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政治时政热点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

篇1

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心态如何?有何打算?长期从事劳务中介服务的山东菏泽人张东平说:“金融危机后,返乡农民工普遍有‘三怕’心理,一怕出去找不到活干,二怕干了活领不到工资,三怕工资低挣不着钱。”

“不光城市的民营企业在减人,就是一些大型国企也在裁员。”该村农民工邵朋说。他原在上海宝钢集团浦钢分公司当驾驶员,每月工资2000元。去年底,他和7名山东老乡分批被公司辞退。厂家解释:钢炉减产只能裁员。

据河南固始县劳动部门调查,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有20多万人,其中返乡后处于观望状态的超过5万人。

因为“三怕”,所以观望,如今是返乡失业农民工的主流心态。“下一步怎么走,我还没有想好,要等待大形势变化。”农民工邵朋说。

本地务工遭遇薪资反差 农民工渴望自主创业

成都市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历来被视为四川农民工就业市场的风向标。2月3日至5日,记者两次来到这个市场,听到农民工求职者最多的声音就是“招工的少了”“工价低了”。

本地再就业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新机遇,但招聘企业提供的工资待遇较低,与农民工再就业预期较高形成反差,部分本地企业反倒出现了“招工难”现象。

2月4日,记者参加了山东惠民县的一个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民京(天津)电子公司的金经理却为招不到工人而失望。他此行要招100个电子组装女工,但报名者只有8人,其中有几个还嫌待遇低。他说:“因为不少农民工还在观望期,就业预期并没有因金融危机而降低太多。”

成都市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黄洁表示:“鉴于危机影响和地区发展差异,返乡农民工还是应适当降低薪资的心理预期,以便更容易找到工作。”

在大批返乡失业农民工寻机再就业时,也有部分农民工借返乡之机转型,寻找自主创业商机。

在宁波做建材经销的河南固始县李畈村农民工冯长发最近举家返乡。他说:“虽然在外打工15年了,但大城市有户口门槛,外出务工迟早要回乡创业,不如借生意不好时回家。”

据固始县劳动部门调查,像冯长发这样选择回家创业者占返乡农民工的4%左右。这些农民工大多务工时间长,有一定积累,有一技之长。

在安徽肥东县新安村,春节刚过,由返乡农民工王定和创办的坤达公司已经机声隆隆。王定和说,公司从事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生产,已吸纳300多名返乡农民工就业。

该村农民工蔡庆斌在上海打工10多年,因为行情不好,他转让了汽车装饰门店返回家乡。蔡庆斌看好现代农业前景,打算在家乡承包水塘或土地,搞规模养殖或特色种植。他说:“全国在搞新农村建设,中央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我想借政策东风二次创业。”

滞留乡村人数陡增考验农村公共治理

在山东定陶县南王店乡丰庄村,记者碰到了40岁的返乡农民工王进,他正在捆扎晒干的棉柴。他妻子在家务农,种了两亩棉花。王进说:“棉价低,肥价高,现在很难指望种地挣钱。孩子正上高中,每月花费500多元,现在没工作了,日子很紧巴,心里不是滋味。”

“大龄”返乡农民工生活压力增大,新一代农民工返乡后心态更加失衡。

四川劳动保障部门有关人士分析说,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在城市生活,本身缺乏农业技能,生活方式早已习惯了城市环境,返乡后很不适应。记者采访的多数年轻人都表示不愿回到土地上就业。但这一群体身份仍是“农村人”,被迫回到农村后容易心态失衡,如果不及时疏导,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调查显示,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还引发了一些土地承包纠纷。在江苏打工的四川农民工朱柳江举家返乡后,因为家里5亩承包地转租了,两口子找不到工作,只有靠打麻将消磨时间,1个月不到就输了3000多元,相当于损失了4个月的打工收入。

“进城无业就,返乡无地种”,一些滞留农村的农民工事实上成了“闲人”。安徽肥东县包公镇小包村干部杨其平说,年后全村有600多返乡农民工不再外出,不少人已找到村里要求救助。他担心“近期村里民事纠纷如小赌、小偷、打架等会多起来”,矛盾会凸现。

农民工大量失业返乡,还直接增加了农村社会事业负担。据四川劳动保障部门介绍,全省失业农民工中随返子女超过2万人,大多数需要回原籍读书,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新压力。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其劳动权益受到侵犯,社保福利损失严重。近年来国家努力提高的农民工社保水平,有因金融危机而出现“倒退”的动向。

随着金融危机范围的扩大,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有所抬头。四川、河南等地部分农民工返乡前或多或少都有工资没有结算清。另据一些农民工反映,一些地方和企业以金融危机为借口,用工不再签合同,更别提社保的事。

一些输出地干部认为,农民工失业返乡后,在许多方面给输出地的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急需认真研究解决。

返乡农民工心怀“四盼”各方面需要多管齐下

对于如何解决返乡失业农民工问题,包括农民工、输出地政府、用工企业在内的各方都有新期待。农民工在寻找再就业和自主创业机会的同时,更盼望社会给予更多关照。

记者调查发现,返乡失业农民工有“四盼”,一盼得到真实有效的用工信息,二盼得到实实在在的技能培训,三盼帮助解决返乡后的生计问题,四盼为农民工自主创业大开方便之门。

安徽肥东县小包村农民工邵晓华从杭州失业返家后,最苦恼没有就业信息。记者问她,是否知道县里已两次举办农民工招聘会,她摇头不知。对国家扶助失业农民工的相关优惠政策,她更不清楚。

邵晓华期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将招工信息和就业扶持政策印成传单,发放到每个返乡农民工手中,或者交给村广播站,定期播放。

