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职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深入改革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对初级、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的培养和输出。多以“从业教育”为出发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创造思维上有所束缚。而创业教育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思维,改革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制度,注重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灌输和培育,提升和鼓励学生的创业自信心。中职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更容易使那些强烈渴望实现自身价的学生,领悟到这是一个通过努力有望达成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从而有了更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更自主的学习动力,有利于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勇敢的竞争精神。进而有利于从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国家为社会输出具有积极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改革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制度和培养模式,能有效改善当今的教育质量,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深远意义,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中职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组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大多数的教师在创业教育方面还是较为模糊,或者干脆是盲点,基本没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因此,为了使创业教育能顺利进行,组建创业教育的教师团队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该团队可以专门为创业教育搜集相关等资料,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并总结对教育工作有价值的知识。同时,该团队还可以做一些详细的市场调研,使创业教育从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积累,进而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开设创业教育培训班。
举办创业教育培训班,不但可以验证教师团队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劳动成果,还为今后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做好扎实的铺垫。学生可以通过培训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按照创业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加以引导,积极培养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短期培训,还可聘请企业专技人才或名企成功人士等授课,进行专题讲座、专技培训,又能增强创业教育可信度。
(三)完善创业教育课程。
1.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按教学任务、目标等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实施教学,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独立学科纳入到日常教学体系中。
2.以专业课为依托,让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创业意识,让学生在学专业理论、练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培育创业理念。
(四)组建学生创业社团。
学生社团能够将志同道合的学生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来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以创业社团为基本单位,组织成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搜集市场信息,集思广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发挥创业教育的根本意义。
(五)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校企联合模式是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校企联合,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学最乐意接收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还可以搭建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锻炼实践能力的场所,通过模拟公司运作模式,熟练掌握公司运作流程,为日后创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篇2
(二)继续教育内容针对性需加强
现在中职院校校内培训和组织参加的校外培训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比重过多,针对中职教师特点的专业技能操作培训和解决生产一线难点问题的实操能力的培训项目流于形式,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的培训,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待创新。
(三)继续教育机制需完善
。目前对中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稍显不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资金更多是学校承担,来自企业的外在资金资助较少,对优秀学员的奖励没有,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参加国外交流、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后,培训结果无法体现教师素质提高的实况,继续教育培训效果评价机制未建立。
