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财经类专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经类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经类专业论文

篇1

2财经类专业中统计学的改革发展与现况

我国的统计学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尤其对于财经类的专业来说,统计学的定位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都要和其专业的主要学科协调和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因此,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改革应该建立在对统计学的具体应用的分析基础上,比如可以对统计学理论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实证分析。这是对统计学改革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只要明确了统计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统计学的改革,不断地对统计学进行完善。根据上述的结论,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相关教育学理论的规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是通过它的课程设计来进行体现的。所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财经类专业统计学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设置的时候要严格贯彻以下指导思想:首先,要注意将理论和实际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比如可以将统计学的理论和经济管理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其次,要根据专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层次来安排统计学的课程,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强化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的比重;最后,要建立具有“参与型”的专业意识课程,并且打造相应的课程平台,这样就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实现统计学由“主导型”的课程体系逐步地向“参与型”的课程体系过渡。第一,要设置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培养统计学专业性的“参与型”人才打造基础平台。比如设置哲学课程,就可以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种更为开阔和新颖的思维和研究方式;而开设数学、英语这些课程则主要是为了对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巩固,另外,它还可以成为学习专业课程的一种工具;设置这些通识课程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统计学的学习。第二,设置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理论课程。由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将来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和研究领域主要是经济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出“参与型”的人才。所以作为统计学人才,他们不单单要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方法,同时还需要有“参与型”的意识,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由于经济管理理论的课程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统计学相关的理论,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就要有目的地选择那些和统计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的学科,来设置经济管理理论课程。第三,设置最佳的统计学专业课程。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型极强的科学方法,在对其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保证统计学的课程设计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设置的时候要对以下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1)选择最佳的统计方法论基础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知识需求;(2)要设置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基本理论,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统计学知识的延伸;(3)选择出那些具有远大发展空间的行业的统计方法理论课程,帮学生通过实例来更好地学习统计学,并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4)与宏观经济统计核算相关的课程。设置以上课程是由浅到深的渐进模式,不仅有效地将统计学的知识体系进行点与面的有效结合,同时也是对统计学“参与型”课程意识的重要体现。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第四,注重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的设置。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在注重统计学理论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落实操性课程的设置,实现学与练的最完美的结合。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作为统计学课程最完备的补充,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与统计学相关的实践或者操作性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借助相关的统计软件或者多媒体等对学生的技能性进行综合的训练,帮助学生练就熟练的技能。

2.2财经类专业统计学教材的改革

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就是教材建设,教材在统计学的学习和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入开展以及教学大纲的不断修改,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教材也随着不断进行更新。统计学的内容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它的内容会根据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最新的、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来进行更新或者完善。与传统的统计学教材相比,目前的统计学教材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教材的内容更为明确地突出大统计学的思维,并且彻底地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知识框架相脱离,这样就不用再受传统思维和知识框架的束缚,能够更好地对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其次,将统计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地补充进教材中,及时地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更新和完善,并且对统计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将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一些标志性的概念全数删去,更加强调了变量这一概念。与此同时,教材还对统计学所要研究的目标、统计学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一目了然地对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最后,在统计学教材中加入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对各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原理的讨论,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另外,在统计学教材中还突出了对统计学基本思想的分析和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学与练进行完美的结合。

2.3建设统计学试题库

随着统计学课程和教材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部分高校在完成以上两个环节的同时,还创新性地建设了统计学的试题库,并且积极地将这一板块进行补充和完善,使试题库建设取到了显著的成就,这样就可以为有效开展“考教分离”这一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的统计学试题库建设主要有两种:其一就是一种可以根据试题库内的试题进行随机的自由组合生成试卷的方式,这套试题里基本上包含有单项、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等多种类型的题型,并且所生成的试卷会覆盖统计学所学的全部知识,不会出现内容的重复或者遗漏。这类试题库主要是用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成果的,一般用于期末考试等。其二就是试题库的试卷都是已经生成的成套试题,这一类的题型基本上是以考察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为主,比如这类试题都会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开放试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另外,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地开展一些与统计学相关的科学研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为学生以后进行深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制定主体单一。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评价能否顺利进行,能否促进学校管理上台阶,能否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服务,能否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谁是评价标准制定的主体,关系到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是否科学有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目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包括学校成人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师只是执行上级领导制定的评价标准,学生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据调查,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开设的财经类专业主要有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管理、金融学、国际贸易等,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主要由学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来制定的。学生作为成人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评价标准的制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利于其自主发展,也不符合教育质量评价理论发展的趋势。

2.评价主体缺乏灵活性。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现象严重。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参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人员,主要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如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相对较少。成人教育班的辅导员或班主任与成人教育学生联系密切,他们比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任课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之一方,因其和学生面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比较了解。二者作为学业质量评价的主体无可厚非。但作为学习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成人教育学生则基本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中很少为其自我评价或互相评价留有余地。

3.评价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内容片面,缺乏针对性;重理论知识考核,轻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重知识水平考核,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考核。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满堂灌形式,缺少提问、讨论、交流等形式。由于许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没有专门的实验实习设备和条件,教师授课的地点多为教室,且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水平的实践类课程开设较少。比如,会计学专业的财务软件操作课、手工会计模拟实验课,常常要到本校相关院(系)的会计实验中心上课,有时还会因为相关院(系)本身学生多、实验实习条件有限而被取消。

4.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一直以来,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是以传统评价方法为主的,重期末考试,轻平时考核;重闭卷笔试,轻口试面试;重理论考试,轻素质能力考核;重终结性考核,轻过程性、诊断性考核。这既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全面反映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一问题是普遍的。据调查,许多成人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工作,是由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的教师负责的。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由于其对成人教育学生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差别认识不足,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延续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并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方法来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进行评价。

5.对学生学习过程重视不够。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应注重学生最后的学业成果,而轻视对学习过程的监督考核。调查显示,许多普通高校平时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不严,辅导员与学生一个学期也见不了几次面,缺少平时考核。此外,目前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很少涉及人文关怀,既没有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人文情怀给予评价,也没有通过学生学业评价为其提供人文关怀。好比只关注“获得诺贝尔奖”,而不问“获奖者的成长环境和人格”。殊不知,每一个获奖者都具有独特的生命历程和人文环境,都表现出丰富而细腻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既是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逐步成熟和发展的过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所进行的评价,随意性大,主观性强,与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差距较大。这应该引起重视。

