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抗干扰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跳频技术,主要是指无线抗干扰的一种形式,采用拓展频谱的方式,实现载波频率在多个频率上伪随机跳变,避免其中一个频段的强干扰信号,这种跳变体现的是频移键控方式。另外,在频谱上,则是将信号进行随机的跳变,且在发送和接收端已经输入跳频规律,能够与跳频及时对接。因此,应用跳频技术,能够实现信息传输目标。第二,扩频技术,主要是由跳频和直接扩频两方面构成,一般在军事抗干扰及移动通信系统当中应用比较广泛。信号在频域中形式展现形式为与其相反的形式,时间上有限的信号能够实现无限延展,例如:窄带脉冲信号,其频谱宽带较宽,在信号传输过程中,进行抽样,发线其信号码元速率极高,从而降低扰的影响。3G核心技术CDMA技术采用的正是直接序列扩频技术,但是,受到多个用户进行随机接入特点的影响,极易受到外界干扰,造成用户传输信息难以同步进行,造成多址干扰,严重影响了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及系统容量,由此,将积极引进多用户检测技术,解决这一问题。第三,MIMO技术,目前,MIMO技术主要在特定局域网技术中,主要是通过多入多出机制,增强信息传输信道强度,避免信道衰减,确保信号功率下降,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设置多条天线,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的同时,还能够扩展信道容量,从而提高通信系统抗干扰能力,完成信息传输任务。第四,智能技术,相比较而言,智能技术主要是借用或者应用相同地域中其他同类通信设施天线,进行相互作用,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确保每一条天线实现信息传输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干扰信号,提升系统抗干扰性能。第五。混合技术,主要将各类抗干扰技术有机结合,并形成新型混合抗干扰技术,例如:DS/FH技术等。一般情况下,虽然混合技术是由单一的技术混合而成,其要比任何单一技术更为复杂,且实现抗干扰目标难度较大,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从协同学理论教学来看,混合技术发挥的价值要比独立技术总和效果更大,例如:上文刚刚提到的DS/FH技术,在处理增益方面比单独技术处理效果更为明显,能够获取更为优质的跳频效果,且拥有更加广泛的频谱,进而有效提高增益,但是,混合技术也存在一定缺陷,由于其复杂度较高,必然会增加其开发成本,难以实现广泛推广和普及。
三、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无线通信不断发展,推动了抗干扰技术进一步发展,在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下,未来,将会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首先,新型抗干扰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同时,抗干扰技术也随之发展,只有实现均衡发展,才能够为新型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无线通信健康发展,避免受到外界干扰。因此,未来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将会开发出新型调制方式,并在实际中得到广泛推广,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其次,综合性,目前,混合技术在无线通信抗干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未来,抗干扰形式将会随着通信方式的变化衍生出不同的手段,并将这些手段有机结合,建立在不影响系统复杂程度的基础上,利用综合技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不同干扰因素的调整,进而为无线通信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篇2
前言
单片机控制系统在实验室反复实验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预期效果,然而把系统放到实际现场运行时却不能工作。论文大全,遥控系统抗干扰分析。原因是工作现场比实验室环境恶劣,系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干扰,加之构成系统的元器件本身方面存在的可靠性,以及系统本身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耦合因素等原因,系统必须增加一些有效的抗干扰措施才能正常运行。论文大全,遥控系统抗干扰分析。据工作经验之谈,有时存在后期的抗干扰工作往往会比前期的设计工作还要艰巨,花费的时间也需要得更多,所以说抗干扰技术是非常重要,关于在抗干扰措施是否能够运用得恰当方面,其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单片机遥控系统系统工作原理
单片机以其体积小、价格廉、面向控制等方面的独特优点,使得单片机在各种工业控制、仪器仪表、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单片机的遥控系统以单片机系统为基本控制单元,能够构成无线传输系统、速度调节系统等等,而且其优点是,能够在三公里外控制运动目标的启动、速度快慢、停止、往返。而且最特别的是在运动目标的运行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随机调节速度快慢,调速一般是在7~25km/h范围。单片机实现控制了所有这些状态,开始通过键盘输入控制参数,然后经过单片机运算和处理行为,并且通过无线数传模块完成对参数的无线传输、运行状态以及调速设备的控制方式,达到遥控运行的目的要求。
二、单片机遥控系统系统受干扰原因及危害
在电磁干扰较弱时,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往往是容易达到应用要求,这方面尤其是在室内体现出来,然而对在室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尤其是那种在工作环境较恶劣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仪器仪表工作不正常或失灵。而单片机的遥控系统一般都安装在工业现场,而在工业现成环境中的干扰大多是以窄脉冲的形式出现,而这样的形式其最终造成微机系统故障的多数现象都是“死机”现象。究其原因是计算机中的CPU在执行某条指令时,受周围环境干扰的冲击,影响到它的操作码或地址码发生改变,最终致使该条指令出现错误。这时,CPU就会执行随机拼写的指令,并将其操作数作为操作码执行,从而导致有关程序“跑飞”或进入“死循环”。对于在工业现场中由于诸多大型用电设备的投入或者是撤出电网运行,经常都会造成系统的电源电压不稳,如果当电源电压降低或掉电时,这样就会造成重要的数据丢失的可能性,以至于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而且干扰也会导致单片机内部程序指针错乱现象,从而使得中断程序运行超出定时时间。关于RAM中计时数据被冲乱,导致程序计算出错误的结果。论文大全,遥控系统抗干扰分析。假设设法在电源电压降到一定的限量值之前,单片机进行快速地保存重要数据,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对于干扰源的影响会使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大降低,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系统的运行紊乱,造成生产事故。
三 如何实现单片机的遥控系统的抗干扰
关于高频干扰噪声和有用信号的频带是不同的,其解决方法是在导线上增加滤波器的方法来切断高频干扰噪声的传播,或者也可加隔离光耦来解决这个问题。关于电源噪声的危害最大。需要把电源做得好,其整个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就解决了一大半问题。对于在单片机系统中还可借助于一定的外部附加电路来监测电源电压,当在电源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通知单片机快速保存重要数据,同时断开单片机外围设备用电电源,从而使整个应用系统的功耗降到最低点。目前市场上许多单片机对电源噪声都是十分敏感的,那么就要给单片机电源加滤波电路或稳压器,达到减小电源噪声对单片机的干扰。比如,可以利用磁珠和电容组成π形滤波电路,当然条件要求不高时也可用100Ω电阻代替磁珠。当电源恢复正常时,取消掉电工作方式,通过复位单片机,使系统重新正常工作。
单片机系统设备的抗干扰与系统的接地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影响,接地技术有能够抑制噪音的效果。所以说一个良好的接地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系统内部噪音耦合的现象,而且还能够防止外部干扰的侵入,能够真正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求设备的金属外壳等需要安全接地,其屏蔽用的导体的必须能够很好的接地,这样才能为单片机系统提供良好的地线,并且对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极为有效果。论文大全,遥控系统抗干扰分析。尤其是对于有防雷击要求的系统,其良好的接地是至关重要的。假设系统不能接地,或者是虽有地线现象,但是接地电阻过大,就会抗干扰元件就不能正常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
关于单片机供电的电源的地俗称逻辑地,并且和大地的地的关系具有相通性、浮空性、或接电阻性。但是不能把地线随便接在暖气管子上。坚决不能把接地线与动力线的火线、零线中的零线相混淆。因为单片机系统通常存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种,并且关于数字地与模拟地是要分开,只是在一点相连,假设两者不分,就会存在互相干扰现象,那么可以把控制条件中的关于一次采样和处理控制输出更改为循环采样和处理控制输出,这样能够对惯性较大的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偶然因素干扰作用效果。
设置输出状态寄存单元来抗干扰。其程序是根据单片机系统对数据处理后的输出结果为依据,设置出相应的输出状态寄存单元形式,假设其中干扰侵入输出通道将输出状态破坏时,系统就会在定时查询寄存单元的输出状态信息时,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输出状态。论文大全,遥控系统抗干扰分析。
