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科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科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科学论文

篇1

体系结构是指一个系统组件和各个组件之间的联系,而这个体系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的储存和透明查询等,因此服务平台的稳定性、可用性和扩展性都受到了整个体系结构的影响。整个体系结构将所有的计算机体系都进行反映,由于对对象和层次的划分因此逐渐形成了各种体系结构。而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是设计的角度来构建平台的层次结构,设计主要的内容有功能设置、模块的功能、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等。平台数据整合的目标需求有:①对于异源异构数据进行整合的需求;②能够对融合之后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深入挖掘;③能够将新所有用户个性化服务的要求;④注入的新源新构数据在进行融合和整合;⑤数据的管理安全性和方便性;⑥系统的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由此看出所有的需求都是从用户的角度去考虑,同时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也少不了整个平台内各个层次、功能模块等配合和支持,不断对平台体系进行优化。

我国的农业科学共享服体系再根据目前的状况,以及信息的搜集情况、保存、共享和管理方面进行了改进,主要的优化模型如图3所示,它的优点就是:①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简捷性。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都是按照层次进行功能的封装,因此各个层次之间的耦合性大大降低,但是各个层次间的功能会更加明确,从而提高了管理的便捷性和运行的稳定性。②具有扩展性和灵活性。共享中心的用户的所有要求,都将会交给相对应功能划分区域分别进行解决。问题的解决主要由应用支持层和数据融合层来完成,同时之后出现的更多问题也会有相应的模块进行解决;③能够和现存的系统完美融合,并且可以升级,在该系统的各个层次中均包含了很多子系统、模块和组件,因此对这些子系统等都要进行重新开发和设计。

3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篇2

各种农药都有其防治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则无效。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防治病虫等应根据药剂的性能特点和防治对象科学选用农药,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如杀虫剂中的胃毒剂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但对刺吸式害虫无效;杀菌剂中的硫制剂对白粉病菌有效,但对霜霉病菌无效。在防治病虫害时,应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

3、选购或使用农药时,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做到对症施药

在正规门店选购药剂品种,选购或使用农药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做到对症施药。购买农药时要看清标签,不要购买标签不清或包装破损的农药。使用农药前应认真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如有疑问应及时请教农药经营者或当地植保技术人员,务必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标注的使用浓度和使用对象使用。

4、加强病虫监测预报,适时用药

选择最佳施药时期和施药量,不要盲目混用农药或连续多次使用农药以及随意加大施用浓度。在最佳防治时期用药,可以用最少的药量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明确主要防治对象,并进行定点定期规范调查,及时病虫等有害生物发生动态,是开展科学防治的前提。在做好病虫等有害生物测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药剂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经济、高效品种、剂型、用法和用量等,通过示范样板,加快推广。一般来讲,防治害虫在幼虫低龄施药最为适宜;使用保护性杀菌剂防治病害,要在发病初期及时施药才能奏效。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已经过了最佳防治时期才开始用药,结果按常规药量难以控制,不得不混用其他农药或连续多次使用农药以及随意加大使用浓度,这样不但增加防治成本、杀伤天敌、污染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影响食用者身体健康。

5、根据天气状况科学用药

一般应在无风或微风天气施药,同时注意气温变化。气温低时,多数有机磷农药效果较差;温度太高,容易出现药害,严禁中午高温喷药。刮风下雨天气会使药液流失,降低药效,因此,使用农药最好选择内吸剂,其次用乳剂。

6、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减少农产品和环境污染

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1次施药到作物收获的时间。施用农药如未达到安全间隔期后采收,食用后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应严格按照农作物的安全间隔期采收农作物。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处理,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7、防治病虫害提倡轮换用药,科学混用

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农药,会引起病菌、杂草、害虫等有害生物产生抗性,防效降低。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抗药性逐渐增强,用药量增大,防治成本加大。因此,提倡轮换用药或采用混合用药方式,以延缓抗性产生,稳定防效。

8、注重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措施综合运用效果,找准衔接点,发挥灭虫防病整体作用

生物农药毒性低,防治病虫等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药性,且不伤害天敌、无残留、安全系数高,不足之处就是成本较高、药效较为缓慢。如蛋白农药诱导植物产生免疫力、苦参碱、BT乳剂、灭幼脲、农抗120、井岗霉素、春雷霉素等。应用诱虫灯、防虫网、诱虫板、诱虫器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长繁殖的环境,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用药次数,节约生产成本和减少污染。通过改善生产生态条件,创造有利于作物和天敌、不利于病虫滋生的环境,增强植物自身免疫力,增加天敌数量,减少用药次数,恢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为市场提供丰富、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9、加快生产基地认证和种植技术规范推广应用力度

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的必然选择,也是展示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的平台,做好生产基地认证工作意义重大。制定种植生产技术标准,规范操作,加强宣传与技术培训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规模效益的保障。

篇3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的课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知。当前,世界环境日趋恶劣,食品安全令人担忧,由此衍生出的农业生产问题,成为环境恶化、食品安全无法保障的罪魁祸首。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眼光剖析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作用于人们生活,构建良好生活环境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剖析其内涵及发展必然性,再借由分析不同经济体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策略,来具体探求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际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农业自古便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实农业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手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确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众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并保证其利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将其定义在农业可耻系发展战略之中,其实际定义却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释。当前我国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的变革,确保有效利用当前现有资源,并在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整体农业发展可持续、有效、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其不但注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意识培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等众多内容涵盖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政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形态与生态环境完美契合,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转型,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经济产业形势,促进并推动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完成,并最终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化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目标

可持续化发展战略对人类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而言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推动人类生活由原有铺张浪费、任意破坏逐渐转向节约环保,促进持续发展,不仅为改善人类现存环境,甚至对人类未来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推行与操作过程中,时刻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现实目标。该目标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与科学技术水平相契合为前提,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稳步结合,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地位。由此可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刻坚守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先进科技的巧妙融合,并结合人们环保意识提升,最终建设处可持续的、可再生的农业经济体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目标。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价值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与环境建设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推行与落实期间,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化建设。当前,细致探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存的具体价值可以发现,其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可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应,从而满足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基本物质需求。众所周知,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支撑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便是物质需求的满足。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也是为确保人类发展中物质需求的满足。然而,当前社会发展中,物质需求的质量与数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生态、重产重质对人类生活需求供给而言,意义重大。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了物质供给满足人们需求,并同时确保持久供给的可能性得以实现,对人类发展进步而言,拥有实际价值。其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个人收入稳步提升,确保农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带动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并确保农产品收益日渐提高,从而保障农民利益获取,进而有效保障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三,捋顺人与自然间不可逆转关系。人类作为生存与自然之中的社会群体,其依托于自然的基本关系不可逆转,在长远的历史思考与社会实践中,人类创造了诸多奇迹,却终究跳脱不了生活于自然中的规律之内,因此,和谐共存、理性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符合于自然规律,又配合当前人类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手段,因此,确保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于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拥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必然性

