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119-03
体育旅游以体育项目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旅游者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流等各种服务。首先,它具有规模大的特点。因为它不仅仅是体育旅游,或单一的娱乐活动,而是健身、娱乐、休闲、交流为一体。其次,它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它吸引了许多行业部门的参与,如交通业、传媒业、旅游业、餐饮业、通讯业、建筑业、广告业等。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这里自然风光奇秀,人文景观独特神奇,拥有众多著名旅游景区。例如这里不仅有着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之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还有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两个自然保护区组成的武陵源风景区,区内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素有“最佳旅游处”之称,以其独具艺术魅力的多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风情吸引着芸芸众生,具有很大的体育旅游市场潜力。据此,本文通过对湘西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旅游现状与市场的调查与分析,为相关部门了解和掌握大学生体育旅游市场情况提供信息,为促进湘西地区体育旅游事业的繁荣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湘西高校所有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吉首大学、吉首师范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湘西广播电视大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维普中外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体育资讯网、体育学院资料室等获取文献资料,查阅了体育旅游、以及体育产业等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年鉴类、著作类、期刊类的著作和期刊,全面了解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论文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借鉴。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需要,确定调查问卷的框架。按照社会学原理设计问卷,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选择湘西地区四所高校发放问卷,每个高校发放问卷500份,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2000份,有效问卷1967份,有效回收率为98.35%,其中男生1015人,女生952人。
1.2.3数理统计法
在Windows7操作环境下,利用Spss19.0数据处理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保研究科学性。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旅游的性别特征的分析
从表1的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湘西地区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男性中参与过旅游的为1087人,占总人数的55.26%;女性参与过旅游的为880人,占总人数的44.73%,经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参与旅游人数的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P
2.2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性别特征的分析
体育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方式。大学生在参与旅游时,往往会因为性别不同,选择体育旅游的方式也不同。从表2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1967人中,参与过体育旅游的有651人,占参与过旅游人数的33%。其中,男生参与过体育旅游的有375人,占总体的人数的57.3%;女生参与过体育旅游的有278人,占总人数42.6%,男女之间相差14.7%,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之间的人数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P
2.3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态度情况分析
由表3的统计数据可知,参与过体育旅游的学生中,有518人,占总数的79.7%,表示喜欢体育旅游;选择无所谓的学生有100人,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15.3%,排在第二位;最后是不喜欢体育旅游的学生,仅有33人,占到了总人数的5.2%。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湘西地区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拥有良好的体育旅游市场基础,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体育旅游之后,接受了这种旅游的方式。因此在湘西地区,我们更要把在校大学生作为拓展体育旅游市场的重要力量,加大对大学生体育旅游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的认识,不仅要巩固现有的体育旅游爱好者,还要挖掘潜在的参与体育旅游的学生。
2.4影响湘西地区大学生体育旅游的行为动因因素
对体育而言,体育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基础,否则就不可能有体育行为。表4表明,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动机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其参与体育旅游动机排在首位的是为了休闲健身,有242人次选择了该项;其次选择调节情绪的学生仅次于休闲健身,有232人次,居于次位;然后选择提高体育文化知识的学生有145人次,排在第三位;排在第四位得是选择提高自身能力的学生有126人次;回归自然选项被选中的次数居于所有选项的第5位,有123人次;以下依次为社会交际、追求时尚、体验刺激、其他选项。以上数据表明:在湘西地区在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统计中,前5位选项次数较高,特别是“休闲健身”和“调节情绪”选项,这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主要是以休闲健身为主,而调节情绪和回归自然等旅游动机与其他动机比较而言层次性较高,这就表示湘西地区大学生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将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以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将进一步说明对湘西地区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因此,我们需加大对大学生体育旅游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的认识。
2.5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内容情况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体育旅游时,所喜爱的体育旅游的项目有差别,不同性别的人,参与体育旅游时,所选择的体育旅游项目也不同。体育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活动多种多样,其参与的主要类型有漂流、登山、野外定向、探险等拓展型体育旅游,还有观看体育赛事的赛事节庆体育旅游。大学生是比较喜欢独立自主、自由开放的,他们喜欢跌宕起伏的比赛情节和喧嚣、活跃的赛场气氛,喜欢刺激性的运动,喜欢表现自我、展现自我。表5数据显示,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所选内容排在首位的是休闲健身型,有307人次选择了该项;其次选择参与观光型的有239人次,排名第二;参与竞赛节庆型的有166人次,排名第三;而选择参与拓展型的有60人次,居于末位。以上数据表明参与拓展型体育旅游的人数最少,主要是由于拓展型体育旅游需要参与者有很好的体力、毅力、智力,而且拓展型体育旅游消费较高。而参与休闲健身型的人数几乎占到一半,说明大学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健康问题也引起了重视。参与观光型体育旅游的人数占到参与本次体育旅游人数的三分之一,主要原因在于湘西地区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特别是湘西地区特有的一些民俗风情和传统的体育项目,大受旅游者所喜爱。因此,在湘西地区应开发一些新兴的体育旅游项目,来满足大学生对体育旅游项目多样化的需求。
2.6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次数情况
由表6的统计数据可知,湘西地区大学生参加体育旅游选择每年参与1次的有18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8.1%;选择每年参与2-5次的有37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7.45%;而选择每年参与5次以上的有9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4.43%。由以上数据可知湘西地区大学生每年参与体育旅游2-5次的体育旅游者最多,这充分说明湘西地区高校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参与体育旅游的热情较高,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而每年参与1次的体育旅游者也较多,因此在湘西地区,我们要加强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做好体育旅游知识的宣传,引导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知识的了解,提高体育旅游市场的服务质量,挖掘潜在的客源,以此来拓宽体育旅游业发展空间。
2.7湘西地区大学生每年用于体育旅游方面的消费情况
篇3
作者简介:[HTK]高天野(1974―),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2013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大学生数字资源阅读倾向调查与能力培养研究”的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L13DTQ020。[FQ)][HT]
阅读是大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大学生拓展知识视野的主渠道;是大学生增强综合文化素质的主要手段,在其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理清大学生“为什么阅读”“应该阅读什么”和“如何阅读”等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大学生正确阅读与高效阅读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阅读倾向研究是读者阅读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解决读者阅读正确性与效率问题的起点,是大学生阅读倾向引导与阅读能力培养策略设计的基本前提,也是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机制改革的基本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拟在全面剖析辽宁省大学生数字资源阅读倾向现状的前提下,系统解读大学生数字资源阅读倾向的形成机制,为图书馆资源建设、功能完善和服务创新提供借鉴。
[BT3]1研究对象与方法
[3]笔者以辽宁省大学生数字资源阅读倾向问题为研究对象,查阅了沈阳体院的图书馆藏书,并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了中国知网相关文献,为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研究内容奠定基础。此外,笔者选择辽宁大学、东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沈阳医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沈阳音乐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刑警学院等10所高校四个年级的5,0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4,560份,计4,25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3.2%。调查内容包括阅读动机、阅读内容、阅读行为等核心要素。最后,笔者根据实证调查结果,通过分类、比较、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了辽宁省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的阅读倾向。
[BT3]2辽宁省大学生数字资源阅读倾向分析
2.1辽宁省10所高校馆藏数字资源构成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10所高校图书馆都根据自身实际购买了一定数量的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并根据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自建了反应自身学科专业特色的数据库,馆藏数字资源都比较丰富。但是,综合性大学的馆藏数字资源建设明显优于单科性院校,且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见表1)。
2.2辽宁省大学生馆藏数字资源阅读倾向分析
2.2.1阅读动机倾向。调查结果表明,休闲娱乐、完成作业、获取信息和撰写论文(设计)构成了大学生的主要动机体系。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动机呈现出一定差异:大一和大二学生主要以休闲娱乐、完成作业和获取信息为主;大三学生主要以休闲娱乐、撰写论文(设计)和完成作业为主;大四学生主要以休闲娱乐、撰写论文和获取信息为主(见表2)。
2.2.2阅读对象选择倾向。调查结果表明,电子图书类、音频视频类和期刊论文类数字资源是大学生主要阅读对象,四个年级大学生在对象选择方面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数据库建设的质量问题,高校自建的反应学科专业特点的数据库较少有学生关注(见表3)。
2.2.3阅读行为倾向。首先,阅读途径和地点的实证调查结果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电脑网络阅读,不同年级之间基本没有差异;66%以上的大学生只要图书馆有座位就会选择在图书馆进行阅读,不同年级大学生在阅读地点选择上也不存在差异(见表4)。
其次,阅读时间段与时间长短的实证调查结果还表明:①90%的大学生在非双休日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不同年级的比例没有差别。总体而言,在阅读时间分布方面,每天阅读在2小时以内的占36.7%,3~4小时的占46.9%,大于等于5小时的占16.4%。另外,在阅读时间长短上,不同年级呈现出明显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阅读时间明显延长。②86%的大学生在双休日进行阅读,不同年级没有差别。总体而言,每天阅读在2小时以内的占13.9%,3~4小时的占34.0%,大于等于5小时的占62.1%。阅读时间明显高于非双休日阅读时间,但在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见表5)。
2.3影响辽宁省大学生数字资源阅读倾向形成的因素分析
[3]笔者对影响大学生阅读倾向的21项原因的因子分析发现: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所学专业和所在年级之间的内部一致性较高,可以定义为“自身素质因子”;馆藏资源类型、馆藏资源数量和馆藏阅读平台之间的内部一致性较高,可以定义为“馆藏资源因子”;阅读动机引导、阅读行为指导、阅读能力培训和阅读效果评价之间的一致性较高,可以定义为“阅读服务因子”;社会环境、学校氛围、家庭背景和宿舍文化之间的内部一致性较高,可以定义为“背景环境因子”(见表6)。