设置自检程序来抗干扰。论文大全,遥控系统抗干扰分析。通常是在计算机内的特定位置或某些内存单元中来设置状态标志,并且在开机后或有自检中断请求要求时,计算机系统首先将运行自检测试程序,如对整个系统或关键环节进行模拟方面的测试,对测试结果再通过某种方式显示出来,目的是保证系统中信息存储、传输、运算的高可靠性。设计单片机的遥控系统过程中,要求电路的元器件或线路布局合理以消除元器件之间的电磁耦合相互干扰,如去耦电路或者是平衡电路等。还有种方法是采用冗余结构,也称容错技术或故障掩盖技术,该方法是通过增加完成同一功能的并联或备用单元数目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一种设计方法。当某些元器件发生故障时也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对于消减外部电磁干扰,可采用电磁兼容设计,目的是提高单片机系统在电磁环境中的适应性,即能保持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麦山.基于单片机的协议红外遥控系统.电子技术.1998
[2]孟庆建张恭孝.单片机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J].自动化仪表,2004
篇3
一.引言
我们知道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接地技术直接关系到了电器的使用寿命以及安全程度。在我国当前,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相继诞生,电子产品的应用也日益的广泛,可以说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电子干扰是有很大的危害性的,它不仅仅严重的降低了电子系统的可靠性,还能够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例如一些电子产品以及仪器就对电子电路的干扰十分的敏感,最常见的有家用电器比如收音机,电视机等等,还有一些医用设备,比如心脏起搏器等等。这些对电子电路的干扰电磁波都十分的敏感,干扰严重影响了这些设备的正常工作,严重的甚至使这些设备无法工作。为此,我们必须重视电子电路抗干扰能力的设计,可以说电子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已经成了当前电子电路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这是因为如此接地技术才显得如此重要,可以说接地技术的高低已经直接影响到了电子电路的抗干能力了。
二.接地技术的种类和目的
我们知道电磁干扰对电器具有很大的影响,严重的降低了其稳定性,也不利于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为了保证用户用电的安全可靠,必须注意电子电路设计中接地技术的科学合理性。我们知道安全保护接地是接地技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采用这种接方式地主要是为了保护用户的安全,在实际的生活中有的电器年记哦久了,则其绝缘性能下降,这样就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采用这种保护性的接地就是为了消除这种安全隐患而采取的措施。再者一些电器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积累静电,这样就及其容易引起接触性的触电,甚至引起电器的爆炸,其危害极大,为了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一般采用的接地方法是屏蔽接地法,能够有效的防止静电积累造成的损失。最后我们知道电磁干扰对电器设备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为了避免电器设备受到太多的电磁干扰,采取接地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配出干扰,保证电器正常运行。
三.接地技术中的接地方式
电子电路设计中接地方式是比较多的,其接地方式不同那么它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所以对于比较常见的几种接地方式我们要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电子电路设计时运用自如。以下介绍两种最为普片使用的接地方式。
保护接零
一般用于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的中性线,是电路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零线直接接地的一相四线制电网中,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将电子电器设备征程运行时小带电的金属外壳于电刚的零线连接起来,这样一旦当电器设备中的某一项发乍漏电或者是碰壳时,由于事先金属外壳与零线相连,形成的单向短路,电流非常大,使电路保护装置迅速动的切断电源,从而保护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电网其他部分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保护接地
接地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用户触电,为了保护用户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保护接地可以说是电子电路设计中最为常见的接地方式,一般来说对于那些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都采用保护性的接地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则电器设备的支架以及外壳均要接地,这样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有效的保护的电器安全一用户的安全。
四.电子电路设计中系统接地
通过接地技术的研究我们知道电子电路仪器中的电子仪器设备控制系统中遇到经常需要解决的就是系统接地问题,这也是设计中的一大难点。系统接地线是各种电路中的静态,动态电流的通道,同时又是各级电路通过共同的接地电阻相互耦合的途径,这样就形成了电路之间相互干扰的薄弱环节,所以电子电路设备中的切抗干扰技术,都和接地有很直接的关系。设计合理的接地足抑制噪音和防止干扰的主要途径,不仪能保证电子电器设备的正常,稳定和可靠性工作。
五.电子电路设计中系统接地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干扰源要设计不同的接地技术和工艺,不能存在侥幸认为电路中只要有一点接地就能消除干扰,要寻求综合性质的接地方式,才是最为安拿有效的,接地点的选择要恰当,避免设计不当引起的新的干扰。接地点的选择除了安全性外、还要一并考虑屏蔽效果的兼容性,就是要通过接地屏屏蔽技术达到消除多种干扰的综台目的。一般来说.电子电路设计如何和大地接触,与系统的工作稳定性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设计中常用以下三种方式。
1.浮地方式.不接触大地的悬浮方式。是将电路设备与公共地可能引起环流的公共导线隔离开来,从而抑制来自接地线的干扰。这种接地方式的缺点是设备不与大地直接相连.容易出现静电积累现象,这样积累起来的电荷达到·定程度后,在设备和大地之间会产生具有强人放电电流的静电击穿现象。
2.单点接地方式,我们知道采取两点接地扥方式很容易形成接地环路,一点接地的主要功能就是消除接地环路的形成。
3.多点接地方式,对于工作频率较高的高频电路,由于各元器件的引线和电路本身布局的电感都将增加接地线的阻抗,一点接地方式已不再适用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种电子产品相继诞生,并且应用日益广泛。在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了当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知道,电子产品都存在电磁干扰,这不仅仅严重影响了电子系统的可靠性而且也严重危害到了工作人员以及用户的健康状态。所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进行电子电路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其接地技术,这样可以有效的抗干扰能力。提高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不仅仅可以提高经济利益还可以提高社会效益。可以说科学的接地技术已经成为了电子电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电子电力设计工作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简单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吕俊霞Lv Junxia 电子电路的抗干扰方法与技术[期刊论文] 《印制电路信息》 -2006年8期
[2]李晓海 电子电路的抗干扰技术探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9期
[3]蒋伟丽Jiang Weili 浅谈电子抗干扰技术 期浅谈电子电路的抗干扰技术 [期刊论文] 《丽水学院学报》 -2007年2期
[4]郭宝山周勤荣 浅谈电子电路的抗干扰设计 [期刊论文] 《山西电子技术》 -2011年5期
[5]浅析电子电路的抗干扰措施 [期刊论文] 《南北桥》 -2008年7期高玉荣管志刚
篇4
一、前言
分散控制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多种先进技术系统,让这个系统的通信网络遍布各生产基地的监控站,监测站,并以通信网络将操作管理站和相关需要集中操作的地区连接起来,实施集中管理,统一操作。分散控制系统很早便在我国的火力发电厂得到了推广运用,并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火力发电厂都已经采取这种控制系统,分散控制系统日渐成为整个控制中心的中枢,对保证整个电网的正常运行,保持电力的稳定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分散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但是,在整个系统中,来自各处的线缆都会和系统相连,各种外部干扰很容易以电源或者是各种线缆为媒介侵入,加剧干扰的负面作用。在现阶段的分散控制系统生产使用中,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内部使用了很多电子产品或者电子元器件,电磁干扰显得更为严重。因此,要综合考虑到多种因素,加强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抗干扰措施的研究。
