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风景园林大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引言
大学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作为建设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的观念和行为都起着无形的影响,是校园的灵魂魅力所在。结合农林学科特点,通过校园景观突出校园特色,通过生态原理的合理运用,彰显生态景观的独特作用,使其功能得到灵活地发挥,是当代农林大学的必然要求。
目前针对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相关理论文献较少,关于农林类高校景观营造的文献更为匾乏,所以以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研究论文,以期为我国当代农林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1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现状及特点
1.1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现状
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农林高校实地调研,对福建农林大学等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资料的查阅,对农林高校校园景观现状总结如下:(1)农林高校景观较早年有很大改善,校园环境大多优美、有序,植物景观资源丰富;(2)老校区人文景观优越、地域文化特色显著,但自然景观一般不成体系,缺少规划,存在空间分布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生态效益差、道路系统不连贯、景观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3)新校区景观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等较完善,但文化性略显不足,景观识别性较差;(4)普遍存在院系之间没有景观识别性的现象。
1.2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特点
农林大学校园景观在具备教学科研、服务师生、提升环境品质等高校景观共性的同时,有其个性化特点:(1)农林高校师生的景观认知度高于它类高校,师生和景观的互动性强;(2)由于农林高校的学科特性,需要有一定范围科研基地,种类及数量繁多的植物,在选址时尽可能选择植被丰富、有山有水的地段;(3)农林高校内部往往设置植物园等实训基地,将实习基地景观化,寓教于景;(4)农林高校的标志物、环境小品等校园标识系统多以展示农林业为主题,教育学生爱农、亲农,如,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前面神农塑像,体现了个性鲜明的农学特色;(5)除在农林高校设置专门实训场所,农林高校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实训基地,植物挂有标牌,随时随地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寓教于休闲[1]。
2农林高校校园景观构成与功能划分
2.1景观构成
这里所提到的景观指高校的绿地景观环境,不包括高校建筑,可分为人文景观要素与自然景观要素两大方面。
2.1.1人文景观要素
农林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古典园林、历史古迹、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校园风情、学科特色等方面。
2.1.2自然景观要素
农林高校校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包括:校门、广场与道路、地形、水景、植物、景观小品等。
校门是高校入口空间的重要标示,应体现农林高校的主旨,其风格的选择和周围其余景观元素的搭配,都或多或少体现了这所高校的性格。
高校广场分为外向和内向两种形式,校园广场在外部空间中发挥着“起居厅”的作用,特别是校园中心广场,无论形式还是雕塑等景观小品的搭配,都应具有农林高校的标识性,对它的景观营造可以从广场的位置、尺度、绿化设施及边缘辅助空间等方面进行考虑[2]。高校道路系统一般分为人行、车行、人车混行等形式,校园里的人流聚散有一定的时间性,但仍可以依据双向步行交通的通行密度来确定其宽度,地面铺装材质和样式应体现农林高校特色。
植物有空间构成、丰富空间层次、强化边缘、充当背景等作用。高校校园,尤其农林高校校园绿化应充分考虑适地适树,保证植物健壮生长。树种选择应乡土化,避免种植分泌有害物质和飞花飞絮的植物。一味追求高档植物材料,忽视环境因子作用,只能导致景观延续性差、绿化失败[1]。农林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植物景观功能与教学科研功能兼备,其植物种类更丰富,配置水平较高。
水是农林业的命脉,水景观的设置在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营造过程中尤为重要,如,青岛农业大学混合式的水景布置,串联了校园核心区域,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灵气。水的趣味性与可塑性可以打破空间单调感,农林高校水景观与产学研的结合,方便教学科研。
景观小品包括雕塑、路灯、座椅、指示标志以及垃圾桶等,是大学校园标识体系的一部分,对大学精神的营造发挥重要作用,对空间的功能表达、完善至关重要[3]。农林类高校景观小品可以融入当地农耕文化,运用当地废旧农业用具等造景,充分运用足下文化。
2.2功能划分
农林高校校园景观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休闲景区、植物园和苗圃区等区域。校前空间是以大学校园主入口为界的内外周边区域,由校前区和入口区两部分构成,分别属于大学和城市[4]。教学区的环境景观形态应该具备有利于安静学习、科研的特点,体现灵活性、实用性和可发展性并充分体现各二级院系的景观识别性。生活区包括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生活区两部分。体育活动场所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景观形态应以绿化为主,起到阻隔噪音和沙尘的作用,使其余区域免受干扰。农林高校校园设有供学生实习和教学科研用的苗圃、植物园,以及花房温室等。这些场所是学生、老师、游人获得知识,欣赏自然景色的地方。休闲景区旨在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良的教学和休闲空间。
3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形式及原则
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包括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三种形式;要遵循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可持续性、可识别性等原则。
结语
针对农林类高校特点,建设一个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不仅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活泼、舒适、静逸、幽雅的工作、学习、生活场所,同时,对充分体现农林作为人类“绿色工程”建设的支柱作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突出行业特色,都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刘雪.基于乡土化的高校景观特色营造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1.
[2]韩春妮,王万忠,段渊古.高校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6):169-172.
