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版图设计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

篇1

一、 高校图书馆馆藏外文图书现状

1、 外文图书的借阅状况

据调查和统计,我馆外文图书阅览室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100人次,其中大部分是来这里上自习的,只有少数读者借阅。我馆现有外文图书8万余册,2006年借阅图书1506册,借阅率仅1.9%。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语言障碍,使读者在阅读上存在一定困难,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外文图书的利用。

我校常来外文图书阅览室借阅外文图书的读者主要是毕业班学生、研究生、外语学院的学生、留学生还有个别老师。由于大学四年级学生、研究生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要提供几千字或几万字的外文文献的原文和译文,所以每年第二学期外文阅览室的读者借阅人数增多,外文图书借阅量也随之增加。从阅读动机来看,来借阅外文图书的读者80%以上是为了做课题而查阅文献,出于教学和其它需要的读者较少。

2、 藏书内容陈旧和老化

近年来,外文原版图书的价格大幅上涨,加之图书馆经费紧张,造成了图书馆购买原版新书数量有限。此外,由于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博、硕士研究生在校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图书馆外文图书的主要需求群体。因此图书馆大幅度压缩外文图书的做法,已很难满足学校学科发展的需求。另外,图书采购人员在采购挑选外文图书时,对专业核心书籍缺订,或者对多卷书漏订其中某卷,造成图书不成套,均会影响藏书质量,减少图书的吸引力。

3、 管理模式落后

外文图书阅览室管理人员存在业务素质低,外语水平较差,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等问题。并且对外文图书进行规范的管理、加工、宣传报道以及深层次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水平较低。这都直接影响外文图书的利用。

二、提高高校外文图书利用率的措施

针对外文图书利用率低的现状,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高校外文图书的利用率。

1、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读者的外语水平

读者外语水平有限,阅读和翻译专业图书能力低,这是影响外文图书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高校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引导和鼓励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及外语水平。对学生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外语课,加强外语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如我校理学院应用数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开设了英文原版的《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产品》课。开设此课,提高了学生利用外文文献的能力与效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外语词汇量,并使学生了解了专业术语,增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而有利于学生快速查阅国外前沿的相关资料,为他们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浅入深推荐一些合适的原版书,甚至可以把查阅外文文献的某些资料和信息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经常借阅外文原版书,纠正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他们便会逐步增加借阅量。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一定会激起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兴趣。 转贴于

2、 合理订购外文图书

外文图书采购要突出时效性、连续性和突出倾向于重点学科,提高选书的质量。因此,在订购外文图书前,图书馆的采访人员应该对学校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并且组织各学院、各专业中的学科专家对外文图书进行筛选,这样可以确保所选图书的质量。并且在购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从重点学科和博士点挤出资金购买教学、科研急需的外文图书。尽量保持某些图书的连续性、系统性。使采购的图书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完整性。在满足各学科、各专业需求的同时,亦优先保证重点学科、重点用户。只有建设一个有藏书特色、结构合理的外文图书阅览室,才能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3、提供一流的服务

(1) 提高外文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图书馆工作水平的关键因素。工作人员除了要具有高度责任感,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本领。负责外文图书管理的工作人员,不但要具有一定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学校所设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很高的外语水平。我校外文图书阅览室的工作人员都具有硕士学历,外语水平较高,而且各自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从而改善了外文图书阅览室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向专业化、知识化、多学科、多层次的方向转变,进而改善了服务质量。

(2) 加强导读工作。外文图书阅览室的管理人员应和专业老师配合,结合馆藏外文图书编制专题目录、推荐书目、导读书目。根据读者的专业、知识层次不同,推荐深浅程度适宜的外文图书。为了方便毕业生查找外文图书资料,外文图书阅览室的管理人员在每年第二学期应着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导读工作。收集和了解全校各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名称及学科范围,将馆藏外文图书资料按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名称及学科范围分类,以方便读者使用,缩短他们查找资料的时间。

采取定期建立新书通报、新书及经典原版图书的订购等服务机制,设立新书架区。我馆在今年5月举办了以“书香校园,悦读人生”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在读书节活动期间开设了外文原版图书展。 由南图亚信公司提供近3000册2006至2008年度新版外文图书。在图书展中,读者可以翻阅、咨询和预约购买。吸引了众多读者,并有许多读者订购了图书。这一活动,为读者利用外文图书提供了方便。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原有外文图书宣传基础上,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立外文图书介绍栏目,定期推出外文新书和旧书介绍或书评。使读者不必到图书馆也可了解外文馆藏图书,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并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立参考服务咨询台,读者在查找图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全天24小时都可上网查询。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

(3) 对重点学科的文献进行进一步深加工。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一般为针对。我校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以采矿专业为中心对重点学科的重点外文原版图书增加内容提要、写书评、进行翻译等,提供参考咨询,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如送书上门等。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使外文图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 开展馆际互借服务。为了解决资金紧缺,合理使用有限的资金。各高校图书馆应开展资源共享,馆际互借业务。高校图书馆间外文图书采购和利用协调好, 互相交流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三、结束语

外文图书利用率的不断提高,有赖于读者和图书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读者通过逐渐提高外语水平,激发阅读外文文献的兴趣;而图书管理人员要树立“读者至上”的观念,通过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模式,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外文图书资料才能够被充分地利用,进而才能为我们高校的教学、科研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做出贡献。

篇2

集成电路设计实践引入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使相关领域的学生真正实现学有所用,不仅学习了集成电路设计的软件知识,同时可以将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工艺模型、电路设计、仿真方法来复现,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一些电路实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集成电路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方向,要求将工艺、器件、电路、版图四个方面的理论课程融会贯通,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旨在加强学生对软件的认识,忽略对理论内容的加深与贯通。通过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在保证教学大纲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选择适用性较强的实践内容,使学生一方面能够将各门理论课的知识加深及贯通,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用人单位感兴趣的课题内容,有利于学生加强实践的动力和持续进步。通过研究型实践,对学校而言,可以培养更优秀学生;对学生而言,可以掌握前沿知识、促进就业。研究型实践成果的实现为学生的晋升、发展提供支持。学生的实践研究成果如能公开发表或获奖,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无形中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晋升、发展增加筹码。这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是其他任何实践模式都不可比拟的。同时,研究型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多看文献、多写总结报告,这也为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3.1课程结构优化

指导学生接触各类资料,能够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完成对知识的一个探求过程;对实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使课程体系更全面更科学,更能贴近行业发展,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3.2采用课堂讨论进行专题研讨的教学方法

在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根据课程需要,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用与行业内吻合的实验软件,挑选合适的电路原型做仿真设计,并共同探讨电路的优化方案。

3.3专业资料查询能力培养

为学生提供研究资料或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查询、整理,鼓励学生从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以充实自己的研究基础。提醒学生要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去伪存真,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料中总结、分析、解释与实践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3.4指导学生撰写专题论文(报告)

在研究型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论文、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分析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等形式记录实践研究成果。在撰写论文时,要求学生要了解实践课题研究报告的一般撰写格式;要先拟订论文的写作提纲,组织好论文的结构,做到纲举目张;会用简练、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追求文章的长短。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电路讨论,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查找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完成电路设计和仿真,最后完成专题论文的撰写。

3.5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为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研究型”的思维模式。

4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4.1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熟练地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内在结构,还要掌握与课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的基本技能;二是要掌握学科最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了解课程所涉及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三是要熟练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3

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理念,是目前国内外各高校开始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将工程创新教育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旨在缓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冲突[4]。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基于“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SARADC)”的课题项目开展教学内容,将各个独立分散的模拟或数字电路模块的设计进行有机串联,使之成为具有连贯性的课题实践内容。在教学周期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令学生“做中学”,让学生有目的地将理论切实应用于实践中,完成“构思、设计、实践和验证”的整体流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集成电路全定制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及设计操作流程。同时,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合作,在组内或组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中,相互促进提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团队工作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可以通过对新结构、新想法进行不同程度奖励加分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力。此外,该门课程的考核形式也不同,不是通过以往的试卷笔试形式来确定学生得分,而是以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令每一组提供一份完整翔实的数据报告,锻炼学生撰写论文、数据整理的能力,为接下来学期中的毕业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青年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可通过参加研讨会、专业讲座、企业实习、项目合作等途径分享和学习实践经验,同时还应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或专业工程师进行集成电路方面的专业座谈、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进行教学及实践的指导。

三、加强EDA实践教学

首先,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引进目前使用的主流EDA工具软件,让学生在就业前就可以熟练掌握应用,将工程实际和实验教学紧密联系,积累经验的同时增加学生就业及继续深造的机会,为今后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2009—2015年,黑龙江大学先后引进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平台Xilinx和FPGA实验箱、华大九天开发的全定制集成电路EDA设计工具Aether以及Synopsys公司的EDA设计工具等,最大可能地满足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而面对目前学生人数众多但实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如果可以借助黑龙江大学的校园网进行网络集成电路设计平台的搭建,实现远程登录,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的需要[5]。其次,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可合理安排EDA实践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如通过运算放大器、差分放大器、采样电路、比较器电路、DAC、逻辑门电路、有限状态机、分频器、数显键盘控制等各种类型电路模块的设计和仿真分析,令学生掌握数字、模拟、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及流程,在了解企业对于数字、模拟、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以及版图设计等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的锻炼,使学生对于相关的EDA实践内容真正融会贯通,为今后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第三,根据集成电路设计本科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各应用软件为基础,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方法,选取结合于理论课程内容的实例,制定和编写相应内容的实验课件及操作流程手册,如黑龙江大学的“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和“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课程,都已制定了比较详尽的实践手册及实验内容课件;通过网络平台,使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分享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资源随时随地地学习。

篇4

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已初步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在构建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人才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省属高校面临部属高校和境外院校的竞争,研究生优秀生源萎缩,竞争进一步加剧。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还面临着大变革、大融合以及诸多困境与挑战,如生源竞争,管理模式滞后,教学质量和方法亟待改进等重要问题,特别是省属高校面临激烈的竞争,分层次与淘汰的趋势日益明显,改革与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大。如何立足长远,突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瓶颈,完善“学术型教育与专业型教育”、“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 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门类的选择,有关这方面的议题已成为近年讨论的热点[1-4]。

自1998年起,香港高校进入大陆招生,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后,香港高校由每年招收不到200名内地生,到2012年9年间增长到近1 600人的规模,超过1.2万名内地生向香港高校提交了申请[5]。如今,包括、新疆在内的31个省份都被纳入香港高校的人才战略版图。自1998年至今的14年里,香港高校不仅引入竞争,推动大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带来其先进教育体制与理念。作为华人地区教育的典范,香港的大学研究生教育模式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1 入学和学位