二.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干扰来源分析
探究各种干扰的来源对于分散控制系统抗干扰措施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总体而言,电厂分散控制系统的干扰源主要来自内部和外部,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组成了影响整个系统正常工作的干扰来源。
1. 系统内部干扰
系统内部干扰主要是因为分散控制系统内部装置的各种电子设施或者是电子元器件的应用而产生,主要包括过渡干扰和固定干扰,当电路在动态工作时候,引发的干扰便是过渡干扰,当接触面上的电导率具有很大差异或者不一致时候,会产生接触干扰,此种干扰类型称为固定干扰。
2.系统外部干扰
系统外部的干扰主要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和使用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干扰因素,这种干扰和分散控制系统的各种元件没有直接联系。系统外部干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从电源线传导来的电磁干扰
在电厂中,分散控制系统在 用电母线处安装有各种动力设备,风机,凝结水泵等。由于这些设备的功率很大,运转时候会产生交变磁场,产生电磁干扰,开关设备时候,会让电压波动,产生低频干扰。
(二)从信号线、控制线传导来的干扰
电厂的分散控制系统有着各种接线,这些接线也是各种外部干扰进入的路线来源。一是通过现场变送器供电电源或共用仪表的供电电源串入的干扰;二是信号线受空间电磁辐射感应的干扰,即信号线上的外部感应干扰。当发生信号干扰时候,会大大降低测量的精度,甚至损坏各种元器件,或造成逻辑数据的变化和系统设备的误动或是死机。
(三)接地系统混乱时引起的干扰
接地系统在产生电磁干扰,抑制电磁干扰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不合理的接地,会产生严重的干扰信号,让电厂的分散控制系统难以正常运转。正确的接地可以防止电磁干扰,同时也可以减少设备向外发出干扰信号的频率。因此,分散控制系统的接地是一把双刃剑。在干扰来源中,如果接地系统混乱,比如每个接地点的电位分布不平衡,各个接地点电位分布不均,机械设备间接地电位差距很大,地环路电流情况严重,系统干扰严重,使得整个电厂的分散控制系统难以正常运转。
三.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抗干扰措施探究
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在整个电厂运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要保障其正常工作,必须做好内部外部的抗干扰措施。从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得出,要坚持从抗干扰措施开始,本着控制干扰源,切断或弱化电磁干扰的路径,优化系统装置,提高系统自身抗干扰能力等三方面的原则,科学是设计,使用高质量的设备和元器件,规范安装,并做好各种维护措施,保证整个电厂分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探究。
1.科学合理选择系统设备
(一)电厂分散控制系统的设备选择在抗干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选择抗干扰性能较好的设备产品,保证含电磁兼容性。比如采用浮地技术加强抗外部干扰的能力,使用隔离性能较好的电厂分散控制系统,要选择耐压能力较强的系统设备,使得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可以再电场强度高,频场较高的环境中正常工作。
(二)做好电缆的选择
电厂的电缆选择是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抗干扰措施的重要环节。要保证强、弱信号不应使用同一根电缆,信号电缆应尽可能避开电力电缆,避免与电力电缆平行布设。在传输距离较小时,可以选用单根导线或一般控制电缆传输,在传输距离较大时,宜选用总屏控制电缆或对绞|总屏计算机电缆;模拟量信号在现场传输中应选用屏蔽电缆,对于信号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可选用对绞分屏计算机电缆或对绞总屏计算机电缆。
2.做好隔离措施
(一)电厂分散控制系统设备的隔离
在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抗干扰措施中,要本着电气设备电缆用量最短原则,要将电厂分散控制系统的硬件设备安装在主厂房之间,设备间内部要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要使用钢筋作为接地引线,做好接地工作,要把强电设备或者电路设计安装在远离硬件设备安装间,以便隔离电磁干扰。
(二)电厂分散控制系统电源的隔离
为保证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运行,要使用交流电稳压器对分散控制系统的电源进行稳压。由于未屏蔽的电源变压器之间耦合电容大,共模干扰很强,因此,要在电源变压器的初次级之间设置屏蔽层,来减少变压器初次级之间的干扰,隔离变压器可以切断变压器两端的低频共模电流。但有时隔离变压器初次级之间的寄生电容仍能够为频率较高的共模电流提供通路,因此隔离变压器的屏蔽层必须良好接地。
3.科学合理的接地
在电厂的分散控制系统中,合理科学的接地是整个系统网络畅通的保证,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转的基础。混乱的接地会产生强大的干扰,严重影响到设备的工作。因此,在进行分散控制系统抗干扰措施时候,必须综合多种因素,科学合理的做好接地措施。
(一)采用统一的接地网
系统中的交流工作地、直流工作地、屏蔽地、安全保护地之间应保持严格的绝缘,在总汇集板汇合后再用一根接地电缆接到接地网上。所有接地点应与接地网牢固连接,且应尽量减少接地点与接地网的距离,但要满足接地电阻的要求。
(二)信号线采用屏蔽电缆,并且合理接地
信号线的屏蔽层接地必须保证单点接地,避免多点接地。信号源接地时,屏蔽层应在信号源侧接地;信号源不接地时,屏蔽层应在系统侧接地,这时就应将屏蔽层接地点改在信号源侧接地。如果信号源端系统侧都要求接地,则对信号必须采用变压器隔离或光电隔离等措施,并且屏蔽层应在信号源侧接地。信号电缆中间有接头时,在接头处的屏蔽层要妥善连接,并将屏蔽层的部分用绝缘带包好。
四.结束语
电厂的分散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干扰来源,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整个系统抗干扰要采用内外干扰相结合的考虑方法,从设备抗干扰性能,线路的敷设,接地等各个方面做出抗干扰措施,保证整个电厂分散控制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向立清 对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抗干扰措施的探讨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财富》 -2009年6期
[2] 郭护林 白艳丽 火电厂分散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期刊论文] 《西北电力技术》 -2005年3期
[3] 张新闻 分散控制系统的噪声抑制技术 [期刊论文] 《电力建设》 -2001年9期
[4] 周倩 鲁学农 张文景 火电厂DCS系统信号抗干扰研究及实例 [期刊论文] 《中国电力》 ISTIC PKU -2012年4期
篇5
继电保护技术主要是针对电力系统故障和危及安全运行的异常工况,以探讨其对策的反事故自动化措施。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工况时,在可能实现的最短时间和最小区域内,自动将故障设备从系统中切除,或发出信号由值班人员消除异常工况根源,以减轻或避免设备的损坏和对相邻地区供电的影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微机继电保护指的是以数字式计算机(包括微型机)为基础而构成的继电保护。微机保护装置硬件包括微处理器(单片机)为核心,配以输入、输出通道,人机接口和通讯接口等。该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矿山冶炼、铁路以及民用建筑等。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实际工程经验分析一下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技术的技术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
1.主要技术特点
研究和实践证明,与传统的继电保护相比较,微机保护有许多优点,其主要特点如下[1]:
(1)改善和提高继电保护的动作特征和性能,动作正确率高。主要表现在能得到常规保护不易获得的特性;其很强的记忆力能更好地实现故障分量保护。
(2)可以方便地扩充其他辅助功能。如故障录波、波形分析等,可以方便地附加低频减载、自动重合闸、故障录波、故障测距等功能。
(3)由软件实现的动作特性和保护逻辑功能不受温度变化、电源波动、使用年限的影响。
(4)简洁可靠地获取信息,通过串行口同PC通信就地或远方控制。
(5)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开放的通信体系),使装置能够同上位机系统通信。
2.常见故障分析
(1)硬件故障
主要有:按键失灵、显示屏显示不正常、插件损坏等等。
可能的原因有:运行时间太久使得按键机械部分接触不良导致按键失灵,或者是设备内部连接线损坏导致按键失灵;显示屏液晶面板受潮或受到损坏,显示芯片损坏;插件问题可能是插件电路电容长时间运行损坏,电源芯片损坏等原因造成。
(2)软件故障[1]
某变电所主变压器采用的是WBZ-1201D,保护运行时,所有报告均由人机对话模件收集显示或打印机输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过这种情况而无法解决:保护屏上显示“有报告”,但人机对话模件上未显示“报告”内容,且打印机亦未工作。
(3)安装问题[2]
安装保护设备时要注意防高压。安装时要找厂家协商,在保护装置入口或适当的地方安装防高压装置,防止高压电窜入低压回路,烧毁插件板。鹤矿热电厂就曾烧坏过三个插件板。
