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技能培养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技能培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技能培养论文

篇1

技能即技术与能力的总称,中文速记(以下简称速记)技能则指速记活动中所需的技术与能力。本文拟对速记技能及其技能形成的条件、形成过程的特征以及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速记技能的概念

速记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动作技能主要是肌肉的生理运动,它表现在人体外部动作对事物的直接行动过程中,反映的是熟练的程度,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心智技能主要是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反映的是能力的大小,属于智力因素范畴。

心理学对技能的生理机制的解释是,信息在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系系统,只要有一定的外在信息刺激就能产生某种条件反射。在人的一系列动作中,有一部分是有较强意识观念的,另一部分是近乎下意识的“自动化”了的。速记活动中较强的意识是倾听和捕捉讲话者所讲的内容,并反应出适当的词句用符号迅速记录下来,近乎“自动化”了的部分是书写动作,这说明技能不是孤立于意识之外的东西。当技能发展到熟练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会摆脱对于心智技能或主观意志的依赖,而形成一系列连续动作的自然反应。一个具有熟练打字技能的人,可以一边打字一边与人谈话,说明主观意志已转化成了“条件反射”下带有习惯性的“自动化”动作。但这种明显的“自动化”动作的形成,只能表现在单一化循环式的机械重复动作之中,如果要在打字中穿一些图形、表格等,就会破坏原有的“自动化”的连贯性,动作的速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增强对心智技能和主观意志的依赖,使循环式的机械重复动作仍能保持较高的速度。

速记活动中词语的组织搭配、符号的连写错落、省略方法的选择变化等,都需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容不得犹豫。由于速记技能较之其它技能还要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自动化”程度上不可避免存在局限,克服了这些制约和局限,就可以大大减少对心智技能和主观意志的依赖,充分发挥动作技能的潜力,进入“音落符出”、从容不迫的境界。

二、速记技能的形成及形成过程特征分析

技能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使然,只有兼顾动作与心智才能形成技能。技能形成后突出的特征是,可使人从对细节的思考中解放出来,而把意识集中在最重要的环节上。速记技能的形成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人们在长期书写汉字的活动中,形成了与速记方式差异较大的许多习惯动作,对书写速符的动作、细节和变化尚难以适应,技能形成的初始阶段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个别动作上,难免有错误发生。这一阶段书写的局部动作十分吃力、不协调;书写出的速符生硬僵化、欠美观;练习和记忆速符的思想负担重、难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二是发展阶段。一些人随着对速记技能神秘感、好奇心的逐渐消失,逐步掌握了一些局部的、简单的词语连写动作,并有了成就感,但仍有更多的词语、句子还需要想一想才能写得出,有些该连写的双音节词符号还不能一气呵成地实行连写,甚至有时常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这一阶段在练习时紧张程度和符号错误率明显下降,但时有急躁冒进、求成心切、追求速率的倾向。三是高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得心应手”的初步形成阶段,即在指定文字材料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分速140字左右的听写水平。这种技能一旦形成,如继续坚持训练与实践,将会挖掘出更大的潜力。

速记技能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从三个角度考察:一从活动的结构看。动作技能的形成,具体表现在许多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动作之间互相干扰的现象以及多余、重复的动作逐渐减少以至完全消失。书写速记符号是一种包括了脑、手、耳、眼等在内的默契配合的综合活动,经过训练的人能把一些孤立的动作自觉不自觉地组合起来,把认识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渐联成整体,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系统。二从活动的品质看。技能形成后,书写符号不但准而快,且可通过符号的侧正偃仰、参差错落、上下呼应、大小搭配、长短有致、起承转合、首尾勾连等产生强烈的节奏,并开始尝试摆脱定则的束缚自创一些略符。动作技能的品质表现在动作速度的提升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的加强上;心智技能的品质则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及其广度与深度上。三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为视觉控制的减弱与动觉控制的加强、基本动作趋于紧张性的消失,以及动作的自动化和心智活动的熟练化。动作技能的有效调节,可实现“手记第一句,脑存第二句,耳听第三句”式的循环。

三、速记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要有效掌握速记技术并形成能力,必须做到如下四点:

一是勤学苦练基本功。中国速记创始人之一蔡璋先生在《中国速记学》一书序言中写道:“速记学既云最简单,最易识矣;然则尽速记能事,殆不难乎?……故学此术者有要点二:一曰练习宜勤。循序渐进,教授之责;然授课之后,必期多为练习,乃能豁然贯通;浅尝辄止,所宜戒也。……凡事皆然,矧(shen,况且)在学术?”老前辈百年前的这一段话,仍是如今学习速记的座右铭。

二是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掌握科学正确的练习方法,可以避免盲目的尝试。实验证明,一个符号或几十个单体音节符号、词语符号进行几十遍、几百遍的机械练习,就不如学几个就用几个,在字、符夹杂的使用中记忆得快且牢。此外,认真揣摩书写速符过程中的某些动作,如起笔、落笔及手腕移动、换行的敏捷动作,揣摩符号大小曲直的控制以及通过符号线条表现出来的运动质感和形体美感,并从中获得感悟。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又知道怎样去做,就没有什么是练不好的。

三是安排合理的练习步骤。安排合理的练习步骤,可以事半功倍。初期,须练好基本功,不允许采取不正确的书写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功效不可急,功夫不可慢”;中期,要以较快的速度进行训练,把一系列动作联结为一个完整的、简单化了的动作系统;后期,要对前两个阶段的成果进行定型,为今后的技能进行“造型”,这个时期是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决定今后技能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

总之,速记技能的形成与其它活动的技能一样,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分阶段发展和形成的,不同的阶段里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因素,即从开始领会单体符号的形式与动作意图到掌握符号连写、缩略等局部阶段,汇合并形成了高度熟练以至在主观意识控制之下的“自动化”技能系统。

参考文献:

篇2

所谓技能,指的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3]可见,由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理论课堂教学培养,技能培养则应注重对某类活动经验的培养和对完成此类活动方式的训练。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

显然,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培养主要有课内和课外培养(训)两种途径。课内培养是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1.课内培养

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要根据岗位(群)的要求开发课程或课程模块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显然,“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课作为学生赖以就业谋生的‘饭碗课’,在各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更应占有重要地位。”[4]关于职业技能课课程建设,笔者认为应当从教学内容、师资、实训条件、教材等方面进行建设,对此可参看笔者拙作《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课程建设》一文,在此不再赘述[4]。

2.课外培训

限于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以及某些专业或职业技能本身的特点,有一些职业技能不可能或不易纳入教学计划进行培养,这时就需要另辟蹊径,通过课外培训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如果要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大多数学校很难保证在课内使每个学生都达到驾驶员的标准,但如果结合课外培训,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又如笔者担任模具专业教师时,由于3D技术应用在模具设计上还是一种新的技能,暂时不具备纳入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的条件,便以课外培训的方式教授学生应用3D工业设计软件设计模具,使模具专业学生掌握这一技能,并在条件成熟后开发为模具专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课外培训不仅解决了难以通过教学计划培养某些职业技能的问题,也为新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将职业技能培养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但这两种途径并非泾渭分明。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就发现不少院校将课外培训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而课内教学和课外培训也可能随着专业发展而产生互换。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开设“证书置换课程”,将企业或社会培训课程引入教学计划,就是一种通过技能培养途径转换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做法。

