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检测系统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硬件部分
本设计的主机所要实现汇总从机发来的信息和预先设定的霉变阈值相比较,判断每个从机位置的机采棉情况。如果出现异常,主机控制警报系统工作,显示屏可以利用键盘控制其翻页功能,实时显示出每个从机位置的机采棉情况。从机主要负责将采集来的温湿度信息,经处理后,送入主机。鉴于以上因素,主、从机都选用单片机STC89C516RD+。该款单片机具有加密性强、低功耗、速度快和精度高等特点,其核内有64kB的flash,1280B的RAM,16kB的ROM,可以满足控制的需要。每个从机位置的温湿度信息检测,采用探头检测,在每个探头的不同位置,均匀分布4个温度传感器和4个湿度传感器,分别构成该从机的温度传感器组和湿度传感器组。湿度传感器选用HM1500,模拟量输出,在5V供电条件下,输出0~4V范围的电压对应相对湿度值0~100%;因为是线性输出,所以可以直接和单片机相连,为了检测信号的稳定性,可以将湿度传感器的输出量经过同相跟随器将信号稳定后送入单片机。温度传感器选用AD590为模拟信号输出需要驱动电路驱动后才能使温度信号经A/D转换送入单片机;可测量范围-55~150℃,供电范围宽,4~30V;图2为温度传感器AD590的驱动电路图。显示模块要求实时显示各个从机控制的检测探头位置的温湿度以及每个探头所在位置的坐标值,通过键盘的上下键控制显示屏的翻页和刷新。所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CD1602两行显示,就可以达到系统设计要求。键盘模块是向主机输入预设的参考值以及控制显示屏的翻页与刷新,基于以上功能采用4×4的行列式键盘。
2.2软件部分
首先,根据设计目标,细化软件每一部分的功能,统筹设计各部分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垛储机采棉温湿度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keiluvision2编程环境,编程实现主从机的功能。keilC51是一个比较主流的单片机研发设计的开发工具,主从机的程序编写采用模块化编程。其调试程序、完成各部分编程后,将程序的.hex工程文件烧录至Proteus软件下的仿真电路图,仿真效果达到最佳时,记录电路设计的优化参数;根据此优化参数,设计垛储机采棉温湿度自动检测系统的实物硬件。垛储机采棉温湿度自动检测系统的主机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
3试验结果分析
系统的软硬件调试完成后,在南口农场进行测试试验。系统测试了垛储机采棉的温湿度值。表1为垛储机采棉温湿度检测系统测试的温湿度数据。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文设计的检测系统检测出的机采棉温湿度值和人工测量的实际值近似相符。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精确、实时地检测垛储机采棉的温湿度,达到了垛储机采棉储存情况的安全控制。
篇2
2.1数据采集节点硬件设计
数据采集节点组要负责采集植物的各项生理参数(茎秆与果实直径、叶绿素含量、植物茎流等)和无线发送采集到的数据。无线收发芯片选用TI公司推出的CC2530作为ZigBee网络的射频收发送模块。CC2530是应用于ZigBee网络的真正片上系统(SOC)解决方案,包括一个高性能的2.4GHz射频收发器,内含一个高性能、低功耗的增强型8051内核和一个8通道12位A/D转换器。CC2530较以往常用的CC2430芯片具有灵敏度更高、功耗更小、通信距离更远等优点,因此,满足无线传感器及其网络对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要求。本设计中需要测量的茎秆直径采用基于LVDT的植物茎秆传感器,叶绿素含量测量采用基于透射型活体叶绿素传感器,植物茎流测量采用基于热平衡法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的输出均为模拟信号,在传感器部分对输出信号进行调理就能够直接与CC2530芯片连接。
2.2嵌入式网关硬件设计
嵌入式网关主要负责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存储,并实现ZigBee协议与TCP/IP协议之间的转换,从而将数据发送到远程检测系统。嵌入式网关主要由协调器和基于AM9的CDMADTU模块组成,CDMADTU模块包括AM9微处理器和DTU发送模块。本设计的CDMADTU选用CDMA2000通信模块,该模块采用AM9高性能工业级嵌入式处理器,供电范围宽(5~32VDC),数据传输速度高,系统稳定可靠。在使用CDMADTU之前需要做两步准备:一是因为本设计采用动态IP链接Internet网络与Web服务器,因此,要申请域名,申请域名解析服务后可以通过域名自动建立通信。接入CDMA网络前,需要向电信公司申请SIM卡,SIM卡可为CDMADTU提供链接Internet网络服务。二是使用前需要用终端软件或AT命令对参数设置,以决定进入网络透明数据传输模式的工作方式。
2.3锂电池供电模块设计
植物生理检测系统的实际应用环境很复杂,电源供给很难保障,因此,本设计中采用3.6V锂电池供电。但植物生理检测系统中传感器模块、CC2530等模块需要不同的电源供给,因此,本设计采用DC-DC芯片NCP500SN33G获得稳定的3.3V,该电压适用于SOC工作电压。采用TPS61040将3.6V自举到适用于各类传感器工作的12V电压。其电路图分别如图4、图5所示。
3系统软件设计
3.1数据采集节点软件设计
采集端传感器节点主要负责采集植物各项生理信息并组网将数据发送给嵌入式网关。本设计采用IAR集成开发环境自底向上构建ZigBee网络。为了节省电量,采用的传感器节点一般处于低功耗模式,直到收到上位机命令后才将对应的检测数据上传到网关。为了提高效率,上位机可设置每隔一段时间后对传感器发送上传数据命令。另外,还采用了中值平均滤波算法来消除个别传感器系统内部的随机干扰,提高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3.2嵌入式网关软件设计
嵌入式网关的软件设计是建立在Linuxredhatlinux操作系统上的,该操作系统具有多任务操作进程、支持硬件广泛、程序模块化、源代码公开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使用IAR集成开发环境来建立嵌入式网关和远程检测管理中心的网络连接。
3.3上位机软件设计
系统采用LabVIEW平台编写上位机软件,根据设计要求,将软件分为数据显示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存储三大模块。数据显示模块主要是将接收到的数据和分析后的结果显示在上位机的前面板上。数据分析模块主要是根据所要检测植物参数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分析和处理方法。本系统分析模块实现的功能是:当测量数据在正常范围内时指示灯显示绿色,表示植物长势正常。当某一参数超出或者低于正常范围时,其对应的指示灯显示红色报警。数据存储模块主要是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由于LabVIEW不能直接访问数据库,因此,采用SQL语言来完成对数据库的访问。
4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对设计的系统性能各方面进行验证,在29℃的温室环境下选择了4株番茄做为测试对象,4株番茄均匀分布于250mm×250mm的测试区域,将协调器放置在温室的中心区域从而组建星型网络结构。每株番茄同时采集茎流、叶绿素含量、番茄果实的直径等生理参数并将参数发送到上位机显示界面,采集间隔为2h,总检测时间为24h。
篇3
1.2系统结构设计
本系统主要由水质数据采集层、数据汇集层、监测中心层构成,水质数据采集层是由测温度、pH值、溶解氧浓度的相应传感器组成的,将其部署在水中,实现对相关参数的采集,再通过WiFi将所采集数据发送至AP节点进行数据汇聚,再由AP节点通过WiFi将汇集数据发送至监测中心。
2WiFi节点硬件设计