在二次回路接线时要将电流互感器的二次接线和微机保护内的二次接线一并考虑,否则可能出现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现象。有时厂家来的高压开关柜电流互感器的内部接线已经完成,但个别出现反极性的情况,进而出现保护误动,所以在调试时开关柜内部接线也应检查。
3.抗干扰
继电保护的抗干扰是指继电保护装置在投入实际运行时,既不受周围电磁环境的影响,又不影响周围环境,并能按设计要求正常工作的能力。
按干扰的形态可分为共模干扰、差模干扰两种。共模干扰发生于保护装置电路中某点各导线对与接地或外壳之间的干扰;差模干扰是发生在电路各导线之间的干扰,是与信号传递途径相同的一种干扰。保护装置接收这种干扰的能力和接收信号的能力完全相同。
按干扰的危害性可分两种,一是引起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的干扰,低频差模常属于这一类。二是引起设备损坏的干扰。由于高压网络的操作或雷电引起的高频振荡,最容易造成保护装置元件和二次回路的损坏。这种干扰常属于共模干扰。
减少各种干扰对继电保护或其它二次设备影响,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硬件抗干扰
屏蔽和隔离相结合。电磁屏蔽是通过切断电磁能量从空间传播的路径来消除电磁干扰的。保护柜用铁质材料做成,以实现对电场和磁场的屏蔽,在电场很强的场合,可以考虑在铁壳内加装铜网衬里或用铝板做屏蔽体。隔离既可使测控装置与现场保持信号联系,又不直接发生电的联系。
(2)软件抗干扰
接入RC滤波器。对于微机保护,在印制板布线设计时应使强、弱信号电路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避免平行,在每芯片的电源与零序之间应加抗干扰电容,在交流和直流入口处应接入RC滤波器等。
对外部二次回路的设计采取必要的抗干扰措施。如降低干扰源和干扰对象之间的耦合电容和电感;降低屏蔽层的阻抗值;降低二次回路附近的电气值等等。
此外,保护装置的模拟输入量之间存在着某些可以利用的规律。如果由于干扰导致输入采样值出错,可以取消不能通过检查的采样值,等干扰脉冲过去,数据恢复正常后再恢复工作。
4.微机保护的发展
微机保护装置在国内应用已有近二十年历史了,微机保护产品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代,可以说,无论是国际品牌或国内知名厂家,其保护产品从原理到生产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这些微机继保装置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缺陷,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微机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更趋自动化、智能化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智能电网相应配套的关键技术和系统也需要加快研发速度。
对于继电保护技术来讲,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微机保护方面的应用前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解决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微机保护的设备管理和事件记录功能
现在的微机保护,除了应完成保护、测控、通信一体化功能外,还应能提供被保护设备的日常管理和事件记录。这些设备管理包括断路器的分闸、合闸次数,累计故障次数、断路器动作时间监视、断路器开断电流水平,断路器触头寿命、设备累计停电时间、设备累计运行时间、设备检修记录、分区段平均负荷电流、日最大负荷电流、日平均负荷电流、累计电度等。对变压器保护测控装置,如果有油温、压力等模拟量接入,还可进一步监视变压器的其它运行工况。
5.结语
随着我国智能化电网建设的一步步深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提高,数字式微机测控保护装置逐渐取代了传统模式,同时由传统的保护、测控单一实现方式向整合型转化即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微机保护、测量监控及设备的管理和传动。
可以预见,未来的微机保护系统将会使更加人性化、自动化、智能化,将会为确保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6
钢轨内应力测试系统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应用纵横弯曲理论建立无缝线路轨道力学模型,根据钢轨内应力计算公式,以电测应力法进行比较分析[1],测量时使被测段钢轨悬空,在其中部施加一横向挠动力,分别测试钢轨的横向力、横向位移、轨温和湿度等信号,将信号经A/D转换后计算,快速、准确得出被测线路的内应力,并可将测量数据进行存储,操作人员可通过液晶显示屏测试和查询。
作为电子类产品,提高测试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及屏蔽性能是研发、生产、使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1.钢轨内应力测试系统的组成
本系统硬件部分由单片机控制器、A/D转换模块、传感器和自加载施力机构等组成。系统选用W77E53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压力、位移、温度和湿度为测量钢轨内应力的必要参数;自加载施力机构通过电机给被测钢轨施加定量的压力;U盘存储功能可将系统内数据转存至U盘,可通过U盘将数据转存至上位机管理软件,也可直接通过数据线将测试仪主机的数据转存至上位机。
2.钢轨内应力测试系统的抗电磁干扰方法
2.1 线路板抗电磁干扰设计
以W77E532为处理核心的控制系统具有灵敏度高、处理速度快等特点,正因如此,也更容易影响测试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测试过程中使系统的性能指标偏离设计要求,导致测量结果误差大[2],因此抗干扰技术己成为设计单片机控制系统时必须考虑的环节。本系统控制电路的抗电磁干扰部分除了采用常规方法,如数字地和模拟地单点相连、缩短旁路电容地线长度、相互关联的元器件尽量放得靠近外,还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采用线性光耦PC817将所有模拟量信号与数字量信号输入输出端隔离,为了提高隔离效果,我们将PC817纵向排列整齐,沿PC817焊脚内侧在线路板上开槽。
PC817光电耦合器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采用独立的5V电源供电,数字量5V由锂电池经2940稳压后提供,模拟量5V由DC-DC5V提供。
(2)低压差稳压器LM2940及其滤波器件远离单片机放置;
(3)数字量部分沿PC817开槽处双面覆铜接地。采用金属敷层屏蔽材料抑制电磁干扰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非电解电镀、阴极溅射、真空镀金等方法在绝缘材料的表面形成导电金属薄层[3],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2.2 供电部分的抗电磁干扰设计
钢轨内应力测试系统由8V锂电池供电,经两个低压差三端稳压器LM2940后,固定输出5V,LM2940内部含静态电流降低电路、电流限制、过热保护、电池反接和反插入保护电路,再经容阻滤波,给数字量电路供电。
模拟量电路电源经LM2940降压后,由DC-DC5V提供。
2.3 传感器部分抗电磁干扰设计
本系统共有1路数字量和4路模拟量输入,有位移、压力、温度、湿度和电压信号,其中,位移、压力2路信号对测试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我们主要对这2路传感器信号做了抗电磁干扰处理:
(1)位移信号的采集使用千分表,其输出为数字信号,是不随时间连续变化的量,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2)压力信号由JLBS-Ⅱ型拉力传感器提供,其采用箔式应变片贴在合金钢弹性体上,可承受拉、压力,具有测量精度高、稳定性能好、温度漂移小、输出对称性好等特点。由于压力传感器的变送器电路处理的是比较微弱的信号,而且还要进行信号转换,外界干扰极易耦合到电路中从而影响有用信号。因此,本系统的压力信号采用电流传输代替电压传输,接收电路低的输入阻抗和对地悬浮的电流源(电流源的实际输出阻抗与接收电路的输入阻抗形成并联回路)使得电磁干扰对电流信号的传输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可获得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另外,本系统针对模拟量输入通道的抗电磁干扰还采用了以下措施:压力、温度、湿度传感器使用屏蔽线,屏蔽层与线路板GND相连,尽量缩短信号线长度。
2.4 外壳抗电磁干扰设计
为了使外壳在操作者和内部电路间建立隔离、形成屏蔽层,起到抗电磁干扰作用,本系统主机箱采用金属铝壳,既可以防止因操作者对金属外壳的直接接触放电造成干扰,又可以防止环境干燥时操作者对周围物体放电形成的电磁干扰耦合到测试系统内部。即便如此,我们在做抗电磁干扰试验时,发现还是存在干扰现象,液晶屏出现乱码,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此现象是由于主机箱上铣了液晶屏安装槽、航空插座孔、充电口、电源开关孔、键盘孔等造成,于是又采取了以下抗干扰措施:
(1)尽量缩短主机箱内部导线长度,并在每根导线上增加磁环;
(2)将主机箱内固定线路板的所有金属小件都更换为绝缘材料,在液晶屏与主机箱外壳之间增加一层绝缘纸;
(3)主机箱内部在充电孔、航空插座孔、电源开关孔及液晶屏开孔处喷涂三防漆,三防漆是一种特殊配方的涂料,用于保护线路板及其相关设备免受坏境的侵蚀。三防漆具有良好的耐高低温性能,其固化后成一层透明保护膜,具有优越的绝缘、防潮、防漏电、防震、防尘、防腐蚀、防老化、耐电晕等性能;
(4)主机箱底部装设一只金属螺帽作为电磁干扰泄放通道,在操作者对外壳的孔、洞、缝隙放电时将放电电流泄放,防止对内部电路直接放电。
2.5 软件抗电磁干扰设计
若单靠硬件措施消除干扰会增加系统的硬件成本,使系统复杂化,而且并非所有因干扰而产生的故障都可通过硬件抗干扰措施得到完全解决;软件抗干扰技术不仅可使系统结构简化,成本降低,设计也很灵活方便[3]。
本系统的控制软件由KeilC编制,软件组成主要包括A/D转换、键盘响应、液晶显示、数据存储读取及分析计算等部分。本系统采用数字滤波、设立软件陷阱、看门狗(Watchdog)和软件冗余等技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3.结束语
