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虚词的意义更要根据语境来判断,需要成熟的语感。“以”可以解释为“用”、“把”“、凭借”“、按照”等,需要补充提供典型的文言语境。
(2)“以”兼属连、介两类词。
无论连词、介词,“以”皆可译为“因为”。辨别“以”作为“因为”解释时的词性一个难点,需要极典型的例句来解释。
(3)“以”还有动词用法。
词典解释为:“(动词)用”;“介词,用”。根据教材选篇情况,只需强化“以”的介词用法。等到虚词使用积累至一定的程度后,解说虚词的来源,说明其从动词虚化而来,再介绍其动词用法。
二、纵向比较:对初中段的虚词用法加以辨析
主要的做法是,找出7~9年级教材中的所有“以”的例句,归纳整理,时时注重“温故而知新”。
(1)七年级内容:“以”的介词、动词、连词词性。
第一“,以”作介词,表示“用、把”,如七年级下册《狼》。第二,“以”作连词,表示“以便,用来”,如七年级下册《狼》中反复用到。第三“,以”作动词,表示“认为、以为”,如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口技》。因此,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紧紧围绕《狼》、《孙权劝学》、《口技》三篇课文,讲授和及时复习“以”的常用意义。
(2)八年级内容:介词“以”的典型用法。
分别是“凭借”、“按照”、“因为”,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送东阳马生序》是特殊的选篇,共出现七次“以”,并包含了“是以”的用法,可以作为虚词用法的总结课程。
(3)九年级内容:“以”与“所以”的联系。
本阶段总结复习,选篇中的虚词用法比较综合。如《出师表》中出现“以”12次,“所以”也有用及。文言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不同,也需要做充分的讲述。
三、疑难解析
(1)“以”译为“用”,它是动词还是介词?
“以”作介词,一般在名词之前,形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补语。句子中有突出的谓语动词的情况下“,以”作介词为常见。例如“:辞以军中多务”中“辞”作为谓语动词,可译为“推辞”,用“以”引出介宾结构“以军中多务”来推辞,“以”是介词。
(2)“以”译为“因为”,它是介词还是连词?
“以”作介词,与其后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充当句子的状语。例如“: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以”后紧跟名词“游”,组成介宾结构,充当状语,所以“以”是介词。“以”作连词,可连接词与词、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译为“因此”、“以致”,前后多为因果关系。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连接两个因果关系的短语,“以”为连词。
篇2
1.1 研究背景
课题名称:面向高职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试验性分析——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为例。该课题是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为改革研究探索对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阶梯式教学”模式研究是针对“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工学结合”三种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的系统整合性研究,将结合国内在该三种教学方法上已取得的丰富经验和案例,研究探索一套三种教学方法贯穿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合理教学模式(见图1),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的能力能够逐级提高。
1.2 专业主干课定位
专业主干课程是指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知识结构的支撑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必须要修的课程。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阶梯式人才培养理论中将人才能力分为3个阶段: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专业主干课程处于阶梯式教学体系中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在高职软件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属于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就《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
2.研究思路和方法
2.1 专业主干课程改革思路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目前,多数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有些欠缺,逻辑思维一般,但这些学生有很浓厚的参与意识,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软件专业主干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课堂中引入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和争论中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1]
2.2 跨课程大案例的定义
大案例教学法基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并借鉴了项目教学法的优点。所谓大案例,就是在整个阶梯式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密围绕一个完整的工程案例来展开[2]。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跨课程大案例是指在阶梯式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的课程中使用同一个案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密围绕这个完整的案例,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将大案例分解成多个小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攻克一个个小案例,在第三个阶段教学结束时,学生可以完成这个跨课程的大案例。
2.3 跨课程大案例的选取
跨课程大案例的选取原则应遵循:
(1)依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秉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2)跨课程大案例中要能够涵盖所涉及课程的教学内容。
(3)跨课程大案例要能够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4)跨课程大案例要保证教学人员足够熟悉,甚至亲身参与开发。
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相关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最终选用《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作为跨课程大案例。
《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是学院OA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生在每年年底也会使用该系统对相关人员进行测评,因此学生比较熟悉该系统,使用这个系统作为大案例进行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C#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单机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的相关功能。在后续的课程中,实现Web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
3.教学改革的实施
3.1 案例教学模式设计
(1)课程的准备阶段
在课程教学之前,教师要解析《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大案例的功能需求,将大案例分解成多个小案例,小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技术较少,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小案例和课程知识点相融合,制定出更符合阶梯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授课计划。
(2)课程的教学阶段
单机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包括用户管理、个人评测、部门内部评测、部门外部民主评测,评测统计共5个模块,将课程的知识点渗透到每个功能模块中,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采用四阶段教学法: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知识准备,案例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案例呈现:根据
教学内容来安排案例,在讲授课程知识之前呈现案例,了解需求分析,熟悉案例功能,教师提出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该案例的开发中。具体形式:①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呈现案例。②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思考,分组讨论。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主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案例呈现出的结果,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逐步引出该案例需要的理论知识。以“用户管理”模块为例,提出如何对用户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的问题,引出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
案例知识准备: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得出该案例需要的知识内容,教师利用演示教学方法来讲解理论知识,同时演示案例中某个功能的实现,这样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个直观的认识,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跟做,若在演示过程中出现错误现象,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实现: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该模块中其他功能的实现。将案例中的功能进行整合,完成当前案例的设计与实现。不但给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发,更要用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比如团队合作,编码规范等能力。
(3)课程的考核阶段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两个方面: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本课程在阶梯式教学模式中属于专业基础知识能力课程,考核点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力的考核,一个是基础知识的考核。对于能力考核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所以这部分考核纳入到过程性考核中,而基础知识的考核是考核知识点的掌握,这部分考核纳入到终结性考核中。
过程性考核包含素质考核和能力考核。素质考核有点类似于企业的职业素质考核,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要以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情况给出素质考核成绩。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每个章节都会有小案例的制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能力考核成绩。
终结性考核就是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考核也是延续了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
3.2 微观教学展示
现以“数据库编程”这部分内容为例说明课程中用大案例的教学方法。
授课内容:数据库编程(2学时)
知识目标:掌握的组成结构、掌握数据库编程中的相关技术。
能力目标:学生会编写基于数据库的Windows应用程序。
素质目标:通过数据库编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编码。
所用案例:《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中的用户管理模块。
教学过程设计如图2所示。
3.3 教学实践成果
《C#程序设计》课程通过采用跨课程大案例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实践成果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为后续课程提供了语言基础。在后续的课程(比如《面向.NET的Web应用程序设计》和《XML Web Service开发》)中都需要使用C#语言编写代码,本课程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提供了基础。
第二方面,为后续课程提供了案例基础。在后续课程中将单机版系统改为Web版的《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熟悉该系统的功能需求,在后续课程中就无需进行需求分析了。
第三方面,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本课程采用真实案例进行教学,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效的将知识能力转化为职业能力,再通过真实案例的训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4.研究思考
在软件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跨课程大案例贯穿始终,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案例的不连贯性,大案例的连贯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逐层理解和应用。同时,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专业主干课程在阶梯式人才培养中处于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熟悉大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思路,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
软件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中采用跨课程大案例教学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目前来看这次尝试能够更好的适应软件行业的发展需求,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士华.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72-74.