香港的大学研究生入学条件显得既不降低要求也比较灵活,希望读香港的大学研究生课程,申请人只要持香港认可的相关学科大学本科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证明,有两封推荐信,向大学提供符合要求的TOEFL或IELTS或内地六级英语考试等英语能力测试成绩单和本科成绩单,经研究生院同意,就可获得面试入学。对英语能力的要求视不同的学科来定,一般来说学文科的(特别是金融、会计和传媒)对语言的要求比理工科高。香港的大学研究生院提供两种类型课程,即修课式课程和研究式课程,分别颁授Master of Science (MSc) degree 和 Master of Philosophy (MPhil) degree两种学位文凭。其中“研究式”对学术要求较高,研究生毕业时要撰写学位论文, 但“研究式”课程的研究生培养主要是面向有意向继续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优秀的本科生如有意向硕博连读也可以报读;“授课式”研究生培养主要以课程教育为主,与英国的研究生教育比较类似,适合大部分有提高学历层次的需求但想毕业后工作的学生,其学制较短(正常情况全日制一年,兼读制两年),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毕业的水平要求降低,学生须于毕业前通过课程考试并达到一定的要求,如香港浸会大学要求课程考试达到GPA 2.5以上才能毕业授学位,学分在GPA 2.4~2.5之间,学生可修暑期课程重复参加考试;考试有不及格者或学分在GPA 2.4以下,将不准予毕业,可再跟下年度修读课程重考,有时一个专业(课程)100个学生只有1/3达到GPA 2.5以上按期毕业的要求。

2 教学方法

在研究生专业课的考试方面,不同于内地很多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的考试是开卷考试(特别是选修课),香港的高校既重视开卷考试,又重视闭卷考试。如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专业课考试(包括必修和选修),有一个专业甚至10门课有9门要求闭卷考试,这对保证教学质量大有帮助。研究生院经常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专家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邀请本专业其他大学、著名研究机构和公司的校友、教授、研究人员、访问学者等。如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师在教 IT Project Management这门课程时,邀请美国著名研究机构的项目主任回港授课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和行业状况。

香港的大学研究生院能够针对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教学形式,注意教学模式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他们既重视理论教学,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许多研究生课程的作业中,都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分小组或独立承担一个小型研究项目(由教师提供几个可供选择的题目)。小组内的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研究项目(包括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课程论文等全过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最后学生还要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Presentation),并留有时间供大家提问和回答,这种方法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用英文对专业内容的表达能力。

3 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手段进行现代化、规范化管理和教学。香港的大学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任何地方免费上网,这为学校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大型服务平台,将海量学习资源经标准接口规范后,按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加以“碎片化”组装,为所有学习者构成了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有机融合以及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个性化智能学习环境,共享资源,促使研究生教育的学习信息来源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时间灵活化,能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制作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信息来源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化提供了手段。建立电子教材,开通网络递交和批改作业、答疑辅导等教学活动,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改变完全由教师口授、面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教材

许多教材的内容都来自当今全球各地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充分体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教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全港没有统编研究生教材,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列举书目,提供给学生们作为参考。有时同一个系的两位教师在不同学期讲授同一门课程时可能推荐不同的参考书和教材[6]。许多教师积极进行网上课程的开发和制作,将教材、教学辅助材料放在自己课程的网页上,学生自行下载打印学习。香港大学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因此无论专业教材还是课外阅读材料,基本上都是英文版本的。大量使用反映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的补充教材是其特色,教师为配合教学需要,经常发给学生补充教材,包括PPT讲义、某些学术期刊上相关文章的复印件等补充资料。教师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应用,补充讲义等也在课前印发给学生,教师不需要在黑板上大量地抄写教学笔记,可节省时间,讲解更多的教学内容,有些教师将讲课内容制成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存放在因特网上,可以随时通过因特网调用网上的教育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进入课程主页,浏览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包括上课的PPT讲义和课程要求等)和教师放在网上提供给学生的补充资料等。

5 建 议

(1) 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应该重视实际能力,最好是由院校自行招生。内地高校通常是通过全国统一笔试,有限的几门课程的一次性笔试成绩决定研究生录取与否的制度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可能因为一次考试扼杀了一些优秀学生的求学机会,而研究生考试更不应该如此,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和本科生有很大差别,主要应侧重于实际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是否有培养前途,也应加强对其全面知识与科研工作能力的多方考察。香港的大学研究生院以语言能力和本科成绩为基本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社会实践经验、专家推荐书、发表学术论文等诸多方面。香港部分院校还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面试时还根据当前国内外热点话题进行分组讨论。加强对学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考察应是内地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 研究生英语学习的考核应该注重应用效果。不能只看学生是否通过英语的四、六级考试,有的学生即使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和写论文的人却很少,也没有这方面的考核。香港的大学堪称华人地区英语教育的典范,英语无处不在,平时在课堂上或者考试中都会充分运用英文进行交流和书写。不仅教材、试卷、作业、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发表的文章全采用英文,连教学管理人员的各类通知和E-mail都是用英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大学走向国际化是顺理成章的事。

(3) 研究生的培养应该重视创新性和应用性。研究生培养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培养环节更应该加强与实际结合的专题研究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取得的成果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与参加实际课题研究。如香港浸会大学在教 Social Innovation 这门课程时,让学生分析美国互联网企业Facebook和苹果公司等著名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在整个专题研究工作中用最新的成功实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适应将来的实际工作。另外,要扩大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及教学要求,增强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能力,满足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对多种层次人才的需要,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服务。

研究生教育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实现转型。香港的大学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一个有特色的参考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只有创新教育模式,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高等教育需求,才能构建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长林.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J]. 继续教育研究,2011(7):103-105.

[2] 陈钟颀. 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1-4.

[3] 刘华旭. 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 文化传播与教育,2011(10):137-138.

篇5

秦汉史作为断代史专题研究课程,大部分高校历史系都会为已具备中国古代史、历史文选知识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甘肃高校也不例外。与中国古代史等专业基础课相比,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专题研究课程秦汉史显然具备一些特性,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强调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既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事科研的能力,还要注意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优秀思想品质。此课程肩负的任务重,但课时却较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目的得以充分实现,如何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高质、高效得完成教学任务,无疑是每个从事此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甘肃各高校历史专业重视此课程的开设,大部分任课教师经验丰富,在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曾取得较大成绩。但毋庸讳言,目前甘肃高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讲授仍有改善的余地,教学目的并未完全实现。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本课程与中国古代史课程秦汉部分的关系不清晰。在教师讲授中,很容易将此课程变为“细化版”的中国古代史秦汉部分,甚至存在两个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二,课程吸引力不足。由于本课程断代史专题研究的性质,一般仅为少数对秦汉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重视。如果教师在授课中不能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对大部分学生产生吸引力。

其三,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相比,教师一般对知识传授更为重视。即使部分教师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尝试,但往往由于切入点设置得不够理想而效果不佳。

其四,由于授课内容过于依赖相关教材,与甘肃本地特色结合不足,所以,授课往往缺乏生动性、现实性,脱离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实践活动,难以充分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和热爱家乡情操的培养。

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教学效果。怎样克服它们,当然有很多思路。笔者认为,注重甘肃地方元素,结合陇原文物、文化是解决上述诸问题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本地、本省生源较多,这在甘肃高校中表现尤为明显。在授课中联系地方特色,强调当地历史文化与秦汉史的密切关系,既有助于提高本地生源对秦汉史课程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甘肃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研究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而课程设计中加入地方元素,以地方文化为例深入阐述秦汉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则可以彰显本课程特点,避免与中国古代史秦汉部分的无谓重复。此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甘肃元素,把当地文化与秦汉史的结合作为锻炼科研与实践能力的切入点,有助于刚刚接触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的学生顺利转换角色,提高素质修养。综合来说,结合地方特色进行秦汉史课程的教学,可以有效规避前述诸多问题,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甘肃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华夏文化形成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相关文化遗产丰富。尤其秦汉时期,甘肃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既表现在秦汉时期甘肃地区自身的发展、繁荣上,更表现在这一区域对当时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上。从学习和研究秦汉史的角度来说,如果不重视甘肃的文化遗产和考古资料,很多问题难以得到清晰解释和深入研究。探讨秦文化的起源、发展,绕不开甘肃,据《史记》记载,秦人兴于“西垂”,就在甘肃东部一带,20世纪90年代礼县大堡子山和圆顶山秦公大墓的发现,使深入研究秦兴起阶段的历史文化面貌成为可能。探讨以汉匈关系、汉羌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秦汉民族关系,绕不开甘肃,河西地区真正被纳入中国版图即实现于汉武帝时代,是汉匈战争的直接产物。探讨以丝绸之路为核心的中西文化交流,绕不开甘肃,悬泉置等汉代邮驿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汉代交通设施和与西域关系的第一手资料。探讨汉代的边塞防御,绕不开甘肃,甘肃的秦汉长城遗址数量多、保存好,玉门关、阳关、疏勒河流域汉塞至今仍可探寻。更重要的是,今天从事秦汉史教学研究的最重要史料――秦汉简牍大量出土于甘肃。甘肃是我国的“简牍之乡”,出土的6万余枚简牍材料中有5万余枚属于秦汉时代。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悬泉汉简等,不夸张地说,如果绕开甘肃简牍,今天秦汉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根本不可能开展。放马滩秦简《日书》对秦人思想信仰和社会生活的研究,居延、敦煌汉简对汉代政治、经济、边塞制度的研究,武威《仪礼》简对文献学的研究,武威医简对科学技术的研究,都产生过极大影响。

李学勤先生曾说:“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疑问和谜团,恐怕都不得不求解于甘肃。”这句话对于秦汉史课程教学同样适用。甘肃在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和简牍等相关文物、文化遗存的存在,决定了甘肃高校在秦汉史课程教学中关注地方特色、借助地方文化力量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甘肃高校历史专业的秦汉史教学,需要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础上与甘肃历史文化相结合,使甘肃元素能自然的为秦汉史教学所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课程设计与具体结合方法上,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针对本课程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利用甘肃元素调动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在“绪论”的讲授中要强调甘肃历史文化与秦汉史的关系。在此内容的设计中,重点突出早期秦文化、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汉匈和战与甘肃的关系,甘肃简牍及出土文物对推动秦汉史研究之意义,前辈甘肃学人在秦汉史研究中的贡献等内容。通过“绪论”,使学生认识到甘肃在秦汉盛世形成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乡土观念是人的普遍情感,其往往可以成为兴趣的催化剂,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正式授课之前,向学生介绍甘肃与秦汉史研究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们“秦汉史就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普通断代,与我们没有关系”等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在甘肃从事秦汉史学习的生动性、必要性,培养他们学好秦汉史的历史责任感,对于促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的“乐之”式学习显然有重要作用。

其次,在课程设计与具体讲授中,应有机联系甘肃元素。现阶段的本科历史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注重甘肃元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热情、改善教学效果。秦汉史课程内容一般是秦汉史概述与专题研究相结合,那么,在课程设计上可以略突出早期秦史、简牍学、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边塞防御等与甘肃联系较密切的专题内容。具体来讲,讲简牍学时可突出甘肃秦汉简牍的重要历史意义;讲民族关系时可强调汉匈、汉羌和战对于两汉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讲社会生活民间信仰时可以放马滩秦简《日书》为主要史料依据;讲伦理观念时从武威“王杖”简谈汉代对孝道的提倡;讲东汉后期社会、政治现象时可以王符及其《潜夫论》中的社会批判内容作为切入点;讲与西域关系时可介绍甘延寿、段会宗的西域经营;讲地域文化时可联系李广、赵充国等陇籍将领分析“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历史文化现象等。授课过程中对甘肃元素的利用,对于提高学生兴趣、深化学生对秦汉史相关知识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再次,应以甘肃元素为切入点,锻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与中学教育相比,研究性学习、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高校高年级课程的教学中尤显重要。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是秦汉史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之一,但以往仅注重知识传授和泛泛为学生布置一些思考题的做法,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锻炼研究的能力来说,效果不佳。如果教师在授课中能引导学生多思考与乡土文化、乡土历史有关的问题,无疑会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来。

