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振兴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村振兴论文

篇1

1、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艺术深植于中国大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艺。各类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优良品德、传播主流价值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认知能力,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

从世界上一些乡村发展富有特色的经典案例来看,英国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传统文化,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德国的施雷勃田园被誉为童话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大型国际基地。借鉴这些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 推进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推进智力下乡,助力乡村谋篇布局。乡村文化振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必须立足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更高的视野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布局。目前,一些乡村文化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缺乏规划、缺乏整体推进的现象,如盲目的打造花海、无端建造洋项目、重复建设风情区等。因此,急需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地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使命,上下结合,梳理乡村的文脉和文化基因,关注和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推进作品下乡,挖掘内涵创特色。乡村文化振兴要强调个性、强调特色。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就目前农村的文化团队而言,他们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品牌的打造,需要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完善后进行植入。如通过输入表演性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展示) 充实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与设计人才去从事村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括景观) 的打造,从而形成民俗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语言鲜明的乡村文化。

3、推进人才下乡,提升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让各方力量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建设的合力。推进文化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多渠道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文艺的生命之源是创新,广阔的乡村大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通过实践,为艺术家开阔视野与思维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实践,也可以发挥村民自主性,激发源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关注村民的需求与亮点的展示,挖掘特色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与载体,从而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二) 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篇2

2.中期绩效评价中期绩效评价

是整个绩效评价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部门对于项目的绩效跟踪管理,中期绩效评价往往是在乡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进程过半时进行。中期绩效评价首先是对于上半年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乡镇中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整并完善前期作预算时申报的绩效目标,完善乡镇新农合支出的目标管理。其次,是通过在乡镇发展新农合的过程中所执行的相关管理制度、措施以及实施方案完整性、规范性、可操作性进行考查,从而及时发现执行中所产生的偏差,最终分析评估绩效目标完成的可能性。最后则是对于新农合阶段性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取得的实际成效进行全面考量,其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乡民的主观感受,因此可以进行一次乡民对于新农合的满意度调查,分析得出结果,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评价工作应由第三方机构进行。

3.后期绩效评价后期绩效评价

是在本年度结束时对于该年度乡镇新农合的整体发展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新农合在乡镇中的定位和绩效目标;实施和管理情况;制定的计划、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财务的管理情况;所制定的绩效目标的合理性、绩效的达标程度;保障对象的满意程度以及对乡镇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绩效评价依赖于评价指标,最终评价的结果也是依据指标的达成程度进行判定。对于乡镇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来说,其主要的评价评价指标有:

①参合率:参合人数与农业总人口比率。参合率越高,意味着受保障的人数越多。

②筹资标准:人均筹资标准,包括个人出资和财政补助水平。筹资标准越高,说明保障能力越强。

③保障水平:乡镇政府的补偿资金占住院费用的比例越高即实际补偿比例越高,说明保障水平越高。

④受益面。受益人数与参合人数之比。

⑤在乡镇医疗机构住院比率的高低。

⑥群众的满意程度等。并将绩效评价的结果按等级划分。评价具体步骤包括:乡镇府财政部门开始年度评价工作制订评价表成立评价小组实施评价工作收集评价基础材料通过分析确定评价结果填写自评材料和报告上交报告至区财政部门确立专家组和第三方机构对报告进行评审并将结果反馈回基层整理总结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

(二)公平保障体系

前期绩效评价分为乡镇自评和区评。乡镇自评中,各村选举的村民代表应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村民代表代表着本村的权益,对本村负责,自评时全体代表一起对公布的相关绩效考核目标进行监督与问责。而区评是针对乡镇上交的材料,根据项目的分类从专家库中挑选专家及相关的专业人士,共同组建专家评审小组,并由专家组提出评价意见,最后经专家本人签名确认提交到区财政局,专家应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进行认真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负责。预算部门要将乡镇实施新农合的具体方案和相关资料交予第三方评估机构,由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核对核查。项目参与的有关部门不能隐瞒阻碍其工作,第三方评估机构完成评价工作后,给出具体的绩效评价报告,并对该报告负责。后期绩效评价由政府财政部门自行依据相关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本着公平认真负责的原则对财政项目进行评价,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暴露的问题,并对于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篇3

2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4

XX镇是XX校友XX院士的故乡。结合当地产业、教育、资源特点,学校积极对接协调资源、提供智力服务,帮助XX镇形成了建设“纳米小镇”的乡村振兴方案。校领导一行在实地走访考察“纳米小镇”筹建基地后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入对接,挖掘拓展定点帮扶领域,帮助落实落细建设方案,深入促进教育资源互联共享,为“纳米小镇”建设及当地产业发展给予持续有力支持。

青春奉献 集聚人才振兴活力

在XX镇XX村金银花产业服务中心,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中的重要一环,本次劳动实践课程一经,就有800多名同学踊跃报名。竹园1号书院XXX同学便是其中之一,“大家挎着篮子开始采摘,心里都在暗暗努力,都想多采摘一些。走进美丽乡村,我们学到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体验了劳动的辛苦,收获了劳动的经验,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XXX为参加劳动实践的同学们讲述了学校帮助XX村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脱贫致富的历程。他指出,XX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底的不足4000元,到2020年的21000元,整体脱贫致富,正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贫困村脱贫的缩影,充分体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伟大成就。他表示,自2013年被确立为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以来,学校始终把定点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地方共同打造特色产业,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西电贡献。

XXX勉励同学们珍惜参加劳动实践的宝贵机会,深入乡村、走近群众,亲身感受人民生活和乡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更加深刻地理解乡村、理解社会,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同时还要关注农村发展现状和农民实际需要,结合所学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贡献力量。