[2]姚志良.大案例教学法在《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75-76.
[3]何淼.高职软件人才在校企合作中三种属性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141-144.
[4]何淼.软件人才需求调查与高职人才三种属性内涵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1,5.
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SJB880024)。
篇3
临床带教“五步阶梯式教学”,见表2。
阶梯式教学内容延伸:①单元(专题)式小组教学旨在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由被动变主动;②模拟教学4;③床边教学5。
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学生对临床带教导师教学情况进行即时评价,然后反馈给相关教务部门,并组织教学反馈检查,了解存在问题和改进情况;同时带教导师在实习结束后对每位留学生基本情况予以书面评估,教学部门统一汇总后反馈给各班级/实习班组。经过这样双向信息反馈过程,能够较好地实现临床带教的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阶梯式教学临床带教优势
结合专题设计,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通过提纲挈领,结合设计专题力求融汇贯通,联系临床实际,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加深记忆,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坚持“以症为纲、以问题为中心”带教方式,力求学生做到主动、自觉及参与的“三位一体”:①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②自觉性:在新教学模式下的师生间角色互换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③参与性:导师要鼓励他们置身于手术麻醉整个过程,逐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临床科研实践,包括课题开题、专题指导、病例统计、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等方面辅导。
采取案例式立体教学,活跃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一些流畅的技术操作辅以一组合理的物,顷刻间患者失去知觉、停止呼吸,有条不紊的程序接踵而来——诱导、插管、维持、苏醒,可控性的掌控对于一个学生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体验,这是临床麻醉初始感觉、而微妙神奇体验悟出的内心真实感受“感觉”,是对麻醉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初步认识理解;而另一感觉即局部细微的感觉(或察觉),诸如椎管麻醉的层次感、突破感或落空感、深静脉穿刺及气管插管中的阻力感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麻醉最真实感觉,即“感觉式理解”,微妙体验真实感受初步理解深层次再认识,螺旋式上升达到质的飞跃。
由此可见麻醉学专题设计是基本,“五步阶梯式教学”是方法,导师绩效考核则是保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带教效果,正确引导他们从“纯学生”到“准医生”的过渡与转变。
参考文献
1张迎宪.浅议PBL教学模式在麻醉学临床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58-60.
2刘宿,麻晓林,陈强,等.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747-749.
篇4
一、讨论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学生不理解将讨论什么,怎样讨论,无法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自己有的认识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讨论点,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学生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和倾向性,不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的互动。
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1、讨论的效果不佳,方式方法单一,学生逐步感到厌倦。2、提出的问题没有思维容量,或根本不值得讨论,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四、教师对出现的问题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讨论。结果使学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讨论学习之真谛。五、优等生在讨论中处于主导地位,承担了主要角色。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机会。
综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症结在于教师缺乏对合作讨论的本质理解,片面地、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讨论。因此,在大力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离题。在展开合作讨论之前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训练。比如教师要告诉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等。
2、全面完整理解合作讨论的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的实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法,实现多样化。
3、合作讨论前,教师要有适当的讲述。讲述的目的主要有:a、吸引学生的注意力;b、告诉学生会学习什么,必须掌握什么;c、将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
4、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讨论中的作用。讨论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并以从前的认知能力作为基础,才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时间。 5、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分组讨论学习一般采用异质混合。在组合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对学困生以更多关心和鼓励,建立“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使其扬长避短,从而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关系,从而使自己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体验自身价值。
总之,在教学中要搞好讨论式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走向成熟。
篇5
国家安全战略大致有霸权扩展型、谋求崛起型、专守防卫型与对外依附型四类。作为和平崛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谋求汲取外来文化滋养,实现内在自我更新的同时,也在积极谋求走出去的路径。在此形势下,文化安全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文化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观的组成部分,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从国家层面而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是探讨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脉络。但如果从云南地方文化的视角考量此问题,就不得不引入另一个文化元素,就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所以在外国文学课程中处理文化安全话题时,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一个不能避开的话题,正因如此,我们在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联,还要注意对少数民族文化意识的保护,即在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同时,使其热爱自身的文化,增加对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为此,我们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讨论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发挥教体地位作用的过程中,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为将来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发展本民族文化打下比较牢固的思想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重视学生对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讲到古希腊神话这一章节时,教师专门设置了一个课外讨论题,即收集一个或几个您小时候在家乡听到的传说或者神话故事,可以是少数民族的,收集到后进行分析,对故事中体现的地方文化进行评价。由于所在学校为地方高校,云南省的学生占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也不少,所以收集到的云南少数民族故事不少。课外收集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课堂讨论1~2节课,进行课堂发言,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核心观点表述出来,供全班思考商讨。此外,教师还借此讲解中西神话故事的区别,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中西文化的区别。这样的讨论基本达到了使学生既理解、热爱本国本民族文化,同时又了解外来文化的目的。外国文学是以外国文化为主的,但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也可以将学生引入到中华文化的殿堂,做到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汇通学习。从学科来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即将比较文学的相关理念加到外国文学。重点是比较诗学的概念,让学生既学会用西方的接受美学、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评析课本中的作品,又学会尝试用诸如“味”“气”等中国学术话语解读西方文学作品,这样可以将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思考置于中西文化汇通的层面。
其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提高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到18世纪歌德时,歌德提出过“世界文学”的概念。联系此,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堂辩论赛,辩论赛的辩题是“世界多元文化要强调同”和“世界多元文化要强调异”。经过激烈辩论和教师提示,学生会意识到超越阶级的普世价值观是难于形成的,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有很多地方的相似,达成共识是有可能的。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尽管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发展道路各异、阶级属性各异,但国家富强是大多数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经济停滞、倒退,人民生活贫困是任何负责任的政府所不愿看到的。这样的活动,既灌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学会平等对话的意识,也促进学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自己民族的文化,树立了发展自身文化的意识。
再次,注重教学知识的更新,积极促进学生了解外来文化,服务地方发展中心工作,主动融入云南发展。根据中央的要求,云南省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昆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不少学生今后可能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让学生体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风土人情,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以为将来的中文对外传播打下基础。在亚非文学讲授过程中,教师讲解当代泰国华文文学作家的小小说,并选取适合大学生理解的作品让学生排演成话剧在课堂进行表演。由于缺乏必要的表演技能的培训,学生的话剧表演还比较青涩,但为帮助学生理解泰国当代年轻人的想法提供了契机。鉴于建设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增加亚非文学比例,并且挑选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推荐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菲律宾民间文学专题、缅甸民间故事专题、柬埔寨民间故事专题、马来西亚民间故事专题、印度当代小说、泰华文学当代小小说专题、新加坡华文文学当代小小说专题等。缅甸民间故事《三个龙蛋的故事》生动演绎了中缅两国人民的亲情关系,缅甸人民从内心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厚“胞波”情。我们国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间安全的好办法就是共同发展,增进彼此间的政治互信以及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很重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也要体现出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远见。所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周边邻国要从年轻人做起,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央对云南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也有着内在的关联,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以菲律宾民间文学为例,菲律宾少数民族史诗就来源于当地所特有的梯田种植。当地人在进行稻谷的耕作过程中传唱着特有的史诗。史诗没有靠文字记录,而是仅仅靠口头相传,具有了很浓重的“活态”化的特点,这种史诗既有着浓厚历史底蕴,又有着厚重的原生态的泥土气息。正因为这样,史诗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学生了解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自身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都是有益的。在进行外国文学课程建设的同时,可以围绕国家文化安全这一中心议题设置相关的课程。例如,笔者讲授的两门公选课“实用创新思维”和“中外文学名著赏析及其文化透视”,就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化创新的思路以及英国、法国、美国与德国等国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在“中外文学名著赏析及其文化透视”这门课中笔者专门介绍了有关国家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知识,深受学生好评。