“定论”观念的清除,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有义务使学生认识到许多历史问题并不像中学教育宣称的那样有所谓定论,在历史评价,甚至部分基本史实的认定上存在争论非常正常,而新材料的发现和科研努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方面的课程设计中,可以以相关甘肃元素作为切入点。造纸术的发明、改良,是秦汉科技史的重要内容,传统文献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发明了造纸术。这一观点近2000年来被世人接受,但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陕西灞桥西汉纸的出土,此观点受到冲击,部分学者认为早在西汉时期现代意义上的纸已出现,蔡伦充其量是纸的改良者。学界围绕此问题争论激烈,坚持传统观点者认为灞桥纸仅是“废麻絮”,且有作伪的可能,双方各执一词,聚讼不息。而1986年西汉文景时期放马滩纸地图和1992年悬泉置遗址400余件西汉纸的出土,使这一争论基本平息,蔡伦改进而非发明造纸术已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这一利用甘肃出土文物推动秦汉史重大问题研究的例子,会给学生以较大冲击,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他们迷信定论、权威的思维定式,刺激他们自觉走上研究性学习道路。

当然,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还要与学生期末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结合起来。整体来看,目前本科生论文的针对性较差、水平不高,这与选题的盲目性有一定关系,如果能引导学生选择某些其感兴趣的秦汉时期甘肃历史、文化现象作为题目,这一问题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锻炼效果会更好。具体选题时,既可以选择早期秦文化、民族关系、移民屯戍、简牍研究等与甘肃有关的宏观问题,也可以选择两汉时期凉州地区历史、文化的各种微观细节。今天的甘肃在汉代主要属于凉州刺史部。西汉时期的凉州八郡,东汉时期的凉州十郡基本涵盖了今天甘肃的主要地区。当时这些地区的管理制度、文化面貌有一定独特性,学生们如果能以自己家乡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或家乡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作为论文主题,显然,操作效果会强于对一些泛泛题目的研究。

最后,在授课中、授课后的社会实践中,应充分利用甘肃地区丰富的秦汉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实践能力。作为过去发生事件和现象的孑遗,许多历史遗存、文物能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这种历史直观的获得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们“能够深深吸引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甚至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讨和研究文物中蕴涵的历史奥秘的兴趣”。教师在秦汉史授课中,应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甘肃地区秦汉遗存的照片,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有条件的高校在讲授一些仅靠口头解释难以使学生明白的问题时可以直接利用博物馆资源,例如我们在讲秦汉时期的书写材料――简牍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去甘肃省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参观,让他们直接观察简牍文字、编联、保护的实际情况,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历史学不是一门完全关闭在书斋中的学问,利用地方文物资源,开展田野性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文物调查、研究工作是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甘肃高校的秦汉史教学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利用。甘肃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址及考古文物资源丰富,既有以秦汉长城、关塞、邮驿为主的地面遗存,又有西垂秦公大墓等重要墓葬,既有大量的简牍、碑刻资源,又有铜奔马、木地图、王杖等珍贵秦汉文物。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这些文物资源,锻炼学生的相关实践能力是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应与当地文博部门合作,为学生争取参观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课余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形式多样的考察、实践活动。例如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就可以安排相关学生对家乡及特定地区的遗迹遗存、博物馆进行调查研究,这对学生掌握和理解秦汉史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都会有重大促进作用。

推动甘肃高校秦汉史课程的开展,需要在课程设计、课堂讲授、论文指导等多个环节充分重视甘肃地方特色及陇原文物、文化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归根结底,本课程是秦汉史,而非甘肃地方史秦汉部分,重视甘肃元素是推进秦汉史教学的手段,而非教学目的,不能本末倒置。授课中联系甘肃元素的目的是使学生提高兴趣、增强史感,能更好地学习秦汉史,而非让学生仅关注甘肃地区秦汉时期的历史。从课程设计来说,在具体专题下应顾及到甘肃元素,但不宜出现为甘肃而设的专题,如“秦汉时期甘肃地区的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等题目就不宜出现。从授课内容来说,应强调甘肃对秦汉史进程的影响,但对秦汉时期的甘肃等具体内容则应淡化,例如,讲河西四郡,对于其设立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对于其在汉匈战争和中西交流中的作用应详谈,而对其设立的具体时间、设置变迁等内容则应略谈。从论文指导上说,应强调甘肃元素对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研究能力的作用,但绝不能将甘肃元素作为论文的惟一选题方向。

综上,笔者认为,合理、适度地结合甘肃元素是今天甘肃高校进一步改善秦汉史教学的重要途径。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秦汉史知识和相关学术成果、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还有利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曹家齐,潘丽.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方法谈[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4):86~88.

[2]李学勤.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总序[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篇6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飞跃式的成长,科教兴国,教育的育人理念的不断深入与高校现代化要求的加大,高校基建工作大跨步地展开,高校基建档案是对它的全程记录,在基建工程的统筹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从我从事这个基建档案管理的工作以来,根据我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对各高校的基建档案管理现状的了解,目前高校基建档案工作不尽如人意,管理不系统,有些资料严重缺失,这不仅对基建工作历史记录的完整性的严重破坏,也不能为今后基建基础设施的实施提供合理的资料,使得基建工作依旧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成为高校基建管理工作发展的瓶颈,很难实现行之有效且符合高校基建档案管理自身特点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也成为空谈。基于此种情况,我对高校基建档案的思考与讨论工作就此谈一下看法。 1高校基建档案内容概述及特性 所谓的高校基建档案就是指高校在基建管理和基建工程项目从筹备、决策、立项、审批、勘察、招投标、设计、实施、监理到竣工交付过程中,直接、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图纸及声像等不同形式的文件资料。它是校园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和检修等活动的直接记录,也作为对工程进行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扩建的依据和凭证,成为高校档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分为依据性文件、基础性文件、工程设计文件、招投标文件、工程管理文件、施工竣工验收文件、基建财务文件、监理文件等类。 从定义和内容看,除了具有一般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信息性、价值性等普遍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这些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基建档案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历史资料的作用

高校基建档案用大量的文字和数据,如实地记载了校园基建工程从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及运行管理全过程的情况,客观地反映了项目总体规划、实施计划、构建设计、组织施工、后期改建等方面的情况,真实地提供了投资计划、预算、决算等落实情况。一套完整的基建工程档案,除了有大量的文字、数据记录外,还有相应的一系列的图纸、表格,给人以具体、直观、形象的展现。因此,在具有一套完整基建档案前提下,再现某项基建工程全面貌的工作就显得轻而易举。 1.2历史凭证的作用

基建档案在记载一项项基建工程的同时,还记载着学校的总体布局和远景规划。记录历史的文字、数据、图纸、照片等不仅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的历史反映,也是考究高校基建工作历史和研究高校基建工作前景的科学依据。通过连续的、整套的高校基建档案,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高校基建状况,并从中描绘出基建工程的发展历程,是对前期基建工作历史概述的有效凭证。 1.3对以后的基建工作起到参照作用

基建工程的各种统计、报表、维修、扩建、改建等离开基建档案都将寸步难行。基建工程设计档案一般已经过了施工考验,承受了实践的检验。重复利用或参考这些图纸和资料,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仅可以加快速度,还可以提高设计质量及经济效益。2当前高校基建档案工作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随着基建模式的转变,内容越来越繁杂。高校基建档案工作面临的瓶颈问题没有本质性的变化,依旧集中在基建档案自身收集、归档、查阅、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具体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2.1思想上不重视一直以来,基建档案在高校档案管理中是较不受重视的类别,高校的基建工程部门以及主管领导对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远远不够,档案部门的宣传力度也很局限,学校基建部门也往往重视不够,在基建档案管理上花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造成一些基建管理人员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的思想。建筑物竣工后,竣工资料随便锁进自己的柜子,以方便自己查阅。由于人员的更换,非常容易出现资料遗失、不完整、破损的现象。

2.2基建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

基建项目的形成是一项周期性长、专业性强、完整性高、涉及多部门的工作,在每一步基建过程中都有大量的材料产生,面对如此多且繁杂的材料,收集就需要格外的细心和专业,这就对基建档案管理人员有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素养,还要热爱档案管理工作,然而,目前符合这种要求的基建档案管理人员比较缺乏,是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绊脚石。 2.3归档的基建档案质量不高

根据平时归档,整理的基建档案材料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基建档案材料普遍质量不高,如图纸的整齐程度、清洁程度等。还有一些归档材料或图纸上随意使用铅笔、圆珠笔及红色、纯蓝墨水等不符合归档要求的笔墨书写,有的材料被多次涂改,字迹模糊不清,有些图纸不是原件,而是复印件。竣工图编制不规范,竣工资料不全。竣工图没有加盖竣工图章,竣工图中相关责任人审核签署漏缺严重,竣工图章不符合规格,存档图纸不全,或者被磨损严重,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工程实体的实际情况。

2.4基建档案归档不够完整

基建档案缺失大体分为:一些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等依据性文件缺漏不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由于中标单位外发包或归档不及时等导致资料散失;施工单位对在施工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不可见性的相关档案材料,如隐蔽工程设施图、地下管网等,在收集时的疏漏或缺失;有些基建档案管理人员忽略对全过程文件资料的完整归档,特别是忽略了前期形成的文件材料和建设后期形成的交工验收文件材料、工程监理等方面的材料,造成基建档案的成套性、完整性存在缺陷;严重影响到以后的使用查阅。

3完善高校基建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学校主管基建的领导、基建部门以及工程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做好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校领导要重视和支持。只有领导加强对基建档案建设意识,确立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基建档案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实现规范化的管理。

(二)增强学校基建部门收集档案的责任感

只有提高档案管理意识才能做好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学校要建立以基建处为责任主体的组织机构,明确基建档案管理人员。基建部门作为基建管理者和基建档案的形成者,应有专门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并有专职档案员负责收集资料。基建工程初始就与建立档案同步进行;工程建设过程要与竣工材料的积累、整编、审定工作同步进行;工程竣工验收与提交一整套合格的竣工图同步进行。

(三)加强基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

档案管理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领会现代化管理的标准。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了解基建专业基础知识,更要熟悉工程项目建设流程,知道基建档案中四大部分资料即工程准备阶段资料、监理资料、施工阶段资料和工程竣工阶段资料是如何收集和整理的。项目施工过程中,基建部门工地代表要注意工程变更,及时查验、监督监理和施工单位做好技术变更记录和竣工图绘制。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要把完整的、系统的、准确的施工变更数据和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工地代表,确保基建竣工档案是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四)逐步完善基建档案现代化管理

随着高校办公系统信息化与网络技术的普及,高校档案馆的管理模式也在逐步现代化,基建档案归档形式必须更新。因此,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从传统手工作业方式向信息化管理过渡。采用科学、先进的应用软件进行档案信息的存储和利用,传统的纸质载体档案材料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转化为可以自动检索、网络化运用的技术。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成果除纸质的蓝图还要有电子版图纸;施工单位的工程变更可以直接在电子图纸上修改、标志,交存电子版竣工图纸;与建设有关的文件进行电子存档,建立电子目录。建筑项目的相关信息如工程名称、立项批文文件、工程规划建设许可证号、工程施工许可证号、施工单位名称、合同价、审计决算价、交付使用时间、竣工面积等内容,以建筑物为单位,逐一形成电子表格。在后期档案使用时可以直接检索、统计和查阅,同时可以实现远距离传递档案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农彦浅谈高校基建档案的建设

