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装备制造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理顺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
构建交通装备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统筹兼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与创新性,合理构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级理论知识平台和实践教学、课外活动二级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专业教学体系。理论知识平台由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平台组成,实践教学平台由实践教学方案和课外科技活动方案组成,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三维教学体系。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构建了合理的专业课程群;借助国家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设计、研发、运用、工程建设等相关企业建立密切合作伙伴关系,针对单位需求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相关课程与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工程背景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
(三)加强教学研究,强化精品课程建设
“交通装备施工组织与管理”“机械设计”“交通机电系统(双语)”“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课程先后被评为校、市、国家级精品课程。“机械设计”重点课程群在学校评估中获得优秀,“交通装备施工组织与管理”重点课程群通过学校的合格评估。两年来,进一步深化了这两个重点课程群的建设,制定了合理的重点课程群建设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效显著。在重点课程群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推动下,“交通装备液压与液力传动”“交通装备发动机原理与底盘理论”等课程将创造条件申报精品课程。
(四)贯彻教学改革思想
制定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基于以上培养计划及教学内容的要求,近年来学院组织大量师资力量,在广泛调研和交流的基础上,突破原有教材的束缚,认真制定教学大纲,理顺教学内容,突出交通装备特色。如在“交通装备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液力传动”等设计类课程中增加交通装备的设计案例,在“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床数控技术与应用”等制造类课程中增加交通装备的工艺设计案例,以提高学生对交通装备技术的认知。在制定教学大纲、理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教材建设。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工程机械发动机原理与底盘理论》等21世纪交通版规划教材10部。其中在2007年出版重庆交通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与管理》的基础上,重新优化课程内容,于2009年1月修订重印,2009年被确立为应用型高校省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五)强化实践环节,切实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基地建设
1.优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全面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集机、电、液、控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环境。精选传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实践和训练;增加先进技术技能训练;补充创新制作。开设机械创新模块、液压传动模块、电控模块、机电综合模块、车辆特色模块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创新教育寓于工程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营造课内课外创新活动的平台。
2.广开渠道
切实加强工程实践环节整体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对已广泛采用而教学硬件设施又不具备的先进设备,“硬件不足软件补”,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加强实践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购置教学挂图、模型,扩充了实践教学展示,合理安排学生观摩,教学效果明显。机械工程实践中心加强与企业合作,增强横向联系,借助企业力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了“虚实结合、虚拟仿真、校企合作、以研养教”的新教学法。
3.加强基地建设
营造学生的创新环境和活动条件建设校外基地。与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嵌入式技术培养为方向,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生指导教师,积极推进创新设计与制作竞赛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适应于交通装备类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建设创新试验区。提出了“课堂—实验室—创新型试验区”的课程教学、实验教学新理念。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科研实践、必修基础实验与选修个性化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得到学习、实践、锻炼。积极参加“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生们自主选题、设计、制作,建立学生创新活动与科技制作工作室。每年组队参加“挑战杯”、全国数模竞赛、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竞赛。
(六)规范教学环节
建立过程督导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过程管理系统,构建高效的教学管理团队,建立实效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模式,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真正做到“开课有计划、调整有论证、过程有管理、质量有保障”。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小组组成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严格规范和检查各个教学环节,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过程督导。
二、教学队伍建设
从整体设计来看,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国际通用的工程人才。为了确保该计划的成功,关键问题之一是建设一支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工程教育专业化的教师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我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突出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制度与措施,努力营造以人为本、健康和谐的师资队伍建设环境,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形成一支数量满足需求、结构比较合理、整体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科研、教学、管理三大团队,形成了以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以教研系、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他们是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的青年教师培养的摇篮,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在团队带领下,科研促教学效果显著,以高水平的项目为支撑的培养条件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和保证。
三、实践效果
(一)创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
以学生为本,采取开放式、多样化、递进式的培养模式,合理构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级理论知识平台和实践教学方案、课外活动方案二级实践教学平台。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将教改成果用于教学过程,从知识、能力、素质、创新精神等方面建立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专业教学体系,既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术水平高,教改及科研成果丰硕
经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多年的合作和努力,目前在交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筑路机械施工与运用、交通建设装备液压与液力传动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造、高等级公路机械化施工组织与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水平。近年来我校共承担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部交通建设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项目8项,横向合作项目9项,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得和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团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与教改论文58篇,其中EI、SCI、ISTP三大检索收录30余篇,出版教材5部,负责和主研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项。《机械设计CAI》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工科组全国二等奖。
篇2
(二)认真开展供应商业绩评价供方业绩评价
每1年组织一次,每年的第一季度为供方业绩评价的工作时间,对供方上年度的供应业绩进行评估。供方的业绩评价主要包括供方管理体系、实物质量、售后服务、产品价格、物料供应情况等方面,业绩评价分为输入和输出两个阶段。输入阶段:评价前应首先收集评价的依据如供方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管理体系、EHS管理体系等)、产品价格、物料供应及供方问题点(现场审核、专项检查、质量问题反馈等)整改与验证等情况;AB类物料入厂检验不合格的信息及在公司内组装或试验的质量情况,C类物料入厂检验不合格的信息,公司外供方产品的质量信息;售后服务的相关信息。输出阶段:评价后会输出合格供方清单并向供方通报评价结果,根据供方的业绩评价结果,将供方划分为I、II、III和IV共四个等级,划分标准是:I级≥95分,95分>II级>80分,80分≥III级≥70分,IV级<70分。II级及以上供方均为良好级供方,但进入I级的供方才有可能获得公司“优秀供方”荣誉的资格,III级供方为合格级供方,IV级供方为不合格供方。评定为III级的供方通报业绩评价结果的同时,要求供方提出业绩改善的措施,并进行验证。对评价为不合格的供方,当需恢复合格供方资格时需重新认证。
