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国医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通过上述文献、网站、会议资料检索分析,形成问卷条目,分为4部分: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进行了两轮调查,第1次首先对总体框架(S-W-O-T条目)进行调查;第2次对专家共识的框架细目(S-W-O-T子条目)进行调查。两次调查的条目均参照RobertG.Dyson的评分方法[2],按照0-5分评分,以内部优势为例:0表示非优势,1表示较小优势,2表示一般优势,3表示较重要优势,4表示重要优势,5表示非常重要优势。
3数据录入及统计
将全部数据录入EXCEL,采用频次统计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经过咨询统计专家,确定共识统计方法为:对于每个(子)条目,≥3分的评分超过60%认为获得共识,即60%及以上专家认为该(子)条目较重要。结果1.第一轮问卷调查共识情况第一轮问卷共设S-W-O-T条目17项,其中内部优势(S)7项,内部劣势(W)4项,外部机会(O)4项,外部威胁(T)2项,共识情况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轮问卷调查内部优势7项条目、内部劣势4项条目、4项条目、2项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全部达成共识,可以作为第二轮问卷调查构建子项目的基础。2.第二轮问卷调查共识情况根据第一轮问卷得到共识条目,第二轮问卷共设S-W-O-T子条目66项,其中内部优势(S)21项,内部劣势(W)21项,外部机会(O)16项,外部威胁(T)8项,共识情况见表4-表7。由表4可以看出,第二轮问卷调查内部优势21项子条目中有19项子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19项达成共识。由表5可以看出,第二轮问卷调查内部劣势21项子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全部达成共识。由表6可以看出,第二轮问卷调查外部机会16项子条目中有15项子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15项达成共识。由表7可以看出,第二轮问卷调查外部威胁7项子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全部达成共识。
4两轮问卷调查结果
经过上述调查,得出内部优势条目7项,子条目19条;内部劣势条目4项,子条目21条;外部机会条目4项,子条目15项;外部威胁条目2项,子条目7项。综合分析认为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内外部形势如下。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内部优势:①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②我国中医药有法律保障,各领域基础深厚;③我国中医药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有专门管理机构,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进展。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内部劣势:①中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还偏低;②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相关人才缺乏;③部分领域国家及行业标准及机构尚不完善;④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活动保障机制尚不完善。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外部机会:①中医药广泛传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②我国在ISO/TC249有较大影响力;③ISO/TC249设定优先工作领域;④目前ISO/TC249内国际形势有利。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外部威胁:①韩国、日本积极争夺ISO/TC249主导权;②日韩以外的其他国家积极竞争。
篇2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产大国,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产大国,也是天然植物消费大国,但是一直不是中药出口大国、中药贸易大国。
(一)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分布当前国际上中药的贸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块:一是本土板块,即以大陆为中心,中药产品辐射港澳台三地。目前这一市场已经得到市场普遍的信赖,中药发展势头很好。二是东亚和东南亚等和中国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区。在传统中草药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中药出口得到较大的发展。三是南亚和非洲市场,这一地区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卫生状况差,对中国价廉物美的中药持有热情的态度,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把中医作为回归自然和天然食品运动的一部分,才开始接受中医(杨培,2007)。目前中药被美国国家卫生署当作补充和替代疗法,据美国《预防》杂志2007年的研究结果,在全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万人使用过天然植物药,这一数字占全国总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项中药产品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查,目前只有几种药品通过了FDA的新药临床研究预审,获准进入临床试验,中药在美国的贸易呈现市场大、使用广泛、尚无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欧盟市场,在欧洲,天然植物用药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发展迅速。随着20世纪70年代欧洲绿色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天然植物用药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欧盟通过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过《欧盟传统药品法案》给中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六是阿拉伯市场,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就把中医药带到了中东地区,在中东地区,保健、强壮、减肥、美容的中成药很受欢迎,产品大多来自港台、东南亚、日、韩甚至欧美国家。我国产品打入该市场有巨大潜力,但必须在剂型改造、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额。目前,21个阿拉伯国家中,几乎都开设了数量不等的中医诊所和中草药店。1988年,阿联酋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治疗中心,沙特、阿曼、也门相继商讨引进中医药专家。
(二)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工业一直保持7%的增长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仍可能保持该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药的年贸易销售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中药在全球的应用地区已达到45%(杨文茵,2008)。尽管如此,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药原料大国,其中药产品在世界中药贸易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却是极低的。中药出口额占全球天然药物贸易额的7%,占全球天然药物销售额的3.2%,中药贸易额占全球天然贸易额的9.4%(虞忠,2006)。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中药类产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长状况。2005年我国中药出口达到了8.3亿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达到10.9亿美元,2007年达到11.8亿美元(张中朋,2008),2008年中药出口在金融危机中逆市上扬,仅1~9月份,中药出口9.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其中中药饮片出口3.88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中成药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3.8%:提取物出口3.85亿美元,同比增长9.1%;保健品出口6267万美元,同比增长21.3%。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对中医药进一步的认可,市场需求仍然处于平稳增长;二是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仍处于上升,以美元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三是国内中药材价格上升,人力、环保等经营成本上升,导致出口价格上升(商务部。2008)。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中药产品占世界中药产品份额不大,我国中药的出口占我国商品贸易出口份额比重较少,但是却是能够代表中国特有产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贸易产品之一,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第一,当前国际上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西药的副作用的加深,导致了人们需要寻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较小的天然植物用药,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在药品市场上的地位将逐步提升,各国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的认识正在转变。
第二,当前运用基因等高科技技术对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的分析增多,特别是对中药提取物的分析取得进展,加深了西方对中药的认识。特别是近5年来,西药新药申请由于合成技术越来越高,费用和试制时间加长,西药研究成功率出现下降,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中药等天然药物。据目前我国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中药是青蒿素,随着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深入,逐渐发现青蒿素在治疗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尔·盖茨基金会出资4260万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疗癌症、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难病症方面,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的独特优势逐渐被西方主流市场所接受,特别是中药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疗效,为中药大规模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开启了商机。2005年3月,中国抗癌新药“双灵固本散”成功通过美国FDA审核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事件标志中药已经有能力开始进入西方主流市场。