[3]余菲菲.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4]白菡,大学校园景观探求[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篇2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教师在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⑤团队重视学科交流与对外拓展,与学界与业界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机制,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了拓展视野、加速了学科总体水平提升。
(2)专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园林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吸收了我校园林教育的经验、融合了旅游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园林学为背景,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旅行社、会展企业等方向于一体的特点鲜明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3)课程特色
①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完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三种类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调查方法、节事及活动策划、旅游英语、旅游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生态旅游导论、旅游地学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语口语、世界遗产概论、旅游社会学等,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目标。
②内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与产业活动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2、配套建设
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教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包括对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套教学管理措施落实和制度建设等,简要论述所在单位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1)创新性教学改革措施
①在对目前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对策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布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鼓励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③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推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①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给工作实习或指导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实题进行,科研与实践选题比例大于80%,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科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饭店、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为学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性课程奠定了基础。转贴于
(4)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建设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体系,部分课程已进入教学平台,具有全套教学文件和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关于在项目执行期间的改革活动规划,深入总结自项目生效以来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各项研究与改革,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各类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点论述项目研究的整体思想、调研结果、推进情况和初步实施效果。
篇3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概况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领域分布
非建筑学专业指与建筑学专业密切相关或相近的本科专业。随着我国学科体系的逐步完善,学科类别分化更为明细,这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由此也带动了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分化,使一些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更为明显地表现为模块式结构,除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外,每一模块的知识培养规格都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对应一个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另一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作为一个具有知识结构多元性特点的本科专业,与其对应的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也较多。
根据《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所列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见表1)的学科门类和专业领域分布呈现多元化、跨度大的特点。
表1 与建筑学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
■
注:表中所列本科专业以福建农林大学开设的本科专业为例。
(二)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
建筑学专业知识具有知识类型多元性、知识逻辑非线性的特点,且建筑学知识需要接收者在工程设计训练等实践过程中去掌握,要求建筑学知识接收者对建筑空间、建筑构成有一定的悟性,同时,还必须要有工程上的精确思维。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横跨了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呈现块状分布的肌理特点。因此,其知识逻辑并不体现为单纯前后紧密关联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向度关联,多层面融糅,网格状交织的空间关系。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建筑的内在构成要素,建筑的外部制约要素及建筑的核心问题――空间建构(见图1)。
■
图1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设置现状
目前,虽然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知识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需求,但在建筑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组织上,存在照搬建筑学现有课程、专业针对性不强、层次结构的专业逻辑不明确、深度不均衡等问题。
因而,不能简单地套用同一种模式来组织不同专业的建筑类课程教学,在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模块构成方面的教学研究需要开拓和深入,应探索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建筑类课程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非建筑学专业高级人才的建筑学知识结构的需求。
二、知识模块构成分析在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中的引入
(一)知识模块的构成
建筑类课程可以概括为3个模块: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建筑技术。每个模块又各由若干个子模块构成,子模块下为具体的课程,共同构成有机、完整、三维向度关联的建筑类课程知识系统(见图2)。
■
图2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构成
设计原理子模块下设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针对民用建筑的2种类型讲述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奠定基础。
建构文化子模块下设课程:“中外建筑史”、“建筑美学”及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建筑素养,扩大学生的建筑视野为教学目的,进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大木结构及古建筑构造。
空间组织子模块融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渐进式教学过程中,从空间启蒙、空间认知至空间体验,最终满足结构建筑功能、建筑意境之需要去塑造建筑空间。
形态构成子模块以“平面构成”、“空间构成”、“色彩构成”三大构成为基础,融入建筑要素,结合建筑模型制作及建筑设计实践,进行建筑形态构成方面的训练。
营造技术子模块包含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课程。对于园林、风景园林专业,还有更专门化的相关课程,如:“古建筑结构”、“园林建筑结构”、“园林建筑构造”、“园林建筑材料”等。
建筑物理子模块包含建筑声、光、热等方面的课程,“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及有关绿色、低碳、节能、节地方面的课程亦属此模块。
(二)对非建筑学专业进行建筑学课程知识模块构成分析的目的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非建筑学专业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案例,以市场经济环境下非建筑学的建筑类课程设置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将知识模块的构成分析应用到教学改革中,解决不同专业对相同建筑课程在认识深度、角度和层次上单一的现状,使建筑类课程的层次结构清晰化,不同专业的建筑课程选修个性化,最终实现建筑学相关或相近专业毕业生择业的多样化,从而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
