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专业建设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专业建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专业建设论文

篇1

以学科建设为支撑,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科教融合的教学方式

以生命学院、药学院、化工学院为依托的生物技术专业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遗传学、药剂学,以及一个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交叉学科建设点。拥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I期:资源生物学;II期: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在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学科优势与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整合。我们要求所有任课教师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既要专注本学科领域内知识的掌握运用与发展,又要放宽视野,关注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发展的趋势,力求教学内容符合新世纪对生物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讨,开展具有特色与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的探索。学院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并给予相应的经费配套支持。近几年本专业教师围绕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功申报了20余项国家与省部级教研教改课题,如“生物技术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建设”,“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等,发表了近40篇教学研究论文,其中植物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普通生物学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另有省级精品课程10门。生物技术是实验科学,通过实验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质量生物技术人才的关键之一,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本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我们淘汰了落后的实验,适量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设了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同时我们还强调将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如油菜Toc33基因的克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引入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通过该实验学生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质粒提取、基因组DNA制备、PCR、电泳、DNA分子重组、遗传转化、重组子筛选鉴定、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等基本技术。再如以高原植物狼毒为研究对象的天然生物杀虫剂的研究是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引入到天然产物分离制备技术实验课程中,使学生掌握了天然产物从分离制备到纯度鉴定及性质分析所涉及的一系列实验技术,这种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比单个的验证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同时还让学生获得了近似于科研工作的综合性训练。

构建卓有成效的师资培训与人才引进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也是专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师资队伍的水平高低、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质量。在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政策保障,让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走上讲台为学生讲授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指导,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院陆续出台一系列保障师资培训的措施:如提倡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在职攻读学位的教师给予工作量的适当减免;实施教师研修计划,选派拔尖人才、骨干课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进行短期和中长期研修,扩大国内国际交流规模,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等。完善而有保障的师资培训措施,使得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成为本专业教学中坚力量。近几年,本专业教师中有两人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1人获得四川省教学名师称号,3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另有8人获得校教学优秀奖。在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的同时,学院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做到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有机结合。近几年先后从国外引进了20余位优秀人才,这些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均承担了多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并开设多个前沿讲座,将学科前沿与专业基础有机地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为满足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求,还特别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我们选择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的优秀、成功企业家和创业者作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开设实践环节教学课和创业实践课。如世界著名生物学家、发明家梁朋博士、四川三叶草生物制药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为本科生讲授生物制药,同时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李伯刚博士,成都地奥集团董事长,为本科生讲授制药企业经营管理,同时指导学生在地奥集团的生产实习。此外,泸州老窖酒业集团总经理张良以及水井坊集团副总经理赖登燡均作为我院兼职教授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

以雄厚而独具特色的科研优势加强实践训练,促进生物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篇2

1重视开展学科建设与支献需求调研。是面向本科教学落实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的首要问题

学科专业的设立与发展,是以实施国家学科重点发展战略为目标的。而大多数新办专业是在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引入创新机制为灵魂和核心的前提下诞生的。因此,一些新专业一经建立就很快成为重点学科。我们必须认真着手总结、研究和规划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构建适应激励创新和具有活力的培养机制,逐步完善以适应培养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需求为目标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深化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文献资源建设改革。尤其对已成为重点学科的新专业、学科带头人或拥有高水平研究课题的导师,必须定期实施跟踪服务,研究最大限度地满足新专业文献资源需求的有关问题。

1.1注意新办专业学科发展动向

新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全面的文献资料做支撑,快速增长的新专业大大地激活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利用率,也凸显出了一些新办专业的文献资源欠缺的问题,加剧了满足新专业师生读者需求的困难。学科专业的设置,在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对于基本稳定的学科专业、发展势头好的专业与发展前景一般的专业,应予以区别对待。在购书经费开支的比例上体现出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及时反映出现行专业设置中重点学科与非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配置发展变化情况,积极探索与规划学校优势专业的数据库建设。加强对学科专业文献资源建设的宏观监控,视各学科专业发展的不同变化情况,掌握文献资源建设的侧重点和重点,以培养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急需的新型专业人才,灵活地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做出及时地快速反应和调整。

1.2注意开展文献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分析

加强对新专业文献的收藏方式、收藏数量、收藏质量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一是要从总体思路设计方面,研究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的问题,统筹制订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要研究制定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和质量保证措施;三是要适应新专业教学、科研的发展需要,研究论证新设若干种专业的文献资源建设保障问题;加强文献资源建设质量对新专业人才培养的利用效果分析,就全面提高文献资源建设质量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指导性方案。从建立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过程、质量保证效果等进行深入研究,对是否高标准地按质按量建立稳定可靠的馆藏结构,按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与和谐社会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新专业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加强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

1.3注意与时俱进地理顺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的相关思路

要以科学的效益管理观念,用新型的文献资源体系来对应与满足学校办学发展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按比例确定各学科专业、新专业等的购书总量、种类及复本率措施;研究制定本馆与院系资料室两级联网共建共享的措施;改进本馆借阅方式与馆际互借及资源共享的措施;与院系和馆际协作开展馆藏资源建设的措施;文献开发与电子文档制作的措施;馆藏资源的利用与用户教育措施;馆藏文献的保护与剔除措施等。通过丰富的特色馆藏信息资源吸引广大读者,以实现图书馆利用效果好的办馆目标。

2“重视制定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策略,是展望未来从理论上指导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藏书质量的比较分析,是文献资源建设研究预测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探索专业数量仍在继续不断增加的新专业文献需求问题,必须制定与实施中长期藏书建设发展规划,科学地制定具有本馆特点的藏书发展策略,形成相应的与之相匹配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方面的发展目标,提出或预测未来若干年的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发展趋势,总体预测、设计馆藏文献资源及其保障体系的构建。尽快使新专业的文献资源形成结构合理、教学需求质量高、富有学术馆藏特色的教学文献资料保障结构体系,保持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1制订具有本馆特点的藏书建设发展措施

随着创建学术型图书馆工作重心的调整,逐步形成馆藏文献资源能为学校各项决策、各前沿学科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论证依据。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创造富有本馆职能特征的馆藏体系结构,强化富有本校办学特点的优势特色专业的文献收全率。建立起对本校学科专业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保障体系。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发展呈现出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更加突出本校的专业设置特色,藏书结构伴随着更具科学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文献保障体系的建立更加科学规范与严谨。通过不断地调整磨合和接受各级教育部门评估等考核检测,使文献资源建设更加能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2.2制订建立馆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措施

