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商硕士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炼油部分:建设1000万吨常减压、120万吨延迟焦化、200万吨蜡油加氢裂化、300万吨直馏柴油加氢精制、80万吨催焦化柴油加氢等10套装置。
化工部分:建设100万吨乙烯、60万吨全密度聚乙烯、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55万吨聚丙烯、60万吨芳烃、32万吨苯乙烯、13万吨聚苯乙烯、13万吨丁二烯、12万吨MTBE/丁烯-1、10万吨丁苯橡胶、8万吨SBS、2万吨己烯-1等12套装置。
公用工程部分:主要建设3台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5台41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动力站,以及系统配套项目。
该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是中国石油“十一五”重点工程。工程对于拉动地方经济、繁荣西部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总投资300亿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5%,税后投资回收期8.77年。于2005年8月22日破土动工。
独山子石化公司在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的项目管理经验,建立了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也有一定的执行过程的问题。因此,根据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体系的利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完善过程管理的思路和做法,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2、国内外研究成果简述
现代项目管理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并且将各项目阶段的计划、实施、控制等具体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个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现代项目管理要求在项目管理中,要根据具体项目所属专业领域的特性和实现过程的特定情况,及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限制条件,将一个项目划分成各个便于管理的项目阶段,并将这些不同项目阶段的管理活动进一步划分成一系列的具体管理过程,分阶段、按过程做好一个项目的管理。现代项目管理的目标,是要在生成项目产出物(成果)的实现过程中,通过项目的管理过程去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结合多年的管理实践,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全面总结巧年来建筑业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方法,推行施工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进一步规范全国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作法,促进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7]。经国家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并于2002年5月1日起施行。但系统的引进项目管理的知识还是近几年的事。
1999年11月,我国与PMI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将PMP认证引入中国时,国内知道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PMP的人很少。2000年6月中国首次PMP考试也仅有60多人参加。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大量的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等等,需要大量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从各种渠道越来越多的接触到项目管理的知识,并逐渐认识到项目管理知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学习项目管理知识的热潮。项目管理在TI行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正方兴未艾,己呈星火燎原之势。因为TI行业强烈的示范作用而成为项目管理知识推广的强力推进器。如今,PMP认证与MBA,MPA文凭一样成为中高级管理人员热捧的对象。这一轮热潮的兴起大大加快了我国在项目管理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速度。
上个世纪60年代,项目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术论文很少。到了70年代,对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已成为趋势:有些研究成果已涉及到了图形评审技术(PERT)的应用。这个时段的研究焦点是:成本与进度控制,绩效考评,工作分解结构(简称:WBS)的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本阶段的学术研究大多由政府部门主持与发起,由商业与教育机构发起的研究已有所增加。70年代末期,成本设计(design-to-cost),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己在学术论文中出现,并在80年展为一个通用的概念,特别是在政府机构与防卫部门中。
80年代,关于项目管理的学术论文显著增长。研究专注于成本设计和生命周期成本。关于项目风险管理,成本/进度控制指标体系和挣值(EarnedValue)的概念已出现。其它涉及较多的研究范围还包括:团队建设,质量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
到了90年代,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人力资源方面,包括:团队建设,领导能力开发和激励:并有大量的文章集中于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和沟通管理。
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有:
a.标准化的过程和工具,以及标准化的术语,有助于项目成功;
b.Web技术将在帮助项目沟通与协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c.使用被普遍接受的项目管理实践与观念将会在承包合同的要求中写明;
d.项目管理的外购服务将会被绝大多数公司所采用。
3、研究内容与方法
将按照《工程项目管理学》理论,分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目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工程管理的改进建议。论文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设计如下。
1前言
2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综述
2.1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综述
2.2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特点
2.3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及项目管理体系
3.1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概况
3.2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与管理机制
4独山子石化炼油乙烯工项目管理实践的分析
4.1项目管理体系结构分析
4.2HSE管理分析
4.3工程质量管理分析
4.4招投标管理分析
4.5物资采购管理分析
4.6工程进度管理分析
5总结与建议
在研究方法与思路方面,广泛收集有关工程建设有关资料,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差距以及完善工程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着眼于工程建设主要环节,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构建工程建设管理整体框架,提出符合企业实际的对策。目的在于建立符合独山子石化公司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总结出加强和完善工程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4、开题条件
本人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按照工商管理学院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要求,已修业完成了相关课程和必修环节,学分达到了规定的要求,经学院考核合格,导师同意进入论文阶段。
5、时间安排
2009.02—2009.05选题、文献查阅,完成文献综述
2009.06—2009.10完成开题报告
2009.10开题答辩
篇2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篇3
论文的标题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切忌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同时论文的标题中避免过多的修饰语,要恰如其分地反映论文所涉及的内容。
(2)拟定MBA学位论文的研究框架
研究框架应包括论文的标题和论文所要反映的内容。问题是论文的灵魂,研究框架是论文的撰写思路和行动安排。
论文框架的构建不是用一个格式或者模式就可以做出来,面是要根据研究内容去规划,研究的内容确定之后,论文框架也就出来了。研究框架应反映所研究对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3)调查研究要深入
调查研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和科学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在进行调查研究时,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①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以及得出结论时都不能掺杂调查者的主观因素;②科学性原则是指调查者必须借助管理科学研究的相关成果面建立起具有自我规律的体系;③系统性原则是指调查研究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适应调查对象的特点。
在写作论文时,一般都运用精确数字,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典型事例。
(4)理论联系实际
篇4
“本科论文1500元、硕士论文4000元、博士论文来电咨询。”一家名为“”的网站这样明码标价。记者以买家身份咨询时,客服人员说:“内容原创,版权归您。”
尽管淘宝网明确禁止论文交易,但记者输入“”后,搜到相关商品3311件。不少卖家只是在“论文”前加了一个“议”或“社”字后,就避开了淘宝禁令。在一家名为“西邦以诚为本中心”的网店中,仅一款“议论文”的商品,30天内销量就达18万余元。
合法网站、配备客服、明码标价、支付宝交易,不少腐蚀社会信用的网站甚至打着“诚信”的名义,在权威门户网站发广告、拉生意。据业内研究者最新调查,目前最热门、以为主营业务的网站已发展至800多家,且多数网站由成熟团队运营,以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产业链条完整,有愈演愈烈之势。
另外,记者发现,信息的获取渠道正由传统搜索引擎拓展至电子商务网站、即时通讯软件和社交网站等。以QQ群为例,截至2012年4月18日,以“”进行检索,可搜索到491个群,其中400人以上的有6个。
不可思议:
网站属于监管空白
采访过程中,多家网站客服人员均保证,“只要你自己不说,谁也查不出来,只要查不出来就不违法。”
记者就此咨询了教育、通信管理和法律界人士,得到的答案均是——网站属于监管空白,令人不可思议。
篇5
2012年,吉林省全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45.72亿美元,增长11.4%。其中,实现出口总值59.83亿美元,增长19.7%;一般贸易完成38.07亿美元,增长23.3%;加工贸易完成13.59亿美元,增长24.2%。实现进口总值185.89亿美元,增长8.9%。一般贸易完成171.38亿美元,增长7.7%;加工贸易完成5.27亿美元,增长4.8%。吉林省2008年至2012年进口额逐年增加,出口额除2009年较2008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有所增加,而且同一年份的进口额均高于出口额。吉林省出口总额在全国所占比重非常低,没有超过0.5%。而且吉林省出口额在全国所占比重2012年较2008年有所下降,从0.33%下降为2012年的0.29%,2009年至2012年吉林省出口总额在全国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二、吉林省外贸依存度分析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对外贸易依存度能够能够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市场开放程度,同时也能揭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吉林省与全国外贸依存度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吉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表2显示了吉林省历年来的外贸依存度变化情况。从2008年至2012年,吉林省外贸依存度基本上处于12%的水平。同时也说明了同全国相比,相对于全国最高水平5042%,吉林省外贸依存度极低。吉林省外贸依存度过低显然不能充分发挥其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乏力,其不能享受参与国际竞争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相应地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吉林省的对外贸易强度有待加强,外贸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三、吉林省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等于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的差除以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的和。它反映某国或地区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上供应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该产品来讲,是处于生产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势的程度。吉林省贸易竞争力指数经过计算分别为2008年:-2846%;2009年:-4668%;2010年:-4686%;2011年:-5466%;2012年:-513%。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近5年均为净进口省,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为负数,甚至2011年竟达到了近-55%。这些数据表明吉林省的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弱,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