三、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选型
(一)知识模块的角度
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可以是其专业培养方向之一,目前,随着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确立,城乡规划专业规范的出台[2],城乡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计划虽渐趋分化,但城乡规划的思维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建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多数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而言,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在城乡规划专业中设建筑学培养方向,依然是有必要的。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技术模块中营造技术子模块的相关课程,如材料、结构、施工技术方面的课程已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学生而言,建筑理论及建筑设计方法模块是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
工程管理专业,为满足其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又必须是多元、全面的,但这并不等于必须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全部,因为还有个认知层次及深度的差别。
环境设计专业,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筑空间组织;二是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建筑技术问题,这里含有“建筑构造”等课程。
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研究对象是筑山、理水、植物、建筑这4个园林构成要素。因此,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趋向园林建筑专门化。
(二)知识模块的层次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层次可分为3种: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三阶层次的组成依次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二阶层次是将三阶层次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合并为扩大专业基础课,再加上专业课;单阶层次则将三阶层次的3个层次融合为1个层次来组织课程教学。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层次定位各有不同(见表2)。
表2 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层次选型
■
注:―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
(三)知识模块的深度
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知识模块深度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依次可分为4个级别:知、会、融、践。知,是对所学知识达到认识和了解的深度,在需要之时,知道有这么个知识,可以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会,是对所学知识达到领会的程度,在需要之时,知道用这种知识做简单的专业应用,而更深入的应用则由建筑学专业人士解决。融,是能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在需要之时,能灵活运用知识,辅助完成本专业的工作。践,是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到从事与这方面知识有关的建筑设计上,指导工程施工等专业实践技能的程度,且在这方面达到建筑学专业的水平。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其深度定位亦各有不同(表3)。
表3 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深度选型
■
注:―知;―会;―融;■―践
(四)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的建筑类课程模块选型
福建农林大学土木交通学院下设有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要求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工程法规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工程管理各工作环节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工程管理能力,能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的计划和规划、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工程监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在建筑类课程的模块选型上,对于空间组织、形态构成和建筑技术等课程的要求为专业基础课。建筑构造作为建筑技术下的营造技术,是该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认知水平需达到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的高度。因此,教师要侧重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并能适当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解决专业工作中的问题。
四、结论
建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园林、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非建筑学专业有较大的相关度或相近度,因此这6个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专业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建筑类课程在这6个专业中都有开设。非建筑学专业所开设建筑类课程不能生搬硬套建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模式,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制适合本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确定相关建筑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篇4
[ keyword ]: material; local materials; regional landscape; landscape expression; create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每个地方都有其盛产的地方材料,因此对地方材料的利用也往往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纵观园林艺术的历史,大部分园林景观都是遵循其特定时代的文化脉络而创造出特定的艺术形式。地方材料所承载的地方风土人情使其在今天的园林发展中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地方材料的使用已从过去的客观必要而上升为今天的人文需求。因此,保护和发扬地方性园林传统景观是非常必要的。地域景观的营造需要对地方特有的材料及地方风土人情全面的剖析和了解。作为我国古代园林中“就地取材”的选材原则,体现了对地方材料的重视和充分利用,依然需要切实遵循。
一.传统材料与地域景观
1.植物营造地域景观
不同地区的场所中,给人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植物。植物是最有生命力的园林材料,它们根植于当地的气候,每个场所里的一草一木都表达着地方的特色[1]。
乡土植物与地域景观
所谓乡土植物或称本地植物是某一地区内自然分布生长,而不是其它地区迁移或引入的物种。即指一定的自然分布区范围内自然传播与其自然地理条件,尤其是气候、壤等相适应而能稳定生长的植物[2]。每个地区都会有当地独特的气候,如旱地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性气候等等,这些气候区都有属于它们的绿色标志――乡土植物。所以应该注重乡土植物材料的应用,强化地方景观的氛围。如湛江市和广州市等岭南地区的行道树大多以椰树和榕树为主,表达了热带南国风情的园林景观;长春等北方城市公园植物大多以针叶树为主,表达寒带公园植物群落的美感;麻城等山区的水土保持树种多以湿地松为主,体现荒山恢复的植物景观。
场地内部原有植物与地域景观
场地内及周边的植物就相当于场地特有的品质,我们对其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场地里的树木花草反应了它对场地的小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尊重场地内的植物材料就是对场地景观深层次理解的体现,它在从另一个角度预示着设计之后的植物应该是以什么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如果川市来美安SUR公寓综合体风景园林规划,项目位于韩国的果川市,韩国的行政文化中心,项目旨在使最私人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公众利用。项目对树木的再利用提出了两点原则:一是种植SUR基地里的栎树、松树和樱花树,二是保留施工场地,如修建大坝、高速公路或挖山的场地树木[3]。
植物材料与当地的历史人文
从古至今,中国的文人志士将自己的情感借植物予以宣泄,久而久之,植物有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个性。具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材料配置在其应有的文化故乡里,使人更能体会到当地的文化风情,而这类植物成为地方形象的代表。如枇杷,枇杷是四季常绿,“寒暑无变,负雪杨华”,“质贞松竹,四序一采”的果树(宋・周《枇杷赋并序》)。枇杷确实是冬花夏实,可以繁荣寂寞的冬景,丰富初夏的时鲜。枣具有极好的“比德”内涵,《汉书・王吉传》载:“始吉少时学问居长安,东邻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东家闻而欲伐其树,邻里共止之。因固请吉令还妇。”传记了王吉之睦邻和重情,正赞扬了枣树之德。这类故事对城市人口日益密集、邻里纠纷频频的今天,是应该广为宣传的[4]。
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在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上也能够体现出来,如北京香山红叶(黄栌),杭州柳浪闻莺(垂柳),金陵十景栖霞丹枫(枫香),海口的椰风(椰子),苏州的香雪海(梅花),这些植物景观都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也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地方特色[5]。
2.石材营造地域景观
石头是自然的材料,尤其是选用当地的石材,具有自然的亲和力的同时更能表达当地的地域风情。如块石、毛石片石等,浙江贵州、福建等地都是利用石材十分充分的地区。