自主创业的农民工则有两大期盼,一盼政府出台补贴扶持政策,二盼金融部门能降低短期贷款的门槛。

返乡办厂的安徽肥东县农民工张宏奇说,现在中小企业贷款很难,厂房和土地都是租的不能抵押,机器设备在银行眼里又不值钱,找担保公司吧,费用又太高。“虽然国家一直在提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但总感觉春风还没有迎面吹来。”

由于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输出地政府压力陡增。一些劳务输出集中的地区大多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通过举办招聘会、推出专业技能培训、免费职业介绍、鼓励自主创业等方式,释放农民工返乡就业压力。但在调查中,输出地政府也有许多无奈和期盼。

安徽肥东县包公镇劳动保障所只有所长许宏胜一人,还兼任镇办公室工作。他无奈地说:“我要负责计划生育、民事调解、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农民工就业、劳动力安置以及报表统计等十多项工作,根本忙不过来。”仅以县里招工信息为例,许宏胜只能通知到村委会,遇上不负责的村干部,信息根本传不到农民耳里。

四川一些县市劳动保障部门则呼吁国家加大农民工培训投入。目前一个农民工的免费培训费一般为200元,缺口太大,特别是对一些缺工的技术培训,国家应加大专项投入。

一些地方劳动干部还提出,为解决部分农民工因失业造成家庭困难,国家除了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外,还应完善农民工失业保险等政策。山东曹县劳动局长孟祥刚说:“为解决农民工就业难题,国家已出台不少政策,但关键还在落实。”

二、农民工返乡原因分析

第一,国际上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下降,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员,由于城市生活费用较高,被解雇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返乡。

第二,受楼市低迷影响,建筑业、搬运业等务工的民工大都失业返乡。

第三,受待遇低下的打击,不少民工在城里居无定所,职业稳定性差,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生活压力加大,萌发回乡念头。

第四,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从事农业。

第五,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拼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三、农民工返乡面临的问题

第一,直接影响农民增收,降低农民生活质量。外出务工收入一直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失业返乡和就业不稳定,直接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明显下降,影响了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

第二,增加了就业压力。失业返乡人员增多,这将使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返乡农民工中年龄偏大、无技术特长的人员再就业难度更大。

第三,农民工子女教育受影响。返乡农民工子女很多在外就读,适应了务工所在地的学校环境、教学模式,因父母失业被迫返乡,环境的改变、教学模式的不同,将使孩子的心理和受教育的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处理不好,将导致孩子休学、辍学。

第四,社会稳定存在隐患。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后,农村联产承包的土地已转包、出租,自己不可预期地提前返乡已无地可种,无田可耕,造成生活、生产困难,特别是有些家庭,其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外出务工,失业后返乡待业将使家庭收入锐减,生活陷入困境,可能会做出危害社会团结和谐的过激行为,同时有部分农民工因无所事事,极易聚众赌博,滋事生非,将对社会治安造成一定危害。

第五,带来权益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外出务工人员失业返乡后,可能有土地、山林承包流转权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房建设等诸多权益诉求,给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关于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鼓励富余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返乡务工人员从事家庭手工业。工商、税务等各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主动研究、关心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需求,结合当地实际,对发展家庭手工业给予指导,并从开业辅导、企业注册、小额贷款、免除税收等各个方面,积极做好为家庭手工业扶持和服务的工作。

篇2

从2005到2006年,为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快速顺利地开展下去,我省(河南省)思想政治学科中招命题,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旧教材知识为基础,以时事热点为载体,以人为本,灵活、开放,完全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全新的“素质评价” 考试。

事实证明,这种“考试革新”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一方面,中招命题作为升学“指导棒”,它促使还在使用旧教材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进行质的飞跃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大胆的革新举措和创新精神,必将成为素质教育改革前进路上的一面鲜亮的旗帜,引领着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教学革新阔步前进。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如果能把握好这两年“考试评价”的新特点及其导向,作为一线教师,又能够进一步具体分析自己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典型性问题;如果能够带着这些思考和启示,重新审视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素质教学,一定会有诸多收获。考试的导向作用也正在于此。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日常教学感悟,所得的几点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新课程“中招考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笔者通过对近两年河南中招政治试卷的探究思考,发现有如下亮点:

1、多姿多彩的命题呈现形式。与传统考试命题多是纯粹的文字表述不同,近两年的中招命题呈现出变化多样的形式:例如:诗歌、谚语、对联、漫画、图表、人、物的照片等均可作为材料被选入试题。

就2006年的中招政治试题看,就有对联、漫画、地图、名人照片等多种呈现形式,完全可以与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本相比美,秉承了素质教育的现代化活动教学要求,非常适合青少年的视觉感受。相比传统考卷严肃又生硬的命题,在“课改考试”多姿多彩的卷面面前,考生不再有紧张和压抑感,代之而来的是轻松愉悦之情。在如此恰切的氛围中做考试题,自然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充分发挥。

2、富有时代气息的命题内容:命题抓住政治学科的特点,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使试卷内容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纵览两年来试卷内容,要么以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进行设问,要么不忘体现河南家乡本土的发展变化。

2006年中招试题就凸显了时政热点问题的地位。例如从选择题中文化遗产日、和谐世界纯粹时政的考察,到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发展循环经济、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三峡大坝全线建成,社会主义荣辱观,宁西铁路的开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中部崛起(中原崛起)等重大国内时政、热点为载体,贯穿在概括体、辨析体、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索各类题型中,让师生有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与时代感。

这种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新教材学习目标之一,所谓的“理论学习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通过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平时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地方时政、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关心身边生活的责任感,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统一。

3、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了对考生的理解与尊重。

“课改考试”从内容到形式,始终以人为本,突出了考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考生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关爱体现在语言上,比如,命题会在试卷上及时标出富有亲和力的提示语言,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在对考生自主能力的尊重上,例如:某些题型给出了选作题,有利于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个性化的选择,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展示搭建了平台。另外,这种关爱更深的体现在主观性试题的设问中,不管试题选材背景范围多么宽广,命题的设问始终站在初中生的角度,关注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多角度设问、多元化的答案,充分调动了考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考生开放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挥。

