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国教育议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国教育议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国教育议论文

篇1

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很多充满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意。他们那伟大的爱国情怀,天地可鉴,为后人所敬仰,他们那朗朗上口的爱国诗篇,令后人百读不厌,他们那铿锵有力的字句,让后人为之感动。

陆游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一生勤学不息,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写下不少爱国诗作,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其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的爱国忧国情怀使他夜不能寐,在梦境中也常常幻想着为国报效杀敌,纵横战场,这种情绪一直伴随诗人直到弥留之际,《示儿》堪称陆游的绝笔,“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被霸占的中原,热切地期盼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执着、深沉、热烈!这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以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升华自己的情操,培养一颗爱国的心

篇2

关键词 :俄语教学;文化渗入;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68-02

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俄语教学而言,单纯的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认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语言,即必须掌握用信息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懂得什么时候使用何种语体和语言,怎样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客气(或不客气)、友好(或不友好)等等。也就是说,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正确、有效地利用所学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的知识,使交际得以顺利完成。

对于以俄语为专业的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在俄语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一些俄罗斯国情文化背景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生们学习俄语的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将在对语言与文化的概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俄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渗入的意义。

一、语言、文化的概念

谈到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必须先弄清楚语言与文化的概念。

(一)语言

对于语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萨丕尔对语言做了高度概括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用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语音符号系统。作为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同时,语言也存储了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思维方式,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与此相同,Brooks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语音、语法和词汇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句法)、符号与其所指的关系(语义)和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用)组成的。但语言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必须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所以,从社会语言学家的角度来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和承载形式,社会文化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了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

综合以上各观点,可以将语言定义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中介,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描写世界的工具,同时,语言又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从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功能特征来看,语言又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二)文化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语言学家认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了出来,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建立在本国历史、地理、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上的。因此,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地域、环境、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即: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从语言与文化的概念可以看出,尽管语言是一个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但是它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所以,它也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现和载体,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学好语言和所学语言国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要依赖语言进行保存、传播和继承;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制度等文化侧面。即一个民族的语言表现形式要受到以上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三、俄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渗入的意义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结晶。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的发展,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语言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因此,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的共识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者们的重视。

传统的俄语教学往往偏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对于特定的文化内涵往往一代而过,或由于各种原因而忽略不讲。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规则也十分清楚,但是仍然无法令人满意地理解并参与到俄语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在交际时往往语不达意或话不得体,从而造成难堪,甚至引起对方的误解,这往往是文化和交际知识的欠缺引起的语用失误和交际不当。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观看英语电影,学唱英文歌曲,对于英美国家了解较多,而对于讲俄语的前苏联国家和俄罗斯的了解甚少,甚至也没有兴趣了解。所以,如果整天对这些零起点的俄语专业的学生讲授名词变格、动词变位等枯燥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训练,学生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上俄语语法本身就很难懂,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在俄语教学中,除了讲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外,还要适当地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重视汉俄文化的差异性。

每个国家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只为该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带有特定社会历史色彩的现象。俄罗斯国家疆域辽阔、历史悠久,俄罗斯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很多。在传统的俄语教学过程中将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知识的渗透相结合,有以下三个意义:

(一)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

俄语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到“праздники”的专题的时候,除了讲解课文上的“Новый год”,如果能将俄罗斯国家法定的、传统的、民间的、宗教的节日加以导入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俄罗斯国家节日的了解,既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也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二)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俄语语法难度大,上课课时少。对于零起点的俄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名词变格、动词变位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果整天让学生面对这些枯燥的语法知识和语法规则,学生势必会产生畏难情绪,时间长了就会丧失信心。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一些文化教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带着兴趣学习,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消除交际障碍,提高交际能力

文化和交际知识的欠缺,有可能引起语用失误和交际不当。由于中俄两国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两种语言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渗入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以及俄汉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助于学生消除文化盲点,掌握语言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进而能消除交际障碍,得体地进行交际和沟通。

众所周知,语言只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工具。学习俄语并不只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而是为了在工作中运用它,使它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挥作用。所以,作为俄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俄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中俄文化差异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俄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利用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M].知识出版社,1992.

〔3〕苑文静.浅谈大学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学研究,2011(8).

〔4〕雷阿勇.“龙”与“Dragon”: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障碍及消解策略[J].2011(2).

〔5〕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黑龙江大学学报(外语学刊),1990(3).