最后,外国文学教学要适应网络技术、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更新传统文本细读的观念,教师要注重课程网站的建设,帮助学生从传统的纸质媒介的学习转变到网络媒介的学习。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就是单调的,但大数据时代的文本阅读是并置阅读,即在阅读一个文本时读者可以看到相关的各种观点的文章,并置阅读扩大了读者的视野和思考的空间。对学生的并置阅读,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要求学生学会从各种链接中进行信息的归纳整理,廓清基本观点种类、思路;第二,要学生对各种观点进行辨析,学会思考,结合原著和有关文学理论进行赏析、批评;第三,使学生得出自己的认识,运用学术语言和自有的语言阐述个人观点。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在课后运用聊天工具进行在线交流,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网络时代面临的问题是,大学生面对的信息增加,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教师在运用网络工具进行教学交流时,文化安全的意识在虚拟空间中也显现出来。教师在新媒体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人做事道理的提醒,并且要警惕网络有害文化的侵蚀。
外国文学教学不是静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理应注入适合时代要求的精神品质,无论是专业学生还是普通的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都不可或缺。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鼓励学生今后既做好本国文化、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也要积极融入地方和国家战略,做好本国文化、本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维护好本国的文化安全。诚然,外国文学课程只能提供部分国家文化安全的载体,很难提供全面的文化安全的信息,但透过这门课至少传达给学生一点文化安全的意识信息也值得的。意识的培养靠单向的灌输还是不够的,不经意间的提示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依此可以着力提高广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徐 亮.现代美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史 阳.菲律宾民间文学[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篇6
一、目前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阶段的数学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升华,同时也是为以后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教学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年来积极的将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使得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在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就目前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够密切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事情的法宝,数学作为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然而在目前的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依然存在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的情况。每一节数学课都有预期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同时,还要完成教学任务,而由于有些知识点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可能在听课的过程中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而是继续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点的讲解,那么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不能有效促进每个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
进入高职阶段的学生由于在小学与初中已经进行了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性较大,学生想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就需要有与学生的数学基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目前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基本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这就导致只有部分学生与教师的教学策略相适应,数学水平能够得到快速提升。分层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处于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教学方法,而目前分层教学法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影响了拥有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的进步,同时也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整体的提升。
(三)课堂教学依然比较枯燥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数学这门十分严谨的学科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激情。然而目前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课堂教学趣味性不够的情况,教师将大量的教学精力与教学实践用于对学生进行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讲解,却没有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元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影响了趣味课堂的构建。
(四)学生独立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能力不强
数学既是一门逻辑性与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灵活性很强的学科,数学题目有很多种,而每一道数学题目的运算都需要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这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要求,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较之于其他学科,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然而在高职学生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解决遇到的困难的能力并不强,很多时候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会请教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在他人的帮助下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然而学生自身的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二、解决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存在于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该及时加以解决,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应对上述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本人作为一名高职数学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
虽然教学计划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科学合理的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较为简单的数学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都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就可以加快教学进度,一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了理解困难,就应该放慢教学的步骤,一切以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为目标。
(二)通过分层教学法使学生更好的进步
为了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同时也为了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使用分层教学法。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有相似数学水平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层次,采取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当然在采用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帮助学生进步。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为了减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也为了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快乐,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将很多高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教学结合起来,例如:篮球、有趣的娱乐节目等都是高职学生这个群体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将这些元素与数学知识点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为了使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数学学科学习,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尤其当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灵活组合与加工的过程,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数学作为一门学习难度与教学难度都较大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教师只有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问题,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篇7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校企合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文教学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和国外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外高技能人才的人文培养模式,主要有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合作”模式等。有关专家曾对国外的人文教学模式作了研究,研究发现:国外的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以人文能力、技能,特别是具体岗位需求的特定技能为依据组织人文教学,使人文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而我国的人文教育大多仍然停留在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在实训室的实践上,虽然大多职业院校提出了工学交替、产学合作、订单培养。但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仍然存在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中人文课的设置仍然跟普通的专科教育本质上没有区别,甚至跟普通本科教育上都没有本质的区别,仍然延续了普通本科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是在教学时间上比普通本科缩短了一年并把本科的公共课缩减了而已;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人文教学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校企合作条件下,务必创新人文教育教学理念,大力发展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措施,要积极开展“阶梯式”人文核心能力培养