最后,这种关爱还体现在人性化的评分标准上:“课改考试”背景材料的时代性、生活化,使得其命题角度、设问思路环环相扣、灵活多变,那么试题答案自然也是多元开放的。因此,在评分标准上,都是在给出诸多方面的参考答案之后,紧接着就会有类似表述“学生能回答以上答案中的两条就可给全分”等。论文参考。论文参考。宽泛的评分标准,反映了一种以人为本、倡导创新、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于通过笔试来考察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总之,近两年的“思想品德”考试评价,是政治学科实施开卷考试以来又一次全面的革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对新课改精神的忠实演绎;同时,也为我们课堂教学指明了航向,因为两年来我省政治学科用的还是“重知识、重理论、轻能力”的思想政治旧教材,尝试的是“重实践、重能力、求发展”的新课程要求命题,在这种“穿旧鞋,走新路”的现实面前,这种导向明确的新课程评价考试,为我们一线教师进一步深入地进行素质教学吃了定心丸,它使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和谐统一的曙光。

二、学生“课改考试”成绩中表现出的问题

05届和06届毕业生虽然用的政治课本是旧教材,但我们这两届毕业班的教师,能够全面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紧跟中招命题的新思路来进行素质教学,因此我校05和06届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中招考试成绩优异。但是,细细分析,问题还是存在的,从中招成绩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主要有如下表现:

1、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牢靠,重点知识、易混知识有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现象。

2、审题能力差,看不清题目要求,读不出题中的有效信息;答题技巧欠缺。

3、不能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思维狭窄。

4、对时政理解不够,不能够将课本所学知识与时政及学生生活内容紧密联系。

看来,问题还真不少,那么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的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大家知道,政治学科实施的是开卷考,这使得个别学生和家长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考试时翻翻课本,资料就可以了,并因此放松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加上青少年理解能力有限,自然就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命题所灵活设问的实际问题了,更谈不上对开放性试题的创新要求了。所以答题中出现知识点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还有很多考生基本知识掌握不错,但对于开放性试题却茫无头绪、不知所措,常常在试卷上出现一大堆“正确”的废话,却抓不住要领的情况。这里有学生即时调遣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因素,也与学生思维方法、审题能力、答题技巧的训练不够有直接关系。

时政知识欠缺,可能与教师平时只重视课本的学习,对运用具体知识分析探究实际问题的延伸学习要求重视不够有关。有不少政治教师仅仅在考试前对学生进行时政复习盘点,且局限于时政小册子的机械学习,眼界狭隘,没有深刻领悟新课程教学要求,不能引导学生将日常知识学习与时政大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能力训练。

三、由“课改考试”到思想品德课教学

认识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改评价考试”,再看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今天,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市07届学生已经全部使用新教材,如果能从引领课程改革方向的中招“新课改考试”中直接得到启示,这对我们政治课教学必将有立竿见影之作用。以下是我们两年来的探究及反思。论文参考。

1、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中招“考试评价”的精神。

07届学生实施新教材以后,师生们特别关注中招政治会怎么考?会不会影响到日常的素质教学。现在我们可以放心了,经过几年的历练,中招考试新评价由尝试探索已经走向成熟,如今的“中招”命题充分秉承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彰显学科特点,关注三维目标,注重能力考察,贴近实际、尊重学生、倡导创新,是新课程教学的直接延续和综合演练。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中招“考试评价”精神。

2、把握学科优势:把时政、热点教学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时政、热点问题是政治学科大纲要求的必学内容。针对政治学时少、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实际矛盾。教师要及时做好日常重大时政内容的梳理,做好这方面的札记,并及时联系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时政延伸学习。也可以将时政搜集工作分派给对时政感兴趣的学生轮流来做,师生集中点评。这样学生很轻松地积累了许多重要时政知识,没有负担,在期末复习考试的时候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意知识整合、加强新课程命题考试的训练。

针对考前复习内容多,学生毫无头绪的事实,教师要注意对课本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进行专题演练,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加强对经典试题的解析练习,对学生的审题习惯、答题技巧进行专门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同一道题可以多角度地进行设问、引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回答问题,最终使学生对新的素质评价考题产生认同感,从而能灵活、从容地解答各类开放性试题。

综上所述,新的考试评价举措对我们政治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也是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市07届(郑州市全面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届)中招来临,“课改考试” 评价的引领作用将会更加引人注目,让我们在它的启示下,沐浴着课程改革的煦风,锐意创新,更快更好地把素质教学推向前进。

参考资料:① 两年来河南省政治中招考试试卷;

篇3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经济总量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发展的均衡性上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表现在教育上,地处粤北的韶关与珠三角的差距似乎有越拉越大的趋势,而地处粤北边缘的南雄乡下,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即使面对如此困境,作为在乡村完中教书育人的一线政治教师,我们在素质教育方面仍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通过这几年的尝试,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我们的困境

在地缘上与珠三角相比,韶关没有优势,偏处一隅的南雄更没有。由于经济上的相对滞后,教育投入不足,僧多粥少,教师待遇不尽如人意;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绩效考核管理往往也是隔靴搔痒,更出于稳定的考虑,分配上最后还是大锅饭模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这也直接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是比较常见的;由于教育招生体制的原因,各普高学校招生伊始就已分三六九等,缺乏竞争;目前我校生源基础较差,即使在这种生源状况下,我们学校招到的学生还是别人挑了又挑的;优秀的年轻教师也常常流失。所以在一所乡村中学全面推广新课改和探究式教学是有难度的,尤其上了一定年纪的老教师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开展时政教学法的推广先选择高一的两个班来尝试。

