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本科职称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本科职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本科职称论文

篇1

(一)服务意识偏差,缺乏成本管理和综合效益意识

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后勤实体只能微利经营,通过节约成本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服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倾向:一是既然后勤实体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就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高于一切;二是不能妥善处理好后勤实体与为学校服务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服务关系,不能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因此造成后勤实体在收费成本管理上的问题,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不同类型的服务成本容易混淆,成本核算不实

目前,高校后勤实体内部同时存在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两种核算业务。管理服务主要是通过后勤集团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提供基本服务,在核算上以收抵支,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服务,以盈利为目的,是后勤集团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由于高校后勤实体组建时间不长,尚未建立起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的机制,使得一方面管理服务成本核算不完整,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两块成本往往很难区分,很难合理分摊费用,经常出现两种成本相互混淆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后勤的内部管理,不利于资金的有效使用,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后勤改革的意义,那就是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服务提供者的劳动价值。

(三)资源消耗浪费严重,学校对后勤服务保障的宏观调控缺乏科学的技术参数和可靠的计量依据

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占用学校的大部分资源,在目前成本管理仍然比较松散的管理状况下,使得后勤服务资源消耗量大、浪费现象严重、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常有发生。虽然目前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要通过与学校甲乙方的的契约得以实现,这种模式正常进行也要求后勤服务树立成本观念与契约观念,但多年形成的松散型成本管理模式,使得不少服务部门仍比较关注所垫付的服务成本是否可及时收回,而对于后勤服务消耗的资源是否合理利用,关注很少。至于做为甲方的学校部门在确定后勤服务需求项目的经费时,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服务定额进行考核,而只是以近几年服务项目的平均消耗作为学校经费投入的依据,从而形成有些后勤服务实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人为加大服务成本,增加服务收费的做法。从经营效果看,后勤服务往往价高质低,服务对象不满意。

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定额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

高校后勤近年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制约关系。在一系列的后勤服务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服务项目任务经费的问题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定额,则是学校后勤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正确反映后勤服务中各项资源消耗之间的客观规律、合理规范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以节约后勤服务消耗,为学校合理确定服务收费价格提供依据,成为学校评定后勤实体服务成果及业绩评价的尺度,从而增强后勤服务成本管理意识,实现后勤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在确定后勤服务项目的定额时应着重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后勤服务定额必须体现客观实际,排除主观臆断,应在收集大量数据反复测算、比较和论证基础上,应反映一定时期后勤服务劳动生产力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二是应分别考虑活劳动消耗及物化劳动消耗的同时结合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及学校服务项目的收费规定;三是必须按照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合理确定后勤服务成本费用构成的基础上分清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同时确定服务定额;四是各项后勤服务定额确定与实施必须接受学校各方面的监督,凡与教学、科研及教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服务项目,必需经听证会论证后才能最后确定,以此增加学校后勤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后勤服务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二)建立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服务部门与学校形成的契约关系,必然要求甲乙双方都在成本核算上下功夫,精打细算、严格履行双方协议,甲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乙方由此得到效益和市场。这既是甲乙双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通过甲乙双方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努力共同实现的,其衡量目标实现的满意程度与质量标准,只能以绩效考评为依据。高校后勤服务的产出,不仅包括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还包括更多无法计量的成绩和效果,所以评价后勤服务效果的依据,应以绩效代效益。将绩效考评引入成本管理,是本着“坚持服务优先,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服务成本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篇2

论文选题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石油工程科研与生产实践,体现指导教师及本学科科研工作的优势和特色,使学生能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和学科前沿。合适的选题是做好论文的第一步。选题应简洁、明确,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论文选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以利于学生得到全面训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切实可行,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成果。

(二)文献查阅

选题确定后,应针对选题进行文献调研,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选题研究的起点或突破点。通过调研和文献查阅、明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前人研究的成果及不足、基本思路及技术方法,这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完成文献调研方后可进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介绍与选题有关的科研动态及参考文献和书目,指导学生系统查阅中、外文参考资料,指导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审阅学生拟定的论文提纲。

(三)论文(设计)指导与撰写

石油工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其毕业论文要求通过对在油田收集的实际资料的整理、描述、作图、分析,进行研究并得出初步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在学生撰写论文的各个环节悉心指导,与学生进行交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踏实严谨的优良学风。论文撰写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定的某个专业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初步掌握选择科研题目、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确定技术路线、撰写论文等的方法和技能。学生必须在查阅、调研、实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写成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准确、图表规范、语言流畅、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毕业论文。

(四)论文答辩与交流

论文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亦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通过论文PPT制作和答辩,能锻炼学生专业表达能力。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对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未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概念不清生搬硬套,亦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靠投机取巧,拼凑抄袭论文。在答辩会上,五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详细、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做出回答,从而检查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分析能力。

二、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分析

(一)指导教师时间投入不足,重科研轻教学

客观上说,专业教师往往双肩挑,需要兼顾教学与科研,工作任务重,难以保证在论文指导中投入足够的时间。主观上,少数教师亦存在责任心不足及重视不够的问题。

(二)高校扩招,生源质量相对下降

高校扩招后学生就业压力大,有的学生致力于考研而未能全力投入,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学生因缺乏专业兴趣而准备转方向,或由于专业基础差,综合能力差,难以独立完成论文,依赖教师和同组同学,或在网上搜索相似主题的论文下载、摘录、拼凑、抄袭,缺乏严谨的学风和认真的科学态度。有调查显示,在已完成的毕业论文中,仅六分之一的学生是独立完成的;三分之二的学生则部分自己完成,部分参考图书和网上资料;而有少数学生的论文则由几篇论文拼凑而成,更有个别同学直接抄袭书本和网络论文。

(三)论文不规范,论文篇幅过长或过短

章节安排不合理,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差,行文及图表不规范,参考文献成为摆设。如图表标注随意,错字错句普遍[2],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基本的科学训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论文评审不严格

一方面,指导教师和评议员面对质量不高的论文,碍于面子,都会放学生过关,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对质量差别较大的论文,评审给出的分数相似或成绩接近,未能有效的鼓励真正原创论文的学生。

