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林区建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项目区概况
项目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伊春市,地处小兴安岭东南端,总体地形有东南高、西北低之势,地势起伏较大,海拔高程200~500m,相对高差60~100m;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大冻深为2.6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2mm,多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风速为1.75m/s,最大风速23m/s,主导风向为西风。主要土壤类型以暗棕壤为主。项目区植被属长白山植物区系,植被类型为温带针阔混交林。
2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本工程的总体布局及项目建设特点,确定该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117.57hm2。
2.1项目建设区
项目建设区包括主体工程区占地、站场工程占地、施工生产生活区占地、施工便道占地、弃土场占地和表土暂存场等区域,总面积为103.84hm2。
2.2直接影响区
直接影响区主要指主体工程区、站场工程、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弃土场和表土暂存场等项目建设区以外因施工而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及直接危害的区域,主要包括路基两侧、站场工程周边、弃土场周边、施工便道两侧、施工生产生活区周边、表土暂存场周边等。根据对同类工程的类比调查,结合有关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和工程建设实际经验确定本项目直接影响区范围如下:1)主体工程区内路基挖方边坡征地范围外1m,填方边坡征地范围外2m范围;特大桥梁基础施工上游10m范围,下游50m范围;框架中小桥梁基础施工上游5m范围,下游20m范围。2)站场工程周边2m范围。3)弃土场周边3m范围。4)施工生产生活区周边1m范围。5)施工便道两侧2m。6)表土暂存场周边2m。经统计,直接影响区总面积为13.73hm2。
3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3.1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3.1.1分区原则
1)分区内气象水文特征、地形地貌特征、土壤植被等生态特征具有相似性。2)分区应与地方水土保持规划中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划分相协调、一致。3)分区内建设时序以及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特点相似。
3.1.2防治分区
根据工程布局、施工扰动特点、建设时序、地貌特征、水土流失影响等,将伊春至翠峦铁路改线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主体工程防治区、站场工程防治区、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弃土场防治区、表土暂存场防治区和施工便道防治区等6个防治分区。
3.2防治措施布设
3.2.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设遵循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施工临时工程和永久措施相结合的原则。2)注重临时防护、优化土石方的综合利用及合理调配,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原地貌、植被的破坏。3)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当地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树草种的选择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4)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要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3.2.2水土流失因子分析及防治措施布设
3.2.2.1主体工程防治区
主体工程区由于路基清理、路堑开挖、路基填筑等施工活动,形成松散堆积土和坡面,特别是桥梁施工,扰动地表强度较大,对土石方极易产生水土流失[2]。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为路基清理填筑和桥梁基础等施工前期,施工后期,主要为路面铺设和边坡防护施工,产生水土流失较轻。1)工程措施。a)表土剥离、回覆:对主体工程防治区内占地类型为耕地且地形条件较平坦的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将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到表土暂存场,施工结束后,表土全部回覆于路基两侧实施植物措施的区域。b)路基排水工程:依路基的自然纵坡及路线纵向汇水面积设置路基排水工程,全线路基排水工程由侧沟、天沟、排水沟和截水沟组成。c)路基边坡防护工程:对路堤边坡高H<4m,采用客土植草结合栽种灌木防护,路肩采用硬化处理措施(干砌片石护肩);路堤边坡高H≥4m采用M10浆砌片石拱型截水骨架内培土植草+栽种灌木防护,骨架尺寸均采用3m×3m,拱骨架厚度0.6m,肋骨架厚度0.6m;对土质及风化岩石路堑边坡采用客土植草结合栽种灌木防护、浆砌片石骨架内培土植草和浆砌片石护坡;一般土质及软质岩路堑边坡高度≤6m时坡面客土植草(撒播草籽)防护,坡高>6m时采用3mm×3mm10浆砌片石拱型截水骨架内培土植草+栽种灌木防护。2)临时措施。a)编织袋装土拦挡:结合工程全线路基实际类型及工程施工时序,在路堤边坡高度>8m及路堑边坡>6m路段,在边坡底部布置编织袋装土拦挡措施,编织袋装土拦挡断面为矩形,宽为70cm,高为90cm。b)密目网覆盖:对路堤、路堑路基高度>6m的路基坡面,在防护及绿化工程完毕之前采用密目网覆盖。3)沉砂池:大桥基础施工时,产生泥浆弃渣,经沉砂池沉淀后运至路基填方利用,设沉砂池4个,砂池尺寸为长度5m,宽度3m,深2m,结构为砌砖,施工结束后拆除建筑物,利用永久弃渣填平。
3.2.2.2站场工程防治区
站内建筑物基础土方开挖、回填,扰动地表强度较大,产生土石方极易产生水土流失。1)工程措施。a)表土剥离、回覆:对站场工程占地类型为耕地的区域实施表土剥离,剥离表土分别集中堆放于2个站场的到发线预留处内,施工结束后回覆利用。b)站内路基排水、防护工程:站内新建轨道路基均为填方路基,但路堤边坡高度未超过8m。设计对路堤边坡高H<4m时,采用植草结合栽种灌木防护,当路堤边坡高H≥4m时采用M10浆砌片石拱型截水骨架内空心砖内培土植草+栽种灌木防护。骨架尺寸均采用3m×3m,拱骨架厚度0.6m,肋骨架厚度0.6m。电厂站站址地面横坡不明显,路基排水工程采用路基两侧护道外设排水沟。2)植物措施。)站区绿化:对站区内站前广场、办公区和道路周边采取绿化设计,具体绿化设计意见为:a)旅客车站、生活区宜采用庭院绿化设计方法。站区绿化不得影响旅客乘降和货物装卸,不得影响可视信号瞭望和各类管线的安全使用。站台栅栏可用攀缘性植物覆盖,或用高绿篱替代。站台中间可种植乔、灌木或绿廊。在站房侧布置种植乔木和灌木。墙面采用种植攀缘性植物绿化。站前广场绿地率指标≥10%。b)办公生产区周围的绿化应以卫生防护的要求为主。宜在向阳面栽植落叶乔木,东西向栽植高大浓荫的乔木,北向混栽常绿和落叶乔木及灌木,空地处应广植草坪。窗前1~2m种植灌木绿篙,内铺装草坪,点缀花卉。车站办公、货场、段、所绿化率指标≥20%。c)一般的条件下,绿化带在道路中所占比例为20%以上。人行道树下可种植铺草皮灌木。3)临时措施。编织袋拦挡、密目网覆盖:对区内堆土表面采用密目网满铺覆盖,并在堆土边坡底部布置编织袋装土拦挡措施,编织袋装土拦挡断面为矩形,宽为70cm,高为90cm。
3.2.2.3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
施工准备期,表土剥离、场地平整等施工,易产生水土流失,土建施工期,施工机械碾压,扰动地表。1)工程措施。表土剥离、回覆:对施工生产生活区占地类型为耕地、荒草地的区域实施表土剥离,剥离表土堆放于区内临时堆土场,施工结束后,表土全部回覆于扰动区域。2)植物措施。a)植草:施工结束后,设计对占地类型为荒草地的区域及时清理场地,回覆表土后植草恢复植被。草种选择为野牛草、早熟禾混播。b)复耕:施工结束后,设计对占地类型为耕地的区域及时清理场地,全面整地、深翻土层后恢复耕地。3)临时措施。a)临时排水工程:为减少地表径流对施工生产生活区的冲刷影响,设计在占地周边开挖土质排水沟,将场区雨水汇集后全部排至附近天然沟道,根据经验断面选择矩形,规格为底宽60cm,深60cm。b)编织袋拦挡、密目网覆盖:设计对区内堆土表面采用密目网满铺覆盖,并在堆土边坡底部布置编织袋装土拦挡措施,编织袋装土拦挡断面为矩形,宽为70cm,高为90cm。
3.2.2.4弃土场防治区
弃土施工时,设计应达到满足后期植物措施实施要求,堆土坡面做到堆弃平整,堆弃高度>4m时,设1m宽台阶,堆土顶面平整,边坡坡率控制在1∶1.5内。弃土结束后,设计栽植樟子松+植草结合防护,株行距1.5×1.5;草籽选择草木樨和早熟禾混播。
3.2.2.5表土暂存场防治区
施工准备期,表土堆放倒运及机械运输碾压等施工,易产生水土流失。为此,采取复耕措施。施工结束后,设计对原占地类型为耕地的区域及时清理场地,全面整地、深翻土层后恢复耕地。再采取临时措施。1)编织袋装土拦挡:设计在堆土边坡底部布置编织袋装土拦挡措施,编织袋装土拦挡断面为矩形,宽为70cm,高为90cm。2)密目网覆盖:表土堆放期间形成的边坡,设计对堆土坡面采用密目网覆盖。
篇2