第四,日韩等国家在中药或天然植物药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进了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国际化,推动了市场进一步扩大。日韩在中药制剂和中成药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据了西方主流市场,在中药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远超中国,使中药在世界贸易中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第五,目前国外有2000多家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开发天然植物用药。“洋中药”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国作为中药的使用大国,国内外面临的竞争渐趋激烈。中药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受到挑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中国在中药的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科研投入暂时无法同国外相比,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使用大国,产业国际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机遇有利于中药扩大贸易出口,做大做强中药企业。
二、如何扩大中药产业的国际贸易
(一)保护传统医药是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关于中医废存之争由来以久,但中医的现代化之争开启于1992年,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徐绍颖教授归国后,向科技部申请了“促进中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的课题。拉开了中药现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几年里对于中药现代化的争执一直持续不断。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教授发表文章《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开了他批判中医中药的序幕。此后他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人数已经过万。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废除中医中药的论断。因此目前中药现代化进程已经到了面临方向性选择的关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国内首家以经营日本津村中药饮片为主的深圳“和顺堂”药店的开业,同样震动了中医药业内人士,有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药核心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们看到中药的生产技术来自国际化的竞争。
对于中药产业来说。不论学术界争执的焦点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药产业的扩张和国际化,有利于中药的对外贸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而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护传统医药,使中药的核心技术不能在学术争执中流失和泄露。在技术上保护传统医药的核心技术,在生产上保证中药的核心工艺技术,探索并修复中药古方。现代企业中最能够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中药作为一项能够存在数千年的古老医学的体现,其原创性不用质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护中医药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对中药产业进行扩张。
(二)正确认识中药与西药主流市场的差距中药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早在2006年7月,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的国家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时就提出了“中药国际化”为理念的中药现代化口号,并提出实现2~3个中成药品种作为治疗药物进入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阶段性目标。但是除了极少数中药进入主流市场外,绝大多数企业和产品都停滞不前或者发展无力,和西药主流市场相比,主要呈现以下差距。
1东西方不同医学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药的传统理论和文字表述很难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在沟通和交流上中药和西方社会民众接触相对较少,尤其缺乏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外国人缺乏对中药深层次的了解。而且中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观”的哲学思想,中药疗效和西药立刻见效的效果明显不同。西方国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药,很大因素就是中医药理论不能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认为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这种医学文化上的差异,成为中药走出国门的最大羁绊。
2中西药产品质量上的差距。西药从研究、试制、临床试验到取得生产资格都是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进行的。严格的药品品质管理保证了西药质量,使西药能够长时间占据药物生产的主流市场地位。药品品质问题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中药出口的首要问题。
3中外药品产品标准的差距。中国中药产品要走向国际化,扩大对外贸易,实现出口创汇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国际贸易的标准来进行。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中药标准,各国法规之间差异较大,对待中药的态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贸易的扩大。2007年底第九届中国药典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国药典修订原则,并着手建立中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2008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局通过新闻。提出了“加快中药标准体系建设,确立植物药领域的国际主导地位”的口号。只有中药做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符合作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药扩大出口才有希望。
4技术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日益增多,影响日益扩大,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中药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以下内容:第一,卫生检疫和检疫标准,由于各国检疫标准的不一致,将对中药对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二是《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三,绿色环境标志认证,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标准认证。第四,绿色包装和标签的使用。我国中药出口时,在产品包装材质、包装设计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药品说明书也经常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不能严格按照进口国的管理法规全面标示规定内容,经常出现与进口国的法规与风俗发生冲突的现象(文占权,2007)。
5中西方药业企业营销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和西方医药行业相比,中药企业无论在销售理念、销售方式还是销售业绩上都不是同一层次。西方医药企业在营销上实施的是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营销战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45%,排名前10位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总额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药企业中,大品牌产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与其价值增长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规模化是企业实现成本领先和规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国家统计局曾在2003年针对国内中药企业做过一项调查,中药企业销售规模与其平均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企业规模达到5~10亿时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这个规模区间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化发展方向可以进一步分为治疗领域专业化、产品类别专业化、营销手段专业化等。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医药企业通过营销方式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只有几百家,他们或是竞争力极强的跨国医药企业集团,或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而中国的中药行业在营销上还只是停留在以医带药,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场竞争力明显偏低。
(三)加大中药企业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药产业扩张能力21世纪是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时代,医药行业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持续成长的朝阳行业,中药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市场竞争、并购重组的结果必将使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也必将使一些优秀的中药企业脱颖而出。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实现古老医学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扩张现有中药企业,提升产业的扩张能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做到扩大外贸出口。