该教学方法即在认可每位高职学生个体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使之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应的新的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达到个体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目标。它的宗旨是使学生爱学、会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和问题较多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是目标具体,升级适度,符合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有成就感。经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实践探索,有利于加强理性思考,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此教学方法现已被多个教学领域所沿用,特别是在人文核心能力培养领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用。人文核心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要根据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具体情况而定,要做到将授课情况、学习状态、学生成绩、学习情感等方面制定为相对应的、详细的、充满人文思想的培养标准。阶梯式培养的目的在于让高职学生明确自己的当前状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培养。阶梯式教学法有利于把握客观教育规律,有利于教学实际探索,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实施高职人才的素质教育。
三、校企合作条件下,职业教育的人文教学课程建设和改革,必须以改革教育方法和改进教育观念为先导
我国的职业院校人文教育要想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人文教学观念,尤其是要转变传统的不适应时展的陈旧观念;其次是进行创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实施杰出技能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因此,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第一,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想真正意义上提高,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一是必须改变过去教师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满堂听”,要由教师这一课堂的“主体”转变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逐渐要实现“教师只讲10分钟,由学生来做40分钟”的课堂教学方式;二是进行教育教学理念上的转变,转变过去的以“学生”为中心为以“问题”为中心。有关专家曾经指出,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是实现不了的,我们应该学习国外所倡导的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学生树立一种目标:一节课、两节课、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甚至是三年一共可以解决多少个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意味着学生在不断地成长;三是考核方式也要根据科目的需要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可采用竞赛、论文、项目等多种考核方式。
第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有的传承的是技校的办学和管理方式,也有的模仿的是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只是把在校时间缩短了而已,由本科的四年缩短成专科的三年而已。这两种教育方式的采用,都非常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利于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要想真正培养出能很好适应企业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的人才,必须打破传统观念,进行准确定位。把职业院校定位成培养企业一线生产、建设和服务需要的真正的可用之才。
第三,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双师型”素质教师、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的比例仍然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比较年轻,教师本身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狠抓学历和科研,争取上学历、上职称;而且,他们当中的好多人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和还每月沉重的房贷。所以,教师本身基本没有精力去一线企业挂职锻炼;二是校企合作条件下,企业一线的真正的“能工巧匠”不一定具备讲课的口才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他们的业务也很繁忙,也很少有足够的时间拿出来去学校给学生上一段时间的课;同时,好多学校支付给企业一线“能工巧匠”的课时费不足以吸引企业一线真正有能力的人,致使他们不愿意走进学校来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如果有充裕的时间,宁可在单位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因此,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低及学校与一线企业的实践合作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开展。所以,学校必须加大对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如: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参与企业一线的生产和服务或为企业一线提供咨询和培训等,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各种待遇吸引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走进课堂中来,以丰富课堂的实践教学。
第四,学生毕业后能否实现“零距离”就业,其关键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学生实践的锻炼和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校期间的实习和实训。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学生实习实训的投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单位和加强实训室的建设,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大多学校所倡导的,但是学校能否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施订单式培养是对一个职业院校考核的重要参考标准。随着高考的扩招,受传统教育和经济环境因素的制约,很少有学校能够做到与企业真正的对接,使每个专业、每个学生跟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式培养。因此,这是职业院校以后要重点努力的方向。
第五,按照德国的观点,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以职业能力、技能,特别是具体岗位需求的特定技能为依据组织教学,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其所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也就是以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为教学目标,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点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所欠缺的。因此,在高校人文课程教育中,我们要积极实施课程开发,施行项目教学。校企合作条件下,高职学生能力的提高比知识的积累重要,兴趣的培养比能力的提高重要。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传输人文思想,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其次才是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中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支持高校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因此,在教育部门的倡导下,职业教育院校也应该积极地探索与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派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与国外职业院校互换学习和交流,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全面提高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一、现代启发式与传统启发式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启发式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自我国古代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传承、创新、发展,人们又赋予它以新的内涵,因此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现代启发式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忽视和批判,而是继承与创新;它继承了传统启发式教学的精要所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个体差异,启发诱导并因材施教,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启发式教学。那么与传统启发式教学相比,现代启发式教学到底有什么创新之处?对比结果[1]见表1。从表1中不难看出现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培养教育人的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它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会学、创造性地学。借用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话说“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教师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二、理清教材内容,挖掘贯穿全书的隐晦逻辑
普通气象学概论是研究地球大气中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这些现象包括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它实际上是物理学领域中一些最基本的理论或中心理论与大气科学领域的交叉,其中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声学、光学、电学(电荷,电流和电场)、电磁学(电磁辐射与电磁波)和热力学等。课程教材依据学科架构章节安排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教材是根据学科自身的体系来阐述普通气象学概论的主要内容,即熟知的“大气科学+”的结构,物理学的各个基本领域只是其中一个加数,比如“大气科学+”与动力学,简单组合就构成大气动力学基础,注意这里“大气科学+”与“+大气科学”尽管两者模式主体不同,但语义和内涵一致。虽然这种教材章节结构安排能够满足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考虑到学员的现有认知程度,接受知识方式、特点及困难程度,在演讲式或讲授式教学模式下很容易导致学员为学而学,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学的状态。故第一步必须理清教材内容,挖掘出适合初学者从事物外部入手,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探索知识的隐晦逻辑,然后在这个隐晦逻辑的指引下安排教学内容顺序;并同时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造成已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普通气象学概论知识之间中等程度的不符合,以维持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形成国防生学员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佳教学结构。课程内容教学顺序调整如图2所示。可见图2明显区别于图1,它给出了一条气象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逻辑。即对于初学者,首先学习和了解气象领域的基本物理量、概念及方程,建立气象专业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基础概念,这部分内容对应着教材的大气概述章节;在此基础上,学习和研究普通气象学中最简单的科学问题,也就是静止条件下大气状态的变化和平衡规律问题。更进一步,考虑到静止大气不能刻画千变万化的运动大气,所以必须研究大气运动的相关问题,研究大气运动从最简单的水平运动开始,这部分对应教材的大气动力学内容,然后研究大气的垂直运动问题,即大气热力学。在认识这些基本规律后,需要研究导致天气和气候演变的基本物理过程,即辐射过程,对应于大气辐射学。除却以上宏观科学规律外,还需要以热力学和动力学为基础研究云微物理学,它是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基础,即在特定的天气背景条件和适当的云物理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局部大气微物理过程进行影响,使天气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最后,结合大气中的光学、电学、声学等自然现象,阐明其物理本质。综上而言,改善后的教学顺序存在一条逻辑主线,它对初学者认识和把握普通气象学概论课程有重要意义。