现代化的园林景观的设计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带西方国家,由于工业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居住环境变得十分恶劣,这促使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环境设计。日本和英国出台的居住环境政策比较典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是最早推行居住环境政策的国家,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的设计要符合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等要求。英国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城市和居住环境的建设中提出了新的设计原则,即强调“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这种原则引发了社会的共鸣,被广泛应用在建设领域之中。我国从二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引入国外居民社区的规模绿化的理念,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房地产蓬勃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兴起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民在买房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社区的绿化建设,以便人们更好的开展户外活动。
人们的环保和绿色意识的态度观,必然要求建筑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外,还需满足人们的休闲与养生需要。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挑剔,居住社区的相关配套措施和绿色景观成为人们购买住房的主要条件之一,这种情况下,居住区域的景观设计在我国设计界成为必要考虑的主要内容,并得到一定发展。在二十世纪初以来,现代建筑开始崛起,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就特别强除了社区的居住功能以外,居民的休闲和运动需求也应该得到关注,在其的建筑代表作马塞公寓中,在屋顶平台设计了一条就曾经在屋顶平台上设计了一条长长的环形跑道,作为居民活动场所。同时运用粗壮的鸡腿柱将整个楼架空,绿地设计在楼底的空地上,最大层度的合理利用空间,将景观区域设计实现最大化,为居民休闲的场地,最终满足居民的户外活动需求。由于现代化的建筑,往往都是高层建筑,人们居住的位置远离地面,必然使人们出现不舒适感,这就必须要求高层建筑周围要留出一定的空间来建设运动场所和休闲的绿色园林。所谓景观人性化就是指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多考虑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可以在休闲广场中,设计散步的林荫道、人造的小园林、休憩的池塘,健身运动设施等等。
而所谓运动的景观化就是指将许多运动设施作为一个景点来考虑,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景观化运动,从而也就将运动及休闲设施作为一个景观有机地组织到了居住区绿地系统中,充分的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独到之处。那么居住区域进行设计的适合,设计的思路直接影响设计的最终效果,也是对设计者的设计能力的考验,所以设计的思路是底本,没有设计思路是不可能有好的设计结果,设计不能凭空捏造,在设计思路之前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小区的整体布局,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故,研究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才能迸发出设计的火花。接下来设计的定位是小区景观设计的首要问题,没有准确的定位,设计就会刻板无趣。因为社区居住的主要是居民,而设计服务的对象也是居民,因此,景观的设计要先去关注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首先在规划设计的准备阶段要对居民进行调研,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听听居民们的意见,以他们的意见作为基础,根据设计的原则进行有效结合,这样避免了设计者的主观臆断,使得小区景观设计更接地气。不管是何种流派艺术,但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原则及时与时俱进的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不同的流派为人们展现了多彩多姿的艺术手法,这也是包容的时代下形成的建筑文化硕果。因此,建筑的多元化需求,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既不刻板也不过于冲动,在激情的创造中坚持合理技术的运用,作为一种设计的参照,艺术景观的表现张力,不受到条框的过分约束。
篇3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xx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xx年09月20日—xx年1月1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xx年3月1日—3月30日毕业实习调研。xx年4月1日—4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xx年5月7日—5月2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xx年5月21日—6月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xx年6月8日—6月18日修改论文,完善论文格式以及答辩前准备。xx年6月19日—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篇4
(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
(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
(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
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篇5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者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需要,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检索和查阅与本论文有关的文献,收集有关体育旅游资源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选取太原市万柏林区正在进行体育旅游的旅游者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论文的需要设计问卷,依据各年龄段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25份,回收率为93.75%。其中有效问卷205份,有效回收率为91.11%。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与处理,得出相关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太原市万柏林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体育旅游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万柏林区是山西省太原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是太原的西大门。万柏林区地势西高东低,环境十分优美,旅游资源业特别丰富,有神堂沟度假村、汾河城西段绿化美化带等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观。
(二)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1.旅游者参加体育旅游的目的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在体育旅游者中,他们参加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和缓解压力、调节精神,所占比例分别为40.98%和36.59%。有20.00%的旅游者认为通过体育旅游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仅有2.43%的旅游者认为通过体育旅游可以增加经历,丰富生活。
2.旅游者对太原市万柏林区感兴趣的项目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体育旅游者在选择体育旅游项目的时,排名第一的是参加景观,占总人数的85.36%。可见景观体育旅游能够吸引更多的的游客。其次是登山、景观体育旅游、远足等项目,说明随着体育旅游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参与度较高的项目。
3.旅游者经济收入状况及体育旅游消费状况
通过走访调查得知,旅游者月收入为2000-3000以及3000-4000的人数居多,分别占34.15%和43.41%,旅游者在参与体育旅游的过程中,消费金额大多在300-1000元之间,占70.25%,说明随着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不仅进行观光旅游,更青睐于以健身、娱乐为主的体育旅游。
4.参与体育旅游的方式分析
由调查可知,旅游者参与自驾游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68%,由此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游的比重逐年上涨,旅游者和家庭一起出游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8.29%。而经旅行社安排的只占总人数的9.76%,说明旅行社的宣传力度不够。
5.旅游者对万柏林区体育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通过调查可知,在参加过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者中,对体育旅游服务质量感觉过得去的占50.24%,不满意的占21.95%,满意的占13.17%,很满意的占4.88%,很不满意的占9.76%,其中体育旅游服务质量感觉“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占绝大多数,这说明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较差,各旅游地应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素质的提高。