(三)加强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
QSY公司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动引入主动退出,另一个是对供方管理办法进行动态修订。每年公司都会根据采购原物料的特点、原物料供应商现状等制订供应商开发计划,并根据开发计划进行供应商开发工作,储备和引入一定数量的供应商,营造供应环境中的竞争氛围,提高供应水平。同时对于合作供应商开展日常考评和定期考评工作,并根据考评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通过供方纠正通知书、供方质量问题通报、供应商现场审核等方式督促供应商加以改进,对于符合企业供应商退出标准的供应商在不影响供货的情况下果断退出。实现原物料供应商发展同企业发展的动态匹配。每年都会随着企业内外部供应管理相关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供应商管理办法例如供应商准入评价标准、供应商日常考评标准、供应商定期考评标准、供应商退出标准、核心供应商评定标准等进行检核和动态调整,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和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
篇3
二、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资金筹集的必要性
(一)生产经营的需要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从事大型的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像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钻井平台、FPSO(生产储油平台)等大型设备,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的三密企业。海工制造企业具有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回报期长等特点,另外海工装备制造受政策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其健康的运营和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持。海洋工程设备制造是一种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除了普通的设备和材料外,其生产建设还需要尖端的技术、先进的设备进以及高级专业性人才,这三种因素是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比不可少的,但又是十分昂贵的。所以,在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专业人才的时候,大量的资金又将被支出
(二)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国家政府对海洋工程设备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的提出了将海工装备制造纳入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可以说,海工准备制造企业春天到来了,企业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一契机,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实现快速发展和扩张,那么等待它的将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很多的经济体都嗅到了这一商机,致使大量的海工装备生产企业不断涌现,致使海工装备制造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企业想要实现规模的突破和扩张,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首先,我国的海洋工业装备制造技术较为落后,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实现产品质量的提高,性能优化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就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研究或者引进新技术,从而提高其竞争力。其次,海洋工业企业想要实现生产经营扩张,必须要增加其厂房建设、工人的招募以及大量机械设备和原料的采购,显然,这又将是一笔巨大的投资,而这样一笔巨大的投资,仅仅靠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金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企业进行资金的筹集,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而提供资金支持。
(三)国际化竞争的需要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仍处于幼稚期,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小;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制造能力,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就需要企业针对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化竞争特点,按国际化的资金筹措策略筹集企业所需资金。
(四)企业风险控制的需要海工装备制造周期长,资金占用,企业流动性和财务弹性受到挤压,只有合理、适时融入企业所需资金,才能防范企业支付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三、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资金筹集的现状
(一)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资金筹集的主要方式我们在上文提到,企业的资金获得通常包括自有资金和外部筹集资金两种,企业自有资金筹集的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股东的投资、企业自身留存收益和折旧所转化的投资的资金等,但是就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来讲,这种少量的资金筹集显然并不足以支撑企业的日常经营和扩大规模。下面我们着重对于企业外部资金筹集方式进行论述。企业的外部资金筹集方式主要包括权益资本筹资、债权资本筹资方式、商业信用等方式。
1.权益资本筹资包括协议吸收投资和发行股票投资。协议吸收投资主要是指企业这是指企业通过协议,按照“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直接吸收国家、企业、个人投入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这种投资方式对于企业信誉的增强有一定的益处,且资金筹集速度较快,财务风险也比较低。但是这种筹资方式成本比较高,控制权较为分散,不易于产权交易。对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紧急性的短缺情况下,这种筹资方式还是具有可行性的,但因其成本高、交易灵活性差,所以不适合用于日常的筹资。股票是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有价证券,它证明股票持有者对企业资产享有相应的所有权。这种资金的筹集方式在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中应用的比较多,股票投资具有资金稳定、无股利负担、财务压力小的特点,且股票筹集的资金不需要偿还,可以作为一项长期的投资使用。但是,我国《公司法》对于企业发行股票发行有严格规定,要求必须为股份有限公司,且资产规模需达到一定标准,对营利水平也有一定要求,只有满足以上条件的海工制造企业才可发行股票。
2.债权资本投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商业信用。银行贷款是指银行按一定的利率、在一定的期限内,把货币资金提供给需要者的一种经营活动。银行贷款这种筹资方式,依然是我国企业筹资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我国WTO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快,一些外资银行也具备了放贷的能力,增加了企业的资金筹集来源,但是由于大量的外资银行的加入,国家必将更加严格的对银行贷款进行管理,从这一方面将,是对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不利的。债券发行债券是指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以债券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发行的、约定到期还本付息的一种筹资方式。这种筹资方式也是海工制造企业所经常使用的一种筹资方式,但是这种筹资方式需要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有回报较快的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偿还,就这一方面来讲,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更适合使用长期债券发行。债券的发行成本低,又不必改变其股权结构,既能保证股东的控制力,又能方便其资本结构的调整。但债券也具有标准高、风险高的特点,需谨慎使用。
3.保理融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应收账款总额大,通过应收账款保理,可以有效融资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供更佳的融资结构。
4.结构性融资,海洋工程单个合同金额大,企业通过特定合同,利用特定目的实体SPV(specialpurposevehicle),建立贸易结构,将SPV拥有的现金流,通过贸易的形式融通到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可以有效解决海工订单预收款比例低,企业资金需求量大的问题。5.境外融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大量进口设备,需对外支付外币,通过境外融通外币资金,不仅可以融入低成本的境外资金,而且收入外币资金归还融资款项,还可以有效规避外币汇率风险。
(二)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资金筹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筹资方式单一。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在进行资金筹措时,往往只根据以往的资金筹措习惯进行资金的筹措,比如过去二十年里,银行贷款这种资金的筹措方式,被广大企业所应用,而今形势变化多样,一些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依然选择贷款这一筹资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贷款的审批程序和发放的方式也越来越完善了,银行对于抵押物的要求和企业本身经营状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银监会将在近年加强对银行和民间贷款的管理力度,这意味着企业从银行贷款将变的更加困难,一些企业妄图打法律的球获得贷款的方式,已经不可能实用了。由于其筹资方式的单一,使其在面临政策的突然改变后,会变得无所适从,一时间无法找到合适的资金筹措方式,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产生了影响。
2.筹资效率低企业的资金筹措效率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筹资的方法方案不合理,负责筹资的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不足,政策法规的影响等。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时间就是金钱,但企业在方案的制定上的不合理或者执行力不足等原因,十分容易导致筹资的周期过长、资金数量较少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从根本上来讲,企业的筹资效率低就是其筹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不能合理的使用方案、方式、工作人员,企业若想提高其资金筹集的速度和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是必要的。