每个地方都会有属于当地人们的建筑,他们的生活在此频繁的发生,这类建筑成为他们的心灵归属,是人们乐意向往的场所。它界定了当地的历史或文化,给人们一种前所未有的地方归宿感和领域感,而这列建筑的材质很最大程度上都是利用了地方材料。
石材用于大尺度景观
在中国许多山区,由于人们水源的需求,在山间修建了大量的引水渠,而桥梁工程师们对这些高架引水渠的设计显得尤为慎重。在湖北麻城等山区,你可以看到数不清的高架引水渠以一种朴素却又气势磅礴的姿态横跨山与山之间。朴素是因为设计师都选取的当地的石材进行砌筑,石块在经过数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之后,留下了古老而又朴素自然的肌理。高架引水渠有的高处地面有一百米以上,横跨两山之间,巨大的构筑物存在与自然的山体之中却没有破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当地的石材的质感,为山地景观添加了一种新的诠释。如西班牙塞哥维亚的古罗马水道(如图1),古罗马建的引水渠主要每天向城市供水。古罗马的引水渠也成了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石材用于小尺度景观
石材用于就地取材以对天然材料的利用和简单加工为主的取材方式通常称为就地取材。这是我国古代园林中选材的主要方式。在古代,由于各地木材和石材均能方便地获取,所以建筑大都是由木、石为主要材料来构筑,通过掇山叠石来创造景观。计成说过“是石堪堆,便山可采”。南方园林大多用太湖石和黄石,而在北方园林中,同样是用石,却以用北方盛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居多[6]。造园家利用不同形式、色彩、纹理、质感的天然石,在园林中塑造成具有峰、岩、壑、洞和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联想,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所以,叠石为假山就成为古代园林中最具特色和最富表现力的园景形象,堆叠假山也成了“石”在古代园林中营造园景最主要的用途。如扬州个园(如图3),个园以叠石精巧闻名。园内假山,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之意境,由楼、台、厅、轩相连,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独具特色。在园中西北角,选用玲珑剔透的湖石叠成。
石材用于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在园林空间中发挥这不可小觑的作用,一方面自己可以形成一定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对空间进行划分,是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常见的材料有石材、木材、不锈钢混凝土等等。文化景观小品常常会起到点名文化主题的作用。例如广州市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像,利用石材进行雕刻,自然朴素的材质更给人一种亲切感。同时五羊雕像很好的体现了广州关于五羊文化传说的地域景观(如图2)。
3.土壤对地域景观的表达
土壤大多用于地形 对地形的考虑是景观设计师解读一个场地的首要因素,也是游人对一个公园整体感的认知的重要要素。利用地形可创造围合的幽僻的半围合空间、制造出园林中的制高点,形成水景,创造不同的隐匿景点,并能隔离噪音和为植物创造合适的小气候。用土堆出的地形往往比较平整,若覆盖草皮可以使地形产生细腻光滑的表面,在地形的高处种植高达的乔木,在地处种植低矮的灌木,这样可以利用植被丰富地形的立面轮廓。用土塑造地形时还应考虑土壤的自然安息角,坡度过大土体不容易稳定
对地形的材料选择在之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近几年,景观设计师们开始挖掘地形材料的潜力。好的景观设计需要对地形的材料进行别具风格的设计。利用当地的土壤去塑造地形,提高设计的亮点,也是对地方材料的尊重,对地域景观的很好表达。如保罗.汤普森设计的澳大利亚花园,该场地位于一个旧采沙场内,土壤贫瘠。设计者利用干旱缺水的景观主题和澳大利亚独特的旱地景观类型来为游客打造一种独特的体验,公园极大程度地利用本地的砂石、岩石和花岗岩砾石贯穿整个项目,她向人们展示了那些不讨人喜欢的美丽[3]。红砂园利用当地的土壤,体现了对澳大利亚旱地地域景观的考量和尊重(如图4、5)。
图(4)一期从游客中心看红砂园 图(5)雕塑感强的类似强风侵蚀的月牙形
土壤用于铺地南方许多海滨城市利用特有的沙土进行铺地的设计。如湛江市观海长廊,设计者利用沙子铺满公园硬质步行空间的大部分,让市民在海滩有更为足够宽的领域在沙滩上游玩。沙的铺地淋漓精致地体现了滨水景观特有的景观风情(如图6)。
4. 木材对地域景观的表达
木材用于的最多最显眼的要属于园林建筑了,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基本上中国古典建筑都是用的木材。尤其是林区,木材取自当地,对当地材料的加工后营造的景观氛围充满了古朴与自然,自然镌刻着当地的景观意蕴。如黔西北的山地民居里至今还保留了很多木结构,体现了古朴的村容村貌。
园林建筑是公园空间景观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它的性质、体量、形式、轮廓线以及它的外表材料与色彩直接影响地域性公园空间景观的形象和气氛,满足和控制整个场地内人们的活动[7]。园林建筑应具有地域文化的内涵,从材料的选择上反映一定的地域性。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园林材料大多以木材为主。如留园建筑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栗壳色的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淡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建筑的材料选用体现了浓郁的中国古典园林江南水乡的风格(如图7)。
5.砖、瓦对地域景观的表达
古语里既有秦砖汉瓦之说,可见瓦片这一材料应用于造园的历史之悠久。但新时期景观设计师们予以瓦的新的理解。瓦还可以用来表达景墙和地面铺装。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心区的下沉花园,以2号院主要体现的是北京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以瓦片作为内部材料的景墙,设计中突破常规,将瓦片作为一种类似砖块的填充物,并以其特有的外形为景墙添加了丰富的光影效果,保留传统景墙的形制[8]。
园林中砖的使用历史悠久,砖是对特俗土壤的再加工,将土壤将材料看成是“有生命的”,并尊重它的“权利”,这才是寻找展现材料独一无二特性的最佳途径。砖是粘土为原料经成型、干燥、焙烧所得的产品。是跨越了地质时间跨度的页岩和勃土的构成物。砖块看上去是那么的优雅。砖块构成的表面是斑驳而温暖的,随着岁月的变迁而变得越发优美起来,经受了大自然的腐蚀,呈现出因时间久远而产生的光泽[9]。如云岩寺塔,中国古砖结构,位于苏州虎丘山上(如图8)。
砖块是人类使用的材料,与我们构造出来的环境配合得天衣无缝。每个地方砖的品质都不一样,自然都烙上了地方的特质。
6.水体
作为传统原料之一的水体,在现代社会赋予了新形象,在城市中到处可见丰富多样的喷泉景观。可是却少有了传统水景的意境,小桥流水,山水相映。中国古典园林的水景取材于大自然中的水景,静水通常有池、湖、潭等,如避暑山庄文津阁的“日月同辉”,利用水能倒影湖边假山的原理,在假山上巧设一透光孔,使倒影中出现月亮状光影,似水中月与天上日争辉[9]。水景要做到地方特色浓郁的氛围,要考虑与城市的整体形态相协调,尊重场地的自然水体,尊重当地的人文等等。并不是每个地方的水体都会具有特色,在缺水的地区,就尽量少用水体造景,所以不能强求出新,合理地利用水体。
新材料与地域景观
近些年,涌现一批个性鲜明的园林材料,设计师利用动物的贝壳或植物的外皮果实等生物材料进行创造性利用,点缀了园林景观。如湛江市的观海长廊的海豚雕像,其基座用生蚝白色的外壳附在表面,在阳光下白色的生蚝壳反射各种光芒和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交相呼应。湛江市盛产生蚝,大量的生蚝壳被丢弃,而对材料敏感的设计师对其别出心裁地利用,创造出海滨城市的园林景观
废旧材料与地域景观
在我们对场地解读或施工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设计场地内的各种废旧材料,这些废旧材料可以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和再利用,会获得出人意料的景观效果。此外,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废旧材料的合理再利用还能延续场地的文脉,表达场地独有的景观特质,如场地原有的混凝土砖块、玻璃碎片等等。
由彼德・拉兹设计的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设计是以对工业传统的继承为基础的,旧铁轨路基被保留作为一种大地艺术作品,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片草坪。钢铁厂的炼钢炉等一些构筑物也被保留下来,可供人们攀爬远眺,大型的混凝土构筑物则可以作为攀岩爱好者的运动场地。原地的材料被作为植物生长的介质和建筑材料循环使用。例如,砖块磨碎后用作红色混凝土集料,在原先焦煤及矿砂库上建立的示范花园,采用了焦煤、矿渣及矿物作为栽培基质。许多场地中现有的材料再一次被用来服务于新的工程,水泥骨料用废砖制成,由生铁制成的巨大的金属板,用压缩气体吹洗干净,镶嵌在沙土中,变成巨大的铺路石[10]。
二.设计原则
1.对场地原有材料的解读场地中的许多材料都镌刻着场地的时代印记,对场地内原有材料的解读,从中发现更多的信息,为下一步设计提供灵感,增添设计的创意。
2.对地方材料的特性的感知和灵活使用对地域材料的认知,会激发设计师对一个地方的设计灵感,也更能创造出属于这个地方的景观。
3.对地方风土人情的感悟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路易康曾告诫设计者要了解材料的本质,并且在设计中对材料的意志给予尊重[11]。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风土人情,或是文人故里,历史文化圣地,地方风俗习惯,这些很多体现在园林之中,如文人建筑、雕像,小品等等,这些都彰显了这个地方景观的文化气质。
三.结语
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的“千城一面”的现象对我们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警戒作用。人们也许更多的喜欢属于自己世代生存的环境,那里有他们生活的烙印。作为景观设计师的我们有必要建设营造出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景观归属。对地方材料特性的了解是营造地域景观的品质的重要一步,更多的使用地方材料能够更好的表达了一个地方的特有景观,使我们的景观更加具有地域性,更加生态、自然、节约、低碳。
参考文献
【1】. 闫煜涛,白丹.论节约型园林建设中园林材料的设计手法[J].华中建筑,2009.
【2】.王立科.地方材料与现代园林[J].广东园林,20097.
【3】. 安东晚,刘晓明.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第6届风景园林奖2009获奖作品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徐德嘉.植物材料的文化意趣――形实兼丽型[J].园林,2011.
【5】. 郭建斌.地域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分析应用[J].中外建筑,2010.
【6】. 张蓉.浅谈我国现代园林中材料的运用与发展[J]. 陕西林业科技,2005.
【7】. 徐欢,朴永吉,庞.影响城市综合性公园地域特色塑造的构成要素探析[J].现代园林,2010
【8】.张莉.由造园材料看中国式意境的营造[J].广东园林,2011.
【9】.李运远.试论园林材料的运用[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6.