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几种方式

根据教学组织方式的不同,笔者将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大致分为渐进式、项目式和蛙跳式三种模式,分述如下:

1.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

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是将职业技能先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单项技能培训项目并逐项进行培训,进而过渡到复杂的综合技能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采取由简单技能到复杂技能、由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过渡的方式培养职业技能是符合一般教育规律的,较多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专业均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如我院模具专业学生先进行金工实习、数控加工实习等,掌握机械加工的简单技能,其培训内容是单项的,到毕业实习时则要完成从设计到加工全过程训练,这时进行的已经是综合技能的训练了。又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学生也是先进行记账等单一技能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模拟公司综合业务训练。

渐进式培养模式将技能分为不同的学习阶段,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对实训条件、师资等的要求也不高,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用,但其技能培养的职业指向性不强,如机械类学生均要进行金工实习,其与专业综合技能的关系并不密切,同时其程式化的教学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对象。

2.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

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是从项目教学法演化而来的,即交给学生一个典型项目,让他们围绕着项目开发学习相关知识、培养技能等。这种模式不同于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它依靠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技能,学生在训练技能时目的性更强。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采用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我院模具专业在综合实训中采取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以提高,同时由于采取团队协作完成项目的方式,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作等能力。通过实践,笔者认为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践性、针对性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明显要优于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虽然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范围也不大,但它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高职院校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通过调研和实践,笔者认为,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一批典型的教学项目(教材)。如我院模具专业将原来的“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改造为“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后,应用项目教学方式,在原先单纯的设计实训中加入了制造实训的内容,实施时虽然学生积极性很高,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学生在结构设计、图形绘制阶段表现不错,但在零件加工和装配调整阶段就“偃旗息鼓”了,主要原因就是指导教师的加工、装配能力有限,无法给予高水平的教学指导。

3.“蛙跳式”技能培养模式

对今后就业面向的是岗位群的学生来讲,全面掌握所有技能是不现实的,怎样处理好一般技能和主要技能之间的关系呢?我院艺术设计专业是这样做的:他们发现市场需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电工技能,便在相关实践课程(室内艺术设计)中分出一部分学时,培训基础电工技能。这好比青蛙在前进中向旁边跳了一下又跳回来,因此,笔者称之为“蛙跳式”技能培养模式。这种技能培养模式主要用于与专业主要技能关系不大而又必需的一些一般技能,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故而应用并不广泛。由于培养的是一般技能,因此这种培养方式对教师的相关技能水平和实训条件要求均不高。

事实上,以上三种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经常是交叉运用的,如采取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同样应当遵循渐进式培养的原则,在技能培养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蛙跳式培养模式培养一些关联度不大的一般技能。

不难看出,技能培养仍然应当按照一般的教育规律进行,但由于其不同于知识培养的特性,没有必要也不应当照搬知识培养的模式,而应当根据技能本身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顺序和方式。当然,还应当注意受训者的一般水平,如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和在校生技能培训就应当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实训项目(技术水平)等也是在制定技能培养途径和方式时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06-12-20]./politics/2005

篇3

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改变目前思想政治课薄弱、笼统、抽象、被动、以灌输为主的状况。

1.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教育和形式教育。思想教育可以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教育和时事形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动态上吸收改革开放的新鲜空气,了解社会主义进程,明确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增强成才的目标意识和紧迫感。

2.加强低年级学生的信念教育。高叫氏年级学生多在十八、九岁,对其生理、心理研究表明,这个阶段是人生观、世界又卿衫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年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胜教育,使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社会主义理性知识,了解翻门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情,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激发学生成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高年级学生的职前教育。以就业为背景开展以职业理想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并在此推动下形成自觉成才的动力机制。职前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在具体实施上采取理论研究工作和教育工作相结合,思想教育工作与业务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业务规范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4.德育课帮助认清自我。把制定成才计划作为开发习澹力因素的主要内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指导学生。通过教育指导学生确定立才目标,并根据自身隋况扬长避短,制定具有成才具体措施的成洲核J。学生工作也要从‘‘包”到“放”,从“管”到“导”,指导每个学生制定和落实学习宝俄d,使学生会学习、会自我管理、自我引导。在改善和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思想教育同基础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体思路是:①以开发非智力因素为重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②以拓宽知识面为基本点,更新知识结构,赢得竞争优势;③以方法论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质量。

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拓宽知识面,严格考核要求

1、文化基拙课系列为确保学生的文化素质,对文化基础课应当严格要求,严格考核标准,强调基础素质的培养。以加强四“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为主导,从人文、社会、体育、外语、艺术、技术、自然科学等各方面打下坚实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2、专业课系列专业课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开发专业技能确定一批专门课程,一般应包括:政治经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对这些课程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晰,符合大纲要求,加强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且应反映学科新成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知识的深度把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力吩专业教育,拓宽例卫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教育阶段的任务提岁寸学生进行以就业为背景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塑造专业精神,增强专业成就感。

l、专业知识面。拓宽专业面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现布勺科学发展不断向宏观和微观延伸,学科之间不断分化和综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我们的专业概念要有动态感、交叉感,要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其二要以未来人才市场需求预测为依据,以耳七生为基础才刀波行业、部门限制,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专业课可以按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个模块来设置。专业必修课设置原则是应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内最基础、最重要、最现代的内容和方法,在设置上形成系列。同时,开设多层次必修课,并相应开设选修课程,供学生拓展知识面,适应某些专业特殊需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课内知识。限制选修课的设置主要用于专业定向和非规模人才的培养。限制性选修课按专业方向或培养规格组成一个模块,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面。任意性选修课主要用于培养符复合型才。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或需要任意选择。学生可以从全院公共选修课模块中选修,优秀学生可以选读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么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在专业课的设置中,应选择一定数量的本专业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强化划练的指导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内容有会计实务应用训练,操作训练,思维勺1!练。

3、塑造专业彩粉申专业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是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崇尚公平竞争和艰苦奋斗;崇尚开拓与创业;鼓励对事业的追求;强调生活的富有来自勤奋的工作;强调个人的能力、毅力、智慧和决心;注重理性分析,讲求实效和办事效率。具备这种精神,才能使毕业生在澎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非凡。

4、增强专业成就感专业精神的塑造离不开专业成就的有利支持。月袱胃专业成就是指本专业已获得的成果和本专业值得骄傲、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的有机统一。当学生进人本专业学习时,本专业的成就激起他们开创新刀也的冲动和幻想。当这种冲动和幻想与他们已掌握的高深知识和技育崖洁合起来时,就会转变为一种现实的创新意识,从而推动似门从事现实的创造活动。在影响人的未来成就方面,专业方面给人以‘能”、另一方面是激发人以“动”、使“能”与“动”结合起来,推动人们进人现实的创造状态,追求专业上的理想。超级秘书网