(三)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的问题
1.体育设施不完善
太原市万柏林区一些配套设施陈旧,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2.体育旅游资源缺乏宣传力度
太原市万柏林区由于政府部门、旅行社等相关机构对体育旅游项目重视不够,缺乏宣传。
3.体育旅游资源服务质量差
太原市万柏林区相当一部分景区交通路线较少、交通设施落后,景点内缺乏交通工具;有相当一部分景区的食、宿以及购物等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太原市万柏林区的体育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开发的潜力也很大,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项目结构单一,趣味性不高。体育旅游新产品,开发不够。
3.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度差,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二)建议
1.综合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的开发地应找在风景优美或有名胜古迹的地方,充分发挥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环境及地理优势,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完善场馆设施,提高服务功能。
2.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
提高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消费观念,树立有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
3.提升体育旅游服务质量
篇6
1旅游开发的优势及有利条件
1.1地理位置优越
1.1.1优越的旅游区位条件。湟中县距西宁25㎞,已开通西宁—塔尔寺旅游高速专线。湟中县为古代南“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蕴涵深厚。在青海省旅游总体规划中,上五庄森林公园位于5条黄金旅游线路“宗教朝圣旅游线路”的点上;在西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湟中县作为西宁市周边三大旅游区之一,列为“湟中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区”,上五庄林区又被列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中的重点风景旅游区。
1.1.2依托西部旅游大市场,客源市场前景开阔。近几年来,上五庄森林公园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塔尔寺的知名度,扩大了森林公园的影响,吸引省内外以及国际旅客进入本区旅游。随着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兴起,每年数万人从西宁、县城等各地驾车前往享受大自然快乐,消除工作的疲劳,观光森林的美景。
1.2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1.2.1植物景观丰富多彩,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上五庄林区植物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风景资源丰富。森林覆盖达86%。森林分布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凝彩滴翠,姿态万千,或娇艳妩媚、或婀娜多姿,令人心旷神怡,四季景色各异,适于游人观赏。阳春,万木复苏,争吐翠绿,林中空地上的草坪像地毯一样,镶嵌在万木丛中;盛夏,绿荫浓郁、苍翠欲滴、百花盛开、姹紫嫣红、蝶舞蜂狂、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金秋,红叶似火,色彩斑斓,秋高气爽金色旖旎。另外,林区内还蕴藏着丰富的名贵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狼毒、赤芍、菌陈、黄芪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岩羊、麝、梅花鹿、狼、旱獭、豺、狐狸、鸟类等12目78科200多种。密林中,时见蓝马鸡、雪鸡的踪迹;不时闪过鹿群和香獐的影子。
1.2.2地文景观独特奇异。林区内主要的娘娘山绵延百里,海拔2 534~4 360m,山势雄伟、山景丰富,整个山体多悬崖绝壁和奇峰怪石,形态各异,有的似仙人下凡,有的似群狼啸天,还有的似龟、似驼、似出浴的,惟妙惟肖。山间云雾缭绕,原始林海莽莽苍苍,青翠的千年云杉,亭亭玉立的山杨,婀娜多姿的桦树布满山坡;涧谷泉水汩汩,碧水清波,飞珠溅玉;山下水草丰美,山花烂漫,绿草如茵;草地溪流纵横,婉蜒迂回。主要景区水峡内,峡谷两岸奇山异峰,突兀险峻,呈现出险峻幽深的峡谷景观特征。随着峡谷的宽窄变化,河流呈现出滩谷相连,狭阔相间。峡谷深处,群山重峦叠嶂,森林遮天蔽日,水流缓急相间。悬崖峭壁之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滴水形成冰柱,长年不化,洞外鲜花盛开,春意融融,咫尺天地,包揽春、夏、秋、冬景色。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旅游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上五庄森林公园于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公园成立以来,政府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也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资金短缺,许多旅游景点尚缺乏高品位、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尤其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2景观结构单一
由于上五庄森林公园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未形成有规模、有组织的接待体系,森林资源虽然丰富,但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园内游人基本上处于自发游玩的分散状态,难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
3发展构想
3.1森林公园的定位
根据上五庄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特征及地理区位条件,公园属于高原生态型森林公园,是以特色森林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炉,集保护利用于一身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基地。主要功能是开发森林观光游憩、森林休闲度假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等,让人们更多地接触自然、体味自然、融入自然。
3.2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提高开发层次
篇7
1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基本情况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始建于1963年,隶属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管护区域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经营面积15.8万公顷,建有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峰峡国家级森林公园,局下设七个林场、一个中心苗圃、职工医院、资产管理中心等16个基层单位,现有在册职工 731名。
2 发展生态休闲产业的优势
2.1 迷人的自然风光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处于秦岭中高山地,海拔高度落差大,境内景区景点广布,大气、水质、土壤没有化学污染,目前太白地区是我国及世界上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山水画廊、户外天堂和绿色宝库。
2.2 独特的气候 太白林区属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气候温和湿润,小气候特征十分突出。林区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被誉为“天然氧吧”和“天然空调城”、“秦岭的香格里拉”、“关中水塔”。
2.3 资源丰富 矿产、水能、生物三大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有陆栖脊椎动物305种,两栖爬行类5种,鱼类4种,是“天然动物养殖园”。种子植物丰富,林区内拥有大量的林副资源,被誉为“亚洲植物园”和“生物资源库”。
太白地区一直是我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地,属南北荟萃之地,素有“天然药库”之称。20世纪70年代太白县被省上确定为贝母生产基地,2002年被省上确定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圆,并通过GAP认证。
2.4 交通通信优势明显 太白地区交通较为便利,距宝鸡市64公里,距西安市200公里,距西宝高速公路48公里,出入太白十分方便。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固定电话已得到全面普及,移动电话几乎达到全覆盖,已经建成以光缆为主的大容量、高速率传输网、数据宽带业务覆盖全部林区各林场和各大景区。