二、中职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将继续教育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这不仅成为中职院校继续教育可行的改革方向,也是难得的发展契机。中职院校要遵循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特色性、针对性、超前性、实用性、自主性的原则,创新发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培训模式和健全机制,推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更新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教师作为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学校的决策者要牢固树立起“教师是学校第一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把建设好教师队伍放到重要地位来筹划,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从拓宽培训渠道、增加培训资金、健全奖励考核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中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制定出详细切实可行的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培训教师队伍。
(二)深化培训内容,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中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需要根据教师队伍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地设计培训内容。对学科带头人、行业领军人要侧重加强学科的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注重研究和解决生产一线的攻难课题。对青年教师,除加强上岗必备知识的培训外,要积极发挥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在跟踪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上汇报课等教学实践和培训中,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对广大教职工,则要鼓励其加强学历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和专业技能操作锻炼。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校内培训模式、网络或自考学历教学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下厂培训模式成为当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模式,在信息化时代,这些主要培训模式要最大程度地依托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课堂、网络教学,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学校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积极搭建继续教育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广大教职工可以分享继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对下厂培训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继续教育再学习的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看似分开的培训模式又可以有效整合,提升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四)健全激励考评机制,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职院校在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投入下,要积极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引进企业的赞助资金和培训资源,鼓励教师参加更多种类的继续教育。要对参加出国培训、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加强考核评估,对培训教育转化成果的教师要加大实质性奖励。要做好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工作,有效开发出省、市之间继续教育学分互认平台,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推进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篇3
1.多管齐下,扩大生源,让校园人气充足。有了充足的生源,才能谈得上后续发展。这一点已经是职校人的共同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中职学校在想方设法扩大生源。我认为,职校招生,不仅仅是职校职工的职责,也应该纳入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每年中考成绩出来后,有不少不够普高录取线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读中职,但是他们却有不少人舍近求远到市级职校就读。当然学生选择哪一所职校,这是他们的权利,地方政府也不好用行政权力强行地阻止。但是,我认为当地政府还是有办法吸引本辖区内生源到本县职校就读的。如可以以县政府的名义,责成各镇、村级相关组织,做好本辖区范围内中考成绩中低毕业生的学生与家长工作,动员他们到本县职校就读;还可出台相关政策,凡到本县职校就读的贫困家庭的学生,每生每年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对在职校就读期间成绩优秀的学生,每学期发放奖学金;另外,要求县属规模企业,每年均须招用本县职校的优秀毕业生就业,等等,只有当地政府把职校招生纳入到自己的议事与工作日程给予高度的重视,才能谈得上本地职校的发展。
篇4
2.1敢于高职同台竞技,增强中职学生学习自信
中职学生入学门槛低,绝大部学生因成绩原因放弃了升高中或没有被高中录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因此,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学习自信心明显不足,一是担心自身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跟不上进度;二是担心与同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竞争处于劣势。而本次中职学生与高职高专学生同台竞技获奖,所取得的成绩甚至让部分高职高专学生也自叹不如,获奖的中职学生从艰苦训练到登台领奖的系列心理和身体体验,增强了他们学习技能的自信心。中职学生在备赛的技能训练中所表现出地当初自信心不足到逐渐增加,直至最后信心十足,他们的自信心是与技能水平由低到高所反映的心理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在与高职高专学生同台竞技中获奖证明了他们的某一项专业技能,已完成了从“生手”到“高手”蜕变的过程。参赛选手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如此快速提高,重拾了他们的学习技能的自信心,而这也给未参赛的中职学生树立了榜样。
