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心理健康观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理健康观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理健康观论文

篇1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前来咨询时她痛苦地说摘要:“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生气布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预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惧怕就紧的地步。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新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谈到摘要:“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经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不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信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摘要:“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飞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新问题。

二、人际关系新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新问题之一,主要包括摘要:

1、和教师的关系新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瘭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来访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和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摘要: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新问题.

2、和同学的关系新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们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和甲交往怕乙不兴奋,和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和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和父母关系的新问题。主要是因父母和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天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新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布满了好奇和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和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我们在咨询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现在他升大学了,我想和他确立关系可以吗?”“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孩,可有好几个女同学喜欢他,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等。

其二、是和成年人的畸恋新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婚外恋,同性恋等。这在中学生中虽不普遍,但也不罕见,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有位高三的女生,学习很好,人也很聪明,学校还想保送她上大学,可她却和一个比她大10岁,且已有家室的男子同居了,而且说到她这么做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感情”。虽然,从理智上讲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日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还有位学生恋上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英语老师,明知没有结果,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喜欢他,整日就想见到对方,和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情感时,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外,还有一些恋你妒母,喜欢同性成人伙伴等畸恋现象,这充分说明中学生的情感新问题并不简单。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头况,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把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摘要: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新问题答疑,焦点新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熟悉、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摘要: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和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把握一些诸如摘要: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布置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三)、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和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睦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和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具体实施摘要:

1、引导学生合理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碰到情感挫折时发泄经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征,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摘要: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美丽、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伯依靠性较强,因此,辅导和咨询时应非凡注重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新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策略。

篇2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婚育情况、经济状况等。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共90个项目,分9个因子和其他。躯体化,共12项,主要反映主观身体不适感;强迫:共10项,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人际关系:共9项,反映与他人相处时的不自在或自卑感;抑郁:共13项,反映与抑郁症状相联系的广泛概念;焦虑:共10项,反映与焦虑症状有关的精神症状及体验;敌对:共6项,主要从思维、情感及行为3个方面反映病人的敌对表现;恐怖:共7项,与传统的恐怖状态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偏执:共6项,主要是指猜疑和关系妄想等;精神病性:共10项,主要是精神分裂样症状项目;其他:共7项,上述因子不包括的、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每项均采用5级评分制。本研究利用SCL-90测查SLE病人的心理状况。

1.2.3SLE病人门诊管理信息系统

由我科人员与软件工程师合作设计。软件工程师通过我科人员对其提供的有关专业信息,利用Access程序,建立SLE病人门诊管理数据库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应用部分包括:病人信息管理模块、健康教育模块和随访信息模块。利用SLE病人门诊管理信息系统对SLE病人进行管理。

1.3研究方法

1.3.1调查问卷发放及收集

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能够独立完成量表者,由其独立完成;独立完成有困难者,协助其完成。调查人员对研究对象不明条目给予解释,保证每条目解释内容的一致性。在管理前及管理后各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1.3.2管理模式的实施

利用SLE病人门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采集病例及建立管理档案:课题组对病人的信息严格管理,确保病人隐私不外泄。对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人,护士把采集到的资料输入电脑,分别储存在病人信息管理模块和随访信息模块。评估病人:对病人的资料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把不同情况的病人进行分类记录。如肾脏损害用“S”标记,血液系统损害用“X”标记,皮肤损害用“P”标记;使用激素治疗后出现高血压用红色“”,血糖高用橙色“”,血脂高用黄色“”标记。标记储存在病人信息管理模块中。根据病人使用激素量、免疫抑制剂使用或具体病情和医生医嘱设置复诊提醒时间。实行护理干预:根据病人信息管理模块中不同符号标记,识别不同情况的病人,给予不同的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处方根据病人信息管理模块中不同符号标记从数据库中提取导出,可通过Email方式或飞信发送,也可通过QQ传送。利用软件的查询、提醒功能,检索病情改变,2d~7d后需复查或更改用药量或执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两个月未来复查的病人进行电话随访。此工作每周执行1次。随访时不仅和病人沟通,而且与家属沟通。随访内容为相关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为病人争取家庭支持,督促病人按时复诊,严格遵医嘱用药。根据病人的需要及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处方。对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病人则约定时间进行专人辅导。为了方便与病人沟通,除了设立固定的随访电话之外,还有专用邮箱和QQ群,方便病人表达内心感受,也使医务人员能及时采集到病人信息,网络应用能力差的病人予以培训指导,保证每位参与病人能够利用手机短信、邮箱、QQ群这些信息平台传递、获取、分享信息,与医务人员达到互动。其目的主要是对病人用药、饮食、日常生活(包括运动、休息、学习、工作、皮肤护理、口腔卫生方面)生育与避孕、心理等各方面进行长期、系统、有效管理。每次随访及干预内容、时间都记录并输入随访信息模块中储存。按时复诊的病人,每次复诊的临床资料交专管护士处,录入数据库中存档。干预效果评价。通过门诊日志记录,查病人是否按时复诊,3d查1次。未按时复诊的病人,及时追踪原因。电话随访后的病人,1个月后再进行电话回访,主要了解病人是否按医嘱服药、饮食、日常生活(包括运动、休息、学习、工作、皮肤护理、口腔卫生方面)、生育与避孕等方面是否遵循医务人员指导。并把评价结果记录输入随访信息模块中储存,为下一次的评估及干预提供依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干预前后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SLE病人应用门诊管理信息系统前后SCL-90评分比较,各因子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因子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篇3

