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化学德育渗透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德育渗透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德育渗透总结

篇1

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充满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元素周期表揭示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感悟辩证法,客观对待事物,把握人生的方向是有积极指导作用的;化学实验贯穿于整个化学课程,体现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化学家们为科学发展矢志不渝钻研到底不放弃的精神鼓舞着学生们执着追求真理……;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化学知识,教师可利用此平台对学生进行和谐发展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求真的欲望;另外化学发展史,化学家带给人类的精神财富等等都能给学生更多的启示。因此,本人认为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可行的。

二、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从上文的分析,本人总结出以下几点德育渗透之实践策略:

(一)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理念

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本人在实验教学中摸索到以下两种方法:

1.将几个实验合并在一起,节约原料,减少污染。

例:“苯酚是一种酸性比碳酸弱的酸,它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苯酚钠和水。苯酚钠易溶于水,所以向苯酚的浊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变澄清。”我们需要做两个实验,分别证明苯酚是一个酸性比碳酸还要弱的酸,苯酚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那么可以把这两个实验结合在一起。首先使苯酚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发现浊液变澄清,证明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了,再像澄清溶液中吹气,发现澄清的溶液又变浑浊了,实际是苯酚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了苯酚和碳酸氢钠。这样有效的节约了原料。

2.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将某些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换为产生无害物质的实验。

例:“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实验”,教材上用的酸、碱、盐分别是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氨水和氯化钠,其中的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在通电时,电解产物中存在有毒有害的氯气,所以可以将盐酸和氯化钠溶液换为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电解产物都是氢气和氧气。这样既达到了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目的,又避免了氯气的污染。

(二)利用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例如:我国化工先驱侯德榜先生就是化学界一面光辉的旗帜。出身贫苦的侯德榜通过刻苦的学习, 以10门功课 1000分的优异的成绩被公费派往美国留学。当他学成之际,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接受永利碱业公司的聘请,于 1921年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发展中国自己的化工事业。面对外国资本家制碱技术的封锁,他凭着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也能办到的信念,发明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即联合制碱法。而对他的发明,他不仅没有高价出售专利发大财,而是写成《制碱》专著,将它公布于世,轰动了整个世界。但是当日本侵略者威逼永利公司与其合作时,侯德榜与其同仁却凛然拒绝,寸步不让。他们说“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会与侵略者合作。”他的高风亮节、爱憎分明的品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利用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行德育渗透

1.无私奉献精神

学生是教师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专业道德别强调为学生奉献的精神。

2.以身作则,行动引领

篇2

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充满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元素周期表揭示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感悟辩证法,客观对待事物,把握人生的方向是有积极指导作用的;化学实验贯穿于整个化学课程,体现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化学家们为科学发展矢志不渝钻研到底不放弃的精神鼓舞着学生们执着追求真理……;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化学知识,教师可利用此平台对学生进行和谐发展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求真的欲望;另外化学发展史,化学家带给人类的精神财富等等都能给学生更多的启示。因此,本人认为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可行的。

二、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从上文的分析,本人总结出以下几点德育渗透之实践策略:

(一)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理念

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本人在实验教学中摸索到以下两种方法:

1.将几个实验合并在一起,节约原料,减少污染。

例:“苯酚是一种酸性比碳酸弱的酸,它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苯酚钠和水。苯酚钠易溶于水,所以向苯酚的浊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变澄清。”我们需要做两个实验,分别证明苯酚是一个酸性比碳酸还要弱的酸,苯酚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那么可以把这两个实验结合在一起。首先使苯酚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发现浊液变澄清,证明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了,再像澄清溶液中吹气,发现澄清的溶液又变浑浊了,实际是苯酚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了苯酚和碳酸氢钠。这样有效的节约了原料。

2.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将某些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换为产生无害物质的实验。

例:“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实验”,教材上用的酸、碱、盐分别是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氨水和氯化钠,其中的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在通电时,电解产物中存在有毒有害的氯气,所以可以将盐酸和氯化钠溶液换为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电解产物都是氢气和氧气。这样既达到了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目的,又避免了氯气的污染。