3.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我们可以使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现资本的结构,一般来讲,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正常标准在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之间,但是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这种现象意味着企业在债权资本上的投资比率较大,大量的使用债券、贷款和信用等,这种情况不仅对企业的资金使用不利,更加容易出现债务危机。
四、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资金筹措对策
(一)实现资金筹措方式多元化在进行资金筹措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资金筹措的单一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筹资的手段不再仅仅是银行借贷了,股票、债券等筹资手段都能很好的提高企业筹资效率和筹资的质量。对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来讲,必然要采用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比如股票,在利用股票进行资金筹措时,企业不必支付过多的成本,无需偿还,又没有股利的负担,可以说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筹资方式,如果企业的规模和营利能力能够满足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话,这一方式还是比较适合选择的。另外,就债券来讲,其具有发行成本低、保护企业资本结构的优点,企业如果在短期内需要资金进行工程建设,那么债券这种筹资手段,就是首选了,但是,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需要注意选择长期债券能够对其更加有利一些,因为其较长的资金回收期,不利于债务的偿还。另外对商业信用和租赁筹资这两种方式也可以适当的使用。企业投资的多元化,能够使企业在进行日常生产或者扩张时,有更加厚实的资金做后盾。但是在筹集资金时,应注意风险的考虑。
(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筹措效率企业在进行筹资工作时,应当选择好筹资方案,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采用合理的筹资方式,比如长期使用,且对资金结构没有要求,则可以使用股票发行;如果用于短期运营,则可以选择发行债券等。选择好合理的资金筹措方案后,应当对当时的政策环境进行了解,分析选定的资金筹措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做好调研后,在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上可以选择一些专业的中介机构,为其做好整个筹资工作,提高筹资效率。
(三)对企业进行综合因素分析和规划在企业资金筹措决策过程中,可以利用资本结构理论来制定筹资方案,但是在实际情况下,最佳的资本结构点并不容易找到,所以在决策时还应考虑一些因素对筹资的影响,这些因素有:
1.保持企业经营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具有长期性,也就是在进行资金筹措过程中,要以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前提。
2.根据企业目标和企业的所有者及经营者的态度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从而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比如在进行具体筹资操作时,可以选择增发股票,以筹集一定的资金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或者采用保全制度,保证资本的保值,维护投资人的利益。
3.保持一定的借债能力。企业应当时刻的维持着自身所具有的发行债券的能力,这一点也就是要求企业在平时尽量少的采用借款,维护企业自身的财务形象,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一点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4.严格企业现金流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生产经营考核应充分关注现金流的影响,应加快资产周转速度,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产进行融资。
5.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软件和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建立资金计划和滚动资金预算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资金计划管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篇4
规划初期委托方对于这个园区仅有一个雏形的想法,对于用地范围、用地规模、产业意向等等均不明朗。规划中从以下切入点入手进行比较:1)大运路是否改线以及改线的位置在哪里;2)县城的远景方向与园区的发展方向如何复合互动;3)坪曲线的线型整治问题;4)园区规模的确定问题。方案一是整体遵循县城总体规划的道路及发展布局,主城区近期向东南方向发展,远期往北发展,大运路改线至曲绛线北延线路上。则园区位于改线后大运路的东侧发展,东到司马庄西侧、南到府东街东延道路、北到小吉村北侧的北外环道路,其中综合服务区是结合马庄村布置。方案一总用地为4.6km2;优点是符合县城总体规划、用地规整、规避了苏村附近的古墓群保护问题;缺点是大运路又夹在两大组团中间,若管理不善,将再次出现城市与过境交通互相干扰的问题。方案二基于大运路不进行改线的前提下而进行,同时将坪曲线进行了一定的取直,相对迎合了总体规划。最终的用地是4.8km2,生活区与苏村结合布置,巧妙将古墓群作为遗址保护公园布置。方案优点是园区的综合服务区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结合了起来,工业用地集中规整,为城市再往东留有余地,但是与总体规划相背,且园区用地范围不规整。最后一个方案是基于所有的对外交通道路都保持现状这个特点作的,同时用地选取了相对集中的村庄包围起来的中间的区域,综合服务区是结合马庄布置,用地规模较大,是5.2km2,但缺点是阻隔了城市往北发展的余地。初期园区选址探讨应尽可能的发散式思维,考虑各种可能性的情况下而作,同时尽可能多的与委托方进行沟通探讨。本园区最终确定了一个延伸综合方案。最终方案形成以下相对完善的思路:首先,大运路遵循总体规划,改线至曲绛线及北延的线路上来,往北与现状大运路相交。改线后的大运路两侧布置至少15m的绿化隔离带,同时后期管理避免两侧公共服务建筑的建设;第二,坪曲线改线至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北外环路,位置与苏村、小吉村北侧平齐,往西与国际陆港物流保税园区相连通。的道路是贡院大街东延、府东街东延、大杨村西边界道路。内部道路基本是在现有水泥路和土路的基础上布置,最终形成“三横四纵”的路网格局。用地布局上,生活区与位于马庄村北侧布置与转盘东南角的150亩的村民回迁安置结合布置,工业组团沿现状坪曲线两侧布置,其中园区的中心广场及投资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区是面向东西向的主路布置。县城主城区可向北、向东发展,方案中均留有发展通道。
三园区规模确定
最终园区的范围确定为东西约2800m,南北2500m,总占地5.85km2,折合8800亩,其中工业用地5800亩,其他用地3000亩。园区占地面积符合县城发展需求,同时又实现了县城内中小企业的集聚化建设,同时为园区的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篇5
一、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直接投资模式
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在国际上,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及产业移入国的产业升级主要是由经济高梯度国家向低梯度国家的直接投资来实现的。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能够使抚顺迅速积累资金,为区域经济的起飞创造条件,产生要素注入效应。同时,伴随产业转出地沈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越来越高。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将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部分环节转移出去,利用抚顺优越的地理条件,廉价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优惠的税收财政政策,也可有效降低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
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精确地管理着各国的协作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销网络体系。内部化是企业一体化形式的一种,是将各个生产协作企业并入跨国公司之内,再加以整合,通过使各子公司形成更为专门的内部分工来提高整体效率的模式。内部化的实质在于用内部管理取代外部市场,用内部分工取代市场分工。内部化的意义在于企业将各项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纳入企业内部进行以节省交易费用。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可利用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通过对抚顺企业进行股份购买、收购和兼并,然后对其进行改造或提高装备水平或加强管理等,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沈阳机床一厂的原材料供应大部分来自于抚顺,通过对抚顺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内部一体化,可有效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同时,对抚顺企业而言,不仅为企业引进了资金、技术等有形资源,更为企业带来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方式等无形的资源。
3.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
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是跨国公司一体化战略的第二种形式。它是指跨国公司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如研发和销售,其它功能通过外包或合作借助外部企业完成。在虚拟化组织形态下,整个产销网络体系中的众多企业虽然在同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却并不属于同一个跨国公司,对该跨国公司而言,它们仅是执行其某种功能的一种虚拟组织。虚拟化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完成某些内部功能,它的关键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上,而将附加值低的环节虚拟化。