新专业的申办获准设立,有些得到一定的专项学科建设经费。在拨给所属院系的专项资金中,其中一部分用于该院系资料室购置新专业学科的文献资料,仅作为支撑学科教学的即时之需,仍需校图书馆在馆藏常规文献资源建设中,把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当作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加以考虑。每个新专业的设立,采访部门都向书商及时征集有关的专业书目,采取订购或到国内各大图书卖场现采,迅速购进新办专业所急需的专业学术著作和教学参考书籍。随着院系调整发展变化的情况,跟上学校的办学思路,协同调整和完善馆藏书刊结构,不断修订《文献资源建设原则及标准》,充实适合学校学科专业与教学科研发展需要的馆藏体系。同时,注意发挥现有优势学科专业文献的作用,利用相近学科专业文献资源的支撑作用,加强新办专业文献资源的建设。

2.3制订新专业应急机制的文献采购措施

一大批新专业的相继建立,解决新专业广大师生的文献需求问题,被客观地提上了议事日程。新专业的成立,都具有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是在建立社会专业需求和人才需求发展预警机制的前提下,经过充分的评估与论证,才最终确立的。短期内加大购书经费来四处搜寻突击完成新专业的文献购置任务,无疑会给常规的文献资源建设带来一定的冲击。将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与常规文献资源建设紧密结合的问题,是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的新问题,也是困扰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的一道难题。应着力采取提高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中文文献资源收全率,保证新专业文献资源满足专业教学需求,重视文、理类专业文献和学科前沿文献的建设。

3“重视调整采访措施优化馆藏结构策略,是面对现实具体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切实保证”

在为学校新专业采集文献的过程中,本着合理使用购书经费,注重核心图书的采购,兼顾一般的原则,围绕学校新专业的性质、教学任务、课程设置和科研的需要开展藏书建设工作。尤其是在面对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工作中,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机制。采访工作要根据图书市场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各项采访业务工作环节的应变对策,加大中文图书需求信息的采集力度,及时地采取各种采购方式,购进各专业急需的参考书籍。尤其要具体注重搞好下列几项工作。提高学科专业文献信息服务的水平,就必须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及时补充购入学科专业发展所需的大量学术文献,藏书建设的日常工作准则都严格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的文献需求标准来开展。

3.1加强获取最新的学科前沿书目信息,提高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水平

学科前沿动态信息,是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重要决策依据。新专业与前沿学科联系紧密,依靠捕捉最新的学科前沿信息,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发展状况,取得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凭借文献资源的大量前沿动态信息,开展新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高校图书馆要逐步做到能够自主地、持续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学科前沿文献信息,借鉴和运用研究成果,推动新专业学科建设的较快较好发展。关注新专业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有关文献资源建设问题。瞄准各学科的前沿学术动态,侧重重大的学术问题,探索现代社会知识生产、与采集渠道的各种情况,入藏各个学科专业所涉及的理论学术著作。在研究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应从过去着重研究纸质文献载体扩大到搜集网络信息资源。新专业中的一些重点学科代表了高校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准。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立足于提高新专业的文献资源建设水平,承担起促进新专业学科发展的重任。

3.2加强电子资源的采购和开发力度,形成新型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网络体系

凝聚着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人类知识传承的物质载体,由长年累月历史积淀,经过采购、加工、典藏入库的纸质等载体文献与“虚拟馆藏”的网络信息资源共同构成馆藏文献信息资源。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严格科学地建立规范的文献保障体系,突出馆藏特色。以丰富的馆藏学术专业书刊资料、电子图书、中外文全文数据库等组成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多维化地为读者广泛提供服务,网络体系的强大功能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而且使文献信息资源的结构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虚拟馆藏”的网络信息资源承载并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和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形式多样的学术论文、综述、史料等电子文档,使相应规模的电子图书及富有本馆特色的中外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博硕论文、学术讲座与报告的电子资源文献藏量吸引和满足读者的需求。

篇3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篇4

我国园林专业最初成立于农林院校,改革开放后,一些综合类院校和建筑院校也相继开设园林专业或类似专业,如景观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变化,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效显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园林专业人才。但是,与国际著名高校的园林专业相比,师资队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建设

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从平时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另外,个别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工作上,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

2.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或科研院所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尽管学历较高,但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没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是来自书本,是间接的。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青年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实践经验少,教学语言不够准确,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

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由于受到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条件的影响,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轻实践活动的问题。教师基本坐在办公室里,在电脑前写论文,忽视了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导致教学质量没有提高,甚至下滑。

4.缺乏国际化教育理念

教学中,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多强调本地化的专业知识,不重视国内外其他区域相关知识的介绍,不能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重要性。

5.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和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亟须完善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较低的劳动报酬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风以及教学质量;领导意志表现突出的教师评聘机制不能制度化,导致不能公平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评判考核;落实各项人才待遇的时效性较差,使得部分教师的晋升空间受到挤压。这些现象都严重挫伤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部分教师不再把教学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谈不上去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研究,结果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学生深受其害。

6.专业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待改善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的居住环境和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园林专业教师的收入与劳动付出并不成比例。例如高校教师与同等学历、相同工作年限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工资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也导致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园林专业人才选择了薪金待遇更高的企业单位。

三、对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开放胸怀,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建设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国内大部分农林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都开设有园林专业,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深造。另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园林专业中也有不少中国学子。因此,应该吸引和鼓励国内外优秀园林专业博士、硕士来校工作,积极投身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中。

2.立足现实,培养已有的教师队伍

第一,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去国内外知名园林企业挂职,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加入行业协会,贴近生产一线,经常参加行业会议,了解园林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第二,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教师通过积极开设开放实验室项目,吸引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课题得以完成,又使学生体会了科学思想,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更好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使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联系起来。第三,增强教师国际化教学的能力。目前,东北农业大学70%的园林专业教师均有国外留学经历,但是仅仅开设了一门校级双语课程和一个省级双语教学项目,双语教学的潜力有待挖掘。应该通过邀请国外优秀的园林企业家、工程师、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交流,招收国际留学生,以提高专业的国际化层次。第四,通过制定一课多师、一师多课以及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将教师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可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五,建立研究生助教制度。高校教师既有科研任务,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有时难以兼顾。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生助教制度和助研制度,使优秀研究生能够更早地参与教学实践,为培养后备教师奠定基础。第六,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适当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和提高生活和工作水平,来鼓励青年教师更专注地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篇5

