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科技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材料化学专业教育课程论及教育理念的发展,我们根据材料科学发展规律,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优化调整(分别为2008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我们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体现材料化学专业教育特色,完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方法论教育。
3.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反映社会和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我们倡导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走进课堂开展必修课教学,实现在校内与企业的对接,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办学特色不明确。专业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材料化学课程体系的基础课平台不够规范,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等等。此外,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时间短,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等问题。近年来,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思考。
2.课程设置理念滞后。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受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狭义专业概念的限制,不够重视独立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取向、市场前景等的考虑程度不够周到等问题。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受到本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和有雄心的智者。
3.实验教学条件欠缺。优化实践教学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分类指导,分流培养”。学生可根据个人从业需要,撰写高水平的实习报告,获取名副其实的学分。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进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进程。三是增设创业实践环节。学生可通过创业训练、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而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因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原因,欠缺根据学生需要安排实习和创新性实践内容。
4.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师资队伍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执行者,也是培养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主导者。先有优秀的教师,后有优秀的学生,再有品牌专业[2]。材料化学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加大力度引进了固体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数名,充实了本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各方努力引进高水平教师,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反映。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通过选择、整合与调适课程体系等措施优化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专业基础课内容。
(1)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内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随着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科学化,有必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此门课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思维模式和获取知识的习惯,这个阶段也是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转变成大学学习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我们认为无机化学理论部分内容是无机化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元素部分内容是辅助部分。目前无机化学课程详细介绍理论部分内容和元素部分内容。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的三届(2007、2008、2009级学生)9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名同学不赞成全部介绍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而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学方式完成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元素部分内容我们采取了抓典型元素性质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通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个元素、一族元素或一类元素;逐步了解结构—性能—功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查阅参考书、手册汲取知识的模式。其余元素部分内容我们设置为自学内容。(2)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数学思想和数理方法论的任务。高等数学是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生物、化学、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材”类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而随着材料化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日益加深,定性定量分析发展迅速,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计算时需要更深的高等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把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类”高等数学调整为“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同时我们在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中增加了线性代数的内容,以便达到材料结构测试和性能计算的知识要求。(3)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的优化测试方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广发和苛刻,对材料性能及其组分和微观结构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因而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测试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实验方法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急速增加。因此我们把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具体做法是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材料结构和性能测定仪器的原理,然后到实际仪器设备房间进行教学。学生在仪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内蒙古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仪器设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样设置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以专业前沿知识讲座充实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当随着社会、企业、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知识。材料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常常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前的人类材料科学知识的概括。所以,任课老师要根据自身研究工作经历及时充实现代材料科学知识,优化课程内涵结构。材料化学专业老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将现代材料科技成果恰当地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用新的材料科技内容去改造、替代、充实陈旧的教学内容,并处理好知识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二是开设材料加工新技术课程内容或开展材料设计加工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三是开展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最新科技成就的专题讲座。