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对策

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由多元评价主体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进行评价,有利于客观地反映学生发展的情况。成人教育管理者、成人教育教师和成人教育学生都是成人教育教学各环节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他们对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均有发言权,均应纳入多元评价主体,尤其不要忽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调查发现,目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格局已被打破,成教学生、家长甚至是成教学生原所在单位逐渐参与到评价中来。值得一提的是,成教学生参与学业质量评价的积极性不高。其实,让他们参与学业质量评价、调动他们参与学业质量评价的积极性,有助于成人教育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需求,采纳学生提出的评价建议,进而改进成人教育教师的评价方案,使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实行多层面的评价内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内容应多层面、多样化,既要涉及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涉及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评价;既要涉及学业成绩的评价,又要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比如,对成人高等教育会计学专业学生,评价应注重于他们必要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在成人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中,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评价显得薄弱,这与此项评价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量化、不好处理相关。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观念上很重视,但在实践中重视不够。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内容的研究与探索,提高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真正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

3.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除了使用传统的纸笔考试测验、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评价方法,应采用多样化的考试、考核、考查方法,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的进步与发展。例如,财经类会计学专业学生,其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考核可采用闭卷笔试或写小论文的方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财务软件操作、手工会计实验课等)的考核,可采用动手实践的方式;而大学英语课,则应口试、听力测试、笔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对学生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3

一、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特征的转变

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相对侧重于政策法规、制度程序和要式凭证等的讲解与掌握,因而其现实性、可操作较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更新频率加快了,现行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日渐明显。为此,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特征应突出为:教学的目的不只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应更加强调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胜任的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二、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质量总体上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各院校生源的不断扩大,学生在校人数普遍超过其可容纳能力。院校基础设施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质量普遍堪忧。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应源自教学机制的有效运行和不断创新,如果教学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则教学质量的下滑将是长期性的,不可逆转的。对现阶段教学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几个问题及形成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总体上来说基本适应未来需要,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譬如,财务会计学课程的内容随着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出台,已变得十分庞杂,教师普遍的做法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裁剪,结果是学生不能形成对财务会计学的完整知识体系。

2.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或一般,教学现代化手段使用程度不高。目前财经类专业教学的基本手段主要是教师讲授,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严重不足,院校教学机制中缺乏对教师教学方法改进与提高的督导与激励,从而使得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投人不够,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3.教材的适用性不强。大多数院校所选用的教材来源不外乎两种情况,即外购和自编。由于财经类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时代感,所以外购的教材在内容上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不适应性。此时,自编教材就显示出其具有的灵活性,但也应看到自编教材的内容更多的出于任课教师的个人选择,导致其适用性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4.考试方式单调,毕业论文敷衍,且严重抄袭他人。财经类专业的课程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纯的试卷笔答并不能考核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投入不够,抄袭严重,但仍能轻松过关,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整个学习风气。

5.专业实习效果不佳。目前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实习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各企事业单位出于会计账簿及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不愿让学生实际接触账簿。因此,很多学生根本无法从实习中获得完备有效的实践经验。

(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强,但毕业生却倍威信心不足。从总体上讲,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但从有关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自信心不强。造成这种晴况的直接原因是用人单位对财经类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等等,广大毕业生对此感到压力很大。

(三)教师素质有待迁一步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知识的创新,使得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越发显得迫切。目前各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教师学历水平大多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但很多现职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各院校而成为专业教师的,因而缺乏实践经验。由于财经类专业知识的实践性很强,而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帮助不大。

(四)学校学术氛围淡薄,学术研究的动力不足。由于近年来各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致使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日忙于教学,许多教师都戏称自己成了“上课机器”,对日常的授课质量的保证都感到吃力,更无暇顾及学术研究。另外,一些院校对学术研究重视不够,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任期考核指标中没有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量化标准,致使很多院校教师的中坚力量缺乏学术研究的动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各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整体水平一般,在某些方面甚至令人担忧,财经类专业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三、提高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调整锞程设置,提倡小班教学。专科院校的财经类学生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对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了解和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财经类学生应使自己培养成动手能力强且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较为广泛知识面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各院校应就现行课程设置中不符合这种要求的地方进行改革或调整,譬如合理设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教学总学时的比重,突出专业外语、信息化技术、管理制度等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说明的是,就教学而言,教师授课班级的数量和规模,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每个学生关心照顾的程度的大小。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班级数量和规模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如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小班级的情感交流比大班级更为有利。其次,班级数量和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格拉斯一斯密斯曲线表明,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随着教师授课班级数量和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授课的规模缩小到15人以下时,其效果迅速提高。有关研究表明,教小班的教师教学积极性高,精神状态好,更喜欢与学生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更满意。为此,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量以小班授课将有利于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选教材,增加动手能力的考核,强化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化。针对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法规性、程序化、实物性的特征,充分注重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得课堂教学拉进与实务操作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现实感和趣味性;教材的选用应注重其内容的时代感和实务上的可操作性(这一点对专科学生尤为重要),同时兼顾学科的理论性和前瞻性;改变课程考核单一的笔试形式,适当增加并逐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测试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这将有利于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和培养。学校应加强毕业论文撰写的管理和规范,严格论文的选题、文献的参考、论文的答辩以及成绩的评定,对不符合论文撰写规范的学生要加强督导。

篇4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面临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变革教学机制,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努力解决的课题。

一、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特征的转变

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相对侧重于政策法规、制度程序和要式凭证等的讲解与掌握,因而其现实性、可操作较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更新频率加快了,现行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日渐明显。为此,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特征应突出为:教学的目的不只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应更加强调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胜任的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二、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质量总体上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各院校生源的不断扩大,学生在校人数普遍超过其可容纳能力。院校基础设施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质量普遍堪忧。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应源自教学机制的有效运行和不断创新,如果教学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则教学质量的下滑将是长期性的,不可逆转的。对现阶段教学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几个问题及形成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总体上来说基本适应未来需要,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譬如,财务会计学课程的内容随着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出台,已变得十分庞杂,教师普遍的做法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裁剪,结果是学生不能形成对财务会计学的完整知识体系。

2.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或一般,教学现代化手段使用程度不高。目前财经类专业教学的基本手段主要是教师讲授,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严重不足,院校教学机制中缺乏对教师教学方法改进与提高的督导与激励,从而使得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投人不够,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3.教材的适用性不强。大多数院校所选用的教材来源不外乎两种情况,即外购和自编。由于财经类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时代感,所以外购的教材在内容上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不适应性。此时,自编教材就显示出其具有的灵活性,但也应看到自编教材的内容更多的出于任课教师的个人选择,导致其适用性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4.考试方式单调,毕业论文敷衍,且严重抄袭他人。财经类专业的课程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纯的试卷笔答并不能考核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投入不够,抄袭严重,但仍能轻松过关,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整个学习风气。

5.专业实习效果不佳。目前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实习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各企事业单位出于会计账簿及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不愿让学生实际接触账簿。因此,很多学生根本无法从实习中获得完备有效的实践经验。