二、我们对时政探究教学的认识

当今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用哲学上的一种观点来形容叫做“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因此,对当今时代的社会现象已很难用一成不变的观点来界定。素质教育和探究教学的任务恰恰就是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面对新事物新问题能够主动去分析思考,并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素质。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时政教学法同样要贯彻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征,是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双方良性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伴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应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愉悦,让他们有一种想学习的冲动。通过参与探究学习,学生要学会以多种方式获得和分析信息,共享信息;在各种信息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动手能力并提高道德使命感,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在21世纪,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和创新大潮,教育工作者尤其政治教师要对这一时代大势有足够敏锐的观察力。过去,一部分农村中学政治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一本老黄历念到底,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长期得不到更新;21世纪,教师必须面对这些挑战:教师走下神坛,传统天然的权威地位逐渐丧失;自身的知识和观念被学生与时代拉在后面;由闭门造车走向开放合作,观念、能力、知识结构上的不足带来自尊心上的阵痛。所以,要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有所突破,首先教师要突破自己,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走向学习,及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从而使自己成为真正能驾驭课堂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学习的导师。

四、时政教育教学的推进在于合乎时宜

俗话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中国人向来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在进行时政教学法的探索过程中,必须面对一些重要因素:本校的实际情况;这包括生源素质、学校软硬环境条件、学生获取各种信息渠道,等等。例如,我们政治科组每周在学校阶梯课室举行时政讲座,尽量选取平白易懂的话题,像两会、本·拉登、双转移等主题,这些对城市里条件好的学校和学生,早已耳熟能详了,即使不怎么了解,也可以通过上网、学校图书馆等渠道比较容易就获得这些信息;但在我们这里,由于地处农村,学校图书馆馆藏有限,学生上网不便,学生对外面发生的好多事情还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对此类话题学生是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所以学生对我们选取的时政话题,大多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的这种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自然就水到渠成。每次在讲座之后的提问和讨论环节,学生也都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也促进教师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通过共同参与,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这比起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苦口婆心的劝说效果要好得多,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中苦苦追求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吗?

五、时政教学的方式要多样化

过去的政治教学,往往给人刻板、枯燥、千人一面的印象。之所以造成这种结局,原因在于除了三尺讲台师生别无其他舞台;除了用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向不同的学生传授相同的知识,没有更多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学习政治之美。

面对当今日更加包容开放的社会,学生要求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来展示个性,有更多学习活动共同来参与;对时代脉搏本应有更多敏锐嗅觉的政治教师对此不能视而不见。虽然,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学生问到我们没有准备甚至我们暂时不懂的问题,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但是,对教师这何尝又不是一个机会呢?这让我们有动力去学习更多东西;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间的合作,学生以一种信任放松的姿态走近你,这时,你收获的比你在高高讲台上感觉到的,决不可同日而语。其实,我们真的应该用宽松、欣赏、共享的心态走进探究性教学和学习,当我们以一种轻松自然的姿态驾驭探究性学习时,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教政治原来也那么有趣,学生原来是那么可爱和聪明。

因此,我们认定:时政教学一定要多样化。从高一到高二,我们先后采用政治宣传板报,时政知识竞赛,时政讲座,小演讲、小论文和小辩论等形式来开展时政教学,这些活动都定时定期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缩短师生间的距离,积极地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获取学生的信赖。在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和探究路径的选择上,我们尽量选择符合农村中学生情智水平的话题和逻辑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想得出问题来问,有问题敢于问老师。假如问题是学生很陌生的,一看就拒人于千里之外,学生就会没有信心回答或者没兴趣回答;这种问题,虽然理论上合理,但实际价值却乏善可陈,这样既不利于表现学生的主体到位,又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探究活动也就不能顺利进行。例如政治生活教材中每框题第一目都有许多探究情境材料,但其中有一些对农村中学生来说,并不熟悉甚至觉得很遥远。这时我们就有必要做筛选和材料的增补工作,选那些学生开得了口动得了手的情境材料,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当地社会政治生活素材;通过参与探究,让学生觉得政治生活离大家并不遥远,这样,政治理想教育才不会隔靴搔痒流于形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政治宣传板报开始由老师定主题,学生根据主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资料的整理,版式的设计都由学生完成,该项活动进行到高一第二学期时,教师就逐渐放手了,这时连主题都开始由学生根据近期时政热点来确定,教师只负责每次板报的点评和评比打分。通过这一活动,学生锻炼了动手能力,知道如何去获取信息、共享信息和分析利用信息,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对每次板报的成功独到之处,教师都给予特别的提醒和表扬,学生既有成就感,在下次活动中更懂得进步。

在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当中,每周进行一至二次课前小演讲,全班学生轮流进行,每次3人,每人2~3分钟。演讲时政内容头两次由学生自己定,后来就由老师根据当时授课内容来定,这样便于教师操作点评,也有助于学生主动去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精彩演讲,这时全班的气氛很容易就活跃了起来,这种效果是很多精心设计的导入课都达不到的。当然,这要求教师也要随机应变、顺水推舟,要有比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在高一高二,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因此,在课后我们经常会布置学生写小论文,学期中间以班或者年级为单位,举行一些小辩论赛。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论文要言之有物但要精炼,教师评改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小辩论赛主要以班为单位,每学期举行4次;在班赛基础上每学期安排年级赛2次。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小论文还是小辩论,都要求把教材内容和时政热点结合起来。比如美国次级债危机与消费方式、国际形势与阿富汗战争这样的话题,既是时政热点,又是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的教材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素材的丰富增加学生对教材理论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政治教学的趣味性,让政治教学贴近学生和生活。

