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风景园林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园林教育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最近20年来,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很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目前,高等院校从事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观赏园艺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资源环境院校的资源生态专业。这些专业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教育的理解,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水平相差各异。城市规划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相关园林内容很少,真正涉及我国园林人才培养的只有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目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育指导思想落伍
我国园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一种是受传统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禁锢,过分强调诗情画意,亭台楼阁;另一种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盲目借鉴西方园林形式,不注重实用性。
风景园林应该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艺术,通过科技力量,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该从宏观控制,再到微观设计,而不是见缝插针的创造景观。同时,要加强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社会的普及知识教育。不能一味的追求景观效果,或为了提高产值而大量求新,忽视实用性以及整体环境的景观效应。¨
(二)风景园林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多脱胎于园艺或观赏园艺专业,转为园林专业后,其课程体系大多是承袭了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林学院造园学科的课程体系,其后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广’度不够
现代园林学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似乎更像一个学科群,现代园林学专业的核心是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其设计实践至少应该包括“狭义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设计”和“行为心理景观设计”三个层面。而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仅仅停留在“狭义景观设计”即景观感受层面,由于缺乏其他层面的设计实践,致使现有的园林专业口径过窄,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2.“深”度不足
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看上去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规划类课程,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学,在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学方式原始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领域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现有课程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估计和准备,唯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只停留在将计算机作为表现工具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真正的辅助设计水平。美国哈佛的LA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利用信息技术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为园林设计作辅助的相关课程,我们的教学方式呈现相对落后态势。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在制图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方面。
制图是园林教育重要的一环,包括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两个方面。手工制图是计算机制图的基础,而计算机制图又是今后工作和从事复杂设计不可或缺的技能。所以,二者要并重。制图技能培训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每个环节,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制图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而已。
园林专业知识信息容量大,实践性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平面、文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像CAD绘制平面或建模、用3DMAX渲染,用Photoshop环境合成、AuthorWare进行后期艺术合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甚至有些教职员工对这些多媒体还不熟悉。
二、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专业,在国际教育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设立的,这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对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景观工程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正经历着最重大的变革。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设计主题有:居住区、商住发展、公司厂房和机构部门、校园、度假旅游胜地、公园、城市广场、交通网络和滨水区域发展等内容。
该专业应学习艺术、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场址分析、土地规划过程、生态分析,以及影响设计过程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的问题。该学科理论建立在人文学科和生态学分析之上,其艺术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其伦理是关爱土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为培养未来负责环境设计的领头人,学生要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等三个学科的交叉中受益,并在课程中求得深入全面发展。这些课程有:人类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比较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森林资源学、地理学、地质学、房屋供给与消费者经济学、哲学、社会服务学和社会学等。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国际化
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主要可以借鉴美国哈佛LA的教育作法。现代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综合的学科,它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整个体系分为三大体系,即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体系再设置若干相应课程(分门类、分层次)。转中国-与国际接轨是指课程设置应完全把握现代园林的内涵,符合现代园林的发展。主要增设以下方面的课程:
1.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
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大到整个大地资源,增设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是园林学科和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地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的规划。相关课程设置有:景观于区域规划水文学、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环境、景观生态专题、景观分析与评估、景观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行为心理景观规划方面课程
“以人为本”的现代景观规划需要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层面的内容。这类课程有:户外游憩设计、游戏及娱乐规划、旅游策划规划、景观行为学、景观与文化专题等。
3.其他课程
理论修养类课程:建筑史、中国历史文化专题等;工程实践类:建筑技术、景观技术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CALD、地理信息系统GIS、景观遥感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著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教育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当然,传统的园林创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比较适于小型私人园林的创造,不善于处理大片平地,不适于大面积的规划等等。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没有这种本领,从秦汉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我们看见的仍然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和方法。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自然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例如,建筑对风向的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与美观。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如可选择河流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另外,风水学中符合医学科学的内容也很多。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符合人们对于光照的需要,配合“坐北朝南”进行采光。
篇2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篇3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138-02
1 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将风景园林专业定为一级学科专业,这标志着风景园林学科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1]。由于各类学校办学层次、办学历史、学科背景以及地域影响等因素不同,出现了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多数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要。要进行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必须随之进行改革,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必然[2],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为目标来进行。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是一所三本院校,生源质量较重点大学和二本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培养出能为地方风景园林行业做出贡献的合格毕业生,就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因此,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根据所处的地域、教学条件,重新修订了原有的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发扬专业优势,与园林行业对人才需求接轨,将人才培养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2013年起进行“3+l”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从2013年开始,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修订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进行系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最后一年去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学习。
2.2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
目前,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在吉林省开设较晚,园林行业急需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园林市场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充分发挥“3+1”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成为复合型人才。学生可将理论知识融入园林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可以在一年的园林实践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经验,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完善的实践能力于一身。“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优化课程设置
3.1.1 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还要着重提升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工作,成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基于此目标,提出了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1.2 优化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需要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融合和支撑[3]。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性”、“复合性”、“设计性”的特点。因为“3+1”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前三年把全部课程讲授完毕,笔者结合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次讨论与研究,科学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如:将原来培养方案中的《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与开发》等与园林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删减下去,将其学时增加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等与学生就业相关的核心课程中。又如:把《测量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设置,《测量学》实验改为独立设置的课程。这样,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了设计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从而建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
3.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3.2.1 增加实验、实习的实践教学比重
在构建实验、实习课程体系时,打破过去传统的实验、实习教学模式,增加了一些实验课的学时数。如《测量学》的实验课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到24学时,《测量学》、《园林树木学》教学实习周数由原来的一周分别增加为两周。通过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提升了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等能力。在实验考核上,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的项目,增强学生动手、亲身参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3.2.2 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
该校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了“吉林省中辰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中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长春钰霖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12个能够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
在本科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前,首先利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然后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专业课学习情况将其分成参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或园林工程实习两部分;再结合实习公司的用人岗位,分配学生去不同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如有的学生手绘和电脑绘图能力强就分配他们去以设计为主的园林公司;有的学生想去施工为主的园林公司,就分配他们去这样的园林公司进行毕业实习。
学生在实习期间,结合实习单位的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校内导师和实习单位的导师共同指导,提高设计(论文)的质量。学校规定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给每个参加实习的学生做实习鉴定,只有实习合格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并积极参加毕业实习。
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一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一些在实习期间表现好的学生能够被园林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通过毕业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解决了一些学生的就业问题。
3.2.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组织学生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创新精神、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4 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总结“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由于校内的实验、教学实习及校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实践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在园林公司由具有专业经验的技术员现场指导,使学生的园林施工能力、设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用人单位一致评价“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如2013级的学生在刚刚参加3个月的毕业实习后,已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
4.2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效果明显
结合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创新创业竞赛,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近年来,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多项,如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分别取得吉林省级竞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国家级竞赛三等奖一项。
4.3 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长春大学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学校工作的,缺乏园林生产实践经验。学校支持青年教师深入园林生产第一线,安排青年教师去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参加园林公司生产与管理等活动。在实践中,把园林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能力。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青年教师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有助于对教材上生产实践方面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风景园林专业的一名青年教师在2015年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中,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青年教师通过在园林公司的实践,更加了解企业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在今后课程讲授中能够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进行讲授,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我校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4 探索科研方向,促进企业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等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园林企业提高工程及管理的效益。教师在解决园林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可以探索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申报,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大四学生经过一年的生产实践锻炼,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一些学生已经成为今后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校外实习基地可直接把毕业生留下工作,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又为企业输送了专业人才。
5 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能适应园林人才市场需求,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提升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同时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获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学校、企业和社会来说也能够满足各自的需求[4]。
参考文献:
[1]华 颖,程泊淞,边亚光.风景园林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山西建筑,2013(3).
