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林业硕士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突出临床能力,强化“三基三严”训练
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认为,临床能力包括如下9方面:①病史采集;②体格检查;③应用诊断性辅助检查;④临床诊断;⑤医疗决策;⑥执行医疗决策;⑦继续治疗护理;⑧正确处理医患关系;⑨职业态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本质是职业型学位,临床能力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核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基三严”培训是改善医务人员基本素养,加强基本技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格要求、严肃作风、严谨态度。把“三基三严”贯穿到培训始终,建立研究生“三基三严”培训档案,可以帮助研究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各种技能操作。
2.2制定全面、规范的考核制度
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考核制度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质量的保证。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单位采取多种考核方法,如自我总结,理论考试,带教教师、导师组评论,专家考评意见等。评分有百分制法,主观判断法(优、良、中、差)等。主要采取如下考核内容:①研究生阶段理论考试。成绩以百分制,大于或等于70分为合格,若1门低于70分,可申请下一年补考,若2门不及格延缓毕业或退学处理。②临床能力评价。每个轮转科室结束后,科研处统一时间,统一地点举行考试,内容包括:理论基础(笔试)、临床操作、辅助检查、病例书写及分析。考试小组专家成员一般3-5人,提供一份本学科常见病例的现成病史资料,或准备一位常见病病人(研究生未参加治疗),由研究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分析资料、作出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处理意见。在此过程中,考试小组提问,研究生答辩。考试小组提问应注意了解研究生对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有关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考察其临床分析及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科发展动向和新知识、新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情况。诊断治疗技术操作考试,内科系统主要考辅助诊断方法或有关特殊检查,如心电图检查、骨穿、胸穿、腰穿、骨髓涂片、X线读片等。外科系统各专业,主要考手术操作,无菌操作规范。医疗技术学科及专业(如影像、核医学)则以考有关仪器的使用、操作和诊断为主。③阶段考核。研究生应认真填写《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手册》及《临床能力训练手册》,如实作好平时收治病人记录,如门、急诊就诊病人数、病房分管床位数、所进行的诊疗操作、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病例讨论及参加学术活动次数等。轮转结束时认真填写统一制订的轮转小结表,对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自我小结,业绩记录,然后由病房负责带教的主治医师审核研究生的自我小结,根据研究生在该科室的学习、工作情况,写出评语,并由科室考核小组,进行临床考核、评分。④毕业论文答辩。第六学期,培养科室及科研处组织学生统一答辩。
2.3培养临床思维与创新型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在临床上认真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思维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得来的,因此,在临床训练中,如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病例分析等,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鉴别等临床思维能力,这是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诊疗的根本保证。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说过: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在于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型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需具有创新思维。创新型思维需在广泛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养成的。由于研究生整天忙碌临床琐碎的工作,凭借个人经验,机械地接受上级医生意见,依葫芦画瓢,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临床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这样使得其思维变的狭隘、固化,难以达到高层次人才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更应引导学生从被动中接受变为主动求索的学习方式,在掌握相关疾病诊治的同时加强临床思维锻炼。
2.4增加人文素质和医德医风教育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前,患者对自身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生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直接面对患者及家属,在利益与道德选择上难免不会受到环境影响,稍有不慎便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医学生不但要注重医技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加强人文素养及医德医风培养。除在本科阶段接触医学伦理学、思想品德教育外,在研究生阶段很少把人文学科纳入培训计划内,形成一种重知识、技能,而偏废人文素质教育。吴孟超曾说过:“医德比医术更重要,医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人先立德,只有德才兼备的医生才能尽心尽责为病人服务,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技水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加设伦理学、医疗法规、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成临床过硬,沟通能力强,具有高尚医德、较强人格魅力的合格医生。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一切为病人。只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做出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诊断,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角色,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型研究生的关键。一支优秀的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诸多因素中,导师是最基本的,最具有能动作用的因素,始终起着引路、督促、指导作用。导师的人生态度、学术作风以及思维方式,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考虑如下几点:①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科研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境界,对自己品行严格要求,恪守学术道德和教育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生。一但成为研究生导师并不是一劳永逸,还应加强考核,如:科研项目、学术水平、论文质量、研究生实践与培养情况,对于责任心不强,自身素质差的导师,相关部门应给予停招或取消资格等处理。②培养研究生导师后备力量。把优秀青年教师吸纳入研究生导师后备队伍中,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从而形成较强研究生导师人才梯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型研究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强培养过程中的日常管理
4.1关心研究生身心健康
如今就业压力大,学习科研任务重,研究生内心脆弱,人生目标不明确、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仍较突出。研究生导师及科研处工作人员应在研究生入学后全面了解其思想政治、身心健康等状况,每学期应与研究生直面交流,对其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及个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生活上应给予关心和照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4.2规范培养过程中的管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化院级对培养环节、教学环节的监控及规范化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医学专业型研究生除其导师直接管理外,每个轮转科室应配有教学秘书并与科研处相关人员共同执行培养计划、监督,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①做好考勤、考核登记管理制度。认真填写临床培训手册及训练手册。研究生入学后根据培养计划进入各个临床学习,教学秘书应对研究生认真做好考勤、考核工作,如实登记,并监督研究生。②加强轮转管理及阶段检查。据研究生培养计划有12-18个月轮转时间,须严格按照轮转培养要求进行,加强轮转期间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顺利完成培养计划。
篇2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篇3
一、概念
(1)工业废弃地
工业废弃地是只之前曾经进行过工业生产活动的地方,以及与生产活动相关的交通,仓库等用途的地点,但最后废弃不用的地段。
(2)棕地
棕地是包括废弃不用的,在一定年限内未进行使用的,或使用价值为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性质的用地及在用地内存在的各类工业设施和材料。对于棕地型土地的重新开发和改造时,容易遇到一个在其他类型用地上不存在的问题———污染。这就给改造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同时,棕地也被认为是按照城市规划政策或城市复兴目标有再开发可能的土地。
(3)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
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是对工业废弃地的景观部分为重点的改造活动,而被改造的对象需要具备历史,文化,技术,审美和科学研究价值。景观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场地规划,废弃地设施以及废弃材料的艺术加工。从气候,土壤,水汽和植物等方面着手。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现实的研究价值。
二、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废气景观,国外的研究与国内相较是超前的,这与历史上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以及工业转型和城市的发展程度是分不开的的。而非其景观这一课题也成功地饮起了足够的重视。他们也早已意识到,面对适量如此放大的城市废弃物以及废弃景观,规划和设计是无法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今年来哈佛大学提出的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是对四大学科(景观设计,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动反应,它是一种革新性的城市景观研究的实践方式。
(2)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逐渐兴起的,20世纪的90年代快速发展。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丰富经验的设计阶段如下:1960年由于传统的工业革命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开始出现,1970年美国景观艺术家参加在新的地方实践中更新了煤矿与大地艺术相结合,在20世纪的80—90年代,生态思维和进一步发展科学和技术促进工业设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废弃景观;1990年,鲁尔区工业标记荒地景观设计成熟,21世纪初,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促进繁荣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生态审美观念的普及。
(3)国内研究进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实际项目,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结语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较,我国目前的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明显还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出于对目前城市工业废弃地问题的急需解决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我们要对中国的工业废气地景观改造的问题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将研究深入下去。废弃景观是我们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理想的重要方法,是具体解决城市积极而有序前进的一个新方法,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手段。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课题那么简单,他代表了全世界人们对与城市环保问题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工业废弃地景观的发展和前景及其理论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景观设计实际操作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发展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牛慧恩. 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1
[2]梁芳. 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3]蔡海燕,彭震伟. 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21999) 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2010) [J]. 现代城市研究,2007(4):82288.