[2]林端庄,高校基建档案科学化管理探析[J]. 福建建设科技,2007(2).62-63

篇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23-03

学科分馆制是一种新的资源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图书馆发展规划进行馆藏定位,按学科类别集中文献信息,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的新型图书馆。[1]从实际调研及文献分析得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存在多元化管理模式:[1-10]一是院系资料室独立管理自己的文献资源,不接待外院读者;二是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合作管理,文献由院系独立出资购买,文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院系,文献编目工作由学校图书馆负责,在图书馆馆藏目录下揭示其全部资源,部分开放外院读者的阅览权限;三是共建模式:院系与图书馆共同出资建设,文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二者所有,在图书馆馆藏目录下揭示其全部资源,外院读者的阅览权限较前者加大;四是图书馆分馆化管理:原所属院系完全出让文献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图书馆在接收其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分馆,对全校读者开放借阅权限,学科分馆隶属于总馆,服从总馆的文献资源调配及建设规划。可以看出,图书馆分馆化管理模式开放程度最高,而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的合作及共建模式是高校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融合的渐进过程。

北京地区高校实行院系资料室分馆化改制起步早、且成效显著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5-7]中国人民大(以下简称“人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化管理以2005年经济分馆的成立起步,该分馆成立前对上述高校学科分馆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借鉴,它是在人大五大经济类院系资料室(经济、商学、统计、财政金融、农业发展)基础上合并重组建成的,以服务经济类院系师生为主,对全校读者开放。

一、学科分馆的馆藏文献特点

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是以专业学科文献的收藏管理、信息服务为特点的专业分馆,馆藏文献内容以满足读者群教学和科研需求为主,具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点。学科分馆一般在总馆的统一管理下运作,与总馆共享统一的文献采编流程和编目分类。在文献采购方面,收藏更注重专业特色,强调学术性,更能满足本专业读者的文献需求。

1.经济分馆馆藏文献特点

根据人大经济类院系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研究需要,人大经济分馆以经济类书刊和学位论文的收藏为主,同时收藏一些有价值的灰色文献如院系内部资料、会议资料等。按中图分类法归类,经济分馆的文献以F大类(经济类)文献为主,辅以少量其他类的文献。按来源分类,经济分馆典藏文献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原有资料室转交文献,包括图书、期刊及学位论文;另一部分是分馆成立后新入藏的文献,包括新购入中文图书、中英文期刊、报纸、世行知识中心图书及经济类学位论文。按文献类型分类包括中文图书、刊、学位论文、报纸等。

由于经济分馆是在原学院资料室基础上合并成立的,而原资料室各自为政,资源重复购置,资料室转交给分馆的文献中以核心期刊、年鉴和原版英文图书重复率较高,有些复本多达3-5本,资源浪费严重。分馆成立后,规定各专业书刊只订购一本(套),资源共享,避免了原有资料室学术资源的重复购置。从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分析,把学科专业相关的院系资料室合并成立图书馆学科分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2.经济分馆文献采访模式: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广开征路

人大经济分馆文献的采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网络荐书系统:读者随时可以通过图书馆网上荐书系统推荐书刊;二是通过图书馆BLOG荐书:该专栏每天及时解答包括读者荐书意见在内的所有问题;三是问卷调查:经常发起网络问卷和实际问卷调查,征集读者意见与建议;四是通过学科联系人架设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联系桥梁。人大经济分馆面向每个经济类院系设有一名学科联系人,他们都具有相关的学科背景,或者原来就是所在院系资料室负责人,充分了解各院系的专业设置及教授学者的研究方向,再加上经济分馆与院系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使得他们能经常深入院系,听取各专业专家的要求和建议,组织专家参与选书,这样确保信息量大、价值取向鲜明的文献资料及时补充进馆藏,选出的书刊具有较高学术性。

从2010年起,人大图书馆在馆内聘任了30多名有学科背景且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学科馆员,原来的学科联系人继续任职。由院系推荐的教授学者担任图书馆学科专家,从院系推荐图书馆学生代表,学科馆员、学科联系人、学科专家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及专业数据库的购买问题,主要由用户作出决策,充分保障图书馆资源的合理建设。

二、学科分馆馆藏布局及文献管理模式

各高校学科分馆的馆藏设置基本上采取读者就近原则,学科分馆一般与相关院系在地理位置上毗邻。[5-6,10]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多数学科分馆是由院系资料室直接转交过来的,变动的只是人员和文献的管理、归属问题。人大经济分馆与前者不完全相同,除了与相关院系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它还把相近学科的院系资料室整合重组,在馆藏位置、规模、人员和文献管理上完全不同于原来的院系资料室。人大经济分馆接管了院系资料室转交的文献资料后,根据文献类型,设立了图书、期刊和学位论文三类阅览室。

1.图书阅览室布局设置

人大经济分馆图书阅览室经过多次大的布局调整。建馆初期,确定特色馆藏的建设思路,将图书文献细分为经济馆新书、经济馆中文、经济馆特藏和非经济类图书四大类并据此分库。运行半年后发现这样分类虽然明确了文献特征,但给读者找书造成麻烦。读者最直接需要的是文献的馆藏地址,文献特征对他们并不重要。分馆利用假期时间及时调整书库布局,将特藏书库里的非经济类图书挑出来与其他非经济类图书合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找书的麻烦,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2010年暑假分馆又对馆藏布局作了彻底调整。按照总馆图书分类法的调整规划修改图书索书号:1995年以前出版的中文图书沿用原来的人大分类法,专门建库,这类文献利用率相对较低,既尊重人大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历史也保护了馆藏;1995年以后出版图书使用中图分类法,与国内图书编目统一起来,利于实现网络大环境下的联合编目,统一检索,资源共享。对中图法分类的图书再按照到馆时间的先后重新组库,调整后的书库格局包括新书阅览室、中文图书阅览室、人大法图书阅览室,这样书库的划分是以时间段为依据,标识简单,易于读者找书。

图书管理模式:以分馆为试点,建设特色馆藏。在图书文献管理方面,人大图书馆以经济分馆为试点,组建新书阅览室,将到馆一年内的新书集中收藏,改变了传统阅览室新书被分散的局面,新书管理模式在文后参考文献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11]经济分馆设立年鉴工具书专架,将非流通参考工具书全部集中于一个阅览室,专架展示,专业年鉴的收藏非常系统完整,便于读者对工具书的查找利用。年鉴工具书的多余复本置于分馆库本室,采取与普通图书一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流通借阅,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人大经济分馆没有外文书库,外文图书一般用于教学科研,读者主要是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作为学科专业分馆,应该保证这类专业文献收藏的完整性,建议将总馆的专业外文图书集中于分馆收藏。

2.期刊阅览室布局设置及文献管理

期刊文献是研究型读者利用率最高的文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最近二、三年内的专业期刊利用率最高,期刊阅览室首先建成现刊库,开馆接待读者。然后逐步建设过刊库,最终建成三个中文过刊库,一个英文过刊库。中文过刊按时间段分区存放,库一:1996年以前的所有过刊,最早可追溯到建校初期;库二:1996-2006年的所有过刊;库三:2006年以后的过刊。英文过刊量相对较少,集中存放。现刊库包括当年中英文现刊、报纸和上一年的过刊合订本。从以上分库可以看出,经济分馆期刊文献库藏分散,单个书库馆舍面积较小,且管理人员有限,致使大部分期刊处于闭架管理,这种馆藏结构不利于读者对文献的阅览利用。

期刊属于周期性文献,过刊的下架、装订等管理会间接影响读者,为此,人大经济分馆期刊阅览室过刊的下架、装订管理与总馆从时间上错开。当年的中文过刊比总馆错后半年下架装订,英文过刊错后一年再下架装订,过刊的延后装订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总馆期刊装订期间文献资源的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服务与期刊管理之间的矛盾。

3.学位论文阅览室布局设置及文献管理

学位论文作为高校师生的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文献收藏价值。人大经济分馆的学位论文包括历年经济类院系博硕士毕业论文及博士后出站论文,每学年接收两批,除了将新增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及时纳入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外,总馆和分馆各保留一册纸本论文复本。考虑到总馆对单册学位论文精装加工,文献保护性好,但加工周期长,经济分馆纸本学位论文采取简编方式,不再装订,排架时按院系分区展示,方便读者查找,缩短文献加工周期,使读者尽快利用上这些最新的文献资源,做到与总馆资源的优势互补。

4.其他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

学科分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还应该包括网络电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人大经济分馆电子资源建设主要依托总馆管理。人大图书馆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特色资源如电子刊导航,人大文库,经济学门户,外刊投稿指南,学科资源导读等,经济分馆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分馆网页及学科资源导航,但与兄弟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5-7]经济分馆还与世界银行以协议合作的方式承建世行知识中心,丰富馆藏,世行知识中心设在分馆新书阅览室,已经到馆的中英文图书有5000多册,设专架展示,供读者借阅,世行知识中心还提供两台专用查询机,可以很方便利用其丰富的网络电子资源。

人大文库是人大图书馆的重要特色馆藏之一,旨在彰前贤励后学,系统收藏、全面展示人大师生及校友的学术成果,由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两种载体组成,数据总量近12万条。纸本资源主要是人大教授学者的学术著作及纸本博硕论文;数字资源包括教师成果库、博硕论文库、著名学者库及教师信息库等多个数据库,其中教师成果库将人大教师的各种学术成果及学术活动影音资料等进行加工、整理,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以上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开放共享,是经济分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有力补充。

三、高校图书馆文献管理的新思考

人大经济分馆与原有院系资料室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开放性,面对全校读者开放;科学性:使相近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资源建设更加合理,避免重复建设;系统性:依托总馆现代化的管理架构各类型文献资源全面建设,向学科化方向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大在全国高校的龙头地位,其分馆化进程缓慢且管理相对落后。经济分馆还是在原有馆藏设计上建成的,遵循既有的图书馆馆藏格局,文献按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不同文献形式分库,电子资源建设有待完善,学科化服务程度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科建设的变化,学科分馆采取的文献管理方式也应有所创新,在文献资源管理方面应打破传统观念,赋予全新理念,遵循学科特征及学科读者群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使用特征,使学科分馆不仅成为文献资源的存储地,更成为学科知识中心,成为为教学科研提供学科服务的基地。

1.促进院系资料室向分馆化转变

统筹协调学校文献资源建设,打破院系分割,促进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分馆化模式转变,建成多个专业化的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中心,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建馆模式:(1)重组模式:如人大经济分馆的组建模式。根据人大的学科设置,可以继续尝试成立管理学分馆、文学分馆、理工分馆等。(2)就地转交模式:以院系资料室为基地直接建分馆。如人大图书馆国政分馆直接在原有资料室基础上落成,与院系的交接工作简单易行,不需要经过大的重组。国政分馆主要服务于国际关系学院的师生,对全校读者开放。(3)合作建馆模式:原有的院系资料室资源雄厚,担心影响本院读者使用,不愿意资源共享。这种情况可以尝试由图书馆与院系合作共建的方式建成分馆,保障本院系读者享有更大的文献使用权,对其他读者放开部分使用权限,然后逐步过渡,最终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完全共享。目前人大图书馆法学分馆是人大最大的法学信息文献中心,法学院自身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除了由学校图书馆统一编目外,不对其他院系读者开放,限制了校内资源的有效共享。

2.重组图书馆的馆藏设置

改进图书馆的馆藏设置,打破以文献载体形式分库的馆藏格局,把多种文献提供形式相融合,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在期刊阅览室增设供读者使用的“电子期刊阅览区,将电子期刊服务全面融入图书馆的期刊服务当中,实现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的全面统一。[12]2011年5月,人大投入使用的新馆馆藏设置为“完全开放式”的馆藏格局,中英文图书阅览区、期刊阅览区、电子资源阅览区、多媒体阅览区及信息共享空间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之间无壁垒、无门槛,每个空间都是开放的,读者可以自由选择使用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各阅览区的网络终端供读者自由免费使用,既可以自带电脑无线上网,也可以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多个查询终端。此种服务模式充分展示了新近倡导的信息共享(IC)空间的服务理念。[13]人大经济分馆限于原有馆舍的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这种开放的文献管理模式。

3.通过文献传递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在目前阶段,文献传递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有效形式,积极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一方面,弥补自己馆藏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对外信息服务的能力,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目前,人大图书馆已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简称CASHL)、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简称B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简称NSTL)、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建立联盟或达成协议,开通文献传递服务。文献传递服务在国内已经蓬勃发展,该工作对期刊文献的利用率较高,根据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状况及文献利用特点,人大图书馆将文献传递工作(原本隶属于咨询部)归入期刊部,壮大人大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团队。学科分馆一方面可以作为文献提供机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外部资源,扩大和深化对读者的信息服务水平,这也要求加快学院资料室的图书馆分馆化进程,彻底改变其各自为政的分割状态,尽快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孙颉,陈昌林.建设学科分馆,构建学科信息平台[J].农业网络信息,2010,(4):64-66,68.