(二)利用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例如:我国化工先驱侯德榜先生就是化学界一面光辉的旗帜。出身贫苦的侯德榜通过刻苦的学习,以 10 门功课 1000 分的优异的成绩被公费派往美国留学。当他学成之际,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接受永利碱业公司的聘请,于 1921 年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发展中国自己的化工事业。面对外国资本家制碱技术的封锁,他凭着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也能办到的信念,发明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即联合制碱法。而对他的发明,他不仅没有高价出售专利发大财,而是写成《制碱》专著,将它公布于世,轰动了整个世界。但是当日本侵略者威逼永利公司与其合作时,侯德榜与其同仁却凛然拒绝,寸步不让。他们说“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会与侵略者合作。”他的高风亮节、爱憎分明的品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利用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行德育渗透

1.无私奉献精神

学生是教师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专业道德别强调为学生奉献的精神。

2. 以身作则,行动引领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有高尚的品德。如果老师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提重物;如果老师在校园里随手捡起一个包装袋扔进垃圾桶;如果老师在升旗仪式上严肃、崇敬的唱着国歌;如果老师扶起了吹倒在路边的交通指示牌;如果老师带着受伤的打着绷带的胳膊出现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多年来捐助着几个贫困学生。那么无需多言语,他的学生也会是充满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因为老师的行动已经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本人的研究及探索,本人觉得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但是,本研究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于在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还不够深入,也值得进一步推敲。

参考文献:

[1]詹可义,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德育工作亮点的反思[J].成功(教育),2012/03

篇3

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充满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元素周期表揭示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氧化一还原反应体现了对立一统一的规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感悟辩证法,客观对待事物,把握人生的方向是有积极指导作用的,化学实验贯穿于整个化学课程,体现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化学家们为科学发展矢志不渝钻研到底不放弃的精神鼓舞着学生们执着追求真理……;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化学知识,教师可利用此平台对学生进行和谐发展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求真的欲望;另外化学发展史,化学家带给人类的精神财富等等都能给学生更多的启示。因此,本人认为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可行的。

二、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从上文的分析,本人总结出以下几点德育渗透之实践策略:

(一)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理念

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本人在实验教学中摸索到以下两种方法:

1.将几个实验合并在一起,节约原料,减少污染。例:“苯酚是一种酸性比碳酸弱的酸,它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苯酚钠和水。苯酚钠易溶于水,所以向苯酚的浊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变澄清。”我们需要做两个实验,分别证明苯酚是一个酸性比碳酸还要弱的酸,苯酚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那么可以把这两个实验结合在一起。首先使苯酚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发现浊液变澄清,证明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了,再像澄清溶液中吹气,发现澄清的溶液又变浑浊了,实际是苯酚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了苯酚和碳酸氢钠。这样有效的节约了原料。

2.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将某些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换为产生无害物质的实验。例:“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实验”,教材上用的酸、碱、盐分别是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氨水和氯化钠,其中的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在通电时,电解产物中存在有毒有害的氯气,所以可以将盐酸和氯化钠溶液换为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电解产物都是氢气和氧气。这样既达到了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目的,又避免了氯气的污染。

(二)利用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例如:我国化工先驱侯德榜先生就是化学界一面光辉的旗帜。出身贫苦的侯德榜通过刻苦的学习,以10门功课1000分的优异的成绩被公费派往美国留学。当他学成之际,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接受永利碱业公司的聘请,于1921年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发展中国自己的化工事业。面对外国资本家制碱技术的封锁,他凭着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也能办到的信念,发明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即联合制碱法。而对他的发明,他不仅没有高价出售专利发大财,而是写成《制碱》专著,将它公布于世,轰动了整个世界。但是当日本侵略者威逼永利公司与其合作时,侯德榜与其同仁却凛然拒绝,寸步不让。他们说“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会与侵略者合作。”他的高风亮节、爱憎分明的品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利用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行德育渗透