实践证明,通过小论文、小演讲和小辩论的有效开展,政治宣传板报和时政讲座的定期举办,以及经常穿插的时政知识竞赛,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热情。我们高兴地看到,参与这项教学体验的学生,明确了共享合作的理念,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当他们学会用更加开放主动的态度来分析时事、正确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也进一步增强了继续探索时政教学法的信心。

参考文献:

篇4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知识交错复杂且颇具思想深度,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兴致缺缺,应试背景下,他们只好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碚莆罩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或许能应付考试,却完全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初衷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政治素养与国家意识的形成。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我们倡导将时政引进课堂,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时政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活跃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世界,面对生活。为此,笔者尝试运用时政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了解世界政治、国家大事,做热心、负责的小公民。

一、案例剖析,导入教学主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即是教师高谈阔论、照本宣科的开始,在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开始学习。这样的教学安排是非常危险的,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此时,引用时政新闻,就可以为课堂注入全新的活力。教师通过相关新闻的列举,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进而水到渠成地引入教学主题。学生在分析真实事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举个例子,在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的课前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一则真实案例改变了学生对政治生活的态度。

2017年新年伊始,“西安学生举报学校雾霾天上课”的网络事件引发市民热议。面对不合理现象,学生自己发声争取权益,通过自己的力量引发了社会人士及相关媒体的重视,陕西省教育厅随后介入事件进行处理。

看完新闻,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些学生很有维权的勇气,有人认为国家相关部门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监督,包括青少年,有人认为社会的进步、制度的完善同样需要青少年付出努力……这些想法与他们先前对政治生活“高高挂起”的态度完全不同,而这些观点也正是本课所要引导学生树立的。

二、时事结合,帮助学生化解难题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比起国家政治,明星八卦、网络游戏让他们更感兴趣,当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有学生会认为教师是在“说教”并且很难接纳。因此,教师在传播正能量、诠释政治现象时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时政案例的列举便是适当的方式之一,教师所举例子应该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让时事案例“自己说话”。

举个例子,当我们学习到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时,有学生认为网络是个美妙的世界,带给他们的都是欢乐与自由,而且是个可以自由宣泄情感的空间。然而,学生的这一想法是危险的,面对网络世界的纷繁复杂,学生理应保持理性,不沉迷、不盲从。为了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观点,教师列举了以下例子。

2015年4月,微博大V“作业本”转发了一条加多宝称赞其“与烧烤齐名”的营销微博,随后,其侮辱烈士的微博旧文被网友发现,“由于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最终食客们拒绝为半面熟买单,他们纷纷表示还是赖宁的烤肉较好”,由此引发舆论谴责。据中青网消息,当年6月,家属委托律师孙杰(“作业本”的真名)和加多宝。

微博、“网红”都是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案例中“网红”“作业本”所谓的“言论自由”带来了社会谴责与法律惩戒,这一案例打破了学生认为“网络是自由的”的认知。

篇5

一、时政播报

时政播报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主要利用每节课的课前3至5分钟时间,让学生分小组对近几天的新闻进行简要“报道”,内容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省内新闻、要闻评述几部分,被称为课堂上的“新闻联播”。这种方式虽说比较传统,但用时短、涉猎广、灵活好操作,同时要求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时政学习的兴趣,并锻炼他们搜集、筛选、整理消息的能力。

时政播报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在实践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除了经过长期努力自发地掌握了一些简便、实用的搜集新闻的方法外,还在这一活动中不断展示着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潜在能力。比如,有些同学创新性地设置了“校园新闻”的环节,捕捉校园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有些同学则模拟新闻频道主持人进行播报;还有些同学从最初的读报报道到后来制作幻PPT播报,还有一些小组专门为时政播报制作了视频……这些形式丰富多样,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收获良多。

二、时政竞赛

竞赛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时政竞赛可以视为时政教学的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方式。定期组织时政知识竞赛既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提升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热情。每学期进行一次时政知识竞赛是比较合适的,一是一个学期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时政知识积累量,二是学期的期末考试也会有相应的时政考查,通过时政知识竞赛也能为学科考试做好准备。

时政知识竞赛只是竞赛形式的一种,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还可以以一定的社会热点为主题组织一些形式更加灵活的竞赛:比如,2013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可以举行以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发现家乡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高尚情操;2013年,全国人民共同编制“中国梦”,我们可以抓住此主题举办“我的梦中国梦”小论文比赛,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把个人梦与祖国梦结合起来,并为之不懈努力。诸如此类的社会热点还有很多,只要有心有创意,老师们可以把时政竞赛进行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三、时政课堂

思想品德学科的时政性要求我们除进行时政播报和竞赛外,要开设专门的时政课。如何让时政课充满乐趣,并达到时政教学的目的,我们尝试着把时政课设为四个环节,分别是“时政速递”、“热点观察”、“漫”说时政、“时政竞答”。

“时政速递”环节,让学生们提前搜集近期的热点时政,并进行分类总结,通过时政速递环节与同学们进行分享,此环节对时政的要求是求精不求多,所选时政内容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精挑细选后共同分享的方式培养了一些小小时政“专家”,同时客观上也减轻了教师搜集资料的负担。

“热点观察”环节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选出几个时政热点,让学生们围绕这些时政热点进行讨论,然后各组选出代表就主题发表看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展开辩论。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思辨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发挥出极大的能动性,会把对一个问题的观察分析交流变成一个小小的辩论会。

“漫”说时政,是老师通过展示一些漫画让学生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一些事件,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漫画、分析漫画的能力,由于漫画带有幽默色彩,此环节深受学生们喜爱。

“时政竞答”是在前面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对整个课堂所学的一个巩固,即把本节课所涉及时政内容以试题竞赛的形式重现,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所学,加深印象。