[2]孙颉,陈昌林.学科分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之管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36-39.

[3]景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之探索――以华南师大图书馆为例[J].现代情报,2007,(4):181-183.

[4]陈玉青.按学科大类组建图书馆分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1):29-30.

[5]黄力.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0,(2):127-129,133.

[6]袁欣.开启专业分馆特色服务的大门――清华大学专业图书馆的特色学科服务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S1):143-145,165.

[7]沈正华.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工作对教学科研的保障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27-31.

[8]丘秀文.重组高校院系文献资源 组建学科分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24(4):50-52.

[9]贾利平.论学科分馆与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57-58.

[10]王刚.以学科分馆的模式整合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J].图书馆学刊,2009,(1):75-76.

篇8

现有的出版制度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开源软件的成熟降低了数字出版的准入门槛,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的兴起又使得更多的相关利益者加入到促进学术交流的运动中来。作为信息提供者,图书馆具有数字资源保存与管理的优势,理应抓住机遇,拓展服务范畴来填补学术出版市场的空白。图书馆出版服务应运而生。一般意义上的“出版”指文献、音乐或信息的创作与发行,主要包括开发、获取、编辑、设计、生产、印刷、推广与发行等环节。“图书馆出版”基于图书馆核心价值观与图书馆员传统技能,更倾向于开放式传播,主要指图书馆为支持学术类、创作型、教育类的印本或电子版作品的创作、传播与管理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为了促进学术与研究型图书馆的创新、可持续性出版服务的发展,支持学者创造、发展与传播知识,2013年1月,教育乌托邦(Educopia)研究所牵头启动了图书馆出版联盟(Library Publishing Coali-tion,LPC)项目。同年10月,LPC《图书出版指南》1.0版本。本文对指南提供的图书馆或相关项目网站链接进行了验证,对有明确项目名称和既无链接又无项目名称的项目分别以“项目名称”和“图书馆名称+ Publishing”为检索词进行了检索。统计结果发现:指南包括94家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具有知识库服务性质的有61家,其中以机构知识库服务为主的有32家,兼具出版服务的有29家。国外图书馆界将机构知识库服务纳入到广义的出版服务范畴内。本文拟进一步调查与分析基于机构知识库服务的出版服务,以期对我国机构知识库服务的拓展提供借鉴。

2 图书馆出版服务与机构知识库服务的关系

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目的在于促进资源的管理、传播与出版,而机构知识库是研究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工具。因此,基于机构知识库开展出版服务是图书馆拓展与创新服务功能的重要选择之一。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大规模出现兴起于21世纪初,2001年只有13家开展,之后则年均增长量达6家之多。开展出版服务的美国大学图书馆中,约2/3(61家)的出版服务是基于机构知识库开展的。其中不到一半的图书馆(29家)所指的出版服务既包括机构知识库服务(Repository Service,R服务)又包括传统出版服务(Publishing Service,P服务),而一半以上(32家)则认为R服务即P服务。

R服务是为了管理与传播机构资源,如图1所示,分别有41家图书馆希望通过开展出版服务来访问/传播资源,29家则希望管理内部资源。管理与传播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面对出版制度的制约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出版各类资源或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目标。26家图书馆基于机构知识库为教职员工与学生提供了出版平台来出版与管理资源,但提供R+P服务与只提供R服务的图书馆目的有所不同,前者还希望通过出版资源来转变学术交流模式(10家)与加强本校影响力(8家)。

3 组织建设与资源配置的特点

3.1 业务布局:管理VS出版

调查统计显示:主管出版服务的图书馆大部分为校级图书馆,共52家,占总量的85. 25%;只有9家为某校区图书馆,其中一些为本校主要图书馆,一些为某些专业学科图书馆。由此可见,图书馆出版服务已经发展成为美国大学整个图书馆系统层面开展的服务,图书馆已经将出版服务作为重要的服务之一。

图书馆出版服务主要由内部部门来管理,但主管部门却各不相同,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7类。从以资源管理与传播为主要目标的R服务和以出版资源为重点目的的R+P服务来看,主管部门又可以归纳为数字资源管理和学术交流服务部门2大类。前者包括4小类,共24家(42.86%):依次为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心、图书馆系统部、数字内容管理/服务部、发现服务部;后者包括3类,共32家(57.14%:依次为学术交流部、数字学术服务部、学术出版与管理与服务部。定位为R服务功能的图书馆大部分安排由数字资源管理部门主管(60.72%VS 39.28%);反之,开展R+P出版服务的则由学术交流服务部门主管的较多(75.00%

VS25.00%),这种业务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出版服务的学术交流与服务性质决定的。

学术出版、管理与服务部侧重于学术交流,全部开展R+P服务;图书馆系统部、数字内容管理/服务部则侧重于管理与传播资源和加强影响力,主要集中开展R服务。反之,从开展服务的目的来看,不论是出于访问/传播资源、管理内部资源,还是出版资源和转变学术交流模式的目标,选择由数字学术服务部或学术交流部来主管的占比都是最大的,且二者比例接近1:1。因此,这2个部门兼顾访问/传播资源、管理内部资源、出版资源3种目的,是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主管部门的最佳选择。

3.2 人员配置:数量VS类型

从人员配置的数量来看,出版服务配置的人员从0.5到19人不等。88.33%(53家)的图书馆人员配置1人以上的人员。假设1个专业的服务团队至少需要2名工作人员,那么55%(33家)的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服务团队。由此可见,图书馆出版服务虽然还处于发展初期,但作为新兴的创新服务已经得到图书馆的重视与支持。人员配置越多,可提供的具体出版服务内容也将越丰富。

从人员配置的类型来看,图书馆出版服务的正式员工、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总数占比分别为82.65%、9.93%与10.11%。图书馆出版服务主要由正式员工支持,辅以服务助理。全部图书馆都配置了专业员工,其次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研究生与本科生作为服务助理的图书馆数量相差都不大,但一般图书馆会只招聘研究生(15家)或本科生(14家)。开展R+P服务的图书馆数量要少于P服务,但在总人数配置上前者要多于后者,在正式员工的配置上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研究生配置上前者也要大大多于后者。所以,开展具体的P服务需要更多的专业实践与知识技能来支持,招聘的服务助理也更多地会选择比本科生的科研需求与知识技能更高的研究生,占到92.54%。

3.3 合作对象:校内VS校外

大学图书馆的主要用户为本校的教职员工与学生。图书馆出版服务最主要的校内合作方是科研用户,即教师和校内相关部门/项目,比例为95.08%和85.25%;其次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分别为63.93%和62.30%。此外,大学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最有利先天条件之一即大部分大学都拥有本校的出版社,通过与出版社合作,借助其出版经验服务本馆用户是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明智选择之一,虽然目前比例只为8.20%,但随着出版服务专业化技能要求的提高还会不断增加。R+P服务与单纯的R服务在选择校内合作对象方面,除教师是后者比例略高外,其他合作对象前者都略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明显。这说明它们主要服务对象是一致的,只是服务定位不同。

此外,34.43%(21家)的图书馆还联合校外合作方,主要有研究协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校外大学、图书馆、博物馆等大学机构,大学出版社、商业出版社、OA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但目前图书馆还比较谨慎,21家有校外合作的图书馆中,80.95%(17家)选择的校外合作方不超过4家;只有佛罗里达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南佛罗里达大学、匹兹堡大学多于4家。在29家提供R+P服务的图书馆中,选择校外合作的有16家,占76.19%;而R服务,只有5家。由此可见,图书馆有提供R服务的天然优势,如资源保存与管理;而P服务作为一种新兴服务,可选择的合作对象方面范围更广,从而能够综合多方优势,各取所长以满足用户需求。

3.4 经费来源:预算VS收入

图书馆出版经费主要有10种资助来源,图书馆的运营预算、资料预算、拨款、捐赠基金收入、非图书馆的本校预算、销售收入、收费所得、许可、慈善捐款或图书馆组织的友情捐助等,又可归纳为3大类:第一大类即预算拨款,是最重要的资助来源。在调查反馈的图书馆中,图书馆运营预算作为经费来源的占比最多,分别有35家与14家,100%和50% -99%的经费来自于此;图书馆资料预算排名第2,占7.93%;拨款占0.93%;非图书馆本校预算占0.50%。第二大类是收入所得:如捐赠收入占2.54%、许可费占0.30%。第三大类为捐款所得,占0.18%;其他未归类的占4.18%。目前图书馆出版服务的主要经费来源还是运营预算,资料预算作为补充,只有16家图书馆(28.57%)选择了2种以上的经费来源。总体来看,图书馆出版服务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作为一种新型业务,可以考虑通过提供增值业务来拓展经费来源,以更好地开展业务。

4 出版资源与服务内容的特点

4.1 资源类型与载体丰富多样

出版服务涉及的资源类型丰富,既有期刊、学术专著等出版物,又有学位论文、研究/技术报告、会议论文等。如图3所示,50%以上的图书馆服务都涵盖了这些出版物类型,分别有49、44、35、34家图书馆将电子学位论文(ETDs)、教师驱动型期刊、学生驱动型期刊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纳入服务的资源范畴。此外,30%以上的图书馆服务资源类型还包括技术/研究报告、学术专著等。从服务所包含的出版物总数量来看,图书馆保存、管理或出版的出版物数量在100种以上的依次是:电子学位论文、技术/研究报告、教师会议论文和记录、本科生毕业设计/荣誉论文、学术专著、教师驱动的期刊和学生驱动的期刊。综合两方面数据可以看出,最受图书馆出版服务关注的学术资源类型依次是:毕业论文(ETDs与本科毕业设计/获奖论文)、期刊(教师驱动与学生驱动)、研究/技术报告、学术专著、会议论文/记录(教师与学生)。对比提供R+P服务与R服务的图书馆总量,前者在期刊方面略高于后者,但差异不大。期刊是图书馆出版服务的首选,其他资源则主要以保存与管理服务为主。47家图书馆提供期刊服务,而定位为R+P服务的图书馆中只有南佛罗里达大学1家只出版专著(2本)。同时出版教师与学生驱动型期刊的图书馆高达31家,其中只出版教师与学生驱动型的分别有44与35家。出版服务管理的资源媒介类型也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传统资源,还包括数据、多媒体/互动内容、概念图/地图/可视化建模等新型资源,加州理工大学还保存网站内容,但目前的资源类型还是以传统资源为主。