1.无私奉献精神。学生是教师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专业道德别强调为学生奉献的精神。

例如:本人所在的学校要求老师早上七点半上班,可是很多老师七点不到就已经在教室里对学生进行辅导;中午的休息时间每天都可以看到教师办公桌边围了学生,教师正在面批作业;晚上放学走得最晚的总是老师,为每一位同学解决了问题才会安心地离开学校。本校高三就读的方同学在体育课上摔断了腿无法到学校上课,面对心急如焚的学生和即将到来的高考,班主任华老师对他们说了一句“放心,有老师在!”她和任课老师主动提出每天到方同学家轮流补课,在五十多天的日子里,风雨无阻,终于方同学顺利地于2010年考取了浙江理工大学。

也许,教师做的是一件小事,可是对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来说那就是一个命运的转变。事实上,学生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也会立足岗位,无私奉献。

2.以身作则,行动引领。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有高尚的品德。如果老师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提重物;如果老师在校园里随手捡起一个包装袋扔进垃圾桶;如果老师在升旗仪式上严肃、崇敬的唱着国歌;如果老师扶起了吹倒在路边的交通指示牌;如果老师带着受伤的打着绷带的胳膊出现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多年来捐助着几个贫困学生。那么无需多言语,他的学生也会是充满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因为老师的行动已经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本人的研究及探索,本人觉得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但是,本研究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于在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还不够深入,也值得进一步推敲。

篇4

2.利用化学实验进行德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加强实验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实验能力,改善思维品质,而且有利于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节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

有趣的化学实验不但能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热爱科学的激情,而且是进行德育的好机会,运用恰当,能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向健康方向发展。如:实验时,要求学生耐心、细致、有计划、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如实填写实验报告。当出现与预想结果不同的实验现象时,只能认真分析原因,而不能不顾实验事实,臆造实验现象。对实验中不做记录、靠事后回忆、追忆实验现象和数据,以及实验前就填好实验报告的错误做法,要及时、坚决批评纠正,并指出其危害。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实验中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严格要求学生遵循科学的实验程序,切实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每一个实验操作,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取用药品和按照规定控制反应条件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良好行为习惯。另外,损坏的仪器及时赔偿等,对学生来说,都是可贵的品质。[6]

篇5

渗透自强品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可结合化学史,引入一些化学家的故事,学习其身上所具有的崇尚科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献身的执着与顽强的科研品质.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在化学元素发现史上,元素氟的制取可谓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危险性大.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前后跨时六、七十年,一些化学家不顾身体健康损害,甚至生命危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化学家亨利•莫瓦桑历经数次实验失败和严重的砷中毒,成功地利用低温电解法制得单质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化学难题.

三、凭借化学实验平台

渗透科学精神与品质教育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平台,渗透科学精神与科学品质教育,并贯穿于实验过程始终.

1.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布置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操作步骤,以此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实验中要求学生做到:严格按照实验程序操作;如实反映实验现象,尊重观察到的细节;若实验结果误差较大,应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认真重做.

2.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是分组实验,还有许多单个实验往往也需要两个人合作或者多人共用一台仪器.只有学生间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开展.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实验时不要随意动用他人他组的仪器和药品;要服从小组长的统一安排,按事先的角色分工有序实验.实验完成后,要保持实验台面清洁整齐和有序,为后面要实验的同学提供方便.

3.环境保护的意识

如今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环保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化工生产,还是化学实验,都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演示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教师可从环保意识培养角度设计多个思考问题:①空气中排入过量的一氧化碳,会有怎样的后果?②为什么要用气球来收集一氧化碳尾气?③实验结束后,对于气球内的一氧化碳尾气,应该如何处理?在学生对问题③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拓展延伸出对化学实验“三废”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的思考.如,对于废液和废渣,应教育学生做到分类存放、及时处理,不得随意倒在水槽或垃圾箱中.一些废酸、废碱,可用中和反应进行无害处理后再排放.

