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健康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涵义不清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它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在理论和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和书籍比较少,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和能力培训[2]。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护士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的卫生宣教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主要参于普及卫生知识,接受对象比较泛化,不存在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而护理健康教育是将普及卫生知识向建立健康行为转移,向人们提供健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和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带有一定的治疗意义,使个人、群体面对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时,有能力作出决择,消除和减少影响健康的因素。
1.2护理自身素质是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护士本身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特别是基础理论和技能,每天都以完成临床治疗和护理为指导思想,没时间和精力对自己所做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研究,科研意识不强。另外护士因人员少,外出学习和参观的机会较少,信息来源不足,又缺乏主动捕捉信息和收集信息的意识。
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角色认识不够明确,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了解和认识不足,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以口头方式、宣传资料及墙报的方式向病人传播。只注意向病人灌输,忽视了健康问题的反馈,因而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
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个性化教育,语言亦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不能主动与病人沟通和互相交流,健康教育时机把握不当,使其流于形式,只是单纯的完成任务,没有形成护患互动的作用。导致护士的工作中不能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解决因健康问题及环境改变所出现的情况,从而影响了病人的康复。
1.3其它因素领导重视不够,相互系统支持不当,以及病人因素间接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医院领导的重视、支持和相互科室的配合,才能使护理工作实施完成。因为护理教育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否则这项工作将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次上。基底医院的病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护士在医院的从属地位,患者缺乏理解和信任,医患纠纷的增多,法律意识的增强等等,都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2.1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整体护理,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观念转变,调动和促进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对病人及家属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水平,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有能力进行决择,同时注意各种信息的反馈、评估不断总结和完善,这对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2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制约护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健康教育培训方面整体水平不高,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护理骨干较少,而护理健康教育又是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对其实施,并对实施的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在短时内掌握和应用。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逐渐调整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使他们的专业知识、人文科学、沟通技巧、交流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并通过板报、录相、计划性教育、随机性教育、书面教育和问答式、示范示的方法,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不同的个体、病种在疾病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2.3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以及相关科室的配合医院领导是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核心,只有取得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相互专业人员的配合,参与查房,了解治疗方案,制定相应计划,护理工作才能更加完善、提高。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正确对待护士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时,及进对护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尽责尽力,尊重关心病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护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护理质量,从而促进医院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讨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及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不生病,而且有很高的生活质量,这对我们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医患双方都在寻找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凭经验进行护理实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强化健康教育服务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避免医疗纠纷,努力创造条件,使护理实践逐步跟上时展的需要。
篇2
在实施起搏术后“健康人”教育中,首先制订一份理想的护理教育计划,这不仅为护理的具体行为提供科学的、详细的、明确的指导,同时还必须包括起搏术后“健康人”教育内容。起搏术后“健康人”的教育目前仍以医院为基地,以安置一年以内的“健康人”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消除了他们对自己所患疾病知之甚少,把疾病康复的全部希望和权力统统交给医生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通过对他们的知识传授及医护患一起的交流等一系列教育工作,使他们充分了解有关起搏器的各类常识及有关自己疾病为什么安置、起搏器安置后的各类并发症预防和发生故障时的急救处理等保健知识,为了能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真正掌握有关起搏知识。为此,我们进行了摸底书面考试,然后进行起搏知识的系列上课;最后再进行书面的考试,不能通过者进行个别辅导,直到通过为止。不仅如此,我们还请起搏术后生活质量高的“健康人”进行现身交流;其次学员们还互相谈体会,学习班就在这样的紧张、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结束。学习班结束后,我们对于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有心内科主任、起搏器专家签发的结业证书,以增加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并集体留影、建立良好的通信网络等。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2000年4月6日~5月11日在浦东仁济医院演讲厅举办的“起搏挚友”学习班,参加第一期起搏器知识学习班的20位学员,年龄在37~80岁,文化程度在大学、中专、高中以上,以教本人为主。起搏器植入时间在1周~1年以内。
