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新课标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课标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课标教学论文

篇1

模式,《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等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主要就“任务型语言教学”方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些思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含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的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通过运用语言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型语言教学在“输入与互动”的理论基础上,强调语言在交际活动中使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关注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笔者认为,英语课堂中语言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中而形成的。学生通过可以理解的输入与输出的“对语性互动”,来完成教师设计的各项任务,进而产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为学而用,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它是一种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语言交际教学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学习过程。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步骤

任务型语言教学有三个主要环节: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

1、前任务

前任务就是教师引入任务,即使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力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此时学生就进入了学生模式的“参与任务”环节。

例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BookⅡ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isc?时,教师出示“不良社会公德”的宣传画或播放制作的“不良社会公德”的图片内容问学生:Whatshouldwedo?诱导学生说:wecansay:Wouldyoumind(not)…?couldyouplease(not)…?

将学生分成两组,准备一些小纸条,在纸条上面写一些动作,每组轮流让一人上讲台来抽取纸条,在本组的同学帮助下完成纸条上的任务(必须使用英语)。

2、任务环

任务环就是在任务实现后,学生能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环节。在学习新知识环节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的,而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来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环节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很难把握好方向。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BookⅡ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sic?时,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教师宣布明天是学校开放日,到时会有多位外校的教师和家长到校观摩。小组讨论:需要做哪些工作,并将所需要的内容列表(为学校开放日做准备)。

3、后任务

后任务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新知识后,还必须对其进行巩固。在对新的知识没有达到一定熟练之前,学生是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因而要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结合任务,共同进行对话交流等活动,能对学生新知识的掌握,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在学生对新知识基本掌握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似的、具备新知识点迁移的活动情景,供学生自主运用。这一环节是学生形成新知识迁移,达到活用的关键。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起组织点拨作用,并对其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一种发展自我的成功体验。

例如:教学《新目标英语》BookⅡ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sic时,通过以上学生带着各种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看哪组细致,评出等级奖励。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对老师的要求

(1)教师要用流利的口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能按照课本和准备好的教案上课。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必须从“演讲者”变成“交流者”,必须能够在课堂中用流利的英语与学生自然地交流。这样才能下达清楚的命令,适时引导,提出建议。

(2)教师要调控管理课堂。

任务型语言教学给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完成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调控。比如,确定参与任务的人数,虽然课前有所准备,但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生变化。

(3)教师要及时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任务完成的效果。对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使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得到锻炼。

(4)教师要适时评价结果。

有人说,“评价之于教学,犹春风之于花木。”然而,教师设计活动时往往会忽略对活动结果的激励。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的结果应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所以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因任务而异,有口头形式的鼓励,有小组或班级及时评比,有的要具有观赏性和持久性等。

(5)教师要投入真正情感。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要求师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教学各环节应充分体现伙伴关系,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等和宽容,而不是命令式或强制式。并且,教师不能有任何偏向,不要总是提问成绩好的学生,忽略了差生。另外,教师要有良好的教态和体态。

四、应用任务型语言教学要解决的几个观念问题

1、教师要跨越狭隘的科学界限,建立起“大学科”的观念。如果将外语教学理解为仅仅是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必然对思维训练、对审美情趣熏陶、对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扩展、对合作能力的培养、对情感体验置于不顾,甚至会觉得它们浪费学习时间。这种观念在保证语言训练时间的表象下,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被削弱,教育情景的浸润被降低了。

2、学生需要以自己速度接受语言。大部分的教科书要求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规定的内容。这可能对学习者造成压力。任务型的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接触英语的机会,但允许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吸收和产出的语言。它打破狭隘的单目标意识,允许学生有个沉默阶段,允许他们在有把握时才输出语言。

3、语言学习过程的尝试与错误是有价值的。学生语言学习是一个尝试与纠错的过程。尝试中的错误往往是学习发生的标志。错误的语言可能是学生的“中介语”,这个“中介语”系统一直处于向目标语系统的变动当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假设,积极地尝试使用语言,促使他的“中介语”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任务型的活动重在信息的传递和做成事情,语言形式是第二位的,这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创造性地使用他们的语言经验,如果他们能有机会接触正确的语言形式,他们的“中介语”系统会自然地朝着目标语系统改进。

4、沉默不等于没学习。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前期,学习者可能有一个沉默阶段。学生可以在情景中理解语言,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但他们可能说不出来。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可能迫切希望看到学生会说外语,并将此作为学习发生的证据。教师如果没有在一节课内教“会”几个单词和句子,他们也会有未尽职责的内心压力。事实上,沉默不等于无知,学生可能是在内部加工和理解所听到的东西,当他们有了足够的语言输入,有话可说的时候,他就会开口的。