在虚拟化的具体形式中对产业转移具有重要影响的是零部件外包,即OEM或者ODM。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对沈阳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产业转移也是比较适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沈阳机床一厂为例加以说明。近年来,沈阳第一机床厂提出了“协力”的概念,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兴旺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取决于它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协力是指与供应商和协作厂商之间建立的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共同的市场,实现共同的利益。经过发展规划,沈阳机床一厂逐渐加强了专业化分工。在零部件生产上,仅保留关键件的生产,而将其他自身成本高于市场的零部件输出,交由外协外扩厂商完成。通过协力概念的成功应用,有效缓解了机床一厂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改善了企业“大而全”的组织模式。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内部管理效率明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迅速增强。鉴于这种模式取得的良好效果,沈阳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都可以运用和发展这个模式。由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原料或提出样品的样式和规格等要求,必要时提供技术和设备,给予一定辅导,由抚顺装备制造业企业完成相应生产和加工环节,并收取一定费用。即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主要进行产品的最终组装、研发、提供关键技术和进行附加值高的配件产品生产。而抚顺配套企业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批量低、专业性分工要求高的各种配件和半成品。这种模式的广泛应用将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及沈抚共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整体迁移模式
造成整体迁移的重要原因:一是一种具有更大增值能力的新兴行业造成了行业的成长替代。二是企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企业须向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迁移。
沈阳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为零部件加工和配套企业,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而沈阳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端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制造,重点培育和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加工和配套环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那些已经失去优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迁移为大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同时,随着沈阳的发展,各种要素价格持续上升,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逐步提高。此时,中小企业应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域,将企业迁移到具有区位优势的抚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合作研发模式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实力有限,或创新能力不足或生产能力不足,产业链短,因此,合作式的生产、研发的模式也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合作研发模式体现在前后向关联企业的合作、生产型企业与研发型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上。首先,由于装备制造业工艺复杂,生产环节较多,造成一些企业只是在某一领域上有所擅长。这样,处于前后向关联的企业可根据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形成集群优势。其次,生产型企业应加强与创新研发型企业的合作。研发和创新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沈有一定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与抚顺生产型企业合作,以弥补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也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在科技创新中,基础研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之后的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基础研究是一项新产品诞生的基础和前提。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发源地,因此,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抚顺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以及一批重点大学,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禹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篇6
知识点面面俱到,没有根据不同类型学校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区分。缺乏生产实际内容,对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介绍不足,不能全面反映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2)教学手段与方法相对单一
仍以教师单方面授课为主,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安排,课程教学为32学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尤其目前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更进一步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追赶进度,学生无暇思考,只能填鸭式被动接受。而一旦某一环节跟不上,则会一步落、步步落,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3)现有授课计划
对于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足,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的机会不多,对于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书本理论的层面,遇到实际问题不能有效应对,违背了课程内容组织强调实践性与实用性的初衷。
4)考核评价机制单一
一般仍取平时考勤、课堂作业与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学生为考勤而到课堂,身在课堂心在外,临近考试就突击死记硬背,不会花时间去主动思考,更不会去深入研究如何应用所学到的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原理与方法,极大损害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综合创新能力的发展。
5)伴随高校扩招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生源规模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走上讲台,他们虽然储备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却在自身实践经验上有所欠缺,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中的金属切削机床设计和夹具设计等都需要丰富的生产实际经验作为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
2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2.1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把握工程教育要面向工程实际的基本原则
对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过程,不仅仅关注结构与功能原理的实现,也要从经济性、安全性、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等方面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技术项目来加以考虑,全方位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更多地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和钻研精神以及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这就对教师本身在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技能、教学与管理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2.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要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目标,以培养行业认可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为导向,突出学校与学科专业特色,紧随生产与社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与领域的需求相结合。以此为原则,保留原有教学内容中的经典核心部分,删减或剔除与专业认证目标不相符合的内容。针对湖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面向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及数控机床产品设计制造的专业培养特色,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矿山机械装备与工程机械装备的设计方法与过程,对于金属切削机床的设计着重讲解数控机床的主传动系设计、进给传动系设计与典型部件设计,减少普通机床设计相关内容。机床控制系统设计重点介绍数字控制技术原理与设计过程,其它控制方式酌情删减或剔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增补介绍反映本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做到融经典、基础、实用、前沿于一体。适当淡化教学内容中的深奥理论知识,增强应用与实践,增加实验与实践教育环节时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多地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与企业沟通联系,创造机会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直观接触与动手实践,深入理解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强调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精心组织,讲深讲透,如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几何表面成形原理和机床主传动系设计过程、夹具定位方案的设计与分析等。对于物流系统设计和机械加工生产线的总体设计,则可以采取学术讲座的形式加以介绍。