1983年,国家科委建立了“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负责全国生物科学和医药卫生方面的技术工作。1986年开始,生物技术列入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中,其中医药技术是其重点内容。科技部还把“九五”计划以来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作为重点工程建设,最近又提出“生物医学工程科技产业行动纲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提到中医药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近10年来呈指数型增长,这在其他行业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科技化、产业化进程。但是和国外相比特别是和日韩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鲁南制药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志全对记者说:“要实现中药现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药研究、开发的科技水平。”在他认为:我国中药出口一直以原材料为主,中药制剂和中成药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术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韩国等国家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在中药制剂的分离提取、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更可怕的是,许多外商正依靠他们掌握的技术优势,加紧搜罗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抢先申报,使得我国许多中药的知识产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参是传统中药,日本却利用先进的中药膜分离技术,研制出了疗效更好的丹参产品,横扫欧洲市场。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银杏等我国传统中药材,目前我国申报银杏专利共68项,外国人虽然只申报了4项,但其中却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
鉴于我国中药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创新能力有限的状况,要实现中药科技投入,没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牵头成立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组成的课题攻关组,将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研制开发中药制剂的拳头产品,加快中药科技进步的步伐。只有技术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药的竞争力,才能尽快实现中药现代化,扩大中药出口贸易。
(四)中药的国际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中国中医药能否在国际上扩展空间,中药能否成为世界的主流医药,中药能否为中国企业带来国际贸易的丰厚收入,这才是研究中医药国际化和对外贸易的关键。虽然中药存在自身很多问题,迄今有的医学理论尚无法解释,但是它能够从传统医药保留到现在,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说明它具有的科学性和疗效。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真正决定贸易成效标志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定价权和话语权。在当今西药占有主流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产业市场上,决定中医中药能否在此市场上分得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表现,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
按照学者郎咸平的观点:当前产业竞争不是产品对产品,也不是公司对公司,更不是行业对行业的竞争,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对产业链的战争,欧美国家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对比中药和西药的竞争,同样包含定价权之争,这种定价权就是谁占据主流市场的话语权。中药要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必须是国家整体实力提升所带来的软实力支撑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三、扩大中药出口贸易的建议
(一)加大中药的生物活性研究重点加大中药提取物研究,这是科学提升中药及其相关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药标准提取物已经在保健、化妆等领域取得一定范围的认可和推动,这将有助于中药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模式,推进行业发展(王智民,2007)。
(二)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作为一种大宗出口贸易,按照目前中药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中药企业现在呈现的产业格局基本上还处于分散状况,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大产业。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中药行业进行发展导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资者对中药的利润预期,以提高产业吸引力,同时鼓励各种投资进入中药行业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国内一些行业,如金融、证券业纷纷抢滩中药产业,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展规模经济的发展方向。国外的一些财团也开始在内地建设发展中药科技基地,近年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中药的资金已经达到103亿元。
(三)中医知识产权和中药标准化规范的制订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取得知识产权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加强中药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的基础下实现国际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实现促进中药的对外贸易,也才能争取并有效掌握中药市场的话语权。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药标准化规范,在研究、生产、质量和管理上创建标准体系才有利于中医迈向国际化市场,避开或减轻非关税壁垒对中药的不利影响。
(四)中药企业自身营销模式的转变要凭借中药的原材料的优势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中药在政策上、技术上、规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变外,还需要中药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彻底改变。中药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消费人群确定不同的产品。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选择重点市场、潜力市场,根据市场选择产品。进行品牌营销,把东方文化的神秘、审美和健康元素融入产品。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
篇3
我国现行域名争议解决规则第九条进一步明确了注册或者使用域名的“行为构成恶意”的各种情形:(一)注册或受让域名的目的是为了向作为民事权益所有人的投诉人或其竞争对手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该域名,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二)多次将他人享有合法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注册为自己的域名,以阻止他人以域名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使用其享有合法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三)注册或者受让域名是为了损害投诉人的声誉,破坏投诉人正常的业务活动,或者混淆与投诉人之间的区别,误导公众;(四)其他恶意的情形。也就是说,符合上述任何一种情形即构成了“具有恶意”的行为。
由于对究竟是否“具有恶意”在实践中往往难以认定。所以,在2006年3月17日施行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中增加了关于相关的第十条:被投诉人在接到争议解决机构送达的投诉书之前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其对该域名享有合法权益:(一)被投诉人在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已善意地使用该域名或与该域名相对应的名称;(二)被投诉人虽未获得商品商标或有关服务商标,但所持有的域名已经获得一定的知名度;(三)被投诉人合理地使用或非商业性地合法使用该域名,不存在为获取商业利益而误导消费者的意图。
二、域名争议解决中“恶意行为”的举证不易和认定困难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和分析我国域名争议解决的实际案例,可以归纳出主要有下列九种构成“恶意行为”的情况:
1、为向包括投诉人的竞争对手出售、出租或转让而抢注域名;
2、为向包括投诉人的竞争对手出售、出租或转让而受让域名;
3、多次将他人享有合法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抢注域名;
4、为损害投诉人声誉抢注域名;
5、为破坏投诉人正常业务活动抢注域名;
6、为混淆与投诉人之间的区别,误导公众而抢注域名;
7、抢注域名后不投入使用而“消极持有”;
8、明知是他人的知名名称或者标志仍然将其抢注为自己的域名;
9、应知是他人的知名名称或者标志仍然将其抢注为自己的域名。
除了上述九种较明确或者较典型的恶意行为外,当然还存在着“其他恶意的情形”。而上述九种“具有恶意”行为中,在同一争议案件中也可能会同时出现多种恶意行为。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投诉人对其指控被投诉人具有上述一种或者数种恶意行为应当承担举证责任。但是,投诉人往往举证不易。首先,对有一些恶意行为,例如要证明“为向包括投诉人的竞争对手出售、出租或转让而抢注或者受让域名”的举证委实不容易,一些研究文章甚至于个别案例裁决别强调“出售”并不当然构成“恶意”,投诉人仅有不特定的出售或出售意向的证据,仍属举证不足,因为据以尚不能证明被投诉人注册域名就是“为向包括投诉人的竞争对手出售、出租或转让而抢注域名”。又如,要证明被投诉人的确是“为损害投诉人声誉抢注域名”,或者“为破坏投诉人正常业务活动抢注域名”,或者“为混淆与投诉人之间的区别”的举证难度都很大。
更严重的问题是域名争议解决的专家组难以认定被投诉人是否的确存在着“具有恶意”的行为。首先,域名争议解决是在区区几十天的较短期间内必须作出裁决,时间上不允许专家组对即使十分复杂的案件之解决假以时日。其次,当事人举证的所有证据几乎都是复印件,专家组无法核对原件以进一步确认其真伪。更重要的是,域名争议解决采取的是“书面审”,没有当事人的当庭述辩和当面质证的程序保障。所以,仅仅通过为期短促、举证模糊并且没有当庭审理的域名争议解决程序环节,要对证据去伪存真,要公正、公平地作出被投诉人的注册争议域名是否属于恶意行为,是困难的,据以裁决也是不慎重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域名争议解决中根本可以无视被投诉人注册争议域名的行为是否“具有恶意”。
三、域名争议解决制度规范中应当剔去“具有恶意”要件
假如域名争议解决一定要以“认定被投诉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恶意”作为前提条件与前置程序,那时被投诉人行为是否属于恶意之认定就首当其冲,势在必行。但是域名争议解决其实并不需要以“认定被投诉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恶意”为前置;上述域名争议解决的“三要件”完全可以删去“具有恶意”的第三要件,保留“相同或混淆近似”和“无合法权益”两要件足矣。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第八条规定了支持投诉人将争议域名转移至其名下或者将争议域名注销之请求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一)被投诉的域名与投诉人享有民事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相同,或者具有足以导致混淆的近似性;(二)被投诉的域名持有人对域名或者其主要部分不享有合法权益;(三)被投诉的域名持有人对域名的注册或者使用具有恶意。而我国现行《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第十四条则规定了域名争议解决的可能结果:专家组根据投诉人和被投诉人提供的证据及争议涉及的事实,对争议进行裁决。专家组认定投诉成立的,应当裁决注销已经注册的域名,或者裁决将注册域名转移给投诉人。专家组认定投诉不成立的,应当裁决驳回投诉。第十六条又规定了域名争议解决裁决作出后的执行情况:“争议解决机构裁决注销域名或者裁决将域名转移给投诉人的,自裁决公布之日起满10日的,域名注册服务机构予以执行。但被投诉人自裁决公布之日起10日内提供有效证据证明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或者仲裁机构已经受理相关争议的,争议解决机构的裁决暂停执行。对于暂停执行的争议解决机构的裁决,域名注册服务机构视情况作如下处理:(一)有证据表明,争议双方已经达成和解的,执行和解协议;(二)有证据表明,有关起诉或者仲裁申请已经被驳回或者撤回的,执行争议解决机构的裁决;(三)有关司法机关或者仲裁机构作出裁判,且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执行该裁判。