1.2评定工具(1)症状自评量表[4],该量表共有90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0-4级),共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评定心理健康状况。(2)A型行为问卷[5],该问卷共60个条目,由3个分量表组成,TH量表评定时间紧迫感与急躁;CH量表评定竞争、敌意;L量表用以评定问卷的真实性,L≥7分者表示真实性差,予以删除。评定标准:TH+CH为总分,总分≥28分者为A型行为,<28分者为非A型。

1.3评定方法由一名经心理培训的主治医师实施心理测评,按统一指导语,于患者入院1周内完成。对文化程度较低者,检查者读给患者听并代填,测验完毕收回答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46份。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冠心病患者SCL-90总体情况146名冠心病患者中SCL-90任意一项因子分≥2的有98例,阳性因子检出率为67.12%。其中以焦虑人数最多,为71例(48.63%),其余依次为抑郁53例(36.30%),人际关系49例(33.56%),敌对29例(19.86%),躯体化23例(15.75%),恐怖19例(13.01%)。这说明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突出。

2.2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虑、躯体化、强迫症状等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无差异(P>0.05)。说明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低。见表1。

2.3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与全国常模比较冠心病患者的A型行为类型各因子分与国内北方人常模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A型行为类型各因子分均高于北方人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TH+CH总分与SCL-90各因子分进行相关分析将患者的TH+CH总分与SCL-90各因子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即TH+CH总分越高,SCL-90各因子得分也越高。具有显著相关的是焦虑(r=0.58)、抑郁(r=0.460)、人际关系(r=0.39)。表明心理健康状况与行为类型有关。

3讨论

篇4

2.1零危险性零危险组为11291例(19.81%)即静息心电图检查所见介于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心电图,其中包括以下诊断:窦性心动过缓(40~60bpm)、窦性心动过速(100~150bpm)、窦房结内游走节律、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QRS低电压、逆钟向转位或顺钟向转位等,专家共识均为正常范围心电图及其正常心电图26743例(46.92%),基本无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为66.73%。需进行保健养身常识和心电图知识的认知,了解心电图正常不一定就没有心脏疾病的理念,要强化人们对健康是财富、健康是幸福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健康与疾病是有动态变化的,要有居安思危的心理,才能长久保持心身健康,尽享健康人生,积极参与社会各种活动,促进人们心身健康理念。

2.2潜在危险性本组心电图常见有窦性心律失常(窦停、窦房阻滞)、短P-R间期、局限性右束支阻滞、心前区R波增高、偶发各种早搏、ST下降<0.05mV、STV1、V2抬高<2.5mm、T波直立切迹各种偶发早搏伴有临床症状的或老年人、过早复极、T波轻度异常、心脏传导延迟等。传统认为过早复极多属于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异常或生理性变异,无需特别处置,常被人们所忽略,但近年来临床证据显示过早复极并不总是良性的,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潜在危险因子的新理念;心脏各类传导延迟即包括房内、房室、右室内及室内传导延迟等;轻度T波异常常显示Tv5v6<Tv1v2,年轻人多为亚健康或自主神经紊乱,中老年人可能是冠心病早期表现,胸前R波增高,中老年人一般以左室负荷过重高及高血压早期表现之一。本组潜在危险心血管病的危险因子8023例(14.08%),提示定期检查心电图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制定对心血管病的早期干预措施,可延缓心血管病的进展。

2.3低危险性本组体检常见心电图异常有心律失常(各类早搏频发性呈二联、三联)、房室传导阻滞Ⅱ度、室内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左、左前分支,间隔支阻滞)、房颤、房室肥大、ST-T轻度改变,本资料低危险组5803例(10.18%),一般认为年轻人ST-T轻度异常发生机制可能与心脏各部位迷走交感神经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心脏复极的不均一性有关,中、老年人是心肌缺血及左室功能减退早期表现,也常伴有相关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社会因子,生活不良方式,膳食不科学等,包括年龄、性别、超重与肥胖、吸烟、血压等;其次精神应激可因外界或内在因素对患者情绪上、心理上、行为上的一种过度刺激,使其正常功能发生障碍、紊乱而导致的各种表现,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焦虑和情绪紧张可引起ST-T异常,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以导致交感神经紧张型的心血管神经官能症。通过心理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及适当的行为训练,可以减少并控制心律失常,提示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是可以延缓心血管病的进展。

2.4中危险性本组心电图异常常见复杂严重心律失常,各类频发早搏,特别是频发、多形、成对、多源性的早搏、短阵各种室速;Ⅱ度~Ⅲ度各类传导阻滞;房、室肥大伴有ST-T中度异常,中危险组4653例(8.16%),左束支阻滞是心血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心血管风险有所增加,伴室内或左束支阻滞时,总死亡率将更为增加,也是预测心血管风险患者可靠指标;左束支阻滞是SCD的独立预测因素,一年内SCD的风险增加35%,伴室内或左束支阻滞时,总死亡率将增加50%,也是预测ICD患者获益的一个指标;心肌病、缺血性扩心病的患者,QRS波宽度的预警心血管风险的能力优于对特发性扩心病的患者,一定数量的资料表明QRS波增宽时,心血管风险的风险增高。缺血性扩心病的患者,QRS波宽度的预警SCD的能力优于对特发性扩心病的患者。发生SCD的人群及高危人群很多,而本专家共识讨论的是缺血性、扩张性和肥厚性心肌病的人群。

篇5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大学生中滋生蔓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显