(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强,但毕业生却倍威信心不足。从总体上讲,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但从有关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自信心不强。造成这种晴况的直接原因是用人单位对财经类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等等,广大毕业生对此感到压力很大。

(三)教师素质有待迁一步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知识的创新,使得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越发显得迫切。目前各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教师学历水平大多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但很多现职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各院校而成为专业教师的,因而缺乏实践经验。由于财经类专业知识的实践性很强,而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帮助不大。

(四)学校学术氛围淡薄,学术研究的动力不足。由于近年来各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致使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日忙于教学,许多教师都戏称自己成了“上课机器”,对日常的授课质量的保证都感到吃力,更无暇顾及学术研究。另外,一些院校对学术研究重视不够,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任期考核指标中没有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量化标准,致使很多院校教师的中坚力量缺乏学术研究的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各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整体水平一般,在某些方面甚至令人担忧,财经类专业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三、提高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调整锞程设置,提倡小班教学。专科院校的财经类学生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对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了解和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财经类学生应使自己培养成动手能力强且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较为广泛知识面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各院校应就现行课程设置中不符合这种要求的地方进行改革或调整,譬如合理设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教学总学时的比重,突出专业外语、信息化技术、管理制度等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说明的是,就教学而言,教师授课班级的数量和规模,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每个学生关心照顾的程度的大小。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班级数量和规模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如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小班级的情感交流比大班级更为有利。其次,班级数量和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格拉斯一斯密斯曲线表明,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随着教师授课班级数量和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授课的规模缩小到15人以下时,其效果迅速提高。有关研究表明,教小班的教师教学积极性高,精神状态好,更喜欢与学生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更满意。为此,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量以小班授课将有利于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选教材,增加动手能力的考核,强化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化。针对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法规性、程序化、实物性的特征,充分注重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得课堂教学拉进与实务操作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现实感和趣味性;教材的选用应注重其内容的时代感和实务上的可操作性(这一点对专科学生尤为重要),同时兼顾学科的理论性和前瞻性;改变课程考核单一的笔试形式,适当增加并逐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测试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这将有利于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和培养。学校应加强毕业论文撰写的管理和规范,严格论文的选题、文献的参考、论文的答辩以及成绩的评定,对不符合论文撰写规范的学生要加强督导。

篇5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76-02

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方兴未艾,一直是教育部门、教育研究院(所)、各高职院校、各专家及各专业研究的重点内容及方向。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在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问题上,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深刻阐述。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的系统工程。周远清(1998年,首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曾指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追溯到1983年。当时,文育林[1](1983.7)在研究论文中最早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尔后,首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后,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文件,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在知网中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得到近7万篇成果。

从职业教育领域来看,《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教高16号文)的出_,掀起了职教界的学习和研究热潮,也打开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门,从此有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迅速增加。知网检索中,如果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复合检索条件进行检索,则检索结果也有1.7万多篇。

二、需要界定的几组概念

1.关于本文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从笔者看来,人才培养模式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之分。宏观的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称之为职教国家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育工厂,澳大利亚的TAFE等能在世界职教领域成为标杆及示范作用的职教模式。中观的校级人才培养模式,指某学校主推的一类方向性、原则性培养模式,校内各专业在此指导下,结合专业特点再进行二次开发(即特色研究与实践),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学校培养理念,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推行的“校企双主体”模式,该校会计专业则据此开发设计了“以财金类专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双主体’的‘二双・一三’人才培养模式”等。

2.关于基于工作岗位的界定。在我国职教领域,众多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的着力点就是岗位。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岗位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等入手。

3.财经类专业界定。最新的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设有“63财经商贸类”。本文界定的就是“财经商贸类”专业,简称“财经类”专业。它包括财政税务类、金融类、财务会计类、统计类、经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电子商务类、物流类共9个二级专业类别。各二级专业类别下分别设立不同的专业。与其他高职专业相比,财经类专业存在其独特之处。

三、已有的关于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综述

简单分析已有的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成果可以分为:

一是研究综述类。如郭扬、王琴[2](2008,1)分别从培养目标、过程、内容、方法、学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创新性的培养模式之路;张琼、谭素娴[3](2013.12)对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做了综合性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做更进一步的综述。

二是对模式的设计与阐述类。如陈尚金[4](2014.2)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化公式是“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在“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改革、改革评价制度、创新教学手段”四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

三是各校的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类。这是最多的一类研究成果。如张莲苓(2011.8)提出的“并行、三步实训、四个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黄佑军(2012.12)用AHP分析影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的因素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证分析,提出培养创业型财经类毕业生;陈明(2008.12)提出了独特的“柔性培养模式”;周慧(2011.10)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提出了“专业经营化”的新设想并作为高职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孙金平(2012.11)提出了基于工作岗位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模式内涵。所谓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两层内涵:一是直接以行业的职业岗位做为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需要什么人,就培养什么人。二是在设计培养体系的时候,不再按传统的课程体系,而是直接设计岗位课程。每个学生规定至少选择一个岗位进行精修,允许其选修其他岗位,实行“1+n”的岗位学习方案。

2.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介绍。笔者所在的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开发设计了“基于工作岗位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岗位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以对接阳江市特色产业“五金刀剪制造业”为“1”;以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为“2”;以“课证相融,技能梯升”的课程体系、“两维四象,校企耦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人人参赛,赛训结合”的技能竞赛体系为“3”,以“往来岗位、成本岗位、税务岗位、资金岗位”的培养方向为“4”,形成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突出特色。

五、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实施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鉴于该模式涉及到重新选定主修岗位的问题,存在重新分班的问题,实施院校必须要能够秉承创新的意识去克服一些困难,打破现在固定的管理方法。

1.教学管理要灵活。如学生班级管理不能太过于僵硬,在新生入校时,专业分班按自然班级教学与管理;第二学期时,可以重新按岗位选择进行分班。

2.教学资源要充足完善。需要充足的教学场所及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来支撑培养体系。这些教学场所及校内实训室要能对学生课余开放。

3.需要建立一支真正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真正核心的技能课程应该交由企业的能工巧匠来解决,校内专任教师一般解决理论上的问题。而且要按国家政策的要求每年切切实实去企业顶岗,而不是为了顶岗而顶岗。

4.实行弹性学分制。鼓励学生在修满本岗位的学分的同时去选修其他岗位的学分,并且在修完多个岗位课程后给予一定的鼓励。允许中途学生创业休学休课,允许学生以证换分。

5.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理论课程、非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全部建成在线开放课程,鼓励学生去自主学习取得学分,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6.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入培养体系。比如实习管理,鉴于财经类专业的就业特点,在没办法解决大批量集中顶岗实习的情况下,采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去解决顶岗实习的管理问题,如APP结合云平台进行实习管理等。

参考文献:

[1]文育林.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J].高等教育研究,1983,(02).