综上所述,域名争议解决制度及其程序,只是解决争议的域名最后花落谁家?只是涉及争议域名的归属之争。现行域名争议解决的“相同或混淆性近似”、“无合法权益”的“三要件”并非必要;而“相同或混淆性近似”、“无合法权益”的“二要件”就足够满足域名争议解决的法律需求。
通常在民事纠纷的处理、包括民事诉讼和民商事仲裁中,“具有恶意”是针对民事侵权行为之经济赔偿的衡量要件,尽管我国迄今仍然徘徊不前在“填平补齐”的补偿性赔偿原则的“历史平台”,没有与时俱进到惩罚性赔偿原则的“时代高原”;但是否具有恶意仍然是民事纠纷中赔偿数额高低的一项重要因素。然而,在域名争议解决制度的设立和推进,至今只是解决争议的域名最后花落谁家?只是涉及争议域名的归属之争;域名争议解决程序毫不涉及其间可能发生的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其间可能发生的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当事人可以依法另行提起诉讼或者仲裁等)。所以,在仅仅解决争议域名之归属的域名争议解决程序中,考虑“相同或混淆性近似”和“无合法权益”之前两个要件完全可以满足了。
篇4
文化营销模式是指跨国企业与东道国的消费文化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时的相应处理模式。根据施耐德和巴尔索克斯的分析,文化差异可分为三类,即:两种文化间互不相关;两种文化相互构成威胁;两种文化可以相互学习并成为革新的机会或产生竞争优势。受到文化差异假设的启发,笔者认为文化营销模式可分为三种:文化顺应模式、文化借用模式和文化渗透模式。文化顺应模式是指企业对目标市场文化环境采取主动适应策略,对本身的既有生产标准等进行积极改造,以求获得“准本土企业”的身份,从而避免与目标市场文化传统的冲突;文化借用模式是指企业利用目标市场文化进行文化营销,使产品契合目标消费群的文化理念,与消费者产生共鸣;文化渗透模式则是指企业以本民族或企业固有价值观为中心,在营销活动中传播自身文化,以求达到文化认同。
而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讲,文化营销的策略包括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以及促销四个营销组合要素。
下文以同仁堂集团为案例,从其具体文化营销策略入手,分析其采用的文化营销模式,并从文化营销模式层面提出优化对策,以助于中医药企业更好地实施文化营销,加快国际化步伐。
二、同仁堂集团的文化营销策略诠析
北京同仁堂集团始创于1669年,至今已有343年的历史。截至2011年,同仁堂集团在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66家药店和1家境外生产研发基地,产品销往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百多年里,同仁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国际化进程中,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从文化营销角度看,具体策略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产品策略
同仁堂产品一直秉承“安全有效方剂、地道洁净药材、依法科学工艺、对症合理用药”的质量文化,严格坚持“炮制必依古法,购料不惜重货”的产品差异化原则,成为国内中药行业第一品牌。在国际化进程中,除了营销产品的质量文化,同仁堂还进行了其他的努力:迎合时代需求,树立“制药出京”新理念;积极调整处方工艺,适应目标市场文化;因地制宜,精心调整包装、品名等;及时变通。以不同身份进入各目标市场等。
㈢价格策略
信息经济学认为,产品价格差异不仅来源于产品质量,同时也与产品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等息息相关。中医药产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便构成了其高附加值的基础。目前国际药物市场上开始流行绿色天然药物,越来越多的欧美制药巨头公司关注中药材和中药产品,他们的研发行为增加了本地居民对中医药信息的了解,奠定了中医药企业国际化的认知基础。同仁堂集团作为质量过硬、信誉良好的“老字号”品牌,产品文化附加价值更不待言。
(三)分销渠道策略
同仁堂集团通过药店和中医诊所的销售终端的形式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提品和服务,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把销售终端建成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平台,让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同时感受独具魅力的中医药文化,其措施有:门店选址与装潢统一化;内聘外引储备专业人才,培养高度的企业认同度;保持便民服务,尊崇“患者第一、顾客至上”理念等。
(四)促销策略
同仁堂集团坚持产品推广与文化传播并举的策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一是重视公共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如利用重大节日出版报纸专版,举办义卖义演、送医送药等活动;以孔子学院为平台,通过中医养生讲座,拉近了与当地民众的距离。二是充分利用事件营销。精湛的医术、诚挚的服务为同仁堂在海外留下了许多佳话。同仁堂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销售促销活动,如满额抽奖、VIP增值服务等。
三、中医药企业海外文化营销优化对策思考
纵观同仁堂的文化营销策略可知,同仁堂在处理自身企业文化与目标市场文化的关系时,并非单纯地顺应、借用或渗透,而往往是多种文化营销模式并用,这对于其他中医药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具体看来,同仁堂的产品策略倾向于文化顺应模式,对目标市场文化、价值观、药品标准等采取主动适应错误略,从而避免产生冲突;分销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则倾向于文化渗透模式,以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为中心,在渠道建设与管理、促销的各个层面进行了中医药文化的渗透与传播,力求实现消费者的认同;而文化借用模式使用相对较少。事实上,文化借用模式较之文化顺应模式与文化渗透模式更易于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妥当结合这三种营销模式,必将进一步促使中医药企业文化营销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结合东道国文化传统,整合企业文化资源
文化营销的关键在于把文化内涵注入营销活动当中。在中医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企业所面临的文化环境不仅包括自身的企业文化,也包括企业所在国的文化传统,还包括东道国的意识形态。因此,中医药文化的整合需要做到两方面:一是加强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传统中医药经典的研究,凝练其精华;同时大力挖掘中医药地方性知识,丰富完善传统中医药文化,为更有效指导中医药企业文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内涵基础;二是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医药企业应进一步挖掘东道国的文化内涵,采取文化借用模式,使产品契合目标消费群的文化理念,与消费者产生共鸣。近年来西方世界回归自然和重视保健的消费观念业已逐步形成,这与中医药产品的纯天然性十分契合,这样的理念可以融入文化营销的任何一个要素当中,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而在微观层面上,东道国文化理念的具体载体,如诗歌、格言警句等也可以为我们所用,作为中医药企业的宣传标语;东道国重大的节日活动也是开展中医药文化营销的极好时机。
(二)运用文化营销,传播中医药企业行业标准制定及科技创新进展
中医药海外经营虽然有所进展,然而尚未拿到进军全球主流市场的通行证,其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药品无法通过FDA认证,国外中医药相关标准似乎是中医药行业国际化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西医的话语体系下,中医甚至被贴上“伪科学”的标签。然而,中医和西医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疗效也已被反复验证,把中医纳入西医的标准体系下进入评判是否合理本身就值得商榷。因此,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国际标准规范体系,并采取文化渗透的模式,逐步让东道国接受这样的规范体系是中医药企业国际化的长远之策。
此外,中医药企业现有产品是否符合目标市场的需求,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从文化顺应模式出发,一方面,做好市场调研,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改进现有产品或研发新产品;另一方面,坚持科技创新,改变过度依赖祖方进行生产的现状,加大对中医药研发的资金投入。重视通过文化营销向公众传播中医药企业的进展,有助于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形象。
篇5
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作为跨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体察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孩子,从而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还要保护幼儿的羞愧和内疚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是人,我们幼师应视每个孩子为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密切同孩子交往,聆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有时要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入园,见到孩子面带微笑问声早上好,这时孩子会微笑回敬您老师早上好,久而久之,是孩子养成讲礼貌的行为习惯。
四、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拔萝卜”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团结友爱,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通过规则游戏体验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区角活动使幼儿学会助人和自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正确的接人待物方式,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应学会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五、如何促进儿童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孩子们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必须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至于随便滥用的。一切身体的需要,不理是在智慧方面或是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