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阅读倾向的形成受自身素质、馆藏资源、阅读服务和背景环境等4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阅读动机倾向主要受自身素质和阅读服务的影响;阅读行为倾向主要受馆藏资源和阅读服务的影响;阅读内容选择倾向主要受自身素质、馆藏资源、阅读服务和背景环境的影响(见表7)。
[3]2.4基于大学生阅读倾向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设想
2.4.1引导阅读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的强弱与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阅读的方向性和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阅读动机的正确引导是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图书馆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与相关部门联合建立大学生数字资源阅读动机引导的活动体系,针对大学生以休闲娱乐为首要动机的现状开展系列讲座和竞赛活动,以实际活动促进大学生以主动获取知识、信息为主的阅读动机的形成。
2.4.2提升阅读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数字资源的阅读能力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环节,阅读能力提升能够有效克服阅读障碍。①图书馆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最新的文献检索能力、计算机检索能力和网上信息资源检索能力,最终使大学生掌握高效获取信息的技能。为此,图书馆应组织专家学者定期举办网络读书报告会、网络信息资源查询与分析竞赛、数字资源阅读培训会等,促进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②图书馆要针对各专业和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系统的培训与竞赛活动,充分利用馆藏数字资源和网络在线数字资源的优势,布置相关的作业,督促学生提高数字资源阅读能力,提升数字资源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3规范阅读行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引导,重点在于加强对大学生课余阅读时间、双休日阅读时间的控制,通过建立图书馆、辅导员工作联动机制,共同限制学生阅读时间。同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图书馆要制定系统的方案,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选择对自己专业学习、生活、就业有意义的阅读内容,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搜集信息、提升专业综合素质的有效平台。
2.4.4建立综合阅读服务平台。①进一步加强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建设,做好需求调研,加大投入,购置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数据库,完善反映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自建数据库。②进一步优化馆藏数字资源的功能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馆藏数字资源目录,为大学生提供系统化的阅读信息检索服务。③在校园网上提供常用的分类数据库网址,及时更新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资讯、权威论文、图书和报纸等目录,向大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目录通报服务,避免大学生盲目阅读,提高阅读效率。④建立图书馆开馆阅读和闭馆阅读的综合服务平台,将实境阅读和网络阅读结合起来。如建立网络阅读兴趣小组,开展网络书评、网络征文活动。⑤充分利用校内相关媒体和学生各社团等阵地,通过采访报道、交流对话等形式,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为大学生提供阅读帮助,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阅读活动,使社团活动与阅读指导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HTK]
[1][ZK(#]黄晓斌.数字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8(2):53-56.
[2]武彬.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分析及其引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73-74.
[3]张秀芳.试析素质教育对当前大学生阅读倾向的相关影响.现代情报,2002(2):87-88.
[4]耿华.信息时代高校学生读者阅读需求的的思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5):80-82.
篇4
一、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综述
(一)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关于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开展研究,学界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休闲道德状况令人堪忧,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实施休闲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调查分析。
不少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随着大学生休闲时间的增加,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愈加丰富,但也存在不容乐观的方面:一是大学生对休闲生活认识水平不高,休闲生活观念狭隘,对休闲的内涵、价值、功能,以及休闲与工作学习的正确关系尚缺乏常识;二是大学生较为普遍地缺少休闲生活规划,日常计划也甚少,课余之外的休闲活动基本上是随机和零散的,甚至是盲从参与的;三是休闲活动的层次不高、色彩单调,总体质量不高,“从目前大学生所花时间最多的与最少的休闲活动来看,大学生所花的最大量的时间集中在纯粹为了消磨时间而花掉时间这个层次;”[1]四是个体休闲居多,集体休闲活动偏少,网络休闲成为相当数量大学生课余消遣的重要方式,旨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课外载体缺少;五是存在不少休闲道德失范问题,出现休闲时不计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的个人主义举动,出现只图感官刺激、忘我消遣的享乐主义倾向,出现盲目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主义倾向,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伤害自我型’或‘型’活动,如酗酒、打架、赌博等活动”。[2]
2.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笔者曾专门撰文分析,主要由四方面的因素造成:(1)社会因素。权威失范、社会主导价值混乱、角色失范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关的三方面失范状态,大学生休闲道德失范同样归咎于这三种失范状态。(2)高校因素。在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工具理性的驱使下,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渐行渐远,即使是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地出现了功利化和商品化的倾向,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以职业培训为主的雇佣机构,成为制造社会文化工具和技术工具的“加工厂”。教育在人文关怀上的不够,使得高校的休闲教育存在着先天不足。(3)家庭因素。因家长在对子女、对高等教育、对休闲认识的偏差,以及不当的家庭休闲方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和正确地开展休闲活动。(4)大学生主观因素。社会转型期的“震荡”和不良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此外,休闲观念也是导致休闲道德失范的决定性因素。[3]
3.有关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分析。
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的大学生休闲教育道德状况更令人堪忧。徐智辉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只有四川师范大学开设了休闲学课程。我国高职生休闲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处于自发状态,根本没有列入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范围,领导无休闲教育观念,学校无休闲教育计划,教师无休闲教育任务。许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只负责高职生在校上课时间的管理和教育,对学生休闲时间放任自流。过去,学校实行六天工作制,休闲时间少,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单休日改成双休日,高职教师和学生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而高职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管理者却很少考虑休闲教育。高职生从中学到大学后,还不完全适应,对节假日不会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在大量休闲时间里无所事事,有的学生不分白天黑夜,没完没了地上网、玩游戏机,甚至出入不适合学生的休闲场所,致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思想道德受到严重影响。”[4]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总体状况,徐智辉分析认为:休闲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淡薄;休闲思想道德教育组织涣散;休闲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呆板;休闲思想道德教育投入不足。[5]
4.有关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对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学界一是从休闲的本质出发,对休闲与道德及与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进行阐述,基本结论认为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休闲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他们认为休闲的本质是自由,其本身内蕴的道德属性和对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要求,休闲生活应是道德的生活。闲暇生活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拘束或无视一个人在闲暇中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负的责任。二是从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对其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是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心理断乳期”,期间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道德能力和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容易受西方思潮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渴望成为有个性的社会人,但行为的自我控制较弱,遇事容易冲动;渴望社会交往,但待人接物的水平不高,容易紧跟没有道德高度的时尚;渴望休闲的生活,但“玩”的基本技能不高,容易随波逐流。
总之,学界从大学生休闲道德现状出发,归纳了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而对应的休闲道德教育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休闲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
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学界总体上是按照“什么是休闲或闲暇——什么是休闲道德——什么是大学生休闲——什么是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轨迹予以分析并概括。其中对于大学生休闲(或闲暇)的界定,可以概括为:除去学习包括实习、生理需要和课外作业等之外自由时间里由大学生自行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对休闲道德(闲暇道德)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个人在休闲过程中应当遵守的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是发展人的心智和兴趣,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而对高等学校休闲道德教育,学界总体上是从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范畴、目的等六个层面加以概括。
由此,本文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指以高校师生实施为主,社会、家庭实施为辅,面向在校大学生,以休闲价值观、休闲道德能力、休闲生活习惯为主要内容,依托校内外多种德育载体而开展的自主性德育活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具体展开。
2.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特点。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总体上有三层表述:一是基于教育的方式;二是基于教育的要素;三是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
基于教育方式,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主导性、渗透性、差异性、实践性、发展性。[6]基于教育要素,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具有教育时空的变化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等特点”[7]。“在时间上,是在学生完成功课的闲暇时间进行;在方式上,表现为在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写作、旅游、武术、集邮等闲暇活动中进行;在内容上,依然坚持的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点的时代精神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8]
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邓清华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新模式,与传统高校道德教育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从时空维度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适用时空更广、更为复杂、更符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道德教育的实际,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主要适用于大学这一特定时期和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空间;从载体或形式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型道德教育活动,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则主要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活动和自我修养为辅的认知型道德教育模式;从自主性、主体性程度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自主性道德教育,传统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尚不是很明显。[9]