四、吉林省与其他省份外贸竞争力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展现吉林省外贸竞争力状况,本文选取了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广东省以及同样位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辽宁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这些省份对外贸易情况的对比,可以揭示各省份间的差异,对促进吉林省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2012年各项指标比较结果具体情况参见表3。
数据来源:《吉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辽宁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黑龙江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从表3可以看出:从总量来看,吉林省2012年的出口总量只占广东省的104%,两省相差568153亿美元;从地区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比重来看,吉林省低于广东省近28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约为029%;从出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来看,吉林省都低于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吉林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小于0,说明吉林省出口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低于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与东三省的其他两省比较可知,吉林省各项指标均低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与辽宁省的差距更大一些,其对外贸易竞争力不及这两省。经过分析可知,吉林省外贸竞争力低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远低于广东省,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尽快提升吉林省对外贸易竞争力是必需的。(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篇6
一、背景
1993年,我国将电子商务的概念引进来,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一直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显示,2009-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为3.7万亿元人民币、4.5万亿元人民币、6万亿元人民币、8.1万亿元人民币;2010-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2%、33%、35%。根据侯文柏学者的预测,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0亿元人民币[1]。电子商务交易额若以30%的速度持续增长的话,那么到2022年,它将占整体零售市场份额的50%多。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将会深深影响我国人们的生活消费以及经济发展。
虽然服务于商流的信息流、资金流的相关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然而,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不具备良好的物流环境,因为我国物流业起步晚、发展缓慢。立足当前物流环境,如何突破物流瓶颈,成为电子商务企业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电子商务的分类
按照交易对象来划分,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政府B2G、消费者对政府C2G、消费者对消费者C2C。
本文主要研究B2B、B2C和C2C。
B2B即企业对企业的模式。企业通过外部网站和内部信息系统平台,将面向下游的销售业务和上游的采购业务有机地联系到一起,从而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2]。
B2C即企业对消费者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主要借助Internet来开展线上销售活动[3]。按照年交易额划分, B2C电子商务企业可分为三种,大型B2C(10亿以上)、中型B2C(1-10亿)、小型B2C(1亿以下)[4]。
C2C即个人对个人的模式。买卖双方在商务平台上进行交易,按比例支付给平台提供者费用[5]。
三、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模式分类
尽管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物流模式,但是本文认为电子商务企业主要采用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
1.自营物流模式
自营物流即企业自身投资建设物流的运输工具、储存仓库等基础硬件,经营管理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在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初期,规模较小,它们普遍采用自营模式。
(1)自营物流的优势。由本企业人员从事物流管理业务,因此便于企业管理物流工作人员;企业可以有效控制供应链上游至下游的整个物流运作系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企业牢牢掌握了控制权。与其他模式相比,在自营物流模式下,企业运营环境相对封闭,因此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商业机密的泄露。
(2)自营物流的劣势。自营物流是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会推高物流成本。由于一般企业受资源有限性和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很难建立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加之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化程度很低。物流并不是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营物流迫使企业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非核心业务上去,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
2.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3PL),是由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方式。
(1)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将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上。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投入建设物流硬件和软件等基础设施,这样企业可以省去这部分的投入,从而降低企业成本;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提供企业自身无法提供的物流服务,他们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满足企业业务扩张时的物流需求,从而避免物流的滞后性。
(2)第三方物流的劣势。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对物流的控制能力降低;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本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时,也为竞争对手提供物流服务,这样企业的商业机密就有被泄露的危险;企业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最后的配送,只能通过第三方来间接接触自己的客户,客户关系管理的风险可能增加;若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可能给企业带来连带经营风险。
四、物流模式的选择
自营物流模式需要电子商务企业自身投资建设运输工具、储存仓库等物流基础硬件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等软件,这些都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因此,要想自建物流,企业不仅要有较大的业务规模,而且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从业务规模和资金实力的角度看,目前只有采用B2B企业和大型B2C企业,才有能力自建物流,如京东商城。
与以上两种电子商务企业相比,中小型B2C企业和C2C企业,在业务规模和资金实力方便显得很逊色。因此,这种类型的企业应该将物流业务外包。
五、总结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无法满足B2B和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对物流的需求。迫于现状,他们只能选择自建物流。尽管自建物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身的物流需求,但却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本文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价格策略和渠道开发,而非物流。因此,从核心竞争力和专业化分工理论的角度出发,物流外包是电子商务企业的最终选择。
参考文献:
[1]侯文柏.大连市零售业市场状况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陈昌.B2B电子商务模式的探讨,企业技术开发[J]2007年4期
篇7
一、服务贸易的定义
服务贸易是一国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其境内或进入他国境内向其他缔约方提供服务的贸易行为。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描述为:(1)从一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提供服务;(2)在一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消费者提供服务;(3)一缔约方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的商业存在而提供服务;(4)一缔约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事实上这里指的是国际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有四种提供服务的交易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二、服务贸易的统计依据及范围
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依据的是2012年8月新修订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该制度采纳了联合国等六大国际组织共同编著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中所建议的服务贸易统计基本框架,统计范围主要包括服务进出口统计、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和自然人移动统计三个方面。在具体操作上,以居民与非居民间的服务贸易和通过外国附属机构实现的服务贸易两条主线进行服务贸易统计。而对于自然人移动统计,因其范围难于界定以及可行的统计指标有限,仅作为服务贸易统计的次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统计类别包括运输服务、旅游服务、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费、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根据不同服务项目的业务特点,《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规定,服务贸易统计数据采集的方法包括全数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科学测算,并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进行统计。
三、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新的服务业不断出现,服务项目众多,国际服务贸易交换形式各异,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仅通过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加以分析利用。根据2015年中国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类别,咨询服务发展较快,2012年起已超过其他商业服务。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看,2014年中国服务进出口达6 0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占世界比重6.3%。其中:服务贸易出口2 222亿美元,同比增长7.6%,占世界比重4.6%;服务贸易进口3 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占世界比重8.1%。服务贸易进口远远大于出口,逆差1 599亿美元。
服务贸易进出口快速发展,平均增速均达到17.14%。2014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6 043亿美元与2000年660亿美元相比,增加了5 383亿美元,年平均增速达17.14%。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2014年2 222亿美元,较2000年301亿美元,增加了1 921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5.34%;服务贸易进口额2014年3 821亿美元,较2000年359亿美元,增加了3 462亿美元,年平均增速达18.40%;服务贸易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3.06个百分点。从服务贸易各类别的增速看,除通信服务为7.04%,其余呈现2位数的增速,其中增速排前三名的是咨询、金融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为35.34%、33.33%和30.89%。
(一)长期占据服务贸易主导地位的传统服务贸易格局逐步被打破
中国传统服务业――旅游、运输、建筑和其他商业服务长期是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以来,咨询服务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建筑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2012至2014年排在前三位的旅游、运输和咨询服务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服务贸易总量的70.18%、69.74%和70.39%,已经打破了传统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占主导地位的格局。2012~2014年旅游服务进出口总额分别占服务贸易总量32.3%、33.4%和36.7%,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主要是受中国居民“出境游”持续升温的影响。
(二)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不断加大