三、把握认知结构,精心设计现代启发式教学流程
当前现代启发式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并无固定的教学流程或模式供借鉴,笔者站在非气象专业初学者的立场,依据学员的认知结构,接受知识的方式、特点及困难程度,并结合《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内容提出了一种适合非气象专业国防生学员现代启发式教学理科教学模式,流程如图3所示。它分为情景与意境创设、问题设计与引入、学员独立思考、阶梯式激发、主动获取与吸收、误区与盲区扫除、归纳与总结以及转化与应用8个环节。下面结合课堂教学过程来阐述每个环节的具体应用。1.情景与意境创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由此可见,直观展现教学内容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实施的第一步就是结合教学目标,研究教材内容,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知识体系和学员起点,创设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员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热情,引导学员带着明确的求知欲望进入课堂。例如,在绪论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气象学时,可安排学生观看《后天》和《龙卷风》等电影建立学生关于气象灾害的感性认识或通过再现2016年6月24日发生在江苏盐城阜宁地区的强龙卷和2016年9月15日莫兰蒂超强台风登陆厦门等造成较大数量亡人和巨大经济损失的实际气象灾害事件催生学员的学习情感和求知欲。2.问题设计与引入:格兰特•威金斯说:“问题乃是通向理解之门”,即在所创设的情境框架下,依据教学目标选择与当前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专业热点、敏感性事件、事例或课题作为问题设计的核心内容,让学员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问题。例如,在针对地转风问题设计时,引入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发生核爆炸引起放射性物质扩散事例,试问距离切尔诺贝利以东2600公里的哈萨克斯坦会不会遭受核污染?如果会大约是什么时候?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与引入,学员立即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3.学员独立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由教员向学员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就是要使学员懂得思考些什么,怎样去思考,如何判断思考是否正确,如何归纳及利用思考得出的正确结果等,即通过“愤”“悱”情境催化,提高学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上例核污染事件,学员需要思考自己应该用哪类知识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以及现在自己是否具备相关知识,进一步刺激和催化学生的好奇心。4.阶梯式激发:对于自然科学而言,通常仅通过学员独立思考较难有效直面问题矛盾,尤其对于一个比较有价值的命题,其内容往往过于抽象或过程太过复杂,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存在一定的思维难度,因此对这类问题的启发往往最考验授课教员的内功。阶梯式激发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即将比较复杂的命题分解成若干个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问题,对于分解成的每一个小问题独立启发,各个击破,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并从不同层次激发学员的思维积极性,让学员在类比、辨析、迁移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上面核污染事件阶梯式分成运动学问题、风压定律问题、地转风计算问题,通过3个小问题的解决,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5.主动获取与吸收:在实施现代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员结合讲授过程,必须给学生提供专门的机会进行知识“组装”,即综合训练。这一阶段是完成由教员启发转向学员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员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员可以通过和学员一起设计“自我提问”,使学员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促进学员生成主动获取与吸收知识的能力。6.误区与盲区扫除:在课堂教学中,教员对于学员的思考过程,不能简单仅给予“对”或“错”的回答,而要结合大多数学员对于思考问题的综合反馈,从中发现学员思维过程中的缺陷,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指正。这样,学员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与此同时,对于学员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促进学员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例如,实施大气状态方程教学时,试比较在同温同压下,干空气密度、水汽密度及湿空气密度的大小,大部分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教员发现学员思维过程的盲区,并恰当的启发,促进学员理性思维的形成。7.归纳与总结:教员应当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引导与协同学生把现代启发式教学所得到的结果组织成一个可理解的、有用的结论,并把它与相关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到学员的原认知结构中,而且应使学员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增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帮助学生获得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8.转化与应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转化与应用对现代启发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环节主要依托任务启发的方式,结合课后习题及前沿热点事件,巩固和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以往在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中教员会布置有关专业方面的课程论文,大部分学生结论浮在表面,本环节尝试将学生按单位所在地或工作岗位分组,让学生自行搜集普通气象学在军事装备、业务工作和生活需求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文献凝练出科学问题以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样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实践,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员的实际知识结构出发,提出了一种有效进行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的思路。总体而言,在理科基础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启发式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值得在各种不同的课程中去应用和实践。另外现代启发式教学需要耗费教员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以及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教员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积累、不断总结和逐步完善,特别是挖掘大气科学中高影响敏感事件和前沿热点问题,灵活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9
1、教学观念陈旧:观念很难在一个人的思想上彻底消除,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彻底转变,因此在教学上难免带有传统观念的倾向,在政治教学上倾向于理论,不注重实践。使学生不能贴近生活,知识认识程度不深刻。而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2、教学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政治课程其实是哲学的引导,政治课程的学习对未来学生做人做事的指引比较重要。而如今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多复习。老师照本宣科,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不顾及学生的思想兴趣、理解程度,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授课,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无法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而且,老师把这种传统的单向说教式教学作为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厌倦原本就枯燥的思想教条,导致厌学、弃学的状况。
3、教育与学生脱节:初中学生得人生观正在完善,性格正趋于成熟,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社会认识刚有一定的概况,世间百态、万物千寻,学生对这些都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正是开发拓展阶段,然而一些教师不抓住学生的这种态势,积极的引导、挖掘其潜在的能力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思想禁锢,违背了新形势下先课改的要求。
4、对政治不重视:政治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在初一,根本不在主课学习的范围内,没有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学政治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农村教学中,政治老师根本就是语文出身,对政治就是语文式教学,只是进行简单的讲解,不能从心理认真的端正学习政治的态度,也没有做到与实事相结合,这样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狭隘,打消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且严重拉大了城乡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
二、针对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策略
1、改变教学观念:观念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要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在政治教学上,要时刻关注国家实事,做到思想上的转变,这样才能做到行为与思想的统一,从而做到教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培养的“高分低能”的人才,致使老师的观念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升学率而教育,这样导致装容器的现象,老师一味的灌输,学生被逼无奈的接受,失去了进修政治的意义。所以,教师应该遵从新课改的要求,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作用,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有效的开发潜能,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新理念,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的进修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思想政治课程中去。
篇10
精品课建设工程,是近几年教育部为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发挥优秀课程的示范作用、带头作用而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建设工程。其核心内容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而独立学院囿于自身办学条件所限,在上述五个方面并不具备优势。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又与母体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给独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在实践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克服以上不利因素,为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一、独立学院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独立学院精品课建设要贯彻以服务专业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体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比较短,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是刚走上讲台,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同时又缺乏相应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常对课程的重难点把握不好,不能全方面地理解课程的精髓。而精品课建设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的课程带头人负责,能有效地组织带动一个团队参与课程建设,通过集体备课、交流,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从而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样能使独立学院迅速地建立一支骨干的年轻的教学团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实现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前提下,独立学院积极进行精品课建设,对于独立学院本身的生存与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精品课建设的实践