2.2方法
2.2.1考核评估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知识度——书面考试
携带起搏器的“健康人”在术后需要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尤其需要掌握自己如何检查自己的起搏器、起搏器的养护知识及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等,同时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特异性的知识指导。光凭住院期间的宣教是有限的,为使健康教育从住院延续到出院、到社区,故进行有关知识度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了解所需的知识。为此,我们先进行书面摸底考试,内容主要是测试安置起搏器的型号、起搏器的工作方式、能不能在体外程控、起搏频率每分钟多少次、如何使起搏器能省电、检查起搏功能的方法、哪些家用电器、医用电器会对起搏器有影响及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更换起搏器等方面知识的选择题,共计20题,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形式。而这些都是他们平时最担心、最关心、最需要医护人员指导了解的实际问题。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0%,见附表1:
授课教育是安置起搏器术后“健康人”渴望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拟定课程计划:时间为期一个月,分四次授课(其中包括考试),教师有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护理经验的护师担任主讲。讲授的内容包括:起搏器的科学养护和监测方法、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起搏器与生命关系对生活的影响、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及正确选择医疗用具等;其次还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讲课、答疑;最后还请心导管室的技术员讲解起搏器参数的调节、起搏器的结构、安置时的全过程,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更多地掌握有关起搏器知识,从而解除他们对安置起搏器后的不良认识。
2.2.3授课教育后的考核评估——书面考试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理论课学习,使起搏术后“健康人"增进了健康知识,改变“健康人”的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为此,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书面考试,考卷内容与上一次相同,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100%,见附表2:
3.效果
3.1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了自我保护及应急措施,预防并发症等知识得以增长,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考核的合格率从0%上升到100%。学员们一致认为:“短暂的一个月学习,好似胜读了几年书”。充分体现了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2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懂得植入起搏器使原发病和基础病因得以控制,而不是彻底痊愈。其次必须定期随访,进一步观察术后疗效,适当调整起搏参数,延长起搏器的寿命;还能预测、发现、处理起搏器故障;发现、处理副作用或并发症,指导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自我护理的重要性。起搏术后“健康人”感慨地说:“要想如常人一样生活,就必须定期参加起搏知识学习班、咨询、答疑及联谊等活动”。
3.3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加强了心理支持,因起搏器并发症重则危急生命,轻则影响生活质量。对防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已不再仅限于住院范畴之内,开始面向家属,面向健康人的教育。他们希望:“全社会不要把他们当作病人像健康人一样对待”。为此,我们组织学员建立了通信网络,选出小班长,增加了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方法。
3.4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也得以体现。同时也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用真诚、同情的态度解除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痛苦和烦恼。利用各种场合呼吁全社会的人们称他们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
4.设想与讨论
4.1常设“起搏挚友”健康教育点
根据起搏术后“健康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年以内的术后“健康人”对起搏知识的渴求非常的迫切。因此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同时根据其特点制定教育计划,开展特异性的专业护理指导是非常有必要。从书面的摸底考试可见,在院病人由于疾病的困扰、住院时间的短暂,对于护理人员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的接受是有限的。所以,常设健康教育点就是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时间每周一个下午作为接待日,为住院及出院后的“健康人”服务;有主管护师负责接待,为术后“健康人”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及播放相关的录音、录像,为其指定特异性的教育计划;耐心倾听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建议,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正真解除回归社会后的后果之忧。
4.2
开办不同层次起搏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
由于起搏术后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健康人”需求,特开设面向“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其目的是为了对起搏知识缺乏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低的“健康人”在家属陪伴下进行系列的起搏知识上课;授课方法和形式则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化的图案教具,使他们掌握起搏器的护理及保养常规。因为,安置起搏器后的老年人时常会产生恐惧情绪,对于今后将终生依赖起搏器生存有顾虑和自卑感;同时结合起搏术后“健康人”存在的恐惧自卑及自我封闭的心理、行为特点,在病房为其提供场所,选择性格开朗、来院更换起搏器的病人介绍自己安置起搏器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现身交流,以积极的心态去影响鼓励其它病人和术后的“健康人”。使他们从自怜自悯的心结中释放出来,对生命和未来重建信心。同时鼓励“健康人”及家属积极参与,让“健康人”及家属明白不良的心理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康复,并导致病情恶化。因此,较好的社会支持会使“健康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4.3为起搏术后的中青年开设《科学性生活指导》健康教育讲座
篇3
2方法
2.1健康教育方法
根据实验组儿童家长年龄、文化程度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因人因需施教,如派发宣传单及水痘疫苗小册纸、张贴宣传画,利用接种日进行儿童家长健康讲座,个别咨询,耐心解答家长提问等;教育内容包括:水痘的定义及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强、对儿童身体健康和学习的影响;有效预防水痘感染措施、水痘疫苗的作用及有关注意事项等。
2.2常规宣教方法接种中对对照组儿童家长口头讲授水痘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2.3效果评价
2.3.1问卷根据文献资料自行设计“预防水痘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包括预防水痘相关知识8题,每题3个备选答案:是、否、不知道,供调查对象单项选择题,每答对1题得1分,答错或不知道为不知晓得0分,满分8分;统计知晓率(%)=正确回答总题数/(每人调查题数×被调查总人数)×100%,见表2。
2.3.2再次问卷实验组接受健康教育1月后,对再次来院接受免疫接种的两组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水痘相关知识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集中或分散自填,当场回收问卷,两组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回收问卷率100%。