〔6〕薛秀晶.俄罗斯文化与俄语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2).

〔7〕张利明.浅谈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黑河学刊,2011(4).

〔8〕黄青华.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和跨文化加急能力的培养[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2).

篇3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经”是纵贯通达,“典”是典范、标准,古今一成不变之真理,可以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 艺术教育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内

马一浮先生在《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文中曾提到:“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举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艺术教育依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使其理论更加完备、深广,还可使其教育理念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摄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够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前途命运。

三、艺术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

艺术教育不应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唱歌、弹琴等技艺的传授,艺术教育是要把人类最高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造福于人类。

中国历史中的绘画、雕塑、戏剧等大多展示、宣扬的主题思想是“忠、孝、仁、义”,在娱乐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用。无论是过去的君主时代还是现在的民主时代,艺术教育也要承担起一种责任与义务来改善我们的身、心、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集又可称为内典,内典即是内学之典集,其中所盛载的智慧与德能来自心灵的最深处,是人心本来具有而非从外学来的一种亲证的现量境界,不是一种想象、推理构建的理论。通过这些典集可以开启我们内心深处处于休眠状态的智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被马一浮先生称之为“六艺之学”。马一浮先生在《论六艺统摄于一心》的文章中写道:“举网者必提其纲,振衣者必挈其领。”先要识得纲领,然后可及其条目。六艺之教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这是一个总纲领,真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一遗。学者须知六艺本是吾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吾人性量本来广大,性德本来具足,帮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无道也。”艺术也本是人心中分内的事。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表里的关系。艺术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艺术教育中的“教”,左边是“孝”,意思是说老与子、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右边是“文”,其意为文以载“道”。教育是师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师道与孝道。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规律。在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五伦十义,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的关系应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关系为原则。思想、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并把这种品德保持、发扬、增长就是“育”,久而久之会有所得,德者,得也。人与人的关系依止于“仁”,仁者爱人,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这种爱是“仁爱、博爱”,而非贪爱,这种博大而崇高的品质正是出自这样的文化背景的熏陶,这种品质可物化、外现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篇4

一、关于思考和问题意识的关系

发问是思考的雏形,一系列发问的过程组成思考的阵营,在对思考的一系列发问的整理上提出对教育研究有意义的问题。问题表面上看是对为什么的思考,实际上它是组成概念的有机体,是对真理探求的必经之路。所以,发问是思考的初级阶段,思考是提出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但在思考中有两个要素必须特别提出,首先是思考的催化剂。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思考,思考源于好奇,但又建立在一定的现象基础上,该现象能让思考主体产生兴趣(有时该现象是偶发事件)。如果出现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对话或者讨论,思考的主体就会产生困惑,在兴趣与困惑的矛盾指引下提出问题。所以,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对话或讨论是思考的催化剂;其次是思考的条件。思考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同时思考又是对人类社会生活有意义的,是个体无功利性无功利心的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尽管思考的主体并不知道该现象能否因为思考而产生出真理。只有在具备这两个因素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问题意识。由此可见,思考并不等于问题意识,而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条件。

二、浅析思考的主体“人”

思考的主体是人,但这种主体不是对普遍意义下人的考量,而是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人进行理解和认识。巴蒂斯塔·莫迪恩在《哲学人类学》中指出:“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本身。”[2]至今为止,科学家对于人本身的知识似乎也掌握不足。海德格尔认为:“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的时代这样,有如此纷繁的复杂的关于人的概念,像我们这样成功地以如此引人入胜和有效的方式提出关于人的知识。然而,另一个现实也不容忽视,这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的时代这样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如此之少,人呈现的面貌从未像现在这样具有争议性。”[3]