影响钢轨内应力测试系统抵抗电磁干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系统硬件的线路板、供电电源、传感器、外壳等部分入手,分析并提出了测试系统抗电磁干扰的方法,提高了测试系统的抗电磁干扰的能力,解决了系统受干扰时液晶显示屏出现乱码的情况,保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建文.无缝线路温度力及锁定轨温测试技术研究.扩大铁路对外开放、确保重点物资运输――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暨中国铁道学会学术年会和粤海通道运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篇7
1、引言
舰载机的着舰有很大的风险性,首先飞机的甲板长度有限,舰载机必须保证以一定的着舰高度、一定的降落角和合适的姿态降落到甲板上,同时要求着舰点的位置要求非常准确,这样在着舰时才能钩住阻拦索,其次,航母由于受到海浪的影响,其甲板会产生艏摇、横摇、纵摇和升沉的运动,这样的运动会使舰载机的理想着舰点位置发生变化,为了保证舰载机安全着舰,现代的航母都装备一套完整的着舰引导系统,向飞机提供精确的着舰引导数据。
目前,国内用于舰载的光电跟踪设备很多,但真正用于舰载机引导的光电跟踪设备还很少,作为用于着舰引导的光电跟踪设备,为了能够准确安全的引导舰载机着舰,光电经纬仪必须采用高精度的视轴稳定控制方法,克服船摇的影响,从飞机进场到安全着舰的过程中稳定跟踪飞机。
2、光电着舰引导系统
光电着舰引导系统是集可见、中波、测距功能于一体的光电跟踪设备,具有随动跟踪、单站定位的功能。由光电跟踪转台和机下控制台组成,光电跟踪转台上安装了激光测距机、变焦距可见电视和中波红外三个传感器系统。这3个传感器组合在一起,可实现对远、近距离目标的捕获、跟踪和测量。变焦距可见电视焦距变化范围大,可实现对近距离目标的捕获、跟踪;中波红外系统的探测器的波长为3-5μm,主要实现低能见度时对目标的捕获、跟踪和测量;激光测距系统的激光波长为1.57μm,为人眼安全的激光波长,可实现对目标距离的测量,实现光电跟踪测量系统单站定位的功能。其光电跟踪转台的设计效果如图1所示。
3、视轴稳定跟踪技术
安装在舰船上的跟踪设备,为使设备正常工作,必须采用稳定控制方法,从稳定技术角度看,目前采用的方法可分为机械平台和视轴自稳定控制。
光电着舰引导系统采用视轴稳定技术是陀螺稳定技术,属于视轴自稳定控制方法,将两个互相垂直的单自由度的陀螺安装在俯仰框上,两个陀螺分别敏感经纬仪在方位和俯仰方向相对于惯性空间的运动,并将此信号作为速度反馈实现陀螺稳定。其两轴陀螺稳定伺服机构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从控制原理的角度上看,视轴自稳定控制技术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为船摇速度前馈法,第二种方法为速率陀螺反馈法。
3.1 船摇速度前馈法
利用船上惯导系统或其它稳定基准实时测量船摇运动的横摇、纵摇、艏摇角度和角速度,经过计算机平滑处理和解算外推,求出船摇速度前馈量。分别输入到伺服控制系统方位和高低回路,进一步补偿船摇扰动引起的指向误差[2]。
3.2 速率陀螺反馈法
速率陀螺反馈法,即将两个正交速率陀螺安装在天线俯仰支臂上,分别敏感船摇运动在天线横向及俯仰轴向引起的扰动信号,并负反馈到角伺服控制系统各只路中组成各自的稳定回路。这种方法已经在我所研制的设备上得到了应用。
其伺服控制结构有两种如图3、4所示。
比较两种方法可知,前者由于在陀螺反馈稳定回路中除包含基座机械谐振频率外,还存在速率陀螺本身的闭环谐振频率,因此对稳定回路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使陀螺稳定回路频率展宽受到限制,对高频扰动的隔离度降低,但它设计、调试比较容易。后者在稳定回路内少了一个陀螺谐振环节,使稳定回路频带可做得更高,它对高频船摇扰动隔离效果更好,但设计与调试的技术难度大[4]。
本论文采用以编码器测速组成了速度内环,陀螺反馈作为速度稳定外环组成双速度环稳定控制的方法。内环包含了驱动电机及负载平台,主要作用是克服控制对象非线性和摩擦力矩对跟踪精度的影响;在速度稳定外环中,速率陀螺测量出框架相对于惯性空间的转速,主要用于敏感载体扰动,通过伺服控制实现视轴稳定,这样的控制方法把抗摩擦力矩干扰功能和隔离载体干扰功能采用分层设计。
3.3 控制方法的抗干扰性分析
为了显示双速度稳定环在抗干扰方面的优越性,本文接下来分别采用船摇前馈的控制方法、采用陀螺反馈的单速度环的控制方法和采用陀螺反馈的双速度环的控制方法对光电经纬仪的伺服控制器进行了设计。并对三种控制器的抗干扰性能进行分析。抗干扰性的分析方法是在船摇扰动的输入处施加与舰船摇运动相近周期和幅值的正弦干扰信号,然后比较经纬仪角度输出端处的响应[3]。输入的干扰信号如图5所示,图6为三种控制方法对干扰的输出响应曲线。通过三个输出响应曲线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采用陀螺反馈的双速度环的视轴控制方法对干扰的抑制能力最强,采用速度前馈的控制方法对干扰的抑制能力最差。
4、结语
本文针对舰载机着舰过程的复杂性和危险性,设计了一套光电着舰引导系统,用于在舰载机着舰的过程中向飞行员提供精确的着舰引导数据。同时针对其视轴稳定这一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基于陀螺的双速度环的控制方法对伺服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通过对抗干扰性能的分析,表明此控制方法有效可行,可以提高系统的隔离度。
参考文献
[1]郑峰婴.舰载机着舰引导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篇8
1硬件抗干扰技术在数字电路设计环节的应用
1.1安全接地技术
安全接地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把机壳接入大地,让电量转移到大地,减少电荷积累情况,减少因为静电等原因造成人与机械设备等受到安全影响。设备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绝缘层可能出现破损等现象,就可能造成机壳带带电,这时候的电量是足够大的,不能及时转移,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利用安全接地技术可以把多余电荷转移出去,还能及时切断电源等,对其安全性能起到保护作用。
1.2避雷击接地技术
用电设备基本都需要采用避雷击效果,一般通常采用避雷针,当出现雷击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电荷的转移,下雨天气打雷时候,出现雷击的情况是产生电荷的,一旦遇到用电设备等,瞬间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荷,对周围人和物产生损害现象,必须采用技术及时转移电荷,减少对人的伤害,对用电设备也起到保护作用。
1.3屏蔽接地技术
屏蔽接地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对用电设备的保护作用措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是设计人员经常采用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屏蔽技术需要和接地技术配合使用,其屏蔽效果才能够提升。像是静电屏蔽技术。若是在带正电导体周围围上完整的金属屏蔽体,则于屏蔽体的内侧所获取的负电荷将会等同于带电导体,同时外侧所存在的正电荷也和带电导体等量,这就造成外侧区域仍旧存在电场。若是对金属屏蔽体进行接地处理,那么外侧的正电荷可能会流入大地之中,则可以消除外侧区域的电场,也就是金属屏蔽之中将会对正电导体的电场进行屏蔽处理。屏蔽接地技术的应用,在技术上起到革新作用,在应用过程中,起到重要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现实应用价值。
2软件抗干扰技术在数字电路设计环节的应用
2.1数字滤波技术
数字滤波技术是一种仿真技术,基于硬件设备的仿真技术,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依赖硬件技术,只是通过模拟技术进行设置,实现数字滤波。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先借助于硬件技术进行干扰技术的应用,减少干扰性能,在具体通过软件进行有效的滤波,起到真正的数字滤波技术,减少抗干扰能力。数字滤波技术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我们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应的数字滤波技术的处理方式,起到真正数字滤波作用,在数字电路设计的过程中,利用软件技术进行有效应用,是设计环节中的重要步骤。
2.2软件“看门狗”的使用
软件程序在应用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死循环等现象,在数字电路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考虑这方面问题,采用“看门狗”技术,防治程序死循环现象发生。硬件看门狗就是一个定时器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监控,合理的根据监控情况进行有效处理,起到看门狗的效果。
3实例论述
3.1通过硬软件技术促使计算机系统脱离死态
为了使干扰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在硬件方面可以使用一个硬件计时器,
3.2程序“跑飞”阶段进行数据保存的硬软件办法
由于计算机系统在被强电磁干扰或影响之后,计算机系统之中正在正常运行的程序或许会被打乱,进而在内存中出现转移情况,同时这种转移是不能被控制的,也就是发生“跑飞”情况。该问题的出现或许会造成确保软件正常运行的重要参数被破坏、冲掉。通过硬软件结合措施、方法的运用,能够在出现断电事故或者是发生强干扰情况之后,使各重要参数得到保护,从而使系统的连续运转或者是再恢复获得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海权,田露,宋立业.传统光电编码器防震动抗干扰电路的优化[J].电气技术,2015(12).
[2]杨昆.综述单片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4)
[3]李娜.数字集成电路低功耗优化设计解析[J].通讯世界,2016(15).
[4]王剑锋.DCS控制系统抗干扰分析[J].通讯世界,2015(19).
[5]姚年春,徐涛.电机保护装置的抗干扰措施设计[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4).
[6]熊轶娜,吴跃明,陈洁.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抗干扰分析[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9(08).