2.5 历史文化厚重、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雄关漫漫,览尽三国风云。禅院深深,领略盛唐遗风。”我局林区内有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褒斜古道;青峰禅院铁瓦覆顶,规模宏大,据钟铭载,唐代为皇家寺院,明代为郑王府山场。还有多处名胜古迹、文化景区,更有保存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址,四十里跑马梁和高山草甸。
2.6 发展环境优良、潜力巨大 我局所在的太白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确立“生态立县、特色富民”的发展战略,把生态休闲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经济突破发展的突破口,以“雪域太白、秦岭夏都”为主题,以打造“西部生态休闲名县”和“西部慢城”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产业。
3 发展生态休闲产业的劣势
受国家安全和秦岭保护条例的限制,太白林区的军事区、自然保护区和水分涵养区的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很大,客商投资风险较大,开发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跟上形势发展,有好多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难以引进,这就限制了生态休闲产业的大发展。
国有林区地处偏远,道路交通还不是很完善,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组织,景区景点零散分步,未做统一规划部署,仍处于盲目发展阶段,服务体系不完善,旅游人才缺乏,产品种类少,很难满足客户需求。
4 建议和对策
4.1 建立生态休闲产业领导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发展机制 我局应成立生态休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局生态休闲产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实施工作,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监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止景区的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造成破坏。从建立高效的发展机制入手,实施包抓共建制度,明确各科室的包抓单位和包抓项目。激励领导干部创新工作,积极推动规划的落实,探寻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4.2 坚持国家安全第一,坚持保护定开发的原则 生态休闲产业作为新兴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尚需在探索中进一步摸索,必须沿着法治的道路前进。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问题上,一切开发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安全的需求,以保护为前提,保护和开发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铺相成的一面,而在新型的生态休闲理念中,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和双赢。
4.3 坚持高起点规划,科学有序发展 按照“一个景区、两条线路、三大板块、四个优先”高起点编制我局生态休闲产业规划。以太白县城为中心,把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作为一个大的景区进行规划,沿着林区两条黄金主干线设置景区景点,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逐步开发。抓好三大板块:林区资源利用板块是基础和根本、太白休闲服务板块是引领和重点、卧龙寺创新创业板块是前景和长远增收点。确保四个优先:利用现有资金或申请项目资金优先建设秦岭植物观光园、观音峡野生红豆杉产业园、野生名贵中药材驯化中心;优先招商引资建设青峰山景区、黄柏塬原生态休闲度假区、海棠湖风景区;优先合作太白休闲健身会所、太白物流仓储中心、太白家居市场项目;优先筹资改造开发综合服务楼开发改造项目,大修厂技改项目。
4.4 市场运作,借梯上楼,促进我局生态休闲产业大发展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挥市场作用,翻晒我局优势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发挥自身潜力和周边人脉关系,吸引有识之士,投入到太白林区的开发建设中来,我们也要借助太白县的生态休闲产业发展契机,大胆创新,大胆让利,共同发展。
4.5 建立培训学习制度,及时引进专业人才 天保工程实施十几年来,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缺失、培训少、学习少,使我局已经与社会发展脱节,急需单位和个人充电,建立培训学习制度迫在眉睫,提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很有必要。
我们生活的大秦岭在整个中国地质构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古代是南北的重要通道,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生态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迷人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人文景观资源,开发利用他一定要尊重和爱护他。通过生态休闲产业的大发展,把秦岭变成人类的真正的世界级公园。
参考文献
篇8
东北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分布地带,是我国的重点林区,历史上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位居我国三大林区之首。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基础、主力,决定我国林业建设的命脉。所以东北国有林区的发展是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所在。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的现状是:有林地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不断降低,天然针叶树、珍贵树种比例下降,树种结构趋向不良;龄组结构不尽合理,成过熟林减少,可采资源近于枯竭;森林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总蓄积量正在不断减少。影响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主要因素是:森林资源结构仍不合理;森林资源各立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分类经营没有到位,经营机制不活。
2 存在的问题
根据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特点,在实施可持续经营时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东北国有林区森林是林业的发达地区,森林经营的历史悠久,所得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最多。在制定
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区域林业和森林经营的沿革,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森林经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在规划方案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森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2.2 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科学的优势,应用已有的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手段,使经营过程更加科学,准确和高效。
2.3 东北国有林区森林所有权的多样化以及人们对森林多种功能和效益的多样性需求,要求我们在规划时应考虑不同林区的经营目标,并充分考虑森林多种效益的发挥。
2.4 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中既要注意现有天然林的保护,恢复和质量提高,同时又要考虑在天然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生产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另处也要充分考虑优质、高效速生工业用材林的培育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对木材及其它林产品的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区域对高质量生态环境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逐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5 在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区域内,由于人类在森林内活动较为频繁,生态环境变化极大,为了规划能满足不断变化的条件,使规划能在实际情况下顺利实施,在制订规划中应该始终贯穿动态规划或实验性规划的思想,每隔一定时期对规划方案进行一次更新或修订。