虽然如此,教育人类学家还是从其独特的视角给出了关于人的解释,之所以选用教育人类学家对于人的解释,是因为他们以理解和探索“人的生命”为己任。教育人类学家积极绘出的人类图像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可能性为前提的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生命;二是不断生产中的生命;三是具有选择权和被赋予主动选择能力的生命;四是具有开放性、未来性的生命;五是处在教育关系中的生命。”[4]在人类高度的可能性可塑性条件下,生产、发展人的生命,同时在时代背景下培育一种“生命自觉”之人。“生命自觉”之人的培养是教育的理想,也许以前的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塑造这种人,但这样的群体少之又少。当教育人类学把这种人的培养作为一种追求,就赋予了人以新的内容。“生命自觉”之人内涵十分丰富,“在叶澜看来,‘生命自觉’是人精神世界可达到的一种高级水平,不仅使人在外部世界沟通和实践中具有主动性,而且对自我发展具有主动性”,[5]这样的人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或者环境以至于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处理问题之时能将其置于系统当中去考虑,能适时运用各种从教育中所获得的素质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相结合来做出最佳的判断。这种人永远处于螺旋式的成长当中而不知疲倦,他们会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根据社会需求来选择和发展自己。他们的自觉同时又不仅仅是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还包括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外在环境(外在生境)的转化。这样的人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都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内心是丰富坚定与顽强的,他们的判断是敏锐客观具有穿透力的,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地活着,他们永远追求着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发展并在团体中寻求合作。思考对于这样的人而言是经常的事,不仅仅是为自己思考,更是在一种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中对人类社会的思考。思考的主体应该也只能属于这样的发展的人,一种“生命自觉”之人。

三、培养具有问题意识的“人”

在我们不遗余力地去培养“生命自觉”的人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我国青年的一些实际状况。国际人士凯瑞(Carey)和郑志文的研究指出:“中国青年的目标,从以前对知识的尊重变成了现在的功利主义。主要的表现包括辍学率相当程度的增加,从9.5%上升到50%,以及从事企业活动人数的急剧上涨。”[6]在此,我们不难看出价值教育的失败。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人去思考问题,不管是教育的还是非教育的问题领域。还有一则实例是众所周知的,一直以来中国在诺贝尔奖项的缺失足以证明我们培养人进入了一个误区。我们是在培养人,使其不断社会化,但对教育中的个体个性化问题永远关注不够。创新性人才所需要的品质几乎很难在中国的学校里面培养出来。很多人才都是共性凸显而个性不足的,要么就是其个性不能为社会,为别人创造价值。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老舍先生曾经有一段关于“根”的描述。大意是说只要一个人的母亲还活着,不管多大岁数,都让人觉得是有“根”的。可母亲一旦辞世,人就飘飘然了,找不到深藏的根,汲取不到足够的养分,更不能茁壮成长。简单地说,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不够,带给学生过多的不是快乐的体验。学生发展的根基有两个,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笔者曾经观察一些小学生,真正喜欢学习,沉醉于知识海洋中的人微乎其微。而且在当代一些农村地区,青少年的辍学率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需要深思基础教育究竟对孩子都做了些什么?二是我国乳儿阶段的教育里母亲地位的缺失。教育学流行一句名言,教育了女孩就等于教育了一个民族。在培养人的活动别是担当母亲角色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女人担负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对于幼小儿童的教育与引导,母亲的作用不容替代。但在现在的家庭中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女性工作不逊男性,繁重的工作和老板的苛刻使其在教育子女上有意把责任进行转移。双职工家庭的教育责任转移更是厉害。他们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年迈的父母,但在美国家庭中这种情况是不容易见到甚至是被祖父母拒绝的。可以说我们要解决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就必须从培养人开始,从培养会发问的人开始,而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条件就是让母亲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我们只有对其根源问题进行思考,才能寻求解决的方案。

从发问到思考,从思考到问题意识,其根基都离不开人,都离不开对人的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当然最好能培养像教育人类学家所说的“生命自觉”之人,可是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我们又陷入了沉思。

我们应该归还幼儿的童年时光,允许其淘气、调皮和对什么事情都好奇。对儿童好奇心的呵护和合理解答是我们教育中必须改进的方向。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对事物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并试图去研究和探索。随着国外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保护儿童好奇心的举措开始得到重视。但我们在该方面的保护却略显笨拙,难以驾驭保护的尺度。国外的小学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祖国发展方面的相关资料,而这样的“放任”却很难在我们的课堂上得到很好的监督与引导。

教育在母亲参与、改善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儿童的好奇心等条件的共同影响下,已经冲破了学校的范畴,已然演变成学校与家庭的完美配合。在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有意识地去引导儿童内心的善念,引导他们热爱自然和社会,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磨炼意志,锻炼思维,让他们自然地遵循规律生长。在进入学校后再对其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思维方式的锻炼、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条件下,才能称之为发展的“人”,发展的人才具备思考的能力,才会具有问题意识,才会走向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最终实现“生命的自觉”。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全球通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第二次印刷,序言、第11页.