篇9
1 引言
压力传感器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其信号调理电路通过对信号的调节变换,使信号达到后续电路的接收要求。电路的误差控制、抗干扰技术对电路的设计至关重要,电路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单片机数据采集系统的准确性和产品的实用性。
本论文的信号调理电路主要用于电子称等衡器的前端信号处理,量程0―5Kg,其最大允许误差±1.5e(分度值e=2g)。本论文从误差分析,力传感器的选定和放大电路的设计三个方面阐述该电路设计思路。
2硬件设计中误差解决方法
降低电路元器件产生的噪声、设置稳压电流源作传感器专用电源,可保证传感器输出信号精度高,纹波小,稳定可靠,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由于组成电路的元件内部会产生一些噪声,并且实验中发现,噪声的功率与输入的电压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会对实验的参数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试验中对电阻等噪声较大的原件通过元件的噪声参数建立模型来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成本及噪声性能,选择噪声较小的NE5532放大器电路,其相对噪声比优于同等价格的其他运算放大器。
传感器采用了N430-5kg应变式压力传感器,量程0~5kg,灵敏度为1.0mV/N,体积小,易携带;额定输出1.0±0.15mV/V,能够满足实验精度要求;并能够使产品具有便携性,力传感器后接电桥的以减少温漂,即电桥压力传感器的电桥电阻设为R1=R2=R3=R4=100Ω,差动工作,应变片使得电桥保持了平衡,使得电桥的输出电压与电阻变化有关,保持了一个即R1=R-R,R2=R+R,R3=R-R,R4=R+R,则电桥输出为
3放大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整体电路设计如图3-1所示,包含两级放大电路,通过反馈设计提高了输出的准确性。第一级放大电路采用双运算放大器,此放大器小信号带宽10MHZ,功率带宽140KHZ,转换速率9V/us,符合一般控制电路的设计要求。第二级放大电路采用二阶低通滤波运算放大电路。
通过使用Multisim 12.0仿真软件中的函数发生器模拟在f0=10Hz下的滤波波形,其通带最大衰减为4.165518dB,阻带最大衰减为14.403186dB,其中R9和R11=R10//R12,由R12来确定放大倍数,算得Q=0.5,满足实验设计要求。
由于在 Multisim12.0仿真软件中,没有直接的电荷源信号,考虑到电阻应变式传感器输出为电压信号,改变传感器的应变重量,在形式上是以电压的形式输出的。在电路分析时可以把传感器看作一个电压源,其输出电压在其电电路中将信号传递给放大电路。所以在模拟仿真中,采用了TL431ACD 保证模拟信号输入端的稳定性。
4 软件设计中的误差补偿
采用延迟法进行误差补偿,在系统中, 存在控制开关的抖动干扰。抑制这种噪声方法就是通过延时, 让接通或断开信号稳定后系统再工作, 就可以避免抖动干扰。
5 结语
本设计的放大电路的带宽在890mHZ~123HZ,测得输入为2.756mv时,输出为217.177mv,放大倍数约100倍。整体上对各种误差来源给以充分的估计,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保证了系统的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庄严.《电子秤与智能仪器的设计》.仪表技术,2002.2.
[2]刘同娟,马向国.《Multisim在电力电子电路仿真中的应-用》.电力电子,2006.2.
篇10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试车台;抗干扰;信号;技术
Key words: aero-engine;test bed;anti-inference;signal;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V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056-02
0 引言
某系列航空发动机配装的综合调节器对信号的处理一直存在一些干扰现象,严重制约科研生产过程,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研究探索航空发动机综合调节器调防干扰措施的基础上,借助多年的多机种试车台如何实现信号防干扰的经验,在某试车台新增功能改造中,成功应用了抗干扰技术,最终验证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 信号干扰的类型
信号干扰主要分为电磁感应引起的磁耦合、静电感应引起的电耦合、不同金属接触点产生的附加电势、由于振动产生的干扰以及不同地电位引起的干扰。前四种属于串模干扰,后者属于共模干扰。大功率的变压器、交流电机、电源周围都存在有很强的交变磁场,导线处在这种变化的磁场中会产生感应电势,通过磁耦合在电路中形成干扰叫磁耦合干扰。这种干扰信号与有用信号串联,当信号源与测试设备相距较远时,干扰越强烈。将导线远离这些强用电设备,调整走线方向以及减小导线回路面积都能有效防止干扰。把两根信号线以较短的结距进行绞合,干扰信号就能降为原有的1/10~1/100。导线之间存在着电容效应,由于某导线电位发生变化,相邻的导线上的电位也发生变化。干扰源是通过电容性的耦合在回路中形成干扰,这种干扰叫电耦合干扰,如图1。
发动机到综调的线路就存在几路高频信号,互相之间就产生这种电耦合干扰,而且还很突出,是试车台设备干扰的主要形式。把信号线扭绞能使电场在两信号线上产生的电位差大为减小,采用静电屏蔽后,能使干扰减小到1/100~1/1000。附加电势干扰主要是由于不同金属产生的热电势以及金属腐蚀等原因产生的热电势,当它处于电回路时会成为干扰,这种干扰大多数以直流的形式出现,在接线端子板处容易产生热电势。目前试车台综调线路都要经过端子板转接,这种干扰也是存在的。目前,为了方便测量和施工,副屏柜内仍然需要设计端子板方式走线,但为了保证电缆只允许在副屏柜内断一次,两端要求屏蔽层在端子板处对接,要保证屏蔽层的覆盖面积尽量最大。导线在磁场中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也同样会产生干扰。因此在振动的环境中把信号导线固定是很有必要的。试车台上振动较大,环境恶劣,选用合适的桥架走线及挂钩捆绑固定走线有效消除这类干扰。工程中不同接地点之间往往存在电位差,尤其在大功率的用电设备附近,当这些设备的绝缘性能较差时电位差更大。这种地电位差有时能达1~10伏以上,它同时出现在两个信号导线上,如图2所示。这种干扰叫不同电位引起的干扰。
由于共模干扰和信号相叠加,不直接对测量设备产生影响。但能通过测量系统形成对地的泄漏电流,漏电流通过电阻的耦合就能直接作用于测量设备,产生干扰。试车台上这种干扰较为突出,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2 干扰的抑制方式
抑制干扰通常采用的方式有信号导线的扭绞、屏蔽、接地、平衡、滤波、隔离等方法。抑制串模干扰采用绞线、屏蔽、接地很有效,抑制共模干扰就是要保证单点接地,并要求接地点靠近系统地,而且接地可靠,有时候二次仪表“浮地”或者对设备进行两层屏蔽也可以抑制共模干扰。如果将屏蔽层在信号侧与仪表均接地,则地电位差会通过屏蔽层形成回路,由于地电阻通常比屏蔽层的电阻小的多,所以在屏蔽层就会形成电位梯度,并通过屏蔽层与信号导线间的分布电容耦合到信号电路中去,因此屏蔽层必须一点接地。
3 试车台抗干扰措施
3.1 根据信号特点选择优质合适的电缆 选用质量好、品质优的航空专用电缆是抗干扰的基本基础,针对试车台特殊环境和线路的特殊性,消除耦合干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选用合适的屏蔽导线。比如:针对位移传感器特殊信号,其激励信号带有温度补偿功能,需要选用三芯绞合屏蔽的航空电缆,其反馈信号是交流输出,选用双芯屏蔽线最为合适;滑油压力、防喘等信号选用双芯屏蔽信号线;点火信号因为电流较大而且带有冲击干扰,需要使用截面积较大的屏蔽电缆;离子火焰传感器信号传输的是离子电流信号,需要特殊的低噪声电缆,而且要求两端接地。不需要使用屏蔽的地方不能使用屏蔽线,免得造成屏蔽间的信号干扰。另外,电缆的敷设也很关键,强信号导线应离开弱信号电路导线单独布置,在必需靠近的场合中应该尽可能的将两者垂直布置;干扰敏感的元件应避免靠近干扰源摆放,必须靠近时采取立体交叉的方式;电缆走桥架原则上是交直流分开敷设,控制电缆、测量电缆与动力电缆分开。
3.2 注意电缆屏蔽层的细节处理 选用电缆只是防干扰的第一步,关键是如何进行屏蔽线的处理,这也是我们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所在。第一,整个信号传输过程中信号线的屏蔽层不能中断,信号线也要尽量减少接点,接点处必需将屏蔽对接,信号线尽可能的减少断点,原则上不超过2次,中断一次干扰增加近5~10倍。而且中途屏蔽层对接的地方,屏蔽层不易太长,原则上不大于200mm为好。第二,整个信号线的屏蔽层中途不能接地,中途接地会造成信号干扰增大,而且接地效果明显下降。屏蔽层原则上只在一端接地。目前,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在综调或者电调插头处将关键信号的屏蔽层接地最为有效。
3.3 对地线的特殊要求及接地方式 防干扰还有一项指标很重要,那就是一个试车台要有单独的地线接地极,接地电阻小于1Ω(通常是小于4Ω)。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试车台需要做两个接地极,为了保证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两个接地极间设有电容,平常处于断开状态,一旦出现强雷雨天气,电容能够击穿使两个接地极变为一体。接地极一个用于动力接地及普通信号测量接地,包括计算机接地;一个用于发动机控制测量系统专用接地,来保证综调或者电调信号不扰。
4 结束语
通过防干扰技术在某试车台的应用,证明了该技术的成功及作用,为国内航空试车台乃至四代机试车台建设提供一个成功典范,具有深远的价值和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篇11