2.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类型。
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的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3]。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上,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开放所有实验室,给学生创造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目前,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材料化学课程体系要求能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以往三四十人的实习队伍进入企业、经济实体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今,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实习生很难进入车间进行实地实践学习,微小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大量实习生,加上专业实习经费的缺乏等原因,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无法实现“大部队”形式的实习任务。所以,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优化。我们设置了适合地区特点的、按学生兴趣分成由五—八人组成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微小企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微小企业完成实践教学课程时我们注重学生自身管理和实践指导老师巡视管理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习效率和学生安全问题。改变材料化学专业现行毕业论文模式,允许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选择课题,可以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也可以在科研所、企业、经济实体完成毕业论文课题。
篇2
增加实用的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笔者学校根据课改“16字方针”(德育为先、因材施教、贴近企业、突出能力),在专业课程大纲、教学目标及专业课校本教材的选用上首先进行改革。专业课程大纲设置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广泛调研,使开设的课程能满足企业岗位知识、技能的要求,又使学生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经过两年的摸索,将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分为四大块:基础内容,专业相关内容,人文和社会科学相关内容,实验及实践内容。教材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没有创新的教材,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会困难重重。传统教材有严重本科化的痕迹,对技校学生来说知识太难、太深,内容太多。学生拿着厚厚的教材一筹莫展,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课程改革中,笔者学校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度,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将学习内容更为实用作为目标。在实践中,通过校本教材逐步实现这一目标。校本教材中精简和更新了教学内容,进行了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按照内容少而精、增加学生自主性的原则,根据课程的特点,在精、新、易懂上做文章。还以实施实验选修和设计为切入点,推动教学改革,完善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2.增加实践性课程
减少理论授课时间实验室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笔者学校加大了对专业实验室教学设备的硬件投入,使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在教学计划上,增加了实验的时间,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增加学生在时间上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以我为主”,在教师引导下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制订方案、动手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增加企业实践的机会
减小学生和企业的距离课改的方向是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岗位技能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也关系到企业对学校培养对象的认同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同。笔者所在专业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市内的医药生产和销售等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企业实习让学生认识药剂专业的行业概况,初步了解处理流程,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扩大知识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习期间感受企业氛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为学生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4.增加考核的方式
避免“一卷定终身”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改思路。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对学生考核采取以能力为主的多方位综合评价。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机制和考核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中职生,其教育应是就业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所以笔者认为考试不应该把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作为重点,而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为指向。针对学生考试搞突击的局面,笔者学校在课改过程中将考核形式多样化,用开卷考、口试、实验操作考试、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代替传统考试。多样的考试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让他们真正理解、掌握、运用书中的知识;同时便于老师在命题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试题的灵活性,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5.增强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传授知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对象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启发学生自觉运用创造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去探索新的理论和形成新的概念。笔者学校积极探索项目课程下的理实一体化、模块化教学工作。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把形象性与生动性、科学性与启发性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通过教学环节,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到的课程知识,拉近与知识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6.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网络时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课程建设现代化的标志。笔者学校教师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等教学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和直观化,克服时空限制,因材施教,使知识、信息迅速传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校内外相关的网络资源,作为该课程教学的参考资料,包括电子书籍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的实验环节中,笔者学校充分运用视频影像,把学生的操作拍成视频,让学生观看,查找自己的不足,加深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3
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不单纯是专业知识结构和储备的比拼,更多的是思维创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表达感染能力、外文写作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较量。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法学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同时也扩大了比赛的参与对象。事实上,这类竞赛并不局限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拥有同等的机会,从而使其比较容易在高校中普及。