篇5

    影视产品作为观众精神营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其代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热播的美国电视剧《越狱》为标志的美国文化的扩散,对我国影视剧目的繁荣发展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越狱》是在美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体制下诞生的,这与中国的电视剧明显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众所周知,美剧的流程都是很商业化的。这和人们的社会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在美国,拜金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以《越狱》为例,制片人会先挑选出有市场潜力的故事题材,选择合适的演员,先拍一集试播,市场反映好,才开始剧本创作,大都采用每周播出一集的方式进行制作,所以观众一周之后才能看到一部电视剧的新进展;而在中国,一般都是全部拍摄和后期制作完成之后才搬上荧幕与观众见面,如果在制作前期就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宣传得一般会收到不错的关注,不过有的剧组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等到播出之后观众不买账,收视率达不到预计效果,可能就会造成相当大的影视产业浪费;不过这样的制作方式有利于电视剧的一气呵成,从而达到一种相对完整的效果。

    具体到播出体制上,美剧和国产剧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剧的播出体制是和制作流程相吻合的,完全以收视率为前提,如果可以超过某个百分点,广告商的订单多,对该剧的投资就会相应提高,电视剧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按照每制作一集播出一集的方式,按部就班地一直持续下去,《越狱》的第一、二季就是这样制作完成依次与观众见面的,从2005年8月第一季开播到2007年4月第二季的结束,历时近两年的时间。相反,如果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低于某个百分点,制作方和广告商就都会减少投资,电视剧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么,就是这部电视剧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了。

    而在中国,一部电视剧一旦决定拍摄,就会在杀青之后,一集一集地连续、集中播出,播出时间历时比较短,所以一般只是电视台打算播出哪部电视剧的版权费用问题,而很少会见到中途停播的现象。在中国的影视界,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在电视剧中凡是依托名导和大腕的,收视率往往就相对较高,赚个盆满钵满不是问题。还有部分电视剧由于一些原因必须播出和禁止播出,这也是中国影视剧播出的一个特点。不在这两个范围之内的就只能依照观众的认可程度,收视率或高或低了。

篇6

每一位孩子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等都不相同,这也就使得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个体,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孩子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有些孩子却学不进去。

对于不同的科目,同一个学生们会有不同的学习表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到每一个小朋友的学习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材施教,不要把孩子都看成是一样的、相似的,不要用相同的教育要求、方式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儿童,要有区别地对待。首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孩子的个性特点,在日常的点滴观察中,去挖掘他们的学习需求,进而再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这样也利于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其次,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也要争取家长们积极配合与支持,这对于幼儿教育也是很有帮助的。教师也要及时地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地跟每一位家长都交流一下幼儿们在园的具体情况,和家长争取共同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教育,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让幼儿大胆地、快乐地说,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想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最有效的渠道就是组织孩子通过语言活动进行训练。幼儿园的语言教材充满着意趣、图文并茂,而且还向幼儿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教师们除了依据语言的教学目标、儿童的兴趣以及发展需求选择一些充实教材外,也要在引导儿童理解感受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地挖掘其内涵,进而再引发迁移的作用,以此来不断地拓展儿童语言的表达空间。

比如,小朋友们在午餐的时间闹哄哄的,这样既会影响孩子们进餐的速度,也不利于他们的肠胃健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专门与小朋友展开讨论,然后再组织小小辩论会,请正、反两方阐述一下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这样既能够发展、锻炼孩子们的口语表达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收到品德教育的效果,比起教师单一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三、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时期的教育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习惯的养成。国家素质教育也倡导要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在幼儿阶段教育中,需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各项技能,比如说加强对歌唱、跳舞、运动、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意识。当然,还要一项是不能够忽视的,儿童的纪律观念以及规矩意识的养成。对学习知识来说,帮助儿童养成一个好的生活或者是学习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一旦养成了良好习惯,在他们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就不至于会剑走偏锋,更不可能成为问题少年了。所以说,儿童一旦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总而言之,幼儿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加强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强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幼儿教育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注重幼儿教育,既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同时也关乎着国计民生的事业,我国的执政党以及行政机关,还有一些从事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对幼儿的科学有效的教育培养,促使幼儿都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促使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篇7

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篇8

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作为跨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体察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孩子,从而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还要保护幼儿的羞愧和内疚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是人,我们幼师应视每个孩子为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密切同孩子交往,聆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有时要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入园,见到孩子面带微笑问声早上好,这时孩子会微笑回敬您老师早上好,久而久之,是孩子养成讲礼貌的行为习惯。