四、时政论坛

时政论坛是时政课堂中“热点观察”环节的一个延伸,它关注的内容应该聚焦在一些重大时政、社会热点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上。一般是先设时政主题,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题,根据所选主题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然后各组选出代表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组员们共同努力形成的成果。这种方式重在对热点时政和一些社会重大问题的评与论上,目的是让学生对时政热点进行较深层次的关注,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并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这方面的训练,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创新的能力,以及分析、认识社会实际的意识与能力。

时政论坛的设置极大调动了学生时政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我们看到同学们不仅仅是停留在说新闻、播新闻,而是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议”新闻,甚至不打草稿“评”新闻;同学们不仅仅会自己选取新闻主题,阅读媒体上的一些评论,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问题,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学生们的认识也许还不成熟,但却是他们经过自己认真探究得来的;学生们的评论也许还很稚嫩,但却是他们经过努力思考得来的,在时政论坛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长,更是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情怀。

五、时政渗透

篇6

篇7

围绕这个想法,我经过几个阶段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逐渐总结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1 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搜集了解时政信息

现在大部分学生除了对娱乐新闻比较感兴趣之外,对国内外其它方面诸如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等方面的新闻时事根本就不太关注,所以应先通过强调中考时政的重要性等引导学生去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生活,激发他们了解时事的兴趣。然后逐步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关注,来收集,了解和掌握最新,最准确的时事信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1.着重引导学生平时注意多“看”,即多看书,看报,看杂志,看电视,上网,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要多给学生强调,引导,让他们在忙碌的学习之余,利用各种机会和时间,关注身边的事,关注国内外大事;2.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时事收集,剪贴,整理下来。摘录资料是读书看报的一种笔记方式,也是积累知识的最佳方式,很少有人对看过的东西做到过目不忘,所以教会学生把看到的时事知识分门别类的记录整理下来是非常必要的;3.轮流在每节政治课前要求一位学生做五分钟的最新时政点评,然后教师进行评价。中学生的特点就是最爱在竞争中表现自己,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对自己收集的新闻进行点评是激发学生关注时事最好的时机,;4.定期在各班举行一次时政点评稿,剪报或手抄报的展览,评出最佳的几位。这是对学生对一段时期所收集的新闻材料的一次总结,回顾,也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别人如何收集时政资料的积极性;

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逐步养成每天关注时事,并学会点评时事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时政学习的兴趣,初步为把时事知识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打下基础。

2 将搜集的时政信息与教材理论知识尽量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不能仅就教材上的知识来讲解,而要尽量结合学生所搜集的时政材料,尤其是每一节课前学生所点评的时事,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知识,这样不仅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关注时政的热情,而且有利于教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当堂知识的兴趣。

另外,我在组织学生关注时事,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同时,更鼓励学生不能只满足于“看”和“说”时事,而是要不断增强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要逐渐培养自己运用时政材料理解教材的理论知识,和利用书上知识来分析时事背景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把关注时事和学习政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正像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明确指出的“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在这种学问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学会巧妙的引导,比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二课第二框题《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中关于“民族精神”这一概念时,如果仅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了解“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内容,意义”,学生根本对这一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没有什么深刻地理解,更不会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在讲到这一概念时能让学生联系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一些新闻报道,再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当时全国军民团结一致,上下齐心抗震救灾的镜头画面,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回忆:我国虽然经历了这样巨大的灾难,国家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仍然顶着当时国际上的一些不利传言,成功地举办了2008年世界奥运会等当时一系列的重大时事,教导学生理解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历经磨难而始终不屈不挠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样下来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这一概念,而且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和振奋,这时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当代青少年应怎样做呢?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这样的一堂课学生才能真正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

3 从时事点评到开展时事专题讨论课,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的“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除了坚持让学生课前点评时事,还应该逐步深入,让学生学会就某一热点时事展开讨论,把思考的触觉延伸到国内国际各个方面,不管是是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还是工业,农业,商业,和运输业各个行业的新闻时事,让学生都要涉及,并学会从现实情景中提出问题,结合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理解,拓展,然后再上网搜集资料,自己到社会中去调查研究,分析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最后再整理撰写成小论文。然后教师可以定期在班内开展一次时事专题讨论课,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以引导并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讨论。在这一时政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有组织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多元的,主动的和创新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并获得探究成果。

比如,我在讲完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第二框题《与诚信结伴同行》这一课后,我就让学生联系本学期所发的时事书上的一条内容:“2011年5月13日,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强调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 》,国家加大了食品安全整治力度”,引导学生结合我国近几年食品行业出现的一系列假冒伪劣现象,如:地沟油,瘦肉精,胶水面等,让学生谈谈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话题撰写时事小论文,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们的兴趣十足,他们积极上网查阅资料,翻阅各类报纸杂志,了解有关内容。过了一周后,我专门为此召开了一节时政评论课,让学生宣讲自己的评论文章,他们有的说:“诚信是为人之本,如果做生意不讲诚信,只能给你带来短期的利益,但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自己,甚至要付出昂贵的代价,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有的学生则认为:在商场上讲诚信根本就赚不到钱,因为这个行业本身遵循的就是利益至上的原则,如果你讲诚信而别人都不讲,经济遭受损失先不说,你首先就要受到排挤,就很难在这个行业立足。大家纷纷发表评论,虽然意见各不统一,但各有各的道理。对此,我在课堂上都大加赞扬,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并最后做了总结,引导大家正确认识:我们这个社会虽然出现了很多不诚信的现象,但只有讲诚信才能最终在社会上立足,因为人人都是需要诚信的,谁都不想上当受骗。

这一节课气氛空前热烈,学生们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做法,进一步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加强了对社会的关注。通过开展这次时事评论课,我明显发现学生关注时政的人数,热情和自觉性增加了许多,课堂点评时事的内容更丰富,将课堂内容与时事联系的更紧密,评论时事的角度更独特了,更可喜的是,随着时事评论课的次数不断增多,学生普遍对时事学习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在不断增强,主动的,多元的,创新的思维能力逐渐形成。

