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且结合农业的有形资源(如:当地的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农业经营活动及农林渔牧产品等)及其所隐含的观光游憩,教育等无形资源所形成的一种农业经营、游憩服务并重的新兴产业。一方面,它继续维持农业产销活动,从事农业经营;另一方面,它提供游客休闲游憩的机会,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结合了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特性,发挥农业与农村所具有的教育,经济,社会,游憩,文化等多项功能,提供公民休闲游憩的机会,并可增进国民对于农业及农村田园生活体验的农业经营新型态。
1.2休闲农业的行业归属
休闲农业从行业上来说应归类于农林牧副渔行业,但是其在发展上又紧紧依附于旅游业,甚至其生死存亡都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所以应理清关系,加强引导,需要各部门的协作。才能推进现代休闲农业业的更好发展,在经营管理上向旅游行业靠拢。
1.3现有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福州市目前拥有的大中小各规模休闲农业“农家乐”农庄约66家之多,正在规划中的外商投资休闲农业园也渐渐增多。
以莒溪和兔耳山休闲农业园为例,“莒溪农家乐一日游”内容为乘小舢板泛游大樟溪,登龙山,观赏鸟鸣谷、白观音,领略莒溪八景,还有采木瓜、挖地瓜等活动,午餐后在莒溪竹林漫步,还可钓鱼、捕鱼等,返回时举行泛舟比赛。而“兔耳山自酿酒农家游”安排游客到闽侯兔耳山农业大观园,用山上优质的泉水亲酿美酒,还有篝火晚会、自助烧烤等。另外,连江温泉乡村游的休闲农家形成了“农家乐”玩、吃、买的一条龙服务,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因注入了现代的管理模式,以温泉为特色,山海风光为着眼点,发展了现代果园,形成融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沐浴为一体的温泉生态休闲农庄。
2.休闲农业的作用
2.1休闲农业的生态功能
“吃一顿农家菜,爬爬山,摘摘果,钓钓鱼,淳朴的农家生活让游者体验回归自然、放飞心情的感受”,来体验农家休闲生活。以其返璞归真的内容、新颖有趣的形式、其原生态无污染的农耕产品和农业文明体验,是现代城市人无比向往的地方。
2.2休闲农业的经济作用
休闲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且增加农民所得,将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提升为服务走向的第三产业,繁荣农村社会。农业结构的变迁使农村人力的外流,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采取节省劳力或所谓“精致农业”的型态,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是一种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农民增收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2.3休闲农业的社会效益
首先,休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休闲农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再次,休闲农业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休闲农业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3.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1起步晚,依附于某风景园
福州市的休闲农业尚缺乏单项运作,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极大地影响了旅游的可进入性和开发程度。福州市近年开发出的休闲农业项目中,只重规模,不求质量,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依托某些风景区,在旅游市场上很少有单独的农业休闲游的品牌号召,这导致福州市休闲农业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应该说,在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不因地制宜,盲目附盘景区和人文资源带,带来的结果不是资源破坏,就是资源闲置,缺乏规划和低规划水平的开发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最终将使本地的休闲农业旅游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3.2缺特色,应强化各自特征
目前,福州市各个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并不鲜明,经营项目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活动内容相似,创新不足。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局限在很小的领域,如赏花、摘果等。由于创意匮乏和特色不鲜明,现已造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举步维艰。
3.3农业园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们一家一户的利益。而当前福州市的一些乡村以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但接待设施落后,有景无门,路小且路况差,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使得基础设施缺失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和降低了休闲农业项目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
3.4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多为私营,从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目的出发,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劳动力或亲友,造成经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休闲业从业技能,导致服务人员不能提供给游客高质量的服务享受,甚至于造成冲突,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破坏园区的旅游形象,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如何根据福州郊区农业旅游资源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理念创新,准确定位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有序发展及合理布局、观光农业与高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相结合,构建观光休闲农业技术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5没有很好发挥农业园的特色效能
目前还有很多的项目存在脱离农业经营的问题。这些项目在开发之初就将区域内的农户全部迁出,仅以零工形式雇佣其从事耕作,人员、时间均不固定;农场农产品的生产也不以经营为目的,而是大多仅供游客观赏、品尝。这类项目虽然也认为农业经济和农村景观是吸引游客的法宝,但在开发中却流于形式,其农舍、农田由于“农民”的消失而成为物化的空壳,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3.6小而散,缺效益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的旅游经营模式,即主要以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虽然“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原生经济形态,对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因而在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因此,其在短期内只能提供相对粗放的、低水平的初级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福州市的休闲农业经营者在项目开发与经营中一味片面强调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人文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系统开发,在资源的开发整合上存在着丰富的资源与有限的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的经营困境。
4.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4.1提高认识,政策扶持
休闲观光农业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方面。但政府一定的资助也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涉及千家万户农民事业的项目。如农家乐的投资主体是农家,但村镇区市在公共卫生、交通道路等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资助,信贷方面给予贴息优惠,此外政府在组织培训等方面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例如日本休闲农业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农园建立之初,当地政府为其提供适宜的硬件配套设施,同时还提供配套的优惠政策。而项目经营者则偏重于企业财团进行直接策划、经营,这样既减少政府负担,经营者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得力于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上予以辅导,在发展方向上加以规范,并由农民协会进行组组织协调,从而有力的推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比之西方发达国家对休闲农业在软硬件上的支持,我国虽然对休闲农业重视有加,但迄今为止尚未出台任何形式的法律规定,无法走上规范、有计划的发展道路。我认为应该呼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和约束休闲农业的有序化、制度化经营。因为只有完善的保障体系和措施,才能保证效率和公平的实现。因此,福州市相关部门也应当在职权范围内尽快制定有关的资金、项目扶持政策,予以政策倾斜,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尽量少用行政性强迫命令,而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必然涉及相关政策的改革、配套和制定。政府应为观光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在立项、用地、建设、信贷、能源、供水方面经予优惠政策。
4.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然而现在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两种趋势:一是把它视作都市休闲生活的再延伸,二是向纯粹的观光业靠拢,都忽视了休闲农业本来就有的多功能的特性。实际上,休闲农业自身的最大特色,便是它的综合性——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的统一。因此,对于农业休闲园址的选择因做到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观光农业的开发要在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
4.3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目前,大多数县级都没有制定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布局不尽合理。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来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实施着各自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这样又往往形成了多头管理,几个部门都各自做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的明显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4.4打造品牌,永续发展