WiFi又称IEEE802.11b标准,IEEE802.11b无线网络规范是对IEEE802.11的改进,其最高带宽为11Mbps。在信号较弱或有干扰时,可自动调整为5.5,2或1Mbps。本系统中带宽为11Mbps。本系统需完成对终端节点、AP节点的制作,并且需实现将各个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通过WiFi传输至上位机,实现上位机对温度、pH值、溶解氧浓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
2.1电源模块
本系统中各个模块所需的工作电压均为3.3V,因此,可用2节AA电池通过电压转换电路得到3.3V,从而避免了使用市电供电,使系统更加无线化。
2.2WiFi无线通信模块
本模块采用的是GainSpan公司的GS1011片上系统,其内部集成了WiFi物理层,装上天线和射频功放即可完成数据的接收与发送,该芯片功耗超低,为双ARM7核结构,其中一个用于处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工作,一个用于实现软件应用。芯片内嵌的FLASH和SRAM用于储存程序和数据,编程和调试可通过JTAG口实现;ADC,I2C总线,GPIO等接口用于接收来自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实现通过串口与单片机通信,其工作电压为3.3V。
2.3处理器模块
本次通与终端节点相连的处理器采用STC89LE52C单片机。该单片机IO口可模拟I2C接口来接收传感器模块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其工作电压为3.3V。AP节点无需处理器。
2.4串口模块
串口模块采用MAX232实现了单片机模块和WiFi模块之间的通信,并通过USB转串口进行程序配置。
2.5传感器模块
本设计中采用美国Dallas半导体公司生产的DS18B20数字化温度传感器,适用电压范围为3.0~5.5V;通过串行数据线DQ与单片机的P1.2口相连实现温度数据的传输。DQ上需接一只4.7kΩ上拉电阻器,以实现对DS18B20的控制,完成读写温度数据功能。pH值传感器采用雷磁E—201—C型pH复合电极,溶解氧浓度传感器采用雷磁公司的DO—955溶氧电极,传感器终端与单片机连接的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
3节点软件设计
在系统中,IEEE802.11b采用的是Infrasture组网模式,通信协议为TCP/IP,具体目标是为实现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汇聚到AP节点,在通过WiFi后传输至监测中心。具体的软件设计步骤为:首先通过gs_flashprogram软件编写WiFiProtectedSetup(WPS)程序,且在程序中内嵌TCP/IP协议,将该程序烧写入GS1011模块;然后,通过Keil软件对单片机进行编程设计,其软件结构由AT指令,各传感器的程序和API接口组成。在本系统中,传感器节点定时向AP节点发送数据,AP节点定时接收,并通过WiFi传输至监测中心的上位机,实现对水质的温度、pH值、溶解氧浓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系统每30min采集一次水质参数,因此,可通过定时器来控制终端节点连续给AP节点的工作状态,当定时器被唤醒时,向上位机发送数据,定时器满,停止发送,进入休眠状态,等待下一次定时器被唤醒。在进入休眠状态时,终端节点与AP节点处于中断状态,且传感器暂时停止工作。
4管理系统的实现
系统的管理核心为上位机,主要需实现串口接收程序和上位机管理程序等功能,本系统上位机通过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软件采用的是里面的MFC应用程序框架进行设计的上位机程序。从而实现对传感器设计查询、数据接收、数据存放及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当监控人员登陆界面查找相关资料时,系统通过调用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并且可以以视图的形式将数据发送到客户端,实现了远程监控功能。
5系统测试
在某水产养殖基地对本设计系统进行了测试。实验时部署了4个终端节点,分别放在4个养殖池中,部署2个路由节点,温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溶氧度传感器集成在终端节点上。终端节点仅需2节普通5号电池。节点固定在鱼塘中心位置,且内离水面1m处。传感器终端每隔30min对水质参数进行一次采样,并将采样数据发送至上位机后,自动进入休眠状态,等待下一次采样指令的盗垒。其温度、pH值、溶解氧浓度监测结果。
篇4
2.1系统总体结构
综合包衣机的工作流程,整个检测控制系统主要由包衣机控制主板、多传感器信号检测板、执行器控制板和液晶触摸屏构成
。多传感器信号检测板实现对称重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信号的采集;执行器控制板可实现对电机设备启停的开关量控制;用户通过液晶触摸屏进行包衣参数设置、包衣过程启停、包衣状态显示等操作。包衣机控制主板采用RS-485方式与多传感器信号检测板和执行器控制板进行通讯,采用RS-232方式与液晶触摸屏进行通讯。
2.2包衣机控制主板
包衣机控制主板选用RealARM6410开发板。该开发板以ARM11内核的S3C6410芯片作为控制核心,包含电源模块、晶振模块、复位电路、485通信模块和232通信模块等外部设备,可以装载和运行LINUX操作系统,具有处理运算能力强、耗电低、扩展性强等特点。将RealARM6410开发板作为包衣机的控制主板,可以很好地保证系统在包衣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3多传感器信号检测板
多传感器信号检测板选用意法半导体公司出产的32位高性能STM32F103C6T6作为微控制器。该微控制器的核心是ARMCortex-M3处理器,最高CPU时钟为72MHz,具有良好的精密性、可靠性和运算速度。本设计中针对供种量和进液量两种参数信息,分为两个检测模块进行硬件开发。
2.3.1供种量检测模块
供种量检测模块包含2路称重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用以检测称重桶中种子的质量,原理如图3所示。本设计中采用上海大和衡器有限公司出产的UH-53型称重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准确度高、抗偏载能力强和长期稳定性好等优点。为了增加检测模块的抗干扰性,保证种子质量的检测精度,采用AnalogDe-vices公司具有低噪声、低失调电压和高共模抑制比特点的AD8608型CMOS精密运算放大器构成两级差分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第一级由两个同相输入运算放大器电路并联,第二级串联一个差分输入的运算放大器。这样的连接方式可以很好地抑制输入电压中的共模成分。参照称重传感器的额定输出,可以取放大倍数为500倍。为了减少第二级运放共模误差造成的影响,第一级运放的增益要尽可能高。因此,将第一级放大倍数设定为500。经过取值和计算。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经过一个分压电路后,接入STM32芯片上带有A/D转换通道的I/O接口。
2.3.2进液量检测模块
进液量检测模块包含上液位和下液位传感器检测电路。Uup为上液位传感器信号,Udown为下液位传感器信号。Control1为控制主板发送的补液信号,Control2为控制主板发送的加液信号。动作执行之前Control1、Control2都为低电平,以加液动作为例,当液面高于上液位传感器时,Uup、Udown都为低电平。Uup通过光耦开关电路,在PA3处输出高电平到STM32芯片的I/O接口上;Udown通过光耦开关电路,在PA4处输出低电平到到STM32芯片的I/O接口上。此时Control2发送一个高电平信号,使RS锁存器2输出高电平,经过继电器驱动电路后使加液电机运转;然后使Control2变回低电平,在液面介于上下液位传感器之间时,Uup为高电平、Udown为低电平,PA4处仍为低电平,使RS锁存器2的输出保持之前的高电平状,加液电机保持运转。当液面低于下液位传感器时,Uup、Udown都为高电平,PA4变为高电平,使RS锁存器2输出低电平,加液电机停止;在此过程中补液电机一直保持停止状态,直到单片机通过Control1发送补液信号时再进入补液动作。通过采用主板信号控制动作启动、传感器检测电路直接控制动作结束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药液的过量添加,保证了进液控制的稳定性。