篇5

一、通过物质环境的改善培养乡村青年教师积极心理品质

物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物质环境是影响个体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基本因素,是决定教师工作幸福指数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教师工作创造力、热情、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乡村青年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需要改善相关物质环境,为乡村青年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提供基础性保障。首先是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缩小城乡学校在校园环境上的差距。例如,可以让青年教师参与学校文化墙饰的布置,让青年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在参与学校装饰美化中,展示青年教师的青春活力以及灵活的思维创造力,这样不仅能够让青年教师为学校的建设作出一份贡献,获得成就感,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心,增加青年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工作创建一个和谐、优美,且富有灵性的文化环境,为青年教师高效率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提供精神上的助力。其次是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现实的合理需求。由于乡村相对缺少休闲娱乐场所,青年教师缺少相应的交往和交流的平台,导致部分青年教师的择偶遇到障碍。据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多搭建加强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交流的桥梁和平台,如联合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经常性地开展单位联谊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交友、婚恋的平台;学校要主动关心乡村青年教师的子女入园入学的问题,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让教师子女能享受到就读入学的优惠和便捷;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为青年教师提供周转住房,帮助教师解决临时性住房,避免奔波劳碌之苦。

二、通过精神环境的营造培养乡村青年教师积极心理品质

相对于物质环境来说,精神环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良好的精神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校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政治态度、校风教风等。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防止不正之风冲击青年教师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信念。学校要通过传统国学文化教育涵养师德,通过先进模范事迹培育师德,通过师生共进塑造师德。例如,可以组织青年教师阅读国学经典,进行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促进青年教师对国学精髓的理解,把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组织师德模范到乡村学校演讲,组织乡村青年教师学习诸如张桂梅等先进教师的事迹,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影响青年教师;可以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如我心目中好老师演讲比赛、师德师风手抄报比赛、师德专题黑板报评比、教师节师生联欢等活动,通过师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期盼,促进乡村青年教师对自身形象的正确定位。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很好地培养乡村青年教师的职业信念、职业精神和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完善个人职业追求,是培养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次要注重校风教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要积极进行文化环境建设,树立正面典型,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每一个细节都对青年教师产生有益影响,每一件事情都能引领青年教师实现自我价值,使无形的文化浸润无处不在,让崇尚正能量成为一种内在需求。

三、通过成长环境的完善培养乡村青年教师积极心理品质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都希望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程度发挥个人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由于优秀师资和优秀生源流失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乡村教育的质量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导致乡村青年教师很难得到认可,也很少有自我发展的机会。要改善这种状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改变评价乡村教师的方法。从单纯依据学生的成绩评价教师,转向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具体实践中可以依据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对教师课堂的满意度等方面来评价乡村教师,实现对乡村教师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其次,创新培训形式,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提升乡村青年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热情。目前很多教师培训更多的是从城镇教师的现状和需求出发,并不完全适合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培训的形式也不容易为乡村青年教师所接受,这类培训主要是一些科研能力培训、通识培训、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任教师培训等,由于与乡村青年教师的需求不完全匹配,乡村教师参培的热情不高,培训效果不佳。乡村青年教师更喜欢实用性强,能指导教学实践的培训内容,更喜欢参与式的培训。因此在培训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培训对象,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培训内容和形式以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如搭建乡村教师培育站、乡村“四有”好教师团队、乡村名师工作室等平台,为乡村青年教师量身打造培训班和学习团队,更能契合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其次是搭建乡村青年教师成长平台,指导教师规划职业发展,应对职业倦怠。乡村青年教师由于缺少成就感,很容易产生迷茫、怀疑等情绪,导致对职业失去兴趣,没有追求。为改变这种状况,相关单位可以在评模、评先、荣誉称号评定、职称评定时,设立乡村教师独立的名额,如乡村教师教学能手、乡村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让乡村青年教师有特有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机会。同时要设法增强教师工作的韧性,以应对职业倦怠。青年教师参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产生职业倦怠,要针对这一时期乡村青年教师的特点进行提升工作韧性的培训。[1]可以从提升青年教师心理韧性入手,提升抗挫折能力和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还要对青年教师进行成长性思维训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应对职业倦怠。综上所述,培养乡村青年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措施。学校需要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成长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助力乡村青年教师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使乡村青年教师以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平和的心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乡村教育的振兴。

篇6

1913年7月10日,先生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一个农民家庭。旧时中国农民贫苦、愚昧的生活给先生留下极深的印象。在那个时期,他便立志,要终生为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变农民贫穷的境遇而不懈努力。

23年前我有幸成为先生的入室弟子,当他了解到我也出身农民家庭、而且从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后转向经济学研究生,曾鼓励我说,“你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大国,要富强起来,应从发展农业经济入手,这也是我当年下定决心攻读经济学科的原因。”

先生正是带着发展农业经济、振兴祖国的理想,进入了武汉大学经济系读本科。当他在1934年大学毕业后,以最优成绩被选送到北平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当时,社会科学研究所由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先生主持,特别强调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受此环境熏陶,先生在中研院的六年中,不辞辛劳进行田野调查,足迹遍及河北、浙江、广西、湖北等地的乡村。在此期间,他相继撰写了《清苑的农家经济》《广西食粮问题》《浙江省食粮之运销》《中国粮食经济》等著作,40余篇。

1941年,先生考取清华庚款留美,带着理想,负笈哈佛,并在那里埋头读书,立志学成后报效祖国。在哈佛的生活快乐而清贫,他唯一的“奢侈”消费就是在每个周日,去波士顿城市音乐厅欣赏一场古典音乐,因为周日上午可以买到学生半价票。他偶尔喜欢吃一顿美式快餐,并将这一喜好保持了一生,晚年时仍不改每周去麦当劳吃一个汉堡的习惯。