2.2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突显中职教育教学自信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是中职国家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染整技术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经过将近两年的专业建设,建立了“教产相长,校企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行了“校企合作,学岗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对接岗位,能力主导”的课程体系,实行了“任务驱动,仿岗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了“能力为主,德技兼顾”的多元评价模式的改革,建设了一支“教产俱精,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打造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以及社会服务于一身的校内染整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染整技术专业的综合实力,为我区新兴丝绸染整、服装水洗和皮革染色等企业培养了生产一线的染色和印花工艺实施、染整打样、染整检测等典型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广西印染稀缺型技术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向中小型印染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小高地,在大西南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在全区乃至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而本次学校组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染色工技能大赛,既是对染整技术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示范校建设成果的展示,更是突显中职教育教学的自信。
篇5
无论是传统制造产业,还是高科技装备企业,其生产线上都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产业结构中既有传统的制造产业,为了提升产业结构,正努力的加速传统产业的科技化进程,同时也在逐渐探索新型制造产业的扶持。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的丰富,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在科技制造产业发展的同时向国外过多的转移传统制造业,因此我国的制造产业呈现出新旧结合和同时发展的现象,这就为技术工人即职业教育接受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也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
(二)国家政策的扶植
由于职业教育对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巨大支撑作用,国家制定了大量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并对相关学校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学费及生活费方面,国家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补贴,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家庭负担,也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职业院校。
(三)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下岗人数逐年增多和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两个比较明显的现象。这两个群体在面对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职业技能与就业机会不匹配的难题,急需进行新岗位的职业技术培训。长期以来,多是由企业承担这一部分的培训任务,由于企业以生产、盈利为主要目的,造成了这两个群体就业难的问题,而大量非熟练工人的进入也影响的企业的正常运转。
以中职学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学校在培训技术工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面对大量迫切需要职业培训的群体,可以大胆开拓自身的市场,不要局限于应届学生的招取。通过培训社会人员,既能对闲置的师资、教学设备加以利用,创造丰厚的收益,同时也契合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帮助企业培养了大量合格的技术工人。
篇6
二、结合学习内容,注重实验应用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涉及的实验也很多,因此,在化学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对化学课堂产生学习兴趣,保持积极和好奇的心态,积极参与学习和动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是再好的记性也要动手做,将其达到熟练的地步,这样才会记得牢,不至于忘记。化学学科也是这样,只有动手进行实验才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真正发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和实践及应用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两者的全面提高。
篇7
(二)改变教学形式
我们引入了TTT培训,这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我们要有更多的案例和活动安排,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观摩、讨论、实验和操作,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采取了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分享和讨论,激励他们进行反思和提问,最终由教师来集中解答,将学生推进更高的学习阶段。
二、中职教育职业素养的培训活动
(一)“效仿公司”活动
成功的企业对公司的员工进行定期的职业素养培训。惠普公司就是以“不仅用你,而且培养你”为宗旨,我们以阿里巴巴的成功经验来谈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训。第一是强调强烈的使命感,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影片将学生们未来从事职业发展的历程和在社会当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讲述,让学生们热爱自己的职业。第二是企业文化,在学生们进入企业工作之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积极地了解将要进入公司的企业文化。第三是凝聚力,在班级里教学就要强调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一种班风,让学生们在工作中继续发扬。
(二)“模拟公司”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公司”的环节来对学生们进行职业素养培训。在这个模拟公司当中,学生们同正常的职员一样存在着注册、投保、交费和贷款的环节,公司也设置了总部及子公司,并且有各个机构和部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所学专业对学生们进行到岗分配,有学生们负责自己部门的工作,进而使学生们找到工作的感觉。
(三)职业技能培养