目前,一些教育者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工作的导向的同时,忽视了构建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指向和总目标的同时,未能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必要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事实上每个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和心理发展的起点、特征等都是不同的。一味生搬硬套地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却不重视根据需要建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只能造成教育缺乏可操作性,使教育的实施过程封闭化、僵硬化,脱离与实际的联系,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还有的教育者虽然设置了具体层级目标,却未重视教育目标的动态发展性,常局限于解决某一阶段的教育问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及时地调整或生成教育目标以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教育目标僵化不前。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程度不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和很高的专业素养,再次还要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是由德育工作教师或辅导员兼任他们并未系统学过心理学知识,或者并未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经常采用教导、训诫的方式进行授课,甚至有的教师自身人格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缺陷。一些咨询员凭借主观臆断下结论,经常把心理问题扩大化或者“道德化”,等等,人为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期望学生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与标准,不仅未能帮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反而危害了其身心健康;部分教师咨询方式单一,忽视了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由于性格等原因,面对面咨询方式使部分羞怯、封闭的学生望而却步。

3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性”制宜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不够

所谓因“时”制宜,是指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面对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大一主要是心理断乳、适应的问题,大四主要是升学、就业以及后续自己的情感问题,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应从本院校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即不仅要根据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共同规律来设置内容,也要关注他们此时此地的心理需求。因“性”制宜是指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需求是有差异的,同性别的教师给同性别的学生上课,和同性别的学生探讨、互动,更能产生心灵的共鸣。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放力度不够

在全国有许多的高校都没有开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只在大一新生入校时举办一两次心理健康讲座,有的学校在校内开展了心理健康相关的选休课。但是很少有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必修课的行列中。使得许多的大学生自大一之后就不能在接受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习虽然开始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事先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最后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缺少针对性。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

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形式仍然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交流单向,教学手段传统。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反馈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本都被省略或忽略。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大多数教师也能用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进行教学,但所做课件更多的是板书的替代或补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使课堂突破时空的限制,达到声感、形感、动感的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改进措施

1加强家校合作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家庭的重要责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家校合作这一项重要途径。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影响日益突出,使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不能回避家庭因素。目前,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家庭背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出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诸多方面。

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科学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制约心理健康课教学实效的“瓶颈”。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功夫努力健全知识结构,广泛延展思维触角。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堂变的更加的生动。为了给学生做好表率,教师还要锻造自己自信、乐观、开朗、热情、富有爱心、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品质。”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还应该根据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点,“量体定做”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即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成长的强烈愿望和巨大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共同参与、体验、分享和支持;助人的最终目的是“自助”。

3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是目标的载体,由于课程目标的建构性特征,课程内容也不是毫无生机的“死水”,是“动态化”的知识,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心理学也证明,教育要发挥作用,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内容应避免浓厚的学术色彩,生成具体的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消除疑虑,把课堂学到的内容应用于现实生活,促进心理发展。教育内容应该多元,教师要洞悉学生各方面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使教育内容全面化,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4注重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篇6

对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意识和习惯,我校坚持把“一日生活秩序”作为准军事化管理的切入点,着力从飞行秩序、站队集合、作息时间、内务卫生、礼节礼貌、请销假等环节上严格管理。坚持每日查房制度,实行内务评比,不断加大学生执行校纪校规的检查力度,特别在节假日前后,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规章制度宣传教育,以严格的行政管理来培养学生严谨的飞行作风。坚持铁的纪律,敢于逗硬,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无视纪律,违犯规定,都要受到严肃的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此外,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在坚持准军事化管理的基础上细化管理措施,制定了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分院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篇7

我们之所以这样确定学校的办学思路,是因为学校的两项教育任务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的德育,最现实的是要把社会的需要变成学生的需要,也就是把学生由个体人培养成社会人,最基本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校期间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公德意识,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效率,这就是以德促教;好的学习成绩是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不然的话学习困难生也就不会出现考试做弊,改卷子,改分数的情况了。我们教师往往错就错在以为学习差的学生没有这种需要,所以教师不理解学生为什么在考试时做弊,不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抄袭作业,为什么会改写教师发给他们的家长通知书。总是习惯于把学生放在一个模子里去塑造。所以他们永远都不会有成功的机会,他们的需要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可人的积极性无一不是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产生的。在需要永远都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哪来的动力呢?所以现代教育要解决的是承认差异,共同起步,而不是齐步。这样就会使每个学生的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都有学习的动力,学习成绩提高了,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其它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是以教辅德。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德促教,以教辅德,和谐发展”的实现实际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心理内化过程。既是心理内化过程,就要求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具备相应的心理知识和运用心理知识调整自我的能力,所以在实施学校办学思路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必然性是它产生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的重要措施。

教育观念的转变已是多年的话题,也一直是个难题,难就难在教师真正从心理上接受教师角色的转变,掌握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方法。

我校的德育工作思路是落实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自我管理为途径,以实现自主管理为目标的管理理念。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达到了以下目的。

(1)、克服了以往德育工作目的是为了服务上级下达的任务,换句话说就是为完成任务而搞德育活动,这样的活动教师面上服从,内心抵触,不实际参与,这可能现在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通病。以德促教使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有了明显增强,实效性必然会有所体现。

(2)、克服了问题德育的束缚。过去德育工作实效性差,除了针对性差,还存在前瞻性差的问题。德育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都忙着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弊端是德育工作以压邪气为主攻目标,以树正气为辅助手段,这样的德育不会成功,因为这种思路不符合学生心理要求。

(3)、这一思路的确定使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过去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服从性德育,也就是学生必须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没有注意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德育教育活动是一种灌输过程而不是一个心理内化过程。事实上没有经过心理内化的教育就是实效性差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载体是学生参与活动,参与了就必定要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是教育过程),感性认识的积累必然产生理性的思考(这就是提高过程)。

(4)、这样的德育思路为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奠定了基础。因为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愿望,回避了教育过程中的矛盾,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达成了一种和谐,学生从内心愿意参与活动。学生的参与使得活动实效性提高了,教师又会从实效性中体验成功,积极配合,配合程度的提高又会使教育更具实效性,这样,德育教育进入了良性循环。