三、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应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指导教师是学生毕业论文的领航人。要带好学生,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进而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指导教师应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循循善诱,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及使用;培养学生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指导教师应保证定期与学生交流,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深入实习、实验现场,帮助学生解决论文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与完善研究计划,以确保学生的论文质量。论文初稿完成后,指导教师对学生写好的毕业论文应仔细审阅,认真写出评语初稿,做出恰当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给出成绩和评定意见。应让学生体会到成就事业、钻研学问所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苦努力,以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豁然开朗的欣喜。教师悉心的指导能与学生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二)加强学生的学风教育

倡导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等不良行为,让学生真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的在毕业论文《诚信责任书》上签名。同时,针对学生缺少系统训练、往往感到独立完成毕业论文难度大、压力大的问题,指导教师应及时对毕业论文撰写进行系统指导,加强论文写作规范的训练。[3]

篇3

篇4

德育课是中等职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形成。人文素养教育是职业学校学生个性成长、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对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岗位适应力和职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准确把握中职生人文素养内涵

描述、提炼、把握好当前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内涵是实施人文教育类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关键。人文素养的内涵一般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中职生人文素养是在“中职教育”这个特定前提下,基于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分析基础上,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就业能力、职业持续发展能力需求,是对普遍意义上“知识、精神、行为”三个方面定向优化,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具体而言,人文知识应该主要是指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文学、哲学、历史、科学、艺术等基础性、普及性知识,如教育部提倡的以“古诗、名曲、名画”作为中职生人文素养基础———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具有时代的主题和烙印,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因此,当前和以后一段时间内,中职生要培育和养成的人文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职生人文行为自然应该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在职业、社会行为中表现出真诚、勇敢、正义、诚信等优秀的道德品质。

2.详细调研本地人文类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是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条件,一般包括文本资源、自然与人文景观、乡土资源等。以南通地区而言,有着丰富的人文德育资源。如自然人文类,张謇历史名人及以其为主要代表的南通近代第一城的人文资源,南通地区的紫琅文化、如皋水绘园文化、通州的忠孝园文化、启东的圆陀角文化、海安的青墩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乡土文化类,海门的沈绣、通州板鹞、海安花鼓等一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此外,各职业学校悠久办学文化的底蕴,优秀的校园文化标识、毕业生事迹,优质就业企业的文化、员工制度等等,这些都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影响力的德育资源。

3.确立人文教育类德育校本课程目标

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德育理念、大纲、国家德育目标、已有条件和资源来进行设定。人文教育类德育校本课程的目标不仅体现校本化,更是要突出人文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因此,在课程目标确立上要统筹兼顾好两个方面。一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进行设定,将人文素养教育较好地嵌入其中,实施渗透教育;二是结合当前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需求,将人文素养教育的总体目标分解到各年级,分年级组织实施。如中职一年级以“适应”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基础的人文知识素养,着重进行文明素养、人文知识、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奠定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基础。中职二年级以“人格”教育为主,着重进行情感、意志、个性及价值取向等人文精神方面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确立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步入成年创造条件。中职三年级以“成人”教育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做优秀员工的品质和人文行为,为学生步入社会成为合格公民、优秀员工奠定坚实基础。

篇5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由彼此独立且多元共存的八种智能类型共同构成的,包括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控制和自然观察能力等。传统智能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往往过于偏重评价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各种智能间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只有领域的不同、作用的不同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视其智能倾向或文化偏好的差异,建立不同的智能组合,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充分发展。项目学习作为一种“基于项目驱动的小组合作实践型课堂教学形态”,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真实情境、丰富的目标任务,有利于学生尽早发现和认识自己的优势智能,激励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进行较为深入的个性化学习与研究;有利于学生调动和连接多种智能,运用更丰富、深入的思维与技能,多方面了解、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

3.丰富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模式理论将学习活动分为三种类型:一般性活动、集体培训活动、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其中,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是最高层次的活动,常以项目学习的形式开展。传统教学多属于集体培训活动,即就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原理与方法等开展学习。学生往往难以主动地参与信息的加工、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而只是对现成内容的套用或简单知识的机械迁移。项目学习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强调学生个体与情境之间的互动关联,强调对真实问题的认识与解析。情境及项目的真实性、复杂性和变化发展性,衍生出丰富的挑战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时刻参与并保持互动,调用不同的智能组合,从而真正有效地提升自己在面对真实问题时所需的专业素养。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生成性原则

传统“目标模式”主导的课程建设造成的弊端已日益显现,如教学目标本身的不完整性、过于偏重对行为结果的评价、教师与学生成为被动的目标执行者等等,这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并重视。项目学习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师生不再机械地受制于统一的课程标准,也并不在既定的课程计划内亦步亦趋。项目课题的提出,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课程实践;使学习的测评开放又多元,注重问题的解决,同样强调问题的提出与分析;使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实施,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和主要建设者。

2.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尤其是基于真实问题研究的项目学习校本课程,无论其属于科学、人文艺术或宗教中的哪一类别,都必须要充分反映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与时俱进,这便是“教学内容现代化”改革,体现了校本课程的文化属性。除此以外,校本课程还具有人本属性。项目学习指导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建设,应注重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经历,并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及国家的重大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使其发展成为具备现代社会地理核心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3.民主性原则

我国基础教育自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来,课程管理的集权性已大为减弱。民主性增强后,地方与学校获得了一部分分权。但在长期集权带来的固化思维影响下,大多数学校的规章制度仍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教师和学生个体的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体现。项目学习指导下的校本课程管理,包括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都应突出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此类校本课程,一般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课题,并视具体情况的发展设计和组织相应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享有充分的课程管理权。

4.多元化原则

项目学习指导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建设,多为基于地理的跨学科开放性项目课题研究。除地理学科的专业素养要求外,此类校本课程建设还强调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知识、能力和态度,如创新思维与深入探究、独立思考与文化反省、团队合作与处理冲突、多元包容与尊重关怀、阅读理解与沟通表达、学会学习与审美能力等。它们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共同发展要求,是学生作为社会化个体的核心素养。不仅评价的向度是多维的,评价的主体和方式也应是多元、多样的。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等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发展。

三、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设置

1.课程目标:以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为根本

为培养具有“卓越思维、宏观视野、积极人格、济世情怀”等人格品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天一中学地理组提出了“以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为根本”这一地理校本课程建设的总目标。立足于现代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文明生活与生产方式等方面对国民提出的素养要求,天一中学地理组充分利用学校四百余亩的校园环境,发掘名师与青年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了丰富的以项目学习为指导的校本课程。学生在各种校本课程的项目学习中,探索和发现周围世界,进行充分的思想碰撞与思维交流,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完善人格,成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项目驱动开发的课程,如“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以真实问题为出发点,直指无锡城区堪比香港闹市的严重光污染,对光污染的成因、分布、监测与城市照明系统改进展开了调查、分析与总结。一个个着眼现实、指向未知的项目课题,既弘扬了科学和人文精神,又强化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课程系统:以跨学科的研究型课程为主体