[2]郭扬,王琴.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J].职教论坛,2008,(01).

[3]张琼,谭素娴.国内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

篇6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7

一、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意义

( 一 )财经类专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特征 由于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特别快,新现象和新事物层出不穷,财经类专业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经济形势,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才能保持本专业的生命力。这对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很高的要求。面对社会的需求,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有快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科专业结构特点来看,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辅以其它不同学科协调发展是当前财经类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最显著特点,财经类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更要有充足的社会实践能力。财经类专业的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在培养财经类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决定了财经类高校在加强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体,都离不开财经类专业的人才。首先是全能型人才,即要求财经类毕业生既掌握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能够较快和较好的适应工作需要。其次是研究型人才,即要求财经类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浓厚的研究兴趣。再次是应用型人才。即要求财经类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并配合良好的英语基础和计算机基础,能够适应业务的实际操作。但无论哪一种人才需求模式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高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以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效对学生的培养角度来看,财经类专业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鸿沟。众所周知,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而学校要兴旺,一样需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 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教学前提 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财经类专业的基本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和组织管理模式,而且具备及时掌握和发展财经类专业最新实用技术的能力和与之相关的素质。该目标又可细分为素质教育目标、专业理论认知目标、专业操作技能目标以及专业技术适应能力目标。要实现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就必须要有兼具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还要配备有先进、完备的实践教学设施,辅之以仿真性的教学环境模拟实践应用。而以上这些要素的具备无一不是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核心要求,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实现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于财经类专业而言,要实现其实践教学的目标必得重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完善,只有充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方可保证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

( 三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高校教学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突出的新型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自然也要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其根本宗旨,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高校要将实践教学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更加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为实践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有效完成实践教学内容而提供的有力保证,它是促使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提供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和软硬件资源,没有提供教学的适宜环境,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就无法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也就无从谈起,实践教学也只能是以走过场走形式应付了事,以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学生也只能是与当前经济时代的社会脱轨,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长此以往学校也将逐渐被知识经济时代所淘汰。因此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

( 四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财经类专业是属于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除少部分人就读硕士研究生继续进行理论研究外,大部分财经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将进入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实务。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财经类岗位标准为准绳,培养应用型的实践人才。同时,我国政府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即兼具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灵活应变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充分重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企业缺乏应用型的实践人才,而另一方面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究其原因,大部分的人实践能力欠缺、综合素质羸弱,达不到企业对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整体要求,这也是高校应当加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是关键,而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则要依靠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来实现。

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保障的现状分析

( 一 )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欠缺 目前财经类专业的教师理论经验丰富,但企业经验、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因此财经类专业缺乏“双师型”或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所谓“双师型”或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指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目前,就财经类专业而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从事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学科背景相对单一,大部分教师非师范院校出身,而主要来源于综合性大学或财经类院校,他们对财经类专业理论理解的较为透彻但对具体的企业实践了解不多,往往会因为教学方法、授课方式不当而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法流于形式,过于陈旧,无法推陈出新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另外,现阶段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而缺乏社会生产的实践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扬长避短,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工作的落实。综上可知,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是制约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加强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财经类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内容。

( 二 )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等原因,实习基地的资金投入难以稳定、持续。目前真正能提供给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实习基地并不多,实践教学的效果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往往会对财经类专业的实习有所忌讳,例如财务实习等往往涉及一个企业最为核心的部分,企业鉴于自身信息的保密,不太愿意接受财经类专业的实习生,即使应允,也不会让他们接触到企业真正的核心部分,校外实习的效果自然不尽人意。鉴于以上原因,高校的校外实习形同虚设。学生拿着盖有企业公章的书面材料作为实习的证明,而实际上这种证明过于薄弱。正是由于学校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形式,致使学生慢慢淡化了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得实践教学工作的效果不显著,不足以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而校内实践实习往往由于由于实习软件、硬件的投入不足开出率不足,无法及时更新实习内容,致使实习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 三 )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方法缺乏创新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财经类专业最新实用性的技术并予以实际运用,但大多数学校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时,实践课程十分有限,主要还是以课堂为主以课堂作业、习题讨论、小论文等方式进行。教学内容滞后于教学改革的进程,且仍以教材为主难免不合时宜。教师自身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认识和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实践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进程大大加快,实践教学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还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突破,经管类的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还在沿用以往的一贯模式,偏重理论教学,而实验操作、实务训练的内容较少,这不符合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对推进实践教学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努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应是高校加快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 四 )实践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现有的监控评价体系一般对理论教学过程涉及较多,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方面不够完善、系统和规范。从外部来讲,主要局限于办学条件和设施等方面;从内部来讲,主要局限于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评价,一般采用学生评教和少量的听课等方式进行。而对于学生的考核只针对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定,忽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考察。这种考察的范围和形式太过单一,体系缺乏规范性、不具有自身专业的特色,监控制度和保障体系不够科学。缺乏系统的评价组织和科学地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手段,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的评价体系。往往导致收集评价信息的难度加大不能从根本上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校只注重评价的形式和结果,而对于评价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与总结,导致监控和评价效果不明显。对监控、评价工作重视不够,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少及时地反馈、跟踪验证和有效的解决措施,导致出现的问题没有解决 。

三、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完善对策

( 一 )优化“双师型”教师的导入机制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不仅关系到实践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更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应有一套完善的教师队伍引入机制和培养机制,以保障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因此学校加强教师人才的引入和培养,不断优化教师人才的组织结构,引入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是以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为目的,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培训计划加以实施的一种培养模式,主要有培训、引进、访问、参与、激励模式。总结而言,无外乎是“引进来”型、“走出去”型和“自我发展”型,无论是让教师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还是将专业人才和企业资源引进校园重要结合经管类各个专业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使“双师型”队伍彰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 二 )实践教学中增强模拟实验的实用性 在校内实验室进行模拟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案例中,加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可操作性。尽管目前经管类各专业都有相应的模拟实验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但就社会发展、企业需求而言仍有差距。企业实务操作与校园实践模拟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就要求学校要认识到要培养应用型的实践人才必须跨越的一步: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将企业运营过程中用到的实务软件引入到校园中来,像ERP系统、SAP系统、财务软件金蝶K3、用友软件等,让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切实接触企业的实务操作,应用自身所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务操作的专业技能。当然,这也加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本,但从更长远的眼光看,这无疑是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财经类专业素质提升的双赢思路。