5、实现多种证书制度,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我国正在脚找U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因此,职业的选择,职业的演变,要求把专业人才培养成复合型,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会计教育要鼓励学生朝复合型方向发展,可以实行毕业证书+多种证书制度。如会计上岗证、刽十师证、注册会计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珠算等级证、英语等级证书、自学考试证等,学有余力者可持有第二专业毕业证书。超级秘书网

三、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课堂上学习只能获得别人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形成、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站不割御跟,显示才能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且有助于学生的个胜发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很多,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目前主要有:

(l)学年实习。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主要业务环节有大体把握和了解。

(2)假期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广泛接触社会,调查研究,对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生产活动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索一些问题。

(3)模拟教学实验。对于一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如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等,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应用、动手能力。

(4)毕业实习。这是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通过所给会计资料,设置专业刽十问题,使学生掌握解决会计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让学生对本专业领域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并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1、理论教学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基础知识是指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讲,知识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质,是技能形成的准备和基础。通过学习,知识转化为体验(经验)而形成技能。因此,在职工培训过程中学习书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专业知识是指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知识。确定专业知识范围最重要的标准:一是岗位必备;二是可以接受。具体地说,就是要帮助培养对象掌握那些做好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并符合自身基础和学习条件的知识。

2、技能培养

技能培养指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活动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技能培养仅为动做(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动做技能是指在完成一项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动做,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合起来,并顺利地进行。如操作设备,拆装阀门等;心智技能主要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如记忆、想象和思维等。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模块式技能培养(MES)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能系统地传授给学员完整的知识,给学员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1)它以知识作为教师的教学重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2)它忽视了学员的主体作用及个性发展,过分追求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3)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以现有教材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课堂教学形式居多,难以克服传统教材多年不变以及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致使教学严重滞后于生产实践,因此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MES(模块式技能培养)的学习和研讨,我们发现通过建立模块教学模式,能够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讲练一体化,在教学上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突破:(1)解决长期以来理论教学偏多,技能训练偏少,实习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的问题;(2)注重实际需要,建立起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内容实践性这个中心环节;(3)模块式教材打破了固有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根据实际需要融化在模块中,是以技能类学习单元为一体组成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4)以技能训练场地作为课堂,以学员为中心,充分发挥学员的为主体作用,按技能形成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新突破;(5)模块教学在实施后,可以及时评估反馈,这种评估与反馈教师围绕企业岗位劳动者的需要展开的,保证了学以致用。

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是培养学员技能的重要途径。

三、需解决的问题

1、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工培训学校教师资源大体分为三个渠道:一是普通院校分配的毕业生,这部分人员由于他们缺少与专业一线生产实际接触了解的机会,对本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知之甚少,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力不从心,尤其难以解答学员的实际问题与困惑,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二是由普通院校调转来的教师。这部分人员由于长期进行普通院校的教学,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是擅长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出不足和薄弱。另外由于对学员的学习特点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他们往往不能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对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难以应付,所以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三是基层一线抽调上来的技术人员。这部分人员,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对弥补以上两部分教师的实践教学不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这部分人员未经过专业的正规师范训练,教学基本功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擅长操作,而对其原理的应用则缺乏符合教学规律的讲授,使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上三种情形都不适合职工教育,因此必须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一方面是指教师不仅要有本科、专科学历证书,还要有相关技术等级、职业证书,即不仅仅是个合格的教师,同时也是合格的工程师、经济师等等。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就内部结构而言,应根据教师个体的具体情况,缺啥补啥,就教师队伍的外部结构来说,应依靠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优秀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以弥补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中的基础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学教师比例失调的问题。同时,这些来自一线的兼职教师也会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动态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在设置专业、设计课程结构时,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关键。2、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教学方法要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职工培训还未有一套适合成人特点的权威性的教材,因此各校在选择教材时,或组织本校教师编写讲义、教材,或借鉴使用糍普通院校高职教材。组织本校教师编写讲义、教材,可充分考虑到本校专业特点、软硬件条件和学员的接受能力,但各教师力量有限,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参差有别,很难整体上保证教材编写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还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照搬照抄普通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抑制了成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职工培训中,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主,教学方法要适应成人学员学习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以应用为主旨,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在教材编写上,充分考虑成人的学习特点,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空洞无物,理论脱离实际。要以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详实的案例分析,充实教学内容,满足成人学员立足本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需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调动发挥成人学员生活阅历丰富,实践经验多的优势,把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单向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变成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以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与企业联合,创建稳定的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条件,职工培训应根据培训工种、培训任务、培训目标的不同,设置一定数量的实习项目,配备性能比较先进的、种类比较齐全的、数量充足的实习设备和模具进行模拟训练,提高操作技能,单纯靠学校本身建设一个封闭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是很难满足职工培训教学需要的。因此,必须同企业、厂矿、集团联姻,使其成为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坚强后盾和稳定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不能按职工培训要求组织实习和实践教学问题。

篇5

一、养成教育的含义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人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质的教育。(养成教育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处事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完成。养成教育不仅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规范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也要具有职业学校的特色,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道德规范,将职业素质与道德规范相融合,加深对所从事职业的感情,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教育。

二、加强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人世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种新文化、新事物铺天盖地地袭来,它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无疑会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让许多没有实际价值的信息不胫而走,使许多青少年在信息的洪流中丧失自我,成了典型的“游戏迷”、“网络迷”。西方文化及一些传媒网络带来的一些有害信息,吞噬了青少年单纯而天真的灵魂,使其沦为时代文化下的牺牲品。许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他们张扬个性,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日趋“功利化”和“以自我为中心”,这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建立一种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

(二)家庭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使得青少年在家中俨然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家长的过分娇宠让孩子变的任性、刁蛮,遇事不冷静,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家长离婚现象也很严重,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孩子的感情世界呈现“真空”现象,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也加剧了青少年犯罪的频率。在教育方式上,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家长往往感到就业压力的严重,因此对孩子倾向于知识教育而忽略道德教育,使得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日趋“功利化”,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具体,但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用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应对新时期德育建设提出的挑战已难以解决问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就业,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道德教育,或干脆采取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的方式,把德育的任务完全交给德育课的老师,把德育任务的执行完全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的去分析养成教育和学生之间的彼此关系,缺乏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认识,只是利用外界的校纪校规、惩罚这些硬性措施,而不能从根本上去贯彻道德教育。这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反感,不利于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

(四)学生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仍属于未成年群体,他们自身不成熟,容易被一些表面看起来新颖的事物所吸引,而缺乏一定的辨别力。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也很薄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践的脱节,进而导致学生从高度的自尊转向盲目的从众。他们的情绪也不够稳定,容易失落和迷茫,容易开心和愤怒,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导致一些错误和过失行为的发生,误入歧途。因此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着手,促进养成教育的形成。

三、职校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道德认识不足

有的学生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缺乏公德心,破坏公物等,完全不顾及学校的道德行为规范。集体荣誉感差,拒绝参加集体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攀比成风、物质至上、极端的拜金主义,这种金钱至上的思想往往驱使他们不顾一切后果去偷窃、抢劫别的同学的钱财。诚信严重缺失,借书不按时还,把书上有用的内容随手撕下来为己所用,等等,还常常对教师和家长撒谎,严重阻碍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