德育目的的达成,使学生产生了参与成功的心理体验,心理内化过程促进了德育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提高,使教师看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效率,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过程的实施,使教师学到了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法,又促进了教师观念转变的进程。至此,观念的转变和方法的改进都不再是单一的行政干预过程,而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德育工作,以学生为主体观念转变过程的落实,带动了教师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观念的转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朝着以学生为本的方向迈进。

三、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的重要目的是对师生的心理产生愉悦的刺激,通过这种刺激达到一种教育作用,根据这一思想,在实施校园环境硬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重视“建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坚持了整体规划、一步到位、分层推进,逐步实施的原则。先后完成了红绿灯园、爱心园、体育园、数学园、化学园、玉兰园、樱花园的建设,建设中体现了环境育人的理念,对师生的视觉产生了愉悦的刺激,学校还更新了乒乓球台、购置了校园广播系统。现在进入校门,可以说是移步异景,景相连,构建了集音乐、体育、美育为一体的立体式校园环境建设构想。

四、通过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篇8

1、新:小学生比较好奇,新奇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为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知识实际出发,灵活组织、安排每个内容,力争使每堂课都有新鲜感。例如:我在讲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计算后,多数同学都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可如果仅练习同类问题,就容易使学生厌烦,思维停滞,针对这种情况,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拿出一截如图①所示的圆木截让学生动手量出它的底面积半径和两个不同的高度,学生量得很认真,兴致很高。接着我提出:谁能运用所量数据计算出它的体积?大家都愣住了。此时,我又拿出一截和刚才一样的圆木截,假设它是原来一个圆柱削去一半以后所得的,你能知道它的体积吗?这时同学们思维活跃起来,很快想出了解答方法。然后我又出示几道类似的题目,同学们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很快就能正确解答。这样既巩固了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附图{图})

2、趣:课要讲得有趣味性。所谓趣味,不是胡吹乱侃,故弄玄虚,而是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例如:在“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中,讲到“面”、“棱”、“顶点”的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演示,拿出一个萝卜削去一片,问:得到一个什么?(平面)再削去一块,又得到一个面。问:在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得到一条什么?(棱)最后,又削去一块,讲:三个面相交的地方得到一个点,这个点就是顶点,这样,学生在有趣的引导下,情绪高涨,很快理解了“面”、“棱”、“顶点”的产生和概念了。

3、深:要易中求深,防止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小数比较大小”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0.36与0.63的在大小,这道题全体学生都能马上正确回答:0.36小于0.63。我抓住这个容易解答的问题问:“为什么说0.36小于0.63?”一个同学说,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比十分位,十分上3小于6,所以0.36小于0.63。这个同学是用比小数大小的方法解答的。我又问:“还可以怎么解答?”另一个学生回答,0.36和0.63都表示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36份小于63份,所以0.36小于0.63。这是从小数的意义上去理解的。我再问:“从小数计数单位出发还可以怎样说?”一个学生回答,0.36里面有36个百分之一,0.63里面有63个百分之一,计数单位相同,36个计数单位小于63个计数单位,所以0.36小于0.63。此时我又在这两个小数后面加上“元”字,问:“还可以怎样回答?”学生说,在这两个小数后面加上“元”,当然0.36元小于0.63元,这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去考虑的。一道非常容易的题,在老师的点拔下,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起到了易中求深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二、强调自主,学生“自得”

所谓自主,是指人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外,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如何诱导学生“自主”呢?

1、引导参与:适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数的整除”时,我将学生的学号代替姓名,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代表什么数,如学号为2的同学说:“我是偶数,并且是最小的质数,我也是自然数与整数,我与5互质,我是6的质因数等。”这样学生就容易区分质数与奇数、偶数与合数、互质数、质因数等概念了。

2、巧于点拨:即对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难以理解或不易想到的问题,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加以点化,使其茅塞顿开,思路畅通。如:在教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三角形,让学生概括出什么叫三角形,一位同学说:“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我摆出:“”,学生看图后立刻加以否定,认为用“组成”不妥,另一个学生又说:“三条线段,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我又摆出,学生看后又加以否定,在此基础上,多数同学概括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我加以肯定,并请学生解释什么是“围成”?学生很快就能根据摆好的图形概括出: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封闭成一个图形就是围成。通过辨析、点拔,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

三、启迪思维,开拓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如何启发思维,萌动学生的探求创新的心理呢?

1、启发生疑:思维从问题开始,提不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懂,二是欠深入。目前,不少学生提不出问题,主要是由于深入不够。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使学生不断提出疑问,往往是先设疑、激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了圆柱体体积公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纸箱,从里面量长1.2米,宽0.8米,高1米,这个纸箱最多能装底面直径1分米、高2分米的圆柱形罐头多少个?不少学生按常规稍加思索,即列出关系式:(1.2×0.8×1)÷[(0.1÷2)[2]×3.14×0.2]≈611,针对学生忽略了罐头之间的空隙的错误,我对学生的解答不作评价,而是设疑引思:这箱子里装满罐头后,再放几支粉笔可以吗?学生:可以。师:粉笔放在哪里?生:放在罐头盒之间的空档里。师:你们放罐头时考虑空隙了吗?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列出了正确算式(12÷1)×(8÷1)×(10÷2)=480个。