跨学科的研究型课程(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寻找新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提升自我作为社会化个体的核心素养,如创新思维与深入探究、团队合作与处理冲突等。天一中学地理组开设的各类校本课程中,科普型(一般性活动)与基础型(集体培训活动)课程仅占少数,主体则是研究型课程,如“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无锡城市路灯光溢出分析”、“无锡城市夜空光度监测网络”、“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空间天气暨电离层突变监测”、“微引力透镜与宇宙发现”、“月球陨石坑研究”、“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太湖水质监测”、“中草药种植及研究”等。其中,“无锡城市夜空光度监测网络”、“空间天气暨电离层突变监测”分别是“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两个项目学习的后续课题,将分别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香港大学、斯坦福大学、国际空间天气计划等单位合作开展。

3.课程实施:以教师特长及学生兴趣为主导

天一中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丰富教学模式”理论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教师自主申报、教务处统筹审核、学生自由选择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将教师的特长、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兴趣、智能倾向相匹配,促进了师生间紧密联系的学习共同体关系。地理组的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校园生态建设、中草药种植、生活地理发掘、矿物矿石研究、天文项目研究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基于地理的跨学科校本课程,不仅带动了一批教师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多元型教师转变,而且促进了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超越学科中心的名师工作室组建。一大批学生在强烈的兴趣导向和文化倾向驱使下,开展了“月球陨石坑研究”、“小行星搜寻”、“城市夜空光度测量”等地理校本课程的项目学习,不仅发现了自己的学科兴趣、夯实了学科基础,而且激发了自己的学术潜能、获得了学术荣誉,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实现了那些影响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的意义建构。

4.课程评价:以学生的真实行为表现为基础

项目学习指导下的地理校本课程既然不以知识目标为测评的全部,就必定不会仅将考试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部分。为将学生的真实行为表现作为评价的主体,天一中学地理组在《项目学习评价表》、《学生活动记录表》的基础上,制作了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的《学生校本课过程性评价单》。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包括:(1)活动时间、地点和内容;(2)在组内的角色及团队合作中的表现;(3)提问、答题的次数及水平;(4)语言、图画、体态动作等媒介在表达时的运用;(5)材料运用和动手实践的程度;(6)课后的反思;(7)提交的成果得分等。《中学生学天文》系列课程每年评选的优秀学员(如年度优秀社员、社会责任奖、优秀科普学者奖、优秀科技学者奖等),即是在“过程性评价单”丰富的写实性记录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评与互评、小组间的他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来综合评定。除评选优秀学员外,地理校本课程还为有需要的学生出具学习证明及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升学申请、自主招生等提供材料。

篇6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同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包括两个《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的18个课程标准,在全国38个实验区正式启动建国以来第八次也是最为彻底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与以往七次课程改革相比,设置综合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特征。[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综合文科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由分科教学进入到了分科与综合教学并行的时代。

对于目前的基础教育课改的综合性趋势,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由于目前开设的综合文科课程———《历史与社会》在我国起步较晚,改革的步履比较艰难。新课程的实施面临如何把各社会学科知识融合到一门新的课程中,也就是说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瓶颈”主要是师资问题。我们分析目前综合文科课程的试验情况,可以发现:原来分科培养的教师无论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都难以承担综合课程教学的任务。

随着课程实验工作不断普及推广,最终将全部开设综合文科课程,致使综合性的专任教师需求日益增多,预计几年后,基础教育急需大量掌握综合性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素质、具备综合性课程教学能力和课外活动(综合实践课)组织能力的专职教师。为此,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2]可见,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诞生正是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性的发展需要,是顺应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

如何应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综合课程的设置,已成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科综合化决定了中学课改的趋势必然是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综合化,是指从整体联系出发设计课程的一种指导思想。课程综合化包括四个层面的内涵:相邻知识系列的综合、学科之间的综合、课程与社会的综合、课程与学习者的综合。课程综合化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贯穿于课程改革的所有环节。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师范院更应发挥好自身“母机”的作用。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对其课程进行相应地调整,重新构建适应中学教学改革的课程体系,研究并设置为基础教育发展所需的新型综合专业,才能使未来的教师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会。

(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发展失衡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便利,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地球已浓缩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但科学时代的人类也面临种种困境,致使人们也意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诸如人类道德修养的缺失、价值观念的扭曲、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一切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缺乏人文关怀的科学追求必然背离人类发展科学的终极精神。因此,所有类似问题的解决,单靠科学教育是无能为力的,必须要依赖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教育的实施,需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正是当前人类文化与经济的冲突在高等教育中的真实反映。高等教育不仅要通过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进步提供强大动力,也要通过对先进文化的继承、宣传和创新,引领社会主流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所以,人文教育专业是综合文科教育专业改革与时俱进的产物,从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过渡到人文教育专业,是对现代社会呼唤人文精神的领会。

二当前人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应该说,无论是我院还是其他省份的师范院校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就人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本人想借此提出以下问题和建议,以供有关人员思考,并改革和完善人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第一,如何科学合理地整合分科课程,以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学科课程的综合是世界性课题,至今还没有能够形成具有真正综合意义的科学模式。人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综合性特点,既体现在学科内部的纵向的综合,也体现在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及横向综合上。也就是说,人文教育专业的各门课程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更注重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形成一个新的专业体系。而各学科的课时比例分配也是整合分科课程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呈现综合课程,对于人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可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方法进行大胆地探索,力求创新,又讲究科学,从而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文教育专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第二,如何保障人文教育专业中综合课程的顺利实施。目前,人文教育专业都是由原来的分科教学教师,即由政治教师、历史教师、地理教师任教,许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他们由于长期的分科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知识体系和结构上,都存在着不适合新专业教学的问题。由于目前的教学实际不能适应对学生跨学科训练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超越分科教学的传统模式,确立适应人文教育课程内容的教学组织方式,通过跨学科的融合从总体上、本质上去把握课程的体系与内容,尽快适应这一新专业的教学特点。同时要求教师具有协作精神,与其他教师精诚合作,由以往各门学科的“独立作战”转向学科之间互相协作的“主体作战”,这也是保证人文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此外,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相关高等师范院校应该高度重视人文教育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中学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论和相关人文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