五、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效果

长期以来,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师,多数是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如何改变这种模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但高涨且还持久,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同程度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笔者任教的班级,不但英语成绩在学校同学科评比中独占熬头,而且还有几位基础好、语言能力强的同学当上业余英语导游。

综上所术,选择恰当的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新课标英语》的要求,也是大势所需。在新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要提倡课堂研究,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进一步朝着教学艺术化的高水平、高境界迈进。

[参考文献]

1.《选择“任务型”教学途径,在英语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赵淑红

2.《英语任务型教学之我见》于森

篇2

2.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新课改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实际上,很多学生对这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表现得很消极,缺乏学习的激情,学习欲望低,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此外,学生缺乏对政治课学习的热情,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很大一方面原因。一些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将现实生活中典型的素材合理利用,使得政治理论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不能很深刻地理解知识,课堂氛围沉闷,影响了教学质量。

3.探究教学应用不恰当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探究过程,并把握探究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协作能力。但是很多政治教师并没有将探究教学的内涵很好地领悟,只重视形式、忽视成效。如有的教师将有关的知识点简单一提,让学生们自己讨论,教师对讨论的结果也不予点评,在讨论后也没有及时做总结,不仅学生缺少深层次思维锻炼的机会,而且也没有学到明确的知识。有的教师还认为一节课中探究活动越多越好,却忽视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收效甚少,这都与新课改的要求相背离。

二、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下,首先教师应做好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教师是学生政治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而不再纯粹是知识的灌输者,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其次还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关注,尤其不能只重视优等生而忽视基础差的学生,对基础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此外,教师还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学生的行为和情感需求,善于发现问题,主动关心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起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从而更有欲望去进行政治课的学习。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就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氛围。第一,政治教师要有提问意识,在上课前可以将要提问的问题做好准备,设置的问题不应太难或太易,要有重点,在课堂上要注意提问的对象、方式和技巧,提问时既要鼓励爱发言的学生,又要注意那些不积极的学生,对回答正确的要给予表扬,回答不正确的也不应立即给予批评,要鼓励其找出问题不断改正。第二,政治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依据大纲、教材,还应联系实际生活,选择一些学生更容易感兴趣的内容,如可以插入一些当前时事政治、热点话题,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第三,政治教师还应善于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教学语言多样化。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众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知识、丰富教材,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使政治教材中的抽象、枯燥的概念变为具体、生动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更易去领悟,进而提高政治教学课堂效果。

3.开展灵活的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协作探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政治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并结合小组讨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在探究中政治教师必须适时给予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最后还要对讨论结果做出评价,通过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篇3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让学生和教师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才能够使得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互动是师生相互尊重、理解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的对学生说“对”、“错”,回到“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结果,这样不仅发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感,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重视课外学习,拓展学生视野

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并不是唯一的,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能力、思考能力,教师必须展开课外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外的学习乐趣,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外实践中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训练,例如:组织学生制作手抄报纸、进行社会公益活动采访,编写新闻稿件等等,教师要把课外实践当做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每一个方面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篇4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价值、优秀、动听并且百听不厌的音乐,学生可以从电视节目及电影等渠道中获取,这些音乐对促进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非常有效。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一些比较优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电影中的原创音乐播放出来,并根据电影中的音乐插曲,结合电影中的画面和一些故事情节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音乐中不仅收获了听觉与视觉的审美,还同时加深了电影作品及音乐之间的感受,养成观察学习音乐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老师可以将学习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在家里,通过看电影、看电视作品等,将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学习其中的音乐插曲,感受其中的音乐特色。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在家里学习到的音乐和电影插曲,用不一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利用这种视听结合的学习法学习音乐,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篇5

二、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文体的规范要求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高尔基说:“只有在掌握了文学技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赋于材料以或多或少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多借鉴规范文体“便能于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后求其化(郭沫若语)”。作家如此,学生在范文中汲取一些写作技巧的能力亦是必要的。让学生在借鉴中感悟,使学生作文“有章法可循”。作文教学必须按照写作的序列,按照教材每个写作单元的安排,专项过关,多提供一些写作范例,并力争指导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除了必要的作文训练,应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每周摘抄。很多师生把摘抄看作任务,草草了事,花了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事实上,摘抄的作用非常大,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笔者要求学生的摘抄与作文教学内容同步。比如,当作文教学在教议论文的结构时,学生知道了基本的四种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就规定学生在摘抄时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并标注清楚属于哪种结构,学生在写作时自然而然会模仿并具备快速谋篇布局的能力。

三、调整作文评价方式

要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改变作文批改的方式很重要。《新课标》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因此,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多元评价,要变教师的单一批改为边评边改,或是学生自评自改,或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互相批改。学生互批互改时,老师先要针对当次作文的文体特点和具体的写作要求,提出修改方法和操作细则,学生再通读文章逐条对照,写评语要具体,要有针对性,拿不准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这样在互批互改当中,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修改能力就会得到全面提高。