2、引发争论: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争论时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因此,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提问:圆柱体的侧面展开除了可以得到长方形外,还可以得到什么图形?这中间有一个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同学们经过讨论,有的说:“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圆柱的高相等时,沿高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我充分肯定,一位同学说:“圆柱的侧面展开一般得到平行四边形。”此时,有不少同学表示不同意,因为他脱离了常规的思路。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讲讲是怎样思考的。他说:“如果在圆柱的两底面圆周长上任意各取一点,沿这两点作直线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马上纠正:“在圆柱上你怎样做直线呢?在圆柱上做的应该是曲线,不过圆柱体上的曲线展开后,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线段)虽然从理论上可以得出,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完成。但是平行四边形一定能围成一个圆柱。”我请这位同学上台演示,同学们顿时醒悟,都向这位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通过引发争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篇9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1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其它26所高校共有专、兼职教师160人,平均每校6.15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占29.38%,平均每校1.81人;兼职教师113人,占70.62%,平均每校4.35人。实际上,在26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尚无专职教师,兼职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有先后聘请的)。因此,经常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有可能还要少。

据我们的粗略统计,27所高校约有学生516322人,按47个专职教师折算师生比约为1:10986,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学生,这大大超过了一个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其教育质量能否保证也值得怀疑。

2

.教师队伍以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三方面力量构成,且以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为主

调查结果表明,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7人信息不详之外,153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102人,占66.6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2人,占14.38%,有医学背景的14人,占9.15%,分列前三位。这一排序与马建青、王东莉(1995年)的排序不同,他们的排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且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为主。这一结果不同是符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它反映了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专业化的进程及所取得的成效,是很令人欣喜的。

3.专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集中。兼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分散

本调查的47个专职教师中,除3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44人中有心理学(临床心理、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35人,占79.55%;有临床医学学科背景的5人,占11.36%;有哲学学科背景的3人,占6.82%;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1人,占2.27%。44人所学专业涉及四个,专业相对集中,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哲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在本调查的113位兼职教师中,除4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109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67人,占61.4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1人,占19.27%;有医学学科背景的9人,占8.26%;其它专业(如中文、哲学、数学、俄语、体育、法律、煤炭)的12人,占11.01%。109人中所学专业一共涉及10个,专业相对分散,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

4.女性教师多,男性教师少

本次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107人,占66.87%,男性教师53人,占33.13%。其中,47个专职教师中,有女性教师34人,占72.34%;男性教师13人,占27.66%。在113位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73人,占64.60%;男性教师40人,占35.40%。

5.在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中,专职教师多于兼职教师

在本调查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除两人年龄不详以外,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68岁。35岁以下教师70人,占44.30%,36~60岁之间的教师87人,占55.06%,60岁以上1人,占O.06%。47位专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29人,占61.70%;113位兼职教师中,除两位信息不详之外,35岁以下的教师41人,占36.94%。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专职教师高于兼职教师24.76个百分点。

6.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超过半数

在本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12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有研究生学历的88人,占59.46%;本科学历的56人,占37.84%;双学位的3人,占2.03%;专科学历的1人,占0.68%。其中,47个专职教师除1人学历不详之外,46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6人,占56.52%;有本科学历的17人,占36.96%;具有双学位的3人,占6.52%。

113个兼职教师除11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102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62人,占60.78%;具有本科学历的39人,占38.24%;具有专科学历的1人,占0.98%。

7.其他参与人员因校而异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除专兼职教师外,你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还有……”作了统计,除3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24所高校中,四个选项中,选“学生辅导员”的占75.00%,选“班主任”的占54.17%,选“学生骨干”的占66.67%,选“任课教师”的占41.67%。(因每所学校可能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因此四个选项的百分比合起来超过了100%)。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高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广泛程度也有所不同。有1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的2~3项,占62.50%,有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全部四项,占20.83%,有4所学校在四个选项中只选择了其中一个选项(学生辅导员或学生骨干)。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在职进修情况

1.专兼职教师进修制度还未形成。兼职教师进修机会更少

关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修情况,在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两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专职教师“一年至少保证有一次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研讨会等”的占60%,“有时有一次机会甚至更多机会,有时一次机会都没有,没有规定”的占32%,“没有机会”的占8%;兼职教师在这三个选项上的比例则分别为28%、16%和56%。总的说来,专兼职教师有一些培训与提高的机会,但培养的制度还未形成,随意性较大。相比而言,兼职教师的培养机会更少。本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这种使用多而培养少的矛盾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有较大比例的高校还没有举措培训其他参与人员

关于参与人员的培养培训与提高,笔者也曾作过调查,除2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在其它25所学校中,“学校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活动”的占44%;“学校分批选派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占56%;“学校没有什么举措”的占20%(因其中有5所学校同时选了前两项,所以百分比合计超过了100%)。可见,在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上,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有20%的高校还没有培训举措。

在目前我国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下,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这是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目前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科和研究生学位点,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首都师大教育系自1998年起招收学校心理辅导方向的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2年增设了心理咨询本科专业。然而,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合理规划并创造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切合实际,按生师比规定专职教师数量

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文件中,除[2003]2号文件外,其它三个文件都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三个文件在文字表述上大同小异,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专职教师的配置上,三个文件都提到“少量、精干”的原则。“少量”是数量规定,数量如何规定,[2001]1号文件中没有涉及。[2002]3号文件(实施纲要)别提到,专职教师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2005]1号文件中指出,“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这些提法比较模糊,弹性较大,刚性不足,操作起来不方便。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986,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日本国立大学每5000~10000名大学生配有1名专职心理咨询员,而私立大学则每3000~5000名大学生配有一名咨询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辅导与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为1:450,70年代以后下降至1:250至1:300。要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各高校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000~5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建议:

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师资要求、培训时间、拟达到的效果等,这些都要有详细的规定,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一个培训计划在实施一到二轮后,要广泛征求培训人员和被培训人员的意见,做到及时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培训包。