[4]潘百红;吴健 国内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现状。北方园艺
[5]吴健;潘百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综述。现代农业科技
[6]吴健城市记忆的延续:长沙火车南站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7]谢欣明上海产业类历史地段景观改造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篇4
近年来,森林康养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所接受,并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森林康养释放出诱人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各地势必竞相开始探索建立森林康养基地,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但是,森林康养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其疗法机理和产业模式既是一个市场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为避免开发不当给森林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建议加强森林康养的科学性研究,构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市场理论指导体系。
其一,透析国际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经验。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早已开启了森林与健康的研究与实践,在森林公园散步或者进行“森林浴”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数据统计表明,德国有40%的人每月都要去林区游憩一次。迄今,德国已建立了350处森林康养基地,每个森林康养基地都配备专门执业资格的医生和理疗师。
截至2011年底,日本林野厅已构建了“医疗福祉型森林”“疗养保养型森林”和“预防生活习惯病森林”3种森林康养基地48处,还有300余处森林在申请认证过程中。目前,日本把15%的国土面积划为森林公园,每年约有8亿人次去林区游憩、沐浴。因此,应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尤其通过对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森林浴”“森林康养”项目的研究,积极借鉴其先进经验,扬长避短,探索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新模式。
其二,探索森林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机制。森林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国家明确提出,在保持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林场职工发展特色产业,有效盘活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旅游发展也面臨粗放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重开发轻保护的弊端凸显。如何平衡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做好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成为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需要指出的是,在看到森林康养旅游发展迅猛的同时,也应看到森林康养旅游业对生态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
其三,探究森林康养旅游的作用机理。森林康养主要针对与精神压力有关的疾病,它利用了森林和林产品带来的缓解生理或心理紧张的效果。芬多精(植物杀菌素)在森林康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芬多精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日本学者研究发现,针叶林中的芬多精主要是单萜类化合物,包括α-蒎烯、莰烯和β-蒎烯,在日本扁柏和柳杉林中α-蒎烯含量特别高,而在赤松林中α-松油烯则为主要组成成分。
森林康养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因地制宜建立康养基地,在我国仍需要探究森林康养旅游的机理。例如,何种树种益于减少人体产生应激激素、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控制平静期生理活动);何种森林成分利于减弱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血压和心跳数、缓和心理紧张,何种森林与旅游体验互动可以增加人体活力、提高免疫力、增加抗癌蛋白质数量等。
其四,论证森林康养旅游实证效果。森林康养的效果初步被国外医学专家证实,但森林康养旅游的实证效果仍需进一步论证。国外研究初步证实了森林相关临床实验在改善精神病治疗(含情绪失常儿童)、酗酒者以及具有其他临床心理健康问题之人行为的价值;嗅觉森林环境因子——芬多精能使人心理处于放松状态,并且通过NK细胞能消灭肿瘤细胞,推断森林浴可能具有预防癌症发生及发展的效应;森林环境要素会带来生理效应,研究表明植物精气的生理功效有镇痛、驱虫、抗菌、抗肿瘤、促进胆汁分泌、解毒、降血压、松弛神经、消除紧张,使注意力集中等作用。未来研究要多方论证森林在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制定森林康养的生理评价体系、森林康养的设计技法等,论证森林康养对提高人体抗癌能力、免疫力的实证效果,为森林康养旅游的开发方式和推广形式提供参考。
其五,加强森林康养旅游政策法规研究。森林康养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多元组合,涉及文化、历史、地理、生态及多种产业业态。韩国于1982年提出建设自然休养林,2005年制定了《森林文化·休养法》,并成立了国立自然休养林管理所,2008年把森林休养列为全体国民的福祉。2010年,韩国国民会议对《森林文化及休闲活动法》进行修正,修正法中引入对人类健康定义。
我国“森林康养旅游”涉及林业、旅游、医疗、体育和养生等产业,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与创新。建议以国家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森林康养旅游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森林康养旅游为国民福祉。此外,要加强对森林康养旅游保护性开发,确定森林康养旅游为林业经营转型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森林旅游环境的评价和管理,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对森林康养旅游领域的重视。
篇5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最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涵盖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管理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加强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农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本专业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农林企业管理模块,安排1周时间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但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实习的执行存在较大的难度,效果不理想。为此,需要增加涉农企业管理类课程,并较好地落实综合实习,努力提高实习效果。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 要: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学生的调查,笔者从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建设及学生主观就业认知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影响因素
随着国家林业经济的兴起,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落脚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据统计2009年14名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中, 除去1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2名出国外, 另11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在林业领域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专业就业实况与培养目标有脱节,值得对专业的就业作进一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诸多对林业人才就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业人才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2)调整专业设置以促进林业人才就业;(3)林业人才就业途径。但众多研究缺少对林业类人才就业状况的实地调查,而且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上,去不能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学生高考报考本专业的动机、本科期间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学科发展状况等影响林业类人才就业的校园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因此,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访谈法、抽样调查、二手资料搜集等调研方法,在询问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和经济管理学院老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以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来分析影响林经类人才就业问题的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专业兴趣及课程体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了解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对于了解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本专业的认真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对于本专业的忠实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115名被调查者的调查发现71%的学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并不是凭个人兴趣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考生高考报考志愿时所谓冷门专业。
进一步的调查可知,76%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本科毕业后的选择不会与农林有关。而这些被调查者欲进入的行业大多涉及到企业管理、新闻媒体、财务、金融、营销等当今社会上所谓的热门行业。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放弃农林行业时,50%的被调查者选择对此行业无兴趣42%的是因为此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时代不符仅有9%的被调查者转移到其他行业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时,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三管齐下的学科,学习课程多样化。但通过调查发现,115名被调查者中43%的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阶段所学课程覆盖面太广,所学知识不扎实、不系统,33%的选择不能很好地与自己以后的选择相结合, 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特色课程太少,不能满足自己本科阶段对本专业的学习,仅7%的学生认为富有特色,为自己以后的选择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虽利于拓宽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是课程的多、杂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对知识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综合利用。
专业学习兴趣低和课程学习不扎实、不系统等降低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每届的考研率。据统计,近几年本专业每届的考研率仅为3%。由于农林作为一个传统经济部门,较冷门, 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有的学生想通过转专业考研的途径达到跳出林门的目的,据调查,考研的同学中30%的表示考研时要重选专业。转专业考研无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难度,使此专业学生不能继续深造,加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2.导师制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开始设置导师,通过调查本专业导师制度的建设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2.1学生普遍期望设置导师提前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49%的认为大二开始设置导师的优势较明显。
2.2 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
