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速铁路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

篇1

1.钢板连接器组装。在钢板连接器两侧设计为HRB500Φ25的精轧螺纹钢,两种钢筋的长度均为2.5m。HRB500Φ25钢筋穿过钢板连接器的孔,必须露出3cm,焊接采用E502或E506焊条,焊缝的焊脚长度不小于15mm,焊接固定。

2.螺母的处理方法。后浇带钢板安装完毕后要保证螺母为松开状态,松开距离距钢板至少为3cm。在浇筑混凝土前采用手不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将螺母拧紧。待混凝土初凝后将螺母松开,松开距离距钢板至少为3cm。

三、底座板模板施工技术

1.模板系统设计

(1)侧模设计。侧模模板采用5mm厚钢板加槽钢制成,每2m一节,直线段时用高度为30cm的模板进行施工;曲线段超高时用30cm+30cm的组合模板进行施工。

(2)后浇带端模设计。后浇带端模采用竹胶板开槽,保证后浇带精轧螺纹钢筋通过,开口封堵严实,制作尺寸不同的端模板适应不同超高地段。后浇带预留缺口宽度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保证后续张拉连接的顺利进行。

2.模板安装首先测量放线,其次安装模板和支撑,然后安装轨道,接着模板精调、加固,最后对轨道的标高进行精调。

四、底座板混凝土浇筑技术

1.浇筑前每50m3检查一次混凝土坍落度、含气量、扩展度、入模温度指标,满足要求后方可浇筑并制作标养及同条件养护试件各2组。

2.混凝土通过泵车直接泵送入模,按照由模板低边到高边的顺序依次布料,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梁端钢筋搭接密集区用直径30mm振捣棒振捣密实,严禁漏振。混凝土振捣时,必须从钢筋的间隙插入,插入的深度严格控制,避免破坏滑动层。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快插慢拔,垂直点振,不得平拉,不得漏振,谨防过振;振动棒移动距离不得超过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每点振动时间约20s~30s。

3.振动棒的作用范围必须交叉重叠。振捣器不能碰动模板和钢筋,防止接缝处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或使钢筋骨架出现位移。插入式振捣完成后,启动整平提浆机对混凝土进行整平;同时人工配合,对于混凝土过高或过低的部位人工修整到位。混凝土初凝后开动拉毛机进行拉毛,拉毛深度1.8mm~2.2mm。

五、底座板张拉技术

在确定底座板张拉伸长量时,首先要明确底座板张拉连接的本质是对底座板结构的“纵连”,张拉连接完成后可在一个施工单元内进行轨道板的施工。张拉连接的控制要素为:温度、时间、张拉量。不同温度情况下的张拉量不同,设计合拢温度为25±5℃,大于30℃或小于0℃不进行张拉连接。当温度大于20℃小于30℃时无需张拉,直接进行连接;当温度低于20℃时,需要计算出对应的张拉量进行张拉,张拉量的计算公式为:ΔLi=(T0-Ti)×αt×Li其中:ΔLi——第i个连接器的张拉量;T0——零应力温度;Ti——张拉时混凝土温度;αt——张拉系数10-5;Li——第i个张拉连接器的作用长度。一个底座施工单元内张拉作业要严格按照顺序进行,且左右线同步。

1.K0(临时端刺起点)与常规区的张拉及后浇带浇筑

(1)张拉:底座板温度<锁定温度A.临时端刺纵连的当天,从临时端刺的自由端依次拧紧钢板连接器后浇带J4~J1的所有锚固螺母(不施加预应力的拧紧),之后临时端刺才具备了承载能力(抗拉和抗压)。B.接着按构件的温度张拉常规区中靠近临时端刺K0的2个钢板连接器后浇带BL1。C.根据张拉行程,再张拉常规与临时端刺间的钢板连接器后浇带K0。D.根据张拉行程,先张拉J1再张拉J2,同时常规区的剩余BL1的张拉可与之同时进行。E.为了保证临时端刺自由端到钢板连接器后浇带J3区段的摩擦力起作用,在张拉J1、J2后,以J2张拉行程的1/3张拉J3。至此常规区与临时端刺处的底座板张拉就已经施工完成了。纵连后浇带需在24小时内完成(温差小)。另一侧的临时端刺和此方法相同,可以两侧同时对称进行。

(2)后浇带浇筑:底座板温度<锁定温度A.浇筑常规区的所有的钢板连接器后浇带BL1和临时端刺中的钢板连接器后浇带K0和J1。B.底座板纵连后,常规区的齿槽后浇带BL2通常也应该尽可能地进行浇筑,但是底座板温度<锁定温度时,常规区的BL2浇筑必须等待一定的时间(具体按实际温度确定),最后一次性浇筑。C.纵连3~5天后浇筑临时端刺J2处的2个BL2。至此常规区与临时端刺处的底座板浇筑就已经施工完成了。另一侧的临时端刺和常规区连接浇筑与此方法相同,可以两侧同时对称进行。

(3)张拉:锁定温度≤底座板温度≤30℃A.临时端刺纵连的当天,从临时端刺的自由端用扭力扳手依次拧紧钢板连接器后浇带J4~J1的所有锚固螺母。(扭力扳手的扭矩≥450Nm)。B.接着把K0及常规区的所有BL1拧紧(从K0开始)。至此常规区与临时端刺处的底座板张拉就已经施工完成了。纵连后浇带需在24小时内完成(温差小)。另一侧的临时端刺和此方法相同,可以两侧同时对称进行。

(4)浇筑:锁定温度≤底座板温度≤30℃A.纵连完成后浇筑常规区的BL1和临时端刺钢板连接器后浇带K0和J1,以及常规区的齿槽后浇带BL2。B.纵连3~5天后浇筑临时端刺J2处中部的2个BL2。至此临时端刺已完成施工并和常规区的底座板完成浇筑。但是临时端刺剩余的后浇带要保持留空直到与下一个常规区的底座板连接完成后才可以浇筑。另一侧的临时端刺和此方法相同,可以两侧同时对称进行。

2.K1(临时端刺终点)与常规区的张拉及浇筑

(1)张拉:底座板温度<锁定温度A.根据构件温度,张拉常规区靠近K1的2个BL1。B.再根据相应的张拉行程张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之间的钢板连接器后浇带K1。C.依次张拉行程,张拉J4~J2同时可以张拉常规区的BL1。

(2)浇筑:底座板温度<锁定温度A.浇筑临时端刺中K1、J4到J2以及常规区的BL1,一同浇筑。B.在等待一定时间(根据当时温度确定)后浇筑常规区的BL2。C.纵连完成10天后,浇筑临时端刺内所有BL2。

(3)张拉:锁定温度≤底座板温度≤30℃从K1开始依次拧紧常规区的钢板连接器后浇带螺母,在拧紧时扭矩应该为450Nm。

(4)浇筑:锁定温度≤底座板温度≤30℃A.浇筑常规区的BL1和临时端刺区域内的K1、J4到J2,以及常规区的所有BL2。B.纵连3天后浇筑原临时端刺区域内的所有剩余的BL2。

篇2

我国高速铁路朝着规模庞大、规划科学、高效安全的方向建设发展,逐步实现以“四纵四横”为基本框架向“五纵五横十联”发展的目标。但是在全国高速铁路网形成的初期,铁路依然面临着运能与运量之间的突出矛盾,跨线列车混跑的现象依然不可避免,随之就产生了新的运输组织模式:高速列车与中速列车共线混行的运输组织模式。

这种运输组织模式的直观表现是:高速铁路的本线列车运行速度一般为300-350km/h,而同时在高速铁路上跨线开行的中速列车只能达到200-250km/h的运行速度。这种运输模式不仅为旅客提供多样化的客运服务,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旅客选择适合的客运产品[1],而且在我国已有的车辆技术和线路状况能够实现这种运输模式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客流运输的直达性,减少旅客换乘的问题,合理利用高速列车在开行量不大时的线路。

这种混合开行模式虽然能够高效利用高铁线路,但也会降低高铁线路的设计通过能力。基于此,为了合理、高效的实现不同时速的列车共线混行,就要深入研究混行运输对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提出混行列车数的比例,为编制合理的列车开行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2 影响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因素和计算方法

在通常情况下,线路设备状态和高速列车的组织开行方式是影响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中,影响前者的主要因素有线路对否平顺、停站次数多少、牵引机车功率大小和闭塞方式等,而影响后者的主要因素是混行列车比例、开行列车间的相对速度差、列车间必须保持的运行安全距离和列车运行图铺画方式等。

高速铁路要实现混行,就会出现非平行运行图的现象。考虑到上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按照普通铁路线路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采取扣除系数法是比较合理有效的一种计算方法。此时高速铁路扣除系数法就指当需要运行一列普通列车时,原有的高速列车通过对数必须进行相应的扣除来保证普通列车的运行安全。

很显然,当高速铁路运行普通列车时,两者之间的速度差必然会导致原有的高速铁路运行对数的扣除,同时还受到列车间不同的停站方式和停站时间的影响,导致原有的平行运行图也就相应的变为非平行运行图,扣除系数也会随之变化。

“高中混行”模式下,通过能力计算公式为[2]:N高中=N高+N中=(N全-N中?着中)+ N中,其中N高中为“高中混行”模式下,高速铁路的通过能力,对或列;?着中为中速列车的平均扣除系数。

3 移动闭塞条件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文章为了减少对原有高速铁路运行对数的过大扣除,以及普速列车对高速铁路线路的影响,将只考虑200-250km/h的中速列车对停站较少的高速列车的影响。同时不考虑不同线路区间内的施工天窗和线路具体特性的影响,以及列车在经过车站和道岔时的速度与区间运行速度一致。

篇3

一、引言

目前已有的研究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旅客调查的定性分析方法, 此类方法比较接近实际情况,但难于准确刻画选择行为的内在机理,另一类是基于计量经济学的随机效用理论而建立定量的非集计描述模型,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Logit 模型, 它通过把效用表达为确定性效用和随机性效用两部分,并且假定随机效用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 得出旅客选择各种交通方式的概率。[1]

本文针对铁路旅客运输的特点, 在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主观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舒适度与乘车费用、时间的舒适度函数,并采用随机效用理论描述乘客乘车选择行为效用,建立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的多项Logit 模型和计算方法,得到以不同收入划分的乘客人群对普通列车、原动车组和京津高铁的定量选择分布。