篇5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
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最早由吴良墉与汪菊渊先生联合创办,发展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尽管专业的发展过程历尽艰辛与曲折,但对于整个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而言,可谓是取得了开创性的成绩。
风景园林教育中指出,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作作品的能力川。基于此目标,很多院校纷纷开展了教学改革,做出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但是,在新的社会及学科发展背景下,专业教学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巫需解决的新问题。在进一步的深人教学改革中,必须尽快顺应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考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的运动在相互联系中不断
发展,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也没有孤立存在的学科与专业。基于各院校教学改革的现状,笔者提出在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培养新时期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风景园林学生应具有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学上的联合与协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主要从课程、学科、院校3个层面来探索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现阶段专业教学的改革。
(一)加强课程街接
目前,很多院校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进行了改革与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在不断完善,学生的横向知识面域在拓展,但是对于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运用考虑有所欠缺。在调整与完善课程整体的同时,作为其中的组成分支,课程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整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各专业课程一般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将其它相关课程作为教学体系的一部分融人自己的课程教学中,课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与沟通。学生学到的知识来源于各门单独课程,很难将各课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与灵活运用,未能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主要专业课程与交叉学科课程两种性质的课程教学方式上来进行衔接(图1)。
1.主要专业课程
对于风景园林学生而言,主要专业课程传授的是大学期间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知识。每一门课程都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分支,相互的沟通与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课程内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横向联合,将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进行纵向渗透,适当增加部分综合教学,实现各种课程独立知识的相互叠加与融合,这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北京林业大学,在新实施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通过每学期开设一周的综合Studio作为课程衔接方式,对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了优化。另外,浙江林学院的园林类专业2010年开始实行专业综合实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跨课程的联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交叉学科课程
风景园林专业领域的范畴在扩大,解决专业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各院校纷纷开设跨学科的课程,作为对专业知识的有效补充。就知识层面来讲,这些课程往往与园林规划设计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与知识体系,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由于主要专业课程的课时量较大,课外专研交叉学科知识的时间有限,通过选修课完全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聘请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担任的部分选修课,作为开设在风景园林专业下的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变化。因此,即便是一门独立的跨学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导向,找到与风景园林专业的结合点,向着“园林化”的方向来进行教学,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更综合地思考与处理专业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学科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学科领域的研究向着各专业分支在深人发展,高校也正在为培养各个学科与方向的专业人才而努力。但与此同时,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综合,越来越复杂,仅靠单独的某一学科的人才是难以胜任的。现代社会更强调学科联合与知识综合,在深人各专业研究的基础上,将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从局部走向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也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趋势。 风景园林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环境科学与人文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型学科,涉及建筑、规划、环境、自然、生态、艺术、文化、地理、林学等相关知识背景。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在处理专业问题时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必然性。近年来,在专业实践项目中,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完成一项任务的现象比较常见。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也必须具备领导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来一起解决现代风景园林专业所面临的综合问题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一起参与完成一个综合作业或实践课题的现象并不常见,教学中的实战机会也很少。
某一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性,离不开各学科的相互联合与紧密协作。风景园林专业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风景园林相关学科的教师与学生深层次的交流,利用各自的专业特长进行教学合作。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学科不断分化的当今社会,以培养具有专业综合能力的人才为教学目标。在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跨专业共同合作的机会。如: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协同相关学科的学生共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平台,有效促进了相关学科的融合。
另外,风景园林专业在不同院校的特色背景优势,对形成专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科的交流包括校内各专业的结合,如开设在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建筑专业与园林专业学生进行部分联合教学,也包括与校外各专业在教学上的联合与协作,共同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人居环境间题。
(三)促进院校联合
目前,部分风景园林专业院校与国外相关专业的高校有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上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聘请外教讲授专业课程或专题讲座、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计划以及短期的联合设计等多种合作模式,这对专业教学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与促进。但是,国内高校间此类教学活动的组织却并不常见,主要的教学交流也是以专题讲座为主。与国外高校的联合教学相比,无论是从经费方面,还是从文化、交通等其他方面考虑,国内高校的联合具有更高的可行性。2007年,国内6所高校的建筑专业进行了联合毕业设计,对国内建筑专业的联合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也对国内尝试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联合教学提供了借鉴。
不同背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相互交流,不仅能够发挥各自的特色、展示各自的优势,更能发现各自的不足,对相同问题产生不同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途径,并在差异中达到共同的提升。高校间的联合教学,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于专业院校的不同背景,在促进院校合作方面可以分为两大类。
1.相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联合
相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上较相似,如国内林业类院校开设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都较接近。因此,同类院校背景的专业交流,对促进各院校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水平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2.不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联合
目前国内的风景园林专业分别开设在建筑、农林、艺术等不同的院校背景中,在教学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整个风景园林教学的大发展。
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地域分为3类:包括区域联合、全国联合、国际联合(图2)。
区域联合:以地区为单位,将各个区域内的专业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加强各院校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同一区域内,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背景差异相对较大,专业教师各有所长,教学也各有特色,再加上高校间距离相对较近的因素,可以频繁开展各种教学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全国联合:目前,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全国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联合,对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风景园林教育年会的举办对各院校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目前的交流,仅停留在教师层面且不够深入,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很少。张晋石曾提出通过举办全国性的毕业设计竞赛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这为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学的交流应该从学院领导一教师一学生,在不同层面开展交流与沟通,从而促进新时期风景园林教育的健康发展。
篇6
一、制定背景