篇5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定“质量一流、管理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办学目标,贯彻“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强化实践、特色育人”的教学改革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学院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培养模式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艺术设计系简介
艺术设计系始建于2003年,是学院首批创建的教学系(部)。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艺术设计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艺术设计系现设有环境设计等五个专业教研室,视觉传达等五个设计工作室,并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了同济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担任专业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设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和风景园林五个本科专业。
艺术设计系注重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教育科研工作,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有省级优秀课程三门,完成省级科研课题三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五十余篇,公开出版《艺术设计优秀作品集》四部。公开出版高等院校教材六部,其中四部为全国“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在教学中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艺术设计系学生与教师在国家、省举办的艺术展览和比赛中获得艺术创作奖三十余项,省级艺术创作奖一百余项,优秀组织奖八项。其中2013届中国手绘设计大赛中荣获组织奖和佳作奖;2013年第四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有25名同学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和入选奖项,7名教师荣获中国高校名师奖,我院被授予团体一等奖。2014年第八届“创意中国”设计大赛9位同学获一、二等奖。2015年“吉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9位同学荣获一等奖,28人荣获二、三等奖。艺术设计系已经成为培养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摇篮。
艺术类专业介绍
1、环境设计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受到造型基础和手绘表达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施工的能力,能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环境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人体工程学、建筑装饰理论、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空间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基础、景观设施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城市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等工作。
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传统平面媒体、现代数字媒体、网络视觉设计、交互设计、出版印刷、品牌与广告设计基础理论及设计项目管理等知识,受到视觉艺术创意思维和艺术表达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能从事企事业传播机构、现代传媒、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新闻、出版、商业、教育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平面设计史、视觉传达概论、包装设计、书籍整体设计、图形设计、字体设计、CI 设计、商业摄影、网页设计、交互信息设计、视觉识别与应用、品牌设计与媒介应用、广告策划与应用、展示设计与应用、图像处理软件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现代传媒、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新闻、出版、商业、教育等工作。
3. 公共艺术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公共空间设计及视觉展示设计的理论和知识,受到艺术设计创造思维和艺术表现技能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施工的能力,能从事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城市环境设计、研究、教学及艺术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公共艺术概论、空间形态与视觉传达、装饰基础、材料与工艺、展示设计、陈设设计、室内软装饰设计、动态展示、公共设施设计、环境雕塑造型、壁画与浮雕、数码影像图形处理、视觉形象识别、公共空间设计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市政、规划、建筑部门及各类会展中心与博物馆及展览馆等专业设计机构从事创作、设计、策展、教学及艺术项目管理等工作。
4.动画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动画设计基础理论和知识,受到造型基础和手绘表达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能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动画教学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动画概论、导演分镜头研究、动画运动规律、动画造型设计、Flash动画设计、二维动画软件、三维动画软件3DMAX、三维动画软件MYAY、三维动画软件扩展、动画项目设计与项目创作、动画短片策划实践、动画短片创作实践以及动画周边推广实践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学校从事动画教学工作。
考试报名
(一)招生计划和学费标准 2016年艺术类招生专业设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四个专业,学制四年,共拟在全国计划招收本科生500名,学费标准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专业18000元/学年,实行文、理兼招(招生计划以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为准,各专业学费以吉林省物价部门审批为准)。
(二)报考条件 符合教育部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和各招生省份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生报名条件者均可报考。
(三)报名 报名时间和地点:我院承认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成绩,参加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按照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艺术类专业考试文件要求进行报名。
(四)考试
1.专业考试 凡参加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均按照本省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进行专业考试。
2.文化考试 考生凭各省2016年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参加全国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生的文化课考试。
(五)录取
1.专业分数线确定办法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确定的美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分数线。
2.文化分数线确定办法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确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
3.录取办法
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体检合格、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的艺术类专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取得各省2016年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的考生,按照考生所在省招生部门录取时投档的文化课成绩的60%与专业课成绩的100%合成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以专业志愿顺序依次录取。如综合成绩相同,有等级要求则等级高者优先录取,等级相同或无等级要求,专业课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若专业课成绩再相同,素描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若素描成绩再相同或无专业课单科成绩,则比较文化课单科成绩:文科依次语、外、综、数;理科依次:数、外、综、语。(有关省招生部门有明确录取规定,则按该省录取规则执行)。
(六)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甲6路 电话:0431 –81865504 81865508 81865509
传真:0431 –81865507
艺术设计系网址:http://yssj.jlucc.edu.cn
篇6
学校设有建筑系、土木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等10个教学系(部),开设了本科专业37个,涵盖了工、管、文、艺四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2015年学校被吉林省教育厅确认为吉林省高校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建设二级学科1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2个;设有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
学校拥有省级精品课7门、省级优秀课程29门,取得教研项目6项,省级教研项目8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优秀教材三等奖3部。学校拥有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