他在哈佛学习工商管理一年多之后,转入农业经济与经济史研究,接受熊彼特、张伯伦等大师的熏陶与引领,从此如鱼得水。经数年刻苦钻研,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这篇论文获得哈佛大学1946年-1947年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和“大卫・威尔士奖”,他是迄今为止获得该奖的唯一华人学者。在经济学界与他一样或先或后获得威尔士奖的学者,有许多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如萨谬尔森、索罗、斯宾塞等。该论文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国际上第一本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学术专著。其理论成为后来在西方兴起并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发展经济学”的主题内容,读书被视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学术上刚刚崭露头角,前途无量之际,先生选择了返回祖国。记得十年前,当我听说得过威尔士奖的斯宾塞荣获诺贝尔奖时,曾问过先生,“如果再让您做一次选择,还会回来吗?”先生毫不犹豫,“会的,出国就是为了报效祖国。”

1949年,他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系主任、教授。1952年被调往组建中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负责建校的基建工作,后又在政治运动中遭遇冲击,使他数十载远离研究工作。改革开放初期,先生得以重返阔别30年之久的学术界,尽管他已年近古稀,仍以“老牛奋蹄”的精神,和一些学界同仁率先将西方经济理论引进到中国,他自己也完成了《新发展经济学》。

先生为人还有一事足令众人叹服。但凡他认准的事情,总能咬定青山不放松,甚至花费数十载上下求索。“”后,他开始向有关部门提出设立博士点的申请,并坚持了20年,终于在1998年,以85岁高龄成为当时中国最年长的博士生导师。

多年教书育人,先生桃李满天下,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中流砥柱,如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董辅、李京文、何炼成等。

篇7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 ,在习惯将旅游称为“观光”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在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被定义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项目的统称。上述定义从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的事实,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定义已经不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内容,笔者认为,即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的一种具有生态性质的旅游形式。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全市土地面积30780km2。全市喀斯特地貌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漏斗落水洞、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在遵义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层中,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据遵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2%。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3、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遵义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遵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遵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三种:

1、环城休闲度假山庄,这种模式以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最为典型,即以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这种模式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最为典型,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的民居全部为黔北民居风格,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

3、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这种模式以桐梓县最为典型,桐梓县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桐梓县以其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在每年夏季吸引力大量的重庆游客来此避暑。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除董公寺镇、新蒲镇、桐梓县等个别村镇已初具规模外,其余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遵义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春大赏花、秋大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急待建设。

(四)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遵义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或村镇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遵义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政策,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三次产业的恰当的发展比例,将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议做法如下:

1、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区第一产业要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之路,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

2、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乡村旅游区第二产业要发挥聚集效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郊的工业园区,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可以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

(二)实施政府主导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及权力边界,达到社会各部分各负其责,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区社会发展的任务至关重要。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积极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应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乡村旅游,逐步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软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目前,乡村旅游区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文凭层次较低,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研究尤为不利。

(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乡村旅游进发展

制约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难题。借用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11):39-40.

篇8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州域地处武陵山脉腹地,云贵高原东北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与鄂西山地交汇,属北亚热带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州各县市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5.8℃~16.9℃,年均降水量1300~1600毫米,无霜期270~290天。全州总面积15486平方公里, 人口 259.3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8.7%。辖龙山、永顺、保靖、古丈、花垣、泸溪、凤凰7县和吉首市。

2.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通过全面、系统分析经济活动中,内部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外部竞争中的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等因素,为制定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提供清晰思路。其理论基础是有效的战略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产业优势和 环境 机会,同时使产业劣势和环境威胁降至最低限度。本文试图通过swot分析法对湘西州内部优劣势的分析,从区域角度考虑湘西州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求符合湘西州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战略。

2.1优势

湘西州土家族、苗族等民族交错杂居,风俗相习,独特的 地理 位置造就了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

2.1.1.人文资源。湘西州所处的武陵山区,恰好在我国中西结合部和南北交汇点上,可谓地灵人杰。奇异的山水间,保存着大量的古迹与古 建筑 ,诞生了许多有广泛影响的知名人物。 文学 家沈从文、画家黄永玉、歌唱家宋祖英等,他们吸吮湘西的乳汁走进了广阔的世界,他们用实力证明着湘西深厚的 文化 底蕴。土家族颇具古风的茅古斯、摆手舞,苗寨三月三、四月八跳花场,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在 历史 长河中,土家族、苗族都形成了各自的民族 语言 、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

2.1.2.自然资源。湘西州森林面积104.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1%。耕地面积14.17万公顷,境内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全州有草场1300万亩,牧草品种290多种。在水资源方面,州内有大小溪河千余条,主要有酉、澧、武、沅四大水系。湘西州还拥有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已探明的汞金属远景储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四位。

2.1.3.旅游资源。湘西素以美丽神奇著称,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古朴奇异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一座蜿蜓近200公里的

2.2.1.资源困境。湘西州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但由于采用传统采掘技术,粗放型开发而产生了资源困境,具体表现在:资源利用程度低、浪费严重,受 地理 条件的影响开采难度加大。

2.2.2.生态 环境 困境:传统的 工业 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如生态平衡严重失调,植被减少, 农村 水土流失面积大,土质逐年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等。

2.2.3. 人口 素质低,导致就业和技术困境。主要表现在,贫困人口比重过大,受过高等 教育 的人才大都留在 经济 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严重缺乏年轻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 产业链条短,乘数效应和波及效应小,就业带动作用不强。高科技含量岗位缺乏人才支撑,低端岗位就业压力偏大。