(二)道德情感淡薄

受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职校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有的甚至已经发生了扭曲,淡薄民族感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西方的一些文化主流盲目地跟风和崇尚,张扬个性,注重潮流。对美的含义的理解也已经完全的扭曲,重视外在,而忽视内在修养的提高。缺乏责任感、缺少同情心、不够关心困难同学,对于一些救助生病同学的捐款活动,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注意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

(三)道德意志消沉

有的职校学生因为成绩差、基础差,觉得自己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没有资格和顺利升入高中的学生竞争。一直以来也从未得到过老师的赞许和肯定,学习上缺少动力,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及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挫败感,抗挫折能力相对薄弱,自控性也不强,无故的旷课,试图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因为身心发展不成熟,道德行为意志薄弱,常常因为兴趣和好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失去正确的行为,导致自我方向感迷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认同感降低,因此而陷入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中,过早的抽烟、酗酒,有的甚至靠来麻痹自己从而导致各种道德失范和道德犯罪。

(四)道德行为散漫

职校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生活习惯很差,自理能力也不强,有些维修家电专业的学生,却完全不会操作日常电器。有的任性骄纵,遇事不冷静,性格暴躁,遇事动怒,自我约束能力差,打架斗殴现象严重。纪律观念淡薄,无视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屑于别人的批评教育,自我感觉良好,报复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受到社会不良团体的影响和诱惑,拉帮结派,注重江湖道义和哥们义气,在校园里任意妄为,蓄意破坏公物,甚至走上了青少年犯罪的深渊。这些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更影响了职校生养成教育的形成,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1.在各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内容,体现职业道德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高低关乎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被提上日程。学校应加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道德情感的培养,德育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要将德育的精神渗透到所学专业的各门学科中来。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从而导致本末倒置。对于职业学校的德育培养,要更加体现职业特色,将职业指导、职业理想与德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加深对于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感情,养成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其全面提高德育素质的自觉性,达到德育培养的效果。

2.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和谐德育

德育的培养并不等同于“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特征和目标。学生不是“道德的容器”,想填充多少就填充多少,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选择能力的个体。道德的培养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德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为目的,以任何一种道德教条向学生进行灌输的做法,都会阻碍学生道德的养成。要以人为本,利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辩论会、黑板报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疏导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完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达到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3.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增强德育实效性

德育工作的落实是全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而并不只有德育课的任课老师来担当,应该建立一支从校长、校团委、科任老师到后勤工作人员的合作化和正规化德育队伍,共同将德育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新形势下,社会的变迁对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要认真贯彻新的德育精神和内容,在道德上、政治觉悟上、思想上、生活作风上自觉提高,并努力学习从事学校德育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跟随时代的步伐,认清形势的需要,达到与新的德育精神一致的要求。要求真务实,决不能把上级传达的文件精神靠每周几次的例会而敷衍带过,校长要首先带头学习,给全校师生树立典范,并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一些管理条例来帮助管理工作的实施,加强对班主任的指导工作,实施德育激励体制,要求全员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相互评价,并将德育表现与年终奖励相互挂钩,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特别是班主任,因为其与学生团体接触最紧密,影响最直接,其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养成,对其的工作表现,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鼓励和重视,从而推进德育工作更好的进行。

4.加强职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生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沐浴到知识的阳光,呼吸到清新的人文空气,在和谐中互助友爱,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修养。除了具备教学楼、图书楼、实训基地等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外,还要具有职校的特色,加强与企业的校外合作,组织参观校外活动,使学生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加强对其的了解,培养对其的热爱。学校也可邀请企业的专家到学校进行一些课程的讲座,从而将企业的精神融人到学校的精神中来,塑造具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也要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活跃校园气氛,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校园广播要发挥积极的媒介作用,将校外优秀的社会文化,及时传播到校内,增加学生的阅历和知识量。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清除不良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搭建校园资讯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全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5.加强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职校生大都处于十五六岁,是人生阶段一个发展极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身心都还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容易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对社会、对人事容易产生一种极端和偏激,这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班主任,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和学生一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跟踪指导,要用心去与学生交流,只有打开彼此的心扉,给心灵的土壤灌溉爱心的雨水,才能使心灵的嫩芽茁壮成长,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职校的学生大多都曾在应试教育中受挫,他们会自卑、会厌学、会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缺少动力,老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学生犯了错,也不能采取惩罚措施,要从心理上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打开学生心理的缺口,用爱心,关心加上耐心去融化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1.家长应更新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起到了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家庭更是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中职生仍处于未成年阶段,在生活上和经济上都没有独立,仍然需要父母的扶持和帮助,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仍然离不开父母的指导。但有的家长却以为,孩子一旦人了学,这些责任都是学校的了,父母可以落个清闲了,于是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而只是在经济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对孩子娇惯溺爱,这种过分的宠爱在无形中给学生的养成教育造成了反效果。并且多数家长认为,只要成绩提高了,学到知识了,可以轻松的就业了,目标就达到了,并不关注孩子道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家长对此应该转变理念,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导,无时无刻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任务一以贯之。

2.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十五六岁是一个叛逆的年龄,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特别是一些单亲离异的家庭,更是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家长要及时弥补孩子心灵的缺失,理解孩子,及时与其沟通。而不是一味的放任自由或是一味的强加管理,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成绩差就粗暴的打骂,而不摸清问题的根源所在,非但教育不了孩子,反而会加深与孩子之间的隔膜,阻碍与孩子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家长要不断的反省,找准教育方法的错误所在并及时的加以纠正和改进。

3.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有的孩子在家和学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在家很任性骄纵,在学校却表现得很乖,显然,学校对学生在家的表现全然不知,只能通过家长的配合来教育孩子。家长要多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表现,对于一些问题青少年,家长更是不能放松警惕,避免孩子误入歧途。在送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对学校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不定期的与班主任采取短信沟通或网上交流的方式,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完成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通力合作,这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要使青少年在其伙伴式的关系下健康成长。

(三)发挥社会补充延展的作用

1.利用舆论宣扬德育观念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环境,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隐性的、长期的、多元的,既有正面影响的存在,也有负面影响的干扰,青少年在不良影响的诱惑下,其克制力是很差的,社会需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政府部门要制定道德规范标准,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来保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观念上扭转青少年思想出现偏移的可能性,并且积极联合社区、居委会、学校、家庭,充分发挥社会的凝聚力作用,共同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指导。

2.加强德育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德育的环境大大开放起来,因此各种不良现象也纷纷涌进来,冲击着学生的眼球。一些唯利是图的商贩,在学校附近传播着不良文化,如一些黄色报刊、网吧、迪厅,给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社会应加强对于学校周围的环境管理,坚决取缔不良的文化传播,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和谐而温馨的环境。

篇6

3.教学内容上多根据学时分配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理论课堂上大多也是讲解理论知识,介绍软件的具体应用,缺少对综合案例的介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导性地位,学生属于从属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对平面设计类课程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改革,既是课程建设本身的需要,也是我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观念