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吉林省学生工作创新奖,在全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年被评为省、市级优秀组织单位。学校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连续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类奖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英语、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围绕“质量一流、管理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办学目标,贯彻“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强化实践、特色育人”的教学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领域培养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管理各行业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科学的管理模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和认同。
艺术设计系简介
艺术设计系始建于2003年,是学院首批创建的教学系(部)。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艺术设计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艺术设计系现设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和风景园林五个本科专业,聘请了同济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教授担任专业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艺术设计系注重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教育科研工作,近年来,专业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系现有省级优秀课程三门,完成省级科研课题四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六十余篇,公开出版《艺术设计优秀作品集》四部,自编公开出版高等院校教材七部,其中五部为全国“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在教学中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与教师在国家、省举办的艺术展览和比赛中获得艺术创作奖三十余项,省级艺术创作奖一百余项,优秀组织奖八项。其中,2015年“吉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9位同学荣获一等奖,28人荣获二、三等奖。2016年第四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大赛中,7位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荣获“中国环艺双年展”优秀组织单位,多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艺术设计系已经成为培养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摇篮。
专业介绍
1、环境设计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环境设计领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环境设计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核心课程:
室内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人体工程学、居住室内外环境设计、办公室内外环境设计、商业室内外环境设计、CAD、3DMAX、SketchUP、Photoshop、装饰工程预决算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设计院(所)、景观工程公司、装饰工程公司从事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预算编制和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也可到相关的设计研究、策划、施工及管理、教育等单位或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视觉传达领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获得平面设计及视觉传达方向专门设计人员应具有的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核心课程:
视觉传达概论、包装设计与应用、视觉识别与应用、品牌设计与媒体应用、广告策划与应用、图像处理软件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广告、策划、平面设计、传媒、影视等相关企业,从事广告设计与策划、平面设计、品牌设计与推广、包装设计等工作;也可到相关的设计研究、新闻、出版、教育等单位或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3. 公共艺术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公共艺术领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公共艺术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获得艺术设计展示方向专门设计人员应具有的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核心课程:
公共艺术概论、公益展示设计、商业展示设计、文化展示设计、室内软装饰设计、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设计、陈设设计、空间形态与视觉传达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策展布展设计、室内软装饰设计、相关艺术设计机构及工程公司,从事展示设计、空间陈设设计、公共艺术品设计等工作;也可到相关的设计研究、策划、施工及管理、教育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4.动画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合动画领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受到艺术设计与数字动画技术等专业训练,具备动画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获得动画设计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核心课程:
动画原理、导演分镜头研究、视听语言基础、无纸动画软件技术、PhotoShop图像处理、三维动画软件扩展I、三维动画软件扩展II、建筑游历动画设计与制作、动画项目设计、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动画公司、游戏公司、网络传媒公司、电视台、广告公司、建筑设计机构、出版社及相关设计类公司等;从事数字动画设计与制作、建筑动画策划、制作与表现、媒体广告、电影电视特效、网络新媒体动画设计等工作;也可去相关的设计研究、管理、技术应用、文化推广、教育等单位或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考试报名
(一)招生计划和学费标准 2017年艺术类招生专业设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四个专业,学制四年,共拟在全国计划招收本科生500名,学费标准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专业18000元/学年,动画专业19200元/学年,实行文、理兼招(招生计划以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为准,各专业学费以吉林省物价部门审批为准)。
(二)报考条件 符合教育部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和各招生省份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生报名条件者均可报考。
(三)报名 报名时间和地点:我校承认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成绩,参加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按照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艺术类专业考试文件要求进行报名。
(四)考试 1.专业考试:凡参加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均按照本省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进行专业考试。 2.文化考试:考生凭各省2017年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参加全国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生的文化课考试。
(五)录取 1.专业分数线确定办法: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确定的美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分数线。 2.文化分数线确定办法: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确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 3.录取办法: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体检合格、文化课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的艺术类专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取得各省2017年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的考生,方可报考我校。实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录取。录取时按综合成绩进行排序择优录取:综合成绩=(专业成绩总分×100%)+(文化课成绩总分×60%),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照每名考生的专业志愿顺序逐一进行检索录取,当第一专业志愿不能录取时,检索其第二专业志愿,以此类推。如综合成绩相同专业志愿相同,有关省有等级要求则等级高者优先录取,等级相同或无等级要求,专业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若专业成绩再相同,素描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若素描成绩再相同或无专业课单科成绩,则比较文化课单科成绩:文史类考生依次按语文、外语、文科综合、数学单项科目顺序比较成绩,理工类考生依次按数学、外语、理科综合、语文单项科目顺序比较成绩。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且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依次从高分到低分调剂到未录满的专业。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且不服从专业调剂或服从调剂但分数未达到调剂标准的考生,均做退档处理。(有关省招生部门有明确录取规定,则按该省录取规则执行)
(六)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学建大路1111号