2.2.4.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为, 交通 不够发达,连接张家界机场和铜仁机场的公路等级低,境内枝柳铁路尚未完全实现电气化;通讯设施覆盖不够全面, 基础教育 硬件设施数量不足, 旅游 接待设施落后等。

2.3机会

随着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加快, 国际经济 技术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国内沿海地区优势优先,西部省份后发追赶,东北振兴势头强劲,中部崛起机遇难得。为加快湘西地区发展,湖南省委、省政府已在 “十五”期间实施了湘西地区开发战略,湘西州有50个项目进入省湘西地区开发产业规划,涉及矿产品深加工、 农业 产业化项目、养殖、肉制品深加工和生物制 药 等行业,总 投资 52.3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9.9亿元,其中 银行 贷款12.5亿元,小酒鬼、老爹猕猴桃深加工等35个项目获省湘西地区开发产业规划项目贴息资金3253万元,企业自筹资金7.07亿元。这些项目在“十一五”时期经济 社会 发展中仍继续发挥良好的作用。湘西州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环境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2.4威胁

2.4.1.各县市各自为政,难以整合。湘西州各县市在开发本地资源时,缺乏内涵实质内容,少数 民族 地区的特色资源没有形成特色产业,具有一定优势的旅游 文化 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挖掘。如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特色不明、旅游形象不清或重复的局面。

2.4.2.来自周边旅游区的竞争。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贵州梵净山的生态旅游竞争,湖北恩施的 历史 文化旅游的竞争,四川九寨沟自然风景区的强烈竞争。更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重庆市,在2007年推出“生态旅游年”主题活动之后,2008年还要推出“乡村旅游年”、2009年推出“古镇旅游年”、2010年推出“温泉旅游年”,一步步把重庆旅游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这无疑对湘西州旅游业的发展构成一大威胁。

2.4.3.西部大开发的影响。西部地区原始生态资源保存较好,文化资源也极具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将推动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对于中部地区尤其是湘西地区旅游业来说,周边同类型的生态、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替代和空间竞争,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热点转移和游客分流问题,很可能形成社会关注和游客流量比重额下降,进一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造成威胁。

3. 发展战略

篇9

1杜仲的用途与开发现状

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属杜仲科(Eucommiaceae),仅1属1种,是我国特有的名贵经济树种,全树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杜仲作为中药材,在中国、东南亚及世界华人当中长期盛行。近代研究发现杜仲在降低血压、增强人体免疫机能、抗疲劳、抗衰老、抗癌、预防骨质疏松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被美国哈佛大学胡秀英教授誉为世界最高质量的天然降压药,美国、俄罗斯宇航家也把杜仲作为宇航保健品。据资料介绍,日本某公司1994年杜仲茶产值近100亿日元,杜仲叶2200t,日本杜仲茶也已销售到香港市场,贵州遵义的杜仲茶已出口到日本、欧洲等国家。杜仲的保健作用正在被世界所认识和接受。

杜仲胶用途广泛,1993年我国化学家严端芳研究员和橡胶专家吕伯龄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橡胶会议上,分别宣读了2篇论文,向国际橡胶界宣布我国开发出1种新的天然橡胶,并获得了国际领先成就。

杜仲胶具有三叶橡胶和塑料的特性,又具有两者皆不具备的特性。杜仲胶在医用、工业、电子、国防、通讯、人民生活等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利用前景,可用作摩托运动员护滕、飞行员护颈、护腰材料,抗冲击性能极其优异。杜仲胶大力发展,将从胶种到种植地域改变国际天然橡胶的格局。杜仲胶已进入系统材料工程学的新领域中,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材料。

贵阳某公司已建立了杜仲胶厂和杜仲保健品综合加工厂,并建立世界上第1个精胶厂,这标志着我国杜仲胶的开发开始走向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的道路,这对促进我国杜仲胶产业化进程具有示范性意义。

2调研目的与意义

目前国内在杜仲中药、保健品、杜仲胶、杜仲叶饲料、果实、花粉和木材综合开发等研究等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林业局把杜仲综合开发列为下个世纪重点开发项目,故杜仲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美好的前景。我市处于杜仲最佳种植地区,具有最佳品种,又有成套科学栽培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并有一定规模的杜仲基地。杜仲综合开发利用对我市以林扶贫,繁荣乡村经济,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3调研内容

通过对全市杜仲资源的调查,指导群众充分利用山场,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根据杜仲生长习性,依靠科学,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扩大全市杜仲基地,更好地为营建杜仲胶厂和杜仲保健品开发等综合开发利用服务。由初加工逐渐向深加工、精加工发展。

全市杜仲基地成倍增长的同时,必须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以龙头企业带领杜仲产业的发展。即在我市建立杜仲胶厂和杜仲产品综合加工厂。针对杜仲在医疗、保健等方面需求量的与日俱增以及杜仲胶疏化高弹性体开发利用需要,近阶段杜仲综合工发利用在开发规模上要进一步扩大,各乡(镇)加快对杜仲发展,同时要注意选用良种,还要加强集约经营,提高现有杜仲的质量和产量。要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市场,争取以优质产品多创汇,促进我市杜仲事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4调研结果与分析

我市气候、土壤等立地条件因子适合杜仲生长、发育,且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发展杜仲生产和杜仲综合加工,这说明我市已具有综合开发利用杜仲的基础条件。

我市对发展杜仲生产及综合开发非常重视,又有较强的科技力量,这将为我市发展杜仲生产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领导基础和技术储备力量。