(一)独立学院精品课建设的内容实践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阶梯式的教学团队。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力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一定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建设中的基础。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大多是由专职教师、母体学校教师和外聘教师等三部分组成。要充分发挥这三方面师资的特点,培养出适合自己学院特点的师资队伍,才能建设出质量高、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精品课程。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在以母体学校的教师资源为依托的同时,大力培养自身师资力量,通过这几年师资队伍建设,现在大约70%的课程由学院自有教师授课。并且学院深度挖掘和开发社会资源,从其他高校、企业、行业选聘适合学院专业发展的高级职称人来授课、讲学。实行了“青年教师导师制”,让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来带领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精品课建设组织一个教学团队,让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发挥领路人作用,这样就能迅速提高精品课教学团队人员整体素质,逐渐组成阶梯式的教学团队,他们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
2.改革教学内容,传授有效知识。课程是知识和认知的载体,因此,教学内容改革是精品课建设的核心问题。独立学院的精品课建设内容要有一定先进性、创新性、趣味性,要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也就是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要求,构建基础知识内容体系、能力培养结构体系、综合素质训练体系,并在上述体系中传授有效知识。所谓有效知识,就是今后能对在该领域继续学习、继续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学习新的知识发挥作用的、最关键、最基础性的东西。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是一所理工科的独立学院,学院学科专业特色是“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专业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结构”。因此,在理论教学上不但要保证基础理论扎实,在能力教学上要做到动手能力强,同时还要大力补充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加大学生认识实验和生产实验的学时数,让学生学会一门课程掌握一项技能,通过单项技能的增长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并通过有效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能够在就业后继续学习与研究。
3.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启示我们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相对自制力差,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改革教学方法的最终目标。为此,作为先进教研成果的暗示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六步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都被用到了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之中。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是工科院校,教师都把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项目设计,撰写小论文、设计性实验、认识性实验等方法,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只是在引导他们,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创新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成就感。同时实行学生导师制,是指新生入学就配备导师,对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进行引导、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专业素质进行训练的一种制度。相对而言,独立学院的生源比普通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稍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较差。因此,学生在校学习配备导师,能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4.重视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教材建设。独立学院在教材建设上应立足于本校及本地区的经济特征,尽快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形成自己的统编教材。在教材编著上还要根据本专业、本地区、三本学生特点以及课程建设的相关需要,保持教材的基本理论翔实、基本技能扎实这一主要特点,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增加教材的“实用、科学、新颖、创新”的特点。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由于是光电工程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如果沿用教育部的相关专业统编教材学生会较难适应。因此,学院成立了教材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并要求相关专业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帮助出版教材。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学院编写教材十几部,实验讲义全部都是相关任课教师编写,这些都成为精品课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独立学院精品课建设管理实践
1.独立学院要建设精品课必须以学院的特色为基础,要以学院的发展规划为前提,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相结合。重视精品课的质量,真正发挥精品课的“带头、带领”作用。不能让精品课成为形象课,建设完成后不能及时更新与完善,要注意精品课建设的长期性。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精品课建设以“光电特色”为前提进行建设,以学院特色专业下的特色课程进行建设。每学期都召开精品课建设交流会,同时要求精品课建设单位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精品课建设,保证其时效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及时修剪、删除、补充课程的内容。
2.精品课建设还要管理制度规范,可操作性强。独立学院精品课建设需要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网络等部门综合协调,尤其是需要大量的建设经费。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精品课建设管理机制是建立以学术委员会为课程建设的领导小组。教务处是精品课建设的办公室,分院、部是精品课建设的实施机构,督导组是精品课建设的监督办公室。这四级机构各尽其责,实现对精品课建设的动态监督和管理。另外,学院给予精品课建设大量的经费支持,并对精品课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和表彰。
篇11
一、中学篮球教学现状研究
1.篮球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中学篮球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引起学生动机、维持兴趣以及促进学生有效率地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展现。目前,中学篮球教学通常是由易而难、简单而复杂、基本到应用等原则,循序渐进。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初中篮球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技术、简单战术和教学比赛三个部分;高中篮球教学阶段则是以复习和巩固初中学过的技术、简单战术为主要内容,适当增加难度较大的技术(抢篮板球、跳投)和其它一些简单战术配合。由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的篮球课程,其教学时数有限。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是把篮球教学内容分为移动、球性练习、传接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等几个主要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侧重于技、战术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体能的提高、篮球意识的培养以及篮球理论方面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体能薄弱,对抗能力差以及篮球理论知识的匮乏。这是与“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相违背的。
2.篮球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过于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工作开展的成败以及教学效率的高低。中学篮球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法、示范法以及纠错法。近年来,尽管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法、发现法、竞赛激励法、游戏法以及多媒体教学等虽已被应用,但使用的频率相对偏低,说明教师在教法选择与应用方面思想转变较慢,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篮球教师一般都是按照动作概念讲解、动作示范、学生练习以及老师纠错等步骤进行,单纯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许多学生在课外半场三对三、四对四打得积极、尽兴,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甚至出现厌课、逃课现象,所以出现了学生喜欢打篮球,但不喜欢体育课上的篮球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技术好的学生想要学些难的技术,基础差的学生想要学些基本的、有用的技术,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较少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导致学生掌握技术、战术以及理论知识参差不齐,从而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3.篮球教学设施场地缺乏,篮球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体育场馆、器材的配备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体育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物质条件。篮球场地设施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篮球教学、课外篮球活动和课余篮球训练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随着全国中小学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篮球场地、设备设施的缺乏问题慢慢凸显,近年来,虽然有的中学都在不断修建室内篮球馆,以弥补篮球教学场地不足的问题,但是这些场地大多数只是用于少数学校篮球队队员,并未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另外,中学篮球教师一般都是身兼篮球、田径以及其它体育项目的教学任务,有的体育教师并非篮球专项出身,他们在篮球专业理论知识、自身篮球运动能力的这些方面有明显不足。这些都是限制中学篮球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4.篮球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固定
目前,中学篮球课程对于学生篮球学习成绩的考核、学生学习篮球的评价是以技术评价为主,考勤、课堂表现为辅。在技术方面,教师往往评价学生的传球、运球、投篮等,至于整体比赛表现的评价,例如,进攻、防守、何时传球及如何传球等细节,则常常被忽略。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整体水平的差异性,导致有些篮球基本功稍好的学生能轻松地拿到高分,而对于一些女学生和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无论其课堂表现、考勤再好,其最终的成绩也达不到理想的分数,导致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折,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这种心理甚至会影响到他一生都不再热爱篮球,严重违背了终身体育的教学宗旨。