平面设计类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所以在讲授该课程之前,任课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必须要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熟悉软件的运用,进行创新型操作,而不是验证型操作。课堂上的验证型实验只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不能仅限于此而要有所突破。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明确了,才会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学生才能做到超越书本,自主创新。

(二)确立科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一门课程的指导性纲领,教学目标中会明确提出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教学任务是什么,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平面设计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平面图像设计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技能,有能力在各种平面设计单位从事平面图像设计和图像处理的工作。因此,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必须从平面设计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各种改革,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另外,以培养设计、操作能力为目标,采用“学—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比如,邢台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定位于“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强调实践操作性,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专业技能、就业创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这个教学目标中,既指出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又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要求,符合我院转型期“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

合理的教学内容是体现一门课程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教师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应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及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根据市场需要和我院转型期的教育要求,整合课程,改革创新教学大纲。虽然在邢台学院2008版、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对各门课进行了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并就主要的基础课程做出了课程教学大纲,但针对某些课程应用性的课程性质,仍需对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侧重教学。比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的《平面图像处理技术》这门课,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学时为32,上机操作为16学时。理论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章节对Photoshop软件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介绍,上机操作主要是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验证型操作。虽说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理论知识和对上机的学习都体现了“应用型”的学科属性,但距我院转型期“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为了适应转型期的课程教学的需要,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对原版的教学大纲进行适当修订,比如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应适当减少对某些不常见工具的介绍,增加综合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了各个工具后能有一个对工具的综合的运用过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全局概念,从而提高其创新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另外,在上机操作环节,应减少验证型实验的数目,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鼓励学生在学会软件基础操作的同时,再进行自主创新操作。只有脱离并超越教材的实验操作项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也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运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方法

在选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来使教学的效果最为有效。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才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内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都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的示范和传授,而计算机平面设计类课程属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从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理论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外,为了适应“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应该使用适合实践类课程讲授的方法。

1.关联性教学法

关联教学就是强调各科目之间的关联性。每个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跟其他相关课程有关联,各课程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纽带联系在一起。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各种课程之间,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就需要把平面设计、动画制作、视频处理、网页设计等知识都融合在一起。每个环节设计都要满足网页的整体要求。所以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应当对授课内容作出合理的调整,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方面,可以保留原来教学安排中基本平面创作训练的科学合理部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的平面设计的知识,学会利用色彩的构成、图形结构的基本规律,提高基本的创作技能。另一方面,应加大平面设计创意的比重,开启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以独特的创新理念、新奇的表现形式,拓展图形表现的空间,让图形制作更有创意,更符合实践需要。

2.课题研究教学法

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是从外部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技能,而是指导学生围绕课题,把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融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内容应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某一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实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技能、构思制作出“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也是符合我院“产学研一体”的教学制度的,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为某公司做一套完整的是CIS企业形象设计,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让学生结成课题小组,通过进行市场调查、研究,设计制作一套比较新颖的CIS企业形象作品,然后小组之间进行展示、评比等。通过参加这样的课题实践,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前参与到社会项目制作中来,为以后的工作就业打下基础。

3.身份置换教学法

身份置换就是将学生身份置换成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平面设计类工作人员,比如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师、企业的平面设计人员、婚纱影楼的照片处理人员、网站设计者等等,把他们当做职业人来传授讲解实际操作知识,传授实际操作经验。这种教学方法就突破了传统的书本知识的局限,把社会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进行真材实料的实践操作,当然操作内容也不再是教材上的案例,而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工作。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上制作一则“平面公益广告”,这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置换成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人员,教师在讲解了制作的核心要求后,学生就应该从社会公益的大局出发,运用相关的平面制作类工具,进行公益广告的构思和创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创作能力和就业能力。

篇7

2.1制定实践性学习任务

由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知识基础的差异较为明显,因此为了保证技能培养课程对学生的普遍适用性,就要在教学的同时全面开展实践性的知识学习,通过更多的接触计算机操作了解信息技术,并在完成实践性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技能水平的有效提升。在信息技术的技能性教学与培训中,为了使信息技术基础欠缺的学生能够跟上课程进度,实践性信息技术学习任务应从基础学习开始,通过逐层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逐渐掌握信息技术相关技能,例如,在课程的初学过程中,布置的实践性学习任务可以是网络信息的检索与收集,以及office相关软件的基础操作等,随着技能教学课程知识的不断加深,实践性任务内容也要从基础转向深入,如办公软件的熟练运用以及网页制作等,通过安排不同内容的实践性学习任务,学生能够在掌握信心技术的同时,更多的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有效巩固与技术能力的迅速提升。

2.2引用案例分析法辅助技能培养

对于实际问题进行处理也是信息技术技能培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为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并完善其对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就要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处理信息技术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以此完善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例如在网络认知这一课程的学习中,为了使学生在会使用互联网的同时全面了解网络数据的传输路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路由器,调制解调器以及网卡等网络部件,并通过阐明不同部件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其工作原理。为了使技能培训课程的开展更为切实,教师还要收集网络安装及调试的案例资料,并让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处理,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总结出最为优化的处理方案,在这一教学策略下,学生不仅积极的参与到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中,并且更多的掌握了实际应用技能,这对于其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3建立信息技术学科探究小组

小组学习是信息技术技能培养课程的重要方式。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为了使技能培养课程更具开放性,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问题的分析与处理中。信息技术小组的创建,可以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实践问题的探究中相互协作,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提高问题的分析效率,从而在保证处理方式正确性的同时,探究得出更为高效率的处理方法。在开展小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制定信息技术课程问题,小组组长根据问题内容进行任务划分,不同学生负责处理对应的学习任务,在问题处理完成后,再通过讨论与交流相互学习,进而增进对信息技术问题的深入分析,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对应的信息处理技能,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性意识,为今后信息技术技能的深化与提高奠定了基础。

篇8

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比较差,如果仍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则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需求。学生也比较反感。所以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他们勤动手、勤动口,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把感知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与此同时,我针对汽车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在学法上给予学生耐心指导,循循善诱;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调整,学生的身份也由学生转变为“销售顾问”,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就采用角色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场所也部分由室内变成室外。第一部分的仪容仪表内容在室内完成,其他部分根据实际情况把教学场地挪到室外。因为近几年来学校开车上班的教师很多,教学楼后俨然是个停车场。这就为我的室外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所以教学楼后的教师停车场就变成了我课堂上的“汽车销售展厅”,在授课时搬几张桌子就变成了展厅的休息区。学生以销售顾问的角色来体会老师的授课内容,这样枯燥的理论教学就变得生动活泼。比如,在整车销售过程中有“六方位绕车介绍”这个内容。如果在课堂进行的话对老师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帮助是很难实现教学任务的。但是在实际的轿车面前,学生就知道销售人员围绕汽车的车前方、车左方、车后方、车右方、驾驶室、发动机盖六个方位展示汽车。抽象的内容就具体化。