通过被调查者对导师满意度打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1分)知:导师平均得分为8.427,同时90%的被调查者在710分之间,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同时为了分析导师满意度是否有性别差异,进行了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得t=0.9563以上两个方面说明导师制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学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可是,经过深入调查发现,82%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主要在思想、学术上给予指导,只有5%的说导师在生活、就业方面给予的帮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调查者抱怨:课余时间与导师见面机会少,平时除了课程学习、课题研究之外,导师很少给予就业方面的指导。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导师精力有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注重学术研究,导师自身科研和教学任务较多。平时专注于教学和科研的导师时间和精力不足,对学生就业信息关注较少。再加上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师对每个学生指导的时间和力度也势必相对减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与本科生交流的时间和质量,导师也就不能给学生包括就业在内的全面指导。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动性,师生关系生疏。本科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决定了他们与导师接触的程度。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强,影响其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性。
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各个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二年级时8个课时的公共课),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就业讲座、开展校园招聘会、提供政策咨询和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帮助、促进学生就业。经调查可知,学校网站及招聘会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本应该直接面向的就业单位是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林业系统的政府部门。可是,学校进行的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学生,并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不能给各个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对通过校内招聘信息您对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调查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信息。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校针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信息较少,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人才数量、能力要求,从而限制了林业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动的可能性。
4.学生就业认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在调查中,75%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比其他专业就业难。经过调查,就主观因素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4.1就业地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从毕业生流向的地域来看, 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毕业生, 中部及省会城市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东中部学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却极低。为了探究学生的生源地与工作地点的选择是否具有关联性,本论文采用了交叉列联表分析方法,即通过?状2(卡方检验)=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临界值为?状2[(i-1)(j-1)]。
按上述原理计算得?状2=2.641 10-11选择就业地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就业,从而出现有业不就,地区拥挤的不良现象。
4.2 注重非林业系统的精英岗位,期望工资偏高
篇6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学生公寓家具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和思路,对家具模块化进行分析,在美学设计的角度上,对学生公寓家具进行模块的建立、模块的选择、模块的组合,充分体现出模块化的实施过程。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划分来提高学生公寓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为学生提供功能丰富、使用安全、设计美观、灵活多变、相对独立的家具,以符合现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公寓组合家具进行模块化设计,结合学生公寓布局相关规则,研究实用、合理、高效的公寓空间布局方法,利用量化的算法合理地评价量化学生公寓布局,从而改善布局的效率以及优化布局的格局,使学生公寓组合家具模块化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模块化设计可以创造多种不同形态的产品,而且是降低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对学生公寓设计进行探讨,一方面有利于标准化的设计和规范的管理,另外一方面能充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可提高学校家具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模块化设计系统在家具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适合时展要求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对于促进现代工业进步与模块化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
3.国内外研究的情况
20世纪初期,德意志制造联盟的HermanMuthesius开始倡导标准化。后来包豪斯校长WalterGropius进一步强调了标准化的重要性,并联合部分设计师进行标准化设计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二战以后,重建欧洲使得家具业十分需要生产效率高、标准化、系列化、便于装配且具有良好结合性能的家具。在这种情况下,32mm系统应运而生,产生了“部件即产品”的全新概念。它是以单元组合设计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包装、运输、现场装配来完成板式家具产品。70年代,32mm系统的逐步成熟,生产设备、五金件及原材料生产实现了模数化、系统化,拆卸设计模式在板式家具生产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而在我们中国,在传统家具设计中就已经体现出模块化设计的概念,主要是体现在几案类家具中。从宋朝黄伯思设计的“燕几”,到明代戈汕设计的“蝶几”,到后来的组合式家具“匡几”和“套几”,无不将模块化设计的意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朝由黄伯思设计的“燕几”(如图1所示),以七张几桌为单元,可以拼合成25件76种格局的组合桌。这七个单位三种规格是:长7尺,宽1.75尺的长桌两张;长5.25尺,宽1.75尺的中型长桌两张;长3.5尺,宽1.75尺的小长桌三张。可见,它们的宽度相同,而长度则分别是宽度的4、3、2倍。
明代戈汕设计的“蝶几”(如图2所示)是由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直角梯形组合而成,计六种十三只小几。能组成瓶、山、鼎、亭和蝴蝶等方类、直类、曲类、空类和杂类等130多种形式,变幻无穷。
“匡几”(如图3所示)以委婉胜,拆卸后的小部位可整理成箱,组装后可成架、成柜。变化组合更见精妙之处。
“套几”(如图4所示)是清代制作得十分有特色的家具。套几使用方便,一般为四件套,同样式样的几逐个减小可分可合,使用灵活,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套用还是拉出分别使用,故名套几。这种套几的组合方式在现代模块家具中仍有运用。
从20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对于家具模块化的重要研究、重要的学术理论为家具模块化设计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杨文嘉教授在1992年和2002年在《家具》杂志上连载了文章《32mm系统家具的应用》以及《崭新的制造模式:大规模定制》。为我国家具模块化设计开了先河,行业开始关注系统家具的设计,并为中国家具业实现大规模定制和家具模块化设计奠定了基础。胡剑虹博士2002年的博士论文《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住宅家具系统设计》重点讨论了家具模块化设计当中标准板的设计方法以及家具的接口设计,为我国家具模块化设计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随后,林海博士2003年的博士论文《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家具设计与制造――论家具的模块化设计》中明确研究了大规模定制下的家具模块化设计的系统框架与设计的方法、步骤,提出家具产品通用化、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思想。
近几年,与家具产业息息相关的主要体现在板式家具的模块化的设计上,最突出和集中的是应用在厨房空间的橱柜模块化设计。此外,重点大多都是以宏观的角度,分析家具模块化的等相关理论,对于家具模块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具有代表作用学术研究如东北林业大学杨玲的硕士论文《模块组合家具的设计研究》,南京林业大学李雪莲的硕士论文《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与设计实务》,南京林业大学柳献忠博士的博士论文《现代美式家具结构模块化及其应用研究》等,都在家具的模块化概念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观点。如重点研究拆装、组装等家具形式,拓展了模块组合家具的范围,借鉴其优点和长处,丰富和发展模块组合家具的设计和生产;研究了如何令不同结构的产品在最大程度上进行模块统一的方法,实现了较高的模块化通用程度,并对其他品种的家具模块化设计提供了研究方法;应用模块化原理和方法对结构模块化进行了应用研究,对现代美式各种常见家具结构特点进行系统的模块分解和详细设计等等。还有合肥工业大学钟华的硕士论文《基于模块化的柜类家具的绿色设计应用研究》以家具为研究对象,立足绿色设计理念,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探索柜类家具的设计原则,达到保持产品个性,提升产品绿色性能的目的。并对柜类家具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建立了绿色模块化系统,从良好的可拆卸性能和绿色材料选用体现家具的绿色性能。以上的研究内容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4.结语
迄今为止,在国内对于学生公寓设计相关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空间布局以及室内设计上,对学生公寓家具进行模块化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关于学生公寓组合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具有意义非常的价值,拟通过相关对应的研究,为学生公寓家具模块化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景初,方海,彭亮. 世界现代家具发展史[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篇7
2013 年 6 月 13 日,余额宝正式推出“余额宝”这一业务,余额宝用户将资金转入余额宝内,既可以随时用于余额宝消费、付款等支出,同时也能够购买货币贷款投资收益,获得增值。余额宝的操作流程并不复杂。用户将自己余额宝中的资金转入余额宝用户,后者中的资金平时用于投资金融产品,而当用户需要用钱时,可直接从余额宝用户提取。
余额宝实际上是将贷款机构的贷款直销系统内置到网站中,用户将资金转入余额宝的过程中,余额宝和贷款机构通过系统的对接将一站式为用户完成贷款开户、贷款购买等过程。而目前仅有天弘贷款“增利宝”一家贷款机构作为余额宝的对接贷款机构。
用户存在余额宝的投资所获取的利益并非是银行利息,而是投资货币贷款的收益,银行利息至少在国内是无风险的,而投资货币贷款尽管投资风险极小,但并不属于无风险投资。贷款机构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贷款出现大幅缩水或投资者集中赎回投资的情况,而贷款手中所持流动性资产又不敷支出时,曾在 2006 年就出现过这种现象,这将是对货币市场贷款重要一击。货币市场贷款必将面临严重的被动局面,这种情况在 2006 年就曾出现过。
T + 0 交易适用于用户的不固定性,同时余额宝可以给用户贷款,使用户可以用此笔钱投资、消费,更多的消费者会选择使用余额宝。以前对于现金的管理一直以传统货币独占鳌头,但是因为传统货币不够方便,在 2012 年,贷款机构就要用投资者拥有或借用的资金来替客户先垫付资金,此时是最早的 T +0 产品的赎回过程。
虽然省略了传统货币带来的不便捷,但如果销售量增加,对于中小型的贷款机构的资金流动量是重大压力,此时需要贷款机构提出高效的营销方式来度过难关,不论是哪里信用体系没有 100%完善的,虽然淘宝推出天猫利用成交数建立信任度,但是对于信用体系依然不是完全靠谱的,信用体系需要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支持。
如此看来,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小额价值、数量较少的商品后由作为第三方的直接余额宝垫付,操作流程简单、方便,快捷。而增利宝则是作为一种货币贷款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直接被消费者购买。