再给他们帮助的时候,应当之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决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因为,胡乱的想法不是自然的,所以即使不使它实现,也不会使孩子们感到难过。应当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以便在他们还不知道佯装的年龄时,辨别他们哪些欲望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哪些是由心里想出来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好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习惯;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让他们做事,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会尝到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
六、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篇6
在中国的民族医药中,可能没有哪一种向苗医药一样,医与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苗药发展的形式喜人,但另一方面苗医院、苗医执业人员的发展及地位却相当尴尬。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目的,纷纷将眼光聚焦于苗医苗药。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其中不可避免夹杂了经济利益的动因,这会让苗医药研究,特别是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充斥着浮躁,容易被经济上的短视所影响,从长远上会有害于苗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笔者首先亦承认当下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一定的浮躁,且与经济利益的驱动密不可分。但不可否认,在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许多研究者是抱着“赤诚”的学术之心进行研究的,不少项目支助资金来源于政府,而政府的目的虽然一部分是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但更多的是对民族历史遗产的挖掘与开发。另一方面,不管基于什么原因,社会的共同关注本身也是利大于弊的。
另外,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个不太寻常的现象。那就是,苗医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苗药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瓶颈,而这一瓶颈就是苗医基础理论的缺位所导致的。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不得不关注苗医的基础理论研究。到此,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逻辑是苗医基础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是为苗药进一步发展而服务的,苗医的发展不是一种自觉主动式的,而是被动式的。
二、是否存在苗医的理论之争
由于这种奇特的“跛脚”现象,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只存在苗药不存在苗医。因为苗族的“迁徙”特点,苗族同胞为对抗疾病过程中吸纳了“迁徙”之路上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医药知识,同时凭借大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药物知识经验,因此形成了今天苗药“简、便、效、廉、奇”的特点,也由于此原因造就了苗药加工简单,苗医擅长治疗外伤、虫蛇咬伤。但在医学基础理论上,苗医不像藏医、维医等那样在借鉴古代印度、古代阿拉伯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诞生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医学。相反其中充满了大量“巫术”这类在今天看来完全不科学的因素,其较为可取之处中可以看到许多中医的影子。另外,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亦提出,当代苗医在基础理论上也呈现四分五裂的状态,彼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调和,也没有哪一种理论具有足够压倒其他理论的优势,获得广泛的认可。笔者对此种观点并不赞同,笔者认为:首先,从医药的逻辑关系上来讲,不可能出现存在大量的苗药不存在苗医的局面。笔者承认,无医学理论支撑,仅仅为药物使用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在人类历史上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下注定药物使用情况是零散、无体系化的,就是一种经验的简单堆积。但今天苗医在针对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均有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比如苗医正骨、蛇伤疗法及九节茶治疗头晕、骨折、风湿疼痛等项目已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次,苗医之中的确存在这一些远古“巫术”的因素,但这恰恰说明其产生时间久远,符合人类医学产生的客观规律。因为苗族处于“迁徙”之中,注定其作为一个团体存在时,是较为封闭的,因此苗族的一些传承已久的文化可以延续到今天,这其中也包括了苗医。第三,今天苗医基础理论不统一,彼此之间冲突较为激烈,甚至有的观点可能在后世看来是谬误的。但这只能说明苗医由于苗族所经历的特殊的历史原因,无法像中医、西方古代医学等可以在从容发展文化的基础之上诞生成熟的哲学体系,进而为其产生做好充分的铺垫。医学从本质上来说与其存在的社会所普遍承认的哲学相一致,哲学是从千千万万的具象中抽象出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因此具象是客观存在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也就存在,只是现阶段暂时还未抽象出令人信服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苗医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如此。
三、当代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常用方法
1、根据历史文献进行实证分析
苗医从目前的历史考证来看,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少历史文献都有记载: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西汉刘汉《说苑》说上古有人名苗父……这个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师(巫医),巫师治病主要是祈祷禁咒术,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 伤寒病发狂兼发斑疹的治疗,在《验方新编》一书中记录了苗人用癞蛤蟆贴敷治疗之秘方。“凡伤寒发狂,眼直舌强,或发斑疹,急用铜钱于脊背、两手弯、扇榕浴⒘酵韧涔纬銮嘧仙,随取癞蛤蟆一只(目红、皮红、腹无八字纹者勿用),破开去肠肚各物,贴心坎上,取蛤蟆肝煎水服之。并用煮熟鸡蛋,去壳,于刮伤处乘热滚擦,随滚随换,其病顿减,有起死回生之功。滚过鸡蛋埋入土内,不可使鸡犬误食。此苗人秘方也。”《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介绍说:“经欧志安研究统计,《神农本草经》苗语记音的药草达1/3左右;欧氏尚发现,明代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第一册有17种苗药,第二册有27种苗药。《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不少苗族药物的形态、采集与药用经验。”这个介绍,一方面肯定了苗族医药在久远的古代就对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体系建构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是认同了欧志安先生为代表的“从古老医书研究苗族医药”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试图复原历史上的苗医,还原苗医的本来面目,并常常与同时期的苗族历史研究有着一定的关联度,但却存在着一种为了追求历史感而在一开始就没有自己独立知识体系和相应说明方法的缺陷。
2、从现存临床病例治疗经验入手进行实证分析
前文已提过现存苗医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在传承上多为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不少苗医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了治疗方法基础理论,却保存了有关疾病的药方,所以在对疾病治疗过程中对病理及治疗基础理论无法进行清晰的阐述,当然更别提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在阐述时的保留。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可否认在民间也存在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因此,采用此方法的学者在资料收集时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难题:一、资料庞杂,且其中真伪难辨,特别苗医药传承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要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在材料的选择上保持中立,不被其他因素所影响也是对研究者的考验;二、收集苗医药的第一手资料最好的地点是在苗族聚居的,苗族文化保持较完好的苗族村落,而当地往往使用苗语,且为保证材料的“原滋原味”,往往要求研究者对苗语有相当的了解,但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通晓苗语的不多,因此常常存在解读第一手资料时就已经存在失真;三、由于收集资料源于基层苗医药行医者或家中所传的已保留不多的医药知识,或在个人长期行医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心得,因此这些材料过于零散化,过于具象化,在收集资料后必须要进行普遍性论证,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前两个原因的存在,使得这一工作的完成困难重重。因此,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到对研究者本身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来看,客观地说,目前作为研究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的资料,还远远不够的。现有研究成果在深度和可信度,还难以让人信服。
3、创立苗族医药理论
一些苗族医药研究者依托“八代苗医大师龙玉六秘传生成哲学与交环学说”,进行了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理论建模,并演绎了一些试图解释其相应医理逻辑合理性的诊治原则和方法,其影响不小。
笔者认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同盲人摸象,仅为人类在认知上具有局限性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的从不同路径认识事物本源的无奈之举,但不管采用哪种研究方法,都应建立在历史上已有的和现存的苗医药的各种具象基础之上。
四、苗医药基础理论的几种代表学说
1、三界说
苗族医的三界学说是在苗族民间长期流传的一种人体功能区划分的学说,是一种类比自然界中物类相互关系来解释人体三大区域之间的联系的朴素理论。该学说将人体划分为树界、土界、水界三个区域,三界之间具有紧密的相资和相制的联系。树扎根于土壤,必须从土壤之中获得养分,土壤孕育着生命,但有赖于水的滋润才能肥沃,水是生命之源,但也有赖于树的运转和土的吸纳才能鲜活、灵动。只有三者协调人体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否则一损俱损,疾病产生。
2、四大筋脉说