充分利用福州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将农业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连结,更具活力,做出品牌,提升品质。在景观布置上,要精心策划,从农渔业生产出发,放置农耕狩猎、渔捞器具和农事操作、农村生活的雕塑或实物,点缀和反映农村情景,了解乡土文史,美而不俗。结合了这些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将更加的富有特色。
发展休闲农业,要在保持传统农业精华,反映传统农业历史的基础上,寻求技术上的支撑,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农村古老的文化、古老的生产方式,让现代人了解过去的农耕历史,勤劳勇敢人民的智慧,体会古老的文明奥秘;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性植物品种等[10]。农业科研单位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让自身的科技转化增值的同时带动休闪农业的良性发展;通过现代高科技来展示农业的前景、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游客能体会知识的力量,体会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从而激发自己奋发向上。
5.研究结论
5.1总结当前的农业休闲市场形势和发展的任务
篇2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铜梁县土桥镇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的产品不同于传统的农产品,它是一项结合土地、文化、旅游与服务的产品,其他产品无法替代。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就能够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最终提高农民收入。
(三)当地区位、产业、政策优势协同并进的重要体现
铜梁县土桥镇生态湿地荷花园位于铜梁县土桥镇“万亩莲藕基地”内,距离县城10km,距离主城60km,主城驱车1h即可到达;2015年,重庆外环高速公路(三环)将建成通车,届时游客可以直接经由三环高速路直抵荷花园。荷花园以土桥镇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南城街道、太平镇、侣俸镇以及大足的国梁镇、雍溪镇等地,形成大规模荷花莲藕产业基地。铜梁县委、县政府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按照“一城三区五朵花”的布局,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荷花园作为“五朵花”之一,被政府列为重点发展对象。
二、铜梁县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规划设计不周,基础设施滞后
1.停车场位置选择不合理。
目前,荷花园仅在距离接待中心1000m外建有一处临时停车场,且停车场位置隐蔽,周边没有引导标识,游客很难发现。由于找不到停车场,很多驾车前来观赏荷花的游客只能将车辆停靠在荷花园路边,而该条道路设计仅为两车道,游客车辆占用道路停放后严重影响附近交通秩序。
2.园内步道均未设置栏杆、警戒线,易引发人身安全事故。
旅游景区的安全问题应该被管理者当做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多次的观察,发现万亩荷花园内水塘遍布,人行步道蜿蜒其间,却均未设置防护栏杆或拉隔离带,虽不是深水塘,但对于很多前来玩耍的儿童来说,稍不留神便有可能跌入水塘酿成安全事故。
3.园内卫生设施缺乏,游客产生的垃圾易污染园内环境。
优美的环境是一个成熟精品景区的标志之一,作为铜梁县重点打造的旅游精品景区,荷花园内目前没有设置任何垃圾回收装置,纵览全园竟无一处垃圾箱或垃圾房,游客将果皮纸屑等垃圾随意置于园内;同时,除临时接待中心内有一简易公共厕所外,再无其他公共厕所,游客很难找到该处,给园区内环境卫生问题埋下了隐患。
4.餐饮、休息场所配套滞后。
目前荷花园内可供游客休息的区域仅有几座凉亭,在高峰时段很难满足绝大部分游客的休息需求,游客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必然影响其心情及对整个园区的印象;同时,园区内也缺少必要的餐饮区域,游客只能在附近村庄的小卖部简单就餐。
5.观赏荷花品种相对单一。
荷花园虽号称园内有观赏性荷花百余种之多,但是根据实地考察发现,园内实际种植的荷花种类仅有一二十种,难以满足高峰时段游客的观赏需求。
6.引导标识缺失。
荷花园三面环山,进入荷花园要翻越数公里的山路,但是沿途并没有设置醒目的引导牌供游客辨识方向,没有到过荷花园的游客可能会因为迷路耽误游览时间。
(二)有效监管不够,施工进展缓慢
荷花园从开工建设至今已经两年多时间,但主体景区部分和接待中心仍在建设之中,建设施工进度明显偏慢,而且存在建了又拆的重复建设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短时间内还很难形成有效的接待能力。由于园区开发者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就匆忙上马,建设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导致粗制滥造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接待中心先建后拆再建,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耽误工期,影响施工进度,还有多处已建桥梁受河水冲击后出现垮塌。村一级领导和合作社成员未能充分发挥参与监督的职责,施工过程基本是建一步看一步,没有形成责任问责机制,对于部分工程何时开工建设,何时完工验收没有专人负责,这也是导致工程进度缓慢的直接原因。
(三)日常维护不力,有利资源被闲置
政府花大力气打造荷花园景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来刺激当地相关产业协同的发展,进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但是,目前荷花园景区通过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几乎为零,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却无法形成有效的产出。整个荷花园每天至少需要数十名工人进行除草、荷花栽种、荷花移植等日常维护工作。园内目前栽种的荷花品种主要仍是观赏性荷花,调查期间发现由于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池内荷花大面积枯萎死亡,这些荷花还没有发挥作用便已失去观赏价值。作为当地未来经济的重要支柱项目,荷花园目前仍处于完全开放状态,任由游客观赏,完全免费。游客是休闲农业收入来源的可靠保证,放弃对游客的限制,无异于赔本赚吆喝,得不偿失。造成以上问题的关键还是经营者没有组织更多人力,实施有效的营销管理。这使大量原本应该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既加大了前期投入也浪费了时间。
三、铜梁县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一)全面规划,完善基础设施
1.合理建设停车场。
荷花园内目前有一处小学旧址,该学校已经被建设方购入并设置为临时接待中心和办公地点,旧址楼前有一片1000多平米的空地,建议将空地进行改造,去除杂草,重新划线,设置为临时停车场,保守估计该片空地至少能够容纳20~30辆车的日常停车需求,基本能满足非高峰时期游客停车难的问题。
同时,在空地入口和入园沿途设置停车场指示牌,引导游客车辆进入停车场,避免车辆停放在路边阻碍园区交通。
2.园内主干步道加装栏杆或设置警戒线。
目前园内游客观赏荷花地点主要集中于园区入口的一公里区域内,且经常有儿童穿梭其间,在游客集中区域加装护栏,在非集中区域设置警戒线能够对游客的人身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3.增设卫生设施。
在步道两侧每隔100m设置一个垃圾分类回收装置或简易垃圾桶,在园区固定位置设置大型垃圾房,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同时聘请专职保洁人员维护园区内环境卫生。将现有学校旧址内厕所进行改造,并在园区入口及公厕附近安装指示牌,引导游客,改善游客用厕条件。
4.加紧建设游客接待中心。
还要对现有临时接待中心(即小学旧址)进行整修改造,在满足游客休息、餐饮需求的同时为园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5.增加不同种类荷花的种植。
增加层次感,避免游客审美疲劳。
6.在入口及沿途设置路标、指示牌。
引导游客及车辆,节约游客时间,增加游客数量。
(二)强化监管,加快施工进度
1.合理的施工进度。
制订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进度计划,避免人工、材料、设备的闲置浪费,灵活运用资金,统筹安排工程中的各项工作。园区内各类工程开工前,项目管理者要吸取其他地区荷花园区建设的经验教训,防止因为盲目赶工,导致施工质量问题和施工安全问题的出现,以及引起施工成本的增加。
2.科学的施工方法。
施工方案是保证工程进度能否实施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案不当,可能引起返工、工人操作不方便,工效降低。所以,在每项工作开工前项目管理者要编制合理、可行、方便的施工方案,并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在每道工序开工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安全要求讨论,提前考虑施工中的难点、关键点、注意点,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少走弯路,少出现返工现象。
3.有效的施工管理。
为实现项目的进度目标,应成立进度计划管理部门,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管理。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者首先抓安全管理,没有安全,进度根本无法保证。所以项目管理者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好安全关,成立安全责任小组,由项目负责人带队,项目安全员主要负责实施。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保证至少有一个安全员全程跟踪监督,通过项目管理者的有效安全管理达到零伤亡、零事故。
(三)组织村民,参与营销管理
首先,通过加紧建设接待中心,将园区内荷花观赏、休闲娱乐、餐饮等连为一体,在解决游客基本需求的同时,改善园区盈利模式,扭亏为盈;接待中心内的服务人员可以就近招聘附近村民进行培训,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其次,组织力量,加大宣传力度。作为目前政府主推的王牌休闲农业项目,荷花园每日的游客数量仍然屈指可数。广告宣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组织力量在城区主要街道和媒体投放广告,进一步借助新媒体扩大品牌效应。最后,发动周边村民,招聘村民到荷花园工作,解决村民的二次就业问题,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消除其原有的抵触情绪,化被动为主动。荷花园的建设需要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聚天时、地利、人和,尽早完成荷花园整体建设,为游客提供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四)加强管理,发挥政府功能
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健康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与管理。作为铜梁县土桥镇政府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经营能力。
荷花园休闲农业虽然具有三级产业的服务性质,但大体上并没有离开荷花莲藕产销活动的范畴。妥善应用莲藕资源,是荷花园经营的基本生存条件,所以荷花园休闲农业仍应以莲藕经营为主题,将荷花经营融入其中。
2.利用自然资源优化生态环境。
荷花园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与生态资源,但不应与环境保护相冲突,更不能因为要发展休闲农业而肆意破坏自然资源。由于中西部地区承担了国内大多数造林和水土保持的任务,所以当地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经过妥善的规划设计与经营管理,保障人类活动与环境维护的动态平衡,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与生态体系均衡发展。