篇6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中生物教师都深入探究新课标的要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具备了主动探究生物知识的意识。但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趋于表面化。

在新课改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对教师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时,很多时候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阻碍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2.课堂教学没有进行延伸。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各种生物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是在课下教师没有把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引申到他们对生活中生物现象的探究中,没有从实践中巩固学到的知识。

三、对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实践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学校领导都认为生物学科在高中教学中占据的地位不重,甚至可有可无,教师从思想上对生物学科不重视,这种情绪和认识会直接感染学生,使他们在进行生物学习时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兴趣。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模式发生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改变。在素质教育中,高中教育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要对生物学科重视起来,转变教学方式和态度,并开展一系列的生物教学活动,使学生对生物知识充满探索的欲望,在他们积极主动地深入分析下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

2.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些生物知识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和图片来进行讲解,很难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其中的发展过程,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演示这些过程,通过具体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对生物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一课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观看细胞分裂的图片,很多学生对这个过程很难理解,而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过程,使他们对这一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很清楚地掌握,同时直观的画面和动态的过程都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对生物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使生物知识蕴含量更加丰富。

3.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教师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时,还要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通过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思维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作为理科学生,需要教师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个生物实验,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探索来获得答案,获得对知识的感悟。我经常在课下给他们布置一些小实验,比如,让学生分组去记录几种种子的胚芽形成过程,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在课下都为自己的实验做了相应的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寻找答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对于他们的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4.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在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置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使学生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地学习生物知识。高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初中的学习状态进入高中学习中,由于高中生物知识的含量较大,内容比较抽象,在他们还不适应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时,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开始,让他们逐渐地走近生物学科,对生物知识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而对于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并且掌握了学习高中生物的方法,这时教师就要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延伸到课外知识中,使他们在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引导下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对生物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生物思维的创新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在主动对生物知识探索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使他们主动去充实自己的生物知识,提高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

篇7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初中生物课本的教学内容以章节为主,从内容的分布上来看变化较多,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灵活多样。另外,不断变化的教学手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多变的教学手段也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视听疲劳。比如,在教学显微镜的相关内容时,很多教师会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然后讲解原理,最后才让学生按照具体的要求进行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求知欲也会大大降低。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将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结合到一起,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去认识显微镜的构造,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通过对显微镜的使用和操作理解这部分内容。实践证明,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认知事物的效果要比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好得多,并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

篇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的指导意见是这样的:“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标准”中强调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教师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强调的是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不是教师的“教”。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种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却绝不是正确的最终答案。这些知识在被个性接受之前,对个体来讲毫无意义可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交给学生,不能用我们对知识的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学生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的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以此来决定自己的学习的取舍性与取舍度。学习者在学习时,脑袋决不是一个空着的、准备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者脑袋中,日常生活形成的经验已构成一个预结构。所有学习者都是以学习者现有的经验(即认知的预结构)作为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生长点,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土壤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预先经验,不能把新知识作为一座凌空飞架的桥梁,高架于学生的经验水平之外。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来自于学习个体内部通过新旧经验的作用而建构的。教师的作用是帮助这种建构的完成。

文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特点在于它有个性,甚至有它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个性的、多义的乃至不确定性的东西,决不是用一些统一的大概念能概括得了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做的却正好相反,千千万万个读者只有一个路瓦栽夫人,只有一个鲁四老爷,只有一个王熙凤,个性化的东西被概念化了,文学性被政治化了,人性人情的东西被理性化了,审美的意识被格式化了,难怪我们的文学课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那么,文学课应该怎么上呢?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也没有也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我很赞成张炜先生的说法,除了一些文学基本常识等技术性的部分外,课堂的分析、由分析而产生的一个又一个结论是不应太多的,最好的文学课就是把它办成一场文学盛宴,即搞成一堂集体欣赏课,尽可能地诱导每一学习者,让其个体经验复活,活生生地,一个一个地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让具体的生命有了具体的感动,而不是把大家的感受搅在一起,模糊化,统一化,格式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为主体服务,为每一个学习个体提供更大经验、思维空间的发起人、主持人和导航者,引导学生达成与文本的对话,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因为文学教育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建构来完成的。