2.4观察指标统计调查问卷正确答题数,通过查询“儿童计划免疫电脑系统”了解两组儿童在2011年2月~5月期间接种水痘疫苗的情况;2012年11月通过查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卡”了解同期水痘发病儿童的相关资料(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家长姓名,地址),结合本门诊儿童计划免疫系统中的资料筛查本研究两组儿童的发病率。
2.5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对象“预防水痘相关知识调查”正确答题量比较(见表3)表3显示:实验组正确答题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3.2两组儿童水痘疫苗接种情况比较(见表4)表4显示:实验组的水痘疫苗接种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3.3两组儿童水痘发病率比较(见表5)表5显示:实验组儿童水痘发病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4讨论水痘虽然不是烈性传染病,但传染性强,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最有效途径,接种水痘疫苗后可减少感染水痘的机会和水痘发病率,接种后抗水痘免疫力至少可持续10年以上,保护率至少为90%[4]。有水痘疫苗接种史的儿童,即使在接触感染水痘后,发病也很轻,出疹少,很快痊愈,大多数儿童确实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5]。但是,由于水痘为自费疫苗,家长接受率低,接种率偏低,使水痘的免疫覆盖率不高,很多群体儿童达不到有效的免疫屏障。结果表明: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家长对水痘防治知识的认知,提高水痘疫苗接种率。未参加健康教育儿童家长对预防水痘知识的知晓率仅为47.34%,而实验组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知晓率达到了99.22%,受教育后儿童家长普遍认识到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发生的有效途径,37.5%儿童接种了水痘疫苗,而对照组水痘接种率仅为7.5%。通过接种水痘疫苗,提高水痘的免疫覆盖率,从而在儿童群体中建立有效屏障,切实有效控制和预防水痘的发病。根据王哲“水痘疫苗保护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水痘疫苗接种后1年、2年、3年、4年、5年、6年以上的水痘疫苗保护效力分别为1:00%、91%、87%、76%、76%、51%[6]。我们在18个月后统计2组儿童的发病率。实验组中儿童水痘发病率为:1.25%,对照组为:7.5%,显然对照组中水痘发病率明显增高。随着公共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健康教育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篇4
1.1相对滞后的护理观
由于长期以来受功能制护理模式的制约,护士普遍对现代护理观缺乏全面的认识。多数护理工作者还没有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观念转变过来。董霞等对254名护士现代护理观的调查结果表明,17.3%的护士认为护理是非独立学科,从属于医疗;66%的护士认为生物学因素是疾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11.4%的护士认为社会环境与人的健康无关[8]。护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体护理实践成功的最重要环节之一[9]。相对滞后的护理观影响整体护理的开展,使健康教育工作仍停留在疾病知识的宣传上。
1.2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
较多的作者认为护理人员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将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概念混淆[10-13]。卫生宣传是知识的单向传播,接受对象比较泛化,且不注重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健康教育以个人、集体的行为改变和环境改变为着眼点,根据健康问题特征和角色变化而采取各种教育形式,其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是连接卫生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桥梁,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是全球推进“人人健康”的核心策略[14]。
1.3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认识不清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病人及其家属确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为[15]。调查显示,85.5%的护士对这一概念认识不足,多数护士认为进行健康教育以病人或家属掌握疾病知识为目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人不健康的行为[11],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护理的根本目的(恢复、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致性认识不清。
1.4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地为护理对象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不仅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同样适用于护理健康教育。实践证明,健康教育程序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有效工作方法。调查表明,84%的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16],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有效的开展。
1.5对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其学科基础包括预防医学、社会医学、传播学、行为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这些学科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是我国的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18]。调查表明,87.5%的护士明显缺乏护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的发展[11]。通过抽查反映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一部分护士在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沟通技巧、交流方法的掌握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18]。
1.6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对承担的角色认识不清包家明等调查得出,80%的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对承担的角色认识不够明确[11]。护士对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认识不够明确,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疾病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把自己看作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计划者和评价者。
2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中的问题及对策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19],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中,不能很好地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2.1评估
评估是了解教育对象需要学习什么知识或者获得何种技能的过程,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是有效实施健康教育的关键[3]。
2.1.1评估的内容在评估时护士要从整体入手,既要考虑健康教育对象的生理(是否有体力学习)和心理(有无学习的愿望)两方面的学习能力,又要考虑感情状态(动机)和经验状态(以前的经历、技能、态度和学习能力),还要评估家庭的状态(家庭教育情况、生活方式、信仰、家庭成员的关系、对目前状况的了解等)。一些护士只是将疾病的知识灌输给病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1]。
2.1.2评估的目的目前许多临床护理健康教育不符合现代质量观的要求,没有满足护理健康教育对象明确的和隐含的需要,没有考虑病人的动机和需要,没有把病人最明确的需要放在首位。
2.2计划
计划过程即确定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
2.2.1护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拟定目标时应考虑到病人缺乏哪些知识和技能,病人的态度与兴趣,病人的文化程度与接受能力,完成目标的难易程度,完成目标的顺序。确定的目标不仅要符合病人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其可行性,施教者的教学能力、知识水平以及教学条件、设备等[20]。