第二,开展分类培训。目前,我国高校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专兼职教师、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其他任课教师等)的专业水平及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根据这一现状,笔者建议,各级培训部门要针对不同人员,制订不同的培训规格要求,坚持开展分类培训。按照不同的规格要求,实施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三,坚持培训经常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专业化水平低到专业化水平高,这一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中间有个过渡阶段。我们的方向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完成这一过渡。要达成此目标,除了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引进、充实专业人才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现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培训的持久战准备,督促各级培训机构将培训经常化,并长期坚持。

第四,加强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很多时候,各级培训机构为了增加规模效益,培训班的人数往往多则超过100人,少则70~80人,加上时间仓促,学员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参加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控制承办方的规模,一般不宜过大,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师资的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4.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2001年3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最低要求是“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毕业证书、经心理咨询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显然,这两个规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彼此并不互相认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必须加强沟通,解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证上岗与现实存在的矛盾。

5.管理激励,调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投入,需要付出,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管理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参与有学校管理作为保障。如将兼职教师的值班算作其工作量的一部分,并折算为标准学时;咨询老师的咨询报酬平均每小时不低于50~60元;学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工作进行考评,对工作突出的老师,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要取消其资格;学校要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资格审查,符合要求的才可以上岗;凡获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的老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篇10

(3)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发展进步的基石和保障。

二、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在小学管理过程中,定期举办一些有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有效果的。在心理健康讲座中,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者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到现场进行讲座,将通俗易懂的道理与一些能够吸引小学生、引导小学生的生动事例相结合,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简单的、正确的认识,并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难题,如何与人交流相处等,让小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讲座,能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了解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不好的,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生动性,要多结合相关故事、事例,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由于讲座的枯燥、难懂造成学生的反感。

2.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小学管理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因此,教师最可能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可能发现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教师对于班级内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观察,对于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观察,教师应当做到这几点:

(1)及时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在必要的时候和学生家长交流,告知家长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2)在平时的生活和授课过程中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相处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和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产生自信心,通过健康、积极的环境影响,让学生的心理逐渐回到正轨。

3.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

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应当制订一套详尽、科学的计划,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内容、流程、参与人员、意外情况处理等,并为心理健康教育制订阶段性的目标,如此,方能有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空洞化的情况发生。另外,不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相关的小学管理工作者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生人数、经费、课程安排等,灵活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工作不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阶段性目标的制订和严格实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率。

篇11

就目前阅读疗法研究的现状看,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采用的措施有:开设心理学讲座及课程,在图书馆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创建“阅读治疗”阅览室,培养专业咨询馆员,建立图书馆网络环境,实施分类导读等等。然而现有的措施仍不够完善,我国阅读疗法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局限,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亟待深入。

3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解决的措施

(1)分析读者的需求。

根据读者的需求力争做到“在适当的时间,给适当的读者,提供适当的图书”。阅读治疗的过程,是阅读者与读物以及阅读咨询师的指导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我们的研究工作就要从读者、读物及阅读咨询师等方面入手。

(2)分析读者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我们面对的读者都是青年大学生,结合各年级学生所面对的共性问题以及某些大学生的个性问题,我们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深入了解,有针对性地通过系列化的讲座,以及在各年级实时开设相关心理学课程等手段,来从整体上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通过个别谈话并根据需要来指导或介绍给学生特定书籍,来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我们以对弱势群体(包括有生理缺陷、家庭不完整、生活贫困、学习成绩差及个人感情出现问题等学生)服务作为阅读疗法开展的切入点,针对各类群体的特殊需求,为其推荐相应的读物,同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需求和图书的类别等,在图书馆设立相应的书架:如新生入学必读、毕业就业指南等,目前在图书馆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已经在图书馆的宣传栏粘贴出分类的导读文献书目,以便于广大学生借阅,而且我们正在分析和研究导读文献的调查结果。

(3)借鉴和吸收国外同行的研究特点和积累的丰富经验。

我们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通过检索网络信息资源和图书馆纸质资料,对中国历史上的阅读疗法思想和医案进行系统整理并认真评价,探讨运用中医的阴阳五行和情志相胜等学说,来阐释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和原理,进而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环境、文献特质,图书馆、医学和心理治疗、教育和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开列出符合国情的阅读疗法书目,并在阅读书目中适当增加中医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为那些需要心理援助的大学生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书籍。

(4)了解图书和读者,了解读者的心理及其需求。

我们图书馆员对读者的研究,除了对进入图书馆的人数统计和相关图书流量的考察以外,还需要知道读者要什么,如何去把握读者需求,以及怎样反映读者需求。为此,我们要培养一批具备图书馆实践的专业方法与技术的图书馆员,试图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挑选读物,以扩展选书和读者指导课程的范围,在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将这些读物作为阅读疗法的推荐参考资料使用。同时我们还要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真正从心理学角度读懂每一位大学生读者的内心,做到供其所需。

(5)医疗实践、精神和心理治疗实践、中小学教育以及社会工作相结合。

图书馆阅读疗法的研究与运用,还必须与医疗实践、精神和心理治疗实践、教育以及社会工作相结合,以进一步促进阅读疗法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而这也将同时促进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的发展。就我们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来讲,应和大学里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和人文管理学院等院系联合制定一个计划,来装备那些已有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学生,开设一门用中医理论来指导的阅读疗法的必修课程,或对那些残疾的或患有情感疾病的学生开设一门提供阅读治疗指导的选修课程,而且图书馆还应该将阅读疗法的课程和培训系列化。

篇12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开始的几年里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精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人格的发展也会出现障碍。