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1-2],这不仅契合了当前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复合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表现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化,另一方面指其将所学知识或原理直接用于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2]。风景园林专业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其知识体系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这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纲,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3]。在当前国家生态环境战略决策的背景下,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形势较好,农林、建筑、艺术、师范等院校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结合各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形成特色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4]。因此,风景园林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可追溯到1951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创办的造园专业[5]。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学、景观设计等专业近250所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2015底统计)。2011年风景园林学获教育部新增一级学科,2012年教育部正式设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6],这标志着该人专业教育培养事业凝聚了共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广西大学园林教育始于1994年园林专科,1999年升为当时广西区内唯一的园林本科,2006年获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建设试点
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2015年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生。经过20余年的办学积淀,依靠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形成了以林业为背景,园林植物资源及利用为优势,生态、工程、设计、管理并举的学科特点。
文章基于学校关于制定2015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任务,依托学科特点,在广泛调研和多年园林专业培养的基础上,参考《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制定和研究,以供同行参考。
二、制定过程
(一)制定原则
学校确定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的办学思想,并为2015版培养计划提出了准确定位、彰显特色、校企合作、全程互动的基本原则。从中不难看出,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是我校办学的核心,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核心。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不仅课程设置、教学和实践要走向社会,教师与学生也要面向社会;同时,企事业单位也需要走进专业,走入课堂。校际间、校企间、师生间、员工间呈现出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互动是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也是以获取学分为主的传统封闭型课程体系向以获得技能为主的现代开放式课程体系转变,这必然要求相关课程设置做大量、全面的改革。
根据上述制定原则,学校对本次培养计划编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一是学时和学分上要求培养计划课内总学时数不超过2 700学时,每18学时(含理论教学和以学时计算的实验教学)计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每周1学分,劳动每周0.5学分;二是在课程体系上要求必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三是理工农类本科专业实践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企业培养的学分(学时)数达到15%,选修课占课内学分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课程设置是培养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风景园林的综合性特点,需要开设的课程众多,总学时数的限定和相关学分比例的规定为本次课程计划安排带来不小难度,借鉴已有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就成了首选。
(二)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对于培养理念的明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一方面,专业定位需要与市场结合。随着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战略决策,受过高等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才社会需求旺盛,而广西区内培养风景园林本科人才的高校仅有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因此,通过确定综合、全面的教育培养思路既区别于区内其它高校,也符合社会对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定位还需有别于已有园林专业。在对国内高校同时开设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的调研分析得出,风景园林专业更偏重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综上所述,本专业定位确定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系统掌握园林植物科学知识,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管理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理念
风景园林专业服务于人居环境领域,具有工科性质且独立于其它工学门类,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会经历入门认知、基础学习、专业掌握、技能创新几个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多层次和专业化的特点。这要求教育培养必须满足认知过程,在全程互动模式下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形成德育先行、技能主导,知行与践行相互联系与统一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理念,为培养掌握系统的风景园林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奠定基础。
三、制定结果
经过园林系多次讨论,学院审核最终确定培养方案,专业名称为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要求需修完不少于188个学分(表1),包括通识必修课42.5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47学分、学科基础选修课14学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实践必修(含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6.5学分、实践选修2学分。
在学时与学分数统计上,培养计划总学时数为3412,其中必修课学时数为2674,选修课学时数为738,课内学时(包括理论教学、课内实践和随课实验)数为2476,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学时数为252。另外,专业实践学分(包括课内实践、随课实验、独立实验教学和集中实践)77.5,占总学分的41.22%;企业培养学分32.5,占总学分的17.29%;选修课学分41,占课内学分的29.82%,均满足学校的相关规定,尤其强调了实践教学重要性,见表2。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保留园林专业一些传统特色课程之外,还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和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如生态规划、遗产地保护与规划、地景资源及规划、乡村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3S”技术等。另外,整合学院生态学优势学科,开设了由外籍教师主讲的生态与保护前沿双语课程。
四、制定总结
(一)专注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与管理,在工程教育中较流行的培养模式为CDIO,代表了工程项目中“构思―设计―实验―运作”的四个层面,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EIP-CDIO[7],即在上述四点上加入“道德”、“诚信”和“素质”。由于上述模式未能完全代表风景园林综合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复合应用型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提出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运用(Plant):掌握园林植物学、风景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苗木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识别华南地区常见园林植物并熟练运用于植物造景和栽培繁育的能力;(2)工程管理(Engineer):熟悉我国地景资源管理、“3S”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工程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3)规划设计(Design):掌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环境生态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高的手工和计算机图面表现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4)综合表达(Expression):掌握一门外语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撰写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科学研究(Science):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知识、信息处理,并能够运用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EDES英文译为“足”,PEDES模式可称为大足培养模式。风景园林是关于土地及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在景观营建的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的完成,因而形成足下之美和足下文化的大足培养模式与风景园林本质契合。PEDES培养模式一方面体现于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以强化。
(二)构建5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风景园林涵括理、工、农、艺术、管理5大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根据课程性质,确定了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经济管理5大模块,进而形成相应的5类专业课程模块(图1)。模块构建有效减少了学生选课学习的盲目性,有助于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深入对某一模块的选课学习,还有利于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差异化择业和就业奠定基础。
(三)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和提高就业率,也有利于企业贮备人才和提高知名度,还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是一个校、企、生三赢的策略。通过与行业内数十家知名设计院所、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聘请企业导师,从而把学生推向社会,让企业走到课堂,提升了专业活力。在制定企业培养计划中,按照风景园林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程实践和研究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合作模式包括校内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承担校内课堂教学的企业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持续一个学期兼职授课存在困难,这要求对课程计划安排进行改革。
1.优化课程学分,让企业走进课堂