2.2.2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21]。护士对住院病人实行的健康教育多为疾病教育,以病人和家属掌握疾病知识为目的,对心理护理,尤其是出院后指导病人消除疾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健康行为的健康教育未受到关注。
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做法是常规性的,缺乏个体针对性,流于形式,资料没有量化,内容不具体[16,22,23]。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条文,很多护士在工作中机械地执行,把它作为护士长布置的一项任务来完成,停留在卫生知识的单向传播上[24]。护士在对不同需求的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病人个性化需要的内容[25]。罗洪等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关于病人护理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较多局限在疾病相关知识、用药指导、了解住院环境规则和出院指导等方面[22]。
由于健康教育中“重护轻医”,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覆盖面太宽,超出了护理的职责范畴,违背了护士的职业要求,容易引起医护患矛盾;健康教育的内容超出了护士的知识能力范畴,影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护理人员没有建立与医师合作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宣教的内容与医师的不统一,也影响了病人对护理健康教育的信任程度。
2.2.3护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目前护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单一,健康教育大多存在内容相同,针对个体的少;读的多,讲解的少;书面的多,操作指导的少;灌输的多,注重反馈的少;单向传播多,双向交流少[16,24]。护士采取的教育形式是口头式教育方式为主和辅助宣传资料方式[25,26]。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有:个人宣教、小组宣教和病人座谈会,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形式上不规范,随意性大[25]。包家明等调查80.5%的护理人员缺乏选择最佳健康教育方法的能力[11]。南秀荣等研究认为采取宣讲加卡片、图画、示范、录像等组合形式是进行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26]。
2.3实施
评估和计划是健康教育的准备阶段,是健康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实施是具体实施健康教育计划的过程。护士在实施过程中对健康教育时机把握不当,护士只重视给病人做健康教育指导,而忽视了病人的感受,影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26,27]。黄俭强等对五种主要护理杂志1998年至2003年发表的、经过筛选符合研究要求的248篇与健康教育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定性分析,只有19.8%的健康教育研究较好地遵循了健康教育的程序进行实施[28]。
2.4评价
护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其目的是测定教育对象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以便修改原有的计划,改进教学工作。包家明等调查的结果显示,有81%的护理人员不能有效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11]。一些护士不重视、缺少教育计划实施后的评价[10,16]。
2.4.1评价形式和方法护士要根据教育计划和实施情况,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类型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直接观察病人,对病人进行提问,与病人家属交谈,听取病人复述及自我评价,观察病人的记录,书面评分和小测验小结,由病人和家属演示护理技能等,了解其掌握健康知识和自我护理技巧的程度[23]。
目前研究多采用问答、问卷等主观测量方法进行评价,注重实施过程的评价,缺少护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反馈,缺乏细化、量化、客观的评价指标或标准,难以统一和比较。
2.4.2评价内容与指标在整体护理中开展的健康教育评价应突出以病人为中心,即由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评价转变为对病人的实际效果评价。以往健康教育的评价指标多是从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如病人满意度的提高和护患纠纷的减少等[17]。
2.4.3评价效果病人教育的目的是增进病人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因此,应评价病人的健康知识是否增加,态度及行为是否朝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并通过教育-评价-反馈-再教育的过程达到教育目标[29]。
3结论
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作用,但客观地评价其水平,大体上还是处于初始阶段[9]。为进一步促进护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在护理职责范围内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具备丰富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尝试建立适合我国目前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及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廷忠,郑建中主编.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
[2]程金莲,韩世范,乔玫,等.实施整体护理后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6):348-350.
[3]吕姿之主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9.
[4]周广海,孙加富.盐城市临床医生参与健康教育调查分析[J].交通医学,2002,16(1):92-93.
[5]刘蓓.上海市区医院健康教育现状与改进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1999,15(4):43.
[6]刘西京,米光明,甄会斌,等.石家庄市万名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在职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1999,15(12):21.
[7]陈桂芸,刘轶,齐兴兰.医院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1,4(9):729-730.
[8]董霞,吴欣娟,田俊英,等.245名护士现代护理观认识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9):533.
[9]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10]徐连文.护理健康教育所面临问题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2):1582-1583.
[11]包家明,顾惠娟.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认识误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48-450.
[12]张雅诗.国内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56-57.
[13]汪凤兰,何英,王桂生.影响我国护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5):12-13.
[14]包家明,霍杰主编.护理健康教育临床问答[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37.
[15]张王月,高德彰,吴光煜.病人教育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6-367.
[16]徐燕.关于医院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52-53.
[17]黄津芳,刘玉莹主编.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99-123.
[18]陆烈红.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0,15(11):691.
[19]包家明.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应用[J].护理研究,2002,16(7):375.
[20]张王月,庞洁,高德彰,等.病人教育的程序[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8):347-348
[21]周兰姝.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策略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0):776-777.