3.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价值。
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价值的描述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可适应时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可以转变教育观念,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二是个体价值——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休闲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情操的陶冶;有利于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文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很少,系统阐述的则更少,其中黎海燕认为:“作为当今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种新的学校德育模式,闲暇德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包括以下内容:闲暇学习活动,闲暇文化活动,闲暇心理教育,闲暇道德实践,闲暇生活自律”。[10]陈红媛认为:“高职生的闲暇德育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教给学生最核心的内容——阐释休闲的自由、创造理念。高职院校的闲暇德育作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实施闲暇道德教育应从正确的闲暇道德价值观、遵纪守法的健康文明闲暇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的闲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闲暇道德实践、立志成才的闲暇生活道德自律五方面展开”。[11]
(四)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
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问题,学界总体论述较多,角度也较广。
1.有关实施原则的分析。
陈红媛认为,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而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导向性、整合性、自主性和指导性、渗透性、前瞻性、科学性等六条原则。[12]杨双、祝国超认为,实施休闲道德教育应遵循客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前瞻性原则。[13]邓清华则将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原则概括为:自主性、与课堂道德教育相结合和科学性。[14]
2.有关实施策略的分析。
杨双、祝国超建议在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找准三个支点”——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点,以学生闲暇形式为切入点,以公民闲暇道德教育为助推点;“要坚持三个突出”——闲暇道德教育活动要突出一个“稳”字,闲暇道德教育载体突出一个“广”字,闲暇道德教育方法突出一个“重”字;要做好“三个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社会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家庭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课堂行为相结合。[15]
3.有关实施途径的分析。
要切实保障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成效,学界着眼于高校的看法包括:一是要加强“三观”教育和休闲观教育;二是要营造健康的休闲道德氛围;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四是要为学生提供健康的休闲场所;五是要发挥同辈群体的功能;六是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激励监督机制。
着眼于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多主体,邓清华认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保障其实施。作为与大学生闲暇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社会组织和机构,都有义务来保障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高校作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在家庭方面,父母的管教方式与家庭的生活经验会影响到子女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社会在保障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应发挥“净”、“建”、“导”的作用。[16]
4.有关教育保障的分析。
杨双、祝国超认为要把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这一教育举措落到实处,保障出成效,则应依据大学生闲暇活动的主要方式、活动时空以及活动的特点,构建起以“三化”为主要内容的闲暇道德教育有效机制,一是课程化,二是活动化,三是环境化。要保证“三化”的实现,就必须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舆论保障。[17]还有其他学者提出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包括政府在内的有关主体要加大对这项教育的投入,努力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具体措施如培训专门师资,实施课程开发,加大后勤保障,加大研究力度等。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现状评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一方面,起步虽很晚,但已有所突破,也取得一些成果,这为深化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很不够深入,缺少系统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专项研究成果少,研究缺乏系统性
专题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闲暇道德)教育问题的论文仅19篇,专著尚未问世。研究的问题如上所述,主要是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必要性,教育的内容、实施原则、机制和方法进行探讨。总体上,目前学界研究点零散,不成体系。
此外,研究点专注度不够,有泛化倾向,如有学者把课余德育活动等同于休闲道德教育活动,有学者把德育的渗透教育等同于这项应该有更多形式的专项教育。
(二)基础研究底子薄,理论说服力不够
鉴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同时国内有关休闲研究、休闲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厚,这使得起步很晚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根基较薄,对问题的理论说服力显然不够,一些结论尚待廓清。如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在课余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里开展的德育活动,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结合课内外一切德育活动所进行的德育形式;一些学者在强调教育的“自主性”问题时,并没有阐述高校及其教师与大学生在这一教育中是如何“和谐共处”的;一些学者承认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特色应如何呈现并没有做深入论述;还如有关教学的内容,其排序问题并没有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有关高校的教育义务,到底如何落实,谁来具体落实,没有合理阐述等。
(三)实证研究稀缺,操作性成果少
尽管不少学者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做了社会调查,但从目前可查的文献资料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仍缺少实证研究,基本上没有从教育实践(实验)出发来加以总结归纳或验证的成果。就是在已有的成果当中,原则性描述较多,大多不具有可操作性,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几篇论文基本上只是对其作了概括和重要性的阐述,而具体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到底包括哪些方面,没有充分展开;又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途径之休闲文化氛围的营造,到底如何营造,应该营造什么氛围,论文当中都没有涉及到;再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保障机制之激励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如何激励与监督,这种激励与监督是否与这项教育的“自主性”发生冲突等,这些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释。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趋势
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针对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德育实践的研究。因此,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要增强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切实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加以突破。
(一)理论维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化问题研究
一是要加强学理研究,应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全面分析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和保障措施等核心问题;应加强比较研究,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一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当代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及可发扬处,研究基于中国高校文化特征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国外此类教育的差别和可借鉴处;应基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普通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之间如何实现融通。
二是要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全新的研究领域,当前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对薄弱,以及中国高校文化与西方国家高校文化的差异,使得这项研究既充满机会也具更多挑战。所以,应继续加大对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对教育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给予充分调查研究,既调查分析现实问题,也调查分析预期问题;应积极开展教育实验工作,注意在实践中佐证假设、积累经验和总结规律。
三是加强个案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应用的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离不开高校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各类条件,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条件,离不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专业实际、家庭实际、性别实际等,所以,应针对这些实际开展个案研究,形成针对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一类大学生、一类休闲活动等方面个性化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成果。
(二)实践维度:把研究工作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研究人员应结合研究工作,面向学校师生积极宣传讲解有关大学生休闲及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鼓动学校向休闲服务行政管理部门和提供休闲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宣传有关大学生休闲及其道德教育的理念、意义,促进高校和社会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主体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验工作,努力形成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体系;二是高校的研究人员应积极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验活动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活动,在实践活动的牵引下,努力改善大学生的休闲道德状况。积极开展渗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更新大学生的休闲观念,提高大学生休闲道德能力,改善大学生的休闲行为习惯;三是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并以自身的休闲方式方法为案例,示范学生们如何注意休闲德行、享用休闲生活、提高休闲生活质量。唯有如此,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高校研究工作人员,才能发现具体问题,激发研究动力,延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通过实验、验证,在实践中掌握一手资料,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钟霞.大学生休闲生活德育渗透探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周莉.论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道德引领[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3]钱结海.大学生休闲道德失范现象及成因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4][5]徐智辉.论高职生休闲时间的思想道德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
[6][13]杨双、祝国超.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08(5).
[7][15][17]杨双、祝国超.构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8]向从武.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价值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1).
[9][14][16]邓清华.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08(4).
[10]黎海燕.浅析高校闲暇德育的主要内容[J].南方论刊,2007(12).
[11]陈红媛.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内容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7).