篇8

(二)时政风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课堂,对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起着奠基作用,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思想品德课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理应受到思想的感化和熏陶,从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仅凭上课之时的知识传授就能实现的。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学科知识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学生运用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的过程有一个外在条件,那就是对自身环境的认识,特别要求学生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视野,把握尽可能多的时政风雨,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不断的转化和学习,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时政风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中学生是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由于个性心理趋向独立,希望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对国内外时事非常关心,渴望了解国家大事,渴望了解国际风云变幻。但是,由于受自身知识、阅历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之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使他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不免带有局限性,如果不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思想品德课任务的完成。因而,要多些吹进时政风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正确的观点、立场,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帮助学生提高正确的认识,培养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如何让时政风雨沐浴思想品德课堂

时政风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通过外在感性的材料,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滋润思想品德的课堂,影响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课时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上为数极少的案例进行简单枯燥的理论陈述,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时政风雨以它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有趣的语言魅力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时政风雨,课堂教学就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感觉。在寻找时政风雨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合点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针对性。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有其滞后性,其中有很多案例比较陈旧,需要教师根据情况及时补充新的内容,以便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增强学生关心时政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在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所以,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适时把社会上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和国内外重大事件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做,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国际国内人事直接与课本内容发生联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用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克服盲目性。(二)德育性

篇9

4. 关注现实、解释社会现象是我们当下教学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对政治课最大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以教材为基础点,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联系实际,既能促进学生课堂教学的情感参与,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精神,这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法定婚龄和国家提倡的晚婚年龄,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有些地方行政部门规定不到晚婚年龄不允许结婚的侵犯公民婚姻自由权利的现象。讲《教育法》规定公民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各省市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品质,可谓一举两得。

5.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比如在学习改革开放的成就时,笔者开展了一次探究性学习,首先提出问题: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小组合作,根据老师的要求制作演示文稿。经过两周的准备,各小组都完成了演示文稿的制作,这时邀请同学科的其他老师和全体同学一起观看演示文稿的展示,学生每组派一人展示本组制作的演示文稿,边讲边展示,其他同学根据演示文稿评价标准给每组打分,评出最佳活动小组并奖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就连平时上课书本都不拿的同学也积极的参与了资料的搜集、演示文稿的制作。通过这次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多收获,主要是因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0

【关键字】信息技术 资源共享 政治课 整合

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我们一直在倡导新理念、新思路,笔者认为这种改革不仅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也表现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教学资源环境共享,将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和制作的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笔者曾经去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上海光明中学进行交流学习,亲身感受了这所古老而强大的学校的政治课堂,其中有一个环节让我印象颇为深刻,那就是每节政治课的前五分钟有一个学生自主自创自评的环节――“时政开讲”。具体来说,是由学生就近日发生的时政新闻自主选择并创作出微课件,在课堂展示的同时进行讲解分析,然后由全班同学和老师来点评。这种活动一方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资源进行共享、加工制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其分析时政的能力,从而加深对教材的感悟和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种教学活动展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集体备课协作

“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这些古语都告诉我们要办好一件事个人是不够的,需要团队的力量,政治课的教学也不例外。为了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需要加强集体备课协作,而信息技术对于加强集体备课协作是不可替代的。通过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减轻教师的负担,更在于提高备课效率,精讲精练,达到课堂效果最大化。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观摩课等的展示和普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集体备课的精品课,校内外的公开课,各种类型的观摩课,可以发到校内对应的网址上,使本校或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学习,并开展各学科各年级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的交流与评比。

所有正确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实践活动往往陷入形式化、庸俗化。为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就要积极组织政治教师创作教学论文、案例,制作相关课件,积极参加学校或教育局的评比活动,整合教学理念,促进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而信息技术在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的交流与评比中,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参考和学习交流平台。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政治课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彻底改变政治课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政治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系列图片、文字、资料、案例、声音等素材,使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达到直观形象之效果,进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更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达到前所未有的学习和教学效果。例如,我在上“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题时,就利用“农民卖西瓜”这一案例作为背景材料贯穿整节课,根据这个案例精心设计了四个情景及对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情景去学习探究,充分调动了课堂氛围,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要远远超于“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利用信息技术对政治课教学质量进行精确的量化评价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在每次月考中会选择不同的几所兄弟学校进行联考,采用统一的网上阅卷,这种阅卷方式减少了人为因素,提高了阅卷的客观性、公正性,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成绩进行非常精细的分析和评价,细化到每个学校的每名学生,每名学生的每科成绩,每科成绩的均分和差距,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比较,有助于每所学校及每个学生充分了解成绩,进而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整合,对于学生来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升了学生对书本和课堂的把握,对时政热点的分析研究能力,真正做到了把课堂的主动权回归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了教师参与论文、优质课等评比活动的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模式,并对教师的政治教学做出更为细化量化的分析,以便使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当然,这种整合还有待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熟练,也有待于教师对两者更好的结合和整合,最终为政治课的教学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篇11

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逐步养成每天关注时事,并学会点评时事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时政学习的兴趣,初步为把时事知识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打下基础。

二、将搜集的时政信息与教材理论知识尽量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不能仅就教材上的知识来讲解,而要尽量结合学生所搜集的时政材料,尤其是每一节课前学生所点评的时事,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知识,也同时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平时所搜集的时事或每节课前所做的点评都是有用的,都是为课堂上服务的,而不只是老师布置的一个毫无意义的任务,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关注时政的热情,而且有利于教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当堂知识的兴趣。