从服务贸易总量看,进出均快速增长,但服务贸易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服务贸易进出口连年出现逆差,从2000年的逆差57.1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 599亿美元,呈逐年加大态势。特别是从2000年以来,运输、旅游、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进出口差距加大,进口服务远大于出口。
(三)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从各服务贸易构成类别来看,进出口总量较大的仍是旅游、运输、建筑这些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有权利服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尽管有较高增速,但目前这些行业规模偏小,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四)从服务贸易类别分析,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2014年与2000年相比,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增加5 383亿美元,其中旅游服务进出口净增加最大为1 923.7亿美元中进口增加1 516.9亿美元,出口增加仅为406.8亿美元;运输服务净增加1 204.3亿美元中进口增加858亿美元,出口增加仅为346.3亿美元,其他像通信、保险、金融、专用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电影音像等均是进口大于出口。只有咨询服务的净增加额中出口425.4亿美元远大于进口256.6亿美元,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和其他商业服务的净增加值出口略大于进口。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2.现代日语语言学
3.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4.2014年中国日语语言学研究综述
5.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6.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日语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7.《日语语言学》述评
8.日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9.新时期我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研究《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10.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学新尝试
11.从原型理论看日语语言学术语“外来语”外延的模糊性
12.关于日语语言学教育——结合音像资料的教学尝试
13.日语语言学家刘耀武教授
14.高校日语语言学课程中的支架教学法探究
15.全方位、多层次视角下的日语语言研究《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16.日语语言学举隅文化
17.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18.日语语言学论文
19.博士(日语语言学)毕业后的去路工作
20.浅谈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问题理论与实践
21.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22.支架式教学法在高校日语语言学课程中的应用
23.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
24.日本语言文化背景对日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25.现代日语语言学概论
26.2016年考研院校推荐:日语语言学
27.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
28.日语语言学研究计划
29.日语语言学概论期末报告
30.日语语言学前沿丛书:认知语言学入门
31.2007年日语语言学研究现状与动向
32.《日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33.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34.研究日语外来语的特点,日语语言学论文
35.日语语言学期末试卷
36.理论与应用(日语语言学研究入门)/考研必读系列
37.日语语言学丛书/会话分析
38.浅谈日语语言学毕业论文_日语语言学研究毕业论文
39.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40.日语语言学历年真题中文版
41.日语语言学中瞬间动词的语义分析
42.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43.探讨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分析
44.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问题理论与实践
45.日语语言学复习题
46.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47.日语语言学和日语教育-研究与实践
48.日语语言学和日语教育-研究与实践(二)
49.日语语言学研究计划
50.现代日语语言学丛书:文化语言学
5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日语语言学
52.日语语言学课堂重点题型
53.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54.东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55.广外日语本科 日语语言学
56.日本の若者の言葉について,日语语言学论文
5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58.新日本语学入门:考察语言的结构
59.深圳大学2015年考研大纲(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
60.日语语言学考研调剂
61.日语语言学第十一章言语情报処理
62.日语语言国情学初探
63.日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什么问题
64.日语语言学:惯用语的构成形式
65.语法作用及使用特征,日语语言学论文
66.日语语言文学
67.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68.18考研咨询帖日语语言文学考研
69.日语语言学考点归纳
70.日语语言学入门教案
71.日语语言学讲义
72.从原型理论看日语语言学术语“外来语”外延的模糊性
73.南师大日语语言学考研真题
74.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75.语言学中的科学方法论
76.日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精彩:《分析日语语言"沉默"文化的特点》
77.北外日研中心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学习主干课程描述
78.日语语言学前沿丛书:日语敬语新说
79.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80.2008年日语语言学研究动态
81.2012年深圳大学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考试大纲
82.江西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83.深圳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84.上海海事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方案
85.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
86.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参考书目
87.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88.2015云南大学050205日语语言文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89.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考研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
90.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91.adobe日语语言包
92.华中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93.华中师范大学考研日语语言文学好吗
94.笹川杯全国高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大赛
95.2014年笹川杯全国高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大赛
96.日语语言文学在职研究生
97.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商务日语方向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篇9
1.“个转企”的内涵。“个转企”是指个体工商户利用现有的生产经营条件,依法重新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各类企业。
2.“个转企”的原因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和保护上不断深化。1982年12月,发展和保护个人经济被写入《宪法》。1999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和总要组成部分,把个体经济的地位提高到了新的高度。2011年,颁布了《个体工商户条例》,进一步放宽了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范围。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纵深化推进,这种轻小散的经营模式逐渐暴露出不适应发展大潮的一面,甚至制约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自身瓶颈。个体经济靠“作坊式”、“夫妻店”来起家,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①处于产业链低端,治理结构单一、经营理念落后。二是,制度性瓶颈。现在不利于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制度仍然明显。
3.“个转企”的积极作用。“个转企”的积极作用主要是针对个体工商户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下所体现出来的局限性,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个体工商户经营主体明确责任,改变以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局面,降低经营风险。二是有利于个体工商户提升自身形象,拓展经营业务,参与重大项目的招投标。三是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地方产业结构。②
二、放宽市场准入
《个体工商户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个体工商户申请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符合法定条件的,登记机关和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为其提供便利。”这体现了在“个转企”的过程中,工商部门应积极履职,为其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便利。
1.注销登记和设立登记合并办理。对于原工商户是否应该注销,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个转企”前,应该先行办理元个体工商户的注销登记,然后再办理企业的设立登记。第二种意见认为,先行转企,然后再办理个体工商户注销登记。第三种意见认为,“个转企”前后不应对原个体工商户办理注销登记,而应保持“个转企”前后的逻辑联系。③
支持第三种意见的学者认为,根据《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第四十条规定,“个体工商户申请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的,登记机关应当依法为其提供继续使用原名称字号、保持工商登记档案延续性等市场主体组织形式转变方面的便利,及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这条规定体现了转变过程中应体现的延续性,如果对个体工商户进行了注销登记,延续性也就无法体现,同时反而还增加了“个转企”过程中的麻烦。
但是随着个体工商户升级成为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一个独自企业等新的企业形态时,原个体工商户已经不存在,但是这并不影响新的企业沿用原来的字号。除此之外,转型前的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档案和转型后的企业的登记档案可以合并保存,就解决了以上的问题。同时为了优化准入程序,提高登记效能,可将个体工商户的注销登记和企业的设立登记合并办理。
2.放宽前置审批程序。对经营范围不变或者经营场所不便的个体工商户的转型升级为企业,如果已取得相关前置审批许可仍在有效期内的,在相关前置审批事项不变且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可以由工商局出具证明,只要审批部门签署同意继续经营意见,即可凭原审批文件和审批部门出具的意见,办理转型升级。转型升级企业须在成立后及时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的变更收据,在年度检验时向工商部门提交符合法律规定的前置许可证明。
三、管理组织方式上的调整
从起源来看,个体工商户在管理方式上主要以“家庭式”管理为主,工商户主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管理组织方式上较为松散。④但是相对于企业,不论是以何种形态存在,在组织机构的设置、运行等方面都体现了组织性,这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一个差异。
首先在人员规模上,1987年实施的《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个体工商户可以根据经营情况请一二个帮手;有技术的个体工商户可以带三五个学徒”。而2011年11月1日施行的修改后的《个体工商户条例》非但未对“个体工商户”概念予以明确界定,原则性表述为“个体工商户可以根据经营需要招用从业人员”。从规定可以看出,法律、法规对个体工商户的人员从禁止招聘,到可以请一二个帮手、带四五个学徒,到现在不设限制,但是实际中,受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规模、资金等的限制,雇工人数往往不会很多。但是随着“个转企”的升级过程,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需要不断吸引人才,同时还应创新管理方式。
注解:
①盛永军:《个转企让桐乡经济大幅提升》,《江南论坛》2013年第1期。
②戴梦迪:《压力型体制下的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厦门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第2页。
③徐建军:《“个转企”实务操作初探》,《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年第8期,第75页。
④岗向阳:《浅议个体工商户向微型企业转型》,《商业经济》2013年第2期,第51页。
参考文献:
[1]徐建军.“个转企”实务操作初探.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年第8期,第75页.