第三,新专业与传统教材之间的矛盾。教材是课程的基础与起点,是制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传统的分科教材还不能满足人文教育专业综合性的需要。为了保证人文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顺利实施,学校应该重视新课程的开发和旧课程的更新,强调综合性与严密性,处理好综合与特色、个性与共性等的关系,尽快地研究和编写出适合新专业的新教材,以此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现代的教材开发方兴未艾,除教科书之外,还有形形的电子教材,而信息技术革命给学校教育带来的一个显著变革就是多媒体走进课堂。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利用其课程资源的优势使多媒体与教科书更好地互补,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教材结合方式。譬如:新课改在基础教育中搞得热热闹闹,但在师范生中却没有引起强烈地反响,究其原因,师范生在校内缺乏感知新课改的良好氛围。针对这一问题,高等师范院校可借助信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将优质的课堂教学和课程专家讲座摄录下来,将优秀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资源开发的经验等内容整理出来,从而扩大了解新课改的窗口,这样也就使师范生在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基础之上,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第四,教育实习时间和方式的问题。教育实习可以检验师范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促使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从教能力。世界各国都把教育实习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实习时间的安排为例,美国的教育实习时间为15周,德国最短为16周最长为两年半,而我国实习一般为有6-8周,现在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时间更是由于开设的课程较多而得不到保障。此外,我国的教育实习就像是一次性作业,缺乏有力的实习指导,使得师范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未得到及时地解决;有的学校因种种原因,又常常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学校,自我完成实习任务,这样的实习就更难达到预期目的。所以,人文教育专业应该加大教育实习的比重,可采取分阶段进行教育实习的方式,将教育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生初步了解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后开展教育实习,返校后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总结第一阶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开展第二阶段的实习。同时,可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目前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并按照学生就业需要和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将人文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分成两部分实习,一部分派往在初中已经设置了综合课程的中学实习,检验学生胜任初中等综合课程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以及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一部分派往仍然实行历史、地理、政治等分科课程教学的中学实习,每人同时实习至少两门分科课程,检验学生适应中学政治、历史、思想品德等分科课程的教学能力。由于综合课程教学在全国范围内起步不久,现有的大多数教师接受的是专才教育,在中学也长年执教分科课程,对综合课的教学仍处于熟悉、探索、提高的过程之中。所以,人文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不能完全委托给实习学校,高师应鼓励教师走上实践教学第一线,派遣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和实效,还能使教育科学研究根植于基础教育实践之中。

总之,人文教育本科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在许多方面特别是课程设置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地研究。以上只是立足于我院人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针对一些问题做的初步探讨,恳请各方面专家赐教,以使这一新的专业尽快完善。

篇7

从流程图2-1(笔者自制)中看,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大致分解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准备选题到再次接受任务,属于前期阶段,它决定论文工作能否继续进行;第二阶段,从完成阶段到打印,属于实质性阶段,它决定论文的成果和质量;第二阶段,从上报材料到工作结束,属于答辩和材料归档阶段,它决定论文工作的全部成果和质量。    

二、经管类木科生毕业论文常见问题    

选题中常见问题    

三、1.选题过大    

四、由于学生综合能力达不到,驾驭不了所选的题目;选题涉及而太宽,相关材料难找,时间也不允许。因此造成的结果是分析没有深度,不透彻,价值大打折扣;涉及而广,搜集资料过多,问题复杂,千头万绪,文章显得零乱,不得要领;容易大而空,不能切中要害,不能切实提出和解决理论及现实中的新问题;由于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局限,写作中力不从心,常常半途而废,浪费时间。    

2.不能量力而行    

能力分主、客观能力。主观能力,如知识结构、独立研究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客观能力,如时间限制、信息资料、图书设备、研究现状等。有些同学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选择了力所不能及的题目。    

3.避重就轻,避难就易    

有些同学把做论文看作是一件差事,随便选一个题目,难点问题不提,重点问题轻描淡写,凑足字数了之。表现为,如果相关参考文章多,就选择该题目。    

(二) 在撰写过程中常见问题    

由于就业比较困难,学生一旦找到了工作,单位就要求学生立即进入试用阶段,学生由于刚刚进入工作领域,势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工作。再有由于工作单位和学校存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学生和指导教师联系和沟通较少,影响指导教师的指导,甚至影响毕业论文的进度,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也可能会由于赶进度,匆匆完成任务,达不到论文应取得的结果和质量。    

C上报的材料中常见问题    

材料不齐全,构成毕业论文材料较多,一般情况卜有十种以上,不认真就可能少材料;材料格式不规范,没有按要求填写或打印。    

四、角军决问题的方法   

保证选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先进性、社会经济应用价值和选题难度和工作量的大小适中,一方而要求教师命题范围:教师的研究领域;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经济、管理、社会等有研究价值的其他问题。教师命题的要求:有理论深度和专业拓展度,专业知识覆盖而广;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注重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训练;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所提出的课题,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和应用型;题目类型的多样化和题目的更新;符合专业教学大纲要求,难易适度。教师命题管理程序:教师命题一专业教研室审核并向学生公布。另一方而学生自拟题目范围:学生所学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的主干学科。学生自拟论文题目的要求:学生须在教师指导卜自拟论文题目;学生自拟题目的必须经专业教研室主任审核。自拟题目管理程序:学生自拟题目一一名教师推荐一专业教研室审核备案。    (二)教师布置前期任务    

为了使学生更加明确论文的环节和任务,指导教师要和学生就论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学习有关的规定和相关的制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的搜集更为重要,因为多数学生在平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所以有必要在毕业实习环节中,完成与论文有关的实践过程和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工作为论文工作地顺利进行打卜良好基础。    

C增加开题环节    

一般情况卜,木科生毕业论文都没有此环节。我们增加开题环节的目的:增加此环节,要求学生在搜集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后,进行资料整理,写出开题报告,来检查学生前期任务的完成情况;开题环节,要求学生回校进行开题,说明毕业论文环节开始,可以大大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也说明教师和学生要严肃、严格、认真地对待毕业论文环节;最重要的是通过开题,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学生的选题的意义、任务的难易程度、是否能按时完成和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四)完成撰写阶段    