我国杜仲资源丰富,而且在杜仲应用的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如何搞好杜仲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并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把杜仲综合开发与环境生态效益,以及贫困地区脱贫结合起来,是摆在我国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5对我市发展杜仲生产和综合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全市杜仲资源调查,我们认为景德镇市发展杜仲生产是基本成功的,当前浮梁县黄坛药场已有小部分杜仲林开始投产,并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我市利用低丘陵残次林地发展杜仲栽培,比凭借自然更新、人工封山育林等造价低,且成林快、经济效益高、群众容易接受。

发展杜仲基地,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合理的,在经济上是合算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杜仲基地的大力发展对于促进山区资源优势经济转化,加快山区脱贫致富步伐,对于振兴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瓷都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促进作用。为了真正做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全方位开发杜仲,走杜仲产业化建设之路,现对我市发展杜仲和综合发展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5.1加强对杜仲基地建设的宏观指导

杜仲林本身就属经济林,经济林是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振兴也就是整个林业振兴的一个标志。林业部门应根据市场体系建设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经济特征,有组织、有选择地搞好杜仲基地发展规划,并与区域的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杜仲基地的宏观调控,对市场需求情况进行预测预报,主动搞好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

5.2搞好基地建设,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

杜仲林建设要成为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的突破口,成为山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它不仅在于发展的数量,还在于实现建设规模化经营和资源利用的有效配置,提高山区林业的综合效益。杜仲林分散经营,不利管理,更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形成一定的商品优势,影响效益的提高,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1)在基地布局上,应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要选择适宜杜仲生长的山地发展栽培,认真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择优良品种。

(2)在营造模式上,必须将立体结构与层次经营相结合,企业+农户发展,股份制合作经营。

(3)在培育方式上,实行新造(包括更新造林)与培育有丰产潜力的幼林相结合,以加快建设速度,及早发挥投资效益。

(4)在基地建设上,按照规模经营的要求,每片基地要相对集中连片,并有一定的面积,使基地建成后都能形成“规模”,为国家提供较多的商品药材和天然橡胶主要原材料。基地建设要严格按工程项目管理,强化集约经营,并建立一套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规划设计、作业方案、施工管理、检查验收到建立技术档案等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体系,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重点投入,做到造一片、管一片、成林一片、丰产一片。

(5)在进度安排上,按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根据资金的多少、需材缓急、先易后难、先急后缓、择优安排、滚动前进。

5.3以科技为依托,坚持新发展和低产低效林改造相结合

发展栽培中药材,实现山区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乃至经济优势的转化,首先要依靠科技,提高杜仲林的建设和综合开发产品质量,做到提高和发展相结合,质量和速度相协调,规模和效益相统一。当前我市栽培的杜仲林普遍存在产量低、管理粗放、效益差。瑶里乡有一片20世纪70年代造的杜仲,由于管理不当,如今已变成残次林。为此,在新发展的同时,对经济效益差的“劣、杂、散、残”的杜仲林,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补植,使之形成针阔混交林或得到更新改造,积极引进和吸收既符合当地自然立地条件,又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特、优新品种,使基地能与增产、增收、增效同步进行。

5.4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杜仲的综合利用效益

杜仲的发展,必须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系列经营之路。从目前看,由于受资金、技术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影响,我市杜仲的发展仍停留在栽培方面,虽然群众对杜仲发展积极性较高,但市场意识不够强,且缺乏信息观念,忽视了因产品销售、加工渠道不畅而产生的风险。

杜仲的发展和综合开发要成为山区林业资源的主导产业。在发展资源的同时,一要更新观念,将产品的销售、贮藏和加工统筹安排;二要充分利用本市林业行业自身的资源、人才、科技优势,通过建成综合开发加工厂和批发市场,形成既有资源规模又有系列加工,既有全方位销售又有配套服务的社会化格局,努力提高杜仲开发的经济效益。

5.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杜仲开发利用效率

在我市发展杜仲及综合开发利用,就是要建立起以科学技术为支柱的商品经济体系,一个主要的支撑条件是加大科学技术投入的强度和质量。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使过去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得到解决,使产品质量和效益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和增加。目前,林业生产中使用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很低,无论是集体经营还是农户经营都只求产生,不予投入;只讲经济需要,不顾社会、生态效益。技术管理毫无约束力,科学生产难于实现,造成现实资源和潜力在资源上的巨大浪费。因此,我市发展杜仲时必须做到:

(1)精造良种,应用先进配套技术,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2)要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切实解决生产过程中缺技术、少资金、物资不足和信息不灵的实际困难。

(3)抓好生产,计划财经管理“三位一体”经费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促进杜仲发展机制的运行,把基地建成产品化、产业化。

(4)要高度加强对我市杜仲栽培及开发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使科技兴林落到实处。