达到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为188学分,该学分是在园林专业培养计划基础上,依照学校关于课内学时和实践学时要求,同时考虑学生大学四年学习负担而确定。除去通识课和公共课之外,本专业共设88门专业课程(含集中实践课),共159个学分,平均1.81学分/课(图2)。除创新实验4学分和毕业论文13学分之外,所有课程均不超3学分,整体呈多门数、少学分的特点。小而多的课程体系满足生态多样性原则,顺应“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育变革[8],也能减少多学分课程的高权重属性,成绩汇总还能更好地评价学生专业学习水平。
风景园林专业学科涉及面广,导致多知识点、多学时、多学分的课程较多,如都在一个学期完成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效果不好,也会让教师整个学期束缚于教学而无法兼顾科研和学术交流,还让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难以真正走入课堂教学。因此,把部分课程分解为两到多门,实现
理论与实践相对独立,从而增加课程数量,减少每门课程学分数。这不仅丰富了学生视野,也为课程走精品、特色之路奠定基础。如规划设计类必修课程贯穿第2-6学期(表3),让学生获得较为持久的技能训练;独立设置的实验必修课程为企业导师在较短时间内参与教学提供便利。
(四)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符合认知过程
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调整过程,既要考虑课程知识体系的先后衔接,还要考虑考试和考查课程门数的安排情况;既要满足每学期开设课程数与学分数均衡,还要考虑每学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协调;既要考虑专业教师全年均有课程安排及特殊要求,还要考虑季节对课程安排的影响等。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先完成制图类、美术类、植物类等课程的学习;风景园林树木学需安排在春季以便更好的识别观赏特征;选修课应分配到每个学期保证学生都有课可选,且不会出现低年级多选课到高年级少选课的不合理现象。
因第8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学分不够的补选阶段,无具体课程安排,所以根据1―7学期课程学分、门数等相关指标统计绘制图3。从总学分数(含全部选修课学分)来看,1―6学期所修学分在27~29之间,按20周/学期、最低40学时/周计算,理论上13周左右可以完成1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不是所有选修课都选,整个学期课程的时间安排游刃有余;从必、选修学分上看,必修学分呈先稳定再逐步下降,选修学分与之相反,二都互补;从课程门数上看,除第1和第7学期课程门数为13外,其它几个学期课程门数在16―18之间,相对均衡;从考试考查课门数上看,考试课程门数呈先增后降至第7学期为0,考查课程门数从第1学期的8门稳步增至第7学期的13门。这些不仅保证了某学期不会出现无课可上或课程任务过于繁重的问题,也符合学生对专业认知从兴趣到了解再到熟练应用的心理过程。另外,第7学期安排课程总学分仅为22.5,必修课程较少,且大部分为考查类选修课,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准备求职就业、各类考试和考研升学等。
五、讨论
(一)毕业总学分的优化与降低
我校93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在本轮培养计划制定的毕业学分最低为176、最高为192,风景园林专业的188学分排在42名,处中等偏上的位置。随着当前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点[9],有必要在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并适当降低毕业总学分数。
(二)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安全问题
实践教学在培养计划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实践无法在校园或者实验室内完成,且部分实践需分散进行,然而学生需走出校外参与实践,必然面临个人、财产、意外事故等诸多安全性问题。是否因为安全风险过大就放弃校外实践?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实践各环节怎么操作是安全的、安全规范措施应该怎么制定、合作企事业如何确定等都需要长期探索。
(三)创新实践课程的实施
我校统一确定了4学分的创新实践课,该课程由“科研学分”、“学科竞赛学分”、“技能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和“创业实践学分”5部分若干子项构成。学生只要完成5项中的某一方面就可获得课程学分,因此学生获得学分的途径很多。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学生拿到驾驶执照就可获得学分,然而获取这样的创新学分并不能达到专业创新的目的。因此,强化学术科研和设计竞赛,确定多项的综合考评,区别制定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显得格外重要。
(四)专业能力的评估
培养方案提出的5大专业课程模块,兼顾了课程学习、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个性化。通过对每个模块赋予权重值,模块内课程的量化考核可作为用人单位评估学生专业能力使用,也可为校际同专业培养的横向比较提供基础,但如何量化和权重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本次培养计划的制定以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宗旨,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优化组合,难免存在不足,希望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完善,为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事业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杨志坚. 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海燕, 吴风庆.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解析[J]. 教育探索, 2008(2):78-79.
[3]邸馗, 滕超. 对21世纪本科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2(2):47-49.
[4]张鸣放. 关于应用型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若干问题[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26-29.
[5]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园林, 2008(1):1-5.
[6]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篇7
1.植被设置对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在植物种植过程中 ,一些小环境对植物施工也有一定影响,如建筑物的朝向、地形的特殊地带等[1]。这些地带在园林设计图中可能表达的不是很清楚,施工员要与设计员共同协商修改方案,有的施工员仅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营造,往往选择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如种植一些边缘树种,有可能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2)在施工的时候,市场也往往会成为某种影响因素,如旺季时植物资源匮乏;雨天时没有卖家起树挖草皮;在冬季买不到或者是只有在很远的地方才能买得到的材料,就需要施工人员对方案进行改动,施工时选用现有的材料或者与原材料相近的材料。
(2)园林绿化项目提交设计单位设计时,一些设计人员没有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别、树木的适生密度、各地植物群落的差异等进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生搬硬套,盲目设计,使植物不能适应当地条件,造成死亡,或者是养护投入巨大,带来沉重的负担。此外,如将适生于杭州、天台等地生长的树种广玉兰、雪松等设计到温岭、玉环海岛种植,造成广玉兰(浅根)、雪松(大冠幅)常年受劲风袭击倒伏。设计不当,盲目选择树种,不但影响园林植物正常生长,造成园林景观面目全非,而且对园林施工造成一定影响,有时甚至延误工期。
2.地形地貌对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园林地貌在满足使用和景观需要的同时,必须使其符合园林施工的要求。如山高与坡度的关系、各类园林广场的排水坡度、水岸坡度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等问题,都需要严格地推敲,以免发生如陆地内涝、水面泛溢或枯竭、岸坡崩坍等工程事故。切不可不顾后果,执意要求景观效果[2]。
(2)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地形地貌的设计过于简单化和盲目化等问题。有的设计不因地制宜,只按个人的意愿和想象设计,施工时地形与周围的环境差距甚远;有的则不对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和改造,觉得自然的才是最好的,却忽略了具有起伏变化的园林地形对园林工程景观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结合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的要求[3]。
3.施工色彩及图案设计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铺装对园林施工的影响
在园林铺装施工中,铺装图案并非越大越好,铺装图案的尺度与场地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大面积铺装应使用大尺度的图案,若铺装图案较小则会显得琐碎。铺装材料的尺寸也影响其使用效果。通常尺寸的大小在美感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有时小尺寸材料铺装形成的肌理效果或拼缝图案往往能产生更多的形式趣味,或者利用小尺寸的铺装材料组合成大图案,也可与大空间取得比例上的协调[4]。
(2)建筑小品设计不当对园林施工的影响
在园林设计中,园林小品对整个景观的营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然而很多小品没有很好的立意,或摆放位置不恰当,使之在整个园林景观中可有可无,忽略了园林小品应具有的性质。从装饰性来看,有的小品好看不实用,实用性和装饰性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致使一个设计不当的园林小品可能会影响部分甚至整个园林景观效果。
(3)色彩设计的影响
在铺装中,铺装的色彩一般选择沉着、大气的色彩,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其中中间色彩和环境的统一是极为关键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地面铺装的色彩与周围环境包括建筑、小品的色调相协调,而且要注意铺装的色彩不能过于鲜艳富丽,否则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甚至造成混乱的气氛。同时使用色彩时要保证不会对视觉产生过强的刺激,使行人在上面行走时有舒适感和安全感。
4.施工要求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工期就是从开工到竣工完全按照日历天数计算,不扣除停工日数。在施工过程中,甲方如要求的竣工工期为20 个日历天 ,但是按正常进度算下来远远大于 20 d 的情况下,就可以把园林植物配置设计中一些无关紧要的要素去掉或者稍微进行改动,使施工变的更容易,就不会延误工期。甲方一般是指提出目标的一方,在合同拟订过程中主要提出要实现什么目标。合同中双方平等主体代称,方便在下文表述时使用简称。在合同过程中,甲方主要是监督乙方是否完全按照要求提供满足自身需求的东西。在合同执行结束后,甲方一般需要付出资金或者其他资源,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东西。
(2)施工开始后,甲方每周至少有3d的时间或者每天到施工现场处理施工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期间不免有整改。施工的园林建筑材料进场后,需经过甲方的主管工程师到现场检验,合格后方可以使用。在施工过程中,广场等的道路铺装、卵石施工、草坪铺装等均需由施工方作出样板,而甲方则根据经济和其他等方案做出整改。
5.环境因素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自然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在园林施工中,天气对植物的影响最大,而对于潮湿多雨的天气,经常出现暴雨或连续阴雨。以最常见的马蹄金草坪为例,刚铺上的草坪往往会因为长期被雨水浸泡而发烂、发臭;气温过高,刚铺上的草坪便会被烤干,影响成活率。
(2)自然因素对工期的影响
自然条件因素主要是气候条件、地理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具体包括地震、洪涝、干旱、严寒、虫灾、台风等方面的因素。因为园林工程大都是户外施工,一遇天气变化就会影响施工的质量或进程,对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极为不利。
本文从施工材料、地形地貌、环境因素等方面出发,深入分析和探讨了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明确了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为我国风景园林的施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颜路平,肖焕 .高校校园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2009(7).