本文重点研究对象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是中国最早开工建设并将最先建成的第一条高标准铁路客运专线,全长约120公里,连接首都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该线路采用高新技术的系统集成,主要特点为速度快、动力强、能耗低、零排放、低噪声、宽车体、车内设备人性化、高安全性、全天候运行、自动运行控制等。京津城际高铁于2005年7月4日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8月1日全线通车,开通第一年累计运送旅客1870万人次,高速、安全、舒适的高铁缩短了京津两地的时空距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北京、天津两地之间的列车种类主要有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和不以京津两地为起点、终点的过路普通快车和普通列车,在高铁未开通之前主要是“和谐号”D字头动车组满足京津两地乘客往来需求,在高铁开通后动车组停止运营。因此,本文选择不同职业划分的乘客人群对普通列车、原动车组和京津高铁三种车型的定量选择分布进行分析比较。

南开大学高铁调查项目组于2009年10月、11月、12月和2010年1月在天津站和北京南站连续5次跟踪调研,调研方法采取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800份,收回问卷1500余份,有效问卷1323份,调查对象针对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旅客。本文基于实地调研所得数据建立Logit模型,其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可推广运用于其它相关领域。

二、旅客乘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旅客乘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角度入手。

主观因素与旅客本身特性直接相关,包括旅客的年龄、性别、身份、收入、出行目的、出行距离、消费观念等。这些主观因素决定了旅客出行的费用、时间需求和消费特性。[2]

客观因素是指旅客无法决定的外部因素,包括衡量铁路客运产品服务质量的安全、方便、快速、准时、费用、舒适度6个因素。其中,不同类型的列车安全性差别不大,因此可不作考虑。方便、快速、准时3个要素互相关联,可归结为时间因素;费用因素主要表现为票价及随乘车时间长短、路程远近、舒适度等不同而变化;舒适度因素包括候车环境、乘车环境等。因此,可将客观因素概括为时间、费用和舒适度三个因素进行分析建模。

本文舒适度函数的定义方法:

(1)列车上旅客的舒适程度与出行时间成反比关系。费用不变的条件下, 列车的旅行时间越少,旅客舒适度较高。但随着出行时间的增加,单位时间节省所得的舒适度增加量递减。

(2) 列车上旅客的舒适程度与出行费用成正比关系。旅行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费用增加能够带来较高的舒适度。但随着出行费用的增加,多花费单位费用所能赢取的舒适度增加量递减。

所以考虑建立舒适度与时间和费用的关系模型如下:

记舒适度为C,时间为T(分钟),费用为F(元)则按照假定有

C=k*其中k为比例系数,考虑数量级的缘故,本文中k=50。

三、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的Logit 模型

1、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的效用描述

一般来说,个体旅客n 对列车i 的效用函数Uin是随着列车特性和旅客主体特性的不同而变动的, 可以用下式表示:

Uin=Uin(SEn ,Ain)

式中:SEn 为个体旅客n 的主体特性向量,即主观因素;Ain为列车i对个体旅客n 的特性向量, 即客观因素。

将Uin 改写成:Uin = Vin+in

其中,Vin表示的是SEn和 Ain中可以直接观测的到的特性变量(如乘车时间、费用、旅客的收入等)所产生的效用,而in为不可直接观测到的随机变量的效用和,在此将其列入误差项,并假定其与Vin相互独立且其期望为0,即E(in)=0。

在此Vin=[1]

式中:βkin 是与个体旅客n 和列车i 的第k 个特性变量相对应的待定参数;是个体旅客n 和可选择列车i 的第k 个特性变量。

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多项Logit 模型, 该模型所表示的个体旅客n 对该两地间列车i 的选择概率Pin为:

2、应用Logit模型并结合实际调研数据分析京津地区不同收入人群选择不同类型列车的概率

京津地区列车的类型

列车特性变量

费用

时间

舒适度

普通火车

D字头动车

高速铁路

京津地区列车的类型

不同收入旅客人群

 

0-1000

篇4

1引言

铁路的发展必须以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等为前提,以线路的高平顺性和轨下基础的稳定性作保证。高速铁路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轨下基础连接处的过渡段,这些地段恰恰是高速铁路线路的薄弱环节,由于强度、刚度、沉降等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引起钢轨的弯折变形,致使不平顺的产生。为了保证高速铁路线路的高平顺性,必须对线路刚度有突变的区域进行过渡段的设置。

2国外轨道过渡段的研究现状

随着高速铁路的修建并成功投入运营,国外在高速铁路的修建过程中,一直非常注重过渡段部位,并对过渡段的处理措施做过专门的研究。90年代初德国Gobel和Weisemann等人在室内模拟时速160km的列车作用下,由土工格栅加固后路堤承载力的增加和沉降量减小的问题。意大利国家铁路公司曾经应用双向土工格栅加固铁路路堤,在不同的横断面上安装测试原件,以确定不同类型车辆经过时产生的动应力场。美国TTCI研究人员CharityD.Sasaoka和David Davis为解决大轴重对轨道过渡段的影响,利用NUCARSTM和GeotrackTM软件模拟轨道刚度和阻尼对过渡段的影响分析,得出提高过渡段区域轨道结构的阻尼可以使车轮对轨过渡段的作用衰减30%,此外还认为减小桥梁刚度的最好方法是调整桥上枕下刚度;美国TTCI研究人员Dingqing Li和David Davis对引起和加速路桥过渡段及轨道过渡段破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得出评估过渡段和一些减缓过渡段破坏的措施。

对于路基与桥梁、涵洞、隧道、隧道与桥梁等过渡段的研究国外己有不少,日本在路基与桥梁过渡段设置碎石填筑段;德国则是加宽路基与桥梁过渡段中路基的宽度,道柞厚度沿桥梁至路基方向逐渐递减,以使线路刚度逐渐变化;法国是在路基与桥梁过渡段设置过渡桥台等。

3国内轨道过渡段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我国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原上海铁道大学等有关研究者也先后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在列车重复荷载作用下路基基床的动应力响应特性,但这些试验和研究一般都是针对路基而言,而非针对过渡段。另外,我国在秦沈客运专线、遂渝客运专线等对路基与桥梁、涵洞、隧道等过渡段都进行过大量试验研究,对于路基与桩板结构过渡段的研究,我国也己在遂渝线进行过研究。石家庄铁道学院杨广庆等进行了高速铁路路基与桥梁过渡段的技术措施分析,并指出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渡板对路桥间的刚度平顺过渡非常有利,但必须配以其他级配粗粒料或加筋土路堤结构等处理措施才`能解决路桥间沉降差引起的轨面弯折对行车的影响。西南交通大学罗强、蔡英等间等运用车辆一轨道一路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理论,全面分析了路桥过渡段的轨面弯折变形、轨道基础刚度的变化、不同的行车速度、车辆进出过渡段等情况对车辆垂向加速度和轮轨垂向力等动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并指出路桥结构的工后沉降差引起过渡段轨面弯折变形是影响行车安全与舒适的主要因素,而路桥间的刚度差、列车的行车方向对行车的动力学性能指标影响不显著,并对过渡段的变形限值和过渡段长度的确定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王于等以有碎和无碎轨道的过渡段为例,进行了车辆一轨道垂向动态相互作用的仿真研究,指出了在确定轨道过渡段长度时,应考虑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并提出了确定轨道过渡段长度的“临界长度法”。西南交通大学王其昌、蔡成标等对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轨道折角限值进行了分析,试提出了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轨道折角容许的限值,确定了一套轨道过渡段动力特性的评价指标,分析了由基础沉降差引起的钢轨初始变形及行车方向、行车速度对轮轨系统动力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确定路桥过渡段长度应根据最高行车速度、基础沉降差,由动力学评判指标来确定。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等应用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车辆一轨道祸合模型,详细研究了过渡段长度对高速列车与过渡段轨道动态相互作用性能的影响情况,确定了高速铁路不同类型过渡段在不同速度等级下的最小长度理论建议值。华东交通大学雷晓燕等建立轨道过渡段基础刚度突变的轨道振动微分方程,进行了轨道刚突变对轨道振动的影响性分析,提出了轨道过渡段的整治原则。

孔祥仲、刘伟平等从静力学角度对板式轨道与普通轨道之间设置轨道刚度渐变的板式轨道过渡段提出了刚度设计方法,并建议采用不同厚度的沥青混凝土道床宽轨枕轨道结构作为有柞与无柞轨道过渡段型式。中南大学陈雪华[28]基于无柞轨道路一桥一隧过渡段祸合动力学理论,应用高速铁路路一桥一隧过渡段与无柞轨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轮重、车速、不平顺和材料特性对无柞轨道过渡段结构系统相互作用的响应特征。施光夏运用动力学分析程序ANSYS/LS-DYNA在二维模型里面模拟了直结式轨道与普通有柞轨道过渡段中钢轨和轨床(道床板)的动态响应,既而讨论了轨下胶垫刚度对过渡段的影响,认为适当提高轨下胶垫的刚度可以有效地降低钢轨的变形,最后讨论了轨枕共振、轨枕间距、支承刚度与行车速度之间的关系,认为轨枕间距越大、支承刚度越大则列车的临界速度越高。

综上所述,目前路桥过渡段的分析是高速铁路过渡段分析的重点,分析的方法仍是基于车辆与线路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理论,一般采用理论建模、数值求解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车辆一轨道相互作用中的具体问题建立适当的数学物理模型,进而寻求有效的数学分析方法以获取系统响应,再将动力学关键指标(如轮轨力、车体加速度等)的试验测量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并改进理论模型。

4结论

从国内外的过渡段研究现状可以知道,目前研究的工作大多数集中在路桥、路隧过渡段上,绝大多数针对的是路基、桥梁或者隧道,可以说以往研究的过渡段包括秦沈客运专线上有碎与无柞轨道(线路上部结构)的过渡段都是放在了基础(线路下部结构)的过渡段上,由此不论是从施工设计还是实际运营来看都带来了许多问题,而系统研究路基上有柞轨道与无碎轨道过渡段的几乎空白。

参考文献:

篇5

2. 无砟轨道施工技术难点

与普通铁路有砟轨道相比,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系统的施工工艺更为复杂,技术含量更高,其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轨道基础地基沉降变形规律难以控制。无砟轨道整体形态是通过扣件系统进行维持,因此,必须采取技术经济合理的处理措施保证轨道地基的稳定性。