[22]罗洪,陈伟菊,何金爱,等.护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的再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32-233.
[23]宋丽华,张香琴.22所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65-66.
[24]胡容.护士长对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认识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1,16(1):687.
[25]张镇静.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健康教育效果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6):439.
[26]南秀荣,李新霞,曹燕,等.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方法探讨
[J].齐鲁护理杂志,2002,8(6):403-404.
篇5
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环境与宣传
1.在班级设立心理知识专栏、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们了解心理知识,正视自我的心理状态。我及时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以文章、便条或短信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学生,和学生们分享。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锻炼方法、心理训练方法,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一些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征;掌握“合理化”、“投射”、“升华”等心理防卫方式;掌握正确的宣泄、移情、静心、放松等方法;掌握基本的人际吸引、人际沟通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自觉运用“首因效应”、“黄金定律”。
2.通过介绍我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成功典范,使学生正视职业教育,珍惜机会,把握自我,确定学习和人生目标,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二、心理辅导
1.学习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就丧失学习目标和兴趣。俗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这种矛盾,我组织“我为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兴趣”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班会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认识自己的优势,善于自觉地学习。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广阔天地”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联想式记忆法以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如听音乐学习,通过讲解心理学中的“视听干扰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自觉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加强两课学习,学会辩证的学习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
2.人际交往方面。人们遇到了烦恼或挫折,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帮助、理解和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调节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我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指导我的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正视自我的实现的需要。按照现代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指导学生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按照校魂标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来勉励异性之间的交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礼貌、真诚。
3.品德方面。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这种道德内化需要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如何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着以班风建设为切入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个人的良好品德与大多数人的相符时,就会形成良性的从众心理,就会为个性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讲正气、比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积极要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班集体中施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社交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工作实践,班干部可以更加准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集体荣誉感
充分利用班会、普训、新闻时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此外,我还经常会对学生们讲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早操的重要,珍惜大学时光的早操机会。
针对个别同学沉迷上网的问题,我尝试着用教育和移情的方式来处理。首先追求人性的自由和现实社会是相矛盾的。网络的世界是不受社会标准、道德标准来约束的。但作为大学生来讲,你是生活在一定准则下的现实人。你就一定要遵守校规。通过谈话、谈心,了解这些同学的上网动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加之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就有可能出现身心发展失衡,严重的影响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建议个别学生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各有所重,相辅相成。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延续,两者殊途同归,皆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行而努力。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一代合格大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方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篇6
2.1培训理念淡薄:从教育理念上看,高等院校对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认识普遍不到位。由于学科背景、学识经历的不同,多数导师尚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资质。没有相应的培训和经验交流,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就无法准确把握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对研究生的心理危机缺乏敏感;面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找不到恰当的对策,错失了最佳教育时机。此外,导师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默默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激烈的竞争、人事制度的改革、科研教学任务的加重、研究生问题和师生关系问题的多样化等,让导师的职业压力不断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疾患也远远高出社会一般人群。近年来,高等院校教师因心理问题而出现极端行为,以及与学生关系紧张而出现的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无论对于导师的职业生涯,还是研究生的健康成长,高等院校都亟需提高对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认识与重视,通过对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促进导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科学地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适时地对教育对象心理层面施加影响,以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2.2培训投入不足:从教育实践上看,高等院校对导师参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投入明显不足。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师资建设中,导师培训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但大多数培训是针对新增导师而展开,以推进新手导师迅速成长为专家型导师为目的,因此在培训内容上一方面力求让导师短期内熟悉研究生招生管理、学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另一方面侧重于提升导师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而在培训形式上,多为专家报告、优秀导师经验交流、研究生院领导政策解读等讲座模式。鲜有高等院校尝试着同时为新增导师和在岗导师提供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交流、观摩、互动。此外,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导师认为应该是职能部门和研究生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有相应专业储备去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责,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产生消极和推诿的态度。目前从培训内容和形式来看,基本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以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心理危机干预为主题,形式较为单一,且无明确的课时计划。