3 今后经营的策略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化非常巨大的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经历着一日千里的变化,森林经营所需要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同区域可针对各自的具体实际,努力对其森林资源实施可持续经营。国有林区森林面临着几个同时存在的挑战,除大面积的森林归政府所有外、地方组织和私人拥有一部分森林,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不被破坏,必须使以原材料和保护地方市场为基础的森林工业向其它地区获得原材料,参与大范围的市场竞争的森林工业转变。木材生产业的规模发展迅速,也影响了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原来由于人们对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关注很少,所以这类森林面积显著减少。近期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开始极为重视森林,政府政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趋向于控制天然的采伐,并扩大速生人工林,将速生人工林作为需求不断增长的工业原料的基本来源,同时也就减少了天然林的压力。
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
3.1 制定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制定国有林场发展规划必须坚持森林可持续经营原则,充分考虑森林资源自然消长的内在规律,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整体需要出发,确定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模式与经营目标,促进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最佳结合,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做到既维持和保持生态环境,又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使森林既能最大限度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危害。要不断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在林种结构上,适度控制低效商品林,合理配置生态公益林,保护天然林,建设防护林;在树种结构上,要适度限制针叶林,特别是纯针叶林的发展,保护和发展阔叶林和混交林。通过合理编制、严格实施规划与森林经营方案,促进国有林场森林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3.2 分类经营,发挥森林资源综合功能
3.2.1 分类经营,因场施策。按照森林所处的区域、作用、用途和三大效益发挥的效果,将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并根据各自不同特点和经营规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3.2.2 改革传统经营措施。强化森林生态功能,按照“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林来建设主导思想,森林经营由以生产木材为中心向培育森林生态功能为主转变,加快环境生态建设,加速森林植被的恢复,促进生态林区植物群落向常绿阔叶林演变。降低对林地的干扰强度,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
3.2.3 集约化发展高优商品基地。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定向、速生、高产、优质、稳定和高效目标,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集约经营措施,协调人(管理措施)地(立地条件)树(树种生物学特性)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人工林生长发育进行有效的调控,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3 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机制
3.3.1 实行林业扶持政策,减轻税费负担。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和基础产业,必须执行优惠的投资和信贷政策,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加大信贷扶持力度,简化林政手续,调动林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提高经营效益。
3.3.2 发挥优势、规模经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国有林场业已形成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优势,以国有林场为依托逐步扩张,吸纳周边的国有、集体林(或林地)参与发展,逐步发挥国有林场的规模效益,走贸工林一体化道路。
篇9
(二)业务学习
全局干警组织学习了刑法、刑诉法、民法、民诉法、赔偿法、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等法律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除此之外,还参加了分院统一举办的学习培训。大家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检查学习,人均记业务学习笔记在2万字左右,同时写“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心得2篇。
二、查办贪污贿赂案文秘站网件的基本信况和存在的问题
新年伊始,院里召开了全院干警大会,确定了院里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因我院被省院评为C类检察院,为此要求反贪污贿赂检察局工作要有新发展,特别是在办理案件上要有新突破,反贪立案数定为3,其中大案一件。我局按照上级院和院党组的要求,制定了二0__年反贪污贿赂检察局和个人工作规划,确定了工作目标。重点查办在木材流通领域、基本建设领域、土地管理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深入查办在国有企业发生的贪污、挪用公款和私分国有资产犯罪案件。
在查办案件中,全体干警节假口不休总,起早贪晚,废寝忘食,有的同志带病坚持工作。截止至今,立案1件3人,已移送部门。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开辟案源依赖群众举报,在涉案信息上视野过窄。二是干警的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今后要认真总结经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加大办案力度,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开创林区反贪污贿赂工作新局面,为林区反腐败斗争做出贡献。
三、开展了"学优"活动
按照院的要求,制定了如何创建"学习优、业务优、能力优型"科室、个人工作规划,并在工作中实施。
1、积极参加了院里组织的政治业务学刀和各项会议,并坚持自学。听取了林区分院检察会议精神和总局政法会议精神,学习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检察业务知识,按照检察官的要求去学习、去工作。
2、开展了调研工作,撰写论文5篇,上网论文3篇。
3、按照林区分院反贪污贿赂工作综合考评办法的要求,认真完成了报表、材料的呈报等各项工作。因在管辖区内没有发现大案,没能完成大案指标,考评分数减5分;其他各项考评内容都按要求完成。我局去年被集体授予分院的先进集体称号,加2分,故综合考评成绩为97分。
4、开展了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活动;写心得体会6篇。
5、全局干警参加了由总局政法委和林区局政法委组织的公、检、法、司四机关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考试,取得了好成绩。、
四、下一步工作目标。
1、加大办案力度,扩大线索收集面。争取多发现线索,加大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力度。
篇10
近年来,森林康养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所接受,并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森林康养释放出诱人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各地势必竞相开始探索建立森林康养基地,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但是,森林康养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其疗法机理和产业模式既是一个市场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为避免开发不当给森林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建议加强森林康养的科学性研究,构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市场理论指导体系。
其一,透析国际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经验。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早已开启了森林与健康的研究与实践,在森林公园散步或者进行“森林浴”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数据统计表明,德国有40%的人每月都要去林区游憩一次。迄今,德国已建立了350处森林康养基地,每个森林康养基地都配备专门执业资格的医生和理疗师。