4.2 出版服务具体内容多元化

美国大学图书馆界定的出版服务内容可主要归纳为4大类。如图4、5、6所示,前3类主要基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开展,即资源管理服务、资源揭示服务与用户服务。资源主要指大学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各种科研成果,用户服务也是围绕与自身资源管理、揭示和出版相关的服务。同时,这3类服务也是机构知识库的主要服务内容。资源管理服务主要指各种数字资源的管理服务:(1)机构资源数字化;(2)管理非文本资源:管理与保存补充材料、音视频非文本资源。资源揭示服务指促进资源利用与信息交流的服务:(1)编目服务:元数据管理、编目、索引编制;(2)标识符管理: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注册与分配、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DOI)分配、数据集管理、开放URL等。用户服务包括:(1)数据分析;(2)用户培训;(3)服务外展等宣传与普及知识类服务。

与传统图书馆服务最大的不同是,图书馆出版服务将服务范畴延伸到与传统出版相关的服务。它包括:(1)版权服务:版权咨询、合同编制、版权许可建议等;(2)出版环节服务:市场推广、平面设计、同行评议、排版、编辑;(3)作者咨询、业务模式规划等其他服务。如图7所示,图书馆开展最多的是作者版权咨询服务(51家),这是现阶段最首要的服务。R服务提供本校教职员工与学生科研成果的免费利用,一方面要公开说明和宣传本大学或科研资助机构的OA政策,如开放内容的适用范围、存储版本、时滞期、使用许可等;另一方面,还为作者发表科研成果提供版权许可方面的咨询服务,避免商业出版社签署与OA政策相违背的授权协议。图书馆的中介本质与社交媒体的大力发展决定了它具有资源推广的先天优势,从市场推广服务人手促进本校科研成果的利用成为图书馆(特别是主要提供R服务的图书馆)的首选服务内容。其次是在网络时代与资源推广密切相关的平面设计服务,因为吸引用户打开资源是利用资源的首要步骤;而保障资源质量的同行评议管理,也是OA环境下图书馆最为关注的问题。数字环境下排版软件也在飞速发展,排版已经从传统出版服务的核心业务剥离出来,要求的专业性变弱,成为很多图书馆试验的服务内容;而编辑服务作为出版社的核心业务,也有部分图书馆(12家)开始探索,而且主要集中在期刊。此外,在出版服务发展初期,图书馆还积极为作者提供与R服务和P服务各类相关的咨询服务。

4.3 出版服务平台选择多样化

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所使用的平台系统有近30种,在调研的61家图书馆中,选择的系统较为集中。其中使用Bepress(Digital Commons)与OJS/OCS/OMP系统的图书馆最多,分别有29家与20家;其次是Dspace与CONTENTdm,分别有15与14家;有2家以上使用的还有WordPress(8家)、Fedora(7家)、DigiTool(3家)、Eprints(3家)与Drupal(2家)。从支持多功能业务的角度来看,34家图书馆(56.67%)选择2种以上的平台系统。其中10家在选择1-4种以上平台系统外,还自主开发相关软件作为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这10家自主开发软件的图书馆有9家提供P服务。可见现有的系统平台在综合提供R与P服务功能方面还相对不足,选择现有成熟软件是必然选择,而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功能则是拓展服务内容的必经之路。

5 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启示

隶属于大学的图书馆和出版社各司其职,前者为本校教职员工与学生提供学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服务,后者则提供学术成果的出版服务;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支持教学与科研,促进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大学既是信息经济的创建者也是消费者,为图书馆拓展出版服务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基础。同时,现有出版制度对信息交流的制约,数字出版技术对准入门槛的降低,又为图书馆提供了拓展服务领域的机遇。特别是机构知识库服务已经成熟,图书馆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版服务,同时还要认识到图书馆的出版服务又不同于传统的出版服务,应该更多地利用先天的资源管理优势经验,以促进学术交流而不是盈利为最终目的。

5.1 结合发展战略与自有优势定位新型业务

大学图书馆的最主要作用是为用户的教学与科研服务。2014年图书馆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国际大会上,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安妮.R.肯尼在报告中强调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式应转移为满足教师、研究人员与学生的需求并促其成功。2012年7月欧洲开放获取出版网络(Open Access Publish-ing in European Networks,OAPEN)英国项目OAPEN-UK的《HSS研究人员调查报告》也显示,科研人员出版图书的目的依次是促进社会进步与知识传播、同行学术交流、声明研究与发现、实现职业晋升4个方面。现有出版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用户需求,而图书馆出版服务有利于促进教职员工与学生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与利用,加强本校与作者个人的影响力,它应该定位于满足科研人员促进社会进步、传播知识、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等几方面的需求。目前图书馆出版服务包括资源管理服务、资源揭示服务、用户服务等基础服务,与传统出版服务、技术与学术交流服务等新型服务。从传统出版的角度来看,出版服务是核心业务;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资源管理与揭示才是优势所在。因此,基于基础服务拓展新型服务是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发展路径之一,即基于机构知识库开展出版服务。发展初期以保存与管理资源的R服务为主,并逐步拓展到提供出版资源的P服务,实现业务升级。具体到每家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或只包括科研人员或还包括研究生、本科生,服务定位或保存、管理资源或出版资源,自有资源或充足或有限,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新业务方向的选择。

5.2根据业务定位与用户需求选择服务内容

大学图书馆的出版服务分R服务、P服务或R+P服务。在实际操作中,图书馆还会综合考虑本阶段业务重点、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用户需求、自身现有资源等因素,选择具体的服务内容。从用户需求来看,作者最关注图书销售与出版的相关服务,其次是图书的使用和相关数据统计。对比作者需求与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内容,如表1所示,存档与访问内容、分析引文等图书馆的核心服务,开展的比例都高于50%;利用信息服务的优势组织专家开展同行评议和利用现有社会化营销工具进行营销推广等新型服务,在30%-40%之间;编辑、设计、排版等专业技能要求不强的出版相关服务,在20%-40%之间;而建议与指导前期构思、出版、发行与销售、统计销售数据、管理版税等传统出版核心服务,图书馆则几乎未涉猎。这种现象与图书馆基于机构知识库的出版服务定位的总体发展思路相吻合,即在利用现有优势加强资源保存与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资源出版服务。此外,一半以上的图书馆开展的出版服务还包括:(1)资源管理服务:数字化;(2)资源揭示服务:元数据管理与编目管理;(3)用户服务:外展服务与培训等;(4)出版一版权服务:作者版权咨询。基于长期积累的专业技能与优势,图书馆可以以R服务作为起点,围绕用户需求开展数字化与非文本资源管理等资源管理服务,编目与标引等资源揭示服务,培训等用户服务。同时在新的环境下,从促进知识传播的角度出发,利用新型工具、培养新技能,拓展新的出版服务内容,进而开展补充材料管理、标识符分配与统一、数据分析等R服务,版权咨询、合同编制与管理、市场推广、平面设计、编辑排版等出版环节的P服务。

5.3基于组织机构与服务需求进行业务布局

出版服务集中还是分布在图书馆内部部门,分布在所有校区还是某些校区,主要与图书馆现有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图书馆现有职能及未来战略发展布局有关。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发展使命与资源管理的先天优势来看,图书馆出版服务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服务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图书馆既可以选择(图书馆)数字项目中心、图书馆系统部、数字内容管理/服务部等资源管理部门、学术交流部、数字学术服务部、学术与教学支持与资源部、发现服务部等已有的资源利用部门来主管,也可以选择学术出版部、管理与服务部等新建的出版部门来主管出版服务。在出版服务的人员结构设置方面,图书馆员应该是出版服务的主力,辅以研究生或本科生作为助理。在合作对象方面,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对象是本校教职员工与学生,因此校内合作方的主力为教师和校内相关部门/项目.其次是研究生与本科生,本校出版社。图书馆还应该考虑联合校外合作机构(如研究协会、研究所、研究项目等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博物馆等大学所属机构,大学、商业、OA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借助他们的专业优势。

篇9

这些买书的地方,有什么魅力呢?

书 店

姓名:书店

年龄:自从活字印刷后就有了书局,目前已有近1000岁

家庭背景:目前国内最大的连锁经营书店为新华书店,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分支机构,很多人的成长都有新华书店的身影,可以说新华书店是我国手足最长的书店。但是,现在以西单图书大厦为首的一大批巨无霸式书店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着自己的体重。他们动辄能在一个店里卖上万种,甚至几十万种书。

成长方式:对于新华书店来说,就像超市开店一样,每次增加分支机构都需要做好地域、租金、用户的合理化分析,而且要防止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膨胀速度有限。

职业规划:以前手工出入账的时候,一个算盘一个账本就管了书店。进什么书看总店的,每个月盘点一次库存,不够了再从总店要。而现在,连锁书店早就是信息化管理了。以新华书店为例,现在的新华书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图书信息中心。首先,通过各种方式从各出版社那里汇集新出版图书的信息。然后,各下属书店以自己为单位,进行信息化工作。比如,宁波新华书店经营图书、音像制品,全店销售额早就远超5000万元,产品线越来越丰富,销售渠道越来越大。最终,他们不得不用IT的方法,从财务、物流和分销三方面入手管理书店。财务管理重点是规范业务操作流程,让财务科可以有效地监督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和业务流程。在销售方面,由于书店的销售体系包括各种各样的批发渠道、直营渠道和特种渠道,为更好地整合这些渠道的数据,打造一个可控的分销体系,及时准确地掌握渠道的各种业务信息,采用销售与分销管理系统,将销售合同的登记和维护、库存书册的盘查、采购订单的跟踪等纳入正规。

而更进一步的书店已经形成了更大的销售网,甚至已经向网上发展。陕西新华书店将西安、宝鸡、咸阳、延安等10地市116个销货店联网,解决了网上报订、统一配货的问题,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利用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完全实现了陕西新华书店的垂直化管理。整个系统支持联营、经营等各种营销业务方式。各市县都可以实现内部网上报订、网上定单审核、网上储运信息查询、余缺调剂、网上可供书目查询选购等,而进货、发货、退货、盘点、仓位转移等仓库管理问题,以及货源结算、客户结算等结算管理问题,零售管理都一并解决。

可以说,信息化使得书店摆脱了前店卖书后店进货盘点的状态。而更重要的是,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及时的新书好书,以及更灵活的市场信息,也是网上书店蒸蒸日上的今天,传统书店得以生存的基础。

优点:就像电子书永远不可能代替纸质书一样,对于很多人来说,买书是一种享受。能亲手拿着书翻看,能亲眼挑选书的设计、选题、印刷甚至插图、封面的优劣,是很多人决定是否买这本书的前提。而书店,则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愿望。这对于那些对书要求苛刻,必须先阅读才能买书的人非常重要。