(2)精密测量技术。传统的测量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系统的施工建设需求,需要采用高精度的现代工程测量方法来保证保证无柞轨道线路平顺性。

(3)轨道平顺度控制。高速铁路与普通有砟铁路的最显著区别是需要一次性建成可靠、稳固的轨道基础工程和高平顺性的轨道结构。轨道的高平顺性是实现列车高速运行的最基本条件。

(4)无砟道岔施工。道岔区无砟轨道施工应严格按相关规程进行,在保证无砟轨道的道岔间无缝的同时还要注意与不同区间、不同标段间无缝线路施工相互协调。

3. 无砟轨道施工关键技术

3.1 无砟轨道测量

无砟轨道施工阶段测量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线下施工测量、无砟轨道铺设测量以及竣工测量。线下施工阶段测量主要工作是控制网的复测和控制网加密;对于无砟轨道铺设阶段测量,关键工作就是CPⅢ控制网的布设,平面测量要求满足五等导线精度,线路起闭于CPⅠ或CPⅡ控制点。导线长度不超过2km,点间距150~200m之间,距线路中线3~4m,需要再线下施工完成后无砟轨道铺设前进行施测,控制点需要用钢筋混凝土包桩,以保证其精度不受环境影响。高程测量采用起闭于二等水准点的精密水准测量施测,水准线路不超过2km。竣工阶段测量主要是维护基桩测量和轨道几何形状测量。

3.2 水硬性混凝土支承层铺设

水硬性混凝土应按设计方案配比,集中拌合,用运输车运输、倾倒。摊铺时沿测定位桩拉线,控制摊铺机走行方向;注意控制并调整摊铺机的碾压力、集料投料速度等工艺参数;同时及时拉线检查支承层的顶面高程。在支承层水硬性混凝土摊铺完毕12小时内,用锯缝机在支承层表面锯切间距5m深度l0cm的伸缩缝;同时修整支承层边缘轮廓尺寸。最后在支撑层上覆盖保湿棉垫,在保证混凝土上表面湿润,且不受阳光直射和风吹的前提下覆盖养生3天。

3.3 轨道安装定位

轨道安装定位的主要工序依次分别为首先铺设轨枕、安装工具轨然后进行轨道调整定位再进行轨道电路参数检查最后轨道精确调整和固定。施工时,一般100m为一个施工单元组织施工。

3.3.1 铺设轨枕、安装工具轨

轨枕铺设使用散枕机施工。散枕机通过挖掘机特殊改装而成,挖掘机上安装专用液压轨枕夹钳,进行轨枕的吊装、并按照正确的轨枕问距直接将轨枕摆放到位。

3.3.2 轨道调整定位

轨道调整定位施工采用专用支撑架、双向调整轴架完成,支撑架间隔2.5m设置,双向调整轴架每隔3根轨枕对称设置,双向调整轴架基座预先安装在钢轨底面。

支撑架内安装宅钢轨夹钳和竖直调整装置。首先使用水准仪测量轨道面高程,起落竖直调整装置,使轨顶标高满足设计值。允许误差为±10mm;用扳手上紧双向调整轴架的竖直螺栓。螺栓端头与垫板顶死、受力。

在每一组双向调整轴架基座间安装传力杆后,用扳手旋转传力杆,逐点调整轨道至设计中线位置.容许偏差为±5mm,并用全站仪精确测量复核。轨道调整定位合格后,在细调定位支座的预埋位置钻孔,安装定位支座。

3.3.3 轨道精确调整和固定

轨道精确调整在道床板混凝土浇筑前l.5~2小时前进行。按照细调定位支座位置划分检测断面,使用轨检小车和全站仪逐一检测每一个检测断面线路的水平、高低、轨向等几何形位和中线位置。根据轨检小车输出的检测数据确定检测断面处轨道精确调整的量值。

用扳手微动调整双向调整轴架的竖直螺栓丝杆,调整线路的几何行位,直至满足设计要求。在细调定位支座上安装螺旋调整器,旋转调整手柄,使调整刻度达到调整量值.确认轨道中线位置调整到位。将“U”形卡板插入细调定位支座内卡紧,然后将卡板与轨枕的钢筋桁架焊牢,完成轨道固定。

3.4 道床板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入模后,立即插入振动棒振捣。对轨枕底部位置混凝土要加强振捣,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捣固时防止振动棒触碰双向调整轴架的竖直螺栓和其它固定装置。道床板混凝土表面用平板式振动器振平并以人工抹平,确保道床板的顶面高程、平整度和排水坡度符合设训标准。同一配比每班次应制作5组试件。

道床板馄凝土浇筑2~5小时后,松开双向调整轴架的竖直螺栓和其它固定装置。混凝土灌注完成后应立即进行表面覆盖。混凝土终凝后喷洒养护剂养护14天左右,防止其表面产生裂纹。双向调整轴架的竖直螺栓取出后,遗留的螺栓孔应采用高标号的砂浆封堵。

4. 结语

我国高速铁路已进行了多年的技术准备,研究和攻克了不少重大难题,但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对于我国铁路建设来说仍然是一个既复杂又新颖的课题,在建设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讨。本论文主要分析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的技术难点和施工中的关键技术,期望能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何华武. 无砟轨道技术[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篇6

Key Words: Transport hub; Facility layout; Central place theory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伴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路网的逐步成型,我国铁路车站也出现了一批依托于高速铁路而新建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此类枢纽以高速铁路为主导运输方式,通常都衔接多条多方向的高速铁路。枢纽内部辅以其它交通运输方式,共同组成一个复杂的交通系统,实现旅客中转换乘和集散服务。它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内外部交通转化的重要依托节点。在高速铁路综合枢纽内衔接的交通方式主要包括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出租车、公交巴士以及私家车等。如何更好的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在综合交通枢纽内的换乘衔接,设计出效果更佳的站内设施布置方案,对于较好地满足客流需求,保障乘客顺利、便捷地完成换乘过程,提高高速铁路综合枢纽换乘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速铁路枢纽概述

2.1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概念

交通运输枢纽,是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或者几条运输干线交会并能共同办理客货运输作业的各种技术设备的综合体,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旅客的集散疏解及旅客在不同交通方式的快速转换,它是综合运输网中的重要微观节点[1][2]。按照衔接运输方式种类的数量多少,交通枢纽可分为单一交通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单一交通枢纽是指由同种运输方式两条以上干线组成的交通枢纽,综合交通枢纽是指以及由两种及其以上运输方式的干线组成的交通枢纽。

本文所指的高速铁路客运综合枢纽,是指在符合条件的大型城市,以衔接的一条或多条高速铁路作为枢纽内的主导运输方式,枢纽内连接多种城市内部交通运输方式,由多种交通方式所联结的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共同形成的巨大交通系统,其系统功能是为旅客提供便利的中转换乘与集散服务。

2.2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空间布局典型模式

相比于传统铁路车站的平面布局形式,高铁客运枢纽具有立体化换乘,多层次衔接,整体集约化布局,各类换乘设施完善,旅客换乘距离短,换乘舒适性好、便利性强等特点[3][4][5]。枢纽布局更注重立体空间的运用,争取做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其典型的枢纽空间布局模式主要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采用通过式与等候式相结合的方式。客流流线采用上进下出、下进下出的组织形式。

地上部分通常分为高架候车层和地面站台层,而地下部分通常分为地下站厅层和地下轨道交通层。高架层为旅客的进站层,结合旅客进站流线将高架层分为不同运营性质铁路的候车区域,以及售票、安检、检票、商业、服务等功能分区。地面层为高速铁路站台层,按照引入线路性质差别,车站到发线站场通常分为高速场、城际场和普速场等。地下部分按照衔接地铁线路数量分为地下若干层,通常地下一层为换乘站厅层,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实现各种交通方式在枢纽站内的无缝衔接,在站厅中设有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大厅,站厅的两侧有停车设施与出租车上客区域等,客流通过本层实现了各种交通方式的贯通。而位于整个综合枢纽空间最下层的是地下轨道交通层,结合衔接的地铁数量,可能再分为不同的地铁站台层,通过换乘通道与立体换乘设施进行连接。

图2-1 北京南站示意图

3高铁枢纽内部各层间设施布置研究

目前,在高铁客运枢纽的设施配置与布局研究方面,缺乏成体系的高铁客运枢纽空间立体布局理论。而枢纽站内各种设施的合理布置与配合利用,对于枢纽站换乘功能的充分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客运枢纽站的换乘设施布置,可应用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空间理论来对其进行研究。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空间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经济学家廖士(A.Losch)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分别提出的。克里斯塔勒经研究发表著作《南部德国的中心地》,详细地阐述了中心地的定义、划分及分布模式[6]。该理论的研究重点是不同规模多级城市在一块匀质开阔平原地带上的布局问题,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见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是其研究核心。书中将中心地定义为能为居住在周边区域的居民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地方,由于中心地具有为周边居民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功能,因此它对于一定范围内的周边区域能够产生相当的吸引作用力。

同时,中心地自身具有等级性。依据所提供商品或服务品质、种类及数量的差异,中心地可以分为不同等级。按照一定的交通组织原则,通过交通方式连线将高、低等级中心地联系起来,各等级中心地均位于交通连线上。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其空间分布结构显示出镶嵌的结构特征,较小的枢纽区域总是包含镶嵌在较大的枢纽区域中,一级镶嵌于一级之中,由此以往,直至最高一级的枢纽区域。

3.1枢纽内设施在中心地理论中的体现

对于高速客运综合枢纽,基于克式中心地理论的观点,枢纽内设施所在的位置就可以看作中心地。而基于设施服务功能作用的大小差异,可把枢纽设施分为高级枢纽设施与低等级枢纽设施,高级职能枢纽设施所在的位置即为高级中心地;同理,低级职能枢纽设施所在位置即为低级中心地。高级中心地位于枢纽内的核心位置,服务等级高、服务范围广、本身数量少。而与高级中心地相比,低级中心地镶嵌在其四周,服务等级低、服务范围窄、本身数量较多。除此之外,枢纽内还存在一些功能与作用介于二者之间的中心地,称为次级中心地。

