物泛滥,质量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开设了名著导读课,由教师给学生进行“名著导读”。在要求学生读一部文学名著之前,我设计了“走近作者”“走进作品”、“精彩片段介绍”等几个栏目。通过教师充满激情、深入浅出的指导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慢慢走进名著,享受畅游书海的快乐,引导学生读一些教学大纲要求必读的名著,例如,初一的《西游记》《童年》、初二的《水浒传》《名人传》等。

学生读完后也可利用导读课进行交流,这也是必需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回顾,二是检测。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可以采用“主要内容概括―人物故事竞猜―优美片段赏析―读书后的收获与感悟”这一基本流程来进行。另一种是分小组汇报交流,小组之间采用不同的汇报方式来进行,如手抄报介绍、课本剧表演、分角色朗读、读后感交流、精彩片段朗读、个性化点评、我最喜欢的故事、我最喜欢的人物等,这样各个小组自由选择,交流的气氛更热烈,效果也会更好。

2.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需要氛围,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这氛围需要营造,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开辟图书角,创造读书条件

农村学生书源较少,为实现资源共享,动员学生把家里闲置的图书自愿捐赠到班级,再加上学校图书馆借出的一些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选出图书管理员,专人管理。由班级定期张贴“好书推荐”“阅读卡”“好书大家读”等栏目。学生在校可以随时借书和读书。这样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提供阅读环境,指引阅读方向。让学生有书读,有时间读,有兴趣读。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这真是小小班级图书角,开辟出学生阅读大世界。

(2)评“阅读之星”,张扬个性阅读

抓住学生好竞争、乐表现的心理,举办“阅读之星”竞选活动。学生在竞赛活动上“晒”自己所读过的书,读的书越多,得分越高。然后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并谈自己从书中得到的收获。通过竞选活动达到读书评书、好书推荐的目的。让学生议一议、评一评所读书籍的优劣,从而达到互荐好书,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目的,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品位。让他们自觉拒绝目前市面上最为流行的漫画、言情、武侠等快餐文化。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只有阅读多了,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透彻理解的能力、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能力、对作者含蓄的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才能显著提高。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课本当做范例使用,注重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牛鼻子”。学生也只有通过这些训练,才能掌握基础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真正做到得法课内,运用于课外。

1.抓标题,掌握整体信息

俗语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可以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体裁、话题范围,帮助读者迅速推测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意图。因此,阅读文章可从标题入手。如,《竹林深处人家》,通过审题可知,课文主要写了竹林和人家两方面的内容,再审题目可知,竹林深处是修饰限制人家的,可见课文描写竹林是为写人家作铺垫。孟浩然的《洞庭湖赠张丞相》,通过审题可知这首诗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望洞庭湖所见之景;二是紧扣赠张丞相来写。又如,《爱莲说》写了作者对莲的感情。当然文题还暗示了文章的文体等,教会学生快速通过文题掌握文章的整体信息。

2.抓文眼,把握文章中心

关于文眼,清人刘熙载在《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说明白点,文眼即文章构思的凝聚点,是作品中脉络层次的关键之语,它往往能“一字穷理,定全篇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脉络”。文眼是文章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全课,带起对文章的理解,能更好地把握全文的中心。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统摄全篇的“文眼”,据眼求法,从而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的匠心。如,茅盾先生的名作《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这一文眼在文中一咏三唱。文章更是紧扣文眼,从三方面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写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次写其力争上游的外貌的不平凡,再写其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极富层次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些设置有“文眼”的课文,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并捕捉传统文章艺术构思信息的“文眼”。理解其在文章中各个方面的种种关系,从而欣赏、借鉴作者巧设“文眼”的匠心。同时也就更快、更全面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精神所在。只要我们能引导得法,天长日久,总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准确、快速把握文章立意及布局谋篇的能力,又使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抓住“文眼”,举纲张目,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3.授文体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取,体裁多样,既有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有散文、小说、书信、童话等,丰富多彩,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熟悉各种文体,把握文体阅读规律,学会理清线索、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掌握写作手法等,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课文是例子也是引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这些课文为例系统地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知识,大胆取舍,分类教学。同一体裁的课文,内容上舍难求易,最好选取文体特征较明确的,教会学生熟悉不同文体特征,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也可以以课文例子所负载的语文知识点和规律为依据,在相关的课外读物中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训练所学的语文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自然写作能力也会增强。

参考文献:

篇12

一、小学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感恩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尤其是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以及教育目标的差距,都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深度思考的问题。第一,学校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的问题依旧存在,多数小学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重视“主科”课程忽视德育教学效果的情况。不仅仅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缺失,也体现出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学校将升学率作为教学重点,形成的是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以及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且评价的基础数据就是数语外的分数,忽视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实际水平就受到了影响。第二,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知不足,在小学生感恩教育中,家长尽管已经意识到要进行感恩教育,但是重视程度并不够,不仅体现了教育方式和教育意识层面上的滞后,也表现在教育常规化处理措施方面的单一性,往往只是口头说教,其实际教学效果和实践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由于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在成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多数父母都将教学重点和教育目标放在读好书,考取重点学校方面,家庭教育中溺爱的问题较为严重,甚至完全包办了学生的衣食住行,这就导致学生对外人的关爱和帮助缺乏认知,学生不懂得回报的重要性,使得感恩教育效果并不符合预期。除此之外,家长和学生缺乏沟通也是较为明显的问题,学生不能对父母的付出有明确的认知,也无法感同身受的理解父母工作生活的压力和辛苦。这就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逐渐产生隔阂,无法建立一致的价值观,也就更无法真正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怀。第三,社会环境中感恩意识的缺失,在社会结构和发展变革逐渐加快的背景下,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都受到影响,小学生分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往往会受到社会恶习的影响,若是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就会出现“感恩意识”逐渐淡薄的情况。全社会感恩文化得不到有效落实,就使得教育导向出现严重的偏差。

二、小学感恩教育的应对策略

在小学感恩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教育流程,保证教育对策的完整性。第一,开拓感恩教育的渠道,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更全面地认知感恩意义。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人物故事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永远的歌声》等等都是经典的感恩教育教材,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谈认知、抒领悟,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互动中提高对哲理的认知,进而体会感恩这种美好的情境。随着学生的阅读机会在增多,这就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内感恩教育书籍学习基础上,提高课外读物的教育水平。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家长建立有效的家校互动,积极向家长推荐相关读物,提倡亲子共读,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的同时,确保学生能逐渐内化其中饱含的美好情感。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充满教育意义的短片、电影、片段等,利用直观刺激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效果,在观影结束后,组织学生进写观后感,抒发直接的情感,以此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教师还可利用时下便利的网络通讯工具,选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新闻人物等视频,如水灾、火灾、地震等,通过播放感人事例及时展开讨论,借助探讨让他们懂得感恩的意义,唤起他们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对祖国和大自然的感恩之心。第二,树立典型,于无声处引导学生认同感恩行为。据心理学家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行为模仿能力较强,除了同学之间的习惯模仿,还包括对教师的模仿,对家长的模仿和对其他熟悉人的模仿。因此,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自觉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树立自身的示范性。同时还要与家长共勉,共同树立良好的育人形象,获得孩子的认可,你的教育机制和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情感,对他人的关心帮助心存感激。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开展主题班会,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感恩故事,利用班会课或演讲或表演或图解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内化的过程,从思想认知层面提高对感恩教育的认同,从而保证感恩教育能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实际的教育价值和优势。第三,找准时机,引领学生积极践行感恩活动。感恩教育首先的意义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而最终的落脚点是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从而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创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因此,我们要找准时机及时将学生萌芽出来的感恩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回报恩情,在日常生活中如记住爸妈等长辈的生日,在生日当天送上真诚祝福的同时为长辈做一顿他(她)喜欢的饭菜、帮他们洗一次脚、洗衣服等;又如结合节日(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儿童节等等)为关心、爱护或帮助过自己的人制心卡或写一封感谢信以表自己的感激之情;再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献爱心活动以回报社会……学生必将在一次次的践行活动中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幸福,进一步升华感恩的真挚情感,从而增强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感恩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问题给予具体的解决,提高家校互动的效果,也要引导学生和家长之间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提高社会关注度,构建和谐化的社会氛围,真正提高小学生感恩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兵惠.朴素的感恩教育深刻的人文关怀———浅谈如何把感恩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C].第三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论文集.2014:403-407.

篇13

一、职教语文课的教学现状

1、学校不够重视语文课,列为公共基础课。

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目前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境地,有些高职开设了高职语文课程,不管是文课还是理科学生都上,这是对语文教学十分重视的举措。但是有些理工科院校根本就不设语文课,文科类也只开设应用文之类的课程。中职学校一般在一年级开设了语文课,二年级就开设了一些应用文的课程,理工类学校基本就不设语文课了。而语文课课时每周只有二节,最多的不超过四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因为各种原因,现有教材内容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只得做删减。至于学生,除部分对文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外,大部分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认为读职业院校就是为了学门技术,将来可以就业,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学的专业与语文无关,学习的主攻是专业课等等。似乎在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是可以被弱化甚至可以取消的。

学校对语文教师的绩效考核也不够重视,其他专业课课程的系数多为1.1,甚至1.2,而语文课程的系数只有1.0,甚至0.8,语文老师在职校地位不高,工作积极性自然无法调动起来。

2、语文教师缺乏职教特色,教学方法单一。

职业院校大部分语文教师来自普教系统,缺乏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经验,往往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现象十分普遍,很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在中学时本来就不愿学习文化理论知识,来到职校依然要受到唐僧念经式的折磨,根本就提不起精神学习,严重缺乏兴趣。教师随意应付,学生苦不堪言,结果是教学效率低下。语文教学如何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课题。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读写听说能力差。