3.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增产增收。
荷花园休闲农业经营需要考虑游客的需求,符合消费者取向,采取市场化的运作,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收益,而不能仅仅为了增加旅游收益而损及农民长远利益。
4.确立发展重点。
荷花园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制订保护农业生产用地、避免耕地流失的严格规定,防止由此而造成农业生产的减少;同时要正确处理发展休闲农业与搞好荷花莲藕生产的关系,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合理安排休闲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5.树立科学经营理念,加强内部管理。
在荷花园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农业为基础,以企业经营为手段,向休闲观光者提供服务业的产品。为此,荷花园经营者应该对园区实行企业化科学管理,同时针对市场需求确立营销策略,建立永续经营的理念,精心培育休闲农业长久品牌;注意强调资源特色,利用莲藕产品的多样性满足人们丰收的喜悦;在经营内容上,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地方特色,形成多样化、精致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篇3
1.2独特土特产
一是彭阳杏脯、桃脯、果肉等,源于大自然的山果,绿色环保;二是朝那鸡,自然式放养,以草虫为食,不饲喂任何饲料、不添加任何激素。三是黄酒,传统工艺,纯粮酿造,保健养身。
2目前存在的劣势
2.1基础设施不全
1)道路不畅。随着茹河瀑布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的人也就越来越多。目前,仅有省道203一条公路通往城阳乡杨坪村,且道路仅有两个车道,狭窄不平。同时,进入茹河瀑布只有穿过韩寨居民点中央的一条宽4m的硬化路,车辆拥挤。
2)没有停车场。在茹河第2道瀑布上端有一个小型停车场,现在也被经营摊位占据一半。致使车辆在道路两旁停放,给本已拥挤不堪的通道雪上加霜,安全隐患极大,影响休闲心情。
2.2休闲设施不全
1)吃住没有场所,都是路边地摊,环境卫生差。
2)亲身体验设施不全。目前,城阳乡杨坪村果树以山桃、野杏为主,且全部为自然栽种,水果、蔬菜也为露天种植,影响时效,没有发展设施农业。
3)没能提供休闲场所。人们从城市走出,贴近大自然,就为放松心情,但杨坪村没有提供休闲场所,如院落、帐蓬的固定场所。有些人露天路旁烧烤,污染环境,带来隐患。
2.3管理理念跟不上
大部分休闲农业仍以农户单个开放为主,各自为营,为拉客相互排挤,甚至出现宰客、欺客、哄客现象。
2.4污染严重
人们每到一处都制造垃圾,进入茹河瀑布区域,随处可见垃圾成堆,水面漂流。故而,一定要提高思想意识,保护自然环境。
2.5范围狭小
彭阳县大部分旅游休闲地都比较分散,范围狭小,杨坪村茹河瀑布一样。仅有2道瀑布,游玩时间短。美好的自然风景没有配套的吃、玩、娱乐、休闲就达不到休闲目的,也就不能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发展措施
3.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彭阳县所有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地方,基础设施是关键,杨坪村茹河瀑布也不例外。
1)加强道路建设,路通万事通。如今我国小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自驾游成为目前最时尚的旅游方式,道路不好,阻止大批游客到来。同时,休闲农业的道路也要加强,杨坪村应再修1条进入茹河瀑布的道路,形成出入环形结构,互不影响。
2)加大停车场建设,。杨坪村可征用一部分育苗土地,建设一个大型停车场,容纳更多车辆,应对小长假旅游高峰。
3)茹河瀑布内的设施要加强,小道、休息座位、凉亭等设施,既可美化环境,又能提供人们休闲。
3.2健全休闲设施
建设设施农业大棚,引进栽种热带水果等,让游客任何时间来到此地,都能亲自采摘果实,动手做出喜欢的食品。达到劳动、休闲、养身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效果。
3.3转变观念
打破农户自发式的经营观念。统一规划,打造彭阳民风淳朴旅游品牌。统一规划,要有吃、喝、娱乐的不同区域,必要时引进企业+农户模式,让企业投资,加大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彭阳特色小吃优势,促进休闲农业向管理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提升知名度。
3.4加强污染治理
建立垃圾存放设施;建立志愿服务队,加大垃圾的清理;加大宣传,形成人人爱护环境的意识。
篇4
2海南城镇化及其休闲农业为主产业支撑建议
城镇化建设要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要与就业统筹考量,要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海南要走非制造业为主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贯彻利用生态优势,不污染环境,产业构建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思路。推进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民流入城镇居住,农民变居民身份。首先要转移人口在镇区有工干,住得下来,有经济收入并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留在农村人口,重组优化生产要素,实行集约化经营,使农业生产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已有农家乐休闲农业单位150万家,农业休闲园区1.8万家,年接待游客人次约4亿人次。海南休闲农业发展也方兴未艾,成立了“海南休闲发展局”,统一管理休闲农业发展事宜。截止2011年10月,颁布的海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单位共33家,近年来又有新的发展。经农业部审定,海南有5家休闲农业单位入选5星级。海南休闲农业规模逐年壮大,产业类型日趋丰富,品牌影响不断扩大,产业效应初步显现。根据海南省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全省总体上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考虑。做大做强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重点城市建设,强化各个县城幅射作用;加快风情小镇建设步伐,打造重点特色村庄。
篇5
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沙就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现如今以及到了产业化发展阶段。长沙市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五个市辖区以及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长沙市依靠山水资源,很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扩大了第三产业的队伍,也稳定了许多第一产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以上表明,发展休闲农业,更加充分地开发了长沙的农村旅游资源,拓宽了经济发展道路。利用农村资源,给人们提供休闲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长沙是作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休闲农业较其他的地区更加繁荣。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长沙市居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休闲农行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与解决方案
3.1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
长沙市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但由于过于迅速的发展,使得长沙市休闲农业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已开始限制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成本低、收益快的项目。认为经营休闲农业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在开发的时候通常都是投入很少的资金,从而导致休闲农业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就是在很多农庄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甚至有很多农庄装修的奢侈豪华,违背了休闲农业朴素的本质。另外,从业人员的水平较低,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没有采用良好经营管理方式理念,不能管理好休闲农庄,对继续发展休闲农业也就没有推动作用。
3.2长沙市休闲农业整改缺陷的方案
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的理念做出改变,使其正确认识休闲农业,遵循休闲农业发展本质,能够凸显出休闲农业本身特点;其次,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人员素质教育,开发一个专门教授休闲农业经营教育部门,训练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为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引进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为完善地区的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模式,使长沙市的休闲农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篇6
一、前言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各地政府对休闲农业重视的程度也越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近几年来,在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发展的资源及市场潜力;推动农民就业增收,促使城乡差距缩小;引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其经济的快速高效增长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些已经成为涉农问题研究的重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休闲农业的系统研究,找出一个突破传统农业,使当下现有的农业设施和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条农村发展新道路,并能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对于休闲农业的认识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产业经营,对这一产业形式和领域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纵观国内外近十几年对休闲农业的研究,目前国外有关休闲农业的专著非常少,国内多数关于休闲农业的论文,还只是停留在对各地区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后基本经验的简单化总结这一层面上,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对休闲农业进行论述的论文很少。
三、休闲农业的特点