3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制的探索
3.1明确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职责:培养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首先要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作为研究生导师,也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育人功能,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时准确地把握研究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但要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必须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职责。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将导师纳入高等学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作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有效补充;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具体任务,规范研究生培养的各阶段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确保不同年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制订具体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激发导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充分发挥导师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3.2制定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制度:“不以规矩,无以方圆”,必须要在制度层面上规范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才可能不断提高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与专业化水平,促进导师内外成长并确保参与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首先,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将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渗透在新聘导师上岗培训、在岗导师提高培训、骨干导师高级研修等导师培训项目之中。其次,要加强导师培训基础建设和培训课程建设,保障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培训过程的科学性。学校要列出专项培训经费,包括培训教师的课时报酬、导师活动经费等,并列入学校预算,切实为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再次,要由专门行政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定详实的培训方案,加强培训管理,在授课时间、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效果上要予以充分保证。最后,还要落实导师培训考核制,即要求导师完成一定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3.3理清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不等同于心理咨询,所以从工作理念上应有别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3]。心理咨询是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方法来自于心理咨询,遵循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需要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去影响教育对象。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导师重在合理采纳心理咨询中的方法,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般心理问题的疏导,而非专业性的治疗或矫治。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更侧重于发展性心理教育,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困扰会越来越多地和得不到解决的发展性问题相关联,因此导师应更多地帮助学生解决发展性的问题,如职业规划、人际沟通等。
篇7
1.2自暴自弃,精神颓废型。平素身体健康的人一旦发现自己得了这种终身性疾病,或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自己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加上平素生活中的人们对心脏病谈虎色变,认为自己的一生没指望了。整天郁郁寡欢,对治疗预防不积极。此时,要提醒他们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向他们讲明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先进手段。如通过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置入术治疗较局限的单支或双支病变;通过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可治疗多支弥漫性病变。并介绍治愈病例,鼓励他们互相交流感受,请治愈者现身说教,使他们对治疗充满信心。动员家属亲友共同作好思想工作,但要事先和他们进行很好的交流,共同定好思想工作的主方向,以免适得其反。
1.3焦虑、恐惧型。病人过于注意自身疾病,感到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每天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会发病死去。这类病人多数在四十五岁左右,身兼多重角色:人到中年、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思想负担重,顾虑重重。对这类病人,首先要做好亲属、同事的教育工作,请他们积极配合,共同关心、开导病人,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与被尊重。在作健康教育时要尽量避免使用过激的词句,尤其是那些涉及死亡、危险等的词句。可以介绍他接触一些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效果显著的病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痊愈的病人,以及经过内科保守治疗症状消失的病人。通过真实的病例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病人做一些转移注意力的事情。如看书、下棋、织毛衣、看电视等有益的活动。
1.4工作狂型。这类病人大多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的身体满不在乎,即使出现症状也不休息,经常忘记吃药。对这类病人要指导亲属督促其吃药、休息,反复讲解、实例举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可以更多更好的工作。对当面表示接受而实际接受不好的病人可进行强化教育,讲解此病的危险性及严重性。这些病人多数在领导岗位工作,要注意教育方式、语气、态度等,要做到既达到教育目的、又提高护理满意度。
篇8
Keywords:HealthFirst;mentalhealth;physicaleducation
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部分,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是人生观,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协调统一,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养成终生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在对我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发现,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不均衡,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生对一些事物在心理上反映比较敏感,复杂,害怕竞争,没有上进心,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在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观中存在着极端矛盾心理。数据表明,50%的学生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43.77%的学生对学习的竞争感到焦虑不安,20.12%的学生处于防范别人,怀疑自己的自卑心理;特别是女大学生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及对社会和集体环境的适应能力,怕苦怕累,意志薄弱,处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愿别人关心自己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稍不如意就会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表现出偏激,狭隘,自私的个性特征。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的关系
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保证,而身体素质又是实现一切素质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以来受历史,传统,体制,实践等方面的制约,学校体育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和生理发展趋于成熟过渡和不稳定期,而体育运动是以身体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特殊的实践活动,在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起着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比拟和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水平有密切关系,体育锻炼水平越高的人,心理健康程度就越高。