2.它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能让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尽管案件进程以模拟的方式进行,但技术层面的仿真程度并不亚于真实案件的处理,有助于磨练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它能让学生真正在专业的环境中使用外语,而不只是进行一般的交流,这也是国际化培养的重要一环。
3.它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国际声誉。
相比于同境外特定数量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在汇聚了众多国际知名院校的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上取得佳绩,更有利于展现一所高校的培养实力,提升其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特别对于以法学为基础和骨干的综合性高校或专业性院校而言,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对于本科生的国际化培养,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从资源投入还是从培养效果方面考量,它都是值得尝试的优秀教学手段之一。而且,它与传统的法学本科生教学模式没有本质的冲突,甚至可以说,它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补充。
二、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组织和功能
对于法学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一是培养模式和培养手段符合国际化标准,即培养过程的国际化;二是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和优秀的国际化知识机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综合素质,即培养结果的国际化。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途径,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诉求,也是高校本科生培养国际化的终极目标。但从实践来看,对培养过程与培养结果的结合并不尽如人意。譬如前文提及的各种交流项目,很多时候这种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投入,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从其组织和功能上恰好可对这两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衔接。现有的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主要发端于欧美,以国际性司法机构为模本,模拟并再现庭审过程。它以既存的国际法规则为基础,融合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特点,一般均属于国际高水平的模拟法庭赛事。目前引入中国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赛事诸如“杰赛普”(Jessup)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拉赫斯”(Lachs)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史丹森”(Stetson)国际环境法模拟法庭竞赛、“普莱斯”(Price)传媒法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竞赛、世界贸易组织模拟法庭竞赛等。这些国际模拟法庭通常分为两个竞赛环节:书状和口头辩论。其中,书状环节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参赛学生在专业外语写作、学术规范应用、逻辑框架建构以及法律检索与研究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而口头辩论环节则能体现出参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等综合能力。
这种优秀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并非与生俱来的,恰恰是学生通过准备并参与上述竞赛的过程,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在上述各方面形成质的飞跃和提升,从而适应国际竞争的需求,这也是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能够作为法学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手段的原因所在。事实上,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方面并不弱于国外知名大学的学生。但在口头表达、逻辑分析、说服力和感染力等综合能力的叠加与构建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与我们传统的培养模式有关,也正是要通过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这一新型教学手段克服的难题。简言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培养的基础,而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则是提升与飞跃的过程。由此可见,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本身具有教学的功能,是对传统教学效果的深入和强化。必须指出的是,在法学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方面,我们决不能否定或忽视传统方式的功用,但这种国际竞赛教学方式确实可以成为有益的补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还是其他国际化培养手段的试金石。正如前文所述,这些竞赛是学生国际化知识结构的比拼,是具备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较量。竞赛成绩的优劣,能够较为直接地反映出法学本科生培养国际化的成功与否,也能间接体现出学生未来国际竞争力的强弱。遗憾的是,截至目前,中国高校学生在这些国际赛事上的表现并不理想,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运用
正如上文所述,在法学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方面,指导学生参与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然而遗憾的是,与庞大的法学院数量相比,愿意参与这类竞赛并尝试这种新型教学手段的高校并不多。即使是积极参与的院校,尽管对际模拟法庭竞赛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但在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别是,只把这类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视为一种课外拓展活动,而没有作为一种国际化的教学方法。譬如实践中,许多高校仅对参与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学生在评奖时给予一定加分,但并不作为学分加以认可,这就限制了许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现有的法学本科生培养模式下,也导致了本科生参与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比例偏低的问题,客观上遏制了其发挥作为国际化培养手段的作用。在教师层面,许多高校对教师的指导工作并不计算工作量或不计入课堂学时,也抑制了这些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从而影响了这一教学手段的效果。因此,要运用好这一教学手段,就必须匹配一定程度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及配套的激励措施,否则很难发挥应有的成效。
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另一个缺憾,是参与度相对较低的问题。由于竞赛本身的规模所限,每种竞赛中能够参与到比赛进程的学生不过五六人,相比于任何一所高校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数量而言,这一比例都是极低的,那又如何发挥它们在本科生培养国际化方面的辅作用呢?事实上,我们可以更加宽泛地看待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并把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譬如,可以一项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为依托,在每一学年度开设选修课程,把该课程的讲授作为选拔参赛学生的一部分,而对最终参赛选手的指导则作为该课程的延伸,这样既能保证让最大限度的本科生参与到这种教学模式中来,也能使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手段得到完美结合,不仅契合目前各高校普遍施行的法学本科生教学体系,也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按照这种思路,如果选取若干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作为依托的话,现阶段能够将绝大多数法学本科生纳入到这一教学模式中来,从而真正实现其国际化培养手段的功能。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还是展现一所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其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最佳媒介。在这方面,亚洲范围内如新加坡、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已经走在前面。这些国家中一些著名大学的法学院,已经多次在世界著名的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中夺冠或进入前三甲,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该高校乃至该国整体法学培养水平的认知。