2.4液晶触摸屏
液晶触摸屏采用广州微嵌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的WQT系列产品,它由400MHz的ARM9高速CPU、数字LED背光显示和高精度电阻式触摸屏等部分构成,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友好的人机操作界面。该液晶屏具备数据显示、数据监控和触摸控制等基本功能,并且采用双口独立通讯,可通过自定义的通讯协议实现与主板之间的信息传输。
2.5执行器控制板
执行器控制板采用与传感器信号采集板相同的STM32F103C6T6微控制器,通过设计继电器驱动电路,实现对加粉、门控等电机启停的开关量控制。开关量控制信号经由一阶RC低通滤波器和线性光电耦合器组成的电路后,可有效地滤除信号中的干扰成分。控制信号通过三极管进行放大,可驱动继电器的开合。
3检测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包衣机在开启电源并初始化完成后,通过液晶触摸屏设置包衣流程的总批次、种子质量以及种药混合时间等包衣参数。在包衣机控制主板系统平台上进行软件开发,每隔一定时间在485总线上采用轮询的方式与多传感器信号检测板和执行器控制板进行通信;系统参照用户设定的各项参数以及称重和液位传感器实际检测到的参数信息,发送电机控制命令,进行各批次的种子包衣处理动作;每个动作之间通过适当的延时衔接,可实现包衣机各工作部件的有机组合和包衣流程的有序进行。
篇5
2结果
我部门于2014年7月对全院222件放射防护产品进行了检测,其中涉及到骨密度室、内镜中心、麻醉手术部、PET中心、ECT室、放射科、心血管介入中心以及放射介入中心8个科室,其中包括铅衣59件,铅上衣41件,铅围裙51件,铅围脖69件,铅眼镜2件。在所检测的222件防护产品中,其中有189件合格产品,占总比例的85.1%,有11件不合格产品,占总比例的5%,有22件待处理的产品,占总比例的9.9%,这些待处理的产品中,大多数有微小的破损,需要厂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来确定其是否能继续使用、是否需要进行修补后使用等。
(1)产品类型与检验结果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每种铅系列防护产品进行了分析,根据总体的统计结果来判断得到的折损率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分析在铅系列产品中折损更容易产生在哪种产品上,并初步分析其产生原因,分析的统计学结果如下:铅眼镜的合格率达到100%,铅围脖的合格率为95.7%,铅上衣的合格率为85.4%,均高于总体检测合格率,而铅围裙和铅衣的合格率分别只有76.5%和79.7%。放射防护产品的透视检查发现铅层裂缝的位置多出现在尼龙搭扣的缝合处、肩膀处以及下装部分的裙摆处,这些部位的共同的特点是在穿戴时都会经常受力或者发生折叠。可以初步推断,铅系列防护产品折损率的高低与该产品是否经常受力和弯曲折叠有关。
(2)产品所属科室与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为了观察不同科室放射防护产品保存与使用的情况,我们对数据中的科室与合格率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放射介入中心的合格率仅为57.1%,放射科与ECT室的合格率分别为72.2%和75%,均低于总体检测合格率。骨密度室、麻醉手术部、心血管介入中心等科室产品合格率较高。结合各个使用科室的实际情况,分析放射防护产品折损的原因如下:首先,在客观条件上,各个科室所用的放射防护产品的使用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检测合格率。如ECT室、放射介入中心的铅衣已经使用了两年以上,而心血管介入中心的部分防护产品为今年购入的产品,因而产品使用的时间会影响检测合格率。其次,放射防护产品的使用频率是影响铅系列产品折损率不同的主要原因。麻醉手术部、心血管介入中心、放射介入中心以及放射科的放射防护产品使用率较高,尤其是涉及放射防护产品进行手术的部门,在术中的行动往往导致放射防护产品反复弯曲折叠,而弯曲折叠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因而相比其他部门的放射防护产品有较高的折损率。最后,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及陪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低、不了解放射防护产品的正确使用与存放方法也是影响防护产品检测合格率的原因之一。
(3)缠结、外观破损和污渍与产品类型之间的关系。缠结、破损和污渍也是产品是否完好的评定因素,这三种因素的存在会对铅系列产品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统计结果中,缠结、破损和污渍与产品是否合格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外观破损虽然不会直接的导致铅系列产品屏蔽能力的下降,但是会使裂缝、断裂等因素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缠结区域的屏蔽能力要强于周边,但缠结会导致该区域裂缝产生的几率大大增加,从而会间接影响铅系列产品的使用寿命。另外,检测过程中发现9.5%的放射防护产品表面存在污渍,这些血渍或汗渍不能随意用酒精清洗消毒,清洁起来比较不方便,但定期的清理消毒是必要的。
3讨论
放射防护产品作为需要在X射线、γ射线下工作的医护人员的一道重要防线,其完好程度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在本次放射防护产品检测中,我们使用数字胃肠机对每件防护产品进行了细致的透视检查,检测的总体合格率为85.1%,总体来说,各个科室中正在使用的铅上衣、铅围裙、铅围脖、铅眼镜、连体铅衣基本符合防护要求。有瑕疵的防护产品裂缝位置大多处于衣料缝合处及缠结处:衣料缝合处的裂缝沿着衣料缝合时产生的孔洞延伸,一般为单一裂缝,且大多位于尼龙卡扣附近;缠结处的裂缝与缠结呈垂直分布,一般位于缠结中央。位于尼龙卡扣附近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在防护产品的穿戴、脱下时使用者对尼龙卡扣用力拉扯造成;位于缠结处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缠结产生后受到剪切力超出铅层的可承受应力造成。部分医护人员和病患陪护在使用放射防护产品时,没有做到使用完铅衣、铅上衣、铅围裙后悬挂保存的习惯,导致部分产品由于折叠产生缠结或裂缝。由上可见,放射防护产品的折损与生产厂家、临床使用部门和临床医学工程部都有关系,为了降低放射防护产品的折损率、增加放射防护产品的使用寿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对于生产厂家,建议对产品的缝合进行优化处理。数据分析表明,放射防护产品的折损主要出现在产品的缝合处,如铅衣上尼龙搭扣的缝合处,铅衣边沿的缝边。这些位置的针孔导致承力上限降低,使铅层容易发生断裂,产生裂缝。厂家在设计放射防护产品的时候应该对连接处、边沿等部位进行额外的加工处理,或者多采用一体化的产品设计,使用更细、更坚韧的缝合线来进行衣料之间的缝合。除此之外,在材料上也可选择韧性更加强的复合型铅材料作为屏蔽材料,从而降低产生缠结、裂缝的几率。
(2)对于临床使用科室,建议明确建立一套完整的放射防护产品存放规则。放射防护产品不同于普通衣物,不可折叠存放,不可随意清洗。现在很多科室对于放射防护产品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存放习惯,使得产品使用寿命降低,折损几率增加。
(3)对于临床医学工程部,建议对所有放射防护产品进行详细的编码备案,并且对备案信息进行电子化处理。建议系统地对全院放射防护产品进行编号整理,是因为现阶段防护产品的编号仅由科室和序号组成,或者仅用使用者名称命名,没有一个全院统一的编码方式,不利于监管部门的统计分析。我们提议放射防护产品编号可由年份(2位)+科室(2位)+科室内编号(4位)+产品类型(2位)等十位罗马数字组成。建议对备案信息进行电子化处理,是因为现在的检测记录,仅仅是将产品是否合格进行电子化处理,什么地方有问题,出现什么问题,只是进行了纸质备案,这样一是增加了记录时的工作量,二是在修改、查阅的时候增加了工作难度。通过对放射防护产品编码,并结合条形码扫描技术,可以使信息录入电子化,简化繁杂的记录过程,方便管理部门进行统计管理,也利于放射防护产品数据库的建设。