篇10
随着人才流失现象的日益严重,流失过程中也暗藏着惊人的成本和对公司利润的损害,对企业利润产生巨大的内耗。美国管理学会(AMA)报告显示,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至少相当于其全年薪酬的30 %。对于技能紧缺的岗位,此项成本相当于雇员全年薪酬的1.5倍甚至更高。因此如何吸纳、留住人才成为知识型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减少知识型企业人才的流失,如何摆脱因企业人才流失的困境,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应当关注的一大课题。
我国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张五常曾说过:劳动和知识都是资产。每个人都有头脑,会作自行选择,自作决定。我要指出的重要特征是,会作选择的人与这些资产在生理上合并在一身,由同一的神经中枢控制,不可分离,跟这些资产混在一身的人可以发奋图强,自食其力,自我发展或运用,也可以不听使唤,或反命令而行,或甚至宁死不从。对人才流失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人才流动理论和模型研究,其次从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来讲,从人才流失内在动因进行探讨,这对以往人才流失的研究范围是一个有力的补充。最后通过需求层次理论及战略式激励理论,研究企业应对人才流失的办法。
二、技术型人才的定义
人力资源是开发自然资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发展经济的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源而不是自然资源,其中人力资源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资源。字典上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参照国内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各种资料,一般对“人才”有这几种界定的范围:
(1)以学历层次为界限,把“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人界定为人才资源;
(2)以学位级别来界限,把“学士及学士以上”的人界定为人才资源;
(3)以职称为界限,把中级职称以上的人界定为人才资源;
(4)以奖励级别为界限,把获得某种社会公认的重要奖励(如市级、省部级以上等等)的人界定为人才资源。
技术型人才是指能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企业不断创造价值。技术型员工从事的并非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是能够在易变与众多不确定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来应对可能变化的情况,为企业技术研究的进步不断做出贡献。技术型员工是企业中的劳动者,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员工”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另一方面,技术型员工拥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其又有“资本性”的一面,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型人才的管理就更具难度与挑战性。
企业的技术型人才具有稀缺性,一方面表现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专业人才的供给数量不足,导致企业间相互争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才呈现非均衡分布同时其价值难以按照市场化的标准来衡量,导致不同企业对于人才的开发培训具有相对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稀缺。由于人才稀缺性,人才一旦流失很难找到一个同样的,因此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技术型人才的流失现状
人才流失是企业中人才流动超过其合理限度的部分。人才流失是指企业中企业关键作用的人才非单位意愿地流走,或失去积极作用的现象,人才流失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今世界人才已不再属于某一个地区、某一部门或某一国家,人才属于整个世界,属于全人类。人才交流和信息交流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人才的流动对信息技术的交流与更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面对冲击最大的不只是产品市场、而且还有人才市场,经济的一体化使得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国际化,全球作为一个开放大市场,人才流动市场化将势不可挡。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出走”,前者是水的运动规律,后者是人才流动规律。人才的流动除受各种经济规律制约外,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必然会离开不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而选择适合自己成长与发展的环境,进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人才的流动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不同的企业或部门之间,不同的地区或国家之间人才的流动已十分频繁,人才流动呈现出一种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面对人才市场的竞争,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人才的流入与流出应当是平衡的。否则,就会造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然而,由于经济、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差距,人才流动往往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人才严重流失就是人才流动失衡的表现。在人才流动过程中,人才流失会严重影响和制约一个集体或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而且对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最终必然会导致人才流失。因此,在人才的流出与引进过程中,只有做到人人皆有用武之地,才会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到来,才能最终避免人才的流失。
零点调查公司、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工作合作完成《企业危机管理现状》中指出,59.8%的国有企业中存在着人才危机,35.1%的国有企业认为人才危机对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四、技术型人才流失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
根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完成的“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研究数据表明: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型人才成为企业、社会中的稀缺资源,也成为人才市场争夺的主要对象。技术型人才流失现象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类型企业中间具有不同的流动趋势。
地区流向:贫困地区-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大中城市-核心城市,呈现出梯形分层流动。企业类型的流向: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商合资企业-本土外商独资企业-新进入的外商独资企业。
在某管理咨询公司(睿仕管理咨询公司)2010年1月对683名被访者的在线调查发现,你与上司进行职业讨论的频率的调查显示,每3个月1次的占到15%,一年2次的占到17%,一年1次的占到30%,而从不与上司讨论的占到37%,同时调查还发现,绩效最优的组织比一般组织为员工创造的职业发展机会多近3倍。
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高需求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其流动性一般比其他员工要高。人才资源成为当前企业最重要的资本,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依靠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流动可以带来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的流动,而人才资源的流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危害。
(一)消极影响
技术型人才流失会迫使企业重置人才,产生大量成本。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造成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企业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招募到新的员工,并且通过培训,使得新员工能够尽快胜任工作,因此这就给企业增加了招募成本以及培训成本。同时新员工进入到企业中能够胜任工作、能否对企业忠诚,也都使企业的成本上升。
技术人才的流失会带走关键的技术,使得企业项目中断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损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员工的离开会造成士气的下降,凝聚力减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比如,一家科技企业想挖来一个技术总监,绝对不只是看中他的个人能力,一定还希望得到他的技术资料和开发管理经验 等;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科技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带给科技企业的将是极大的损失,尤其是当这些知识型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企业或另起炉灶时,科技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
企业对人力资源更替成本的模型
人才的流失可能导致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由于知识型人才掌握某种专门的技能,所以一旦他们离职,企业可能无法立刻找到可替代的人选,那么这一关键岗位在一定时期内会空缺出来,这势必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甚至可能对科技企业形成严重的损害。
人才流失对企业声望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在当今商业资讯传递迅猛的时期,一个企业发生人才流失现象,不管人才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离开企业的,很快就会被媒体报道,再经过人们的不断传递,影响面不断扩大,一些不利于企业的言论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传开。一个不断流失人才的企业,在人们不清楚原因的情况下,将会造成多猜忌,各种传言,这些都将对企业精心塑造的形象带来损失。就流失员工自身来讲,一个员工主动离开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对企业一定程度的不满,又少了在企业内部的约束,也不可能像在企业里一样,尽心尽力的维护公司的声望了。因此,他们在对外的交往中,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损害企业的声望。再者,企业声望的降低,也必然提高企业招聘与维护人才的成本。华为公司前员工另起炉灶,引出知识产权官司,经过媒体的不断报道,不能不说对华为公司从经营到声望造成了巨大影响。
(二)积极影响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流动能够淘汰企业当中的不合格员工,引进高素质人才,适度的企业人才流动率能
够给企业带来生机与活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上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好的表现。对于高新技术、管理具有很大的挑战,对于一个复杂的任务工作,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分工与配合,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兼收并蓄,才能迎面挑战,因此专业人才的不断组合就促成了人才的流动。
五、企业应对技术型人才流失的办法
(一)招聘阶段
招聘程序要科学合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根据岗位说明书,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例如员工的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动机等。同时对招聘的岗位要有客观、真实地介绍,避免员工进入企业后产生心理落差。在招聘阶段通过合同约束来保护企业的机密,同时对关键岗位设置离职壁垒,例如离职一定期限禁止从事与本企业有直接或间接竞争的行业,或者承担一定的离职赔偿,通过增加员工离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员工的流失。
(二)培训阶段
通过讲座、参观、文化活动将企业文化扎根于员工心底,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应当为员工在入职前制定长远的职位规划,因为如果员工对于自己的职位与职业生涯抱负以及个人预期的奋斗目标不相符,且很难有调整的机会的话,在日后就很容易产生“跳槽”的倾向。
(三)正式工作阶段
1.为员工构建沟通的平台。企业人才的如果在工作中如果存在不满,如果缺乏开放的沟通渠道,一旦不满淤积,就会萌生去意。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由于去其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及自我意识,因此对于企业的不满会相对多一些。公司应当定期发放不记名调查表。及时了解员工对于企业、管理者的看法。
2.制定合理薪酬制度。定期对本地区、同行业进行薪资调查,获取一手的薪资信息,从而制定出符合公司又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支付水平。以此来解决外部公平性问题,有利于避免人才的流失。同时,公司要给员工尽量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旧国企的员工管理方式,会磨灭员工的斗志,特别是对于技术型人才来说,他们需要通过挑战性的任务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人才之所以离开企业,是因为其自身发展与企业给予他的满足感不匹配。当新员工进入到企业中,首要考虑的是高薪酬,以此来满足自己在衣食住行上的需求。当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后,企业人才便会寻找更高的追求,这时企业就需要在提供高薪酬福利的同时,只能出晋升、发展的机会,合理的薪酬体系包括岗位技能基本工资、灵活的奖金以及自助式福利体系构成。让企业人才通过这些方面,感受到自己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也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满足技术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由于技术型员工的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工作方法不同于一般的员工,因此就形成了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及心理诉求。因此企业不但要满足技术型人才的高薪需求,还要提供能力提高与事业发展的机会。