相对于用余额宝购买商品只能在网络上进行的局限性,用户将资金存放于银行零风险,以及购买商品的平台不受约束。由此而来,更多的人信赖有实力的贷款机构名而非排名 50 名左右中小型贷款机构,大型贷款机构介绍的产品也更受欢迎。
证券投资贷款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贷款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贷款托管人托管,由贷款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炒股、债券等金融手段投资。人们平常所说的贷款主要就是指证券投资贷款,它是一种间接的证券投资方式,投资者通过购买贷款的方式来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
证券投资贷款的设立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发行贷款股份成立投资贷款机构的形式设立,通常称为机构型贷款; 二是由贷款管理人、贷款托管人和投资人三方通过贷款契约设立,我们通常将其称为契约型贷款。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证券投资贷款基本都是契约型贷款。
随着网络在社会应用中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众化的工具,网络也逐渐深入到金融行业中,银行销售的产品也将目光转移到互联网上,其中也包含贷款。银行以往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储户的存入银行的钱来获得利息差额,像余额宝这样的新式业务渐渐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影响老百姓传统的投资、理财理念,虽然现在这种新的网络贷款形式没有像银行的存蓄业务一样被大众完全接受,但是作为网络的金融界势必会对传统的商业银行造成严重冲突,同时网路上的金融行业一定有更加开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必将成为金融 IT 及大数据挖掘机构的新宠儿。
虽然我国在证券方面法律不断加强如《证券法》、《证券投资贷款法》《信托法》等法律法规,但是依然不及贷款业法律。liuxue86.com
证券投资贷款的法律依然不够完善,没有以此为主导的相关法律法规,甚至连较为相配套完善的规范性文件都没有,没有一套完善的证券投资贷款法案,对于在贷款中产生的问题,政府即使参与进去监管,但是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政府也很难有效担任起监管的重任,监管的操作性差,监管力度便跟不上去,国外的证券投资贷款具有延续性,法律法规相对健全,而我国到现在为止,监管贷款行业的机构如中国证券业协会主要要求大家以自律为主,没有行政处罚的权利,一次监管的力度一定会受影响。
目前,我国网络证券投资贷款的法律制度还处于空白状态。我国2012 年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贷款法》,及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部门规章均未出现与证券投资网络化相关的条文,这也让目前的网络证券投资者的利益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缺乏相关保障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投资现状。
这要求有关国家权力机构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章的制订,弥补我国法律在这方面存在的空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尽量规避法律的滞后性。从而,为调控证券投资网络化中出现的各种法律关系提供法律上的支撑。同时,我们也应当完备相关执行、监督体系,确保相关法律得以准确适用、实施。
余额宝的一经投入市场,便以惊人的迅猛速度发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未来网络证券投资贷款将会为我国金融界注入一股新的力量,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我国金融界发展创新的同时,法律应当与时俱进,跟进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社会的广泛需求。
参考文献:
[1] 欧丽君,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2] 王怡,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篇8
目前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不足,南方也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城市绿化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1]。园林植物自身耗水量过大,这导致了水资源匮乏与园林景观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虽然以往对植物蒸腾耗水特性有较多的研究,但大多集中在自然林方面,对园林绿化植物蒸腾耗水特性的研究甚少。研究植物的蒸腾耗水规律和耗水特性对于低耗水树种的选择、水资源的优
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3,4],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灌木和小乔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试验以3种青岛主要的灌木树种为研究对象蒸腾速率,对其蒸腾耗水特性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以期为城市绿化低耗水树种的选择、水资源的量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设在青岛农业大学试验基地,青岛地处太平洋西岸,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滨临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是山东及沿黄河流域最大的出海口,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年平均气温12.7℃。最热的8月份,平均气温25℃;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1.3℃,年降雨量420mm左右,无霜期195d。
2 材料和方法
2.1实验材料
选择青岛市3种主要花灌木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 )、锦带花(Weigela florida)为研究对象蒸腾速率,所选植株为2~3年生生长良好的植株,要求植株株形及大小基本相同。于3月31日将苗木从苗圃中起出栽于花盆中(花盆为直径30cm,高28cm),盆土取自苗圃。浇足定根水,进行常规管理,确保苗木成活。
2.2实验设计
本实验选用连翘、金银木、锦带花3种植物作为参试苗木。每种10株,每5株为一组,一组为控水组,另一组充分供水作为对照组。观测期为2010年5月5日,在观测日前一天将所有参试苗木浇透水,控水组植物不再浇水,对照组植物正常浇水,观测期内每天18:00用电子秤(30kg,1g)对盆栽苗木称重,为防止土壤蒸发散失水分,用塑料薄膜将盆体严密包扎,确保苗木蒸腾耗水是土壤水分流失的唯一途径。
2.3 试验方法
2.3.1 蒸腾速率的测定
利用Lcpro+光合系统蒸腾速率,观测期内每天从6:00—18:00,每隔2h观测一次,在参试植物体上随机选取向阳面叶片,每株取3-5片叶,每叶片取3-5个瞬时蒸腾速率值,取其平均值。
2.3.2 植物蒸腾量的测定
每天18:00时用电子秤称取各盆参试苗木的重量,当日与前一日花盆重量的差值即为当日的蒸腾量。
2.3.3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的重量含水量,每个观测日蒸腾速率测定结束后取控水组花盆的土壤,利用电子天平称铝盒得数据m0,用铝盒取土样,称重得数据m1,之后放入烘干箱内105℃下烘干12h,然后取出再次称重,得数据m2,计算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 m1-m2/m1-m0×100
2.3.4 叶面积的测定
采用方格纸法测定植物叶面积。首先测定单叶叶面积,然后点数叶片数量,计算总叶面积。
2.3.5 数据分析
将观测数据利用Excel软件处理,进行相应的曲线分析蒸腾速率,评价植物的蒸腾耗水特性。
3 结果与分析
3.1水分充足条件下3种灌木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
土壤中的水分进入植物根系后,通过茎输导组织向上运送到达树冠层,经由气孔蒸腾(包括角质层及皮孔蒸腾)转化为气态水扩散到大气中去,蒸腾速率是植物耗水特性的主要指标之一[5]。
图1 水分充足条件下3种灌木蒸腾速率日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水分充足条件下,连翘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金银木和锦带花呈单峰曲线。连翘蒸腾速率的峰值分别出现在午前10:00~12:00和午后14:00~16:00;金银木和锦带花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一致,6:00~14:00一直升高,在14:00~16:00达到最高峰,之后急剧下降。金银木蒸腾速率日变化幅度大于锦带花蒸腾速率日变化幅度。
3.2控水条件下3种灌木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
在控水条件下,3种灌木蒸腾速率随控水时间的延续而下降(图2-4)。
图2 连翘控水时间与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关系
图3 金银木控水时间与蒸腾速率日变化关系
图4 锦带花控水时间与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控水的第1d,3种灌木蒸腾速率与充分供水下相同,连翘蒸腾速率呈现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最大蒸腾速率出现在14:00。金银木和锦带花呈单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午后14:00;控水第4d,连翘由双峰变单峰曲线蒸腾速率,峰值出现在12:00,而金银木和锦带花由单峰变双峰曲线,中午前后有明显的暂缓期;控水第8d,3种灌木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控水第12d, 3种灌木蒸腾速率都呈单峰曲线,峰值都出现在上午10:00;控水第16d,由于干旱胁迫的加重,蒸腾速率变化平缓,单峰曲线不明显。16d以后,光合仪已测不出三种灌木的蒸腾作用,至此,控水实验结束。
综上所述,随着控水时间的延长,土壤含水量的下降,3种灌木的蒸腾速率降低,高峰期提前。
3.33种灌木耗水速率的日变化
单位面积上的耗水量即耗水速率,它能衡量不同树种的蒸腾耗水能力[6]。
图5 3种灌木耗水速率日变化
从图5中可以看出:金银木和锦带花一天中耗水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2:00-14:00蒸腾速率,而连翘一天中耗水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4:00-16:00,并且金银木在各阶段的耗水速率都明显高于连翘和锦带花的耗水速率,金银木最大耗水速率为147.77g.m-2,最小蒸腾速率为99.53g.m-2,而连翘的最大值为85.76 g.m-2,最小值为 34.48 g.m-2,锦带花最大值为62.29 g.m-2,最小值为21.92 g.m-2,说明5月金银木耗水量大于连翘和锦带花。
3.4天气状况对3种灌木耗水速率的影响
耗水速率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差异较大。了解树木在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耗水差异,对于准确计算绿地需水量,并根据天气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灌溉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图6 天气状况对3种灌木耗水速率的影响
从图6中可以看出,3种灌木耗水速率均为晴天>阴天,其中金银木耗水速率差异最大,由1018.91 g.m-2降为448.83 g.m-2,阴天耗水速率仅为晴天的44.1%,并且金银木在两种天气情况下的耗水速率都明显高于连翘和锦带花的耗水速率。连翘的耗水速率由575 g.m-2降为279.54 g.m-2,阴天耗水速率为晴天的48.6%蒸腾速率,锦带花由391.56 g.m-2降为199.95 g.m-2,阴天耗水速率为晴天的51.1%。由此可见,金银木耗水速率受天气情况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连翘,受天气情况影响最小的是锦带花。
3.4土壤含水量与蒸腾速率的关系
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植物蒸腾耗水的主要因子之一 [7],土壤含水量与植物蒸腾速率的关系如图7:
图7 3种灌木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从图7可以看出,3种灌木的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明显的正比关系。在观测日前一天将所有参试苗木浇透水,第二天早晨土壤处于饱和含水量状态,即三种灌木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在23.65%左右。在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中,连翘、金银木和锦带花的蒸腾速率呈下降趋势。控水开始阶段,连翘、金银木和锦带花的蒸腾速率与充分供水下蒸腾速率相同,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5.59%时,3种灌木的蒸腾速率迅速下降。
4 结论
(1)水分充足条件下,连翘的蒸腾速率呈典型的双峰曲线,其峰值出现在午前10:00和午后14:00;金银木和锦带花的蒸腾速率呈单峰曲线,其峰值出现在14:00。
(2)金银木和锦带花一天中耗水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2:00-14:00,而连翘一天中耗水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4:00-16:00。春季3种灌木耗水速率表现为金银木>连翘>锦带花蒸腾速率,金银木晴天最大耗水速率达1018.91 g.m-2,在城市绿化建设时要注重植物的合理配置。
(3)土壤含水量与植物蒸腾作用呈显著正相关,控水第1d,由于水分充足,控水组3种灌木蒸腾速率与充分供水条件下相同,随控水时间的加长,土壤水分含量的下降,3种灌木蒸腾速率降低,高峰期提前。
(4) 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合理高效的利用园林植物。例如在植物配置时可以选择低耗水性植物,选择日耗水进程不同的多种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有利于一天中土壤水分的均衡供应,从而达到减少水量支出的目的,进而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
参考文献
[1]刘江.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
[2]李吉跃,周平,招礼军.干旱胁迫对苗木蒸腾耗水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22(9):56-58.