体育活动既有预防作用,又起着改进作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一方面陶冶情操纠正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体育疗法对于治疗心理障碍,缓解心理紧张,压抑和烦恼,放松身心,维持心理平衡,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该使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形成身体锻炼,卫生健康和心理健康全面结合的学校体育教育。充分利用每一堂课和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学生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依赖关系,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把一个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快乐有序,优化的环境里进行身体练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陶冶情操,培养凝重的社会情感,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身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大脑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与人的情绪状态和意志努力程度有重要联系。因此体育可在注重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教育过程。对学生的不良心理素质进行调整和培养,以达到心理健康同步发展。
二、体育理论常识教育的培养
大学生活泼爱动,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体育应开设基础运动心理学。公共体育课应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传授的同时,讲解一些国内外的体育形式,体育新闻,竞赛和裁判(规则)知识等。增设体育保健,体育卫生,体育锻炼中的自我监督与评价及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内容。普及体育常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调节和自控能力。
(一)学生兴趣培养教育
兴趣是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对于人的认识和活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生从事活动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经被激发,从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某种满足,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兴奋及坚强的意志努力等积极感体验。教学中发现学生每次上课时,开始惰性很大,情绪低落,跑起步来腿都沉重地拖在地面不愿抬起,而准备活动中的应该选择一些和教学相关的趣味性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节教学氛围,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带着求知的渴望和明确的目标用“心”去学。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求动的天性和跃跃欲试的好动心理,抓住学生掌握动作后的自我欣赏,自我表现的欲望,即使恰当地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运动的快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自我,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生情感培养教育
社会情感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在实际中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感受,师生之间关系对于学生社会情感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体育课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整洁美观的服饰,大方自然的教态,关怀信任的目光,耐心细致的指导,生动清晰的讲解,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到轻松,喜欢看你上课,喜欢上你的课。经过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使学生懂得如何用美好的道德情感去对待别人,以及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问题。
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各种情感,通过各种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情感,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篇9
医院是医疗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实力机构,在健康教育方面有它独特的有利条件。有住院及就诊的患者,他们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又有一定的受教时间,医院可根据防治工作的实例、卫生防病统计数字以及流行病调查结果充实宣教内容。医护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树立可依赖的保健威信,医院有检验、化验、治疗、护理技术作为后盾,受教育者可以得到健康验证及咨询服务,因此利用医院的有利条件开展健康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护理学扩大了内涵,它不再局限于对患者的护理,如今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防止病残等都已成为我们护理工作的新课题。这就要求在医护人员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习、讨论,制定出各种疾病详细全面的宣教内容,要求每位护士做到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不同时期,根据患者的情况及需求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切实做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
2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让患者达到知、信、行
知,让患者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检查治疗的目的及护理要点。信,护士用丰富的知识帮助、指导患者,让患者感到护士可信。行,利用护士的影响力指导患者,让患者将护士传授的知识付诸行动[1]。
健康教育的作用可以降低患者的焦虑状态,患者对疾病的陌生紧张心理,特别是需要手术的患者,护士应根据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教育,讲明各种检查治疗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让患者在住院期间许多护理活动需要护士与患者共同完成,如手术前的练习、手术后的功能锻炼、有效的咳嗽方法等,都需要患者在护士指导下完成。因此,护理活动中护士与患者应形成指导、参与、合作这种新型的护患关系,而不是单纯地帮助患者去做,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活动。很多患者患病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一旦病情稍好就认为痊愈了,就不注意休息,不接受治疗,造成病情复发,甚至引起其他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各自患病的特点、如何治疗和各种注意事项,是避免疾病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
3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疾病可以转化为躯体疾病和精神方面的疾病,向患者讲解健康心理内容,不仅可以纠正不良的个性,人际交往障碍,在如何掌握情绪的释放与控制以及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等方面更有重要作用。根据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定义,指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忍耐力有很大关系;心理健康与否,重点表现在一个人的性格、世界观、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具有坚强、稳定、外向心理特征的人,不易患精神方面及其他方面的疾病;而敏感、脆弱、内向心理特征的人易患精神方面及其他方面的疾病[2]。因此让患者知道什么是健康心理,克服、消除不健康心理状况,配合治疗和发动他们主观能动性对疾病的治疗都是很有利的。
4合理进行健康教育
护士应了解患者的人生观,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应合理评估患者的健康知识,对健康知识缺乏或知识不足的患者,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与指导。
教育方法可采用语言教育、宣传科普知识、示范教育等,以求达到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语言教育是最直接、最简捷、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它较少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层次低的患者最适合语言教育。因此,护士要掌握交流技巧,随机进行教育,可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编写相关宣传材料,绘制一些宣传卡、手册、板报等,使患者随时接受教育;护士还可以向患者做演示,如手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有效的咳嗽方法以及某些特殊的锻炼等,教给患者正确的姿势,训练过程中出现不适感的处理与预防并对患者训练频率做出要求。要达到宣教目的,必须对患者真诚相待,耐心负责[3]。
总之,健康教育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在实施健康教育中要强化护士对患者的教育意识,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中,对患者的教育做到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达到健康教育目的,使现代型的护理模式能得到根本性改观。
【参考文献】
篇10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学时期是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都将对中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与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大,社会给予人们更多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引导方向,并借助德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在德育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锻炼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作用,在方法上取长补短。通过心理疏导、心理矫正等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较科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情感、信念和意志因素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再次,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把德育认识,德育情操,德育行为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