中职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企业的一线操作工人,所以要想实现学生们同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职业院校应该合理设置一些校内实习的平台。学校应建立起实训基地,并保证符合企业的生产线要求,学生们按照企业上岗穿上工作服,教师则是以企业质检员的身份来对学生们产品进行管理、督导和考核。为学生们制定出严格的事业规范,让他们提前进入到职业角色当中。
(四)增加到岗培训,加强校企结合
近几年来,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顶岗实习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手段,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受到企业、学生和学校的各方面因素制约,顶岗实习会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其实校方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包括暑期的实习和课程参观的实践项目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企业和社会,学校的相关制度和考核管理都必须要保证到位。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前,通过视频传播和实体参观的形式让学生们提升职业素养,了解自己应该具备的才能和素质,在心理上接受自己是一个“社会人”,在行为上更加重视专业的学习。
篇8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模式改革,必须认真加强和企业的联系,真正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围绕企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企业对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标准,同一个工厂可能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也有不同的人才要求标准。因此,学校一定要深入企业,认真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结构。
2.1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研究。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训练,了解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培养适应社会企业发展所需要人才。作为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设备,每年组织教师到比较先进的地区和企业参加调研。同时也经常聘请相关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指导,对学校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样就能够让学校和企业保持有机地联系,学校可以通过派遣老师主动地深入企业调研,更好地把握企业生产特点,改革教学模式,确保教学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人才的培养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相统一,为学生更好地就业奠定较好的技术和知识基础。
2.2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办学,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院校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注重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和企业合作,能够更好的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立足于学校丰富的知识理论资源,借助于企业的技术标准、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机会,在具体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确保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同步,与企业需求相一致。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前期阶段可以在学校学习相关知识和理论,后阶段可以到相关企业去工作实践,这样能够很好的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应用能力,确保人才更具竞争优势。
篇9
(2)学生心态脆弱,心理问题突出。
很多学生对自己没考上高中上中职上学感到自卑,有些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久而久之可能形成心理缺陷。若学校和家长不能正视并进行合理引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容易引发学生非理。
2.各类问题出现的原因
(1)对学生不够关心。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心状态等方面不够了解,做不到与学生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障碍。这样不容易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也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
(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是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很多中职院校管理者责任感差,认为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学生自己的原因,不是学校相关管理者的责任,对学生各项不良行为持不关心的态度,且不进行及时教育。其次,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体制。中职院校受到生源质量、师资构成及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影响,管理方面不够规范,影响了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管理方式不当。
调查发现,很多班主任、教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深入挖掘出现问题的原因,而是一味训斥学生,不但没解决学生内心的症结,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和教师接触,更不愿服从管理,加大了教育管理的难度。
二、针对中职教育管理问题的改革思路
1.转变意识形态,重视对学生的服务意识