四、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拔萝卜”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团结友爱,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通过规则游戏体验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区角活动使幼儿学会助人和自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正确的接人待物方式,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应学会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五、如何促进儿童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孩子们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必须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至于随便滥用的。一切身体的需要,不理是在智慧方面或是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

再给他们帮助的时候,应当之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决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因为,胡乱的想法不是自然的,所以即使不使它实现,也不会使孩子们感到难过。应当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以便在他们还不知道佯装的年龄时,辨别他们哪些欲望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哪些是由心里想出来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好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习惯;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让他们做事,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会尝到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

六、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篇9

加强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对国企改革和产权交易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是国有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管理规范化,避免资产无序流失的内在要求。加强对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有效管理,能够有效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增强国有资本活力,这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从整体上看,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现状来不容乐观,仍旧存在暗箱操作、违规违纪等一系列的问题,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权转让主体不够明确,交易运转不够规范。在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中,产权转让主体的缺位往往是影响国有资产产权交易运作的关键因素。虽然从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来看国家是唯一的产权主体,但是在产权交易的过程中,国家作为产权转让的主体显然还不够明确,所以必须对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代表人,国有资产处置权该隶属哪个部门等问题进行进一步明确。同时,正是由于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转让主体缺位、错位的问题,导致了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的很多不规范行为,例如,资产处置的主管部门过多、中介经营机构设立审批不严、产权交易机构重复建设、交易过程权责模糊、人为因素代替市场因素等等。

(二)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从整体上看,我国至今缺少一部全国性的企业产权交易法律、法规,虽然我国的很多地方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国有产权交易法规和交易政策,产权交易机构也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产权交易制度,但是彼此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不利于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跨区域运作,很难完全保证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透明度,甚至会带来很多监管和整治上的困难,导致地方保护主义、腐败等不合理问题的出现,给国有企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资产损失。

(三)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监管力度不够。在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过程中,产权交易的主管单位和监管主体不明确,一方面是国家没有针对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市场设立统一的主管部门,另一方面是全国各地的产权交易机构的主管部门也存在差异,例如,有的地方是由国资委负责,有的地方是由财政厅负责,还有些地方则是由国资委和财政厅共同负责的,这就容易导致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强等问题。

(四)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国有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的市场需求开始不断增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这时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场所,及时提供完善的交易信息及市场服务工作,而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显然还不够完善,容易导致很多无序竞争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有资产的重组效率和交易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产权管理,解决国有资产产权交易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明确产权转让主体,规范产权交易行为。针对国有资产产权转让主体缺位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首先明确企业在资产重组、产权转让操作过程中,谁是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谁有权代表国家进行国有资产进行处置,对国有资产的处置权该授权于政府的哪个部门等问题,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完善,对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行政管理、主体资格、中介机构、交易程序、处罚措施等进行明确,对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进行规范,这样才能确保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目前,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对国企产权进场交易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建立了产权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市场竞价机制,从制度上规范了国有产权交易。但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其执行力不是很强。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对信息披露的形式和程序等细节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提高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性和权威性。

(三)促进政府监管与市场监管的有效结合。实践证明,对于国有资产产权的交易管理,单纯依靠政府的监管或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促进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国有资产产权交易行为的规范化运作,就必须制定统一的规章,规范信息的披露程序,将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管纳入证监会的体系当中,形成证监会统一监管与产权市场自律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实现政府监管职能与市场监管职能的有效结合,确保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的规范化、合理化。

(四)加快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市场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规范化需要有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作保障。尤其是在企业资产重组与产权交易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企业还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教育成本的最小化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开放、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培育一批专业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更好的满足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各种需要,推动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市场化进程。

三、结语

国有资产作为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门,为了避免国有资产在交易过程中的无序流失,必须对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相关问题进行规范和完善,科学引导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各项行为,避免各类腐败现象,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盘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曹旭. 浅谈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从《企业国有资产法》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9).