2.3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求,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要针对工程实际,可以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综合设计、小组学习、项目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工程意识和设计技能。教师也要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形势,将国际上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成果传递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主观学习积极性。如为使学生对于装备制造业有清晰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学习的热情,在绪论中详细介绍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多方搜集资料,以详实的图片、文字、视频和数据资料深入透析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与作用、我国装备制造业迄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鼓励学生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训练学生的独立分析与思考能力,教师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布置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分组讨论,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和点评,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难点与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讨论与专题作业。讨论与作业的形式也需多样化,以便于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创新意识。
2.4考核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必不可少。在常用的平时考勤、课堂作业与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评价机制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拓展,以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态度和意识。针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特点,采取“日常课堂教学考核+创新实践考核+期末闭卷考试”模式。日常课堂教学考核从考勤、课堂讨论、课堂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等;创新实践考核结合实验教学进行,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期末闭卷考试适当增加主观题和应用型试题比重。通过考核评价机制的多元化拓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篇7
随着经济发展,相关课程设置也出现相应的问题,具体变现如下:第一,目前主要的相关课程内容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原有的课程内容基础之上的,沿用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课程内容的改动也很少,所涉及到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在课程中提出较少。此外,教材的内容大多是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与具体实例方面介绍有明显欠缺。第二,目前开设的课程实验多表现为验证性,即在原来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实验验证来完成,这种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难以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的处理能力。第三,现行的教学受到了国家现有的教学大纲限制,导致教学模式的死板、不灵活,更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第四,课程模式在实体知识传授过程当中与实践脱离,在教授时,一般采用传统模式,即课堂讲授,但是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授方式,理论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教学模式脱离了时代的需求,更严重阻碍了相关领域的更新发展。最后,在课程所用的硬性教材内容老化严重,跟不上国际先进科技的步伐与前沿技术的更新,导致学生在学校内学会的知识到社会上一无用处,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与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
因此,综合现阶段我国在该专业教育模式与理念上出现的偏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各个路径:第一,要建构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在新时代下对新科技人才培养的传略目标转移。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必修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在于解释机械制造中的相关装备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等。其课程的设置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在相关技术领域方面获得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在将来社会进化与工业进步的进程当中做出贡献。第二,这门课程涉及的实践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机床设计与应用、零部件构造与生产、常用构件的设计以及生产装备流水线运作流程等方面内容,虽然此类内容在之前的学习过程当中都有相关涉猎,但是,作为一个专业型人才所需掌握的知识,只通过前期学习是不够的,在如何操作也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也有明显欠缺。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培养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只局限于在课堂当中通过教师当面的将讲授,或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图片,都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些知识。所以,在教学不仅要开展理论教学的多样化,还要注重对实际操作的培养,开展实践课,让学生真实面对机械部件,细致、生动的了解真实构件的结构与生产。第三,教学过程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处理能力培养。对于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来讲,机械专业问题是在今后日程工作中所必须面对的,如何解决才是真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在知识教授过程当中,教师时常设立问题,借助互联网找出前沿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法,让学生在思考当中学会,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与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理论教学绝对不是简单的只关注课本知识,而且还注重对前沿科技知识的把握,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利用网络资源,下载或浏览相关前沿科技,如我国在精密仪器制造商最新成果,以及国外最新成果,通过类似举措,不断的扩充学生与老师的知识量与对相关知识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的跟随时代进步的步伐。
篇8
近几年,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整体稳定,围绕“十二五”规划和“3341”项目大力发展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并以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自主创新为动力、产业承接转移为方式、企业重组整合为突破口,不断增强了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主要来自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和庆阳等地区。其中兰州装备制造业行业众多,包括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主要发挥了兰州的交通枢纽和甘肃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的优势。天水装备制造业主要是电器制造和机械制造,交通便利是最大的优势。白银装备制造业主要来自能源生产和资源加工,凭借其煤炭和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优势。金昌装备制造业主要来自化工和矿产加工,依托其镍矿藏资源优势。庆阳、平凉等装备制造业主要来自石油产业和有色金属,发挥了丰富的石油、金属等资源优势。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主要以政府力量、交通优势及资源优势为推动力,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以企业自主发展为动力,形成了独特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可有效提升工业化的进程。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甘肃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的推动下,在机床设备、新能源装备制造、通用设备、电机设备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同时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在全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
1.2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相比,甘肃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足,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虽然甘肃省个别装备制造企业拥有优势产品,但总体来看高端产品还是比较缺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体系。目前,甘肃省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依赖引进、吸收、再创新,对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缓慢。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细分行业差异较大。甘肃省装备制造大型企业基本按照全生产要素的模式发展,而中小企业则规模不足,生产要素短缺。产业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而价值链高端的产品较缺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1.3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1)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甘肃省制造业分布不均匀,呈现各自为政的态势,若能发挥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联动作用,不仅可以扩大服务业的范围,而且可以有效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强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需抓住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集中精力攻克技术难关,并通过服务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良好的设计。通过积极构建各级工业设计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可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新品研发、成果宣传、品牌建设等发挥积极的作用。