[2] 饶信义.浅谈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关系的协调[J]. 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4(09).
篇8
风景园林是美化城市的重要组成,我们在设计上不但结合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优点而且在其功能上取得突破。古代园林注重意境,更侧重于它的美观,而现代园林将其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在一起,在给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为城市的绿化作出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促使人们释放工作压力,引导人们积极健康的生活[1]。
2风景园林的重要性
风景园林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美感的冲击,更多地为我们周边的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整体是围绕原有的自然环境而设计的,将人工环境巧妙地结合进去,从而将风景园林的功能扩大化。风景园林内的植物能够吸收汽车尾气以及有毒物质,使得空气得以净化,不仅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浓度还获取了植物的生长所必须的原材料。好的风景园林设计不单单是花花草草的拼接,而是科学合理的建造一个物种繁多,相互促进生长的自然生态系统,将资源再生化,减少资源的浪费[2]。因此,园林风景在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的存在减轻了我们保护自然的负担。
3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及其改进方案
3.1设计方面
我国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风景园林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我们并不熟练建设技术,在制定设计方案上会产生很大的问题,比如,利用现有的资源对风景园林进行过度的装饰,导致它失去了原有的灵动性。在艺术设计上,对于植物的颜色不能把控,太过丰富的颜色容易让我们产生视觉疲劳,并且让人们感到烦躁不安。在植物的布局上面的设计,我们还不能很好的了解各种植物所具备的造景效果,因此,在风景园林施工前期我们需要聘请专业的设计人才对地方进行考察,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来设计一科学合理的方案。
3.2建设人员方面
由于风景园林还不为大家所熟悉,我们的建设人员所参与的风景园林施工项目机会并不是很多。我们的建设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风景园林的内涵。在施工前期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加强他们的建设意识,并向他们阐述现代风景园林与古代园林的相同和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向他们传递绿色施工的理念,要做到不过度加入人为景观,尽可能的不去破坏自然美景,而是在其基础上发现不足,进而采用现有的技术去弥补,做到“天人合一”[3]。另一方面,我们要提升建设人员的自身素质,在当代社会人们会受到很多方面的诱惑,不顾一切的抛弃自己的原则,为了利益而偷工减料,这大大损害了我们的社会利益。所以相关的质量检测人员要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做好质量关,不能纵容这种行为的滋生。
3.3管理制度方面
就目前而言,我们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制度上面还存在不少漏洞。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质量检测标准系统,这就对工程检测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在质检这一关上有所松懈。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首选解决方案是在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建议下制定合理的法定法规。比如,制定一个风景园林规模大小的衡量标准,并按不同大小的规模对植株数量、种植密度等进行规范,使得风景园林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有利于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3.4工程管理方面
相对于建筑施工而言,我们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是陌生的,首先,作为一个监理工程师应当熟悉整个施工的流程,并在施工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罗列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在材料的选购上,要明确选购的数量、种类,并在资金方面做好合理的分配。施工过程中,要时刻动态的检测园林建造,及时发现设计漏洞,并组织相关人员讨论解决方案。对于建设工人要一再强调绿色施工的理念,减少他们对原材料的浪费,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核污染。施工后期,监理工程师要做好质量的检测,植物生长的条件进行分析,根据生物学排除植物竞争生长的可能,对种植密度做好严格的审查,确保每一颗植株都能健康成长。再对园林整体的艺术效果进行评估,对园林进行价值的估计,看是否存在浪费资金的问题。最后,对风景园林施工做义工总结性的报告,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记录,为下一次施工提供经验。
3.5风景园林的养护工作方面
风景园林施工结束后,我国对风景园林的养护工作有所松懈。一些园林杂草丛生不仅在美观度上进行了破坏,更不利于一个良好的生态园林发展,没有良好的养护工作,一个再好的风景园林都只是一瞬间的美丽,那么风景园林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就好比我们给头发做了一个完美的造型,不懂得护理的人只能拥有一瞬的美丽,而懂得护理的人可以保持很久。同样的道理,在风景园林上我们需要聘请专业的定期养护工人,对杂草进行拔出,以免土壤营养的流失,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对于枝叶茂盛的植株进行修剪,以免挡住矮小植株的阳光,不利于小植株的光合作用。定期的施肥,改善风景园林的土壤肥沃程度,保证植物所需的无机盐和其他矿物元素。
3.6资源使用方面
风景园林建造中,普遍存在过度装饰园林,失去了风景园林本身的自然风光,而且造成了资源大大的浪费。因此,我们在设计上引进了减量设计,既保持了自然环境的美,又缓解了浪费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高效节能型材料,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还降低了施工成本。对于清洁能源也要加以利用,在植株的灌溉上,我们可以收集雨水和污水,采用简易净化装置过滤,再次使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也保证植物所需要的水分,一举多得。
3.7植株质量和土壤条件
对于植株苗我们要选用根系发达,长势良好的植株,并进行适当的修剪,这样才有利于后期风景园林景观的发展。对于难以成活的植株种类进行重点栽培,了解其生长习性,提高其成活率。对于园林土壤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处理,比如在酸碱度上根据植株需要的环境条件来改变,增加土壤的有机物,增加其松软度,有利于前期根部的有氧呼吸,利于植株生长。
4结语
风景园林是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把握好目前所存在的漏洞。在技术方面努力提升,主动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园林技术,熟悉整个风景园林的施工流程。在资源的使用上,我们要坚决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政策,杜绝一切破坏和浪费行为。对于人员的管理上,加强风景园林建造理念的宣传,将其广泛化,提升自身的素质,严格检查工程质量检测。只有我们努力的去学习,才能将风景园林建设越做越好,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空气越来越清新。
参考文献
[1]王艳霞.从不同阶段实现园林设计与施工的结合[J].中国园艺文摘,2011(2):16.