篇4
一、科学课记录的现状分析
1、记录完成,下课就丢了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有教师分发记录单、学生根据自己的或是自己小组的研究实验,认真填写记录单。并做了展示汇报。可是到了铃声一响,我们的学生就离开了教室,教师则整理好实验器具也离开了,记录单则留在了课桌上。无法让记录单成为我们学生、我们教师资料的积累。也就无法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
2、记录单设计不规范
我们常看到一些记录单上填写内容并不是我们学生所能完成的部分,或是过于简单,或是过于繁琐、复杂;有的记录要求过于笼统,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有些记录单子无法真正看出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结果;还有一些实验它本身并不需要记录,也被放上了记录单子;可以说是在浪费我们课堂的时间。
3、记录指导不到位
在我们出去听课的时候,我们常会发现有许多小组在科学实验时并没有按我们老师记录单子上的要求去完成,有的小组在记录的时间上花得相对较少,使得最后在交流时单子上还只是寥寥数语。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记录单该如何填写不清楚,不能很好的完成,只能基于教师在实验时走过来的“指导”。教师对记录活动所用的时间、填写的要求、怎样分工填写、如何有效地填写等问题都必须提前考虑,并做出相应的指导。
4、记录的展示与交流没有精心设计
主要表现为记录后展示与交流过程简单、无序、随意,事先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没有发挥记录对探究活动应有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在研究过程中爱什么时候写几笔就写几笔,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堂课下来那些没有机会参与汇报的学生的研究记录更是“藏在深闺无人识”。汇报后教师对记录没有做出具体的评价,对否?错否?有没有什么指导意见?糊里糊涂就过去了,给学生的感觉仿佛这研究记录只是用来装装样子的,没啥大用场,只为“秀”一把,没有发挥记录应有的作用。
5、记录没有纳入到学生的学业评价中
现在大部分科学教师在课堂中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记录,而且缺少对学生记录的评价,在课后总是把记录纸不当回事,随便学生怎么对记录纸进行处理,长期以往孩子们对记录的兴趣、主动性会荡然无存。
二、探究活动中学生记录的优化策略
1、激发学生的记录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记录
记录对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成效意义重大,但如果教师仅仅把记录简单地当作一项任务强加给学生,让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那么记录的作用就完全得不到体现。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记录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发展水平,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可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只有激发学生的记录兴趣,学生记录的热情才高,才乐于记录,同时记录速度较快,更好的发挥记录的实效性。
2、激发学生有意的捕捉信息,并如实记录信息
信息的记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融会于整个探究活动之中,所记录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和发现,因此科学课的记录根据需要出现在科学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区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不断推动科学探究的进程。
在探究活动前——提出实验设想并设计方案时,有效的科学记录要把学生的思维火花集中起来,进行梳理后记录在案,为科学探究奠定基础。例如:实验目的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怎样安排及操作实验的过程、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作出的预测等。
在探究活动中——动手实验时,有效的科学记录把观察、动手操作和比较异同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再在交流汇报中反馈成口头语言表达,使学生思维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亦能处理得更加完善。
在探究活动后——验证得出初步结论时,有效的科学记录则是把实践操作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加以“内化”。由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已经做好相应的记录,就很容易把实验的初步结果反映在实验记录上。
信息记录只有建立在有意观察的基础之上,只有融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让记录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维碰撞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后形成研究记录的过程中,对各方的见解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演绎、推理、归纳、分析、判断等能力,最终得到一份有较高思维含量的记录。
记录基本要以小组为单位,由研究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充分开动脑筋,提出各自的发现和想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达到信息与思维共享。这样的氛围同时也可以避免掺杂各人的想法和意见,体现了科学记录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精神。记录过程中要求每名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记录观点,尊重个人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敢于把自己独有的观点充分亮出来,不人云亦云。在相互探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能产生一份既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维碰撞又有个性的科学记录表,并且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大家通过记录所获得的信息,也容易分析事实中隐含的理性内容。
4、使用活页记录本,便于保存与查找反思
采用把分散的记录表转化成活页记录本的方法,让每组学生都有一本活页记录本,而且与课本配套使用,方便了学生的记录,使得学生能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次研究记录。学生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科学记录,或把一些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本中,完成之后也可以很方便地收藏保存,有效避免遗失。当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遇到了与以前类似的问题或需要以前的证据时,也便于查找,可以轻而易举地从本子中找到所需资料,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所作的实验记录和当时的想法,这会引起他们不断的反思。
5、让有效的科学课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
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记录的兴趣,应该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让有效的科学课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记录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都有记录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记录的自信心。
学生的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等等,教师都能从学生所做的科学记录中得到信息,并由此可及时纠正研究错误或者改变指导策略。因此,通过对不同形式科学记录的评价,能使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
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记录反映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科学记录也是学生科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证据,因为这上面如实记录学生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记录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一以有机化学实验为起点