从2001年6月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批13所高校试办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以来,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国开设电子商务本科高校已达275所,高职院校近700所。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达200多万。但是,从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的统计得知,我国的电子商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20%,远远低于普通高校其他专业的84%的就业率。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在人才需要紧缺的背景下,究竟为什么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这么低?是否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有关呢?为此,我们做了一项对我国部分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情况的调研。

二、调研的对象及方法

(一)调研的对象

本次调研的样本范围是河南省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专科共44所院校,调查的对象分为三类:(1)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院系的分管院长及系主任。(2)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部分老师。(3)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二、大三、大四的在校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分为三类:学校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二)调研的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用现场问卷调查,共发学校问卷44份,教师问卷380份,学生问卷1620份,其中学校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回收率分别是92%,96%,97%,对学校、教师、学生采用的是抽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涵盖了招生规模、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和实验室建设5个方面。

三、调研的内容及结果

(一)电子商务专业招生规模

自1999年这44所高校开始招生以来,截止到2006年10月各高校累计招生30021人,其中本科学生累计招生5891人,平均每年招收737人;大专累计招生24130人,平均每年招生3016人。

电子商务的招生总体规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9—2004年,期间招生规模和增长速度持续攀升;第二个阶段是从2004年至今,总体规模略有下降并维持平稳。另外,高职高专的招生规模在2004年达到顶峰,此后快速下滑,而本科招生规模自1999年以来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的趋势,波动并不大。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高职院校减少招生规模,而本科院校招生规模比较小,不同学校定位不一样。主要可能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所以,总体还是呈上升趋势。

(二)电子商务专业定位

考虑到专业定位对于专业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目前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对于专业定位不能清晰地界定,因此本次调研从培养定位和就业定位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目前的现状。

1、培养目标定位。关于培养目标定位,这次调研,设计了四个选项,分别是通才、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四个方面,调研的结果(如图1所示)。

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占68%,教师占57%,而学生占22%,有44%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从调研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对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不够深入,许多学生并不能明确分析专业的定位。

2、就业方向定位。从调研的结果(如图2)看,86%的学校和有68%的教师认为在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就业。最明显的不足是有48%的学校问卷和48%的教师问卷认为在网络公司就业。不明确、自由就业的问卷比率,学校问卷占27%,教师问卷占20%。

产生这样的结果有两个原因:一是对电子商务专业认识不够,同时将网络公司与电子商务公司混淆;二是目前的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模糊,导致许多学校对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定位不准。

(三)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案

1、课程体系的设置。工科学校偏重于计算机方面的培养,而文科院校偏重于经济管理方面的培养,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73%的高校是既想培养技术型人才又想培养管理型人才。认为是管理类的占20%左右,技术类的占5%左右,其他的占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学校对专业本身了解不够深入,导致课程设置不一,这样很容易培养出一种“四不像”的人才。

2、教材使用情况。我们分别从教材的选用(指国内与国外)内容,当今经济需求相一致和社会需求等几个方面进行调研,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有21%学生不满意。原因有:第一,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第二,不同课程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叠加;第三,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

(四)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力量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许多电子商务老师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评价很好,分别占29%和26%,而对老师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评价很好的只占11%和10%。学生对老师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评价比较低。主要由于教师是真正科班出身的老师很少,这就导致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低。

(五)电子商务实验室建设

调查显示,在44所开设电子商务的高校中,有32所高校有电子商务实验室,占73%;没有的占27%。而试验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模拟试验,占70%左右。没有开展电子商务实验室的高校可能是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硬软件设备较落后,培养定位模糊等原因。由于电子商务模拟实验比较容易开展,而且离电子商务专业比较近,开展体验式实验,费用又少,所以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的高校较多。

三、讨论与建议

依据招生规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培养的学生得不到社会的接受,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电子商务人才迫在眉睫了。

(一)社会需求为导向来定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应当从社会的需求入手,高校对电子商务各类专业人才的受训课程按需求设计,使各类人才走出校门后能够符合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并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的行动。人才培养定位是人才需求差异化时代的必然结果。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应分不同层次,按不同形式有选择地进行。从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应用和需求看,主要应培养事务型,商务型,研究型和战略型四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人才。

1、事务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是:精通信息技术,如网络建设,系统管理,主页制作,程序开发等。同时具有一定的现代商务知识,理解商务需求能从技术角度对电子商务进行支持。

2、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这是一种前瞻型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具备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开发和电子商务项目策划分析的双重能力。

3、研究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是:通晓电子商务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是某一行业或某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专家。

4、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的网络经济,网络规划和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了解电子商务的精髓,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很强的业务协调与商务决策能力,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控制着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命脉。

(二)注重教材与课程设置的合理,突出综合性

1、在教材建设方面。电子商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亟待加强。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由他们组织各高校的学科带头人,系统化地集中编写电子商务主干过程的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还应引进大量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以拓宽学生的眼界。

2、在教课程设置方面。首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建立电子技术模块与商贸、管理应用模块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两大模块。电子商务技术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这是电子商务的专业手段;贸易,管理是电子商务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与商务方式的结合,商贸、管理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商务技巧的应用能力,这两大模块应当是有机的整体。其次,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浓缩理论教学,减少课程数量和课时数量,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交叉和盲目延伸。强化实践技能,是对实践技能的培养进一步强化,课时量可以适当增多,尤其是学生的基本从业技能,必需通过课程和实验、实践及校外课堂,将其放到突出的教学地位。

(三)注重师资力量培养,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作用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实行校际联合、校企联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推动电子商务国际化人才建设。“请进来”即聘请国内外行业内专家、电子商务企业专家来校讲学,使老师与学生充分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局限性。“走出去”即通过与国内外行业企业、国内外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积极派遣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经济活动运转的调研与学习;另一方面派遣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科研和学术交流,相互借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探索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素质的联合培养模式。

(四)注重学生的实验与实践

从调研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电子商务实验室的占73%,而大部分实验都集中在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各高校应从学校的事业经费中,拨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电子商务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也可与一些电子商务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电子商务整个流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对电子商务的建设意见不一,这就造成了用人单位不知如何选用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甚少,导致供需矛盾,这就要求我国教育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再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培养标准。

参考文献:

1、朱玉春.电子商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6(6).