[12]陈红媛.论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Research Commentary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eisure Moral Education
QIAN Jie-hai
篇5
1.预测问卷的编制及结构的确定
1.1预测问卷的产生
通过文献综述,结合其他专家的研究,初步确定网络使用偏好的定义。以“你喜欢在网上做什么事情?平时在网上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等问题选取高校大学生共50名进行访谈和150名大学生进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初步确定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包括四大部分:网络交易类、工作学习类、游戏类和休闲娱乐类。根据访谈结果,参考以往学者的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初步编制了4个维度39道题目的预测问卷。预测问卷由心理学专业老师、学生及另外专业学生进行评定。
以27道题目为主,加上基本人口学变量,编制了初步的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问卷。题目随机排列,尽量避免同一因素的题目聚到一起。每道题目均采用5级评分,分别是“1=从不,2=较少,3=有时,4=经常,5=总是”,考查被试使用每个网络服务项目的频率。
以武汉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施测。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1分,有效率达到97.7%。使用SPSS11.5和LISREL8.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半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半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1.2项目分析
对391份数据的前一半,即195份进行补漏之后,计算各题目的鉴别力。首先把被试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将得分最高的前27%被试和得分最低的后27%的被试分别定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各题目上的得分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检验结果显示,所有题目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27道题目的鉴别力都很高。
1.3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鉴别力分析的基础上,对27道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系数检测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KMO系数为0.821,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也非常显著(p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最大方差法抽取因素。因素抽取的标准是特征根大于1和碎石图坡度明显变缓。结果抽取出4个因子,共18道题目,解释总变异量的51.680%。各因素的贡献率为:因子一15.397%,因子二13.588%,因子三12.622%,因子四10.073%。根据各因子包含的内容,将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工作学习类(6个题),休闲娱乐类(5个题),交易类(4个题)和游戏类(3个题)。
2.问卷结构的验证和信效度研究
2.1验证性因素分析
根据探索性分析结果,用另一半数据验证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用SPSS11.5和LISREL8.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目的是验证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的结构,检验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正式问卷的信效度。
2.2信度和效度分析
2.2.1信度分析
主要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分析发现,整个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724,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2~0.73之间;整个问卷的分半信度(Split.-halfreliability)系数为0.6799,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60~0.75之间,说明本问卷的信度较好。
2.2.2效度分析
网络使用偏好问卷的编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参考其他专家的相关问卷提出设想;其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得到理论结构和初测题目;然后将这些初测题目交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评定,以上几项措施保证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问卷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在0.1~0.5之间,符合Tuker理论的0.1~0.6的范围,并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以上各项指标表明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结语
本文编制的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调查研究。
篇6
[1]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1-12.
[2]伍延基,王计平,曾海洋.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田.旅游科学,2008,22(4):28-31.
[3]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23(5):11-12.
[4]陈耀.坚持旅游规划创新,推进”大旅游”统筹发展[J].旅游学刊,2010,25(3):7-8.
[5]郭文.无景点旅游: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及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0,3(5):566-571
[6]谢彦君.在旅游普查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审视目前国标的得失[J].旅游学刊,2005(4):8-9.
[7]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2,17(2):30-34.
[8]程遂营.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J].旅游学刊,2006,21(12):9-10.
[9]简玉,峰刘长,生徐钮.无景点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长沙与张家界旅游市场的比较分析[J].旅游论坛,2010,3(6):756-762.
[10]方田红,雷可为.关于我国无景点旅游兴起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88-90.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川刘松.休闲旅游理论及实证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4-21.
[2]李洪涛.我国自助游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22-24.
[3]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11.
[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6-126.
[5]伏六明.无景点旅游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82一84.
[6]克莱尔.A.冈恩(美),特格特.瓦尔(土).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_5:4.
[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8]王林伶.银川休闲旅游开发与空间构建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0:1_5-16.
[9]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_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_5:19_5-207.
[10]张景群.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7-8.
[11]张素娟,樊莉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0,9:17.
[12]丁磊.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6,(3):9.
[13]陈秀琼.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理性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8):14-17.
[14]林炎钊.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1995,(3):53-56.
[15]林捷.互助旅游者交往特征和模式研究一一基于社会基本论的视角[D].广州:中山大学,2009:1-7.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69.
[2]王云良.网络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3-28.
[3]郭小东.基于旅游心理动机视角的无景点旅游现象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010:31-60.
[4]顾金梅.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14-18.
[5]钟丽娟.武汉市无景点旅游者行为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0:26-40.
[6]钟丽娟,钟丽姬,涂建华.无景点旅游下导游的应对措施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5):473-474.
[7]袭金红.服务场景中的“其他顾客”.商场现代化,2009(34),27-28.
[8]姜玲玲.大学生自助旅游体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
[9]兰龙耀.邮轮旅游体验分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3),77-78.
[10]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杜,2002,320-378.
[11]李晓琴.旅游体验影响因素与动态模型的建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5),609-611.
[12]李祗辉,白讳,马琪,等.体验经济视角下服务场景对顾客满意影响的实证.科技管理研究,2014,34(6),197-200.
[13]金立印.服务接触中的员工沟通行为与顾客响应一一情绪感染视角下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9(18),28-35.
[14]倏静,张丽华.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过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1-43.
篇7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countermeasures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高专教育,由于其鲜明的办学特点与定位,决定了高校体育教育不能忽视高职高专体育;而高职高专女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和体育锻炼的缺失,以及他们在女性群体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将来扮演的重要角色,要求我们高度关注其体育参与态度、习惯与能力。近年来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研究已卓有成效,但从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的主观需求取向(价值取向)出发对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的锻炼习惯与行为进行研究的文章几乎还没有过,因此高职高专教育的女大学生发展的特性及体育锻炼缺失的现状提出对策就显得至关重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女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三大数据库系统以“体育锻炼”、“体育健身”、“身体锻炼”、“身体消费”等关键词进行了多重检索,共检索到了1994――2013年5月发表相关论文400多篇,硕士论文50多篇。另外,在中国大众体育网、湖南体育网搜索到了大量对本研究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依据社会学和统计学基本要求设计《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现状与取向调查问卷》,采用结构型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的方式对湖南省16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810份,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筛选,最终得到有效问卷709份,有效率83.4%。
1.2.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 13.0 for windows和Excel 2003进行统计。
1.2.4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逻辑分析的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的认知
通过对被调查者参与体育的态度结果发现有 12.6%的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认为参与体育“非常重要”,有44.7%的认为“重要”,两者合计达到57.3%,说明湖南省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体育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2.2 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分析
体育功能指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高职高专院校有59%的女大学生对“体育是增进健康、造福社会的有效手段”表示“十分赞成”和“赞成”。
2.3 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现状的特征分析
2.3.1 休闲体育方式
调查结果表明,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生休闲活动内容纷繁多样,五花八门,呈多元化趋势,排在前三位的是上网、玩电脑游戏(占61%),逛街(占55.1%)和课余学习(占50.6%);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占42.5%。
2.3.2 频率特征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条指出,“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可见,学生参与体育频率是权衡其参与体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而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能达到体育人口的比例只有16.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3.3持续时间特征
相关研究表明,每次运动必要的运动时间是 20min-60min,少于或超过锻炼效果都不好。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生体育锻炼时间基本合理。
2.3.4动机特征
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有68.9%的女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这与女大学生文化基础较好,视野开阔,爱好广泛,猎奇心理强,追求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关。
2.4 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取向特征分析
2.4.1 休闲体育方式取向特征
在现实生活里,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生主要参加的是像上网玩游戏、逛街、看电影、电视、录像、聊天、打牌等娱乐消遣性质的休闲活动,但是他们认为理想的休闲活动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希望参与发展性的、高层次、高雅的、与社会互动性的休闲活动,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达59.1%,排在第二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在倡导积极健康的休闲体育方式这一领域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2.4.2 参与体育活动或身体锻炼频率取向特征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运动的频度(即每周锻炼的次数)与锻炼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最合适的运动频度应该这样掌握,即在前一次锻炼的效果尚未消失之前进行第二次运动。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次数对锻炼效果的影响,具有非常高的体育锻炼热情,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无法达到理想中的锻炼次数。
2.4.3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取向特征
众所周知, 为了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需有适宜的运动强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和锻炼频度。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生如果不受现有条件的限制,有 53%选择30min-60min 的体育锻炼时间,28.6%选择 60-90min锻炼时间,有14%选择90min以上,选择30min以下的仅占4.4%。表明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生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上”这一标准。
2.5 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生参与体育现状特征与取向特征的对比分析
2.5.1 休闲体育方式对比
为了研究实际与理想的休闲体育活动方式之间的密切程度,本次调查问卷在休闲活动方式维度设计了单选与多选选项,分别是“你经常参加的一种休闲活动”和“你最希望参加的一种休闲活动”,然后对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了单相关分析。
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的实际休闲体育活动方式与理想的休闲体育活动方式的相关程度很弱,相关系数仅为0.0967,且显著性水平也达不到0.01的水平P=0.259。由此,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存量资源,积极争取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加强休闲体育教育至关重要。
2.5.2 参与体育锻炼频率对比
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女生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与理想锻炼次数的相关程度较弱,相关系数为0.116,且显著性水平也达不到0.01的水平,P=0.735。现实情况是超过70%的女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在1次及以下,现实与理想差距甚远。
3 建议
3.1 坚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体育课、体育文化节和课外体育为主要抓手,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态度、习惯和能力。为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塑造大学生的“健康观”,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具体来讲,依据高校女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大胆改革教材内容,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淡化竞技性,删除和缩短一些女生不感兴趣的并与将来工作、生活关系不大的以及在将来不易坚持下来的教材内容和时数,精选和增补一些大多女生感兴趣,时代感强的项目。
3.2把“阳光体育工程”落在实处,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的同时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使其发挥最大效率。
3.3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和现代传媒工具,加大对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知识讲座与竞赛、观摩体育竞赛的宣传与组织力度,丰富与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涉及内容广泛,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成型并非一朝一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构成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1)修缮或美化现有体育设施、提高其使用率。高中实施模块教学以后学校的一些体育器材闲置浪费现象严格,如跳箱、单杠、双杠等,通过增加高一学生体操类项目的普修课教学提高使用率;(2)通过精心设计、合理现有体育器材,创设教学情境等,使其更加具有文化教育的价值;(3)加大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添置体育器材、建设体育场地,创造条件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满足体育选项教学的需要。
3.4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与定位和学生需求,整合与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构建其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的,易学、易练、易用,能终身受益的体育实践教材体系。
3.5构建与实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为拓展和延伸”的 “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淡化竞技教学内容,突出终身健身能力;注重“应用性、差异性、自主性”、“基本健身知识、基本休闲健身技能、基本终身健身能力”和“终身体育兴趣、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能力”的落实,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3.6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标准》促锻炼,以锻炼成绩检验《标准》的实施。定期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检查,以不断调整锻炼计划,制定合理的锻炼处方,使学生的体质在愉快的体育锻炼中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司琦.锻炼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3-24.