部分教师认为学生难以提高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往往对学生采取“放羊式”、“看管式”的方式。但是教师的这种思想很容易通过行为传达给学生,使得学生本来脆弱的心灵受到更大的伤害,而且这种看管式的方法容易使教师不了解学生,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能及时了解,更谈不上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我认为,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提高自身对学生的关怀意识和服务意识。教师的工作职责是为学生服务,学生无论在心理、生活还有学习哪个方面有问题都属于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要做好对学生的服务,首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可以考虑在班主任制度外建立导师制,每个教师专门负责某几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学生出现心理、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时可以找自己对应的导师,而导师本人也要抽出确定的时间给学生开相关的座谈会,及时了解并处理学生可能的各类问题。及时准确的沟通和交流是团队合作的有效保证。另外,写好班主任笔记,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的行为、心理的变化都要有记录,这样不但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成长历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学生未来的心理和行为。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本着服务的原则处理,要有耐心,教师对学生的关爱通过耐心来体现,学生不是成年人,他们需要教师的关怀,当一个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内心向教师敞开的时候往往是一个教师的学生管理工作做得成功的时候。
2.发挥学生“三自管理”效能
“三自管理”是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职学生自我意识强、自我表现欲强,因而推进中职教育管理改革要充分发挥学生“三自管理”效能。这样既能节省教师的管理资源,又能锻炼学生管理能力,增强学生责任感。
篇10
(一)学校层面
1.低碳生活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低碳生活氛围不浓
当被问到“学校在低碳生活方面是否有宣传时”,20.8%的教师回答有,而且经常给教师、学生宣传低碳生活理念;有68.2%的教师表示,学校会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宣传低碳生活,而其他时间段则没有;还有11%的教师表示学校并没有在低碳生活教育方面作过相应的宣传。访谈过程中,多位学校管理者也表示,在上级有明确要求时才作宣传,其他时段宣传较少。
2.低碳生活配套设施落后,学生低碳生活教育与低碳生活必备设施不同步
在访谈中,多名管理者反映了中职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资金短缺。这就造成了学校低碳生活配套设施落后,缺少诸如反映低碳生活的音频视频、垃圾细化分类的垃圾桶、公用自行车等,使得学校难以真正开展低碳生活教育工作。
3.缺乏低碳生活教育配套制度,没有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被调查学校均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就缺乏低碳生活教育方面的制度,在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年度考核目标中,并没有体现节能减排这块内容。学校有成本预算,但在学校整体的运行过程中,水费、电费、资料印刷费等方面的开支,尚未建立相关制度,致使学校出现浪费现象严重,教职员工低碳意识不强,学生低碳生活行为难以形成,建设低碳型校园往往成为口号。
(二)教师层面
1.观念有待改变,低碳生活教育意识有待加强
在回答“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时,43.2%的教师表示非常有必要,38.4%的教师认为有必要,还有18.4%的教师则表示中职学生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专业课教师居多。在回答“你在课堂教学中会渗透低碳生活知识吗”时,50.26%的教师表示会,21.74%的教师表示在有时间的前提下会,还有28%的教师表示上课时间仅够完成教学目标,低碳属于课外内容,不会涉及相关内容。在对待学校推行低碳行动的问题上,68.9%的教师表示非常赞同,24.5%的教师表示赞同,还有6.6%的教师表示不赞同。
2.低碳教育内容缺乏新颖性,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当被问及“你在日常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哪些内容(多选)”时,有44.45%的教师仅仅选择一项内容,有40.87%的教师选择两项内容,还有12.28%的教师选择三项内容,仅有2.4%的教师选择三项以上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时,内容比较单调,缺乏新颖性。当被问及“你在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时,有30.25%的教师选择一项,有48.84%的教师选择两项,还有12.84%的教师选择三项,仅有8.43%的教师选择三项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进行低碳生活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呆板,影响了低碳环保教学的效果,对学生低碳生活行为的养成作用不太明显。
3.低碳教育周期较短,缺乏持续性
在被问及“你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时间通常持续多久”时,有50.32%的教师选择一个星期,有28.78%的教师选择一个月,有12.36%的教师选择一个学期,仅有8.54%的教师选择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整体看来,教师对于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集中在某个阶段,缺乏延续性和持续性。
(三)学生层面
1.低碳生活认知有偏差,低碳生活认同感不强
在被问及“你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吗”的问题时,有14.45%的学生很了解低碳生活,有70.86%的学生较了解低碳生活,还有14.69%的学生不了解低碳生活。在被问及“你认为学生有必要学习低碳生活方式吗”时,有15.6%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方式非常重要,非常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有60.6%的同学也认为有必要了解低碳生活方式,另外还有15.6%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低碳生活方式。
2.低碳生活的态度不明显,参与低碳生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在被问及“你对学校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持哪种态度”时,有21.6%的学生大力支持,他们认为低碳不仅关乎自己,而且关乎学校甚至国家的发展,还有68.21%的学生表示中立,不支持也不反对,他们认为学校教育内容很多,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拉倒,还有10.19%的学生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低碳生活是企业家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而非是学校或学生,跟学生没什么关系。当被问及“当学校要求你们参加低碳活动时,你如何反应”时,50.78%的学生表示积极响应,低碳应该从自我做起,有36.42%的学生表示暂时应付,活动结束以后就解放了,还有12.8%的学生表示逃避或拒绝参加,他们认为低碳生活就是自讨苦吃。可见,在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部分学生对于学校倡导的低碳生活理念、学校组织的低碳生活活动有所抗拒,态度有待改变。