[3]王瑞辉,马履一,奚如春,等.北京7种园林植物及典型配置绿地用水量测算[J].林业科学,2008,44(10):63-68.
[4]武金翠.合肥市主要园林植物及典型绿地耗水规律的研究,2007,安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5]王颖.北京地区常见城市绿化树种蒸腾耗水特性的研究,2004,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朱妍,李吉跃,史剑波.北京六个绿化树种盆栽蒸腾耗水量的比较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1(28):65-70.
篇9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成果就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伴随科技对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调整,越来越多的工业设施、工业设备被淘汰,工业闲置空间成为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工业废弃的产生伴随着昔日繁华的老牌工业区的没落,同时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包括工厂倒闭等经济问题、失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城市人口外迁等城市问题、税收减少等政治问题、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如何处理大量的工业废弃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一个综合性难题。尤其在二战后,工业变革日新月异,工业废弃的产生以几何体增加,在处理这些工业废弃的过程中各国也在不断积累经验。对工业废弃的处理经历了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销毁、销毁重建、回收再利用、综合性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渐渐认识到工业废弃物是人类社会自身历史的见证,工业建设过程中的成果与遗存属于人类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工业遗产的概念由此而来。
1工业遗产研究成果概述
工业遗产的理论依据是工业考古学,是一门包括调查、考察、记载保护工业遗迹的学科,目的在于从社会史和技术史的角度评价这些遗迹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日本学者相继引入工业考古学的概念,并对本国工业遗产展开研究。我国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2006年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工业遗产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标志着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伴随着工业考古学半个世纪的发展,工业遗产的实践也在不断推进,相关的学术机构、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纷纷成立,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于2003年通过并提交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下塔吉尔》,明确了工业遗产的定义、内涵、工作原则与技术方式和形态分类,成为目前各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指导性章程。工业遗产被定义为:那些在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方面有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组成。它们由建筑物、机械、车间、制造场、工厂、矿场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所、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设施、交通设施所组成,与工业相关联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礼拜地和教育机构都包含在工业遗产范畴之内。
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开发的实践,主要以四种模式为主:工业博物馆保护模式、景观公园改造模式、艺术创意介入模式和综合开发模式。
工业博物馆保护模式是指将该工业遗产所在建筑、厂区等,再造为同一主题的博物馆或美术馆,或者把工业区连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建成生态博物馆,原工业设备、机器、工具等制品就地展示,如意大利罗马的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巴黎的奥塞美术馆。
景观公园模式,指利用原工业遗产与城市记忆的链接,保留一定的原有工业设施,在原工业遗产所在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整理规划,建立城市公园。
艺术创意介入模式,指利用工业遗产原有的特殊美感和空间特色,如工业设施的历史斑驳痕迹或工厂建筑宽敞高大的厂房仓库,把工业遗产改造成为艺术空间,北京798艺术区就是利用大型厂房的包豪斯建筑风格,重新注入艺术功能。
综合开发模式,往往在一个区域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中出现,如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的策划,把没落的德国鲁尔区改造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目的地,其中包括亨利钢铁厂露天博物馆、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奥伯豪森中心购物区,区域内的废旧铁路和旧火车车皮成为社区儿童艺术学校的表演场地,焦炭厂被改造成餐厅、儿童游泳池。在工业遗产的实际改造中,往往采用综合开发模式,涵盖工业博物馆、景观公园、艺术创意介入等模式。
短短50年间,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工业遗产相关的法律、制度、组织、学科渐渐建立起来。对工业遗产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最开始的时候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目标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观念的转变,工业遗产改造的重点变为对遗产的保护和对历史记忆的保留。
2台湾地区工业遗产研究概述
工业遗产,台湾常使用的说法是“产业文化资产”,强调其所具有的价值涵义。台湾地区大多数工业遗产形成于日治时期,日本占领中国台湾的50年中,实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政策,把台湾作为日本的物资补给地,大量搜刮台湾的盐、铁、糖、粮,并由此兴建配套的铁路运输系统。日本退出台湾岛之后,给台湾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存,主要以大型厂房、工业设备、铁路为主。20世纪后期,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影响、岛内产业结构的更迭和转型,工业遗存遭到闲置或废弃。
台湾地区开展工业遗产保护起步较早,1981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成立,1982文化建设委员会公布施行《文化资产保存法》,正式开启台湾的文化资产保护。1998年,台湾“行政院”成立文化资产委员会,确定工业遗产的内容、分类、范围,利用工业考古学的方法建立工业遗产调查操作手册。
在工业遗产评估和调查的基础上,文建会开展了三个计划:1998年闲置空间再利用计划、2002年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计划、2002年产业性文化资产保存计划。
闲置空间再利用计划具体指向铁道艺术网络及五大创意文化园区。台湾铁道艺术网络计划是指把闲置的铁道仓库作为艺术家的工作坊和艺术展演场所重新规划,具体包括台中20号仓库、嘉义铁道艺术村、枋寮F3艺文特区、新竹铁道艺术村、台东铁道艺术村、花莲铁道文化园区。五大创意文化园区是指,2002年,台湾文建会推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在全台范围内选择了四个闲置酒厂和一个仓库,具体指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台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嘉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花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台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遗产再利用为创意文化园区,强调的是艺术创作与商业机制的连接。