苗医认为,筋与脉是人体两个关系十分密切的重要系统。它们既是各自独立的系统,同时彼此之间又具有紧密的联系。四大筋承担着指挥、组织、带动和协调人体运动的任务,四大脉则是向四肢和各组织供应其所需物质的主干,“筋为气道,医有脉行血”。筋脉与疾病的关系由于筋脉的重要生理功能,四大筋脉在疾病的产生和治疗中往往有着特殊的作用。筋脉的特点是“以通为用,以畅为安,以塞为病,以绝而亡”,而外伤、内损都有可能导致筋脉受损。苗医的筋脉理论与中医的经络学说有明显的不同。它在形态上相对模糊,不像中医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那样线路清晰而具体;但在功能上却较为明确。
3、苗医毒学说
苗医认为“毒为百病之源”,有“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之说,故对毒的治疗极为重视,也因此给其他地区的人民以苗人擅使毒的印象。苗医认为,毒祛病消,因此将除毒邪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苗医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祛毒邪的方法,主要有:解毒法、攻毒法、排毒法、拔毒法、克毒法,表毒法、赶毒法、清毒法、败毒法等等,被称为“去毒九法”。苗医根据不同性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毒邪采用不同的祛毒邪的方法。
4、生成哲学与交环学说
该学说强调一切事物由搜媚若、各薄港搜、玛汝务翠三大要素组成,即物质、能量和条件,三者不能缺一的苗族生成哲学。该学说认为人体生理、病理、病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成哲学密不可分。在病因上认为毒、亏、伤、积、菌、x是致病原因。
笔者认为,前三种代表学说过于肤浅,因为解决医药学基础理论的认知问题应当首先回应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即世界是有什么构成的。不管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西医对此问题均做出了回答,并在此答案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医药学基础理论:中医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阴阳五行,人体的构成与平衡也离不开阴阳五行;现代西医从分子、细胞等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的角度认知世界,进而认知人体的构成与疾病。这种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体与疾病的认知形成统一,从哲学的角度对医学给予了有力的支撑。第四种代表学说笔者认为,生成哲学并不是建构在苗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哲学范式。首先从其源头来说,其真实性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根据相关学者论文记载,生成哲学源于龙玉六传唱的苗族古老话《万物生成共源根》。但作为论证生成哲学的重要依据,首先在万物起源与构成的记载上,其真实性笔者是有所保留的。关于世界的起源,在苗学界公认的是“邃古之初,古老昔时。天地粘连在一起,日月贴合在一块。世间黑漆漆,宇空暗幽幽。”“重公”、“黎公”用锤和钻把宇宙打开的,而不是《苗族生成学》译文所说的“就分了天和地;先安日月,后配星斗,山、水、气都齐备。”“天气罩人,地气托天。其次,生成哲学一分为三的哲学模型在笔者看来不过是对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模型的另一种稍作变化了的表述,其核心思想与苗族民间的各种各样“医文化现象”和“药文化现象”所遵循的传统知识体系的哲学思想是不同的。
五、结语
苗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应当放在一个更大的场域中进行探讨,即苗族的哲学问题探讨中来,这也是笔者认为在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种缺憾。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各个方面苗族问题研究者的共同合力,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者在研究时眼光同样应当关注其他领域中关于苗族哲学问题的研究。历史研究表明,医药学问题同样是世界的认知问题,人们在认知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包括身体和心灵,另一方面在认知方法上会以已获得的认知外部世界的经验去认识自己,因此最终医学必将导向一种哲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贵州社会科学[J],2006年1月第1期
[2]杜江、胡成刚、赵俊华、韦波,苗医“三界”学说探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J],2009年03期
[3]杜江,苗医“四大筋脉”学说的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J],2006年第10期
篇7
出土卷于是出土医药档案的重要内容,其中以敦煌出土卷子数量居多,敦煌医学卷子的很大一部分保存收藏于海外。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了封存九百余年的近五万卷六朝和隋唐五代时期写录的卷子书籍,现称为“敦煌遗书”,其内容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二十世纪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发现。这批珍贵文物在发现后不久即大量外流,其中以英人斯坦因和法人伯希和盗劫的卷子(今编号为s和p)最多,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院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医经残卷有十余卷,内容包括《内经》、《伤寒论》、《脉经》的片断及《玄感脉经》、《明堂五脏论》、《五脏论》和《平脉略》等。
针灸残卷有六卷,包括《新集备急灸经》和灸疗图等。
本草残卷有七卷,包括《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等。龙530卷,现藏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首残尾全,基本完整。《本草经集注》卷一,内容 包括弘景序、序例本文及陶注。抄写时间,一说据卷末所记为唐开元六年(718年);一说据不避唐讳及实物考证,为六朝写本。
医方残卷有三十余卷,共录方近千首。其中,有的题有书名,有的为唐人选录署名医家的医方,大多则不知书名及撰者。
藏医卷,是1983年罗秉芬和黄布凡编译出版的《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选编》,经藏医学家强巴赤列审订,内收敦煌石窟出土的用藏文抄写的四卷吐蕃时期的藏医文献。
2.3 以石刻为主的地面遗存的医药档案
石刻,是先在石头上写字再进行雕刻来传播知识的一种载体。在石头上刻字是原始人的一种风气,至今能见到的有石窟、摩崖石刻、石碑乃至庄重的“石经”。
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100多个,碑刻题记23600余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魏碑和初唐楷书艺术的代表作品。窟群中的“药方洞”洞壁上载有治疗40余种疾病的民间验方,用药150余种。摩崖石刻也是传播医药知识的方法之一。位于广西桂林南溪山的刘仙岩上,以粗健的楷书,书刻了宋代宜和年间,当地防治岚瘴之气所致病的药方“养气汤方”的来源、组方、煮服法与治疗效果。石碑传播医药知识较多见,四川绵阳李杜祠的石碑上以隶书为主,书刻了汉代名医涪翁隐居涪水渔父村时曾用针石治病取效的情况。北宋医官王惟一为铸造针灸铜人模型,首先辑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久将它用清秀的楷书写刻于石碑上,内容含十二经、657个穴位,供后人抄录流传,洛阳兴国寺的一块石碑上,用楷书刻写了宋代无际禅师留传后代的“换骨丹”药方。由于石碑上的宇可以不断地拓片流传,故为后来印刷术的发明打下了基础。
2.4 以编研成果形式保存下来的医药档案
篇8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篇9
医药经济文献的存在形式
根据医药经济文献本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是按出版形式划分如下:
连续性出版物:是医药经济文献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广大经济工作者最重要、最及时,因而也是最有用、最重要的情报和文献资源,其中包括医药经济类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以及丛刊等。
图书:其中包括医药经济学术著作(从事医药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的广大经济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教科书、通俗读物以及文献检索工具书。
档案资料:在医药领域当中,人们在生产、经济研究、生产实践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文献总称。其中包括经济任务书、协议书、审批文件,经济研究计划、大纲、方案、数据、图表以及需要保存的医药经济活动档案材料。
医药经济会议文献:主要内容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报告、会议记录、会议做出的决议或所制订的方案,对会议内容的报道、宣传、评述纪要,会后出版的会议录、论文集等。
政府医药经济出版物:由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发表或出版的各种医药文献,如政府对医药行业下达的经济公报、经济方针和政策、规章法令、决议、指示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
医药经济学位论文:它是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部门的毕业生、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在导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药事管理等方面专业论文。
医药研究成果报告:即医药经济研究工作或经济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它的材料翔实,数据可靠,通常代表着行业的科研水平。
特种经济文献:即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特种文献,如医药广告、医药经济图谱、医药经济剪报以及医药经济稿件等。
检索利用医药经济文献的途径
医药经济文献的查找
书籍的查找:利用《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经济科学总书目》、《经济管理专题书目》、《外国辞书目录》进行查找。
报刊的查找:使用《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内部资料索引》。
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查找:《期刊索引》、《国外经济文献索引》、《全国报刊索引》。
会议文献的查找:《国内学术会议文献通报》。
法规、法令、标准的查找:可查寻《经济法律知识界手册》、《法律咨询大全》、《外国民法、经济法资料选编》、《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目录》、《美国国家标准目录》、《国外标准资料报导》。
专利文献的查找:通过《专利文献索引》、《专利目录》、《世界专利索引》(WPI)可获得。
医药经济信息的网上查找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办,以收集、加工、汇总、分析全国医药信息动态,以雄厚的数据库资料,专业化、技术化、智能化的汇总分析,提供各种有效的咨询服务,是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覆盖面广的大型医药信息咨询网络与咨询顾问机构。
篇10
方针与任务
《中国医药导刊》集医学、药学及相关政策法规于一体,力争站在当今世界医药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突出"前瞻性、实用性、指导性、科学性",积极协助我国临床医药工作者,及时了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医药科技产品的最新发展和治疗学进展的最新动向,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理论素养和诊疗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水准医疗服务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促进我国医药科技事业的良性发展。