缺点:1.书店再大书的种类毕竟有限;2. 鲜有折扣;3.用户购买要出门,不方便。

网上书店

姓名:网上书店

年龄:自1997年,中国第一家网上书店―杭州新华书店成立,距今已有8岁。

家庭背景:当贝佐斯荣膺《时代》周刊风云人物时,亚马逊的网上书店在人们心中成为太平洋彼岸的一个神话。1999年,全国各地掀起了网上书店的建设热潮,新华书店、出版社、专业书店及民营书店纷纷开办了各具特色的网上书店。其中耳熟能详的就有西单图书大厦网上书店、当当网上书店、“8848”等;而席殊书屋等一些传统书店也对开辟网上战场跃跃欲试。

成长方式:网上书店购书方便快捷,读者购书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大批量的销售也可以给读者更多的折扣,无店铺销售的形式可节省成本,因而发展很快。但在网上书店建立之初,线上支付形式以及配送体系的不完善给网上书店的业务带来一定困难。

红火了一阵子之后,很多网上书店都处于亏损状态。第一家网上书店杭州新华书店到1998年下半年就停业了,原因是书店信息不足、结款不能通过信用卡等支付、读者需邮寄书款等。

价格,是网上书店正面交锋最激烈的地方。更多的网上书店打起了价格战。网上书店都在商品价格上较着劲儿,纷纷打出“零毛利”、“冰冻价”的招牌,有时甚至低于成本价抛售一些热销的产品,以期带动整体订单数量的增长。例如,《丁丁历险记》影碟版正式发货以前,众网店就开始了网上预订活动。原价107元的DVD版,网站最初报价89元左右。此报价一出,各网店的产品售价就相继一降再降,最终敲定72元,并且附加一大堆赠品。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价格战发生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也就是说,只要对手的价格一更新,另一方会马上回应,以使自己的价格保持最低。

这种近乎疯狂的“零利润”销售方式是网上书店惯用的价格战策略,无疑能大幅提升网上书店的订单量,但能否给网上书店的长远发展带来益处就不得而知了。所幸的是,价格的血拼已经随着网上书店的成熟而降温。越来越多的网上书店认识到,打折绝不是惟一的手段。例如,当当网的打折书只占全部可供图书的10%左右。

经过价格战之后,服务被更多的网上书店所看重。面对消费者,各家网上书店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已经将页面设计得既新颖又富于人性化。与商品相关的分类、检索、购物车被做得既全面又实用。曾经困扰网店发展的网络支付问题,则被颇具中国特色的“送货上门,货到付款”方式解决得差不多了。在打拼北京市场的同时,各网店还在积极拓展外地市场。2005年4月,当当网将免费送货,货到付款以及免费更换有问题产品的服务承诺扩展到了全国66个城市。

职业规划:影响网上书店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物流产业、互联网普及程度、社会信用以及网上银行发展状况等。虽然物流和结算因为受到中国的物流产业、社会信用以及网上银行发展状况的限制而难于突破,但是网上书店一直在尝试运用中国特有的优势开创特色经营方式。

从内在潜质来看,中国网上书店可以利用中国特有的优势来克服不利的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的“自行车送货”和“货到付款”,就是中国网上书店的成功创新。

优点:1.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避免了与其他商家在黄金地点的竞争,很好地节约了成本。

2.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顾客提供最新的书籍资料,同时也可以非常方便地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

3.为网上书店等B2C公司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公司也不断增加,大大方便了网上购物,比如大部分银行都有网上银行业务,提供快捷、安全的结算服务,从事物流的公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服务质量方面比以前都有很大的改善。

缺点:1.中小城市的配送不够方便。有的小城市时间会延误。

2.网上支付并不适用于任何人。安全性问题还需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没有拿到手里的书总是让人不放心,褶皱、破损偶有发生。

可供书目

姓名:可供书目

年龄:发源于英国。自1874年英国Witaker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个可供书目《近期文献参考书目》至今,走过了131个春秋。

家庭背景:英国Witaker公司和美国Bowker公司及德国K.G.Saur公司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三家可供书目出版商。在欧美发达国家一般都有本国的可供书目,并已成为西方图书贸易的不可或缺的信息中介,是出版社、书店和图书馆最重要的工具书。但在中国,至今还缺少能够总揽全国图书的可供书目,这种缺憾让中国成为图书信息查询上的矮子。

成长方式:1997年,起点公司、科文书业公司开始着手做“中国可供书目”,但最终由于效果不佳转向电子商务。2005年初,北京一家书店又开始尝试做“中国可供书目”。不过基本局限于自己配货,同时做图书馆的增值服务。离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可供书目”还差得很远。

职业规划:交通大学一学生在准备毕业论文答辩期间,有同学向她介绍一本很重要的外文专业图书,但书店没有销售。于是该学生奔波于大小书店,乃至让外地同学帮忙查找,但是整整一个星期,毫无结果。

在别人的建议下,她求助于远在美国的同学帮忙购买,很快获得反馈,问她需要该书的那个版本。对此,她深感困惑,直到明白美国提供“可供书目”查询,才恍然大悟。

可供书目虽然已有100多年发展史,并且已成为出版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但是在中国,可供书目仍然是新鲜事物,其功能与意义还没有广为书业人士及广大读者所认同。由于可供书目发展缓慢,国内的图书信息大多局限于网上书店、新华书店书目查询以及各出版社自身书目查询,这些往往造成许多读者找书难、买书更难的局面。

《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研究》调查资料发现,国家书目信息、专题性文献及出版物推荐目录信息、地方文献及出版物目录信息三者的被利用率,分别占调查样本数的51.7%、48.53%与33.1%,由此可见书目信息资源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但目前书目信息服务的提供方式一般采用传统印刷方式,如何让读者快速获得就存在问题。因此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让中国可供书目快速迅速成长为中国读者服务,已成为出版行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利用具有独立市场运营能力的公司实施中国可供书目建设,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将可供书目及时准确传递到读者面前,让读者有效获知最具性价比的图书信息,可以加快图书在市场上的流通速度。既能让读者获益,又能让出版社、渠道、书店等书商快速流转图书。

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和北京科文书业信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中国可供书目”项目, 到2005年年底将收录超过500家出版社的数据,总数据量近20万条,已初步建设起反映中国图书市场面貌的可供书目雏形。

优点:通过对“可供书目”的查询,能够准确查找到读者需要的图书,且该图书的版本信息、可供书目、流转渠道、内容差异等信息将一目了然。既让读者迅速获得价廉物美图书,又能让书商快速流转图书。

缺点:1.需要良好的软硬件应用环境。2. 一些缺乏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读者很难用好“可供书目”。

记者手记

书与圈子

元旦前,报社给每个员工送了一本《共好》,当然是感谢员工这一年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的确,现在的购书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常见的新华书店、网上以外,还有很多我们正文中并未提及的,并不是主流但是正在蓬勃发展的读书方法,比如贝塔斯曼,比如电子阅读。

篇10

塔森出版社(Taschen)

如果你迈进德国书店艺术区,往往最显著的地方是摆放着众多艺术大师的丛书,而封面下方的中间往往会看到一个单词叫―Taschen,Taschen这个词在德语里的意思是袋子,事实上这家书店起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创始人名叫“袋子”。

塔森出版社创始人叫贝内迪克特・塔森(Benedikt Taschen), 他男∈歉雎画迷,19岁生日的前一天,他在自己的家乡德国科隆开了家23平方米的漫画书店,用来出售他的藏书,五年后,他靠从亲戚那里借来的钱购买了4万册马格里特出版公司(Magritte)的库存书,然后打折卖出,成功赚取了第一桶金。随后他敏锐地察觉到当时艺术市场的潜力,当时有关艺术图书的价位不仅高,而且数量也相对少。1985年,塔森出版社的第一本艺术大师达利的作品集面世,紧接着陆续出版了莫奈、康定斯基、培根等经典大师的画册,大批量的印刷让图书的成本降低,以及后续优秀的营销方式,导致当时这类书一上架,就成为畅销书。塔森出版社的理念是“让人人都能拥有艺术书”,从那以后,它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如今塔森出本社早已经是一家全球性的出版社,它不仅仅只做平价的艺术书,也涉猎于收藏类的高端画册,它也是最早开始把大开本的限量版收藏书艺术商业化的出版社,限量版的摄影丛书有荒木经惟、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达伦・艾蒙德(Darren Almond)等等,贝内迪克特・塔森本人也是著名的收藏家。

塔森出版社不仅出版图书,他还在全球建立了13家类似苹果零售店的旗舰店,售卖自家出版的图书,每家店面都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科隆目前有2家,尤其是新开的187 平方米的塔森临时概念书店(Taschen pop-up),摆出种类繁多的艺术图书,在店铺中展示新近给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出版的大开本图书,价格也高达2000欧元(约14582元人民币)。塔森出版社出的有关摄影的书中,我偏爱关于摄影总括的书籍,如由汉斯・迈克尔・克茨勒(Hans-Michael Koetzle)编写的《摄影A-Z》(Fotografen A-Z),这本2011年出版的摄影书包含选取了当今大部分著名摄影家,然后按照字母A-Z的顺序挨个介绍他们画册,他们作品以及生平。这本摄影书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也是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最近在科隆的塔森书店里还看到了塔森出版的中国摄影师任航的摄影集。

沃尔特・考尼格出版社(Walther K・nig)

最早了解沃尔特・考尼格这个名字,并不是它的出版社,而是它旗下的沃尔特・考尼格书店,我所就读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附近的美术馆楼下就有一家分店,每次下完课我都会去这家书店逛逛,时而淘淘打折书,时而咬牙破费买心仪的书,而坐落在科隆的总店,一整栋楼的艺术画册,对于喜爱艺术的人来说,它简直就像是世界艺术画册的指5亍

沃尔特・考尼格出版社发迹于科隆,早在1980年代就在美国建立自己的分公司,随后不断扩大自己的国际业务。沃尔特・考尼格书店总部也坐落于科隆,经营有关艺术、建筑、设计、摄影、电影,以及展览画册。他的书店不像塔森旗舰书店那样只卖自己出版社的书,他的书店几乎能找到你想要的各类最新的艺术名家画册。

创始人沃尔特・考尼格生于1939年,来自威斯特法伦的一个家庭,1969年沃尔特・考尼格在科隆建立起自己的书店。由于他优秀的经营和强大的关系网,沃尔特・考尼格书店很快在科隆的艺术区里打响并迅速发展,他的书店也成为艺术家们的集聚地,之后伴随而来的是与美术馆的合作出版的艺术家展览图录。1980年,大量的艺术家、画廊主,以及另一些出版社的老板,他们几乎每日到访。如今书店地址已是德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坐标。

沃尔特・考尼格出版社的发展也得力于沃尔特与弟弟卡斯帕・科尼什(Kasper K・nig)强强联合,他弟弟曾是德国最重要的当代美术馆之一―路德维西美术馆(Museum Ludwig)的馆长。

沃尔特・考尼格出版社在1971年发行透纳奖获得者吉尔伯特与乔治双人组(Gilbert & George)的作品集,这是第一本艺术家丛书。2003年,出版社发行了另一个瑞士知名的艺术组合―威尼斯双年展金师奖获得者费茨利与魏斯(Fischli und Weiss)的画册,销售超过30万册,成为目前为止最畅销的艺术家画册。