图3-1 中心地布置范围的形态示意图

由上图可见,如果中心地采用圆形的布置形态,则必然会在几个圆形区域相切形成服务空白区,在空白区内的乘客就得不到相应的中心地服务,故而圆形布置形态会造资源与空间的浪费,另外设施之间衔接配合出现差池。而采用内接于圆的正六边形的形态可以消除圆形形态的服务空白区,不仅充分利用了空间资源,而且设施彼此间的过渡连接配合情况较好。这样可以使得乘客使用设施起来更加便利,从而可以更加最大限度地发挥设施的整体功能。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站内的各类设施具有以下特征:(1)枢纽站内一般衔接了几种交通方式,其首要的功能是实现乘客在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站为旅客提供交通换乘服务,即为旅客提供便捷的换乘条件,其中就涉及到各类设施的分布问题;(2)依据不同设施的作用功能、乘客使用率与便利程度、设施功能对枢纽站功能实现的贡献重要程度,各类设施也具有等级性。站内设施级别越高,其功能作用越强、乘客使用率和便利性越高、对车站功能实现的贡献度越大。(3)枢纽站内的设施布局情况决定了客流流线,乘客走行径路上必然经过各类设施,所以需要考虑客流集散点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克式中心地理论与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站内的设施布局问题具有一定的相通点和较强的适用性,可以通过中心地理论解决枢纽站内的设施布局设置问题。基于客流流线,通过中心地六边形空间结构模式来分等级布置,布置流程如图3-2所示。

图3-2 枢纽站内设施布置流程图

3.2进出站旅客换乘过程与层间流线分析

现今比较典型的高速铁路客运枢纽通常都采用立体分层的建筑结构,主要包括高架候车层、地面层、地下站厅层、地铁站台层。客流流线采用上进下出、下进下出,通过式与等候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组织设计。

对于乘坐地铁到达枢纽的乘客,其可能目的是换乘铁路或其他交通方式。但对于大型的高速铁路综合枢纽,我们认定其主要换乘目的是为了换乘铁路。对于这类进站客流流线,其使用的客流设施较多。客流进站的流程如图所示:

图3-3 地铁换乘铁路客流层间流向图

这类客流乘坐地铁到达枢纽站后,通过扶楼梯设备到达地下站厅层的地铁付费区,经过闸机后再在诱导系统的指引下乘坐扶楼梯到达高架候车层,经过问询后在人工售票窗口或自动售票机处购得车票,需要候车的乘客会在候车大厅略加等待,经检票后再通过扶楼梯向下到达铁路站台层。而无需等待的乘客,则可直接检票乘坐列车出发。这样乘客换乘会使用到的设施包括:地铁站台=>扶楼梯=>地铁出站闸机=>扶楼梯=>问讯处=>铁路售票口/自动售票机=>安检仪=>候车大厅=>扶楼梯=>铁路站台。

图3-4 铁路换乘地铁客流层间流向图

对于高速铁路换乘地铁的乘客,经铁路站台层的扶楼梯向下到达地下站厅层,在信息诱导辅助下,到达地铁付费区,在地铁购票窗口及自动售票机取得地铁车票,经过地铁安检仪后,经地铁检票闸机进入地铁付费区,向下经扶楼梯到达地铁站台后上车离开。这类乘客完成整个换乘过程会使用到的枢纽设备包括:铁路站台=>扶楼梯=>地铁售票口/自动售票机=>安检仪=>地铁检票机=>扶楼梯=>地铁站台。

3.3基于中心地理论的设施布置研究

1.设施分级

基于前面的分析,可以依据乘客对于设备的频繁度和便利度,将枢纽站内的设施的分为以下三个等级。中心枢纽设备:(1)候车区域、地铁换乘大厅;(2)次级枢纽设备:售检票设备、安检设备、换乘扶楼梯;(3)商业服务设备、信息诱导设备,问讯设备。

2.设施规划布置

为了对枢纽站内各类设施布置问题作适当简化,现作如下假设前提:(1)各类设施布置时仅以中心地进行考虑,忽略其具体形状和空间尺寸;(2)乘客在选择设施接受服务时,遵循就近原则,且各设备的使用便利性均等;(3)不考虑车站所处的自然条件,另外轨道交通的站台及轨道属于硬件性设施,不在考虑之列。(4)所布置的设施,其等级服从整体布置,可以灵活改变,并在小范围内作适当调整。

由此在上述假设的前提条件下,结合克式中心地理论,得出若干以枢纽进出站换乘流线使用设备为中心、大小相同的正六边形组合在一起的枢纽站设备理想布置图。

图3-5 枢纽站设备理想布置图

在设备理想布置图中,设备的布置是绝对均匀的。但在实际情况中,考虑土地利用、设备差异等情况,绝对均匀布置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基于上述的假设来进行均匀布置。基于上述理论,本文重点分析高速铁路枢纽站内高架候车层和地下站厅层的设施布置问题。

首先,考虑分析高架候车厅的设施布置。首先考虑设置进出站口、售票口、候车区域,确定客流流线的主要走向。假定铁路站场布置走向是东西向(横向),那么进出站口宜设计在南北向(纵向)布置。由于乘客乘坐除地铁外的交通方式都是到达地面层,因此进站后需借助电动扶梯上升至高架候车厅。为乘客候车便利及较好地满足换乘需求,首先考虑候车大厅和售票设备的布局位置。候车大厅根据车站本身相应的站场情况可以分为高速铁路候车区域、城际铁路候车区域、既有线铁路候车区域。根据克式中心地理论,候车区域作为中心设施宜设在中心位置,加强其与其他各设施的联系,减少旅客走行距离。售票设备宜布设在自电动扶梯上到候车层,并与候车区域不远的位置,高架层的四个角落位置较好。铁路的安检机宜设在上行扶梯进站必经流线位置处,而检票系统宜设在候车厅的东西两侧,旅客经安检及检票后经由自动扶梯等立体连接设备下到站台层后乘客离开。

图3-6 高架候车厅中心地设施布局示意图

而对于地下站厅层,因高铁站场布置走向是东西向(横向)布置,因此高速铁路出站旅客出入口也固定于东西向布置。为考虑地铁换乘各类交通方式的快速与便捷,地铁换乘大厅应设在整个地下站厅层的中心位置,换乘大厅外侧四周设置地铁售检票、安检设施,内部设置通向地铁站台层的自动扶梯及楼梯。在站厅层的南北两侧均应设置换乘扶楼梯供乘客通向铁路高架层候车。结合本站站型在南北侧也可设置公交站场、出租车乘车道。

图3-7 地下站厅层中心地设施布局示意图

4结束语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城市对外交通客运的集散和城市内部交通的综合换乘转化。枢纽内衔接方式多,涉及到的设施类别也比较多,本文采用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对枢纽内各类设施进行等级划分和合理布置,对于提高枢纽节点的换乘效率,推进城市交通体系合理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高速铁路枢纽站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平.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交通的换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2] 于慧东.综合交通枢纽中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3] 孙明正,潘昭宇,高胜庆.北京南站高铁旅客特征与接驳交通体系改善[J].城市交通.2012,10(3):23-31

篇7

中国铁路拥有十分辉煌的过去。然而,随着中国航空业的重组和大量高速公路的修建,航空运输和长途公路运输开始兴起,到1996年,中国的公路客运量甚至超过了铁路客运量。从1997年开始,中国铁路开始进行全国性的铁路提速。此后中国铁路经过了几次提速,到2003年客车最高运行时速已经达到了200公里以上。[1]

在国外,高速铁路客车发展非常迅猛。例如,法国的高速铁路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高速铁路(TGV)(TrainaGrandeVitesse法文超高速列车之意)已达到每小时513公里的实验速度。而日本也正在开发"21世纪之星"高速列车,这种列车除时速达350公里的超高速外,在性能上较以往有大幅度的提高,还具有乘坐舒适和车内安静的特点[2]。德国将磁悬浮列车作为未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几年内这种列车最高时速将达到400公里。

国内外高速铁路客车的发展告诉我们,铁路即将进入一个高速时代。为适应铁路高速化的要求,必须对现有的空调系统进行改进或提出新的空调理念。

2铁路高速化对客车空调装置提出的挑战

与普通空调客车相比,高速空调客车无论是速度还是设计结构都有较大区别,因此只有针对高速客车的实际情况设计研制适宜的空气调节系统,才能保证客车内达到所要求的空气参数和空气品质,为旅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

针对高速客车的运行特点对其空调系统提出了如下要求:

1)空调设备的安装位置要求降低

高速客车由于其速度快(一般都在200km/h以上),为了保证行车的安全并且为了提高运行的平稳性,其辅助设备(包括空调系统)及车体重心位置必须降低,以利于整车重心的降低。

2)空调系统的运转部件要求少

高速客车由于其停站间隔长,同时维护正常运营的人员少,因此必须保证其空气调节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高速客车空气调节系统的运转部件尽可能减少,以降低事故率,易于维护管理。

3)空调装置的安装空间要求小

高速客车由于其独特的设计结构(车体一般采用流线型优化设计),给其空气调节系统设备预留的安装空间较小,因此,只有针对其预留空间的结构特点设计研制合适的空气调节系统,才能满足车内的空气参数设计要求。

4)空调系统的运行品质要求高

高速客车由于其速度快,车厢的气密性高,车内人员较密集,同时客车运行时间比较长,因此对车内的空气品质要求高,否则旅客极易产生疲劳、恶心、乏力等不适症状。

5)空调系统的调节性能要求好

高速客车中一般都将整个车厢分割为若干个小包间,要求每个包间内都能够方便的单独调节每个包间内的空气参数,而且由于客车经过的地域室外参数差别较大,这就要求其空气调节系统的调节性能好,以利于适应不同的工况要求。

6)空调系统的工作条件差

高速客车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装置置于野外高速行驶的运动载体上,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工作,列车本身的振动和与车轨的撞击会给其空调系统的运行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合以上条件可以看出,高速客车对空调系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针对高速客车实际的运行工作条件研制设计相应的空气调节系统。针对高速铁路客车对空调系统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诱导空调系统在高速客车上应用。

3全空气诱导空调系统在高速客车上的应用分析

按照诱导器内是否设置盘管,诱导空调系统可以分为两种类别:“空气-水”诱导器系统和全空气诱导器系统。“空气-水”诱导器系统的一部分夏季室内冷负荷由空气负担,另一部分由水(通过二次盘管加热或冷却二次风)负担。但是由于此种系统内部结构较复杂,一旦损坏维修量大,且占用空间大,同时需要一套单独的水系统,所以不适于高速客车的要求。在高速客车上采用的是另一种诱导空调系统——全空气诱导空调系统。