3.低碳生活意识不强,不良行为增多
在被问及“去超市购物,你会自己带购物袋吗”时,有10.94%的学生一直都是自己携带购物袋,有56.64%的学生有时候会带,有时候不带,另外还有32.42%的学生完全不会自己携带,认为超市里面有塑料袋购买,不需要自己携带,而且价位不高。由此可见,多数学生还尚未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对低碳生活养成从自身做起的意识还不到位。在被问及“平常你是如何处理送到你手上的传单”时,有50.78%的学生选择随手一扔,环保人员会来处理的,有25%的学生选择收集起来,集中出售,还有24.22%的学生选择拿回家里,循环利用。由此可见,学生日常的行为活动更多地是以自我为中心,然后才考虑是否低碳环保,还有少部分学生甚至破坏环境,一些行为有待纠正,低碳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及建议
(一)学校层面
1.加大校园低碳生活宣传力度,营造低碳生活氛围
学校应利用网络媒体、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等,加大低碳生活理念宣传。组织学生开展节水、节粮、节油、节电、节气、节碳等节约资源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低碳环保理念。邀请专业低碳环保专家或技术人员,开展低碳节能环保讲座。结合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特定节日对学生进行低碳宣传教育。通过下发文件、倡议书,倡导教职员工采用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步行等方式低碳文明出行。
2.构建低碳型校园,完善低碳生活设施设备
学校应努力建设低碳交通,即在教学区与生活区合理划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区域,上班期间校园内禁止行驶机动车,配备公共自行车或电动车供师生免费使用。改善校园照明系统,使用节能灯,按照天气变化及作息时间对校园照明进行整体控制。配备节水、净水设备,收集校园内废水、雨水,经过处理后用于树木灌溉、冲洗厕所等。配备专门处理垃圾的设备,将垃圾细化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食物垃圾和其他垃圾,根据其不同用途进行处理,提高垃圾的利用率,朝着校园垃圾零填埋的目标细化分类,减少能源消耗。各分类资源要在全校设置专门区域进行集中整合,视资源的性能、数量定期向社会相关集散点输送。
3.建立低碳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学校低碳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学校要将低碳教育纳入发展目标,建立低碳教育考核评比制度和激励监督制度,有效促使教职员工低碳生活行为的养成,有效提高教师在课堂中渗透低碳生活意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学校低碳生活教育的积极性。
(二)教师层面
1.转变教育理念,课堂中渗透低碳教育内容
学生低碳行为的养成并非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这个漫长的转化过程。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将低碳教育贯穿所有学科,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应当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低碳生活教育。例如化学课教师在做实验时,应教授学生对废弃药品、针管、液体进行有效分类回收,根据一些化学物品的性质特点,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物理课教师在讲“力的原理”时,可以在教授学生如何省力的同时,倡议学生少坐电梯,用步行代替。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购买实用产品、绿色产品,提高设备使用率的方法,提倡回收可用材料进行再次利用。
2.更新与拓展低碳教育内容,创新低碳教育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拓展低碳教育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四观”教育入手。节约环保观:引导学生从节约环保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水、节粮、节油、节电、节气和节碳。绿色消费观:包含理性消费意识和绿色食品意识,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警惕盲目消费,同时在购买商品时,尽量选择绿色无公害、无污染食品。生态生活观:要教育学生学会生态生活,提高个人生活自理能力,要尽量少用手机、电脑,要戒烟酒,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新型健康观:鼓励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魄,为更好地学习、工作打下基础。3.有效利用激励原理,促使学生养成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班主任应将学生低碳行为纳入到学生操行评定体系当中,对于在低碳环保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应加操行分,以对此行为表示肯定,并加以精神鼓励。同时,可以抽取部分班费作为奖励经费,每学期评选1—2名环保先进者,并在班级内张榜公布,配备物质奖励,为学生树立榜样,强化学生的低碳环保行为。
篇11
现在教材选择的内容及其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初中内容基础之上的,但读职教的学生大多数远没有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因此对教材内容,如果上课教师不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灵活处理,学生是无法听懂的。
2.教师教学无考核、无评价,应付式教学。
老师们认为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只要对着教材讲,将知识点讲清楚,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学生听没听懂似乎与他无关。这种典型的应付式教学,长此以往导致了学生上课听不懂、无所收获。
3.学生学习没压力、没动力。
现在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跟毕业、就业没有严格挂钩,对其学习行为不产生任何约束力,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最终放弃学习。
二、实施“三得”教育的措施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不我待。我校积极创新开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三得”教育落到实处。
1.明确“三得”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作为中职教师,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铭记教师责任,切忌漠视学生,用“爱与责任”呵护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克服自卑心理、找回自信的前提下主动学习。