篇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真实环境下的积极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互动,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并主张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完成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是目前教育界的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学界有很多基于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论文,然而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却鲜有论述。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具有共性,是对普遍学习主体在学习认知过程中一种规律的揭示。因此,它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

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以自己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具有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巨大魅力”①。传统文化的主流是积极和先进的,其内容大部分是健康和优秀的,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当代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不了解,而不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就直接导致大学生缺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爱国心。

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究其教育根源,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教育目标缺失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学生就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符合时展需要的各项工作技能。因此,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越来越体现出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而忽视了在发展人的个性和心理潜力方面的作用。学校教育大多强调传播文化知识的功能而忽视其教化育人功能,特别是在传播传统文化上的重要功能。

(二)内容设置不全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几乎没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很多院校根本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甚至连选修课也没有设置相关内容。这就切断了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教育方法过时

传统文化的教育通常都是注重教师的讲解,不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过程。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过时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厌恶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管多么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我们引以骄傲自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沦为了“无聊”、“枯燥”的代名词。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解析

与传统教学法不同,当今先进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承认“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当今教学法追求的理想状态,即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双边“互动”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互动模式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情境”与“交流”是重中之重。仔细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环境的“四要素”,它们都是以互动为先决条件的。“情境”的创设是为互动提供背景条件;“协作”的必要条件就是互动,没有互动,便谈不上“协作”;而“交流”则是互动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交流、互动是达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终极目标――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框架,何克抗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做了如下描述:“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一一构建的目的。”②

(二)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主张教师传授知识的最好方法不是填鸭式或讲授式,而是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让学生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发现和探索式教学、协作和互动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这些技能一旦被学生所掌握,学生便可以进行更多的自我调节,对新知识和技能进行“同化”和“顺应”。

布鲁纳主张发现和探索式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资料,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采用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合作和互动式教学以Lantolf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依据,该理论认为意义是通过两个或多个人的协同努力而获得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或对话过程被看做是教育的核心,是达成社会建构的最好形式。

从上述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来看,它们都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所未涉及的。从实践角度看,就是要打破单一、单向、封闭的教学模式。

三、应用途径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中华民族的“老文化”,但是在学习时我们也要用“新方法”来使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探索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瑰宝。这不仅仅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同时也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一)情感融通

建立良好的课堂情感是互动模式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有着启迪和调节作用。如果能建立宽松、和谐的情感环境,则有益于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在互动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性会得到张扬和肯定。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角色有退居二线的趋势,但在情绪营造方面,教师却依然扮演着主要角色。

每一个青年学生对本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独特的文化艺术等,都有一种认同意识和喜爱之情。教师若能以风土人情或是审美情趣作为导入新课的话题,便能收到酝酿情绪、深化主题、带动学生参与互动的效果。面对一位教学得法、亲善友好、感情真挚的老师,再加上耳熟能详的讨论话题,学生的学习情绪自然高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欲自然膨胀,爱国主义思想自然升华。

(二)讲授方式

我国自古就重视德教,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其中最主要的道德教化方法就是正面灌输。灌输是教化的基础,儒家将灌输演绎到了极致。尽管传统的灌输教法是为古代社会服务的,但是我国历史上讲道德、重修身的传统美德在当代仍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是,灌输方法比较片面地强调以整体或社会为价值取向,比较忽视作为历史主体的个人的价值,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缺乏调动受教育主体积极参与的机制”③,完全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因此,当今的讲授方式应该是传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同时充分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使教与学朝着自主学习方向发展。这样的新方式与传统灌输讲授方式相结合,提高了教师讲授方式的开放性,既可以在传统的教室里用正面灌输的方式讲授,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来演示,更可以在教室里组织各种任务式、互动式和参与式的小组讨论。

课堂中的问答形式也是教师引导课堂互动气氛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实践证明,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有机结合最利于讲授时的互动。前者的答案简单明确,有利于学生整体互动和自信心的建立。后者的答案关联而开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融入情境,积极引导,真正让学生参与互动。同时,教师应注意问题的启发性,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手中的问题接力棒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问”与“答”将教与学联结起来,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这也是对课堂互动模式的一种深化。

(三)兴趣切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一个法宝。兴趣是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往往更愿意融入课堂,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形成良好的互动气氛。

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可利用的切入点非常多,例如热播的历史剧,名家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流行歌曲,时尚服装品牌推崇的中国元素,实木家具反映的中国文化,等等。这些导入的话题都是学生熟悉、喜欢的,从兴趣开始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无疑是教学双边积极互动的一个良好开端。这种在学习过程中得来的知识点更有利于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总之,以兴趣为切入点,让情感融通转化为情感互动,这样互动便能自然而然地在课堂中展开。而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情绪高涨往往也为知识自觉深化和内化提供了根本条件。

(四)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从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其次,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学者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实践中,要使学生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有步骤地解决任务并体现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做深入分析,明确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知识内容的类型,这样,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才能很好地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将学习内容嵌入建构主义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中。

四、结语

总之,教师必须树立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实际,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需求,全面兼顾“四要素”,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编写在实践中符合实际情况,在理论上能与教学规律相吻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完成掌握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任务。

注释:

①曾长秋.中国传统文化[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9).