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从以上参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学生中,组建本科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长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实验、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学生课题申请、论文撰写、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考研辅导等一系列的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在笔者所进行教改的2个实验班中,实验组有多达18名同学主动强烈要求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由于学生的课余科研活性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因此笔者随后挑选了14名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分成了2组,在一年二期的时候分别进入了两个不同实验室。与笔者以往通过其它途径所带的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思想动机总体相对较端正,除了5个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功利思想较强等原因而中途流失外,其它学生一直踏踏实实,完成了多个环节的课外科研活性内容,坚持到大四完成毕业论文。在进入实验室初期,这些学生跟着老师或不同研究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参与研究生的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汇报等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后,尽管有专业知识的限制,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积极进取学习,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所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技能,熟悉了所在实验室专业中文期刊的检索,也初步懂得了简单实验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的设计。经过一年的培养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并进行了独立的科研实验。在二年二期的时候,利用前期实验结果,指导学生撰写并积极申报省、校级大学生创新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完成时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学术论文,利用取得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等竞赛。以上完成的学生科研课题同时可以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由于科研课题在大三基本完成,因此,在大四时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考研或者其它与就业相关的个性化活动中。通过三年多的课外科研活动及组队参与挑战杯作品竞赛,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培养增强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科研能力,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制力、毅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整体综合素质较高。例如,首先组队的两组学生中先后申请并完成了三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和多项校学生科研项目;同时也发表了学生第一作者的论文或会议论文3篇;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获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由于毕业论文是几年积累的结晶,这些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较高,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本科毕业论文来自于教师科研成果的“拿来主义”。其次由于小团队有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至始至终坚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充电,其中有3个同学从大学一年二期到三年二期暑假,每个寒暑假都能留在实验室做实验,每个寒暑假只休息两周时间。再次,在所带教的学生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不是特别好,只有一人次拿过一等奖学金,但由于综合素质强,在研究生考试中脱颖而出,有5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各一名(整个学院当年考取985学校研究生仅仅3名)。
二小结与重点
院校相比,由于一般院校药学本科学生总体科研素质相比较弱,如何个性化的提高一般院校药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通过小范围的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为基础/起点培养一般院校药学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探索,能够充分发掘出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并激发出了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潜能,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能够为一般院校药学本科生进行科研“早教”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吴建章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篇6
2、研究方法
本实验研究时主要采用五种方法,分别为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验法。研究重点放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两种方法上。下面对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的操作步骤作简要论述。
(1)问卷调查法该实验中,实验人员针对教师和学生立场的不同,提前设计了三份问卷调查,其中一份是教师问卷,另外两份是学生问卷。设计教师问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某省市内轮滑运动课程的开设原因和开展状况,并对8所院校的师资力量、设备器材等情况进行统计;设计学生问卷的目的则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轮滑的原因,了解学生对轮滑运动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统计学生对轮滑学习成果。本次实验中,8所院校内发放的教师问卷共150份,学生问卷(II)共320份,学生问卷(III)共75份。其中教师问卷回收了144份,问卷有效率达到了96%;而由于学生问卷分为两种:学生问卷(II)和学生问卷(III),所以发放与回收时应将两者分开统计。实验收回的学生问卷(II)有304份,问卷有效率保持在95%,左右,学生问卷(III)共回收了75份,有效率达到了100%。
(2)实验法应用实验法对高职院校轮滑运动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实对象选择8所高职院校中其中1所XX年级XX专业的学生。该专业人数共39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12人。与之相对的对照专业人数共36人,男生25人,女生11人。实验法在应用时要做好严格的变量控制和条件控制,并明确好实验内容,准备好实验工具,如轮滑运动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表等。3、调查现状分析经过调查分析之后,发现某省市内8所高职院校轮滑运动课程教学设计均出现一定问题,总体归纳为:院校轮滑运动课程的开设率低、专业教师缺乏、教学器材配置不全、轮滑场地不符要求等等。详细情况如下:
(1)课程开设情况实验调查了某省市内8所高职院校的轮滑运动课程开设情况,统计得出了以下结果。接受调查的8所院校,只有其中6所开设了速度轮滑课程,占了总比例的75%,开设休闲轮滑课程的院校有4所,占据总比例的50%;两种课程都开设的学校有2所,占总比例的25%;除了速度轮滑和休闲轮滑两项运动之外,8所学校均没有花样轮滑、极限轮滑和轮滑球三门课程。
(2)教学考核情况根据调查问卷的回收有效率对某省市8所高职院校教学情况进行考核,某省市高职院校轮滑运动成绩共分为四种,包括实践成绩、平时成绩、身体素质测试成绩以及理论成绩,其中,实践成绩所占比例较大(占总成绩的50%--60%),主要是以实践课为主,平时成绩和身体素质测试也占一定的比重(占总成绩的10%一30%),而进行理论课测试的只有两个学校(占总成绩的10%)。
(3)学生体育运动学习兴趣的特点根据“某省高职院校轮滑运动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学生问卷对所有调查的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内参与程度、课外参与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篇7
1.2注重有机化学和医学交叉教学在《有机化学》讲授过程中,除了要把有机化学的概念、原理和反应机理阐述明白外,还要在每一章节的讲授过程中介绍一下化学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性,用实例来证明化学是医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例如:旋光异构这一章,对于有机化学背景相对比较薄弱的医学专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关键是有些学生认为这一章并不是特别重要,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发生,可以通过一个镇静药—沙利度胺,这一实例来证明这一章的重要性。沙利度胺又名反应停,其成分是两个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可缓解孕妇的妊娠反应。但是欧洲很多服用此药的孕妇产下了海豚状畸形儿,成为震惊国际医学界的悲剧。科学家后来研究发现,沙利度胺的两个对映异构体中只有R型对映体具有缓解妊娠反应,然而S型对映体是一种导致婴儿畸形作用。同这一实例的介绍,学生会认识到旋光异构的重要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1.3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单纯的课堂教学还不足以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医学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过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利用这一点可以定期安排医学院学生到我们化工学院实验室进行参观,让学生了解真实化学实验情况,对有机化学从感官上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从而有可能对有机化学产生一定兴趣。对于对化学实验确实感兴趣的,可以对这样学生量身定造一些与医药相关的实验,让其体验一下一个药物从不起眼的原料制成价格昂贵药物的真实过程。通过上述实验操作的训练,如果一部分学生会逐步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并且自身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可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制定导师一对一指导制度。即一个或几个学生配备一个导师,从实验题目的拟定到实验具体执行,进行亲自指导。确实在化学领域显示出卓越才能的学生,可以推荐考取有机化学专业的研究生,这样具有医学背景,对化学兴趣浓厚的学生,更可能在医学和化学交叉学科产生意想不到的科研成果。