2、莫月连,高京广.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傅震宇.浅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4、六.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

篇6

2.1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和观念影响深远。

从当前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看出,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和观念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对当前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市场实际需求把握不够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专业的实际教学效果。

2.2缺乏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模式。

从当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现代化的美术教育理念没有形成,其结果导致美术专业教学基础单一、学科建设跟不上时代需求,重点不够突出。

3、美术专业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随着我国对经济增长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实践应用型美术专业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开始增多。比较明显的例子,在动漫游戏行业,近几年发展非常火爆,而相关专业的人才,尤其是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非常缺乏。从这方面来看,美术专业学科的建设,一定要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经过深入细致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并及时对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调整。

3.2优化专业配置,探索美术相关专业的互动教学

。美术专业的范围要适当扩大,同艺术设计、电脑美术、服装设计和摄影等专业深度结合,扩大专业学科的跨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专业的特色优势,提高学生对美术专业的理解层次,通过相关专业互动教学的模式,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深度整合,减少学生重复学习雷同知识的负担。

3.3建设高水平的美术专业教师队伍。

美术专业学科的建设,要注重从人的层面做起,首先应该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因为,教师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肩负着推进学科进步,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要建设高水平的美术专业教师队伍,把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培养一批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敢于大胆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美术教师人才。

3.3强化美术专业基础教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在美术专业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稳扎稳打,切勿过激冒进,要强化美术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打牢基础,扩展学生学习的范围,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等独立而又互相作用的知识模块,从而使美术教育摆脱艺术家个人化、自由化、非科学化的主观倾向;美术教育,坚持工作室(车间)制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制作,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突破以往纸上谈兵的局限。可以说美术专业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美术专业是一种美学艺术,美学艺术教育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主观性。基于这种情况,教学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基础课教学。同时,还需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化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单纯的技术传授不是现代艺术教育的全部内涵,深厚的文、史、哲修养是视觉文化创作者必需的文化积淀。

3.4美术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兼容并包,不断创新教育方法。

继承“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现代艺术领域之宽,跨学科之广,综合性之强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我区要继承“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既博纳中西古今文化之精华,又吸收中外艺术教育的有效资源,以此营造一个宽松而充满活力的学术与创作氛围,旨在强化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相关院校应围绕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开展学生工作,现代美术教育方法着重从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较之以往的传统教育方法,现代设计教育应该主要强调“启发式”、“协作参与式”和“开放式”三种教育方法,以此作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补充和更新基础。

篇7

在教师专业化运动过程中,传统师德向专业伦理的转换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趋势。有论者指出“,从最初的一般性的德性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义的许多专业伦理规范教育,从重视知识、技能水平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活动的行为准则,目的在于规范和约束教师的专业行为,确保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影响。如果教师对职业的专业性认识不足,对教师职业伦理规范不够明确,甚至沦为一般的道德修养,并过多地渗透了政治因素,会使教师伦理规范不能反映职业特点,也难以有效规约教师的职业行为。我国新颁发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是没有很好地表达教师的职业特征,在教育实践中难以发挥规约和引导教师行为的作用。反观美国教育协会制定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从其“导言”中明确,教育专业伦理守则表达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负有维护最高伦理职责的重大责任,凸现其坚持了崇高的师德理想,明显受行为主义影响较大,偏重于教师的外显行为。在陈述方式上多采用限制性语(不准、不得之类),使其操作性得到增强,权威性、合理性也得到提升。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及其分会详定:对于违反守则任一条款的惩处为开除会籍,并且所制定的条款应用于任何形式下的强制执行。这种严厉的惩罚措施,其目的在于规范教师专业行为,确保教师专业“伦理底线”得到遵守。[2]我国传统师德注重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使许多伦理规范流于形式。如果教师一心向“钱”看,认识不到自己的职责,又没有纪律约束,很容易出现不认真教学,不尊重甚至随意惩罚学生等的无视学生权益的、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精神的行为。而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体现的是教师专业道德的自觉提升,是自律与他律在教师职业中的自觉结合。为此,研究教师专业伦理,对解决当下师德建设困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教师专业伦理对师德建设的引领作用

有研究者提出,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是指向教师、为了教师、提升教师的教育生活。认为,教师伦理规范的制定不仅要关注教师基本的伦理诉求,更要有一种境界———关注并尊重教师之为人的需要、尊严和自由,以及关注并尊重教师之为人的人生意义的彰显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师伦理规范的制定应“以人为本”,给教师以人文关怀。首要问题就是要把教师当“人”来理解,把着眼点放在教师的身上而不是外在的东西。[3]教师专业伦理建设,需要实现教师专业义务向专业权利的变更,以权利来推动义务。研究揭示,“教师专业权利是教师专业义务存在的基础,教师很难承担没有专业权利支持的专业义务”。因为“教师的专业权利是教师的自然权利在教育活动中的延伸,没有充分享受到自然权利的教师,其专业权利也难有保障”;“没有充分享有自然权利的教师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履行专业义务”;“教师的自然义务源于教师的自然权利,没有自然权利可言的教师自然也不负有自然义务,难以与他人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这自然会影响到教师专业义务的履行”。[4](59)

只有教师专业权利得到保障,才会有助于教师自觉履行专业义务,师德建设才会取得应有成效。个体权利等同于自然权利,与专业权利构成对应关系,具体是指社会成员在其社会内部不依赖于社会制度的具体安排与个体的社会地位而独立享有的权利,是社会内部成员普遍享有的权利,也是作为个体其他社会权利基础的基本权利。专业权利是强调权利来源于个体的身份,它是专业制度赋予个人的特殊权利。自然权利是专业权利的基础。自然义务的要义为,一项权利的拥有至少包含两种义务要求,一是他人有不得干涉权利人在其权利范围内的行为选择自由的义务,二是权利人有尊重他人同样权利的义务。每个个体,在享有自然权利同时,也必然地承担着个体的尊重自己和他人权利的要求。个体权利的内容对应个体的义务内容,即为不得伤害他人,要珍视每个人的生命,平等地考虑每个人的人身安全;不能随意地限制他人的言论,要主动为他人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不能剥夺个体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参与权利;不得冒犯他人的;不得随意地出入他人的私生活领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能限制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等等。“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与学生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契约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它分配着教师与其他教育相关者的权利与义务。对这项社会制度来说,正义应该是其所追求的首要价值……在符合正义要求的前提下,教师专业伦理还应特别突出关怀的价值导向”。“教师专业伦理既要规范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服务质量,又要给予教师专业自主的空间”。