台湾早期的工业遗产保护是出于环境整治和日常维护需要,并且以观光商业利益为重,忽视工业遗产本身的社会文化功能、历史文化价值。2000年之后,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推行一系列文化资产“再利用”主题活动,特别是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之后,大量古迹和历史建筑受到很大的破坏,工业遗产再次受到重视。
笔者在台湾学习期间,重点考察研究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走过台湾知名与不知名的很多文化创意站点之后,发现台湾的工业遗产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多是从工业遗产出发,缘于台湾历史古迹的缺乏和工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工业遗存;第二,台湾铁路的记忆贯穿整个台湾当代社会,工业遗产中的大部分资产或直接或间接都会与台湾铁路产生联系,“台湾铁道艺术网络计划”、“阿里山窄轨铁道”、“盐铁专线”、“台铁便当”等,从火车站、铁路线路、铁路仓库、铁路制造厂、铁路餐饮服务等等,台湾地区都把其纳入文化资产,并进行主题开发、品牌管理,台湾铁路不仅从交通地理上串联全台湾空间结构,还从文化记忆上搭建台湾的时间意象。所以对台湾铁道文化的研究就拥有了,了解当代台湾文化的意义。
3台湾地区铁道文化再生历程概述
台湾铁路,自1837年刘铭传建立第一条铁轨以来,已经有180年的历史,期间承载客运货运,对台湾经济发展和大众交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20世纪末,台湾地区社会结构的改变、大众运输系统的进步,都让百年台铁原有的功能逐渐被替代,2005年台湾高铁运行之后,台铁的实用功能锐减,多条支线凋零直至废弃。
对于包含台湾记忆的台湾铁路,台湾地区没有选择粗放式的销毁或丢弃,而是在多方势力介入台铁的留存与保护研究之后,最终确认借由台铁原有的功能与条件打造文化艺术观光路线,让台铁的功能延续,生命力拓展。
3.1大陆对台湾铁道文化研究综述
大陆地区对台湾工业遗产和台湾铁道文化再利用的研究早已有之,多零散见于建筑、城市景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类的论文期刊。如石颖川的硕士学位论文《对城市工业遗产的人类学思考——西直门火车站的变迁与历史记忆》(2010年)从社会学角度讨论铁道再利用的必要性;林双毅的硕士论文《城市铁路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研究》(2013年)中提到台湾铁道文化开发。还有一部分论文以某一个铁道艺术村为案例,从一个角度讨论研究,如范丽的硕士论文《旅游开发与既有建筑再利用研究》(2013年),从改造的背景、策略、使用评价角度研究“台东铁道艺术村”;樊丽媚的硕士论文《台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2013年)通过对台湾的工业遗产现状进行普查、分析和总结,提到台湾铁道艺术网络计划,并从建筑类型和改造类型分析“台中20号仓库”和“嘉义铁道艺术村”;王蕾霰、周波在论文《台湾产业遗产保存与再利用实践研究》(2015年)中详细讨论台湾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认识和实践,以“台东铁道艺术村”为例,论述台湾铁道艺术网络计划的缘起;赵红霞的硕士论文《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台湾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2015年)从空间结构、建筑类型、改造手法、改造理念等角度分析“台中20号仓库”;李星敏的硕士论文《铁路废弃地的景观更新设计对策》(2015年)从景观更新的角度讨论“嘉义铁道艺术村”。由此可见,把台湾铁道文化作为单独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目前还没有出现。
3.2台湾铁道文化再生实践
台湾人的铁路包含的是浓浓的化不开的世代记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台铁衍生出的产业链上下游基本上可以涵盖50%的台湾文化营造,台湾人喜欢并擅长开发铁路文化,例如,制造铁路用铁的铁厂工人,用铁路部件废弃物组装成的装置摆放在台北市政府广场;铁路运输过的木材和旧铁轨为主体建成的“宜兰罗东林业园区”;铁路旁边原来用来存储货物的旧仓库、职工宿舍、办工场所,改建成艺术园区,如台中20号仓库铁道艺术村、新竹市铁道艺术区、枋寮F3铁道艺术村、台东铁花村、花莲铁道商业街区;台铁便当成为一个重要的品牌,铁路途径的台东县池上地区,为过路的台铁旅客准备的池上便当,成为众多游客的旅行的目的;很多火车站本身就是历史建筑,由于台湾地区历史上被众多不同的政体治理,期间留下的痕迹,又以火车站的建筑样式最为明显,如日本占领时期修建的日式风格明显的集集火车站、花莲火车站、平溪线十份车站,巴洛克风格的台中火车站,原住民元素突出的台东火车站、台东海端火车站等等。
3.3台湾铁道艺术网络计划项目
“台湾铁道艺术网络计划”是台湾文建会推行的“闲置空间再利用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铁道艺术网络利用各个火车站闲置的仓库改造为艺术家创作的工作坊及展演场所,借由此带动台湾文化艺术发展。2000年,位于台中火车站后方的20到26号仓库成为铁道艺术网络的第一个运营点,开放仓库给艺术家进驻,其中的20号仓库免费开放给大众参观,并同时作为展览和休憩的场所,之后台中的铁道艺术村被称之为“台中20号仓库”。继台中的铁道艺术村之后,陆续完成嘉义、枋寮、新竹、台东四处铁道艺术村的建立,2009年又推动花莲铁道艺术村的规划运营,自此台湾铁道艺术网络串联起由“点”到“面”贯穿整个台湾铁道东西南北的艺术创作网络,并借由此网络整合台湾艺术创作活力、地方文化特色、交流互动方式及相关观光与产业资源。
4结语
篇10
一、清代玉雕插屏的材质与装饰
1.材质特征
清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最高峰,因此清代玉雕插屏尺寸较大,用料广泛,有和田玉、岫玉,独山玉,青金石等①。清代玉雕插屏利用玉石坚实的硬度、密度和透光性共同体现了材料自身刚性的美感。其细腻温润的色泽又体现了柔性的美感,所以是刚柔相济的美感复合。
清代玉雕插屏的用材有通体使用玉石和由木材配合衬托玉雕主题两种类型。其中通体使用玉石雕制的插屏多采用白玉与碧玉相配合,如图1所示玉雕插屏为清代中期的藏品,白玉屏板,青玉底座,玉质莹润细洁、色彩温和。白玉与碧玉的材质特征相近,都具有明净温婉的特点,二者色彩上的差异又打破了单一材质的沉闷感与单调感,使插屏整体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协调的美感。
清代嵌玉插屏制作的木材多为红木,珍贵者有黄花梨与紫檀。由木材配合衬托玉雕主题的这类玉雕插屏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将光素玉板直接插到木制屏座上;另一种是将玉雕主题镶嵌在木制屏板的中心位置再插入木制屏座。图2为将光素玉板直接插到木制屏座上的种类,屏板材料大多采用白玉和青玉两种,底座大多使用紫檀和黄花梨等硬质木材;图3所示玉雕插屏将玉雕主题镶嵌在木制屏板的中心位置,此类屏板使用的木质材料或仅仅作为玉雕屏板的边框,或以透雕或浮雕的方式将玉雕主题镶嵌在内。无论何种方式,都是将玉雕主题放在视觉的中心位置,都是为了衬托和丰富玉雕主题。
总之,此类清代的玉雕插屏多使用硬性木材与玉石配合。木材的切面呈现出的天然光泽和自然纹理,与玉石光洁的表面肌理和冷硬质感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了一定序列的秩序感。这种人工搭配的材质组合,很好的利用了玉石与木材的材质肌理与自然属性,使清代玉雕插屏的整体效果体现出强烈的韵律感,从而具有更为丰富的美感。
2.装饰特征
清代玉雕插屏的装饰手法有百宝嵌、浅浮雕、高浮雕、阴线戗金等。②其中百宝嵌是玉雕插屏的装饰手法里最为瑰丽多彩的一种装饰方法。玉雕插屏的百宝嵌装饰多使用翡翠、玛瑙、水晶、青金石等,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透光性,但对光的折射率又各有不同。如图4所示清代百宝嵌花卉岫玉插屏,以屏板洁白纯净的颜色衬托出百宝镶嵌的斑斓多彩,营造出华丽精致的效果。阴线戗金也称阴刻填金。清代玉雕插屏的阴线戗金表现的装饰图案通常是将立体形象压缩后雕刻在平面的玉板,构图明快醒目,线条纤细柔美,风格清丽脱俗。清代玉雕插屏的装饰题材所展现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有花卉翎毛、祥龙瑞兽、历史故事、诗句文警句等,但以人物图而著名。如羲之爱鹅、苏武牧羊、抱琴访友、福禄寿三星等。
总之,清代玉雕插屏的装饰手法是把绘画的构图布局融进琢玉的过程之中,使玉雕插屏平添了艺术情趣又不失琢玉工艺的本色,同时利用多种装饰材料和一切工艺手段来为其服务③。清代玉雕插屏的装饰特征淋漓尽致得表现了清朝统治者的雄伟气魄,以一种繁复奢华的世俗格局体现了清代满族华丽和富贵的审美倾向。