对婴幼儿来说,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性,这样,他们才能有把握地预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允许或得到赞许,他们便能推断今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允许或赞许,他们对自己和未来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们必须明确,对儿童造成威胁的,并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自然灾变,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负有养育责任的人的行为疏忽或失误。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为得到赞许,什么行为受到制止,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此刻是否头痛或消化不良,取决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牌的输赢,那么,儿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源。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无冲突的价值观。很多青年人的心理冲突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至性那里找到根源。

一位大学毕业生已23岁的女孩子问医生:"我现在该不该谈男朋友呢?"交谈得知,她的父母亲一直向她灌输这样的思想: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学习好,自然就有人来找你,用不着发愁找不到对象。这位姑娘在大学四年之中,几乎从来不跟男同学交往,参加工作近一年来,一遇男同事跟她交谈,她就觉得不知说什么好,感到无话可说,十分尴尬。这位姑娘虽然年龄早已成年,可她的社交能力和性格还不如一位健康的初中生成熟。

前面提到了幼儿依恋情感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就必须逐渐"放权",鼓励孩子在家庭外同龄人交往,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依恋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一是转变为对父母的依赖,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点,神经症病人的很多苦恼、困难和心理冲突的根源就是依赖。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在与同龄人经常的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学不会平等待人的精神。这一点在独生子女身上尤其突出,孩子只有通过人际关系交往的实际经验才能学会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单纯靠父母的说教学会这些。在家中,如果有个苹果或一块蛋糕父母照例让给孩子吃,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特权观念,似乎一切好东西理应由他一个人独享。倒是在幼儿园里,孩子可以学到许多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幼儿园的老师是懂得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使孩子学会人人平等的道理。吃饼干,每人四片,谁也不多谁也不小;分苹果,每人一个,大小一个样。正是这种生活实践,使孩子们逐渐懂得,所有小朋友都一样,大家平等。其实,父母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进行同样的教育,产生同样的效果。母亲可以有意选购一个大苹果,回家与孩子分享,这不仅可以避免孩子产生特权观念,还可以增添情趣和加深亲密感。这样,孩子从小便会有"独乐乐不若与人"这种社会情感的萌芽,而不会成为自私或自我中心的人有些父母大惑不解:我们对孩子确实是一片真心,关怀爱护备至,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变得自私?其实,父母只要好好回想一下自己的言行,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例如,父母二人在谈论机关里分奖金评级别时流露出来的自私心理,无意中却感染了孩子。又例如,某次来客,父母用较次的糖果招待客人,把较好的留给自己家里人吃,孩子会一点儿也不懂这个"道理"么?父母亲本人庸俗不堪,买架钢琴就想培养出孩子高尚的情操,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事!

有些成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友好的,他们的心胸开阔,与人相处一般不存什么戒心,也乐意对别人投入情感。有些成人则相反,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敌视他们的,他们经常提心吊胆,或心存戒备,与人交往时从不敢敞开胸怀,怕上当受骗,好猜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往往根植于童年时代,是跟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相联系的。一般来说,父母是否善于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是否善于与孩子沟通,即同时也敞开胸怀让孩子理解他们,是决定性的因素。

孩子想吃巧克力母亲说:"不行,马上就要吃饭了。吃了巧克力,你还吃饭不?光吃零食不吃饭,对身体不好。"

孩子玩得正欢,父亲说:"吵死了,真讨厌,到外边去玩去!"

即使用耐心说理的办法,态度也比较温和,性质并没有变,还是说服。任何两个人,只要互相企图说服对方,就会有一个胜利,一个失败(一个成为有理者,一个成为无理者)。当然也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总之,没有沟通。

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而是沟通。

孩子想吃巧克力,父母亲首先要理解他有这种需要,也肯定他有满足这种需要的权利,父母亲甚至可以表达自己也喜欢吃巧克力(如果确实如此),这便是沟通。有了沟通,便有可能通过商量就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共识。

如果没有沟通而采取说服的方式,不论父母说服成功或失败,总有一方感受挫折,而挫折感的积累,必然导致亲子关系不健康。

要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惩罚和过分保护是两个最重要问题,必须妥善处理。

对于个人来说,与父母亲关系对于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重要关系人发展健康的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也许,一切人际关系无不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这就是人类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亲子关系之研究的缘故。

篇13

1.2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

高校学生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高校,但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与中学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反差,这使得大学生无所适从,很难在心理上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还有一些学生感觉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了,越学习越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信心不足,甚至患上了知识和信息焦虑综合征;更有少部分的学生在校抱着混日子的想法,但是又觉得对不起父母,因此形成强烈的内心冲突。

1.3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问题

中学时期交往对象比较单一,交往范围比较狭窄,进入大学新环境后,他们希望能与同学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缺乏应有的经验和能力,加上交往的对象来自四面八方,在为人处事的态度、方式、习惯和语言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不知如何交往,在与人交往时显得十分拘谨,感到手足无措。

1.4择业方面存在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与此同时,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着多种机遇和挑战以及激烈的人才市场的竞争,大学生常常产生各种心里矛盾,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而且也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高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大学生认识自我创造了有利条件。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乐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2]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在丰富的馆藏资源中,不仅包括大量的纸质书刊,而且还拥有大量的电子文献、数据库、网络信息等多媒体信息资源,其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信息资源。图书馆还配有先进设备供大学生查阅、学习,学生们可以自由地翱翔在图书的海洋里,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营养,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2)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最佳场所。良好的环境对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其心理特点表现为情绪的激动性和冲动性。高校图书馆宁静典雅、宽松舒适的环境,使读者进入图书馆后有一种方便、舒适和惬意的感受,放松了心情,缓解了压力。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愉悦地学习及阅读,削弱了不良的情绪波动,减少了心理疾病的发生。(3)“以人为本”的良好服务是高校新生克服心理问题的客观保障。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对图书馆比较陌生,既好奇向往又不知所措。常常会因为不清楚图书的分类方法、书架排列规则及顺序、如何办理借还手续等而在借阅的过程中无从下手,加上不会利用图书馆的网络资源迅速地查找所需资料而借不到书。馆员工作中所拥有的足够耐心、亲切笑容,能够为读者解决文献或信息查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不同读者开展导读工作等良好服务,消除了大学生对新环境的恐惧心理,使他们通过利用图书馆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图书馆“以人为本”的良好服务成为高校新生消除不良情绪的客观保障。