截至2011年底,日本林野厅已构建了“医疗福祉型森林”“疗养保养型森林”和“预防生活习惯病森林”3种森林康养基地48处,还有300余处森林在申请认证过程中。目前,日本把15%的国土面积划为森林公园,每年约有8亿人次去林区游憩、沐浴。因此,应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尤其通过对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森林浴”“森林康养”项目的研究,积极借鉴其先进经验,扬长避短,探索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新模式。
其二,探索森林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机制。森林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国家明确提出,在保持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林场职工发展特色产业,有效盘活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旅游发展也面臨粗放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重开发轻保护的弊端凸显。如何平衡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做好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成为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需要指出的是,在看到森林康养旅游发展迅猛的同时,也应看到森林康养旅游业对生态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
其三,探究森林康养旅游的作用机理。森林康养主要针对与精神压力有关的疾病,它利用了森林和林产品带来的缓解生理或心理紧张的效果。芬多精(植物杀菌素)在森林康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芬多精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日本学者研究发现,针叶林中的芬多精主要是单萜类化合物,包括α-蒎烯、莰烯和β-蒎烯,在日本扁柏和柳杉林中α-蒎烯含量特别高,而在赤松林中α-松油烯则为主要组成成分。
森林康养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因地制宜建立康养基地,在我国仍需要探究森林康养旅游的机理。例如,何种树种益于减少人体产生应激激素、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控制平静期生理活动);何种森林成分利于减弱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血压和心跳数、缓和心理紧张,何种森林与旅游体验互动可以增加人体活力、提高免疫力、增加抗癌蛋白质数量等。
其四,论证森林康养旅游实证效果。森林康养的效果初步被国外医学专家证实,但森林康养旅游的实证效果仍需进一步论证。国外研究初步证实了森林相关临床实验在改善精神病治疗(含情绪失常儿童)、酗酒者以及具有其他临床心理健康问题之人行为的价值;嗅觉森林环境因子——芬多精能使人心理处于放松状态,并且通过NK细胞能消灭肿瘤细胞,推断森林浴可能具有预防癌症发生及发展的效应;森林环境要素会带来生理效应,研究表明植物精气的生理功效有镇痛、驱虫、抗菌、抗肿瘤、促进胆汁分泌、解毒、降血压、松弛神经、消除紧张,使注意力集中等作用。未来研究要多方论证森林在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制定森林康养的生理评价体系、森林康养的设计技法等,论证森林康养对提高人体抗癌能力、免疫力的实证效果,为森林康养旅游的开发方式和推广形式提供参考。
其五,加强森林康养旅游政策法规研究。森林康养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多元组合,涉及文化、历史、地理、生态及多种产业业态。韩国于1982年提出建设自然休养林,2005年制定了《森林文化·休养法》,并成立了国立自然休养林管理所,2008年把森林休养列为全体国民的福祉。2010年,韩国国民会议对《森林文化及休闲活动法》进行修正,修正法中引入对人类健康定义。
我国“森林康养旅游”涉及林业、旅游、医疗、体育和养生等产业,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与创新。建议以国家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森林康养旅游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森林康养旅游为国民福祉。此外,要加强对森林康养旅游保护性开发,确定森林康养旅游为林业经营转型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森林旅游环境的评价和管理,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对森林康养旅游领域的重视。
篇11
2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2.1 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100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2.2 改善环境质量
2.2.1 吸收CO2,放出O2,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m2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m2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m2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0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1个人呼出的CO2吸收。
2.2.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
2.2.3 吸滞粉尘。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2.2.4 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1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2.2.5 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减低噪声10~15dB;30m宽的林带可减低噪声6~8dB;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dB。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2.3 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措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3 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3.1 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3.2 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
参考文献
篇12
一、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林区难以摆脱“两危”困境的根源
传统的林业经济具有产业经济、资源型经济的属性。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为物质基础,经营森林生态社会系统的行业。传统的林业经济是培育和保护森林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其作用的产业经济,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林业经济以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基本要素体现出产业经济属性;同时也以采掘业的典型特征,诸如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企业布局重构和分散等,具有资源型经济的明显弊端。建国初期,我国林业发展走的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育、木材采运为主的林业经济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有林区出现可采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木材利用,忽视森林生态等多效益和多种经营的林业经济发展道路存在很大局限性,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分区发展、林业分工发展等战略思想,但仍然是以木材利用为主,兼顾其他效益的单一发展的林业经济;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以采伐森林资源为前提的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开始逐渐显露出弊端。