1.编写提纲    

我校经管类木科生毕业论文字数要求较多,篇幅较长且内容比较复杂,所以,在写作时有必要先拟一个文字提纲。提纲能帮助学生组织材料,并且能够避免遗漏。导师审定论文提纲,是写作学位论文的必经程序。    

2.毕业论文的修改    

修改的范围在内容上包括修改观点、修改材料,在形式上包括修改结构、修改语言等。修改观点—观点的订正和观点的深化;修改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增、删、改、换,使支持和说明作者观点的材料充分而精练、准确而鲜明;修改结构—对文章内容的组织安排作部分的调整;修改语言—作为学术性的文章,语言应具有准确性、学术性和可读性。   

3.毕业论文的定稿    

论文初稿完成以后,学生经过与指导教师的反复修改,改到教师和学生比较满意后才能定稿。    

篇8

作为指导教师,在具体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中,有一些体会,在此进行了总结,供大家参考。

一、强化实验室的管理

目前,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教学仪器设备的不足等原因,学生在基础实验阶段,动手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习惯于填鸭式教学,主动思考积极动手的能力较低。因此,导致毕业生进入实验室后,对实验操作、安全、管理等方面知之甚少。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以及在整个毕业论文期间,尤其是开始阶段,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实验室的各项管理规定。例如,要求严格各种实验物品的摆放,达到各种仪器物品,如移液器、试管架、三角瓶,小到PH试纸、镊子等都规定摆放位置。许多学生刚开始很不习惯,经常随手放置各种物品,这就要求教师起到指导监督的作用;另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从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就要强调,并在日常的试验过程中经常检查督促,比如,烘箱的使用,电器尤其是电炉蒸馏水器的及时检查关闭等,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都得到提高,都养成了离开实验室前检查门窗水电的习惯,大大消除了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在写毕业论文之前,学生进行的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加之学生人数多,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做到细致指导,这使得相当部分学生操作能力欠佳,尤其缺少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很多时候抱着“随便做做”的想法,实验操作粗糙不规范。针对这种情况,指导教师首先从指导学生严格实验操作开始,如示范移液器、电泳装置的正确使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的使用注意事项;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认真设计实验开始,在完善实验方案的基础上,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个实验。特别要求学生不得修改,禁止伪造任何数据。教师自身做到严谨的作风将直接影响学生,尤其对实验室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每个学生都实事求是,这一方面保证了毕业论文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学习训练过程中不但操作技能得到很大提高,而且逐渐树立了科学、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三、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和相互协作精神

篇9

规范的过程管理及健全的质量保障机制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及其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根据毕业论文各环节开展的时间顺序,结合工程类专业实际特点,其管理规范及保障机制中应包含以下环节及要求。

(一)选题环节

1.由学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毕业论文的导师资格。原则上校内导师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至少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且承担过实践教学工作;企业导师应具有两年以上本行业的从业经验。2.具备毕业论文指导资格的导师在第七学期第一周内将毕业论文题目及对学生的要求上报各专业系主任。提交题目由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是否符合工程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要求。3.学生应在第七学期第三周之内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选题以师生双向选择方式分三步开展:学生选导师,先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选择课题及导师;导师选学生,导师根据候选学生挑选合适的学生;学院微调,学院根据导师应指导学生人数做适当的调整并落实。

(二)开题环节

开题环节主要考查学生毕业论文准备工作是否深入细致、能否独立驾驭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是否具有开拓创新性,学生本人对论文题目研究内容是否清楚,资料查阅是否翔实全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是否了解。因此,学生在提交开题报告前,必须广泛查阅文献,深入开展调研,充分收集资料,最终制定研究方案并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在第七学期结束前提交,由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评审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打分,开题成绩作为期中检查的依据。

(三)中期检查环节

中期检查在第八学期第三周进行。主要审查学生目前研究内容与开题报告中设定的是否一致,研究进展与开题报告中制定的是否相符。学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对中期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出评价。此外,该环节随机抽查30%的学生现场答辩演示完成情况,抽查原则是:同一导师的学生中开题报告成绩在末位的学生必查,其他学生随机抽查,保证覆盖每位导师的学生。

(四)毕业论文撰写与盲审环节

毕业论文撰写提纲应由学生和导师讨论后拟定,提纲的确定不应迟于第八学期第四周。学生完成初稿后必须提交至导师审阅,并确保在定稿前留出充裕修改时间。毕业论文终稿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提交。对于论文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导师有权取消其参加论文答辩的资格。学院在第八学期第十周进行论文盲审。抽查原则是:同一导师的学生中期报告成绩在末位的必查,其他学生采取随机抽查原则并保证覆盖到每位导师的学生。盲审结果分为:直接答辩;修改后答辩;修改后重评和不能答辩。

(五)答辩环节

学院答辩工作领导小组及企业专家共同负责制定答辩要求及评分标准。在答辩前,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论文评分表和评语表。评分成绩在60分以上的学生方可参加答辩。每个答辩小组由4名成员构成,每组至少包含一位企业专家,由副高职以上职称教师或企业专家担任组长,采用指导教师回避制。答辩组根据学生答辩情况、论文情况现场背靠背打分。以上各环节产生的成绩需要及时在学院内部工作系统中公示,当成绩出现异议时,由学院答辩工作领导小组仲裁。

二、建立反馈机制,持续改进培养质量

通过毕业论文环节建反馈机制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及改进人才培养过程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工程认证中持续改进体系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主要组成包括教学环节质量、内部质量监控、毕业生跟踪、社会评价等,充分利用毕业论文这一关键环节及其所占用的关键时间节点,是建立有效的持续反馈机制的重要补充,该策略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相互配合并实施。应届毕业生在经历了升学或就业的检验后对自身的发展定位及目标达成情况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处于该阶段的学生能够较具体的对本专业的培养过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内容、课内外学习、实习实训、师资及教学能力给出客观的评价。在学生论文答辩后、离校前可采用座谈会和调查问卷两种形式采集学生意见。其关键问题是:需要确定从哪些维度采集意见,并对每个维度的拟施测的内容进行设计,以达到能够用以向原有培养目标做出有意义反馈的目的。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论文答辩过程,可以在答辩现场更生动地检验人才培养结果与企业需求的对接程度,从而在人才输出与企业对人才期待之间进行比较,并得到及时的、直接的、鲜活的结论。专家也可以直接对专业教育提出改革意见和建议,包括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变化趋势、毕业生从业应具备的能力及素质等,以反馈于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及企业未来变化的工程人才。毕业论文答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主要由院内学科专家及专业教师组成,答辩结束后由学科专家对人才培养质量与目标达成度进行自评,并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馈,促进学院内部的自检、自评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采用渐进递增的培养方式,为毕业设计做好铺垫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然而学生能力的获得与培养应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应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递增的培养模式,使之逐步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可以在系统连续的教学环节中逐步增强复杂问题的等级,设计与课程目标吻合、符合学生已有知识积累的复杂等级,使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同时为毕业设计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储备。例如,在第一学期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可以在包含实践教学的课程中开展综合设计。在综合设计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梯度的问题,由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分组选题,并要求由学生从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开始按照毕业论文规范撰写分析设计文档,系统实现后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答辩展示学习成果。通过一系列铺垫以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与沟通等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专业英语提高专业文献阅读及撰写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质量