二、清代玉雕插屏的审美本质
探讨满族审美文化的发展,既要着眼于满族自身审美文化的本质特征,也不能忽视满族对外部审美文化的选择与改造。满人入关后,以其帝王之尊,在承受汉族审美文化之际,也强势引入草原文化之美学,然而这一过程是经过选择与改造而成为适合满族社会需要的审美规范或准则。
1.材质特征的审美本质
皇太极曾对诸贝勒大臣所说:“凡人之营求富贵,不过欲鲜衣良马、甲胄华丽,名望出众耳。”由此可知,满族的审美文化中对器物材质的审美偏好是以金、银、玉石、琥珀等金银宝石为贵,并且用色崇尚明亮艳丽,以材质华丽,颜色肌理瑰丽富贵为美。
清代玉雕插屏在以白玉为主要用材的基础上添加了玛瑙、翡翠、螺钿、金泥等装饰性材料,这些材料的运用使玉雕插屏的整体美感更加丰富奢华。与玉雕主题相配合的木材的选用也多以红木、紫檀这种具有浓重色泽的木材为主,与玉石绚丽剔透的质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玉雕插屏作为清代具有代表性的装饰性器物之一,鲜明地反映了清代玉雕器物中的满族审美文化。
同时清代玉雕插屏的玉质上乘,与前面所有朝代相比有一个质和量的飞跃。而且玉雕插屏的玉石用料更是十分广泛,有和田玉、岫玉、独山玉、青金石等。由于在汉族的审美文化中和田玉的材质特征恰好体现了其温厚内敛的审美特点,因此清代皇室插屏的材质崇尚和田玉这一用材特征也体现了满族吸收了汉族“器以载道”的审美文化,表现了清朝满族统治者兼收并蓄的伟大气魄。
2.装饰特征的审美本质
满族的审美文化自然要适应自身的民族喜好、生活习惯等特点④。满族的旗标装饰多以镀金、镀银、镶嵌、雕刻、起花或彩绘等加饰为美。同时藏传佛教的器具俱施金镶嵌,纹饰亦细致繁复,极大影响了清代的玉雕器物。因此清代玉雕插屏在装饰特征上体现了“求多、求满、求富贵、求华丽”的满族审美文化。
清代玉雕插屏的装饰题材以自然方刚为美。满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使其形成了刚健审美的浪漫情怀。在这种审美文化的深层意蕴影响下,清代玉雕插屏的整体装饰题材风格呈现出一种“方刚”之美。同时满族在与自然相处的相互作用下把人的祈福愿望寄予自然生灵,是满族审美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审美特性。这种审美取向表现在清代玉雕插屏的装饰题材方面,即为用特定动物植物的谐音来表达吉祥富贵的寓意,用飞禽走兽类装饰图案的组合,象征太平昌盛、繁荣欢腾的景象。
清代玉雕插屏的装饰构图以繁缛风格为美。清代玉雕插屏的通体全用纹饰镶饰,它诠释了满族审美文化中崇尚华丽繁复的文化内涵,承载了满族民族特征的文化根源。满族的这种民族审美倾向是清代玉雕插屏的生产设计理念和装饰指导思想。这种审美文化借助清代玉雕插屏的装饰构图被淋漓尽致得表达出来,造就了其经典的清代玉雕插屏的艺术风格。
三、结论
清代玉雕插屏以其选用材料的性质特点和装饰特征突显了满族审美文化内在的精神旨意和艺术价值,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审美文化。满族崇尚金银玉石这种光鲜显贵的用材审美文化和以自然方刚为美、以繁缛风格为美的装饰审美文化共同影响和创造了清代玉雕插屏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同时清代玉雕插屏所具有的美感在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过程中,将满族的审美文化融入了更多汉族与西洋的审美文化因素,使清代玉雕插屏展现的满族审美文化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意义。
注释:
①张建平《玉雕插屏艺术断想》,《上海工艺美术》,2008
年第3期。
②吴少华《插屏砚屏多姿多彩》,《大美术》,2007年第10期。
③唐美玲《传统屏风装饰艺术及其现代衍变的研究》,武汉:
湖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④褚潇《器以载道_试论清代玉器与清代文化》,北京:中国地
质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篇11
1.1主要研究内容
封山育林对乔木树种的影响:
(1)封山育林对乔木高生长的影响;(2)封山育林对乔木蓄积量的影响;
(3)封山育林对幼林自然更新复壮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将每年调查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固定样地调查。固定样地分别设置在香池子、大殿沟、狭子沟、哈拉乌北沟、天池湾、乱柴沟六条沟谷中,共设置40m×40m样地100块。通过对100块样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比,说明封育成果。
天然次生林天然更新复壮的调查
(1)对于乔木树种,设置100块20 m×20 m样方,样方内进行每木调查,和天然更新苗木数量、多度盖度等定位监测。
(2)同时设置50块20 m×20 m固定样方,主要调查油松天然更新苗。
(3)在山杨集中分布区设置30块20 m×20 m固定样方,进行天然更新调查 [65]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退牧还林对乔木树种生长状况的影响
我们把项目实施的前一年2000年视为对照(CK),根据2001至2012年封育区天然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调查每年五个标准地的高生长量和林分郁闭度平均值,并利用SAS计算机分析程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表2
3结论
利用从2000年至2012年时间序列上,调查区域内乔木植物群落更新、生长的连续变化状况及演化趋势,说明封山育林措施是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验证了封育措施在时间序列上的前期效应明显。
封育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建群种为油松、青海云山、山杨)自然更新状况良好,证明封育措施可以促使天然林正向演替进程,加快其恢复速率,同时从天然更新的速率和群落稳定性综合考虑,青海云杉林自然更新好于油松林和山杨林。到2011年末植被覆盖度达80%左右。
封山育林措施是解决贺兰山天然林生态退化,恢复定级群落的有效途径之一。没有实施封育之前,由于人畜的危害,致使天然更新幼苗大量死亡,幼苗无法保存下来。大量更新幼苗的死亡,导致群落结构不完整,衰老株、病枯株多,幼苗和幼树数量少。长期发展势必导致整个林分衰退。封山育林后,群落内的幼苗、幼树大量繁殖,群落趋于稳定。到2004年,青海云杉林的天然更新幼苗和幼树大量出现,出现幼苗、幼树的样方达到90以上。到2012年时,则分别为100%、92%、66.7% 。与2004年相比变化不大,特别是青海云杉和油松,天然更新状况处于顶级状态下的自然平稳更新类型,而山杨则因自然演替规律作用,天然更新处于下降状态。
参 考 文 献
[1]马万里,罗菊春.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张学权.植被生态恢复与退耕还林的植被建设探讨[J].《热带林业》.2004.
[3]张勤敏(导师:常金宝).贺兰山西坡封育区内植被恢复与多样性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0.
[4]赵登海,徐建国等.退牧还林对贺兰山保护区森林植被及生态环境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2007.3:22-23.
[5]赵玉山,孙萍等.封山育林对贺兰山生态环境的作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4.27(4):7-9.
篇12
前方的黑板上写着一个醒目的标题:《植树节,“反生态”的帮凶?》。
生态保护学者于长青觉得,城市植树是好的,在自家门口种棵树也是件有意思的事,有问题的是“植树造林”。看着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每年不断上升的森林覆盖率、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六大林业工程,可是反思起来,为什么我们仍然普遍感觉生态环境并没有之前的好?
在于长青看来,植树造林“是个很纠结的问题”。他说这个问题其实不少专家、政府官员都意识到,但都没说破,犹如“皇帝的新衣”。
记忆中的布尔根
于长青的“纠结”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1988年秋至1990年春,于长青在布尔根河狸保护区做河狸考察研究,写硕士论文。
布尔根河狸保护区在新疆东北部青河县境乌伦古河东支查干郭勒乡布尔根河流域。198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为保护河狸,将蒙古国流入我国境内的布尔根河,沿河道长约50公里,河两岸各500米划为保护区范围。上面分布着杨、柳等树种组成的天然河谷林。
那些年,交通很不发达,冬天的布尔根,大地盖着厚厚的雪,分不清哪儿是河流、哪儿是草原、哪儿是湖泊,于长青两年的春节都没有回家。也没有电视和广播,北京的消息过了三个月才能得到。
像是与世隔绝的天堂,这里有他太刻骨铭心的回忆。
秋天来了。他从研究所抓了两根大头针,一把小面包出门。野外是蓝天、白云。他骑着马,繁茂的河谷林在风中“沙――沙”,用鼻子嗅一嗅,甚至能闻到河谷林成熟的味道!