4.开辟技术晋升渠道。为技术型人才提供公平、透明、动态的晋升机制,建立双轨制晋升通道,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才流失的冲动。
(四)员工离职阶段
企业应当正确对待人才的流失,对于即将离职的员工进行正确沟通与记录,以此来分析和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漏洞,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企业就应当为人才提供方便之门,把他们视为终生的朋友和资源,并保持联络,使其“流” 而不 “失”。例如麦肯锡咨询公司为离职的员工建立花名册,形成特殊的“校友录”,以确保离职员工与企业始终能够保持紧密的联系。
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的社会大潮中,人才流动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人才流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企业既要保持一定的人员流动比例,又要有效地吸引、保留住技术型人才,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李业昆,企业人才流失状况的判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唐小宁,公司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2009.6
刘相龙,所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大连理工工商管理硕士论文.[D].2009.6
周群益,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J].2011年第5期
孟庆森,IT企业人才流动问题研究,北京工商大学硕士论文.[D].2007.5
吴月华,企业核心员工流失问题研究--BASES公司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论文,2008.6
谢晋宇,雇员流动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谢晋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4
王一江、孔繁敏等,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杨晓梅,IT企业人才流失风险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李业昆,企业人力资源状态评价方法.[M].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1
廖仲毛、平杰,国企如何打好人才保卫战.[J].工人日报企业周刊,2005.8
王杨,试析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关键人才流失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刘焱华,企业如何打好“人才牌”——国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面面观,施工企业管理.[J].2010年03期防止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对策,商场现代化2007.10,中国期刊网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房屋管理局)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王丽娟.技术性贸易壁垒趋势及对策,2011(10):66-68.
篇11
(1)联营模式。指统一收银方式,商场按照比例收取销售提成,扣除销售提成及必要费用后余款按合同约定日期返还厂商。这种模式在国内百货业中运用比较普遍[1]。
(2)租赁模式。主要是借鉴Shopping Mall的操作模式,将单个店铺租赁给品牌厂商,以收取租金的方式获得营业收入。
(3)自营模式。主要倡导的就是买手制,是指买手通过搜集、整理、分析顾客对商品的需求特征,提出新产品在价格、功能等等方面的开发设计要求,经过设计后最终选择合适的企业生产,将新产品注册为奥特莱斯自己的商标,并在本企业内销售的一种策略。较典型的如英国的玛莎百货等等。但该模式在国内尚未得到发展。
2. 买手制概述
买手制是指百货类企业用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派专业的采购人员(或称买手)根据企业的经营计划、战略来采购商品,并将商品分类别在商场中陈列、销售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买断经营、独家经销、自有品牌等三种。“买手制”目前流行于欧美国家的百货业,他们通过聘用职业买手,让其按照百货公司主要客户群的需求采购货品,以避免因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更高的利润。
3.研究意义
随着国内奥特莱斯的发展,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品牌+折扣”的经营模式之外,还出现了以买手制经营的奥特莱斯,并且许多奥特莱斯中也出现了以买手制模式经营的买手店(精品集合店),这种“买手店”给奥特莱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奥特莱斯的经营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虽然许多国内学者都提出了中国百货业经营模式应从联营模式向买手制转变的建议,但是关于买手制在奥特莱斯经营中到底有何影响的研究却很少见到。因此,本文试通过分析买手制给奥特莱斯经营带来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为其经营管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建立符合奥特莱斯特色、契合市场需求的买手制,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经营能力和赢利能力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国内奥特莱斯经营中引入买手制的影响分析
1.国内奥特莱斯引入买手制的现状
百货业是国内最早尝试买手制的行业,比如银泰百货在2012年选择了买手制运营自营品牌,其主要与西班牙品牌MANGANO 合作。银泰百货自己组织买手团队进行运营,由买手团队直接把控货品的订货、店铺运营和品牌推广。同时,奥特莱斯作为百货业的新兴业态也逐渐开始尝试引入买手店的运营,比如上海的“绿色米兰·城市”、杭州的砂之船“+39意大利精品空间”等。但目前国内奥特莱斯的主流模式仍然是联营模式。
2. 奥特莱斯经营中引入买手制的影响分析
(1) 优势分析
①通过整合供应链,节约成本
买手制的优势,首要体现在成本的控制上。因为商场的买手直接从厂家采购货品,毛利率要远远高于“联营扣点”模式。在奥特莱斯经营中引入买手制,可通过供应链再造,跨越品牌商或者生产厂商之间的分销环节,直接面对消费者,以此降低中间成本。
②有利于奥特莱斯运营流程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客户价值的提升
买手制的引入本身就是奥特莱斯运营管理模式的改进,其模式自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运营管理流程上的目标。在客户管理中,买手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消费需求,通过大牌混搭的方式,让消费者更具个人风格,这种经营模式更加人性化,也更具发展生命力。
③有利于奥特莱斯差异化经营战略的实现,建立竞争优势
目前在奥特莱斯中主要是销售顶级品牌的过季、下架或者断码商品。这使得国内的奥莱品牌重复度趋高,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消费者往往无法区分出其差别,而买手制恰恰为奥特莱斯的差异化竞争提供了很好的模式。熟悉国际时尚品牌及市场消费趋势的专业买手,按照消费群体需求,到世界各地采购定制时尚个性化的商品,并在商场内以风格品类摆放。通过这种销售模式,奥莱同样可以是“时尚”的代名词,并且还通过买手团队购买符合自身定位的产品,为客户带来更多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建立起更多的竞争优势。
(2)劣势分析
①可能造成奥特莱斯内部价格混乱,为奥莱经营管理带来难题
由于买手制更具灵活性,拥有自主定价权以及灵活的调动能力,因此在一个奥特莱斯的卖场中很可能会出现,同一品牌同一款商品不同价格的情况。消费者在购买时易产生困惑,进而可能对商品的真伪出现怀疑,甚至会质疑奥莱对卖场的经营管理能力,影响企业和品牌的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培养,为企业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
②与国内品牌商的利益矛盾
就目前市场的发展来看,绝大多数的国际知名品牌在国内已有其自己的品牌商,他们对中国市场比较了解,在价格谈判上处于优势,而买手制的经营模式势必与其商的利益产生矛盾。因此,目前国际品牌很难支持买手式的经营模式。
③买手制的引入要求奥特莱斯承担更多的经营风险
买手制的实施还面临着更多的经营风险,因为一旦买手所买断的商品不符合消费的需求,奥特莱斯就需要承担因商品积压而产生的库存风险。因此,这需要企业拥有一批眼光准,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高水平买手。
④买手的素质良莠不齐,阻碍了奥特莱斯引入买手制的发展进程
买手的职责涉及很广,从挑选商品、商品定价、产品开发、企划到促销、陈列等多方面,贯穿于设计、采购、销售、库存各个环节,因此买手应具有数据分析、艺术审美、市场预测等多学科知识。但国内现阶段的买手还停留在采购员的水平,业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买手制在中国推行的素质要求[1]。
(3) 机会分析
①传统的联营模式的不足为买手制的推广带来发展机遇
现阶段奥特莱斯的主要经营模式是联营模式,由于供应商对于品牌的控制力较强,造成了奥莱多方面自身无法掌控的经营短板。而单纯的联营模式并不足以提升奥特莱斯自身的品牌价值,从而制约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另外,由于联营模式导致了奥莱的赢利水平越来越低,而引入买手制能大大提高其赢利水平。比如,据麦肯锡研究统计,在美国、欧洲等地区,玛莎百货等采取自营的百货,其综合毛利率能达到40% 以上。而在国内,北京等一线城市百货公司的毛利率已下降到20% 左右。因此作为百货零售类企业需要放眼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业态升级的有效途径[2]。
②消费客户群在不断成熟与扩大
国际上奥特莱斯的主流消费者主要是富有攀比心理、有一点品牌观念的中产阶级,现在国内出现了一批有较强品牌欲、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这部分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却又未能摆脱对价格敏感的消费习惯,在奥莱经营中引入买手店正迎合了这种消费心态。
(4)威胁分析
①国内消费者对自营品牌的认知度不高,对品牌的理性识别意识较弱,造成经买手模式执行的困难
国内的消费者从当初不识品牌,逐渐发展到现在的有一定品牌意识,却有些盲目追求国际大牌的阶段。因此,纯粹买手制要在国内推广有较大难度。而且,如何让消费者理性地识别品牌,引导其购买符合自身特点的商品,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②不同区域服装需求有较大的差异性
中国市场的规模很大,不同区域的消费者由于季节、文化、习惯等原因在需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跨区域采购很容易失败。
三、国内奥特莱斯经营中引入“买手模式”的发展建议
结合奥特莱斯业态的发展的机遇,以及消费者品牌意识的觉醒,奥特莱斯在经营过程中应利用买手制自身的优势抓住发展机遇,使其与奥莱经营相得益彰,使奥特莱斯不仅成为折扣的代名词,同时也成为引领潮流的另一阵地,促进奥莱在国内的发展。
1.明确市场定位,以实现差异化竞争
奥特莱斯可以借鉴某些服饰店的做法,先对所属地区的消费能力进行调研,并且针对顾客所处年龄阶段、年龄段内的产品风格以及产品的价格这三个方面进行定位。并通过买手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货源、采购货品,这将有利于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通过战略联盟等方式循序渐进引入买手制
我国现阶段还无法实现纯欧美的买手制经营,因此国内的奥特莱斯可采用由联营模式逐步向买手制过渡的方式,来优化当前的经营管理。即在经营中采用自营与联营相结合,并在奥特莱斯发展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营比例,最终实现向买手制的转变。
3.积极推进组织内部理念的转变
奥特莱斯买手制的构建是一场涉及上下游的供应链重新整合,既需要上游的渠道扁平化配合,也需要自身调整的勇气和决心。因此,企业组织内部理念的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
奥特莱斯引入买手制以后需发生如下几种转变[1]:
①经营重点的转变。奥特莱斯的经营重点将会从对企业品牌的招商,转向选择更符合目标顾客需求的产品或品牌,甚至联合设计加工企业开发出符合身身特色定位的产品或品牌。
②核心部门的转变。奥特莱斯引入买手制经营后,将会以买手团队为核心,而其他部门作为其支持单位。因此,其他部门员工首先要在观念上接受自身角色的转换以适应买手制的发展。
4. 培养专业买手
奥特莱斯在引入买手制经营的过程中,其人才培养的目标重点应放在买手队伍与导购队伍的建设上。通过培训等手段使员工了解买手制建设的意义所在,鼓励员工与企业一同学习和成长,为买手制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逐步建立精益化的制度体系以稳固买手团队,防止买手人才流失。
注释:
[1] 中国百货零售业向买手模式过渡的路径探析,卢佳,商业时代,2011(4)
[2] 基于价值链的百货公司买手模式研究,顾萌珠,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13(1)
参考文献:
[1]顾萌珠:《基于价值链的百货公司买手模式研究》,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13
[2]庄华强:《零售业态演化规律的理论探讨》,载《商业经济与理》,2002年第7期
[3]李良成:《中国百货企业连锁经营发展战略研究》[硕士毕业论文],湘潭大学,2007
[4]李飞:《中国百货店:联营,还是自营?》,载《中国零售研究》,2010年第2期
[5]白森森:《品牌同质化联营模式绊住百货店前进脚步》,载《北京商报》,2009年第11期
[6]郭烨炜、赵洪珊:《基于买手机制的快时尚模式探讨》,载《山东纺织经济》,2011年第9期
作者简介:
杨洁(1979-),女,汉族,重庆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教育学硕士,讲师;
篇12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除了承担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外,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质的职能。目前,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科学(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主要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才。从层次结构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现有的专业学位中硕士专业学位39种,博士专业学位5种(教育、口腔医学、兽医、临床医学和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从类型结构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两种类型。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教育为主,仅有少数专业实施全日制培养。2009年开始实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数量和比例,鼓励、引导优秀生源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续增加,预计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将达到30%,2015年将逐步提高到50%。从学科结构来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涉及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除理学和哲学外,基本涵盖所有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因此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突出其培养特色成为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问卷设计