2.建设教、学、考一体化题库。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与专业组长根据学科特点,共同确定本学科的考试形式(理论考试或技能考核),并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编写一套试题集。试题集中包含理论考试题目和技能操作考核题目及考核过程评价标准。
3.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明确规定,期考成绩合格率(及格率)必须在80%以上。及格率的强制要求,迫使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听懂自己的课。期考时,教学考评部门依据期初确定的试卷结构,聘请专人从题库中随机选取试题组成考试试卷。
4.严格成绩管理。
明确规定考试成绩与学生评优、学生毕业证发放挂钩。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必须参加补考,补考不及格者不能按时毕业。
篇12
机会成本认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一种资源被这种用途使用之后,必须放弃另外一种用途,这种放弃另外一种用途产生经济效益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理念可以这样在中职学生教育中使用。学生报到入学后,我召开第一次班会,先问同学们:“你们来学校报到花费多少钱?”同学们回答:“1800元”。这包括书本费、校服、保险费、建档费、体检费、住宿费、学费等。本学期实际上学时间不足90天,每学期一般是20周,每周5天,每学期实际在校时间是100天,国家规定法定假期国庆、中秋节、元旦以及开学第一周新生报到,剩余时间仅仅90天,那么每天平均支出费用20元,生活费一天30元,加起来每天家里负担50元。一般人认为应该是这样,但是机会成本经济学理念不是这样,如果这位同学不读书,而外出打工,每天最低工资是50元,由于读书而放弃打工,家中每天损失是50元,还得另外支出50元,这样应用机会成本理念,实际上每位同学每天上学的成本是100元。
三、经济效益观念
经济效益观念认为投入与产出一定要进行比较,而且投入要少,产出要多。中职学生之所以来职业学校读书,就是为了将来打工收入比不上学收入要高,否则,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就是没有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观念的树立,增强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通过机会成本的概念得知,每位中职生每天在校学习成本是100元,3年在校学习时间500天,总成本应该是50000元。这么大的成本一定要有效益。例如我校09级高建班学生史某,2011年7月毕业,现就职于省建某集团公司,月薪9500元,是没有上学学生的1500元的6.3倍,这就是活生生的中职教育经济效益典型案例。
篇13
2.1项目驱动模式的教育方式首先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学生的教学项目
把企业所需求的实用性人才与学校相关专业结合,在教学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实习改革。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求,互派人员到学校和企业任教、培训。其中教师到企业培训就是让教师离开课堂进入生产一线,弥补专任教师在新技术、新理念、新动态方面的缺陷;而企业人员到学校进行任教,再一次打破常规教学,让企业的技术骨干改变身份,临时成为专任教师,按照市场需求自行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不仅让学生学到真正能赚钱的技术,又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份有力保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这也为一向资金不足的学校减轻了负担,不用花费大量的学生实习经费。
2.2项目驱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企业应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
企业应该按比例接纳本项目培训的学生,这大大减轻了中职学生的就业难度,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岗位上,实现专业对口;由于学校与企业是合作模式,学校有责任把该项目教学培训的学生优先推荐到签约企业工作,这就解决了大型企业用人难的矛盾,很好的解决了企业用人需求。这也一来,项目驱动模式校企合作使中职学校和签约企业形成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
2.3在市场经济模式的冲刷下,企业和学校同样都要受到市场的冲击。
中职学校现在面临着招生难、就业难、资金难的问题,而企业面临着市场挑战的同时,还要承受用人难、用工贵、人员流动等难题。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了对员工(学生)的需求问题,通过项目驱动模式校企合作这一途径,把中职学校和企业衔接起来,以中职学校和企业为载体,以项目驱动为纽带,把企业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校企共赢,风险降低。这就间接的把未来的农民工转变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这也是教育事业为国家劳动力培训作出了贡献。
2.4项目驱动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是项目,而项目是由学校和签约企业共同开发和拟定的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同样的一个专业会因项目不同,教学内容和模式也会不同。现在随着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尤其是课程改革更为突出,很多学校都在积极编制校本教材,根据专业特色、企业用工要求等因素改编课程内容,这就是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适应企业的用工要求。这些改革其实也是以项目为中心而开展工作的,一切工作也都是为项目服务。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一直是卢龙职教中心的优势专业,从建校以来为京津唐地区各大用工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焊接技术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006年,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来学校考察,对焊工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随后双方共同协商合作事宜,为该企业工程项目培养焊接技术人才。双方协定采用项目驱动模式,校企合作,组织精干力量,根据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技术需求共同研究制定项目教学方案,对本校焊接技术应用专业的传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调整,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并加大了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中所占比例,全程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工作场景,注重学生对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各种结构焊接技能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