篇8
本世纪初,我国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实现和达到这个目标任务的有力保证。本科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级层次和主干部分,是推动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的重要组成力量,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作为本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是体现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也是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最基本条件。然而,在我国大学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大学本科生数量大幅增加,随之而来是其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创新性缺失。笔者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同时查阅相关文献,就本科生论文质量下降,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本科生论文创新性缺乏的原因
目前,创新性的缺乏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最为普遍的问题,它体现在论文相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论文选题不恰当,存在比较严重的雷同现象,指导老师一般都是将过往的题目稍加修改,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时也都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毕业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都与往届毕业论文类似,在论文的本质上并没有大的变化。另外,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也缺少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仅仅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做一个概括性的综合论述,罗列相关研究报道,并没有从这些现有的研究中总结出相关结论以及对自己的论文的指导作用。再者,从本科毕业论文内容来看,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研究内容方面都是在重复现有的研究,更缺少与当前科学研究前沿的接触,从而导致毕业论文的研究结论近似,毫无新意。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以上所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认为上了大学只要各门课程成绩及格,毕业论文随便写写就能毕业,而忽视了毕业论文是评价整个大学学习内容的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候正值毕业找工作时期,学生给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毕业答辩之前没有完成毕业论文就草草了事。再者,指导老师的管理不严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差、创新性缺失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高校老师被赋予了多重身份,要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还要申请与完成繁重的科研工作,更有甚者还有大量的非教学与科研工作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这种情况下老师投入给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的时间少之又少。同时各大学在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价方面也仅仅是关注撰写格式与论文排版,论文内容的考核几乎就靠导师的主观性。
综上所述,现在阶段本科毕业论文缺少创新性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己的因素,也有指导老师的原因。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也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多角度分析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与提高创新性措施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教育结束时对其四年所学知识的运用,是整个大学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2004年我国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范,文件中明确指出了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着重强调了本科毕业论文在整个教学范畴中的重要性,但区别于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本科毕业论文更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目前我国提出的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要求,人才培养也应该顺应这样的趋势,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同时,应更加强调对知识运用的创新性培养。各大学也通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的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所学知识的运用途径。因此,可以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虽然是处于实践性教学范畴,但同时在学生完成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其创新性的培养,锻炼学生解决新问题、使用新方法的技能。
(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的措施
1.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创新性。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步工作,是确定整个论文研究的方向问题。选对、选准课题,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环节。课题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进行的快慢,以及成效的大小。因此,选出一个有意义并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对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一般基于以下两类。
第一种大多是将本科毕业论文和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目前高校老师都主持有国家或省部基金,基金内容与当前的科技前沿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或者实践意义。如3D打印技术、石墨烯材料等,这些选题通常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指导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是可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其将来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提出一些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案。如热压烧结中的致密化问题,以及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机制等,这些问题的设置往往与企业生产结合较为紧密,可以调动学生完成论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缩短毕业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期。
2.加强毕业论文考核评价。加强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是从过程管理角度提高本科论文质量的有效方式。首先是构建合理的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从论文选题开始直到最后的论文答辩,切实推行事前规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方法,强化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轮监控保障工作的参考,最终构建科学合理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事前管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与开题,这一阶段应该严格把控选题的创新性,尽量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事中控制应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文献整理与试验方法的拟定,做好开题准备。事后评估要做到及时考核,检查学生的论文能否按照计划和进度进行,以及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同时收集教师的指导记录,作为对教师工作评估的依据。