三、调整课后作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技能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授课结束后会给学生布置作业。无非就是按照课本的课堂练习给学生布置理论上的作业。学生只要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书写就可以。但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学生除掌握理论上的知识点外,对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太多的帮助。我就结合我校附近4s店比较多的这一特殊地理优势,在布置学生作业的时候,除理论作业外,我还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到周围的4S店去调查,深入到4S店了解汽车的销售情况。周六周日安排学生到4S店参观学习。让学生观察汽车4S店的销售顾问是怎样接近顾客、怎样和顾客洽谈、怎样处理异议等相关内容。每次参观和学习回来都要求学生记好笔记,学生之间要互相交流。这样学生就直观地体会到做好一个汽车销售顾问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并在和真正的销售顾问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突破方向。

四、调整评价方法,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篇9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矗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欧姆档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1.各种基本测量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必须要求学生在使用各种基本仪器前,搞清仪器的量程,并且能估计被测对象的情况,选用适当量程,避免超过量程而可能损坏仪器。

2.使用测量仪器前通常都要调节零点或校正零点,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如:“对安培表、伏特表等应学会调整零点,对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刻度尺之类的仪器,还要学会零误差修正,让学生懂得零点是相对的,零误差的修正在生产上有普遍意义。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使用基本测量仪器前调节零点或修正零误差的习惯。

3.会正确读数。要让学生掌握读数的一般方法,关键是会读出仪器的最小刻度值,会从最小刻度之间估计出一位有效数字。同时,要学会正确读数的姿势。如:从量筒上读数时,眼视线应与液面保持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若是凹液面读凹处,凸液面读凸处,从安培表、伏特表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并且正对指针,估计读数四舍五入等。

4.根据仪器的构造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如:天平是根据杆杠的平衡条件制成的,因此,使用前和秤量时都要做到横梁平衡,同时必须严格保护刀口,要让学生理解保护刀口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使用方法和规则;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所以,根据热平衡原理,测量液体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液体,而且要在温度计内液柱稳定时读数。显然,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必须要注意把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理解仪器原理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使用仪器;只有理解了仪器原理,使用起来才会更加自觉和主动。

(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过程必须掌握的技能

1.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技能。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根据实验的原理、要求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

其次,培养学生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正确连接电路的技能。正确的实验,首先是安装、调整好仪器或正确连接电路。如:力学实验中的支架滑轮的安装,牵引线的走向,斜面的架设等,有时要对一些仪器做机械调整或电气调整(对仪器的调零前面已介绍,这里略),电气调整如:使用气垫导轨前必须先调水平位置;在电学实验中,依照电路图连接线路,连线时,应将电路分为主回路和支路,从电源一端开始沿主回路按顺序进行,其次为支路;主回路中必须有开关(先断开);导线最好选用几种颜色,主、支回路分别用一种颜色。往接线柱上接导线时,应按顺时针方向将导线缠上。电路连接后,必须复查,确认正确后方能通电。这种技能的培养,从初中开始应先有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然后逐步提高到由老师讲述方法及注意事项,由学生独立去安装、调整。

2.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和读取测量数据,有的实验则要求测量或操作时动作迅速,要把握时机,如:温度测量、电学测量。要按实验先后顺序将需要测定的各量测出,并记录下来。读取数据和记录必须注意:①读数要及时,并马上记录;②要记录完整数据,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③数据的单位要正确。一般要求学生实验前列出表格,表格设计要求: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能记录各次测出的量,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

进行数据处理、运算,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在整理数据时,如发现有不合理的数据,应对该数据补测。要指导学生按有效运算法去处理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适当分析讨论,如:讨论数据说明什么?与理论计算有何偏差?实验过程为何这样设计?实验结果的物理意义(结论)是什么?对一些成绩优良的学生,还可让他们设计某个达到相同目的的实验。对实验能力强的学生,许多深一层次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分析研究,从而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巩固知识,技能更加熟练。

3.要使学生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说明实验的误差主要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实验原理、装置不完善而引起的,如:螺旋测微器零点不准;风的吹动使天平产生误差;电表指针不对准零刻度等。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是校准仪器,或是改进实验方法。改进实验的方法,可改变仪器的位置或仪器的布置,撤换某件仪器,改变所选取的某个参数,改变实验方法乃至改换实验操作人员等。例如将物体放在天平左、右盘上,分别称衡,可以发现天平不等臂引入的误差。又如精密测量同一单摆在不同摆角的周期值,可以发现周期与摆角有关。

偶然误差是在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减少偶然误差的办法是多次重复测量取算术平均值,以其平均值为最终的结果。测量次数取多少,要根据偶然误差对被测量影响的大小来确定。如:测量值的有效数值较小时或测量值变动较大时等,应当多测量几次。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必须让学生懂得减少误差首先要发现它的存在和来源,其次是确定减少误差的方法。

增加测量次数固然可提高平均值的可靠程度,但是作用是有限的,实际上,只有改进实验方法和仪器,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测量的结果,提高测量精确度。

4.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应根据原始记录和实验时的体会,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有: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计算和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对实验报告的写法、格式要严格要求,书写时,要求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文字精练、正确,图文并茂,要总结出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实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将来进行科学实验时能写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让别人看懂。

在批改实验报告时要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看法,对某项操作的有益建议,对实验的改进意见等,要给予鼓励,并要及时与之讨论,让师生都有所收获。这样做,既延伸了实验课的教学,使之与理论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汇与渗透,又是提高学生动手技能的有效渠道。

5.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如:做电学实验结束时,应将仪器调到最安全的状态再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线,整理好仪器和导线。要经常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以免损坏仪器及发生实验事故等。

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途径

1.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认真上好实验课,既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训练和提高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

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学生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典范,它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仪器、安排实验步骤、操作、读数和记录数据、列表和作图线、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及分析误差等。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在长年累月的耳闻目睹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实验技能。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的活动是多方面的,既有思维,又有操作,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验时,教师可先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在台上做示范,学生在台下跟着教师做,这种方法对于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是合适和有效的。学生在教师的步步指导下,养成良好的实验方法、实验修养。随着实验技能的不断提高,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实验的能力。

2.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如:阿基米德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

3.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讨性的实验。先让学生去研究、探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后总结出物理规律。

篇10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授课结束后会给学生布置作业。无非就是按照课本的课堂练习给学生布置理论上的作业。学生只要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书写就可以。但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学生除掌握理论上的知识点外,对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太多的帮助。我就结合我校附近4s店比较多的这一特殊地理优势,在布置学生作业的时候,除理论作业外,我还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到周围的4S店去调查,深入到4S店了解汽车的销售情况。周六周日安排学生到4S店参观学习。让学生观察汽车4S店的销售顾问是怎样接近顾客、怎样和顾客洽谈、怎样处理异议等相关内容。每次参观和学习回来都要求学生记好笔记,学生之间要互相交流。这样学生就直观地体会到做好一个汽车销售顾问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并在和真正的销售顾问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突破方向。