篇6
关键词 光纤布拉格光栅 温度检测 光谱线性频移 粮仓
温度检测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生产厂房的温度检测、住宅区的室温控制、农业生产中温室大棚的恒温监控等。目前,国内外对于温度检测的主要方法有:热电偶型测温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探测区域大的特性,而其属于接触式测量,易污染、精度较低。数字集成温度探测芯片,该温度探测器功耗低、体积小,常应用于单点探测,在多点位大范围测试中误差较大。除此之外,光纤测温器也是一个常见类型,其灵敏度高、适合远距离检测,但多路检测测量难度大、工艺复杂、价格高;半导体吸收式光纤温度传感器温度监测系统,其优点是将光纤仅用于传输,测量采用其他光学或机械的元件完成,监测被测温度的变化;智能(数字)温度传感器温度监测系统,其内部包含处理芯片,适用于测温位置在线处理的场合。我国传统的内部温度测量方法是直接将温度计插入粮食中检测,工作量大、效率低、精度差;除此之外,国内还有采用基于PN 结或热敏电阻的温度检测系统,但其传统电路设计上存在干扰、滤波不稳定,线路复杂等问题。而测温电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但工艺复杂,且部分结构需要专用设备,十分不便。
相比之下,采用波长调制的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Grating,FBG)传感器避免了温度测试信号受光源变动、光纤损耗等的影响;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在一根光纤中串入多个布拉格光栅实现分布式测量,大大降低了系统复杂度;采用光谱线性频移的监测手段,测量精度高、范围广、分布密度大。本文在采用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所测温度与中心波长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提出了一种通过光谱线性频移反演分布式粮温的新方法,提高了检测精度、温控范围和温度数据密度。
一、温度探测系统设计
系统采用了一种新的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测温方法,即通过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探测器对粮仓各处的局部温度进行监测。由于光谱线性频移程度与被测温度存在函数关系,即中心波长与被测温度之间呈线性关系。分布式光纤探测系统是可从整体上大范围地对被测物理量的变化进行监测的探测网络。本文采用的是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探测结构,根据系统性能,建立了粮仓的数学模型。处理器控制宽带光源发射探测光,通过耦合器进入多组光纤通道,每组光纤通道中设置光纤光栅探测器,在粮仓内网络式分布,从而获得粮仓内各处的粮温数据。回波信号经解调仪解调,将带有温度信息的数据传给处理器,经过处理器将粮仓各位置粮温数据显示在控制台上。
二、光纤光栅基本原理
在光纤光栅之前,将在平面光波导中沿入射光传播方向制作的多层介质结构,即布拉格光栅。光纤中的光栅反射实际上是一种层状介质的反射,由光纤中沿轴向分布的多层介质结构构成光纤布拉格光栅。
常用的电类温度传感器有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其极易受外界的电磁干扰,会由于测量距离、辐射系数等因素导致测量精度降低。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不仅具有普通光纤温度传感器的优点,还有光谱特性好、损耗率低及稳定性高等特点,且波长编码信息不受光源功率波动或耦合损耗等的影响。同时,在一根光纤中可设置多个光栅,使光栅阵列信息量大,结合波分复用等技术非常适合大范围的分布式网络化的粮温监测。
光纤布拉格光栅探测器中的宽谱光源可采用面发光二极管SLED 或放大自发辐射光源ASE 等,光传输及转换部分由光耦合器或光环形器构成。当光源系统发出一定带宽的光入射到光纤光栅后,由于光纤光栅对中心波长具有选择作用,只有符合波长关系的光被才会被反射,并再次通过光传输结构送入解调装置解调,最后解调光会体现出光纤光栅反射波长的变化特性。当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原理检测粮仓内局部粮温时,由于粮温变化引发的光栅自身的折射率或栅距的改变会使反射波长产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对由解调器检测得到的波长变化推导计算即可求得相应位置实时的粮温数据。探测器获得的尖峰波长随着粮温的变化持续变化,探测器带宽是指光纤布拉格光栅反射峰对应的带宽,其检测精度越高,则带宽就越小,由于工艺水平的限制,一般在0.2~0.3 nm 之间。
三、解调仪
篇7
[1]郭建岭.浅论建筑材料的发展对中国节能及环保的影响[J].广东化工,2007(12):44-47+106.
[2]钮冰.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与应用[J].建材世界,2012(06):115-117.
[3]戴兵.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2015(03):294.
[4]冯桂香.建筑节能环保材料发展与技术应用[J].民营科技,2015(02):157.
[5]王永飞.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1):233.
[6]杜丽娟.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18-19.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陈琳,李书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建筑低碳化动力机制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87-92.
[2]王长江,周洪光,马明.基于有序Logistical回归的低碳建筑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北省建筑业为例[J].建筑经济,2012(08):99-101.
[3]李积权.城市建筑生态位原理探析及其生态位策略研究——日本东京中城规划设计案例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08):28-35.
[4]陈力莅,丁太威,耿化民.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2012(05):79-80+82.
[5]高源,刘丛红.我国传统建筑业低碳转型升级的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04):72-75.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陈静.浅谈建筑材料检测试验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设计[J].建筑知识,2016(2):1.
[2]朱继红.建材检测系统中常用控件与界面编辑工具的开发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3]代方远.建筑材料质量监测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
[4]朱桐.建设工程材料检测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5]刘文.水利材料自动化检测系统数据采集与网络监控的研究及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1.
[6]吴贤国,李惠强,郭劲松.垃圾废料作为建筑材料的综合回收利用途径[J].建筑技术,2000.