“在教师专业伦理中,教师的专业权利与专业义务一定要同时并重。专业权利告诉教师可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告诉学生及社会公众不可以对教师做什么;专业义务则告诉教师必须做什么以及一定不能做什么,告诉学生及社会公众可以要求教师做什么”。“权利与义务的相等是公正的根本原则”。“教师行使一项专业权利,就要同时承担着一项或若干项专业义务;教师履行一项专业义务就要同时享有一项或若干项专业权利”。总之“,教师专业伦理以正义为首要价值原则,应包含专业权利与专业义务两方面的内容,并且教师专业权利与专业义务之间要保持基本均衡”。[4](60)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要义揭示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拥有社会制度分配给自身的专业权利与义务。专业权利表明教师拥有教育学生的自主空间,对学生履行教书育人义务是教师应尽和完成的职责,不再是一种规约,而是融入其专业精神中所特有的专业品质,教师教学水平也不再是应该提高,而是起点就应达到专业水准。教育活动与其他专业活动的区别就是本身具有道德属性。教师的专业特性必然要反映出以道德要求为基础的以人化人的功能。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正处于发展中的学生,其教育工作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处理利益关系的伦理方式,必将影响到学生对于其他利益关系的处理,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道德观念。因此,教师专业伦理不仅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外部保障,也是内在构成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更是教育专业特性的第一要义与保障。师德建设是建立在提升教师道德素质基础上,正确而有效地推行道德行为规范的一系列要求,教师专业伦理便是将师德行为规范转化为自觉的专业行为。所以,师德建设立足于教师专业伦理工作的推动,更会成效显著。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加速师德建设向专业伦理转变的意义

现如今,我们的社会已步入专家社会,社会中的许多职业都需要从业者接受相应的训练,并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完成任务。教师这项古老的职业,在经历漫长的非专业和半专业的发展历程之后,在现代社会跨入了专业之列。教学作为一种公众服务的形态,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知识及特殊技能,同时需要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及其福祉,产生一种个人的以及团体的责任感。教学被视为一种专业,教师便被视为专业人员。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对于社会成员个体以及社会整体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体的命运与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社会应努力保障教师的社会地位,赋予教师自。正是在此共识的作用下,世界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便开展起声势浩大的教师专业化运动,以确认和维护教师的专业地位,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并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8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目标

深化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考试改革,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进行全面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目前我们有一支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过硬、师德师风高尚、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今后的建设中还将进一步培养、引进高水平人才,以提升经济学专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四)科研建设目标

科研成果既是专业建设的标志,也是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撑。围绕专业特色明确教师科研方向,加强团队合作,努力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争取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包括课题、论文、专著、获奖,扩大在省内及国家的学术影响力。

(五)学科建设目标

以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基础设施建设资助为基础,在未来五年里,不仅要继续保持目前的成绩,而且还要攀登更高的高峰而努力,为冲击国家级重点学科积累基础。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一)人才培养的实践

为了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具体包括:学业导师制、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社会调研和开展岗位实习。

1.学业导师制。

导师制包括固定导师和流动导师两种形式。固定导师是每个相关教师固定地为某个班级或年级充当指导老师,具体负责学生在学习、人生设计以及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流动导师是通过网络建立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即学生可通过网络向流动导师提出问题,导师在网上做出回答。

2.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需要,组成规模较小的一个学习小组,一般为5-10人。一方面提倡学生自己进行学习讨论、对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的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鼓励相关老师能够参加学生们的讨论。组建学习小组还要渗透一种以培养学生研究兴趣为目标的活动宗旨,争取在兴趣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3.进行社会调研。

进行社会调研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同时检验自己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具有怎样的解释力。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以理论见长,局限在课堂学习容易把知识学死,而且自己也不知所学的知识到底有没有解释力。进行社会调研就是要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理解。

4.开展岗位实习。

开展岗位实习的目的是锻炼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推行学分制学习后,学生可以自主地选课、修学分,因此许多学生在前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修完必修课及选修课所需要的学分。剩余的时间除了完成学习所需要的其他环节外,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到社会进行实习。另外,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的时间进行临时的、或短期的实习。总之,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把学生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来,提高了他们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007年以来,经济学专业累计培养了本科毕业生500余名,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取研究生比率达到10%以上。学生通过专业培养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通过专业实习掌握和了解社会实践技能,毕业生主要走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自主创业等领域。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

1.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根据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完成了新的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落实工作。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两大模块课程,加大了多元化培养体系建设。

2.改革教学考试方法,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我们从教学方法、考试环节同时入手,摆脱了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教育,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引入案例式教学,理论课教学中加入众多的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第二,在考试内容、形式上也进行了改革。从考试内容上要求学生在对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考试形式上要求采取包括作业、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论文等多种方式。第三,大力开发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除了利用目前已开发的信息平台外,还组织现代教学技术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发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尝试网络辅助教学。

3.注重教材、精品课、实习基地建设。

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主要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获奖教材,同时我们也鼓励一些有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本校学生特点,编写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教材。现已出版《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三部教材并已投入使用。精品课建设在经济学专业启动较早,目前有一门省级精品课政治经济学,正争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获得省级精品课。我们也在努力增加专业实习基地,新建专业实习基地5个,累计接受毕业生实习达500人次。

4.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第一,完善教学日常环节管理、教学文件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研究活动管理。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看,对教学大纲的编写、专业教学计划的编订、考试改革方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学生毕业实习、读书工程和创新工程,学生评教实施办法,教师评学有关规定等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制度。第二,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院长、校督导、院督导、系教师四级教学评估体系,从教师备课到课程考试评卷实行全程评估。系内主要是以系主任负责领导,重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每年开展2次学生评教,了解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并及时向教师反馈,以促进教师尽快改进。

(三)师资队伍建设实践

本专业拥有一批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师职称结构合理:本专业的15名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形成了合理的梯队结构。教师学历结构较好:15名教师中,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3人,占87%。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本专业任课教师形成了老、中、青三层次结合的梯队,老年教师1人,中年教师9人,青年教师5人。学缘结构合理: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也有部分教师曾到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等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立足现有队伍,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稳定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育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普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近年来,我们引进了南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各1人。我们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以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例如,对拟培养的青年教师按照学校和学院的统一要求制定明确的助课计划,在本专业确定有多年教学经验且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导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助课。青年教师首次上课或承担新课需要提前完成授课大纲和教案的准备工作,上课前除了必须经过系和教研室主持的试讲外,其授课大纲和教案要接受教研室主任及相关具体教师的审阅,合格者方能上岗。青年教师除了需要认真参加助课外,还要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开展更为广泛的听课活动。每位新调入青年教师在二年之内至少需听取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二位以上任课教师授课。青年教师听课需有听课记录和听课心得。