6参考文献

篇10

2、开发利用自然的山水资源,形成 环境 建设与 经济 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生态与环境建设始终是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优美的城市环境不仅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基本组成要素,还是城市形象、城市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更是一个城市进入国际 社会 的通行证,它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文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城市环境是每个城市(镇)发展的首要选择。南城镇依山傍湖,镇的东、西各有一座山体,俗称凤凰山,特别是东山,树木丛生,环境幽雅;妇联河和 历史 上凤凰湖的两片湖区痕迹依旧。南城周围的山形水势依然保持着历史上的完美形态,正是这些山脉与水系的生动组合,才造就了南城镇独具一格、无法割裂的城市特色。可以说,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为南城镇的发展空间与规划布局提供了优良的先决条件。在尊重自然、绿化山水、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理念 指导 下,整个南城镇的城市休闲度假带的设计可以围绕“西山东水、横联纵展”的主题展开。西山——西部的空间主要围绕山势展开,沿半山坡建设独立式商务会议办公设施;山脚旁原有的居住空间保留,并控制出朝向山麓的通廊与院落,形成朝山之势,寻求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东水——东部的空间主要围绕水岸展开,贯通两片湖区和妇联河水系,形成一条南北向的水线(纵展),南部湖面滨水空间以凤凰湖、振兴花卉园为主体,打造城市生态公园,建成以 农业 观光园、特色花卉为主题的生态 旅游 区,并与凤凰城古街共同形成主要的 文化 休闲空间;北部借盐河在郁海广场南东向拐弯向北延伸,规划中可设置滨河景观区,打造市区南大门滨河绿脉,主要以健身中心、休闲茶社为主题,以展现新城区的优雅与活力;同时妇联河水系与生态绿化向东延伸,深入住区,形成线性组团绿地。此外,在城镇的各生活主干道要和景观性绿化相联系,为了保持东西凤凰山的视觉延续,在两山之间开辟多条视觉通道与生态通廊(横联),“横联纵展”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为古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品质,保护了优美的水岸线形态,直接提升了整个古镇的环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地提供了各功能的可生长性,以适应未来城市多变的发展需求。

3、建设城市休闲游憩度假带,带动南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休闲时代人们外出休闲的目的之一,即为摆脱日常定格化的工作生活环境,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特殊场景,享受全新体验,得到全身心的放松,让平常掩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得以释放。在 工业 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不仅会有量的突破,而且会产生质的提升,即空间的延展——从城市到乡村。同旅游消费相比,本地居民的休闲消费具有简单、自由、灵活、频发等特点,其增长指数必然成为旅游者消费的重要补充,从而使城市旅游的季节性影响得以缓解,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保证。另外,城市居民休闲消费的活跃,不仅能够推动城镇环境的改善,而且有利于形成丰富多样的城市(镇)生活形式,构建完整的度假产品体系,促成基于 市场 细分的、灵活的度假经营模式,从而使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转型由战略设想落实到具体的进程中来。

目前,连云港市的各种休闲资源分布相对比较零散。尤其到了晚上,更缺少一个为广大游客和市民服务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夜生活休闲场所。我们认为南城应当以休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依托典型的山水田园休闲资源,面向游客、市民和周边工业园区服务,体现文化的休闲、生活的休闲、自然的休闲、工作的休闲四个主题,承担起诗意栖居、文化体验、山水游憩、绿色商务四大功能。加快发展城市休闲度假带,逐步完善有关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城镇软、硬件环境,形成现代休闲服务产业的集聚群落,从而在当前激烈的区域旅游竞争中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 连云港市地方志办公室:连云港年鉴(2007)[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2] 刘兆元、崔月明:南城凤凰文化[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3] 张百川:云台导游诗抄[m].云台导游诗钞注刊小组(内部资料),1987.

篇11

二、疏通渠道,构建成教网络

为了完善成教管理机制,我们成人办多次召开专题会,召集有关人员疏通各个环节,协同县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第一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配合县教教局确立了农村果业、大棚种植、养殖等培训基地,同时要求做到成人办和联区,联区与农校,农校与个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不放松。定期检查落实:培训有计划,上课有教案,作业有批改,实习辅导适时有效,学员培训档案健全,联合相关部门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推荐农民工转移就业,同时做好跟踪服务。逐步构建了一个“培训、检测、执证上岗、跟踪服务”的成人教育网络。

三、合理布局,设施继续完善

我县农技校点面结合,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设在县第一职业中学,14所乡农技校分别设在各乡镇或乡镇初中,各村农技校分别设在各村小学,大部分农校都和小学或初中的微机连接,有利于农民学电脑及上网查询农业信息。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独立建校,初中建制”这个标准,现已完成独立建制的有设施基本齐全,人员齐备的通化、西村等示范乡镇农技校。

镇示范农技校,地处本镇黄金地段,王通中学对面,占地3000平米,有建筑面积400平米的一栋高标准二层小楼。另有配套瓦房三间,共投资40余万元。西村农技校投资20余万元,对内部设施进行了更新,通化西村两所农技校顺利通过省级示范农技校的验收,达国家级标准。

四、措施得力,确保成教效益

(一)服务农村经济,培养科技当家人

本着服务当地经济的目的,注重选拔农村专业人才,尤其是乡村干部,充分发掘人才资源,通过集中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以点带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素质,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

(二)围绕主导产业,推广实用技术

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校的作用,抓实用技术培训,配合科委、果业部门,指导乡村农技校把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作为农村成教工作的突破口,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小康建设这条主线,结合各村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短班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坚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组织开展了科技含量高,学习周期短的多种实用技术培训。两年来,全县共进行了地膜覆盖、苹果套袋、大棚蔬菜、药材种植、养殖等50多个项目的实用技术培训两千余次,培训人数达10万人。

苹果是我县的主导产业,随着技术培训的加强和提高,涌现出程兆会等67名亩收入超万元的苹果状元,西村乡大量种植药材,药农经农技校培训后,对药村的种植管理、性能、特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种植及粗加工技术有了显著提高,现在西村乡家家种药材,成了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药材种植基地。

(三)适应时代需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了解国际国内信息,引导农民适时调产,振兴农村经济,为此我们依托各村小学校校装电脑,校校网络化这一优势,重点对全县农民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大培训。