在发端输人的信息先调制形成数字信号,然后由扩频码发生器产生的扩频码序列去调制数字信号以展宽信号的频谱,展宽后的信号再调制到射频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收到的宽带射频信号,变频至中频,然后由本地产生的与发端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相关解扩,再经信息解调,恢复成原始信息输出。可见,一般的扩频通信系统都要进行3次调制和相应的解调。一次调制为信息调制,二次调制为扩频调制,三次调制为射频调制,以及相应的信息解调、解扩和射频解调。与一般通信系统比较,多了扩频调制和解扩部分。扩频通信应具备如下特征:(1)数字传输方式;(2)传输信号的带宽远大于被传信息带宽;(3)带宽的展宽,是利用与被传信息无关的函数(扩频函数)对被传信息的信元重新进行调制实现的;(4)接收端用相同的扩频函数进行相关解调(解扩),求解出被传信息的数据。用扩频函数(也称伪随机码)调制和对信号相关处理是扩频通信有别于其他通信的两大特点。
二、扩频通信技术的特点
扩频信号是不可预测的、伪随机的宽带信号,其带宽远大于要传输的数据(信息)带宽,同时接收机中必须有与宽带载波同步的副本。扩频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抗干扰性强
扩频信号的不可预测性,使扩频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干扰者很难通过观察进行干扰,干扰起不了太大作用。扩频通信系统在传输过程中扩展了信号带宽,所以即使信噪比很低,甚至在有用信号功率低于干扰信号功率的情况下,仍能不受干扰、高质量地进行通信,扩展的频谱越宽,其抗干扰性越强。
2.低截获性
扩频信号的功率均匀分布在很宽的频带上,传输信号的功率密度很低,侦察接收机很难监测到,因此扩频通信系统截获概率很低。
3.抗多路径干扰性能好
多路径干扰是电波传播过程中因遇到各种非期望反射体(如电离层、高山、建筑物等)引起的反射或散射,在接收端的这些反射或散射信号与直达路径信号相互干涉而造成的干扰。多路径干扰会严重影响通信。扩频通信系统中增加了扩频调制和解扩过程,利用扩频码序列间的相关特性,在接收端解扩时,从多径信号中分离出最强的有用信号,或将多径信号中的相同码序列信号叠加,这样就可有效消除无线通信中因多径干扰造成的信号衰落现象,使扩频通信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多径衰落特性。
4.保密性好
在一定的发射功率下,扩频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内,无线信道中有用信号功率谱密度极低,这样信号可以在强噪声背景下,甚至在有用信号被噪声淹没的情况下进行可靠通信,使外界很难截获传送的信息,要想进一步检测出信号的特征参数就更难了.所以扩频系统可实现隐蔽通信。同时,对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码,旁人无法窃听通信,因而扩频系统具有高保密性。
5.易于实现码分多址
在通信系统中,可充分利用在扩频调制中使用的扩频码序列之间良好的自相关特性和互相关特性,接收端利用相关检测技术进行解扩,在分配给不同用户不同码型的情况下,系统可以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这样同一频带上许多用户可以同时通话而互不干扰。
三、扩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在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人们一直在走增加信号功率,减少噪声,提高信噪比的道路。即使到了70年代,伪码技术已经出现,但作为相关器的“码环”的钟频只能做到几千赫兹也无助于事.近几年,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几十兆赫兹,甚至几百兆赫兹的伪码发生器及其相关部件都已成为现实,扩频通信获得极其迅速的发展.通信的发展史又到了一个转折点,由用信噪比换带宽的年代进入了用宽带换信噪比的年代.从最佳通信系统的角度看扩频通信.最佳通信系统一最佳发射机+最佳接收机.几十年来,最佳接收理论已经很成熟,但最佳发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伪码扩频是一种最佳的信号形式和调制制度,构成了最佳发射机.因此,有了最佳通信系统一伪码扩频+相关接收这种认识,人们就不难预测扩频通信的未来前景.从9O年代无线通信开始步人扩频通信和自适应通信的年代.扩频通信的热浪已经波及短波、超微波、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码分多址(CDMA)已开始广泛用于未来的峰窝通信、无绳通信和个人通信以及各种无线本地环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接入网是由传统的用户线、用户环路和用户接入系统,逐步发展、演变和升级而形成的.现代电信网络分为3部分:传输网、交换网和接入网.由于接入网发展较晚,往往成为电信发展的“瓶颈”,各国都很重视接入网的发展,因此各类接人技术和系统应运而生.由于ISM(IndustryScientificMedica1)频段的开放性,经营者和用户不需申请授权就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些频段,而无线扩频技术所使用的频段(2.400~2.483)正是全世界通用的ISM频段,包括IEEE802.11协议架构的无线局域网也大部分选用此频段.在无线接人系统中,扩频微波与常规微波相比有着3个显著的优点:抗干扰性强、频点问题容易处理、价格比较便宜.而且,扩频微波接入技术相对有线接入技术来说,有成本低、使用灵活、建设快捷的优势,在接入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扩频微波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语音接入(点对点);数据接入;视频接入;多媒体接入;因特网(Internet)接入。
四、结语
扩频通信是通信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发展方向,是扩频技术与通信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主要论述了扩频通信的特点、理论可行性及典型的工作方式。扩频通信的强抗干扰性、低截获性、良好的抗多路径干扰性和安全性等特点,使它的应用迅速从军用扩展到民用通信中,它的易于实现码分多址的特点,使它能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完美结合,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参考文献:
篇12
在发端输人的信息先调制形成数字信号,然后由扩频码发生器产生的扩频码序列去调制数字信号以展宽信号的频谱,展宽后的信号再调制到射频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收到的宽带射频信号,变频至中频,然后由本地产生的与发端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相关解扩,再经信息解调,恢复成原始信息输出。可见,一般的扩频通信系统都要进行3次调制和相应的解调。一次调制为信息调制,二次调制为扩频调制,三次调制为射频调制,以及相应的信息解调、解扩和射频解调。与一般通信系统比较,多了扩频调制和解扩部分。扩频通信应具备如下特征:(1)数字传输方式;(2)传输信号的带宽远大于被传信息带宽;(3)带宽的展宽,是利用与被传信息无关的函数(扩频函数)对被传信息的信元重新进行调制实现的;(4)接收端用相同的扩频函数进行相关解调(解扩),求解出被传信息的数据。用扩频函数(也称伪随机码)调制和对信号相关处理是扩频通信有别于其他通信的两大特点。
二、扩频通信技术的特点
扩频信号是不可预测的、伪随机的宽带信号,其带宽远大于要传输的数据(信息)带宽,同时接收机中必须有与宽带载波同步的副本。扩频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抗干扰性强
扩频信号的不可预测性,使扩频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干扰者很难通过观察进行干扰,干扰起不了太大作用。扩频通信系统在传输过程中扩展了信号带宽,所以即使信噪比很低,甚至在有用信号功率低于干扰信号功率的情况下,仍能不受干扰、高质量地进行通信,扩展的频谱越宽,其抗干扰性越强。
2.低截获性
扩频信号的功率均匀分布在很宽的频带上,传输信号的功率密度很低,侦察接收机很难监测到,因此扩频通信系统截获概率很低。
3.抗多路径干扰性能好
多路径干扰是电波传播过程中因遇到各种非期望反射体(如电离层、高山、建筑物等)引起的反射或散射,在接收端的这些反射或散射信号与直达路径信号相互干涉而造成的干扰。多路径干扰会严重影响通信。扩频通信系统中增加了扩频调制和解扩过程,利用扩频码序列间的相关特性,在接收端解扩时,从多径信号中分离出最强的有用信号,或将多径信号中的相同码序列信号叠加,这样就可有效消除无线通信中因多径干扰造成的信号衰落现象,使扩频通信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多径衰落特性。
4.保密性好
在一定的发射功率下,扩频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内,无线信道中有用信号功率谱密度极低,这样信号可以在强噪声背景下,甚至在有用信号被噪声淹没的情况下进行可靠通信,使外界很难截获传送的信息,要想进一步检测出信号的特征参数就更难了.所以扩频系统可实现隐蔽通信。同时,对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码,旁人无法窃听通信,因而扩频系统具有高保密性。
5.易于实现码分多址