篇8
一、 网络类题目的特点
学生络类题目的特点主要以校园网、小型企业网、大型企业网(多地互联)为应用场合,进行网络工程设计类或网络安全类论文的写作。
二、 网络工程设计类论文的写作
1.论文写作要求
类似于投标书,但有不同于投标书,不要有商务性质的内容(项目培训、售后服务、产品说明书、产品报价……),也一般不考虑具体综合布线(职院学校的要求),主要倾向于其技术实现。
2.论文写作基本环节
采用工程业务流程,类似于软件工程:
1)需求分析
2)功能要求
3)逻辑网络设计(设计原则、拓扑结构图、背景技术简介、IP地址规划表),也称为总体设计
4)物理网络设计(实现原则、技术方案对比,一般考虑结构化布线),也称为详细设计
5)网络实现(设备选型和综合布线属于这个阶段,但我们主要强调各种设备的配置与动态联调以实现具体目标)
6)网络测试(比较测试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
具体实现通过采用Dynamips 模拟平台和Cisco Packet Tracer(PT)模拟平台。
3.注意事项
1)抓住题目主旨和侧重点(类似题目的需求不同,取材角度不同、参考资料的取舍也不同。不同的应用场合会采用不同的拓扑结构、路由技术(BGP、RIP、单区域和多区域的OSPF)、交换技术(Vlan、生成树、链路聚合、堆叠)、访问(接入)技术、安全技术等,只有这样题目才能各有千秋,否则就都变成了XX公司(校园)网络设计。)
2)不要有商务性质的内容(项目培训、售后服务……)
3)不要产品使用说明书和安装调试说明书
4)不建议包含综合布线的整个过程。
4.存在的问题与案例分析
1)结构不太清楚,有些环节没有
2)不应有产品说明书,具体实现要更清楚
三、 网络安全类论文的写作
1.论文写作基本环节与要求
从技术上讲主要有:
1)Internet安全接入防火墙访问控制;
2)用户认证系统;
3)入侵检测系统;
4)网络防病毒系统;
5)VPN加密系统;
6)网络设备及服务器加固;
7)数据备份系统;
从模型层次上讲主要有:
1)物理层安全风险
2)网络层安全风险
3)系统层安全风险
不同的应用需求采用不同的技术。
2. 存在的问题与案例分析
1)选题有些过于复杂而有些过于简单
2)只是简单叙述各种安全技术,没有具体实现
四、 论文答辩要求
1)论文格式:从总体上,论文的格式是否满足《韶关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规范》的要求?
篇9
关键词:汽车;制动;检测;PC机;单片机;数据库
Abstract
Safety of automobile driving is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economic problem that society puts emphasis on. The present quantity of automobile in our country is increasing rapidly, which makes safety of automobile driving an even more urgent problem. According to statistic, among the traffic accidents caused by automobile breakdown, braking breakdown causes most. Automobile braking performance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while the present quantity and the speed of automobile are increasing. In order to reduce traffic accidents, some rules of law have definitely stated that automobiles must get regular test before their driving. And during the regular test automotive braking performance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that determine automobile safety technical condition.
篇10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公交车是人们日常出行的便捷交通工具也是政府大力提倡的出行交通方式之一。现代城市的公交车大都采用上客门(前门)和下客门(后门)分开设立的方式,目的主要是保证车内的空间充分利用,以及投钱刷卡的便于管理。现今,城市中的公交车大都采用无人售票的形式,司机既要负责行公交车的安全,又要监督乘客投币、刷卡的情况。因司机处于公交车的前部,当车内乘客很多且大都挤在车辆前部时,如果当乘客需要从后门进入时,这个时候极可能造成乘客逃票的现象发生。如果人数众多,司机的监督更加困难,这样就给公交公司造成损失。此外,当前交通事故是当今事故死亡的重要因素,而车辆超载是其主要的诱发因素。目前,我国测定车辆是否超载,是在车辆经过的地方用电子称或在路上铺设压力传感器来测量,这个方法不仅效率低还带有随机性,不利于对超载进行控制。
二.系统组成
1、第一超声波探测器;2、第一压力传感器;3、公交车前门
1.本系统包括第一超声波探测器1、第二超声波探测器(上图未标示)、第一压力传感器2、第二压力传感器(上图中未标示)及控制器(上图中未标示)。
2.第一超声波探测器1设置在公交车前门3外侧,第一压力传感器2设置在公交车前门3内侧乘客上下车踩踏的位置。第二超声波探测器设置在公交车后门外侧,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公交车后门内侧乘客上下车踩踏的位置,公交车控制器分别与第一超声波探测器1、第二超声波探测器、第一压力传感器2、第二压力传感器电连接并控制其运行。
3.乘客上下车踩踏的位置指的是乘客上下车经过的位置,这样可以便于压力传感器的测量,在正常情况下乘客上车都会经过该区域,如果乘客有意注意则可避免。
4.超声波传感器具有发射端与接收端,当发射端发射的光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形成回波信号,接收端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形成一定的超声波波形。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与杂物进入探测区后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回波信号的脉冲宽度有很大区别。因此,可以在控制器内预设回波信号的脉冲宽度范围,若回波信号在该范围内,则说明是人通过公交车的前后门,若回波信号不在该范围内,则说明是杂物,比如包裹通过公交车的前后门。从而,可以判断是否有人上下车。超声波探测器距离地面具有一特定距离,比如距离地面高于110厘米,这样可以保证当不需要买票的小孩子在通过车门时不被超声波探测器检测到。
5.公交车检测装置还包括付费装置、显示屏、语音报警器及计数器。付费装置设置在公交车前门处,以便上车的乘客支付乘车费。付费装置可以有效地统计付费的人数,并将该付费人数信息传输给控制器。
6.显示屏及语音报警器设置在车厢内。语音报警器一般设置两个位于在车厢内的首尾位置,只要功率足够大。
7.在系统中含有计数器用于记录上车人数情况,每位乘客的数据在系统中是成数组分布的。
控制器设置在车厢内部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超声波探测器、第一、第二压力传感器、付费装置、显示屏及语音报警器相连,用于接收信号并控制上述装置的运行。
三.控制方法
本控制方法利用上述公交车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和超声波探测器实现对公交车逃票的控制,其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当第一或第二超声波探测器首先检测的信号,第一或第二压力传感器在预设时间内后检测到信号,则说明有乘客上车,第一或第二压力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乘客的重量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将该重量累加。
2.控制器可以以列表或数组的形式将第一或第二压力传感器传输来的上车乘客重量数据储存起来,类似于为每个人做标记。
3.在系统设计时,定义预设时间,其为乘客经过第一超声波传感器与第一压力传感器或经过第二超声波传感器与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时间。在此预设时间内,乘客先后经过第一或第二超声波传感器与第一或第二压力传感器,则说明有人上下车。若时间超过预设时间,则不能说明有人上下车,控制器不对这种情况进行检测。
4.当第一或第二压力传感器首先检测的信号,第一或第二超声波探测器在预设时间内后检测到信号,则说明有乘客下车,第一或第二压力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乘客的重量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将该重量从系统的数组重量中减去。