1、安排细致周密,确保培训圆满

针对实际情况,出台了详细的五年培训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每村确定一名信息员,制做1—2块信息栏,逐村核实培训人数,确定每期学员名单。审阅了各村的培训计划,各村信息员具体负责各村的培训工作,及时果市行情、药材种植、作物引种等各种信息,培训教师由各村小学电脑教师担任,地点在各村小学,时间主要是晚上和节假日白天,每月培训一期,每期一机一人,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培训内容为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每期培训结束后由信息技术教育办公室统一命题,组织考试,合格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不合格者参加下期培训。

2、鼠标忙忙击点,硕果映红笑脸

通过一年多的培训,现已培训5000人全部能上网查询资料,下载信息,水平较高的学员还会制作网页,处理文字,编辑广告,刻录光盘。

杨郭村农民根据网络信息,往全国各地发油桃,共销售150多万斤,获利40万元。巩村农民通过三门峡网站在网上销售笤帚信息,出售15万把,净赚7万余元。大谢村谢新业在网上苹果信息销果20多万斤,获利3万8千余元。

(四)协同相关部门,实施两大工程

1、千名农民劳务输出培训工程

2004年元月,我们与劳动部门一起启动了劳务输出培训工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外出调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二是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县劳动局设劳务市场,乡设劳务站,村确定劳务信息员,对剩余劳动力的年龄文化技术进行了认真的统计。三是实行订单培训,我们主要开设炊事、缝纫、电子、制药、机械维修等专业。四是组织劳务输出。五是做好跟踪服务,保证劳工合法权益。

篇12

二、疏通渠道,构建成教网络

为了完善成教管理机制,我们成人办多次召开专题会,召集有关人员疏通各个环节,协同县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第一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配合县教教局确立了农村果业、大棚种植、养殖等培训基地,同时要求做到成人办和联区,联区与农校,农校与个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不放松。定期检查落实:培训有计划,上课有教案,作业有批改,实习辅导适时有效,学员培训档案健全,联合相关部门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推荐农民工转移就业,同时做好跟踪服务。逐步构建了一个“培训、检测、执证上岗、跟踪服务”的成人教育网络。

三、合理布局,设施继续完善

我县农技校点面结合,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设在县第一职业中学,14所乡农技校分别设在各乡镇或乡镇初中,各村农技校分别设在各村小学,大部分农校都和小学或初中的微机连接,有利于农民学电脑及上网查询农业信息。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独立建校,初中建制”这个标准,现已完成独立建制的有设施基本齐全,人员齐备的通化、西村等示范乡镇农技校。

镇示范农技校,地处本镇黄金地段,王通中学对面,占地3000平米,有建筑面积400平米的一栋高标准二层小楼。另有配套瓦房三间,共投资40余万元。西村农技校投资20余万元,对内部设施进行了更新,通化西村两所农技校顺利通过省级示范农技校的验收,达国家级标准。

四、措施得力,确保成教效益

(一)服务农村经济,培养科技当家人

本着服务当地经济的目的,注重选拔农村专业人才,尤其是乡村干部,充分发掘人才资源,通过集中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以点带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素质,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

(二)围绕主导产业,推广实用技术

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校的作用,抓实用技术培训,配合科委、果业部门,指导乡村农技校把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作为农村成教工作的突破口,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小康建设这条主线,结合各村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短班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坚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组织开展了科技含量高,学习周期短的多种实用技术培训。两年来,全县共进行了地膜覆盖、苹果套袋、大棚蔬菜、药材种植、养殖等50多个项目的实用技术培训两千余次,培训人数达10万人。

苹果是我县的主导产业,随着技术培训的加强和提高,涌现出程兆会等67名亩收入超万元的苹果状元,西村乡大量种植药材,药农经农技校培训后,对药村的种植管理、性能、特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种植及粗加工技术有了显著提高,现在西村乡家家种药材,成了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药材种植基地。

(三)适应时代需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了解国际国内信息,引导农民适时调产,振兴农村经济,为此我们依托各村小学校校装电脑,校校网络化这一优势,重点对全县农民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大培训。

1、安排细致周密,确保培训圆满

针对实际情况,出台了详细的五年培训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每村确定一名信息员,制做1—2块信息栏,逐村核实培训人数,确定每期学员名单。审阅了各村的培训计划,各村信息员具体负责各村的培训工作,及时果市行情、药材种植、作物引种等各种信息,培训教师由各村小学电脑教师担任,地点在各村小学,时间主要是晚上和节假日白天,每月培训一期,每期一机一人,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培训内容为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每期培训结束后由信息技术教育办公室统一命题,组织考试,合格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不合格者参加下期培训。

2、鼠标忙忙击点,硕果映红笑脸

通过一年多的培训,现已培训5000人全部能上网查询资料,下载信息,水平较高的学员还会制作网页,处理文字,编辑广告,刻录光盘。

杨郭村农民根据网络信息,往全国各地发油桃,共销售150多万斤,获利40万元。巩村农民通过三门峡网站在网上销售笤帚信息,出售15万把,净赚7万余元。大谢村谢新业在网上苹果信息销果20多万斤,获利3万8千余元。

(四)协同相关部门,实施两大工程

1、千名农民劳务输出培训工程

2004年元月,我们与劳动部门一起启动了劳务输出培训工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外出调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二是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县劳动局设劳务市场,乡设劳务站,村确定劳务信息员,对剩余劳动力的年龄文化技术进行了认真的统计。三是实行订单培训,我们主要开设炊事、缝纫、电子、制药、机械维修等专业。四是组织劳务输出。五是做好跟踪服务,保证劳工合法权益。