(2)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的员工制度、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需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办法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建立以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各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相关服务业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建设从产品研发、成本控制、加工生产、技术培训和产品检测等多方面的支撑服务体系,培育一批高水平、高标准的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跨区域、跨行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合作机制,积极支持联合攻关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难题;有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水平,积极推广科研成果并应用于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研发中。
(3)优化结构配置,培育装备制造企业集群,促进两化融合积极优化资本要素配置,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有效完善技术要素配置,利用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实现“引进消化再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培育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速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设计、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有效促进两化的融合。
2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建立了数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使得工业设计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设计专业机构1200多家,从业人员约30万,年产值约300亿。从区域分布来看,工业设计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型制造企业的工业设计机构已达200多家。
2.1甘肃省工业设计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
甘肃省工业设计起步较晚,无论是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还是众多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还不到位。多数企业对工业设计仅仅理解为造型设计,没有认识到工业设计在品牌形象、人机分析、虚拟仿真和受力分析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甘肃省工业设计发展中,2010年由兰州理工大学发起,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批准成立了甘肃省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同年兰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成立了兰州市工业设计创新服务联盟,为装备制造业和工业设计的结合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服务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创建了甘肃首个工业设计信息网站平台,服务联盟现建设了兰州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
2.2甘肃省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美国哈弗大学的迈克尔提出价值创造是由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过程完成的,该过程称为价值链。在装备制造业中,工业设计渗透到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其包括利用工业设计技术和方法对产品进行外观设计、结构优化、功能定位、文化内涵赋予和情感体验设计等一系列活动。目前是甘肃省贯彻落实“工业强省”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机遇期。甘肃省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传统产业做优、支柱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的三大战略,都需要依靠工业设计提升产品的外观、性能和品质,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针对目前发展现状,构建面向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势在必行。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可有效集聚装备制造业相关的企业、科研高校、设计机构、设计个体和原材料提供商等,为他们提供便捷的相关服务,将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设计资源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3面向装备制造业的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建设框架
面向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以兰州为立足点、以甘肃为重点服务范围,为甘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信息、人才、技术、方案和设备等资源,包含公共技术研发与信息共享服务、设计创新与资源引进服务、成果推广与交易服务、人才培养与培训服务、成果评价与测试服务等,将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相关的机构提供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有效的服务平台。
2.4建设工业设计服务平台的技术手段
服务平台将采用主流的J2EE应用框架,B/S三层体结构,可兼容多种工业设计应用服务,实现系统的跨平台运行,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兼容性和扩展性。对政府、企业和高校等不同用户,设定不同类型的用户权限,提高服务平台的安全性。
篇9
一、机械工业是为能源发展提供装备的重要产业
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总体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茅,我国发电设备的产量占全球60%左右,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产品技术逐年提高。世界最大的单机容量泰山核电机组1号机组175万千瓦核能发电机成功研发,我国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充电桩、高压绝缘套管等一大批长期受制于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我国在能源装备的其他方面这些年也有了长足进步,许多产品、许多关键技术已经替代了进口。但是,机械工业也是生产规模大、生产战线长的耗材耗能大户,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还有很多产品能源排放超标、技术改造乏力、工艺水平落后、高效节能等高档产品供给不足。在资源制约、能源安全与环境约束矛盾加剧的形势下,机械工业为能源产业和能源的生产、消费提供高端的产品以及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带头节能减排;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社会提供先进、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设备和产品,为各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十二五”以来,我们按照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创新驱动、绿色为先的战略推进中做了一些工作。我们加快发展核能、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煤炭清洁利用及海水综合利用装备,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并且努力高质量地满足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等行业对高效、节能、低排放产品和装备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节能减排工艺设备,提高设计、制造环节的能源材料利用率等措施,加大推进自身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步伐,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产品升级,努力为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做出贡献。当前,机械工业正在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在加快推进全行业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升级。
二、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
各行业都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面对着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强相关产业间的合作协作,拧成一股绳、一股劲,共同破解难题,实现协同创新,才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振兴步伐,共同行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履行责任。这次会议就是以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生产转型发展为主题,邀请各界精英共同探讨今后能源装备发展如何适应国家能源市场生产、消费方面的需求,从而实能源装备的高端制造化。我们也将广泛听取来自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见,以全力推进机械行业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及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王瑞祥 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篇10
1.2施工单位的素质水平不高
施工单位是整个施工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执行单位,但是不少施工单位为了利益,不设置内部质量检测机构和不建立有效的监督措施。通常施工单位会使用一些不法的手段获取利益:例如,在签订合同时,尽量将条款简化,而不是具体细致的描述。在竣工阶段使用自身的角度来计算工程量,制定定额子目的价格等。安装工程使用材料的价格大量使用高价低质的材料,埋下施工隐患。
1.3建设单位因素
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求增加建设的内容,提高施工标准。这会使施工过程中出现困难,虽然说施工过程的设计变更以及签证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怎么将设计变更费和签证费合适的处理,因为这将会对整体的工程造价造成影响。施工单位要利用的自己的专长有效的将费用上报给建设单位,实现对造价的合理预算。
2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2.1制定合理的安装造价目标
在施工工程开始时,充分研究施工图纸,招标文件的内容,以及施工合同中存在漏洞的条款,针对工程的特点,找出投资的关键所在,制定应对的方案。在安装过程中,管线的布置比较多,会有交叉的现象出现。因此,在施工前审查施工图纸的可行性,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提出的要求,进行合理的确认和执行,如果发现图纸的矛盾之处,要实际是向设计单位要求重新设计。