电话:0431 –81865504 81865508 81865509
传真:0431 –81865507
艺术设计系网址:http://yssj.jlucc.edu.cn
篇7
宋维明校长:大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内在规律。大学校长是一所大学的法定代表人和行政负责人,直接影响着大学办学质量及其走向,更对大学内部治理和改革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身份界定应以“管理者”的标准为主。
当前,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对大学校长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努力向“懂教育的政治家,讲政治的教育家”的“两家”标准看齐。在这种新常态下,大学校长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管理实践中,主动承担起现代大学治理中应有的责任。大学校长要努力遵循校长这一职业的规则,以严实相济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要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更要具备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国际视野推动管理创新。
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院校的校长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充分反映出大家对行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心和期待。教育部直属的33 所行业高校中,校长既有专业学术型背景,也有管理学术背景,大家各展所长,有效推动了行业院校事业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据一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内看,教育背景为管理学的中国大学校长已经占到十分之一。无论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如何,其岗位性质决定了管理治校是大学校长的主业,也是其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大学校长必须安心学校教育管理的事务,以教育家的情怀办好大学。
至于我就任北京林业大学的校长,这既源于上级组织的认可,也是广大师生的充分信任,寄托着他们对我发挥管理特长办好北林的美好期盼。2010年我担任校长以来,坚持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学校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面对未来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我只有恪尽职守,将工作重心更加聚焦于以师生为本的管理创新,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切实发挥学校在行业内外的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跑好手中的北林发展“接力棒”,才能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师生的期望。
《管理观察》:当今,我国正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型,您作为一位管理型校长,有哪些优势和作为?
宋维明校长: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2015年下半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标志是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也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一次重大转型发展。要求我国的高校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与“双一流”的标准相比,我国高校还有很大的差距,行业院校更需要准确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行业院校在对接社会和行业产业需求、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在优化学科结构、建立多学科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学术大师和创新团队汇聚,产出更多高质量高精尖的科技创新成果等方面,都还需要着力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关键领域的突破。
大学建设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大学校长不断提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凡是杰出的大学校长,必定是教育理念和实践创新兼备的教育管理家。他们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探索形成了体现高教规律、符合学校的治校方略,引领大学不断发展和前进,其管理创新理念与学校发展相得益彰。从这一角度来看,管理型的大学校长在推动高校发展中具有很多优势,必将大有作为。
管理型的大学校长与现代大学治理要求的匹配度更高。高校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大学校长充分运用管理学规律,从大学学术组织的特点出发,推动管理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相互渗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比如构建学科管理体系、组织跨学科团队建设、激发校内管理内在动力等方面的工作,就要求大学校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政策制定、过程管理充分体现管理学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益。
此外,坚持学科、科研、人才三位一体,提升学校创新核心竞争力;保持大局观,注重实施管理创新战略和制度创新战略,既统筹全面工作,又突出重点;有效整合汇聚校内外资源,助推实施开放战略,提升学校的国际学术竞争力等等,都需要大学校长加大科学管理力度,持续推动管理创新。
二、大学怎样进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学科建设,都需要立足国情和校情,遵循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以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保障。
《管理观察》:您是怎样运用和依靠管理创新来推动高校改革与发展的?
宋维明校长:管理创新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学科建设,都需要立足国情和校情,遵循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以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保障。近年来,北林围绕推动管理科学化这一目标,从落实教授治学、强化聘任制改革、建立高效管理服务体系、推动综合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方面入手,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管理观察》:北林大在管理创新,特别是聘任制改革方面是怎么做的?
宋维明校长:这其中的具体实践很多。我仅以聘任制改革推动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大学章程建设完善大学治理体系两项工作作为案例介绍一下。
我首先介绍一下学校的聘任制改革。学院是大学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分权层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主要任务的具体运行、管理和协调工作。但是长期以来,学院一级的办学活力不足,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对目标设定、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等机制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学院成为相应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体。因此,在2011年启动的新一轮岗位聘任制改革中,学校明确提出了分类管理、评聘分开,严格聘期、强化考核,科学分配、学院主体的实施原则。围绕这一原则,我们精心设计岗位聘任制改革方案,先后制定了20多个制度性文件,包括岗位设置与聘用、绩效津贴分配及所有系列岗位聘用和配套的奖励制度、考核办法等。岗位聘任制改革方案首次围绕学校五年发展任务,组织人事、科技、教务和研究生院等部门联合工作,建立了学校―学院―教师逐级设置的任务体系,实施聘期任务目标管理,逐级签订任务责任书,强化岗位意识和聘期概念;强调保障激励,兼顾公平稳定,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大幅度提高教职工收入。在此过程中,学校确立了学院在管理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将设岗、聘用的更多权力下放,促进学院自主规划队伍建设,支持学院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不搞一刀切。
同时,我们坚持激励约束机制并举,加强绩效考核及其配套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强化教学、科研、管理的评价机制和评价结果的运用,实行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并严格执行。学校特别倡导大学是学术的殿堂,引导教师注重精神要求,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的氛围。
改革的实施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集中体现在教学投入、科研产出及资源聚集等方面。近年来,我们有11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增一批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教材、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学校“十二五”科研经费达到9.05亿元,比“十一五”增加95%,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增长17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突破。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20项。与“十一五”相比,SCI论文收录2159篇,增长了560%,全国排名由148名上升到85名,跃进了63名;EI收录1096篇,增长了186%,全国排名由163名上升到86名,跃进了77名。新增12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学校科研实力稳居全国同类高校领先地位。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取得新进展。2015年,有12人次获得青年千人、长江学者、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称号和项目。
《管理观察》:北林大章程建设方面有什么创新?