(四)科研建设实践

1.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标尺

使经济学专业的教师树立攻关意识,建立宁缺毋滥的科研理念。

2.以研究团队为基本研究单位

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在、申报课题、争取科研获奖,都要围绕这个方向,进行集体攻关,并且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研究发展机制。

3.以加强学术交流为重要途径改变教师们的观念,开拓教师们的思维。

并且通过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扩大影响和知名度。具体如积极扶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派出访问学者和年轻教师去国内重点大学,甚至出国访问进修,同时积极接纳国内外访问学者,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讲学。近年来,我们专业有多名教师到英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等地进行了学习和交流。

4.以实现教学科研并重为指导思想

加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形成科研促进教学建设机制。

(五)学科建设实践

1.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加快学科队伍的建设。

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形成强有力的学科梯队。

2.加强学术交流

让学术界了解我们,并且建立与学术界较为密切的关系,形成学科建设的良好环境。

篇9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现代大学中又称中文系或国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民族院校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国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6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各省、区属7所即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较早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学1956年设专科,1957年设本科。

相对于各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难题。首先,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诸多方面本来就无法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次,在我们民族院校内部强调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倾斜;第三,民族院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各自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专业的支撑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义

(一)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民族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来讲,汉语文是他们必备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选学什么专业,都离不开汉语文这根拐杖。如果汉语文的基础比较差,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将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其次,汉语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当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假如学生只是精通某种民族语文而缺乏汉语文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学生毕业时就会感受到比别人更大更多的就业压力。

第三,汉语文对于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经济建设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大家庭中有55个少数民族,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宪法也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是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但是汉语是我国最广泛的交际工具,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语言之一。因此,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有少数民族学者早就指出:“少数民族懂得汉语文的人越多,运用汉语文的能力越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就发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语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和变化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都会对汉语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汉字不单单属于汉民族,而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次,汉字文献也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载体。浩如烟海的汉字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综合知识的总结,也记载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学艺术也主要靠汉字文献而得以流传至今,换言之汉字文献成为中华多民族交流的见证,也为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过积极贡献。

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树立在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观念,树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稳定与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更好地对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省、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已经开始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学院近些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并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发表了《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2007年又发表了《加强实践、突出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等论文,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思索和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踏实改革、认真实践,学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办学50周年之际,特地将全院师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结集出版。

第二,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文学院从2006年期每年定期举行“文学院教学活动月暨教学艺术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美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第四,在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认真调查研究,切实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修读指南,突出汉语言文学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坚持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拓宽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及民族交融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再者增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重视过去被忽略的各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学作品和许多保留在汉字文献中的少数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础课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超级秘书网

第五,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大各门课程的信息量,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课程都已实现多媒体教学。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我们和兄弟院校还有差距,我们也还有许多困惑,所以我们殷切期望通过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实现如下愿景:

其一,加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进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适应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对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个平台,将研讨会办成一个可持续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联谊、交流和沟通的论坛。我们希望由今天开始,以后大家轮流、不定期地举办此研讨会,增进友谊,互相学习,使我们办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动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建设。过去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选用“权威”教材,可是这些教材却不适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我们希望组织力量编写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的、适合多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召开研讨会,有幸请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学院、中文系的各位领导、专家,希望能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将您们好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推动我们的专业建设,从而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使文学院办得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绵英,阿旺措成。略论藏族地区的‘双语’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专辑)。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篇10

司法警察专业化建设,正是一个在强基固本的前提下,不断寻求和实现司法警察自身发展的过程,其必然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发展观”的指导和影响。笔者认为,在司法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司法警察专业化建设,才能使这支队伍适应形势的需要,经受住现实的考验并切实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职业化建设与司法警察日后出路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试行聘任制暂行办法》的要求,目前很多法院已采取了司法警察聘任制,除领导干部和少量骨干外,在35岁以后,大多数法警都需“转岗”或流向社会。作为干警个人而言,面对如此情形,谁都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正所谓“人心不稳,一事无成”,如果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下属必将面临的“出路”问题不闻不问,只片面地强调“职业化”,不仅是不负责任的,也必然是徒劳无功的。笔者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职业化建设与司法警察日后出路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原则,也正是实现职业化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首先,必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一是“面对现实,主动关心”,即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仅不能回避问题,而且要明确指出司法警察“年轻化”的要求及其客观原因,让干警正视问题,理解自身职业的特殊性,同时深刻体会到组织上对干警“出路”问题的关心和重视。二是“讲明道理,因势利导”,要让干警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和工作适应能力,做到在“转岗”之时能以“强者”、“能人”的身份和条件供组织或社会的挑选。三是“明确责任,严格要求”,要求干警在岗期间,必须适应职业化的要求,切实担负起自身职责。要明确这样一个观念:任何消极懈怠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导致个人“在岗”期间就被“淘汰出局”。

其次,应完善用人机制,关注“人”的保障问题。聘任制法警的保障问题,涉及体制、经费、就业环境等多种因素,需要法院系统和社会各界长期的共同努力,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法院应及时与本辖区的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沟通协调,共同建立有关聘任制法警的一整套保障制度。笔者认为,此项工作事关辖区司法环境、司法水平的改善和提升,只要法院系统加以重视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党委、政府是应该也可以给予法院支持的。具体到制度设计,重点应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一是将工资、医疗、养老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聘任制法警个人帐户,按规定足额入帐发放。另可定期在帐户内存入一定经费,作为解聘后的生活补助费,给解聘人员一个二次就业的“缓冲期”。二是尽早与地方人事部门特别是“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人才储备”、推荐、交流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地为解聘人员提供更多的二次就业机会。三是建立由下而上的晋升制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从聘用制的优秀法警中遴选出警队领导干部,逐级晋升,对达到一定职务、级别、警龄的,可在法警岗位上退休。

第三,要一视同仁,重视“人”的发展问题。对聘任制法警,应与在编干警一视同仁,在解决好工学矛盾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各类在职教育、培训的机会,同时,应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司法考试,以及适合于其个人发展的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为他们实现自我深造和个人发展创造条件。

“归根结底,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笔者认为,在切实关心干警的切身利益和发展前途的基础上,抓好职业准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保障和职业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职业化建设必将取得事倍功半的成效。