篇9
秦岭,东起河南伏牛山,西至甘肃岷江,北临渭河,南界汉水,东西长达500 km,南北宽约140—200 km,总面积76500 km2。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 m)位于秦岭山脉中段,是我国大陆东部地区第一高峰。秦岭主脊东西段有所差别,西段平均海拔较高,一般为2000—3000m,东段则较低,一般都在2000 m以下。该区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尤其在夏季,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 mm。是我国南北最重要的地质分界线,也是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和中国一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交汇地带。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国际上最高级别的专业博览会,自1960年在荷兰鹿特丹的举办,迄今有29届.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为主题,以植物为主体,世界化园林建筑为背景,旨在展示人类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创意,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 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秦岭园工程就是要将大秦岭的特色展示到小园景之中。该项目位于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中央的小终南山南坡,区内地形变化较大,相对高差约34m。如何把它打造成一个展示秦岭自然山水、珍稀动物、特色植物的山水园林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植物配置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灵魂,植物知识是一个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备的知识结构。绿化规划设计中我极力倡导回归自然的植物种植设计。为此我们多次修改方案,将最初的大叶黄杨、金叶女贞为主的块图案式设计作了颠覆性修改,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 ,如对土壤、气候的基本要求,以及植物的物候期,种植大果青扦、山白树等国家濒危植物 ,用秦岭杜鹃、秦岭花楸服务于构建空间。尽量保留现状树种,强调植物品种搭配多样化及合理化。因此我们的绿化设计充分体现了 “山水人文之胜”、“珍稀植物之茂”设计要求。
同时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中作者又体会到风景园林设计应充分的表达生态学原理生态学原理有一种说法,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是在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中达到的。在规划设计中,就面临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恢复、土地 的多功能使 用、交通体系的畅通、抗灾系统的稳定以及民 俗文化的传承等等对立因素。秦岭园中地势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平地和坡谷,两种形态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空间和生态环境 。地形产生的生态效应主要是太阳辐射和气流两因素作 用的结果。不同朝向、不同坡度的坡地享受的日照长短和强度都有所不同。因此 ,在向光的植物物背光的坡面土壤湿润,我们以种植菌类植物为主。 植物群落的构建就充分考虑植物间的相生相克影响。比如,百合和玫瑰种在一起可以延长二者的花期;山茶花和山茶子种在一起可以明显减少霉病;松树、杨树和锦鸡儿的组合也能促进生长。正是这些生态学知识的充分利用,秦岭园的植物群落设计大大减少了人工养护的力度。
秦岭植物在世园会秦岭园实践中应用的意义
1、彰显风景园林植物的地域特色
秦岭有着如此众多的植物种类和特有植物,是西安风景园林建设的宝库。特有植物因其分布地域与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风景园林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实践中,由于地理气候的相似性,使得各地植物配置趋于雷同。如果能从本地区特有的植物区系中筛选独有的观赏植物品种,便能鲜明地反映本地地理与文化特征。
2、提高风景园林植物的多样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存在必然的交叉。风景园林师若能从植物学家、林学家、生态学家提供的秦岭植物名录以及各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分布规律和生态习性等资料中筛选出适合于各种不同园林建设风格的优良物种,便可大大丰富西安市风景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不仅使风景园林反映当地的气候、地理特点,而且可彰显形式多样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进而提高城市生态功能的多样性。
3、有利于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繁育
在秦岭植物区系中,国家二类保护植物有11种。其分布环境狭窄,是珍贵的植物资源。如果通过风景园林手法为其在公园、植物园或环境相似的区域提供移植空间,加之精心养护,可以使一些濒危植物得到较好的保护与繁育。
4、秦岭植物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主要应用形式
西安南距秦岭仅25km,气候条件基本相似,受秦岭影响温差较小、降水量基本一致,空气质量随着大气治理,全年良好天气已连续达到300d以上。现代科技为秦岭植物下山,提供了适宜生长的立地条件与技术支持。秦岭植物在全市园林绿化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如以油松为主,白皮松、云杉、杉木、华山松为辅的常绿针叶乔木在世园会的应用。为园区冬天增添了绿色,又使松柏科植物特有的高大、古朴、厚重、苍劲、气质在这座古城得到完美展示,映衬出西安这座有着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特色。秦岭紫斑牡丹、秋海棠、山丹花、山梅花广泛栽种,与西安古城古建筑和几千年人文历史交相辉映。
此外,秦岭植物在西安园林绿化实践中的应用多种多样。
一是配合园林绿化工程引种。设计人员在秦岭园区的前广场广场正面与东西两侧,选用秦岭北坡的油松全冠移植、自然排列,既提升了整个广场的绿量,又使苍翠、飘逸、俊隽的油松气势正好映托了中央地带革命亭的巍峨庄重,勾勒出一幅意境深邃的水墨丹青画面。二是引进观花植物进行培育。选用花型特别、色泽艳丽、树形美观的观花植物丰富苗圃品种。如秦岭铁线莲、秦岭蔷薇、胡枝子、紫丁香、望春玉兰等。其中太白杜鹃花色鲜艳、十分娟秀,在西安地区易成活。秦岭连翘枝条拱形开展、婀娜多姿,早春时节先花后叶满身金黄,是不可多得的观花品种。该花既可孤植又可丛植、片植。三是引进观果植物,进一步丰富风景园林植物。如山桃、樱桃、枸杞、火棘等。火棘在秦岭分布较广、适应性强、耐瘠薄、成活率高,可粗放式组合配植,经过细致修剪,还是不可多得的园林艺术精品。初夏白花繁密,入秋果红似火,越冬时留驻枝头上的点点红果,在雪卧丛枝的映衬下闪亮夺目,别有情趣。陕西山楂则来自秦岭北坡山中,对环境条件没有过分挑剔,其树形招人喜爱,是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园林花果两用的观赏树种。四是对秦岭特有珍稀种的特殊应用,本着迁地保护的原则,珍稀濒危种只在特殊庭院、公园使用。陕西地标性植物的范本。五是竹类植物的引种为风景园林增添许许淡雅清风。尽管西安园林中有使用竹类的记载,但品种稀少、效果欠佳。罗梦、陈等人着重从竹类植物生存环境与适生立地条件入手进行引种。如毛竹在西安生长良好,高度可达8m,而刚竹、紫竹、淡竹、金镶玉竹等由于耐寒性强,更是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西安风景园林的当家植物。
全面综合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我国的国策,西安和秦岭地理便利、气候相似,为秦岭植物走出大山提供着诸多有利条件。秦岭植物的应用应继续坚持选观赏性好、适应性强、易成活的品种。合理有序地开将为我国城市风景园林实践提供宝贵的植物资源。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岭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杜。1974.