采用全空气诱导空调系统时,车内所需的冷负荷全部由空气(一次风)负担。这种诱导器不带二次冷却盘管,实际是一个特殊的送风装置,能够诱导一定数量的室内空气,达到增加送风量和减少送风温差的作用,有时也可以在诱导器内部装置电加热器以适应室内负荷变动的需要。

全空气诱导空调系统在客车上工作过程是:一次风(车外空气经过处理由风机送入车内)进入到诱导器的静压箱,经喷嘴高速喷出。由于高速喷射气流的引射作用使得车内的空气(二次风)被诱导到诱导器中,在混合箱中与一次风充分混合,然后经出风口送入到车内[3]。

全空气诱导空调系统特别适用于高速客车,与高速客车对空调系统的特殊要求相对照可以看出,全空气诱导空调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节省车厢内的空间

高速客车由于其独特的设计结构,对于空间要求极为严格,空调占用的车厢空间应尽可能的小。由于诱导器系统空气处理设备的送风量仅为一次风量,因而风量小,使得系统处理设备及风道截面也较小,与以往的集中式空调系统相比,较好的解决了风道安装空间狭小的矛盾。且诱导器在车内布置灵活,能适应各种车型的需要。

2)提高车厢内的空气品质及人体的舒适性

由于高速客车密闭性高,运行时间长,所以对车厢内的舒适性及空气品质要求较高。而全空气诱导空调系统送风温差较小,送风量大,新风量充足,人体的舒适感和室内的空气品质较高。另外,在软硬座客车中,常用的顶送风空调系统气流直接吹向旅客头部,这样,在冬季会使旅客感觉头晕、不适,而夏季冷风先吹头部也容易使人感冒。而诱导器通常安装在客车车窗下部,不会对人体直吹,而且从送风口出来的气流沿车窗贴附流动到车顶部,在横断面方向形成环流,使旅客居留区处于空气的回流区内,大大提高了舒适度;并且由于新风量大,人体的舒适感也会明显提高。而对于软硬卧客车来讲,由于一般是两层或三层卧铺,车内空间有限,如采用大风道通风系统,冷风会直接从顶部吹到上铺旅客身上,人体的舒适感较差;而采用全空气诱导空调系统,风道布置于车厢下部,而诱导器布置于车窗下部,不会造成直吹,这样会大大提高车厢内人体的舒适度。

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高

高速客车由于停站间隔较长,且由于列车高速行驶,工作条件恶劣,要求空调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较高。诱导器空调系统的运转部件远远少于其他空调系统,这对于稳定性与可靠性都要求很高的高速列车来讲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而且由于系统需要处理的风量变少了,这样,空气处理设备的使用寿命会大大提高,同时也就降低了空气处理设备的损坏率,为高速列车在恶劣工作环境下正常运行提供了保证。

4)设备安装位置低

高速客车由于速度快,为了保证车身平稳及运行安全,要求车体的重心尽可能低。相比于顶置式空调系统来说,全空气诱导空调系统采用下部送风,空调机组可以安装在车下,且诱导器安装于车厢下部,从而降低了车体重心。

5)系统适用范围大,并可以单独调节

铁路客车由于经过的区域范围大,外部环境差别非常明显,因此要求空调系统能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诱导空调系统可以在诱导器内装置电加热器以适应车内负荷变化的需要。当车内负荷变化时,可以通过开启电加热装置进行适应调整,使得系统的工况调节范围变大,更好的保证车内空气参数。同时,在每个诱导器入口处可以设置锥形调节阀,以实现包间内系统的单独调节[4]。

6)诱导器通常安装于车窗下部,这样,冬季由于热风首先接触玻璃窗,可以解决窗口由于温度低而产生凝结水和结霜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诱导空调系统是一种非常适用于高速铁路客车的空调形式,但是,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需要进行改进。

4高速铁路客车诱导空调系统的改进

4.1诱导空调系统存在的缺点

虽然全空气诱导空调系统非常适合于高速铁路客车的要求,但是它还存在着以下缺点需要加以改进:

新风比大,风机压头高,致使系统的能量消耗大。

系统的噪声较大,会造成噪声污染,影响车内的舒适度。

春秋过渡季节无法充分利用室外新风,系统冷量消耗大。

4.2诱导空调系统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加以克服:

集中排风,设置能量回收装置

根据文献[5],可以设置集中排风装置,并在排风与新风管道系统设置全热交换器,以利于回收排风冷量,降低系统能量消耗。

采取消声措施,降低系统噪声

为了降低系统噪声,在风机的出口管路设置消声静压箱,以降低风机噪声;在诱导器内部的静压箱内壁以及混合箱内壁贴高频吸声材料,以消除喷射噪声。由于诱导器噪声主要是由于喷嘴气流速度太大而引起噪声,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喷嘴数量,增大喷嘴面积,降低喷嘴的气流速度来降低喷嘴喷射噪声。

设置旁通风道,充分利用自然冷量

为了在春秋季节充分利用室外新风,可以在空调包间的送风支管上设置旁通风道,使过渡季节的室外新风不经过静压箱和喷嘴而直接进入室内,这样,既节约了冷量,又提高了空气品质。

5结语

本文对诱导器的基本原理及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针对高速铁路客车进行了全空气诱导空调系统的适用性分析,并对其某些缺点采取了改进措施。诱导空调系统在高速列车上的应用目前在国内尚无研究,而在国外已经进行了多项研究并部分投入使用。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客车的发展,诱导空调系统由于其对高速客车的良好适用性定将渐受重视。

参考文献:

1俞展猷.国外高速列车发展简述与我国提速列车试验的回顾,铁道机车车辆,1999,(3):1~6

2郭荣生.国外高速旅客列车发展概况,国外铁道车辆,1991,(1):7~11

篇8

一、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2014年08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生产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现代制造服务业融合了互联网、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和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围绕制造业的各个环节所开展的各类专业的服务活动,属于生产业范畴。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战略需求,是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仍处于刚起步和较为新兴的发展阶段,服务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发展程度尚较低,服务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机制创新滞后,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是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重要手段

《意见》指出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公共服务平台是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公共服务平台是根据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求,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有效优化和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的一类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开发、试验、推广以及产品设计、加工、检测、中试、信息共享、技术基础设施等以及投资融资、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可显著地强化企业的服务供给、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优化企业资源、促进企业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升级。

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模式探讨

为了研究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模式,本文以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新材)建设的“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为案例进行分析。

1.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介绍

时代新材主要从事高分子减振降噪产品、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和特种涂料及新型绝缘材料三大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是目前我国交通机械装备行业整体科技实力最强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减振降噪技术专业研究、开发基地。2013年公司依托强大的高速铁路机械仿真核心技术建立了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平台由高性能计算平台和机械设计仿真的功能平台组成,承担各高速铁路产业相关单位新产品研发、基础性和前沿性技术研究中的机械设计计算与仿真分析任务,整合机械结构仿真分析方向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为基础性研究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2.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服务模式

经过探索和实践,时代新材建立了“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信息一体化服务”的服务模式,即在企业本身开展研发的同时,为其它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服务,并向企业提供相关技术信息、技术培训等。通过一体化技术服务和市场化推广策略的结合,初步实现了平台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的运营目标。技术服务平台由依托层、核心层以及应用层组成。

(1)服务依托层。服务依托层围绕长沙国家超算中心,由研发与技术数据库、专业技术人才库组成。研发与技术数据库是对湖南省内乃至全国近三年来高速铁路机械设计领域内新登记的科技成果、专利及论文,进行收集与进度跟踪,整理形成最新的研发技术与数据库。专业技术人才库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专业人才库共建工程;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库共建工程是通过收集高速铁路机械仿真技术领域一批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具有精湛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及时推荐最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其次是做好人才储备服务,通过与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对接机制,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2)服务核心层。此层充分发挥公司的优势,构成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服务核心力量,由仿真计算平台、仿真管理平台、仿真验证平台三部分组成。

(3)服务应用层。服务平台以长沙国家超算中心、研发与技术数据库、专家人才库为依托,以时代新材料公司的仿真管理平台、仿真技术平台、仿真验证平台为核心,通过多种措施与途径向高速铁路产业领域机械仿真设计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3.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效益分析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在整合、发扬湖南省高速铁路这一优势产业,优化集群内产业结构,提升关键材料与制品研发、试验、生产及配套能力,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问题,促进高速铁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有效的提升了相关企业的产品开发成功率、缩短了开发周期;提升了公司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了公司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的转变。

四、企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建议

时代新材公司依托核心技术、以信息化建设为纽带,整合优势资源,立足于区域产业特色,实现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制造业的转变。

1.核心技术服务化,逐步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化

现代制造服务业对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只有掌握差别化的核心技术,才能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制造企业应依托自身的核心技术发展制造服务业,逐渐将经营重心从加工制造转向提供技术服务、流程控制、产品研发等生产。

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制造服务能力

制造业正在向全面信息化迈进,研发、设计、采购、制造、服务等各个环节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从产品的发展特征来看,产品的知识化、智能化、系统化、信息化、服务化得到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必定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高效益、高可靠性、提高企业制造服务能力。

3.转化观念,提升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战略地位

企业要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提升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制定服务业务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服务业务,培育企业品牌竞争优势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企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浩,顾新建,祁国宁,纪杨建,陈笈熙.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及中国的发展策略[J].中国工程机械,2012(7)

篇9

根据UIC(国际铁道联盟)的定义,高速铁路是指营运速率达每小时200公里的铁路系统。中国从2007年4月18日正式实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以来,列车最高时速已达到350km/h,中国铁路已经步入高速时代。预计到2020年,中国200公里及以上时速的高速铁路建设里程将超过1.8万公里,将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如何在高速移动环境下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网络服务,已经成为运营商、设计部门与设备商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环境特点及其对CDMA网络覆盖的影响,提出了高速铁路沿线CDMA网络覆盖建议。