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政府加强引导,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提高对这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进行系统性的认识,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目的,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新型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并能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新引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推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门朝阳产业。
2、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休闲旅游环境
休闲旅游作为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也要注重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相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的相互衔接,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合理保护,确保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晚、建设水平低、单体规模小且无序发展的现象,政府要以休闲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和产业状况等方面的发展基础,合理规划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区域、开发功能和开发时序,优化发展布局,突出经营主体和特色,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符合客源市场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的农业旅游项目,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休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进而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在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优先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环境。
3、突出特色,探索创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发挥地方特色,是地方休闲农业发展具有生命力的关键点。所谓的特色是树立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吸引潜在消费者、避免休闲农业同质化的重要渠道。正如成都“五朵金花”发展整个过程,紧密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人文底蕴,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自身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做成“一步是景、步步是景”的休闲旅游产品。
4、加大投入,建立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完善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可以为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总体上来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工对全县旅游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景区仍处于开发程度低,服务接待设施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景区发展。
5、注重旅游宣传,塑造地方休闲农业品牌
品牌是无形的,它代表产品的一种视觉形象和文化形象,也是休闲农业景区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之一,即通过举办花博会、首届乡村旅游节等形式,方便游客了解休闲景区的位置和活动项目,形成自有的品牌。坚持品牌宣传战略,通过多渠道、多种媒体、多种宣传方式推广,树立旅游品牌。
6、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各地区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这些资源均可开发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如对农村古代建筑遗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对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的利用。此外还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等。
五、结束语
休闲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
篇7
1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观光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结合的产物,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既符合当前我国新农业发展要求,也符合旅游日益大众化、休闲化的趋势。在我国,观光农业最早开始于台湾地区,目前较为发达的地域为南方地区,特别是城市周边地区,观光农业主要表现形式为以果园、菜园和茶园为主的生态循环产业园,这些产业园区通过多种营销渠道,利用自身农业资源优势,成功的将都市白领渴望自然的欲望变为现实需求,通过自采、自摘以及文化普及等多种形式,成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 山地观光农业景观资源特征
山地观光农业是观光农业的一种,它区别于传统的平原型观光农业。平原型观光农业由于地势平坦,水文和气候适宜,因此可以实现大规模种植,比如各地兴建的普罗旺斯园,植物园以及各类以瓜果蔬菜为主体的博览会,这些农业通过观光旅游实现了农业收入增值。但是,山地观光农业则不同,这里山地地势水文情况复杂,工程成本比较高,如果没有事前合理规划和预案,很容易造成亏损和倒闭,加上一般山地观光农业经济距离比较远,距离费用较大,因此旅游目的地需求受到限制。但是,如果做好以下4点工作,山地观光农业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2.1 地形和植被因素
我国山地面积广阔,但是山地观光农业的景观建设重点是在平原和山脉的结合部,这里地势虽然复杂,但是空间感强,同时,结合部由于受到地形雨作用,植被覆盖率高,土壤较为肥沃,适合一些山地农作物规模化种植,而且由于山地层次感强,周围绿树植被覆盖高,因此可以形成非常良好的绿树空间和欣赏体验,这也正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部分地区受到地区特质影响,土壤的酸碱度不同,因此,这些地区要因地制宜,种植本地特有物种,比如南方丘陵地区酸性土壤中种植茶树并吸引都市白领采摘就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式。
2.2 水文条件因素
山地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是平原与山脉的结合部,地势由高到低,跨度较大,加上山地地区多地形雨,一旦出现大量降水,很容易由于雨量过量集中,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山体不稳,山体滑坡现象。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是农业的最大威胁,严重的还会使农业颗粒无收。但是,山地的这种水文条件也会形成山环水绕,青烟袅袅的古朴韵味,因此,山地观光农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山地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要选好农业发展地址,尽量选择山脊的延伸部位;如果处于山谷中,就要充分发挥周围山脉走势和地形沟壑,通过合理的设计达到水的自然流动,达到自然美的目的。
2.3 生态条件因素
山地观光农业要特别注意生态条件因素。
2.3.1 生态条件因素是山地观光农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山地观光农业,虽然表面来看是通过农业发展带动观光旅游,与生态毫无关系,但是观光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旅游,旅游者注重的体验不单单包括通过自己劳作获得果实的喜悦,还应该有欣赏周围生态美的旅游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山地观光。
2.3.2 山地观光农业一般处于山脉与平原的结合部
这里生态脆弱,极易遭到破坏。生态是一个系统,包括:水文、地形等多种因素,一旦某个因素发生改变,就势必影响其他因素。
因此,山地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环境,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4 旅游目的地因素旅游目的地因素
直接制约着山地观光农业的发展
2.4.1 旅游目的地距离远近决定着其影响力
山地观光农业一般的影响力要受到旅游目的地距离远近影响。理论上说,现代都市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都市人都渴望大自然,向往大自然,但是,一个地区的山地观光农业发展必然受到距离的远近制约。远距离的旅游目的地虽然有需要但是距离经济成本较高,因此实现旅游欲望转为旅游需求比较困难。
2.4.2 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大小制约着山地观光农业的规模
山地观光农业位置比较偏僻,距离大城市较远,因此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较小,这就严重制约了观光农业发展的规模。
3 山地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3.1 改造型山地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改造型山地观光农业发展模式是指在原有山地观光农业发展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和再规划来实现观光农业的现代化升级。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山地观光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常见的有的有桑—田—鱼模式、茶—梯田模式。这些模式单一注重了发挥本地优势,注重物种之间的联系,在初期获得了不错的生态和环境效益。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游客数量的提高,这种农业模式面临着环境承载力过大而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以及当地生产生活秩序被破坏的而引起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统筹综合山地观光农业发展因素,通过改造实现山地观光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升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3.2 新建型山地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新建型山地观光农业发展模式适合一些未发展山地观光农业的地区,特别适合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山地地区,这些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只要适当规划就可以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目的。而且,山地观光农业发展还具有污染程度比较小,可持续性好等特点,因此未来的山地观光农业发展要特别注意探索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山地观光农业发展的模式。
3 结语
未来山地观光农业发展模式重点为山地经济落后地区如何通过山地观光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旧有农业园如何处理人与生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周复合,陈红安.城郊观光农业型园林发展中的问题及策略.土木建筑学术文库[C].2011.