纵观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局势不难发现,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为例,欠发达地区在农业生产模式上主要仍然沿用传统的农业经济生产方式,这类方式在技术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起粗放式发展现状不但使生产效率呈现地下状态,同时在人口、劳动力分配等问题上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科学解决。由此可见,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早已不适用于当前社会需求,其不但无法满足人类对物质的需求,甚至大大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脚步,增加农民本身负担,并迫使大量农业生产劳动力外流,无法支持当地农业发展进步。与此同时,传统农业又具有典型的人海需求,其要求参与农业生产群体的数量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满足一定的生产需求,因此促使当地人口数量产生膨胀式发展。然而,有限的劳动生产状态,又迫使部分新增劳动力时刻被窘迫现状压制,不利于其发挥本身能动性,促进整体经济增长。最后,碍于发展手法不客观,资源环境破坏浪费严重,造成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森林砍伐和水源污染等多种情况,从而恶化了生态环境,降低了产品质量,严重损害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化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农业的诸多缺陷。首先,其确保了劳动生产规模与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大大满足了当前社会人们对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其次,其解放了剩余劳动力,并确保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产品数量,以化肥、农药和地膜等众多科学手法,大大提升农作物产量,实现反季节蔬菜、水果上市,有效推动了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最后,其高密度、专业化生产模式,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产品营销、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大节省了农产品生产方负担,可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然而,在短期收益成果显著之后,现代化农业面临着长期发展中必然需要面对的问题,农药、化肥使用过度而导致的土地结块、碱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的,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地膜废弃后导致的土地污染等问题已经影响到种植土地、地下水等多个方面。因此,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无限收益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这种杀鸡取卵,舍本逐末的方法是否真的科学,是否有益于人们发展。由此,探寻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需求。该发展模式应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确保经济发展的延续性与可再生性。由此,可持续发展策略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针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可持续发展落实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法相。生态农业建设,有机农业开发,将自然与农业有机结合,从而打造符合生态需求的农业经济形态。由此可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提出拥有一定的必然性,其是应时代需求而生,为时代需求服务的重要策略。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令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健康与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落实与推广成为当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表现。

三、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手段

1.不同发展情况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得到了高度重视,在此其中,发达国家应对当前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与食品安全问题,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中开拓出属于自己发展形势的战略策略。随着对社会形态与自然形态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发达国家总结出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维护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因此其在本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采用了全新形式的低投入农业战略,从而确保农业投入更加趋向于信息投入、管控技巧的科学性投入、借由生物本身的调节协作机制,最终达到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与自行调节。在该投入战略中,人为因素被尽可能降低或消除,全力依靠自然本身来达到生态再构造,环境再建设目的。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无论在发展技术与手段上,抑或是扶持资金来源都无法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因此在战略选择上无法借鉴或复制发达国家成型模式。针对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确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需要符合当前自己本身国情。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制定过程中,着重于强调在本国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致力于食品安全保障、农村综合开发、生态资源保护为主要发展目标,从而推出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建设、落实生态环保建设与农业科技发展融合、敦促农业管理机构创新环保农业技术、培养农村从业人员环保意识培养等多种角度出发,正确打造符合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2.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迎合当前国家国情,通过因地制宜原则,切实打造了符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适用于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质战略。第一,生态农业。剖析生态农业,其主要侧重点在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着眼点,探索并实践出与生态环境相平衡的实际体系,借由不同区域的不同优势,通过协调发展、再生理念植入,最终达到科学与生态的融合,确保环境科学良性发展,促进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的和谐共生。第二,三色农业。所谓三色农业,其将农业按颜色划分,以绿、白、蓝三色代表。分别指以绿色资源为主,借由土、水、光、氧为生存条件的畜牧业生产。该类生产以自然为依托,确保与自然和谐共生,彼此互惠;以微生物科学为基础,借由生物工程研发酵母酶的白色农业。该类农业深入探索发酵与酶菌利用,从而实现有机降解与资源分类;以陆路资源顺延至海洋资源开发,从而探索出全新形式的农业生产形态,借由科学合理开发,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精准农业。精准农业其重点针对我国大部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借由先进科技对相关土地进行远程信息分析,遥控及变率处理,并针对相关问题做出相应解决方案,从而确保对所监控地区的精准化指导与调整,从而实现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性,保证环境、人力资源调配得体。最后,集约型可持续发展农业。集约型可持续发展主要针对我国人多地乏,资源不足情况,以提升土地使用率,确保农业生产整体性提升,保证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有效重组,实现投入最小且收益最大。与此同时,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战略可统一调配与指导相关组织者,确保整体发展的科学与环保,从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

参开文献:

[1]董传岭.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袁久和.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

[3]贾苗.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

[4]彭晓洁,冀茜茹,张翔瑞.江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9).

[5]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8).

农业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创收途径研究

在我国,农业人口仍然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保证农业生产的高效益仍然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质量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因此,我国领导层也十分重视农业发展,不断为农业生产提供优惠政策,尤其是三农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我国农业生产仍存在许多问题,经济效益并不理想。为此,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加速农业发展。

1农业经济效益的内涵

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有一定目的,而这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往往需要通过消耗或投入相应的成本才能实现,而有了这些成本的付出,人们便能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而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比例则是所谓的经济效益。农业中的经济效益也一样,即通过一定量的农业劳动,投入人力和原材料,来获取农业收成,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然而,经济效益有高低之分,高效益意味着低成本、高收入,事半功倍;而低效益则是高成本、低收入,事倍功半。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低效益是目前所面临的现状,深入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就是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农业的经济创收。

2我国新形势下农业经济收益现状及原因

2.1农产品生产的单位利润相对较低

在我国,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一直以来都很低,使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取的经济收入非常少。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农产品单位利润都微乎其微,有些甚至是亏本销售,且每年的市场环境也不稳定,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便大大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也十分不利于农业进行大规模生产,造成了我国农业低收益的现状。

2.2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近年来,我国物价相对走高,然而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却并不明显,这无疑是对农业生产的又一重大打击。在生产中,例如化肥、浇灌、农药等各种生产成本的大幅度提升,挤压了原本就薄弱的利润。此外,随着我国整体需求的上升,也引发了销售环节的胡乱涨价,使得农业生产成本飞速提高,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2.3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相对较低

我国农业发展中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他们没有获得相应的田间作业和管理技术的支持,只能凭借自己的劳作经验,这无疑降低了农产品的商品率。调查发现,农民大多根据农产品的经济收益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结构,但是大多高收益的农产品都需要更高端的技术支撑,农民无法获得这些支撑,进而导致所生产的农产品因管理不到位而质量不达标。