2 高速铁路环境对网络覆盖的影响

高速铁路环境与传统网络覆盖环境相比,由于列车运动速度快且列车车体损耗大,导致无线信号多普勒效应明显,网络切换十分频繁。如果没有做好高铁网络覆盖,手机用户容易出现无法接通、频繁掉话、话音断续等现象,影响了用户体验。

(1)高速列车车体穿透损耗大

目前国内高速铁路采用了CRH1、CRH3、CRH5等多种型号高速列车作为运输工具。上述列车的车体穿透损耗比传统列车车体垂直穿透损耗大10dB左右,其中以CRH1(庞巴迪型列车)的车体垂直穿透损耗为最大,达到24dB。

高速列车车体的高损耗对网络覆盖质量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软卧车厢损耗更加严重。如果简单按传统区域特点进行网络覆盖距离规划,往往造成基站站间距过大、功率配置不足等问题,导致列车车厢内无线信号较差。

(2)高速运动多普勒效应明显

高速列车时速能达到250km以上,高速运动产生的多普勒效应使得无线信号中心频率发生偏移,造成无线信道环境的恶化;而且高速运动对移动用户接入、切换等的时间要求更加严格,容易出现网络覆盖重叠区不足、切换成功率下降、接入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多普勒公式如下:

Δf=f*v*cosθ/c(1)

其中,f为中心频率(Hz),v为列车运行速度(m/s),

c为光速3×108m/s,θ为列车运行方向与电磁波传播方向的夹角。可见当列车运行方向与电磁波传播方向平行时,多普勒效应影响最为严重。

通过在实验室开展模拟高速无线环境试验,也可以发现随着运动速度的提高,CDMA信号主要射频指标迅速变差,如图1:

图1 不同运动速度上CDMA信号极化矢量图

(3)高铁沿线地域变化多样,用户规模差异巨大

除了高速移动带来的多普勒效应问题,高铁沿线地域环境的多样性也给网络覆盖带来难题。我国地域幅员广阔,已建及再建的高速铁路经过的地形复杂多样,有平原、丘陵、山区等具有鲜明地貌特点的区域,也有车站、隧道、高架铁路桥等各类差异很大的特殊地形。以福温高铁与京津高铁为例,福温铁路福建段全长228公里,桥隧占线路总长的79%,是国内目前隧道比重最大的高速铁路。而京津高铁沿线主要为平原地形,途经区域以郊区与发达乡镇为主。此外不同高铁线路的移动用户规模、业务特点差异也十分明显,如京津高铁连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铁路周边区域用户密度大,乘客多使用语音业务。而福温线福建段多为隧道,周边区域用户较少,且途经福温线的上海至福州列车运行时间较长,用户上网收发邮件、观看视频等数据业务需求较大。

铁路沿线环境特点、用户规模以及业务特点的差异,要求在进行CDMA网络规划与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合理选择站点,灵活采取宏蜂窝、RRU以及直放站等多种接入手段进行覆盖。

3 高铁CDMA网络规划与建设要点

3.1 覆盖策略的选择

现网CDMA2000基站多采用高通CSM6700/6800芯片,该型芯片可支持最大频移值约为1440Hz。从目前设备应用效果来看,采用上述芯片的基站设备能够很好地克服多普勒效应影响,满足高速状态网络覆盖的使用要求。表1是某高铁沿线GSM与CDMA均未采取专网覆盖时网络质量比较:

可以看出在采用传统宏蜂窝大网覆盖方式时,虽然该区域CDMA网络覆盖率不如GSM网络,但CDMA接通率、掉话率等关键指标均优于GSM网络。因此在高铁覆盖时可以考虑采取以CDMA现网宏蜂窝基站兼顾覆盖为主的策略。现网宏蜂窝基站兼顾覆盖高铁主要依靠优化手段,如调整天线下倾角和方位角等工程参数,以及优化切换参数、接入参数等网络参数等。对于现网基站难以通过优化手段实现对高铁沿线兼顾覆盖的情况,可以考虑通过小区分裂、增加功分与天馈等方式来实现,但是要注意小区分裂后特别是采取功分方式后小区覆盖信号强度要满足覆盖门限的要求。

密集城区由于基站分布密集,还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过多小区同时对高铁沿线覆盖,以减少导频污染。对于郊区农村、狭长地带、隧道、桥梁等区域,因基站站间距过大或基站与铁路垂直距离过远而导致的沿线覆盖弱区和盲区,也可采用新建基站,或者采用RRU和光纤直放站等设备拉远方式实现覆盖。

3.2 站址选点

上述覆盖链路预算只是对覆盖能力的简单估计,在选点时,除了需要考虑单站的覆盖能力,还需要兼顾铁路地形和设备能力具体分析。目前高速铁路一般采用复线铁轨方式,为了能够很好地兼顾复线铁轨“来往”列车的覆盖要求,建议基站原则上采用“之”字形的分布方式,如图2:

图2“之”字形基站选点

对于部分绕行带弧度的铁轨,可考虑将基站选择或者建设在“)”形弯道内侧,保证对“)”形弯道的良好覆盖,如图3:

图3 “)”形基站选点

在站址选点时还需要考虑掠射角对CDMA无线信号的影响。掠射角是指基站天线主瓣方向和铁轨之间的夹角,如图4:

图4高铁天线掠射角

图5掠射角和车厢穿透损耗的关系

由图5可以看出,掠射角越小,列车穿透损耗就越大。当掠射角等于10度的时候,车厢平均穿透损耗为24dB左右;当它等于5度的时候,车厢平均穿透损耗上升至29dB;当掠射角接近0度的时候,车厢平均穿透损耗呈现快速上升的状态。所以,合理地控制掠射角,将能够更好更省地满足高速铁路覆盖的目标。根据实际测试经验值,考虑将掠射角控制在10度以上,充分利用目前大网宏基站为高速铁路做到良好覆盖。

高速环境下网络切换区的设计也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CDMA语音软切换时长要求为300ms,以列车时速350公里考虑,切换距离要达到至少30m,即小区间重叠覆盖距离不少于60m。如果是网络边界区域,则还需要考虑硬切换的影响,CDMA硬切换时长要求为5s左右,以列车时速350公里考虑,切换距离要达到至少480m,即小区间重叠覆盖距离不少于960m。

4 结语

高速铁路无线环境与传统网络环境的差异,要求CDMA无线网络规划建设中需要对网络覆盖能力、站址选择、切换区设计、容量规划等一系列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设计,以确保网络覆盖质量。

参考文献

[1]应伟光,葛海平,韩金阳. 高速铁路覆盖专网规划和优化探讨[J]. 电信科学,2008(6).

[2]肖强. 广深高速铁路CDMA网络分析及优化[J]. 电脑与电信,2008(7).

[3]李明春,李博. 高速铁路覆盖解决方案分析[J]. 通信世界,2008(33).

篇10

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在广泛调研国内外交通运输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充分吸收各项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依托学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优势,加强学分制模式下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努力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契机,指明了道路。通过研究,学校认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解决学校所面临问题的良方。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材施教,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快速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工程人才。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思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在轨道交通特色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的指导下,按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通过科学的培养体制、合理的组织形式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构成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受教育者掌握教育内容,成为既定目标所规定的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根据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学校在原有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初步构建起“3+X”和“4+X”两个体系、六种类型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①根据行业对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设置“3+3+3”本硕博贯通和“3+5”直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培养的特点,突破传统培养阶段的界限,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贯通,统筹设计课程体系。以“3+3+3”培养模式为主渠道,少量优秀学生采用“3+5”培养模式,前三年不分专业,研究生教育从第四年开始进入。该模式具有三大特点: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大类培养和强化工程基础教育;突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②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灵活设置与企业联合培养的“3+1”和“5+0.5”模式。学生前3年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第4学年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设专门课程,并让学生进入企业结合岗位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

在“5+0.5”模式中,根据用人单位对急需人才的需求,从相关专业选拔大四学生在寒假和第8学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寒假完成特定的课程学习,第8学期进入企业结合岗位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③根据行业对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设置“4+2”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工程大类公共课平台上进行工程基础教育和在打通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上进行专业培养,第4年主要针对铁路行业需求,结合工程现场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第5、6年结合企业创新需求进行研究生阶段培养。④根据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设置“4+1”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一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培养的基础上,开展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如工程管理、工业工程、公共管理、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如“工学+工程管理”的双学位模式,根据轨道交通行业现场对综合技术、管理能力的要求,对传统工程管理的教学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学生用四年时间取得本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同时延长一年时间完成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与论文,取得由国务院学位办统一颁发的工程管理第二学士学位证书。

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快速响应高速铁路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10年瞄准我国高速铁路大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大好机遇,我校以“3+1”模式与6个铁路局联合培养了44名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与养护的卓越工程师;以“5+0.5”培养模式,与北京铁路局联合启动了“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培养了50余名国际化的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和20余名“一专多能”卓越工程师,他们已在沙特工程现场担当重任。根据铁路单位对国际工程现场的需求,我校以工学+英语的“4+1”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31名卓越工程师。今年,根据铁路单位对一专多能技术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又以工学+工业工程的模式培养了70余名卓越工程师。根据铁路行业部门,尤其是铁路设计院和工程局对专业能力精深的高水平工程人才的需求,按照“4+2”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10年和2011年,我校与11个铁路单位依托此模式,联合培养了200余名轨道交通领域工程技术类拔尖创新人才。#p#分页标题#e#

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培养国际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学校瞄准中国在沙特等国家的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对高速铁路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需求,于2010年1月与北京铁路局联合启动“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对签约北京铁路局的50余名2010届毕业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师素养和外语能力强化培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阿拉伯语的基础训练和高速铁路专业外语能力的强化。在学校培训结束后,学生将到北京铁路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部分学生将赴阿拉伯国家参加国际工程实践锻炼。近年来,学校已先后与铁道部客运专线、成都铁路局、成都地铁等多家用人单位开展校企合作,采用“3+1”(前三年采用大类培养,后一年与企业共同制定特殊培养计划)订单式联合培养的方式,陆续开办了动车司机、牵引供电、铁道工程、高速铁路司机、地铁等培训班,为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数百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为培养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打造国际化的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选拔具备国际化背景的优秀师资以企业挂职锻炼、出国考察学习、参与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国外工程现场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和国际实践能力,同时面向国内外聘请高水平专家为学生授课,充实高速铁路人才师资队伍。为办好首届“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学校专门聘请了阿拉伯语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为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师资保障。此外,学校充分发挥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优势,组织专家为高速铁路人才培养编写国际化培训教材和讲义,开展双语教学。完善组织机构,科学构建高速铁路国际化背景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长效机制。学校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指导下,成立了“茅以升学院”和“詹天佑学院”。“两个学院”实行“大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学习”的“新三段”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不分专业,做大人文、自然科学和工科基础的大基础,中间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强化专业特点。