沃尔特・考尼格出版社也出版了众多摄影名家的作品,如沃尔夫冈・蒂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 杰夫・沃尔(Jeff Wall),康迪达・赫弗(Candida H・fer)。不过位于杜塞的沃尔特・考尼格书店却很少看见他们自家出版社的书,找到一本德国摄师作品合集《展望鲁尔区》(Ruhr Blicke),里面不仅仅有贝歇夫妇,还有他的学生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康迪达・赫弗等11位德国摄影师在鲁尔区拍摄的作品。沃尔特・考尼格出版社除了出版艺术家的画册外,还出版艺术家的DVD纪录片,诸如鲁夫和赫弗的纪录片。

克赫尔出版社(Kehrer)

这是一家相对比较年轻的专注于造型艺术、摄影艺术,以及声音艺术的出版社。它由创始人克劳斯・克赫尔(Klaus Kehrer)在1995年成立于目前已是世界上著名的印刷机械的生产地海德堡。克赫尔在儿时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画家,或者成为一名剧院演员。但最终因为家庭的原因,最后在大学选择了经济专业。不过在校园里他仍然没有放弃最初的梦想,他在上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了很多跟画廊相关的知识,甚至他的毕业论文也是关于当代艺术的市场状况。踏入社会后,克赫尔不断地跟艺术相关的人打交道和学习,如艺术家,策展人、出版商,直到有一天他也成为了出版人,并且在2014年在柏林开设了属于自己的克赫尔摄影画廊。

常常别人问及克赫尔,“是什么让你踏入摄影出版领域”时。他总是回答道:“热爱。”在当时作为新人踏入出版领域的克赫尔,在头五年的时间,没有赚到一分钱,完全是靠着热情与责任坚持下来,认真做好每一本摄影画册,逐渐的他的出版社才得到业界的认可,书店也开始购买克赫尔所出版的书籍,随后他们开始在英国与美国扩展销售渠道。

克赫尔出版社目前作为德国年轻艺术摄影出版社最知名的之一,他们非常重视互联网与设计的力量,除了拥有自己的克赫尔设计部门,他们还非常欢迎摄影师通过克赫尔官网上的投稿邮箱给他们递交优秀的作品集,克赫尔出版社的编辑亚莉克莎・贝克尔(Alexa Becker)还给递交者几个温馨小贴士:①最好提交PDF文件; ②除PDF外,需要写段简短的文字,关于精确的作品内容陈述以及为什么选择克赫尔出版社;③如果没被选上,也许不是作品的题,请另寻欣赏你的人(出版社)。

克赫尔出版社为德国摄影师雷吉娜・彼得森(Regine Petersen)出版的新画册《搜寻一颗陨石》(Find a Fallen Star)在2016年德国摄影图书奖荣获金奖。他们除了自己常参加重要的摄影图书奖项外,由五大出版社支持的欧洲重要的摄影奖项之一“欧洲出版商摄影奖”(European Publishers Award for Photography),克赫尔出版社还是作为德国唯一的出版社代表,剩下出版社分别在英、法、意、西四国。参赛者提交的各自未发表的摄影图书,获奖者的摄影画册将由这五个国家的出版社分别出版发行,除此之外摄影师的作品也将在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展示。前些年在国内知名度很高的日本摄影师川内伦子的最新画册《天地》由克赫尔出版社出版,中国艺术家王小慧的一本早期摄影画册,也是由这家出版社出版。

史泰德出版社(Steidl)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塔森出版社理念是“让人人都能拥有艺术书”,如同当年微软的理想“让每人的桌面上都能拥有电脑”一样。可以说,史泰德出版社就有点像艺术出版界的苹果公司,他的创始人格哈德・史泰德(Gerhard Steidl)做事的风格颇有些乔布斯的味道:雄心万丈、完美主义者、追求细节、过分苛刻、易怒。正因如此所有的画册他都亲力亲为,为了更好地掌控画册的品质,出版社拥有自己的印刷厂。除此之外,史泰德常要求艺术家本人飞到哥廷根,并且在他的史泰德庄园( Steidlville)的公寓住上几天,目的是为了能与艺术家本人随时沟通。有一部纪录片《如何与史泰德做一本书》(How to Make a Book with Steidl),里面的史泰德穿一个大白卦,胸口的口袋插着一只蓝色的圆珠笔,坐在艺术家的对面,像极了一个正在问诊的大夫。不知道中国摄影师刘铮是否去史泰德的庄园呆过,因为在史泰德出版社官网上极长的与之合作过的艺术家名单中,发现了刘铮的画册。

大概是史泰德早期学摄影的缘由,所以他对艺术摄影这一块极其专注,世界知名的摄影师也都纷纷慕名而来找他合作,如杰夫・沃尔、罗伯特・弗兰克、南・戈尔丁、威廉・埃格尔斯顿、安德列亚斯・古斯基等等。

对于一个平均三天就会有一本画册面世的出版社,他的出版社一周七天除周日早上休息打扫卫生外,其余时间都有人不停地工作。对于他们出版的书有些赚钱、有些亏钱,甚至大亏,而史泰德依然我行我素,从来不考虑成本,他尽量去满足艺术家的要求,他也从不说成本太高这样的话语,唯一的目标就是跟艺术家一起做出一本杰作,这是他的热枕也是他的动力所在。诚然,史泰德出版社首先是一个商业机构,而非慈善家。但它有自己的稳定收入来源,如诺贝尔文学奖《铁皮鼓》的得主君特・威廉・格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他把所有作品的世界性版权授予给史泰德出版社,同时出版社与美术馆的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如著名的德国当代美术馆德国埃森富克旺根博物馆(Folkwang Museum) ,以及“时装界的凯撒大帝”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出道至今,史泰德一直与他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关系,他跟卡尔・拉格斐出版的画册也是我认为是他出的画册中非常出彩的作品。

在史泰德的访谈录里我得到一个动容的答复,记者问他为什么当年放弃摄影,他的回答是:“我拍了几年后,发现即使一直坚持下去,最后也只能成为一名三流艺术家,我希望能跟比我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和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这就是史泰德出版公司创办的由来。”

施梅尔/莫泽尔出版社(Schirmer/ Mosel)

施梅尔/莫泽尔出版社也是德国著名的艺术图书出版社,摄影画册方面也是这个出版社引以为傲的领域。施梅尔/莫泽尔出版社在1974年创建于慕尼黑,如今施梅尔/莫泽尔出版社仅摄影类就出版了大约2500本画册。与其合作的艺术家不仅仅包括德国的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的众多艺术家,也包括当今在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的摄影人,如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赫尔穆特・纽顿(Helmut Newton)、辛迪・舍曼(Cindy Sherma)、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等。

去年出版社创始人洛萨・施梅尔(Lothar Schirmer)还获得了重要的德国摄影协会文化奖,该奖项用来奖励世界上对摄影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洛萨・施梅尔与美国的抽象大师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德国著名的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是极好的朋友关系,如今赛・托姆布雷的大部分的画册均有施梅尔来出版。施梅尔还是有名的艺术伯乐,他的出版社首次崭露头角,是凭借把几乎快要被人遗忘的德国摄影家奥古斯特・桑德的作品集结出版,而大获成功。早在1998年施梅尔在慕尼黑建立了他的画廊,看了下画廊里最近圣诞节期间的群展的名单: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托马斯・施特鲁特(Thomas Struth)、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康迪达・赫弗(Candida H・fer)每一个都在当代艺术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去年德国摄影界极具影响力的贝歇尔夫妇中的另一半希拉・贝歇尔追随先逝的丈夫而去,最近在书店里看到了由施梅尔/莫泽尔出版社的贝歇夫妇全套新的摄影画册。书店里新进的书来自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推出的关于现代摄影史的图册也是由施梅尔/莫泽尔出版社。

汉杰・坎茨出版社(Hatje Cantz)

瞄了一眼住所里的书柜,才察觉买的众多艺术画册里,汉杰・坎茨出版社出版的画册占的比重最多,其中不乏我最喜欢的一本画册,杉本博司的个人专辑画册,里面收录了他众多系列,如海景系列、自然博物馆系列、剧院系列、建筑系列等等。当时在书店里看到由汉杰・坎茨出版社的这本画册,恰当好处的版式设计,极其细腻的影调,让我对印刷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它的价格对于学生来说不便宜,但回看我在德国买的不少本画册里,它是少有的我仍觉得物有所值的画册。

汉杰・坎茨出版社在二战后成立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目前涉足的领域包含艺术、摄影、设计和建筑。这家出版社长久以来跟各大美术馆、画廊保持紧密的联系,因此你会看到德国很多美术馆所出版的画册中,有许多是由这家出版的。

出版社创始人格尔德・汉杰(Gerd Hatje)作为铁路商人的儿子,他15岁作为排字工人毕业,在1945年从驻美法军政府中获得创立出版社的许可证,随后他的出版社逐渐在艺术、摄影、建筑的图书业中崭露头角,汉杰・坎茨出版社也是二战后最早把包豪斯、表现主义绘画,以及摄影师、建筑师个人作品纳入出版目的出版社之一。如今作为一家国际出版社,其画册已经涵盖到五十二个国家,为了更好更快速的与国际服务商及艺术家合作,出版社已于2015年从斯图加特搬迁至德国首都柏林。汉杰・坎茨出版社在未来的出版计划中,除了保持与老客户(如美术馆,画廊,知名艺术家)的联系外,也在尝试拓展新的可能性,如在销售渠道上,不仅仅只限于书店与美术馆,他们也在尝试跟一些概念店和酒店合作,来拓展他们的新销售渠道。像汉杰・坎茨出版社这样具有国际视野的德国出版社把他们本土的艺术家推向世界,不仅仅对艺术家本人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广作用,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德国艺术的现状。

除了上述德国的出版社外,德国还有其他出版摄影书的出版社,如杜蒙出版社(DuMont Buchverlag GmbH),其出版物包括日报、杂志、文学、艺术,以及专业的地图画册,摄影就相对较少,不过仍有值得推荐的书籍如朱丽叶・哈金(Juliet Hacking)编写的《摄影史大全》(Fotografie. Die ganze Geschichte),这本摄影书里大到时间线上的梳理,以及方法论的论述,细到艺术家作品分析,再通过优秀的版式设计,能够让读者顺畅地在摄影史的河流中划行;提纽斯(teNeues)出版社出的摄影图书偏时尚与肖像类,注重和设计、旅游、艺术、建筑、时装和汽车等著名企业品牌合作;摄影新闻(Photo news)出版社的同名月刊是我最喜欢的摄影类杂志之一,里面包含了最新的德国国内与国际展讯、艺术家访谈,以及关于摄影的周边信息,价位也十分亲民3.3欧元(约22元人民币)。

为了写作这篇文章,我走访了不少艺术书店。有一天,我从杜塞尔多夫K20美术馆的书店走出来,发现竟然有位中年人手持着笔记本电脑站在美术馆巨大的灯箱广告旁,灯箱内容则是有关博伊斯的纪念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也是从他而来,而那巨大的灯箱也让人想起杰夫・沃尔的作品,毫无疑问他是我心目中的摄影英雄之一,他寻觅到了一条间隙,优秀的艺术家是寻觅到并且填补了间隙的人,而对于杰夫・沃尔他所填补的是“摄影与电影”的间隙,而另一位摄影英雄沃尔夫冈・蒂尔曼斯则填补了“绘画与摄影”的间隙,他用那足够坦然、自由、透亮、看不到照片边界的双眼,把整个展厅乃至整个美术馆作为划定摄影画布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