[2]季浏.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金玉华.上海市部分高校女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4]张勇.新时期重庆市女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分析及促动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7.
[5]黄嘉轶.成都市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取向特征的调查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6]王秀霞.山东省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
[7]张中江.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9).
[8]陈善平,李树茁,目振龙.基于运动承诺视角的大学生锻炼坚持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6(12):48-55.
[9]杨鹰.关于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
[10]马申,马云霞,朱伟.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分阶段干预效果的动态观察[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2):1106-1108.
[11]刘珊珊. 女大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2]舒宗礼,夏贵霞,石岩.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6(4).
[13]杨娜.山东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篇8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青春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是最活跃的体育群体,是申办和参与举办奥运会的主流人群,奥运会的准备和举办过程将对他们丰富奥运知识和参与体育发生多方面的影响。
本研究对象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媒介宣传和北京大学生。对大学生的调查方法采用的主要是“概率抽样”中的“多段抽样”,即先抽出6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大学、北京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然后再从中抽出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样本。本项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13份,有效回收率为89.13%。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通过媒介接触,对接受奥运会宣传的态度积极主动,具有更为独立的现代意识,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批判精神。但是,我们也看到,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而言,媒介同大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矛盾。
大学生依赖媒介提供的奥运资讯
1、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媒体介入
现代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因素之一,是迅速发展、广泛普及的大众传媒。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介入程度。
在对大学生“除了您必要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间之外,您每天的休闲时间大约是多少?”的调查中发现,40,3%的大学生每天的休闲时间大约在3—4小时;5—6小时的占19.1%;1—2小b时的占16.2%。在对大学生利用休闲时间接触媒体方式的调查中,上互联网是第一位选择的有64.4%,38.4%的大学生选择了“看电视”,有51.1%的大学生选择了“读书”,“看报纸杂志”得到了44.6%大学生的青睐。由此可见,对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的接触在北京大学生业余生活方式中占重要的地位。
2、北京大学生接触媒体奥运资讯的动机
调查发现,对于大学生休闲时间接触网络中关于奥运资讯方面,“关注体育明星、体育名人”占32.4%,“增加体育的新知见闻”占28.5%,“关注中国举办奥运的成功”占27.2%等。对于电视媒介,大学生为“增加体育的新知见闻”占55.5%,“了解体育赛事”占54.6%,“关注中国举办奥运的成功”占53.9%。对于报纸媒介,大学生为“与朋友、家人共享余暇”占51.1%,“了解中国在奥运筹备工作情况”占32.7%,“增加体育的新知见闻”占28.4%。对于杂志媒介,大学生选择“关注体育明星、体育名人”占21.3%。对于广播媒介,所有动机的选择未超过10%。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不同的媒体接触奥运资讯的动机不同,大学生接触媒体奥运资讯多是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需要,当这些需要指向媒介时,形成了一定的媒介期待,这一媒介期待将促使大学生去接近某种媒介或某种媒介体育信息的内容,并引导大学生进行信息加工,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或其他无意的结果。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大学生的主动性。可以看出,这一过程并不仅仅是认知或获取知识的过程,当大学生从娱乐目的出发,接近媒介,达到娱乐方面的满足,这一过程可能所付出的心智努力相当少,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是主动的。
大学生媒介奥运资讯的接触渠道
对于北京大学生与媒介奥运资讯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大众媒介奥运资讯的综合影响力,调查显示,北京大学生经常接触媒体种类的顺序是:网络20.2%、电视18.8%、报纸12.4%、广播10.4%、图书7.6%。大学生接触不同媒体奥运资讯时间的选择均值顺序是:网络—电视—报纸—广播一图书。从这里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总体上的媒介奥运资讯接触频率和时间结构基本合理。从标准差来看,北京大学生群体接触不同媒介奥运资讯时间的差别从小到大依次为广播(标准差1.1605)、图书(标准差1.1995)、报纸(标准差1.2277)、电视(标准差1.3750)、网络(标准差1.4715)。北京大学生接触网络奥运资讯的接触率和时间都是居于首位,接触其他传媒的总时间量明显减少,这与网络媒体的崛起直接有关,显示了网络功能的多样性、丰富性。
篇9
一、大学生消费内容的特点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及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几个方面。
1.基本生活消费
由于学校所在的各城市 经济 发展水平不一,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一,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需要也不一样,大学生消费在静态上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而在动态上呈逐年递增趋势。
2.学习消费
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费、书杂费、考证消费和电脑消费等。大学生学费因学校所处的地域、类别、专业等的不同也有所区别。
(1)大学生除了购买基本的专业教材外,其学习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教学参考书、 英语 和 计算机 等级考试等书目上。
(2)考证消费。近年“考证热”在高校悄然兴起,大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出国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等等,名目繁多,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自然不菲。不少大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 投资 ,以增加职场竞争中的筹码。
(3)电脑消费。好多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采取集体所有,分担 成本 的方式购买电脑;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大学生自己拥有电脑。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沟通方式也多了起来。QQ、MSN、BOLOGE因其互动性,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交流经验、增长知识的新途径。同时, 计算机网络 已覆盖了许多大学生的宿舍,在宿舍上网业已成为时尚,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也成为日常消费开支的一部分。
3.休闲及娱乐消费
(1)休闲消费。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最经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自习自修、读消遣杂志、读 文学 作品、书法、 音乐 、绘画等,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诸如参加课题研究,文体活动、义务劳动、听名师讲座等需要集体参与的交往性活动,却较少参加。
(2)娱乐消费。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也相当可观。进迪厅,打台球,遛旱冰,去练歌房,开PARTY等。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
(3)时尚信息消费。大学生中手机的普及率较高。为了找工作方便和交友,很多大学生都购买了手机用于与外界联系,还有的大学生用手机进行娱乐活动,如点歌、照相、彩铃订购、发短信等。手机已经成为他们一个重要的通讯工具,价廉实用的手机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首选,但手机费在逐步提高。
(4) 旅游 消费。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 公共 假期的增多,大学生热衷于出外旅游者也不在少数。
4.人际交往消费
(1)人情消费。同学过生日、当选大学生干部、入党,得奖学金、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不上路。请客者档次越高,赴宴者的随礼也就越高。人情风的蔓延,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
(2)恋爱消费。而恋爱费用的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抠”出来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根据我院两年来对学生消费情况的 调查 ,05级06级学生一年的消费总额有明显增加趋势,05级学生在校一年的消费总额在6000元~9000元之间,06级学生升为7000元~13000元。
二、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特点
大学生消费内容表明,他们正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要求个人和社会并重,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1.讲究实用性:从相关 统计 数据中看出,大学生认同率最高的三个选项是知识、事业和健康,其次是友谊、爱情、家庭和金钱,而后才是理想、权力、地位和名誉。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及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都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大学生对实用技术类书籍、文学类书籍、娱乐、消遣类报刊杂志的选择率较高,而对科普读物、人文社科类理论书籍的选择率较低。
2.崇尚个性化:大学生消费个性化的表现,是当代新青年表现出的时尚化和风格化,表明青年大学生 心理 的成熟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个性和自我的刻意追求和表现,反映出当前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和新的信息 传播 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例如,手机、 银行 卡、电脑、MP3等物品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必备之物,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自己独有的消费现象和观念。
3.追求前卫性:大学生消费“前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追求品牌,崇尚权威;二是追求新颖、时尚;三是理性消费。
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 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对于品牌商品,青年大学生不太注重的产品的功能,而是追求品牌商品的 文化 价值,更多的倾向于 心理 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劣。品牌所代表的“质量”、“价格”以及“文化”的权威性,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更趋理性化,如大学生在购买像电脑这样昂贵的商品时,往往表现出购买前的冷静,大部分大学生要查阅价格、性能等有关资料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4.差异性:在 市场 经济 背景下,高等 教育 属于非义务教育,较高的学费和其他教育费用,对年收入人均才数百元的 农村 家庭、下岗职工家庭,尽管国家充分给予考虑和支持仍然不堪重负,在校园内产生了一个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较低,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难以保障,心理承受着经济困难的巨大压力,不少人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同时, 社会 上的高消费现象已波及高等院校,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倡导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他们的虚荣心态和炫耀行为造成了一种示范效应,导致校园平均消费水平水涨船高,同校特别是同专业、同班、同宿舍同学间消费水平的明显反差。