2.2运用多种询价体系
在机电设备安装的过程中,因为涉及的系统繁多,各种材料,设备的种类也很多,采购材料设备的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因此,要严格的把控材料的采购价格,在进行大型的材料设备采购时,设备的价格较高,对造价的影响最大。可以使用招标采购的方式来筛选供货商,组建评标小组将设备价格降低,并对供货商进行考察,最后确定合适的供货生产商。
2.3提高造价人员专业素养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需要考虑的方面有很多,是一项技术和实践性质较强的工作。因此对于从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要求,就是其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能否为工程项目实现高效、高质量的成本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在如今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情况下,物价的飞涨对于这些工程周期长的项目来说就更加需要此类的专业素质人才来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必须将工程行业的实际需求与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相关企业和单位所需求的工程造价管理型人才。
篇11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需要而设置的,是将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专业学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对提升学校专业学位办学层次、完善学位授权体系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面对这种新型的专业学位类型,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试图探索行之有效的工程博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加强培养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对于培养单位来说,规范管理主要是在工程博士教育过程中明确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学院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针对工程博士教育的特殊性,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有效保证了工程博士的教育质量。
(一)从学术方面到实际应用能力,明确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
知识方面:应该具备机械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能力方面:要具有科技开拓创新精神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对新技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引领企业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中不断前进,持续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素质方面:具有相对专业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团结并能领导企业的研发团队,实现企业的组织创新;具有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企业生产发展的改革能力。
成果方面: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二)从硬件到软件,注重导师团队的建设
目前,学院拥有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研究平台;拥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2个国家级基础教学平台;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拥有机械基础课程实验中心、机械学科专业课程实验中心、先进制造与装备技术综合实验中心等3个教学科研实验平台。
除此之外,学院教师队伍中有20多人次分别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重点项目负责人、重大专项负责人。学院专门从这些专业教师中选聘承担过国家重大专项的教授、博导担任工程博士的导师。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环境,学院都为工程博士的教育质量保驾护航。
二、探索建立适应工程博士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
博士生的课程学习阶段担负着夯实基础、拓宽视野的重要作用,是博士生进行后续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学院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设计了个性化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实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学院为此特开设了以下学位要求课程:先进制造工程学、现代设计学、现代优化方法及应用、计算制造工程学、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学生在其课程学习期间, 除校级公共必修课程与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外,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从学院设置的学科课程中选修2~3门专业课程进行学习。
依托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等国家重大专项招收的先进制造工程领域工程博士生,必须实质性地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研究,是为了服务国家重大专项需求。学院专门为工程博士开设了《先进制造工程学》课程,该课程强调信息学科与传统机械制造学科的融合,要求教师以精密技术和自动化为核心,以制造学科为基础,以数字化装备、汽车工业及信息产业为支撑, 加强先进制造技术在信息产业、生命科学、环境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及教学, 并要求逐步加大应用性案例教学的比重。典型科研案例讲座关键在于注重学科交叉,着眼于科研方法的创新、研究思路的拓展, 这种案例教学法近年来在国外的一些博士课程中广泛采用, 并已证明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从而提高工程博士生的综合科研素质。特色课程《先进制造工程学》不仅涵盖了学院的优势与特色专业领域,而且依托学院在机械制造学科发展上的经验和探索,凝炼了众多学科专业博士生导师多年科研成果和学科经验,使得该课程成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习逐步向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转化的桥梁。
工程博士各专题课程的设置是根据学科发展动态变化的,具体内容由各授课教师策划。近年来,数字制造及微纳制造技术已成为先进制造领域的热门,这在授课教师开设的专题讲座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学院在《先进制造工程学》博士生专业课程中设置的专题讲座有:数字化制造与智能控制类专题讲座、微纳制造类专题讲座、其它先进制造类专题讲座。这些学术专题讲座主要突出一个“新”字,包括本学科最新科研动态、学科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或前沿性问题的新发现、新学说,以及教师本人的最新科研进展。该课程对学生专业领域创新思维培养是具有一定效果的。
由于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引领企业技术创新的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因此与学历博士生相比,工程博士的课程体系还专门增加了15个学分的实践环节,其中,专业课程实习实践4个学分、专业设计3个学分、工业实习8个学分。为工程博士量身定置的实践环节学习年限要求不少于3年,单从时间上看,这在工程博士培养年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更凸显出工程博士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拔高。
三、严把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关
工程博士的培养实行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制,由双方组成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工程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与学历博士相比,工程博士更注重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工程博士学位论文是这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并且最能反映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学院拟从以下3个方面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题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在课程学习阶段后期或结束时启动。校、企导师组根据学员的自身条件、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学生在对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书面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由培养单位组织导师及来自企业的专家进行审议,重点考察学员拟进行的学位论文研究是否有可能达到机械工程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水准。
(二)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论文中期考核安排在开题报告后约一年左右进行。学员根据论文研究进展完成如下内容的考核报告:论文研究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分析、拟作调整的内容及方案、工作计划调整等等。在研究过程中允许对论文研究范畴作适当调整或补充,凡对开题报告内容不存在颠覆性的改变,则可继续论文研究工作,否则应重新开题。
(三)学位论文的评审
为了保证和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从1999年开始就在院系一级试行博士学位论文双盲预审制度。博士学位论文双盲预审指的是评阅人、论文作者及与作者相关的一些信息均予以匿名,然后在博士学位论文正式提交审核之前,所在学院的研究生主管部门对论文所做的最后一次把关。多年的探索充分证明了推行双盲预审制度确实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起到了非常有效和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学院决定沿用博士学位论文双盲预审制度来控制工程博士的学位论文。
四、结语
与学历博士相比,工程博士的答辩增加了论文评阅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博士最后答辩管理的监控力度。总之,学院从工程博士的招生到培养以及最后的学位授予,都建立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培养质量保障管理条例。尽管如此,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亟待提高与完善,以便工程博士培养更适应企业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宜.《先进制造工程学》博士生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5).