宋维明校长:大家都知道,大学章程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推动依法治校、构建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章程制定,将其作为深化学校综合改革、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具体实践来抓。
自2012年开始启动大学章程制定工作以来,通过不懈努力,2015年,《北京林业大学章程》经教育部核准正式。北林的大学章程通篇贯穿了管理创新的理念,成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为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注重对学校办学特色、理念文化的总结与概况。章程对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进程、学校校训、建设目标等都作了集中表述,保证学校历史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有了明确的载体,同时也突出了学校承担的国家责任和发展愿景。
二是对管理体制作出全面规定,明确了学校治理结构。章程对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做出明确规定,在建立党政协同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结合学校实际对学校党委、校长等具体职权范围做出规范,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
三是规范了内部学术组织的构成、职责和运行机制。章程在总结学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强调了学术治理体系是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对校内的学术治理体系做出了具体规定,实现了学术权与行政权的适度分离和相互配合的具体制度安排。
四是规范了学校内设机构的类别、设定权限和原则。章程重点明确了学校的校内管理体制、管理规则,将“学院”作为单独一章单独阐述,强调了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突出了学院在学校办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面向学院的授权和放权,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激发了办学活力。
五是明确了校内民主监督运行机制。章程将“民主管理与监督”作为“治理结构”的单独一节予以重点阐述,明确了党内监督、行政监察、民主监督,拓宽监督渠道,畅通意见表达,保障利益相关人员的知情权、参与权,推进制度规范,完善学校内部自我监督,建立权力运行约束机制。
接下来,我们将在学校综合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落实大学章程各项要求,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努力探索更多的管理创新实践经验。
三、创建特色院校关键在于能力建设
行业院校实现特色发展,能力建设至关重要。高校能力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很丰富,需要聚焦重点、破解难点。北林的建设目标是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一目标的实现。
《管理观察》:北京林业大学始终坚持特色办学之路,这与您亲自主抓的“学校能力建设”有哪些关系?
宋维明校长:中央对行业院校发展始终寄予厚望,明确提出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促进行业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我们要主动适应这一新要求,加快学校特色发展。
行业院校实现特色发展,能力建设至关重要。高校能力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很丰富,需要聚焦重点、破解难点。近年来,北林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模式改革为牵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了深入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我着重介绍一下学校狠抓学科建设、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模式改革的有关情况。
北林的建设目标是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一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重点推进学科组织和管理体制的变革,遴选、聘任学科负责人,构建学校、学院、学科和教授四位一体三级组织两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院建设和管理学科的主体作用。学校主动适应一级学科建设的需求,成立林学、林业工程和生态学一级学科建设协调小组,构建跨学院重点一级学科建设模式,从单一学科外延的增长向学科多元综合交叉转变。各学科以学科方向、学科平台、学科人才为重点,积极谋划“十三五”发展新思路,进一步凝炼创新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
由于顶层设计到位,建设措施责任落实,有效激发了学科内生动力,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形成了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获得全国第一的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为主干,加以富有潜力的林业工程学和农林经济管理学的特色鲜明的四大一级学科格局。学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一些国际重要大学、学科排名中的地位有了新提升。在2015年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农学林学排名中,学校进入全球前51―100位,位居我国农林高校前列。2015年9月,学校进入基础科学指标(ESI)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学科排名的全球前1%。2015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NEWS)大学排名中,我校进入全球750强,位列712。中国有57所高校入围,北林是5所农林大学之一,也是唯一的林业大学。“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抢抓“双一流”计划的战略机遇,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打造更多的学科高峰,建设若干个世界一流学科,带动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管理观察》:北京林业大学能力建设有什么经验和体会?
宋维明校长: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们以“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为目标,着力推动学校与各类社会创新主体建立深度融合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关系,建设一批拓展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科教平台和实验基地,实现了校内外创新资源的聚合,为学校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机制、资源等方面的保障。
牵头发起政产学研用共建的跨校、跨区域创新联盟。2012年,学校牵头与国家林业局速丰办、中国林科院、竹藤中心、东北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发起组建国家木材储备战略联盟,吸纳91家会员单位,服务国家木材安全战略。2015年,学校联合30余家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成立中国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共同体”。
政产学研用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形成绿色产业链企业聚集、研发聚集。学校于2014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借助这一平台,吸引东方园林等生态环保领域龙头企业10余家入驻园区,与学校相关学院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吸引产学研合作研发经费超千万元。科技园“十二五”期间,累计在孵企业100家、毕业企业50家,培育学生科技创业企业60家,实现产值100亿,转化科技成果100项,培育创新创业人才1000人,“科技创新+孵化+创投”的发展模式初见成效。
主动推进校地、校企、校社合作,探索多样化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学校立足绿色北京建设,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海淀区政府、延庆县政府等推动平原绿化技术研发、生态涵养区规划发展等合作,建立北京园林绿化协同创新中心、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等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学校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2015年底与保定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绿色崛起这一主线,依托“北京林业大学白洋淀生态研究院”和“北京林业大学木结构建筑研究与检测中心”两个核心平台,以生态湿地保护建设、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建设、木结构建筑研发应用等三大重点任务为驱动,多领域、全方位开展协同合作。
学校对接中原花木产业升级,在中原花木产业第一县的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建立科研中心,组织15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入驻,开展了以种质资源库建设和花木品种引进创新为重点的科研联合攻关,为鄢陵县花卉企业开展规模化的人才继续教育。此外,学校还与广西、陕西、贵州、四川、内蒙古、湖北等省区林业厅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吉林森工集团、亿利资源集团等企业共建创新研究联合体,针对森林经营与管理、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文化软实力是大学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注重将文化的传承创新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大力倡导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取向,营造了潜心学术、教书育人的良好师德师风。学校主动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求,凝练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校训,探索绿色教育教学、绿色科学研究、绿色文化传播、绿色校园建设四位一体、相互促进的绿色大学文化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