2.4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销售市场信息不对称也是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创收的重要原因。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信息不能通畅传递,大多农民只能在家等着客户找上门,缺乏销售渠道,给销售带来极大不便,即使是能销售出去,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大多也只能被动接受客户提出的价格,利润极低。此外,由于他们缺少对农产品进行储藏的技术,尤其一些瓜果蔬菜,不方便长时间存放,加上没有销售途径,这便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3新形势下实现农业经济创收的途径

3.1多管齐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要实现农业创收,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第一,要保障农业的生产安全,设立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由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环境,给农民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规避风险,而由国家统一进行政策性保险无疑是对其巨大的支持。第二,相关政府部门要落实工作,加大农业的执法力度,还农民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应提供信息服务,实现销售信息的对称。

3.2加强教育,提高农民的农业管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法已经不再适用,然而,农民因教育的欠缺,并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使其能够拥有先进的农业知识,使农业生产符合市场要求,切实提升农民的生产管理素质。

3.3崇尚科学,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

篇4

2.从教师的教学定位看。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身份定位与规范课程的过程。每门课程都有特定的课程教学规范以及要求教师扮演的课程角色,不同教师的现实自我与课程的教学规范之间存在大小不同的差距。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教学的核心,科学活动与实验是科学探究的载体,农村教师生活在相对比较闭塞的地域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不能适应以做中学为中心的课堂形式,其中更为细微的教学原则与要求不能灵活运用,譬如学生的前概念转变(49.86%,百分比代表不能灵活运用的教师百分比,下同)、课堂问题的提炼(40.53%)、知识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53.47%)、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64.23%)、探究过程的把握(60.37%)、学生问题如何转化为教学课题(67.18%)等,这些教学知识的较多欠缺使得53.84%的教师们产生自弃心理,教师自我的身份感脱离了科学课程的自身功能定位。

3.从发展资源的角度讲。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外在资源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手段。75.93%的农村教师认为开展课程活动所需的教学设备与实验用品等非常欠缺,自己动手为学生设计制作实验用品的潜能又有限,科学课程的教学仅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育部门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所提供的财政支持也非常有限,50.64%真正从事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从没有参加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大都属于培训“专业户”,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培训完却没有从事科学课程的教学;从科学课程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所依托的外在的信息与现代技术基本限于互联网的相关信息,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深入研究,只有四分之一的所属的区、县有配备专职的小学科学教研员,但仍需要对基础培训与学科教研活动组织的真正落实下番工夫。总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组织以及提供给教师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有效利用和开发才能实质性地影响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4.从教师专业自主来说。

教学成就感与自我被肯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动力。成功的教学使教师个体得到学生、校方及其他教职工的认可后,教师服务他人和支配他人的权利和愿望就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进行专业发展的动机也就不断增大。反之,就会削弱其发展的积极性,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农村科学教师的专业自主现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据统计,校方领导受科学课程的副科地位及评价体系的影响进而对科学课程的轻视态度成为教师个体能否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最大的影响因子,77.24%的科学教师激发不起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能动力,认为在该门学科上下工夫属于“吃力不讨好”,提高支配他人的权利应体现在语文、数学课程上才能真正彰显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和职业成就感。而从调查中看出其中49.06%的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享受着”简单、粗糙、低水平重复的教学,只有20.65%的教师因动机来源明显,希望得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欲与愿望很大。

5.教师群体的归属感看。

提高教师的群体归属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之一。科学教师群体的归属感包括教师与所在学校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教师与科学学科团体之间的“融为一体”。教师的归属感越强,教学责任心就越强,教师专业发展动机就越积极。反之,就会削弱其工作情感,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难度就会增加。与所在学校之间的关系方面,73.85%的农村教师期待自己的学校应提高自身的办学地位与工作氛围,77.04%的教师认为要提高教师参与学校制订、规划、实施整个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而不是搞学校“话语霸权”;与科学学科团体方面,93.02%的教师认为学校内部基本没有形成科学学科教学共同体,甚至单枪匹马的不在少数,其余忙于其他主科的教学任务,所谓的教研活动只流于形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培训等方面,有54.82%的教师近乎没有。这样,教师个体所能体验到的群体归属感比较微弱,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就会比较低,教育部门及学校所要求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就较难以实现。

6.从教师的期望回报讲。

教师能够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是教师愿意从事其专业发展的最现实和最根本的动机。根据投资学理论,教师所得到的期望回报超出其投资成本的话,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动力就会很强。反之,就会瓦解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对农村科学教师来说,影响他们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职称角度来说,80.03%的教师属于兼职教师,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上将不会给教师带来正职学科教学上的更专业、更精深的教师素养,得不到自我“事业高升”道路上的收益。第二,从教师教学工作量上来讲,一节好的科学课,需要充分准备探究实验活动材料(材料包括易耗品或者可累积品),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课后付出更多的义务劳动来完成,75.82%教学任务本来就繁重的教师认为投入与回报比例失调。第三,从家长、领导等外部支持方面来讲,以家长、领导为主的外部力量只注重评价体系,与主科明显造成评价等级差距,而忽视科学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79.13%的教师感到不公平进而对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消极情绪。

二、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通过以上对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调查与讨论,结果不容乐观,总体上呈现出盲从、倦怠的负能量,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先进教育下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小学科学教师承担着培养具有此科学意识的未来文明人的艰巨重任,农村科学教育又是我国科学教育的软肋,必须针对性地提出保障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的机制,才能保障农村科学教育健康、科学成长。

1.教师自我对科学学科认同感的提升。

教师对科学教育理念、科学专业知识、科学教学知识等方面的认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它可以促使教师认清其专业发展的方向。培养教师自我对学科的认同感,需要从激发教师的学科认同意识、认同情感、认同行为三方面入手:

(1)在学科认同意识方面,农村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的自我认知意识比较单薄,意识决定行为,教师应对自己的学科角色、学科使命、学科行为等方面进行批判反思、理性分析、创新与超越后才能自明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身份,不断调整、改进、建构自己的教学行为。

(2)在学科认同情感方面,农村科学教师存有信心低迷体验、强化积极情绪有限等心理反应。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譬如教学目标的达成、科学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与实施等方面)都需要纳入积极的情绪情感来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批判,才能保障学科认同的形成过程有效、顺利。

(3)在学科认同行为方面,教师对科学学科的认同感最终会映射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农村教师的教学现状表现出消极、应付的行为,教师与教学活动之间是双向的实践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科的认同会影响教师是否会主动地、深层次地开展符合科学课程要求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应的,教师的学科认同感也会在实践问题中不断重构、内化,从而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化与成长。以上教师的认同意识、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培养需要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氛围才能真正的落实与提升。

2.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氛围的营造。

要使教师能合格地投入科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除了自身不断的努力学习发展外,必须综合考虑问题,通过学校、教育部门、社会、主管部门等为专业发展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努力借助外部因素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具体表现在:

(1)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利用视频、讲座、办班等多种形式,为提高科学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而努力;

(2)发展制度的保障,需要主管部门下决心利用法规、政策(如考试制度、证书制度、职称制度等)约束使得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稳定、有序地进行;

(3)管理机构的统一,需要从教师的任职、升职、发展、业务等方面入手,严格要求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构必须有一致的培养和发展标准;

(4)物质待遇的配备,农村大环境总体还比不上城市,需要加大教师们的住房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特殊关照,农村教师才能无后顾之忧拥有真正的归属感;

(5)社会环境的配合,农村开展科学教育有其劣势也有其优势,通过循环播放科普影片、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向农村人说明科普的重要性,创造农村爱科学的氛围,尤其家长要支持科学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完成教学任务。

3.探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模式。

进行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必须符合农村地方特色、考虑农村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认证机构(一般由大学研究者和优秀的教研员来承担)来验收教师的发展情况并与教师评职称紧密挂钩,本着农村教师专业自救、外部机构支持的总体原则设计了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1)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模式。农村学校分布广、地域形式复杂,最现实的发展模式是激发教师个体的意识,实现教师自我教育。具体途径有:教育管理部门与大学教育机构要录制一套供农村教师个体发展的视频光盘,内容包括典型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探究实验活动的开展、农村教师开展讲课、说课、评课的现场实况等科学教师教好书必备的知识光盘配套给农村教师学习,学习情况由校长监督、落实。最后,教师要录制一节结合光盘知识所上的科学课与学习感悟供认证机构检验并作为评职称依据。

篇5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感兴趣,学习英语就不会有难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下点工夫。在合作班中,教师应分析学生的英语水平,帮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使其树立自信心。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都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自觉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

2.2营造“全英语环境”

2.2.1坚持英语讲课笔者在2012级中荷班授课时,尽量使用学生已学的英语知识进行新知识讲解,完全脱离母语的环境,让学生完全融入“英语世界”,使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情不自禁的“竖起耳朵”“张开嘴”。2.2.2营造英语学习氛围课堂氛围是班级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升华了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好的学习条件。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笔者将网络游戏“大家来找茬”运用到《英语写作》课堂中来,这种方法大大地有意无意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具体做法如下:2.2.2.1自我找茬学生自我检查,找出自己感觉不太有把握的词、句等和写作中的亮点。2.2.2.2互相找茬在任务开展之前,教师首先把学生分为4~5人一组。在同一小组内,学生之间互相找出他人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检查写作格式是否正确、开头语和内容要点等是否齐全、单词拼写及语法是否有误、条理是否清楚。同时还让学生找出亮点单词、连接词或者句子,并且在小组内分享。这种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2.2.2.3大家一起来找茬教师从各小组中拿出3~4篇不同层次的作文,用多媒体或抄写到黑板等方式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在认真检查后,可直接进行修改或指正,并且肯定他人文章中的优点。这种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加强了师生互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我们的英语课堂社会化。也可以通过英语影视欣赏、英语沙龙、英语角、英文歌曲、英语互帮小组等形式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拓宽英语知识面;也可利用网络资源等将复杂内容简单化、枯燥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切实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产生一种内部学习动机,提高教学实效,让学生做到“愿学、好学、乐学”。

2.3引进专职外籍教师

在教学理念方面,外籍教师能够很好地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说、多实践、多交流进而不断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外籍教师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课堂情绪,还开拓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由此可见,外籍教师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学院应尽量安排外籍教师授课,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篇6

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不断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农场党委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摆在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以多种方式集中培训各级各类干部,努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近年来,农场党委强化学习型组织建设,把政治学习改造主观世界与增强工作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培训规模与改进培训方式相结合,在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知识结构的改善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为进一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农场党委着重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注重把握理想信念、党性教育的时代特征。明确新的时代条件下党性修养的内涵和要求,教育广大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创新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行业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实际需求,倡导围绕垦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和“抓城、强工、带农”城乡一体跨越发展方针,进行专题调研、研讨和学习,以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一大批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培养一批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优秀干部,以此推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三是创新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引进竞争机制,提升教育培训水平。抓住农垦总局、分局党校的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选派优秀干部到各级党校学习。精心组织各类各期干部培训班,聘请各高校专家教授授课。选派优秀干部到著名高校脱产学习、到沿海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突出实践特色。定期安排机关和生产一线干部进行工作大交流,安排干部到生产一线、艰苦地区和复杂岗位锻炼,让他们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疑难问题和突出的矛盾中接受教育、提升能力。

二、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关键是选拔任用制度工作的科学化,以科学制度保证把人选准选好。农场党委围绕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努力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

近年来,八五八农场党委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不断完善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环节。同时,建立和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实行党委会讨论干部票决制。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一是扩大民主,改进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启动程序。首先,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方式,扩大提名范围,落实群众的参与权,实现提名环节的公开化、规范化,落实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倡导竞争性提名,落实群众的选择权。变以往的“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变少数人“相马”为广大群众“相马”。其次,扩大推荐环节的民主,扩大群众的参与程度,注重社会公论、搞好民意调查。再次,改进民主推荐方式,在组织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鼓励以个人名义对表现确实优秀的干部进行署名推荐,按照“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干部推荐责任制,增强推荐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知人善任,提高领导干部识人用人的本领。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那些埋头做事、作风扎实、群众信赖、清正廉洁的干部,做到因事设岗、以岗选人,人尽其才。能不能选好人用能人,是执政能力高低的体现,选任人民满意的干部是干部选拔工作的生命线,因此坚决区分和远离不讲党性、不重品行、为了个人私利和仕途升迁捞资本、做虚功、拉关系、搞奉迎、弄虚作假,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造势”和“谋官”上的人。三是树立导向,形成尊重老实人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科学化

干部考核评价既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础,又对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导向作用。八五八农场把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努力推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化。

篇7

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要使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体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过程。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维护农民的经营自,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农业、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当前特别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培育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

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农业、振兴农村的希望所在,是减少农民、使农民富裕起来的关键所在。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能力。

坚持统筹协调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统筹协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关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深刻领会“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着力消除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城乡之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形成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体制,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要为农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医疗机会和待遇。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公平化。引导各类资源与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完善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要全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调整和优化支持“三农”发展的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扩大农业补贴规模。探索建立农业投入的补贴机制,积极推动农业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尽快形成完整的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

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六小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搞好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发展综合服务体系。按照项目构建工程、工程支撑体系、体系保障发展的原则,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等重点工程,着力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有机结合。

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高优势农产品的集中度和优质专用农产品的比重。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产优质水产养殖。推动乡镇企业产品、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粮食加工业,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强化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健康发展。

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人增、地减、水缺,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地节水。要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推行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努力培肥和提高地力。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型农业。