( 三 )保障经费投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以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可以通过中央财政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项基金支持、地方财政支持、社会捐赠、校企联合办学等渠道筹集资金,充分保障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其次,就是要将资金用在合适的位置上。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加强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加大在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尽管有些学校在实习基地的前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后续资金链经常会出现断裂,致使资金的投入不稳定,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于实践教学要求。要改善这一现象,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而加大对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 四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应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强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从实践课程的设计到毕业论文的提交都要强调其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同时我们也要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充分发挥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案例、演示、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专业环境的感知和认识,激发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对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增强财经类专业的综合素质,使学校培养的财经类专业人才更具有竞争优势。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工作的核心,只有立足于根本的改变,实践教学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就要求,学校要在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下大力气,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换“汤”,更重要的是要换“药”,作出实质性的突破。

( 五 )建立健全信息监控系统 全面收集各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关信息,及时对收集后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应该建立由实习单位、学生信息员、教务处、实践教学系部、督导检查部等组成的质量监控信息系统,全面准确地收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教学部等校领导、老师可以定期地进行教师教学评定、听课、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测评等。并且应该有专门的质量教学监控人员对于反馈来的信息进行统计整理,并通过这些反馈来的信息来找出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持续地对实践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学校的质量监控体系部门应该以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与改进,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设立最完整的教学方案。在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应该随着社会整体的经济环境与市场对于财经类人才的需求来不断修改教学的目标、教学重点。应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相关专业的工作环境,通过教师与学生、督导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实践教学的动态,深入了解不足,不断总结与修正,使学生更加适合未来的市场需求。

( 六 )建立测评后的改进策略体系 配备专门的人员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的成果,及时提出改进策略和措施。学校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就业市场和经济体制的大环境来改善教学的环境和实践内容。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多个环节组成,环环相扣才得以构成完整实践教学框架,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就是其中的基础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步骤,尽管目前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保障环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相信随着实践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经验、吸取教训,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根源,追本溯源,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与对策,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并最终实现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整体目标。

*本文系2013年佳木斯大学教研项目“就业导向实践教学与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YWB2012—017);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平台支撑柔性培养——地方综合性大学经管类专业柔性人才培养与教学支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8458);黑龙江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经管类专业柔性人才培养与平台构建研究(项目编号:GBC121113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篇8

(一)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

1.选题与专业的一致性。调查结果显示,83.3%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相符,16.7%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不相符。

2.选题的来源与内容。课题组统计调查问卷时,将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分为几个方面:(1)对社会某个经济现象或热点进行调查分析,例如《大学生网购市场营销对策研究》《康师傅方便面大学生市场营销对策研究》等。(2)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丰宁富兴大酒店内部控制问题研究》《L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及防范》《X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北京新姿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财务风险分析及建议》等。(3)对区域经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涉县花椒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顺平县桃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满城县草莓产业化经营研究》《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等。(4)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或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研究,例如《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及提升对策研究》《华谊兄弟融资问题研究》等。(5)泛泛地对某一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型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探讨》《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等。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绝大多数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与专业目标相一致,而且绝大多数毕业论文是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或者实习单位经营管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而撰写的,这与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硕士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硕士毕业论文的定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相符的。

 

(二)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1)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途径。调查结果显示,85.4%为互联网,44.8%为统计年鉴,39.2%为实习单位,16%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1.5%通过政府部门获得,13.9%通过亲戚或朋友提供。(2)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难度。调查结果显示,23.3%的毕业生认为难度较大,74%认为难度不大,2.7%认为比较容易。(3)论文撰写时间的充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9.7%的毕业生时间充裕,47.9%时间够用,2.4%时间不充裕。(4)撰写论文期间哪些事情耗用了毕业生的大量时间。调查结果显示,54.5%的毕业生认为是找工作,各种考试如考研、考公务员、考银行分别为24%、25%和11.8%,20.8%的毕业生选择其他。(5)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9.5%的毕业生态度认真,17%态度一般,0.3%态度不认真,3.1%心有余而力不足。(6)论文的写作难度。调查结果显示,11.8%的毕业生认为论文写作难度很大,55.9%认为写作难度较大,31.9%认为写作难度不大,0.3%认为论文容易写。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获取实际数据资料的难度不大,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取过多地依赖互联网,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对待论文的态度认真,感觉撰写论文有一定难度,找工作、参加各种考试等牵扯了毕业生的精力。

(三)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写作的收获。

篇9

作者:胡颖森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课程内容未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实践课程需要能力渗透财经类专业涵盖的岗位职业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学生技能、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而且财经类专业的未来就业岗位,与工科专业相比,其工作情景不能在学校中被高度仿真和模拟。这就必然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学校的实践课程中掌握必要技能,还要培养自我学习、权变适应的能力。而单纯的技能训练会限制学生自我提升、自我调整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养成。

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的功能为标志,可以将其分为实训(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验(即知识点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即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综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开展教学改革是建设具有高职财经类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必由之路。财经类专业需要以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积极开发实验实训项目,大幅度提高实验实训在教学中的比例,淡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实用性和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如何有效克服和解决上述困难,确立培养学生能力的支点和逐步形成学生技能的杠杆呢?弹性学制的引入将是推动高职实践教学最有效的管理策略。1.弹性学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实践课程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弹性学制的本质就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性需求,同时,设立学分制,为实践课程单独设立学分,扭转实践课程只是理论课程附属品的现象,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实践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实践课程只有在考核上步入正轨,才能真正提高高职教育实践课程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切切实实地提高质量。对于实践课程,可根据课时多少、实践项目的性质和难度、学生付出的劳动以及兼顾“巩固基础,发展能力”的原则等方面来综合设定每个学习单元应有的学分,以便使学生按照量化的实践课程的学分,结合本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和特点,选择实践项目。成绩合格者就取得相应的学分,所有科目课程的实践课程总学分累加,即为实践课程学分。在实施学分制初期,为使学分制平稳过渡,可适当侧重于实验课程,使师生都能在认识上逐步适应,并为实习实训课程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留有足够的时间。随着学分制的深入,实习实训课程学分比例将逐步增加,以最终培养出个性特色鲜明、专业知识结构完整的人才。2.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中的运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弹性学制的实施。“活”是课程模块化的最大特点,在模块化教学模式下,每一种技能模式由一个或多个模块构成,每一模块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而技能模式就是以模块的形式展现的工作规范,实践证明,同类的知识与技能可合为一个项目群组,便于学生选择和掌握。在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中运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一方面,更好地满足弹性学制的本质特征,即自由选学、强调个性发展、实行目标管理,另一方面,模块化实践课程既与专业模块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十分清楚自己所学专业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并认真对待实践课程的学习。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难以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从而导致时间教学时数偏少、实践项目不足,缺乏独立地位。目前推行的“实践主导型”课程改革,从宏观上要求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比例应达到60%以上。模块化实践课程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于专业模块课程体系之外。