另外,我在组织学生关注时事,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同时,更鼓励学生不能只满足于“看”和“说”时事,而是要不断增强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要逐渐培养自己运用时政材料理解教材的理论知识和利用书上知识来分析时事背景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把关注时事和学习政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正像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明确指出的“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在这种学问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学会巧妙引导。

篇12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历史学科特点和高考命题规律、趋势,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升高三历史学科的备考效率。

一、教师要精研考纲,为学生指出正确备考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依据。它规定了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为考生指明了方向。在历史学科高三备考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应仔细研读考纲,挖掘考纲的指导价值,及时准确的掌握高考相关信息,把握高考命题的思路和备考方向,深入探究考纲本质,挖掘高考命题热点,为考生量体裁衣地定做复习纲领,帮助考生科学备考,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1.总结新、老考纲的差异,尤其是主干知识、思想方法在提法、要求上的差异,解读考纲的“变”与“不变”,传递可靠的高考资讯,指导学生明确复习重点,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备考效率。

2.用考纲整合教材,发掘教材与时政热点之间的联系。史学的最大功用就是它的借鉴价值、实用价值。“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这个著名的论断直到今天仍常被世人引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历史试题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当今时政热点为切入点,显性或隐性的介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历史学科“鉴于往事,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而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许多高考题都根源于教材。因此,利用考纲整合教材,挖掘历史教材与时政热点间的联系,准确把握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的结合点,将现实热点问题的历史复习专题化,可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把握高考命题规律,重视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高考是国家权威的人才选拔考试,既有明确的考查要求考试大纲,又有潜在的命题规律,认真研究高考,把握命题规律,才能使高考备考更有针对性。新课程改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材料新、情境新、渗透开放理念、关注社会、注重创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能力立意。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教师要:

1.有意识的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关注时事,学以致用。

2.在平时的历史教学、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景、课堂讨论、写历史小论文、分组探究历史的形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

三、建立通史架构,提高备考效率

历史新课标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专题式教学模式,按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专题编写,打破了旧教材以通史的形式编写教学内容的模式,概括性强,跳跃性大。人为割裂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造成了时序的混乱,不利于形成完整的历史体系。这给教师带来了挑战,给学生带来了迷惑与混乱。

政治、经济、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对于很多问题,只有历史的、联系的观察,才能得到科学的认识。

高考试题的综合性强,注重知识的交汇。因此,从考试测量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加以整合,建立通史架构。历史复习备考,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客观上全面理解把握主干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备考更具针对性、体系性,提高备考效率。

四、激发学生激情,追求愉快高效的备考

高考成功不仅仅是学科能力的考查,更是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作用。面对紧张的复习备考, 一些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焦躁、坐卧不安、心慌气短、胆怯、不自信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科教师,必须体谅学生,适当干预,以调整学生的心态,缓解学生的压力。比如可通过班会或谈心的方式,指导学生从生理、心理上放松自己,调节情绪,化解压力。

高考备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反思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探索规律,运用相关策略,才能提升备考效率。

参考文献:

[1]宁裕先、熊守清等主编:《历史教育方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篇13

一、作业设计应多样化,更加注重研究性。

过去,我们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上,所设计的作业多以文字为主,侧重于知识考查,重结论轻过程。2011年的江苏高考政治试卷告诉我们,作业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要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2008年江苏高考政治卷第34题第一问是:“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省农民生活消费状况。”2009年的第一问是:“结合材料二,分别指出图1、图2反映的经济现象。”2010年的第一问是:“你从材料一中获得哪些信息?”三年都是提供完整材料让考生直接作答,而2011年的第34题第一问变成:“将表一和表二中的A、B两处数据补充完整,并概括出上述材料所揭示的问题。”这一变化使很多学生包括在模拟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都感觉很不适应。2011年的综合探究题第37题与前三年相比的一个突出特点是(1)(2)(3)小题都要求运用两个必修模块的相关知识回答。

这要求政治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尤其是高考复习阶段的作业设计时,千万不能总是走老路,在作业设计时,一定要使作业形式多样化,更加注重研究性,既要对研究性学习涉及的模块知识进行设计,可考核课题研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依据,也可以用所学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知识对解决某个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是学科知识的多模块多角度综合。也要对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操作进行考核。具体包括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社会调查、撰写时政小论文、开展社会服务、辩论赛、就某个主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拟出演讲要点、建议的对象方式和理由、设计广告并说明理由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都可以为我所用。

二、作业设计要更加生活化,增强作业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2011年的江苏高考政治卷无论是时政性选择题和非时政性选择题,还是简析题和探究题都突出了生活化、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政治作业设计时,要帮助学生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作业设计模式。特别注意设计作业,培养学生的辨别和分析等多种能力。

综合探究题第37题第三问是:“试为电视台设计一条激励人们走进社区、践行敬老爱老美德的公益广告语,并从《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角度各选一原理说明广告语的设计依据。”该题与之前三年试题相比,更加注重生活化。

这些实践性和生活化很强的试题要求我们今后在设计作业时,不仅要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同时也要通过作业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到所学经济、政治、文化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个性差异,以生为本,服务到位。

大多数考生对2011年江苏省高考政治卷的感觉是难和偏,包括平时作业和模拟考试不错的同学。这与我们平时的作业设计很少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强调整齐划一有很大关系。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了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在关于材料分析题的作业设计中,可以分层次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多个问题:第一步,学生能够写出原理和方法论即可;第二步,学生能够把原理、方法论和材料相结合;第三步,请学生根据背景材料跳出原有设问,先自己设计问题,然后按照设问,自己组织、拟定参考答案,也可以提供一些选做题让学生自由选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过去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中过多地模仿一些模拟试卷,作业形式单调乏味,今后的作业设计要形式多样化,选择题、判断题、填空填表填图题、解答题、材料分析题等应该适当采用,也要注重联系重点热点问题的研究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