发展研究报告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切入点。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引入了满意度的概念。冯伯麟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总体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朱新秤和卓义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与调查,认为职业满意度是个人背景因素、个人内在因素和个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综合概念。林杰对全国普通高校的现行制度安排满意度进行了调研,认为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取决于工作环境,而他们对工作环境,尤其是对各项制度安排的满意度,则是反映高校现行制度合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尺度。布鲁斯和布莱克本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衡量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评估目的、主体和对象等不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的选取维度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其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维度选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第一,从投入一过程一产出环节来考察;第二,从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考察。鉴于“投入-过程-产出”环节及“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的视角,我们设计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将“质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实际测量的具体指标,具体包括8个方面: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学术道德水平、创新和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质量及学习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培养过程来实现的,培养过程大致分解为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问卷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与感受,进而推测培养过程各环节对教育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问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内容包括研究生选择就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对专业学位地位的认识等;第三部分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投入、导师指导、专业实践等;第四部分是学习收获与满意度的认识,即学生对其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评价。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华南地区多所研究型大学各年级不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45份,剔除无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6%。各备选项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设计并采用五点式计分法,依次记分“1-2-3-4-5”,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越高。为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数据的初步处理,我们使用克龙巴赫仪系数(Cronbaeh’s Alpha)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861,表明问卷有较好信度。问卷效度检验较适合采用结构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来检验问卷结构效度,我们提取出了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们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648%,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调查样本分布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性别构成看,男生172名,占样本中人数的55.63%;女生137名,占样本总人数的44.37%。从学习形式看,全日制硕士生73人,占总人数的23.62%;非全日制硕士生236人,占总人数的76.38%。从所学专业类别看,文科221人,占总人数的71.52%;理工科66人,占总人数的21.36%;医学等其他23人,占总人数的7.12%。从工龄情况看,没有工作经验,即本科毕业直接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经验的246人,占79.7%。从专业构成看,MPA人数133人,占总人数的43.3%;软件工程人数35人,占总人数的11.3%;MBA人数33人,占总人数的1 0.7%;计算机技术工程人数25人,占总人数的8.1%;教育硕士人数是19人,占总人数6.1%,其余专业人数64人,占样本总人数的20.5%。
三、评估报告
(一)总体评估
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各项得分(学生主观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说明从整体上看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教育质量较好、满意度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高的是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3.83分),其次为学习投入程度和学术道德水平(均为3.80分),再次为科学实践和学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3.75分),得分较低分别为外语应用能力(3.42分)、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3.50分)、学位论文质量(3.67分)。说明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语应用能力、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这些是今后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异分析
为了检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同评价样本之间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将教育质量总分记为总分40分(Total=8*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显著性水平P值为0.042
第一,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差异。表4显示在存在显著差异的5个专业中,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临床医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得分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工商管理硕士等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评分较高,在3.8分至4分之间。法律硕士、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平均分相对较低,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外语应用能力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硕士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得分较高,在3.6分至3.8分之间。化学工程类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分仅为2.8分左右,外语应用能力最差。其他专业如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软件工程、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生外语运用能力处于3.2分至3.4分之间,外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差异。表6表明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较高,在3.92分与4.4分之间,体现出这些专业的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硕士等专业的硕士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处于中间状态,但有待进一步加强。而理工科类的化学工程、计算机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普遍较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学术道德水平差异。表7显示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专业在学术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间;而社会工作硕士、汉语国际硕士、化学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专业学术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对较低,处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学位论文质量差异。从表8可以看到,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的差异较小,普遍得分较低,说明总体质量都得进一步提高。但相对来说,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略胜一筹,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普遍较差,应采取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总之,经过十几年发展,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满意度良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但是各专业类别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质量品牌效应突出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三)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处于前十位的问题分别是:缺乏实践l生教学(17.6%)、扩招太多(10%)、学习时间(8.6%)、导师指导(7.8%)、管理松散(7.8%)、课程设置(5.9%)、教师水平(5.5%)、学生质量(5.5%)、社会认可低(3.1%)、差别对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专业学位社会认可程度不高。调查发现社会对专业学位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从国家层面来看,专业学位教育缺乏权威的国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没有明确划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同时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在学生取得学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没有将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认证紧密联系起来,导致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整个社会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用人单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没有体现出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足够重视。学校管理者对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对其管理明显存在边缘化、培训化及营利化等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培养制度。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标准和教学保障制度。调查中发现有些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管理上配备的力量单薄,只在研究生院设立一个办公室,配备几名工作人员,而他们要负责数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与质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尚没有建立具有差异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课程体系。调查显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以科学学位培养模式为蓝本,未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设不足、教学用书内容陈旧等问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只占到55.7%,认为参考书对学习帮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导师实践经验与责任心比较缺乏。大学教师大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些导师长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触到社会实际的管理与工作,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管目前这些大学采用了双导师制,聘请了来自实践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是受到诸如工作时间、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响,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现在论文答辩会上,很难起到实质性指导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3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教学和实践联系不够。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导师带的学生数量普遍比较多,导师自己面临着学术科研的压力、教学压力,因此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主观题调查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到两种类型学位的学生待遇不一,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