②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三)[J].科学课,2004,(2).

③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3.

参考文献:

[1]曾长秋.中国传统文化[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9).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三)[J].科学课,2004,(2).

篇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重要的语言教学课程,更是肩负起了文化教育的重要责任。在高校的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文化教育与交际能力是英语教育的终极目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越来越面向世界,英语教学也逐渐转向西化,西式的教学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然而,中国面临国家特殊的国情,中华民族和西方的民族不同,自古就有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中国在学习国外的语言时,理所应当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状况,但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我们自我的提升和发展,中国同时也面临推销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这些都表明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引入,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渗入和传播。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育现状和必要性

1.大学英语教学中过度引入西方文化而忽视东方文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英语中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以反映西方风土人情和习俗、生活习惯和道德价值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形见绌,仅仅很少量地出现在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章节,完全不能满足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

2.在英语教学中忽视国情而仅从语言角度出发讨论问题

中国现阶段面临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国情状况,片面针对西方国家国情讨论英语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掌握英语基本技能要求我们能够对英语有熟练的技巧和对国外基本国情有足够的了解,但是归根结底我们针对的是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这都需要在英语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和内容来拓展。

3.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教学材料不丰富且质量不高

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专门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或价值取向的英文教学材料,有少量的读物与中国文化有关,但都没有相关配套的教学资源,这一点大大限制了英语教学在中国文化上的扩展面。

4.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

中国当代大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和主体意识,这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教育和强化。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主人翁意识很深地寓于中国的文化中。面临外国文化的侵入,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弘扬也变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文化在大学教学中弘扬的可行性分析

1.可行性分析

中国文化有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千年,伴随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质,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日常教育中从不曾忽略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这给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国优良的文化孕育了必备的土壤。

另外。文化宣扬缺失的问题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和重视,我们只要充分认识问题,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现今的状况,能够将英语教学的高度大大提升,并且从而起到其应该有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转贴于

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国文化的可行性措施

(1)在重视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输出

语言输人和输出是两种相反的观念,在我们日常学习中输入和输出必不可少,在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的输人是不利于教学的,学生需要有充足的机会来反馈和输出,这是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方面。

(2)教学中案例的使用与一般讲授相结合

高校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国文化有其可实行性,因为中国文化经历千年发展,有其诸多的鲜明示例和生动教学材料,英文材料的匮乏并不代表中文材料的缺失,在此方面我们有很大的潜力开阔丰富的教学材料。

(3)教学结合具体的地方特点

英语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必死守一些理论。我们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充分地考虑到教学所在地的地方特色。

(4)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德育教育

国外文化和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巨大的区别,国外一些文化在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却也以正面和负面的形象同时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中国的德育教育是一个特色,在世界虽然没有太大影响力,却是中国环境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完善了整个教育体系。

(5)具体事例——开设汉语典籍英译赏析

目前汉语典籍音译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可用资料数量较几年前也得到较大扩展。市场也初步形成,面临着较大的需求。从汉语典籍开始推进高校英语中国文化的弘扬是一条具有潜力的途径。

(6)英语学习者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民族及其优良的文化

只有当英语学习者自己能够认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时,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的弘扬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教而无学,学而无用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扬国珍.英语教学与英汉文化差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152.

[2]唐智霞.英语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103-104.

篇12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课内外例文给学生讲解了议论文开头收尾方法各十种,并布置题目,逐一指导且通过片段练笔强化训练,做这项工作各花了三个周。

由于方法归纳较全面,讲清了适用范围,且一一训练到位,这就为学生作文时开头与收尾提供了较宽的选择余地,为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精彩的开头和收尾会使整篇文章给人留下完美的印象。

二、简叙精议,凝成血肉

学生会写开头和结尾,但主题部分如何写呢?谁都会说“摆事实、讲道理”或曰“叙议结合”,但你这样告诉学生写法,恐怕绝大多数学生是一头雾水。换句话说,还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叙议方法。

“叙”的事例必须精练,抓住事物的要点即可,不求全面具体。叙事还应符合两个要求:典型性和代表性。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举了王向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的弱点。所举实例简而精。