篇8
1 休闲农业概述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旅游休闲已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农业新模式[1],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新产业[2]。发展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就业[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同时,可以开发农业资源,修复农业环境,还可以促进城乡信息、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以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生态园的规划为例,对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既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探索,也有规划设计的实践。
2 宝鸡市新育休闲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现状
2.1 新育生态园概况 新育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隶属宝鸡新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立,计划共投资2 8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67hm2,目前是省级生态园区,有新打机井2眼,1台变压器。生态园主要提供园林绿化,农业种植,家畜禽、淡水鱼养殖,农产品销售,垂钓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现在,园区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将生态园的种养殖基地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并聘请山东寿光资深技术员全程全面指导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园区品位。
目前,园区已完成投资1 500万元,正在建设家禽饲养基地,日光温室、垂钓、种植、养殖已出具规模。游人可自行采摘、喂养、垂钓、健身和娱乐等,是集有机食品和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以观赏农村风光、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家生活、进行农业教育、品尝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将自然景观与农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休闲度假需求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是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拓展农业功能的有效平台。新育庄园向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的机会,游客通过交流沟通、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业生产等亲身感受融入到农村中去[4]。
2.2 生态园的发展目标和宗旨 生态园区建设追求生态、绿色、环保,以无公害有机蔬菜、绿色生态果园、生态循环养殖为目标,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建设生态观光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兴农、富农、健民、强民”为宗旨,依托北坡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和运粮寺的人气优势,努力建设集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围绕“陈仓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后花园”的定位,拟建设提供设施种养殖、农家山庄、垂钓休闲、自由采摘、QQ农场体验、苗林观光等服务项目。
2.3 休闲产业规划布局
2.3.1 农业种植区 建有QQ体验农场,提供100多块免费地块,并为游客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农耕工具。
2.3.2 生态养殖区 建设猪舍7座,羊舍1座,占地6.7hm2存栏生猪1 100头,为关中黑猪,主要喂草料和玉米,55kg左右出栏。羊180只,有山羊和绵羊等。
2.3.3 绿色采摘园 在生态园北部建成高标准蔬菜日光温室26座,采用一面坡冬暖式下挖式温室大棚,后墙和侧墙均为土墙,保温效果好。种植黄瓜、小乳瓜、西红柿、茄子、豇豆、小礼品西瓜等8个品种,大力发展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在生态园南部建成占地11hm2的樱桃、葡萄、沙桃、猕猴桃、黑巨李等优质果品基地。
2.3.4 休闲娱乐区 建设8 000m2的接待建设中心1处,餐饮部的所有食材从养殖、种植、采集加工到销售均为自主经营生产,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保障,是无污染、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和绿色食品。黑猪肉是纯粮食喂养,富含多种营养,具有延缓衰老、降低胆固脂、改善续页循环等普通猪肉没有的营养价值;羊肉品类齐全,绿色环境无污染,营养价值高,食疗药疗效果明显;地下深水井养的特色鱼肉,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羊肉泡、四季烤肉、农家菜等地方特色小吃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建有标准运动体育场、台球桌、篮球场等,配套有星级宾馆住宿,冬季取暖采用原始火墙。
2.3.5 自然风光 引进合欢、国槐、油松、雪松、樱花等名贵树种建造8hm2景观林区,蔬菜、水果无农药、化肥污染残留。建成面积0.7hm2的垂钓池1座, 让游客在宁静、清新的大自然环境中低消费、高享受。
2.3.6 有机肥料利用 采用了在沤粪池发酵有机肥。在宝鸡市农技中心的帮助下建成50m3沼气池。动物粪便通过管道排入沼气池,利用沼气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浇地种菜、养鱼,实现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养殖厂的猪粪、鸡粪,在沤粪池里沤发一段时间后,用作有机肥,沼渣肥浇地,达到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化学肥料相比,这些肥料具有营养全、肥效高等特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2.4 休闲旅游与农民就业 示范园建成后,长期雇佣村组80余名农民入园务工,使周边群众有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既能辐射带动当地就业[5],增加国家税收,带动相关行业,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实现老百姓菜篮子市场长期稳定,通过雇佣劳动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户收入。同时积极推动农产品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方向发展。
3 生态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羊舍空间较小,换气设备不能满足需要,排气不顺利。计划投资扩建羊舍,更新换气设备。
(2)沼渣、沼液主要用做肥料,但沼气利用不理想。因生态园离住宅区远、资金不足等原因,沼气利用存在困难。希望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提高沼气利用率。
4 今后发展的方向
将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小麦、玉米)面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经济消费产品。新育生态园的休闲农业发展不但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环境净化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在生态园内部合理安排物质循环,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料的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输出,达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邱佳,史亚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214~317.
[2]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3]许艺娜.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初探[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25(5):104-107.
篇9
都市农业的必然性
1、都市农业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趋势
现代城市的功能和空间组织结构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征,普遍存在着居住及交通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现代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是都市农业兴起的重要原因,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空间小,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特别是城市工业和城市生活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造成的城市环境污染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恶化。对优美环境的渴望促使人们把目光转向城郊,转向距离城市较远的农村地区,这便形成了对城郊和农村观光旅游业的需求。由于城市结构的特点,一些污染是无法克服的,城郊则不同,通过对污染的治理环境质量可以明显优于城市发达国家的。政府在治理环境中都普遍注重城郊环境的改善,为城郊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在都市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反映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及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因此,融合都市农业对于建立优美的城市已经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
2、都市农业顺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从宏观上讲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地区的城市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微观上讲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在规模结构等级功能等方面的持续变化与扩大。总而言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的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到可持续的变化过程。因此,它要求与之相关的各个环节都能够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经济的一个环节都市农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即可持续发展。因此,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也是一种潮流。
3、都市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客观要求
发展都市农业并推进产业化,面向市场推出特色产品或精品,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都市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推进要以城市工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依托,以城市技术和人才为支撑,表现为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发展过程。都市农业将促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极大地缩短。农村与城市的距离使农业具有与工业相同的交通、信息、电力等基础设施,具备优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因为城市强大的工业技术物资装备和科学技术十分容易向农业渗透。城郊所聚集的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人力资本,是都市农业兴起的重要条件,而农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根本条件。都市农业所具有的高科技高投入和科学化管理的性质,对人力资本有更高的要求。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农业生产领域高水平的人力资源首先在城郊兴起。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一般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后,都市农业必然由城郊向农村扩张。都市农业能便利地利用城市工商业资本和科技成果,通过集约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空间,同时也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都市农业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的客观要求。
二、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都市农业土地使用问题
由于许多国家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和土地公有两种所有制形式,而我国则是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是被垄断的,固而国内外都市农业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存在着差异。在国外,都市农业可利用的土地一应俱全,从狭小的住宅空间(窗沿、容器、栅栏、屋顶、墙角和围墙上),到公娱用地、公共设施和交通要道两边,再到郊区的公共和私人用地。大部分以生存为目的的都市农业在非私有土地上进行,在公路两旁,河边、铁路两旁的空地,闲置的私人土地和公园等。总的来说,利用这类土地只是暂时性的,使用者的权益无法保障。
而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乡村土地和土地使用权市场,没有健全的乡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交易机制,都市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困难。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均限于农村和郊区,城市土地紧张,地价高昂,地方政府绝大多数无财政能力专门征用土地变性后留出一部分出租供都市农业使用。
2、观光农业的问题
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较高,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观光农业在都市农业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但是观光农业的发展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基本上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造成了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其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占领市场。而且体现现代科技的观光农业前期投入成本很高,经营期间还需要很高的运营成本,其产品的销售收入和旅游收入有限,收回投资遥遥无期。许多项目要么转产,要么依附于其他产业,其长远发展令人堪忧。
3、都市农业中的农民问题
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是农民的文化素质问题。都市农业发展中教育体制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很低,组织化程度很低,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服务水平很低,农民集体谈判能力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一些地方成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经可以有效地解决郊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小规模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但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应有的法律主体地位,开展业务受到限制,服务内容单一(技术、销售、原料等单项服务),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而且基层政权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进行过度干预,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国外都市农业发展对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启示
1、差异化的都市农业发展路径
从世界城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模式来看,都市农业作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统筹城市与乡村发展、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应对社会危机和保障城市和谐等方面的目标是统一的,但发展路径却因地域而异。阿姆斯特丹的园艺农业、设施农业开创了创汇农业的先河,这与其粮食市场的高度开放密切相关;伦敦的绿带既是大伦敦规划的生态环境绿地,亦是都市农业的主要载体。我国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在向世界城市迈进的过程中,应确保农业的粮食保障、生态保障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化、休闲、旅游的资源环境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特色都市农业。
2、都市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
专业化、市场化是世界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世界城市稀缺的土地资源和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是都市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内生需求。因而对于北京等世界城市的建设,突出农业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提高农业企业化、专业化程度,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开放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都市农业技术含量,早日实现高度智能化、农业信息化、生产科技化。