3.促进导师的引导作用。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地与学生沟通,督促其按时完成每一阶段的工作。老师应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学习经历影响学生,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题的研究中独立工作,勇于探索,以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创新性缺失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增强论文创新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着手,促使老师和学生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同时加强老师的指导作用,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完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篇9
在合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凸显对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将知识的讲授甚至灌输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的知识获取上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便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完成.无论是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应当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瓶碳酸饮料,随后提出疑问:你怎样确定其中溶有二氧化碳呢?这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接着教师提问:由这瓶饮料,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经过分析后得出:既然饮料中可逸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用了很多方法,如探究对比实验:取两瓶内盛同等量水的塑料瓶,一个瓶中充入二氧化碳,一个瓶中是空气,充分振荡,观察两瓶中的现象,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透过这种逐层剖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学习得到发挥,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中深化了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三、深化实验能力培养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也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尝试自主实验,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来进行实验方案的探讨,实验过程的设计,直至最后将整个实验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仅充分得到发挥,学生也展开了对于学过的内容的有效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我有意识地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我分别将充满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气球的鼓大和喷泉的形成,来证实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并让学生来思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整个教学过程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能够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透过这组实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他们可以完成的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是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良好巩固,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与实验能力.
篇10
例如: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它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机智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目前在高师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上还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学生在教育实习或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深感这方面的能力欠缺。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随机应变呢?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系统与其它任何系统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系统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隹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注意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隹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系统。
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对不同层次的化学教学系统,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行为的“蓝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才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储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识发展的动向。
(3)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过程。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4)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所用试剂、溶液浓度、实验用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5)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知识就是力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2)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教学过程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纯化”状态。
(3)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或龙头马尾,不着边际。
(4)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
(5)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11
2.学生的主观需要
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时期,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这时候,教师只要将科学逻辑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更好地进行学习.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复对知识进行讲解,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影响复习效果.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尊重他们的思维情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在生活学习上对他们多进行帮助,教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最终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二、科学逻辑方法在初中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科学逻辑方法主要有分类、比较、归纳等.科学逻辑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十分频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逻辑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复习。
1.分类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分类法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要求将化学知识综合整理归纳,使用分类法可以有效地将知识变得简单、有条理.初中化学的学习主要涉及基础概念知识、基本化学符号、基本的仪器等.知识结构琐碎、零散,但是只要将其进行分类,就能够根据知识结构进行记忆,快速提高复习效率.