5.若控制器中存储重量总和超过存储在控制器中的预设重量,则说明公交车超载,则控制器将预先存储在控制器中的预设信息通过短信模块发送给交警部门也可以通过安装报警器报警提醒,交警部门通过GPS确定车辆行驶地点并予以拦截,若控制器中存储重量总和未超过存储在控制器中的预设重量,则说明不超载。
6.在系统设计时,定义预设重量为公交车满载的重量。预先存储在控制器中的预设信息可以包括公交车的基本信息,比如车牌号、车子类型、车主这样交警部门就能尽快找到超载的公交车。
7.付费装置统计付费人数并在预设时间后将该信号传递给控制器。
8.付费装置可以为刷卡、投币装置,该付费装置能够记录付费的人数,在一预设时间内,如果没有乘客继续付费,则付费装置将记录的付费人数传递给控制器。预设时间应预先设置在付费装置中并可以人为调整的,其应不大于通过两站地之间的时间,以便更精确的记录付费人数。在本次设计中最主要的是对计数方法进行设计。
9.控制器比较付费人数及实际上车人数,当付费装置传输给控制器的付费人数与实际上车的人数不符的时候,控制器控制语音报警装置报警,语音提示:在什么时刻哪个站还有多少人没有付费,同时显示器显示在什么时刻哪个站还有多少人没有付费,直到欠费的人都付费或者驾驶员对报警系统清零。此时,报警器的功率较大。
10.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有乘客先下车后在同一站上车的情况,比如,车停站后,有乘客下车休息然后上车。为解决上述问题,系统在设计时,只要检测到有人上车和下车体重一样就默认存在上下车现场,所检测到的人为同一个人。这样设计从而有效的避免多计算上车人数的情况发生,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在一辆公交车上存在体重完全一样的人,这也要求压力传感器的精密度更好,也更加精确地确定实际上车人数。
四、结束语
本论文着重讲述了介绍了公交车逃票检测系统组成和方法设计,利用传感器实现防逃票、报警的控制。本设计实现对公交车逃票的进一步检测和判断,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为相应的系统设计提供了思路。
篇11
虚拟仪器技术就是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的应用。目前虚拟仪器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而今正沿着总线与驱动程序标准化、硬/软件模块化、编程平台的图形化和硬件模块的即插即用方向进步。虚拟仪器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十分普及,如电信、医学等领域。在国内,近年来也开有了利用虚拟仪器实现检测、控制等功能的例子。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人们需要对温度进行检测和控制。采用51单片机来对温度进行控制,具有控制方便、组态简单和灵活性大等优点;本论文设计方案根据实际经验讨论关于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在温度测量中的应用;其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适合对温度精度要求较高的化工生产、电力工程等行业。
一、温度实时检测系统
美国DALLAS公司生产的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可以直接将被测温度转化为串行数字信号供微机处理,通过简单的编程实现9位的温度读数。并且多个DS18B20可以并接到多个地址线上与单片机实现通信。DS18B20采用的是1-Wire总线协议方式,即在一根数据线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而对AT89S51单片机来说,硬件上并不支持单总线协议,因此,我们必须采用软件的方法来模拟单总线的协议时序来完成对DS18B20芯片的访问。由于DS18B20是在一根I/O线上读数据,因此,对读写的数据位有着严格的时序要求。
另外,由于DS18B20单线通信功能是分时完成的,即异步通信,它有严格的时隙概念,因此读写时序很重要。系统对DS18B20的各种操作必须按协议进行。操作协议为:初始化DS18B20(发复位脉冲)发ROM功能命令发存储器操作命令处理数据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测温误差:在0——70°C范围内,DS18B20的上下限误差分别为+0.5°C和-0.5°C,而典型产品的误差仅为士0.25°C。
二、系统的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设计在这里就是指单片机的软件设计,本系统是采用C语言来进行程序设计的,主要包括显示子程序,复位程序,写程序读程序,中断响应等。
2.1 DS18B20的软件设计
DS18B20的一线工作协议流程是:初始化ROM操作指令存储器操作指令数据传输。其工作时序包括初始化时序、写时序和读时序。故主机控制DS18B20完成温度转换必须经过三个步骤:每一次读写之前都要对DS18B20进行复位,复位成功后发送一条ROM指令,最后发送RAM指令,这样才能对DS18B20进行预定的操作。复位要求主CPU将数据线下拉500微秒,然后释放,DS18B20收到信号后等待16~60微秒左右,后发出60~240微秒的存在低脉冲,主CPU收到此信号表示复位成功。
2.2 往DS18B20写数据
当主机把数据线从高逻辑电平拉至低逻辑电平时,产生写时序。有两种类型的写时序:写1时序和写0时序。所有时序必须有最短为60微秒的持续期,在各写周期之间必须有最短为1微秒的恢复时间。在1/0线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之后DS18B20在15s至60s的窗口之间对1/0线采样。如果线为高电平写1就发生,如果线为低电平便发生写0。对于DS18B20写0时序和写1时序的要求不同,当要写0时序时,单总线要被拉低至少60us,保证DS18B20能够在15us到45us之间能够正确地采样IO总线上的“0”电平,当要写1时序时,单总线被拉低之后,在15us之内就得释放单总线。
2.3 从DS18B20读数据
当从DS18B20读数据时,主机产生读时序。当主机把数据线从逻辑高电平拉至低电平时产生读时序。数据线必须保持在低逻辑电平至少1微秒;来自DS18B20的输出数据在读时间片下降沿之后15微秒有效。因此,为了读出从读时序开始算起15微秒的状态主机必须停止把1/0引脚驱动至低电平,在读时序结束时,1/0引脚经过外部的上拉电阻拉回至高电平。所有读时序的最短持续期限为60微秒,各个读时序之间必须有最短为1微秒的恢复时间。
2.4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CPU在处理某一事件A时,发生了另一事件B请求CPU迅速去处理(中断发生);CPU暂时中断当前的工作,转去处理事件B(中断响应和中断服务);待CPU将事件B处理完毕后,再回到原来事件A被中断的地方继续处理事件A(中断返回),这一过程称为中断。
AT89C51单片机中断处理过程:中断响应条件和时间是中断源有中断请求;此中断源的中断允许位为1;CPU开中断(即EA=1)。以上三条同时满足时,CPU才有可能响应中断。
定时器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用于设置Tn的功能模式和工作方式以及门控制信号你,只能字节寻址,字节地址为89H,高四位用于定时器T1,低四位用于定时器T0。定时器/计数器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不能进行位寻址,只能用于字节传送指令设置定时器工作方式,低半字节定义为定时器0,高半字节定义为定时器1。复位时,TMOD所有位均为0。
2.5 主程序流程
程序开始先进行初始化,对系统进行复位操作,然后发送检波信号,若系统检测到采样信号,则AT89C51单片机的P3.7口接收串行数据,然后调用子程序:DS18B2O的初始化、读取数据、写数据。在温度转换和读取温度前,首先要通过产生复位脉冲初始化DS18B20,然后DS18B20发出应答脉冲,当单片机接收到应答脉冲后才开始后续的操作。程序应按照严格的时序进行,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最后由数码管显示出采集的温度。
三、结论
本文针对温度检测存在的问题将多种信息处理技术和单总线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套实时、全面、科学的温度检测系统。在本系统中,采用模块化、层次化设计。单片机与温度传感器之间采用单总线通信标准,用简单、高效的通信电路实现检测数据的读取。本系统的优良功能可实现对温度的全面、实时、自动的检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秀霞.基于DS18B20的多路无线温度检测系统.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
[2]张粤.倪伟.DS18B20在分布式测温系统中的应用[J].北京:淮阴工学学报,2002.