篇11

Key words: high-speed railway train; train operation diagram; transfer; redundant time; genetic algorithm

引 言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高速铁路运输服务的准时性有着较高的要求,高速铁路枢纽的换乘高效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换乘衔接角度,本文通过分析列车运行干扰对换乘影响的作用机理,建立了考虑换乘衔接的冗余时间整体布局优化模型。该研究不但为考虑换乘衔接的冗余时间布局提供了研究方法,而且为高速铁路枢纽站运行详细的铺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意义。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冗余时间的布局优化做了一些研究,国内孟令云[1]提出列车调整双层模型,宁骥龙[2]提出偏质量最小模型,并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但二者均未从换乘角度出发进行考虑和研究冗余时间的作用机理。赵宇刚[3]以概率分析的方式对追踪间隔时间进行研究,未考虑换乘条件下综合冗余时间的布局。文超[4]以运行图冲突疏解的角度研究了综合冗余时间对运行图的影响,但未研究冗余时间在各站的布局。赵俊铎[5]建立了考虑换乘衔接的高速铁路运行图冗余时间布局优化模型,但并未考虑追踪列车间隔缓冲时间。刘伯宏[6]在分析各种冗余时间的基础上,以列车旅行和到发站延误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建立运行图冗余时间布局优化模型,但该模型未考虑旅客换乘衔接的冗余时间。国外JoneR.Birge,Francois对晚点期望值进行了研究[7]。Michiel. Vromans和ROB. M. P. Goverde[8]针对晚点传播过程及相应指标和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Nils. E. Olsson[9]针对冗余时间设置对运行图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上述文献均未从晚点累加和换乘衔接的角度进行冗余时间的研究。文献[10]在单线铁路资源约束条件下,对列车运行图进行了优化,该研究采用分枝定界算法进行求解,并提出了三种缩小解空间的策略。文献[11]结合了线性规划、随机规划和鲁棒优化技术,提出了精确地启发式算法来提高列车运行图鲁棒性。文献[12]采用阻塞时间理论模型对列车运行调度实施过程进行描述,为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实时调度提供了参考意见。

1 列车运行冗余时间的含义和分类

含义:在铺画列车运行图时,在列车停站作业和区间运行以及列车运行线间人为的预留的时间。

冗余时间按作业性质分为两类:

(1)缓冲时间,其设置在涉及多列或两列列车的作业中,并能够抑制列车之间的晚点传播。

(2)自身恢复时间,其包括区间运行和车站停站作业的撒点,设置在一趟列车的某个单项作业中。

2 列车运行干扰的作用

列车运行中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其主要包括机器问题、自然条件恶劣与人为失误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扰动。列车运行干扰的产生导致了列车运行偏离原计划,即列车发生晚点,晚点传播[13],是指列车自身晚点及其引起其后列车连带晚点的现象。列车的换乘同样会受到列车运行干扰的影响。

3 冗余时间优化模型

3.1 模型分析

列车运行图编制情况:初始布点阶段、详细铺画阶段、后评价阶段,本文研究的是在已完成初始布点的列车运行图的基础上,设置各项作业的冗余时间。

结合乘客旅行时间成本和乘客总延误时间成本目标,建立考虑换乘冗余时间的随机双层期望值模型,基于全局考虑上层提出冗余时间的布局方案,并传递至下层,结合既定扰动方案,基于上层的基础下层进行以乘客总延误时间为目说脑诵型嫉髡,并将乘客总延误期望值传递给上层。上下层模型的决策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

3.2 模型假设

(1)不包含其他指标的优化,只以该模型目标函数值为优化目标。(2)冗余时间总值和乘客总延误时间权重已知。(3)不考虑车站能力约束。(4)不考虑追踪列车间隔缓冲时间。(5)不考虑因列车大范围延误而做出的运行调整。

3.3 模型建立

3.3.1 上层模型

目标函数:

其中,冗余时间布局方案下所有列车的冗余时间总值为cx,冗余时间布局方案在相应扰动方案下乘客总延误时间为qx,ω,冗余时间布局方案x的可行解集为Λ。

式(1)中:

在目标函数中ux,y表示在扰动方案ω下,通过调整列车运行图,最终产生的列车运行图较初始运行图的乘客总延误时间。y表示在给定冗余时间布局方案x和扰动方案ω下列车调整后的运行方案。通过该目标最小化,得出在干扰方案ω下运行调整优化方案。旅客因列车晚点到达产生的时间延误和旅客因未实现换乘而额外产生的等待时间延误,以及旅客因列车早点到达产生的额外早点时间构成了乘客总延误时间。

4 模型求解过程

根据本文模型的特点,我们对上层模型和下层模型分别设计了相应算法进行求解。

4.1 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遗传学原理的有效搜索方法,它从一个种群开始,利用选择、交叉、变异等遗传算子对种群进行不断进化,最后得到全局最优解[14]。

4.2 下层模型的算法设计及求解。通过插入基于期望值的换乘关系保留决策过程和设置换乘冗余时间,结合基于优先级的模拟人工冲突疏解算法调整带有冲突的列车运行态势图,从而能保证了换乘关系的实现,并得到最优结果。

5 算例分析

本文为检验上述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以某一条已建成运行的高速铁路部分区段为背景进行研究,选取全长212公里的区段,其中包含4个车站3个区间,该区段的线路拓扑结构图如图1所示,站间数字为两站距离(单位:公里)。

如图1所示,令B站为换乘车站,并以B站部分始发列车作为换乘列车与A站部分始发列车进行换乘。

在列车实际运行中,由于受到初始干扰的复杂性,其难以进行量化统计,因此,需要对统计得到的列车实际到发时刻数据进行处理。列车到发时刻反映的是列车受到的初始干扰和连带干扰的加和,研究发现列车晚点的概率分布服从负指数分布规

律[15]。

本算例的统计数据为其在前方车站通过且在后方车站停车的时间。该数据是以excel数据形式进行存储的。

本文设置高等级列车5列进行模型算例分析,及η=1,其中设置1对换乘列车。

扰动方案样本数量设置为5。由已有列车运行图历史数据统计可计算得出各区间车站概率密度的累计分布概率,并可求出每种扰动方案ω发生的概率ρω。为了更好地测试模型的优化能力,本算例不考虑列车正点的情况。对已有数据统计可得该区段已有运行图的冗余时间总值约为20min,故可设置冗余时间上限值t为20min。

本算例通过借鉴已有研究,假定冗余时间总值和乘客总延误时间的权重系数η为4,设φ为15min,ξ为30min,求解模型过程中,设每列车乘客数为1,且在每站的下车人数平均,则每站下车乘客比是0.33,且设列车1在车站B下车的一半乘客均换乘至列车2,可得换乘乘客比例0.165。

上层模型遗传算法的求解过程中相关参数设定为:POP_SIZE=50,M=20,chrom1取已有运行图的冗余时间布局方案,如表1所示。

6 结 论

(1)不同的冗余时间设置方案对于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的干扰吸收也是不同的。

(2)智能算法能够高效解决冗余时间布局方案的优化问题。

(3)通过研究高速铁路换乘冗余时间的布局优化方案,可提高高铁的行车组织效率。

参考文献:

[1] 孟令云. 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动态性能及仿真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 宁骥龙. 城际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冗余时间布局优化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赵宇刚,毛保华,蒋玉琨. 基于列车运行时间偏离的地铁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研究[J]. 中国铁道科学,2011,32(1):118-121.

[4] 文超,彭其渊,陈芋宏.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冲突机理[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2,12(2):119-126.

[5] 赵俊铎. 考虑换乘衔接的高速铁路运行图冗余时间布局优化模型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 ⒉鸿,令小宁,吕振扬. 高铁列车运行图冗余时间优化布局方法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6(7):248-252.

[7] Jone R. Birge, Francois Louveaux. Introduetion to stoehastie Progranuning[M]. New York: Springer, 2008.

[8] Michiel. Vromans, Reliability of Railway Systems[D]. The Netherlands: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2005.

[9] Nils. E. Olsson, Hans Haugl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rain punctuality-results form some Norwegian studies[J]. Transport policy, 2004,22(2):28-29.

[10] X. Zhou, M. zhong. Single-track train timetabling with guaranteed optimality Branch and bound algorithms with enhanced lower bound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2007,41(3):320-341.

[11] M. Fischetti, D. Salvagnin, A. Zanette. Fast approaches to improve the robustness of a railway timetable[J]. Transportation Science, 2009,43(3):321-335.

[12] M. B. Khan, X. Zhou.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model and solution algorithm for robust double track train timetabling problem[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2010,11(1):81-89.