实践课程模块既从属于专业课程模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既保证了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凸显出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同时,对相关教师开发实践项目、充实实践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开展模块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实践课程模块设计,兼顾教学管理效率与教学效果的提升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实践课程,应在专业课程体系经过科学系统的模块化设计的基础上,按照“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原则加以实施。“模块化”是指在对职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知识群和能力要素进行分类后,形成具有同类性质的训练项目群,形成进阶性质的强化训练。“组合型”是指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训练要求,对各个模块和模块中的项目进行优化组合,通过教学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进阶式”是指在实践课程中,明确不同实训项目的难以程度,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实践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又保证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模块化实践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结合,兼顾专业职业技能养成与创新能力培养财经类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实际技能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客观上也提出了对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更高要求。模块化教学模式源于职业技能培训,采取的是实用主义,即实际岗位需要哪些技能,在学校实践课程中就设计哪些训练内容,针对性极强。一般而言,在模块化教学实施方面,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以技能培养为目标,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互为支撑。第二,以模块教学内容为目标,合理设置模块内课程,优化教学内容。第三,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将知识结构模块化、岗位分工模块化、讲授方式模块化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研究某些课题来学习某些知识、生成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激活某种素质的活动。首先,实践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围绕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根据实际岗位要求,拟定核心目标,包括技能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要素。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特点,适当扩充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供学生参考选择,不必做到千人一面。其二,实践课程内容的编排必须以主要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核心。学生素质、个性有差异,发展空间有大小,接受能力有高低,所以模块化实践课程的内容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且实践课程内容要及时吐故纳新,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统整。在实践课程讲授方面,增加自主项目设计、课题实验研究。研究项目最好来自主要用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市场调研、方案设计、项目制作、作品展示、撰写论文、口头报告整个实战过程。而课题研究,则是学生自主形成研究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研究,最后提交课题研究报告。实践教学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实践课程体系的科学架构,有赖于实践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在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建立弹性学制下的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优化模块设计,渗透研究性学习环节,有利于实现第三产业的新型一线管理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有利于毕业生适应更宽广的职业岗位,也有利于他们在职业岗位上发挥潜在的创造能力。

篇10

1.考试目的扭曲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有理财之长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必须树立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的考试理念,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考试方案。因此考试内容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知识与素质的结合。而当前很多院校很多课程的考试只是将课本中硬性的理论作为题目,偏重对概念、基本理论的记忆考核,忽视了素质、责任与能力,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不高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很难达到培养目标。

2.考试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中很多专业课按照传统试卷的选择、填空、简答等题型出题,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培养学生思考现实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创新思维的能力。即使有些课程选择开卷考试的形式,题目依然与闭卷考试的题目相差无几。还有些专业课采取写论文的形式,教师根据论文的质量给出成绩,导致学生利用网上的便利条件做文字游戏,很难通过考试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更不用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当然,也有些课程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但平时成绩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任课教师按印象或考勤来打分,随意性较大。这样很难令学生信服,造成学生对平日学习的忽视。

二、财经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方案提出

每所高校都因不同的教学设施、不同的师资水平而有着适合自身的考核方案,虽然其他兄弟院校有比较优秀的做法,如果完全采取“拿来主义”就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针对财经类专业课程传统考试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为探索高职应用型财经人才培养的新办法,笔者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例,立足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试图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财经类专业考试改革新方案,引进多元化、素质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发挥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良好教学状态。

三、财经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内容

在对其他优秀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成果分析探讨的基础上,笔者立足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专业办学特色,试图寻求适合青年特色文科特色的财经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

考试改革方案遵循以下原则:(1)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彰显专业特色、创造社会效益;(2)要求专业课程结束后展示综合作业成果,并邀请考核小组进行集体评分;(3)考试成绩既要体现出作业本身的质与量,也促进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表现出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4)作业成果通过公开答辩。

1.考试方案过程化

考试方案过程化是指不仅仅依靠期末考试“一锤定音”,而是也将平时的作业成绩及期中考试的成绩同样融入成绩评定中,但如果平时成绩的评定本身就是不科学或不公平的,就会使这种融合流于形式。为了更好地将考试视为教学的一部分,可以将课程阶段性地分成两或三个部分,分阶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一能及时督促学生及时温习功课,二能通过评价在成绩中发现学生的进步或后退,及时发现问题,三是通过考试,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实现师生双方的互动和共同提高。总之,考试不单是一门课程的终点,更多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起点。

2.出题人员结构化

目前很多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考试的做法是任课教师负责制,即任课教师提前拟定专业考试试卷、学生于统一时间完成试卷、任课教师给予成绩的考核形式,或者由任课教师拟定考试作业题目、学生于统一时间上交作业、任课教师给予成绩的考核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在于:(1)教师对考试内容可以依实际讲课内容适当调整;(2)教师可以视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等情况的了解,调整试题难易度;(3)整个过程操作方便、简单快捷。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1)正是教师对试题调整的方便性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讲课内容的深浅受主观影响较大;(2)如果是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教师评分的标准很难统一,可能因时间的推移或心情的变化而改变;(3)试卷题目的科学性很难保证,相比之下多个教师共同研习试题会较科学;(4)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负责制的考核方式会表现出考核形式单一性,不足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

所以,针对每门课程有必要成立课程评价小组,小组成员中包括该课程的教师、同类课程的教师及校外财经专业教师,有可能的话也请就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参与进来。有层次有结构的出题小组能开阔出题思路,并使考试与教学目标真正相结合,同时有效防止了任课教师负责制的随意性。

3.考试形式多元化

高校培养目标中常常提到“高素质”,如何能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前提是得有“高素质”的考试,而单单用一支笔一张纸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财经类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财思维、理财能力、沟通技巧、礼仪态度,我们就需要在考试中设置不同的环节对这些“素质”一一考核,而不是仅仅记忆会计分录和金融产品。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要考核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为一个中小型公司进行服务,包括做账、风险管理、报税,也包括与往来客户与银行的沟通,同时包括如何对待上司、同事及家人。以高职金融专业为例,要考核学生能否会分析市场情况自己设计理财产品并把它推销出去,能否会理解会计报表数字背后的含义,是否会正确面对挫折和冷漠。考试是学生学习的引路牌,如果考概念和理论,他们只会死记硬背,如果考素质和能力,他们就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

4.评价标准科学化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进行考试,评价标准的客观、公平、公正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评价标准的科学依赖于考试形式的选择,更依赖于出题人的严谨。如果有些考试形式很难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比如演讲的流畅程度、回答开放性试题的说服性,可以选择小组共同决议的方式,每人给出自己的分数再平均。当然,这样的程序会把考试的流程复杂化,所以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的便利性,我认为,如果用心将考试评价体系完善好,这将是件持续有益的事情。

四、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试是一个引路牌,引向何处将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高校考试的导向作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案,进行配套的教学改革,有效发挥考试的引路牌作用。通过考试,将学生引向学什么、如何学的轨道,将高等教育引向培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相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轨道,真正起到“以考促学、以考改教”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建东,欧阳逸.高校考试的异化与考试改革的再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2]杨世鉴,李紫.浅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考试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0,(10).