篇10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中锻炼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最后教学环节,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指标[1,2]。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弥补以往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了解学生掌握理论和实践技能情况,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查阅文献、解决问题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工作的通知”[3]中指出:“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增强社会意识、加强科研训练和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土木工程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毕业论文应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特色[4]。然而,目前众多高校中该专业的毕业论文存在较大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存在问题并做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2.1选题与实践脱节

选取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由于很多院校缺少与企业合作,校外实习基地难以结合实际工程,导致在选题过程中出现题目宽泛、针对性缺乏、选题偏离本专业知识或缺乏新意等现象。

2.2缺乏科学创新性

随着本科毕业生与指导教师比例的增加,指导教师名下的毕业生数量增多,以笔者院系为例,每位专业老师所带毕业生数量在7-15个,超过了高校毕业生培养和教学评估规定的5个要求,且教学大纲要求本科毕业以设计为主,科研论文不超过总数的10%。难以制定多元化创新课题,毕业论文基本上以“公式化”设计计算为主,内容较为单调和理论化,缺乏创新性,该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和满足国家对土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2.3学生的重视度不够、论文时间冲突,存在严重抄袭或造假现象

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在第八学期开展,而大四是最忙碌的一年,很多学生同时参加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及工作招聘,与论文实验和撰写时间相冲突,使学生无法安心做论文。此外,一些学校流传着“只要找到工作,毕业论文都会通过;只要考研成功,毕业论文等级就是优”的说法,使学生心里轻视毕业论文,答辩前从网上下载往年学位论文、敷衍拼凑了事。

2.4缺乏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篇11

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始创于建校伊始的1956年,由轧钢这个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老专业发展和演变而来,专业改造后在名义上这一老专业方向不存在了,但新专业传承了轧钢这一老专业的特点与内涵。本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1996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目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支撑点建设学科。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新的本科专业,从该专业在我校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其专业范围重点还是传统的轧钢专业,以侧重于为钢铁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毕业生的去向也主要集中在钢铁企业[2]。wwW.133229.cOM

一、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论文)的命题

命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起航点,立题不当,可能会使整个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目的性黯然失色[3]。实际毕业设计(论文)中选题不当常有发生,其原因各异。

有些命题过于陈旧,这尤其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命题上。按照我校本专业的传统,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钢铁企业轧钢厂的生产车间进行设计。随着我国的钢铁工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装备和控制手段被大量的应用到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线上,产品结构发生的更本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观点和思维被打破[4]。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命题仍然按照10年以前的标准来制定,就显得有些更不上时代,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学生可能存在抄袭现象,影响了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青年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这一点在笔者身上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在博士毕业后,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在给部分学生制定毕业论文题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题目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投入不足

1、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的影响。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是本专业近期才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新问题。鉴于我校本专业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在2008年以前我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期间,本专业大四学生一般在秋季学期就找到了相应的工作。然而近3年来,随着钢铁工业整体的不景气,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不少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四的春季学期即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还没有能够确定工作,尤其是女生。由于存在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之上,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毕业设计时心不在焉,出现懈怠情绪。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整个期间,主要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上,对整个毕业设计进程影响严重。

2、考研对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少学生选择考研,一般初试成绩约在3月份出来,那些过了初试需要准备复试的学生,在此期间难以全心去做毕业设计,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到5月中旬,在研究生入取基本结束后,这部分学生才可能完全集中精力去准备毕业设计。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那种本身学习成绩较差,在最后一学期不仅有就业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挂科的清考。这一类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在理论学习阶段就养成了对学习不认真、得过且过的习惯,在就业和清考双重压力之下,只能有很少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类学生在笔者所带的学生中也存在,也是另笔者最头疼的学生。

3、学生投入不足,也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同学对研究题目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设计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其表现往往是应付了事。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普遍性。

二、相关问题的改进

(一)完善命题

命题是指导教师的最重大的任务,为了保证质量,在命题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关: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的内容应与本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需要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设计(论文)题目难度应适中,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针对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个人认为系主任要对青年教师制定的题目进行审核,对研究和设计的内容进行把关,以确保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还需保证题目的多样性,不仅要保证学生1人1题,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题目重复出现。

(二)因材施教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新时期的学生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亦不相同,自身想法很多,因此在面对毕业设计时,学生心中所想也不尽相同,当然最终的基本目的还是一致的即能够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鉴于不同学生各自拥有不同客观条件和自身追求,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在面对学生是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指导,而是需要客观的面对学生所固有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为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见学生的时候,明确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否签约,签约的意向以及将来拟从事工作的类型;了解学基础课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补考和最后的清考;学生的考研状况,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其次在明确学生的相关背景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做其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具体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培养对本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且精力足够,将来要从事钢铁工业生产或者研究领域的学生,按照评优的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激发这类学生的潜力,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论文为主,提前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对于需要找工作,且将来乐于从事钢铁工业的学生要重点帮扶,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设计为主,我校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轧钢车间设计为主,整体套路成熟,但是缺乏创新性。让这类学生做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轧钢生产基本流程,设备状况,了解车间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对将来熟悉工作环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能力有限(主要是那些基础课程成绩很差,还需要参加补考和清考的学生),则需要重点照顾,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需要补考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补考,同时指导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踪指导他们的设计,以避免学生过于放松设计;对于那些完全无意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则不能再专业方面对他们施加过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已经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对于这样子的学生,个人认为应该尽量的帮助他们完成最基本的毕业设计内容,确保顺利毕业。