在通信系统中,可充分利用在扩频调制中使用的扩频码序列之间良好的自相关特性和互相关特性,接收端利用相关检测技术进行解扩,在分配给不同用户不同码型的情况下,系统可以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这样同一频带上许多用户可以同时通话而互不干扰。三、扩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在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人们一直在走增加信号功率,减少噪声,提高信噪比的道路。即使到了70年代,伪码技术已经出现,但作为相关器的“码环”的钟频只能做到几千赫兹也无助于事.近几年,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几十兆赫兹,甚至几百兆赫兹的伪码发生器及其相关部件都已成为现实,扩频通信获得极其迅速的发展.通信的发展史又到了一个转折点,由用信噪比换带宽的年代进入了用宽带换信噪比的年代.从最佳通信系统的角度看扩频通信.最佳通信系统一最佳发射机+最佳接收机.几十年来,最佳接收理论已经很成熟,但最佳发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伪码扩频是一种最佳的信号形式和调制制度,构成了最佳发射机.因此,有了最佳通信系统一伪码扩频+相关接收这种认识,人们就不难预测扩频通信的未来前景.从9O年代无线通信开始步人扩频通信和自适应通信的年代.扩频通信的热浪已经波及短波、超微波、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码分多址(CDMA)已开始广泛用于未来的峰窝通信、无绳通信和个人通信以及各种无线本地环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接入网是由传统的用户线、用户环路和用户接入系统,逐步发展、演变和升级而形成的.现代电信网络分为3部分:传输网、交换网和接入网.由于接入网发展较晚,往往成为电信发展的“瓶颈”,各国都很重视接入网的发展,因此各类接人技术和系统应运而生.由于ISM(IndustryScientificMedica1)频段的开放性,经营者和用户不需申请授权就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些频段,而无线扩频技术所使用的频段(2.400~2.483)正是全世界通用的ISM频段,包括IEEE802.11协议架构的无线局域网也大部分选用此频段.在无线接人系统中,扩频微波与常规微波相比有着3个显著的优点:抗干扰性强、频点问题容易处理、价格比较便宜.而且,扩频微波接入技术相对有线接入技术来说,有成本低、使用灵活、建设快捷的优势,在接入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扩频微波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语音接入(点对点);数据接入;视频接入;多媒体接入;因特网(Internet)接入。
四、结语
扩频通信是通信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发展方向,是扩频技术与通信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主要论述了扩频通信的特点、理论可行性及典型的工作方式。扩频通信的强抗干扰性、低截获性、良好的抗多路径干扰性和安全性等特点,使它的应用迅速从军用扩展到民用通信中,它的易于实现码分多址的特点,使它能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完美结合,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参考文献:
篇13
一、plc具有以下显着特点
1.极高的可靠性
由于工业生产的环境条件远比通用计算机所处的环境差,因此要求plc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并且应能在比较恶劣的运行环境中(如高温、过电压、强电磁干扰和高湿度等)长期可靠地运行。
2.使用方便
(1)操作方便:对plc的操作包括程序输入的操作和程序更改的操作。大多数plc采用编程器进行程序输入和更改的操作。更改程序的操作也可直接根据所需的地址编号继电器编号或接点号进行搜索或顺序寻找,然后进行更改。
(2)编程方便:plc有梯形图、布尔助记符、功能表图多种程序控制设计语言可供使用。
(3)维修方便:当系统发生故障时,通过硬件和软件的自诊断,维修人员可根据有关故障信号灯的指示和故障代码的显示,或通过编程器和crt屏幕的显示,很快地找到故障所在的部位,为迅速排除故障和修复节省了时间。
3.灵活性高
plc的灵活性表现在下列三方面。
(1)编程的灵活性:plc采用的编程语言有梯形图、布尔助记符、功能表图、功能模块图等,只要掌握其中一种语言就可进行编程。
(2)扩展的灵活性:plc根据应用的规模的不断扩展,它不仅可以通过增加输入、输出卡件增加点数,通过扩展单元来扩大容量和功能,也可通过多台plc的通信来扩大容量和功能。
(3)操作的灵活性:操作的灵活性指设计的工作量大大减少,编程的工作量和安装施工的工作量大大减少,操作十分灵活方便,监视和控制变得容易。
4.机电一体化
plc是专门为工业过程控制而设计的控制设备,它的体积大大减小,功能不断完善,抗干扰性能增强,机械和电气部件被有机地结合在一个设备内,把仪表电子和计算机的功能综合在一起。
二、plc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plc是一种用于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的设备,一般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就可以直接在工业环境中使用。然而,尽管有如上所述的可靠性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强,但当生产环境过于恶劣,电磁干扰特别强烈,或安装使用不当,就可能造成程序错误或运算错误,从而产生误输入并引起误输出,这将会造成设备的失控和误动作,从而不能保证plc的正常运行。要提高plc控制系统可靠性,一方面要求plc生产厂家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设计、安装和使用维护中引起高度重视,多方配合才能完善解决问题,有效地增强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因此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工作环境
(1)温度
plc要求环境温度在0~55oc,安装时不能放在发热量大的元件下面,四周通风散热的空间应足够大。
(2)湿度
为了保证plc的绝缘性能,空气的相对湿度应小于85%(无凝露)。
(3)震动
应使plc远离强烈的震动源,防止振动频率为10~55hz的频繁或连续振动。当使用环境不可避免震动时,必须采取减震措施,如采用减震胶等。
(4)空气
避免有腐蚀和易燃的气体,例如氯化氢、硫化氢等。对于空气中有较多粉尘或腐蚀性气体的环境,可将plc安装在封闭性较好的控制室或控制柜中。
(5)电源
plc对于电源线带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抵制能力。在可靠性要求很高或电源干扰特别严重的环境中,可以安装一台带屏蔽层的隔离变压器,以减少设备与地之间的干扰。一般plc都有直流24v输出提供给输入端,当输入端使用外接直流电源时,应选用直流稳压电源。
2.控制系统中干扰及其来源
(1)干扰源及一般分类
影响plc控制系统的干扰源,大都产生在电流或电压剧烈变化的部位,其原因是电流改变产生磁场,对设备产生电磁辐射;磁场改变产生电流,电磁高速产生电磁波。通常电磁干扰按干扰模式不同,分为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共模干扰是信号对地的电位差,共模电压通过不对称电路可转换成差模电压,直接影响测控信号,造成元器件损坏,这种共模干扰可为直流,亦可为交流。差模干扰是指作用于信号两极间的干扰电压,主要由空间电磁场在信号间耦合感应及由不平衡电路转换共模干扰所形成的电压,这种干扰叠加在信号上,直接影响测量与控制精度。
(2)plc系统中干扰的主要来源及途径
强电干扰
plc系统的正常供电电源均由电网供电。由于电网覆盖范围广,它将受到所有空间电磁干扰而在线路上感应电压。
柜内干扰
控制柜内的高压电器,大的电感性负载,混乱的布线都容易对plc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来自信号线引入的干扰
与plc控制系统连接的各类信号传输线,除了传输有效的各类信息之外,总会有外部干扰信号侵入。此干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变送器供电电源或共用信号仪表的供电电源串入的电网干扰,这往往被忽视;二是信号线受空间电磁辐射感应的干扰,即信号线上的外部感应干扰,这是很严重的。由信号引入干扰会引起i/o信号工作异常和测量精度大大降低,严重时将引起元器件损伤。
来自接地系统混乱时的干扰
接地是提高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emc)的有效手段之一。正确的接地,既能抑制电磁干扰的影响,又能抑制设备向外发出干扰;而错误的接地,反而会引入严重的干扰信号,使plc系统将无法正常工作。
来自plc系统内部的干扰
主要由系统内部元器件及电路间的相互电磁辐射产生,如逻辑电路相互辐射及其对模拟电路的影响,模拟地与逻辑地的相互影响及元器件间的相互不匹配使用等。
三、结束语
plc控制系统中的干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抗干扰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合理有效地抑制抗干扰,才能够使plc控制系统正常工作。随着plc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如何高效可靠的使用plc也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因素。21世纪,plc会有更大的发展,产品的品种会更丰富、规格更齐全,plc作为自动化控制网络和国际通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工业控制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