二、中学篮球课程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1.中学篮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
篮球是一项集体的竞争的运动,由投入篮圈的球的多少来决定胜负的游戏。在整个篮球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必须有实践、比赛和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篮球技术,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由英国洛夫堡大学的体育学者邦克和桑普(Bunker.Thorp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领会教学法”,经过20多年的不断实践与改进,目前正日趋完善,被许多体育学者推崇为体育改革中球类教学的新趋势。按照“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指导思想,篮球教学过程中将不再以基本技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篮球规则、战术意识、抉择和解难能力作为教授重点。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重技术、轻意识等缺陷,使学生在不断了解篮球之后,再来学习基本技术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将不断强化学生的篮球知识,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2.中学篮球课程教学模式、组织形式改革对策分析
目前,中学大多数体育课程的教学,无论什么项目,都是沿用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近年来,所提倡的快乐体育教学实际上就是将传统、固定的体育教学模式变成一种随意、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篮球教学要通过游戏和比赛的形式,教授学生学习篮球规则及战术意识,发展学生抉择及解难能力,使得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能力来运用适当的技术,进行篮球比赛,从而享受比赛带来的快乐。例如,教学中用针对性的伸展活动代替传统教学中的开始部分;用篮球游戏或者比赛来作为学生学习基本技术和战术意识的手段。在组织形式教法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技术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不同水平层次的小组,然后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小组,采用不同的练习内容和练习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并佐以教师或体育骨干的指导后,再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将原来各低水平组的学生在其动作技术提高的情况下,上升到上一阶梯水平层次的小组中去练习,余以类推,直至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篮球技、战术的教学,可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加以解析,同时将这些技战术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实地教学。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有利于调动不同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学生课堂上的身心负荷。
3.中学篮球课教学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的改革对策
对于那些有条件的中学,在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篮球教学场地设施基础上,提倡上级领导主管部门对于中学篮球场地器材设施的投入;对于那些经济条件稍差的中学,则需要体育老师充分运用不同创新教学手段开发更多试用篮球教学的设施。例如,通过篮球规则的简化和教授学生的减少来满足教学需求。在师资方面,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篮球专业教师的考核,在篮球技术以及篮球理论知识两方面,来提升教师的篮球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师的引进方面,要转变思想,按学生男女比例引进符合教学要求的女性老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中学篮球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对策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新的评价标准。在篮球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应该是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为中心;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中着重看学生的进步幅度;对于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学习进步程度,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最后评出等级,取消过去的百分制。另外,为了尽量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可以采用多人同时评价,然后取平均成绩的方式,来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些新的评价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球类运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初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3]甄利芳.临沂市中学篮球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9).
[4]李琼.新课标下的中学篮球教学改革[J].体育师友,2008,(4).
篇12
3.软件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中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国际化、工业化软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实践
5.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教指标的构建及应用——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工程硕士为例
6.目标驱动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7.软件工程硕士招生问题探讨
8.软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9.创新的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探索之路
10.软件工程硕士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1.以知识体系为核心构建软件工程硕士教学与实践体系
12.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
13.软件工程硕士“现代物流”课程的创新设计与教学实践
14.党建工作在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以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为例
15.软件工程硕士“算法与算法复杂性分析”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16.软件工程硕士“数字媒体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探索
17.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价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
18.教育技术学之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建设研究
19.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20.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管理体系研究
21.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东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22.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建设
23.探索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24.校企合作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25.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26.探索软件工程硕士的课程教学
27.软件工程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
28.软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29.软件工程硕士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30.从企业用人需求看软件工程硕士培养
31.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将与同济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
32.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
33.Sun中国携手南京大学全力培养企业架构设计方向软件工程硕士(MSE)
34.如何撰写工程报告类论文
35.2012级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工程硕士班在哈开课
36.基于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的三级思想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37.哈工大软件学院“MSE+X”软件工程硕士跨国联合培养项目(英文)
38.软件质量管理与测试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北航软件学院工程硕士课程培养体系分析
39.国际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程初探
40.关于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考
41.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体系改革
42.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知识结构模型研究
43.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初探
44.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工程硕士培养导师组模式探析
45.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46.硕士阶段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探索
47.面向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48.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49.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方案初探
50.谈软件工程中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及方法
51.关注点分离在计算思维和软件工程中的方法论意义
52.软件工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53.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54.软件工程学科的特征及其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55.影响软件工程学科建设的几个因素
56.软件工程思想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中的贯彻实施
57.面向Agent软件工程综述
58.多样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9.渐进性阶梯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造
60.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61.浅析软件工程中的数据流图的画法
62.软件工程学生团队构建的案例分析
63.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64.软件工程增设为一级学科后的机遇与挑战
65.软件工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66.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67.探析软件工程的开发和应用
68.基于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探讨
69.关于“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及课程系列设置的探讨
70.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71.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建设思考
72.基于项目驱动模式下的“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73.UML结合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74.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5.软件工程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76.CMM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及实现
77.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