3、培育都市农业的多元功能
世界城市的都市农业不仅具备一定的粮食保障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生态保障、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并且世界城市土地的多功能利用正是建立在都市农业多元功能的基础上,例如:将农业与儿童看护和教育的设施相结合;芦苇种植与休闲活动和废水处理相结合;水产养殖业与水资源存储和休闲活动相结合;用于生产奶酪、果酱、化妆品等的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与休闲活动和旅游相结合;城市林业(提供微气候环境、增进公众健康)与能源作物种植和休闲活动相结合,实现人口密集区土地的多功能利用。
【参考文献】
篇10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
(四)动手能力弱化
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 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 6 个小麦品种,6 个玉米品种,4 个小豆品种,2 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 2003 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 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 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 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 2004 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 2005 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 3 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 30 学时理论课、10 学时实验课和 9 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 16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 8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 12 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
篇11
都市农业是当城市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地处都市的间隙地带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城市生态保护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出口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化农业为标志,实现农业产业化,通过规模经营满足都市的市场需求,建立集生产、服务、休闲、消费、观赏为一体的,经济、社会、生态、辐射、示范等多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模式。
都市农业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通过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互促,从而推动成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链延长,促进农业向第三产业的渗透,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对农业现代化、城市健康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近来,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为促进郑州市快速发展,缩小城乡的差距,实现城乡产业全面融合成为郑州市重要的战略思路。
一、郑州市区位优势分析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于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总面积7446.2km2,市区面积1010.3km2,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82km2。郑州市总人口724.3万,其中城镇人口436.3万,是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理过渡带,有“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之称。郑州市处于从东向西区梯级发展的过渡带,各类物资资源、技术、信息再转移的位置非常明显;郑州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境内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流经郑州段的黄河150.4公里。在郑州这里南北方的品种均可引种,农业发展条件良好。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据统计,郑州市已拥有300多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12家大型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180亿元左右,发展都市农业的市场优势明显。
二、郑州市资源优势分析
郑州市矿藏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分布较广,耐火粘土品种齐全,铝土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30%,天然油石矿质优良,是全国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郑州市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许多有名的土特产品,譬如:新郑的大枣、黄河鲤鱼、中牟的西瓜和大蒜、广武的石榴、荥阳的柿饼等等,这些有名的特产为郑州开发特色都市农业项目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郑州市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力资源丰富,拥有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和综合的科技优势,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都市农业是一个复合性的功能系统,围绕着休闲娱乐、生态宜居、体验参与的特征,将郑州市进行规划建设。譬如:优质粮食生产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经济林果带。
三、将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对策分析
1.打造都市农业观光园区和绿色生态农业产品园区
都市农业把农业与旅游观光与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用旅游的理念来包装和提升农业,变农业园区为旅游景区,为市民提供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空间,同时注意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突出农业观光园区的绿色、朴实的乡土气息。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通过发展都市农业,改善都市及郊区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城市景观。新郑奥星实业总公司,就是充分利用新郑大枣的资源优势,将一年产值不足200万元的企业,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企业,公司目前集红枣产品加工、科技示范种植为一体,年产值达1.36亿元,有效的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加快郑州市主导产业的发展
发挥郑州市的区域优势,调整整个区域的布局,突出发展都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优先发展郑州的农业商贸物流业、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绿色蔬菜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水产养殖业、奶产业、林果业、以及种子种苗业。实现农业结构向区域战略性的调整,培植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构筑大市场和大流通,从而提高郑州市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占有率。 转贴于
3.整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要想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都市农业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郑州市可以通过加强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农民,以便使其更好地满足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
4.增加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投入
都市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发展都市农业需要加大与各大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来开发都市农业资源,研究并引进都市农业所需的设备技术和新品种,用科技作为农业技术产业的孵化器,这种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加强都市农业发展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训,都市农业的发展为高新技术提供发展平台,并且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示范和推广,加快都市农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
5.增加发展都市农业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都市农业是一种高产出,并且高投入的产业,要快速发展都市农业,就必须制定相关的都市农业扶持政策,逐步提高财政资金、借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比重。然而仅依赖政府的投入对于都市农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应该优化都市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结构,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坚持以政府的投入为导向,以社会投入为主体。政府的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现代农业的示范园,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园和创汇农业基地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开发能产生生态效益或者社会公益性效益的项目。
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多样化的社会资金都参与到都市农业开发与建设上来,大力鼓励个人投资都市农业发展。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的力度,通过股份制、设立基金等吸引外商独资或合资参与到都市农业的发展建设,用都市农业的特色经济发展来吸引外国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同时,像参与合作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也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对都市农业投入建设,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以高科技来武装农业,形成都市农业的科技配套工程,整体加快都市农业的建设水平和速度。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京津冀;北京;现实需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9-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asb14110069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科研基地建设-哲社基地-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PXM2015_014207_000013)。
第一作者简介:谭雅蓉,女,1990 年出生,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方向:都市型现代农业。通信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 号北京农学院,E-mail:tanyarong@126.com。
通讯作者:史亚军,男,1957 年出生,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教学与研究。通信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 号北京农学院,Tel:010-80799305,E-mail:shiyajun@126.com。
收稿日期:2014-11-12,修回日期:2015-02-17。
0 引言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赋予了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新的内涵,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北京城市功能需要重新定位、经济结构需要重新调整、农业结构需要重新整合。如何统筹区位、资源、生态、经济基础等要素,实现北京与河北、天津2 地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仅是多年来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更是北京休闲农业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升级阶段。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是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是以绿色生态为理念,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健康舒适为目标,不断满足不同层次居民需求的新型绿色产业。
1 生态休闲农业定位
1.1 概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传统休闲农业的基础上,以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为特色,以健康、环保与永续观念为导向,以带动京津冀休闲农业经营消费、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把农村产业、经济、人文、生态结合在一起,打造健康养生、亲子体验、文化体验、美食娱乐、舒压疗郁等多元主题,研发个性化创意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心理需求,同时发挥生态功能,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是保障农村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型绿色休闲农业[1-2]。
笔者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实际需求,从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角度出发,阐述了生态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如图1 所示。
1.2 特征
1.2.1 突出“三生”功能生态休闲农业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所谓生产功能是指通过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不断拓宽了农业以及涉农企业的收入渠道,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所谓生活功能是指通过不断开发具有特色的田园风光、农事耕作文化,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农村生活的机会,使消费者达到修养身心、缓解压力的目的,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所谓生态功能是指生态休闲农业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提升人们环保意识,保护农村环境,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3]。
1.2.2 以绿色生态为理念绿色被视为一种文明的象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成为当下旅游的热潮。生态休闲农业顺势而生,以绿色、生态、环保理念为导向,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目标,依托田园景观、自然资源,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发展以自然为取向,兼顾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生态休闲旅游,打造景观欣赏、森林漫步、文化欣赏、生态康养的产业形态,创造人与自然永续共存的和谐环境[4]。
1.2.3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生态休闲农业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理念,不断坚持技术创新,培育繁殖优良新品种,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出具备一整列的生产、制作和包装技术,创新加工及保鲜技术,适度适量地使用化肥农药,从而生产出健康安全、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和食品。同时根据不同农产品特色,加以创意包装,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生态休闲农业是融合了高新生物技术和创新理念的新型农业产业。
1.2.4 以健康自然为目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居民更加渴望绿色生态环境、更加渴望亲近自然。生态休闲农业就是通过充分发掘农业生产中旅游资源因素,为游客提供生态、清新、舒适、健康的休闲活动场所,有利于城镇居民和游客身心得到真正放松和享受、缓解紧张工作压力、陶冶情操,满足消费者追求快乐、惬意、安逸以及修养身心、接触自然的休闲需求,使其得到体质、智力的恢复和提高。