篇13

区政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2002年决定申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创建单位”。近年来,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培训,开展科研,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增大投入,扎实工作,加快了创建步伐,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工作是: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严格,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区政府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各层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面落实创建工作任务。一是注重领导,健全组织。区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区长任组长,卫生局、财政局、人事局、发展计划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区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中医管理科。卫生局组建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中医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卫生局专门成立了中医指导科,由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管理知识和熟悉中医工作情况的同志负责中医药工作。各乡镇依照区政府的要求分别成立了创建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为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定期检查考核。区政府多次召开领导会议和专题会议,提高创建认识,明确创建任务。区政府和各乡镇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纳入了区、乡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主管区长与各乡镇长签定责任状,明确创建工作责任,对乡镇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专题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全年目标考核责任制中。卫生局制定了全区农村中医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及检查、考核标准和办法。对区属医疗机构每半年检查一次,年终进行全面考核评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并提出改进意见,由卫生局中医指导科负责督办落实。三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在创建过程中,建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并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对各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实行质量监督,突出中医病志、处方书写质量管理和中医药疗效、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中医护理等的管理和监督。严格了民营医疗机构的业务管理和质量考核,开展质量千分考核活动,奖优罚劣,提高了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的业务水平,净化了中医医疗市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重点突出,网络完善,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突出了工作重点,优化中医资源,强化了网络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加快了中医药中心网络的建设。目前,区中医院的的中医药资源雄厚,现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床位300张,床位使用率2004年为136.8%。全院有中医药人员98人,占全院医药人员的65.58%,中医药人员职称结构合理,有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达到8000多万元。中医门诊有一级临床科室13个,二级科室15个,其血栓病科在全区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有先进的中药制剂室,生产中成药达24个品种,并全部达到国家药检标准,基本满足了全院临床及其广大患者的需要。2001年以来,年均为乡镇医院、村卫生室培训中医药人员20名,深入基层指导工作9次,培训人员300余人次,在创建工作中起到了龙头作用。二是以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注重了中联网络中医药工作的开展和建设。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现有中医药人员25人,做到了定期有计划地组织这些人员到区中医院和上级中医院学习、进修和培训。同时利用每月乡医例会传授中医理论及防病治病知识,并定期深入到村卫生室指导乡医开展中医药工作,发挥了中联络网的作用。三是以村卫生室为重点,注重了基层网络的建设。全区农村现有卫生室190个,有乡村医生220名,其中中医卫生技术人员29人。乡村医生均能用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现在全区中医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上建中心,中联网络。下打基础“的格局,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三)加强培训,注重科研,推动了创建工作的进展

区政府特别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中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注重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的开展。一是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近年来,区中医院共有40余名中医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大多数成为血栓病科等重点科室的中坚力量。与辽宁中医学院联合承办研究生课程班,招收15名硕士生。各乡镇卫生院有计划地强化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区卫生局组织编写了《农村常见病中医治疗手册》、《针灸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中草药基本知识》等书籍,每年举办一次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班,累计培训乡村医生近600人次,覆盖率达98%。为规范医疗文件书写,举办了《乡村医生中医、西医门诊病历、处方及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培训班》,提高了乡村医生医疗文件书写水平及对消毒隔离、预防感染的认识程度。二是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区中医院积极开展以“三贴近”和“出人才、出论文、出专利”为原则的科技兴院活动,2004年完成了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60例临床观察;与辽宁中医学院合作,参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彭氏眼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验收。2004年又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课题2项,分别是《化痰解毒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诊期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活血止血、泻火解毒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此外还申报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申请专利2项,《眼痒立止水》、《复方股兰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实用型国家发展专利1项。为了进一步完善医学、护理继续教育体系,先后举办医疗、护理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15次。2004年在区中医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了区中医学术交流会,共收到中医论文30余篇,通过专家评审,有16篇论文获奖。促进了我区中医科研与学术交流。

(四)投入增大,政策优惠,工作扎实,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区政府在创建工作中,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向中医倾斜的优惠政策,确保了创建工作的开展。一是加大投入,搞好基础建设。在房屋建设上,区中医院完成了6936平方米的病房楼扩建及3133平方米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任务,新建热水房、车库、总务仓库316平方米,并投入使用,使医疗用房总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三院)33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也投入了使用,院容院貌有了明显改善。在医疗设备购置上,医疗机构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中医院引进了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现有医疗设备总值4361万元,万元以上设备165台,使用率为85.2%。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投入近300万元购进大型设备16台件,使诊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医疗设施的改善,扩大了医疗服务功能,提高了科学诊治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卫生系统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2004年各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总收入(不含财政拨款)1亿8千万元。比上年增加3千多万元,增加21.2%。固定资产总值近2亿元,新增1千多万元,增长9.2%。二是坚持卫生优先的原则,制定扶持政策。区政府除了在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外,还制定了相关政策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开展城区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作,本着“重点突出、合理配对、定点帮扶、注重实效”的原则,将五所农村卫生院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确定城区医院进行定点帮扶。目的是加强农村中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农村卫生院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另外在医疗定点医院设立,干诊医药费报销等方面,给予中医院与综合医院同等待遇,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领导力度,健全了组织机构,加强了管理,开展了培训和学术活动,增加了资金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村中医服务网络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农村中心卫生院四家,乡镇卫生院九家,只有六家设有中医科,其余七家没有中医科,不符合创建标准和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才缺乏。一是医院经济效益不好留不住人才。二是医院缺少资金无力引进人才。

(三)中医药培训工作有差距,部分医院中医“西医化”。部分中医技术人员学习培训不够,理论素养不高,技术不精,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医辨证诊治的方法为患者服务,常常依赖“西医”诊疗,导致中医不中。

(四)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资金明显不足。部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缺乏资金;医院硬件建设和人才引进缺乏资金;致使部分农村中医药服务空白。

三、几点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意愿和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我区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我们建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