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永续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发展生物质经济,支持农业副产品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生态富民家园计划,加快农村沼气发展步伐。发挥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秸秆产业。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实现增值增效。

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为目标,利用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及生物循环的规律,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环境优良化。按照“提高认识、依法监管、加大投入、防治并举”的要求,加大农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全面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推进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富民家园计划,加快规模养殖场粪便净化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扩大退牧还草工程规模,加强鼠虫害防治,不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逐步建立草原生态修复的长效机制。

坚持科技进步理念,强化农业发展的战略基点,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重大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是农业发展的战略基点。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必须把科技进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创新、集成技术创新及应用转化的能力,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农业科技发展的着力点要实现由注重增加产量向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研究向研究、应用、推广和普及并重转变,由注重常规技术向常规技术集成和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并重转变。大力发展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的技术、标准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建立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关键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核心是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要扩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重点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应用范围。

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和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改革面临的任务仍很艰巨,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积极推进,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建立健全农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要加快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立法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土地补偿费,推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国有农场农业用地保护和占用的监督管理。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的服务能力。

探索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和扶持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进程,保护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立起农民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免征农业税步伐,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动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试点,探索解决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加快国有农场农业税费改革。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搞好兽医管理体制、农垦管理体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改革。

坚持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要把工业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经营思想、管理方法、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等,导入和应用到农业领域,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运用现代工业成果改造传统农业。要把现代工业发展的成果逐步运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推进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结合,拓宽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采用工程、生物、农艺等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农用工业,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篇8

2.1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大中型农机具所占比例低,小型(微型)机具所占比例高,机具配套率低,农机化作业范围窄,作业质量不高,从而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应发挥的作用。就目前看,我国在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中,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是多数为小型农业机械,对农业提质增效作用不高,制约并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向生产集约化生产的转变。

2.2 农民对新科技接受程度和思想观念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提高

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其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不少农民对新机具只是好奇,等待观望思想普遍存在,不是自己先行先试,而是先看周围人是否有人使用,使用后的效果如何,再决定自己是否购买使用,这样做虽然比较稳妥,但往往是要比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更新慢上半拍甚至更多,这样就等于放缓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2.3 农民的收入水平制约购买使用先进农业机械

大中农业机械价值不菲,不是一般收入农民家庭所能承受的。多数农民不是不想更新机具,而是苦于缺少资金购买大型机具,所以将就使用老化的旧机具,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那就是旧机具大多是小型机具,由于机具老化,需要经常维修,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金,并且使用效率低下,作业成本过高,导致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不高。据统计,油料成本占农机作业本的45%以上,多年来油料价格居高不下,造成农机作业成本大幅增加,也是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的积极性受挫的原因之一。

2.4 由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分散

不适宜使用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以农户为单位的作业地块小,布局分散,农机作业所做的无用功多,机械作业效率低、成本高。如果实行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作业,可以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能够提高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提高效益。经试验测算,以机耕地作业为例,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作业可降低作业成本28.6%。

2.5 农机化基层服务体系薄弱

通过几次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撤并,部分农机专业技术人员被其他部门借调从事其他工作,导致农机管理服务功能减弱,造成农机推广、农机安全监理服务体系出现断层,职能发挥不好。在农机作业过程中,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另外,各级财政对农机服务体系投入的经费不足,造成无法正常开展农机服务工作。

3 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措施及对策

3.1 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步伐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从宣传、教育、引导、服务入手,从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开发引进具有市场需求的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在农业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3.2 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依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农机化促进法》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机服务体系,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并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做好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信息搜集、整理、工作,积极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服务。要适时引进、示范、推广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要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在政策、服务上对其给予倾斜,帮助其优化机具配置,拓宽服务领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进农机化健康发展。

3.3 引导农机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各级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逐步引导农民改变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方式,可采取种粮大户集中连片承包土地或农民以土地入股交给种粮大户统一经营的方式,为种粮大户采用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创造条件,为农机区域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3.4 继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

我国已经连续多年实施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对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加快农机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薄弱,对农机化投入还需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一是要继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大型农业机械的补贴额度。二是要对土地平整、深松、高光效种植、机耕道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政支持。三是要对农机作业油料给予财政补贴。四是加大对报废机具的补贴力度。

篇9

农业院校包括林学、农学、园艺等很多需要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作为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要的一环,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也是衡量学校与本科生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做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贯彻以素质教学为导向的本科生培养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本科生的扩招,学校自身在师资与教学资源上的不足,以及大学生受到找工作与考研的影响在做毕业论文时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造成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1]。

一、农业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师资与设备不足影响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农业专业的毕业论文开始要求必须是学生本人通过做科研获得毕业论文所需的数据,因此,毕业论文要求每位毕业生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可以完成,同时相应的导师也需要付出较大精力与时间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在当前多数高校存在扩招的情况下,一些影响毕业论文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扩招导致师生比过低,有些老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比重大,对毕业生的指导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不足[2]。其次,由于一般本科院校本身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投入有限,导致当前许多老师没有足够的实验室空间,再加上部分仪器设备由于老化、损坏等原因而不能及时更新,每逢毕业季到来,经常会出现实验室扎堆,低值仪器不够用,高值仪器缺乏的问题,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3]。

2.毕业论文完成时间经常与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相互影响。许多院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常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考研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复试,没有心思认真做毕业论文,而没考研与考研落榜的学生多数心思放在找工作上,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4]。许多学生追求短平快,希望老师给个简单的题目,自己草草应付了事。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多是实验类的毕业论文,由于本科毕业生开始做实验时多为生手,经常由于一些实验细节没有注意或自身的粗心大意而没有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而在实验失败或没有取得较好实验结果的情况下欠缺足够的时间重做,缺乏严谨数据支撑的论文质量可见一斑。

3.缺乏科研素养培养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当今许多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动手能力较差,缺乏与人展开良好协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由于放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开展毕业论文,许多学生在不具备一定科研素养的前提下就开始实验与论文的撰写,因此,许多学生实验记录的乱七八糟,当要写论文时常常自己都搞糊涂了。在查找文献、数据分析、基本的Excel、word与文献插入软件使用均相对生疏的情况就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所以经常看到一些毕业论文中存在文字编排错乱、文献输入格式不规范、制图存在错误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1.提前选定学生,早点开展科学实验。提前选定一个合适人选,再由选定的学生在本班内选择同学进行组队,形成团队。这样选定的学生,容易培养较好的合作性,易形成一个相互帮助与学习的良好团队,有利于培养每个同学的科研素养。在选定好学生后,先指导学生学习仪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务必掌握常用的仪器,在熟悉基本的实验仪器后即带领学生开展实验,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开始,这样避开其考研与找工作较为忙碌的大四。让学生对实验仪器有较多的亲手操作机会,增加其熟练程度。同时由于形成团队,一些工作量大的实验由大家共同完成,既减少单个同学工作量,又提高了效率,并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实验开始早,一些失误与操作不当所造成的实验失败可以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补救或重做。