1.2.5 以多元主题为特色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心理需求,促进农村多元化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不断拓展农村旅游市场,逐步向精致,特色与多元主题方向发展。通过打造健康养生、亲子体验、文化体验、美食娱乐、舒压疗郁等多元主题,结合人文、艺术与创意美学,兼具自然观光景点,研发凸显自身特色的主导产品、主题产品、创意精品,使得生态休闲农业的新业态、新产品、新价值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2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需求分析研究
当前北京农业的发展将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发展变化,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之带来了资源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5-6]。另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各种突出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只有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才能解决北京生态环境问题,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促进北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生态需求
生态成为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第一需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目前北京最为尖锐的矛盾。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大雾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北京自然生态系统已经遭受到破坏,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明显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提高自然资源的生态性,探索保护环境有效路径、促进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势在必行[7]。
2.1.1 水源近年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这些水资源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构成极大的威胁。北京属于特贫水城市,是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北京每年水库存水量的下降速度也非常快,是中国全国范围内下降最快的3 个城市之一。2012 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为39.50 亿m3,按照2012 年末常住人口约2069.3 万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为193 m3,是远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 m3的重度缺水标准。北京不仅重度缺水,而且水污染也十分严重。2012 年每年直接排放的污水仍有2.6 亿m3,而且再生水利用率不到40%;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有限的水资源要求北京市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8]。
2.1.2 空气北京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还有大气污染防治问题。雾霾天气,大雾造成严重空气污染,京津冀地区PM 2.5 值几次濒临“爆表”。如表1 所示2013 年城市PM 2.5 年均浓度排行最严重前13 个城市中京津冀更占10 席。这些城市的PM 2.5 年均浓度远远超于国家标准,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长期暴露在雾霾之下同时也是诱发肺癌的重要因素。有监测结果显示,过去5 年间北京肺癌发病率增加了70%,相当于每10万人中就会有45人患有肺癌[9]。蓝天难见、雾霾满天、繁星无影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出行,更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渴望呼吸到新鲜空气是京津冀人民的重大需求。
2.2 市场需求
休闲娱乐成为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北京市人们休闲娱乐的经济能力不断提升,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人们精神压力不断增大,各种市场需求助推着北京市生态休闲农业持续快速的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多样化,休闲娱乐功能齐全,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将成为21 世纪北京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10-11]。
2.2.1 消费水平增高从消费性支出来看,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已经达到了24046 元,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占了15.37%,31.3%的恩格尔系数显示出北京城市居民已经满足了基本的吃、穿的需求,人们的消费倾向将会转向更高层面,更多的追求文化、旅游等消费领域以及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表2)。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医疗、房价、养老、物价的上涨使得人们精神压力巨大,朝九晚五的单一乏味的生活使得精神层面的追求得不到满足,长期以往身心疲惫,据2012 年《北京社会发展报告》显示有32.6%的市民感到生活压力加重,人们急需要通过休闲度假的方式来缓解精神压力[12]。
2.2.2 休闲农业市场潜力巨大据北京市调查统计,随着节假日的增多,游客数也在逐年增加,2014 年上半年北京总接待游客数高达800 多万人次,同比增长5.6%,乡村民俗户接待游客在春节、清明、五一、端午小长假期间,增长率分别为14.1%、12.2%、10.4%和18.3%[13]。从表3 中可以看出5 年间北京市观光农业接待人数从2009 年的1597 万人次增加到2013 年的1944万人次,总数增加了347 万人次,经营总收入更是以20%~25%的速度不断增长,说明北京市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14]。
2.3 绿色产品需求
绿色健康成为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重要目标。当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发展,毒生姜、毒豆芽的爆发,使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了许多顾虑与担忧,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人民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2.3.1 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急需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出口国外。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出口的标准越来越高,对种植方式、生产环节、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关的环保技术以及食品卫生安全标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北京乃至全国只有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农产品,才能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2.3.2 人民健康需要保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以及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2012 年农业生产施用化肥达到13.68 万t,由于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得农产品所附的农药残留增多,农产品质量降低,危害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也加剧了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的担忧,人们更加青睐于天然、无公害、绿色环保的农产品。
3 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北京传统农家乐供给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目前北京郊区大多数休闲农业项目盲目发展,单纯停留在提供餐饮、住宿、垂钓、采摘等初级阶段,人为因素过重,与“重返自然亲近自然”主题相违背,参与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特色,“农家乐”模式已经日趋势微;对于基础设施方面,园区内交通设施、水电设施、住宿设施不完善、档次偏低;饮食卫生、安全问题也存在隐患,难以形成固定客源。
相当数量的休闲农业项目经营主体主要为当地的农户,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没有接受过多的专业培训,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服务水平偏低,降低了观光区档次,减少了客流量[15]。
3.2 过度开发,造成部分环境污染
随着休闲农业项目短期经济效益的递增,一些经营者唯利是图,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而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比如倚靠河流就修建水上娱乐项目,倚靠高山就增加索道项目,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不断增多的休闲农业项目也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的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资源、空气、植被以及土壤,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6]。消费者在旅游的过程中随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如此乱攀枝叶、乱写乱划的不文明行为也屡见不鲜,这些无视脆弱环境的旅游行为都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3.3 休闲农业产品档次偏低,缺乏品牌效应
各郊区县的大多数休闲旅游经营户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经营观念上,在项目宣传、市场拓展、产品包装以及品牌打造方面观念较弱,同时,各景点之间缺乏合作宣传意识,没有形成组团式的宣传与发展,导致影响力和宣传力相对较弱。
多数休闲农业项目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虽然不同于城市生活,但每个休闲观光的模式与布局大同小异,缺乏创新与特色,趋同性使得各个园区可以被轻易替换,不能够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整个观光活动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特色产品联系较少,民俗文化开发不充分,地域性、个性化不突出,缺乏知识性与趣味性。
3.4 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
目前虽然北京各类新型产业蓬勃发展,例如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但这些新型产业与休闲农业之间缺乏相互的融合、跨界,产业链条没有做到更好延伸,经济利益没能实现最大化的挖掘。当前的北京休闲农业忽视了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融合和互动,只是单一的农业或者旅游业的单唯性,没有形成产业之间立体产业体系,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不断提升的需求。
4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4.1 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资源严重的匮乏,是京津冀一体化生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障碍。因此,在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中,应充分认识到京津冀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空间放在首要位置,做到科学合理规划措施途径,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区域环保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大力宣传生态保护和绿色消费,树立民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人民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改变传统高消耗、高排放的消费模式,重点推广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另一方面发展节水型生态休闲农业,打造带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保屏障和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带,推动京津冀绿色生态长廊建设,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大气污染治理,将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可以永续利用资源、绿色环保的产业形态,以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为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基于各自优势,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生态休闲空间[17-19]。
4.2 根据不同客层,开发生态休闲农业多元主题
深度挖掘个性化、层次化消费市场,开发多元主题,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创新之举[20]。通过市场调研与深度挖掘,将北京市休闲农业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的需求,打造健康养生、亲子体验、文化体验、美食娱乐、舒压疗郁等多元主题的生态休闲农业。例如针对中老年人市场,可以开发生态休闲养生游、生态休闲康体游等;针对上班族市场,可以开发生态休闲运动游、生态休闲体验游、生态休闲舒压游、生态休闲亲子游等主题。针对学生市场,可以开发校外教学、假期体验游、农村体验住宿游等主题。同时,依照不同月份、季节性、环境资源等因素,开发赏鸟、赏枫、赏樱、定向、森林漫步、自然创作等主题游。创建特色鲜明的有机农业生态休闲园、郊野公园、森林生态旅游、生态度假村、生态农庄、体验农庄等多种形态的生态休闲农业。
4.3 增强文化创意,研发生态休闲农业创意产品
通过品牌效应带动农业升级,扩展市场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有效措施。创新生态休闲农业特色品牌,以文化创新提升生态休闲农业的内涵,以科技创新提升生态休闲农业的质量,通过创新把乡村自然环境、生活文化、历史文明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创新为核心,以自然为取向,兼顾环境保护,整合各类文化资源,融合农村美学、观光旅游、电子商务,创造故事性话题,激发新的潜在需求,引领新的消费导向,研发出凸显自身特色的主导产品、主题产品、创意精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设立不同农业知识科普区,带给游客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多方位的刺激和体验。同时引进创新引导和经营方面的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使得生态休闲农业的新业态、新产品、新价值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21-24]。
4.4 产业联动发展,实现生态休闲农业“社区经营”
产业联动发展,打造“社区经营”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重要理念。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势头,北京市应高站位高标准谋划、规划北京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坚持“产业联动、高点起步”的原则,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整合采摘园、农园、民宿以及各个景区景点等领域,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使其点连成线,线连成片,通过联盟营销方式构成带状式的生态休闲农业“社区经营”。此外,建立网络信息营销平台,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APP),包括“景点介绍、住宿餐饮预订服务、路线推荐、留言评价”等服务内容,使各个产业链条利益达到最大化。使北京休闲农业从简单农家乐转变成向生态、休闲、养生、健身以及商务、度假为一体的高精尖服务产业,为游客提供一两日乃至多日的旅游组合[25]。同时应按照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标准和发展目标定位的发展合理规划,坚持生态休闲农业与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配套餐饮和体验设施、休闲娱乐设施、保健、康体设施、拓展训练设施等,把北京生态休闲农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生态休闲农业。
5 结论
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立足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笔者通过阐述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探讨北京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建议,对北京各区县的战略定位、具体产业布局、休闲农业发展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性,并能够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北京郊区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具体产业形态都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对生态休闲农业的研究较少,可以参考的文献并不多,笔者对生态休闲农业也只是初步探究,下一步的研究中将对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形态进行分析,希望未来可以更好的推动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娟,孙素芬,郭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理论与途径探析—以北京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6(2):812-813.