篇6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勤奋、坚毅、合作、崇尚科学等优良品德。同时,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这种自身特点,相应形成了很强的可塑性,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人生历程中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人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针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尤其重要。但在素质教育推行初期,化学教育中的德育仍是薄弱环节,离大纲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识还有待提高。本文总结归纳了个人关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的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之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繁荣富强的动力所在。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介绍我国古代有关化学方面得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介绍我国某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如兖矿集团为我国的煤炭的生产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内蒙古的稀土矿也使我国在稀土的生产能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2.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其辩证的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让学生感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发展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让学生体会量变到质变是化学变化中的基本规律。如MnO2和Mn2O7两种物质是由种类相同的元素组成,但其性质差别是相当大的。

让学生尊重科学,破除迷信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如坟地中“鬼火”的出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人类与动物身体中含有磷,死后尸体腐烂生成一种叫磷化氢的气体在空气中自燃,这就是旷野上出现的“鬼火”。教师应在教学中对这种现象给予恰当解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因此,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其辩证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开展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在很大程度上讲,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如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北方地区大面积土地荒漠化,各主要流域水质恶化,煤和石油的危机,温室效应等问题。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因为人们长期缺乏环保意识,长期对环境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三废”问题严重,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如通过《硫、硫酸》一章得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产生、转化、危害及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讲解“过渡金属元素”性质时,让学生通过“水俣病”了解重金属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化学与生活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化学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引用身边触目惊心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教书育人的需要。在教学中,教育者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和化学学科知识教学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有理、有据,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有良好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和较强的领悟能力,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统一,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兆先,张平.试论化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96-97.

[2]李清林.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9-81.

[3]徐润泽.中学化学教育的德育功能[J].池州师专学报,2007,21(3):132-133.

[4]刘建斌,许民.浅谈高校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江西化工,200,22:105-106.

篇7

一、编写中学化学德育教学方案

精心实施基于化学课程的德育,是教师的当务之急,也是学校构建现代德育系统基础性建设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教师需要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全面认识、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课程新要求。另一方面,细心探究化学德育在微观课程即课堂教学方案编写上的覆盖与呈示,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德育实践的预设与指导编写化学德育教学方案。

二、认识化学德育的深刻意义

一份化学德育教学方案,应体现教师对这一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科学认识。各理科课程的德育,不仅对学校现代化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对于理科课程现代化建设、理科教师自身品牌的打造,同样具有显著的现实与未来意义。社会对一名适合现代化教育需要的化学教师的要求,包括理科课程的教学与基于化学课程德育的综合要求。这一要求其实就是对教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与素养的要求,按照现代化学校教育要求处理、组织理科课程中的知识、认知教育与德行、人格教育,根据现代化社会要求组织、开展基于化学课程的德育活动,两者不可偏废,从这个意义上说,化学德育并非是外加的要求,其实也是教师为适应社会、教育以及自身发展而提出的自主要求。

三、反映化学德育的认识规律

一份化学的德育教学方案,应反映化学教师对课堂教学化学德育的规律性认识成果。化学教师从只关注化学课程知识教育到将学科德育也同样列入自身的职责与任务,是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不仅仅是一个职责与任务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对化学课程与教师作用的重新认识,是认识的升华与飞跃,要使自身能够科学地实施化学德育,十分关键的是从研究、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化学德育规律入手,把握其内容、过程、方式、活动中的德育分布、体现与特征,以便能有序、有机、有效地科学开发其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德育资源,提高化学德育的科学性,努力改变以往“灌输”、“强化”、“渗透”等学科德育的形式化弊病。

四、开发化学德育的丰富资源

一份化学德育教学方案,应是各类德育资源的组织、应用、开发综合体。前已述及,化学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认识到这些化学课程德育资源在哪里,它们是何种性质、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如何有效开发等,这需要化学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识别、发现,力求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说,对课程德育资源既要有科学认识,也要能够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做到对德育资源的科学开发。教师对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要有全面地了解,知道作为教师的德育责任,才会在认识化学课程德育资源时有新发现、有机结合、有效利用。否则,不仅谈不上科学性,连德育资源也谈不上充分发挥作用。