三、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双重领导”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的规定,司法警察实行编队管理、双重领导,即既受本法院领导又受上级法院职能部门的领导。但在现实中,“双重领导”下的司法警察工作往往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工作任务上的冲突。下级法院司法警察本身就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而上级法院一旦调警,又必须服从,下级法院司法警察“应接不暇”或正常工作节奏被打乱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二是领导者之间的冲突。下级法院的领导班子与上级法院的司法警察职能部门之间并无隶属关系,当两者均需要用警时,如果双方“互不相让”,必然形成分歧和冲突。三是存在上级法院“只用不管”的情况。由于司法警察队伍的人、财、物均隶属于下级法院,上级法院或是不愿意参与管理,或是“心有余、力不足”,难以实行管理。笔者认为,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做到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1、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强化司法警察工作的前瞻性、规范性和计划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司法警察实行“双重领导”,就更应当有一个统揽全局的前瞻性、制度性工作规划(至少应有年度工作计划)。笔者认为,这项规划应由上级法院职能部门牵头,下级法院共同参与制定。首先,应明确几项基本原则,即全局、大局性工作优先于局部工作的原则,重大、紧急、特别任务优先于一般警务的原则,服务、服从于审判工作优先于一般事务的原则,司法警察职责范围内工作优先于职责外事务的原则,以期上下级法院共同遵照执行。其次,应充分调研和论证,了解和把握各下级法院司法警察的人员、装备、训练水平以及上一年度的工作量等第一手资料,科学、合理地拟定各下级法院的调警量、训练内容、时间和方式等工作内容,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实行局部、微量的调整。第三,应建立“巡视”制度,由上级法院职能部门派员定期不定期地赴下级法院巡访视察,一方面加强领导、管理和考核,避免“双重领导”流于形式、“只用不管”等情形;另一方面,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增进上下级的沟通联系。

2、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实现三个“主体”的正相关关系。

双重领导“实际上涉及到上级法院职能部门、下级法院领导班子和下级法院司法警察队伍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会形成相互制约和掣肘的负相关关系,处理得好,则会形成充分补强的正相关关系。

笔者认为,作为上级法院职能部门,应充分考虑下级法院在用警上的实际需要和困难,尽可能予以照顾和体谅,凡确需调警的,除通知下级司法警察队伍外,应及时与其法院领导班子进行沟通,以避免下级司法警察队伍工作上的被动;同时,应统筹兼顾,避免集中、频繁调动某一或某几个下级法院的警力。在培训、训练上,上级法院应发挥资金、技术、装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为下级法院提供便利条件。

作为下级法院领导班子,应确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积极支持上级法院的整体性工作,如有警力困难或准备动用大量警力时,应及早向上级法院反映,以使上级法院有调整工作部署和计划的“回旋余地”。

作为下级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应全力发挥“双重领导”之间桥梁纽带的特殊作用,全面、及时、客观地对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相关信息进行“互通”;同时,应努力提高自身的队伍素质、工作效率和机动应变能力,从根本上保障“双重领导”的工作要求。

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明确职责与全面服从、服务于审判工作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司法警察必须恪尽职守,切实履行好警卫法庭、维护审判秩序、提押、看管人犯等职责,但是,随着司法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司法警察的工作任务、服从和服务审判工作的视野和范围又在不断拓展,那么,司法警察应如何处理好履行职责与全面服从、服务于审判工作之间关系?笔者认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司法警察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1、摆正位置,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就司法警察的工作性质来看,其既是“主角”又是“配角”。《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中规定的职责,是司法警察的神圣天职,也是司法警察所有工作的根本重点和核心内容,就此而言,司法警察是“主角”,应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肩头重任。从司法警察服从、服务于审判工作的工作任务来看,其又是“配角”,应尽可能地为审判事业提供高效而可靠的警务保障。因此,笔者认为,司法警察应摆正自身位置,做到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在履行“主角”职责特别是重要警务时,应恪尽职守,专心致志,容不得半点懈怠和差池。当其他一般性工作事务与职责工作发生冲突,司法警察应坚持原则,保证重点,有权也有责任不受干扰或不正当指派。而在完成职责任务的情况下,司法警察又应该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甘当“配角”,服从领导和指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为法院、法官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

篇11

2.设计思路为实现

上述传承货币文化和探究学习平台的建设目标,系统的设计思路则是以用户体验满意度高、师生平台学习便捷为宗旨,要充分发挥基于二维网页的教学交互丰富、资源搜索方便和web3D虚拟现实技术高度的沉浸感和灵活的交互性,将馆藏的货币与票据资源以文本、图形、视频、音频及三维建模等形式完美呈现,从而实现货币的三维立体展示,Flas展示,全景平面展示。

二、内容组织与系统架构

1.内容组织

任何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其工作量在于资源的数字化和平台的搭建。项目首先对馆藏资源进行了整理归类,并处理为数字化素材。

2.系统架构

本系统主要分为二维网页呈现的金融票据票证博览馆和三维虚拟博览馆两种形式,其栏目,对于三维方面的设计主要为货币博物馆建筑的虚拟、展览场景的虚拟、货币实物的虚拟。

三、技术开发和用户体验

1.技术开发

本项目的开发主要包括二维网页呈现的金融票据票证博览馆和三维虚拟货币博览馆,此处简要概述三维货币博览馆的技术开发。

2.用户体验为更好的提高用户体验效果

三维虚拟货币博览馆在以下若干方面进行了优化:(1)模型构建注重加载显示。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尽可能的达到模型的精致化,模型面数尽可能的减少,用尽可能简单的资源来表现复杂的效果,从而减少加载量,提高显示速度;(2)提供操作简要说明。在进入平台后,系统提示利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场馆游览的操作方法;(3)提供场景导览地图。将用户游览点至于场景地图中,提醒用户在场景中的方位;(4)提供文字指示和语音解说。对于一些重要和典型的古代货币,用户只要将鼠标至于货币上,就提示货币的名称,同时也会提供该类货币的产生和使用情况,便于用户了解古币的相关知识;(5)提供360°全景展示。对于部分货币,通过高保真采集原图,利用360°全景展示,可以全角度查看货币。

篇12

2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专业建设

2.1专业设置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设立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是湖北省林业厅下属的二级单位,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华中地区唯一的一所生态类高校。环境艺术学院作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五大学院之一,学生人数2657人,师生规模位居生态学院前列。现有木材加工技术、室内设计技术、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四个专业,其中,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分设室内装饰设计、室内展示平面设计、室内装饰施工管理、家具设计、建筑动画等五个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有环境艺术设计与视觉传达两个方向。当前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是各专业发展极不平衡。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占到了全院学生人数的80%以上;木材加工专业长期处于市场需求旺盛,而由于填报志愿的学生不足,每年招生人数极少,甚至不足10人;装饰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均属于艺术类招生,在此类中学院不具备优势,招生潜力有限,并且高职艺术生就业也成为难点之一。