篇12
1 计算机入侵检测与取证相关的技术
1.1 计算机入侵检测
入侵取证的技术是在不对网络的性能产生影响的前提下,对网络的攻击威胁进行防止或者减轻。一般来说,入侵检测的系统包含有数据的收集、储存、分析以及攻击响应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的网络或者系统中得到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以此来提早发现计算机网络或者系统中存在的违反安全策略行为以及被攻击迹象。相较于其他的一些产品,计算机的入侵检测系统需要更加多的智能,需要对测得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有用的信息。
计算机的入侵检测系统主要是对描述计算机的行为特征,并通过行为特征对行为的性质进行准确判定。根据计算机所采取的技术,入侵检测可以分为特征的检测和异常的检测;根据计算机的主机或者网络,不同的检测对象,分为基于主机和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以及分布式的入侵检测系统;根据计算机不同的工作方式,可分为离线和在线检测系统。计算机的入侵检测就是在数以亿记的网络数据中探查到非法入侵或合法越权行为的痕迹。并对检测到的入侵过程进行分析,将该入侵过程对应的可能事件与入侵检测原则规则比较分析,最终发现入侵行为。按照入侵检测不同实现的原来,可将其分为基于特征或者行为的检测。
1.2 计算机入侵取证
在中国首届计算机的取证技术峰会上指出,计算机的入侵取证学科是计算机科学、刑事侦查学以及法学的交叉学科,但由于计算机取证学科在我国属于新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在技术研究方面的较量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计算机的电子数据的取证存在困难的局面已经对部分案件的侦破起到阻碍作用。而我国的计算机的电子数据作为可用证据的立法项目也只是刚刚起步,同样面临着计算机的电子数据取证相关技术不成熟,相关标准和方法等不足的窘境。
计算机的入侵取证工作是整个法律诉讼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此过程中涉及的不仅是计算机领域,同时还需满足法律要求。因而,取证工作必须按照一定的即成标准展开,以此确保获得电子数据的证据,目前基本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实时性的原则、合法性的原则、多备份的原则、全面性的原则、环境原则以及严格的管理过程。
2 基于网络动态的入侵取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信息科技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同时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计算机犯罪问题,静态取证局限着传统计算机的取证技术,使得其证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及有效性等实际要求都得不到满足。为此,提出了新的取证设想,即动态取证,来实现网络动态状况下的计算机系统取证。此系统与传统取证工具不同,其在犯罪行为实际进行前和进行中开展取证工作,根本上避免取证不及时可能造成德证据链缺失。基于网络动态的取证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取证工作效率,增强了数据证据时效性和完整性。
2.1 计算机的入侵取证过程
计算机取证,主要就是对计算机证据的采集,计算机证据也被称为电子证据。一般来说,电子证据是指电子化的信息数据和资料,用于证明案件的事实,它只是以数字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在,以证明案件相关的事实数据信息,其中包括计算机数据的产生、存储、传输、记录、打印等所有反映计算机系统犯罪行为的电子证据。
就目前而言,由于计算机法律、技术等原因限制,国内外关于计算机的取证主要还是采用事后取证方式。即现在的取证工作仍将原始数据的收集过程放在犯罪事件发生后,但计算机的网络特性是许多重要数据的存储可能在数据极易丢失的存储器中;另外,黑客入侵等非法网络犯罪过程中,入侵者会将类似系统日志的重要文件修改、删除或使用反取证技术掩盖其犯罪行径。同时,2004年FBI/CSI的年度计算机报告也显示,企业的内部职员是计算机安全的最大威胁,因职员位置是在入侵检测及防火墙防护的系统内的,他们不需要很高的权限更改就可以从事犯罪活动。
2.2 基于网络动态的计算机入侵取证系统设计
根据上文所提及的计算机入侵的取证缺陷及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现状,我们设计出新的网络动态状况下的计算机入侵的取证系统。此系统能够实现将取证的工作提前至犯罪活动发生之前或者进行中时,还能够同时兼顾来自于计算机内、外犯罪的活动,获得尽可能多的相关犯罪信息。基于网络动态的取证系统和传统的取证系统存在的根本差别在于取证工作的开展时机不同,基于分布式策略的动态取证系统,可获得全面、及时的证据,并且可为证据的安全性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此外,基于网络动态的入侵取证系统在设计初始就涉及了两个方面的取证工作。其一是攻击计算机本原系统的犯罪行为,其二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犯罪行为(或说是计算机系统越权使用的犯罪行为)。系统采集网络取证和取证两个方面涉及的这两个犯罪的电子证据,并通过加密传输的模块将采集到的电子证据传送至安全的服务器上,进行统一妥善保存,按其关键性的级别进行分类,以方便后续的分析查询活动。并对已获电子证据以分析模块进行分析并生成报告备用。通过管理控制模块完成对整个系统的统一管理,来确保系统可稳定持久的运行。
2.3 网络动态状况下的计算机入侵取证系统实现
基于网络动态计算机的入侵取证系统,主要是通过网络取证机、取证、管理控制台、安全服务器、取证分析机等部分组成。整个系统的结构取证,是以被取证机器上运行的一个长期服务的守护程序的方式来实现的。该程序将对被监测取证的机器的系统日志文件长期进行不间断采集,并配套相应得键盘操作和他类现场的证据采集。最终通过安全传输的方式将已获电子数据证据传输至远程的安全服务器,管理控制台会即刻发送指令知道操作。
网络取证机使用混杂模式的网络接口,监听所有通过的网络数据报。经协议分析,可捕获、汇总并存储潜在证据的数据报。并同时添加“蜜罐”系统,发现攻击行为便即可转移进行持续的证据获取。安全服务器是构建了一个开放必要服务器的系统进行取证并以网络取证机将获取的电子证据进行统一保存。并通过加密及数字签名等技术保证已获证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和有效性。而取证分析机是使用数据挖掘的技术深入分析安全服务器所保存的各关键类别的电子证据,以此获取犯罪活动的相关信息及直接证据,并同时生成报告提交法庭。管理控制台为安全服务器及取证提供认证,以此来管理系统各个部分的运行。
基于网络动态的计算机入侵取证系统,不仅涉及本网络所涵盖的计算机的目前犯罪行为及传统计算机的外部网络的犯罪行为,同时也获取网络内部的、将计算机系统作为犯罪工具或越权滥用等犯罪行为的证据。即取证入侵系统从功能上开始可以兼顾内外部两方面。基于网络动态的计算机入侵取证系统,分为证据获取、传输、存储、分析、管理等五大模块。通过各个模块间相互紧密协作,真正良好实现网络动态的计算机入侵取证系统。
3 结束语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犯罪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各种新手段。而基于网络动态的计算机入侵取证系统,则通过解决传统计算机的入侵取证系统瓶颈技术的完善,在犯罪活动发生前或进行中便展开电子取证工作,有效弥补了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中存在的因事后取证导致的证据链不足或缺失。全面捕获证据,安全传输至远程安全服务器并统一妥善保存,且最终分析获得结论以报告的形式用于法律诉讼中。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关于计算机取证的具体标准及相关流程尚未完善,取证工作因涉及学科多且涵盖技术项目广,仍需不断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魏士靖.计算机网络取证分析系统[D].无锡:江南大学,2006.