第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投入不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员、企业员工;既有本科毕业生,又有专科毕业生;既有所学领域与从事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专业硕士受到工学矛盾影响,学习投入远远不够。调查结果显示1.9%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间,19.1%的在20%-30%之间,21%的在30%-40%之间,18.8%的在40%-50%之间,25.2%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比例大于50%,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间以外,很少花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研究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培养单位的管理工作来维系和发展。因此,培养单位必须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这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条件。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为准则、入学和选拔制度、课程与学习制度、考试与成绩管理制度、导师与科研制度、操作与实践制度、学位论文与学位答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作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工作队伍,挑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精湛的干部承担管理任务,不断加强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生源质量。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学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对考生资格审查时,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对考生的学位证、毕业证和职称证等原件,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坚决不同意报考。考试和录取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差额”原则,确保质量,宁缺毋滥。不断进行招生考试录取环节改革,推进有利于选择优秀考生的选拔方式。加大学位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区别力度,学术型研究生考试注重考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潜能,专业硕士在考察专业基础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考察,以选拔更适合专业型硕士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优秀考生。
强化师资队伍。首先,强化导师遴选、考核公平竞争机制。实行导师遴选和考核动态管理方式,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导师责、权、利,提高导师责任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应该加强导师对专业硕士指导的针对性、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对导师考核方面,除了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外,加强考核导师对培养专业硕士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参照国外培养模式,在专业硕士导师遴选和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上进行深化改革,聘请行业部门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的教学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会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认可程度。学校应参照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点领衔人的待遇和职责,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领域领衔人待遇并加强考核。
突出课程特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根据国外较好的培养方式和我国实际及各研究型大学现实条件,我们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突出基础性、差异性、实践性、选择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原则,精简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体系应包括职业领域知识、一般性社会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知识。专业学位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某一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检验合格与否的惟一标准就是其“任职资格”是否达到。因此应按职业背景差异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来组织授课内容,构建起合理的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如行业领域基础知识、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发展前景、最新技术手段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面对本专业领域,还要面对经济、社会、技术、产业、市场和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特点,在职业领域知识纵向加深更新的同时拓宽横向领域相关知识,构筑起“职业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体现出专业学位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打通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之间的界限,把学习与做课题结合起来,把研究和应用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加强课程建设,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鼓励各领域根据在职人员、各自的行业特点、地域特点自编具有实用性强的教材,对于成熟的自编教材,学校和学院应资助出版,推进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教学模式。专业学位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以课程内容应用化、课堂教学实践化为起点,逐步摸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优势,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学员与教师双向互动,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主题报告、学术沙龙、模拟训练、观看影象、实地考察等多样教学方式,着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编制相应的案例库,开发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每一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业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
加强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主的教育,是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与研究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需要而设置的学位教育,因此特定职业领域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建立实践基地,联合社会资源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修改完善时,培养单位应充分考虑到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校外导师,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开拓社会实践的思路和视野,为专业学位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与课题深入实践,从实践中遴选课题,加以研究,切实解决企事业及行业上的技术难题,从而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重视学位论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管理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归宿。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是全面检查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目标管理的最后一关。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文体选择上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以突出实用性和职业背景为指导思想,学生可以选择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评价上,一方面,强调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考核专业硕士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方式对专业硕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政策
其一,国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国家层面上,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国家法律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专业学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还远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国家和省级部门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学位教育研究,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从制度上规范专业学位教育行为。
其二,人才市场的配套体系。《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因此需要进行专业学位与劳动力市场及人才市场的相应配套改革,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制度衔接落到实处。在美国,参加一些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必须以获得经认证的专业学位为前提,绝大多数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都规定,参加律师执业资格考试必须获得经认可的法学院所授予的法律专业博士学位(J.D.)或法律学士学位(LL.B),自学、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均不能替代法学院的教育。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衔接使专业学位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使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享誉世界。我国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尚未建立有效衔接,相应专业学位教育经历未成为行业执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很难避免专业学位教育社会地位受到影响。因此,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行业执业资格考试衔接,必将促进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可,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专业学位质量提高和健康发展。
其三,社会中介的评价监督。完善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专业学位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各种专业学位都成立了相应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个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硕士论文在政策上进行宏观管理,同时各种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又成立了领域协作组,对各个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进行指导。要充分发挥各个准政府组织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由各中介机构从不同层次和侧面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控,保障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学位教学中来,保障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在美国,行业协会介入相关专业学位的申请者条件规定、培养计划的制定等环节。行业协会还以专业认证为主要手段来监控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而行业协会同时也是执业资格考试的主管部门,他们与相应专业的教育机构协会联合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体制使执业资格考试主管部门能够参与到专业学位教育中来,架设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与研究型大学共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显得非常重要,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以尝试性地开展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考试挂钩的培养机制,以培养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沁平.与时俱进适应需要逐步在我国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3.