传统林业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局限越来越凸显在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一是经济领域。林业经济属于资源性的产业经济,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的相互联系。林业经济只搞森林培育、木材采运和木材加工利用,主要是木材生产,而其他产业都处在副业层次;林区由于单一发展“独木支撑”的林业经济,导致了可采森林资源消耗过快,森林资源危机和林区经济危困加剧。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目前森林资源匮乏,木材生产任务逐年削减,主产业生产已不能满足林业局发展的需要,随着二期天保工程的实施以及林区“十二五”经济转型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指针,林业在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对森林各种功能认识的提高和需要的转变,对林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在行业性质上,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二是在林业定位上,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三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如果林区再继续发展单一的林业经济,继续对计划经济形成的“大一统”体制和产业产品结构等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创新,或者消极“等靠要”,必然贻误历史机遇,继续拉大与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于全方位、多元化、大战略、快发展,推动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使得天独厚的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应有的经济竞争优势。要使失衡的产业结构向多业并举的优化结构、均衡发展的复合型经济结构转变。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多种效益并求转变。把森林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树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业的理念,按照实现森林、土地等资源最优配置和森林土地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利用森林和土地,走资源节约型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为可持续发展储备资源。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必须由忽视资源环境与长远利益的资源依赖型、资金依赖型及管理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管理集约型的循环经济转变,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带动经营管理和制度安排等理念创新。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1)抓好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努力抓好“林药”、“林菌”、“林禽”等一系列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培育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树立典型样板。(2)多元投入,加强资金扶持。通过补助、金融扶持、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扶持。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3)加工配套,强化龙头带动。积极鼓励、扶持职工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通过牵线搭桥,帮助林下经济经营者与林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品购销关系,扩大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卖难”问题,全面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壮大。(4)发展家庭经济,给予优惠政策,确保产品回收,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提高产品附加值。产业不发展起来,我们就强大不起来,不能总盯着第一产业,要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加强产业投入后续管理。(5)把以砍木头卖钱为主财源转向碳汇经济新财源。培养碳汇,发展碳汇林业,通过碳汇交易来实现创收,给林业培养新的财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激励和引导职工去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下大力气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开发,广泛培养和吸纳各方面人才不仅是林业企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速,林业企业只有拥有大量的具有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但受资金、待遇、观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利益的驱动使太多的企业原有的人才离开了企业,去寻找更好的发展。经济落后、待遇不合理又很难吸引外面的人才,就连我们林区人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仅有1/5能回到林区,有4/5的人则是带着美好的愿望另寻高就去了。所以,林业企业要有突破性发展领导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大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职工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全面进步结合起来,引导其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一致。一方面卓有成效地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的职工队伍。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按要素分配,把实际收入和工作业绩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职工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三、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贯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必须不断加强。过去,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量的林业采伐消耗了大量资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严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业由过去的辉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两危”之中。究其原因,除了森工企业历史遗留形成的典型企业办社会体制,富裕人员多,技术改造欠账等客观原因外,主观上管理粗放,内部流失严重也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 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效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以增收和节支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企业管理新机制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地深化改革,打破旧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管理不断向现代化水平迈进。一是要注重管理观念的更新。现代企业管理是各种要素配置与动作的全过程管理,不仅要注重企业的管理问题、经营问题,更要注重企业的资本运营问题。突出企业资产的增值和产业的发展。使企业管理由单一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再向资本运营管理转变。全部管理必须坚持“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围绕市场变动进行调度和调整,不断提高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根据市场信息进行动态组合,随时适应市场环境。二是要注重管理手段的更新。要不断更新管理手段,努力创造企业的管理新路子,使管理更加严、细、实、真。三是要注重管理机制形式的更新。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决策机构。企业通过改制更新,建立起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足鼎立的法人治理和经营机构,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和依赖性问题,增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机制。充分体现按照市场规则运行优胜劣汰的规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利益分配机制。以联股、联利、联心为纽带,将责、权、利、险联为一体,形成新的利益和分配关系, 使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机制,采取灵活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和进入市场的自由度,向生产经营型,经营开放型转变。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开发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研究制定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开发条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改造、技术开发、科技投入和产业化主体。
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抓好企业管理的中心,搞好资本运营,着重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篇13