[2] 李晓秋.基于特征的高性能网络入侵检测系统[D].郑州:中国信息工程大学,2003.
篇13
一.前言
我们知道,电力网在输送电能的过程中,电能损耗是十分惊人的,在这巨大的电能损耗中低压(380V/220V)配电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原因是低压配电网电压低、电流大,特别是负荷功率因数低,更加大了电能损失。若能有效降低低压配电网的线路损耗,对于提高整个电网的经济运行将具有重大意义。在进行输电线路设计时,选择导线截面的传统方法是:按导线机械强度、允许电压降和导线长期允许安全载流量等因素而定。但从节约能源的原则出发,应将“电能损耗大小”作为配电线路选择导线截面的依据之一。即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适当增大导线截面积以减少输电线路电能损耗,从而达到在不增加发电能力的情况下而增加供电能力的目的。
二.低压配电线路导线截面选择
工程设计时,离不开电气设计,而电气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环境保护和其他公众利益,成功的导线截面设计,应当是安全、合理、经济和可行的。而导线截面设计则是电气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对电气方面要求就更加严格。因此,我们在低压配电线路导线截面设计中,不仅要使导线截面有足够的安全储备,而且要限制导线截面过大造成的经济浪费,来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低压线路导线导线截面设计,一般应根据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来选择:
1.选择导线截面,首先满足发热条件这一要求,即导线通过的电流,不得超过其允许的最大安全电流。通常,当负荷电流通过导线时,由于导线具有电阻,导线发热,温度升高。当裸导线的发热温度过高时,导线接头处的氧化加剧,接触电阻增大;如果发热温度进一步升高,可能发生断线事故。当绝缘导线( 包括电缆) 的温度过高时,绝缘老化和损坏,甚至引起火灾。因此,导线应能够承受长期负荷电流所引起温升。各类导线都规定了长期允许温度和短时最高温度,从而决定了导线允许长期通过的电流和短路时的热稳定电流。选择导线截面时,应考虑计算的负荷电流不超过导线的长期载流量,导线的额定电流可以从工具书中查到。
2.为保证导线具有必要的机械强度,要求导线的截面不得太小。因为导线截面越小,其机械强度越低。低压线路的导线要经受拉力,电缆要经受拖曳。所以,规程对不同等级的线路和不同材料的导线,分别规定了最小允许截面。按机械强度选择导线的允许最小截面,可参考表一。
3.选择导线截面,还应考虑线路上的电压降和电能损耗。电压损失导线的电压降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以内。按规定,电力线路在正常情况下的电压波动不得超过正负百分之五临时供电线路可降低到百分之八。当线路有分支负荷时,如果给出负截的电功率P和送电距离L,允许的电压损失为ε,则配电导线的截面( 线路功率因数改为I) 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P为负载电功率,千瓦;
L为送电线路的距离,米;
ε为允许的相对电压损失,=;
C为系数,视导线材料,送电电压而定( 表二)
Kn为需要系数,视负载用电情况而定,其值可从一般电工手册和参考书中查到。
表二公式中的系数C值
例:距配电变压器400米处有1台电动机,功率为10千瓦,采用380伏三相四线制线路供电,电动机效率为η=0.80,COSΨ=0.85,Kn=1,要求, ε=5%应选择多少截面的铜导线?
解(1) 按导线的机械强度考虑,导线架空敷设铜绝缘导线的截面不得小于4平方毫米
(2 ) 按允许电流考虑,求出电动机工作电流( 计算电流)
从电工手册查得S=2.5平方毫米的橡皮绝缘铜线明敷时的允许电流为28 安培,可满足要求Ij=Ie
(3 ) 按允许电压降考虑,首先计算电动机自电源取得电功率
若选用铜线则C=77,Kn=1,求出导线截面为
为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可选用S=16平方毫米的BX型橡皮绝缘铜线
选择导线截面,一般来说,应考虑以上三个因素。但在具体情况下,往往有所侧重,针对哪一因素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就侧重考虑该因素。根据实践经验,低压动力线路的负荷电流较大,一般先按发热条件选择导线截面,然后验算其机械强度和电压降。低压照明线路对电压的要求较高,所以先按允许电压降来选择导线截面,然后验算其发热条件和机械强度。在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零线的允许截流量不应小于线路中的最大单相负荷和三相最大不平衡电流,并且还应满足接零保护的要求。在单相线路中,由于零线和相线都通过相同的电流,因此,零线截面应与相线截面相同。例如,对于长距离输电线路,主要考虑电压降,导线截面根据限定的电压降来确定;对于较短的配电线路,可不计算线路压降,主要考虑允许电流来选择导线截面;对于负荷较小的架空线路,一般只根据机械强度来确定导线截面。这样,选择导线截面的工作就可大大简化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低压供配电系统设计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将会为我国的低压配电节能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发展基础,为了保证用户电器的正常运转,提高我国低压配电节能能力,可以实施独立的供配电系统,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各种应急措施,比如设置应急的电源,如此,可以在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时候,保证企业的供配电能够正常进行,对企业的财产形成更强有力的保证。在进行企业的供配电设计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建筑供电要求高,供电负荷复杂的特点,要在综合考虑整个企业生产设备和功能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设计工艺,严格设计流程,在企业相关各个部门共同的配合下,加强双方的沟通,保证供配电设计能够充分满足企业各方面的需求,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促进整个企业供配电系统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平甘 陈洪波 刘凡紫外检测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会议论文],2009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
[2]吴栩 冯鹏英 高压电气设备的在线检测技术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8期
[3]张川 刘乃涛 贺福敏 李林 李成龙 高压电力设备的在线绝缘检测技术 [会议论文],2011 -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第十届年会
[4]曾晓晖 聂端 基于绝缘在线检测技术的状态维修 [期刊论文] 《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 -2005年9期
[5]陈伟球 赵吴鹏 尹忠东 周浩 张瑜 在线检测技术可行性分析 低压配电网无功负序不平衡现象的节能降损解决方案 [期刊论文]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09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