三、大学生的消费趋势
1.基本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质量型发展: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消费水平逐渐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大大降低,而用于改善学习条件,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开始上升,而传统的吃穿住用行等物质消费或生存型消费正逐步向有营养讲质量方面发展。
2.学习消费的比值将大幅度上升: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学习观念的变化,使广大学生日益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一件阶段性的事,而将伴随人的终身。特别是网络教育的开展给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用于继续学习的费用也将日益增大。
3.健康、健身消费增加,休闲及娱乐消费呈现多样:大学生日益重视健康消费,用于进行体育锻炼和购买 保健 品的支出也在逐步上升,健康消费将成为主要的消费内容;体育健身消费在校园中渐成时尚,“花钱出汗”不再被视为可笑的事,大学生对各种美容与健康产品的需求,已超越基本的 预防 疾病的需求,进入更高层次。
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大学生群体有着比其他年龄群体更为旺盛的需求,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看 电视 、进影剧院这样一些静止的休闲方式,而是追求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迪厅、游戏机,台球和保龄球将更为普及;蹦极、攀岩、速降、滑翔、漂流、潜水、探险、探幽这类刺激的活动,今后会吸引众多的青年大学生。
4.人际交往消费 成本 昂贵:在校大学生渴望理解,喜欢交友,用于请客吃饭的费用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信息消费的最大群体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网民年龄分布的高分值在20岁~30间岁,手机、电脑等产品由商务消费转向生活消费,大学生上网率的增长,个人电脑的畅销,也使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实用至上转向感受为本。
5.模仿性的消费情结日趋明显:大学生消费有着强烈的模仿性特征,有着很深的“白领情结”:名牌服装着身,手提电脑随身,信息把握在手,创造未来人生。这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所羡慕、仿效的社会形象。一方面希望拥有舒适的物质生活,一方面希望拥有高雅的精神享受。他们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消费的选择,他们注重讲求生活的品味和质量,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既有物质享受,又讲求精神生活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四、几点启示
1.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的特点和趋势,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提倡健康理性的消费,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2. 营销 企业应把握大学生注重个性、时尚性、模仿性的消费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运用不同的销售方式,满足不同大学生的需求,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也要肩负起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的社会责任。
篇10
休闲体育目前还没有权威统一的概念,“休闲体育”是对英文“leisure sport”的翻译。本文认为,,休闲体育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自愿选择某种身体活动以达到身心愉快的积极生活方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将对平顶山市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67份,有效问卷594份,回收率为95.34%,有效回收率为89.1%,其中男生为236人,女生为364人,男女生分别占总人数的48%和52%。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数据库中《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有关休闲体育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2.1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空闲时间每天至少有一小时。大学一年级同学的空闲时间较多,原因是刚进入大学,不知道如何去充实自己的生活;二年级的同学会找一些社会兼职来充实生活;三年级的同学面临找工作、实习或专升本空余时间较少。
有空闲时间是学生参加休闲体育的前提,但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空闲时间的合理利用程度不高,总体来看选择上网、睡觉、看书报所占的比例较大,上网占据第一位,虽然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50%以上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上网上,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参加体育活动在男女生所占的比率较低,都不到男女生人数的一半,尤其是女生更低。总之,大学生空闲时间的利用率不高,还需要积极的引导。
2.2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目的
所谓目的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有意识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整合后并产生存在于人们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结果,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一个必然的内在规律[1]。
目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类:A培养体育兴趣;B预防疾病增进健康;C保持良好体型;D娱乐、排忧解闷;E提高竞争、合作意识F丰富生活情趣G享受运动后快乐的感觉等。增进健康和消遣娱乐占据着第一和第二名,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72.8%和58.3%,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视,已经有“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选择“享受运动后快乐的感觉”的频数是男生远高于女生。这是男生从小喜欢运动的原因。而在“保持体型”的选项上,女生却明显高于男生。这也和女生爱美的天性有较大关系。由男女生选择活动的目的可见,对体育活动的热爱有利于休闲体育的保持和延续。女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仍停留在生理层次,应该向心理层次转换。学生尚未认清休闲体育的内涵。
2.3休闲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
从个人最喜欢的项目来看,排在前五名的依次为:羽毛球、游泳、台球、登山、健美操。而从个人实践项目来说,排在前面的项目依次为跑步、乒乓球、排球,排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表明大学生喜爱的项目的实施度较低,学生还得考虑实际情况才能进行休闲体育。
男女生在各自喜爱的休闲体育项目选择上也有一定的不同,男生所选的休闲体育项目排名靠前的有篮球、台球和足球;女生则为羽毛球、健美操和舞蹈。这说明,男生喜欢选择具有对抗性强、爆发力大、动作灵活等特点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则选择柔韧性强、对力量要求不是很高、有健美、健身效果的项目。
2.4休闲体育选择场所现状分析
学校免费场馆、场地和空地是其的主要运动场所,接下来的是校外收费场馆、俱乐部和校内收费场馆。可以看出,学校免费的场馆和空地是大学生运动的首选场所。校外收费的场馆的频数比校内要高,是因为学生的空闲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学校的收费场馆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加上设施不齐全,收费不低,服务没有校外好。总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经济水平不高,倾向于选择免费的场地设施。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延长收费场馆的免费使用时间、建设更多的运动场地设施等,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
2.5休闲体育活动形式现状分析
休闲体育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自愿结合成小的团队是最主要的运动形,比率达到了84%,这说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协作和社会交往意识。参加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的占27%,位居第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俱乐部和社团为大学生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开展体育活动,为相互交流与学习提供了平台,有利于体育技能的掌握和人际关系的交往;但是由于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运作经费缺乏等诸多原因,导致选择加入社团和俱乐部的人数有限。17%的大学生选择自己一个人运动,这主要集中在一些单人体育运动项目上。
2.6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现状分析
大学生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和劳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它可以用实物数量表示,也可以用价值(货币)单位表示”[2]。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平均每月的体育经费支出在50元以下的有59.4%;在50-100元的有25.8%。100-200元之间的有11.9%。200元以上的只有3.8%。学生的经费支出主要用于购买体育服装和体育器材。其次,男女生在体育消费支出有着较明显差异。男生平均每年体育消费支出多于女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生对于休闲体育的认识和参与情况。男生多热爱参加体育运动,因此在体育上的消费可能都高于女生。另外,城市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总体上要高于乡镇和农村的学生。可能是体育消费观不同;城市家庭的经济状况优于乡镇、农村家庭。
三、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因素
3.1体育环境
49.4%的大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45.4%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也是其制约因素。这说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压力较大,在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社会就业需求理念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参加培训,以便获得更多的证书,增加在将来的就业中获胜的筹码。可见,来自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抑制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学校对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具体的实际行动来帮助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这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又一原因。调查还发现,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大学校园是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大群体,校园的休闲体育文化以及参与群体的态势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发展。如果学校注重营造休闲体育氛围,扩大学生的视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进而促进休闲体育在校园的健康发展的。
3. 2与休闲体育活动相关知识技能因素
在休闲体育活动中,技术支持和思想引导同样重要。如果缺乏相应的休闲体育指导,学生就可能就会望而却步,浅尝辄止,从而中断休闲体育的进行。在对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活动技能教育时,要先让学生对休闲体育项目有正确的认识,再传授硬技能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一些特殊的休闲项目的技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积极开发休闲体育项目。
3.3场馆设施因素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场馆设施不太满意的占40.12%。场馆的设施、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次数、时间,从而影响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兴趣和连续性。场馆设施如果充足、完备、收费低廉甚至免费给学生开放,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概率就高,反之,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机会就越小。
3.4经济条件因素