(三)严格纪律

当然,对待不同的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纪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是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是一个重要保障。

指导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情况下制定研究和设计内容后,在毕业设计的开始就要明确毕业设计的纪律,以严格的出勤、过程监控、结果检查、毕业答辩规章制度以及考核办法,使学生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端正毕业设计态度,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此外,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重视毕业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面对新的环境下出现的系列问题,指导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在命题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合理性方面的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背景以及兴趣爱好,在指导学生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纪律,使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高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保卫.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j].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篇12

Theoretical Study of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2011 New Curriculum Version

HAO Yi

(Xi'an Aizhi Middle School, Xi'an, Shaanxi 710003)

Abstract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asic education reform 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e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improving students' Chinese accomplishment and formation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plays a positive role.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2011 edi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In this paper, the 2011 edi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clear nature of Chinese curriculum, emphasize the motherland language application, highlight the mother tongue curriculum value, carry forwar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pirit, such as new concept put forward in the wak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reform, achieve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concept "of Chines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dea. Combined with the 2011 vers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guidance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rom"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chool characteristics form the reg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etc. Put forward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ed on raw, curriculum guide, multiple subject, harmonious and unifie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establishing organization, investigation, evaluation, target, design plan, organiz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gram, "projects, activitie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ype and "country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approach, such as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2011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junior Chinese course, exploitation of school-based course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由于语文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所扮演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以及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发显得必要而迫切。笔者也希望能以此文引起更多语文教育教学的工作者们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关注。

“2011版新课标”在继承了“实验版课标”的正确理念下进行了部分内容的修订,在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突出母语课程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给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宏观上的理念指导。“2011版新课标”中多处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突出母语课程的育人功能。首先体现在写字教学方面,强调在能写、会认的基础上,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美感,注重书写的育人作用。从近几年的教学实际来看看,初中生的书写水平普遍偏低,一个班就那么几个,优秀者更是凤毛麟角。由于电脑的普及,纸笔被键盘所取代,导致书写能力变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导致初中学生的书写较差。陕西是书法大家汇集的地方,颜柳二人的书法艺术值得初中生们,甚至是小学生们去学习。

其次是阅读方面,注重优秀诗文的学习和诵读,在学习先贤们的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过程中,既要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更要接受美好情感和民族优秀文化熏陶,充分发挥母语教育的育人功能。温儒敏指出:“语文教育加强育人作用,必须立足于通过渗透而不是采用与语言文字教育平行外加的方式”。那些优秀的诗篇是用心情写出的历史;是用文字演绎的生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而对优秀古诗文的诵读,既是对诗文的学习,也是和诗文的对话,是自我情感的表达。母语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在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道德审美,获得与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断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

“2011版新课标”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修订之后新加入的内容,明确强调语文课程要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责任。巢宗祺指出这一点“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进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所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的平白阐述,简单机械地告知灌输让学生去接纳,而是将思想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和实际生活中的切身感受。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二是原有校本课程新编,三是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类型大体上分为专题类、活动类与综合类三大块,以不同的开展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发展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属于广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即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拓展或删改更换。

首先,语文校本课程对语文课的补充和拓展、删改更换,可以根据教材的变化,较多地选择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陕西省所使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改版之后,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减少了一半,加入了写作单元,课内很难再有时间充分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校本课程可据此作适当调整。

其次,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一些老牌名校的学生基础都较好,会觉得有些内容太过简单,需要进行深入学习,老师就可以增加相应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兴趣特别浓厚的课文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教学,或开展相关活动。

(2)整合原有校本课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还可以是对学校原有语文活动进行整合。例如,学校经常举办的朗诵比赛,手抄报、板报的制作,语文兴趣小组活动,校刊校报的创办等等 。这里,要注意区别语文校本课程和语文活动的区别。语文活动一般是短时间的,或者是一次性的,没有连续系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只有那些保证一定学习时间,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学习内容,经过调研――目标制定――实施――评估反思的语文活动才可以成为校本课程。

(3)结合现有资源自主研发。结合现有资源进行自主研发是狭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利用学校和地区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西安爱知中学结合学校和地区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主要指充分发掘西安乃至陕西地区的人文资源,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4)专题型。专题类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或以某一类型为中心进行开发”。陕西地域文化下试以以下专题为例:①文学专题类:《史记》《诗经》,杜诗;②名人专题类:秦皇汉武评价、人物传记;③艺术专题类:秦腔与秦风,书法与碑林。

这些专题内容可以作为演讲辩论的素材,也可作为阅读写作素材或者欣赏交流素材。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然后进行表达与交流,或读或写或表演,在这一过程中与经典对话,和名人谈心,与艺术交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扎实语文功底,开阔语文视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5)活动型。活动类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活动为载体,在开展活动情境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给学生以最直接的人文环境影响,让学生在多重感官中感受语文世界的多姿多彩,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与柔情;艺术海洋的浩瀚与深沉;历史文化的广博与厚重。从而增加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①文化考察:阿房宫古今、红色延安;②自然采风:山林河溪;③艺术欣赏:碑林、历史博物馆;④学校活动:朗诵、书法大赛等。

活动类型的语文课程是初中生非常喜欢的一种类型,长期以教室、学校为学习场所的学生,对室外、校外而且是风景独特的语文学习场所十分向往。在山川河流上,蓝天白云下,看雾霭霓虹、听鸟语虫鸣、赏柳绿花红,怡然身心;在人潮人海中,雕梁画栋前,观众生百态、感历史沧桑、悟人生理想,涤荡心灵。这些都是学生们学习语文重要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是学生学好语文最为潜在也极为重要的感受力的源头。这些课程资源,最能体现语文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的优势,但实施起来必须要注意安全问题。

(6)综合型。综合类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指对课程内容的多样选择和综合,可以选择语文学科内的多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开发,或者是结合临近的人文学科进行开发;二是对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的综合,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力,以满足学生个性需要、凸显学校特色为目标进行开发的,不同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强制性。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紧抓校本课程的这一基本属性,使其与国家课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充分发挥校本课程所应有的基本功能。

(下转第164页)(上接第114页)

“2011新课标”十分明确地提出语文课程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性质,并强调了汉字书写、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性,凸显母语教育的价值所在。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将校本教材的开发等同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象。语文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直观的形式和具体的内容来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是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通常来讲,教材是需要有关教育部门的审议通过才能够投入使用的,但是,就目前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状况来看,教材的开发还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没有太多成体系的教材,课程的开展多以大纲、课件和讲义作为实施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评论,1999.1.