[2] 牛春山.陕西省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3] 樊明 浅析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标准[会议论文]-2009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城镇居民的休闲和娱乐的时间正在发生着改变。城市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和活跃起来,晚上的休闲与娱乐则是与城市居民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人们对晚上休闲娱乐的场所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本文偿试利用声光电等电力电子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架起一座沟通园林与城市居民游乐的桥梁。唤起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对声光电等技术在园林中的应用的关注和对使用者的尊重。论文以城市绿地特别是以居住区绿地环境空间为研究对象,将声光电在园林中应用的思想与园林规划设计等的理论相结合,阐述了声光电在园林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声光电在园林中应用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初步建立了声光电在园林中应用的框架,最后能过部分实例,诠释了声光电在园林中应用的模式与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晚上休闲娱乐场所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就光电元素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唤起园林设计和绿化施工人员对光电技术在园林中的应用的关注和推广实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二.声光电的施工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太阳能发电已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但是太阳能的利用受地形、地势、位置、云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存在着间歇性和光照方向、强度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问题,这就对太阳能的收集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园林灯光环境离不开光源的开发和灯具设计形式及技术的发展,光源与灯具设计除区其光亮、色彩给城市园林带来的美感之外,灯具本身的形象和特色也为美化城市园林增添优雅的笔触。本书适用于从事园林灯光环境设计及城市规划等专业人士。
灯光喷泉是一种将水或其他液体经过一定压力通过喷头喷洒出来具有特定形状的组合体,提供水压的一般为水泵,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逐步发展为几大类:音乐喷泉;程控喷泉;音乐+程控喷泉;激光水幕电影;趣味喷泉等,加上特定的灯光、控制系统,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
喷泉原是一种自然景观,是承压水的地面露头。园林中的喷泉,一般是为了造景的需要,人工建造的具有装饰性的喷水装置。喷泉可以湿润周围空气,减少尘埃,降低气温。喷泉的细小水珠同空气分子撞击,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因此,喷泉有益于改善城市面貌和增进居民身心健康。
法国巴黎的德方斯广场上,有著名的“阿加姆”音乐喷泉,建于1980年,66个喷头呈“S”形布置,喷出1-15米高的水柱,能表演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佩潘和阿乐纳德合作的《水上芭蕾舞曲》等十多个精彩节目。随着音乐的变化,水柱有时轻歌曼舞,有时又挺拔高耸,在绚丽多彩的水柱间还配有鲜艳夺目的火花。火花是由特制的火花喷射管喷出的,与水花交织在一起,景观奇妙。日本的水力喷射动物园,在一个直径10米水池内,安装着6036个旋转的喷头。它们能喷射出老虎和狮子搏斗、老鹰和羚羊厮杀等奇妙的场面。这些喷泉多是利用电脑控制水、光、音、色,使喷泉艺术进入崭新的时代。
喷泉景观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根据现场地形结构,仿照天然水景制作而成,如:壁泉、涌泉、雾泉、管流、溪流、瀑布、水帘、跌水、水涛、漩涡等。完全依靠喷泉设备人工造景。这类水景近年来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发展速度很快,种类繁多,有音乐喷泉、程控喷泉、摆动喷泉、跑动喷泉、光亮喷泉、游乐喷泉、超高喷泉、激光水幕电影等。
三.声光电在园林中的应用.
根据视觉景观的不同功能分区,各区声音主题不同,体现意境也不尽相同。将景观规划对人们的视觉引导延伸到听觉是重要的途径,利用具有引导性的仿生声音实现人们对听觉的引导,达到未见其景先闻其声的意境。在安静休息区域,配以水、鸟、虫等自然声景来进一步丰富现有的声环境。
篇11
19世纪中期欧美的城市公园运动拉开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序幕,受英国公园理论的启发,法、德、美等国先后加入和开展了现代公园的建设活动。在这个运动的初期并没有形成新的风格,而是以兼收并蓄的折衷主义风格为主,设计的理念徘徊在对传统的依恋和对现代的渴望之中。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的现代主义运动使文化艺术领域在思维方法和形式外貌上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和评判标准。也正是这场运动使西方风景园林逐渐克服了混杂的风格,而呈现出比较纯净的现代风格。现代主义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既没有产生如建筑等设计领域初期的狂热,也没有热烈之后坚定的背弃,而始终是一种温和的参照②。现代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就是德国的包豪斯学校,正是它孕育出构成艺术。而构成艺术系统理论的形成则是吸收了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的核心理念。作为产生于同一时期的两个现代艺术流派,构成主义和风格派在理念和形式风格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思想上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在造型上注重形体的内在结构,在艺术表现上远离客观物象,在形式上追求抽象性,以抽象的点、线、面作为构成作品的基本语汇,作品风格呈现出理性而严谨的几何结构。
这些内容被包豪斯吸收后,又表现为鲜明的包豪斯风格:强调功能、注重结构、反对装饰、形式简约、注重技术美和机械美、在形式上强调几何造型,强调“少则多”。包豪斯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真正意义上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已成为共识,它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也是深远的。1936年,包豪斯校长格罗皮乌斯在哈佛大学讲学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正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学习风景园林的三位青年设计师:爱克勃、凯利和罗斯。他们发表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论文,对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自然风景园林随意性地模拟自然和当时盛行的新古典主义矫揉造作的装饰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设计理论③,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语言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是非常鲜明的,很多成功的园林设计都是纯粹运用构成语言设计的具有强烈现代风格的作品。欧洲的传统风景园林在整体布局上也呈现出严谨的几何结构,并用中轴线统领,其中所蕴含的理性哲学思想在构成艺术中依然是清晰可辨的。而这种哲思以构成艺术的语言形式反映在风景园林中时,则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风格,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风格:在整体构图上扬弃了轴线的对称式,而追求非对称的动态平衡。在局部设计中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更多强调抽象元素点、线、面独立的审美价值以及它们在空间组合结构上的丰富性,同时追求良好的服务和使用功能及空间的多用途性。
三、构成艺术原理与要素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构成艺术的基本要素就是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等等。构成的原理就是把这些基本要素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创造性的组合。构成艺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就是要把点、线、面、体等概念性的要素物化,置换成具体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如地形、植物、山石、水体等。这些要素除了基本的生态属性外,还承载着形式上的审美功能和象征、隐喻等功能。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有的园林从整体到局部都贯穿着构成艺术,有的园林在总体布局上虽是传统的,但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在局部园林的创造上也大量使用构成的语汇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改进。由建筑师伯纳德•屈米主持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就是深受构成艺术的影响,以纯粹的形式构思为基础的现代公园设计。公园整体结构是由点、线、面三个要素系统相互叠加而成,极具现代风格,完全突破了传统风景园林的模式,从而能够从众多的竞争方案中脱颖而出。构成艺术强调理性而严谨的几何结构,这种特征在构图上则以逻辑性的秩序骨格(重复、渐变、发射等)体现出来。例如,由彼德•沃克设计的剑桥中心屋顶花园,用重复的点状预制混凝土方砖和重复的线状低矮花坛图案以及半圆形的咖啡平台组合在一起,显示出清晰的结构和简洁的形态,充分体现了构成艺术的特征。由彼德•沃克设计的另一件作品——美国得州福特沃斯市的伯奈特公园的整体结构就是以重复骨格为基础的网状道路组成的“米”字形图案。
篇12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三)具有园林设计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
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授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缺少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都是虚拟的,任务书中缺少对设计项目场地环境的界定,没有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阶 段的评图训练。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法掌握得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很多风景园林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独立承担复杂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只能完成简单的方案描图和景观建模工作。