休闲体育消费是涵盖了人们闲暇时间内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体育竞赛对体育服务产品、实物产品、精神产品的直接消费以及其他相关活动的间接消费的行为[3]。相关调查分析显示,当前我国休闲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体育用品、参与体育运动、观赏体育这几个方面。大学生来的消费范围只是集中在体育用品的消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消费和观赏体育消费的比例较少。这可能和他们的经济基础有一定的联系。
四、建议
4.1积极营造良好的休闲体育氛围,加强指导,增强学生正确的体育健身观,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空闲时间。
4.2学校要加强校内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管理,要照顾到学生的经济水平,免费的场馆服务范围应加大,保证大多数学生休闲体育正常进行。
4.3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高校教育出版社,2005:5
[2]关金永.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J],河南大学生硕士论文2006:5.
篇11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健身娱乐与休闲的个人支出,它包括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运动竞赛表演的过程中,对体育服务产品及体育活动直接有关的体育实物消费品、精神产品等体育消费资料的消费,以及为参与或观赏运动竞征赛而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和入场券等。随着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不断浓厚,大学生体育意识的不断加强,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也不断增长。为此,探析他们自身独有的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体育消费。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体育消费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育消费作为人们增进身心健康、娱乐休闲、强身健体的手段和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手接受。而在我国对体育消费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并且以大学生体育消费为研究对象的更是不多。另一方面吧,目前我国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的界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意识、体育消费的动机、体育消费的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曲靖师范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体育消费进行研究,主要从他们的体育消费动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一起能够为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和高校体育市场开发及高校的体育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作用。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曲靖师范学院的男女大学生共150名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现场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并在现场直接回收。(男生共收回79份,女生收回71份。)总回收1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100%。
1.2.2文献资料法
首先查找翻阅社会学、统计学、体育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与体育消费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接着按照目前的研究思路,把收集到的资料与原来的研究思路进行比较分析根据需要调整研究思路和选择材料,进行资料的初步分析。
1.2.3逻辑分析法
在分析文献,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对论文进行逻辑分析。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pss16.0 统计软件,对收集、整理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2.1.1大学体育消费的内容
体育消费分为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及体育劳务消费。体育实物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装(如衣服裤子等)、运动器材(如拉力器哑铃等)、体育保健品、体育邮票、体育彩票等;体育信息消费包括订购体育报刊杂志和书籍以及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门票,还包括购买体育音像制品等;体育劳务消费包括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的会费、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的学费、前往体育健身场馆的门票费用等。调查结果表明(表1),在曲靖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5.3%,体育信息消费占21.7%,体育劳务消费占13%。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列前三位的体育消费内容依次是:体育运动器材、体育运动服装、订购体育报刊杂志和书籍。其中,体育运动器材位于所有体育消费内容之首位,而体育邮票、体育音像制品、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费用水平最低。
2.1.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体育消费动机是促进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观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排在前五位的是:强体健身(60.84%);满足兴趣爱好(52.68%);丰富业余文化生活(38.45%);愉悦身心(33.01%)和扩大交往(24.58%)(见表2)。说明了现代大学生对体育能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和社会性等各方面功能的认识较全面,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取向。“花钱玩体育”、“花钱买健康”的现代生活消费理念正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
2.1.4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主要消费项目及场所的选择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主要消费项目的选择是与个人对体育兴趣爱好、需求、消费动机和消费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对自己喜欢的项目的程度不同,对所消费的程度也不同。在消费项目的选择上,男生排在前3位的是:羽毛球、乒乓球和游泳;女生排在前3位的是:健美操、乒乓球和游泳;总体倾向于室内项目的选择。(见表3)
2.3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
2.3.1小部分学生能有计划地理性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随意性强,他们既想很好地使用手中的钱,又想自由一些来支配,但其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往往影响了支配的自由度。在调查的学生中,30.3%的男生认为自己能理性的有计划的体育消费,而女生只有20.1%,19.61%的女生认为自己易受打折、广告、促销等的影响?而男生只有8.33%。这可以反映出,在体育消费方面,大部分男生比女生更为理性?
2.3.2价格与质量是首先考虑的因素
虽然大学生渴望自由地消费,但由于其掌握的资金有限,因而在消费中首先会考虑到价格,而质量也是他们不会忽略的一大因素。在质量相当时,大学生更愿意多花钱购买名牌,17.26%的学生在消费时追求时髦新潮、个性化,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对名牌的一种追慕心理?
2.3.3大学生对超前消费持宽容态度
在调查中,3.1%的学生赞成超前消费,其中非常赞成的8%。另外,在被调查的学生中,69.2%学生偶尔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10.71%的学生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只有20%的学生从来没有出现过入不敷出的情况。由此可见,超前消费是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误区之一?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曲靖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性消费为主
在曲靖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5.3%,体育信息消费占21.7%,体育劳务消费占13%。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列前三位的体育消费内容依次是:体育运动器材、体育运动服装、订购体育报刊杂志和书籍。其中,体育运动器材位于所有体育消费内容之首位,而体育邮票、体育音像制品、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费用水平最低。但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及审美价值等认识不够,体育消费动机不明确。
3.1.2曲靖师范学院学生具有体育消费的愿望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受社会环境、人文因素、体育兴趣爱好、消费动机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主动参与意识和和现代体育消费意识还很薄弱。大部分学生选择去免费场所,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场地。很少有学生选择收费的体育场地参加锻炼。男、女大学生的各项体育消费在个人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相差不大,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支出主要在体育服装上。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不懂得体育锻炼的方法。
3.1.3曲靖师范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的观念男女生有一定的区别。
体育消费观念、就业形势等条件的制约,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从而导致其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也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会进行计划性安排。但部分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存在盲目性,多进行正确引导,并多提供体育消费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呈现多元化特征。大学生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享受型、文化型的非实物性体育消费为辅;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生;但大学生的总体体育消费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3.2建议
3.2.1合理正确的选择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消费
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促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其进行正确的体育消费。学校在安排教学上要真正体现新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提倡的“三个自主”原则。
3.2.2提供和加强硬件设施的改善
要积极开展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活动,便于学生参加;长远观点来看,要不断开拓适合不同层次体育消费的体育活动方式和场所,不断缩小他们之间参加体育活动的差异,为其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应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场馆、器材的投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体育消费对于高等学校的影响,改变观念,采取积极和理性的措施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对他们开展的体育活动给予支持和指导。同时,高校还应努力改善体育场地和设施条件,推广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活动场所,进而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和体育消费水平。
3.2.3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体育消费价格和质量要符合大学生的要求,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学生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体育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倡导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适度消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加大体育消费的引导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志强.我国体育消费者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2]朱建宇.当代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3.