五、总结化学德育的教学实践

一份化学的教学方案,还应是教师实践活动的概括化总结。将教学方案看作教师德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是因为教学方案持续的呈示、总结教师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方案是深化、升华理科德育认识的必由之路。根据所制定的化学德育教学方案,经常性地回望已有的德育实践,从一个做法、一次尝试、一件制作、一份设计等总结,从中探寻化学德育规律以使自身逐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些“一”,就是化学德育案例或课例。在有了一定量的案例积累之后,就具备了进一步总结的条件,从若干“个”归纳出几“类”,从若干“类”中概括出化学课程德育整体的规律性认识,这样一步步探索、践行,化学教师不仅把握了化学德育,而且将会有新的发现与创造,打造出独特的化学课程德育品牌。

六、化学德育教学方案的编写

方案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是将目标、任务、实施、方法、评价、调解等综合为一体的行动的研究。实施化学德育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微观课程教学方案,这一方案当然不是仅就德育而言的,而是将知识、认知与德行、人格教育综合为一个整体的有机教学活动,这就是两者的相互覆盖与伴随性特征。体现这一特征的认识成果就是教学方案,这是一种综合方案研究。另一种方案是单一的,即就自己的一个或若干个化学德育举措、多个理科德育任务予以构想与安排。

方案的核心在于设计。这不仅是指化学德育应当是有意识的活动,是在一个明确的德育追求下的实践探索,并且是化学德育要有一个认识过程,其存在、开发、配置、创设等都有“试步”的需要,通过不断“试步”来使认识深化与升华。有了方案,就知道自己在化学德育中该做些什么,在什么地方做,做到什么程度等。

无论何种方案,一般都包括目标、方法、过程、评价等要素。一份包括两大教学任务的微观课程(即课堂教学综合方案)的各要素拟定要求是怎样的呢?

目标的拟定。教学方案的“目标”部分应包括两方面内容:知识、认知教育与德行、人格教育。其中,德行、人格教育目标应有德育主题词的概括或设计,诸如“尝试合作学习”、“培养规则意识”、“理解科学精神”、“品味人生价值”等。这样的主题词应在方案中有一定的出现频度。

任务的拟定。“任务”是“目标”与一定对象结合之后的具体化。对于化学德育来说,就是对德育主题词作下位的分解,形成一组下位词,使目标所凝结的德育内容或要求具体为可操作的内容或行为。例如,假如设计一个科学人物,那么“理解科学精神”目标的下位任务就可能是树立科学人物线索,把握科学实践特征,概括科学精神内容等。

篇8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发挥自身指导作用及模范作用。老师不但需言传,更需身教,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来感化学生,用真挚的语言教化学生,用赏识的目光激励学生。老师的一举一动、待人处事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此影响力非常大。因此,作为为人师表的我们,更需谨言慎行,做好学生的榜样,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达成数学教学中实行德育的目标。

比如:在上每一堂数学课时,我认真备好课,做好课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积极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此,学生不但能够快乐地学习,而且在心里还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敬重佩服之情,同时还从老师行为上领悟到责任感,如此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帮助。处处做好学生的榜样,以自身的道德品质及行为感化学生,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老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二、用心挖掘数学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德育内容没有摆在明显的位置,它需要老师不断深入研究课本,用心挖掘课本中存有的德育素材,将德育渗透在对知识的剖析中。

例如:在讲“圆周率”这一知识时,我对学生说:“圆周率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及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亦是世界上最先把圆周率的值计算最精确的人。同时,我陈述了祖冲之在探求数学路上的感人故事,如此不但能够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让他们认知到,自己身为祖国的接班人也有为国家建设做奉献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发奋学习。这个知识点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相关的小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进而使他们在将来的学习中更加自信、更加奋发向上。

篇9

一、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小伙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教师在教学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安东那种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

(4)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三、在反馈训练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好孩子》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行为、好品质,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京京做一个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益的好孩子。