受众读者群
读者对象为广大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学工作者和其他医药卫生人员、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
篇11
[2]夏永辉,除克.快速交换法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6):428-430.
[3]康春博,刘金洪,李旭斌,等.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麻痹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4):2470-2474.
[4]陈小丽,季峰,林琪,等.胃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9):522-524.
[5]郑波.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的疗效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9):14-15.
[6]侯郑生,刘京山,赵期康,等.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难治性肠梗阻10例体会[J].海南医学,2012,23(3):60-62.
[7]王惠儿.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患者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08-109.
[8]夏永辉,除克.快速交换法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6):428-430.
[参考文献]
[1]陈康.超声检查在肠梗阻诊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6):189-190.
[2]潘春球,武钢,周望梅,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2(8):1221-1224.
[3]李兴锋.小儿急腹症患儿的鉴别诊断[J].临床医学,2013,6(8):201-203.
[4]马其彬.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283-284.
[5]徐敏.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鉴别诊断及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5(16):72-74.
[6]钱卫学,谈瑞生,王鼎,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5(17):242-243.
[7]余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肠梗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6(1):304-306.
[8]陆建东,茅旭平,徐向荣,等.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16-418.
参考文献:
[1]王红岩.肠梗阻导管在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09:98-01.
[2]邵建富.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04:35-36.
[3]秦小昌.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70-271.
[4]HayangaAJ,Bass-WilkinsK,BulkleeyGB.Currentmanagementofsmall-bowelobstruction[J].AdvSurg,2005,03.1-33.
[5]李瑞红.X线下经鼻肠导管小肠排列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09:537-544.
[6]KannoY,HirasawaD,FujitaN,etal.Longintestinaltubeinsertionwiththeropewaymethodfacilitatedbyaguidewireplacebytransnasalultrathinendoscopyforbowelobstruction[J],DigEndosc,2009,21:96-200.
[7]宣恩胜.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10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3:42-44.
[8]徐骐.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60例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研究[J].新医学,2012,12:65-67.
[9]牟东.肠梗阻导管联合大承气汤治疗恶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4
[10]刘火城.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3.
[11]苏冀.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在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03:58-60.
[12]徐斌.大承气汤配合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03:26-29.
[13]汪景锋,马伟琳.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4,09:12-13.
[14]王冬梅,李蕾,陆丹.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8:110.
[15]王忠.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1,09:54-56.
[16]吴彦超.加味大承气汤治疗老年性肠梗阻48例[J].陕西中医,2014,09:140-141.
篇12
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实习主要包括选题、文献研读、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毕业论文等几个环节,富有成效的实习带教方法会使毕业生从毕业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受益匪浅,可极大提高中药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PBL是从国外引进的教学理念,是时刻不离问题的教学模式,具有有的放矢、高效率等优势。通过PBL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笔者结合毕业生实习带教实际,首次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毕业生实习带教的选题、文献研读、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提出基于PBL的中药学毕业实习带教模式。本文提出的PBL毕业实习带教模式,将为中药学及其他学科实习生带教方法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1 基于PBL的选题指导
当前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实习期间主要从事偏向于中药药理或化学的实验研究,往往是对具体中药或复方的研究。因此,在实习之初,带教老师可多通过PBL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引导学生首先选取待研究的中药,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研究选用药物的哪方面内容,是偏向于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质量控制还是药理研究,若是药理研究,是研究抗癌、保肝、抗抑郁还是其他等问题。
2 基于PBL的文献检索、研读指导
在选好题之后,文献查阅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基于PBL启发学生搜索、思考当前常用的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有哪些,通过哪些数据库能下载到全文而哪些只能看到摘要等;在清楚了文献数据库之后,就要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数据库搜索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文献查阅方法之后,需要对所下载的文献进行系统的研读。此时,可以通过开展让学生讲解文献的方式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并在纠正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文献研读的能力。
3 基于PBL的实验设计指导
在选题、文献检索、研读之后,即进入实验设计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安排实验时间、准备哪些实验材料、采用哪些实验方法、实现实验方法是否具备应有的实验条件、如果不具备局部的实验条件如何来解决等问题。通过基于PBL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为即将开始的实验奠定扎实的实验设计基础。
4 基于PBL的实验过程指导
实验设计完成之后,即进入了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需要强化哪些实验方法操作、实现这些操作需要掌握哪些要点、有哪些核心实验步骤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找出专门的时间给学生演示操作过程,并边演示操作边讲解要点,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完成实验。
5 基于PBL的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指导
在实验操作阶段完成之后,即进入了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分析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选择何种统计软件、利用所选统计软件中的何种检验方法来分析、如何分析、何时有统计意义、如果需要用图表来呈现结果如何来制作图表等问题。通过基于PBL带教,学生掌握了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呈现结果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独立完成了对实习期间获得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呈现,而且为毕业后科研生涯的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奠定了扎实的科研素质基础。
6 基于PBL的论文撰写指导
在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之后,即进入了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要素、每一部分撰写要点、注意事项等问题。之后,教师抽出专门时间对学生讲解自己的认识,以弥补学生认识之不足,从而有助学生撰写出更专业的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
7 结语
当前,实习带教方法的优化改革已成为高等院校从事毕业实习带教同仁共同关心的话题。PBL作为从国外引进的优秀教学方法,在国内已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渗透到普外科[2]、肿瘤[3]、麻醉[4]、神经外科[5]、护理[6-7]、急诊科[8]、血液科[9]、中医内科[10]、检验科[11]、医学影像学[12]、乳腺病科[13]、病理学[14]等多个学科。本文结合中药学实习带教实际,首次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药学毕业生实习带教的选题、文献研读、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提出基于PBL的中药学毕业生实习带教模式,以期为中药学及其他学科实习生带教方法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芳明,王振钺.PBL在美国药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J].药学教育,2003, 19(1):58-60.