2.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学科教学既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它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显示出来。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空间,而且可以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由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并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着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例如,语文、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对作品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数学教学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历史、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之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音乐、美术教学及有关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体育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勇敢、坚韧、竞争与协作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从“只让学生成才”转向“先让学生成人”,由“管理育人”转向“服务育人”,要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1)学校管理
通过学校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和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可以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的基本单位。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班主任承担着来自各方面布置的教育任务,协调、统一各方面教育影响的任务,创造性的班主任工作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学会并尝试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随时总结经验;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本着平等、理解、尊重、信任的原则去对待每个学生,处理好每一件事。这样,让学生感到教师不再是冷落、严肃的管教者,不再是只知道灌注书本知识的“教学机器”,而是和蔼可亲的长辈、可信赖的朋友、令人尊敬的导师,从而融洽师生关系,使班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班风,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也将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篇11
网上报名网址: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选择“‘健康杯’评选系统”。
二、时间安排
1.优秀论文提交时间:2009年9月10日至2009年11月10日。
2.优秀论文评选时间:2009年11月、12月。
3.研讨交流及颁奖活动:2010年1月(北京,时间地点待定)。
三、活动说明
1.本次论文征集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老师自愿参加。
2.主办方将选择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专家、优秀教师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将严格把关,客观公正,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坚持三审制度,评审出一、二、三等奖优秀论文。
3.论文形式包括:经验总结、咨询辅导案例、活动设计、调查研究、教育教学感悟、理论研究等。
4.论文以作者原创为主,注重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突出个人特点和区域特色,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质和时代要求。抄袭文章不予参评。论文字数在4000字到5000字之间,内容简介100字左右,关键词3~4个。
5.请作者详细注明单位名称、通讯地址、姓名、职称、联系方式。
四、参评要求
1.论文征选形式。为保护环境,节约纸张,提高效率,此次论文征集活动采取网上提交方式进行。请进入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点击“健康杯”评选系统,进行注册投稿。网上提交成功以后,会显示“您已成功投稿”。不要再寄文章的纸稿。
注册投稿步骤请见心理健康网“杂志快讯”和“健康杯”栏目的《“健康杯”活动网上投稿步骤》。
2.严禁抄袭别人的作品,严禁从网上下载文章进行投稿。
五、评选结果
1.获奖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公布。
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
3.主办方将另行组织专题研讨交流培训活动(通知另发),并向论文获奖者颁发证书。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例和实践活动案例获奖者进行颁奖。
4.省略
投诉电邮:chen.rainbow.省略
篇12
一、参加人员
中小学校长、学校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等。
二、研讨内容
模块一:理论篇
心理剧的原理及其治疗技术
校园心理剧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术
模块二:实践篇
校园心理剧实践操作流程及技术运用
模块三:观摩篇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心理剧现场观摩
三、研讨专家组成
国内心理剧资深导演、心理学博士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德育心理研究室校园心理剧团队
四、研讨时间、地点
1.报到时间:2013年6月9日
研讨时间:2013年6月10日~11日
2.报到地点: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
会议地点: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东虹路(三环路东四段内侧十陵立交——成渝立交之间)。学校附近的火车站是成都东客站,汽车站是五桂桥公交总站。乘车路线:5、66、80、85、94、97、98、108、120、122、136、137、200、223、537、854、855、856路。
五、研讨费用
1.会务费:980元/人(含授课费、午餐费、资料费)。
2.外地参训人员可协助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六、考核与证书
学员完成研讨内容并经考核合格者,将颁发由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具章的结业证书。
欢迎学员围绕校园心理剧提交论文,题目自拟。论文要求:(1)符合本次会议相关主题要求,且未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2)论文内容应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作者及其单位、邮编、电子邮件地址;(3)论文提交邮箱。会议将在了解学员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提交论文的质量决定是否结集出版,优秀论文可推荐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3)会议将根据提交的论文质量评选出优秀论文,并颁发由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具章的获奖证书。
如愿参加2013年6月5日会议研讨的学校和个人,可以提前将研讨的主题、相关内容和联系方式发到组委会邮箱。经组委会讨论后通知学校或个人作会议发言。
七、其他事宜
凡参加研讨的学员,均可提交学校在校园心理剧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与会专家将择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答,现场交流。
凡参加研讨的学员,每人须携带免冠照片2张(注明单位、姓名及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复印件1份。
八、付款方式
账号:3100028909024906284
账户: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
开户行:工行北碚胜利分理处
九、报名及联系方式
报名电话:010-8881083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培训部 王老师
咨询电话:18623548686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刘老师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篇13
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
北京讲心堂心理咨询中心
课程设置:
培训特色:名师荟萃、实操课程、针对性强、典型示范观摩与交流
培训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时间:2008年6月9日报到,6月10~ 12日参加培训
培训费:98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证书费,食宿费用自理,会务组协助安排)
证书:由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联系方式:010-58806777
E-mail:
网站:
报名方式:参训者可通过电子邮箱、电话等多种方式报名,报名回执请在上下载。为了保证课堂与交流质量,限额50名,接受提前预约报名,额满为止。
论文评奖:
参加会议的老师可以提交800字以上的论文、心理辅导个案或心理健康课摘要,大会将编制论文集。论文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
本次会议期间,优秀论文颁发证书,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公布,并推荐在该刊上发表。参评人需要在5月31日前将电子稿发至,同时邮寄评审费50元。
专家介绍:
吴武典 教授
美国肯塔基大学哲学博士(学校心理学),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名誉教授及校务顾问。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等五种国际学术期刊编辑顾问或副主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团体辅导的研究,相继出版了《团体辅导手册》、《团体辅导》、《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等多部著作,并从事多年心理辅导的教育普及工作,已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进行过数百场讲座和互动式培训,是团体辅导培训方面的一流专家。
郑日昌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