[2]范巍.中国博士发展质量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
篇12
[1]任建平.现代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修[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杨文明.数控加工及数控机床的维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92.
[3]刘永久.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FANU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 安荣,张信群.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4):67-70.
[5] 李永祥,王峰,兰菲,等.虚拟仿真系统教学法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26-331.
[6] 邓岐杏,陈伟珍,张海明.数控课程项目化教学中数控仿真系统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1(12):133-134.
数控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吴金娇,刘树青.虚拟数控机床在数控维修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1:75-77.
[2]王卫东,李海清.虚拟现实技术在数控维修软件开发与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31-34.
[3]顾东阁.浅议虚拟数控机床在数控维修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20:167.
[4]姚兴军,刘连军,张凤阳.虚拟数控机床的开发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10,06:101-103.
[5]周汝德.大理州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
[6]杨锐英,刘福军.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
数控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李金华,姚芳萍.虚实结合的数控机床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5(04):65-67.
[2]周忠博,王,黄民.数控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3(01):82-86.
[3]滕凯.具有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功能的数控仿真软件的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2(02):107-110.
[4]王飞,侯文宝,白春艳.西门子802D数控系统在激光加工机床中的应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7,06:57-59.
篇13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5日
装备制造业对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陕西省的经济竞争力。目前,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制造能力强而自主创新能力弱、规模总量大而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技术创新总投入高而新产品产出不足的局面。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2013~2014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分析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产业规模效率及产业内部技术进步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进一步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加速陕西装备制造业新崛起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基于DEA的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测评
(一)DEA模型简介。DEA模型是一种评价技术创新效率的非参数方法。本文选用的是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在1978年提出的针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CCR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每个决策单元(DMU)的输入和输出指标向量为:
(二)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DEA测算。本文借鉴已有研究并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与精炼性原则,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设立如下指标: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投入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指标。
由于研发具有滞后性,投入与产出不同步,本文设定1年滞后期,以2013年相关数据为投入,以2014年相关数据为产出,基于DEA方法的CCR模型,借助Deap 2.1软件,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输出结果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2014年技术创新效率。DMU代表装备制造业所包含的七大类子行业。从表1测算结果来看,只有专用设备制造业(DMU3)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DMU6)达到DEA有效,而其他五个子行业均为非DEA有效。可见多数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创新产出效果不理想。DMU3和DMU6的技术创新效率最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DMU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DMU7)和通用设备制造业(DMU2)的技术创新效率较高;而金属制品业(DMU1)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DMU4)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表1)
为进一步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现状进行分析,本文按DEA所测算的整体效率值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排序,并按照输出结果给出松弛变量,以期找出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因为投入冗余造成的效率不高,还是因为产出不足造成的效率不高),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专用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DEA有效,说明这两个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技术创新机制运作良好,创新产出效果较理想。而其他五大类行业均为非DEA有效,可见这五大类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投入要素利用不充分,或者产出能力不足。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两个投入指标(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投入冗余,两个产出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产出不足,说明这两个投入要素未得到有效使用,属于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产业,由于装备制造业产业体制的制约造成产品处于低技术含量水平,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使得知识性劳动成果较少;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结果输出中投入指标(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表现为投入冗余,两个产出指标(发表科技论文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出不足,说明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未得到有效转化,技术创新成果缺乏,新产品创收能力不足。(表2)
(三)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DEA评价结论。通过应用DEA模型对2013~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中,DMU3与DMU6为DEA有效,说明这两个子行业较为充分地利用了技术创新资源,且技术创新产出效果较好;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的纯技术效率整体较高,DMU3与DMU6技术与规模均有效,DMU7、DMU2与DMU1均为规模收益低递增;DMU5与DMU4为规模收益递减。另外,相比较而言,传统的装备制造工业创新能力更低,而技术含量高和综合竞争力强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更高。
2、根据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结果,专用设备制造业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最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与金属制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居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最低。
二、总结及建议
通过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发现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多数子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创新资源利用不充分,技术人员创造力不足,大型设备利用率低,政府支持效益差。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需要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加大企业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并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市场机制优化等手段促进企业新产品销售,提高企业创新收益。
(二)陕西省应在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和知识投入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人才及技术潜力,提高创新人员的创造力和技术产出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扩散能力,同时提高进口设备的利用率,从而提升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
(三)陕西省需要进一步增加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政府资金投入,并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服务保障等方式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慧珍,杨嵘.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1.21.2.
[2]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