2.比较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比较法是确认各个分析对象的差异点以及共同点的逻辑办法.通过比较的办法可以有效确认事物之间异同点,使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加整体,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3.归纳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归纳学习方法是将需要研究分析的事物特点、性质进行概括总结.
篇12
2.1教师应该掌握有机化学知识结构,完善学生认识
大学有机化学教师要首先掌握好知识结构,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具有有机化学科学观念的基础。在实际有机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科学的观念,并加上学以致用的理念,才能够真正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大学有机化学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官能团为主线进行展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一方面领会和掌握这一知识脉络,同时还要让学生强化“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创建具体的有机化学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实现同化学习,更新现代有机化学知识结构。
2.2重视教学和知识发生过程的科学性,结合有机化学历史进行教学
有机化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冲破化学研究的进去,建立了相对完善和立体的化学理论以及原子架构理论。大学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现行的有机化学知识与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相互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方法与模式,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有机化学学科的科学本质,形成比较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近代有机化学,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以历史上的化学科学家的判断取舍过程为示范,不断引导和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3教师深刻挖掘有机化学中的科学观念知识体系
在现行的大学有机化学教材中,很多科学观念是相对比较隐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挖掘,将其中所隐含的意义充分表达给学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首先应该从比较枯燥的化学概念中提出简单的化学观念,并作为教学的主导思想教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还要充分落实好教学观念,克服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和观念。
2.4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加教学体验
只有学生不断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够实现有所发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的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的形成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体验到有机化学反应的复杂和多边性,在学生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实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对有机化学反应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化学反应生成物的分析,才能够使得学生摆脱相对狭隘的物质转化观点。
2.5不断拓展学习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随着现代互联网媒体的不断发展,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网络资源中将有机化学知识转换为具体的生产生活情景之中。网路资源的存在可以为有机化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实验,打破教学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其次有机化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具体的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情境很好地结合起来。
篇13
DavidGeffen医学院课程的设置,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五会各有一次PBL课程,周一让学生学习一个临床案例,根据案例提出本周学习内容(Learningis-sue),然后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整理分析、得到结论。到了周五PBL课再进行小组讨论,明确答案。周五还会进行一次本周复习(Review),通常是Blockchair把本周讲的内容再串讲一遍,结合本周PBL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Block3的消化系统为例,就由BlockchairDr.PreglerWayne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和代谢过程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复习,获得学生的好评。
3周末通过学生自测巩固记忆
每周UCLA都给学生安排了一套自测试题(Self-assessment),由学生在Angel系统自行完成,大概有20道题,均为美国执业医师考试(USMLE)的模拟题,通过自测,帮助学生发现本周学习中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差缺补漏。下周星期一早上Blockchair会对自测题目进行讲评,以做到让学生真正弄懂、真正掌握。国内高校普遍尚未建立起类似的自测系统,学生大多是到了期末考试以前才一次性背诵全部知识点,考试后容易发生大面积遗忘。
4通过每个Block后期的多系统回顾深化记忆
以UCLABlock9为例,Block9包括了心脏、肺、肾脏3个系统,总共授课时间为8周,其中心脏系统讲授时间为3周,肺、肾各2周。最后1周是多系统融会贯通(MeltdownofCardio-Pulmonary-RenalSys-tems),由Block9chairJasonNapolitano把3个系统的重点内容再串讲一遍,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再进行详细解释。通过这一个星期的消化、整理,学生们能及时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补救。学生能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待自己所学的知识,把各个系统的知识更好地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微观的角度看,对细枝末节的知识点更深入地领会和记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从上可以看到,UCLA在PBL教学法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其并未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LuAnnWilkerson教授的推动下,UCLA实施PBL教学改革20余年来,已经大幅删减理论课时的时间达50%以上,留出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学。并且融合了病例讨论、病理阅片分析、标准化病人病史采集、模拟人技能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全方位地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不过,至今传统的理论大课讲授的时间还是要略多于PBL课程的课时。对内科学教学中大量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点,UCLA实施的是多阶段反复强化记忆的策略,不断地给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知识,有效地弥补了PBL法的不足。在此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并未过分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