四、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一张珍贵的照片》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知道在困难时期深入农村,在让小花带路和桂花家做客的两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农民的疾苦非常关心,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学习,做一个性格温和,品质优秀的人。

五、在学生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

去年元旦前夕,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元旦回家过节,一家人团聚吃饭时,你给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盛饭、夹菜,看看他们有什么表现,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然后写在日记本上。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是元旦节,妈妈为我们一家准备一顿丰盛的佳肴。开饭了,一家人围坐一团,我先给他们发餐具,然后给爸妈盛饭,把他们俩爱吃的菜夹到他们的碗里,这时妈妈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说:“新年有新事,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的小皇帝懂得孝敬父母了。”……一向都由父母侍奉的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我想:妈妈为了供我上学,辛勤地工作,还要做那么多的家务活,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妈妈,帮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还有一位同学写道:……我给奶奶盛饭,爸爸却不高兴地说:“你自己盛给你自己吧,奶奶会自己盛饭,用不着你多此一举。”听了,我满脸的笑容消失了。心里想: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吗?孝敬老人应从小事做起……。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祖国的明天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篇10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要提高教学中的德育效应,必须有独特的正确的德育方法。不能将教材中的化学知识和德育因素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如果盲目扩大德育因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政治说教,势必形成零效应,甚至反效应,抑制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肃然无味,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切记不要使学生被动受教,引起反感得不偿失。应将德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使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自然结合。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和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日常生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学领域比较广阔,在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社会教学结合起来,按照不同的教材内容,在不同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一、情感领域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设计内容广泛,如情趣、愿望、态度、鉴赏、价值观、义务感或志愿感、意志力等。结合教学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价值观,吸收学生的情感应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化学知识。在课堂要渗透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社会的重要关系,要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化学知识”这个国际化学教育确定的当代主题。

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二、认知领域

主要包括对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

中学生正处于年龄小,知识少,好奇、贪玩,辨别能力差,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这种自身特点,相应形成了很强的可塑性,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人生历程中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一生事业的基础。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为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创造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导致他们怕苦怕累,不努力,坐享其成。 在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现在的这一代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承担历史责任的理想和抱负。这一切都必须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来实现。无论学校行政领导还是教师,都应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化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课堂上。这样做不仅是贯彻执行教育法所要求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现行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同时还要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中由于结构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我们教师应抓住这些内容适时进行教育。

三、操作领域

化学实验教学,有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在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操作领域包括模仿实验,正确动手操作,识别仪器,观察现象,实验设计,总结实验现象等。学生实验水平的高低,不但是基本技能,动手能力的反映,而且是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检验。操作领域的德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经历艰辛,百折不挠,搞发明创造的精神,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篇11

(一)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要使学生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得到生动的德育教育,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善于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在备课时,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同时要善于把握住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德育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觉获取,这是能否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三)突出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作用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具有散布性特点,贯穿于整个教材中,有的容易被教师忽视。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科学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德育教育巧妙地嵌入到化学教学中。

(四)突出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依托作用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实验活动比较多。化学药品的观察、化学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总结、日常生活用品的化学分析以及食品安全,都可以成为开展德育教育的活动途径。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

中学化学的教材内容存在着丰富的品德教育素材。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体现了中学化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化学教学本身的客观需要。

(一)通过我国古今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高一教材的绪言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发展的过程,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如古代,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003年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上天;目前,我国的纳米技术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等等。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能够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进一步介绍天体、地球、生物和人体都是由氢、氧、碳、磷、钙、铁等元素组成的,进而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原则。在进行物质结构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通过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不停运动,明确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教育。

在“氧化一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学生可以从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到——满矛盾的运动,这是辩证法的核心。又如:溶解与结晶,水解与中和,加成与消去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实例。

量变到质变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元素周期律是量变到质变最典型的例子,即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又如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同素异形体性质的差异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

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如:无机物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机物中各种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即使同一种物质分子里不同官能团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苯酚分子中,苯环与羟基的相互影响。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环保意识教育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所涉及到药品及有毒或有害物质,特别是有毒气体直接危害师生健康。因此,在实验中,老师应对学生强调,做实验时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安全教育