三、调整评价方法,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要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关键取决于培养对象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或理论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自信。如果一味地用传统惯用的方法评价学生,只会再次挫伤其积极性,甚至导致其自暴自弃。中职学生基础不牢,但热爱动手操作,企业也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劳动者。对于学生的评价,我采取日常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评价主要分为课堂表现、作业、出勤、平时测验四个部分。分值分别是:课堂表现5分、作业5分、出勤5分、平时测验10分。这四个部分站到学生总成绩的25%。期末评价为100分,最后折合成75%。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部分相加就是该学生的最后成绩。这样就要求学生平时上课也要注意,不论是课堂听课、回答问题、出勤还是平时的测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否则该项成绩也不合格进而影响到期末的总成绩。期末评价我是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安排学生参加汽车营销技能比赛。用比赛成绩代替学生的期末成绩。在比赛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比赛的要求着装整齐,面部要适当修饰。比赛时我还会安排好照相人员为学生照相为他们记录下这一美好瞬间。这样学生积极性就非常高。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我会给点小奖品当作鼓励。比赛前制定好比赛规则、比赛内容和评分标准。比赛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汽车营销基础知识。这部分为笔试就和期末试卷是一样的道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一部分就是实践技能部分。主要内容是两部分:一部分为汽车销售技能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车辆的掌握情况、接近顾客、洽谈和异议处理这部分的内容重点是灵活运用六方位绕车介绍的情况。另一部分是考查汽车展厅服务接待技能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礼仪接待、环车检查、问诊交流、派工备料等基本技能。比赛的场地也是学校的教师停车场。评委老师除了科室的相关教师外有时还会聘请4s店的有关人员。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最终的比赛,对本学科的知识进行最后的梳理、总结。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那种不甘人后、努力争先的精神就会激发出来,学生在准备技能比赛的同时,除掌握理论知识外,学生的综合技能也得到提高。

篇11

1.湖南省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湖南省现有高职学院70所、中职学校737所。从专业结构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仍开设以服务传统产业为主或宽口径、普惠型的专业,文科以商务英语、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为主,理科以模具、机械、电气为主。据统计,湖南省高职学院开设最多的文科专业分别是商务英语、电子商务、文秘、市场营销,分别有50所、48所、37所、43所高职院校开设;理科专业开设最多的分别是计算机类、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类,分别有49所、41所、39所、33所高职院校开设;传统的会计、电气、机械、建筑等专业也有23所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湖南省高职院校开办最多的20个专业全是传统专业。湖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部分产业没有足够数量的专业点支撑。例如,目前全省仅有两所高职学院开设太阳能技术专业,分别是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风能技术的仅一所高职学院,即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本省还没有相应的职业院校开办。

2.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存在行业性不平衡的情况。虽然湖南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整体上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但并非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都紧缺,存在行业性不平衡的情况。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湖南省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目前已趋成熟,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如湖南广电集团、湖南蓝猫卡通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创出自己的品牌,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这些产业的人才培育已迈过成长期,配套专业的软硬件趋于成熟,专业师资队伍较为健全,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基本满足相关产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湖南开设电子、信息、动漫等配套专业的职业院校较多,有些职业院校甚至以信息、动漫产业为学校的主要服务产业,集中财力与物力建设以信息、动漫为主的专业群,形成了以“专一化、特色化、行业化”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如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等。除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外,其他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如新能源产业涵盖了风能、太阳能、核能、智能电网、生物质能等产业,但目前除少数职业院校开办了与风能产业、太阳能产业相关的专业外,还没有开办与其他几个产业对接的专业。同样,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产业也存在部分分支产业没有相关专业做支撑的情况,这对于产业发展十分不利。

3.现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和人才质量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受传统教育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地域、教育经费、管理成本、师资队伍等诸多因素制约,目前湖南省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即学生先在学校里学习通用型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训练基本技能,最后一个学期再去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少数职业院校虽安排学生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但一般安排技术含量低的流水线,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实践效果,也极易让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育实践产生反感。此外,大部分职业学院的专业与对口企业的联系不多,专业实践性教学多在学校内完成,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以到学校参加专业建设研讨会或做专业讲座为主。这种校内教学的培养方式,虽然能节约教学成本、降低管理风险、减少管理难度,但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所需的专项岗位能力十分不利。仅在学校的理论课堂讲授现场工艺管理、新技术的知识,学习新设备的操作技巧,难以培育合格的产业人才。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后,还要由企业花时间和精力进行二次培养,方能胜任相关的岗位,因此,传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难以培养满足产业要求的合格人才。

三、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1.建立政、行、企、校多方参与的人才培育机制,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一,政府应积极发挥引领、指导及政策导向作用,促进校企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市场导向,也需要政府引导。在产业发展初期,尤其需要政府在政策、税控、资金、人才战略等方面的扶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引导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指导职业院校开办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出台加快培养紧缺人才的相关政策等。具体来说,一是政府要提高认识,统筹规划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除了招商引资外,还需为产业发展提供交通、电力、水汽资源等设施,以及人才培育、产品流通、广告宣传等诸多服务。要将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培育工作作为政府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来抓,促进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引导职业院校建设与本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接的专业。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往往具有前瞻性,而人才培养会滞后一段时间,因此,政府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及发展趋势,引导职业院校提前开设发展前景好、人才需求潜力大的专业。三是搭建学校与企业、行业合作的桥梁。要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号召力,为学校和企业、行业牵红线、搭桥梁,促进校企人才共育、订单培养、产学研合作的全面开展,实现多方共赢。四是通过经济政策和税控政策激励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例如通过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政策,按政策减免企业因校企合作或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相关税费,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五是制定针对人才紧缺型产业的特殊人才激励政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和对接专业师资的引进与培养,促进人才紧缺型产业的健康发展。六是通过设置相关助学金、奖学金或减免学费等方式,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或就读与人才紧缺型产业对接的专业,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与量。第二,行业、企业转变观念,主动参与产业人才培养工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特点决定了产业所需人才应具备“技术新、工艺精、知识专”的素质,仅靠社会招聘很难满足需要。例如,湖南某太阳能企业招聘光伏电站建设监理员,应聘者寥寥无几,原因是目前很少开设对接相关战略新兴产业的专业,专业人才成长也需一个过程。因此,战略新兴产业的行业、企业应将传统的“用人靠聘”人才观念转变为“合作育人,校企共赢”的观念。湖南兴业太阳能有限公司、湖南共创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育人”就取得了较好效果。根据企业光伏电站建设规划,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光伏发电专业的学生为“准员工”,由校企共同培养参与工程实践的“准员工”,让他们全程参与光伏电站建设,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并进行技术指导,学校组织队伍及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通过这种“旺工淡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就直接参与工程建设,获得了工程实践经验,也部分解决了合作公司在项目建设旺季人员不足的问题,使企业获得了优先选拔优秀毕业生的机会,真正实现“企业、学生、学校”的多方共赢。第三,职业院校应主动转方式、调结构,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一是根据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及学院的专业特色,主动对接湖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或多个产业,开设相关专业或专业群,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储备。二是主动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本地区的行业、企业,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的建设思路,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产教融合、旺工淡学等全方位合作,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质与量的提升。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本是一所以煤炭专业为特色的理工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及湖南中小型煤矿的关停整顿,决定重新调整战略发展规划,以服务湖南新能源产业为目标,开办太阳能、风能专业群,与本地的太阳能企业、风能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在合作育人、共建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上取得了较好效果。