而且在作文实践活动中还针对同一种议例方法引导学生用不同语言形式表达。比如在下水作文《珍惜青春》中,关于维纳的事例是这样写的:“再看看美国的维纳吧,他是二十世纪少有的优秀科学家,创立了控制论,是信息论方面的先驱者。他七岁前学完中学数学,并学习物理、化学、法文、德文和拉丁文,十四岁大学毕业,十八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就这一事例,可以用“循果求因”、“假设反说”中任何一种议例方法;即使只用“循果求因”法,也可以有多种语言表达形式,比如:①他的成功正是他珍惜青春年华刻苦学习的结果;②他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就是利用大好的青春时光学习――学习――再学习;③我们折服于维纳的辉煌成就之余,更应该看看他成功的足迹,那就是他把有限的青春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了。凡此种种,无穷尽焉。

三、明确思路,构建骨架

“引论――本论――结论”,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思路,但在初学阶段,学生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我在指导中结合学生写作实际把本论部分再分为“议”和“联”。“联”即“联系现实”,以使文章更充实更富生活气息。那么如何“联”呢?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生活,并精练的把它表达出来。如果教师能举出典型的例子来,学生往往一点就通。比如,在下水作文《珍惜青春》中,我列举了三种不珍惜青春时光的现象:①“闲逛疯打”现象;②“明星、偶像”热;③“电脑游戏”迷。因为这些例子很贴近生活,学生马上领悟了“联”的含义,举出了“狂热追星族”、课前打扫卫生、课上扔纸条等等很具体很能说明问题的现象的例子。

篇13

多样化的两个维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在6月15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有三个方面:一是办学主体多样化,二是培养模式多样化,三是考试选拔制度多样化。就高中培养模式多样化而言,在学校层面,至少要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个是实践样态。至少有11个方面的样态,包括课程、教学、评价、学校制度、学生指导、学校管理、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社团组织、主题活动及校外合作。其中课程、教学和评价是核心,这个领域如果不触动的话,整个学校的特色很难有说服力。另一个是学校层面培养模式抽象要素分析,包括教育目标、参与者及其角色、活动内容、活动组织形式、活动过程、特征、辅助手段的应用,以及目标达成度的评价等。

语数外新课标各有侧重

在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协同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办学资源共同体“金声”片区学校联盟、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义务教育新版课程标准解读落实暨中小学教师微格教学研讨会”上,北师大教育学部副部长、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研制组专家郑国民表示,语文学科新课标修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少做题。“没有真正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考试得高分是不可能的。”郑国民认为,学校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材料,老师要加强指导,促使学生交流阅读内容。北师大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标研制组核心成员綦春霞表示,数学学科的新课标强调过程性目标,在具体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和经历,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创新性思考。这需要老师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多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英语教研室主任、英语特级教师、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标研制组核心成员孟雁君认为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第一个宗旨,就是不要在26个英文字母内教英语,而是要站在人的发展角度去教英语。落实到学科,就是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

校长研究课改的四种方法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校长陈文强、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教研室主任许序修在6月26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为了解决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校长必须深入学校课改第一线,进行由浅入深的基层调查研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本质性、规律性认识,为课程领导决策提供充足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校长要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了解得深、分析得准,有四种方法不能忽视:第一,战略性眼光。能从小学校看到教育大世界,清楚世界教育在思考什么,中国教育在要求什么,学校从领导到教师该怎样做,学生该怎样学,人才该怎样培养,学校该怎样办好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学习性姿态。想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情况,就要向不同层次的师生学习。第三,系统性思维。第四,创新性行动。基层调查研究要与课程创新探索结合起来,要选择师生最为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基础性、创新性研究,使学校课程改革既具特色,又富有成效。

中学语文课堂应承担

一定量的哲学教育功能

据7月2日《文汇报》报道,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韩潮发现很多大学生和中学生都怕写议论文,写出来的议论文通常很教条,空洞的大道理一条条堆砌在一起,杂乱无章,或是辞藻很华丽,但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没有“议”和“论”的味道,更鲜有思想性可言。“学生不会写议论文,不是语文没学好,而是哲学没学好。”韩潮认为,在中学,语文课堂理应承担起一定量的哲学教育功能,并提议:如今的中学教育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很大,那么高考命题是否可能做出一些微调。如以后高考命题可以邀请一些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其他大学文科的老师参加,让考题更有助于检测学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