“鱼特别多。”于长青想起那时的情景时,眼神深邃,脸上泛起微微的笑。
而2006年,他来到这里想再钓鱼,坐在河边等……两个小时过去,他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灭绝了,就这么快。”他眉头紧皱。
“你可能不相信,我就在那里流眼泪。”于长青回忆着,对记者说。他到布尔根一看,要么是被铁丝网分割的一块块的草场和遍地牛粪,要么是淹没了大片河谷林的“一坝两渠”。“森林都没有了,河狸也没有了。”惆怅写在脸上。
“保护”的精髓
1990年,于长青把硕士论文写完。他收拾行李,作别河狸、河谷林和五道黑(鲈鱼,因身上有五道黑色的斑纹,当地人称其为“五道黑”),带着只属于他和它们的记忆,来到北京。
毕业分配把他送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称林科院)。在林科院他也做过关于森林的调查和研究,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植树造林”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同事一样,他也觉得植树造林是件公益的大好事。
从1996年开始,他涉足国际组织的项目。第一年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GEF),1997年后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任顾问、官员、主任,直至2003年。国际组织的工作慢慢地改变他的“科研观”。
“主要是关于‘保护’的概念。我们的很多概念都是引自国外,像‘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由此而生的保护动物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科学。但在引进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偏差,国内并无法真正理解‘保护’的精髓。”于长青说。
在我国的科学研究专家眼里,“学术”是最崇高、最神圣的目标。但是在保护生物学领域,这恰恰是错误的。因为,若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可能会为研究野生动物而杀害野生动物。
还没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之前,于长青是个打鸟的神。为了完成论文《泰山鸟类调查》,他每几天就上一次泰山,必带的东西是录音机和枪。看到不认识的鸟,用录音机录下它的声音,好以后细听辨认;再一枪将它打下,回去查书看是什么鸟,然后制成标本。当年的他意气风发,又是神又会制作鸟类标本,他常帮别人打鸟,觉得天经地义,要研究,就得做标本。
“做保护的,要有使命感。不像做数学,好好研究数学就行了,没有使命没有政治。”国际组织的经历让于长青重新定义保护的概念,他明白,科学研究只是手段,目的是保护动物和环境。“你若为了保护,凭什么杀了它们,拿它们做标本呢?”于长青反思。
当然,今天的他仍然是神,只是这把枪再没有拿起过。现在的鸟类标本已经卖到很高的价格,许多人邀请他建标本室。他坚决不同意。别说让他做标本,他看到有人拿着枪,心里都跟煎熬一样。“就想上去制止别人……我甚至想象如果对方跟我打起架来我要怎么应对。”
国际组织的工作改变了于长青的观念,也让他更进一步接近森林。因为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七年,他做的主要是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保护大熊猫首先是保护这一珍稀物种的自然进化以及为之提供舞台的当地生态系统。”而大熊猫就住在森林里。
于长青的“纠结”
在大熊猫保护这个项目中,于长青慢慢意识到,植树造林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纯洁、那么慈善、那么绿色”。他开始陷入植树造林这个“纠结”之中。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是8.7%,到九十年代之前徘徊在百分之十二十三,但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大幅增长,一直到2009年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也就是说,我们的森林覆盖率是解放初期的两倍还多,但有谁说我们的森林状况比当时好?我们的生态还在持续恶化,每一年环保部门、林业部门都说,(生态状况是)局部改善,总体恶化。”
在很多人看来,植树造林的好处、国家对它的重视程度不需讲,每年都在上升的森林覆盖率绘成图表像一条30度倾斜的向上的直线。然而,于长青展开一张图片,枯死的树苗,成两排单薄站立,没有一片绿叶,画面是一望无垠的土黄色。
牧民桑杰的例子也许可以说明于长青的纠结,这是于长青亲手调查的案例。
桑杰来自阿拉善右旗呼德呼都格嘎查,2005年12月15日,当地旗政府、林业局宣布:呼德呼都格嘎查作为公益林项目实施区,将实行全面禁牧。这时桑杰的草原承包刚过了两年,尽管承包合同上写的是30年承包期。
禁牧,把草原圈出来,成“封山育林”区,这在文件上呈现的森林面积已经增长了。看着光秃秃的草原,零星分布着红砂、珍珠等木质化植被,于长青很费解,不足三十公分的木质化植被就叫森林?他拍下照片,连连问国外的专家,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一个国家会如此计算森林面积。这是中国特色的国情。
在荒漠地区种树面临更严峻的问题是,这些树将大量抽走地下水。“它们就像一个大型水泵”, 于长青接着讲道。树的蒸腾作用是巨大的,造林工程为了追求时间效益,一般种植杨树等温带落叶阔叶树,但这些大阔叶呼吸阳光和地下水,如果想其生长得好必须有充足的水保证,这无疑破坏了荒漠地区最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当地下水被大量抽走,当地的生态则进一步被消耗。
待实现的梦想
讲座开始之前。于长青在一旁调试电脑,播放幻灯片,很多人上前跟这位主讲人交换名片。接过对方主动递上来的小卡片,他抱歉地说,“不过,我还没有制作名片。”
之前,名片他是有的。上面印着的身份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态保护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于长青离开了这个为他而建的研究中心。于长青走了之后,这个研究中心也关了。问及离开的原因,他笑着摇摇头,“他们搞工程,而我是做生态保护的。”
与待印制的名片一样,名片想知道主人是谁,于长青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2010年之前,于长青的工作几乎都围绕着项目进行。2003年,清华大学生态保护研究中心开张,于长青仍然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接着做,其中做得最大的是北京西山的生态恢复规划。
但这些都不是于长青的归属, 在于长青看来,植树造林扩大化的问题根源在于这个工程的管理体制,但这也不单单是植树造林的问题,而是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普遍性问题。
篇13
一、概述
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就是森林,经过了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天然林就会形成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稳定的、抗逆行较强的生态系统,但是一旦被外界干扰,超出所能承载的能力时,系统就会崩溃。从生态学角度来谈,造林绿化工作就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对园林生态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
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其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促进林业生态建设。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及类型
1、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 与生态工程原理,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最终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林业生态工程本身包含了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还有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
2、林业生态工程的类型
(1)生态保护型林业生态工程;
(2)生态防护型林业生态工程;
(3)生态经济型林业生态工程;
(4)环境改良型林业生态工程。
三、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意义
我国林业的一个整体发展历程是一个森林资源经受破坏、恢复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逐步弱化的过程;更是对林业地位、作用、性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21世纪后,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也有了大调整,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新跨越。因此,人们在林业的需求方面也有了根本改变,即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直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首要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存和生产方式,对森林资源的单一经济需求,已经逐渐转变为提供林产品,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森林文化等多样化需求。
四、推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新途径
1、加大投入,从多个渠道去筹措资金
首先,以政府投入为主,吸引多方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其次,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第三,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逐步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2、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首先,加强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建设;其次,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从根本上提高林业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不断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对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等应大力发展。
3、科技引导,增加工程的技术含量
首先,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加速林地改造;其次,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综合考虑植物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
4、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建设激励机制
探索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制度,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省、市、 县三级地方补偿基金制度。探索分级管理、分类补偿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的公益林采伐利用政策,探索分步实施公益林国家赎买机制。此外,还要努力形成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和内在动力政策体系,使地方政府、投资者及群众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这样就保证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稳步、协调发展。
五、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加强森林生态环境意义。折中当前的情况,有一大部分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新的选择,并做出了深刻的改革。依照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无论是对林产品的提供、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增长,还是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的发挥、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都应建立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并做好维护工作。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等都纷纷发展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从而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
在我国,我们从林业生态工程领域的研究所得到了很多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是都具有学术性和应用性。因此,还不能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目前,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稳步发展的状况下,也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学科将要面临的以下热点及难点问题:
1、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
2、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生态用水的关系;
3、干旱地区林木水分生理,植被――土壤水文生态过程;
4、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
5、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
六、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林业生态工程的高效、稳定、持续发展,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目前,国家已经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纳入为重点发展项目,并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同时也提高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大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J],《绿色科技》2011年12期第103页.
[2] 洪雪、杨清福、张光华、郝延喜《“三北”平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森林工程》2008年04期第87页.
[3] 付娜、姚淑荣《浅析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年02期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