2.2室内设计专业建设规划一方面,台湾的技职教育的特点给予的启示是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国内高职教育给予的指导思想是特色办学,整合优质资源进行专业建设。根据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行业背景,专业设置需跟林业相关,才能做出特色。鉴于环境艺术学院教师情况、教学实际,可对室内设计专业建设群进行适当调配,建设有林业特色的室内设计专业。

篇13

体育管理专业面是指体育管理专业的知识容量。为了发挥体育管理人才的作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不能越学越窄。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偏重于强调专业性,强调对口,而且口径越来越小,突出体现专才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这种观念自然有其主客观原因:第一,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未能发展起来,长期处于本科教育状态,这样造成了本科毕业生已成为直接对口的对象,因此必然强调他们的专业性,强调他们必须是专业人才或专才;第二,目前高校从业教师中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教师一般占据着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他们的学历基本是本科,因此导致他们以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时的感受而特别强调专才的重要性;第三,我国高等教育观念中过于强调应用,强调适应,强调服务的情况是十分突出的。应用、服务、适应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即使讲适应,也不应作过窄的理解,观念上的这些问题也造成了影响。

针对以上体育管理专业面的问题,我们在认识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过程中,必须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化、用人标准的变化等因素入手,改变过去对于“应用、服务、适应”的狭隘看法,摒弃体育管理专业所谓的“对口”培养方案和知识评价标准。当然,在体育管理专业的“专才”与“通才”培养目标上,确实还应该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尽管不能笼统地说体育管理专业必须进行“专才”教育,但是,一定的专业基础还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说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较强的专业性,这是最理想的。尽管仅靠4年的时间达到理想境界是困难的,我们也要尽可能的这样做。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拓展,需要扩大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的跨度(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与拓展),使本专业内的课程跨度也适当的大一些,以便使学生站在本专业的同时能有较宽的视野。这样,就可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职业或继续在本专业方向深造,即使转到与本专业相近的行业,也不致于感到很困难。

二、体育管理专业结构

使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于体育管理专业结构设置。

1.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级各类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俱乐部管理等。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每位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都要与人打交道,都有自己做人的问题,因此应当具有人文知识;都要与社会打交道,因此要掌握一些社会科学知识;都要与自然打交道,与物打交道,因此要懂“理”,要学一些理工知识。从体育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难看出,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的交又与互融。要避免体育管理过多的考虑体育专业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学科交叉互融不等于几个具体学科知识简单的汇合。其实,当今蓬勃发展的生物学和发挥巨大作用的经济学,已为体育管理学专业建设形成了范例。比如DNA的表达使生物学与数学,还有计算机技术及其交叉同放异彩;经济学中的两大分支——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与数学在极高水平下的融合,尤其是数理经济学,其重大成就几乎既是经济学的,又是数学的。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从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的形成所依托交叉互融的多种学科这一事实不难看出,综合性大学办体育管理专业的优势及效果已凸现出来。

2.要形成敏锐的思维结构。解决复杂纷繁的社会问题,或者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人们具备敏锐的思维能力。一谈体育管理,仅用常规思维考虑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管理人才要求的,必须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操作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于一体。而理学知识偏于一般原理,逻辑占有更重的地位;工学、自然科学知识虽少不了一般原理,但操作的地位更高;文学思维的发散性特点更显著。当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广泛涉猎这些知识领域时,就有可能受到多种特性思维方式的熏陶,使思维结构更合理,使思维水平提高,使人更聪明。

3.要产生积极的价值结构。不同类型的知识向人们揭示不同的价值观念。事实上,不仅不同人的价值判断可能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问题上的价值判断也可能不同。人在不同事物上的价值判断,构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我们希望人们所采取的价值判断更先进一些,而当他在许多事物上的价值观念都比较先进时,他的整个系统就会比较先进,从而,导致人向更高尚的方向发展。覆盖面较宽的知识为这一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各类知识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观念选择,例如各类知识所提供的美学价值判断及其差异就使这种选择也成为可能。所以,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同时不可缺少的。人文的力量加之以科学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加之以逻辑的力量,使人更好地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从而也使人有更先进的价值观念系统,使人更有力量。

以上价值结构的形成所赋予人们的力量已得到共识。不同的价值结构融合所迸发出的价值结果已形成了五彩缤纷的价值域。体育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结构形式应该如何建立,理应依据怎样把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更具有“力量”的人而加以选择,理应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的不同知识提供中寻求答案。这是进行体育管理专业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点。

三、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应对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充分考虑外,其落脚点应该依附在课程建设上。课程建设不仅包括围绕专业建设而进行的学科课程组合,而且,也包括具体的课程教学质量。

1.体育管理专业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即为全校所有学生、所有专业都开设的必修课。从通识课程的定义可知,体育管理专业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服从于学校统一安排,而目前学校一般的通识课程主要是外语、计算机、政治、高等数学、体育(体育专业除外)。

2.体育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对保证专业培养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主干课程是从十余门,乃至20余门专业课程中抽取出来的,是专业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但这些专业主干课程一般又是基础性的。例如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古典文字等,中国历史专业的中国通史等,美术专业的素描等。对体育管理专业而言,管理学概论、体育管理学等课程,自然就成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

3.体育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体育管理专业面和课程结构组成的要求,体育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人体科学、管理科学、运动科学的知识内容,即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系统科学基础、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法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武术、游泳等课程。

4.体育管理专业专业课程设置。抓住专业主干课程这一环.就基本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但对于全面的培养质量来说,仅有这一环还不够,必须合理安排一般专业课程。其实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一般课程对保证专业知识内容又是相辅相成的。主干课程不能脱离一般专业课程而独立存在,专业课程中也不能没有重点。为此,在体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围绕主干专业课程应该设置的一般专业课程还包括: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经济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等。

5.体育管理学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按照现代课程论的观点,以及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化发展目标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科学安排以上体育管理专业必修课以外,还必须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多方面需要,为学生提供门类较多的专业选修课。

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的设置,首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设计,要把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价值结构尽可能的体现在选修课程内容之中。其次要避免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凑足毕业学分而忽视知识结构搭配等现象发生。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将选修课划分成几个模块,在模块设计时实现结构的合理配置。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设计了以下三种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模块形式(见表)。

表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模块形式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