[2]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适应需求[N].中国青年报,2012―03―14(T03).
篇13
近日,央视的一则关于星巴克在中国暴利营销的报道将星巴克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报道称:一杯中杯星巴克(354毫升)拿铁咖啡在北京的售价为27元,这一价格比美国售价贵三分之一,比印度售价贵一倍。而且据上海咖啡专业委员会会长王振东的解释,一杯中杯拿铁的物料成本为:1.6元的咖啡豆、2元的奶精、1元的纸杯等一次性用品,整个物料成本不足5元,由此推算星巴克存在“暴利”。星巴克存在暴利吗?为此我们来探究一下。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商品的价格不是完全由它的制造成本来决定的,商品的价格更依赖于供求关系。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商品的价格就会低,反之,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商品价格就会较高。况且商品的成本也不仅仅局限于制造成本,我们还需要考虑店面的租赁费、仓储费、物流费、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等,这样的大成本计算出来的一杯咖啡的价格要远远高于5元。这里我们还没有考虑品牌的附加值。如果把这些因素全部加总起来,一杯星巴克咖啡的价格也就接近30元了。星巴克咖啡的价格虽高,但它并没有形成垄断,消费者有完全的自主消费权,如果嫌价格高可以不消费,毕竟咖啡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且你还可以选择更为便宜的咖啡店或者是超市的速溶咖啡。消费者之所以愿意选择高价的星巴克是因为他们来这里消费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对星巴克文化的欣赏。为什么星巴克咖啡高价但却依然有众多的消费者?这归功于其成功的营销策略,本文就带领大家去了解一下星巴克独特的文化营销策略。
一、独特的品牌定位
星巴克将自己定位于独立于家庭、工作室以外的“第三空间”,它的目标市场是享受生活、崇尚知识、积极努力工作的时尚城市白领,而不是天天柴米油盐酱醋的普通消费大众。星巴克希望给予消费者的是一个轻松、和谐、舒适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完全放松自己,将办公室的尔虞我诈,家庭的琐事都抛之脑后,真正的将自己释放。人们经常听到的“我不是在星巴克,就是在去往星巴克的路上”这句颇具小资情调的话足以体现现代白领一族对星巴克的热爱。星巴克已然代表着身份、地位,代表着有格调的小资生活。星巴克认为他们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们对咖啡的体验,力图做到让每一位来到星巴克的顾客都能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报酬。所以一杯制造成本为5元的咖啡售价为27元,对于城市白领一族来说并不是暴利。来星巴克不单纯的是喝咖啡,人们更多是享受这里独特的格调和氛围。
二、保证优质的原材料
一般产品在品牌价值的创造上大都是依赖于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因此大都企业在产品的广告费上都是高额投入。比如宝洁公司旗下的 Pampers 品牌,一年要投入 3000 多万美元的广告费。而星巴克的广告费用20年只有2000万美元,平均一年不到100万美元。那么星巴克是靠什么手段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的哪?星巴克的副总裁安妮·麦克格尼格尔一语道破天机,她说,星巴克是通过向消费者提供独一无二的最好的咖啡,通过人们的口碑来让更多的人认识星巴克,认知星巴克。为了保证咖啡的质量,星巴克对原料的选取,工艺流程的管理都甚为苛刻。星巴克有专门的原料采购系统,每一颗咖啡豆都是采用的极品,对于咖啡豆的颜色、形状都要由专家进行品评,并在西雅图进行烘焙。品评专家每年要品评十万杯以上的咖啡,以保证端给顾客的每一杯星巴克咖啡都是优质的。
三、提供高价值的附加服务
星巴克除了提供高品质的咖啡外,还有很多附加服务也使消费者驻足。星巴克通过与网络公司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了无线网络服务。在星巴克你可以一边品评着诱人的咖啡,一边上网聊天娱乐或者办公。走进星巴克,你眼中看到的是高雅古朴的原木家具,耳边萦绕着美国乡村音乐,鼻尖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气。此外店内还会安装音乐试听设备,用来供顾客试听歌曲。消费者还可以在店里的数据库中选择喜欢的歌曲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音乐进行编辑和收录,做成有个性的光盘带回家。
四、坚持直营销售模式
在渠道的扩张方式上,面对加盟连锁店分担费用这一诱人方式下,星巴克依然坚持直营模式。直营是指由公司总部直接经营、投资、管理各个零售点的经营形态。在直营模式下可以保证每个连锁店都由总公司统一管理,以控制品质标准。每个店的员工都是由总部统一训练,以确保百分之百的美国星巴克血统。这样做虽然初期投入的资本较大,但是由总部统一培训出来的职员的专业素质高,建立了同业中最专业的形象,使得星巴克品牌的扩张也更加有力。星巴克进入中国初期,由于中国对外资零售业的法律限制,使其最初进入中国不得不采取授予国内企业权并占据一定股份的方式,随着中国法律对外资零售业的全面放开,星巴克已经开始逐渐通过回购股份和独资的方式来实现在华直营。
加盟店只能复制星巴克的外表,不能复制星巴克独特的价值观和相应的管理体制。星巴克特别强调同顾客进行交流, 咖啡生需能够预感顾客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同时,要大胆地与顾客进行眼神接触。为此每一个咖啡生都要接受24小时培训,包括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等。
五、占据有竞争优势的分销渠道
在分销渠道的选择上,星巴克采取的策略是在最繁华的黄金路段密集发展。星巴克在店面选址上基本是选择在大城市市中心区、繁华的商业路段或交通枢纽等。好的位置不仅给星巴克带来了较大的客流量,还带来的显著的广告效应。同时这种繁华地段的店址属于稀缺资源,可以给新进入者造成了较高的壁垒和障碍。星巴克还打破了方圆多少米不能重复开店的商业常规,在一个地区会集中开设多家门店,这样不仅给顾客提供更好的便利性,而且密集的占据空间使得竞争对手难以介入,以更好地应对竞争。
六、让员工成为你的合伙人
星巴克的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认为,“每个员工都是品牌的形象代言人”, 他认为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伙伴关系”。他说:“如果说有一种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们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中间建立起的这种信任和自信的关系。”在星巴克,员工得到的福利待遇要远远高于同行业。1988年,星巴克是第一家为临时工提供完善医疗保健的私营企业。1991年,星巴克对内部员工实施了“咖啡豆股票”的激励机制。每个星巴克员工(包括兼职员工)都拥有公司的股票,让员工成为公司的主人,把每个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总体利益联系起来。从公司的CEO到每一个员工在每个财政年度内,都必须为星巴克工作500个小时,这样才能保证在派发股票时仍能在星巴克工作。
星巴克知道品牌的扩大和尊重员工同样重要。星巴克进入市场从不依靠广告,而是依赖于员工的口碑宣传。星巴克营业收入的85%是来自与消费者面对面接触的门市,员工与消费者每一次互动,是品牌印象最大决定因素。为此星巴克把一般公司投入在广告上的高额费用都用于员工的培训和福利。董事长舒尔兹坚持员工利益第一位,尊重员工所做出的贡献,将会带来一流的顾客服务水平,自然会给公司带来良好的投资回报。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星巴克的员工跳槽率仅为 60%,远远低于快餐行业钟点工的 140%到 300%的跳槽率。
综上所述,星巴克正是依靠自己独特的文化营销策略来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即使价格略高,依然有众多的忠实顾客,这正是星巴克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思.星巴克的品牌经济分析.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查星茹.星巴克品牌策略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6.
[3]贾灿.星巴克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