3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变馆员观念,提高馆员素质。提高图书馆员素质是图书馆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图书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图书馆为大学生服务质量的好坏。随着社会的发展,馆员的工作不再只是为读者提供借还服务,馆员除了具有基本的图书情报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检索能力,还要努力学习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3]。因此,馆员必须改变观念,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成为大学生的老师兼朋友。在工作中善于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发现那些言谈举止中表露出有一些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引导他们消除心理困扰,走出心理阴影,找回久违的自信,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提供平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诱因是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也缺乏对自我的了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最直接、最生动、最有效的方式,诸如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建立勤工俭学的岗位,可为学生提供与人交往的环境。大学生通过与不同类型人的广泛接触,不仅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自信心也逐渐增强。另外,通过在工作中勤工俭学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既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3)设立宣传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图书馆比较醒目的位置,利用橱窗、板报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最新的心理健康动态研究,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一些相应有效的解决办法供大学生参考,如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可在图书馆大厅开设心理方面书刊专栏,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比如,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联系,提供他们几年来通过心理咨询工作整理出来的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的小册子,让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认同、移情、净化、领悟等作用,对自己原有的心理问题产生一定的疗效。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利用图书馆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成熟与完善,校园信息网络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上网已成为众多大学生的重要生活组成部分,如何发挥网络优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新领域。第一,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普遍不愿意向别人表述自己的心理困境,如果说踏入心理咨询中心还需要一些勇气的话,那么网络咨询相比则更隐秘安全。因为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匿名性、保密性的特点,易为大学生接受。高校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网站,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在网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开展在线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医生专栏,可以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心理专家提供个性化心理服务,就有关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提供在线专业心理咨询。二是利用电子邮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向心理咨询教师就有关心理问题寻求解答,教师在收到邮件后以负责的态度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方便快捷的网上求助能及时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馆员在为读者办理借阅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有个别学生出于对图书馆老师的信任,会把困扰着自己的问题向馆员叙述出来,馆员可引导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向心理咨询教师就有关心理问题寻求解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心理困惑。三是利用聊天室进行心理咨询,学生可以在网上利用快捷的在线聊天工具进行心理咨询。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普遍不愿意与人面对面地表述自己的心理困境,特别是一些孤僻、不善言谈的大学生。当发现那些言谈举止中表露出有一些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馆员运用所学知识仍没办法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无法引导他们消除心理困扰时,网络在此时应充分发挥其虚拟空间的优势。馆员可与心理咨询中心老师联系,约好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进入聊天室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沟通,从而解决心理问题。聊天室以心理咨询为特色,为学生提供一个讨论心理健康问题的园地。网络咨询服务突破了时空界限,可满足更多上网者来学习和帮助其解除心里困惑。当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不管何时何地,都可在平等、自由、放松和安全的情境下,及时与咨询老师进行沟通。第二,利用网络做好新生入馆教育,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高校图书馆应运用现代网络与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把文字、照片、声音、录像等各种介质的魅力结合起来,进行策划编导,拍摄制作图书馆宣传教学片,生动直观地将图书馆的馆藏分布、部门设置、设施配备、借阅流程、规章制度、直接演示馆藏目录检索方法和各种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给新生,让学生学会怎么去查找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入馆教育专题片既可以在图书馆安排的专门播放室或在大教室播放,也可以挂在院校的图书馆网页上,还可以制成VCD片在开学之初发给新生。通过先进、便捷的网络技术及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学生读者提供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使他们便于查找到自己所需书籍,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5)采用人性化催还服务,创造和谐的借阅环境。为了保障图书馆的图书能正常有序流通,保护绝大多数读者的合法权益,对于读者不按期归还图书的不良行为,高校图书馆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督促读者按期归还。一要设立积分制,进行奖励。对于一学年来都没有超期归还图书记录的学生进行加分,而对于有超期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减分。对于分值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借阅权限,如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学生一次最多可以借5本,对于分值高的学生2个月内1次可以多借5本,对于分值低的学生则2个月内1次只能借3册,从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借阅环境,促进读者诚信度的提高[4]。二要利用QQ进行图书催还。建立馆内读者QQ群,馆员将图书管理系统内超期的用户信息导出来发到馆内读者QQ群内。为了保护读者的隐私权,可以删除读者姓名,只留下读者证号和超期图书名。三要办理借还手续时进行提醒。馆员在为读者办理借阅手续时,电脑会显示读者的图书借阅情况,如果读者的借书卡里显示之前所借图书归还日期将近时,可提醒学生他有几本图书几号到期,并进行手机备忘。这种方式是最直接、最有针对性的图书催还方式,而且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6)设立心理健康阅览室。为了使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遇到各类心理问题时能方便、及时地找到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文献,图书馆应专门设立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图书阅览室,这是一项最直接有效的举措。在这个阅览室里,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采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解决心理问题的书,同时应配备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懂得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的图书馆员负责大学生阅读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阅读治疗,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