2.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育平台,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第一,建立职业教育集团,集多方力量,加快培育产业人才。由相关行业或学校、企业牵头,组建由行业、相关职业院校、区域内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共享,最终实现多方共赢。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集团,其意义还在于:一是有利于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中、小、微型企业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二是提升了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三是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更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四是有利于缓解学校专业实训条件和师资不足的问题;五是有利于学校根据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更新动态来调整教学内容。第二,校企共建共管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升华为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桥梁,既具备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的功能,又具有企业真实产品生产的功能。学生直接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实践活动,既能提前接受企业的管理,感受企业文化,又能接受实际岗位技能的训练与指导。同时,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还能解决企业生产淡旺季的用工问题。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双方根据生产淡旺季节的变化规律,调整生产性实训时间,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又缓解了学校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还提高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提升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加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工学结合的全面开展。传统专业的口径一般较宽,就业面较广,学校一般注重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但是,这种培养方式的缺点是学生的专项能力较差,不能直接胜任岗位,就业后还需在企业经历一段时间的二次培养后才能满足岗位的能力需求。与战略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专业口径较窄,专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难以实现多个产业的通用,学生的就业面窄,对人才的专业知识要求高;二是专业硬件投入成本大,实验实训设备通用性差。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根据专业的特点,实施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旺工淡学或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方式,紧密对接行业、企业,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共同培养学生。旺工淡学、产教融合的模式既能解决企业生产周期性繁忙的问题,又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训、生产实训的机会与条件,也部分解决了学校硬件条件和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能够推动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4.建立学校教育、社会培训、企业培养相结合的立体化培训教育体系,满足产业各级各类的人才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仅靠学校培养是不够的,要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企业培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与岗中再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化培训教育体系,满足各级各类的人才要求,为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人力技术保障。第一,职业学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培养产业技术技能型“中坚”人才。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较高技术技能水平,较强的自学能力与知识、技术、技能内化能力,具备工作一段时间后胜任基层领导工作或技术上独当一面的潜质;中职学校应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技能过硬的熟练技能人才,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与知识、技术内化能力,优秀者几年后能胜任基层领导工作或技术型岗位。第二,积极开展周期短、见效快、以技能培训为重点的社会培训工作。根据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或企业的用工计划,由社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联合企业开展短期培训班,就产业的某一岗位或某一专项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某一领域暂时性的人才紧缺与用工难题。第三,企业要重视员工培训工作,制订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企业既要对员工进行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培训,也要对员工进行产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培训,还应注重员工自我学习能力和知识、技术内化能力的培养。企业培训新员工时,除了实行传统的“导师制”外,还应要求每个部门的员工分期参加轮训,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或行业专家定期为员工培训,以不断更新员工的文化知识,提升员工的能力。实力雄厚、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还可以自己开办培训学校或企校合作开办“厂中校”,培训自己所需的技能人才。

5.采用特殊机制加大师资培养与引进力度,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在前期没有对接的专业做支撑,人才储备少,技术人才相对缺乏,例如目前光伏产业在国内除了某些综合性大学有硕士或博士点外,本科教育还没有光伏类专业,即使是光伏材料的硕士与博士毕业生也与光伏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有很大差距,所对接的专业难以找到高层次的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因此,学校要制定特殊的激励机制,采取经济或政策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师资引进,还应注重对现有师资的培养,通过送派教师到对口高校进修、参加专题培训、深入对口企业锻炼实践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此外,学校还需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及一线工程师、熟练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课程实训和实践。

6.加大产业宣传力度,建设相关产业的科普、宣传、示范基地,促进产业影响力的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在社会的认知度还不高,人们对它们的发展状况、应用前景了解还不够,因此,需要加大产业宣传的力度。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宣传、介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应用前景,及时相关产业人才需求信息以及人才需求规划等。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还可通过建设相关产业的科技馆、科技园、示范基地等宣传产业,促进应用技术的推广。学校在招生时,应针对与战略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制定特殊的政策与措施,除加大相关专业的招生宣传力度外,还可通过减免部分学费或设置奖助学金等方式吸引青年报考与战略新产业所对接的专业,提升产业人才质量,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篇12

从整体上来看,现代教育的宗旨可以概述为:培养既具有广博知识又具有处世智慧的人才,兼顾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综合思考能力,使学生在社会中能内省外顾,能够为社会做贡献。大学毕业后应该达到的人才规格是:在专业知识方面,广泛涉猎各个知识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在心理素质方面,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有认识自我的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那么,是否应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高雅的生活情趣?答案是肯定的。

但遗憾的是,生活能力及情趣培养和传授,没有体现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要求。以驾驶技术为例,当代毕业生具备驾驶技术是现代生活必备的技能,那么为什么不纳入学校正规教育呢?为什么要让社会来承担这一重大教育职责和任务呢?酒驾、违章肇事频发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者没有接受正规驾驶教育,安全守法驾驶是需要通过一定阶段正规学校培训才能养成的。再者,学校教育缺失的是独立生活能力。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不会做饭,食材的搭配,如菠菜不能与豆制品搭配,鸡肉不能与芹菜搭配,味精要在食品温度降至120℃以下才能安全食用,如何进行营养配餐等,都是一门学问,都是需要学校教师来讲授的,是需要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的。就生活情趣而言,如中国人素有饮茶的习惯,怎么饮茶,什么季节、什么时段饮什么茶,中国以及世界的茶文化有哪些;再如,怎样美容化妆才得体,才安全?难道这些不是培养学生生活情趣很好的课程吗?学校教育要与社会连接,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树立,都要基于学生适应社会这一实际。因此,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是关键。

篇13

操作技能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在解释操作技能的含义之前,让我们先对技能的内涵做一表述。“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只是由于职教教学中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这两者就成为紧密的联合体,只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

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广大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的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等。例如,讲解锯割操作时,应让学生了解锯割操作的加工范围、锯条选用和安装、起锯的方法、运锯的方式、运锯动作要领以及如何保证锯缝平直、防止锯条折断等。在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化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注意范围小、忙乱、紧张等特点,要求学生只集中于个别技能练习。

联系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学生慢慢摆脱只对局部技能和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从而转向更高要求的发展,即要求用定理、公式、概念等方法解释一些技能,并用局部单元学习来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经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按照整个工艺过程,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渡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作品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采用化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在学期期中、期末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这样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也可以使学习者更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第一,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各级职业学校可因地制宜,自己制订有关标准,或请有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制订。标准制订后,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教师可对一些技能的标准通过教学来进行解释,教学中可能要牵涉到一系列概念、规则、公式、定理,要求学生运用长时记忆中大量的知识对现有进行诠释,并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来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如芯片、集成电路等)标准件做形象化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场、实验室等实训基地或与合作,使学生对一些昂贵的、新颖的、庞大的机器设备有直观的认识。考核时也要严格按照部颁和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与考核,使学习者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另外,学校所传授的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注重理论化,还要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而且一些标准的制订也要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相联系,让学习者不仅有理性的感知,还有感性的认识。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和操作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第三,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体系。中职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订培养方案。在我国资源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加强中职与企业的合作,并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发展中职的明智之举。中职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当然中职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之忧。

总之,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潘寂.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