篇9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贵在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创新的教学方法要落实到创新的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现代心理学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发挥主动创造性,释放巨大的潜能。过去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让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通过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设疑、质疑、求异,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2、实施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要营造出良好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教育规划纲要》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这些教学模式虽然组织形式各异,但本质上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发现、思考、探索和掌握知识。教师作为“导演”,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培养。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是四尺讲台、三寸粉笔。近年来又多了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增加了投影仪,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也会腻的,因为投影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逐渐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清晰的知识结构,都激起了学生极浓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接收与创新,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让学生爱创新乐创新,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创新主动性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抓住教材的特点让他们演一演,不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在表演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更能弥补课文的空白。如《小猴子下山》,让学生带上头饰,扮演顽皮可爱的猴子。当它来到玉米地,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便拍手叫好:“哦,好大的玉米,我得掰一个拿回去给伙伴吃。”顺手掰一个,美滋滋地边走边哼着歌。来到桃树下,满树的桃子让它直流口水,不由得吸了吸鼻子:“这桃子真香!我可得用篼子盛几个回去。”扔了玉米掰桃子。走着走着,到了西瓜地,这只小猴子不认识西瓜,左瞧瞧右看看:“嗯?这东西又大又圆是什么呀?小伙伴们一定没见过,搬回去让它们开开眼。”撇下桃子抱起一个大西瓜就走。忽然,一只漂亮的小兔出现在小猴子的面前,多可爱的小兔呀!就扔了西瓜追小兔,可是小兔跑得太快了,小猴子累得满头大汗也没抓到,只好放弃。空手而归的小猴子耷拉着脑袋,连喊后悔。那情形让大家哈哈大笑。想象是创造性的源泉,根据课文创设表演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展开丰富的想象,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情趣,而且在表演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创新求异的思维。

篇10

一、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方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自主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情感体验方法应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展示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

二、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三、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烦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知识是靠自己在实践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实践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掌握?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比如,教学《特殊的考试》时,我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建成一个个演出小组,利用课间的时间进行排练,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这一故事,上课就是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课文,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文中角色的个性,理解作品的魅力?通过表演,使学生理解到小熊?小猴?小狐狸只关注了自己卫生,而忽视周围的环境卫生?学生在活动中将本课所要告诉大家的道理理解了,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来体现,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课堂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因此,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去学习课文,有的学生则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并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有的学生喜欢一边读一边写,把自己在阅读中对部分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我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丝毫没有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感受确实是独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第一节,并在边上批注“从这一小节的描述中,我发现作者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陈凋谢,到了作者眼里,竟成了他抒感的材料。

五、阅读教学自主化。

篇11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创造力,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当下的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课本教材枯燥无味、僵化死板,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与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及质量较低,教学效果较差。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思考、求知以及善于创造、创新的能力。

二、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和创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进步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和能力,不断借鉴之前的教学反思,探讨与解决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过程以及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与质量及综合素养。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师可采用诸多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写。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气氛,更好、更快的进入课文情境,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进一步促进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与优化。

例如教《变色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小说发展变化的情节在课堂以图画或是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六幅画面,让学生清晰、明了的对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进行观察、分析,对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丑陋人物形象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生动形象的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理解能力,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思考。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顺利、高效的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教师应积极的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抛出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思考。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提出问题如:作者描写的为什么是父亲的背影而不是父亲的正面?作者问什么要详细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如果是你们,会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父亲的背影?提出这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认真进行思考,并将每个学生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行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快的学习、理解语文知识。

4、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语文教学是一项看似简单却也繁杂的工作,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教学,进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初中语文教师的应有的人格魅力;贯彻审美教育,培养、塑造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心灵交流,造就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初中语文的学科魅力和影响力,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状态。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同,让学生分角色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或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编;亦或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喜好,选择一个角色,分角色朗读或将角色人物表演出来,进一步将人物性格特点更好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作为课程革新的先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优化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进行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等等一系列的创新教学,以实现高效教学,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进步,推动新课标下的现代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大闯.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苏人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泰格特作品《窗》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2):71.

篇12

新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在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今天,以往的作业观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在不违背课改精神,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也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变厌学为乐学。

一、变“乏味”为“趣味”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在游戏中做作业。

小学生天真活泼特别爱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作业方式。如教学完词语,可以让学生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学习形近字,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在绘画中做作业。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学习完古诗,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现古诗的内容,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二、变“被动”为“主动”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1.设计“超市”型作业。

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往往无法顾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作业,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提高,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

2.设计实践性作业。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也就是说只有在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才能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促进学生发展的社会化,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设计作业时,应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作业,使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性作业这种作业不要求当天完成,可以给学生二到三天的时间。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老师为学生制定出主题目标,让学生写出简短的观察报告,例如,观察爸妈一天的活动,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有趣见闻等,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高注意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但此种作业要注意让学生力所能及。

“要把学生从书本和思想引向活动,再从活动引向思想和语言。”(苏霍姆林斯基)。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语文学习活动要成为语文学习的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学习可以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习呈现出多样化。与此相适应,语文作业形式也不仅仅是读写,也应呈现出多样化。

三、变“独立”为“合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能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篇13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安丘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