目前中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多数学生不看报不读书,更加不爱写东西;口头表达能力也十分差,说起话来结结巴巴,或者嗦嗦,辞不达意;作文就更困难,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甚至连请假条都不会写,更别说写实验报告、工作总结之类了……

职校的毕业生,即使他的专业技术再好,如果语文素养差,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也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如果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差,不会倾听人家意见,那么他与别人沟通交流时就会存在严重障碍。如果他的写作水平低,即使再有好的工作经验,也不能够好好总结成文,就难于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

职教语文教学现状堪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不能弱化,更不能取消,而是需要加强。

二、职教语文课教学的对策

1、学校领导要重视职教语文课的教学工作,将语文课与专业课程并重,提高职教语文教师的政治地位,在绩效考核中加大系数,从制度上给予应有保障,提高职教语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购置各类书籍充实图书馆,或者开设电子阅览室,供师生们阅读,拓展视野,吸取知识的养分。多开展阅读、写作、演讲等相关赛事,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

2、创设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刚到学校时,学生往往都会充满好奇心,但又念家心切,这时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机会。老师可以选《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这篇文章,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再带着问题阅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才是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阅读前可以提出问题:(1)你认为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有哪些收获?(2)牛顿不喜欢学校,但他为什么又来到剑桥求学?(3)你第一天来到我们学校,遇上了哪些有趣的事情?(4)在中学时,你喜欢读书吗?你为什么来读职校?

等学生阅读完后,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真正做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挥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学习目标的主动探究者、建构者。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经验,是情境教学法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由教学内容决定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学习新知识,体验新知识领域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乃至生成创新性。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在特殊的情境中感同身受,在体会中学习知识,继而转化为能力,更具有人文教育的内涵,使人产生情感,体现人文关怀。中职生的学习质量取决于学生依据自身经验、知识去建构有关知识和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认知记忆的能力。情境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运用很多,特别是专业课教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或现场教学,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要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来说,有三点:一是要明确教师的职责;二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三要确立新的教学观。

3、结合专业,强化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倾听和沟通能力。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语文教师要懂点所教班级专业课的有关内容,在教学中结合专业需要组织相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多下功夫,不断探索,将语文教学与专业课或其他课程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形成职教语文的特色。

比如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向主管或客户口头汇报你作品的创意及设计元素。在现代商务活动中,员工的沟通能力变得十分重要。职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讲话、汇报是口头沟通信息的常用形式,也是获得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和团队成员理解的重要方法,技巧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个性特点的和谐统一。

在运用口语交际时,要注意:(1)能够注意对象和场合;(2)耐心倾听,根据对方表情、首饰,理解对方观点和意图;(3)自信地表达自己观点,主体明确;(4)说话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能够根据现场需要调整内容和形式。

如果是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多训练推销的语言艺术。

销售人员要以有效的语言表达尽快地引起顾客的兴趣,排除疑虑,激发购买欲,最终实现商品成交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销售情景,让学生注意几点:(1)首先要注意礼貌礼仪,一以恭敬的称呼、亲切的语气主动地与顾客打招呼,获得对方的好感;(2)介绍商品注意分寸,不说过头话,做顾客的顾问,帮他们排忧解难;(3)要熟悉商品的特别之处,介绍时要通俗易懂,注意语气语调;(4)不管成交与否,都要礼貌道别。

4、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现代职校学生,多数喜欢上网,玩电脑,他们当中有很多微博控、微信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以电脑输入文字为主,影响了他们执笔书写的能力,甚至出现能读音却写不出字的现象,学生少练字或者不练字,字写得不规范。为了改变现状,职校语文教师要加强指导,要求学生记住每个字的运笔、结构等,学会在往后的书写中运用。

写作对于职校学生来说是最头痛的。有很多理科学生懂得机电技术,但不能说出维修的具体流程,更加不会写出实验报告、总结之类。有些学生在就业实习前,连个人求职简历都不会写。

现代社会中,提供给我们表情达意的形式越来越丰富,日记、随笔、书信、求职信、应聘书、计划、总结、请示、批复、报告、论文等等。作为职场人士,与日常工作任务相关的文字写作多半不是与个人情感有关的日记、随笔,也不是文学、文艺之类的散文、小说或影视作品,而应该是计划、总结、请示等应用文。

指导学生写作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但不少教师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教学生掌握文章的起承转合。作文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工作实际;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热情对待周围的人与事,爱憎分明,有了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要求学生讲真话、讲心里话,不要矫揉造作、虚设假构;适当时让学生学点辩证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议论能力。中职生除掌握应用文写作外,可以指导一部分对写作感兴趣的学生写议论文和复杂记叙文。有位学者曾说过,学生写得一手好字,有副好口才,写得一手好文章,到社会上就有了择业的优势。

总之,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不能弱化,更不能取消,而是需要加强。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融入职教特色,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文,联系实践,提高读写听说的水平,切实提高职校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语文》第五版(上册)[J]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7月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