Keywords: Creative design industry belt around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high-tech achievements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大学在数百年的成长历程中,同城市的关系经历了从内到外,从孤立到融合,从依赖城市到城市推动大学发展的几个发展历程。城市是文化的基础,也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高校规模的扩大、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校园空间发展的新趋势,使得高校的职能从知识传播逐渐转变为产学研并重,服务社会。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迫使许多以前位于城市边缘或是郊区的高校老校区所在的地区变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区,老校区边缘区的功能地位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需要老校区打破封闭模式共享资源;老校区需要高效利用自身优势与资源,实现知识人才的溢出,以求得校园与城市双赢的发展,逐步成为城市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学将从原来隔离于社会的状态走向开放,更多的注意力将放在校园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创造具有丰富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环境上。“产、学、研一体化”将成为高校老校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推进碑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碑林区科技发展第十二个五年专项规划》中,制定了“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区域格局,以依托区域科技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区。随着《培养“三纵一横”科学技术街区实行方案》对“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产业布局进一步细化,各园区、产业带等产业聚集区选准方向错位发展。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将在其中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形成以大学校区为核心,以产业带为基地,以城市公共服务为依托,以资源的聚集、共享、融合、转换为特征,以促进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宗旨,推动高校与城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运作机制。
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拟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我校在土木建筑、工程等领域的设计与科技服务能力,以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为特色,涵盖咨询、施工、监理、检测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与建筑设计相关的节能环保、新材料、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带动勘察测绘、地理信息、创意表现等关联产业发展的;通过用地置换在老校区边缘临近城市的区域,沿周边道路逐渐建成的线性开发的带状创意设计产业聚集区。
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作为校园与城市联系的前沿地带,是学校与城市进行物质、信息交换的通道和纽带,受到校园和城市两个领域的共同作用和不同界面的双重辐射。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要积极地去迎合这种社会化的趋势,建设中中考虑同周边城市环境的协调与呼应,以求得校园与城市双赢的发展。打造“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总体定位
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作为西部最大的设计产业聚集区、碑林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重要载体,将引领国内建筑创意设计思潮。它的成功打造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科技文化新地标和现代服务业板块体系的新高地 。
(二)空间布局
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的空间布局”由三个层次构成,即“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区”。“核心区”位于建大校本部沿雁塔路中段校园沿雁塔路区域 ,以西部工程设计大厦为核心,除入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外,计划吸纳20家左右高端创意设计企业尤其是国际著名的设计企业进驻。“扩展区”位于建大校本部沿建设东路以及友谊东路区域。建设东路“建筑设计一条街”主要针对建设东路建大校区所在路段,目前聚集了小型创意设计企业、工作室和图文输出经营户50余家,通过对其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提升改造形成图文设计主题街区。“辐射区”主要包括碑林区政府规划的“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区域格局中雁塔路科技创新街区全段。
(三)三区融合、联动发展
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的空间载体是建大本部校区、产业带和城市社区,区域新环境的空间质量依靠。为此,首先需要建大本部校区打破“围墙”,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大学参与社会实践,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相关技术问题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建大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学科有很强的应用性,也有重视社会实践的传统,所以应坚定不移地参与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的建设实践,创建大学周边的创新空间网络。其次,社区空间需要对建大开放,形成大学空间与社区空间水融的局面。由于建大本部校区周围有相对成熟的老社区,环境和房屋质量不错,且房租不高,为创业的建大学生提供了空间支撑。再次,需要有集中的设计产业集聚区,在建大本部校区周边已经形成了“建筑设计一条街”等,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和发展。总之,通过大学打破围墙、社区向大学开放和科技园区集中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才可以培育出空间集中、联系便捷、产业链完整的区域空间创新网络。
(四)政府引导
建大本部校区的“建筑设计一条街”是由一批设计企业群体自发形成的,但之后在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发展个关键环节上,西安碑林区政府将扮演重要角色,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营造政策环境、与学校建立共管机制,促进产业带内的企业合作交流与共享平台建设的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改善产业带周边城市公共设施和环境条件方面的措施,对构建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做全方位扶持。
结语
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的建设,将拉开西安建大老校区功能转换与地区经济转型相结合的序幕。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是将科技融入产业,产业带动区域,区域辐射城市,城市政策支持科技研究,形成一个高校、城市、政府三者融合,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的成功打造必将推动区域经济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打破老城区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为碑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对于整合西安市碑林区区域科教资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将有效地把建大的科学发展与社会需求对接,在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引导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M.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London and Basingstoke: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0
[2] 袁胜军.赵相忠政府在环大学产业圈形成过程中的角色研究——基于同济现象的分析.[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9)
[3] 顾朝林.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