[2] 罗清.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分析[J],消费导刊,2008(16):44.
[3] 张敏,苗润莲,胥艳玲,等.京津冀都市圈生态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关键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74-176.
[4] 史亚军.休闲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0-54.
[5] 裴红罗,王运圣.休闲农业发展探析—基于生态环境的视角[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83-487.
[6] 刘溪.生态观视阈下的中国生态环境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7.
[7] 张建东.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102-120.
[8] 郭淑敏,程序,史亚军.北京的资源环境约束与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194-197.
[9] 刘兴春.北京市大气中颗粒物变化趋势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10] 刘静.沈阳市休闲农业市场需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233(11):73-75.
[11] 刘笑冰.北京市创意农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38-44.
[12] 范子文.陈奕捷,王忠义,等.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26.
[13] 熊晓红.都市圈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创新发展研究[J].三农问题研究,2010(11):44-45.
[14] 曹暕.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基于供需角度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8-120.
[15] 卜梅兰.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84-87.
[16] 李健,钟永德,王祖良.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9):114-116.
[17] 王军,李逸波,何玲.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京津冀农业合作模式探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1(3):74-78.
[18] 王玮.京津冀生态保护整体方案预计7 月出台[N].中国环境报,2014-6-25(05).
[19] 常纪文,汤方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J].环境保护,2014,42(17):26-29.
[20] 史亚军.农村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43-62.
[21] 张文敏,于德珍.关于生态旅游商品的几点思考[J].林业经济,2001(4):51.
[22] 王榕国.福建连江坑园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20-31.
篇13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农耕文化以及农家生活等资源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发展休闲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典范,是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我国广大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1 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西逐步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型、垂钓休闲型、农村风景旅游型、历史人文景观型、特色餐饮休闲型、科技园区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
1.1 发展呈良好态势
“十一五”期间,广西累计建成生态旅游园区528家,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园区或企业有45家;现代农业科技园78家,休闲农庄129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37家,农家乐988家;从业人员约38.4912万人,年营业收入达206216.64 万元,实现利润50403.88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约62306多万元,年旅游收入达116147万元,其中农民收入53550万元,实现了以游带农、以旅促农的发展好成效。
1.2 经营层次多样化
广西山青水秀,形成了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山地文化、边疆文化等,这些为发展休闲农业创造了诸多有利的发展空间。已形成了四种主要经营类型:一是观光观赏型,突出广西自然优美的山水风光,打造集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农业;二是参与体验,充分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农耕文化,为游客提供餐饮、避暑、度假等服务;三是休闲度假型,依托乡村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建造集休闲、娱乐、健身、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村;四是民俗旅游型,利用广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壮乡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组织开展观光、体验、休闲旅游等活动。
1.3 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体系,休闲农业增进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情感沟通,实现城市与农村互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1.4 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城乡的生产系统、流通服务系统、消费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以及基础设施系统的循环经济系统发展;倡导发展绿色产业,调整低碳化方向发展;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广西水果、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结合休闲农业开展的品尝、采摘、营销等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带动了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
2 广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是新兴产业,广西的休闲农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产业规划不够科学
广西休闲农业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等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经营粗放,开发建设随意性较大,无序性和盲目性较为突出。
2.2 定位单一,档次不高
广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的较少,且大多数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和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
2.3 服务、管理跟不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广西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等相关部门管理协调性不足。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等布局还比较散乱,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还有待规范。
2.4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须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
广西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原来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都是非专业型人才,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从整体上来看素质偏低,管理服务水平暂时还跟不上。
2.5 政策、法规扶持滞后
各个地方大多数没有设立专项的扶持基金,税收、贷款、工商管理、食品、卫生以及安全等政策尚无明确规范。
3 “十二五”期间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当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已被列入广西“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5年,广西将按照“一县一个点,一市一条线”布局,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1个接待能力在30万人次以上的休闲农业点,14个地级市选择2-3个景点进行重点建设,建成本市1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到2015年,力争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以上,产业总产值争取达到100亿元。为推动广西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地区的差异化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二要准确把握本地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市场客源,做好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目标,打造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三要重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四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原生环境保护,不要对生态环境和景观进行破坏性开发;五要密切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做好建设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和谐发展。
3.2 服务至上,科学管理
一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分工负责,统筹联动,协调互补;二要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三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都要按规章办事;四要把旅游人才发展战略纳入整体人才规划,优先发展,大力引进中高层人才,优化用人机制,完善旅游人才队伍;五要根据规范标准,定期进行绩效考核评估,实行量化和奖罚制度,提升行业人员的服务质量。
3.3 扩大多方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金融机构应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同时,积极吸引国内以及东盟企业的资金,通过争取国家和地方扶持(“跑钱”方案),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借钱”方案),加大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引钱”方案),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融钱”方案),创新模式――农民宅基地资产(“兑钱”方案),加大本级政府投资力度(“挤钱”方案)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融资投资方案,建立多元化的旅游投融资方案。
3.4 整合品牌推广宣传,全面推广营销
占领客源市场,要增加营销投入,加大整合资源宣传力度。当今社会是讯息时代,就要学会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开通微博,随时宣传景区,处理公关事务,进一步与户外广告、网络、电视、报纸、车身广告、楼宇电视等媒体进行强强组合;利用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积极与旅行社合作,与周边景区结合,扩大旅游市场;向客源地旅游批发商、零售商等派发旅游宣传资料。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1.
[2] 吴忆明.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