篇11

大量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逐渐迈向世界,对精通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精通国际会计惯例,掌握国际商业规则,外语水平优异,具有创新性、综合素质高的高级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几何基数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培养一大批国际化财经类专业人才。

一、目前就业市场状况

财经类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日见增多,尤其专业会计人才高居榜首,但相对过去而言,今天的就业要求的是综合素质。据一份2004年~2005年3月的被调查单位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聘任要求调查结果显示:有57.4%单位要求直聘人员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48.9%单位要求财经类人员精通专业知识,11%单位要求财经类人才要精通外语(其中60.9%要求通过国家英语等级考试,17.4%要求具备国家英语六级水平)。21.5%单位要求财经类人才要精通计算机知识(其中17.1%要求具备全国计算机考试一级水平。62.4%要求具备全国计算机考试二级水平,12%要求具备全国计算机考试三级水平),11.6%单位要求财经类人才要精通人际交往等等。

可是,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方位。此外,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形体素质方面的要求也不乏有之调查数据显示,有39.1%单位对体质有要求,12.1%的单位要求相貌出众等。可以看出现在企业在抓效率,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很注重企业形象塑造。还有数据表明,11.7%的用人单位看中财经人才的交际能力,13.6%的看中其沟通能力,11.7%的看中其文学能力,6.3%看中的是综合能力。由此可见,我国财经类人才存在以下不足:

1、大部分受过财经类专业教育,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理论,但缺乏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财经人才只擅长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动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财经人才的团队协调与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要想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管理职能,作为一名财经问题企化者、决策者,并不能靠个人来完成,他的团队与合作能力将是关键。

3、财经类人才创新性不高,55.6%财经人才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其中编制报表方面都比较擅长,可是在融资审计,纳税申报,税务会计,投资与资本运营等相关工作方面就少有成效。

4、真正国际化人才紧缺。我国目前具有全球化视野,又热爱国际化运作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少得可怜,真正国际化人才的严重缺乏是我国与国际跨国公司相互竞争的最大劣势所在。

二、我国财经教育现状

要想培养综合素质财经人才,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已不适应。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教育目标不明确,各层次之间界限不清,有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有的培养“会计师”,还有的是培养“管理者”。而事实证明,不同的教育层次,要求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学校输出人才与目前市场状况需求不匹配。

其次,传统的会计教学使财经类人员只能适应帐务的处理,资产评估等方面工作。鲜有能力去分析、使用、帮助和参与经济决策。目前在发达国家,如美国亚历桑那大学会计学毕业生有50%到咨询服务部工作,只有30%和20%分别到审计部门和企业工作。

第三,传统教学只注重理论的传授,学生动手能力差。而市场却需要有经验的财经人员,这说明贝'_经教学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大学毕业生就业前都要上职业学校培训技能,然后才能上岗。因此,增强实践性教学是会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西方,比如美国,教学与就业接轨比较好,教育界与职业界形成良性循环,很值得我国教育界借鉴。

三、教学改革建议

在新形势下,旧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国财经类敦育目标应倾向于对学生认知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整体素质,去迎接新的挑战,应对新的局面。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新的教学机制是我们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需更科学化、合理化。除公共基础课与会计专业课外,应以各种方式开设相关学科课程,如金融保险、法律、市场营销管理学原理、计算机软件、公共关系学等,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教材内容上,采用职业界、教育界、学术业界联合编写教材,以适应市场需求。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等。教育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而非教育者的独占。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双方是平等的,忽视或夸大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会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是教师服务的“顾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己经从传统的以产品质量为中心,演变成今天的“以顾客为上帝”,教育同样需要“以教师为中心”阶段过渡到“以学生为本”阶段,将学生需求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出发点。“以学生为本”符合“平等教育”个性教育的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富有想象力的吸收知识,有选择、有侧重、创造性的接受知识,从而到形成发散思维。

篇12

关键词 :财经院校;实践教学;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60-03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财经大学教研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acjyyb2014108)

1 引言

“实践教学”是在西方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强化教育职业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所谓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学习.其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用来检验理论教学效果.具体包括生产劳动、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论文、实习(教学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调查)与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

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SWOT分析法介绍

SWOT分析是以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为基础来寻找和制定企业竞争战略的方法.它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国际管理和行为科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态势分析法.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运用这种方法,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系统和准确的研究,立足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方案等.本文将借助SWOT分析法,来分析财经类高校推行实践教学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3 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SWOT分析

财经类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同时面临着机会与威胁并存的局面.

3.1 S(strength)优势分析

3.1.1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校企合作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及重要途径.2012年国家教育部印发的评估文件中就明确提倡高等院校可以与企业、事业单位开展实习或实训方面的合作.因此多数高校都积极与政府、企业沟通联系,建立了一批有质量、有保障的校外实践基地.并且很多高校都已与校外实践基地形成长期合作机制,以使学生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得到锻炼.但不足是目前多数院校的校外实践基地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都还远不能满足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要求.

3.1.2 校内实践教学

目前在财经类院校开展较多的校内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

课程实验.主要是依托学校(院)各个专业实验室,结合各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有设计性、有目的的实验教学形式.

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是在大四学年开展,是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选题、开题、撰写、答辩四个环节进行准备.一般在论文选题上,提倡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指在学校与社会共同作用下,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空闲时间,在不同地区进行学科间的交流、问题探索以及有针对性的社会考察.例如,每年暑假都会进行的“三下乡”活动.

学科竞赛.近年来我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例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网络虚拟运营创业专项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

3.2 W(weakness)劣势分析

3.2.1 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在财经类高校,多数专任教师都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但在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尤其多数青年指导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并没有在社会和企业工作实践的经验.因而,这些教师可能无法顺利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会给高院校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另外部分教师的实践教学意识淡薄,偏重于传授学科理论,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2.2 实践教材匮乏

实践教学虽然在财经类高校当中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实施,,但是在实践教材方面还不够完善.目前财经类高校的实践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另外由于财经类高校多数经济类课程的政策性很强,每个阶段国家都会对经济政策做出一些调整,可是实践教材却没能及时跟上这种调整变化,以致实践教材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3.2.3 实践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在多数财经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实行的是“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并且课程讲授上仍然是严重偏向于理论讲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多数学生很难通过实践平台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在财经类院校,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通常是偏重于理论性、学术性,而实践能力的运用却是少之又少.