[2] 余建三.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专论平台・课改讨论,2006.

[3] 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4]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3.

[5] 屠锦红.语文教育的愿景:勾勒与阐释――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53-5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1-43.

篇13

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再加上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从90年代初才开始创办,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等教学条件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毕业论文指导的经验以及在师生中的相关调查,对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一、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科特点导致毕业论文选题较难。

工业工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属性,国外一般把工业工程划入工程学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学科,它不仅要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且要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具有交叉性、拓展性、目的性、人本性、综合优化性等特点。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选题时绝大多数都选择撰写毕业论文,因为毕业论文主要使用理论性的文章作文献,相对容易取得,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需要进行深入调研,花费的精力多,得到的资料少,导致论文选题难。

2. 水平较低,创新不足。

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很多人对它不了解,导致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没有对它太多地关注,只是因为填了“服从”才学习这一专业的,所以相对来说生源的质量差一些,他们一般对指导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另外,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但深度不够,往往没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对遇到的问题缺乏自己新的想法和思路,创新能力不强,容易造成论文选题缺乏新意、论文内容雷同等现象,往往是总结或重复别人的工作。在做理论性较强的题目时,论述空泛,基本概念含混笼统,甚至结论与论述脱离或与现实矛盾。做实践性较强的题目时,论述停留在表面现象或经验层面,不能深入进去,提出有价值的对策与措施。

二、影响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分析

影响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自己不努力,就很难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从学生这个方面分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有:

(1)主观上努力不够

有的学生比较重视理论学习,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存在着“做好做坏都能毕业”的错误思想和突击完成毕业论文的侥幸心理[1];另外,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面临毕业,寻找就业机会需要花费时间,找到就业单位还可能会被要求在单位实习也要占用时间;还有的学生为了复习考研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都造成了毕业论文实际有效时间的缩短,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2)客观上能力不足

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分不清主次,缺乏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还有的学生文献查找能力不强,外语水平较差,计算机应用不够熟练,造成了论文质量的低下。

2. 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是教学双边工作中的另一主体,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除了靠其自身努力以外,还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正确指导。从教师这个方面分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有:

(1)主观上重视不够

由于地方高校规模扩大,造成教师资源相对紧缺,出现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人数过多的现象,如果再碰到一些责任心不强又不愿花太多精力的教师,学生的论文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工业工程专业是个新办专业,教师很多是半路出家的,所以对这个学科改革前沿的理论和知识,教师本身也许并不太熟悉,因此很难指导出高质量的论文。

(2)客观上评价不准

教师评价体系中的一些重要的量化指标与每位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质量很难关联,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中所体现的敬业精神、学术道德与水平、诚信标准等也是知易行难的问题,很难体现在教师评价体系中,这也影响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3. 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各种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对论文质量最后把关的监管者。监管不力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现实中,每所高校基本上都制定了毕业论文的检查、考核制度,但往往执行时落实不够,要求不高,特别是近年来受就业率的影响,在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上会网开一面,这无形中助长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也加大了指导教师的管理难度。

三、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业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有:

1. 强化质量意识,提高责任意识。

做任何事最求“认真”二字,有了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较强的责任心,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便水到渠成。高等学校要真正牢固树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意识,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如果把毕业论文不合格(即没有达到合格毕业生要求)的毕业生送向社会,将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学校的声誉。高等学校要做好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动员工作,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以及毕业论文的各项检查、考核制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完成毕业论文的重要性[2],强化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去。

2. 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监控体系。

一项好的制度可以起到约束和示范的作用,所以高等学校要结合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选题工作、对指导教师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时间安排、监督与检查、答辩工作、评分与评优、存档等内容制定相关的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教师和学生。当然,制度的制定只是完成了一小步,关键还要能严格遵照执行制度,学校要为执行制度提供便利条件,才能形成监控体系,促进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3. 注重全过程管理,把好论文质量关。

要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必须加强全过程管理,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毕业实习要“沉下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绝大多数是从实习企业带回的。而且,工业工程的学科特点就是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沉下去”。同时,还要切实做好实习单位的信息反馈工作,对那些能满足实习要求、提供资料翔实并且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习效果较好的单位,学校要与他们保持长期联系,请他们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让学生通过认真的实习形成感性认识,为撰写毕业论好准备。

(2)毕业课题要“选得准”

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准”,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设计或研究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应该分三步走:第一,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就由每位指导教师先确定选题的范围,教师在选题时难度要适中、工作量要饱满;第二,专业系的教师坐下来对题目初审、互相交流和沟通,认真审查选题工作量和深度是否符合学校规定,并保证连续三年时间内的选题不重复;第三,在学生实习之前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选题。这样做的好处是,选题后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熟悉课题,并且带着问题去实习,有利于资料的收集。

(3)论文撰写要“钻进去”

经过科学的选题、认真的实习、教师任务书的发放,学生头脑中对论文可能就有了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一定要“钻进去”,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专业研究现状,工业工程专业的论文尤其要结合实习企业运用所学理论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填写开题报告。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要注意思路清晰、论点正确、论据充分,及时向指导教师请教、交流,保证学生能按计划有步骤地撰写毕业论文。

(4)论文评价要“严且准”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成绩的客观公正,让学生认识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严格而且准确地评价毕业论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论文成绩按毕业论文工作流程可分解成四部分,即平时考核、教师指导、教师评审、论文答辩。要保证论文成绩的客观性、公平性,杜绝人情分,同时,要细化评分项目,设置科学的评分标准,这样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保证论文的质量。

4. 做好抽样评估,注意信息反馈。

为加大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力度,不断总结经验,找出差距,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高等学校应该建立毕业论文抽样评估制度。抽样评估分二级学院自评和学校评估两阶段进行。各二级学院在毕业答辩结束后要聘请专家在答辩结束后一周内对本院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估,抽样比例为本学院毕业生人数的15-20%。学校评估抽取比例为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学校层面的评估最好是匿名的,可以在校内组织专家评估,也可以送校外同行专家评审,从而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评估结束后,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各二级学院和指导教师,及时奖优罚劣,以巩固这项工作,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总之,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提高市场适应能力的主要市场实践渠道。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对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增强该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