2.科研素养的培养与训练。鉴于多数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的科研素养普遍较低,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先让这些学生对照实验室内已制作好的简易仪器说明书进行自学,抽时间进行考核学生的正确使用仪器的能力,必要的亲身示范。拟定一个题目,让学生试着写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把实验细节都写得非常细致,如试剂的配法,步骤要写详细,这样使学生对实验步骤了然于胸,在开始实验时可以有章可循,有案可据。在进行实验记录时,要求学生把实验数据与细节记到指定的实验记录本上,简单明了,条理清楚,具有必要的注释,便于数据的录入、核对与分析。在数据分析阶段,先让学生熟悉相关文献尝试自我钻研,然后找时间对数据进行亲手示范,让学生逐渐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一些数据处理的软件如Excel、Origin、SPSS等采用亲手示范的方法教会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3.科研的兴趣激发与对学生的激励。一定的激励有助于提高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榜样激发大家对科研的兴趣,鼓励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全程跟踪并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均能克服困难最终取得理想结果,获得一定的成就与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现在部分学校对学生均要求学生要累积有一定数量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因此对从事相关实验的有重要贡献的学生均在发表文章中进行署名,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另外一方面有利学生考研及找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申请SRTP项目,凡申请到SRTP项目的学生每名同学均可以用于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加分,由于肩负开展实验并完成项目的责任,同时也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4.毕业论文撰写能力的提高。经常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些学生马虎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因此,对于教师来讲一定要强调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两年多数高校开始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在答辩前,杜绝一些学生靠抄袭混毕业的行为,对个别学生毕业论得太差的同学要求其进行二次答辩。通过宣讲学校的要求,使学生端正态度,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教师在毕业论文撰写时期要催促学生及时完成,及时跟进并指出学生毕业论文的不足,防止学生写作方向走偏。对于错别字及一些格式错误等也要引起足够重视,指出其存在的错误,督促并检查学生进行修改。

5.答辩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论文成稿后,马上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这是向大家汇报自己成果的关键时期,更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答辩的质量,要求学生提前做好毕业答辩PPT,对答辩要说的话可以写好答辩台词,反复练习,以控制好时间满足毕业论文答辩要求。要求学生对本人的毕业论到了然于胸,非常熟悉。为了避免学生在答辩环节出问题,可以组织学生提前进行预答辩,让老师与其他学生在下面挑错误。经常在预答辩时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减少在正式答辩时犯错的机率。

三、结语

本文基于本人在指导毕业论文中的实践与体会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做法,在这两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一些不足之处也一直在激励着笔者在此方面的探索。毕业论文是对每一个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效果与各方面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每位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只有在不断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才可以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唐琳,罗玉双,王文彬,等.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0):109-110.

[2]张利霞,常青山.对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17):180-182.

[3]李春艳,李诚,龚江,等.农业类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评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56-57.

[4]颜安,张文太,盛建东.新时期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7):249-251.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Graduation Thesis of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s

CHANG Qing-shan1,ZHANG Li- xia2,ZHAO Yan1,WANG Lei1,GUAN Jun- chao1,YU Yu- lei1,XUE Jun -peng2,XU Kai-feng2

篇10

农业院校的发展趋势是培养多学科复合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农业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重要的内容。目前农业院校以农科、工科为重心,学生大多在高中时以理科为基础,因此有必要增设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让学生跨学科选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开展系列人文素质活动提升学习氛围。例如,开展经典书籍的阅读是一个较好的途径,以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为例,人文与法学学院教师组织学生成立“鄱阳湖晨读小组”,以诵读法学经典著作和儒家经典为主,引领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风潮;学院组织形式各异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状元红”等,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人文学风。但是目前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范围和深度还有待扩大,人文学院教师顺应这种发展需求,开设了多种公选课程。本文以历史系开设的中国史学名著的赏析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入教课过程,如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热忱,并就此探讨一些教学心得。

我国史书汗牛充栋,内容涵盖广泛,交叉性很强,涉及古汉语、文献学、文字、音韵、训诂、天文、地理、宗教、民族、官制、典礼、民情风俗等方面的广博知识。教师要完成一个学期的讲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有所侧重,不宜庞杂。中国史学名著的教学以《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为原型,考虑到我校人文与法学学院学生的基础与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选择西周至秦朝这一段时间讲授,为增加趣味性,以人物为中心为线索,展开对历史事件的讲述,重点是带领学生进入纷乱复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风云时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主要的参考书目有:《尚书》、《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日知录》、《读通鉴论》、《廿二史札记》等,其中以《左传》、《史记》、《资治通鉴》为重要书目。在教学技巧上循循善诱,通过激发使学生有兴趣的知识点来带动主动学习。

一、以常识切入,解析姓氏,培养学生兴趣

本课程以全校公选课的方式开设,第一次课是学生能否坚持该课程的关键,为培养学生兴趣。笔者从学生名字入手,先熟悉每个学生的名字,跟他们解析姓氏的起源,并通过选讲某些姓氏里有代表性人物的家族发展史或者特别事迹,使学生对姓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如百字姓之首:“赵”,讲解从与秦始皇同祖的造父开始,简述春秋战国时赵衰、赵盾、赵括等人相关事迹。说明姓之别婚姻,氏之别贵贱的根源,以及同姓不同源等问题。通过丰富的人物故事,引发学生好奇心。课后,要求他们翻查自己家谱、族谱,了解自己姓氏的由来,配合课堂所学。并介绍一些古代取名与字的礼仪与规范,说明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讲解古人对名字的期望与理解,其中渗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如阴阳五行等,因之在现代社会兴盛取名字的新兴行业。学生普遍反映在第一次课后会询问和关注自己的家谱、族史,对姓氏的由源及本家族的发展史有探寻的兴趣。

二、精读选文,扩展阅读,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中国史学名著的赏析,虽然以人物传记为经,但是不能局限于故事的讲解,而是突出对原文的阅读和对字词文化内涵的理解。不追求数量,以少篇精读为主,选择《国语》、《战国策》、《左传》、《史记》等书的美文数篇,如《越王勾践灭吴》、《晋楚城濮之战》、《项羽本纪》等。为让学生熟悉著作的写作风格与特点,可精选多篇相关篇章予以补充。在阅读史籍的过程中,对同一事件的描述,要多书对照。如谈到“越王勾践灭吴”一段,除重点讲解《国语?越语》的“勾践灭吴”外,还将相关片断“申胥自杀”、“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勾践灭吴夫差自杀”等一并作为阅读材料,并结合《史记・伍子胥列传》相关内容,讲述伍员与范蠡两位人物的传奇故事,增加趣味性,使学生更全面地体会当时的历史人物。