[2]于爱军,张学军,刘金龙,等.PBL教学方法在普外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100-101.
[3]蒋亦燕,杨晓蕾,全世超.PBL教学法在临床肿瘤学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探讨[J].健康研究,2011,31(2):149-151.
[4]蓝鹏.PBL教学法在口腔外科麻醉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75-76.
[5]隋宇玲,王文军,周玉琛.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课间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8):110-111.
[6]施华.PBL教学法在外科护理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 7(17):100-101.
[7]王佳琳.护理专业PBL教学法示范课程的建设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4):147-148.
[8]王丽,杨辉,宋丹,等.急诊科高护实习生应用PBL教学效果评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98-99.
[9]孙士玲.PBL教学法在血液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3):65-66.
[10]孙晓敏,余克强,赵晓山,等.中医内科临床带教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9):54-55.
[11]张苏,唐先平,沈朝辉.PBL教学法在医院检验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2):248-249.
篇13
引言
中国医药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然而中国自主创新药物很少,据统计,中国生产的药物97%以上为仿制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打西药品种几乎没有。对技术密集型的医药业而言,技术的作用尤为重要。中国可以进行自主创新,获取新技术;也可以购买、引进和吸收消化发达国家的技术。那么,中国医药业的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哪一种方式可以更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关系。Henny(1997)使用了巴基斯坦资本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技术引进及创新的滞后性,分析了相应的学习机理 [1]。陈国宏等(2001)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法发现短期内技术引进是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但是运用Engle -Granger协整关系检验法发现中国技术引进与工业技术进步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共同发展趋势[2]。本文研究中国医药业的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关系。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1.技术进步指标。Griliches、 Acs等认为,虽然技术进步的成果不能完全由专利数体现出来,但无论是从数据的可获得性还是从二者的统计相关性来看,目前还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指标[3]。本文采用医药业拥有发明专利数量(PAT)来体现技术进步。
2.自主创新指标。自主创新投入包括经费和人员投入。本文以医药业的科技活动人员(HR)来表示自主创新人员投入,用新产品开发经费(INN)来表示自主创新经费投入。
3.技术引进指标。选取“技术引进经费支出(INI1)”、“技术改造经费支出(INI2)”、“消化吸收经费支出(INI3)”、“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INI4)”这四个指标之和代表“技术引进(INI)”。计量模型为:
LPATt=α+β1×LHR+β2×LINNt+β3×LINIt+εt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和Grange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研究中国医药业的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间的关系。使用的软件为Eviews 6.0。取1995―2008年的数据,所有涉及到价格的数据都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折算为1995年价格,各变量均取自然对数。数据来源于各期《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二、实证分析
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协整关系分析适用于检验两个及以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但首先要进行变量的稳定性检验。如果变量都是单整的,只有当它们的单整阶相同时才可能协整。单位根ADF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的单位根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时间序列LPAT、LINN、LHR、LINI都是单整的I(1)过程,它们间可能存在某种稳定关系。
2.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从协整理论的思想来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是指因变量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不能被自变量解释的部分构成一个残差序列,这个残差序列应该是平稳的[4]。
通过对四个变量的估计,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LPATt=2.2131+0.0743×LHRt+1.2071×LINNt+0.0203×
LINIt
(2.0988)(3.5429)(2.0644)
R2=0.9213,F=51.7893,DW=1.87
注:括号里为T值。
再对残差序列et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e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是平稳的。
则由上述检验结果知:变量间长期具有稳定、均衡的数量关系。具体的说:(1)自主创新人员投入增加1%引起技术进步增加0.0743个百分点。(2)自主创新资本投入增加1%引起技术进步增加1.2071个百分点。(3)技术引进增加1%引起技术进步增加0.0203个百分点。(4)中国医药业自主创新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大于技术引进的贡献。
由于协整检验反映变量间长期的均衡关系,若因某些原因短期出现了偏离现象,则必然通过误差的修正使变量重返均衡状态,误差修正模型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结合在一个模型中。确定了长期关系后,可以估计它们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
常用Engle-Grange两步法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根据协整方程,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ΔLPAT=0.0000408ΔHR+0.000307ΔINN+0.0000658ΔINI-
0.970130ECM(-1)
(0.3942)(2.7865) (4.0717)(-3.6747)
R2=0.7609,DW=1.74
以上结果表明:(1)在短期内,技术进步受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影响,其中,自主创新的资本投入和技术引进在短期内对技术进步有显著影响,而人员投入的短期影响不显著。(2)ECM(-1)是误差项,反映了上一期非均衡误差对本期进行反向修正,使得变量间的关系不会过多偏离长期均衡状态。
3.Grange 因果关系检验。Grange 因果关系验证协整检验得到的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结果可知,10%的显著性水平下,自主创新的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以及技术引进均是技术进步的Grange原因,其中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与技术进步互为Grange因果关系;自主创新资金投入是自主创新人员投入的Grange原因;技术引进是自主创新资金投入的Grange原因。
三、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由于长期看,自主创新对技术进步有显著影响,且是技术进步的Grange原因,所以,中国医药业必须要加大自主创新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力度。第二,短期内自主创新人员投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中国医药业的科技人员投入强度还不高。尽管中国药业的科技人员投入量一直在增加,但是科技活动人员所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人才决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败和创新能力的高低,中国医药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克服“高科技人才不足”的瓶颈[5]。第三,由于技术引进是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Grange原因,且短期内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有显著影响,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技术引进在医药产业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鼓励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HENNY R.Acquisition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Development:A Quantitative Case Study of Pakistan’s Cap ital Goods Sector[J].
World Development,1997,(2):359-377.
[2]陈国宏,邵赞.中国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2):42-46.