[3]张辉.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4]佐伯聪夫.面向成熟社会的体育革新[C1].林显鹏译.德国科隆国际体育科学研讨论文集.1995
[5]胡晓风.体育大观[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10.
[6]熊斗寅.体育文选[M].京华出版社.1996.32—37.
篇12
1前言
从科学发展观看,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系着每一个学生、家庭的切实利益和未来希望;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健康体质是国家的财富,是社会进步、国家昌盛的希望。21世纪是高等学校教育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接受在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体育实践能力、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大学体育要与终身体育对接。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成的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团体,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模式。高校俱乐部的开展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从而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顺利接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江西省部分开展体育俱乐部的重点高校为研究对象。选取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作为调研对象,再从每所学校抽取相应男女比例的学生共600人。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5年来国内外的相关书籍20余部,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检索相关论文120余篇进行比较研究。从理论上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为本课题的设计、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走访专家,获取符合课题研究的有关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发放问卷,根据问卷的情况统计整理出调查结果。
2.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对调查获取的各项资料归类整理进行常规统计。
2.2.4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访问了省内的有关专家,广泛听取专家们对我省高等学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意见、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对影响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情况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原因排在前三项的因素是“学习负担重”、“没有场地器材”、“经济原因”。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江西省重点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课程多、学习紧,他们不得不放弃运动休闲的时间,这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最主要的原因。其次,现今江西省重点高等学校发展较快,各种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同样的,体育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得学生对参加体育俱乐部没有时间保证。此外,体育俱乐部的开支较大,学校全额负担不大现实,因此大部分采取收费的形式,这就使得一些贫困学生无法参与其中。
表1 影响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因素统计表(547)
没场地器材 学习负担重 经济原因 对体育不感兴趣 其他
数量(人)178140168 3526
篇13
一、美国闲暇教育的发展
美国是实施闲暇教育较早的国家,早在1918年,美国的全国教育协会中等教育改造委员会就把闲暇教育作为教育目标提出并纳入课程。该委员会在《中学教育之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项原则,即“闲暇时间的善用:教育应使个人从其闲暇之生活中获得身心之休息与愉悦,并充实其精神生活而发展其人格”。
美国出现了两次闲暇教育研究的[1],一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失业,“无奈”闲暇导致社会问题大量涌现。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研究闲暇及闲暇教育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闲暇技能的获得,“养成青年人有价值地利用闲暇的习惯”;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新闲暇社会”理论涌现,出现了两大研究派别,以克劳斯为主的派别秉承传统,主要是培养学生闲暇技能,强调实现闲暇教育的途径和内容,而以琼・曼蒂和奥杜姆为主的派别则认为闲暇价值观才是决定因素,强调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态度,形成自我决断和行动的能力。
目前,闲暇社会学研究已经在全世界展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社会学还先后成立国际闲暇问题的研究委员会和研究中心。在美国,每年都有许多严肃的学术著作出版,其最具代表性的五本书为《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透析》、《你生命中的休闲》、《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由此可见,美国的闲暇教育开展不仅起步早,社会各界还给予积极热切的关注,其发展不仅局限于理论研究,实践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学校及社会各界团体和组织的参与下,美国的闲暇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对大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状况进行了解,本课题组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向全院各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发放了400份问卷,其中男生206人,女生194人,收回有效问卷3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
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状况有如下特点:(1)对闲暇时间认识存在偏差,大部分学生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闲暇时间,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2)利用闲暇时间价值不高,上网、看小说、娱乐活动等价值层次不高的活动占据了学生闲暇时间的主要部分,而那些价值层次比较高的如自学、体育健身远动、兼职等却是学生闲暇时间中占比最少的;(3)闲暇活动的单一性,学生在闲暇时间从事上网,看小说、报纸、杂志等个体性活动的人比例过大,而选择体育运动、娱乐活动群体性活动的人数却不多;(4)闲暇生活具有盲目性,大多数学生闲暇时间利用没有计划,并且对自己闲暇时间不满意的人占大多数[2]。
原因分析:一是全社会闲暇教育意识淡漠。在社会的“功利”背景下,人们思考问题往往从功利的角度出发,不再寻找超越现实利益的生活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反映在高等学校,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职业培训中心,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找个好工作。二是学校社团活动价值不高。调查显示,学校的社团大大小小有几十个,近70%的学生加入社团。社团活动在校园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不少大学生对社团组织的参与度与认可度不高,社团组织普遍存在“社团活动任务化”、“社团活动目的功利化”、“活动单一化”倾向。三是学校对学生的闲暇教育缺乏系统指导。在调查中,大学生认为学校重视他们闲暇生活的只占38.4%,61.6%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他们的闲暇生活,也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这充分说明高校对大学生闲暇教育介入还不够。为了追求表面的可量化的效率,学校片面追求四六级通过率、考研通过率,不看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学校闲暇教育缺失,态度也是任由发展,没有系统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闲暇教育和活动。
三、美国闲暇教育对我国高校闲暇教育的启示
(一)社会各界对闲暇教育的关注
美国的教育工作者、社会团体和组织机构对闲暇教育的研究与推广对美国闲暇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从而使得闲暇教育逐渐受到美国社会人士的接受与认可。尤其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社会人士在闲暇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与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逐渐吸引了对闲暇教育感兴趣人士的眼球,他们的积极关注与投身实践,促使美国闲暇教育渐渐与快速发展的美国社会接轨。正是由于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共同参与,投身闲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才能使闲暇教育在美国顺利开展。
而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校应把闲暇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与推广,引导国民及学生正确合理、充分地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以便进行自身道德素质和自身技能的提高。政府可以通过在教育部门增设闲暇教育研究小组专门负责学校的闲暇教育的研究与具体活动的操作。各学校可积极研讨闲暇教育的新措施以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闲暇教育策略,比如学校可以加强大学生闲暇时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闲暇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的工作日程中,开设闲暇教育课程,聘请闲暇教育专家作为学校闲暇教育的兼职教师,并邀请其对学校的闲暇教育工作进行经常性的指导,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际间关于闲暇教育的交流与研讨,以使其掌握闲暇教育的新方法和新策略。
(二)开设闲暇教育课程
美国学校中的闲暇教育包括独立形态的闲暇教育课程和渗透形态的闲暇教育课程。独立形态的闲暇教育课程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开发:在学校中运用一切可能的教育时机开展闲暇教育;借助游戏和娱乐活动来开展休闲课程的学习;委任闲暇教育协调员或咨询人员负责学校的所有闲暇教育活动和闲暇教育课程。美国的“闲暇教育过程派”认为,教会学生掌握闲暇技能固然重要,但决定个人在闲暇时间中生活质量高低的因素在于他是否树立了正确的闲暇价值观。他们认为,闲暇教育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带渗透性价值的指导思想,是每一位教育者的任务,不论他从事的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
美国的闲暇教育可以给我国高校的闲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将闲暇教育纳入高校教育课程体系当中,鼓励教师开设闲暇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传授各种闲暇活动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闲暇教育的选修课程、讲座和一系列的理论课程学习,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闲暇素质,并且有针对性地指导有关闲暇教育活动课程的开设。比如开设体育活动课程、艺术学习课程、家政技能活动等各种主题活动课程,上述的这些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校课程,此类课程更关注的是大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个人闲暇素质的提高,拥有比较强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并不是像以往的课程过于关注成绩。它注重课程的活动性,注重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各种活动形式的开展,可以使课堂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使学科教育与闲暇教育相结合[3]。通过这些系统的教育活动,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
(三)加强可操作性与应用性的结合
美国的闲暇教育研究者大多会从学生和劳动者的实际生活出发,以人们的切身需求为出发点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证研究活动。同时,他们的研究过程注重通俗化、大众化、应用化,并且把闲暇教育与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终生受益。
我国学者将闲暇教育观念引入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对具体问题并没展开,知识理论多于实践,缺乏操作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应立足闲暇教育的区域化、本土化研究,针对不同的民族、地域、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开展相应的调查、走访活动、深入考察,同时要积极开展各类闲暇教育实验和测量,争取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针对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切实做到将闲暇教育的空间扩展到整个生活领域。
参考文献:
[1]柳平.美国关于闲暇教育的研究[J].外国教育,1986,5:56-5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