纪述人物须与正史结合起来研读。离开史实而单纯地“综辑辞采,错比文华”是没有价值的,人物的生平以《史记》中的记载为纲,放入历史背景中讲解。如《秦始皇本纪》中论及“逐客”一事,在讲述中加入原因分析,并将李斯《谏逐客令》一文并读,更能让学生理解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也能让学生熟悉先秦文风,从李斯辞章考究、“丽而动”的奏折中管窥到在秦崛起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辅臣群体。又如李斯《上秦始皇书》、贾谊的《过秦论》等文章是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警戒当世,垂教后代,文章典雅藻丽,读之能产生心游目想的美感,可建议学生课后多阅读,对于一些短小的文章、奏议,则建议学生背诵,如《出师表》等的内容。

讲解以精讲为主,务求学习对一些基本书籍,更深入地了解,而不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谈。课时短少,所以对于课本所列诸多选文,选择有代表性讲解,其余可由学生自学,并写成读书笔记,与同学分享讨论。

三、以史为幕,比较阅读,串讲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选择美文欣赏之前,应铺垫历史背景知识,与中国古代史互为补充,使学生读文之前懂史,于史实无隔阂,理解当时的土风殊异,人事兴衰。在课程教学中串讲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也是本课程的一个要点,如历史背景、典故、作者生平与特点,使学生更直观地、鲜活地进入古代世界,理解古人行为意识,思考特定背景下的历史事件。

比较阅读是强调学生不能尽信书。因先秦时间久远,材料匮乏,对很多事件的描写学界都存有疑问,各书之间互相融合,以同一件事在不同书上的记载进行对比,如谈到《赵氏孤儿》背景中,春秋时赵氏“下宫之难”的起因时,笔者将左传所记载的“(鲁成公四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之故,以及《史记》所记“屠岸贾作难,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之故,两个不同的记载形于学生目前,让学生积极讨论,并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典籍,展开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

除重点史著外,建议学生对各种史评史考书也可作为参考读本,形成对中国历史事件有个整体特征的把握,如《廿二史札记》、《读通鉴论》、《日知录》、《容斋随笔》等,增加对中国传统史学基础的积累。

讲解中适当补充文化常识,如避讳、丧葬婚庆习俗、结盟会见礼仪等多种古代礼仪制度,如讲到“经”,对十三经的发展做总述;论及史,介绍正史的形成过程。启发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建议对《论语》、《道德经》等书进行适当的背诵。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影视作品,通过讨论加深感悟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用动画、影片来表现战争的场面,特别是对于战争路线的移动等,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如谈到秦末农民战争,讲解《项羽本纪》时,项羽的进攻与败退过程,充分运用视频,如百家讲坛中战争路线移动的视频,运用动画效果,使学生对战争地理位置的移动记忆深刻,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尤其对于战争场面,可通过影视作品的宏大规模,展现战事的安排与进程,并予以点评其夸大、失真及贴切描述之处。又如对“下宫之难”背景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大环境是公室与私室的权力之争,介绍学界对“下宫之难”几种不同的理解,请学生展开讨论。将《史记》所记《赵世家》、《韩世家》、《晋世家》的内容和《左传》中成公四年至八年间的相关记载跟学生进行介绍,再放映电影《赵氏孤儿》,观后讨论。由于学生是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观看影视作品,因而能将史料记载与电影编剧的改编进行对比,从史学的角度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影片《赵氏孤儿》展开纠错、发问、疑虑,如有学生提出影片未体现当时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即春秋战国“士”的背景,未体现出“士”之义,笔者据此补充“士”的由来与演变,并通过《史记》的记载丰富故事人物赵衰、赵盾、韩婴等人的形象,使学生更接近史实。课堂讨论是必备的一种方式,在设定的讨论范围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对事件、人物的理解,如学习《项羽本纪》时,提示学生可阅读《资治通鉴》中卷8至卷11的记载,参看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对项羽的评价篇章,以及观看《百家讲坛》中的一些视频,如王立群解读《史记》等内容,再来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败亡的原因,能使学生对该问题有多层次的理解。

人文素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并非能一蹴而就,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之深,非一两门课程可以展现的。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技巧和教学内容设置的设想是基于实践的总结,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的引导让越来越远离学生的经典能重回学生视野。读史使人明智,在今天网络世界造就的繁盛文化产业中,能让学生更理智、更成熟地看待目前历史的娱乐功能,形成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而真正达到明智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1

作者:杨丽华 刘树海 李英杰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大专学历2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3%;本科学历32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49%;硕士28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43%;博士3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5%。有出国经历的32人,占参与调查者的49%;参加过对外科技合作项目的19人,占参与调查者的29%;参加过出国培训的14人,占参与调查者的22%;参加过3个月以上脱岗培训的16人,占参与调查者的25%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者群体中,男女比例差异不明显,31~50岁人数占到调查者人数的78%,本科和硕士学历人员占到调查者人数的92%,说明中青年农业科技人员、本科和硕士学历人员是农业科技人员的主流。接近1/2的参与调查者有出国经历,接近1/3的参与调查者参加过对外科技合作项目,说明农业科技人员对外科技交流活动比较频繁,科技合作比较紧密。1/4的参与调查者接受过专门的外语培训(表1),说明农业科技人员接受专门培训的比例相对于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需求来说偏低。外语应用水平情况分析可应用外语与外方无障碍交流的7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11%;外语阅读能力好的37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57%;写作能力好的10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15%;外语听力好的6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9%;外语口语好的7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11%;只能通过翻译实现对外交流的22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34%(表2)。表明参与调查者中只有1/10左右的人员能够与外方无障碍交流,而只能通过翻译实现对外交流的人员占到了1/3,由此看来,开展农业科技人员的外语培训工作很有必要。1/2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外语阅读能力好,只有1/10左右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外语听说能力好,由此可以做出判断,农业科技人员外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提高外语的听说能力。

外语学习目的情况分析参与调查者选择学习外语的目的顺序及时了解本专业科研进展>开展项目合作研究>通过各类外语考试>出国深造或培训>只为个人兴趣(表3)。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及时了解本专业科研进展和开展项目合作研究的人数分别超过和达到了参与调查者总数的2/3和2/5,说明农业科技人员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和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同时,以通过各种外语考试和出国深造为目的的外语学习也占到一定比例,而只为个人兴趣的外语学习所占比例很小,说明农业科技人员外语学习的目标性比较明确。外语学习手段分析参与调查者采用过的外语学习手段顺序为外语考试或培训教科书>外文学术期刊或报刊>外文专业研究资料>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班>外语影音资料>互联网外语学习网站>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单位内部用外语交流的研讨会>参加英语角活动(表4)。接近2/3的参与调查者通过外语考试或培训教科书来学习外语,这与1/2以上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外语阅读能力好的调查结果是相符的;超过1/3的参与调查者通过外文学术期刊或报刊以及外文专业研究资料来学习外语,与其为开展好科研工作的学习目的紧密相关;有1/4左右的参与调查者采用了外语影音资料和互联网外语学习网站学习外语,有部分参与调查者参加了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学习,这说明其主动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较高;通过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和单位内部用外语交流的研讨会的方式学习外语的比例偏低,说明农业科技人员应用外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偏少;参加英语角活动的人员偏少,与缺少学习环境和条件有关。