高中化学教材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有些实验的试剂或产生物易燃、易爆、易挥发,有刺激性、毒性和腐蚀性,在操作时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正常进行,要对学生强调安全知识及急救措施的教育。

(五)挫折教育

篇12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多元化渗透的方式

目前在我国初中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分析其原因:学生学习目的单一、教学的内容过于片面、教学的方法程序化、教学的渗透方式非常单一等。而教学的渗透方式非常单一是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对德育需要多元化渗透。

1.采用辩论形式进行总结,正确导向

辩论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它既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在课本中,如果遇到学生只能略懂一二,不能完全听懂,并且不能够确定自己立场的问题,可以对其进行设疑、质疑,来进行辩论。例如,关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对其进行解决:第一,先不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要急于询问学生的观点,而是首先要设定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的问题:对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为什么?第二,组织学生分组对其进行讨论,并总结出讨论的成果。第三,分别让每一组的学生代表进行陈述本组的观点并讲解原因。第四,可以让拥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对其进行辩驳,并说出理由。第五,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阐述观点。通过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乐观地相信:地球自然环境能够容纳人口的最高数量远远大于地球上现有的人口,而且人口数量很难达到能容纳的最高数量,因为当今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地发展,人类对自然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的快速的增长也会对环境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2.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而有趣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中,在教学“天气与气候”时,要让学生既能联想到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要学能够感受到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另外,在带领学生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的时候,如“梯田”,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人类拥有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思想之美、力量之美和智慧之美。这样的素材非常多,教师可选取合适的办法,借用大自然之美,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学会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完成培养学生爱护自然,欣赏自然情感的目标。

3.联系实际,巧设案例

篇13

2 创设情境,营造积极德育氛围

教师要善于在化学教学中营造创设德育教育具体情景或氛围,有景、有情,由此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什么样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呢?联系实际、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那些情景最能触动学生心灵,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具体的问题或事例来创设德育情境。例如广泛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网络中的各种资源来营造德育教育的史实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生产情境、文学情境、美学情境等,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感情并生成意义;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事件和经验,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环境、社会和生活问题,能对其做出合理的判断,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

3 多角度、多途径挖掘德育素材

教师要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就必须对自己所能够搜集到的各种资源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从中找到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并将其付诸实施。德育教育正如一粒种子,必须有其合适的土壤才能有所收获。只要是在学校情境中,只要有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机会,德育教育便无处不在。可以研究化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的德育素材,练习、试题、作业之中的德育素材,课堂之外教师与学生的单独交流时的德育素材。比如,课前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发掘德育素材,以适当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品德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过程;在课外活动中深化德育效果。教师还要主动地扩大知识面、积极地了解交叉学科、充分利用如图书、期刊、网络等资源寻找化学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化学是德育的隐性课程,但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仔细分析,就能发现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的化学知识中都不乏思想、政治、道德、法制教育的素材,是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很好的契合点,为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可能。

4 完善教学评价内容,关心学生成长

传统的化学高中教学评价方式只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个性品质的变化等等,使评价方式和内容都极为片面, 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积极的评价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积极的情感反应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反,消极的评价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打击, 从而影响学生智力的发挥,因此,教师要完善评价内容,改进评价方式,把评价的目标扩展到评价主体的全方位变化中,在对学生化学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比如教师在黑板上出题,让学生主动去黑板上解题, 有些学生明明会做,却没有勇气上讲台去做,教师通过这种手段,就能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勇气精神,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5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法制教育

德育中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指在一个法制的国家里,对一个公民应具备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和法律的教育,使公民具有依法行使民利、履行义务,依法管理各项工作的素质。

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点的内容,分散在中学化学各章节之中,如酸雨与环境保护、NO2与光化学烟雾、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聚氯乙烯和“白色污染”等。教师应通过课堂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产生环境污染原因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和信心。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教师也要以身示范,做好有毒尾气、废液等的处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不能停留在嘴上,而应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6 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发挥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