78.软件工程学科何以独特——形式化方法的双重路径
79.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80.软件工程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
81.CDIO与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82.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实训体系建设探索——以梧州学院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为例
83.国外软件工程教学法初探
8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85.“软件工程”课程启发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86.面向对象软件开发及软件工程方法学实践与探讨
87.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88.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89.基于项目实践的软件工程本科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90.基于软件工程的系统设计与开发
91.案例驱动与项目导向结合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
92.软件工程人才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93.软件工程与UML关系概述
94.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MOOC教学现状分析——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
95.软件工程案例教学法探讨
96.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设计探讨
97.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98.传统软件工程与面向对象、构件软件工程的比较分析
99.软件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100.面向对象技术与软件工程
101.软件工程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102.软件工程经济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103.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104.软件工程敏捷方法的实验框架及实施
105.案例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106.基于WORKSHOP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研究
107.“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08.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安徽大学为例
109.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
110.“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111.浅析需求分析在软件工程中的作用
112.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113.教育软件工程框架的构建
114.浅谈软件工程的发展
115.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与实践
116.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群研究
117.软件工程的团队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118.软件工程与教育软件开发的思考
119.基于软件开发团队的软件工程教学实践研究
120.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21.软件工程中主要开发模型的比较分析
122.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内涵与反思
篇13
在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动物细胞工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的限选课程,也是专业应用方面的骨干课程。它与《植物细胞工程》或者《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是并列开设的。本课程要掌握的核心技术就是细胞的培养和繁殖。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等理论知识是为掌握这一技术做准备的。由于《动物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代表着最新发展前沿的一门实验技术课程[1],其教学内容前沿和实验条件高端,因此对于一些地方院校来说,开设这门课程要达到预期和理想的效果,有一定的难度和困难,需要在困境中寻找出路,解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难题,提高《动物细胞工程》的教学质量。
1《动物细胞工程》教学课程中遇到的困境
11师资条件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因此教师素质决定了课程教学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地方院校,从事《动物细胞工程》课程教学的教师一般来自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他们主要从事理论基础研究,缺乏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经验。然而,《动物细胞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技术性很强的课程[2],因此,在师资水平这一环节上,与课程的理想教学效果和目标存在显著的差距,不容忽视。
12实验条件
许多地方院校由于资金和条件的限制,开设《动物细胞工程》实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不足,只能开设一些简单的实验或者根本就不做实验。细胞培养技术中关键的技术是无菌技术。能够建立一个高标准的细胞培养房是最好的,除了封闭的细胞房,还需要无菌操作台,倒置显微镜,CO2培养箱,冰箱,CO2罐。液氮罐等大型仪器,这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可能对于地方院校,这门课程实验的顺利开设,更大的难度不是来自硬件而是来自软件。CO2和液氮的罐装不能够在本城市或者本地区完成,还要到省城才能弄到,难度系数比较大,这就费时费力费钱了。由于罐装液氮的不便,细胞就不能长期保存,每次实验之前还需要购买细胞株。由于条件的限制,实验内容就相对简单了,学生们的技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地形成和发展。
13教学内容和方法
《动物细胞工程》这门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此外,由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量增长迅速,细胞工程的研究内容也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目前细胞工程相关的教材众多,但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更新速度根本无法赶上[2],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就显得陈旧了。基础的实验内容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模一样的,学生们就感觉机械,缺乏动力和激情去做实验。而且学生实验时,一般实验老师都做好了实验的制备,学生只是做整体实验的一部分,如果要他们单独去做或者独立完成相关的毕业论文实验,就会遇到困难。就如没有断奶的孩子,缺乏老师的帮助是完成不了的。
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经历过课程改革,进行“导学制”的学习模式。但是在大学里,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居多。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感觉自己是一旁观者,进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学情绪。
2对策研究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是技术应用方面的水平,可以选送或者派送教师去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修。对于地方院校,有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资助的国外访学和国内访学项目,教师可以通过申请获得有力的资助,到相关的高等院校的实验室、科研机构、公司、工厂等进行研修工作,开阔视野,提高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经验。对于地方院校,人事处每年都有派送教师进修学习的计划和预算,可以通过申请获得资助,外出学习,开阔眼界,积累经验。另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可以通过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各取其长,实施阶梯式教学,提高教学水平[3][4]。
22创造实验条件
地方院校要具备开设《动物细胞工程》实验的基本条件,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可以每年申请学校教务处关于实验室建设这部分的经费计划和预算,先购置最基本的仪器和设备,每年的积累和累加,慢慢地就具备了细胞工程实验室的规模。还可以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省部建实验室、科研等项目,利用这些项目的资金来创造实验条件。总之,只要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情,个人、系部、学校联手,广开渠道,资金问题一定会解决。能够建立一个高标准的细胞培养房是最好,如果确实条件有限,也可用较封闭的小房间做细胞房,房间装上紫外灯和卫生干净也可以使用的。硬件问题解决了再来解决软件问题,如果CO2的罐装不能够在本城市或者本地区完成,那么实验就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因为一罐CO2可用一个学期。如果液氮的罐装不便,细胞可以短期保存到-80℃冰箱,或者每次实验之前可以到熟悉的实验室拿取细胞,快递或者就用热水瓶装液氮带回都可以。还可以就地取材做原代培养。
23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安排决定了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的形成,教学内容是否新颖,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为了加强教材建设,选择内容新颖、最新出版的教材,也可以自编讲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期刊、新闻电视和网络媒体等及时查阅相关文献或信息,掌握这一领域的动态和前沿,传授学生最新的知识。例如,在讲解染色体工程时,可以以湖南师范大学的“鱼院士”刘筠院士为案例教学,向学生传授“新物种异缘四倍体鱼”培育原理和院士的科研故事。还可以利用见习的机会去各实验基地参观和学习。利用案例教学[5],特别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让学生直观体验,不仅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有益,而且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毕竟生物专业学生的考研率名列前茅,需要激发他们的科研动力。
让中学的“导学制”学习模式在大学延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分批分组实验,分组指导[6];基于问题学习的“PBL”教学法[7]等,只是告诉他们怎么去做,但是具体做实验就由他们自己去完成。老师只是起一个导师的作用,所有的实验细节,包括五蒸水的制备和试剂仪器的灭菌等,从头至尾都由学生自己操作。老师慢慢地放手,大胆地让学生们独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项目的申报和完成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正是有了这种能力,学生们敢于申报项目,例如挑战杯项目、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正是有了这种能力,学生们能独立完成项目和毕业论文;正是有了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承担老师一部分研究工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是笔者在地方院校的《动物细胞工程》课程的多年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和困难,为走出困境,多方寻找出路,只为“提高《动物细胞工程》的教学质量”这一目标而努力。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实验条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来解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难题,效果明显,学生们普遍对本课程产生了兴趣,每年有较多学生申报的项目和毕业论文与本课程相关。每届都有学生选修完这门课程后,加入到老师的科研团队,承担老师一部分科研项目和产学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每年都有学生考上这一方向的研究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也是老师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叶希韵,孙剑华细胞工程实验课程拓展型教学体系的建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7(11):96-98.
[2]李焘,屈新运细胞工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8,25(4):68-70.
[3]杨慈清,石晓卫细胞工程教学的实践与经验[J]教育教学论坛,2012,7(3):230-232.
[4]刘锴栋细胞工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0-32.
[5]李国庆,秦志峰,易岚,贺庆芝案例教学法在细胞工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