外语学习方式趋向性情况分析参与调查者外语学习方式的倾向性顺序为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班>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单位内部用外语交流的研讨会>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培>外文专业研究资料>外文学术期刊或报刊>互联网外语学习网站>参加英语角活动(表5)。超过2/3的参与调查者希望参加单位组织的外语培训班,超过2/5的参与调查者希望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与以上2种培训方式属于稀缺培训资源相关;接近1/3参与调查者希望参加单位内部用外语交流的研讨会,说明单位组织和开展这类学术研讨的次数较少;接近1/3参与调查者希望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说明社会培训机构在外语培训市场有较大影响;选择通过外文专业研究资料、外文学术期刊或报刊学习外语的调查者,在农业科技人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外语培训对象的优化在调查中发现,年龄在20~50岁或参加对外科技合作项目或有出国经历的被调查者,均对外语学习和培训表现出较高兴趣,参与的积极性较高。由此推论,具有以上3种情况之一的农业科技人员,既有学好外语的迫切要求和应用环境,又有一定的外语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可以作为单位组织外语培训的重点人群。外语培训内容的优化参与调查者均接受过在校外语学习和培训,大部分通过了大学外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几乎全部参加和通过了外语职称考试,应该说在外语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方面具有一定的积累和基础。比较而言,在外语的听说能力和专业词汇方面有较大欠缺,这也正是科技人员在对外科技交往中的主要障碍因素[1]。因此,拓展专业词汇、提高听说能力,应该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外语培训的主要内容。外语培训方式的优化尽管参加出国外语培训和脱岗外语培训对提高外语应用能力效果显著,但毕竟只能是少数人参加,单位营造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利用好现有培训资源和条件,组织和做好日常外语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多数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2]。可以多组织外语交流学术研讨会,多订阅外文期刊和研究资料,利用好网络与学习资源,达到既能提高外语水平,又能多了解科技信息,学以致用的学习和培训目的[3]。参与调查者的代表性本研究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65份,尽管在调查中力求使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但参与调查者的人数毕竟在农业科技人员群体属于小样本,不可能全面反映农业科技人员整体的情况。但是,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被调查单位更倾向于将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和外语学习意向的人员推荐为参与调查对象。因此,参与调查者在关心外语学习和培训的农业科技人员群体中有较好的代表性,这一群体恰恰是本项研究的重点对象。培训策略优化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的是人数占优策略研究方法,因此重点分析了在调查样本中人数上占优的群体的相关情况,未对参与调查者的少数情况,提出相对应的学习和培训建议。同时,本研究未对不同学习经历、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手段的参与调查者与其外语学习能力的相关性作进一步分析,因此也未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也正是本研究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需要继续深化和拓展的内容。

篇12

近年来,多种办公软件的出现为《农业科技论文写作》传统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大量作图、分析、文本软件的出现使数据的分析工作变得相对简单,论文的呈现及写作更加方便,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具体地将科技写作中图表制作和文字描述的过程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实际写作能力,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形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效率较低

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差,课堂讲授不够生动,学生缺乏兴趣;虽然现在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仍是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师是主讲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理论性强、结构固定,而图表的样式却各不相同,描述方式也各不相同,整个课程侧重于实践训练。因此,纯理论的讲述,学生很难全面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写作实践与理论课结合不够紧密

首先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写作机会较少,且本身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不丰富;其次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课程结合不紧密,往往在毕业论文写作前的两到三个学期已经完成这门课程理论学习,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最终使得课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三)理论教学与写作训练缺乏紧密联系

目前关于学生对《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对农业科技的写作训练,单纯进行理论学习,很难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练成更多地依赖于写作训练。因此,通过课堂的实际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显得非常重要。

二、结合Office软件及写作训练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运用Office软件在多媒体课堂进行辅助教学

由于科技论文固定的结构和抽象的写作方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很难完成培养目标所需的教学任务。往往在堂课上,一开始需要先介绍论文各部分的结构和内容,这部分耗时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使得接下来精心安排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老师感觉非常疲惫,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教学任务和目的难以完成。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简单讲授写作的理论知识和论文的基本框架,在学生掌握了论文结构的基础上,再利用Office工具中不同软件来现场演示图表制作、文字描述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图表制作的过程和要求,以及文字描述图表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重点进行逻辑框架的讲解,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写作训练的有机融合,改单纯的理论课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数学生对Office软件界面都比较熟悉,且Office中的软件具有较多的数据分析和绘制图表的功能。因此在理论课结束以后,要求学生独自运用Office硗瓿煽魏笞饕担经使用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的授课效果。

(二)Office软件在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和语言描述等内容。为更好更深入地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有必要将理论课程与课堂写作训练相互结合。然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以及烦琐的细节使得学生在平时理论课学习中很难真正理解。在课堂上通过运用Office软件进行现场演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Excel软件可以使学生掌握图表制作和数据分析的细节,而Word软件可以更好地呈现出文字描述的过程,以及论文的框架构成及整体逻辑。所以,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充分运用Office软件的功能,可以更加醒目地教授论文写作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写作细节的认识。实践证明,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理论教学与Office软件在课堂上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可显著提高本科生制作图表分析数据、文字描述的能力。

(三)扩展视野,提高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是农业类本科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因此,写作训练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堂所学的东西,应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扩宽学生的视野。以往在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多半数据和图表来自课堂上的示例和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些练习内容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际上在真正面对科研数据的时候,从实验设计、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分析到最终的结果、结论的描述,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数据的理解不够透彻、结果和结论的区别等。因此,可以在学生掌握好课堂写作内容后,加大课后的阅读量,抓住前沿知识,最终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实验结果,利用Office软件自己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图表,运用Word进行具体的文字描述,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

三、结语

将Office软件及课堂写作训练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后,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Office软件来完成论文的写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在继续加强Office软件及课堂写作训练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将更多的软件也引入农业科技写作教学实践中,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和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兴,李素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

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江明生,黎彤.生物统计学课程采用

多媒体与启发式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11,(2):62-66.

篇13

2.根据顾客说好的要求,按照收费标准,谈好价格。

3.客户付50%的定金

4.我方安排写作

5.交50%的论文给客户审核,客户审核没问题,将余下的50%付清

6.交付全部论文

7.后期的修改,在说好的要求内都是包过的,直到毕业论文通过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