篇12

1.国外高速铁路线路维修养护模式分析

国外高速铁路维修养护管理体制概括起来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管、检、修”分开的管理体制。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管、检、修”部分分离的模式。

1.1日本。日本新干线的养护维修,在不断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维修管理与检测、维修作业的分离,成为的典型代表。日本新干线维修的突出特点是管理、检测、维修严格分开。铁路公司负责相应的管理工作,基础设施的检测、维修工作以合同的形式承包给交由外协公司负责,外协公司与铁路公司只是承发包关系。

铁路公司的主要职责是对线路设备、线路安全、运营成本等进行管理。具体业务包括:分析轨道检测单位提供的轨道检测和钢轨探伤资料,对线路状态及行车安全进行诊断、评估,制订设备维修更新计划;负责签订轨道检测和施工作业委外合同;对检测和维修、更新施工作业进行监督及进行检测、施工质量验收;对线路的投入产出进行经济评估;负责线路的日常巡回检查工作。轨道检测单位根据合同承担轨道检测和钢轨探伤任务,将检测结果传给铁路信息中心,并对资料作出分析,提出线路维修、更新的建议,按合同与管理单位进行工程验交和财务结算。施工作业单位按合同承担轨道维修和更新任务,并与管理单位进行工程验交和财务结算。

1.2法国。法国铁路的养护维修工作一直实行总局、地区局和基层三级管理体制。总局运营基础部负责高速铁路及既有铁路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地区局基础部负责地区管辖范围的相关管理工作;基层部门是综合维修段,归各地区铁路局管理,下设若干工区,工区下设班组。

法国高速铁路养护维修采用的是“管、检、修”部分分离的模式。法铁承担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的日常检测和养护维修工作,其中既有线的维修段负责牵引变电的养护维修,综合维修段负责线桥隧、接触网和通信信号的养护维修;大规模的维修工作外包给专业维修公司,根据签订的协议进行维修工作。法国高速铁路的维修基本分为综合维修和局部病害的小修。综合维修工作外包给专业维修公司承担,根据协议开展维修工作。综合维修段及下属的工区、班组负责检查、巡视、局部病害的处置和小修,如对伤损钢轨的局部锯断、更换、焊接、打磨、单根轨枕抽换、捣固等。

1.3德国。德国铁路公司内部,由路网公司承担全路固定设备,包括线桥隧、通信信号、电气化设备的养护和维修工作。路网公司将路网分为7个网区,在各个网区设立了路网公司地区分公司,这些分公司作为营业所,对外出售运行线(产品),为路网开放后准入路网的各铁路运输公司服务。因此,铁路固定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路网公司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向用户提供“运行线”产品的基本前提。路网分公司是一级完整的管理单位,在分公司以下再没有段一级的机构,只有类似与我国铁路领工区和工区的现场执行机构。在领工区所在地,一般分车务、工务、电务、供电专业组合署办公。领工区下则按专业设若干工区。

德国铁路实行网运分离,基础设施归路网公司负责。铁路基础设施的维修体制实行管、检、修部分分离的模式,在基础设施的养护维修上,德铁未专门针对高速铁路设置专门的机构,而与既有铁路实行共用。设备的产权管理、检查养护、维修作业三权分离。其中设备产权管理与检查养护由路网公司负责。设备维修则委托另外的公司进行。在每个路网分公司中都设有设备管理部和设备养护部。设备管理部是路网设备设施的产权所有者,行使所有者权益,负责制定设备的年度养护维修计划和预算,并委托养护维修单位完成养护维修任务,监督预算的执行。设备养护部受设备管理部委托负责设备设施的检查和养护工作,根据设备检查结果提出维修建议报设备管理部。按新一轮改革后的体制,路网公司不再具备设备维修能力,只负责设备的检查与养护。理论上设备维修工作全部交由有能力承担维修工作的第三方负责。但实际上,在德铁新一轮改革后成立了德铁维修公司,绝大部分的维修工作都是交由该公司负责实施的。德铁维修公司在全德国设有六个分公司,实行区域管理。

2.我国客运专线维修管理模式

2.1客运专线线路维修养护模式的特点。

(1)客运专线线路维修养护必须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客运专线的综合维修主要是对线路、信号、供电等固定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各个专业的协同配、互相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建立客运专线线路维修管理模式时,由客运专线主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另外,由于客运专线各种设施投资大的特点,也要求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资源,达到提高运转效、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特别是在管理中,不应建立两套系统、装备两套设施,造成重复投资,增加运营成本。

(2)各子系统必须运转高效、有机协调。由于客运专线具有技术先进、行车速度高、运能大的特征,其管理模式也应当适这种要求,在管理上要求实现政令畅通无阻,信息传递灵敏准确,各层级、各环节息传递顺畅,能够协调运行。为此,必须统筹管理客运专线各个专业,各个层级、种类别的活动,同时要努力实现各专业管理子系统的高效运转。车辆、电务、工务、牵引供电等专业的维修管理方面,要使各层级之间协同配合,鉴既有铁路养护维修管理经验,注重预防性养护,达到养护维修的高标准、高质量、效率、高机动性。使客运专线的运营情况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除此之外,人员的置、机构的精简程度也应该满足高效率的要求,避免各岗位人员交叉干扰。

2.2通过以上的分析,对建立我国客运专线线路维修养护模式有以下几点建议。

(1)可引入固定设备的综合维修模式,由整合的综合维修部门承担工务、电务和供电设备的维修养护,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实现更好的协同配合,更大限度的利用天窗时间。

(2)在管理方面,铁路客运专线的管理模式应符合“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我国目前的客运专线维修管理模式为委托管理模式,参照既有线维修养护管理模式,宜实行铁路局、客运专线基础设施管理中心(或客运专线管理公司)工务段三级管理的方式。客运专线基础设施管理中心直接由铁路局管辖,全面负责客运专线的养护维修管理。

(3)客运专线线路维修可将传统的综合维修和经常保养取消,改为计划维修,树立“以检为主,检重于修,重检慎修”的思想理念。

(4)路设备维修实行检修分开制度。检修分开的基本原则是实行专业检查和机械化集中修理。工务机械段负责大型养路机械作业项目,工务段和桥工段(以下简称工务段)配合施工,并负责其他作业项目和质量验收。

篇13

高铁运营环境成本是高铁运营企业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它是高铁运营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盈亏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高铁建设前和运输生产过程中环境评价的内容,所以,高铁的绿色出行和良好的运营环境对其成本的影响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1.1绿色高铁运营环境成本的内容研究

本文的环境成本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态度,为高铁运营单位在高铁运营过程中,为了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成本,以及因高铁运营单位为了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1.1.1噪声污染及电磁辐射成本。高速铁路噪声大致来源于高速列车产生的轮轨噪声,列车受电弓和接触网导线摩擦产生的集电系统的噪声,高速运行列车的空气动力噪声,基础建筑物受振动产生的二次辐射噪声,来自动力源和车上设备的机械噪声。

通过大量实测及运营实践表明,电气化铁路运行产生的磁场不会对线路附近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但列车运行产生的电磁辐射对沿线居民收看电视将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牵引变电所等固定设施产生的工频电磁场以及GSM-R基站的辐射,也会引起附近居民对电磁影响的担忧。

1.1.2水污染的治理成本。高速铁路沿线污水主要来自动车组、高速车站、动车段(动车运用维修所)、工务段(综合维修段)、供电段等生产、维修场所,主要污水有含油污水、生活污水、洗车废水和高浓度粪便污水,以 CODcr、BOD5为特征污染物。

1.1.3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成本。沿线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到站列车下交的袋装垃圾、站台旅客丢放垃圾、车站广场及候车室的垃圾、车站工作人员产生的垃圾、维修部门的垃圾和附属车站的经营单位产生的垃圾。

因为铁路客车垃圾的量比较大,分布范围比较广,所以将固体废弃物做妥善处理是现在我们社会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各国都在不断寻求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具体而有效的方法。目前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技术主要有:焚烧法(Incineration),热解法(Pyrolysis),堆肥法(Composing)和填埋法(Landfill)。

1.2运营环境成本的估算原则

1.2.1 内、外区分原则。区分内外环境成本是本文的基础,哪些费用计入企业,哪些费用属于社会影响,必须严格区分。内部环境成本由企业承担,外部环境成本则是考察对社会造成的损失。例如,高铁运行中产生的噪音应该按照相关标准,采取防护措施,产生的这部分费用由企业承担,属于内部环境成本。而如果高铁在运营过程中尽管采取了措施,但是还是无法避免噪音超标,超标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外部成本。

1.2.2 逻辑系统原则。有些费用属于环境成本,但是所发生的费用已经在其他项目中考虑了,虽然不再重复计算,但是在归类时,本文仍然将其化为环境成本。之所以这样划分,一方面避免重复计算,另一方面保证了环境成本在逻辑和系统上的完整性。

1.2.3 方法适当原则。对于同一项环境成本特别是外部环境成本,经常有多种估算方法。外部环境成本的估算方法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实际、最贴近真实情况的方法。同时,还要考虑造价估算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选择适合的方法。

1.2.4 可获性原则。在对环境成本进行估算时,所选择和依据的数据和指标应该是可获得的。否则,再好的方法没有基础数据也是没用的。有些方法可能在发达国家能够很好的使用,但是在我国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没法使用,硬性套用国外先进方法做出的估算是不可靠的。

1.3环境成本估算方法体系

1.3.1 防护费用法。防护费用法是指测算消除或减少环境破坏的有害影响而承担的防护费。在高铁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防护费用法很常用。例如,为了防止高铁运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而设置声屏障,计算设置声屏障的费用就是防护费用法的一种应用。

1.3.2 第三者裁定法。这种方法更多的应用于污染之后对利益相关者的补偿。通常是由法院或者其他协商部门对污染的环境资源补偿费用进行裁定。例如,对周边居民的补偿,就可以作为内部环境成本。对于一些外部环境成本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以采用专家意见法、德尔菲法等方法来确定其价格,这也可以归为第三者裁定法。

1.3.3 替代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指的是用有市场价格的某种替代品来间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的价值。替代市场法又主要包括了下面的三种方法:

(1)后果阻止法

为了阻止环境质量恶化对经济发展的损害,通常需要改善环境质量。但遇到环境恶化到无法改善的情形时,就需要通过加大其它方面的投入或支出来降低或着抵消环境质量恶化的后果。我们把投入或支出的变动额作为环境价值变动的货币价值。

(2)资产价值法

资产价值法主要应用于那些与环境相关的资产上面。例如,铁路两旁的房子的价格要低于一般的房屋,这就是环境的变化引起的某一资产价值的变化。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环境变化影响了消费者心里感受,进而影响了支付意愿,最后影响到相关资产的价格。资产价值法就是用因为周围环境质量改变而引起的同类资产价值变动的金额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

(3)工资差额法

由于高铁的运营,使高铁两旁的企业、工厂等工作环境变差,如噪音污染、辐射等。铁路附近的企业、工厂在招聘工人时就会陷入劣势,不得不提高工资来吸引工人,工资差额法就是用工资的差异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

本论文通过对绿色高铁运营环境成本的内容和估算方法展开深入探讨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在总结高速铁路项目在运营期间出现的环境问题基础上,深入分析概括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得出在进行环境估算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影响评价,还应该分清内外部环境成本的区别与联系。②建立了条件估值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生产力变化法、人力资本法等对高铁运营环境成本估算方法体系,提高了运营环境成本估算准确性和适用性。(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世,高速列车运营成本计算方法的探讨[J] 会计师, 2012年05期

[2]前田达夫.日本高速铁路沿线的环保技术[J].中国铁路,2004(5):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