3.2.4 实践教学管理方面有待加强

实践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安排、建设和执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实际应用中,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却仅把审核实践教学计划、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监控实践教学成果作为工作重点.从而忽视了对实践教学制度执行和具体每个环节运行情况的管理.由于缺少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不但导致实践管理成本的提高,而且制约了管理对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的发挥.

3.3 O(opportunity)机会分析

2012年2月,由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薄弱,距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仍有差距.高校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理念亟待改变.应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相关要求,夯实创新实践育人途径基础,依托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保障实践育人经费投入,调动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打造实践育人合力,着眼长效机制构建,切实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成效,开创新局面.2012年8月,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实践教学比重应予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予丰富及改进,学生创业实践应予支持鼓励,以全面提升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①.由此可见,这些指导意见的制定都为财经类院校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4 T(threat)威胁分析

3.4.1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在理论教学方面财经类院校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较完善、成熟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但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致使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健全、完善,由此实践教学的质量也无法得到公证客观的评价,从而对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4.2 实践教学安全意识不强

拥有良好教学秩序的前提是校园安全问题要得以保证,因此在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应对学生的突发事件也是需要高校高度重视的问题.有些高校很少甚至从未对学生进行过有关实践教学危机意识和自救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学习.一些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危机事件不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危机的防范与处置都应该是学校关注的问题,而与自己无关.这使得高校师生对各种危机的应对能力还比较低,危机防范意识不足,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欠缺.

4 建议

4.1 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改变课堂讲授过多实践练习过少的局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程实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实践学环节,并要严把各环节的质量监控.此外还要积极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各类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4.2 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带领与指导,合格的实践教师应该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将学生培养成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应鼓励教师产、学、研相结合,以提升自身素质及技能.

4.3 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

高校应立足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打造专业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给予应有的政策倾斜.实现专人指导、负责及监控.通过专业的管理机构平台,实现职能整合,统筹管理,效率提升及成本节约.同时,根据高校实践教学具体运行特点,利用专业管理机构平台,可以做到对学期初、期中和期末“三阶段”教学检查监控,即审核检查实践教学计划的开展情况、中期进度以及教学效果.

4.4 加强实践教学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当前,高校师生的危机防范意识还比较弱,面对各种突发危机的应对能力还比较低.有的院校较少主动进行实践安全教育、危机意识和自救知识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因此,平时就必须要强化师生危机意识的培养,提高危机应对的能力,做到有效防范或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师生安全.

4.5 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随着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如何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也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紧迫任务.高校应进一步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从而规范实践教学的开展.总体来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要包括对实践教学目标、计划、大纲、实施和教学效果等环节的全面监控与评价.而不是只针对实践教学中的某一环节的监控与评价.因此,逐步构建与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也是高校要面对的迫切任务.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oe.gov.cn/.

参考文献:

〔1〕司有和.竞争情报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坤,余宏亮.大学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研究实证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06):36.

〔3〕王翠荣.构建高校实践教学监控和评价新机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4(02).

篇13

一、财经类职业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财经类的专业人才需求量还是很大,虽然目前应届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困难,但是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职业环境依然比较好,在各职业中,财经类的招聘需求量依然是前几位,根据调查表明,社会中对与财经类的毕业生接受意愿还是很大,有百分之九十的企业可以有长期需要。目前财经类职业环境的优势还有很多:

(一)财经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

目前我国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或者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于财经类毕业生的需要还是很多,而且行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也很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的就业渠道也越来越多。比如有很多财经类的报纸杂志周刊等都不断出现,很多非专业性的综合报社都需要对财经做很多文章,这就需要大量的财经记者或者财经编辑,这就为毕业生又提供了很多就业空间,而且很多学校和培训机构也十分需要工作人员。

(二)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稳定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市场中对于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一直都很高,在职业市场的需求中可以占据前三名,而且有很多专家分析在以后的财经市场中,还有很多专业有发展空间,所以相对于其他的专业,财经类的职业环境还是非常好的,毕业生能得到稳定的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

虽然目前财经行业的职业环境相对良好,但是对于但学生来说,这也并不代表财经类毕业生就能在非常容易的就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目前我国财经类毕业生的知识体系还是不够丰富,缺乏社会经验,对于就业信息的获取也没有特定的渠道,只是简单的在网上看看招聘,道听途说。目前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较多,有严重的啃老思想,对于就业的意识也很薄弱。根据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有百分之六十三的财经类大学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类型有模糊的方向。有明确规划的大学生仅有百分之二十三,百分之十二的大学生表示目前还没有考虑过就业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很多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与日后的职业生涯都没有太多考虑。百分之五十五的学生对职业只有模糊的概念和想法;百分之二十的同学表示对毕业之后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同学对于未来职业有二到六年的职业规划。而且目前很多毕业生都是从家里到学校里,两点一线,对于社会经验还是很匮乏。很多大学生知识利用假期进行短暂的打工,对于日后的就业问题和生活压力没有准确的认识。简单的以为毕业之后就能找到工作,没有就业的危机意识。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目的不清楚,在大学期间知识混时间得到文凭,不为日后的工作努力学习。

在学校方面,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导还是不到位,教师一般都是使用学校干部或者辅导员,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生涯培训,对于教学来说起不到好的效果。同时,在职业生涯教导中,学校的硬件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都是集体进行讲述,只是单纯的教导理论知识,在实际的实践应用中很少,这种敷衍的教学方式让很多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参与到社会中的关键,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我们的职业能否顺利的进行,能否愉快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职业观念,提高自己的规划能力,养成终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这样才能在满意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在大学生本身来说,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业意识,并对自己的目标进行激烈。如果有高目标就要努力克服过程中的困难,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向自己的目标努力。不断鞭策自己,让规划成为现实。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明白自己的缺点,了解自己的性格,并且对相关的职业信息进行了解,明白日后的射虎需要和自我的发展方向。对于财经类的各方面知识都进行学习辅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对于学校而言,可以组织大学生多进行职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能有正确的就业理念,增加社会经验,对于日后能够分配职业资源打好基础。

在社会方面,要继续发展财经行业,让大学生能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另外,在教育制度方面要持续进行发展建设。按照社会中的实际需要来设立学科、专业,控制好专业的人数,避免毕业生过于“拥挤”,就业困难的情况出现。另外,要让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化,提高大学生的培训和保障,让大学生的发展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张芝萍,倪志华.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对策浅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2]金国峰,董富华.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就业渠道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