二、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兼顾工科和农科院校课程教学特点确立教学新思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的设计能力,这一做法对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类院校授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对植物群落空间布局和平面构成讲授不够深入,学生作业显示在平面线条、空间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可借鉴工科院校的授课形式,在突出地形、道路、水系、建筑小品等影响景观规划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园林植物这种软质景观要素参与方案的平面构成和空间塑造,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植物只能成为景观“配角”的问题。
(二)基于“一课+三课”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涉及植物规划、植物设计、植物种植及成果表达等4个方面,设计尺度包括宏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观的绿地景观设计和微观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了较好地完成课程作业,学生应具备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能力。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中建立配套课程群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的特点,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3门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教学中以城市居住区为设计对象,在完成居住区规划、居住区场地设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和宅旁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等内容,形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新体系。
(三)构建“网络+软件”教学平台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植物分类知识和空间塑造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景观的空间感知,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多媒体网络课件,同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积极采用AutoCAD、3DStudioMAX、PhotoShop、SketchUp等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制图软件来完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等各种过程。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空间效果。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VR软件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场地、不同设计阶段的植物景观设计效果。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四)项目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
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院与哈尔滨多家园林公司和部门开展了密切合作,为本科学生的绿化实习提供了基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4种项目教学方法。
1.虚拟项目法
在没有具体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多途径搜集居住区、道路、广场、公园、厂矿、机关等一些典型绿地的图文资料,编写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教学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虚拟项目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2.真实项目法
授课教师将自己主持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补充设计等阶段内容的讲授,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各阶段的进度安排和成果要求,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3.引导项目法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去广泛查阅国内外植物景观的经典案例,对比分析各经典案例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在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电脑和手绘形式进行植物景观节点的临摹,并以汇报的方式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的解读能力。
4.互评项目法
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验课的考评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实习论文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考评方式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力,教师采用了互评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相互点评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增强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与方案点评技巧。
(五)确立科研与教学互促共进的发展模式
在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逐形成了“以研促改、教研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授课教师申报了多项横向、纵向科研课题,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6项,授权专利3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科研成果。同时科研成果提升了授课教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这种从教学中来,凝练为科研方向,形成科研成果,最终又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耦合发展,促进了教学效果。
篇13
引言:园林学亦称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与艺术,它致力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风景园林学融生物科学、工程技术和美学理论于一体,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园林规划设计含义:
园林规划设计包含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两个含义。1.园林绿地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对未来园林绿地发展方向的设想安排。主要任务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出园林绿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规模、速度和投资等。这种规划是由各级园林行政部门指定的。通过规划虽然在时空关系上对园林绿地建设进行了安排,但是这种安排还不能给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园林环境。所以园林绿地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一定目的和用途,在规划的原则下,围绕园林地形,利用植物、山水、建 筑等园林要素创造出具有独立风格,有机,有力度,有内涵的园林环境,或者说设计就是对园林空间进行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环境。
2. 园林绿地设计的内容包括地形设计、建筑设计、园路设计、种植设计及小品等方面的设计。另付:“规”者,规划、规矩之意;“划”者,计划、策划之意;“设”者,陈设、设置之意;“计”者,计谋、策略之意。园林规划设计,就是园林绿地建设之前的筹划谋略,是实现园林美好理想的创作过程,它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艺术法则的指导。
二.风景园林的景观系统的类型:
景观系统大致上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
(1)自然景观:自然,《辞海》中的解释是指天然,而非人为。自然景观,顾名思义,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未经过人为加工而处于自然状态的景观形式。陈六汀教授在他的《景观艺术设计》一书中这样归纳:自然景观“由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构成的,其构成要素包括地貌、生物植被、水以及气候等,在形式上则表现为高山、平原、谷地、丘陵、江海、湖泊等。自然景观是自然地域性的综合体现,不同地理类型的自然景观呈现出不同的地理特点,也体现出不同的审美特点,如雄伟、奇巧、秀丽、优雅、辽阔等。”自然景观尽管是处于未经人工,但对于欣赏的对象——人来说,一样会给人们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客观感受。
(2)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的。它从广义上说,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切艺术文化成果,它集中体现了人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技术成就及艺术文化成果;而从狭义方面来讲,是通过将自然景观进行归纳概括,并用一定的形式、规则、色彩进行整合而成的景观形式语言,其带有明显的人工色彩。城市绿地景观主要指散落在城市各地,如供休闲娱乐用的绿地、观赏用的绿地、路边的绿化隔离带、河堤的绿化带、立交桥之间形成的绿化带等等,它不但起着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有调节区域小气候、净化空气、
隔音隔热的功能。
三. 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
(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
(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
(4)进行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
(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
(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图的交底;
(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四. 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
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4)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五.园林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
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
总结: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
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
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不仅是在电脑前画好图,是要创新设计理念,遵守设计规范,遵循设计程序,深入勘察现状,深入沟通,深入施工配合,才能最终实现建造节约型、生态型、精品园林绿化工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